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小学作文教学(通用12篇)
搞好小学作文教学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积累,真情实感,说写结合,描写方法,写法指导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学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 (修订版) 要求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作文、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 注重培养学生写话和习作兴趣、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对小学生作文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可见,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乃当务之急, 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体会和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 简要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捕捉生活亮点, 注重日常积累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 知识才厚实, 厚积才能薄发, 写起文章才能左右逢源, 才“如有神”助。所以, 首先要注重词语积累。注重读书, 注重语言的积淀, 使之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时常启发学生主动背诵和抄写一些好的词句片段, 为进一步的作文准备好基础“细胞”。其次, 要注重生活积累。作文最主要的是运用个别事例写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写出真情实感, 即所谓的“以小见大”。因此, 我引导学生做有心人, 留心身边的一人一事, 一草一木, 也留心自己的所思所感, 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观察感受和理解生活, 挖掘生活中最熟悉、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 写真人真事, 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 方有清甘的水喝”, 这“源头”就是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三是注重范文积累, 如学习了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一文后, 我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适度放大, 从而在生活小事中寻找妈妈对自己的爱, 包括妈妈的行为、动作、眼神, 并刻意追索这一切背后的初衷, 并相互交流发言, 之后再布置学生作文《我的妈妈》, 果然, 所有孩子, 作文中的妈妈都既平凡又伟大, 既生动又可亲可敬而各不相同……所以, 生活中的各种积累就成为了学生自己真正创作的源泉。
二、加强说写结合, 下笔即成文章
一是要引导学生敢说、能说、会说、常说、想说。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 思维活跃, 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 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 而“写”却较少。以至于说和写脱节, 没有实践, 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最初的写作训练中, 我先让学生构思, 然后把要写的内容说出来, 同时为学生进行录音, 再让学生把自己的录音内容整理成文。从而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之后我每次作文练习前都会让学生充分说, 全班交流时时间紧张, 就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如此, 机制化地训练学生敢说、能说、会说、常说, 进而达到充分“想说”的状态后再写, 这样说说写写, 写写说说, 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而且提高了书面语言能力, 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 条理清楚。二是要引导学生敢写、常写、善写、想写。一般地说, 学生课外时间有限, 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 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小学生平时可以多写小练笔、周记、日记, 如果我们的学生能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 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享受, 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
三、善用描写方法, 表达真情实感
学生写作文, 最愁写不长。实际上是学生不会进行具体描写, 语言干干巴巴, 粗略空洞。笔者教给学生, 如果在恰当的地方用上比喻、排比、拟人或反问等修辞手法, 语言就会变得有趣, 内容也一定会充实而生动。如武同学在《果子熟了》一文中写道:“一棵棵苹果树像高大的巨人。阳光照射在鲜红的苹果上, 苹果看起来就像一个个红灯笼发出耀眼的金光。”孩子们的习作生动了许多。我又告诉学生, 如果在描写人物或事物时多运用一些语言对话描写、神态、心理或动作的描写, 自然会使作文内容更真实具体, 容易让读者感动, 产生情感共鸣。例如, 在写《我收获了勇气》这篇作文时, 郭同学这样来写爸爸教自己骑自行车前的对话:“你想不想学……”“想啊!”“我还没说完呢!”“我们是父女呀, 思想相通, 我早都知道你想说什么了嘛!”“好吧, 那我就教你吧!”表现了一个很真实有趣的生活片段。李川同学写自己夜晚一人在家时的心理活动“……我就像一只被抛弃的小狗一样, 非常孤单。我心里想着:不要害怕, 明天妈妈就回来了。”
总之,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引导他们热爱写作, 主动写作, 当写作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而使它成为一种兴趣、爱好和享受时, 则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也就“水到渠成”地达到了!
搞好小学作文教学 篇2
高良中心学校鲁古完小 浦智江
电话:*** 【摘要】语文的阅读教学是一个多元对话的过程,而在各种形式的对话中,是以学生这一阅读主体为中心和出发点、归宿。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真正的阅读就是学生。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最主要的的任务是能过各种手段来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对话。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处于重要地位。它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进行阅读实践,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用的课时最多,我们在阅读教学上投入的精力也最大。阅读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的能否完满实现,教学要求能否全面达到,关系到语文教学的全局。因此,本文结合新课程标准就如何搞好小学阅读教学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新课程标准 基本环节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是多元性的,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对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作者,学生与作者等,但这么多的对话,并不都是同等重要的。在各种形式的对话中,又以学生这一阅读主体为中心和出发点、归宿。其它的对话,都是为了给学生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或提供某种条件。阅读教学,“读”为根本,“读”是认读能力形成的基础;“读”是感悟能力形成的灵魂;“读”是探究能力形成的法宝;“读”是概括能力形成的捷径。学生具备了阅读能力、概括能力、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是一辈子受用不尽的。
一、阅读教学的建议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教师可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去,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
2.语感情境。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老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也是创设情境的很好方式。例如教学《美丽的公鸡》,当公鸡的图象出现在孩子眼前时,老师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绘:“看,这是一只多么美丽的大公鸡,它红红的冠子,漂亮华丽的外衣,脚上还穿着一双金黄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学生听了老师的描绘,便能充分感受公鸡的美丽。教师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
3.想象情境。
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中小男孩捡鱼这一片段时,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想象他在捡鱼扔鱼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设身处地为小鱼着想,为小男孩着想。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三、鼓励学生阅读。
