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探究提高教学效率

2024-07-14

有效探究提高教学效率(共12篇)

有效探究提高教学效率 篇1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也是防止分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初二学生要是能听懂老师和同学说的英语, 自己能用英语表达简单的思想, 能读懂简易读物, 他们就会感到有收获, 兴趣就会产生, 所以每堂课都注意让学生有练的内容, 有练的时间.每次练习五分钟左右, 费时不多收获较大。教师应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更多地尝到成功的喜悦。

创设各种情景, 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 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鼓励他们大胆的说并运用到实际中去。每课的对话让学生先听后读, 然后表演, 每小组不宜超过四人。表演前应让各小级操练准备, 鼓励其拓展创新对话内容.表演过程中, 除要求学生语音语调正确外, 还应让学生注意到表情、手势、姿态等。创造条件, 让学生能够发现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 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其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讲授的方式进行的, 此方式的长期应用自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但是, 学生只用广泛参与到交际活动中, 才能真正有效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为此, 笔者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讲解不宜过多, 学生的学习应在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要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 语言的使用规则要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应用和思考自主发现。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必须缩短教师讲解的时间, 增加学生的自主讨论时间。要将学生的学习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需要给学生一个大输入, 就像在讲百万英镑那一节内容时, 笔者就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听录音→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播放视频→课堂对话→学生自主设计的表演。这样, 学生可以接触到多种不同类型的语言材料, 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这一教学目标上, 要大大的优于只有单纯的教师讲解的教学方式。要将学生的学习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 让他们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当然, 将学生的学习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并不是说减轻了教师的责任, 对学生不管不问, 反而是加重了教师的责任和要求, 原因在于, 教师主导着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除了要了解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外, 还要精心准备各种适宜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张有序, 并且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就必须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 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 获得语言能力的培养, 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可以举行分组辩论赛, 通过分组辩论赛的开展, 学生在激烈辩论的过程中, 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将本来在课堂上进行的学习互动引到了课外, 既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 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这样不仅让整个课堂气氛显得更加轻松活泼, 而且还让学生通过对各种不同社会角色的扮演, 更加了解社会和生活, 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来组织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英语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中, 大多也都是为了省事和方便, 以顺序式的结构来设计和制作课件, 在进行课件演示的时候, 只需要随意的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了, 课件就会一个接一个的播放下去, 成为“流水账”。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教学思想由教师占主体地位转变为由教师和电脑占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思想并没有发生实质上的变化,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变的更加主动, 学生变的更加被动。本来学生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其他都是客体, 都是为主体提供帮助的, 这种主客易位的现象, 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时, 教师的首要责任就是要驾驭好课堂, 在设计和制作课件时要既短小又精炼, 这样, 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和优化。所以, 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 在设计制作课件时要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软件, 其次, 不要让课件显得非常臃肿, 在设计制作课件时, 要将重心放在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上, 并且, 难点不要涉及太多, 要有重点、有针对性。伴随教学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也必须实现教学思想的现代化, 教师在进行课件的设计、制作时,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要将学生的学习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可以将模块化的思想应用到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中, 比如线条结构和框架结构等。课件的制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因此, 还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 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需要, 初中英语教学必须要进行改革与创新, 激发学生兴趣, 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采用多媒体来组织教学等,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而提高初中英语成绩。

关键词:英语教学,主体地位,主观能动性,多媒体,兴趣

有效探究提高教学效率 篇2

探究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好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求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作 者:陈武  作者单位:滦县杏山学区中心校,河北滦县,063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9 “”(18) 分类号:G63 关键词:数学教学效率   提高   注意问题  

教学效率有效性探究 篇3

中国语文教学堪称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一直强调对识字教学的重视。识字不仅是为了读书,更在启智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纵观当下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识字教学,不是整节课都是离开了课文情境进行集中识字教学,枯燥乏味,效率很低,就是为了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在教课过程中设计各种游戏,而不注重实效,费时费力,收效甚微。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扩大不了学生的识字量,更让他们无法感受到汉字的魅力,也不能激起他们对汉字的热爱。低年级识字教学到底应该怎样教?大抵应该从以下几点着眼入手:

一、充分利用汉字结构特点和构字规律识字

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文字,很多汉字音、义大都可以通过字形表现出来。“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是识字教学基本的教学目标。就是说,老师在进行识字教学的时候应该抓住汉字的构成特点以及构词规律,确定教学重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

1、图文对照感知象形字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低年级识字都是由认识“日、月、火、木”这样的象形字开始的。象形字虽然在整个汉字系统中所占数量不多,但它的构字能力很强,在现代汉语中很多汉字都是以象形字作偏旁的,它是汉字的基础。直观好记的象形字作为识字教学的入门课,以图画文字来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在观察和想象中感知象形字的构字规律,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奇妙,体会到象形造字法的神奇,而且还能让他们快速记住字形。教师在识字教学上要改变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应由形到字,让孩子们爱上汉。如果学生掌握了常用象形字,那么在今后学习中遇到新字时,教师就可以教学生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识记,岂不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了识字率。如在识“休”的时候,“人”和“木”都是已经学过的象形字,教师指导学生:“休”左边是人,右边是木,人靠着树休息。

2、音形义结合学习指事字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认识的字会越来越多,由于年龄的局限在感知事物细节方面能力较差,尤其是形近字之间的细微差别不易分辨清楚,就会出现写错字别字的现象。面对两个只有细微差别的字如何区分?弄明白指事符号的位置和意义可以帮助区分记忆相似字。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古代“木”就是树的意思,在它下面加一短横“—”,指明树根在什么地方,就是“本”,如果把“—”符号放在“木”上面的话,就是指明树梢在什么地方,就是跟“本”的意思相反的“末”字了。教师在识字教学中一定要清楚字源字理,对字有了理性的认识,才能记得快终身不忘,才能触类旁通。

