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阅读教学

2024-10-16

搞好阅读教学(共12篇)

搞好阅读教学 篇1

阅读教学是文本、教师、学生、作者相互对话的过程, 而情感的渗透与共鸣则是阅读教学成功的纽带。在情感的促动下, 学生会研读文本, 会品味语言, 会探究写法。那么, 如何发挥情感的力量, 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呢?

一、披文入情, 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凝聚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字里行间渗透着鲜明的爱憎, 教师应把作者蕴涵在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充分挖掘出来, 创设出乐学情境, 使学生在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 能够增进情感体验, 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在感情的熏染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1. 关注令人难忘的细节, 引发学生体会情感。

俗话说:“细枝末节见真情。”在一些文学作品中, 生动、鲜活的细节最能打动人心。如《信客》中“代办处”的设置、《风筝》中的“掷风筝”、《散步》中“儿子的说笑”等细节, 既能表现人物的性格, 又能表现作者的感情。我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一文时, 就利用了一堂课的时间探究细节:当斯科特一行历尽艰险到达极点, 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 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 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个任务。这时他心里是什么滋味?我引导学生进行了换位思考。在分析威尔逊博士形象时, 我又抓住“岩石样本”的细节让学生讨论: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这些令人感动的细节, 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产生阅读的兴致。

2. 品词赏句, 让学生悟道动情。

语言是生活的现实, 是思想的外衣, 阅读教学不能离开对语言的分析与品味。在讲析《背影》时, 我要求学生抓住“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 重点体会蹒跚、探、爬、攀、缩、微倾等词的内涵。于是, 大家就像亲眼目睹一样, 看着“父亲”怎样走过铁道、怎样探下身子、怎样爬上月台, “父亲”的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尽收眼底, 学生们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之情, 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3. 引导合理想象, 促进学生情感升华。

只有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形象, 使阅读过程与联想、想象等心理过程相连接, 才能引导学生真正与课文融通, 获得生动的情感体验。如教学《三峡》一课, 由于一些学生曾经游过三峡, 我们可先让这些学生根据记忆, 说说他们所看到的三峡的山水景色。学完课文后, 教师再让学生当小导游, 带大家畅游三峡, 学生声情并茂的解说, 能将大家带入一个美的境界。为了检测学生们是否受到情绪感染, 教师可先让他们用一句或几句话“夸夸三峡山水”, 这样学生们就会在想象和描述中入情入境, 从而在情感升华中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妖娆。

二、创设乐学情境, 让学生感同身受

阅读教学过程, 既需要问题情境, 也需要和谐环境, 更需要情景再现, 其目的就是要叩击学生感情的闸门, 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入情入境,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1. 使用简笔图画再现情境。

在教学《五柳先生传》一文时, 我播放了典雅优美的古曲《莲》, 将陶渊明的画像投影在大屏幕上, 这立即就抓住了学生们的心, 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 一个个露出了沉浸在审美享受中的笑容, 对画面上的拄杖老人更是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此时, 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 比如《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 让大家对陶渊明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伴着悠扬的古乐尽兴朗读, 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

2. 利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给人美感, 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前, 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好汉歌》的音乐画面, 从一开始, 学生们就被精彩的画面和气势磅礴的歌声所吸引和感染了, 自然兴趣盎然。之后的课堂教学, 学生们都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课堂上激情飞扬, 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3. 通过表演体会感情。

教师虽不是演员, 但也应该“教啥像啥”, 在教学中进入角色。如教学《孔乙己》一文, 教师可扮演孔乙己, 通过生动的表演, 使学生感知孔乙己贫困潦倒而又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 虚荣心十足的性格特征和面对现实又极其无奈的心情。

4. 巧用电教手段激情导入。

文字是抽象的东西, 在多媒体的帮助下, 我们可以通过录音、投影、动画等形式把它们化作形象的画面或旋律, 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热情和探究的兴趣, 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去深入阅读。如教学《故宫博物院》时, 可利用多媒体创造学习情境, 为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出故宫博物院的相关图片, 让学生对故宫博物院产生一个直观的印象。这样, 通过视频资料, 整篇课文就像一部风光片一样呈现在了学生面前, 给他们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重视朗读, 使学生掀起情感波澜

阅读教学应当是以读为主的训练过程。只有多读文章的精华之处, 才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应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上,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去感知课文内容, 感受课文的内在美、文字美, 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文章、诗歌的意蕴只能在读中去品味, 不读就永远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神韵。所以, 我们不但要重视朗读, 还要坚持朗读, 要引导学生学会朗读。例如, 我在教《沁园春·雪》时, 课堂上并没有一味地对这首词进行逐字讲解、逐句分析, 而是把朗读贯穿于整堂课, 教师读、学生读、集体读、单独读, 反复练习, 到下课时, 学生不但已经能背诵这首词了, 而且还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北国雪景图来, 达到了真正理解。通过朗读, 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 这种感性认识得到积累, 达到一定程度, 便能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从而获得美的感受。这种学习过程是一种欣赏、鉴别, 继而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 就像欣赏三维立体画一样, 逐层深入, 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生发出超越前人的气魄。

从以上的探讨中, 我们不难发现, 情感这个非智力因素只要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就会自觉进入文本, 去体会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品味作者的酸甜苦辣, 在入情入境中剖析文本, 分析语言的妙处。当然, 如果能和培养兴趣、树立目标、克服焦虑结合在一起,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能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搞好阅读教学 篇2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法有效途径。

