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文字稿(精选8篇)
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文字稿 篇1
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讨会
吴桥县教育局教研室
闻
浩
2012-10-12
一、概念界定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含义:
有效课堂教学,就是指师生共同努力,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完成教学任务。也可以定位为:最短的时间、最大的发展、最快乐的体验这三点。就是指“有效果(高)、有效率(快)、有效益(强)”。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外延包括:学情分析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媒体手段的有效性、练习设计的有效性、课堂评价的有效性等方面。
(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2、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把握有效课堂教学实施四个原则
学练结合:学一点、教一点、练一点、评一点。学,要让学生自主、主动去发现,也就是探究;教,要师生共同总结,互动探讨;练,要有针对性练习,学了,教了,会了吗,要靠练习来检验;评,要发现放大学生的出现的问题,及时矫正,及时反馈,才能提高。
师生互动:是指师生互为主体,相互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诱导、指导、辅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探究、小组探讨、师生总结。是教师带领学生“攻城破阵”,是利益共同体。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不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
分层递进:一个课堂的任务,可以分成几个模块,或者说几个层次,采取模块学习,“学、教、练、评”一个模块,再进入下一个模块,循环递进,循序渐进,一步一环,一步一结,脚踏实地,步步为营。
当堂达标:就是指这一节的任务目标必须当堂训练,当堂完成,让学生全部学会,课堂总结的时候,回顾一下,这一节到底学了哪些,会了哪些,我们的目标到底完成了哪些。这个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基本标志,最基本任务,硬性指标。
三、把握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我们老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在学生科学学习活动中给予帮助和引导,既是组织者、引导者,又是合作者、参与者。
(一)当教学的设计师
1、用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日常的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的参与性与主体性。每一位科学教师都要确立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科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科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科学;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科学的学生观。倡导科学教学要启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要为学生提供丰 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形成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的科学教学观念。这种教学理念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细心琢磨、消化、吸收并落实到每一次的教学实践中去。
2、把握教材内涵,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我们要牢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评价一堂课的有效性有三个特点:整体设计是否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本堂课教学期望目标是否达到所制订的三维目标;原有和期望值的过程达到是否清晰、合理。因此,我们在制订科学课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兼顾全班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各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地提高。
(二)做学生的亲密伙伴
老师不是权威,不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而是学生学习伙伴,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知识的宝库。我们把自己作为学生的伙伴,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压低嗓子,和学生一起思考、观察、探究、交流,师生之间会达到一种默契。
1、带“伙伴们”进入探究的氛围。
我们把自己当作学生的伙伴,使学生自发地投身到探究活动之中。如教学《观察土壤》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晴朗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带好观察用具来到学校操场的大花园旁,全班同学自由地结成研究小组,并认真规划每个小组的观察区域,引导孩子们像小科学家一样边观察、边交流、边记录。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奇妙的大自然、宽松的探究氛围、充裕的探究时间,使每个学生激情地投身其中。
2、和“伙伴们”共同探究。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有限,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时,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考虑问题不周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在探究活动中作为学生学习伙伴的我们,要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预测;一起制订计划、搜集证据、验证假设;一起概括探究的结果并且得出结论进行交流„„老师是学生很重要的学习伙伴,要善于启发学生拓展信息渠道,善于鼓励学生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三)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所以,我们应具备开放的教学观念。
课堂是学习知识的一个场所,但不是惟一场所。科学课不受课时的束缚,我们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学习活动;科学课不受课堂的束缚,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
切记:
科学结论不一定非要从课堂上获得,我们老师不一定要在课堂上把科学结论硬性灌输给学生。这就意味着,我们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把妙趣横生的科学世界,在规定的课时里全部奉献给学生。那么,我们老师的作用是什么?应该是一个向导,像好导游循循善诱,让游人自己去领略无限风光一样,引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
我们要把握好以下观点: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
•我们不要把上下课铃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
•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
•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
四、深入钻研教材,充实课前准备
1、深入钻研教材(定目标),深入研究学生(研学情),设计 好教学方案。
设计教学方案,要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选择教法,深入钻研教材,就是要通览教材内容,把握好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找出难点,对难点要有突破的措施,变难为易。要注意贯彻“用教材教”的理念,应把教材看作是“活”的,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经验,挖掘教材与学生经验的连接点,对学生在探究中可能会产生的疑问、见解、发现,要心中有底,要有应对预案。