3、分析字形掌握形声字

汉字中大概有80%的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这一特点对形近字教学大有帮助,教师可以教导学生根据形近字偏旁部首来区别字音字义。如“暮、幕、墓、慕”,这几个字,上面都一样,不同的是下面的部首。教师可以这样教学生:“‘暮下面是个‘日字,这个字和‘日有关,是太阳落山的意思;‘幕下面是个‘巾字,和布有关,古时候演戏的时候要拉上幕布;‘墓指‘坟墓,和土有关;‘慕字怎么回事呢?它的下面不是‘小字,而是变心底,和心理有关,可以组词‘羡慕。”这样教学可以做到学一个带一串,举一反三,不但促进儿童科学思维发展,快速有效识得更多汉字,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学会独立识字。

二、组织和设计识字游戏提高识字率

教育家卡罗琳曾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小学低年级学生专注力不强,要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的教学效率。”设计和组织好识字游戏,可以增强识字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形成积极学习氛围,提高识字效率。

1、“对对碰”游戏,巩固生字。

教学中有很多如果只是圈生字,读生字,背生字,很容易让小学生觉得课堂枯燥,长时间孩子们会注意力分散,造成识字效率低下。在同学们已经掌握生字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对对碰”游戏。如学“编、哨”等词时,师问:谁跟“缝”字对对碰?生答:“沙包”跟“缝”对对碰。

【练习题】连线

编 沙包

吹 陀螺

缝 口哨

玩 花篮

这样的游戏可以在学生识字知道字的读音但还没有熟练掌握的情况下进行,通过这个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生字,而且可以使他们学会用字组词,毕竟识字是为了组词造句读文,让学生能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2、巧编字谜,让汉字会说话。

兴趣是激发儿童从事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学习的内容充满乐趣,不需要华丽的方式,学生就能专注于课堂。猜字谜就是一种让汉字会说话的方式。 教学“告”字时编字谜:一口咬掉牛尾巴。教学“笔”时编儿歌:上面竹子下面毛,写字画画离不了。这时,一个个汉字就像变成了一个个淘气的娃娃似的,跟孩子们玩捉迷藏。猜字谜这个游戏不仅在课堂上深受欢迎,也成了孩子们课间互相交流的一个热门话题,不仅帮助孩子们认识了很多的汉字,而且遇到难记的字学生会自己编字谜记住。

识字游戏有很多种,如“我来问,你来答”游戏。教师给学生单音节词,练习组词,巩固生字。出示“放”的字卡,教师问:什么“放”?生答:“放学”的“放”。学生在词中学字,在语言环境中学字,识字效率会更高。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字都适合这种识字游戏,如“要”这样比较抽象难组词的单音节字就不适宜做这个游戏。“开火车”游戏则更适合用来复习字词时使用,如果学生没有熟练掌握生字,火车开不起来,那么也就无法调动学生的识字乐趣。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游戏的时候一定要以学定教,注重实效,面向全体同学有目标有针对性地组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汉字的乐趣。

三、结合社会生活拓宽识字领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识字教学并不一定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社会生活也是学生的识字课堂。

教师可以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识字场景,把班级的物品名称制作成彩色词卡,粘贴在相应的位置,比如:黑板、讲桌、窗户、玻璃、墙壁、书柜等,这些汉字卡片与实物相照应,每天引导学生认读,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相结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促进学生多认字。 教师可以倡导家长们制作家庭物品卡片,很快,冰箱、沙发、电视、书桌、空调、茶几等汉字,学生很快也认识了。识字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大到家具、电器,小到文具盒、遥控器,孩子们所能见到的物品全都有了自己的名字标签,这样一个轻松自由的识字空间,学生都特别喜欢。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识字的成功和喜悦,从而喜欢上学习汉字。

“教有法而无定法”,在实际的识字教学中可运用的方法还有很多。识字教学应追本溯源,遵循汉字的造字方法,站位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囿于课堂教学,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促使识字教学更加有效,从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实施有效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篇4

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到的“有效教学”策略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方面都很成功, 是近年比较提倡的一种教学行为, 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

怎样实施教学行为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呢?笔者在中职数学的有效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一、更新观念, 面向全体学生

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 要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学习和锻炼, 增强素质, 提高技能。教师不能因为升学压力不大、学生数学底子薄就放松对学生的要求。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的“有效”, 即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所以说教学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就是看学生有没有进步和发展。哪怕老师再辛苦, 工作再努力, 学生没有进步和发展的教学也是无效的教学。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 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 在自己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更新观念, 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学生的发展, 要正视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差异性, 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进步。

二、课前充分备课

升入职校的学生不是智商低, 大都是因为在初中时期学习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得当, 而导致学习成绩差, 尤其是数学。进入高中后, 数学知识比初中更加抽象, 逻辑性更强, 加上中职数学在编排上与普通高中差不了多少, 学生学起来感觉很困难, 久而久之就没了兴趣。因此,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有所侧重。比如, 一年级可以先复习初中知识要点, 再讲授新课, 把基础抓好;二年级时针对不同专业对知识进行调整, 电子类专业三角函数及图象重点讲, 经贸专业对数列、排列组合详讲, 机械类专业结合专业特色对立体几何、视图着重讲解。就是说,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应该找准学生感兴趣的地方, 围饶学生的学而去想怎么教。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 除要注意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外, 是还要注意问题的提出及问题的情境设置。做了多年的老师, 我们对课堂教学内容完全不陌生, 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往往会忽略问题情景的设定, 讲课直奔主题, 讲解题思路和方法、解题步骤等, 这样的做法是忽略了学生的已有经验, 没有把数学与生活、生产相联系, 导致数学教学很空洞、很乏味, 教师教着很累, 学生学着也不感兴趣, 教学效果不佳。