关键词 小学语文;思维情景;阅读教学;渗透学法;回顾;迁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2-0037-01

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学不能再以单独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应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有助于其终身学习的动力和基础;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再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如何加强学法指导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小学教育,如何进行学法指导也成为我国小学教学改革的热点课题。近几年,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学法(即阅读方法)指导有效途径的探索,下面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例如学习《师生情》一课,在理解“她们多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啊”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她们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划出有关语句,谈谈体会。思考此问,学生必然联系下文王老师“和蔼可亲”、“日夜操劳”来理解。(2)你从哪儿看出她们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划出有关的重点词语,谈谈体会。学生又必然联系上文中“冒雨”“急匆匆”等词语来理解,最后达到对师生之间情感的深刻认识。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二、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

例如教学《书的故事》第二段,此段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学生通过自读,从青年“漫不经心”地翻书到后来“认真地看起来”这一态度变化中体会出其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书,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中当时的情况,谈对青年有何新的认识。学生联系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白色恐怖十分严重,鲁迅的书“书店不敢出版”,“没有地方敢代售”这一历史背景,体会出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至此,应当说学生理解到位,但作为教师不应该满足这个结论,而应该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二要将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

可见,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三、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例如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及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又如还可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学习。以《精彩的马戏》一课为例,课文中写三场马戏表演的文字结构相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写作顺序的概括:“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

再如在讲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还可迁移运用到阅读课上,使阅读课着眼于讲读课所学训练重点的实施和运用,着眼于所学阅读方法的运用巩固。教师半扶半放,少扶多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像以上这样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学习迁移,既揭示了规律,教会了方法,激发了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在迁移中得到巩固,在迁移中得到提高。

四、进行序列训练,促?M认知策略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学法指导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刍议如何搞好语文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 阅读教学;教师;学生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搞好语文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有力提升,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样功不可没。那么,如何才能搞好阅读教学呢?

一、确立学生阅读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参与是阅读教学取得成功的核心。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很少有閱读与思考的时间,基本上都是教师在对文章进行各个模块的分析,将文章支解。所谓的阅读也只是根据教师的问题直接从文章中提取相关的信息,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新课程强调阅读的个性化,提倡将阅读的主体权与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将阅读教学进行到底。首先,让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我们要坚持精讲精练的原则,每节课为学生的阅读预留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有时间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架起通往语文殿堂的桥梁。其次,让学生有主动思考的机会。读而不思则罔,没有思考的阅读只会浮于表面,无法深入文本,自然也就失去了阅读的作用。

我们提倡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而这一切都要源于学生的主动思考。因此,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我们要做好引导与指引工作,要让学生深入思考,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拓宽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引导学生学会想象、学会联想,获得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再次,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阅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学生将自己在读中的感悟与体验表述出来,进行交换与交汇,有争议的地方展开激烈的讨论与充分的交流,在不断的争论中达成共识。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动平台,让学生取长补短,不断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从而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上文中提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有所不为,但亦要有所作为,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的想象与创造。教师要站在主导者的高度,科学合理的引导课堂,鼓励学生的想象与创造。阅读中的想象与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漫无边界的阅读和解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说的有创造性,才能使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回答的好,一定要指出“好”在哪里,不要用“不错”“很棒”这样空洞的表扬,例如上文中学生对《雷雨》的创造性解读,我告诉他:“你的观点很新颖,是我首次听到的,但是不可否认,你的理解很可能是对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为你这种大胆的解读感到很高兴。”这样的称赞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使他今后的阅读学习中更加主动、深入的探究文章的内涵。而在学生的阅读遇到障碍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的给予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得以顿悟。虽然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不唯一的,但对与错之间还是有一定界限的,哈姆雷特虽然有一千个,但也一定要是哈姆雷特才行。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学生拓展阅读面,提高阅读能力,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学生的阅读时间原本有限,但是我发现,在课下学生消遣阅读和休闲阅读抢占经典阅读时间的现象十分严重,阅读的时候粗范浅显,缺少发微探幽。因此,我认为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就是指导学生养成精读的习惯。选入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精品,不精读难懂其中的精妙。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我要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例如用序号标注段落,有利于学生清理阅读思路和文章层次;在提示性词语、中心词等下面划线或加重点标记,对阅读起提示作用;在主旨句、中心句下面用颜色醒目的笔划线,引起注意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精读静思的好习惯。读书动笔,也是要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很多学生以为读书笔记就是读后感,实则不然。

读书笔记是围绕着三个字的,“疑、感、评”,谁读书没有疑惑和感悟呢,只要照实写出即可,而评的站位相对高些,是要学生对文章的写作价值、艺术手法等进行艺术鉴赏性的评价。写读书笔记是对文章的深入揣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必定要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三、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

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载体,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具体体现,有的是景中见情、移情于景;有的是情动于中、直抒胸臆;有的是情真意切、寓情于理;还有的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一篇优秀的作品都有较高的、优美的艺术境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进入到作品之中,准确把握文本中的各个情感因素,这才是情感教育实施的有效手段。

比如说,在学习《沁园春.长沙》(苏教版必修1)一课时,老师就可以指引学生跟随着作者的笔触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湘江秋色;在学习《荷塘月色》(苏教版高一)一课时,老师可以指引学生去体味其中的清幽寂静之夜,去感受那像流水一般的月光,去轻嗅那清香四溢、绰约多姿的荷花……如此境界,怎不让人心神激荡。

