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心得谈

2024-10-16

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心得谈(共10篇)

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心得谈 篇1

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心得谈

汪村学校 XXX

历来语文教学不是一件易事,要达到一定的课堂教学效率更是一件难事,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那麽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

一、从教学目标方面看

在教学关系中,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红娘”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应当启发诱导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地动脑、去想、去分析、去研究、去开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要想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教师首先要把握好教学的主导作用,要把握好教学的主导作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是围绕教材和大纲,确立教学目标和任务,这在教学中是主“靶子”、是核心。用“矢”射“靶”——用教学目标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如果没有教学目标,还谈什麽教学效率呢?那种随心所欲,乱讲一气,漫无目的的讲课如同无的放矢,学生到头来只能笼统的知道了一点东西,根本谈不到效率。第二,教师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教学。设立了目标,而不去实施,只能是“猪鼻子插葱”,到头来,教学也只是摆架子罢了。第三,教师要紧扣教材,用切合学生实际、新颖的、灵活教法组织教学,以教材为依据,把教学最终目的落到点上。第四,语文课堂教学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著名语文教学大师于漪在这方面堪称模范,她的“听、说、读、写,以思为线”,则是其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成功经验。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巧妙地设问,不断地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让它转动起来,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思深、思透,让不会思考的学生爱思、会思,引导他们发挥聪明才智,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堂效 率也提高了。

二、从教和学角度看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水平、能力、素养高低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学思想和高人的教学艺术等。这就是说,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个学生。一个教师在人格上征服了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显而易见,教师是否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高尚的情操,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之一。

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学习的主题。在上课时,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思路,而且要注意学生。如果教师到了面对学生的时候才来挑选正确表达思想的词句,那麽学生就要费很大劲来领会所讲的东西,这是因为教师课前没有考虑学生这一活的因素。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如何,直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三、从教学手法看

首先要讲究引导、激发兴趣。教师在每堂课的开始,都要讲究引入新课的设计,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要精心研究每篇文章,挖掘教材中的非智力因素,精心组织一个“开场白”,力求做到有味,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之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样在美妙的气氛中,学生很快抓住了教师讲的主旨,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仅能使教师成功地教,更重要的让学生学得成功,真正使教学并进。

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心得谈 篇2

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制约, 造成他们在记忆课文时, 记得快忘得也快。而且枯燥干瘪的语言文字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时, 就需要教师动用身体的各项机能, 创设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情景人物, 让孩子们身处文本的情境, 或者充当一回文本中的主人公, 或是通过直观的看一看, 听一听, 摸一摸来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 从而喜爱语文学习, 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的艺术性优势, 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为学生创设了符合其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为主, 这一特点决定着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 变课文中的文字形象为活生生的真切感人的实体形象, 把抽象的文学意象直观化, 把学生难以感知的现象、情景、过程通过图文、声像充分展现出来, 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上学期听了一节课, 教师就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通过图片、影音等各种方式, 成功地完成了《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的教学。首先, 从学生最喜爱的雪景动画引入新课:大雪纷飞后的雪地上, 一片白茫茫, 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伴着优雅的音乐走来了, 身后留下一串串形状各异的小脚印。学生立即就被这美丽的雪景、活泼的动物形象和动听的音乐所吸引, 激发起了学习课文的欲望。接着, 让学生来说一说看到的雪景和动物, 带着感情读一读课文中描述的语句。然后, 再随课文的学习演示竹叶、梅花等实物图与小动物脚印图进行对照, 通过对比自悟文义。这是本课的重点, 再一次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具体的特点吸引了学生注意, 引导学生自我领悟。使课文中的文字立刻在他们的脑海中“活”起来了, 成为自己脱口能说的语言了。

三、课文朗读录音与教师和学生的范读相得益彰

低年级的学生分不清词与词之间的停顿、轻重、缓慢。于是, 就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给予指导, 引导他们通过声音表达自己喜爱、悲伤、高兴等各种各样的感情。由于地区、环境的不同, 教师的普通话和学生的普通话都很不标准, 势必造成在课文朗读、看拼音写词语、注音等方面相对滞后。在读生字、词语及课文时方言很浓、很重, 特别是江南地区, 由于方言区的因素, 导致n、l不分, 平翘舌音不分。有鉴于此, 课文朗读录音可谓是久旱逢甘露, 恰恰弥补了教学时的不足, 让学生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媒体随文朗读, 不仅可以读标准字音, 而且还可以有语气、停顿的借鉴与培养。

当然, 在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同时, 教师范读也是不可或缺的, 要求教师努力用普通话朗读课文, 给学生树立榜样, 从而培养学习的自信心。也可以采用请班级中普通话较好的学生范读, 在同学们中树立榜样, 在榜样的引领下掀起学说普通话的浪潮。

四、寓教于游戏之中, 让生字学习充满趣味性

为了让学生快乐识字, 我积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让他们远离呆板、枯燥的教学形式。

1. 游戏识字。

孩子天生喜欢游戏, 丰富多彩的游戏环节让每个学生都充满期待, 随着游戏的进行, 奖品被不同的孩子“领回家”, 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他们不再感觉识字的枯燥无味, 进而让识字成为一种自觉自发的行为。

2. 猜谜识字。

根据字形的特点, 编成谜语或儿歌。如, 双木不成林———“相”, 人在云上走———“会”等, 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又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很牢固地记忆生字, 同时,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编字谜、编儿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课堂活跃性和学生的参与性,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3. 唱读识字。