三、创建有效课堂, 提高教学效率

1. 运用教学情景, 激情讲解

通过设定的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数学问题设置到现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数学教师上课也应充满激情, 态度亲和, 语调抑扬顿挫、有轻重缓急。教师讲课有激情, 学生学起来也带劲。在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时, 教师应努力揭示, 引导其理解数学学科的本质, 帮助学生提炼解决数学问题的规律和方法。

2. 有效提问, 鼓励质疑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活动。教师带有趣味、切合实际的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活跃思维。但要注意提问避免以问代讲、重复提问, 提问后要给学生留有时间思考和评价。提问也是一种教学机智, 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年龄和心理特点, 适时向学生提问, 有效提问。在教学过程中, 允许学生质疑, 大胆创新, 这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 激活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参与性的有效方法。对学生错误的质疑, 教师应及时调整、纠正;正确的质疑, 教师应鼓励、赞赏。

3. 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让课堂充满生机

针对不同课型, 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新授课, 教师要解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感知研究过程, 阐明问题的实质和数学思想;复习课, 教师要通过复习理清知识结构, 把握知识体系, 规范解题思路和基本方法, 通过反馈练习, 掌握和运用知识;习题课,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

4. 提倡反思, 提高教学有效性

真正的高效率的教学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反思是指学生对自己数学学习活动过程的再思考、再审视。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 反思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关键所在, 比较和概括不同方法的共性、个性, 反思他人或自己思路受阻的原因, 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得体会。这样, 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监控能力和进一步参与的能力。

四、课后反思, 争优创新

作为教师, 我们也要不断反思。课后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是否强调沟通和合作, 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是否适应中职学生的个性差异等。教师唯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理性反思, 才能在反思研究中挖掘潜能, 提升教学能力, 优化教学艺术, 升华中职数学课教学的主题内涵, 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总之, 要提高中职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让中职数学课堂不再枯燥, 我们必须更新观念, 精心教学, 实现有效教学,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入学门槛低, 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数学成绩差尤为突出。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 探索中职数学课堂教学途径, 深化中职学校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 笔者在数学有效课堂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中职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肖凌戆.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 中国数学教育, 2007 (12) .

提高效率 促进公平探究教学设计 篇5

阳山中学 罗倩婷

【探究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收集资料、讨论、辩论、提出合理化建议等形式,既反思自我,又反思他人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加深对“效率与公平”这一问题的理解,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2)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努力做到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统一。提高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探究活动形式】 奖金方案讨论(激趣、设疑)-----自由辩论赛(发现和分析问题)----提供合理化建议(解决问题)【课前任务】:

学生准备:(分组进行)(1)理论知识准备

复习第七课第二框题,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2)小组一:搜集分配中提高效率的表现并说明提高效率的意义;小

组二:搜集分配促进公平的表现和促进公平的意义(3)探究体验——奖金的分配

校运会结束后,为了表扬我们班同学取得优异的成绩,学校奖励本班一笔奖金1000元,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依据“效率与公平”原则,为班主任设计一个合理的分配方案。教师准备:

指导学生有效开展搜集和查阅活动,整理学生搜集的典型材料和查阅的主要内容。【探究活动步骤】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效率与公平问题,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来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呢?今天我们通过这节课来探究一下。

探究活动一:奖金的分配方案(课前已经布置小组讨论,现在请学生代表展示本组方案,其他同学听后自由发表评论)

有些组的方案考虑公平多些,有的组考虑效率多些,有的组尝试把二者兼顾起来,各有特点。看来合理分配,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同学们还可以就这一问题继续讨论。

探究活动二:自由辩论赛

喜羊羊队:收入分配中应该更注重效率 灰太狼队:收入分配中应该更注重公平

探究感悟: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一、实行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对收入再分配,弥补初次分配不公平缺陷,这就需要政府采取如对高收入者征收各种调节税,对低收入者和

贫困地区实行转移支付,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机制等措施,保护弱势群体。这是从微观层面上维护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二、扩大就业实现分配公平。我国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模式,最根本的和最有效的缩小差距的方式是通过扩大就业,增大劳动报酬在分配格局中的份额。

探究提问艺术 提高教学效率 篇6

[关键词]课堂提问 前提 原则 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20014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评讲和练习构成了各种教学关系。教师通过教学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认真听讲接受信息,注重师生之间的联系,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这种形式通常就是课堂提问。可惜的是,现在不少教师并不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也有一些教师不会提问,要么提问过泛过滥,要么就是过浅,“是不是”“对不对”充塞整个课堂,也有的是一节课问题穷追不舍,让学生无所适从,但课后想想又觉得除了回答问题,并没有学到什么。教师应重视和培养自己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能力和艺术。

一、课堂提问的前提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作为主导的教师,应该尽量创设良好的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情境,通过精心设计、反复比较,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通过提问激活学生的思想,使课堂成为大家畅所欲言的场所,而不是死气沉沉、一塘死水。课上发问,基于以下前提:

教师必须精心备课,吃透教材。提问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准备的,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切不可顾左右而言他。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要精心备课,深刻理解课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以求有的放矢。

教师必须有深厚的基本功和灵活的应激机智,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自己所提问题,想象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做好应急准备、补救措施。