又比如说,在欣赏《长江三峡》中非常壮阔美丽的画面时,学生怎能不为作者那催人奋发的胸怀而动情?在阅读《窦娥冤》看到窦娥就那样被绑赴刑场,听到她那滔天怨气的呼号时,学生怎么会不流下眼泪……同时,文本情感因素的准确把握离不开老师基于文本的深入钻研,正确地进行动情点的搜寻,准确地把握情感波动,进而感染学生,使他们自主地和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行交流,进而在这种丰富的文本境界内,被情感美所感染、所教育,进而激发出正确、积极的情感体验。

总之,教师要重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培养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思维能力。从根本上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中来,并帮助学生培养起终身阅读的习惯,也让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4

1. 理解语言和文章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的语言贫乏,是造成他们感到作文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有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语言世界,这些与成年人相比,有的时候是幼稚可笑的,但他们的习作所要表现的恰恰就应该是这些幼稚可笑的童真童趣。如果依据他们的认识能力,而不是有意或无意去拔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加上得力的、足够的语言训练,可以使他们对一个意思可以选择更加准确乃至于更加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习作也许就不会感到太困难。

作文教学就是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写什么”属于内容的范畴,主要靠学生的生活积累;“怎样写”属于形式的范畴,主要靠学生的阅读积累。怎样写涉及写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涉及积累语言,语言的积累不仅要掌握一定数量的的词汇,了解一些语言现象和语言的形式,而且要有对语言比较敏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以上这些,不是作文教学就能解决的问题。作文课是实践性极强的课,大量的时间是用来让学生动笔去写的。当然,作文课上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但作文课毕竟不是写作知识的讲座,在作文课上企图对学生系统地传授写作知识是不可取的,那种急功近利的采取所谓习作例文的方法或给学生开一个本次写作所需使用词语清单的做法是有害无益的,这样的读写结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而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

有关写作的知识和技能,语言的积累问题,主要应在阅读教学中加以解决,但恰恰就是在阅读教学的这一处,目前尚未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依然是一片空白,一片苍白,是一个软肋,是一个薄弱环节,是一处本应硕果累累却长期未得到开垦的处女地。这样大的一片空白,用作文教学去填补,教师们感到力不从心。因此,阅读教学就应该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理解语言的形式,并融入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使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立意、选材、安排层次结构和遣词造句的。而有关立意、选材、层次结构等写作知识应该是小学生化了知识,所谓小学生化了的知识,就是将有关知识用最浅显的、适应小学生认知能力语言来表述。比如,不妨将“立意”说成是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或中心意思,将“选材”这样的概念术语解释为围绕主要意思所要写的内容,等等。

2. 注意挖掘文本内蕴,增强阅读效果。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我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多次强调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注重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地读,充分地读,用心地读,用心去感悟。教学《鸟的天堂》,“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我提问: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第二个不加引号?它们各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从而理解:第一个“鸟的天堂”是引用别人说的话,是对大榕树的特殊称呼;第二个“鸟的天堂”,指那棵大榕树是鸟儿生活的乐园,是作者亲眼所见的,不需要加引号。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吃透文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文本,抓住重点难点,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3. 基于生活体验而创设情境。

“行是知之始”。学生的知识不是灌出来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出来,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在真切的体验中感受文本,理解文本。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大潮的认识与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前,我利用本地三面临海的有利条件,课前带着孩子们来到大海边,亲眼看看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亲耳听听潮声,亲身感受大潮的气势,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顿时高涨起来。接着,再回到课堂,展开一次交流会,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看到的大潮。然后,学习课文就比较轻松了。不经意间,学生就将感性的认识与抽象的文字联系在了一起,将具体形象的事物与生动丰富的语言融为了一体。由此可见,创设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情景,能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主体的学习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能力的培养,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这样既是一种欣赏,又能自然而然地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 篇5

【摘要】我曾经参加过一个活动:“教育部组织了一部分专家去学校听课,一位在教学上认为优秀的老师讲了一节公开课,赢得了很多听课老师的好评。但是,我们认为很成功的课,却受到专家的质疑和批评。专家的评析,让这位教师很受挫折,非常不解和失望。可以看出新课程对传统教学的否定,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实行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课堂教学新课改兴趣

学习是学生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创设一个施展个性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个性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中得到尽情的释放,展示自己的个性特点。但是,有时候我们并没有重视教学环境,只让学生死记硬背,简单的模仿,导致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使我们的教学变得简单机械没有灵性,没有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怎么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一、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人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创新意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前的教学,学生学习的好坏,都归于老师。这种本未代倒置的关系,实际上遏制了学生智能的开发。这次课改,我们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探究知识的主人。这样对想课改的老师而言,确实是要下功夫。因为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主动学习知识的欲望还不是很强烈。在课改过程

中,我们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学生并不能认真完成。甚至有的学生根本没有预习。导致再上课,老师需要学生自己掌握的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教学过程不能顺利进行。还有些学生习惯了老师讲解,自己胆怯不敢回答交流、质疑不敢实践,使课堂没有活力,这样老师只好回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法独自讲解。所以要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必须要了解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采取相应的办法,才能使学生和老师形成默契。我们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动口去表达、动手实践、又动脑思考,全身心的投入和实践,要让学生自己去只有质疑,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学生能讲的问题,老师不要讲解;学生能表述的,我们不能去表达。数学课堂的主人不再是老师天下,主体应该是学生。作为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引导,参与合作和探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课堂真正地好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会自主学习,使他们的潜力和灵感发挥出来,我们的课堂也会变得更加精彩。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体现他们的作用,先得提高他们主人翁的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创设愉快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学生看做独立的、他们有自己的尊严和个性。要在尊重和信任中让学生全面发展,获得成功体验,如果我们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是不行的,再说也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应是鼓励、尊重。学生和老师之间是理解和信任的关系。只有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才能逐步成为创新人才。有了和谐的课堂气

