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语文阅读教学

2024-10-16

搞好语文阅读教学(精选12篇)

搞好语文阅读教学 篇1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阵地。那么,我们该如何搞好小学生的阅读教学?下面是我对阅读教学的认识和建议。

1. 理解语言和文章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的语言贫乏,是造成他们感到作文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有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语言世界,这些与成年人相比,有的时候是幼稚可笑的,但他们的习作所要表现的恰恰就应该是这些幼稚可笑的童真童趣。如果依据他们的认识能力,而不是有意或无意去拔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加上得力的、足够的语言训练,可以使他们对一个意思可以选择更加准确乃至于更加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习作也许就不会感到太困难。

作文教学就是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写什么”属于内容的范畴,主要靠学生的生活积累;“怎样写”属于形式的范畴,主要靠学生的阅读积累。怎样写涉及写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涉及积累语言,语言的积累不仅要掌握一定数量的的词汇,了解一些语言现象和语言的形式,而且要有对语言比较敏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以上这些,不是作文教学就能解决的问题。作文课是实践性极强的课,大量的时间是用来让学生动笔去写的。当然,作文课上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但作文课毕竟不是写作知识的讲座,在作文课上企图对学生系统地传授写作知识是不可取的,那种急功近利的采取所谓习作例文的方法或给学生开一个本次写作所需使用词语清单的做法是有害无益的,这样的读写结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而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

有关写作的知识和技能,语言的积累问题,主要应在阅读教学中加以解决,但恰恰就是在阅读教学的这一处,目前尚未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依然是一片空白,一片苍白,是一个软肋,是一个薄弱环节,是一处本应硕果累累却长期未得到开垦的处女地。这样大的一片空白,用作文教学去填补,教师们感到力不从心。因此,阅读教学就应该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理解语言的形式,并融入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使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立意、选材、安排层次结构和遣词造句的。而有关立意、选材、层次结构等写作知识应该是小学生化了知识,所谓小学生化了的知识,就是将有关知识用最浅显的、适应小学生认知能力语言来表述。比如,不妨将“立意”说成是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或中心意思,将“选材”这样的概念术语解释为围绕主要意思所要写的内容,等等。

2. 注意挖掘文本内蕴,增强阅读效果。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我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多次强调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注重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地读,充分地读,用心地读,用心去感悟。教学《鸟的天堂》,“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我提问: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第二个不加引号?它们各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从而理解:第一个“鸟的天堂”是引用别人说的话,是对大榕树的特殊称呼;第二个“鸟的天堂”,指那棵大榕树是鸟儿生活的乐园,是作者亲眼所见的,不需要加引号。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吃透文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文本,抓住重点难点,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3. 基于生活体验而创设情境。

“行是知之始”。学生的知识不是灌出来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出来,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在真切的体验中感受文本,理解文本。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大潮的认识与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前,我利用本地三面临海的有利条件,课前带着孩子们来到大海边,亲眼看看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亲耳听听潮声,亲身感受大潮的气势,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顿时高涨起来。接着,再回到课堂,展开一次交流会,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看到的大潮。然后,学习课文就比较轻松了。不经意间,学生就将感性的认识与抽象的文字联系在了一起,将具体形象的事物与生动丰富的语言融为了一体。由此可见,创设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情景,能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主体的学习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能力的培养,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这样既是一种欣赏,又能自然而然地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能优化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搞好语文阅读教学 篇2