教师必须对班上学生有全面了解。验证提问是否成功,是以学生的回答情况为标准的,所以我们在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备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情况,让所提问题面向全体。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每一篇文章都经过作者的精心构思和布局,它是一个整体,所以学生的理解也应遵循这一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领会和感悟作者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设计的问题首先应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和把握文本,一组问题串起来就能将文章的脉络梳理出来,并启发学生逐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比如教学《蔚蓝的王国》,就可以提这样几个问题:①蔚蓝的王国在哪里?②蔚蓝的王国有哪些人和景?③蔚蓝的王国有什么特点?④蔚蓝的王国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些问题解决了,对文本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而且对文本主题也就领会了。但是有些教师不会设计,提的问题东一榔头西一棒,把好好的一篇文章给肢解得支离破碎,这不利于学生深层次地感知和把握文本,更不利于他们模

学习语文。中学语文课本里的课文,大多数都可注入形象性很强的板书。而这些板书有的可以把文章的层次结构、主题思想、写作方法等体现出来,把学习的重点再现出来。

比如,教学《春》这一课时,把板书设计成一棵小树,小树揭示了文章的结构层次,它象征春天的美好,具体分为主杈、分杈,层次分明,盼春、绘春、颂春形成一体,在盼春部分中用了两个动词“来”“近”,把春人格化了,绘春部分描绘了五幅图景,颂春部分引出了新、美、壮的特点。一个形象性很强的板书,学生看后,不但对文章的结构、内容有了记忆,而且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并在自己动手绘图的同时接受知识。

又如,教学《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时,把板书设计在一个卧倒的塔内,取义雷峰塔倒了,它象征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礼教的崩溃。塔的身部板出文章议论的层次,塔顶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塔座是写法。教学的过程中一边提问、讲解,一边板书,最后连线成图,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在惊喜之余记下了要学习的内容。

这样把绘画融入语文教学中,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可感的视觉形象,使之更生动、更直观。这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更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逐渐形成高雅的艺术气质,提高其审美感和认知、实践能力,使课堂妙趣横生。

6.书法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俗话说“文如其人,字如其形”,优美的书写就像是学生的脸,体现着学生的自信和认识能力,学生可以从中区分怎样书写才是美观的字,也能在自己的书写中得到美感。同时,学生在学习书法,在赏析美的字体,在临摹优秀书法大作时,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透过点画、结构、章法等具象构成蕴涵美,在优美的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总之,美育与语文教学是不可分割的,在语文教学中注入美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由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而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探究提问艺术 提高教学效率 篇7

一、课堂提问的前提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作为主导的教师,应该尽量创设良好的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情境,通过精心设计、反复比较,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通过提问激活学生的思想,使课堂成为大家畅所欲言的场所,而不是死气沉沉、一塘死水。课上发问,基于以下前提:

教师必须精心备课,吃透教材。提问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准备的,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切不可顾左右而言他。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要精心备课,深刻理解课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以求有的放矢。

教师必须有深厚的基本功和灵活的应激机智,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自己所提问题,想象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做好应急准备、补救措施。

教师必须对班上学生有全面了解。验证提问是否成功,是以学生的回答情况为标准的,所以我们在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备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情况,让所提问题面向全体。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每一篇文章都经过作者的精心构思和布局,它是一个整体,所以学生的理解也应遵循这一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领会和感悟作者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设计的问题首先应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和把握文本,一组问题串起来就能将文章的脉络梳理出来,并启发学生逐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比如教学《蔚蓝的王国》,就可以提这样几个问题:(1)蔚蓝的王国在哪里?(2)蔚蓝的王国有哪些人和景?(3)蔚蓝的王国有什么特点?(4)蔚蓝的王国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些问题解决了,对文本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而且对文本主题也就领会了。但是有些教师不会设计,提的问题东一榔头西一棒,把好好的一篇文章给肢解得支离破碎,这不利于学生深层次地感知和把握文本,更不利于他们模仿文本习作,毕竟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领会文本和学习写作。

2.有的放矢原则

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整堂课的核心任务,如何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无法回避的环节。但是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思考一系列问题,包括:设计什么问题,提问的最佳时机,提问的对象,学生回答时会出现怎样的答案,如果答案超出预期教师该如何处理等。所设计的问题指向性要明确。

3.先易后难,化整为零原则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只提问几个问题,显然无法达到目标。这要求教师通过备课,吃透教材,理解课标。教师要站在课标的高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整堂课的提问通盘考虑,既要高屋建瓴,又要春风化雨,可以先设计一些简单的、学生容易上手的问题,当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的时候,再提出一些较难的、需要开动脑筋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回答不出来是正常的,这个时候教师不应该放弃,而是要抓住时机,将难题层层分解,化整为零。这种设计的好处在于可以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启发大多数学生的思维。

实践证明,按照此原则设计问题,效果不错。如《背影》一文,可以采用由易到难,逐步加深的提问方式来教学。教师可以先提问:作者写的是谁的背影?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很容易答出———“是父亲的背影”。接着提问:一共写了关于父亲的几次背影?学生便很有兴趣地去文中寻找,发现是“四次”。然后再提问: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都止不住流泪?在具体分析了这些内容后,最后可以顺势利导,提出下面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这样,一步一步,由浅到深,环环相扣的提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4.面向全体原则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我们的设问、提问要顾及所有学生,考虑学情中基础好的、一般的、较差的。如果只凭借教师的喜好,专门提问自己喜欢的学生,或者只提问肯配合自己的学生,那么大部分学生都会被排除在教学之外,把这些学生当做课堂的观众而不是主体,就违背了教学的初衷,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分层次有梯度地进行设计,难度低(A类)的与难度大(B类)的相结合,逐步深入。提问的时候根据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对A类问题,由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回答;对B类问题,由积极性高、思维活跃的学生回答,努力使整个班级都动起来,真正实现全员参与,每位学生都能够分享成功的喜悦,每位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在教师的赏识下,学习的自信心得到增强,成绩提高也在情理之中了。