氛,才能使学生和老师双方互动起来,交流意见和感受,老师要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合作者。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老师和学生必须有感情的交流。因此教师首先要关爱学生,从多方面去爱他们。有学习上的帮助和鼓励、也有生活上的冷暖和谈心。平时多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少批评多鼓励,更不能轻易去否定他们,适时引导,多为学生着想,为学生考虑。这样的关系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他们的良师益友。

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积极探索新知识。在数学课堂中,如果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就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因为数学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很容易感到乏味,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了兴趣自然他们就乐于学习数学。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生动的讲解和活泼的教学模式老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望。通过激发学生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教学质量,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教学都应该从兴趣入门,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其实也是我们做老师的教学责任。新教材安排了专题的形式,增添了大量活动课内容,这样既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开发也是有好处的。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为学生开展“读一读”、“想一想”、“猜一猜”、“做一做”等活动,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互评自评等能力。

运用“读一读”活动会让学生学习更主动,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数学本源于实践,又反过来对实践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在课堂上要不断创设教学情境,使抽象问题变具体生动,学生学习起来就很更容易,学到的知识就很更深刻,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更有信心和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实际问题都和教学有联系,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增加了教材的实用性。

运用“做一做”,让学生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从中不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以往,因为“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习感到累,老师也感到教学的无味和压力之大导致学生学习为了应付考试没有自己的想法,动手实践能力相当低下,更不用说创新了,“应试教育”阻止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经过运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让学生利用各种材料材料自己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也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运用“想一想”,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发。

新教材编写上版式新颖、形象。内容上由浅入深,使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更生动形象,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受到启发,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学生思维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运用“试一试”,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运用过程中,学生可能开始感到困难,按照新课程标准,对新教材的课程进度还不是很准确,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定自己的教学。其实这本无所谓,问题是对新教材的习题补充,老师并没有注意有些练习题还有习题中的问题,比本章复习题中的有些问题还难以理解。

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生活实际;语言艺术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么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既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对于阅读量也做了量化标准和要求。作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我们应如何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呢?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要想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就要注重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和阅读学习氛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展示自 己具有的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情绪,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关心、支持和赏识,让学生深受老师的感染,使学生消除对阅读的陌生感和对学习的恐惧感,让学生原 本具有的阅读欲望以极其自然和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此外,教师要想方设法采用多种方式创设阅读情境,如用明朗的语调讲述生动、形象的故事,或者从幽默的情 节将学生引入阅读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使学生觉得每次阅读学习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学生兴趣盎然,对接下来的阅读教学有一种 期待感,调动他们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

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拟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

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当然,阅读教学也离不开抽象思维,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结果是:本来极其生动、情感强烈的作品,经过肢解、剖析,只剩了干巴巴的几条筋。这种单调枯燥的情绪体验,又怎能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最终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呢?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只要这样才能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不会学”变为“善学”。所以,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启学生思维,像导游一样,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之处。

四、阅读教学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

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如一位教师讲《落花生》一课,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一堂课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五、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口语艺术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十二倍”。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强调:教学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以自己活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应用的时代,语文教学这一基本方式和特点也是不会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永远都是语言运用的艺术。

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和阅读思维的情境性要求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又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和画面,成为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所叙述、描写的形象、画面的艺术再创造,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论是讲解、描述还是复述,其语言都应当活泼新颖、富有情感和魅力,讲究口语艺术,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设丰富多彩的读书形式,教师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学生,支持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把抓好读书、抓好理解词和句、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努力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等方面互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并注意给予积极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点点滴滴积累于平时,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形成,有效促进语文教学的同时也让小学生在平时阅读中享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万寒梅.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5):137-138.

[2] 孙继香.感“法”悟“理” 言意同辉——听吴昌龙老师《与狼共舞》课外阅读指导课有感[J].青海教育,2015(09):156-157.

语文教学要搞好课外阅读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提高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外阅读的开展可以更好地为课堂语文教学服务, 对课堂知识是一个巩固的过程, 同时又是开拓学生视野的重要途径。这是新形势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都是语文教学必要的组成部分, 缺一不可。新课程理念下开展语文教学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但是, 有的学生和家长对此则深感怀疑, 他们担心这样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给学生增添了不必要的压力。其结果是语文成绩提高不了多少, 把其他学科的功课也耽误了。看来这些家长也是深受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所害, 很难清楚地认识语文课外阅读的必要性, 那么我们教师该怎么做呢?

