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2024-08-03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共10篇)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1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2014年9月——2016年9月

实施工作计划

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的教育价值需求。有效性,即 “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科学课的有效性则要实现预期的科学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题研究的实验意义与理论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1、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科学,在课堂学习中能与实际相结合。

2、教师能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并通过探究式课堂,指导学生学习会自主学习,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并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3、构建以探究式教学为重点的科学课堂教学理念,使探究式教学成为校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1、社会的发展需求

由于社会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是越来越高,这势必要求我们必须开展新形势下的教学研究,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探究式教育是贯穿学生教育的一根轴线,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而科学教育要以探究为主。

3、新课改要求探究式教育的支撑,我国的新课改明确提出,要让他们经历一个个探究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我校正在进行省级重点课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规律的研究”的子课题“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研究近两年。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出一批教育观念新、素质好,且热爱科研的骨干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学校领导重视教科研工作,校长亲自挂帅。这些都是为我校开

展“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提供了实践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杜威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的重组为教学本质,以活动和练习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等实用的教学观;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的学说;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

2、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研究:鲍里奇博士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的新技巧》、《课堂信度评估》;崔允漷教授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教育课程中心陈旭远教授的《新课程与有效性学习的思考》等等。

(五)课题的界定: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是一个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它大致包括根据情景、观察到的现象和可以获得的信息,从儿童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了解和已具有的科学概念(想法)出发,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答进行猜测,为证实猜测提出假定,设计试验或进行观察、收集和整理数据,得出结论和进行交流,提出新的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这些现象反映科学探究缺失有效性,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努力形成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本课题研究的视角是整合现有的国内外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的本质特征,以“水”主题为系列,本土化开发符合中国小学四~六年级学生的探究式教学案例,以此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六)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1)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能依据已知信息提出猜想,让学生能深入探究进行体验,让学生能带着问题去探究去思考,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会观察,学会倾听与表达,最终实现有效探究。(2)培养科学素养

学生通过经历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学习中形成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

(3)初步形成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形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材处理、目标设定、过程建构、材料准备、组织教学、方法指导等方面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策略。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影响小学科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探究式教学的影响因素有很多,通过分析总结,我认为可以分为教师因素、学生因素、探究内容、探究环境四方面内容。

(2)提高小学科学课堂运用探究式教学的策略和基本途径;

1、精选内容,激发探究。

(1)、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材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充足的探究材料是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2)、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

2、动手操作,体验探究。

(1)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和基本能力的研究;

(2)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的研究;(3)如何有效地开展探究式活动的研究;(4)探究式教学的评价方法及原则的研究;

小学科学课堂中,必定涉及到对学生的评价问题。我们主要采用定性的评价方法,通过竞赛、组织活动、同学间互评、自评、个人成果展示等进行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上科学课,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注意个性化人格的塑造。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查阅法、经验归纳法(提升实践经验)和理论演绎法。研究和教改实践相结合,点上突破与面上推广相结合,层进式推进。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2014年9-2014年10月 理论学习,现状调查分析,确定子课题。具体内容:

1、组织课题小组研究人员,确立课题研究方案。

2、组织课题人员的分工与协作,编制实施方案。

3、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4、收集学习研究有关资料。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9月 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是: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5、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第三阶段:交流总结阶段(2015年9月-2016年9月)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2、展示研究成果。

3、召开结题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九)课题研究的原则:

1、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拥有健康人生。

2、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原则,通过与家庭、社会的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方式,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十)预期成果显示:

1、构建科学课堂教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的基本操作模式;

2、构建科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的评价方法;

3、形成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教案集。

(十一)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建立课题研究责任制;

2、建立课题组活动研讨制度;

3、建立各阶段研究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总结;

4、保证足够的经费投入。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2

以《研究果实》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为例:

一、集中话题

1.教师出示一株西红柿的图片。

提问:这是一株完整的植物,你能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吗?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识说出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本课是认识植物的第一节课,教师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一株植物的完整认识。

2. 你们知道花是怎样发育成果实的吗?教师播放视频资料,帮助学生认识果实的形成。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对“花发育成果实”的认识。

3.教师提问:你知道哪些是果实吗?

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果实,学生有可能说的是果实,有可能不是果实,但是不用纠正。教师副板书写出学生说的“果实”。

二、探索与调查

1.出示实物:苹果、柿子椒、梨、蓖麻。

提问:同学们用眼睛看到了果实的颜色和形状,手摸出了果实的软硬,闻到了果实的气味,还品尝过可以食用果实的味道。

设计意图:教师能及时帮助学生建立感觉与感官的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些方法都是观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2. 教师提问:根据上面观察到的结果,你能发现这些果实的共同特征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学生引导到要想找到果实的共同特征,需要观察果实的里面,如何才能观察到果实的内部呢?教师引出解剖的概念。

点评:教师此处首先使用了问题型脚手架,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的讨论,学生发现对果实外部特征的观察,并不能发现果实的共同特征,继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解剖果实,观察果实内部找答案。”然后教师使用了模仿型的脚手架,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课,很多技能还未形成,教师正确的演示,细致的讲解,可以为学生正确的操作打下基础。

三、布置学生观察观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投影提示:请学生继续观察这些果实,按照从外向内的顺序。

1.解剖时注意安全。

2.注意按顺序仔细观察。

3.操作观察时要保持安静。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简单记录。

点评:这种提示型的脚手架非常必要,可以使学生的活动更安全、有效,学习目标更明确。

四、听取学生汇报,总结果实的特征

提示学生这样汇报:切开苹果后,我们看到苹果的外面有……内部有……

点评:教师提示学生汇报过程中要使用“切开苹果后,我们看到苹果的外面有……,内部有……”的句式,也是一种提示型的脚手架,达到训练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效果。同时教师为学生准备记录单,这种框架的脚手架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目标明确,根据记录单去有效观察和记录。

五、回顾和解释

1.提问:我们先前对果实特征的认识是否正确?判断前面说的那些“果实”是否是果实?

