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语文课外活动

2024-05-15

搞好语文课外活动(共10篇)

搞好语文课外活动 篇1

长期以来, 由于种种原因, 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口头上。简而言之, 课本是惟一的信息源, 教师是惟一的信息传递者, 教室是惟一的信息交流所。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存在脱节现象, 缺乏现代生活气息;语文教学方法上的灌输式, 又使学生缺乏语文的实践能力, 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 学习的能力也自然下降, 总之, 多种原因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和效率的低下, 由于语文教学的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求, 语文教学受到社会批评的强大冲击, 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尴尬局面。

在全球都在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当今, 语文教学的这种封闭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活动课必然要进入语文教师的视野, 必然要运用到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来。笔者认为, 语文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设立的。

一、必须保证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 又切实有效

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喜闻乐见, 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 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 热闹有余, 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 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 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 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 认真检查学习效果, 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 又实实在在, 这样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 又都各有收获。

二、巧设活动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

在安排活动内容时, 教师必须注重内容的可行性和趣味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生成性和真实性。

活动内容是否具有可行性是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活动设计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 设计有梯度的活动, 教师为他们铺路搭桥, 让他们跳一跳, 就能摘到果子, 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活动内容须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所能认识的, 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实际, 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 尝试用已有知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欲望。

活动素材要来源于生活,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 就地取材,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问题的设计, 要激发学生尝试用语文思维的开放性,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中师生互动的质量。这样的问题, 给学生的思维留有想象的空间, 能使他们不拘泥一种回答。

三、讲究引导的艺术

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 切忌教师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 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 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 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 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 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1.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开始时, 教师可就活动的设计和内容征求同学的意见。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 可将一部分内容交给学生搜集准备, 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的活动过程;2.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准备。从活动内容搜集、学具教具制作, 到活动场景的布置, 均可让学生参与, 教师的主权是做好小主持的指导;3.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一展身手。活动课重在过程, 只要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动脑、动手、动口, 那么即使学生在活动的某项内容没有充分完成, 这节课也是成功的;4.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总结。这能使学生在总结经验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先认识讨论, 再全班交流, 最后由教师归纳升华。

四、人人参与, 寓学于动

世界上历久不衰的盛会是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它的魅力在于“人人参与”的体育精神。语文活动课将这种参与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注重潜能, 面向全体学生, 活动课是令每一位学生展露潜能的大好机会,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并在原来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活动课中, 学生不再有教学课堂的种种局限和束缚, 自由地表现自我,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能力水平等客观差异, 努力发现他们各自的优点和长处,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找到各自的位置。例如, 我们班的语文课代表当起了“小语文教师”, 能言善辩的黄茜和何安宁当上了“金牌司仪”……同学们围在一起为某个问题争得脸红耳赤!尤其是那些后进的同学, 一提到上语文活动课, 他们被压抑太久的热情就涌出来了, 他们往往是最积极、最尽力的“军师”。在《错别字医院》这堂课中, 所需要的道具及表演的小品全是他们主动“请英”干出来的, 当他们把错别字病号被医治表演出来的时候, 也正是他们改正自身之时, 下课后, 他们对我说:“通过这节语文活动课, 我真正受到教育, 以后我一定要尽量杜绝写错别字了!”通过人人参与的活动课, 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东西。

五、校内与校外结合

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开展语文活动课, 正体现了活动课开放性的原则。学科活动课不同于学科课程, 它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可以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 把活动放到户外进行。比如, 找“错别字”活动, 也可以让学生到社会公共场所去找, 并提出改正建议。这样学生将更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辨析错字的能力也将大大提高;又如, 同样是观察小动物和花草, 完全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 到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 让学生尽情地展示个性;再如课本剧编排之后, 有的可以在校内各班中演出, 有的还可以到“手拉手”学校以及学区间学校“巡回演出”, 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外生活, 又加深了学生对这些课文的理解, 巩固了课堂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迅速转变教学作风, 更新陈旧的教育观念, 树立新的开放式的教学意识, 专心致志地引导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只有开拓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学生才会学得踏实, 学得灵活, 学得起劲。教师再给予学生一片崭新的语文学习天地, 让他们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去体验语文的情趣, 感受语文的魅力。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大胆体验、大胆实践、大胆创新, 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走出教室, 走出校园, 真正摆脱原来的那种只做学习的奴仆的被动局面,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搞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朗读的目标要求: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就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在朗读的过程中,眼、心、口、耳、唇、舌,多种感官积极的投入活动,有视觉神经所感受到的书面文字经过传导中枢传至口,变成口头的有声语言,并且还受到耳的监视,比较输入和输入是否一致。

从教学效果来看,朗读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训练的。

一、正确认读

养成习惯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宋代的朱熹对都市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活动,朗读比赛的活动。在开展的活动中,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