搞好阅读教学 提高阅读质量

搞好阅读教学 提高阅读质量 ――浅谈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一、精心设计,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个体才会优先倾向与这个事物,力求认识、研究和掌握。使他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也就会为追求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就能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从而做到事半功倍。《秋游》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篇课文,描写了同学们去郊外游玩时看到的景色和他们尽情玩耍的情景,充分展现了同学们面对秋天美丽变幻的天空和色彩斑斓的田野尽情享受的愉悦心情。因此在教学中,用幻灯展示了课文的插图,一边说:“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画,你觉得这幅画美吗?”“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根据回答导入课题:“秋天到了,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出去游玩,就是秋游。”“下面我们和这些小朋友到画中一起游玩好吗?”(好)“小朋友,你在游玩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秋天的天空和田野是什么样的,启发想象训练说话。对绚丽多姿的秋天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从而为课文的朗读打下基础。在指导朗读二、三自然段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找出表示颜色,“蓝蓝、白、黄、红”是秋天的色彩,描绘了秋天那蓝蓝的天空、几朵白云、金黄的稻子、雪白的棉花、火红的高粱,真是一幅秋高气爽,丰收在望的乡村美景图。然后,让学生抓住天空、白云、稻子、棉花、高粱色彩上的特点,反复地有感情的诵读、想象,感受秋天天空和田野的美丽,同时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突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在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老师对作品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因此,我们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能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文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主体。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小动物过冬》这一课时,在课末“同学们,在这三种小动物中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啊?为什么?”学生回答很积极,每一种动物都有小朋友喜欢,有的学生甚至喜欢二种或都喜欢,我也给予了肯定。然后给他们三分钟时间把最喜欢的那种小动物说的话好好的读一读,读出他们谈话是的语调,感情。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在指名学生上前表演,在第一次上来表演的`三个学生表演完后,我发现他们都是直挺挺的站着。就问讲台下的同学,你们觉得怎么样?学生都说读“演”的很好。于是我问“什么是‘演’?除了朗读之外,想想小燕子在天空,青蛙在地上,蜜蜂也在天空,就没有什么其他有区别的特征吗?难道都是直挺挺的站着?”学生能够一下子明白了,“哦,少了动作。”于是第二次学生表演中加了动作,但还不够明显。在一次一次的提示与指导下,学生不仅能绘声绘色的读好每句话,而且形体的表演也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在表演中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自己体会感悟课本中小动物情感,更激起了对文章的三种小动物的喜爱,同时学会了在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尊重,更好的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可以看出“表演”是对话文本、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一种交流的好方法;同时表演过程中也是学生内化范文语言、自主创新的过程。 三、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每时每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的世界如此多彩。”阅读是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应“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且学生在进入小学读书前,在学前生活中就获得的口语语感的基础,学生在原有口语语感的基础上,通过两年的识字写字和阅读写作的学习,逐渐培养对语言文字独特的感受能力,而教师为学生营造的教学氛围和问题情境,有的放矢的启发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品味,是促成学生感受多多的重要条件。如在教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一课时,在引导读“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由于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就有了不同的读法:一强调“珍珠”------“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二强调“纽带”------“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三强调“黄金”------“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每个学生都讲了自己的理由,老师也给予了肯定。既然每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和生活经验不同,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不同的反应。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 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叶圣陶说过:“学生跟种子一个样,有自己的生命力,来势能做到的只是提供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如果把他们当做工业原料的话,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硬要把 他们制造成一色一样的成品,那是肯定要失败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应当是学习者主动、自觉的行为,重要的不仅仅是“学会”更要“会学”,有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民主的、互相尊重的,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要做的就是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促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中让学生小组相互阅读,同时可相互提建议、督促,从而起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效果。当然还少不了教师的点评。由于这种同龄人的交互中每个学生都处于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思维活跃,容易找到自信。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的这种交流、沟通、合作、切磋,相互碰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关心人,与他人沟通。“互动”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人,在自主的阅读中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总之,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的阅读教学要求时,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充分给予他们朗读的时间,尊重学生个体感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民主、平等的阅读气氛中体现出学生的个性、闪现出创造性的光辉。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让语文课充满魅力。

如何搞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观念;实践;经验

一、改變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多读几本书,扩展知识面,或者教师通过细讲文章来让学生进行学习,之后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际阅读效果往往不会深究。在笔者看来,阅读教学,教师交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更要交给他们“渔”,这才是根本,才能更好地让他们进行阅读,实现阅读的真正意义。新课改更加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生活体验、心理熏陶,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阅读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加注重引导阅读对于学生的实际意义,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重要性,自发地进行阅读训练。同时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抛弃以往的教师“灌注式”的教学模式,而应该采取师生合作、小组合作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对文章有自己的见解,当然教师就是对学生的见解进行斧正、完善。

二、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教学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如果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相信阅读教学就会收到不错的效果。初中时期的学生往往对于小说更加感兴趣,而对于散文、说明文等文体往往感觉理解会相对吃力,因为小说比较通俗易懂,而散文则需要学生去体会,去深度理解,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养成“拈轻怕重”的坏习惯,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笔者看来,想要提高学生学习散文的积极性,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散文的美,它的语言美、结构美,还有散文的意境美等等,此外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体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进行体会,即把自己当做文章的作者,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的时候,你是怎么样的心情?当你遇到这样的情形时,你是怎么样的心态等等,让学生将自己融入文中,长此以往,相信就会收到意外的效果。而对于小说阅读,不能单单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走马观花式的阅读,而且也要让学生对于文章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心里描写进行分析、学习,以便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予以运用。

三、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

阅读教学的进行,书籍的储备是关键。没有足够的书籍、文章,想要做好阅读教学,那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初中学校的图书馆等设施还不健全,这就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刊物、书籍进行学习,影响了阅读教学的进行。在笔者看来,教师可以发动学生进行书籍的汇集、整理,比如,每位学生贡献一两本书籍,在班上建立一个“图书角”,然后班上几十位同学就会有几十本甚至上百本的书籍,每位同学拿一两本书就可以读到上百本的书,这样就可以发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暂时解决学生的阅读难题。此外,教师也应该帮助学生拓宽阅读渠道,帮助学生搜集各种信息,比如,网上的一些最新新闻资讯,或者好的随笔文章等等,又比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备课、授课中的一些发现、心得、体会,都可以和学生一起分享。

