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小学科学教学

2024-06-20

搞好小学科学教学(精选12篇)

搞好小学科学教学 篇1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实验活动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观察、实验等学习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那么,如何搞好科学实验呢?

一、和学生一起搜集实验材料

教学时,虽然有现成的实验仪器,但教师还是需要根据教学所需,准备多种多样而且有结构的材料,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每上一个单元前,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学生无法准备的材料则由教师收集。

如,教学“电磁铁”一课时,笔者先向学生讲解制作电磁铁所要用到的材料,然后让学生找来有绝缘层的导线、铁钉、电池和大头针,让学生按照课本介绍的步骤制作电磁铁。由于有了可做实验的材料,学生就能“真刀实枪”地做科学。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进行实验后,就能自己获得知识,比传统教学的效果好上十倍。

二、合理地构建合作小组

课堂上教师应提供恰当的合作时机,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形式,并确定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如,“主持人”、“记录员”、“材料员”、“汇报员”等。并采取轮换制,可以定时间轮换,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不定期轮换。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会倾听,不随便插嘴打断;学会发言,要学会独立思考并围绕中心话题发言,看法要有理有据,语言要清晰。对别人提出的质疑,要耐心解释;学会帮助,帮助他人要热情耐心,要善于启发他人思考。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充分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学生有了自己的看法,交流讨论时才会有话可说。

三、自主地设计实验内容

在学生明白一节课的实验目标后,教师应注重突出实验主体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制订实验方法和步骤,选择实验材料。

例如,在学习“磁铁的磁性”一课时,为了弄明白条形磁铁各部分的磁力大小,笔者安排学生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个人研究等不同形式中积极参与设计方案。设计中,学生的思维不仅不会局限于设计的本身,更会考虑到实验材料的选择、变量控制、步骤先后等。

四、实验时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

如,在上“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笔者在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出示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到盆子里。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另一盆液体里浮。交换马铃薯,再分别放入盆中,在刚才沉的盆子里,马铃薯还是沉,浮的还是浮。把两个马铃薯放入其中一个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个盆中,马铃薯都沉下去了。有些学生认为,浮起来的那盆是盐水。于是,笔者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烧干的方式,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后来学生又做一杯盐水,发现使马铃薯浮起来,最后实验成功了。像这样的过程充满探索性,学生们很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总之,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

搞好小学科学教学 篇2

高良中心学校鲁古完小 浦智江

电话:*** 【摘要】语文的阅读教学是一个多元对话的过程,而在各种形式的对话中,是以学生这一阅读主体为中心和出发点、归宿。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真正的阅读就是学生。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最主要的的任务是能过各种手段来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对话。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处于重要地位。它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进行阅读实践,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用的课时最多,我们在阅读教学上投入的精力也最大。阅读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的能否完满实现,教学要求能否全面达到,关系到语文教学的全局。因此,本文结合新课程标准就如何搞好小学阅读教学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新课程标准 基本环节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是多元性的,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对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作者,学生与作者等,但这么多的对话,并不都是同等重要的。在各种形式的对话中,又以学生这一阅读主体为中心和出发点、归宿。其它的对话,都是为了给学生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或提供某种条件。阅读教学,“读”为根本,“读”是认读能力形成的基础;“读”是感悟能力形成的灵魂;“读”是探究能力形成的法宝;“读”是概括能力形成的捷径。学生具备了阅读能力、概括能力、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是一辈子受用不尽的。

一、阅读教学的建议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教师可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去,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

2.语感情境。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老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也是创设情境的很好方式。例如教学《美丽的公鸡》,当公鸡的图象出现在孩子眼前时,老师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绘:“看,这是一只多么美丽的大公鸡,它红红的冠子,漂亮华丽的外衣,脚上还穿着一双金黄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学生听了老师的描绘,便能充分感受公鸡的美丽。教师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

3.想象情境。

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中小男孩捡鱼这一片段时,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想象他在捡鱼扔鱼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设身处地为小鱼着想,为小男孩着想。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三、鼓励学生阅读。

课外阅读的内容跟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有千万个接触点,不论是基础知识,还是智能训练,它们之间都是相通的。由课内阅读适度拓展到课外阅读,可以利用图书馆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比如,学习完《早》可以让学生读《鲁迅和书》;学习完《梦圆飞天》可以让学生读《中国太空第一人》;学习完《海伦?凯勒》可以让学生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诗歌有诗眼,散文有文眼,小说有线索,戏剧有动作,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师也应给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应培养学生把书读薄、读厚、读薄的阅读习惯,这样才有收获。