一、端正思想, 提高认识

因为中学生的年龄特点限制, 他们的思想正处于可塑性较强的阶段。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进行有效的规定, 那些可能给学生的思想带去不良的影响的书籍必须进行加以限制, 要给学生推荐对学生思想行为准则有益的书籍, 可以增长学生知识的书籍。教师首先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 可以通过讲解古人以及历史上的名人他们博才多学的故事, 经过广泛的阅读, 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增长了他们的知识量, 对其他学科也是一个必要的补充, 可以说是受益匪浅。现代的中学生除了上课时听教师讲课以外, 课外时间就是大量地做题, 以此来熟练和巩固课堂知识, 提高学生的成绩。加果一个学生能力不够, 做再多的习题也没有用, 初中学生处于一个生理上发展较快, 但心理上发展相对迟缓的年龄阶段,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够, 缺乏对事物全面的分析, 透彻的理解。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又加上他们的文学水平不是很高, 这样就造成了他们在课外阅读的时候, 随意性, 好奇心和冲动性相互交错复杂的表现。当他们走进书店时, 他们首先选择的书籍是封面上有歌星, 球星等图片的杂志, 在阅读的过程中, 他们在书籍上是乱涂乱画, 似乎在表达他们对事物的某种情感, 这种不受时间, 空间限制的阅读不仅不能给学生带来益处, 甚至给学生带来害处。在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阅读的情况来实时开一个座谈会, 让学生的读书笔记收起来加以展示, 对于优秀的作品教师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二、授之以渔, 教给方法

为了提升课外阅读的质量, 教师就必须有计划, 有目的地进行开展这项活动。同时做好阅读方法的指导工作。这样就会做到学有所获。既然开展这样的阅读训练, 教师就要遵循不浪费时间, 并且学有所获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制订行之有效的阅读计划, 时间可以分为周、月、学期。阅读书籍的种类可以分为文学类、科技类、文艺类等,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 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唐诗三百首、古代散文选、科学的历程等。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出比较轻的任务, 八年级和九年级相对较重一些。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完成教师规定的任务, 至于寒暑假可以让他们自由阅读一些篇目, 为进一步阅读奠定了基础。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要善于利用学习工具, 参考书, 字典等来帮助排除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逐步积累知识, 通过查找资料等手段来开拓学生的视野,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再有教师要教给学生各种阅读技巧和方法等, 精度和泛读相结合, 泛读对于课文的大概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精读就是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仔细地阅读, 必要时做好笔记, 也可以背诵下来。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的种类有摘要式, 评注式, 心的式, 记载式。记载式中又可以分为笔记本, 活页本, 卡片和简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建立个人阅读档案, 再现阅读历程

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 端正阅读态度, 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做好阅读笔记。为了巩固这些阅读成果, 教师还要做好后续工作, 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个人阅读档案, 在这些档案中能够体现出学生阅读的书籍名字, 作者, 以及学生阅读体会和感受等, 再现了学生阅读过程。同时在档案中教师要做好评价工作, 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形式。有教师的评价, 也有学生之间的互评, 还要有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形式。

四、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 是课外阅读质量的保证, 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就无法使学生永久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 无法保证“开卷有益”。

1.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可以在书上圈圈点点。提倡学生记读书笔记, 如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写读后感和小评论等。

2. 培养学生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受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的限制, 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生字、新词是常见的现象, 应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 制止囫囵吞枣的现象发生。

3. 培养学生勤思考的习惯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是读者 (学生) 与文本 (作品) 对话的过程, 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这就要养成勤思考的习惯。

刍议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小学各年级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 长期以来传统的阅读教学, 教师统一的要求、划一的指导, 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 重理解轻感悟, 重分析轻运用, 费时多而收效微, 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得阅读教学缺乏灵动与生气。阅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那么,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引导, 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呢?下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谈一些看法。

一、激发兴趣, 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阅读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首先, 开展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体会, 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目的地搜索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或成才的故事, 进行对比、教育, 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 对书的渴望。

其次, 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 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演讲, 被激化的、被渲染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带入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 并不失时机告诉学生:欲知后事, 请自读原文, 并推荐相关读物, 了解更多知识。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效率, 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能自己读书并大有所获。语文教材内容丰富, 其中新奇、有趣的知识或现象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从而使其能乐于阅读。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应用于时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 也为将来收集和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1. 读书需要常动笔

孙中山先生有个好习惯, 不动笔便不读书, 一翻书便要动笔。毛泽东所读过的书无不圈圈点点, 详加评注, 有时一本书读完, 书页上往往面目全非了, 弄得朋友们的好书都怕借给他。读书动笔是极好的习惯, 一方面可以随时记下自己阅读时的心得, 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记忆, 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

我们的学生往往不习惯于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影响了阅读的质量。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逐步养成边阅读边动笔的好习惯。学生间交流读书体会可以使学生有效地进行检查和督促, 学生中的积极分子便是榜样, 对他们进行表彰和肯定可以直接激发学生的热情。

人们常说, 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经常动笔会使记忆牢靠、长久、准确, 积累更丰厚。

2. 勤于习作是关键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能力的两个主要方面。阅读是积累, 是吸收, 写作是表达, 是运用, 以写作促阅读是最有效的途径。因为积累不丰厚无以表达, 从这个意义上说, 具备了很强协作能力的人, 其阅读能力必然也很强。单纯由阅读来抓阅读很难刺激学生的兴趣, 而且也不好检验。因此, 我向学生提出:每个人都要练好一支笔, 养成勤读爱写的好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效率, 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 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 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 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 终生受用。在小学阶段, 就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 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能自己去读书, 并大有所获。