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最有表现力的语句,反复推敲,会心悟解。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老师可让学生在班内表演捕鸟动作,在表演中体会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天真、快乐的心理,然后学生发表议论。学生在情境中,动态生成动词的运用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五、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兴趣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 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 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 呆板学为灵活学, 苦学为乐学。

一、指导学生进行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 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 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划出要点, 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打开思路, 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 缺乏思考性, 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 过难, 思而不得, 读而不知所措, 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 丧失信心。因此, 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

在教《只有一个地球》时, 可先设计一个填空“因为我们这个地球太 ( 可爱) 了, 同时又太 ( 容易破碎) 了, 如果 ( 地球上的资源被破坏了) , 我们就 ( 别无去处) , 所以 ( 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 ”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填空提问。学生的问题当然都很有质量, 如为什么说地球太可爱了? 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为什么说地球上的资源被破坏了, 我们就别无去处? 等等。而这些问题不正是文中所要讲的内容吗? 通过认真阅读, 学生不仅解决了这几个质量很高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把课文内容理解得已非常透彻了。

二、精心设计课前导语,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 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 让你垂涎三尺, 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 一段好的导语, 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 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 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 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 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是, 我引导学生说: “你们都见过‘雨’, ‘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 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 就像我们的好朋友, 谁也离不开谁, 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 风怎样? 雨水是怎样的? 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 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 “想”。于是, 我就说:“好,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 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 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 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 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三、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阅读

如果说, 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 那么, 创造性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维规律, 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 使学生的思维散发, 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 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 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我在教《凡卡》一课时, 这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在课文结束时, 又提出一道思考题: 你们认为凡卡的爷爷能收到这封信吗? 当凡卡从美梦中醒来时, 会是怎样一种情景呢? 一石激起千重浪, 课堂上立即出现学生思潮滚滚, 议论纷纷的场面, 学生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 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 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 来选取最佳的读法, 专心致志地、自觉地去读、边读边议, 比较异同, 质疑解难, 力求创新, 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以适应未来的需要。

四、教师要精讲多读, 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地教授、讲授再讲授, 就像一个妈妈, 反复唠叨孩子, 孩子必起逆反心理, 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 我在讲课文时, 尽量做到精讲多读, 在整堂教学活动中, 我只当配角, 不当主角, 只当导演, 不当演员, 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 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 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 反复念, 让其读出情感, 念出含义。阅读课文, 我则全权放手, 让学生自渎, 自疑, 自己解决问题, 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 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 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 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 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五、抓好课外阅读, 增加学生阅读量

广泛涉猎, 博闻强记, 才能积累深厚的语文功底, 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 不仅仅是课堂阅读就能提高的, 教师除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外, 还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针对部分孩子拥有课外书籍的数量少这一现状, 各班级的图书角除了学校发的书籍外, 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把自己拥有的课外书籍借给班上供大家阅读。图书角由学习委员专门管理, 把孩子们借给班上的书籍登记造册, 期末物归原主, 中途也可随时通过学习委员取回属于自己的书籍。这样一来, 图书角不再单调, 有《安徒生童话选》, 也有《十万个为什么》; 有《故事大王》, 也有污迹斑斑的小说……这让不少家境贫寒的孩子又多了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课间或午休时, 不少孩子捧着书静静地读呀读呀, 时而会心微笑, 时而若有所思。广泛的课外阅读能让孩子们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 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 阅读是教师语文教学, 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中之重,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本, 并尽最大的可能为学生介绍更多的课外阅读素材。对他们的语文阅读进行正确的指导, 让他们领略阅读的魅力, 从而找到阅读的兴趣, 这对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浅谈如何搞好小学语文生字教学 篇5

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其中的生字又是语文的基础,正如盖大厦的砖瓦一样,因此,生字教学的效果就关系到语文的教学效果,甚至是其他科目的学习。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生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可见生字教学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才能搞好小学语文生字教学呢?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觉得教会学生学生字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习生字的有效方法。