课外阅读的内容跟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有千万个接触点,不论是基础知识,还是智能训练,它们之间都是相通的。由课内阅读适度拓展到课外阅读,可以利用图书馆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比如,学习完《早》可以让学生读《鲁迅和书》;学习完《梦圆飞天》可以让学生读《中国太空第一人》;学习完《海伦?凯勒》可以让学生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诗歌有诗眼,散文有文眼,小说有线索,戏剧有动作,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师也应给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应培养学生把书读薄、读厚、读薄的阅读习惯,这样才有收获。
四、读练结合,切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对低段学生而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推敲和品味,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其次以说代写,融口语训练和思想品德为一体。比如可以看动画说,用词语说,想象说,联系实际生活说等等。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最后一个环节里,我进行了两个拓展训练:1.出示海底世界画面,说说小鱼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2.如果你看到了一种受伤的动物,你会怎么做?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又把问题引申到实际生活中。高段的练笔形式多样,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让学生获得了多元解读,个性解读,收获解读的自由和快乐。同时学生也吸纳了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老师实现了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在和谐的对话中,师生的观念相互吸纳与融合 参考文献:
1、赵刚:《浅谈语感训练》;《小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2期
2、于汇军:《语感培养的实施策略》;《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7-8期
3、叶圣陶:《叶圣陶创作-写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
4、李友梅,刘春燕.环境社会学.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小学语文课如何搞好作文教学 篇3
一、学会积累生活素材,激发写作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事实证明,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词汇,丰富学生的语言和写作素材,对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有重大意义。如果把阅读获得的大量词汇和素材藏在笔记本里,而会不表达和说出来,那就不是学以致用了。作文是作者在和读者说话,作者通过一篇文章可以真实地告诉人们一件久久难以忘怀的事情,可以热情的赞颂自己敬佩的人物,可以用华美的词汇来描绘山河的壮丽,也可以用雄辩的事实和道理来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显然,阅读和作文是相通的,都是围绕语言文字活动的。二者比较,阅读是对语言文字的吸收,作文是对语言文字的应用,其中吸收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读书的重要性,让他们热爱读书、学会读书、读更多的书,从阅读中更多地吸收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一个人读的书越多.所获取的知识和语言词汇也就越多,写起来也就会得心应手,文思泉涌。鲁迅先生也曾告诫文学青年:好文章是靠读好书熏出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一定要把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放在首要位置。
如学习《七月的天山》,我引导学生體会作者语言的优美,“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你心爱的大鲜花。”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突出天山独有的魅力。学完后让学生记在摘抄本上,背诵下来。课后让他们仿照课文写一下自己亲自看过的美景。这样学一课积累一课,天长日久,学生的词汇和素材自然就越来越丰富,写起作文也会得心应手了,写作文的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
二、丰富课外生活、让学生言之有物乐写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之所以感到作文难写,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米”是主要的。小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多,参与社会生活又很少,过着家庭、学校两点一线式的生活。另外他们还不会用心去判断、洞悉生活,不会从平凡的人和事中发现不平凡的激人上进的闪光点,激动人心的动情处。。因此,写作文言之无物,或言之无情是小学生写作文的症结所在。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实践的再体现。因此小学语文课中的写作教学,理应贯穿“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 的教学思想。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是呀!生活是写作的一汪清泉。教师要想点燃学生写话的热情,首先要学会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当学生的情绪储备达到高潮时,心中的写作欲望就会逐渐萌动和强化,从而呼之欲出,不吐不快。老师此时恰当点拨,学生就会通过文字倾吐心绪的冲动。
生活积累至关重要。而生活又是部读不完的无字书,要在这本无字书中,寻找一条通向儿童心灵的便捷而平坦的通途,那就是把学生带进一望无垠的大自然中,体验山村农民朝出幕归的田园生活,辨别麦子与韭菜的异同。在蓝天下的课堂里,让学生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耳濡目染,使之知觉敏锐,思维缜密,创造力活跃,并陶冶情操,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周围的世界。
三、教师用激励性评语增强学生写作文的信心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获求成功的能力。”告诉我们作文评价要成功运用赏识的方式,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小学生作文,也是一种劳动成果,也是一种创造。他们写了一篇作文,也是付出体力和脑力劳动。他们会认为,花功夫写了,已付出了自己的劳动。送给老师批改,当然希望老师给予表扬,渴望获得认同。因此,教师批改作文,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可修改的情况看到自己的成绩与进步,看到自己是有能力写好作文的。换言之,要让学生获得作文的自信心。信心对小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如果修改过多,批评、否定的过多,会是小学生失去写作的自信心,从而多写作文产生畏惧。过多否定,只能使学生丧失信心,抑制创造潜力,或者对教师的修改产生误解甚至反感。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哪怕是点滴进步,他都应该大加褒奖。“这一段极了”;“描写的十分具体、形象”;“你写出了真情实感,我为你的进步高兴”;“这一段话令我感到,写得好!”。如此评语,学生读后身心愉快,真切地感受到了作文的快乐。对学生作文的缺点,应坚持鼓励性原则,婉转的指出,使 “忠言”也能“顺耳”。如“言之无物,语言罗嗦”改成“孩子,你若能把文章写得再细致些,再具体些,就会更加充实、动人。如果从中能多挤些水分,语言就更简洁了。”这样的评语,学生不仅乐于接受,也便于修改。总之,教师的作文评语要动真情、有魅力、富有创造性。以激励为主,而要写出不是程式化、具有个性特色的作文评语,除了教师要有较好的文学修养之外,关键是教师要知道学生的心理,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感,使自己对学生、对学生的习作有着真诚的爱。爱,会生出责任感,生出创造力。