二、熟练朗读

掌握节奏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也会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读清晰。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课堂上,我先降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拿出一个语段,让不同的学生来读,比较其好坏。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出第一步——正确朗读的桎梏,由单个的文字换位到整篇的文章。已故电影制片厂演员邱岳峰同志曾写过一篇有关朗诵的文章。他说:“不要去念字儿,而要去说事儿。”中央电视台的赵忠祥老师在给《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封信里也说:“朗读时,要避免浮在表面上念字儿,还必须运用丰富的内心现象,也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各种人物形象就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景色也展现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的情节发展也如同你亲身经历。”在诗词教学中,常常感觉开头难读,所以往往是为了读而读,不能尽快进入意境,读起来生硬造作。这是要加大读的量(次数)。朗读量的加大,定会引起质的变化。这里的质,是指对隐藏在文字背后精义的理解以及以后对其他文字的理解。如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本文是一首词,在学生预习之后,我再帮他们标出重音和节奏: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然后学生们分组试读,大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节奏,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美的音韵。通过重读的字词,学生自然能领悟梅花超凡脱俗、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特点一篇文章开始时并不一定能力极其深刻的含义,但只要通过反复地、大声地朗读,使它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学生的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使他们思维活跃,慢慢悟其真义。

三、感情朗读

体验情境清代刘大魁在《论文偶记》里指出:“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求音节而得之字句。”又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儿诵之,神气出矣。”此处之“神气”,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准了字句,掌握了音节,熟练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神气”,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学、文章上升到文学,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这也就是小学第十一册语文课本读写例话中要求学生试着做道德“把心放到文章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学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来回那么多的包含文字中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带领他们去读呢?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我要求学生掩卷深思,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的感受。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而这种意象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含蓄的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能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

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是通过121个文字呈现在乡绅面前的,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更没有激情的赞叹,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通过反复朗读,在对将军的情感变化知晓后,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有了自己的印象: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老战士被冻僵了定格了,沉淀了。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激情的背诵、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语文教学要搞好课外阅读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提高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外阅读的开展可以更好地为课堂语文教学服务, 对课堂知识是一个巩固的过程, 同时又是开拓学生视野的重要途径。这是新形势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都是语文教学必要的组成部分, 缺一不可。新课程理念下开展语文教学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但是, 有的学生和家长对此则深感怀疑, 他们担心这样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给学生增添了不必要的压力。其结果是语文成绩提高不了多少, 把其他学科的功课也耽误了。看来这些家长也是深受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所害, 很难清楚地认识语文课外阅读的必要性, 那么我们教师该怎么做呢?

一、端正思想, 提高认识

因为中学生的年龄特点限制, 他们的思想正处于可塑性较强的阶段。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进行有效的规定, 那些可能给学生的思想带去不良的影响的书籍必须进行加以限制, 要给学生推荐对学生思想行为准则有益的书籍, 可以增长学生知识的书籍。教师首先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 可以通过讲解古人以及历史上的名人他们博才多学的故事, 经过广泛的阅读, 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增长了他们的知识量, 对其他学科也是一个必要的补充, 可以说是受益匪浅。现代的中学生除了上课时听教师讲课以外, 课外时间就是大量地做题, 以此来熟练和巩固课堂知识, 提高学生的成绩。加果一个学生能力不够, 做再多的习题也没有用, 初中学生处于一个生理上发展较快, 但心理上发展相对迟缓的年龄阶段,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够, 缺乏对事物全面的分析, 透彻的理解。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又加上他们的文学水平不是很高, 这样就造成了他们在课外阅读的时候, 随意性, 好奇心和冲动性相互交错复杂的表现。当他们走进书店时, 他们首先选择的书籍是封面上有歌星, 球星等图片的杂志, 在阅读的过程中, 他们在书籍上是乱涂乱画, 似乎在表达他们对事物的某种情感, 这种不受时间, 空间限制的阅读不仅不能给学生带来益处, 甚至给学生带来害处。在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阅读的情况来实时开一个座谈会, 让学生的读书笔记收起来加以展示, 对于优秀的作品教师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二、授之以渔, 教给方法

为了提升课外阅读的质量, 教师就必须有计划, 有目的地进行开展这项活动。同时做好阅读方法的指导工作。这样就会做到学有所获。既然开展这样的阅读训练, 教师就要遵循不浪费时间, 并且学有所获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制订行之有效的阅读计划, 时间可以分为周、月、学期。阅读书籍的种类可以分为文学类、科技类、文艺类等,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 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唐诗三百首、古代散文选、科学的历程等。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出比较轻的任务, 八年级和九年级相对较重一些。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完成教师规定的任务, 至于寒暑假可以让他们自由阅读一些篇目, 为进一步阅读奠定了基础。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要善于利用学习工具, 参考书, 字典等来帮助排除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逐步积累知识, 通过查找资料等手段来开拓学生的视野,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再有教师要教给学生各种阅读技巧和方法等, 精度和泛读相结合, 泛读对于课文的大概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精读就是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仔细地阅读, 必要时做好笔记, 也可以背诵下来。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的种类有摘要式, 评注式, 心的式, 记载式。记载式中又可以分为笔记本, 活页本, 卡片和简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建立个人阅读档案, 再现阅读历程