一、想象——学习生字的拐杖

在学习生字中运用上想象,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生字。我国的汉字是一种非常艺术性的创造,它结合了数千年的文化灵魂,很多汉字具有能看字辨义,读字辨形的特点。因此,引导学生领会这些文化精粹是很有益处的。认识“火”字的时候,与图一起出示,让学生先想一下,它像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古人就是把熊熊的烈火用画描绘出来,便成一个“火”字。如此多次引导思考练习后,于是学生懂得说:老师,乌字那一点就是它的眼睛,没有眼睛,看不到东西就“乌”黑一片,这样学生从来不会把“鸟”和“乌”混乱。学习“专”字的时候,学生数不清它有几笔,有几个学生说:老师,那“ㄣ”就是一道闪电,一闪而过!这真是好办法。在教形声字的时候,关键是让学生弄清楚偏旁所表示的意思。如“播”字,学生说:农民伯伯用手(扌)把谷米撒在田上就成了播字。于是每一个汉字的学习,我都让学生先说一说,这个字你看出了什么特点,怎样去记,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发挥想象能力。

二、生活——积累词语源泉

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认识的词是非常有限的,但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在电视中,甚至在玩耍中,头脑里有了这些词语,只是不能够把它化为语言表达出来而矣。在教学中,老师根据儿童的特点描述词语意思,引导学生说出这个词语或者是一句话来。另外还可以用有趣的游戏认识字词,例如用“一”字开花,一个人、一只乌、一张桌子„„指导学生说出大量的数量词,用“花”“树“开花,要求学生说出相关的植物;要求儿童说出他们玩游戏的名称、动作。我认为早一点学会用字典识字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而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看见自己喜欢的词就把它记住,抄写一下。当然,词汇的积累,重在理解运用。

三、阅读——理解词语的手段

读,是语文教学必不少的一个环节。古语云:“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说明了读比老师的讲解更重要。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读通,利用课本的注音扫除拦路虎,解决生字词,并要读准字音,读时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读的方式有很多,有感情地集体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故事的读;结合插图、动作、心理感受去读都能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弄清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鼓励学生多诵读课文,通过背诵积累词语,当学生认识了这个词句时,运用时就会得心应手。由低年级开始,在儿童读物越来越有趣,知识涉及面越来越广的时候,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更可以提高学习能力,拓宽知识面。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也是学习字词,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能换上别的词语吗,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去意会。运用词语仿照课文说话,也是考察学生是否理解这个词的重要方式。

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6

一、读思结合

孔子提出: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一味读书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失去主见,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而如果一味空想而没有实在的学习,就如同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只有将阅读与转发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将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入情入境,才能深入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并主动思考、积极思维。通过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具有提纲性的问题来将学生的阅读活动与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当学生找出此句后,我并不急于收尾,而是再次让学生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与体验来体会这句话的意思。这样便将学生的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学生的阅读不再只是直接地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而是真正将读与思结合起来,从而将学生的阅读活动推向高潮。

二、读议结合

讨论是建立在学生充分阅读与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通过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让学生就文本中的某个词、某段落,或是学生间的不同见解,或是看似相矛盾的地方,或是学生不明白的地方等来展开议论,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认知空间,这样更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这是深入学生阅读的一种重要手段。如《窃读记》一文,快乐是什么?恐惧是什么?为什么说窃读的滋味是快乐而又恐惧的。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全班展开充分的讨论。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找到相关体现小女孩感到快乐与恐惧的语句,并结合生活体验来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充分的交流与讨论,学生从这些词语中就可以直接地感受到小女孩的快乐与恐惧。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能够真正地走进作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深入理解文中所表现的情感;同时可以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词语的魅力,让学生将词语与具体的场景、意义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这更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与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读写结合

阅读与写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有效的阅读教学离不开文字训练。只有读与写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特征。结尾的意犹未尽,哪怕只是一个省略句也会带给读者以无限遐想的空间,这也正是文章写作的留白艺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机会,利用文本留白来让学生进行写作,这是加深学生理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契机。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读为本,将阅读与思考、议论、写作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将文本与生活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学生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写作水平,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全面提高。

语文教学要搞好课外阅读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提高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外阅读的开展可以更好地为课堂语文教学服务, 对课堂知识是一个巩固的过程, 同时又是开拓学生视野的重要途径。这是新形势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都是语文教学必要的组成部分, 缺一不可。新课程理念下开展语文教学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但是, 有的学生和家长对此则深感怀疑, 他们担心这样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给学生增添了不必要的压力。其结果是语文成绩提高不了多少, 把其他学科的功课也耽误了。看来这些家长也是深受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所害, 很难清楚地认识语文课外阅读的必要性, 那么我们教师该怎么做呢?