四、读练结合,切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对低段学生而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推敲和品味,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其次以说代写,融口语训练和思想品德为一体。比如可以看动画说,用词语说,想象说,联系实际生活说等等。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最后一个环节里,我进行了两个拓展训练:1.出示海底世界画面,说说小鱼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2.如果你看到了一种受伤的动物,你会怎么做?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又把问题引申到实际生活中。高段的练笔形式多样,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让学生获得了多元解读,个性解读,收获解读的自由和快乐。同时学生也吸纳了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老师实现了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在和谐的对话中,师生的观念相互吸纳与融合 参考文献:

1、赵刚:《浅谈语感训练》;《小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2期

2、于汇军:《语感培养的实施策略》;《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7-8期

3、叶圣陶:《叶圣陶创作-写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

4、李友梅,刘春燕.环境社会学.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搞好小学科学教学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28-01

新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虽然新课标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要求,但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该学科又不是高考必考科目,致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不够重视,形成了新课程标准的落实难。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要有效实施信息技术教学,就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伊始,利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师以精彩的主题、幽默的语言、社会上的奇闻怪事和信息技术内容连接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方法手段创设出一种浓浓的学习气氛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路紧随教师的思路,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其次,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多想一想,不要对学生说什么该想,什么不该想,教师提出建议就行了,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解放学生的双眼”,让学生多看一看;“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多做一做;“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多说一说。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使学生保持快乐向上的思维状态,进而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始终处于平等、和谐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学生听课的兴趣。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不但使教师精神亢奋,还会使学生的思路保持清晰状态。

二、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的情况参差不齐,教师就应提出具体的要求,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不同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别指导,对于“尖子”生应扩大知识点的宽度和难度;对于“学困生”进行鼓励引导,给他们吃“偏饭”;对于“中等”学生,要求对所讲知识点进行消化吸收,把知识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引导他们进行质疑。

三、重视评价反馈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可有的学生课前不积极探究,导致课堂效果差,有的个别组表现不积极或组内成员间发展不均衡等。为此,我意识到要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必须要优化学生评价方式。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的形成。

1、我对小组的评价,包括对小组整体的评价和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两部分。小组的最终成绩是这两项成绩的综合,这样可以激励小组长每次预习时都能顾及每位同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使教学达到最好的收效。

2、对小组整体评价的信息主要来自对小组活动过程的观察和小组的学习报告,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小组活动目标、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互动情况和学习报告等。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主要是观察其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沟通协作技能和任务完成情况等。

3、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长期综合发展,除课堂评价外,我还全方位地对小组进行跟踪评价,包括课后自主学习评价、过关评价、阶段评价、学期评价、小组竞赛等。

四、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应该不断的充电。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教师应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做到真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不断学习,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精深,注意自身的礼仪修养;另一方面,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自如的驾御教学过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富有创造力的教师。应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整合,不再把教材看作是教学的主导,而把它看作是一种教学资源并与导学案结合利用,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师”,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和质量。

教师在课堂和课下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共享,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培养自学的能力;给学生设计的任务要宽泛,学生提出的问题应给予详细的讲解,教师不知的问题也不要敷衍,应正面给予回答,不知就告诉学生不知;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多辅导、多鼓励、多帮助。

五、合理进行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应根据课程设计理念,对课标进行通读理解,然后再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第二,教学设计应适合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适合学生的“口味”、符合本学校的教学的软硬件环境。

第三,在设计学生的活动时,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其融入到教学中;活动的设计应是开放性的,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活动应是学生感兴趣的。在师生活动中,教师应做到精讲,学生做到多练,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搞好小学科学教学 篇4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把学生当朋友看待。

大多数学生只有喜欢这位教师, 才会注意听他的课, 注意力集中, 思维也会活跃。良好的师生关系, 是建立在老师无私的爱和师生平等对话基础上的。老师应该严而有度, 而不是高高在上, 应当关心爱护每一位同学, 真心和他们交朋友, 谈思想, 这样他们才会真心喜欢你, 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 笔者总是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同等的地位, 把学生当成谈话的知心朋友, 以诚相待。这样就拉近了师生心灵间的距离, 让学生从心理上接纳教师。作为一名教师, 即使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上课时能头头是道、口若悬河, 如果学生不接纳你、不认可你, 你的教育教学就不会取得成功。在上课前, 给他们提出美好的期待, 期待他们成功。在课堂上, 不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予以表扬、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不轨行为时, 找准时机, 进行善意、婉转地批评指正, 从不对他们厉声呵斥, 时刻注意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总之, 笔者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 在教育教学教程中, 坚持这样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学习中幸福;在幸福中成长, 在成长中成才。