2、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
“实验准备”主要是指实验仪器和实验操作的准备。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教师都要预先做一便,以便及时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解决,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才能避免在课堂上出现不应有的失败。
3、做好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准备。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运用恰当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还可以使抽象变得形象和直观,有些学生不好观察的自然现象,如火山、地震、天体运动等,也可以通过动画、视频等展现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兴趣盎然,易于接受。
五、定位学习主体,营造探究氛围
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可以给儿童带来乐趣,可以保持儿童的好奇心,可以培养儿童对科学的积极态度。“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1、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
开放的空间给学生充分自由,让学生作为主人积极参与、自由展示。学生在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里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敢想、敢问、敢做,人人都会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如:《节约用水》、《怎样让小球动起来》、《怎样使植 物长得更好》等。
3、给学生创造一个室外探究的场所。
知识可以速成,可以短时间大量积累,但技能和能力是在实践中长期磨练形成的。探究能力就是如此。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观察活动时,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的探究,让他们在实践中发展。如:观察小动物、花草、天体等,给足观察的时间,避免走过场。这将是终生受益的事情。
六、有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1、“精讲精练”不是“少讲少练”。要把握讲“经典”,练“难点”。
2、“小组落实”不是“小组围坐”。要利用好小组检查落实机制,实现“兵教兵”。
3、“启发点拨”不是“点击课件”。要精心设计启发诱导的循循善诱的问题引导。
4、“学生主体”不是“学生中心”。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围绕学生团团转。
5、“教师主体”不是“教师主宰”。要控制课堂而不是主宰课堂,要注意课堂生成问题的解决。
6、“快节奏”不是“大踏步”。快节奏是指小步快走,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夯实每个知识点。
7、“大容量”不是“内容多”。大容量是指对于每个知识点要挖深挖透,拓展延伸,举一反三。
8、“师生对话”不是“师生问答”。问题要从学生那儿得出,而不是预设好所有问题,要在师生、生生对话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文字稿 篇2
一、“角色”转换, 感悟精彩
1.扮演角色, 说出内涵。教学中, 常会发现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 与文本内容、文中人物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差异。课堂上, 学生只能以“局外人”的身份、“旁观者”的角色进行思维, 往往产生认识的障碍或是情感的疏远。针对这一现象, 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说话训练, 引导他们进行思维角色的转换, 拉近他们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使他们在语言实践中感悟文本内涵。
例如:如教学《江畔独步寻花》一诗时, 教师没有直接向学生指出诗的表达特点, 也不是让学生简单讨论就算, 而是让一位学生扮演诗人, 在窗外高声吟诵诗文, 其余学生则成为诗人好友, 谈听到此诗的感受。在这种情境下, 学生的思维闸门被打开, 争相发言。
这一说话训练的设计, 实现了学生身份的转变, 实现了学生思维角色的转变, 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走近人物, 深入理解、感悟文本内容, 使文本深邃的内涵成为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切体验, 从而达到言由心生之效, 可谓“一石二鸟”。
2.模仿角色, 说出精彩。教学中, 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课文中的语言, 及时地将课文中的一部分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低、中年级偏重于模仿运用, 一般可以采用转换角色的方式, 让学生由阅读者变身为解说员、导游、推销员、配音演员等, 这样的练习学生是很感兴趣的, 他们会主动地将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语言吸收、内化、倾吐。
3.人称变换, 说出个性。在我们的教材中, 常有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的课文。教学这类课文时, 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科学常识, 学习作者介绍这些知识所运用的方法, 培养他们探索世界、探索自然的兴趣, 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把了解到的知识, 学到的语言及表达方法转化为新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如《神奇的克隆》、《秦兵马俑》、《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等常识性的课文, 设计让学生变换人称说一说、写一写的环节, 意在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 让语言、知识和精神的转换过程成为学生掌握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
二、“内容”转换, 模仿精彩
教学时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使学生如临其境, 激起学习兴趣, 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 让学生演一演, 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像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 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杂草是怎样抢营养的, 喷雾器是怎样消灭杂草的。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 不仅使学生加深了重点词语 (气势汹汹、一拥而上等) 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 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句式”转换, 拓展精彩
言语的发展离不开扎扎实实的句式训练, 教学时老师要有一双慧眼, 发现文本提供的可进行句式训练的语言材料, 指导学生替换或重组言语材料, 完成新的表达。
例如:如《黄山奇石》一文, 作者对众多的奇石只重点介绍了几块, 对其它的只提了一下名字, 有的甚至连名字也未提。教师引导学生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 对文中没作具体介绍的岩石进行描述, 还让学生给叫不出名字的岩石取个名字, 并再想想还有怎样岩石, 进行自由想象。学生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 把一块块石头描述得栩栩如生, 像这样, 借鉴文本规范的言语材料进行句式训练,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 熟练表达技能, 而且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言语表达的准确性。
四、“情景”转换, 表达精彩
课文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 或简练, 或意犹未尽, 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拓展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 可找准这些“空白”, 让学生把文章写得含蓄的地方扩展出来, 把写得简练的地方描写具体, 对文章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进行续写。