三、为学生创设阅读的情境

为了能让学生真切地感悟、体验文本, 教师应该针对其心理特点, 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 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构建一个引力强劲的阅读磁场,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探知欲望, 在对文本的还原和体悟中感受阅读的妙趣横生。理解课文的含义, 不仅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形象性比较强的课文, 就是列举数字、举例说明等枯燥的说明文也可以边读边想, 借助鲜明生动的语言, 展开联想, 调动情感。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还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获得美的享受。要使学生能在创设意境中读, 教师必须提供知识的背景, 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讲授《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 要让学生领会到黄河是人类祖先居住的地方, 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后来为什么黄河两岸的人们叫苦不迭呢?就让学生在创设意境中充分领悟黄河变化的原因。因此, 教师在课前应适当补充部分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 教学时可采用多媒体, 投影仪提供以上资料, 以帮助学生创设意境, 体会黄河变化的根本原因。

四、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凯勒说过:“一本新书像一艘船, 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辽阔的海洋。”书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 但如果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 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因此, 我们要激励学生课外预习课文, 指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探课文。学生通过边读边想、查工具书、画重点词、联系上下文或向别人请教等形式, 对课文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 为课内深入学习、理解吸收节省了时间, 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词汇、句式、写法等往往是比较零碎的, 是初步的感性知识, 我们可结合课本知识, 有目的地把它引入课堂, 帮助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理性知识, 加以吸收。

学生在课外练写实践中获得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 往往是表面的、肤浅的、杂乱的。我们可结合课文, 有计划地把它引入课堂, 帮助梳理出本质的、深刻的、规律的便于掌握的东西, 加以吸收。

浅谈如何搞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9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是基础性学科, 是使用最广泛的一门学科, 它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所以说作为语文教师责任重大。要想搞好语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才能主动地、积极地进行学习, 他们学习起来才不会觉得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或者说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 而是发自内心地愿意主动去学习, 这样的学习效果不言而喻。所以说提高学习兴趣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关键。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去做。

1. 教师教学语言要美。

语言美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普遍使用谦语、敬语, 还有教师要注意运用的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说话的语气。教师优美的语言往往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或者是心灵的震撼, 这样一来学生被教师优美的语言所感染, 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提高。

2. 教师语言要有趣味性。

教师的语言要有趣味性, 要把抽象的道理直观形象化, 还可以适当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举一些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具体例子, 学生都会非常感兴趣, 乐于学习, 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

3. 教师语言还要具有科学性。

这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教师在教学中, 语言表达一定要准确、中肯, 同时还要规范, 因为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效果。教师要做到语言的科学性。第一, 教师要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 这是教师必须要具备的素养。第二, 教师要能将书面语转化为口语, 因为口语便于学生理解, 易于学生接受所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 要有意识地把书面语转化成口语,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第三, 教师要适当地运用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所谓肢体语言其实就是指身体语言, 它包括手势、眼神以及动作等。如果在教学中教师采用适当的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 学生更容易理解, 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有的教学内容单凭教师口头讲, 学生不好理解, 但是如果辅以适当的动作, 学生就很容易明白。

二、注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激励教育

注重激励教育, 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进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 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那么运用激励教学法, 不仅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 还可以激励学生的想象和思维, 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提高他们的各方面能力。比如, 在教学《人生寓言》这一课时, 让学生体会两则寓言分别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主人公是怎么想的?在归纳寓言寓意的时候,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只要说得有道理, 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除此之外, 教学时, 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分析, 大量优秀作品的阅读赏析,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 从而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和健全的人格。

三.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所以说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教学时,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诱导学生, 真正起到学生学习的领路人的作用。对于阅读教学, 教师一定要做好指导,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学会分析, 学会欣赏, 学会阅读。比如, 在教学《最后一课》时, 对阅读课文就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 在阅读某一段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改变往常的阅读方式, 让学生找一找段落里的动词和描写神态心理的句子, 而后思考:从哪里可以体会到教师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很自然就得出答案, 并且对文章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进而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浅谈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10

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际教学中, 小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不大, 往往阅读后难以用文字或流畅的语句表达出文章的意思。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为了节省时间, 常常会主动讲出问题的答案, 并没有设疑的过程;即使有设疑的过程, 也没有完全调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去思考, 去总结。这样长期以来, 阅读教学会形同虚设, 只是阅读了, 却没有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过程, 学生缺乏一定的独立思考, 对作品的内容和和写作特点只是一知半解, 完全达不到阅读教学的真正意图。这种阅读教学急需得到改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让学生阅读后有收获, 有感受。例如,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动笔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语句, 标示出不懂的句子或段落, 还可以摘抄自己喜欢的部分内容, 鼓励学生组成合作小组, 交流阅读感受和心得。必要的时候, 教师还可以列出阅读的提纲, 起到有效点拨、启发学生阅读思维的目的。对重点和精彩的内容、部分, 教师再和学生讲解、分析, 让学生真正领会其含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这也就指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目的:以教材为根本, 有效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以有效阅读为目的, 才能更好地搞好阅读教学。

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体会, 学会领悟, 学会分析。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提醒学生在阅读时要专心、要用心, 要做到心无旁骛。第二, 要鼓励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产生疑问, 允许有不同的想法, 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思考和分析的好习惯。第三,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从主人公的角度来认识问题, 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与作者产生共鸣。第四, 阅读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例如, 当读到不理解的地方, 要做下标记;有了感触的时候, 要及时在旁写出自己的认识, 或赞颂, 或痛斥……这样, 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会进行得更加顺利, 实现高效阅读。