怎样搞好小学语文教学 篇4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互动的前提。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师生的一种互动过程, 包括文化知识层面和精神层面两种。而教师却往往忽略了精神层面的互动, 过于重视文化层面的互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严格要求, 有些做法不被学生接受, 不能说服学生, 学生就会讨厌教师, 对学习产生抵抗情绪, 提不起学习的精神, 学习效果得不到提高。出现这种情况的深层次原因还是师生关系导致的, 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精神需要, 满足他们的心理愿望, 不能一味批评、体罚、伤害学生的幼小心灵。或者一副严肃的面孔, 让学生敬而远之, 师生之间距离疏远、感情冷淡, 学生对教师没有好感, 自然对教师所教的学科没有兴趣。因此, 教师要用人性化的教学态度走近学生, 和学生打成一片, 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应该用心平气和的态度、微笑的面容、爱抚的眼神、柔和的声音对待他们, 增强亲和力, 使自己的言行似涓涓清泉, 注入学生的心田。这样, 学生才会把我们当作知心的朋友, 才会将心里的话讲给我们听。师生之间才会互相理解、尊重, 学生也更加信赖教师, 对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会积极参与, 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小学生认知思维属于形象思维, 对感性的知识接受得快。但教材书本的知识是理论、抽象的, 教师的说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抽象地重复, 学生要靠死记硬背来理解, 学习上有难度, 听起来感觉枯燥乏味。那么, 如何让书本的内容以感性的方式呈现出来,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呢?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运用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形象化的语言, 符合儿童具体形象的思维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 使他们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多媒体具有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多种功能, 能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让静态的文字立体化, 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神经, 刺激他们的感官认知, 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使学生对知识一目了然。多媒体能以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画面、变化多端的动画、生动逼真的音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牢牢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其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三、让学生学会阅读
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 阅读是重要的认知途径, 阅读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学生整体的语文学习效果。因此, 教师教学要重视学生阅读, 让学生多阅读、会阅读。一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为了考出好成绩, 学生往往只盯着书本阅读, 考什么就读什么, 阅读范围束缚在了狭小的空间, 使学生感到阅读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 对阅读越来越不感兴趣。而教师把课外阅读放置在一边, 认为是看闲书, 浪费学习的时间, 学生因为课外阅读甚至被教师批评。这种教学做法不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 结果造成了学习上的阻碍。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从课外阅读中发现读书的乐趣, 丰富学生的视野, 拓宽阅读的范围, 让阅读变得丰富多彩。童话、寓言、科普、传记、神话故事等都可以让学生阅读, 在课外阅读中, 能进一步促进课内阅读, 互为作用。二是教师要指导学生不同的阅读方式。指导精读:阅读要逐字逐句地读, 要理解具体的意思, 是深层次的阅读, 也可称之为研读。精读要动脑思考, 精读细析, 开拓思路, 包括自读、精析、品读三个方面。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对文章有深入和全面理解。指导速读:速读即快速阅读, 不需要学生对文章有深入掌握, 能够通读全文, 明白大概意思即可, 在短时间内获取尽量多的信息。指导朗读:朗读是通过语言大声地把文字读出来。朗读能增加学生的语感, 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增强记忆。朗读要做到深情并茂, 准确表达文章的字句所代表的思想感情, 绘声绘色, 语调要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朗读要用普通话, 声音洪亮, 不读错字, 流利阅读, 语气连贯。朗读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 比如分角色表演读、自读、模仿读、评读等, 教师要多变换形式, 让学生感到有新意。三是指导写读书笔记。在阅读中要读写结合, 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语句, 就记录下来, 整理成一本读书笔记, 日后随时可以查找, 为学习积累了素材。
四、合理选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授知识过程中涉及的一切可以使用的教学策略、教学用具、教学思想等总体的一个统领。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想是否先进, 是否被学生所认可, 让教与学处在一个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中, 实现了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出效率。那么, 什么才是科学的教学方法呢?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僵化的, 把教师和学生禁锢在一个固定的程序化的模式中, 成为“套子里的人”, 好比一条工业流水线生产的产品一般, 缺乏新意、创新、灵活。教学过程是僵硬的、死板的, 根本不符合现代教育改革对教育的新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以学生的认知为前提, 根据学生的兴趣、认知实际, 多角度和多思维地来组织教学, 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等。这样, 学生面对枯燥乏味的书本, 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思维、视觉等冲击, 提高了学习的注意力, 引起好奇心, 推动学生内心升起要探索的欲望。例如: (1) 语言智能教学法, 通过讲故事、录音、写日记、展览学生作品等进行教学。 (2) 数理逻辑教学法, 通过总结归纳、分类、问答、启发进行教学, 并提倡学生在学校的任何活动中都广泛运用数理逻辑思维方式, 使学生了解语文存在于我们整个生活中。 (3) 视觉空间教学法, 最容易的方法是帮助学生把书本和讲座的材料变成图画形象,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他们正在学习的东西。
如何搞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篇5
摘要:简单应用题教学是应用题教学的开端,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对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得如何,都将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做好低年级简单应用题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简单应用题 教学策略
应用题学习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儿童解决应用题的水平不仅代表了他们掌握、理解数学基础知识的水平,也代表了他们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关于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受到数学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视。简单应用题教学最突出的就是它的基础作用,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道简单应用题组成的,简单应用题是小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开端,为此要重视简单应用题教学,在一二年级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培养学生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即通过解答简单应用题,促使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同实际生活和一些简单的科学技术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初步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行课标中不再把应用题作为独立单元而是分散到各个部分的教学中去,这样做并不是取消应用题,反而是加强了应用题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重要作用,真正要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系统分析简单应用题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探求一种更加合理的教学策略,使简单应用题教学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小学数学简单应用题教学策略
对教学策略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综合有关教学策略的各种定义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认为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如高文认为,教学策略是作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学方式。二是认为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的、解决教学问题所采取的行为方针、方案等。例如,张大均等人将教学策略定义为:“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第三种认为教学策略是一类有关如何达到教学目的、解决教学问题的操作原则与程序的知识。如黄高庆等人把教学策略定义为有效地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技术的操作原则与程序的知识。
可以看出:第一类定义关注教学策略的操作性和目的的指导性,但这种定义容易与教学方法相混淆;第二类定义则易与教学模式混为一谈;第三类定义是从教学策略在人的头脑中的存在形式入手,认为它是一种关于操作原则与程序的知识,这同样存在与其它概念难以区分的弊病。