如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一课的结尾我设计了“小露珠就要走了, 假如你是向日葵, 是白杨树, 或者是喇叭花, 你想对小露珠说些什么呢?”有的说:“多么可爱的小露珠呀, 你像钻石那么闪亮, 像水晶那么透明, 像珍珠那么圆润, 我怎么愿意让你离开呢!”;有的说:“小露珠呀, 小露珠, 你用自己的身体滋润花草树木, 让万物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我多么希望你一直陪伴着我们”;有的说:“小露珠呀, 你是我们的好朋友, 我们都很喜欢你。明天你可一定要再来呀!”……这无疑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迸发出的创造火花, 是学生生活经验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五、“体裁”转换, 再创精彩
有一些课文, 可以让学生换一种表现手法, 也就是改变体裁。这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过程, 以原文的体裁、人物、结构、语言等为标准, 再写出一篇同原文形式不同的文章来。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文体裁主要以记叙文为主, 同时兼有诗歌、散文、童话、说明文等形式, 只要转换一下角度, 许多体裁就可以相互转换。如:《清平乐·村居》、《所见》等诗歌,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诗意或插图写一段话或编一个故事;《蝙蝠和雷达》、《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等说明文可以改写成童话故事;《大江保卫战》、《列车上的“人造屏障”》则可以辅导学生改写成新闻稿。
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文字稿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字词教学 有效方法
小学语文学科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笔者在字词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方法,希望提高字词教学的有效性。
一、关于小学语文有效字词的教学方法
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抓好字词教学,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字词,是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教师在教学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模糊意会法
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具有递时性,要经历“从模糊到清晰再到模糊”三个步骤,并要反复多次。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字词,学生只要意会,基本上知道其意思,不一定要求解释得很确切。教师教学时采用意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激发他们自我探求的兴趣。例如《半截蜡烛》一文中的“千钧一发”一词,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是“情况紧急”(这是模糊理解);经过查字典知道是“千钧一发,千钧重物用一根头发系着,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的意思(这是规范清晰的理解);最后经过深入阅读课文,渐渐领悟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入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情报站的事,赞扬母子三人的从容镇定、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这种对词的分步体会,学生就可领会课文的中心。
(二)比较琢磨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字词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传神。教学这类词,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琢磨的方法增强语感,意会词义。例如《永远的白衣战士》中“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对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一句,其中的“又”表示叶欣忙碌和疲惫,而“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一句中的“又”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
(三)互换教学法
阅读时,可用互换字词的方法理解词义。换词不但可以联系旧的知识,启迪新的知识,还可以学到作者运用汉语言的独到技巧,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更有程度深浅之分。通过这种换词练习,学生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体会到文章显得生动、具有美感的原因。
(四)演示实验法
理解字词最容易也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是演示实验。比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写水“渐渐地升高”中的“渐渐地”一词,指名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最好有点颜色)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让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慢慢升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
二、提高小学语文有效字词教学策略
(一)以字识词提高学生理解词义
以字识词,把字词教学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理解字词的一体性。小学教材把生字作为单独的一项内容列在课文后面,显示不出生字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从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来说,理解字词是学习本课的前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一般都是字词的学习,生字因为单独列出,所以比较明确具体,词语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划定。笔者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让学生根据生字自己组三个词语,可以是学过的词语,可以是课文中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查的新词。在课堂学习时,把这些不同的词语汇集起来,学生无形中积累词语,认识和生字相关的更多的词语,提高生字词学习的丰富性,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拓展。
(二)提高字词学习的频率和效度
字词学习虽然一般情况下都设置在课文理解之前,但是仅凭上课之初的那几分钟时间并不能完全理解和巩固生字词,只有在课文的学习中始终贯穿生字词的学习,才能保证字词学习的有效性,也是对课文学习质量的巩固。例如在《草原》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先后划出“明明”、“愉快”、“渲染”、“久立四望”、“勾勒”、“静寂”等词语,其中像明明、愉快等都是常用词,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但是像“渲染”、“久立四望”和“勾勒”等词语学生接触得不多,对它的意思也理解得不够,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上下文初步感知词语意思,最后引导学生最终理解整节课的进行中学生对字词的理解都渗透到课文的学习之中,不仅提高字词的理解效果,对课文的理解也很有帮助。
(三)有效进行字词教学的复习检查
和每一项内容的学习一样,字词学习也需要不断地强化和复习,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复习和强化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有效地检查对字词学习的检查,从多个方面进行。除了课堂听写之外,可以让学生检查和听写,可以以听写大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识记积极性,也可以通过小组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不管创设什么样的方式,教师在其中都扮演着督促与指导的作用,从字词释义的角度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促进学生识记和巩固字词。