2. 明确细化课堂教学目标。

在备课时, 认真阅读教材和课标, 明确细致地划分出当堂教学内容的三维目标, 并将这些目标落实到相关的教学内容中去。在开始上课时, 教师将本堂课应该达到或完成的具体教学目标提出来, 让学生在开始上课前, 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针对自身实际, 拟定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听课计划, 从而避免在学习过程中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3. 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每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 整堂课的教学都要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 教师在上课开始时, 可以用幻灯片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展示出来, 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 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 刺激学生的大脑, 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 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4. 广泛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 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 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中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 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 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 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上课临近结束时,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 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5. 根据具体内容,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 教师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 教学对象的变化, 教学设备的变化, 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此外, 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 灵活采用讨论、读书指导、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 在一堂课上, 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6.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要及时加以总结, 适当给予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并根据学生的表现, 及时进行评价鼓励,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让他们能热爱生物学, 学习生物学。

7. 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8. 做好课前复习提问和课后小结练习工作。

课前复习提问可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课后小结练习则可使所学知识条理化, 达到强化巩固之目的。

9. 灵活运用教育机制, 及时调控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灵活运用教育机制, 处理好各种偶发事件, 维持正常课堂教学秩序, 做好课堂调控, 避免课堂尴尬情形的出现。

摘要: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需要加强生物科学教育, 而生物科学教育的主渠道是生物课堂教学。因此, 搞好生物课堂教学工作,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要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明确细化课堂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广泛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及时总结、适当鼓励,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做好课前复习提问和课后小结练习等工作。

关键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生物科学素养,途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如何搞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篇5

摘要:简单应用题教学是应用题教学的开端,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对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得如何,都将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做好低年级简单应用题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简单应用题 教学策略

应用题学习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儿童解决应用题的水平不仅代表了他们掌握、理解数学基础知识的水平,也代表了他们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关于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受到数学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视。简单应用题教学最突出的就是它的基础作用,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道简单应用题组成的,简单应用题是小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开端,为此要重视简单应用题教学,在一二年级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培养学生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即通过解答简单应用题,促使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同实际生活和一些简单的科学技术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初步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行课标中不再把应用题作为独立单元而是分散到各个部分的教学中去,这样做并不是取消应用题,反而是加强了应用题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重要作用,真正要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系统分析简单应用题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探求一种更加合理的教学策略,使简单应用题教学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小学数学简单应用题教学策略

对教学策略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综合有关教学策略的各种定义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认为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如高文认为,教学策略是作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学方式。二是认为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的、解决教学问题所采取的行为方针、方案等。例如,张大均等人将教学策略定义为:“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第三种认为教学策略是一类有关如何达到教学目的、解决教学问题的操作原则与程序的知识。如黄高庆等人把教学策略定义为有效地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技术的操作原则与程序的知识。

可以看出:第一类定义关注教学策略的操作性和目的的指导性,但这种定义容易与教学方法相混淆;第二类定义则易与教学模式混为一谈;第三类定义是从教学策略在人的头脑中的存在形式入手,认为它是一种关于操作原则与程序的知识,这同样存在与其它概念难以区分的弊病。

二、小学数学简单应用题教学策略

在“代数”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量词,做好简单应用题的启蒙工作。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出图画内容,总结出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然后由教师完整地叙述出这两个条件和问题,再提问让学生重复教师所说内容即可。由此逐步递进,慢慢培养学生看到图片可以自己说出条件和问题是什么。在课堂上,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首先要简洁明了,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要指向清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价值的信息中去。慢慢地,学生就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画面,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从低年级便开始引导学生画线段图,那么到高年

级后,学生在解题前便能自觉画出线段示意图,题中抽象的数量关系就能形象、清晰地展现出来,使复杂的应用题变得简单,从而使解题更加容易。创设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到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抓住有针对性的问题,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

搞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6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朗读的目标要求: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就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在朗读的过程中,眼、心、口、耳、唇、舌,多种感官积极的投入活动,有视觉神经所感受到的书面文字经过传导中枢传至口,变成口头的有声语言,并且还受到耳的监视,比较输入和输入是否一致。