三、课堂提问的技巧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启发我们,教学中的提问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要经过充分酝酿、精心设计的,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一定是一位善于设疑的高手。

1.创设情境,探究性提问

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究的欲望强烈,这种心理特点为教学所用,就能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提问平淡无奇、直来直去,事先没有预设,事后没有反馈,这样的提问怎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怎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预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引发学生发自心底的思考,才是提问的价值所在。例如,给学生讲授《飞红滴翠记黄山》时,笔者先播放《话说长江》片头,在音乐和优美的画面中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课文情景。此时教师告诉学生,今天要学的《飞红滴翠记黄山》就是介绍黄山部分的解说词,接下来,请大家阅读本文,说说本文介绍了有关黄山的哪些美景?这样以设置情境的方式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使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文章内容,感受祖国秀美风光。

2.巧设障碍,制造“冲突”,在矛盾中达成认识

人们往往有这样的心理:越是得不到的,越想得到;如果一切来得太顺利,反而会让人丧失探究的兴趣。学习也是这样,要让学生对每个问题都感兴趣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够人为制造些“障碍”,设置些“冲突”,反而会激发大多数学生的斗志。要做到这点,关键在教师的教学机智,是不是了解学生,有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是否知道学生的疑惑,这些都是教师事先要考虑的问题。障碍的设置要巧妙,人为在学生面前竖起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也是不科学的,衡量的标准在于让大多数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问题。譬如,在教学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时,笔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的母亲姓甚名谁?学生在读完全文之后,才发现,作为儿子的邹韬奋直到写作此文时也只知道母亲的姓而不知道她的名字。这样,学生可以容易地领会到女子在当时的社会毫无地位可言,作者为此而感到痛心,对这样的社会是深深的谴责。这样的问题设置把本文的难题一下就解决了。

3.条条大路通罗马,曲径也通幽

从美学的角度看,曲线的东西更耐看、更美。课堂提问也是如此,有一位青年教师常常在笔者面前感叹,自己提出的问题那么简单,为什么得不到学生的回应?进而怪学生“懒”,好像责任全在学生身上。笔者听了他几堂课,发现他在课堂提问环节,设计的问题都是直来直去的,说教味太浓,怪不得学生“懒”得理他。问题症结已经找到,解决的策略也很简单:曲径也通幽。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到“师生读书场面”时,提问为什么学生读书的内容没有标点而老师的朗读却有标点呢?从而引导他们标点符号是表示句子中的停顿,这说明老师的朗读是有停顿的,那么学生的朗读没停顿,这意味着什么?最终让学生明白———学生对所学内容不理解,封建教育的内容迂腐和艰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不感兴趣。这样的提问,学生是非常乐意去思考的。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掌握好课堂提问的前提、原则和技巧,提高课堂提问艺术。

寻找有效途径 提高教学效率 篇8

一、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

探究性学习是最有效、最主动、最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获得的效果最佳。例如:在学习“辨认方向”时,就组织学生讨论四座建筑分别在交警岗的什么方向?为什么会说成是这样的方位?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之前,应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交流时就能有的放矢,这样讨论才会深刻,形成的印象才会牢固。例如:在“抛硬币”中,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比赛,摸到黄球最多的组就获胜。每组在边摸的时候就开始讨论:一组,我们的盒子里是不是没有黄球?二组,我们小组里的盒子里是不是全装的是黄球?三组,我们的盒子里是不是既有黄球又有白球?根据学生的大胆猜测,最后把盒子里装的球倒出来进行验证。从中经历了“猜想——实践——探索——验证”的过程,最后集体总结规律。这样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机会,在交流和争辩中获得启迪。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让他们完成了一个人难以完成的学习过程,体会到了集体合作的力量;在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中获得了感性的认识,在交流中领略到更多的思维策略。

二、加强师与生、生与生间的交流合作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互动交流的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进行有效交流合作的信息互动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智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引导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对问题一步步地开展讨论。在完成每一个小问题时,教师就让每个小组的代表进行发言,阐述小组的看法和解题思路,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学生直到解决问题为止。例如:在进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题:有10个苹果,若是每盘放3个,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这时可以让学生拿几个火柴梗来摆放一下,就可以列出算式,得出商3余1。这时就可以问学生,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然后,把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对除数和余数的仔细观察中去,学生在观察后得出表象。经过讨论,学生都得出较一致的结论:当除数是3的时候,余数就是1或2。这时我又接着问:余数有没有可能是3呢?学生一致回答:不可能是3,若是3的话,又可以摆一盘了,这时就没有余数了。经过指导,得出结论:余数总是比除数小。这正是本节课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通过这样的交流合作,学生真正融入到了知识的得出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水平。

三、用合作学习来提高教学效率

合作学习是聚集体之力来研讨学习中的问题,利用师生、生生互动来注入课堂新的活力,也是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有效资源。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它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他们的自主学习潜能,又能形成良好的交际气氛。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适度地巧妙运用合作学习方法,如:在新旧知识的结合时、知识复习时、实验操作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能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同学们参与度、增强团队意识等,彰显个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探索计算教学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巧妙运用合作学习方法,设计这样问题:计算67×5。首先引导同学们自主独立思考解答,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这时,有的同学算出是3 035;有的同学算出是335;有的同学算出是355。在充分肯定同学们的成绩后,提出问题,到底谁对呢?同学们能说说自己的想法或看法吗?于是大家争论不休,讨论热烈,有的同学采取方法67+67+67+67+67=335;有的是用竖式计算的。这样下来同学们在交流中,不断暴露出自己的思维过程,他们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辨析,从中探寻出正确的解答问题的方法。