如何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篇3

新课标的理念,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得到积极倡导和运用,在相当程度上扭转了先前机械僵化、高耗低效的课堂教学。但是,与课程发展的实际要求相比,现状依然不容乐观,仍需要深入的研究,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积极的、有效的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把课堂参与的主权还给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不应是居高临下、占有知识的权威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点拨者、帮助者、激励者、促进者。如果整个课堂中学生都能处于主体地位,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多方位的对话、交流与沟通之中,可以使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设计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因此,阅读教学应充分挖掘这一有利因素,把认知与练习有机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在兴趣中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在兴趣中显现,学习能力就会在学习中形成。

二、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鼓励自主学习,勤思多问

学以思为贵。我在教学时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如《找骆驼》是一篇阅读课文,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内容比较简单。所以课伊始我就设置疑问:今天你们来当一回小侦探,调查一下:商人找到骆驼了吗?他是依据什么找的?你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内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兴趣激发,于是按照我提示的问题自主学习起来。读书、圈词、画句子、思考,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在检查自主学习效果时,学生犯难时我只有启发,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解决问题。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学生只有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个人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就需要发挥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学习。比如: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个环节,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次阅读体现,我经常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来朗读,读完之后小组内互相指出每人的优点和不足,他们在互相评价中知道了自己的优缺点,并有意识地在下次朗读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由于长期这样的训练,我任教的班级朗读水平比较高。另外有些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只有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才能使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不会流于形式,而且学生的积极性及灵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引导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小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阅读能力的提高应遵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认识规律,进行读、思、议、“三步曲”有机结合,循序渐进。

1.“读”——阅读教学的“奠基石”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如何让学生自觉地多读并收到预期的效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教师应根据课文的长短、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及题材而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朗读、默读、略读、精读技巧,提高阅读的效果。让学生反复通过视觉器官,凭借文字符号接收信息,打通思维,直到畅通无阻。对散文诗、诗歌、戏剧选段,应进行分段朗读、角色朗读以至鉴赏朗读。必要时可运用配音朗诵,用磁带放录音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受到深切的感受。

2.“思”——阅读教学的“活络丸”

熟读和精思是相辅相成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古人所谓熟读主要是指诵读、朗读。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读者的注意力要放在认读、发音、语气上面。如果不同时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则既不理解,也不吸收,要提高阅读效果,就要多思考。以一篇文章来说,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中心思想、文体特色等方面要深入了解,就得认真训练思考,使学生对文章通过感知、认识、分析、想象、综合,从而形成一定的认识,对文章有全面深入的理解。

3.“议”——阅读教学的“催化剂”

议就是对课文的评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让学生互相交流,大胆陈述自己的意见。学生评议不是放任自流,漫无边际,教师要胸有成竹。如结构、立意、表现手法、文体特色,应有所侧重,适时引导点拨,使学生有所悟,有感而发。

教学实践证明,灵活处理好“读、思、议”间的关系,才能唱好阅读教学这首歌,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中央教科所张田若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此,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克服那种浮光掠影,泛泛读上两三遍的做法。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营造浓厚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如《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气势非凡的景观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这样一篇极具特色的文章,一定要抓“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受到感染,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潮水如群马奔腾的壮阔气势。为使学生能很好地进入语境,我利用课件展示钱江大潮的图片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入情入境地读,边读边想象,促使学生进入情境,走进文本,感悟真情。不仅如此,品读词句后,我又适时出示一段钱江大潮奔腾的录像,带学生进入情境,直观感受文中描述的壮观的场面。观看后,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文本、学生之间受到思维的碰撞,学生发自肺腑的去品读教材。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营造和谐的课堂,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心得谈 篇4

从信息论看,语文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依据教材输出信息,学生从教师和教材输入信息,并交换、储存、输出信息,教师对学生输出信息作出评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不断输出信息、吸收信息,其间不停地进行反馈。教师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程序;学生从反馈信息中了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发现并改正错误。如果教师能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实施最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就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敏捷地回授来自教师,包括自己的同学指导学习的反馈信息,或者克服思维定式,或者增强自信心,那么对学生自己积累学习经验更具有积极意义。毫无疑问,充分重视课堂教学反馈,正确处理来自学生反馈信息,是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我认为正确处理来自对学生的反馈信息,积极发挥信息反馈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导向性。正确的反馈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尺度。为提高反馈的正确程度,使反馈起正效应作用,教师在处理反馈信息上的导向性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面对叽叽喳喳、七嘴八舌的语言信息反馈和各种神态的表示,教师应艺术性的有意识地选择某一、二个反馈信息,为解决“症结”开出良方,或提供思考方向,或提供新旧知识联结点等,再次把学生引下海,扬帆启航,直至达到知识的彼岸。如教学完《草船借箭》这课后老师让学生质疑。有位学生谈到“诸葛亮”用计骗到十万枝箭,不是借来的,所以题目应改为“草船骗箭”。顿时,教室里热闹非凡。课题中究竟是用“借”好,还是用“骗”好?学生意见不一。这时,教师抓住机会启发学生道:“请同学想一想诸葛亮用草船弄来箭,后来干什么用?”同学们立刻运用记忆中储存信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发表看法。有的说:“周瑜在赤壁大战中把诸葛亮从曹操那弄来的箭,又全部射向曹操,所以用‘草船借箭’这题目,更能形象说明了草船借来箭的用途。还有的说:‘草船借箭’的‘借’字,更能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骗’字却有损于诸葛亮的形象。”这样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不仅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而且使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及时性。教室的空间有限,40分钟教学时间有限,是一个不变量,而提高练习质量更是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信息反馈必须及时。小学生独立评价能力较低,只有每练一次,都给学生肯定或否定评价,把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纠正错误处于印象鲜明的状态中,使摄入知识更加正确。《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有“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有时还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教师用小黑板出示这样的题目“来临”的“临”字意思应选“(1)靠近(2)来到(3)快要”,然后让学生用手指表示所选择的正确答案。这样,教师及时确切了解了全班的正误比例,再及时指点学生用换词法来理解这个字在词中的意思,最后再让学生举手用手指表示所选答案。这样缩短了,错误持续时间,使训练有针对性,加快了训练步伐,训练效果好。