从教学效果来看,朗读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训练的。

一、正确认读

养成习惯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宋代的朱熹对都市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活动,朗读比赛的活动。在开展的活动中,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

二、熟练朗读

掌握节奏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也会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读清晰。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课堂上,我先降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拿出一个语段,让不同的学生来读,比较其好坏。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出第一步——正确朗读的桎梏,由单个的文字换位到整篇的文章。已故电影制片厂演员邱岳峰同志曾写过一篇有关朗诵的文章。他说:“不要去念字儿,而要去说事儿。”中央电视台的赵忠祥老师在给《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封信里也说:“朗读时,要避免浮在表面上念字儿,还必须运用丰富的内心现象,也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各种人物形象就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景色也展现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的情节发展也如同你亲身经历。”在诗词教学中,常常感觉开头难读,所以往往是为了读而读,不能尽快进入意境,读起来生硬造作。这是要加大读的量(次数)。朗读量的加大,定会引起质的变化。这里的质,是指对隐藏在文字背后精义的理解以及以后对其他文字的理解。如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本文是一首词,在学生预习之后,我再帮他们标出重音和节奏: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然后学生们分组试读,大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节奏,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美的音韵。通过重读的字词,学生自然能领悟梅花超凡脱俗、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特点一篇文章开始时并不一定能力极其深刻的含义,但只要通过反复地、大声地朗读,使它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学生的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使他们思维活跃,慢慢悟其真义。

三、感情朗读

体验情境清代刘大魁在《论文偶记》里指出:“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求音节而得之字句。”又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儿诵之,神气出矣。”此处之“神气”,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准了字句,掌握了音节,熟练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神气”,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学、文章上升到文学,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这也就是小学第十一册语文课本读写例话中要求学生试着做道德“把心放到文章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学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来回那么多的包含文字中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带领他们去读呢?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我要求学生掩卷深思,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的感受。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而这种意象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含蓄的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能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

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是通过121个文字呈现在乡绅面前的,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更没有激情的赞叹,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通过反复朗读,在对将军的情感变化知晓后,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有了自己的印象: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老战士被冻僵了定格了,沉淀了。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激情的背诵、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7

1. 理解语言和文章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的语言贫乏,是造成他们感到作文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有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语言世界,这些与成年人相比,有的时候是幼稚可笑的,但他们的习作所要表现的恰恰就应该是这些幼稚可笑的童真童趣。如果依据他们的认识能力,而不是有意或无意去拔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加上得力的、足够的语言训练,可以使他们对一个意思可以选择更加准确乃至于更加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习作也许就不会感到太困难。

作文教学就是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写什么”属于内容的范畴,主要靠学生的生活积累;“怎样写”属于形式的范畴,主要靠学生的阅读积累。怎样写涉及写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涉及积累语言,语言的积累不仅要掌握一定数量的的词汇,了解一些语言现象和语言的形式,而且要有对语言比较敏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以上这些,不是作文教学就能解决的问题。作文课是实践性极强的课,大量的时间是用来让学生动笔去写的。当然,作文课上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但作文课毕竟不是写作知识的讲座,在作文课上企图对学生系统地传授写作知识是不可取的,那种急功近利的采取所谓习作例文的方法或给学生开一个本次写作所需使用词语清单的做法是有害无益的,这样的读写结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而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

有关写作的知识和技能,语言的积累问题,主要应在阅读教学中加以解决,但恰恰就是在阅读教学的这一处,目前尚未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依然是一片空白,一片苍白,是一个软肋,是一个薄弱环节,是一处本应硕果累累却长期未得到开垦的处女地。这样大的一片空白,用作文教学去填补,教师们感到力不从心。因此,阅读教学就应该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理解语言的形式,并融入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使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立意、选材、安排层次结构和遣词造句的。而有关立意、选材、层次结构等写作知识应该是小学生化了知识,所谓小学生化了的知识,就是将有关知识用最浅显的、适应小学生认知能力语言来表述。比如,不妨将“立意”说成是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或中心意思,将“选材”这样的概念术语解释为围绕主要意思所要写的内容,等等。