二、小学数学简单应用题教学策略
在“代数”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量词,做好简单应用题的启蒙工作。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出图画内容,总结出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然后由教师完整地叙述出这两个条件和问题,再提问让学生重复教师所说内容即可。由此逐步递进,慢慢培养学生看到图片可以自己说出条件和问题是什么。在课堂上,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首先要简洁明了,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要指向清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价值的信息中去。慢慢地,学生就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画面,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从低年级便开始引导学生画线段图,那么到高年
级后,学生在解题前便能自觉画出线段示意图,题中抽象的数量关系就能形象、清晰地展现出来,使复杂的应用题变得简单,从而使解题更加容易。创设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到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抓住有针对性的问题,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
如何搞好小学英语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激发兴趣;游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206-01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开发人的智慧,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两年来,我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采用全部动作反应法,引发兴趣
抓住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在教人体部位单词时,我让学生摸着自己的头或别人的头、脸、鼻、眼睛、耳朵等说head. gourfacemghoseyour eye等等,然后教师发指令touchyour headface noseeye,学生随即做动作,并在小组间开展竞赛,这样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整个课堂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教师加快指令的节奏,学生的反应随之加快,学生在动作中眼、口、耳、手多种感官并用,精神高度集中,脑筋快速运转,反应灵敏,印象深刻。
二、利用实物教学,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较差,单纯地死记硬背单词,会使他们感到枯燥厌烦,在教新单词时,如果采用实物或图片等,把抽象的词语变成具体直观的东西,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继而产生极大的兴趣,想学,想度也想记那些相应的单词,比如在教applebanna pear等单词时,我让学生自带苹果、香蕉、梨的实物,学生看后,自然迫切地想知道这些东西用英语怎么说,并会积极的记住这些单词,除了实物之外,还可以使用图片、简笔画、幻灯、投影片、玩具等其他直观教具,也会产生同样效果,直观教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一、情境导趣,以趣激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习语言的最佳期是在儿童期。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好奇心与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儿童接触“A、B、C”的起始阶段,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生是否对英语产生兴趣,英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努力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到新鲜、轻松,使学生喜欢英语课,喜欢学习英语。在教nose, ear时,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轻轻地捏捏学生的鼻子、摸摸学生的耳朵,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满怀激情,以丰富的体态语言与面部表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单词或句型时,我们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相应的动作,即使是夸张的动作或朗读语调,孩子们也会特别喜欢。“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圈,“small”用两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strong”出示手臂,并鼓起肌肉,“thin”做一个瘦的动作。学完单词后,老师做出动作,学生就会说出这个单词;教师还可以根据孩子好动的心理,结合游戏和儿歌教学,努力创设英语活动情境,动静穿插,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穿插,吸引年幼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会自主学习。对于中高段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编排课本剧,进行表演,进行free talk ,如让学生利用每课的前五分钟表演巩固已学句子,具体做法是:学习小组表演对话,能说什么就说什么,说错也没关系。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有说错要批评的压力。如:——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Jim. 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And you? I am fine, too.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练说的机会,并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每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三、运用游戏、歌曲稳定兴趣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之后,就要想办法使这种兴趣能持久地巩固下去,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能较长时间集中,为了稳定学习兴趣,适当的做些游戏、唱歌、说绕口令、背小诗,通过适时地唱唱玩玩,培养并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巩固所学知识。
四、利用电教手段,提高兴趣
利用电教手段教学,对于那些胆怯的学生特别有帮助,面对话筒他们不能沉默不语,于是不得不在课前预习好,课后也复习好,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中也提高了他们的英语水平,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五、创设语言情景,发展兴趣
创设恰当语言情景,能使语言材料变成活生生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虽然小学生掌握的英语知识很有限,但是他们能够在所设环境中积极表现,充分得到锻炼,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使他们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使其产生更大的兴趣。
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兴趣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 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 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 呆板学为灵活学, 苦学为乐学。
一、指导学生进行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 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 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划出要点, 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打开思路, 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 缺乏思考性, 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 过难, 思而不得, 读而不知所措, 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 丧失信心。因此, 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
在教《只有一个地球》时, 可先设计一个填空“因为我们这个地球太 ( 可爱) 了, 同时又太 ( 容易破碎) 了, 如果 ( 地球上的资源被破坏了) , 我们就 ( 别无去处) , 所以 ( 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 ”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填空提问。学生的问题当然都很有质量, 如为什么说地球太可爱了? 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为什么说地球上的资源被破坏了, 我们就别无去处? 等等。而这些问题不正是文中所要讲的内容吗? 通过认真阅读, 学生不仅解决了这几个质量很高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把课文内容理解得已非常透彻了。