2.练习:哪些是果实?横切和纵切。

3.提问: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想研究果实的哪些知识?

点评:问题型的脚手架,通过学生认识甘薯、萝卜内部无种子,判断是否是果实,进一步认识到果实的特征。

教师要围绕核心概念搭建脚手架,本课教学重点是认识果实的特征,外面是果皮,内部有种子。首先教师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你推测果实有哪些共同特征?通过观察这些果实的外部,我们不能总结它们的共同特征,应该怎么做?这几个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观察果实,学会观察方法,掌握解剖果实的技能,最终发现果实的共同特征。为了达到观察活动的有序和实效性,教师做了正确的演示,同时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有利于观察和记录的实验记录单,活动前有提示,学会观察方法,掌握解剖果实的技能,最终发现果实的共同特征。为了达到观察活动的有序和实效性,教师做了正确的演示,同时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有利于观察和记录的实验记录单,活动前有提示,学生汇报有句型提示,最后引导学生认识,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认识探究、体验探究、学会探究,要实现这个过程,一方面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另一方面需要教师以科学教育理念为指引进行悉心的指导。要让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养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心。

摘要:探究是人类寻求信息和理解的一般过程,探究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所说的科学探究是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中发现问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形式进行,通过亲身体验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篇3

新课程改革使教师在教材使用及处理、信息获取、媒体选用等方面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更大的自主权,也有了更多创造性教学的平台。教师教学中要充分扮演好组织设计者的角色,使学生从动手、动脑、体验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创新,实验结束后组织好实验报告与实验反思,养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习惯。

1.利用实验资源,发现问题

大自然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科学教师要利用好这一天然条件,将相关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和书本的知识结合起来。教师要根据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掘随处可见、随处可取的自然现象。

2.创设实验情景,分析解决问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如不少说法是人们长期的生活经验的总结,但有很多说法不科学的,并且这些说法大部分的来源都是生活中的科学表征,我们科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时,应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现象,分析原因,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用科学知识来解释这些说法的原因。

二、积极参与是实验教学有效的核心

实施科学实验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实验,从实验中获得发展,积极参与实验,真正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使实验探究真正发挥出传授知识与技能和培养科学素养的固有功能。

1.学生参与实验,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和解决科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科学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所以教师必须给每位学生平等的实验机会,让学生充分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技能,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生与后进生,多给他们以实验机会,让实验成为学生发展个性,舒展个性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独特视角。

2.学生积极实验,追求三维目标的最优化

学生积极有效参与实验是学生自我动手、动脑的体现,而思维活跃地参与实验,就能获得实验策略,探究现象之后的本质,使学生创新素质与思维能力得以提升。要是每位学生能真正参与实验,那么有效与积极参与和谐统一,能使实验探究在培养学生三维目标中最优化。当然,要让学生真正实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实验前预测,然后再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联想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认真做好记录,实验后如实写出实验报告。

三、抓好典型是实验教学有效的载体

进行有效的科学实验应从校本出发,做好典型实验。并让实验延伸到课外,根植于生活,做好实验的开发,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做出实验教学应有的功效。

1.实验应关注生活又结合学生实际

实验是实验教学有效开展的载体,做好实验的选择与准备能发挥学生积极能动性,实验目标更易达到。教师不但要做好教材中的实验,还要挖掘生活中的探究活动。让实验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科学知識走进生活。如:澄清的石灰水难以找到,可考虑用食品中的石灰干燥剂做等。其次,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演示实验起示范、启发作用,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规范操作的作用。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如让学生上前来读数或动一动手、做一做。

2.做好典型实验,让学生触类旁通

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实验类型比较丰富,而每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都有规律可循,因而应做好典型实验,由典型实验引导、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生能触类旁通,将知识技能内化,今后遇到类似的实验学生就会自己设计,就懂得如何控制变量,如何进行实验操作了,典型实验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做好实验的开发与拓展,使实验根植于生活

家庭实验、自主实验,使学生养成探究欲望,乐于实验,使科学实验延伸到课外,伴随学生生活。教师应培养和激发学生实验兴趣,结合实际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自主进行,如六年级的《做酸奶》,在课上讲解了如何做以后,让学生回家动手做一做,然后搞一个酸奶品尝会,提升学生做家庭实验的兴趣。这样为学生提供更自由的实验,提供开放性实验,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实验的教育功能在三维目标中最优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验教学作为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和各方面能力。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学生长期的共同努力。怎样发挥实验探究有效性,也有待于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中,只有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了,科学课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走进新课程》

3.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4

平昌县五木小学 苟能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要什么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就科学探究目标来说,虽然科学探究不仅涉及到提出问题、做出假想、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数据、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虽然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或猜想→收集证据→解释→评估→交流和推广。但是小学科学教学各学期各年级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以小学科学教材为例:三年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上,包括体验知道什么是科学观察、不断扩展观察内容、不断学习和扩展观察的方法。四年级在此基础上重点是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级重点是调查研究,调查和研究有关的科学的问题,在调查研究有关科学问题中理解科学概念、培养探究能力。重视了对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讨论,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逻辑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学段,教学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虽然教材规定设计的活动都能够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收集证据→解释→交流的过程,但是前者重点在收集、加工数据,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后者侧重于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学探究计划。

因此,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应有教学价值,首先教师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其次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体性认识;其三至少应该切实研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