三、灵活性。反馈不是如同镜面反射,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思维品质不一,他们在摄入信息方面存在个体性,因此反馈亦会呈多样性。作为教师不仅要事先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激发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要灵活地调节教学活动,以适应学生探究学习的需要,哪怕是多花费一些时间,也要广泛地、全方位地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感知,这也正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良好契机。如教学《蛇与庄稼》第一段时,教师要求学生首先去划出表示蛇与庄稼关系的句子,接着要画出表示蛇与庄稼关系的图式,最后要求学生根据图式用关联词简要说说蛇与庄稼的`关系。在原定教学时间之后,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在完成“说出关系句”这一学习要求时,还存在一定困难,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句不简炼或意思表述不清。这时教师就临地增加了说话时间,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并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互帮互助。最后再一次交流时,学生已能运用多种关联词语通顺、准确、简炼地把蛇与庄稼的关系说出来了,完成了学习要求,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在完成了学习任务后,都沉浸在快乐之中,增强了自己能学好的信心。这就说明了教师面对反馈,要采取灵活的态度,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四、差异性。学生的思维品质,理解能力有差异性,所以在反馈信息的处理上更要因人而异,这是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中去可去巡视指导接受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勇气,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提示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思考过程。也要去巡视另一部分接受能力相对强一些的学生,对他们提出较高的要求和问题,引起他们紧张的思维活动。

总之,我们要细心回授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处理得适度、合理、及时,增大或诱发内因,靠学生内部状态的优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的目的。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篇5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 教学方法要因教材、因学生、因时间、因地点而灵活多变。或讲授法,或讨论法,或练习法,或点拨法,或读书笔记法,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会选教法,能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深入研究教材,备好每一节课

上好一节语文课,首先是备好每一节课。联系班级情况,设 计可行的教学方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方法、研究可能出现的课堂问题,找出规律。课堂上充分利用媒体教学,设计图案、问题、活动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只是纸上谈兵。正是有了教师的精心准备过程,才能使课堂教学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差错的发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例如我在课堂上经常让学生朗读课文中的一段,或者分角色朗读课文,并由学生说出谁朗读的好,好在那里?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样既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我连续多年组织学生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范围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图书角、学校阅览室以及图书馆、书店乃至网上阅读等等。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

例如,在学习了《狮子和鹿》这篇童话故事之后,同学们主动找来许多童话故事进行阅读。《白雪公主》、《青蛙王子》、《小红帽》等许多童话故事书纷纷在同学们中传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可喜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三、巧用多媒体手段,突出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

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

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影像为主要手段,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视觉感受。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在课前让学生们在纸上画出阳光穿过树梢的图片,在讲课的时候挑选几张挂在黑板上,学生们的注意力全集中在那里了,在此基础上我在播放课件,通过影像和学生所画的图片进行对比,学生们不由自主的发出了赞叹声,觉得影像中的太美了,学生通过影像与阅读的结合切实感受到了课文中“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给他们带来的震撼效果,并且从中感悟的了树木的茂盛以及小兴安岭的美。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四、注重读与写的结合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

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金色的草地》一课时,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喜欢的原因。许多同学找了描写“草地早晨是绿色的,中午又变成金黄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成绿色的了”当我问学生们喜欢的原因时,他们争先恐后的说开了。有的同学说:“作者不但用词用得好,还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有的同学说:“作者的观察重点突出,重点观察了草地的颜色。”最有趣的是高坤同学的发言,他说:“老师,我看作者把蒲公英的花描写的太好了,他把蒲公英的花瓣比作人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好多学生都伸出手做张开、合拢的动作,更直观的感受到草地变换颜色的原因。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借此机会老师充分利用课前就已经布臵的作业:你回家详细观察了什么事物?重点观察了它的什么?把你观察到的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下来。不一会,同学们有的写了含羞草、有的写了牵牛花、有的写了茉莉花……不光写了颜色,还写了形状等,许多同学写得很形象、很具体。

这样持之以恒地教学,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课课有练笔。久而久之,老师不布臵他们也会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稳步上升。读与写的结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劳动,也是一项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培养。

五、增加幽默的运用

缺乏幽默是悲哀的。当然幽默感不是与身具备的,这需要日积月累,即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社会阅历是教师具备幽默感的前提。幽默人人喜欢,但不是人人都会幽默,尤其是作文语言。有人说幽默是天生的,但我要说,幽默是可以通过训练达到的。我课上让学生对下面这段肖像描写进行修改。

“我的长相一般,塌鼻梁上过早地架上了一副近视眼睛,薄薄的嘴唇,黝黑的小脸,瘦小的身材,哪哪都很不起眼”。

这段话语言素白,平淡干瘪,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建议同学们从语言方面着手进行修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对语句进行润色。目的是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改后:“我一点也不引人注目。我长着一个翻盖塌梁大鼻子,这只鼻子并没有按照黄金分割的比例——二分之根号5减1的科学;而是被上帝随便安装在一张并不性感的嘴唇之上,感觉过于抢眼;一双既不传神也不会暗送秋波的心灵窗户上,被过早地安上了树脂玻璃。”修改前和修改之后给人的印象截然不同,可见

适当地幽默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语文课的教学幽默融教育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教育的内涵,使语文课堂上有了笑声,使语文课更增添了艺术的魅力,真正达到寓教于乐,进而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心得谈 篇6