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 端正阅读态度, 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做好阅读笔记。为了巩固这些阅读成果, 教师还要做好后续工作, 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个人阅读档案, 在这些档案中能够体现出学生阅读的书籍名字, 作者, 以及学生阅读体会和感受等, 再现了学生阅读过程。同时在档案中教师要做好评价工作, 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形式。有教师的评价, 也有学生之间的互评, 还要有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形式。

四、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 是课外阅读质量的保证, 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就无法使学生永久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 无法保证“开卷有益”。

1.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可以在书上圈圈点点。提倡学生记读书笔记, 如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写读后感和小评论等。

2. 培养学生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受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的限制, 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生字、新词是常见的现象, 应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 制止囫囵吞枣的现象发生。

3. 培养学生勤思考的习惯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是读者 (学生) 与文本 (作品) 对话的过程, 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这就要养成勤思考的习惯。

怎样搞好初中语文教学 篇4

一、给初中语文重新“定性”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初中语文更是基础中的基础。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基础的学科只强调其工具性,或者文学性。诚然这些都是它的重要性质,但总是在二者之间纠缠不休,或来个折中,那么就失之偏颇了。初中语文教学突出其工具性,的确有一定的理由。在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语文课所占的比重首屈一指,应该就有这方面的原因。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其文学性,也无可厚非。毫无文学成份的语文课,只是语言文字的解剖学,除语言文字工作者对它有兴趣外,恐怕就只好供孔乙己们研究“回字有四种写法”了。但是,我们在津津乐道这些性质之时,千万不能忽略甚至忘记了初中语文的其他同样重要的性质。初中语文是一门极具情感性的学科。这种特性突出地体现在它的许多课文以及学生的作文之中。中国素有“诗言志”的传统,现代的文学作品更是注重张扬自我,抒发生命的感受;初中的课文所选的多是个中精华。在教学之中,教师若不调动学生的情感介入,只在那里空作语言及写作技巧等等的分析;那么学生单觉索然无味还不算糟糕,更为糟糕的是任你口若悬河,学生还以为你在讲爱斯基摩人的语言。而学生作文缺乏了真情,单卖弄文笔,写出的只不过是现代的八股文,语文教学设若沦落到如此地步,岂不悲哉?初中语文还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综合性,不仅指它具有以上的多重性质,更指它的内容上囊括各科。我们试着分析一下其课文内容,就会惊叹:一套语文教科书,堪称一部学生版的百科全书。有人读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认为既然“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而语文“明显属于分科的学科”,并以此否定具综合性,其实只是一种误解。

二、关于初中语文教材的思考

教材,又称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课本。记得从前有一篇课文叫《珍贵的教科书》,讲的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人们为了教科书而付出生命代价的故事。可见了教材对于热爱学习的人们来说,是多么重要。然而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教材”的形式甚至含义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将那三五本或薄或厚的书本当作一字千金的教材,并把它化作紧箍咒牢牢套在学生的头上,那么造就的顶多是“孙行者”,绝不是“孙悟空”。人们常说: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其实只说对了一半。死的教材造就不了活的人才,教材也必须是活生生的。何谓活的教材?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才能编出富有生命力的教材。以“四书五经”取士的封建统治者不明白这一点,即使明白了也不可能改变它,因为他们需要的是成批的奴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是各行各业的人才。初中学生风华正茂,他们有的是活力,有的是激情;如果用死的教材去扼杀活的“青春”,语文教学岂不是走向了自身的反动?所以,初中的语文教材无论是国编的,还是地方编的,都只是“素材”;只有结合学生实际编定的才是真正的教材。初中的语文教材可以取舍,可以自编,前提是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邓总设计师有句名言:管他黄猫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语文作为一门灵活性极强的学科,它的教材又何须千篇一律?据说某私立中学采用四大古典名著为教材,学生在会考中语文成绩居然名列前茅。当然就算此事属实,也不过是个特例。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语文还是应有基本的教材,教师在此基础上又作增删取舍,以适应教学实践的需要。

三、初中语文“课堂”新解

语文课本该是最生动最富感情最吸引人的学科之一,而初中学生求知欲强、情感丰富,理应酷爱语文课才对,可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某此初中语文教师爱将活生生的课文当作死尸,非细细解剖并将五脏六腑掏出来展览不可,这实在令人反感。不信,你去问问那个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了整整24节课的“大师”,他一定还摇头晃脑地说:“上得多么?多乎哉,不多也。”至于他的学生,唯一的收获恐怕就是:有了打坐的毅力。其实,课堂课堂,上课的天堂,绝非打坐的禅房。初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学生实践,学校的设备,设计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知识。花有百样红,课堂为何面目只有一种:组复新巩动?魏书生老师独创的课堂教学六步骤: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就打破了课堂常规。课堂设计须注意的只有一点:主人公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学生;教师的职责是当好一名导演,或都最佳配角。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初中语文课也须选择适当的教具,有条件的还可以采用现代教育手段。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有时容易分散;教师须注重引导,做到“得鱼忘筌”,切不可为“课件”而“课件”。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每堂课都弄一筐“教具”去,弄棒使枪,只图热闹,不看门道,教师岂不成了一个卖狗皮膏药的江湖朗中?