一、端正思想, 提高认识

因为中学生的年龄特点限制, 他们的思想正处于可塑性较强的阶段。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进行有效的规定, 那些可能给学生的思想带去不良的影响的书籍必须进行加以限制, 要给学生推荐对学生思想行为准则有益的书籍, 可以增长学生知识的书籍。教师首先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 可以通过讲解古人以及历史上的名人他们博才多学的故事, 经过广泛的阅读, 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增长了他们的知识量, 对其他学科也是一个必要的补充, 可以说是受益匪浅。现代的中学生除了上课时听教师讲课以外, 课外时间就是大量地做题, 以此来熟练和巩固课堂知识, 提高学生的成绩。加果一个学生能力不够, 做再多的习题也没有用, 初中学生处于一个生理上发展较快, 但心理上发展相对迟缓的年龄阶段,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够, 缺乏对事物全面的分析, 透彻的理解。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又加上他们的文学水平不是很高, 这样就造成了他们在课外阅读的时候, 随意性, 好奇心和冲动性相互交错复杂的表现。当他们走进书店时, 他们首先选择的书籍是封面上有歌星, 球星等图片的杂志, 在阅读的过程中, 他们在书籍上是乱涂乱画, 似乎在表达他们对事物的某种情感, 这种不受时间, 空间限制的阅读不仅不能给学生带来益处, 甚至给学生带来害处。在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阅读的情况来实时开一个座谈会, 让学生的读书笔记收起来加以展示, 对于优秀的作品教师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二、授之以渔, 教给方法

为了提升课外阅读的质量, 教师就必须有计划, 有目的地进行开展这项活动。同时做好阅读方法的指导工作。这样就会做到学有所获。既然开展这样的阅读训练, 教师就要遵循不浪费时间, 并且学有所获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制订行之有效的阅读计划, 时间可以分为周、月、学期。阅读书籍的种类可以分为文学类、科技类、文艺类等,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 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唐诗三百首、古代散文选、科学的历程等。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出比较轻的任务, 八年级和九年级相对较重一些。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完成教师规定的任务, 至于寒暑假可以让他们自由阅读一些篇目, 为进一步阅读奠定了基础。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要善于利用学习工具, 参考书, 字典等来帮助排除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逐步积累知识, 通过查找资料等手段来开拓学生的视野,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再有教师要教给学生各种阅读技巧和方法等, 精度和泛读相结合, 泛读对于课文的大概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精读就是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仔细地阅读, 必要时做好笔记, 也可以背诵下来。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的种类有摘要式, 评注式, 心的式, 记载式。记载式中又可以分为笔记本, 活页本, 卡片和简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建立个人阅读档案, 再现阅读历程

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 端正阅读态度, 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做好阅读笔记。为了巩固这些阅读成果, 教师还要做好后续工作, 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个人阅读档案, 在这些档案中能够体现出学生阅读的书籍名字, 作者, 以及学生阅读体会和感受等, 再现了学生阅读过程。同时在档案中教师要做好评价工作, 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形式。有教师的评价, 也有学生之间的互评, 还要有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形式。

四、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 是课外阅读质量的保证, 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就无法使学生永久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 无法保证“开卷有益”。

1.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可以在书上圈圈点点。提倡学生记读书笔记, 如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写读后感和小评论等。

2. 培养学生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受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的限制, 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生字、新词是常见的现象, 应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 制止囫囵吞枣的现象发生。

3. 培养学生勤思考的习惯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是读者 (学生) 与文本 (作品) 对话的过程, 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这就要养成勤思考的习惯。

刍议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小学各年级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 长期以来传统的阅读教学, 教师统一的要求、划一的指导, 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 重理解轻感悟, 重分析轻运用, 费时多而收效微, 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得阅读教学缺乏灵动与生气。阅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那么,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引导, 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呢?下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谈一些看法。

一、激发兴趣, 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阅读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首先, 开展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体会, 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目的地搜索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或成才的故事, 进行对比、教育, 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 对书的渴望。

其次, 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 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演讲, 被激化的、被渲染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带入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 并不失时机告诉学生:欲知后事, 请自读原文, 并推荐相关读物, 了解更多知识。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效率, 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能自己读书并大有所获。语文教材内容丰富, 其中新奇、有趣的知识或现象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从而使其能乐于阅读。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应用于时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 也为将来收集和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1. 读书需要常动笔

孙中山先生有个好习惯, 不动笔便不读书, 一翻书便要动笔。毛泽东所读过的书无不圈圈点点, 详加评注, 有时一本书读完, 书页上往往面目全非了, 弄得朋友们的好书都怕借给他。读书动笔是极好的习惯, 一方面可以随时记下自己阅读时的心得, 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记忆, 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

我们的学生往往不习惯于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影响了阅读的质量。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逐步养成边阅读边动笔的好习惯。学生间交流读书体会可以使学生有效地进行检查和督促, 学生中的积极分子便是榜样, 对他们进行表彰和肯定可以直接激发学生的热情。

人们常说, 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经常动笔会使记忆牢靠、长久、准确, 积累更丰厚。