一、引言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 加大并规范教学质量的评估乃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参与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已成为高校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评估方式。自实行以来, 对其研究就一直方兴未艾。美国第一次学生评教以及评教分析于1927 年出现在美国的普渡大学(Remmers andBrandenburg, 1927:519)。广泛的学生评教研究则始于20 世纪80 年代的美国, 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国内的学生评教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 世纪90 年代, 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学生评教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问题、学生评教的信度和效度问题、评教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等方面。到了本世纪初,研究步伐加快, 内容更多地围绕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评教, 提高学生评教的信度和效度。到目前为止,对学生评教过程、评教指标、评教反馈等方面的问题提得较多, 对其评教的观念和内涵、评教的主体能动性的调动进行深入研究的较少, 而且缺乏这种普遍采用的评教是否起到预期的作用的实证研究、实证分析, 更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学生评教理论以及理论指导下的具体实施模式和步骤研究。学生评教科学化、规范化的问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本研究试图运用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结合美国近年来高等学校学生评教的一些实证研究方法和结果, 并在对陕西省5 所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规范化、科学化学生评教问题, 如何发挥学生作为评教的主体能动性,从而真正实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的职业素养发展的目的提出一点建议。

二、科学化、规范化学生评教,发挥评教主体的能动性

(一)增强学生对自身参与评教意义的认识

我在对5 所高校的300 位英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 认为学生评教对教师教学起较大作用的有60 位,占20%;能起一些作用的有180 位,占60%;不起大的作用的有60 位,占20%。60%的学生认为自己评教没有太大价值;20%的学生认为只是学校走过场,搞形式。学生对评教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没有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联系。大多数高校都是在学生期末考试前进行评教, 评估显得匆匆忙忙,难以深入。

教学管理者要正确引导学生, 帮助他们认识到参与评教的重要性, 认识到开展评教活动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教学管理部门了解教学信息,全面掌握学校教学工作状态, 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同时便于师生之间互动与交流,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随着评教主体对评教意义认识的提高, 评估过程的正式性与科学性也会相应增强。

(二)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并把握评教标准

在对5 所高校的50 位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30 位认为教师的教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学生受自身知识、认知水平的局限,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理解难免肤浅、片面,没有资格和能力对教师的教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其余20 位认为优等生具备评教能力, 而差等生不具备评教能力。但目前学生评教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有些高校对教师的评估90%都来自学生评教。比如, 年加拿大学者A. Saroyan 和C. Amundsen在调研中发现,94%的加拿大大学对教师考评只来自学生评教(Saroyan & Amundsen,2001: 21)。所以,要改进学生的评教现状,不仅要帮助他们认识到参与评教的重要性,还要让他们认识到评教本身的复杂性。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让学生参与评教标准的制定

从5 所高校的学生评教指标调研中发现,有1 所是教学管理部门从国外名牌大学引进的,其他4 所是教学管理部门借鉴国内几所名牌大学的标准。

根据现代教学过程理论、教师评价理论和教学激励理论, 教学管理者作为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作为评价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评价活动的客体, 这三者都应该参与评价指标的设计。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育学院教授E. Guba 和维德比尔特大学副教授Y. S.Lincoln 在其共同著作《第四代教育评价》中提到, 评价应是参与评价的所有人特别是评价者与其对象交互作用、共同构建的过程。美国德州大学学者K. M. Obenchain 则说:“美国高等教育经历着从学术优势到消费主义的转变。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学生扮演着守门人或消费者的角色。”(Obenchain, et al., 2001:101)这种转变部分是通过学生参与评教来实现的。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原校长朱迪斯就尝试让学生参与评教指标的制定。

2.培养学生科学地定位教师的教学能力

要想让学生科学地定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就必须培训他们准确把握教学因素,同时分析理解非教学因素是否影响到他们的评教结果。

纵观现代教育学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师发展的论述, 详细分析许多国内外著名院校的评教指标,综合比较后会发现,它们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定位虽有不同, 但也包含一些共同的要素。学生对有些要素把握得比较好,有些把握得不到位, 它们确实超出学生的能力和认真范围。比如,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与讲解是否清楚明了这两项标准学生把握得比较好。而对教师学科知识的丰富性的把握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而变化, 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把握得要充分。高年级学生认识到它不仅包括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还包括知识的前沿性、创新性、实用性、综合性、开放性等。对合理有效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和时间,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低年级学生认为不提前下课、课堂上没有讲解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东西就算达到标准,没有考虑到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主次是否清晰、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等因素。所以,对比较复杂的指标要对学生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增强评教结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同时, 还要尽量减少非教学因素对学生评教结果的影响。国外许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许多非教学因素过多地干扰了学生的评教结果,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如,美国H. G.Murray(1990)等教授在他们的学生评教研究结果中显示, 教师的性格对学生评教有显著的影响。温和有耐心、风趣幽默、热情友好的教师会得到好评, 其他指标的考评也会随机上升;而冷漠呆板、过于保守严厉的教师会得到差评,其他指标的考评也会相应下降。美国教育界流行一种“福克斯博士效应”(Dr. Fox effect)的说法。一位经过训练的演员上数学课,虽然本人没有丰富的数学知识, 但他的表演性依然得到学生好评。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作秀以吸引学生,而缺乏实质内容,致使很多教师和教学评论者认为学生评教就是“一场谁受学生欢迎的竞赛”。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W. M. Williams 和S. J. Ceci 就在该大学对塞斯教授的授课进行了研究。学生对塞斯教授的教学评价不高。学校让他接受培训,提高教学的生动性,结果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与以往并没有大的变化。所以,有必要强化学生对教师过于作秀、为了博取学生欢心而上课的认识, 让他们更加重视教学的内容和实质。但同时也要让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不能忽视学生是完整的人, 要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达到人格的完善、灵魂的启迪、情感交融,从而得到生命多层次的满足和体验。