教室可以成为课堂,但课堂绝不等于教室。孔子尚且可以在树下讲学,何况今天的教师?初中语文的课堂向外延伸,已经不再是设想,而是现实。在这层意义上说,人们常说的“语文课外活动”“语文实践活动”,不也是“课堂吗”?只要能有效的学习,课堂又何必有“内外”之分!

四、关于初中语文的基本内容

初中作为基础教育的中间环节,必须为将来的学习夯实基础,所以语文教学重视“听说读写”训练的传统还是有继承的必要。但是“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故训练时应分而合之,合而分之,整体推进。切不可顾此失彼,或重读写、轻听说。当然作文(口头或书面的)仍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作文先作人”,每写一次作文就应让学生受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做到:人以文高,文由人美。 大而言之,语文即生活,生活才是语文的真谛。初中学生“人”的意识已渐渐唤醒,那么,何不让他们试着到生活的大课常中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呢?

由此看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是以传授知识为单一目的的简单过程,它必须依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站在高角度上多侧面设计并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完成课堂教学的最根本任务:培养具备扎实基础、掌握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高素质人才。进行有效教学是我们的责任,成为一名有效教师是我们教师的本分,今后我将为之而继续探索,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力争成为一名当之无愧的初中语文教师。

如何搞好课外辅导 篇5

一.课外辅导要有计划、有对象

课外辅导在多数情况下, 是对部分或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或对差生进行转化, 或对优生进行个别指导, 以扩大其知识领域。

课外辅导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辅导的内容除按不同的对象区别对待外, 还要针对辅导对象的不同层次解疑、释疑。指导学生做好课外作业, 帮助每一个学生克服学习上所遇到的困难。

课外辅导除补课外, 一般是启发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批改作文时, 发现学生的作文往往不注意使用标点符号, 常常是一逗到底, 弄得整篇作文语不通, 句不明, 便引用了明代书画家祝枝山写春联的故事来开导他们。两副春联是:“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 由于加标点符号的位置不同, 产生的效果迥然不同:一是“懊丧之词”;一是“吉庆之词”。学生深受启发, 在以后的作文中, 基本上养成了字斟句酌、准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良好习惯。

尤其需要提出的是在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 要不因学生迟钝而叹息, 不因学生调皮而生气, 要循循善诱, 持之以恒, 只要坚持始终, 后进生定能变为先进, 调皮生也能成为奇才。

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辅导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学, 而在教学生如何学。”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真正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 优秀生的成功学习与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分不开。

在教学问题的探讨上, 教师不仅要注意到教法, 而且还要注意到学法的指导;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才能获得最佳效率。如同样是背诵课文, 有的语文教师采用再现情景法、表演法背诵《岳阳楼记》和《核舟记》, 效果颇佳;有的语文教师采用“登门槛技术”, 复习背诵一学期的课文, 效果极好。

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但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和实践的差异, 学习方法也各有千秋, 不可能使用一个模式。“学有法而无定法”, 面对众多的学习方法, 可引导学生寻找最适于自己的最优良的学习方法, 如毛泽东的“勤动笔墨勤思维”, 徐特立的“不动笔墨不看书”, 朱熹的“心动、眼动、口动”, 还有“尝试回忆, 字斟句酌”等。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 无疑是对学习大有裨益的。

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搞好课外辅导,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实施课外辅导的教学过程中, 根据现有条件,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 指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 力争达到课堂上达不到的效果。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进行课外辅导, 也包括利用当地的自然风貌进行教育辅导, 如学习语文课本说明文《看云识天气》后就可将学生带出教室, 走向大自然, 结合当时天上的云, 分析云的形状、类型。通过这样的辅导, 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又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感性认识。有位地理老师在讲述“等高线地形图”时, 利用星期天组织学生游乌江, 登望城坡, 结合山顶的层层梯田, 形象地描述了等高线地形图, 并指导学生绘制地图。他还结合山体周围地貌讲述了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陡崖等地形, 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 加强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真可谓一举数得。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搞好语文阅读 篇6

一、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习惯重在培养, 兴趣也重在养成。小学生阅读应当从幼儿时期抓起, 从读图抓起。在小学生眼中, 图形符号更具有吸引力, 他们甚至是以读图的方式来初步认识汉字的, 所以才会出现小孩子写字如画字的现象。而这一点正说明我们汉字的起源, 正是来自绘画。可见, 汉字和图形本身就有自然的联系。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 可以通过模仿作用来进行。大人在孩子面前多读书, 小孩子很容易无意识地模仿大人, 当他们看到大人在专心致志地读书时, 他们也会像模像样地找本书读起来, 甚至可能书都是拿反的。但这种行为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励。