二、精心设计课前导语,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 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 让你垂涎三尺, 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 一段好的导语, 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 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 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 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 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是, 我引导学生说: “你们都见过‘雨’, ‘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 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 就像我们的好朋友, 谁也离不开谁, 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 风怎样? 雨水是怎样的? 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 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 “想”。于是, 我就说:“好,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 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 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 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 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三、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阅读
如果说, 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 那么, 创造性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维规律, 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 使学生的思维散发, 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 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 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我在教《凡卡》一课时, 这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在课文结束时, 又提出一道思考题: 你们认为凡卡的爷爷能收到这封信吗? 当凡卡从美梦中醒来时, 会是怎样一种情景呢? 一石激起千重浪, 课堂上立即出现学生思潮滚滚, 议论纷纷的场面, 学生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 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 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 来选取最佳的读法, 专心致志地、自觉地去读、边读边议, 比较异同, 质疑解难, 力求创新, 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以适应未来的需要。
四、教师要精讲多读, 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地教授、讲授再讲授, 就像一个妈妈, 反复唠叨孩子, 孩子必起逆反心理, 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 我在讲课文时, 尽量做到精讲多读, 在整堂教学活动中, 我只当配角, 不当主角, 只当导演, 不当演员, 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 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 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 反复念, 让其读出情感, 念出含义。阅读课文, 我则全权放手, 让学生自渎, 自疑, 自己解决问题, 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 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 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 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 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五、抓好课外阅读, 增加学生阅读量
广泛涉猎, 博闻强记, 才能积累深厚的语文功底, 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 不仅仅是课堂阅读就能提高的, 教师除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外, 还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针对部分孩子拥有课外书籍的数量少这一现状, 各班级的图书角除了学校发的书籍外, 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把自己拥有的课外书籍借给班上供大家阅读。图书角由学习委员专门管理, 把孩子们借给班上的书籍登记造册, 期末物归原主, 中途也可随时通过学习委员取回属于自己的书籍。这样一来, 图书角不再单调, 有《安徒生童话选》, 也有《十万个为什么》; 有《故事大王》, 也有污迹斑斑的小说……这让不少家境贫寒的孩子又多了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课间或午休时, 不少孩子捧着书静静地读呀读呀, 时而会心微笑, 时而若有所思。广泛的课外阅读能让孩子们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 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 阅读是教师语文教学, 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中之重,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本, 并尽最大的可能为学生介绍更多的课外阅读素材。对他们的语文阅读进行正确的指导, 让他们领略阅读的魅力, 从而找到阅读的兴趣, 这对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如何搞好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 篇8
一、抓住本质巧复习
同年级有一位数学教师, 新授课时的进度一直慢于同年级其他数学老师, 但是进入总复习后, 却后来居上, 成为所有人中进度最快的教师。经过讨教经验, 笔者才知道她在复习时, 大胆对书中所要复习的内容和顺序进行二次备课。在复习时, 凡历年考试不曾考到的知识点直接跳过, 练习时相关习题直接删掉, 所以教学进度立刻比其他人快了起来, 并且遥遥领先。姑且不论这种复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有无益处, 仅就应付迫在眉睫的考试而言, 应该是行之有效的。
细细分析这种做法, 发现正是因为该位老师从众多的知识点中提炼出了基本的考点、常见的考点, 才能够删减得当, 在复习时重点凸显,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轻松。正如同我们在教学时, 若能抓住数学的本质, 掌握小学数学的核心知识, 然后再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开展练习, 那么不仅教和学都变得轻松, 而且教学效率也自然而然提升。
笔者在授课教学时, 都会花费一定的时间钻研相关内容, 解读数学本质, 因而教学时心中有数, 口中、手下也就有分寸, 有把握。但是在总复习时要把小学六年所学的数学知识一网打尽, 系统复习, 对笔者而言, 就有点捉襟见肘、黔驴技穷了。史宁中教授在《注重“过程”中的教育》一文中指出:“孩子小, 一节课别讲太多, 多了孩子弄不清楚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他以为你讲的都重要。一节课无论如何, 10分钟就可以讲完, 顶多15分钟。老师一定要精而又精地想好这10分钟, 在孩子们精力最集中的时候把内容都讲完。剩下的时间, 启发他们思考、讨论, 甚至玩都行。讲课千万别反复讲。还有, 不要在细枝末节上提太多要求。旁枝末节要求多了, 就抓不住本质了。”
可见, 教学时唯有抓住数学的本质, 围绕数学的核心知识展开复习, 方能事半功倍。依靠延长学习时间固然可以有所收益, 但若不是建立在准确把握学科本质组织教学的基础上, 轻则会事倍功半, 重则南辕北辙, 劳民伤财, 误人子弟。只有围绕核心知识展开教学才会有效果, 延长学习时间才会有意义。我们总抱怨时间不够用, 其实皆是因为没有把握住数学的本质, 没有抓住核心知识, 拎出考点所致。具体表现为:怎么讲, 总觉得还没有讲完, 没有讲透, 唯恐知识点遗漏;怎么练, 总觉得还没有练到可以胸有成竹地应付考试的程度, 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并且这种焦灼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愈发严重, 越是临近考试越是严重。结果, 自然就是学生, 被老师的情绪所影响, 老师和学生都在一片焦灼不安中走向考试。
二、正确对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古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和学生一样, 也会出错。作为老师, 对待自己所犯的错误, 该如何处置呢?