二、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还要保证给予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导、帮助和激励。因为新课程所提倡的科学探究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等多重任务。首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探究环境。教师要倡导课堂教学民主、和谐、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心交给学生,与学生做到融合,是科学探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经常面带微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等激励的动作都能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其次要激活学生的内趋力。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就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上。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灌满果汁的瓶,放在两只已包装好的冷水盆和热水瓶中,学生发现在热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果汁会喷出来,而放在冷水盆中却不会喷出来。学生被这个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着我就请学生分析猜测其中的原因,学生猜测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热差别,热的能使物体膨胀,冷的能使物体收缩。然后学生就想出各种方法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最后与自己的分析相比较。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抓住了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创设探究的情景,使学生有一种验证预测的迫切感,使探究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要,学生探究积极性高,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再次要有开放的课堂设计。在科学教学的过程:

1、收集事实;

2、整理事实材料;

3、研究事实材料,得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结论;

4、解释学到的科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环节设计要有开放性,幅度要大,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进入探究状态,进行充分的探究;只有开放的幅度大,学生才可能少受教师的遮断刺激。如在《教学电路出故障了》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出示了带底电池和灯泡,让学生用电线接亮小灯泡。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动,却还是难住了学生,学生上台演示时,接来接去都搞不明白这线该接在何处,后来请同学们共同探讨,终于得出了结果,原来只要把底座的弹簧压倒,就能把电线插进去就行了。虽然花去不少的时间,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看,教师没有过多的干预学生的活动,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保证学生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这样开放性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一种易于掌握,又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因为环节大,学生才能真正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体,体现他们的自主。因此,教师要从建构主义出发,安排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把每一个环节都做细了,做透了,使学生真正高度地投入。一节探究课,教师都希望学生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像科学家一样真刀实枪地干科学,但有时却不能如愿。学生可能只对探究活动的某一环节感兴趣,探究目的不明确,说不出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师的心里只能留下遗憾。如制作彩虹时,只往空中一次又一次地喷水,却不分析彩虹不会出现的原因。教学《热胀冷缩》时,学生只对吸管中的水滴会往外推,向里流感兴趣,到底是水还是空气在热胀冷缩,全然不顾。一节课下来,热热闹闹,为动手而动手。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思维相脱节,探究只成为一种外在形式。

因此,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而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课后反思,谈谈探究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这些环节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指手划脚或省略,使学生真正懂得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在探究中教师要预想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达到探究的有序,而不凌乱。因此,备课要备两头,课前向学生调查。一般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都有根源,教师要善于疏导或对症下药。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科学课最易被察觉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认为科学教育评价可有可无;往往以笔试为主,偏重知识记忆、理解的考查;测量的结果是学生“知道”什么,而不是学生“会做”什么。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强调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而重视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重视科学素养的养成。”因此,其评价体系必然不同于传统单一的一张考卷、一份成绩的评价,而应该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重点从学生动手、动脑及科学的志趣、态度、技能、方法、思维水平、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5

[摘要]目前农村定向师范生的探究教学能力较差,通过分析其原因,提出应从更新探究教学理念,优化探究知识结构,加强探究实验技能,改革探究教学示范,强化探究实践环节几方面加以培养,为小学科学师资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方面带来一点启示。

[关键词]农村定向师范生;探究教学能力;小学科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2-0105-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2.049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和推进,以探究为导向的课程成为各国科学教育的研究热点。然而在农村地区,探究教学一直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短板所在,农村教师虽然对新课程科学探究教学有所了解,但对探究教学的认识理解、实施技能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对培养小学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来说,理应对此做出积极回应,加强农村定向师范生的探究教学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课程教学要求,推动农村地区的科学教育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

一、农村定向师范生小学科学探究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探究教学设计能力弱

一是缺乏原创性。当被要求进行探究教学设计时,大部分农村定向师范生首先想到的就是上网“百度”参考网上的教学设计和相关资料,或者参考指导老师的教学设计,而后做小部分的修改甚至是全部照搬。农村定向师范生“拿来主义”的教学设计,不仅缺乏对小学科学问题的系统分析,不能准确定位教学的三维目标及难重点,而且缺乏对教学方案的试行、评价和修改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脱离了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机械、生硬,这样的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

二是混淆探究教学与实验教学。很多农村定向师范生在教学中设计了很多实验,认为做实验了就是探究了。比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设计了大量的振动实验,如:钢尺的振动,皮筋的振动,鼓的振动,音叉的振动等,然后叫小学生们观察老师的演示,一次又一次地问“振动了吗?”,小学生机械地回答说“振动了”。实际上,学生们只是在下意识附和老师而不是真的观察到物体在振动。因为混淆了探究教学与实验教学,按这样的教学设计开展的教学活动还是以讲授法为主,不是真正的探究课。

(二)探究教?W实施能力弱

农村定向师范生因为缺少教学经验及对科学探究方式不熟悉,探究教学实施能力弱,探究教学还不能完全落在行动上。

一是教学内容泛化。由于农村定向师范生对课程理解不深,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具体表现为是农村定向师范生们往往忽略了小学生思维独立性、独创性的培养,只力求将每个科学理论讲得通俗易懂,但也正是这种千篇一律的我讲你收的方式,学生的兴趣也逐渐流失,更别提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独立运用和实践,久而久之的后果就是学生的思想被局限,教师的教学手段止步不前。

二是教学模式凝固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是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创造,强化学生素质的有效方法之一。由于农村定向师范生对探究教学理解的偏差,以及实践教学经验的缺乏,进而也造成了农村定向师范生在探究教学模式上的一体化,凝固化。