曾在牛津大学任教的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H. W. Marsh 在1983 年到1993 年间对影响评教的非教学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发现:课程难易程度的认识、修课原因、分数期望值、对课程的兴趣与修课之前对课程的了解、课程任务的多少和难易度、师生的融洽度、学生在班上的排名、和其他教师以及课程的对比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评教结果。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影响程度分别占学生的72%、50%、68%、68%、62%、60%、50%、60%、60%。结果还显示, 教师的风度对评教结果的影响从一年级的69% 降到三年级的37%。新罕布什尔大学教授J. M. Ryan 和P.D. Harrison(1995)的实证研究也得到几乎相同的结果。

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自己评教与教师自评、同事评教、毕业生评教、督导评教结果,从差异中更好地把握评教标准。

(三)将学生评教与自评相结合

将学生评教与自评相结合需要设计规范合理的学生自评指标体系。随着教育评估越来越关注作为评教主体学生的意识,评教研究应该更多地转向学生本身的诉求,运用新的教育学理论,比如价值观理论和激励理论来科学地研究评教主体,研究他们评教的指导思想,研究影响他们评教的自身因素,如价值观、道德标准、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精力投入、对大学课程教学的认识与经验等。

学生的.自评指标体系最重要的一项应该是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这是目前的评价指标所缺乏的。因为传统教学一直认为,“只要学校内部制度运转正常,学生自然就能学好……但现代教育越来越强烈要求学校对学生, 以及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Wergin, :2)。管理者经常发现当问及学生有关他们的学习结果时,学生往往回答效果不明显。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Bloom和Bacon在对俄亥俄州立大学的5万学生调研中发现, 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收获了多少,基本上还是看考试分数。所以当代教学评估必须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纳入评教过程。美国当代教育家K. A. Feldman就提出学生评教中更多地注重教,而忽略了学生学的问题,强调把学习结果放进评估指标中进行研究。堪萨斯州立大学就设计了一种针对教师教学、课程以及学生学习进行反思的检查表,该表分为对教师的评价、课程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四)形成一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机制

对五所大学目前的学生评教来看,基本上都在学期末进行。这时,课程已经结束,教师对评教结果重视有限。所以,要将评教融入日常教学, 加强学生阶段性评教和自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分析,及时反思教学,及时解决问题。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原校长朱迪斯就尝试让学生分阶段对教师进行评估,及时反馈结果给教师,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这样可以形成比较深入的评价, 它可以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除了量化的结果之外,师生会处于不断交流之中,教与学同时处于不断的改进之中。这样会让学生随时感受到评教产生的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评教的积极性,使学生就成为课堂教学积极的建构因素。而以往的评教只对教师考评产生结果,而真正反馈到课堂教学中的还很有限。

Marsh 则让学生各自建立一个档案袋,随时记录自己的问题和收获,定期相互交流,然后将交流结果汇总起来,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将结果反馈给学生。这样更加有效地形成师生的双向互动。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Bloom 和Bacon (1995)经研究也发现,学生档案袋不仅有利于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和进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有机地和教师教学紧密相连,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论

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心得谈 篇7

一、围绕教学目标, 依据文本, 紧扣教学的重难点设计问题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只有目标明确, 问在学生 需要学习的核心内 容上, 问在能使 学生提高 能力的关 键点上, 才能使阅读教学的提问更有效, 语文课堂才会更高效。“对学生来说, 课堂知识的重点, 往往也是他们学习的困难点、疑点, 也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兴趣 点。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攻克难点, 他们会充满快乐、满足和自豪。”教师围绕教学目标, 依据文本, 紧扣教学的 重难点设计好问题, 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处提问, 便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知识的印象, 掌握应该掌握的内容, 同时, 通过逐渐引导学生理解分析知识的重点, 也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学会找寻重点,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故都的秋》一 文的教学, 紧扣散文 教学的特点, 确立教学目标 为: (1) 学习掌握 抒情散文 的选材特点; (2) 理解本文“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 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以情选景, 在景物的细致描 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

第一步设计以下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全文后思考探讨: (1) 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为表现什么情感而写?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 郁达夫眼中的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第二步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之后思考探讨以下问题: (1) 作者捕捉了哪些意象来描摹故都的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 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通过探讨这些问题, 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 再引导他们理解怎么样以情选景, 怎么样以情驭景, 怎么样以景显情, 从而突破重点。

二、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设计问题

张志公先生曾这样说:“问得平直, 太浅易, 学生想都不必想就 答出来, 这种问题 的用处不 大。问得太 迂曲, 太深奥, 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 这像猜谜语, 也没有什么好处。”阅读教学中的提问 要有效, 问题设计就要合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在授课中运用、展现学生尚不能理解的事物, 使学生感到惊讶、疑惑或矛盾, 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唤起求知欲。并且这个问题也是学生经过探究能够解决的, 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兴趣, 有信心。反之, 所提问题太简单, 学生轻易就能解决, 就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太难, 学生的思维受阻, 就会失去思考 的兴趣, 丧失学习的信心。具体来说, 我们可以根据杰尔·布洛菲和汤姆·古德对问题进行的研究, 确定课堂提问的难度,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出不同的难度层级, 要能满足不同个性、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需求, 能为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供条件, 从而使课堂更高效。

例如, 教学李煜的《虞 美人·春 花秋月何 时了》一词, 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 的事物, 作者为什 么希望它结束呢?