山·A·阿莫纳什维利说:“应确立与儿童实事求是关系的原则, 并应给儿童创造条件, 让他们在与老师的交往中感到自己是与老师平等的伙伴, 是老师的战友。在这样的条件下, 孩子们感到需要老师, 而老师, 也不能没有孩子们。”
那么, 老师作为一个真实的人, 在孩子们面前犯点错, 又有何不可呢?家庭作业刚发下去, 方静 (化名) 便跑来跟我说, 我把她的作业改错了。具体题目如下:“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一定’‘可能’, 或者‘不可能’。有一个角是45度的等腰三角形 () 是直角三角形。”我批改时, 认为括号内应该填“一定”。方静分析说, 有一个角是45度的等腰三角形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45度, 则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 (180-45) ÷2=67.5度, 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另一种可能是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45度, 则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180-45×2=90度, 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所以括号内不能填“一定”, 而应该填“可能”。
她分析得很清楚, 甚至还在黑板上画出了相应的图形, 写出了具体的算式, 其他同学都看明白、听明白了。在事实和真理面前, 我诚恳地向全班同学承认了我的错误, 并主动改正。这种承认错误并积极改正错误的行为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课, 即对待老师的批改和评判, 我们应该持客观审慎的态度, 先认真分析对错, 再纠错, 千万不能盲从, 认为老师的批改就一定是正确的, 因为老师也和我们一样会犯错。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帮助老师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 就像老师帮助我们一样。以此, 我和学生们之间营造出了一种实事求是的关系和交往氛围, 使孩子们能够体会到他们的自由选择感, 以及自己参加上课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独特感。
又有一次作业发下去以后, 严彤 (化名) 提出质疑。具体题目如下:a/2的分数单位是 () , a= () 时, 这个数的倒数是最小的素数。我在批改时, 认为a=4时, 这个数的倒数是最小的素数。事实却是a=2时, 这个数的倒数是最小的素数。一开始, 我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还与学生们“辩论”了几句, 是学生们用清晰的讲解和分析、正确的解答说服了我, 使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经过这几次事情以后, 学生们变得“聪明”了, 每每领到批改后的作业后, 总不忘仔细检查, 自己不能确定的问题还要与同学讨论, 反复交流之后, 才真正接受老师的批改意见。不再像从前一样, 只要是老师的评判, 一律同意, 一律接受, 毫不怀疑。现在, 他们 (至少有半数以上的学生) 都已经养成了拿到作业订正之前, 先思考、讨论、辨别正误的习惯。这种貌似对老师的不信任, 其实却饱含着孩子们对自己的认真负责, 以及一种勇于怀疑、善于质疑的精神。
有时, 我会故意给学生们改错, 在学生们的作业上留下“罪证”;有时, 也会出现意料之外的错误, 凡对正确解答方法理解的同学总会据理力争, 在他们据理力争的过程中, 不仅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 全班同学也会对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他们的心目中, 老师也和他们一样, 是需要帮助的人。老师需要他们, 他们也需要老师。
有意出错也好, 无意犯错也罢, 学生们在这一次次的给老师查错、改错的过程中, 逐步树立起勇于怀疑的意识, 养成了善于怀疑的习惯, 善于质疑的能力也在一次次这样的经历中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教师退一步, 承认自己的错误, 还给学生真实的教师形象, 可以换来学生的前进与学习的勇气, 且这种勇于承认错误, 甚至是故意制造一些错误, 让学生捕捉错误的做法, 也反映出教师与学生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生活。
不断摸索,努力搞好小学语文教学 篇9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读”,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及内容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将会是一节不错的课。而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有太多的不如意,有时明明是A想法,上课时却变成B想法,越是想上好,越容易出差错。
2. 增强《语文课程标准》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进行教学、教研的重要依据。要增强“课标”意识,自觉地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导语文教学,自觉地依据“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进行教学,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克服在教学目标上“不达标”和“超标”的问题。低年段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识字、写字、学词的教学目标落实不够;模仿中高年级把分析课文内容当做主要任务,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实施,分析课文成了教学重点。“课标”讲得很清楚: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低年级阅读教学要做到:识好字、写好字;读好课文;理解少量的重点词、句;积累语言。中年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高年级几乎没有区别,重点抓“篇”的理解,而且主要是分析成篇课文的内容。根据“课标”要求,中年级要注重理解词句,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对文本作出解释的能力和初步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中年级前期,要加强段的训练,培养归纳段意、理清段序、揣摩写法的能力。
高年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分题材、体裁,习惯性地采用单一的以分析内容为主的教学模式,重语意而轻语言。按照“课标”的要求,高年级阅读教学不仅要抓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而且要“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更要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阅读诗歌,阅读说明性文章,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即指导学生阅读不同文体的作品,掌握阅读不同文体作品的基本方法。总之,要深入研读“课标”,吃准年段教学目标,这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3. 教师提问少一点,学生质疑多一些
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讲”的方式,遭到教育界内外人士一致的口诛笔伐后,由过去的“满堂灌”变为现在的“满堂问”。这种无效提问甚至干扰提问比比皆是,无法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长此以往,学生岂不要被培养成为一个个只会制造标准答案,而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木偶人?学贵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问难是理解和感悟课文的关键,但为什么课堂上却很少看到学生的质疑呢?一是学生没有质疑的条件和时机,因为整个课堂充斥着教师的提问。二是学生不会质疑,不知从何质疑及该提些什么问题。问题的根源主要在后者。因此,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我让学生读:“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然后问:“读了这三句话,你们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从读的体会出发来提问题:(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事?(2)“他们”指的是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什么?(4)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生动地读句子,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并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他们围绕中心提问,从而提高质疑的质量。诸如: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好?这个句子为什么这样写?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一定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巴尔扎克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使其变被动式吸收为主动式探索,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好方法。
4. 教师要写教学反思
4.1特色是什么?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含于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突出,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材处理上,看教材特点的把握,知识联系的沟通;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4.2“精彩”在哪里?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
4.3“偶得”有哪些?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意外的收获。意外收获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付;面对学生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等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
浅谈怎样搞好小学体育教学 篇10
一、改变根本观念、完善基础设置,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体育有其自身所既有的优势和特点, 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 要在教学实践中切实搞好小学体育教学。
1. 摒弃应试教育的观念。
奥运会、世锦赛我国运动员登上最高领奖台的时刻无不成为我国的骄傲和自豪, 但是尽管如此, 我们只能算是一个体育大国, 距离真正的体育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要想缩小差距, 我们就必须从娃娃开始抓起, 从小就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 逐渐缩小我们与体育强国之间的距离。但是, 现如今应试教育仍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因此, 家长会在课后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但大多以奥数以及英语为主, 对体育很少涉猎;而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 也是把体育、音乐、美术等一些副科让给数学、语文等一些必考科目, 挤占了体育教学的时间;体育教师也很少有专职的, 大多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 这些教师对体育教学没有正确的认识, 只是让学生进行单独的活动。这样的教学现状下, 学生不会养成爱好体育的意识以及锻炼身体的习惯。因此, 教师要改变观念, 重视体育教学,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2. 完善体育器材设施。
如果体育器材设施比较欠缺, 学生的体育活动项目就会受到非常大的限制, 不利于完成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学生对于单调的体育活动也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积极参与也就会变成一句空话。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 学校要合理地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 还可以在社会上筹集一些资金, 让更多的社会力量来支持我们的小学体育教学。有了体育器材之后, 我们要一材多用, 充分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 以此来达到丰富学生运动项目, 提升学生参与度的目的。比如, 实心球, 我们既可以用来投掷, 又可以用来做负重物、障碍物、标志物, 甚至还可以当保龄球来打。另外, 我们还可以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做简易的体育器材。比如, 用小木棍作为跨栏的栏杆等。