2. 勤于习作是关键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能力的两个主要方面。阅读是积累, 是吸收, 写作是表达, 是运用, 以写作促阅读是最有效的途径。因为积累不丰厚无以表达, 从这个意义上说, 具备了很强协作能力的人, 其阅读能力必然也很强。单纯由阅读来抓阅读很难刺激学生的兴趣, 而且也不好检验。因此, 我向学生提出:每个人都要练好一支笔, 养成勤读爱写的好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效率, 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 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 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 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 终生受用。在小学阶段, 就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 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能自己去读书, 并大有所获。

三、为学生创设阅读的情境

为了能让学生真切地感悟、体验文本, 教师应该针对其心理特点, 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 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构建一个引力强劲的阅读磁场,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探知欲望, 在对文本的还原和体悟中感受阅读的妙趣横生。理解课文的含义, 不仅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形象性比较强的课文, 就是列举数字、举例说明等枯燥的说明文也可以边读边想, 借助鲜明生动的语言, 展开联想, 调动情感。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还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获得美的享受。要使学生能在创设意境中读, 教师必须提供知识的背景, 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讲授《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 要让学生领会到黄河是人类祖先居住的地方, 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后来为什么黄河两岸的人们叫苦不迭呢?就让学生在创设意境中充分领悟黄河变化的原因。因此, 教师在课前应适当补充部分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 教学时可采用多媒体, 投影仪提供以上资料, 以帮助学生创设意境, 体会黄河变化的根本原因。

四、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凯勒说过:“一本新书像一艘船, 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辽阔的海洋。”书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 但如果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 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因此, 我们要激励学生课外预习课文, 指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探课文。学生通过边读边想、查工具书、画重点词、联系上下文或向别人请教等形式, 对课文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 为课内深入学习、理解吸收节省了时间, 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词汇、句式、写法等往往是比较零碎的, 是初步的感性知识, 我们可结合课本知识, 有目的地把它引入课堂, 帮助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理性知识, 加以吸收。

学生在课外练写实践中获得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 往往是表面的、肤浅的、杂乱的。我们可结合课文, 有计划地把它引入课堂, 帮助梳理出本质的、深刻的、规律的便于掌握的东西, 加以吸收。

浅谈如何搞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9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是基础性学科, 是使用最广泛的一门学科, 它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所以说作为语文教师责任重大。要想搞好语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才能主动地、积极地进行学习, 他们学习起来才不会觉得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或者说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 而是发自内心地愿意主动去学习, 这样的学习效果不言而喻。所以说提高学习兴趣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关键。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去做。

1. 教师教学语言要美。

语言美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普遍使用谦语、敬语, 还有教师要注意运用的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说话的语气。教师优美的语言往往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或者是心灵的震撼, 这样一来学生被教师优美的语言所感染, 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提高。

2. 教师语言要有趣味性。

教师的语言要有趣味性, 要把抽象的道理直观形象化, 还可以适当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举一些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具体例子, 学生都会非常感兴趣, 乐于学习, 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

3. 教师语言还要具有科学性。

这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教师在教学中, 语言表达一定要准确、中肯, 同时还要规范, 因为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效果。教师要做到语言的科学性。第一, 教师要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 这是教师必须要具备的素养。第二, 教师要能将书面语转化为口语, 因为口语便于学生理解, 易于学生接受所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 要有意识地把书面语转化成口语,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第三, 教师要适当地运用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所谓肢体语言其实就是指身体语言, 它包括手势、眼神以及动作等。如果在教学中教师采用适当的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 学生更容易理解, 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有的教学内容单凭教师口头讲, 学生不好理解, 但是如果辅以适当的动作, 学生就很容易明白。

二、注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激励教育

注重激励教育, 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进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 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那么运用激励教学法, 不仅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 还可以激励学生的想象和思维, 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提高他们的各方面能力。比如, 在教学《人生寓言》这一课时, 让学生体会两则寓言分别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主人公是怎么想的?在归纳寓言寓意的时候,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只要说得有道理, 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除此之外, 教学时, 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分析, 大量优秀作品的阅读赏析,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 从而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和健全的人格。

三.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所以说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教学时,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诱导学生, 真正起到学生学习的领路人的作用。对于阅读教学, 教师一定要做好指导,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学会分析, 学会欣赏, 学会阅读。比如, 在教学《最后一课》时, 对阅读课文就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 在阅读某一段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改变往常的阅读方式, 让学生找一找段落里的动词和描写神态心理的句子, 而后思考:从哪里可以体会到教师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很自然就得出答案, 并且对文章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进而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浅谈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10