(2)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只是朱颜改”中的“改”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4)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 流”一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四个问题, 前面两个问题只要认 真阅读, 联系作者写这一首词时的背景, 大多数学生都能解答出来;第三和第四个问题相对稍难, 需要学生借助诸如语言、修辞、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 但经过“跳一跳”是能解决的。因此, 这样设计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都有所收获。

三、根据文本的特点, 从整体上设计问题, 注意问题的相关性和渐进性

阅读教学中, 有效提问必须是教师通过深入研究文本, 整体把握文本, 确立教学目标和重点, 然后依据自己的阅读和理解, 把有关的教学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结合起来, 最后设计成问题的。整节课所提的问题应该是一个链条式的整体, 要考虑问题在全文、全课教学中的整体化、立体化效能。同时, 要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 的相关性和渐进性, 讲求问题编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从而使提问更有效。

例如《鸿门宴》一课的教学, 依据教材、学情、培养目标确定“品味语言, 体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语言运用之妙”为教学目标之一, 在疏通了文意, 分析了故事情节后, 着重分析人物性格。在分析项羽的性格时, 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 (1) 读了课文之后, 你对项羽的性格有何评价?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谈谈。 (2) 在学生读了第一段之后, 再提出:宴会前, 项羽大怒:“旦日……为击破沛公军!”项羽“怒”的原因有哪些呢?“破”字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3) 这段话是在什么背景、场合下说的?这三个问题中, 第一个问题是从宏观上引导学生探究。第二个问题中包含了两个子问题, 这两个子问题其实体现了渐进性, 因为“破”字体现了“怒”的不可遏的程度, 也体现了“击”的结果, 这两个字充分体现了项羽的自负、狂妄、轻敌。第三个问题把思路引向深入, 再次指向 人物性格的分析这一目标和重点。这三个问题既从整体上设问, 又注意了问题的相关性和渐进性。

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文体、问 题提出所 处的教学环节等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使同一类问题可以采用多种 问法的变 式, 尽量避免 老用“是不 是”“为什么”“是什么”等刻板的句式设疑, 注意增强提问的趣味性, 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提高答问的积极性, 从而使提问更有效。比如, 可以用故设悬念的技巧来吸引学生, 让他们集中注意力, 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可以用情境式提问, 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根据内容设置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 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的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还可以用点拨式提问, 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或有价值问题的诱因进行点拨提问, 加以重锤敲击, 从而激起共鸣, 碰撞智慧。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 让 学 生 学 会 自 己 提出问题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美国 学者布鲁 巴也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有了强烈的质疑精神, 才会发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和不协调的过程, 才会突破思维惰性和思维定式的局限。因此,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注意促进学生思考、质疑、提问。在教学 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自己解读文本,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范例, 让学生学会面对文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 从哪些角度发问。具体来说, 要让学生明白, 不管怎样 的文本, 问题源都会涉及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 从这两大方面发问, 可以提出很多问题。在内容方面, 教会学生就文本“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发问, 可由整体的探讨再向局部、细节发问;在形式方面, 可以引导学生从“怎么写”这一角度, 着眼文章的语言、表现手法、结构思路等方面提出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就“为什么要这么写”提出问题, 探讨形式怎样为表现内容服务。

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心得谈 篇8

教学模式学习兴趣课堂效率“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借以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其教学模式是课堂采取“三案”形式,即学案,教案,巩固案。其中“三案”是抓手,是载体。过程贯彻“六环节”的思想,即自学质疑环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设计学习问题、点拨学习方法;交流展示环节,预设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方案;互动探究环节,预设生成问题的互动探究方案;精讲点拨环节,准备教学重点突出的方案和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案;矫正反馈环节,设计反馈途径、反馈问题;迁移应用环节,精选习题,要设计部分联系实际的习题。六环节则是学习过程的六个基本步骤,在具体实施教学中要将自主学习、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矫正反馈、迁移运用等环节中清晰地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一、因材施教——整体性原则

“三案”在编制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立足与学情,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且要充分配合课堂教学的“六环节”,突出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案”要立足学生实际,突出引导功能,注重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和引导性;“巩固案”中的作业形式要多样,有習题,也有活动任务,同时教师还要有拓展迁移收集反馈信息,完成反馈习题,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教学。要重视“双基”的矫正反馈,确保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在编写《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时候,我把磁通量发生变化的感生电动势及导线棒切割磁感线的动生电动势分为两个板块,让学生先从“面”上知道两者之间的区别,再从“本”中体会两者的联系,这样就基本杜绝了以前学生在学习本节过程中老是弄不清从哪个角度入手分析的情况,分不清E=BLV和

E=ΔΦ/Δt的应用区别,以至在下面推导导体棒在磁场中转动切割的表达式时让学生更清晰两者之间本质上的统一。

二、循序渐进——问题性原则

要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促使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例如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一节的预习案中,设计了如下的环节:

“目标分解自学质疑:

(1)闭合电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参照右图回答。

(2)在外电路中,沿电流方向,电势如何变化?

(3)在内电路中,沿电流方向,电势如何变化?为什么?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推导:

设电源电动势为E,内阻为r,外电路电阻为R,闭合电路的电流为I。

(1)写出在t时间内,外电路中消耗的电能E外的表达式;

(2)写出在t时间内,内电路中消耗的电能E内的表达式;

(3)根据理论依据推导出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表达式并写出简要过程。

此教学过程中利用学案把教学难点采取层层深入,抽丝剥茧般的扣环设计,引导学生去自觉预习课本内容,并能在预习的过程中更多的加以自己的理解和体悟。这样新授课的时候教师适当予以理论的支持和点拨,可以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每个学生的思考层面和角度均不相同,大家相互在课堂上交流展示自己的心得,相互之间补充完善。实际课堂教学中证明,本节的教学可以完全摒弃以前教师“一言堂”、学生“闷头记”的现象。学生的间交流异常踊跃和热烈,激发了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的利用率,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融会贯通——探究性、参与性原则

使用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激发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讲《楞次定律》一节时,我设计了如下的表格:

课堂片段:

1.2组某同学在观测实验现象后处理表格的时候提问:“如何由电流表的偏转方向确定线圈中电流的流向?”