家庭熏陶是小学生最重要的一课。现在许多家长在看着孩子的时候会让孩子自由地去玩, 自己在沙发上玩手机。更有甚者, 家里喝酒打牌, 任凭孩子自己去玩, 大人所作所为孩子都看在眼里。他们会下意识地模仿, 等到他们能拿起手机的时候, 他们绝不会拿起书本。所以,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要从家庭熏陶做起。如在晚饭后, 父母都坐下来看书, 或者拿出图画书和孩子一起看, 就能静静地坐下来阅读。给孩子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 给孩子一个浓郁的阅读氛围, 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离不开必要的引导。在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中, 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必要的引导是决定学生阅读走向的方向标。引导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阅读习惯方面, 让孩子保持正确的坐姿, 不能趴着或歪着身子阅读, 也不能在光线阴暗或者过于明亮的地方看书。除此之外, 还要养成读书前后洗手的卫生习惯。读书前洗手为是为避免把污垢弄到书上, 读书后洗手为的是不把书上的细菌吃到嘴里。这些读书的小细节非常有必要, 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 教师要有所选择, 碎片化信息、颠覆经典和解构英雄的漫画应该严加控制。一味的搞笑往往是肤浅和不负责任的回避, 这对小学生思想观的形成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教师应注意为学生选择具有传统美德和浓厚东方文化色彩的故事和具有开拓精神、积极、活泼的读物, 以开阔眼界, 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二、让学生爱上阅读

培养阅读习惯仅仅是引导学生阅读的第一步, 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善于让学生爱上阅读, 让阅读成为学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首先, 朗读读出语言的美。小学生阅读一定要从朗读开始, 这不仅是出于学生年龄特点的考虑, 还是出于阅读方法的考量。优秀的主持人都曾经公开进行过朗读表演, 声情并茂、宛转悠扬、准确到位的朗读是检测作品理解度的有效手段。不同的理解方式就会做出不同的停顿和不同的语气处理。反过来讲, 大声的朗读也能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在这一方面, 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做示范, 给学生展示朗读所表现出来的美, 然后让学生尝试在自发的朗读声中学会控制节奏, 把握重点。

其次, 阅读活动激发学习兴趣。阅读要加强引导, 更要激发其积极性, 适时展开读书比赛活动, 通过各种竞赛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刺激他们把阅读放到更广阔的空间里去。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个性特征, 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 全面把握, 设计符合学生个体实际的问题, 特别是在引导的角度、坡度、难度等方面富有针对性, 做到因材施教。

最后, 通过写作促进阅读。语文学习是一个整体, 不可分割。阅读兴趣的培养不是目的, 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就是要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促进其写作能力。所以, 语文阅读还要和写作联系在一起。没有写作的阅读是没有目的的旅程, 时间久了就会让旅行者感到疲惫不堪, 再也难以进行下去。而且, 进行写作训练, 让学生在写作中把所阅读所得运用进去, 让他们感到因为阅读带来的实际功效, 他们会从中获得成就感, 从而更喜欢阅读。

三、让学生善于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质工作就是对学生阅读技巧的练习, 同时, 也要帮助学生培养远大的目标, 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能, 懂得如何查阅资料, 如何对书中的话有所辨别和借鉴, 而不是盲目地附和。在读书过程中, 让学生保持独立的读书人形象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有的人读了很多年的书, 最后成了书的奴隶, 凡是书上写的就以为是正确的, 达到了迂腐的地步。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引导的设计应更具有艺术性, 通过艺术性、创造性的引导, 带领学生以有感情的朗读对阅读教材的词句、篇章进行仔细品读, 把握阅读文章的内涵, 在阅读品味中去感受世间美好的情感, 塑造小学生高尚的情操。

善于阅读还表现在对阅读时间的科学处理上。首先, 既要保证每天适量的阅读, 养成坚持阅读的好习惯, 又要避免兴趣一上来就置其它于不顾, 而一头扎到书堆里, 影响到了其它科目的学习。其次, 阅读要选择恰当的读书时间。一般来说, 早晨适合朗读。一天刚刚开始, 睡眠中淤积的浊气, 可以在大声朗读的同时释放出来, 同时呼吸新鲜的空气。早晨起来大脑得到了良好的休息, 体力充沛, 也适合大声朗读, 让耳朵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而晚上的读书则适合默读, 在安静的环境中沉浸在文字的世界中。

善于阅读还表现在对不同类别书籍的处理上。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该是广泛的, 如果只是读一种书就显得不够, 喜欢的种类多了, 就容易丢三落四。这些都需要进行灵活的处理。在不同的年龄段和学习阶段, 应该有不同的阅读重点, 有的书需要认真研读, 需要做笔记, 而有的书只要浏览一遍就行, 还有些书可以买来放在书柜里等到需要的时候查阅资料。

参考文献

[1]金传宝.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J].外国教育研究, 1998 (2) .