(三)探究教学反思能力弱

反思能力是指农村定向师范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使教学实践活动更加有效。农村定向师范生探究教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自己教学经验的反思,教学反思是其提高教学能力,改善教学行为,促进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然而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农村定向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薄弱,特别是探究教学反思能力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反思意识淡薄。农村定向师范生在探究教学实践中常常将教学重心放在“教什么”“怎么教”上,时间和精力主要用于课前的准备,以及课堂的教学上,课后对于课堂效果的评价往往以自我感觉而概之,缺乏深入的教学反思,几乎不思索为什么这么教,这样教的优劣之处在哪儿。久而久之,探究教学的反思意识难以形成,教学反思能力弱化。

二是反思习惯缺乏。农村定向师范生因科学探究教学理论修养不足,对探究式教学的本质、主体、科学探究内容与方法的认识与选择、科学探究教学的实施策略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不深,故而,反思视角狭窄,存在反思技能欠缺,反思内容缺乏广度和深度,反思方法和途径单一等问题,继而导致反思习惯缺乏。

二、农村定向师范生小学科学探究教学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更新探究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教学是受其所接受和掌握的教育观念支配的。探究教学课程实施的必要前提是教师愿意并保证按照探究教学的理念和要求实施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成也教师,败也教师。要培养农村定向师范生小学科学探究教学能力,首先要更新探究教学理念。

一是认识探究本质。科学的本质在于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强调实证性,首先是细致的观察,然后是大胆的求证,最后要有实践的检验。在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去创造性地获得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离开的、学校后的环境。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探究过程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以提高科学素养。

二是培养探究意识。要培养农村定向师范生探究教学的能力,农村定向师范生首先要做“探究型教师”,探究课堂教学,探究教学环境、探究学生学情;其次要学习探究式教学理论,抓住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学会评价、反思教学过程。这不仅能锻炼农村定向师范生们自身的探究式教学能力,增强科学素养,而且还能丰富探究式教学理论,提升整体素质。

三是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中的“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给学生提供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充分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知道“学生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的含义,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出发进行探究式教学。农村定向师范生应处理好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探”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究中发现新事物,获得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二)优化探究知识结构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理科课程,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方面知识,内容多,知识面广,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内容的整合和联系,要从自然界整体性的存在和变化过程中看待知识内容,从而理解科学原理的统一性和普遍性。高等师范院校要进行课程改革,优化探究知识结构,建立厚基础、重能力的课程体系。

厚基础:构建农村定向师范生广博的基础知识,精通的专业知识,系统的教育知识新课程体系。首先,在通识教育类课程开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语言学等多方面的课程,促使学生扩宽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专业教育类课程除传统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等相关课程外,还要加强综合性科学课程的开设。使农村定向师范生不仅精通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理论等,更具备关于科学的多层次的、复合的、完整的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打破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界限的知识网络,具备综合科学思维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理解教材,开展课外活动。再次,要具有必要的教育学知识,加大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在全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科学教师既是“科学家”又是“教育家”,要懂得科学,掌握怎么教科学,把科学知识“教育学化”“心理学化”,开设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等一系列课程。最后,还要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加强对社会知识的了解、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的了解,掌握国情及国家有关法令、法律和教育法规知识。

重能力:以能力为导向建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教学能力。一是开设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规范汉字书写,小学实用美术(简笔画),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增强农村定向师范生基本教学技能。二是加大实验类课程,着重培养农村定向师范生实验探究和实验探究教学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增加自主式、综合类实验;新开设科学实验教学研究、科技制作、等一系列课程;设立开放性的学生综合实验室。三是增强实践性环节,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和提高农村定向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一方面新增小学科学微型课与说课、教育专题调研等课程,一方面延长教育实习见习时间。每一学期安排一周的教育见习,大五的教育实习时间由原来四周延长为六周,最后一学期则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反复实践教学大大增强了农村定向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加强探究实验技能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探究实验技能在整个农村定向师范生探究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通过改革实验教学,形成“自主性、个性化、探究型”实验教学新模式,以加??农村定向师范生探究实验技能。

自主性:实验过程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由传统的被动式、验证性实验模式转变成参与式、探究性实验模式。实验教学过程更应注重方法论、创造性科学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一思考一创新”,给学生留有自主思考的余地,从而从根本上摆脱以教师为中心,按部就班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综合性实践能力,培育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潜质。

个性化:实验课程的个性化,指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学习的进度和速度,及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基础实验在1-4学期开设,要求整个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综合实验在5-6学期开设,要求整个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修;创新实验在7-9学期开设,要求其它教育方向学生选修,科学方向班学生必修。通过环境科学、自然地理、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课程的野外课程实习,增强学生的动手、动眼、动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探究性:开放实验室,增加动手多、课题性、设计性的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的实验;结合小学科学教材里的实验内容,设计探究实验,并在每门实验课程中引入几个综合性、创新性强的实验。通过探究性实验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改革探究教学示范

农村定向师范生在过去长期的受教育过程中,接受的是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体验过探究式教学模式。师范院校的高校教师要积极探索和构建探究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做好探究教学示范,让农村定向师范生在大学课堂上能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从心底愿意去接受探究性教学这种方式,并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的思维,小学科学课到底该怎么上有所领悟。

鼓励农村定向师范生加入高校教师的教研课题组,高校教师以己为示范,带领农村定向师范生进行探究教学研究。实践证明,课题研究对提高农村定向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进行课题研究时,同学们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带着任务开展实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做课题时,通过查阅资料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可以明确学习目标,增加学习兴趣,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通过积极探索小学探究学习的方法,更新了教育理念,提升了科学素养,加强了探究教育能力,对自己未来的教育教学有很大帮助。