3.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知识、长身体的黄金阶段, 也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因此, 我们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教师最基本的师德规范, 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在教学中注意自己的言行等, 以自身的行为来感染学生, 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性质的比赛, 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合作精神, 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体会到运动的乐趣。针对现在大多学生是独生子女的情况, 我们有意识地组织一些长跑等比较艰苦的训练活动, 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另外, 教师还可以剪辑一些中国健儿在各项大赛中取得骄人成绩的画面给学生看,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民族自信心。
二、以快乐教学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学生学习体育, 目的不仅仅在于身心健康, 还在于为一生的身体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更在于培养心理素质。快乐教学是我们一直倡导的精神, 只有将快乐教学很好地融入我们的小学体育教学, 相信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 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快乐的元素。
人在高兴的时候学到的东西会印象深刻, 不容易忘记, 所以,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坚持快乐教学, 充分展现教学的快乐本色。同样的教学内容, 在不同的教学地点进行或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有非常强的运筹帷幄的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时代以及个性特征, 只有符合学生实际发展的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为了活跃教学的氛围, 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或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增加学生的快乐元素。学生和教师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会很好地完成体育教学。
2. 以鼓励性的语言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是需要赞美的, 如果教师总是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 那么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就会逐渐消失殆尽, 对体育的信心也随之消失。因此, 教师一定要掌握鼓励和赞美的艺术。如果学生做得好或者正确的时候, 教师要给予鼓励, 可以是一个欣赏的眼神或目光, 也可以是一个安心的微笑, 也可以是极具赞美的语言。当学生做错或者做得不好的时候, 教师切不可讽刺和挖苦, 而要用宽容的姿态和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再接再厉。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 学生不仅会改变自己的错误, 还会逐渐树立起对学习的自信心。只有激励和赞美, 学生才会感到开心和快乐, 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3. 注意关心学生的课后生活。
体育是一种运动, 相当于一种体力劳动, 学生身体经过大量的运动之后, 由于能量的损耗会出现疲劳或者饥饿等反应。作为教师, 如果在此刻能够细心观察学生, 督促学生进行一些放松性的活动或者及时补充能量以及休息的话, 学生在心理上会感到非常得开心和安慰, 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教师的爱和关心, 在这种感情的促使下, 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体育运动和体育学习之中。
三、发挥兴趣的重要功效, 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进行学习, 学习的效果会事半功倍。因此, 教师必须要充分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以此来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效率。
1. 以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非常大的影响, 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师生之间如果没有良好的情感作基础, 那兴趣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多和学生接触, 多了解和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把自己最真挚的感情传递给学生, 学生才能对教师产生信赖和支持的情感。在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个体, 二者之间互相促进, 互相支持。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 教师要不吝啬自己的赞美, 给予鼓励和支持, 对于表现一般或者不太良好的学生, 教师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并找出学生的闪光之处进行表扬, 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学习的愿望。
2. 以新型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 不能对一项运动保持长久的兴趣。因此, 教师就要根据教材的情况,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维持学生对运动的兴趣。由于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所以, 教师在做体育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丰富有趣, 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教学保持主动学习的兴趣。另外, 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都比较愿意学习的教材上没有的一些内容, 把这些内容以选修课的形式传授给大家, 这样在起到健身效果的同时, 还可以增加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热情。
3. 以多媒体来辅助, 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教师讲解或者示范, 学生听或者跟随学习, 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并且有时候单靠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并不能把一系列的动作非常准确地演练和分解。多媒体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多媒体可以生动、形象地以画面的形式展现整个的或者分解开来的教学内容, 学生学习起来直观并且浅显易懂, 掌握起来比较容易, 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 多媒体的使用, 不仅仅传递了更丰富的知识, 还增强了体育教学的趣味性, 学生非常乐于接受, 这必然会激发起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极大兴趣和热情。
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11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就是需要教师始终关注如何用更好的方法,提高学生朗读的实际效果。课前,教师进行文本细读,找准朗读训练点;课上,悉心指导,让学生静思默想,自读自悟,进行必要的技巧指导,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服务;课余,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朗读展示活动。
关键词朗读;方法;准备;指导;展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本文笔者就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谈谈可行的方法: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准备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1)把好文本的“脉”。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
(2)选好训练的“点”。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也更有效。
二、轻拢慢捻抹复挑——指导篇
(1)静思默想酝酿情感。“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学生在读中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感情朗读奠定情感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
(2)读书如见感同身受。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正所谓“我口读我心”,当学生的脑海里有了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时,朗读在不经意间也变得“栩栩如生”了。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读书如见”,去想象、感受文本背后的画面,学生感同身受,唤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一个母亲对儿子平凡而又令人回味的深情,体验到亲情的美好。
(3)技巧指导,锦上添花。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三、大珠小珠落玉盘——展示篇
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除了课前悉心准备,课堂上有效指导外,课余,组织学生开展朗读展示活动,不但可以增强展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满足感,促进朗读的积极性。而更多学生则在榜样的影响下,自然而然激起朗读的欲望,“我也可以读得这么好!”“我可以读得更好”等念头在学生的脑中闪现,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高。优秀学生的范读是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最好榜样。我就为这些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如利用晨读时间,每天专门安排十五分钟,由这些“朗读高手”轮流展示课文的朗读,有时也请这些同学带领全班朗读。在优秀同学的带领下,全班有感情朗读的氛围更浓了,其他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也大大增强。当然“朗读高手”涉及的面可以广一些,除了这几个学生,班里其余优秀的学生都可以上,甚至是进步比较大的学生。此外,我还利用班队课开展美文诵读,经典诵读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样一来,既是对优秀学生的鼓励,更能对其他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当自己朗读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比平时更认真了,更专注了,读得也更好了。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若想要追求这一境界,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功夫,寻找有效的方法,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参考文献:
[1]王崧舟.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J].小学语文教师,2008.7-8.