怎样搞好初中语文教学 篇7

一、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教学实际工作中, 存在以下几种教不得法的问题:一是教学不到位, 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对文章中字词的解释而不重视对文章整体理解和语言运用巧妙的讲述。二是教学方法呆板、僵化。一些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 并以这样一种方式去应对各种文章, 不能灵活变动, 模式过于僵化、呆板。三是以讲为主。在分析课文时, 总跳不出“分析”的框架, 局限于深入理解这个层面, 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总想分析出其微言大义来。仿佛不这样教就显得教学没有深度, 不这样教就不算完成教学任务。有时为了追求课堂上的表面活跃, 大量的提问充斥课堂, 满堂讲、满堂问、串讲串问, 把语文课上成问答课。四是题海战术。现在的学生, 除了极少的上课时间, 大部分时间都被“考试”“训练”给占满了。学生整日里泡在“题海”中而不能自拔, 而考试时最感头疼的还是不会阅读分析。这除了试题本身的因素外, 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题海战术的不灵验。

教学方法上存在的这些问题, 说到底, 还是教师对语文教学上的认识有偏差。

现在的教师, 文凭上都是高学历,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就显得有些“低能”。他们也知道自己努力地去教学生, 却收不到成效, 也很苦恼, 在努力去改变种种问题, 但是总也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有的教师说:“我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去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学形式比以前增多了, 有提问、质疑、合作学习等, 能用的都用上了”。我感觉, 教师在改变的同时, 要思考是“量变”还是“质变”, 要从思想观念上提起重视。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为做法上的走样, 所以, 要解决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 正确解读新课改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师要有自我提升的意识

密切关注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新成果, 使认识和实践及时跟进。新的课改成果凝结着众多课程专家和一线教师潜心探索的智慧和心血, 我们要及时了解、及时吸收, 使我们在探索过程中少走弯路, 而且如果能将我们自身的探索与他人的成果有机结合, 还可望生成属于我们自己的更为适用的教学策略、教学路径等。我们关注的渠道主要有相关的专业期刊、专业网站、专家博客、有关专著、各层级的研讨会、培训班等。不仅要看、要听、要学, 还要深入思考, 及时归纳梳理, 弄清楚各路成果的来龙去脉, 内化成自我的一部分,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使自己很快也能成为专家学者, 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树立团队意识、攻坚意识, 整体提高语文教育水平。试想如果没有全国范围的自上而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整体氛围, 靠一个个教师的个人努力在数年内要把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到现在的程度是多么困难。在一个相对关联密切的单位区域内, 比如一所学校或校内的一个年级组, 能真诚地联合起来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 肯定比个人单枪匹马奋斗其成效要显著得多。在一个真诚合作的团队中, 不仅能使个人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还能使个人的潜在能量得到充分的发挥, 成员间优势互补的效应得以充分的显现。

三、重视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学习的有效手段, 与作品对话、与作者交流、与自然交友、与别人沟通的活动, 可以采用朗读、泛读、默读、研读、背诵等方式, 不同方式的读, 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比如, 课文朗读, 通过反复的有感情地朗读学习, 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陶冶情操;课文研读, 是对内容深层次的把握, 逐字逐句的阅读, 弄懂字、词、句的意思, 把握中心思想,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略读, 对课文内容不求甚解, 做大致的了解, 阅读速度较快;赏读, 突出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 保证学生宽松、自由、开放的阅读时空, 让学生有时间读、有心境读, 追求一种读书的无扰与无我, 一种从容与自在, 读出感觉来, 融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 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 从而产生或喜或悲, 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 为人生的未来发展构筑起一座精神的家园。

阅读是广义的, 不只是书本的文章,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 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展思维, 积累知识, 提高语文素养。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 很大程度上来自大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 用形象的话来说, 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 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如果课内阅读是点的话, 课外阅读就是面, 点面结合, 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互相促进和提升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是自由的,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自由选择, 古今中外的名人传记、小说、散文、神话等。另外, 学生可以订阅一些与学习有关的报纸杂志, 如《语文报》《读者》《微型小说选刊》《中学生阅读》等。教师应把教学大纲中指定的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的篇目推荐给学生, 鼓励学生用节约的零花钱买书, 以备自由阅读时人人都有书可读。这种阅读方式给学生开放了一个自由的阅读空间, 深受学生的欢迎。

教师要营造一种大的语文学习氛围, 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外阅读指导很重要。首先强调读, 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进而让学生在众多的复习资料中能进行思考:我究竟需要什么?什么东西对我最有用?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

怎样搞好小学语文教学 篇8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互动的前提。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师生的一种互动过程, 包括文化知识层面和精神层面两种。而教师却往往忽略了精神层面的互动, 过于重视文化层面的互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严格要求, 有些做法不被学生接受, 不能说服学生, 学生就会讨厌教师, 对学习产生抵抗情绪, 提不起学习的精神, 学习效果得不到提高。出现这种情况的深层次原因还是师生关系导致的, 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精神需要, 满足他们的心理愿望, 不能一味批评、体罚、伤害学生的幼小心灵。或者一副严肃的面孔, 让学生敬而远之, 师生之间距离疏远、感情冷淡, 学生对教师没有好感, 自然对教师所教的学科没有兴趣。因此, 教师要用人性化的教学态度走近学生, 和学生打成一片, 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应该用心平气和的态度、微笑的面容、爱抚的眼神、柔和的声音对待他们, 增强亲和力, 使自己的言行似涓涓清泉, 注入学生的心田。这样, 学生才会把我们当作知心的朋友, 才会将心里的话讲给我们听。师生之间才会互相理解、尊重, 学生也更加信赖教师, 对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会积极参与, 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小学生认知思维属于形象思维, 对感性的知识接受得快。但教材书本的知识是理论、抽象的, 教师的说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抽象地重复, 学生要靠死记硬背来理解, 学习上有难度, 听起来感觉枯燥乏味。那么, 如何让书本的内容以感性的方式呈现出来,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呢?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运用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形象化的语言, 符合儿童具体形象的思维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 使他们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多媒体具有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多种功能, 能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让静态的文字立体化, 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神经, 刺激他们的感官认知, 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使学生对知识一目了然。多媒体能以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画面、变化多端的动画、生动逼真的音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牢牢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其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三、让学生学会阅读