2. 注意挖掘文本内蕴,增强阅读效果。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我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多次强调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注重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地读,充分地读,用心地读,用心去感悟。教学《鸟的天堂》,“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我提问: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第二个不加引号?它们各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从而理解:第一个“鸟的天堂”是引用别人说的话,是对大榕树的特殊称呼;第二个“鸟的天堂”,指那棵大榕树是鸟儿生活的乐园,是作者亲眼所见的,不需要加引号。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吃透文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文本,抓住重点难点,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3. 基于生活体验而创设情境。

“行是知之始”。学生的知识不是灌出来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出来,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在真切的体验中感受文本,理解文本。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大潮的认识与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前,我利用本地三面临海的有利条件,课前带着孩子们来到大海边,亲眼看看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亲耳听听潮声,亲身感受大潮的气势,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顿时高涨起来。接着,再回到课堂,展开一次交流会,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看到的大潮。然后,学习课文就比较轻松了。不经意间,学生就将感性的认识与抽象的文字联系在了一起,将具体形象的事物与生动丰富的语言融为了一体。由此可见,创设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情景,能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主体的学习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能力的培养,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这样既是一种欣赏,又能自然而然地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

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兴趣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 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 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 呆板学为灵活学, 苦学为乐学。

一、指导学生进行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 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 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划出要点, 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打开思路, 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 缺乏思考性, 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 过难, 思而不得, 读而不知所措, 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 丧失信心。因此, 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

在教《只有一个地球》时, 可先设计一个填空“因为我们这个地球太 ( 可爱) 了, 同时又太 ( 容易破碎) 了, 如果 ( 地球上的资源被破坏了) , 我们就 ( 别无去处) , 所以 ( 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 ”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填空提问。学生的问题当然都很有质量, 如为什么说地球太可爱了? 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为什么说地球上的资源被破坏了, 我们就别无去处? 等等。而这些问题不正是文中所要讲的内容吗? 通过认真阅读, 学生不仅解决了这几个质量很高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把课文内容理解得已非常透彻了。

二、精心设计课前导语,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 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 让你垂涎三尺, 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 一段好的导语, 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 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 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 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 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是, 我引导学生说: “你们都见过‘雨’, ‘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 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 就像我们的好朋友, 谁也离不开谁, 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 风怎样? 雨水是怎样的? 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 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 “想”。于是, 我就说:“好,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 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 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 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 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三、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阅读

如果说, 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 那么, 创造性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维规律, 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 使学生的思维散发, 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 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 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我在教《凡卡》一课时, 这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在课文结束时, 又提出一道思考题: 你们认为凡卡的爷爷能收到这封信吗? 当凡卡从美梦中醒来时, 会是怎样一种情景呢? 一石激起千重浪, 课堂上立即出现学生思潮滚滚, 议论纷纷的场面, 学生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 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 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 来选取最佳的读法, 专心致志地、自觉地去读、边读边议, 比较异同, 质疑解难, 力求创新, 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以适应未来的需要。

四、教师要精讲多读, 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地教授、讲授再讲授, 就像一个妈妈, 反复唠叨孩子, 孩子必起逆反心理, 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 我在讲课文时, 尽量做到精讲多读, 在整堂教学活动中, 我只当配角, 不当主角, 只当导演, 不当演员, 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 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 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 反复念, 让其读出情感, 念出含义。阅读课文, 我则全权放手, 让学生自渎, 自疑, 自己解决问题, 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 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 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 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 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五、抓好课外阅读, 增加学生阅读量

广泛涉猎, 博闻强记, 才能积累深厚的语文功底, 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 不仅仅是课堂阅读就能提高的, 教师除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外, 还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针对部分孩子拥有课外书籍的数量少这一现状, 各班级的图书角除了学校发的书籍外, 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把自己拥有的课外书籍借给班上供大家阅读。图书角由学习委员专门管理, 把孩子们借给班上的书籍登记造册, 期末物归原主, 中途也可随时通过学习委员取回属于自己的书籍。这样一来, 图书角不再单调, 有《安徒生童话选》, 也有《十万个为什么》; 有《故事大王》, 也有污迹斑斑的小说……这让不少家境贫寒的孩子又多了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课间或午休时, 不少孩子捧着书静静地读呀读呀, 时而会心微笑, 时而若有所思。广泛的课外阅读能让孩子们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 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 阅读是教师语文教学, 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中之重,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本, 并尽最大的可能为学生介绍更多的课外阅读素材。对他们的语文阅读进行正确的指导, 让他们领略阅读的魅力, 从而找到阅读的兴趣, 这对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刍议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小学各年级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 长期以来传统的阅读教学, 教师统一的要求、划一的指导, 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 重理解轻感悟, 重分析轻运用, 费时多而收效微, 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得阅读教学缺乏灵动与生气。阅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那么,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引导, 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呢?下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谈一些看法。