四、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和思考

有效布置作业提高教学效率 篇9

教师不能为了布置作业而布置作业,也不能搞“题海”战术,只图布置作业“量”不求“质”。这不但耗时费力,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逐步削弱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作业需求,根据学生课堂发言及表现给予不同积分,完成不同层次的作业。第一层次作业为基础类,主要为听音跟读,抄写单词或对话,识记单词拼写、背诵并默写对话;第二层次为提高类,主要是正确朗读短文,能背诵短文,能用主要句型造句;第三层次为流利朗读、仿写或改编对话等。

二、作业要有趣味性

1. 运用身边的英语。对学习英语的起始年级,笔者常常让他们搜集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英文单词或缩写。对于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学生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制作标志牌并张贴,不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 模仿秀。每节课前每组推选一名或一个组合“秀”上一次学习内容,评选课文超级模仿秀,发给老师精心制作的精美小奖状。学生的表现欲极强,他们都希望能拿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展示给同学。因此,课后听录音、模仿英语语音、语调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3. 自编会话。学了新单词、句型后,布置给学生“歌词翻新”、“老歌新唱”的作业,让学生利用所熟悉、喜爱的歌曲,改编歌词,自编、自唱、自演,将新单词、新句型很快记住,印象深刻。

4. 画思维导图。每一单元学完,笔者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就是画每一单元的思维导图。通过画思维导图让学生系统地梳理每一单元的知识点,培养了他们归纳、概括、总结的能力。

5. 办手抄报和黑板报。学完一些单元,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定内容、配插图,办手抄板和黑板报。根据每个主题将手抄报装订成册,在同学中传阅。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也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

6.布置好家庭游戏类作业。在字母学习阶段,笔者不仅注重了课堂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开放,还充分利用家长的作用,将开放性作业外延到家中,让孩子在父母的配合下,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将54张扑克牌制作成大小写字母卡片。在字母学习阶段的所有作业都是通过字母游戏的方式来布置,并在父母的配合和参与下完成。因为这一学习是以游戏贯穿始终,所以孩子学得乐此不疲,兴趣盎然,字母的认读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也增进了亲子关系。

三、作业要有多样性

加大语言运用类作业的比例。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理解语言,加深对语言的感知,可让学生自编作业,交流完成。鼓励学生在课外与同学、父母用英语交流,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长假过后,布置的作业是回家打电话:要求学生用英语把假期里所见、所闻、所做的事告诉两个以上的同学,让他们互相交谈。当Father’s Day、Mother’s Day、Teachers’Day、Children’s Day等节日来临时,教会学生用英语为父母、老师、同学送去美好的祝福。这样做可以使英语的学习时时在身边,时时在口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

四、作业要有多元化的评价

对于学生的评价,一方面最重要最有用的导向莫过于帮助其找到一个可以尽情展示才华的地方,另一方面是帮助其把弱项发展到最好水平。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这就要求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目标参照下,从不同视角,从不同层面去评价学生。对作业完成好的学生,通过激励性评价,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同时也明白学无止境,还应朝着更高的目标奋勇前进;对于作业完成不好的学生要找作业或学习中的“闪光点”,运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鼓励学生找到自信,不言放弃,战胜自我,使他们得到很好地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进行多元作业设计,激活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作业才能绽放绚丽之花,缔结丰硕之果。

提高课堂效率 实现有效教学 篇10

一、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演示实验具有的功能有育德、循理、获知、激情、求真等。所以课堂演示实验过程中必须要努力做好, 并重新改进和设计某些实验。演示实验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并可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 化学教师的努力方向是让学生和生活化、趣味化的实验相伴。

(一) 演示实验存在的问题

1. 部分教师对演示实验重视不够。

新的教材较以前的教材有着很大的改变, 其中实验教学部分尤为突出, 新教材中有专门以实验为主题的教学活动, 教材中添加了以前教材中没有的新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 许多章节后面还为学生编写了家庭小实验。尽管实验一直被认为是加强学生化学概念和技能学习的潜在力量, 但这种潜力到目前为止还无法真正得到发挥,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中高考的模式, 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将演示实验变成了“黑板实验”, 学生实验更是省略了, 结果学生普遍认为化学难学, 化学实验枯燥, 要记的内容太多, 零零散散又没有规律可循。

2. 学生对课堂演示实验重视不够。

在教学中, 教师由于受到办学条件、教学水平、教育教学理念等许多原因的限制, 常常都是在忙做演示实验。当需要演示实验时, 教师将实验通知单交到实验室, 由实验员准备即可。教师成为化学实验的“独裁者”, 学生成为化学实验的“旁观者”。有的只看热闹, 大部分学生看不清实验的操作和现象, 长期下去学生对这样的演示实验并不感兴趣, 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降低, 课堂教学效果很差。

(二) 演示实验的改进

1. 演示实验的改进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演示实验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的过程, 分析和理解化学概念, 掌握其中的规律, 培养独立实验的技能。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并不是数量越多越好, 也不是每处都要演示。因为实验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演示实验的安排要符合教学内容, 演示实验的改进不要脱离实际, 华而不实, 要牢扣教材, 要依据课标或“大纲”, 符合教学的阶段要求和总体要求。这样才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1】九年级化学上册中关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设计实验:将浓氨水和酚酞溶液分装在两个小烧杯中, 外面再扣一大烧杯, 观察现象。此实验现象明显, 但后面同学看不见。如果改成将酚酞滴在一条滤纸上, 将滤纸放入一支大试管中, 管口放一团沾有浓氨水的棉花, 这样学生都能看见白色的滤纸由管口向里逐渐变红。这样的改变, 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让教学内容与实验紧密结合,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演示实验的改进必须与教学的难、重点相挂钩。