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际教学中, 小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不大, 往往阅读后难以用文字或流畅的语句表达出文章的意思。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为了节省时间, 常常会主动讲出问题的答案, 并没有设疑的过程;即使有设疑的过程, 也没有完全调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去思考, 去总结。这样长期以来, 阅读教学会形同虚设, 只是阅读了, 却没有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过程, 学生缺乏一定的独立思考, 对作品的内容和和写作特点只是一知半解, 完全达不到阅读教学的真正意图。这种阅读教学急需得到改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让学生阅读后有收获, 有感受。例如,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动笔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语句, 标示出不懂的句子或段落, 还可以摘抄自己喜欢的部分内容, 鼓励学生组成合作小组, 交流阅读感受和心得。必要的时候, 教师还可以列出阅读的提纲, 起到有效点拨、启发学生阅读思维的目的。对重点和精彩的内容、部分, 教师再和学生讲解、分析, 让学生真正领会其含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这也就指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目的:以教材为根本, 有效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以有效阅读为目的, 才能更好地搞好阅读教学。

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体会, 学会领悟, 学会分析。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提醒学生在阅读时要专心、要用心, 要做到心无旁骛。第二, 要鼓励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产生疑问, 允许有不同的想法, 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思考和分析的好习惯。第三,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从主人公的角度来认识问题, 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与作者产生共鸣。第四, 阅读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例如, 当读到不理解的地方, 要做下标记;有了感触的时候, 要及时在旁写出自己的认识, 或赞颂, 或痛斥……这样, 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会进行得更加顺利, 实现高效阅读。

三、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识字量有限,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要学会利用工具书, 或者在阅读前和学生一起动手扫清文章中的“拦路虎”。教师还要及时地为学生讲解这些词的含义和应用的范围, 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 教师还可以先以故事的形式, 为学生讲解文章的梗概, 同时设置悬念或问题, 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和阅读兴趣。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觉得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在从书中获得知识的同时, 越发感觉到书的魅力。久而久之, 学生的语文知识就会丰富起来, 阅读速度、理解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这就是“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道理。但具体到阅读教学, 教师又该如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阅读教学前, 教师要领着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感知, 也就是大致地浏览, 弄懂文章大意;教师还可以进行简单的设疑, 问题要简单、明了, 切忌复杂化, 否则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问题要更深一步, 让学生经过思考才能找出问题的答案, 或采取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这样学生对文意或问题的答案会更加迫切, 就会达到满意的阅读效果。阅读结束后, 教师要让学生掩卷深思, 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你最喜欢文章哪一个情节, 为什么?通过这篇文章, 我们学到了什么, 受到哪些启示?这样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阅读都怀着浓厚的兴趣, 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 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从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入手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也是如此, 如果学生积累得少, 即使拥有再好的构思, 也不能写出好作文来。而阅读教学不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还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人们沟通的桥梁, 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对文章中的美词佳句进行分析, 让学生领会其含义以及所蕴含的感情。例如, 一些精湛的人物神态描写, 细腻的心理描写, 激动人心的场面描写, 委婉含蓄的语言描写……教师让学生在反复咀嚼、品味、赏析的同时, 摘抄下来, 为自己的作文积蓄材料。

例如, 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里的语句:“蜻蜓是金的, 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 满身绒毛, 落到一朵花上, 胖乎乎, 圆滚滚, 就像一个小毛球, 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这些语句之所以优美, 就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 从这些句子中, 完全能体会到作者对自己幸福、自由、快乐童年生活的怀念。但这种感情, 教师要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 才会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

总之,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讲究方法和策略,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对学生加以指导, 切实地让学生通过阅读, 真正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明白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学习作者这样的写法。通过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写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慧.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1 (11) .

如何搞好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篇11

一、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应试教育机制下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间和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那么,作为他们的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爱阅读,广泛的阅读课外书呢?积极、和谐的阅读氛围,是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的前提,当然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去营造。

充分利用好阅读教学中的导入环节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我在讲《人桥》一课时,我在讲到:生活中同学们经常见到桥。你们见到的都有什么桥呢?同学们纷纷回答出:有木桥,有石桥、有钢桥,有水泥桥。我趁势说今天我们讲的一种桥既不是水泥修的,也不是石头造的,而是用人搭起来的“人桥”。这讲的解放军的故事,解放军战士为了消灭对岸的敌人,然而河上没有桥可以通过,怎么办呢?什么困难都难不倒我们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他们组成“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这样的“揭题”引言,引起了同学们的很大兴趣,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同学们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好处的。

营造积极、和谐的阅读氛围,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又一方法。当然这种氛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去营造。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中的一些贴切的词语或精彩的语句,我都当场喝彩,给与褒奖;当有学生遇到一些课堂上难以理解的知识时,我就耐心、细致的向同学介绍知识的来处,并推荐他们去阅读有关的书籍。在课外,我及时关注班级爱读课外书的同学,树立典型,并号召同学向他学习,同时给予爱读书的同学一些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励。一段时间下来,爱读书的气氛就在我班悄然兴开了。同学们比的是谁读的书多,谁能在读书中有更多的收获。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尊重、爱护和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做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