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文字稿 篇4
浙江省 缙云县 舒洪小学舒历勇
[ 摘要 ]倾听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倾听是一种综合素质,是学生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有效途经。本文分析了影响倾听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有效性的五种策略;明确目标;创设氛围;合理选材;适时评价;榜样示范。
[ 关键词 ]科学实验教学倾听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改的实施,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变,科学课堂活泼了。科学教师细心呵护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帮助他们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
实验前:
教师:“接下来,请组长来领取材料来做空气热胀冷缩的实验,同学们在做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组长已迫不及待的上前领取材料,小组成员兴奋开了,叽叽喳喳讨论,老师的话被淹没了„„
实验中:
两位学生用材料进行实验,边做边交流,其余一位同学在翻铅笔盒,另一位同学凑在他耳边朵边说悄悄话„„
实验后:
教师:“哪一组来汇报一下,你们怎么做的?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一生(边做边说):我们小组把气球套在烧杯口,然后„„”底下有许多同学恍若末闻地摆弄实验材料„„
此种现象,不由得使人深思。近年来有的教学过于倡导张扬个性,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学生的表现欲本来就强,总是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不管自己的意思是否与别人讲的一致。有时候学生虽然在听,但是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想抓别人错误的地方进行反驳,而常常忽略了别人说的完整内容。科学课中探究活动特别多,在交流时,学生经常只顾自己的事(或者继续实验或者私下交流),没有专心去倾听别人汇报的内容。难道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不用注重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和能力吗?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二、倾听的内涵
从教育心理学的范畴来说,倾听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手段,是培养塑造健康心理的一个重要概念。我们每天都在听,可是不一定都在倾听。听与倾听不同,听是一种生理过程,倾听则是入耳入心的生理活动,也就是用心的“听”。
北京大学心理治疗课程的徐浩渊博士认为:倾听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过程中,倾听者除了“竖起耳朵”听同时,脑子也可高速运转,理解讲话者的确切含义,在适当的时机提问、交流。因而倾听是全身心地投入、专注地听。
三、倾听的意义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听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地重要性。
其次,学生的倾听是课堂活动有效进行的保证。在活跃的科学课堂中,学生只有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倾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倾听是一种品质,是综合素质的一种。倾听中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
四、科学教学中影响学生倾听有效性的因素
1、对倾听的认识偏差。
我们平所说的听生课是指简单的用耳朵听。学进入学校,就已经会听课,我们错误的把这种听课理解成倾听。上课时,学生即使能端正坐好,从头到尾,如果不融入兴趣、思维、情感等主动性的因素,这样的听课也只是被动听课,成效不大,甚至会出现“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现象。倾听能力包括理解别人口头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这两部分。听和理解力是倾听的基本要素。课堂上,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认真听讲”的状态,要引导学生最大程度的处于积极倾听状态,从而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对科学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科学课中探究性的活动较多,学习常常在实验中进行,而实验中牵涉到的材料很广,所以给造成造成一种错觉:科学课就是玩玩的、做游戏的。事实并不是这样,科学课提倡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亲历科学,将知识领会和升华。在科学实验“玩玩”的过程中,听听其他同学的观点,听听教师的观点,做到探究活动的有序、互动。我们的许多学生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3、学生倾听过程中的主观障碍。
首先表现在自我中心: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孩子们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喜欢表现自己,不喜欢听别人说。在别人说时,常会插入自己的意见。
其次表现在个人偏见:学生常会按照自己心里的尺度去看待别人。对自理能力强或具有某种特长的学生,会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个人喜欢来,这时往往表现出愿意倾听的态度。反之,学生的倾听态度也不同。
再次表现在先入为主:在倾听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最先提出的观点非常重要,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当“第一印象”与自己的观点相同,则表现出愿意倾听的神态,当“第一印象”与自己的观点大相径庭,则可能会产生抵触的情绪,而不愿意继续认真倾听下去。学生的这种只喜欢听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意见,对不同的意见置若罔闻的态度,常常会使他错过聆听他人观点的机会。
五、科学教学中提高倾听有效性的对策与方法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环境中,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长短及注意点分布也不同。那么,我们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让学生正确表现,培养倾听能力,提高倾听有效性呢?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明确目标,引导倾听行为。
在进行科学教学时,要抓住机会强调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弄明白:听是尊重别人的意思。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才是最好的学生。每个学期初,我都会对学生讲清倾听的意义,强调倾听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交流活动比较多,我经常会提醒学生别人在发言的时候,你们该怎么办?与自己的意见有哪些相同或不同的地方?还有更好的意见吗?有补充吗?学生明确了目标,倾听的成效提高了。像一名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忙着自己的事的现象减少了。这样在交流中,学生的收获才会更大。
2、创设氛围,激发倾听欲望。
课堂气氛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认真倾听的前提条件。科学课堂中,教师也可以运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倾听的欲望。良好的倾听氛围可以将师生的心智融为一体,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探求真理的热情与潜力。科学教材涉及的广泛内容、教材中提供的精美插图、实验中的各类器材等,都可以为创设情景服务。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导入:
师:(出示萨克斯)我给大家吹一段音乐,大家猜一猜乐曲的名字。(师吹)生:(师吹了一小节)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老师一个人演奏不好听,需要同学们帮我伴奏,有哪些方法?