演示实验的改进必须层次分明, 主题明确, 条理清晰, 演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的困点与难点, 给学生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因此, 演示实验的改进计划能有效措施排除学生由于强烈刺激的吸引而忽视本质造成的心理干扰。

【例2】Na2CO3与Na HCO3的热稳定性比较。教材上热稳定性实验是先做Na2CO3的, 后做Na HCO3的。此实验操作虽然相当容易, 但在实际教学中, 整个实验过程花费时间太长, 而且实验层次不分明, 很难保证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要求一课时) ;再者, 学生对这两种钠盐的热稳定性对比实验的认识不够深刻, 教学重点并不突出。可把此演示实验改进为“套管实验”:取一支大试管和一支小试管, 一个单孔橡皮塞和一个双孔橡皮塞, 短玻璃导管一根和长玻璃导管一根, 搭配好装置。在大试管中装入适量的Na2CO3, 小试管中装入适量的Na HCO3, 加热后可观察小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出现白色浑浊。通过改进实验, 学生更容易理解Na HCO3很不稳定而Na2CO3很稳定的性质,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演示实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训练,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情况可将部分演示实验改进为分组探究实验。

在有效教学实践中, 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分组探究性实验, 并适时地有针对性、计划地设计演示实验, 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 发现书本中已有实验的新意境、新内容, 带领学生引入科学探索的新境界、新高度、新起点,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实验的挫折与成功, 实际感受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自己去发现问题, 去假设、去验证、去分析讨论和处理问题信息, 进而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提高了化学课堂效率, 实现有效教学。

【例3】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 反应前后质量是否改变也是学生意见不一的问题。教材中利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在敞口容器中完成实验, 由于气体逸出天平不平衡。可以加入一个实验:在锥形瓶口套一气球使之形成密闭容器, 结果比前者好。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比前者好?还有什么不足?在怎样的容器中做会更好?学生通过问题的探究得出了正确答案。这一演示实验的改进, 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更重要的是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了学生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

【例4】在讲“二氧化碳的制取”这一章节时, 我选取了生活用品有吸管、饮料瓶等, 以及各种器材如:导气管、注射器、长颈漏斗、分液漏斗、双孔塞、单孔塞、具支试管、试管、烧瓶、广口瓶、锥形瓶。并让学生自己选取器材进行组装, 进行分组试验。最后各组都组装出了多套装置, 并对自己组装的装置进行了评价, 指出了缺点和优点, 并自选一套进行实验制取。这一节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让学生认识到可以选择多种装置,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多元思维。

(三) 演示实验改进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实验方案科学合理, 实验操作简单易行, 实验原理精确无误。该原则是实验改进成功的基础。

2. 直观性原则实验现象明显, 可见度高, 实验结论的得出要有探究性, 它是实验改进成功的标志。

3. 简易性原则取材容易, 装置简单, 实验时间短, 它是实验改进成功的前提。

4.安全性原则实验过程要确保师生的身心安全, 不允许有事故发生, 要贯穿“安全第一”的思想, 它是实验改进成功的保证。

在演示实验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对某些实验进行改进和重新设计, 在化学课堂中是一种有效的重要的教学手段, 既可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又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精神。

二、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

主观的教育思想理论觉得,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主体参与和发展的过程, 需要经过学生的参与才能实现这种过程, 因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所谓学生的参与, 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积极参加活动, 达到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和构建的过程。

只有积极参与才能达成真正有效的学习, 而决定参与是否有效、充分的是参与的机会和参与面的广度出现的频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知识的内化过程我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如耳、眼、口、手、脑等共同参与, 让学生的心理活动保持活跃、主动的状态, 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动手能力, 又有助于其掌握知识。以学生作为中心点, 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参与的态度, 让学生在课堂上全程参与, 人人参与。要引导学生时时处于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状态。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 注意问题的深度、目的性、针对性和起发性,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注重精练教学语言

教师主要靠语言来教育学生, 传授知识。教师语言要抓住并打动学生的心, 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就必须做到逻辑严谨、深入显出、浅显易懂、语言诙谐。因此, 教师在表达语言时既要有激情, 有感召力, 有鼓动性, 使其富有艺术性, 又要注意准确性。教师需要热爱本职工作, 主动地了解学情, 亲近学生, 认真备课并上好每一堂课, 才能主动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教师为使学生学习愉快, 要努力营造和谐、团结友爱、愉快乐学的上课氛围, 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潜能。

四、注重课堂切入点

课堂切入点好似文章的画龙点睛处,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一堂课能否成功, 主要在于教师能否在一开始上课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二氧化碳”一节教学中, 我会提出下列问题: (1) 在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果窖前, 为何要先做灯火实验? (2) 怎样拍出电视剧中云雾缭绕、烟雾蒙蒙的景象等。学生对此也感到迷惑困扰, 纷纷猜测, 以期明白当中的原理。在此情况下, 学生很容易集中注意力, 同时我用设疑的方法导入新课, 这种方法可以诱发学生的认知探究, 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新课的学习, 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总而言之, 只有寻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才能大幅度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而我们每位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目的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虽然可以有很多很多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但是我们只要勇于实践, 勇敢探索, 做教学上的有心人, 就一定能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捷径。

摘要: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入门课程, 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互动中, 体会学习化学的快乐。恰当创设一些教学情境, 把较难的、重要的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到情境中, 能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记忆深刻。

关键词:有效教学,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唐守财.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科技天地, 2011, (3) .