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 阅读是重要的认知途径, 阅读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学生整体的语文学习效果。因此, 教师教学要重视学生阅读, 让学生多阅读、会阅读。一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为了考出好成绩, 学生往往只盯着书本阅读, 考什么就读什么, 阅读范围束缚在了狭小的空间, 使学生感到阅读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 对阅读越来越不感兴趣。而教师把课外阅读放置在一边, 认为是看闲书, 浪费学习的时间, 学生因为课外阅读甚至被教师批评。这种教学做法不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 结果造成了学习上的阻碍。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从课外阅读中发现读书的乐趣, 丰富学生的视野, 拓宽阅读的范围, 让阅读变得丰富多彩。童话、寓言、科普、传记、神话故事等都可以让学生阅读, 在课外阅读中, 能进一步促进课内阅读, 互为作用。二是教师要指导学生不同的阅读方式。指导精读:阅读要逐字逐句地读, 要理解具体的意思, 是深层次的阅读, 也可称之为研读。精读要动脑思考, 精读细析, 开拓思路, 包括自读、精析、品读三个方面。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对文章有深入和全面理解。指导速读:速读即快速阅读, 不需要学生对文章有深入掌握, 能够通读全文, 明白大概意思即可, 在短时间内获取尽量多的信息。指导朗读:朗读是通过语言大声地把文字读出来。朗读能增加学生的语感, 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增强记忆。朗读要做到深情并茂, 准确表达文章的字句所代表的思想感情, 绘声绘色, 语调要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朗读要用普通话, 声音洪亮, 不读错字, 流利阅读, 语气连贯。朗读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 比如分角色表演读、自读、模仿读、评读等, 教师要多变换形式, 让学生感到有新意。三是指导写读书笔记。在阅读中要读写结合, 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语句, 就记录下来, 整理成一本读书笔记, 日后随时可以查找, 为学习积累了素材。

四、合理选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授知识过程中涉及的一切可以使用的教学策略、教学用具、教学思想等总体的一个统领。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想是否先进, 是否被学生所认可, 让教与学处在一个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中, 实现了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出效率。那么, 什么才是科学的教学方法呢?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僵化的, 把教师和学生禁锢在一个固定的程序化的模式中, 成为“套子里的人”, 好比一条工业流水线生产的产品一般, 缺乏新意、创新、灵活。教学过程是僵硬的、死板的, 根本不符合现代教育改革对教育的新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以学生的认知为前提, 根据学生的兴趣、认知实际, 多角度和多思维地来组织教学, 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等。这样, 学生面对枯燥乏味的书本, 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思维、视觉等冲击, 提高了学习的注意力, 引起好奇心, 推动学生内心升起要探索的欲望。例如: (1) 语言智能教学法, 通过讲故事、录音、写日记、展览学生作品等进行教学。 (2) 数理逻辑教学法, 通过总结归纳、分类、问答、启发进行教学, 并提倡学生在学校的任何活动中都广泛运用数理逻辑思维方式, 使学生了解语文存在于我们整个生活中。 (3) 视觉空间教学法, 最容易的方法是帮助学生把书本和讲座的材料变成图画形象,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他们正在学习的东西。

如何搞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观念;实践;经验

一、改變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多读几本书,扩展知识面,或者教师通过细讲文章来让学生进行学习,之后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际阅读效果往往不会深究。在笔者看来,阅读教学,教师交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更要交给他们“渔”,这才是根本,才能更好地让他们进行阅读,实现阅读的真正意义。新课改更加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生活体验、心理熏陶,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阅读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加注重引导阅读对于学生的实际意义,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重要性,自发地进行阅读训练。同时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抛弃以往的教师“灌注式”的教学模式,而应该采取师生合作、小组合作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对文章有自己的见解,当然教师就是对学生的见解进行斧正、完善。

二、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教学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如果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相信阅读教学就会收到不错的效果。初中时期的学生往往对于小说更加感兴趣,而对于散文、说明文等文体往往感觉理解会相对吃力,因为小说比较通俗易懂,而散文则需要学生去体会,去深度理解,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养成“拈轻怕重”的坏习惯,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笔者看来,想要提高学生学习散文的积极性,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散文的美,它的语言美、结构美,还有散文的意境美等等,此外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体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进行体会,即把自己当做文章的作者,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的时候,你是怎么样的心情?当你遇到这样的情形时,你是怎么样的心态等等,让学生将自己融入文中,长此以往,相信就会收到意外的效果。而对于小说阅读,不能单单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走马观花式的阅读,而且也要让学生对于文章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心里描写进行分析、学习,以便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予以运用。