生:拍手、跺脚„„
师:现在需要一位指挥家,谁愿意?
(一生自告奋勇,师生合奏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刚才老师用吹的方法制造了声音,同学们用什么方法制造了声音呢?生:„„ 这个片段中,学生常有见过萨克斯,一出现,情绪就被调动了起来。吹奏的又是学生喜欢的乐曲,就更来劲了。合奏一曲后,教师很自然的利用这一情景引入新课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被积极调动起来,像这样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师自身特长创设氛围导入新课,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倾听的欲望,让学习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3、合理选材,吸引倾听注意力。
科学课中材料的选取和组合,以及交给学生的次序都有讲究。一种材料预示着一个现象,进行一项探究。不管是有关,还是无关,每一种材料的出现都有它明显的目的性。因此,材料选择的合理以及材料呈现时机的合理,不仅调控课堂的节奏,也会强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倾听的成效。
如《了解空气》(第一次)教学中,为了证实空气存在我们周围,我为每组资准备了塑料袋、气球、注射器、塑料杯,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存在我们周围,并为每组提供出污泥而不染。实验中,学生为了自己的喜欢抢夺了起来,每个人有了一件后都自管自的“玩”了起来。实验结束后交流时,当一生在汇报,其余学生还在不停的利用水“玩”着手中材料,连“听”都没有做到,更别说“倾听”了。实验的目的完全没有达到。
在《了解空气》第二次教学中,我利用同样的材料,做了适当的处理,结果完全不同。在实验初呈现四种材料,要求每组选择一种材料,用多种方法来证实空气存在我们周围。学生经过小组协商选择了喜欢的材料进行探究。我看到每组的学生聚在一起实验着、讨论着,开小差的学生明显减少了。在实验进行到一定程度,我又提供了水,学生探究的热情又高涨了。实验结束后,我要求组长把实验材料归还,并准备汇报。结果在最后的汇报交流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选择同种材料的小组间互相补充,不同材料的小组间专注倾听。第一次教学中的不和谐现象避免了。像探究活动较多的科学课中,教师对材料的处理一定要合理,利用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事力,使学生产生倾听下去的强烈愿望。
4、适时评价,激励倾听主动性。
“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获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一条金科玉律”(苏霍姆林斯基)。适时的评价是调动学生积极性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下面的评价,也就是表扬,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一位有经验的老师说过,一节课下来,也许学生其他的什么都不记得,但是惟独表扬,学生还铭记在心。”可见正面表扬的作用了。例如在实验探究活动后交流环节中,老师可以评价汇报的小组:“你们组观察仔细,特别是„„”也可评价听的同学:“第几小组在别人汇报时,在认真倾听„„”有时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激励学生倾听的主动性,逐步养成听的习惯。在评价中,也可以客观的指出学生不足,如:“你们这次实验中,大家都积极参与了,但是有一个地方注意一下会更好,就是„„”学生听到这样的评价,非但不会灰心,反而会促进他们更认真的关注接下来的学习内容。
总之,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评价,使学生逐步养成倾听别人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榜样示范,构建倾听平台。
小学生的向师性很强,教师是他们心中的偶像,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会倾听,做学生的榜样,无论学生说的好,还是说的不好,都要专心去听,中途打断别人讲话即打断了讲话者的思路,同时也对讲话的人不尊重,学生一般不会直接提出“请你让我把话说完“的请求。当然,根据学生的讲话,也可适当指导,同时不还可以用非语言信号(眼神、含笑点头等)与学生交流。当学生感到老师在倾听自己的发言,定会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当其他同学感到连老师都在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自己就更应该认真倾听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乐于表达,同学们也乐于倾听。
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文字稿 篇5
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为此在我们目前的科学课教学中应加强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促进学生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近两学期的时间里,我们课题组以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以集体备课、交流研讨、修订方案、观摩研讨科学实验课等活动为依托,围绕《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开展开 展课题研究工作。
一、前阶段课题研究工作概况
1、宣传发动,加强课题研究意识。自2013年3月以来,学校领导把《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列入了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多次召集学校科学教师讨论和研究实施方案,并利用业务学习等机会动员科学教师了解课题,参与课题,实践课题。
通过开题会以及业务学习等机会,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的实验方案和研究计划,使全体科学教师增强了对课题研究工作的认识,提高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然后,我们组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为了让教师们开眼界、长见识。我们还派部分科学教师到茌平等地学习培训,并要求回到学校开展汇报系列活动,将学习经验向全体教师传达
2、加强学习。课题组教师一边学习课题实施方案,一边学习《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等有关课题研究的方法、理论和经验。通过学习,课题组教师的理论层次、综合素质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使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在科学的科研方法的指导下,迅速转化为实用的教学行为,用扎扎实实的课题理论支撑课题研究工作。