(五)强化探究实践环节

.在对农村定向师范生探究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实践性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在自己上课的过程中,农村定向师范生才能深化对科学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才能在实践的检验下反思自己。

一是校内强化。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聘请一大批一线的教学科研名师,建立一支实践教学兼职教师队伍,请第一线的骨干教师担任主干课程的主讲教师,将探究思维、科学精神和探究教学方法带入农村定向师范生中;组建校内社团包括书法协会、演讲协会、三下乡支教社团、文体与各类社团等,并派老师对专人进行指导,做强化训练,以提高农村定向师范生的基本教学技能;学校定期举行师范生各项技能比赛,教学比赛等,并带学生走出去参加全国各级教学比赛,通过教学比赛提高农村定向师范生探究教学能力。

二是校外实践。除了观摩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精品课展示,科技创新活动外,每一学期安排一次见习,农村定向师范生深入班级听课、特别是听一些优秀老师上的公开课,参与评课,并兼任做小学生们的课外科技辅导员。做好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实习,可以使学生把探究教学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加深和巩固学生的探究教学能力。首先安排传统的为期一个月教育实习,然后回学校进行总结,反思,再强化后进入第二阶段的实习――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采取一对一的“师徒制”管理,通过优秀的老师手把手的传授探究教学经验,及自己在实践教学中获得的第一手探究教学资料,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措施,提高农村定向师范生们的探究教学能力。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6

1. 以有效设计为基础, 促进有效交流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探究活动需以明确的目标为引导, 如果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只是动手做而不知道动脑思考, 那么, 合作交流就会流于形式, 学生更多的是将探究活动作为游戏进行。因此,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活动的目标和活动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以目标为指导来设计探究活动, 以探究活动来促进目标的达成, 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动脑, 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的构建。

以《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探究活动设计为例,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交流要紧紧围绕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空气的质量、空气是否能被压缩、空气是否具有弹性等性质来进行, 而这些目标也是保证探究活动是否有效的基本条件。如教师在为让学生感受空间占据空间的道理, 设计了“吸管吹气”实验, 让学生利用吸管往装满水的瓶子里吹气, 然后提出问题“用吸管向瓶子里吹入了什么?”“发生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通过上述问题的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空气将液体溢出瓶口的过程, 从而感受空气的空间占据了液体的空间, 进而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道理。

2. 科学选择, 丰富探究材料, 引导学生根据材料进行交流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里的“米”即探究活动中的材料, 没有材料, 探究活动无法展开, 学生的交流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而要选择好材料, 在组织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根据探究活动的目的来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设计实验, 然后进行探究, 探究中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以《冷热与温度》第二课时“热水变凉”的探究设计为例, 首先教师提供两杯温度不同的水, 引导学生测试水温, 然后观察其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首先明确两杯水的温度不同, 为后面的探究实验奠定基础。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是同一杯水,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温度下降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学生此时开始猜想, 有的认为有规律, 有的则认为没有。在此猜想的基础上, 教师追问“如果要证明水温随时间变化而有规律地下降, 需要些什么实验器材?”小组根据教师的问题引导而商议实验器材的选择, 教师根据小组的报告进行指导, 然后选择出实验器材并设计实验。学生设计好实验后教师分别给每个小组倒热水、分发记录表, 学生开始测试, 测试中记录数据变化并引导绘制曲线图, 然后引导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水温, 观察水温的变化。学生观察后有了发现, 交流也就展开了。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从而得到结论。

3.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倾听后再交流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很多时候教师还没有说完, 学生便开始展开讨论, 或者开始小声地议论, 结果教师的引导变得低效, 甚至有的时候教师的组织活动还没有布置完, 学生就开始活动, 活动失去了方向。针对这样的现象,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在此基础上再去探究和交流。

其一, 明确目标,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愿意听。如在《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的教学中, 教师先给学生表演一段乐曲, 此时学生迫不及待, 自然愿意倾听。接着教师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来发出声音 (一个小组选择一种方式) , 学生利用书本、脚等来制造声音。学生表演后, 教师以问题“同学们想知道为何我们能让物体发声吗?”来激发学生的探知欲, 从而引入新课。其二, 要注重合理的评价, 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小学生对来自教师的评价尤为注重, 在学生交流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小组的交流情况及时做出评价, 从而给其他小组以示范, 促进其他小组倾听习惯的养成。如在《食物的消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尝尝小馒头, 结果还没有说完, 一些小组学生就开始尝试, 此时教师可对没有尝试的小组进行积极评价, 从而纠正这些小组学生的行为。

4. 引导学生实事求是, 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在交流中发现, 一些学生所发表的意见只是自己的想象, 在探究中没有确凿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而如果此时教师忽视对“证据”的追究, 不仅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结论也显得空洞。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有的学生往往会偷懒, 甚至是“借用”别人的实验数据, 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也不利。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数据交流而得到结论。

以《磁铁的磁性》的教学为例, 教学中教师以“磁铁悬挂回形针”的实验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先引导学生将一块磁铁从左到右划出等距离的五个点, 然后在五个点上悬挂回形针, 结果六个小组分别获得了如下数据:在第一点上六个小组悬挂的回形针数为6、8、5、5、5、6;第二点为4、3、6、4、4、3;第三点全部为0;第四点为4、2、5、5、5、4;第五点为7、6、5、6、6、6。根据数据引导学生总结, 学生很快得到“条形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 中间磁性最弱”的结论, 而在学生报告数据中发现有的小组的测量数据和汇报数据不同, 此时教师让该组同学进行说明时, 学生就说出了原因, 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实验完, 而老师就让他们报数据, 所以是抄袭其他小组的。为此, 教师又给了该小组时间进行实验, 再引导其根据实验数据来分析后得到结论, 这样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当然, 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中也要注重时间的把握。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7