二、围绕教学目的,积极向课堂外延伸阅读的空间

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当堂吃透教材的知识外,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这样的语文教学能把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比如我在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后,就围绕月光曲这个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古今中外有哪些作家的文章涉及月亮的,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出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琵琶行》、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一大批描写月光的优秀佳作。然后顺势引导学生去思考不同作者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赞美、描写月光,这样,学生又会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阅读的天地。又如我在学了《草船借箭》后,可让学生读《三国演义》;如学过《小英雄雨来》,推荐《小兵张嘎》等表现儿童团员机智勇敢品质的故事。学了《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之后,向学生推荐表现手法相同的作品。如《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孩子们是一个个充满灵气,可爱的小精灵。我们欣赏他们,尊重他们,不是给予一种强制性的灌输,一种机械的压服和命令,而应是一种欣赏、一种激励、一种期望。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用适宜的活动形式,设计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阅读。

在积极自主的阅读过程中来获得鲜活的知识,掌握阅读的方法,形成相应的技能,进而诱发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三、利用提问,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的今天笔者发现还有许多在课堂提问时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将课文知识按部就班地向学生提问,然后又将自己认为是真理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若有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意见,就认为那个学生在故意捣乱,加之批评与惩罚,而认为那些不与教师争论,唯师是从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完全没有了学生自己的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孔子曾说过:“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可见从古至今都对提问题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可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学习引导,如疑问法、设问法、游戏法,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学好大语文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学”的过程,注重向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方面转变。

在小学生阅读教学中,在学生不能完全自学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引导有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引导主要又是靠提问来体现的。此时,老师承担的主要功能就是将教学的重点、难点、较为抽象的知识点等化为一个个孩子容易理解的问题,孩子思考了,回答了這些问题,目标也就达到了。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抓住“那歌声真好听”这句话,设计这样的思维训练题:“那歌声真好听,那就放一段鸟叫声(配乐)给你们听听。请闭上眼睛,围绕课文内容和中心,想像鸟儿在唱什么?”音乐放完后,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纷纷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环境真幽静,晚上睡觉很舒服。”“这榕树又大又茂盛,真好玩!”“我们无忧无虑地在这乐园里活动、栖息,就像在天堂里一样幸福!”……多角度、多层次地解决问题,既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领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

搞好语文阅读教学 篇12

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 这是不争的事实。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 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 教师在课的开始时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 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 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始。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 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 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 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 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 (如多媒体) 要灵活多变等。总之, 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 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中的《伟大的悲剧》一课时, 由南极的恶劣天气导入, 再出示一些南极恶劣天气图片或人类南极探险的录像资料。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要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素养

语文课教的是教材, 也就是语文课本。教师首先要搞清楚语文教材的特点。全套语文课本主要由一篇篇阅读文章组成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组成。这样的语文教材教什么呢?如果认为把每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特点, 给学生讲懂教会, 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显然, 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 不深刻的。新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能力绝不是一、两节语文课的教学就能实现的。这种阅读要求事实上已经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文学素养的培养, 绝不是简单的只要读懂就行了。

三、要注意课堂上的先学后教的分组合作阅读

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 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 需要人的主动性, 创造性, 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 更要有合作的精神, 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分组合作阅读教学的尝试, 是在遵循学生学习规律,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上, 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 激发其兴趣, 诱发其思维。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 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 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4-5人组成, 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 不定期的互换角色, 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 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 总结本组各成员的回答。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 了解对于同一篇文章, 有不同生活经历或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让学生能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通过分组合作,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启示下, 对课文 (作品) 进行研究性的阅读, 通过独立发现问题, 收集与处理回答问题的有效信息, 表达与交流等方式掌握语文知识、情感等技能;应用文本中学会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生活, 深入研究生活中相关的事物, 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体验、理解和应用一般科学研究方法, 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达到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种学习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 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养, 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先学后教的进行合作阅读, 思维激发训练与培养, 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 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学生热爱语文, 会学语文, 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利用小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讲解非常重要, 人们习惯上认为, 课堂上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 学生就学得越快、越好, 老师领着总比摸索快一些。事实上, 这样做容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 不愿动脑, 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久而久之, 产生了厌倦的情绪, 慢慢地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要让课堂活动起来, 让全体同学参与到教学中来, 只有学生自己学习、讨论、交流, 他们学到的知识才能牢固, 教师的教只是在学生自学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时, 提供必要的帮助, 做点拨性的引导, 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学习, 最终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我充分发挥小组教学的作用, 收效显著。

上一篇:电子舞曲下一篇:高校二级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