同组另一同学:“我先用一节干电池分别连接电流表的+,—接线柱,观测电流表的偏转方向,然后由实验中的偏转方向等效出电流的流向。”

第一位同学恍然大悟。

教师:“能用电流表直接长时间的连接电源吗?怎样处理更合理?”

有学生答:串一个滑动变阻器。

教师:“回答的很好,还可以怎么操作?回忆下电压表在接入电路时,选用其内、外接法时选取方法。”

大家异口同声:“试触法。”

2.学生完成表格后,分组讨论实验结论,并大声的把自己的结论展示给大家:

生1:“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

师:“N,S极在拔出线圈时,两者之间的方向还是相反吗?”

生2:“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止原磁场的变化。”

师:“所谓阻止,就是改变了事物原来的发展过程,如现阶段的全球环境下的经济危机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缓慢,但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倒退,只是暂时的滞缓,稳步的提升。一样的道理,原磁场的变化不会由于感应电流的磁场的出现而本质改变,只是一种阻碍,滞缓。有点‘来拒去留’之意韵。”

在讨论问题的基础上;对难点的知识进行阶梯式设计;给学生留有消化、思考的空间,对所学的问题能举一而反三。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迁移应用训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逐步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四、以人为本——服务性原则

编写三案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思考,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教案中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与对生成的预设和处理等;在学案中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等栏目;在巩固案中增强设计的针对性、灵活性、趣味性、可行性和科学性等。

总而言之,教师毕竟是课堂上的灵魂,对教师教学要求是:讲究课堂教学艺术,精心实施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内容实际需要实施教学模式,可以在一课时或多课时内完成;注重课堂实效,向课堂要效率、要效益、要效果;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要不断创新,结合学科特点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学质疑的热情、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丰富互动探究的资源、增强精讲点拨实效、扩大课堂信息容量等,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在实施“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中的作用。让我们大家一起参与其中,集思广益,取精去糟,不停地为这个模式的实效性、高效性而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闫金铎.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心得谈 篇9

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载体和工具,然而,对于刚刚进入小学的学生来说,汉字对他们还是陌生的。虽然他们在未踏进学校之前已经有了语言——口语,但对汉字的形体掌握、意思的理解基本是零,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小学语文把识字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然而,据我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尽管教师们都重视了识字教学,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比较差,识字教学处于一种高投入(花费时间多),低效率的现状。既占了大量本该用于阅读和习作教学时间,又影响了阅读、习作教学的质量,最终影响到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为了改变识字教学的这一现状,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下面谈一点我自己在识字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正确认识识字教学的基本任务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为了表达思想,传递信息而创造出来的集音、形、义于一体的语言符号。它产生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又运用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所以,识字教学要解决好“学与用”的关系,既要让学生掌握好汉字的音、形、义,又要让学生学会运用。

为了解决学生“学与用”的问题,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识字教学的要求定位于:认识汉字3500个左右,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以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主动识字习惯和能力为目标。这一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思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有利于培

养学生的兴趣、习惯、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和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首位。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必须充分认识到识字教学的这一人文精神,从本质上去认识识字教学的这一要求。须知,识字量虽然重要,但学生的识字兴趣、主动识字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学生只有有了识字的能力,才有了主动学习的动力;也只有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具有了主动识字的能力,识字教学才真正取得了成功。那么,我们的识字教学才真正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才能为阅读和习作教学赢得更宝贵的时间。

二、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识字兴趣是学生产生识字愿望、获得识字能力的动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识字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来完成的,教师在教学中的任何努力都只有通过学生的能动作用产生效应,没有学生自身的愿望需求和参与,教师的任何外部努力都将是收效甚微,所以识字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1、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有需求,才会有愿望,有愿望,才会有兴趣。所以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教师要联系实际,有意为学生创设学习需要情景。如:经常让学生讲述身边的人和事,然后记下来,写不起的字鼓励学生问一问、翻一翻、查一查。

2、利用汉字的构造规律来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汉字虽然千变万化,形体千差万别,但在构字规律上不外就是象形、形声、会意、指事、转注、假借等“六书”造字法。而“象形、形声、会意”三种方法选字最多。“象形”字以描摹事物形态特征来造字,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利用简笔画等方式来配合教学,学生必定会兴趣大增。“形声”字用形部和声部来合成汉字,形部表义、声部表音。“会意”字由两个以上不同意义的字构成新字,新字的意义,则其本是由几个字的意义结合所得。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做这样的点拨,然后学生去进行类推学习,则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得到激发。

3、利用顺口溜、谜语、典故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小学生对顺口溜、谜语、典故、故事等最感兴趣,所以识字教学中可适当引入,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如:“又到村里来”——“树”;“有时挂在树梢,有时挂在山腰,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月”;如教学“阔”字,可给学生讲一讲三国时候曹操叫一个木匠做了一扇门,门做好后木匠叫曹操来看,曹操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木匠不解跑去问杨修,杨修说:“门内一“活”字,乃是“阔”字“这样学生便容易记住了。

三、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识字教学只注意兴趣的培养是不够的,兴趣只是一种动力,而真正要取得实效,还需要授给学生识字方法。

1、借助拼音和工具书是学生识字的基本方法。

学生进入一年级就学习了汉语拼音和查字典,这为学生的识字创造了条件,教师要在教学生正确拼读和会查字典的基础上,由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到逐步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过渡;由指导学生在课内学习逐步到放手学生在课外预习中学习过渡,最终彻底放手。

2、利用构字规律帮助学生识字。

汉字的构字规律除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可以帮助学生识字,如利用象形字像事物形态的特点,学生可以联想到事物而记住字形;从形声字表音的声部推断字的读音,从形部推断字的意思,将音形合一可以记住字形;会意字可以从构成新字的几个字的意义推断新字的意义等。