浅谈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12
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际教学中, 小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不大, 往往阅读后难以用文字或流畅的语句表达出文章的意思。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为了节省时间, 常常会主动讲出问题的答案, 并没有设疑的过程;即使有设疑的过程, 也没有完全调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去思考, 去总结。这样长期以来, 阅读教学会形同虚设, 只是阅读了, 却没有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过程, 学生缺乏一定的独立思考, 对作品的内容和和写作特点只是一知半解, 完全达不到阅读教学的真正意图。这种阅读教学急需得到改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让学生阅读后有收获, 有感受。例如,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动笔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语句, 标示出不懂的句子或段落, 还可以摘抄自己喜欢的部分内容, 鼓励学生组成合作小组, 交流阅读感受和心得。必要的时候, 教师还可以列出阅读的提纲, 起到有效点拨、启发学生阅读思维的目的。对重点和精彩的内容、部分, 教师再和学生讲解、分析, 让学生真正领会其含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这也就指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目的:以教材为根本, 有效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以有效阅读为目的, 才能更好地搞好阅读教学。
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体会, 学会领悟, 学会分析。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提醒学生在阅读时要专心、要用心, 要做到心无旁骛。第二, 要鼓励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产生疑问, 允许有不同的想法, 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思考和分析的好习惯。第三,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从主人公的角度来认识问题, 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与作者产生共鸣。第四, 阅读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例如, 当读到不理解的地方, 要做下标记;有了感触的时候, 要及时在旁写出自己的认识, 或赞颂, 或痛斥……这样, 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会进行得更加顺利, 实现高效阅读。
三、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识字量有限,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要学会利用工具书, 或者在阅读前和学生一起动手扫清文章中的“拦路虎”。教师还要及时地为学生讲解这些词的含义和应用的范围, 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 教师还可以先以故事的形式, 为学生讲解文章的梗概, 同时设置悬念或问题, 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和阅读兴趣。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觉得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在从书中获得知识的同时, 越发感觉到书的魅力。久而久之, 学生的语文知识就会丰富起来, 阅读速度、理解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这就是“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道理。但具体到阅读教学, 教师又该如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阅读教学前, 教师要领着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感知, 也就是大致地浏览, 弄懂文章大意;教师还可以进行简单的设疑, 问题要简单、明了, 切忌复杂化, 否则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问题要更深一步, 让学生经过思考才能找出问题的答案, 或采取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这样学生对文意或问题的答案会更加迫切, 就会达到满意的阅读效果。阅读结束后, 教师要让学生掩卷深思, 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你最喜欢文章哪一个情节, 为什么?通过这篇文章, 我们学到了什么, 受到哪些启示?这样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阅读都怀着浓厚的兴趣, 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 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从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入手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也是如此, 如果学生积累得少, 即使拥有再好的构思, 也不能写出好作文来。而阅读教学不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还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人们沟通的桥梁, 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对文章中的美词佳句进行分析, 让学生领会其含义以及所蕴含的感情。例如, 一些精湛的人物神态描写, 细腻的心理描写, 激动人心的场面描写, 委婉含蓄的语言描写……教师让学生在反复咀嚼、品味、赏析的同时, 摘抄下来, 为自己的作文积蓄材料。
例如, 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里的语句:“蜻蜓是金的, 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 满身绒毛, 落到一朵花上, 胖乎乎, 圆滚滚, 就像一个小毛球, 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这些语句之所以优美, 就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 从这些句子中, 完全能体会到作者对自己幸福、自由、快乐童年生活的怀念。但这种感情, 教师要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 才会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
总之,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讲究方法和策略,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对学生加以指导, 切实地让学生通过阅读, 真正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明白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学习作者这样的写法。通过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写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慧.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1 (11) .
【搞好小学作文教学】推荐阅读:
搞好小学科学教学06-20
搞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11-13
用差异性教育搞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论文06-08
搞好小学英语复习论文11-16
搞好教学08-10
搞好阅读教学10-16
搞好语文阅读教学10-16
搞好初中政治教学05-20
搞好体育教学11-09
搞好教学课堂教学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