一、分析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的现状及原因:(结合我在五年级实验对比班上《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情况进行分析)

1、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学生才进实验室,或老师教学刚到导入环节,就开始偷偷摆弄材料,到了活动环节,学生只顾着抢玩材料,不会倾听,不会观察,不会记录,不会交流,课堂上闹哄哄。

2、分组不合作,多数成观众。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但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真正参与科学实验探究的学生只占少数,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承担全部实验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的现象不在少数,这种分组不合作的现象在12个小组中有4个小组特别严重。

3、动手不动脑,摆弄无结果。很多科学实验材料都是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玩具”。如橡皮泥是学生喜欢的玩具,在探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时,要做两次实验,一次是把橡皮泥做成实心的不同形状放入水中,观察橡皮泥的沉浮;第二次是把橡皮泥做成空心的不同形状放入水中,观察橡皮泥的沉浮。但是有的学生由于课前有看教材,所以在我问题刚提出时,学生就准备操作。这样做缺乏了有根据的猜想,缺乏对研究方案的思考与制定,也缺乏组员之间思维的碰撞。这样虽然有较长的实验探究时间,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只是动了手,到底在探究什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却说不上。

造成学生科学实验探究学习低效的原因,我认为是多方因素的综合结果。其一,平时学生很少做实验,教材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唯一信息源,看到实验材料激动不已,只顾玩弄,对科学实验探究各环节在科学探究中所起的作用不理解。其二,本校的科学课大部分是语、数教师兼职(只有六年级一位专职教师),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沟通,鲜于理解与帮助,不会合作。其三,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策略,表现为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多指责压抑,少宽容引导,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

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1、落实科学课常规,规范学生课堂行为。

学习常规不是要学生记忆背诵条文,而是理解后的行为守则,学生的自觉行动。我把关于科学课的学习常规抄写在实验室黑板的左侧,让学生每次走进实验室从头到尾读一遍,让他们明白:实验课不是体育课、也不是活动课。经过一段时间的监督约束,学生自然能初步遵守,慢慢地习惯这样的科学课堂学习。在分组活动时,能控制音量,不会认为教室是个农贸市场;也不会把分组活动误解为自由活动,漫无边际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只是明明知道还要再不小心中继续违反,大多是想动手做个究竟,想弄个明白,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他们还是学生!只要耐心教育,给他们树立合适的标杆,经常提醒督促,他们会慢慢开始遵守课堂学习常规的,这一点我们要充分相信他们。

2、遵循实验设计原则,设计有效实验

(1)实验设计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的程度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想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三、四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往往凭一时的兴趣来学习,很不稳定,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五、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

(2)实验设计要符合小学科学学科特点

科学课具备自己的特点:讲求证据、实事求是;符合逻辑的思考;能够提出独特的观点。在科学课中,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最终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那么,在设计实验时必须从学科特点出发,设计的实验探究活动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3)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

实验内容、实验对象、实验方法等等需要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才能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在设计时不仅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也要从学校和周边环境去考量,教师要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到心中有数,并因地制宜的进行实验设计,这样方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

3、指导学生整个实验过程,扶放结合有的放矢

小学科学高段实验相对于三、四年级来说较为复杂,所以对于实验和观测的要求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很多时候我们便会拟订很多的条条框框来限定规则,以求实验顺利有效的进行,但这种顺利和有效完全降低了学生的独立性。如在实验操作前给学生制定这样的实验分工:操作员、发令员、计时员、记录员等。这样的实验操作安排的确能指导学生有序快速的完成验证过程,但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动手并无动脑,他们根本不用去思考我怎样能更好的操作。我们要怎么分工,谁做什么?这很重要,探究式学习强调的是分工合作。指导学生整个实验大致要经历: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讨论和交流提炼结论→小结反思等过程。实验过程中要扶放结合,教师要着重为学生搭好实验活动的脚手架。

在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有效的科学课应具有:科学性、动力性、趣味性和崇尚性。宁愿让学生不明白,也不要给孩子错误的东西。处处加强良好习惯的养成,时时注意教学安全,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比教给学生掌握大量知识更为重要。 一个优秀的科学教师应做到:热心、有心、用心、细心。

【作者单位:宁化县东风小学福建】

小学科学教学探究机制的思考、 篇8

【导读提要】本文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科学教学有效实施科学探究。【关键词】科学探究 目标 基础 氛围 程序

一、科学教学中“探究”意义的理解

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指学生从对自然事物的不知,经过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像科学家那样自行探求达到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角,认识过程中的驱动力也来自学生自己。可以说“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独立”的行为。多年的实践研究,我认为构成“探究”的结构是:学生确定的探究目标;学生具有的探究基础;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探究的氛围。这些无一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结构为学生从自己认知的需要出发,自己分析、构思,自行设计实践,直至认知完成为止,提供了良好条件。教学中,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做学生探究的忠实支持者,热情的帮助者。如果在探究中教师表现出任何取代学生的意图或安排,都不能视之为学生行为,那么探究的意义就打了折扣,甚至于完全变成在教师“圈套”中的接受行为,失去学生自己探求的意义。