三、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识字量有限,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要学会利用工具书, 或者在阅读前和学生一起动手扫清文章中的“拦路虎”。教师还要及时地为学生讲解这些词的含义和应用的范围, 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 教师还可以先以故事的形式, 为学生讲解文章的梗概, 同时设置悬念或问题, 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和阅读兴趣。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觉得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在从书中获得知识的同时, 越发感觉到书的魅力。久而久之, 学生的语文知识就会丰富起来, 阅读速度、理解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这就是“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道理。但具体到阅读教学, 教师又该如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阅读教学前, 教师要领着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感知, 也就是大致地浏览, 弄懂文章大意;教师还可以进行简单的设疑, 问题要简单、明了, 切忌复杂化, 否则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问题要更深一步, 让学生经过思考才能找出问题的答案, 或采取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这样学生对文意或问题的答案会更加迫切, 就会达到满意的阅读效果。阅读结束后, 教师要让学生掩卷深思, 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你最喜欢文章哪一个情节, 为什么?通过这篇文章, 我们学到了什么, 受到哪些启示?这样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阅读都怀着浓厚的兴趣, 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 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从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入手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也是如此, 如果学生积累得少, 即使拥有再好的构思, 也不能写出好作文来。而阅读教学不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还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人们沟通的桥梁, 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对文章中的美词佳句进行分析, 让学生领会其含义以及所蕴含的感情。例如, 一些精湛的人物神态描写, 细腻的心理描写, 激动人心的场面描写, 委婉含蓄的语言描写……教师让学生在反复咀嚼、品味、赏析的同时, 摘抄下来, 为自己的作文积蓄材料。

例如, 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里的语句:“蜻蜓是金的, 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 满身绒毛, 落到一朵花上, 胖乎乎, 圆滚滚, 就像一个小毛球, 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这些语句之所以优美, 就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 从这些句子中, 完全能体会到作者对自己幸福、自由、快乐童年生活的怀念。但这种感情, 教师要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 才会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

总之,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讲究方法和策略,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对学生加以指导, 切实地让学生通过阅读, 真正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明白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学习作者这样的写法。通过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写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慧.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1 (11) .

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读写结合

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指出:“12岁以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它是文化童子功;是积累的语文,在人生记忆力的黄金时间应重积累;是种子语文,这样的语文是在人生底色上播种,将来能生长出优质的文化果实;是经典的语文,唯有经典才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是暂时不求甚解的语文,“好读书,不求甚解”应是童年语文学习的规律;是逐步反刍的语文,随着年龄的增长去体味,去消化,去品悟;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培养好孩子们的“文化童子功”呢?

一、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学习或习作的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例如我们在学习《为人民服务》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内容,了解张思德的事迹,为学习本文打下基础。

2.精读法。精读法就是对文章中的某些重点内容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对语言流畅,情节生动的文章,教师可以这些文章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告诉学生读课文时一定要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交流对话,这样才会得到最真切最深刻的体会。在我们学习《买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就指导学生对小女孩擦然火柴的部分进行细读,细品,从小女孩的幻想中感受到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现实生活的残酷痛苦。由此唤起孩子们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深深的同情,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强烈的愤懑。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默读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这种方法我一般是在学习篇幅较长的略读课文时,或在第一遍感知课文内容时建议学生采用。例如在学习课文《鲁宾逊漂流记》时,由于文章分两部分组成,内容又特长,就让学生默读以便快速了解大意,感受人物特点,从中也受到教育。

4.摘抄评价法。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优美的词、优美的句和段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平时要求学生不拿笔不读书,不动笔不读书,写划的同时就留下了思考的痕迹。另外,还可以在报刊杂志上,将其中好的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每学完一篇课文,就给学生勾画一些重点的、精彩的句段作为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抄在本子上,在早读时仔细品读,在日积月累中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丰富了写作素材。

5.写读书笔记。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读、写、听、说紧密结合,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得到提高。每年的寒暑假我都要求学生到书店读一些课外书以增加阅读量丰富知识并写两到三篇读后感作为假期作业。

另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在班级办图书角以及积极争取学生家庭配合等多种形式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条件,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将听、说、读、写贯穿全课堂,进行适时适量的练习。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一文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就让学生说说从中体会到些什么,并写几句话分别赠给这两位小主人公。这样趁热打铁,在学生还深深沉浸在对主人公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愤恨时,他们心中会有太多的话想说,太多的情想抒,以此既锻炼了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也培养了其概括能力。

二、注重读写结合,共同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叶圣陶老先生曾在《兼论读和写的关系》中说过:“语文包括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根本方法。”杜甫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西汉杨雄的“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都强调了读与写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构筑读写整体,提高读写效益”的要求。一方面,《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另一方面, 在写作目标中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提高认识,积累语言,丰富阅历和情感体验。当前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的积累较为缺乏,写作时容易陷入兴趣不足、无素材可用的困境。因此,教师应细致地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字、词、句、篇,由表及里地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识字认词、解词析句、读段学篇以及探究写法,吸取他人文章之长处,在阅读的过程中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正处于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努力让学生结合日常积累将阅读中获得的感受体会外化为语言文字。不论是阅读教学时的积累、练说还是写作,抓准文本的读写结合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激活儿童的情感记忆,是构建高效互通的读写结合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并把握教材特点,将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关注点、文本意韵内涵的侧重点、语言范式的练习突破点尽可能地整合在一起,这样的读写结合才可能是最优化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搞好语文阅读 篇12