一、激发兴趣, 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阅读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首先, 开展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体会, 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目的地搜索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或成才的故事, 进行对比、教育, 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 对书的渴望。

其次, 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 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演讲, 被激化的、被渲染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带入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 并不失时机告诉学生:欲知后事, 请自读原文, 并推荐相关读物, 了解更多知识。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效率, 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能自己读书并大有所获。语文教材内容丰富, 其中新奇、有趣的知识或现象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从而使其能乐于阅读。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应用于时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 也为将来收集和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1. 读书需要常动笔

孙中山先生有个好习惯, 不动笔便不读书, 一翻书便要动笔。毛泽东所读过的书无不圈圈点点, 详加评注, 有时一本书读完, 书页上往往面目全非了, 弄得朋友们的好书都怕借给他。读书动笔是极好的习惯, 一方面可以随时记下自己阅读时的心得, 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记忆, 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

我们的学生往往不习惯于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影响了阅读的质量。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逐步养成边阅读边动笔的好习惯。学生间交流读书体会可以使学生有效地进行检查和督促, 学生中的积极分子便是榜样, 对他们进行表彰和肯定可以直接激发学生的热情。

人们常说, 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经常动笔会使记忆牢靠、长久、准确, 积累更丰厚。

2. 勤于习作是关键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能力的两个主要方面。阅读是积累, 是吸收, 写作是表达, 是运用, 以写作促阅读是最有效的途径。因为积累不丰厚无以表达, 从这个意义上说, 具备了很强协作能力的人, 其阅读能力必然也很强。单纯由阅读来抓阅读很难刺激学生的兴趣, 而且也不好检验。因此, 我向学生提出:每个人都要练好一支笔, 养成勤读爱写的好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效率, 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 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 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 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 终生受用。在小学阶段, 就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 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能自己去读书, 并大有所获。

三、为学生创设阅读的情境

为了能让学生真切地感悟、体验文本, 教师应该针对其心理特点, 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 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构建一个引力强劲的阅读磁场,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探知欲望, 在对文本的还原和体悟中感受阅读的妙趣横生。理解课文的含义, 不仅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形象性比较强的课文, 就是列举数字、举例说明等枯燥的说明文也可以边读边想, 借助鲜明生动的语言, 展开联想, 调动情感。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还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获得美的享受。要使学生能在创设意境中读, 教师必须提供知识的背景, 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讲授《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 要让学生领会到黄河是人类祖先居住的地方, 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后来为什么黄河两岸的人们叫苦不迭呢?就让学生在创设意境中充分领悟黄河变化的原因。因此, 教师在课前应适当补充部分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 教学时可采用多媒体, 投影仪提供以上资料, 以帮助学生创设意境, 体会黄河变化的根本原因。

四、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凯勒说过:“一本新书像一艘船, 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辽阔的海洋。”书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 但如果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 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因此, 我们要激励学生课外预习课文, 指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探课文。学生通过边读边想、查工具书、画重点词、联系上下文或向别人请教等形式, 对课文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 为课内深入学习、理解吸收节省了时间, 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词汇、句式、写法等往往是比较零碎的, 是初步的感性知识, 我们可结合课本知识, 有目的地把它引入课堂, 帮助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理性知识, 加以吸收。

学生在课外练写实践中获得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 往往是表面的、肤浅的、杂乱的。我们可结合课文, 有计划地把它引入课堂, 帮助梳理出本质的、深刻的、规律的便于掌握的东西, 加以吸收。

不断摸索,努力搞好小学语文教学 篇10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读”,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及内容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将会是一节不错的课。而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有太多的不如意,有时明明是A想法,上课时却变成B想法,越是想上好,越容易出差错。

2. 增强《语文课程标准》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进行教学、教研的重要依据。要增强“课标”意识,自觉地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导语文教学,自觉地依据“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进行教学,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克服在教学目标上“不达标”和“超标”的问题。低年段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识字、写字、学词的教学目标落实不够;模仿中高年级把分析课文内容当做主要任务,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实施,分析课文成了教学重点。“课标”讲得很清楚: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低年级阅读教学要做到:识好字、写好字;读好课文;理解少量的重点词、句;积累语言。中年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高年级几乎没有区别,重点抓“篇”的理解,而且主要是分析成篇课文的内容。根据“课标”要求,中年级要注重理解词句,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对文本作出解释的能力和初步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中年级前期,要加强段的训练,培养归纳段意、理清段序、揣摩写法的能力。