二、关于探究教学的目标探究

教学的目标,从广义讲,显性的是认知的自然事物;隐性的是学生“探求意义的经历”(爱因斯坦);发展的是发现性和创造性;培养的是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教学也是教学指导思想,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大事。狭义地讲,指在教学实施中,由学生提出的探究目标——认知的自然事物。为什么要强调学生提出探究目标呢? “探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从提出研究的问题,到完成研究过程是一个整体,科学家就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我们从小培养儿童像科学家一样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也就得从提出问题开始,这个问题就是学生探究的目标。再者要真正发现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思想活跃、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在别人习以为常、不以为然的情况下发现事物变化的蛛丝马迹,从而概括抽象提出问题,展开研究。可以说没有发现问题就没有探究。此外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才会很高。因此学生提出探究问题不仅因为它是探究本身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学生探究的基础

探究的过程是学生自行其事的过程,探究式的方法需要学生探索研究未知的事物,所以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相应的思想发展水平。设想我们指导一个从热带丛林中与狼一同长大的狼孩去探究,那注定是不能成功的。这方面义务教育科学教材为探究教学提供了方便。比如指导学生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已有了物体有三种形态的知识,学会了使用酒精灯的技能,还初步掌握了归纳、演绎的思维方式,再加上学生积累的其他知识、经验,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的基础是具备了。但仅有这些还不够,教师还要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可供选择的实验器材。提出了问题,具备了探究的基础,是不是学生就可以顺利地探究呢?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学生同样是件不易的事情,这时候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就成了关键。以上所述属正迁移,生活中的负迁移现象对探究的负面影响,教学中也得顾及到。如,生活中我们讲的“白开水、空瓶子、空杯子、太阳东升西落、钢笔胆吸墨水”等,对认识水是无色的、空气占据空间、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大气压力都形成一定障碍,只有扫清障碍,才可能使学生在探究中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如果我们说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是工程的蓝图,那么知识经验、思维水平、技能器材等就是构成探究的原材料和实施工程的设备了。

四、学生探究的氛围

本文反复强调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独立的认识过程。这就是说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神圣不可侵犯。要实现这一点,必须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这个氛围的营造关键是教师。民主和谐的核心是,师生平等,民主教学,形成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和谐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师生积极性的发挥必然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师生关系的影响。师生平等相处,心情舒畅,双方才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学。如果师生情绪对立,关系紧张,双方的积极性根本不可能充分发挥。民主和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果教师自以为是权威,搞“一言堂”,学生就不敢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不敢实事求是。民主和谐还有利于学生团结友爱、互学互助的道德品质形成;有利于对探索自然产生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发展。因此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仅是探究教学的需要,而且还具有深刻的教育性。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能够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如实汇报观察、实验的结果,即使结果与同学们讲的不符,也要敢于如实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当自己的观点被证实是错误时,也要鼓励学生实事求是地乐于接受正确的观点。在探究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安排小组活动和组际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合作交往,促进探究的深入和交流。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的共同认识。反过来群体行为也影响学生个体的奋进和努力。所以探究教学的成功,也取决于探究氛围的形成。

五、探究教学的程序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有一定的基本模式,根据学生学习方式形成的探究教学也不例外,探究作为一种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它的教学程序是从科学研究的方法借鉴而来的。科学家的研究是从发现问题开始,探究教学也是从指导学生发现探究的问题开始;科学家在发现问题后进行研究是先提出假设,再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最后形成结论。探究教学也是根据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的程序,最后达到运用的目的。程序是相同的,只是学生探究的事物是成年人熟知的事实。但这对于小学生而言,每一次探究都是真正经历一次科学研究的过程。以《热空气》教学为例,本课学生的探究目标是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空气轻能够在空气中上升的性质。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提出探究课题,就得提供生活中相应的他们又熟悉的现象,如在火炉上方烘烤的手绢总是不停地飘来摆去,怎么回事啊?引导学生发现提出可能是热气上升的作用。进而概括出热空气轻吗?热空气能上升吗?于是问题就被发现了。再根据这一设想,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于是学生设计出把小风车置于蜡烛上方就转起来,将塑料袋装上空气加热,慢慢的就升起来的实验,并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非常专注地投入在探究中,最后证明了假想,得出了结论。在应用中学生能讲出,热气球、排风扇安装在屋子的上方,都是利用了热空气轻而上升的道理。较好的学生还从逆向提出冰箱利用了冷空气下沉的道理,把冷冻箱安排在冰箱的上方。这样的探究活动使每个孩子都以为自己做了一次科学家。

六、实验探究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9

2012年2月3日我有幸参加了蠡县教研室组织的小学科学教研活动,围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主题,各学区教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研室负责人针对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做了精辟的分析,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使我认识到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迫切和重要。

一直以来,小学科学课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如科学课位于副科之列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几乎没有专业背景,教学体系落后、不重视整体框架和结构等,且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的教学方式占主流,这样的科学教育,难以发展创造、直观、想象与怀疑的态度,难以在学生思想和态度的训练方面作出指导,这种课堂教学更是与我县倡导的“十六字教学法”相违背的,因此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势在必行。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因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应该怎样做呢?

一、把握教学目标是前提

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基本要求的教学目标,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备课前要熟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读懂每一册教材和教师用书,理清教材编写目的,从整体上进行一个单元主题的备课。要整体把握三维目标,确定目标的重点,科学概念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然后根据具体内容、学生与情境确定目标的重点。不但老师要明确,还必须要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因,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明白带着问题去活动,不是玩,是学习是探究。

二、有效探究是关键

探究既是小学生学习科学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最有效的途径是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我听说了,就忘了;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这条横幅,突出了做的重要性,深刻的提示了“探求的意义在于经历”。