3、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课题研究以《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为主题展开实践研究。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作为实验研究的起点,教师对传统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对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实验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来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主动探究、富有个性地学习。课题研究公开课采用“集体备课、交流研讨、修订方案——观摩研讨”模式展开,以研究课为载体,精心组织,凝聚全组之力,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1、学生方面:
(1)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回归,学生成为学习的的热情和信心。(2)“合作学习”广泛开展,学习特征较为明显。
(3)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意识逐渐形成。
2、教师方面:
(1)课题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探索不断深入,教师的科研意识、教改意识增强。
(2)教师的课堂教学开放而注重实效,促进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3)教师经历研究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 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在前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的体会颇多。
第一,本课题的研究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我们的 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
第二,课题组教师对本课题的研究是积极主动的,但仍有一些有价值的材料只停留在口头讨论交流的层面上,未能及时整理形成验,这样不利于今后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遇到 了很多问题。
1、我校班级容量大,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相对也较大,课堂上自主探究过程属于开放性教学,35分钟的课堂怎样合理分层?教师怎样处理来自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信息,做好反馈?怎样充分调动学优生的智慧来辅助学困生,才能真正让学困生吃得好,学优生吃得饱,使自主探究不流于形式,而成为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好帮手。
2、学校虽然积极为科学教师提供专业的引领,但科学教师研究 的积极性还要进一步加强。
四、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
继续开展《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理论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典型课例、典型教学案例的学习与研究,做好学习心得的撰写与交流。围绕《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上研讨课,进行教学研讨,以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故事等形式进行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的探讨、交流。定期开展交流研讨会,认真总结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经验,做到以问题促反思,以反思促教研,做到以教师的个人发展促进学校课题研究的发展。
总之,课改要求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自我探究,注重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经验和需求、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探究方式,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 性的教学水平。
《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文字稿 篇6
学习了《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策略》,深受启发。字词教学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对教师来说也是个难题。该怎么样才能有效的字词教学呢?需要我们不断的摸索、学习、实践。本人在学习中,也尝试着这样做:
一、找关健字词,结合生活
在教学中注意了在阅读中对字词句的深入理解。在低年级字词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字词句意思的方法,在阅读中理解、积累词语。要想积累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基础,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才有利于积累和运用,而且能够运用才是真正做到了积累。如:我在教学“津津有味”中,我拿出一个桔子,请一位同学上来品尝,桔子很甜,学生吃得“津津有味”,从学生的表情中理解了“津津有味”。不仅注意了词的意思,还注意了它在句中的意思。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之后,反复的阅读加深对字词的理解。
二、结合字形、字义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许多形近字,如“爆、暴”““辩、辨、辫” “桃,跳 逃 挑”等。如“桃,跳 逃 挑”,它们有不同的偏旁,每个偏旁标明某种意思,概括出规则:“基本字标音,偏旁部首标义。”“桃”是植物,当然得有木字旁;“跳”要靠足来跳;“逃”就是走掉了,得有个走字旁;“挑”用手拿起来,就有个提手旁。又如:“辩、辨、辫”,几个“辩”字唯一的不同就在中间,“辩论”用语言来辩说,自然有个言字在中间,以此类推,有学生很快就能区分并掌握:“辫”发丝编辫子;有学生马上又说:“辨”字用“心”才能分清是非。所以,在学习汉字时能借形声字形、义之间已经形成的联系,建立形、音、义三者的统一进行有意识记,就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学生能很快的牢记、掌握并能区分开来。
三、结合课文特点,训练学生表达,加深理解。
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我让同学读几遍,问:如果我把这句话倒过来“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换一下,你们觉得怎样?