高年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分题材、体裁,习惯性地采用单一的以分析内容为主的教学模式,重语意而轻语言。按照“课标”的要求,高年级阅读教学不仅要抓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而且要“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更要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阅读诗歌,阅读说明性文章,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即指导学生阅读不同文体的作品,掌握阅读不同文体作品的基本方法。总之,要深入研读“课标”,吃准年段教学目标,这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3. 教师提问少一点,学生质疑多一些

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讲”的方式,遭到教育界内外人士一致的口诛笔伐后,由过去的“满堂灌”变为现在的“满堂问”。这种无效提问甚至干扰提问比比皆是,无法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长此以往,学生岂不要被培养成为一个个只会制造标准答案,而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木偶人?学贵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问难是理解和感悟课文的关键,但为什么课堂上却很少看到学生的质疑呢?一是学生没有质疑的条件和时机,因为整个课堂充斥着教师的提问。二是学生不会质疑,不知从何质疑及该提些什么问题。问题的根源主要在后者。因此,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我让学生读:“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然后问:“读了这三句话,你们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从读的体会出发来提问题:(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事?(2)“他们”指的是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什么?(4)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生动地读句子,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并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他们围绕中心提问,从而提高质疑的质量。诸如: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好?这个句子为什么这样写?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一定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巴尔扎克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使其变被动式吸收为主动式探索,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好方法。

4. 教师要写教学反思

4.1特色是什么?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含于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突出,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材处理上,看教材特点的把握,知识联系的沟通;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4.2“精彩”在哪里?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

4.3“偶得”有哪些?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意外的收获。意外收获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付;面对学生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等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

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373-01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占用的课时最多,耗费精力最大,而且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衡量阅读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因而语文教育界都非常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非常重视,特别对学生进行了“大运动量”的阅读训练,然而效果却不大理想。究其原因,大多数小学生对阅读题提供的语段类型感到陌生,心里没底。学生更不善于通过关键词与句段的分析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另外,由于阅读题所提供的语段都较长,而小学生阅读、理解的速度慢,影响了阅读的质量。这些都反映出小学处阅读能力不高,其原因主要是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问题,在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活动的动力。语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我们能使阅读变“苦”为“乐”,就会“读”得轻松愉快,“读”得扎实牢固。大大提高阅读的效果。

1、要以情感人,引起共鸣。小学生情感发展容易受到老师语言、神态的感染,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神态等感召效应,引起学生的情感转移,最终能达到共鸣的学习效果。

2、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演讲,被激化的、被渲染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带入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并不失时机告诉孩子: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推荐相关读物,了解更多知识。

3、穿插课堂游戏,培养阅读兴趣。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在中年级教学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或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等方式,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使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享受阅读的乐趣。

4、开展课间活动,培养阅读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们开展朗读比赛、办读书剪贴报、手抄报,开展读书会、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间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觉进行课内外阅读。

二、培养阅读习惯。

习惯作为一种动力定型是在多次实践或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其中离不开一定外部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建立阅读教学常规就是要制约学生的阅读行为,使正确的阅读行为得到重复练习,得到强化,趋于稳定,也就是“习惯成自然”;同时又摈除那些不合规范的不良阅读行为。由于良好习惯是习得的,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养成,因而更重要的是要长期坚持这些阅读教学常规,严格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实践。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就很重视阅读教学常规的建立,如规定每个学期开学前学生通读新的语文课本,完成固定的作业;还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叶圣陶先生在50多年前说的话对今天的许多学生来说是很有针对性的。由于升学压力大,各科题海挤占了大量课外时间,加上不少教师、家长担心课外阅读会冲击课内学习,致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了很大削弱。课外阅读本是阅读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固然要认真学习、掌握课本上的课文和有关知识,但仅有课内阅读远不能满足培养读书习惯的需要,因为它的内容、范围都极为有限,学生得到的阅读锻炼也就带有局限性;而课外阅读却可以把学生带入无比广阔的天地中,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文章。实践证明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无不得益于课外阅读,正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效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的吸收课本里的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处理,应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就表明教材是“材料”是“例子”。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播、范读以及必要的讲解和小结,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针对教材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所教的每一篇课文作为例子,是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养成语系的习惯,掌握读懂句子,读懂文章的方法,并且把課堂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实践中去。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将教材内容进行归类,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说明文”、“古诗”、“哲理性文章”等。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类型文章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例如:“写人记事”的文章,让学生按这几步去学习,第一步,读课文,必须要了解课文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第二步,读课文,必须要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第三步,抓住文中描写人物有关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语句,反复读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再例如:“写景状物”的文章,让学生按这几步去学习,第一步,读文章,了解写了什么内容;第二步,了解写作顺序或观察顺序;第三步,读,了解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写的;第四步,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反复朗读去体味感情。