3、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来识字。

汉字是由基本笔画、偏旁部首、部件组合而成。生字的学习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生字或熟字来学习新字会事半功倍。如:给“日”加一画可以变成“白、目、田、电”等许多个新字,给“申”减一画可以变成“日、中”,给“天”换一画变成“无”;给“工”加上一个偏旁部首可以变成“江、红”等新字,同时给“江、红”去掉偏旁部首变成“工”,把“玩”字的偏旁部首换一换变成“完、园”等新字。

另外,形近字的辨析、生字组词、合体字的折分等都是识字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

四、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习惯和能力,关键在“放”,贵在“持之以恒”。

学生识字习惯的培养和识字能力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能成就的,而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因此,需要教师在识字教学中长久坚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地培养学生识字兴趣,授给学生识字方法。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用已学到的方法独立去解决新的问

题,学生用学过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习惯养成。能力培养的过程,关键在教师要敢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而贵在教师长期有意识的坚持让学生去训练。

浅谈语文课堂上和谐、有效地沟通 篇10

在和谐的气氛中生活,心情是愉快的,思维是活跃的。因此,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能力提供一个适宜的“土壤”。语文课堂上怎样进行和谐、有效的沟通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有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而应以一个合作者、启迪者、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教师要多方面、多角度地给学生以爱,对学生“和风细雨”,做到“随风潜入人,润心细无声”,从而使学生从内深处去接受老师,把老师当成是一个知心朋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形成了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沟通。宽松、愉悦使师生之间极具亲和力,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动了真心,吐了真情,就敢于奇思妙想,敢于异想天开,敢于“胡说八道”。如《20年后的„„》这题习作,我对学生说:“我真荣幸,能与这么多朋友一起畅想未来,共享欢乐”。有学生举手说:“老师真把我们当朋友?”我肯定地说:“对呀!”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大胆地去想象。这时,我又对学生说:“怎样想就怎样说”,“你们自由选择,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独特见解用喜爱的方式写出来。再如又一次初读课文后,请同学起来讲讲课文的故事内容,没有学生举手,就说:“怎么,没有同学敢说?大胆

一点!”还是没有同学举手,这时有点生气了:“怎么回事?平时你们不都挺能说的嘛?”看到老师不高兴了,前排的一位同学犹犹豫豫地把手举起来。我看了他一眼,慢慢地环顾教室:“大家可能还没有准备好。这样吧,再读读课文,然后先和同学讲讲。”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再请同学们复述的时候,同学们纷纷举手了。我的期望(复述)和学生的行动(无人举手)形成了冲突,如果这时简单粗暴地批评,有可能把冲突扩大化、严重化,我给予了充分的理解,采取了协商、折中的办法;学生也采取了积极的回应,再读课文、和同学先谈,然后积极举手发言。师生冲突通过协商,有效地进行沟通,得到了解决,促进了学生学习。

2.营造新型的对话氛围

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在“专制型”的环境中,处处谨小慎微,思想就会受到压抑,干什么事都看大人的眼色行事,不敢越雷池一步,怎么说得上创新呢?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只随从老师的意见,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缺乏不同意见的交流,学生的思维就不灵活、不广阔,缺乏求异思维,写出的作文往往千篇一律。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努力营造新型的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愉快地写作,自由地表达。

2.1 师生对话。我在课堂上善于用商量的口吻,征求学生的意见;用赞扬的语气肯定学生的回答。我还常常鼓励学生动脑筋说自己的话,不要人云亦云;鼓励学生多问,敢于质疑,诚恳地欢迎学生提

出问题,诚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对于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我能宽容和理解学生,并积极引导,和学生一起探讨,没有用框框来束缚学生,使学生产生焦虑、害怕。学生精神放松,思维活跃,敢于和老师交流,敢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意见,如毕业班学生给母校或老师的建议书的习作,平等、和谐的师生对话中,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了一条条新颖独特的建议。

2.2 生生对话。我在平时很注意教育学生理解、尊重别人,学会协作和宽容,同学之间相互关心,团结友爱。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同一班级的学生对同一事物,常常有不同的看法。这时,我努力引导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各抒已见,使学生乐于把自己的独特感受说出来,与大家讨论、交流。如漫画《假文盲》的习作,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思维活跃,无拘无束,联系生活中的现象,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因此习作中出现了真知灼见的观念,懂得遵守社会公德,悟到了善,发现了美,自由地表达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3.讲究有效沟通的策略

3.1 语言沟通的艺术。语言沟通主要指教师通过谈话、讲述、提问等方式,使师生双方达成相互理解、相互认同,从而在学习目标、学习方式上互相协调,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3.2 非语言沟通的艺术。通过体态、动作、表情或情境沟通。老师通过体态语言,创设情境,巧妙地把自己的意图和理解和学生沟通,不仅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语文

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语文就在我们身边。

4.合作是和谐、有效沟通的必经之路

4.1 师生合作——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沟通。学生学习的学习进程到了一个关键点的时候,教师要敏锐地把握课堂,组织进行不同形式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去思考、探讨、解决问题。

4.2 生生合作——在交流中沟通。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对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有人建议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圆明园,你们认为这样好吗?结果一部分学生认为好,一部分学生认为不好。教师抓住这一时机,把认为好的学生作为正方,把认为不好的学生作为反方,在课堂上展开辩论。为了在辩论中取胜,正方和反方分别组成了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并对每个小组成员进行了分工,从不同的途径去搜集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证明自己小组的观点是正确的。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辩论,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而为了反驳对方,每一个人都竭尽全力去研究课文、搜集材料、组织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充分的沟通,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推进,情感和思想也得到了陶冶,教学目标在有效的沟通中实现了。

上一篇:上海交大远程教育船体下一篇:非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实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