学生说:表达不出母亲工作的劳累。第一句才能更加深切的感受到母亲的劳累,突出母爱的伟大,为下文打好铺垫。学生一下子明白了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在教学时,如果我们抓住了文中最关键的词语,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语、句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学生就能很顺利地进行学习,达到预期目标。
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 篇7
症结一:问题的思维性缺失
一位教师在执教《淀粉的踪迹》时, 出示了一根滴管问“这根我们以前有没有见过?”学生回答说没有。我觉得, 这样的问题根本没有必要问。如果真的要问也应该问“这是什么”。如果学生知道就会说出来, 不知道的话, 教师再告诉这是滴管。这位教师接着再问“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学生花了2分钟左右的时间, 取了十来个名字。最后, 教师说“我们在科学课上叫它滴管”。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有这样的多此一问, 大家不妨仔细想想, 你的课堂提问有多少是有思维发展的?
症结二:问题的目标性偏大
有位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时,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哪些物体在水里溶解?哪些物体不能在水里溶解?”很显然, 这个问题的目标性过大, 学生会无从回答。如果适当地缩小问题目标, 改问 (1) 厨房里有哪些物体能在水里溶解? (2) 实验桌上哪些物体在水里溶解? (3) 白糖、木屑、食盐、味精这些物体哪些在水里能溶解?这三个问题的目标性一个比一个小, 用限定、制定范围的方法来缩小问题空间, 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症结三:问题的认知性过低
在一堂《各种各样的岩石》的课上, 有位教师是这样通过提问来指导学生观察岩石的:今天我们来观察、研究岩石, 想一想可以从那些方面来进行呢?然后, 归纳板书——形状、颜色、气味、长宽、硬度、成分、重量……这样用了近4分钟时间进行提问与交流, 但这种停留在三年级水平的提问, 对四年级下期的学生而言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我们要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根据年段目标要求进行深入思考。
从上面这些症结中, 我们不难发现低效的课堂提问不仅浪费了教师有限的教学时间, 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最终导致学生求知欲的降低, 丧失学习科学课的兴趣。针对上述情况,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笔者觉得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加以改进。
策略一:循循善诱, 层层“逼”问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 在教学中, 让哪些学生回答问题, 值得深究。如果让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回答问题, 往往会出现答非所问的尴尬局面。如果只让少数尖子学生回答问题, 那其他多数学生就成了陪衬。所以, 教师的课堂提问既不能太容易, 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不能太难, 使学生无处下手。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适合不同学生回答的基础性、提升性、拓展性问题。如《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认识量杯的教学, 若让学生观察量杯, 说一说量杯的特点以及使用方法, 则许多学生觉得难以回答。如果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 效果就明显不同了:
(1) 仔细观察量杯:想一想量杯与我们平常用的杯子有什么不同?
(2) 为什么量杯的设计有这些不同呢?
(3) 上台演示, 说说你为什么这么使用?大家觉得这样用好不好?为什么?
通过这样3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使全班学生都经历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比教师直接传授来得更有趣, 更有效果。所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和知识掌握程度, 做到提问难易适度, 具有层次性。循循善诱的提问, 则需要教师充分摸清学生的底细, 以及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 避免过于稳扎稳打而使得交流过程显得太循规蹈矩。
策略二:把握火候, 有效提问
“不悱不启, 不愤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提问火候, 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
教师在提问后, 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 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出回答, 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同学来回答, 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有研究表明, 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 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所以, 等待, 是一种教学艺术。
策略三:蜻蜓点水, 简洁直问
教师的问题一定要做到简洁明了, 直指目标。在我们小学科学一线教学中, 时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本来可以用非常简单的话语把学生引导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 但因为教师的提问, 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 致使探究活动有效性丧失。
例如, 一位教师手拿一个空杯子, 问学生:“这是一个空杯子吗?”学生很难回答:是生活中的“空”的标准, 还是要说“杯子里有空气”?