一、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习惯重在培养, 兴趣也重在养成。小学生阅读应当从幼儿时期抓起, 从读图抓起。在小学生眼中, 图形符号更具有吸引力, 他们甚至是以读图的方式来初步认识汉字的, 所以才会出现小孩子写字如画字的现象。而这一点正说明我们汉字的起源, 正是来自绘画。可见, 汉字和图形本身就有自然的联系。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 可以通过模仿作用来进行。大人在孩子面前多读书, 小孩子很容易无意识地模仿大人, 当他们看到大人在专心致志地读书时, 他们也会像模像样地找本书读起来, 甚至可能书都是拿反的。但这种行为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励。

家庭熏陶是小学生最重要的一课。现在许多家长在看着孩子的时候会让孩子自由地去玩, 自己在沙发上玩手机。更有甚者, 家里喝酒打牌, 任凭孩子自己去玩, 大人所作所为孩子都看在眼里。他们会下意识地模仿, 等到他们能拿起手机的时候, 他们绝不会拿起书本。所以,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要从家庭熏陶做起。如在晚饭后, 父母都坐下来看书, 或者拿出图画书和孩子一起看, 就能静静地坐下来阅读。给孩子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 给孩子一个浓郁的阅读氛围, 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离不开必要的引导。在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中, 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必要的引导是决定学生阅读走向的方向标。引导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阅读习惯方面, 让孩子保持正确的坐姿, 不能趴着或歪着身子阅读, 也不能在光线阴暗或者过于明亮的地方看书。除此之外, 还要养成读书前后洗手的卫生习惯。读书前洗手为是为避免把污垢弄到书上, 读书后洗手为的是不把书上的细菌吃到嘴里。这些读书的小细节非常有必要, 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 教师要有所选择, 碎片化信息、颠覆经典和解构英雄的漫画应该严加控制。一味的搞笑往往是肤浅和不负责任的回避, 这对小学生思想观的形成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教师应注意为学生选择具有传统美德和浓厚东方文化色彩的故事和具有开拓精神、积极、活泼的读物, 以开阔眼界, 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二、让学生爱上阅读

培养阅读习惯仅仅是引导学生阅读的第一步, 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善于让学生爱上阅读, 让阅读成为学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首先, 朗读读出语言的美。小学生阅读一定要从朗读开始, 这不仅是出于学生年龄特点的考虑, 还是出于阅读方法的考量。优秀的主持人都曾经公开进行过朗读表演, 声情并茂、宛转悠扬、准确到位的朗读是检测作品理解度的有效手段。不同的理解方式就会做出不同的停顿和不同的语气处理。反过来讲, 大声的朗读也能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在这一方面, 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做示范, 给学生展示朗读所表现出来的美, 然后让学生尝试在自发的朗读声中学会控制节奏, 把握重点。

其次, 阅读活动激发学习兴趣。阅读要加强引导, 更要激发其积极性, 适时展开读书比赛活动, 通过各种竞赛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刺激他们把阅读放到更广阔的空间里去。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个性特征, 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 全面把握, 设计符合学生个体实际的问题, 特别是在引导的角度、坡度、难度等方面富有针对性, 做到因材施教。

最后, 通过写作促进阅读。语文学习是一个整体, 不可分割。阅读兴趣的培养不是目的, 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就是要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促进其写作能力。所以, 语文阅读还要和写作联系在一起。没有写作的阅读是没有目的的旅程, 时间久了就会让旅行者感到疲惫不堪, 再也难以进行下去。而且, 进行写作训练, 让学生在写作中把所阅读所得运用进去, 让他们感到因为阅读带来的实际功效, 他们会从中获得成就感, 从而更喜欢阅读。

三、让学生善于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质工作就是对学生阅读技巧的练习, 同时, 也要帮助学生培养远大的目标, 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能, 懂得如何查阅资料, 如何对书中的话有所辨别和借鉴, 而不是盲目地附和。在读书过程中, 让学生保持独立的读书人形象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有的人读了很多年的书, 最后成了书的奴隶, 凡是书上写的就以为是正确的, 达到了迂腐的地步。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引导的设计应更具有艺术性, 通过艺术性、创造性的引导, 带领学生以有感情的朗读对阅读教材的词句、篇章进行仔细品读, 把握阅读文章的内涵, 在阅读品味中去感受世间美好的情感, 塑造小学生高尚的情操。

善于阅读还表现在对阅读时间的科学处理上。首先, 既要保证每天适量的阅读, 养成坚持阅读的好习惯, 又要避免兴趣一上来就置其它于不顾, 而一头扎到书堆里, 影响到了其它科目的学习。其次, 阅读要选择恰当的读书时间。一般来说, 早晨适合朗读。一天刚刚开始, 睡眠中淤积的浊气, 可以在大声朗读的同时释放出来, 同时呼吸新鲜的空气。早晨起来大脑得到了良好的休息, 体力充沛, 也适合大声朗读, 让耳朵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而晚上的读书则适合默读, 在安静的环境中沉浸在文字的世界中。

善于阅读还表现在对不同类别书籍的处理上。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该是广泛的, 如果只是读一种书就显得不够, 喜欢的种类多了, 就容易丢三落四。这些都需要进行灵活的处理。在不同的年龄段和学习阶段, 应该有不同的阅读重点, 有的书需要认真研读, 需要做笔记, 而有的书只要浏览一遍就行, 还有些书可以买来放在书柜里等到需要的时候查阅资料。

参考文献

[1]金传宝.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J].外国教育研究, 1998 (2) .

上一篇:瓦斯等级下一篇:用电检查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