科学的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这样几个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设计实验的过程要放手教给学生大胆猜想,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契机,实验过程中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指导学生科学地观察,科学地做,科学的记录,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鼓励学生把结论运用于生活实践。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而学生自发产生的兴趣更能刺激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更应关注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喜欢探索的是什么。使学生在探索感兴趣的事物中,点燃智慧火花,搞“小发明”、写“小论文”等,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是保障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的积极学习方式。“教”得多并不意味着“学”得多,教师把知识抛得越快,学生忘得就越快,有时“教”得少反而“学”得多,就是要教给学生 “核心知识”、“关键能力”。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由讲师变为导师,重视学生自觉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知道了学什么、怎样学、怎样学得高效,在教师的引导下,知识由学生自己去建构,方法由学生自己去验证,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舒心。

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合作学习模式将课堂教学的“一言堂”变成“群言堂”,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讨论、合作,自己去领受,理解知识,在生生

互动、师生互动中互帮互学。老师对学生的质疑不是马上解答,而是提交全班同学讨论,大家相互帮助,能者为师。教师的作用就是评价引导。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减少了那些表面上热热闹闹地表演,减少了无效活动,提高了课堂效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再探究 篇10

【关键词】 小学科学 实验 探究

科学方法是严谨的,有一定的步骤与要求,这需要孩子们也傍桑阴学种瓜,“学”来的;而科学概念则是孩子们在模仿中摸索,在摸索中掌握,“做”出的结果。下面,我就结合六年级上册的实验来谈一谈我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关于有效性探究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也傍桑阴学种瓜——“学”方法

科学方法主要指我们在探究过程的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交流六个环节,而实验方案又包含研究的问题、我们的假设、需要改变的条件、不变的条件、实验步骤、实验结论。如何“学”如何假设?如何安排不变因素、需要改变的因素?如何设计实验环节?……众多项目有待孩子们去“学”,似乎太杂乱且零散了。

1.模仿要形似

我认为“学”即模仿,模仿的初级阶段是形似,即从大体上要孩子知晓与把握环节与项目。有些老师是排斥模仿的,认为模仿就是抄袭、照着做,其实对于严谨的科学实验来说,模仿是必不可少的引导。但在引导的方式上,我们可以穿插填空,在大框架建立的同时,促使孩子思考,共同完成环节的推进。当然,我们也可以截取其中的一段,以点带面的方式来完善方法的掌握。比如,《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一课研究中,我们可以罗列实验材料:桌上的实验材料有电池、电池盒、导线、大铁钉、大头针,请孩子们利用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检验电磁铁的磁力与电池关系的研究计划。

①研究的问题是(电池的多少与磁力的大小有关系吗?)

②你的假设是(电池多,磁力大;电池少,磁力小。)

③你改变的条件是(电池的数量)

④保持不变的条件是:(线圈的多少;铁钉的粗细大小;电线的粗细大小)

⑤实验步骤:(用一节新的干电池,看1次能吸住几枚大头针;再用两节新的干电池串联,看1次能吸住几枚大头针;最后用三节新的干电池串联起来,看1次能吸住几枚大头针;记录并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⑥实验结论:(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节数多少有关系,电池节数多,磁力大;电池节数少,磁力小。)

为了促进孩子们依次掌握探究环节、降低孩子们的思考难度,我将以上实验方案的6个环节整体呈现,并将一些重要知识点设置成填空题,促使孩子思考。这里既有他们参与其中思考的成果,也促使孩子们从模仿中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法。

2.模仿要神似

模仿除了要形似,在整体上把握环节及方法,还要在此基础上,上升到,自己能独立把握一个未知实验的探究过程、自行设计方案,即神似。

比如,在《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实验方案基础之上,我们还可以让孩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创设情境、引导他们模仿——在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多少的关系时,小明通过改变线圈的圈数这一因素,而使其他因素不发生改变,得到以下的实验数据。

⑴实验中改变的因素是:( )

⑵不改变的因素是:( )( )( )

⑶归纳出实验的结论是:( )

据此提示,孩子们很快完成。如果抛开提示,孩子们也能以此类推。这是因为,模仿多了,模式自然就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了,同时,孩子们也在模仿中提升自己对科学实验方法的掌握。如果再出现一个新的实验,也不影响他们的发挥,反而因为模仿多了,反而更加了然于心、得心应手。

二、循序渐进做中学——“做”概念

心中有了方法、步骤,手中“做”得也自然更加有序、规范,科学知识也就“做”了出来,但是做的过程,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做”中水到渠成将科学知识流到孩子心中。

“做”即操作,首先要有序,有序除了要体现在实验步骤中,还要落实到小组的分工上,小组的领军人——组长要有全局的掌控力,能够清楚组内成员的特长并能据此分好工,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分工明确,讨论有序不嘈杂,协调好组内的人际关系,团结协作地、步调有序地完成操作。有序的操作后,还可以进行第二、三轮的轮流换工操作,确保组内人员都能有不同的尝试机会。

其次,操作要规范,规范包括能够正确地使用科学仪器及材料的有效,为此,我们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前,一定要将课堂上的实验提前做一遍,看仪器是否合用、材料是否有效。比如在探究电磁铁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我们需要提前准备好电磁铁、指南针、新的干电池、两个缠绕方向不同的线圈。其中电池的电量、线圈的缠绕方向直接影响着实验的结果,因此,我们一定要检查材料是否有效,并且及时记录、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最后,操作还要有趣。我们可以将有些实验演变成有趣的比赛。比如,我们在学习完轮轴后,我们可以让一个小个子与大力士进行比试——小个子握着螺丝刀的刀柄向右转动,大力士握着刀杆向右转动,比一比谁的力气大?这样将科学知识的原理巨化为有趣的游戏,让孩子对照具体情境理解科学原理,孩子们兴趣盎然中理解: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转动,可以更省力。

上一篇:人生因磨练而美丽,因竞争而精彩下一篇:功夫不负有心人作文500字_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