这个提问可以调整为:出示一个杯子中有水的杯子, 问:“杯中有什么?”学生会说有水, 教师把杯子中的水倒掉, 然后, 用毛巾擦干, 问:“现在杯中有什么?”, 学生一般会说有空气, 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师要时刻明白, 问题的提出是要让学生说得清楚, 不产生歧义。在教学中, 我们更应该换位思考,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能否回答?这样, 我们的提问才更具操作性。
策略四:抽丝剥茧, 连续追问
为了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中来并围绕着本堂课的核心问题展开, 就需要教师“钓着学生的胃口”, 引领学生对问题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连续追问正起到这个作用。如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 当学生说出马铃薯会浮是因为放在盐水中的缘故时, 教师不要急于表态, 可以连续追问几个问题:“你是怎么知道的?说话要有依据, 请说说你的理由?”这样, 可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再如《混合身边的物质》一课教学, 我在要求学生猜测80ML的水和20ML的盐混合成盐水是多少毫升后, 进一步做出解释:你为什么这样想?迫使他去思考, 进而认识到猜测不是毫无根据的胡猜瞎蒙, 而要建立在一定的事实、逻辑基础上。
策略五:结合生活, 激发思路
课堂提问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 尽量结合生活实际, 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 并注意在提问中点拨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学生如果在老师的启发, 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 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热水瓶是如何保温的?”这是教学热水瓶外层玻璃碎后为什么不保温;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可能是什么原因?对照实物让学生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和保温性能进行分析及比较,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解答。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 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制作, 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很有帮助。
科学是严谨的, 而思维却是可以天马行空的, 如空中摇曳的风筝。教师的提问犹如一根线索, 让天马行空的思维有据可依, 而不至于漫无边际地飘荡。因此, 我们要走出自由和热闹的误区, 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 认真设计好课堂提问的问题, 尽可能做到问点准确、问度适宜、问面普遍、问机得当、问法灵活, 从而使科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科学究竟是什么》张红霞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2】《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文字稿 篇8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
小学科学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加强小学科学教学有效评价,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科目的学习、参与兴趣。采用何种评价模式,如何在教学中适时评价就成了教师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的构建
1.建立科学课程成长“档案制”式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要想不断完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就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课余活动中、生活上以及与学习相关的其余活动表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细化、量化观察,总结出每个学生具备的学习優势和缺陷,设计针对性较强的评价模式。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大多采用的是一节课一次评价的模式。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进步,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发展需求。此时就需要教师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课外参与科学活动表现、期末综合测评等结合在一起进行评价。让学生和学生家长充分重视最终的评价结果,在期末结束后,选出一位具备科学探究能力的优秀学生,据此设计科学课成长“档案制”,突出评价的综合性价值。
2.采用多元化评价模式,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
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中,单一的评价模式一直受人诟病,多元化评价模式引人注目。首先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求将以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评价的模式。单一的教学评价对学生能力的判定是片面的,因为教师无法全面观察每位学生在课余科学活动中的表现。开启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够让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习特点,促进自我理解。增加家长的评价,能够引导家长关注学生学习特点变化,在学生今后的发展中及时给予引导。
3.围绕教学目标,全面评价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科学教学大纲,分析科学研究成果,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角度确定综合性的教学目标。然后再结合大纲对于每节课的教学要求、对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与此同时,制定与之相符的评价标准,从每位学生目标完成情况着手分析。其次,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每节课需要的教学材料、教学资料,将每节课的评价体系记录在科学日记中。
二、以过程性评价为例,分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策略
通过对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学中普遍采用的评价方式进行分析,发现过程性评价是一种着眼于长期发展目标的有效评价模式,是关注学生学习成果、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建立学生自信心的重要评价模式。
1.材料准备阶段
小学科学是一种对探究性学习依赖较高的学科。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要通过对教学材料的操作、练习、思考,才能获取全面的印象,从而取得对事物的全面、准确认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教学材料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材料的准备过程中,不仅可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还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2.考察探究能力阶段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要首先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口,然后再运用亲自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以下重点关注其中的猜想与验证能力、观察和实验能力。
(1)猜想与验证能力
猜想能力是学生对于所研究的对象或者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再根据现有的材料以及个人的学习经验,进行推理性猜测的思维方式。猜想作为一种合乎逻辑的研究模式,在科学研究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要从小就要培养的思维方式。猜想结束之后,就要采取有效的验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报告就是需要对猜想是否进行验证做出明确评判的结果。
(2)观察和实验能力
观察能力是学生智力因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他以后的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的发展都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明确目标。如,让学生在使用简单的仪器,如酒精灯、水温计、烧瓶、测力计等,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观察自身行为造成的自然事物的变化,并在实验过程中做好细化、量化观察记录。
以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空气中有什么》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基本的实验器材,引导学生猜想这样一个问题: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吗?你能怎么证明?学生观察到在冬天,人们说话的时候嘴里会冒出气体,这个可能就是水蒸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这一猜想:①将碎冰块倒入干燥的玻璃杯中;②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等几分钟;③在玻璃杯的外壁上,出现了很多小水珠。这就可以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在新时期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之一。课堂教学的质量,从本质上说就是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效果,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教学知识及活动方式掌握程度等。因此,在制定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策略时,要体现出综合性、多元化、发展性的思想。
参考文献:
[1]王俊霞.思维导图式科学探究教学:以苏教版《声音的传播》一课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9).
【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文字稿】推荐阅读:
关于小学科学有效性教学的思考与策略10-20
小学科学有效教学05-11
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09-13
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09-28
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模式06-13
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08-29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08-27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08-03
E学习环境下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研究的论文07-04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论文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