创设有效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篇11

关键词 有效情境 教学效率 激趣 启智 悟理 求知

创设良好的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激起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及时感知、领悟、内化、升华。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来提高课堂效率。

一、创设生活情境:“趣”中激情

创设生动的生活实践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兴趣,把枯燥、复杂的数学课堂变得生活化、简单化,特别是对那些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来说更为有效,更能唤起他们潜在的学习动力。

在教国标版第九册《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教师问:“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三个盒子,盒子里分别放了16个玻璃球,三个同学取玻璃球,第一个同学从第一个盒子里取出玻璃球的四分之一;第二个同学从第二个盒子里取出玻璃球的八分之二;第三个同学从第三个盒子里取出玻璃球的十六分之四,师边说边板书三个分数,先请同学们猜一猜:三个人取得的玻璃球谁多?”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取出玻璃球的十六分之四那个多。”有的学生说:“不对,三人取的应该是一样多。”教师抓住时机问学生:“到底谁说的对呢?下面请三个同学上来取一取就知道了,谁愿意来试一试?”(学生动手取一取,结果得出三人取的都是四个。)教师问学生:“为什么三个人取得玻璃球分别是四分之一、八分之二、十六分之四都是四个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能解决。”

这样把分数的教学融入到生活情境之中,并且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实践、来感受,从而在这过程中不断发现数学问题,又不断地解决数学问题。课堂也因此焕发了活力。整节课变成了学生的天地。学生们在课堂上从猜测开始到整节课的结束都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较好,学习效率非常高。

二、创设动画情境:“动”中启智

单靠一幅图、一段话是很难创设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的。动画片是小学生的最爱,他们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影、实物或生動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

在教学三年级《轴对称图形》时,在课堂开始时就给学生观看了一组视频:视频中花儿争奇斗艳,蝴蝶翩翩起舞,最后镜头定格在一只停留在花朵上的蝴蝶,蝴蝶的翅膀展开,合拢,再展开,合拢,学生很直观地观察到蝴蝶的翅膀合拢时,两边是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大小是一样的,很自然地就引发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兴趣,进入到了新课的教学进程。

这种情境的创设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静态的画面动态化,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形成了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促成了认识活动的探索化、动态化和情感化。学生对学习产生可持续的动机,成为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三、创设故事情境:“事”中悟理

通过讲述与本节课的知识有关的故事,特别是一些典故或生活实例,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国标版第十一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课始,课件出示曹冲称象的故事。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吧,聪明的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的呢?”“噢,原来他运用了替换的思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师板书:替换)

这样以讲故事的形式,并且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教学情境,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住。通过仔细听故事,也可以让学生浮躁的心理静下来转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很有好处的。学生听到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时,都听得非常认真,从他们的眼神中我可以感到这则故事在他们的心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创设游戏情境:“玩”中求知

低年级学生爱玩好动,寓数学教学于游戏活动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上,为了巩固认识人民币,设计了这样一个拿钱币的游戏。屏幕上有6件商品,单价分别是1角、5角、1元、2元、1元5角、3元6角。请学生分别拿出买每件东西要付的人民币。有的学生竟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找零来解决。“老师,我用两个2元,买3元6角的小熊,你要找我4角。”

探究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篇12

一、心理因素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中学生正处在各方面都迅速成长的时期,其较为突出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对师长有“逆反”心理,表现为不愿意服从安排和管理,自我表现欲望强,希望突出个体存在。

处于朝气蓬勃阶段的中学生,由于身体发育日趋成熟,他们从心理上非常渴望独立,希望能以“成年人”的姿态面对师长们。因此,如果教师以传统的“灌输”方式教育他们,就会激发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使得教学活动不能取得预期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发掘学生的心理需求,选择学生可以接受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方式方法,循循善诱地开展教学活动。

2. 希望得到成年人认可,自尊心强,敏感而容易受伤害。

中学生普遍希望获取成年人的认可,表现为喜欢以“自我意识”为中心,不愿意接受别人的观点。因此,他们自尊心很强,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习惯,站在平等的高度上,尊重学生的人格、爱好,不动辄对其进行批评教训。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对于中学生而言,所谓赏识就是对他们给予肯定,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而且有不断进取的动力。

3. 承受很大压力,情绪容易波动。

现在的中学生都承受着很重的压力,因为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年少的他们很容易产生焦躁不安、迷茫失落,甚至绝望的情绪。我们所在的时代,是激烈竞争的时代。高校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也越来越困难。家长的殷切期望、身边同学的刻苦情景、社会上的诸多言论都增加了学生身上的压力。仍显稚嫩的他们,长期处于神经高度紧张、心理极度不安的情绪中。一旦有突发事件或意外情况,就很容易崩溃。因此,为了避免给学生进一步加压,教师要学会提高效率来保证教学质量。我校很多教师都认为,大量的练习才能让学生把基础打牢,从而提高学习成绩。但结果却恰恰相反,学生的成绩并没有明显提高,家长也不是很满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问题的关键是,他们给学生安排的学习时间太长,学生根本接受不了,他们太累了,很多人上课的时候就累得睡着了。这样的情况下,又怎么能提高成绩?事实证明,如果盲目地为了追求学习成绩,不合理地安排休息、娱乐时间,其结果通常是学生不但成绩没有提高,而且疲惫不堪,难以更好地投入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去。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好“度”,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效率上、质量上下功夫。

二、数学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 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样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2. 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3. 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了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熟悉学生的心理行为,随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情况,并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逐渐使学生对学校和教师产生认同感,是开展好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教师要不断探索心理因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势利导,以学生为中心,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并且要切切实实把握好上述几个典型的数学思想,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高自身水平,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数学能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好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求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上一篇:诊治探索下一篇:纯真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