四、让学生读写结合。

浅谈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12

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际教学中, 小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不大, 往往阅读后难以用文字或流畅的语句表达出文章的意思。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为了节省时间, 常常会主动讲出问题的答案, 并没有设疑的过程;即使有设疑的过程, 也没有完全调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去思考, 去总结。这样长期以来, 阅读教学会形同虚设, 只是阅读了, 却没有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过程, 学生缺乏一定的独立思考, 对作品的内容和和写作特点只是一知半解, 完全达不到阅读教学的真正意图。这种阅读教学急需得到改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让学生阅读后有收获, 有感受。例如,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动笔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语句, 标示出不懂的句子或段落, 还可以摘抄自己喜欢的部分内容, 鼓励学生组成合作小组, 交流阅读感受和心得。必要的时候, 教师还可以列出阅读的提纲, 起到有效点拨、启发学生阅读思维的目的。对重点和精彩的内容、部分, 教师再和学生讲解、分析, 让学生真正领会其含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这也就指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目的:以教材为根本, 有效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以有效阅读为目的, 才能更好地搞好阅读教学。

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体会, 学会领悟, 学会分析。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提醒学生在阅读时要专心、要用心, 要做到心无旁骛。第二, 要鼓励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产生疑问, 允许有不同的想法, 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思考和分析的好习惯。第三,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从主人公的角度来认识问题, 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与作者产生共鸣。第四, 阅读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例如, 当读到不理解的地方, 要做下标记;有了感触的时候, 要及时在旁写出自己的认识, 或赞颂, 或痛斥……这样, 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会进行得更加顺利, 实现高效阅读。

三、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识字量有限,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要学会利用工具书, 或者在阅读前和学生一起动手扫清文章中的“拦路虎”。教师还要及时地为学生讲解这些词的含义和应用的范围, 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 教师还可以先以故事的形式, 为学生讲解文章的梗概, 同时设置悬念或问题, 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和阅读兴趣。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觉得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在从书中获得知识的同时, 越发感觉到书的魅力。久而久之, 学生的语文知识就会丰富起来, 阅读速度、理解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这就是“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道理。但具体到阅读教学, 教师又该如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阅读教学前, 教师要领着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感知, 也就是大致地浏览, 弄懂文章大意;教师还可以进行简单的设疑, 问题要简单、明了, 切忌复杂化, 否则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问题要更深一步, 让学生经过思考才能找出问题的答案, 或采取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这样学生对文意或问题的答案会更加迫切, 就会达到满意的阅读效果。阅读结束后, 教师要让学生掩卷深思, 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你最喜欢文章哪一个情节, 为什么?通过这篇文章, 我们学到了什么, 受到哪些启示?这样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阅读都怀着浓厚的兴趣, 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 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从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入手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也是如此, 如果学生积累得少, 即使拥有再好的构思, 也不能写出好作文来。而阅读教学不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还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人们沟通的桥梁, 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对文章中的美词佳句进行分析, 让学生领会其含义以及所蕴含的感情。例如, 一些精湛的人物神态描写, 细腻的心理描写, 激动人心的场面描写, 委婉含蓄的语言描写……教师让学生在反复咀嚼、品味、赏析的同时, 摘抄下来, 为自己的作文积蓄材料。

例如, 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里的语句:“蜻蜓是金的, 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 满身绒毛, 落到一朵花上, 胖乎乎, 圆滚滚, 就像一个小毛球, 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这些语句之所以优美, 就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 从这些句子中, 完全能体会到作者对自己幸福、自由、快乐童年生活的怀念。但这种感情, 教师要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 才会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

总之,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讲究方法和策略,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对学生加以指导, 切实地让学生通过阅读, 真正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明白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学习作者这样的写法。通过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写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慧.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1 (11) .

上一篇:光电催化降解下一篇:客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