三、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

阅读教学的进行,书籍的储备是关键。没有足够的书籍、文章,想要做好阅读教学,那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初中学校的图书馆等设施还不健全,这就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刊物、书籍进行学习,影响了阅读教学的进行。在笔者看来,教师可以发动学生进行书籍的汇集、整理,比如,每位学生贡献一两本书籍,在班上建立一个“图书角”,然后班上几十位同学就会有几十本甚至上百本的书籍,每位同学拿一两本书就可以读到上百本的书,这样就可以发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暂时解决学生的阅读难题。此外,教师也应该帮助学生拓宽阅读渠道,帮助学生搜集各种信息,比如,网上的一些最新新闻资讯,或者好的随笔文章等等,又比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备课、授课中的一些发现、心得、体会,都可以和学生一起分享。

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最有表现力的语句,反复推敲,会心悟解。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老师可让学生在班内表演捕鸟动作,在表演中体会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天真、快乐的心理,然后学生发表议论。学生在情境中,动态生成动词的运用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五、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如何搞好语文毕业总复习 篇10

一、提高认识, 端正态度

复习不是对原有知识的简单重复, 而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对学过的知识加以巩固、认识、理解, 使学生达到熟练的程度, 增强解题技巧, 拓宽解题思路, 提高应变能力。

首先, 教师要慎重对待,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进行全面、系统、深化性的复习,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可单纯地让学生去读、写、背, 而老师撒手不管。

其次, 深入做好培优转差工作, 抓两头带中间, 使95%以上的同学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 得到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那些差生, 如果不对他们加以重视, 很有可能在最后的关头把他们推向社会, 步入盲流或打工者的行列。

再次, 狠抓班级组织纪律, 坚持正确的班风、学风, 形成你追我赶, 争先恐后的班级学习氛围。不可放羊式地撒手不管, 否则所谓的复习只能是一塌糊涂, 想学的学不成, 不想学的从中捣乱。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 要硬住手腕, 抓住好坏典型, 树立正气, 刹住歪风, 使学生处于紧张高效、活泼快乐的学习氛围之中, 使大家人人乐学、愿学、争着学, 劲往一处使, 汗往一处流, 为集体荣誉而战, 为个人前途而战, 争分夺秒, 互帮互学, 携手并进, 共同提高。

二、把握复习原则, 抓住复习关键

1.复习应以基本知识为主, 抓住双基, 进行训练。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适度罗列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难度较大的知识、习题, 但是应当注意分寸, 把握限度, 避免喧宾夺主。对于那些爱做奇、难、偏、怪题的学生, 应及时加以引导, 不能让他们钻进死胡同里面不知回头。

2.以课本知识为主, 以复习资料为辅。比如文言文的翻译, 必须以课下注释为准, 凡是与课下注释矛盾或不一致的地方, 必须按照课下注释进行纠错。对于复习资料, 可以作参考, 但必须在课本知识弄懂、弄清、弄精的前提下, 再去复习资料。否则, 就会犯了“丢了西瓜捡芝麻”的毛病, 深入宝山而空手而归。

3.以分册复习为主, 以分类复习为辅, 并且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讲练结合, 点面结合, 使学生既能抓住重点, 又能考虑周到, 避免顾此失彼, 头绪混乱。否则, 会使学生如坐在云雾之中, 摸不着头脑。

4.反对死读书, 杜绝读死书, 拓宽学生视野, 灵活运用适当的复习方式, 既使学生紧张、匆忙, 又使学生耳目一新, 轻松、愉快, 不致产生厌烦情绪。

5.把复习与检测结合起来, 以便及时检查学生复习效果, 查漏补缺, 对症下药。

6.适当进行强化训练, 进行适度学习, 但不可搞题海战、疲劳战, 阵前大决战。如果一直让学生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就难以收到预想的效果。我们不否认熟能生巧, 但必须注意限度, 适可而止。

三、教给学生有效的复习方法, 提高复习效率

1.根据遗忘进程规律, 指导学生进行及时复习, 把复习放在遗忘开始之前进行, 比如文言文和古诗词的理解和背诵, 每隔三五天就要复习。

2.把文言文和古诗词的复习分开进行, 避免相互干扰, 相互影响。尽管中招考试文言文阅读里面有比较阅读题, 但是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尽可能把《三峡》《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这些同是写水的课文分开复习, 至少不在同一节课复习, 避免混淆。

3.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充分利用早、中、晚三餐后的时间, 让学生在走路、聊天的同时, 相互提问一些文言文、古诗词和文学常识方面的知识点, 有助于记忆。

4.注意劳逸结合, 用脑卫生, 不可一味开夜车, 打夜仗, 否则会造成恶性循环, 影响正常复习。

5.加强对学习材料的理解, 提倡理解记忆, 反对机械识记。

上一篇:企业兴衰下一篇:西南民族民间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