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教学课堂教学(精选12篇)
搞好教学课堂教学 篇1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三、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学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教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搞好教学课堂教学 篇2
谈谈如何搞好课堂组织教学
**二中宋福刚
我们一些教师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就把握不住课堂组织教学,课堂组织纪律差,教学一片混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此十分苦恼,对教学工作产生厌倦情绪,怕上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过程。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个性、体力,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组织教学是课堂顺利的保证,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中。没组织就没纪律,达不到学习目标。组织教学很强调课堂上的因势利导,灵活应变。那么,如何搞好课堂组织教学呢?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搞好课堂组织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调整心态,增强责任心。
如何搞好课堂组织教学,是信心、是态度、是责任、是方法。“教师这一职业不是混饭吃的”。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那就意味着更多的是被选择。干什么说什么。只有你认为值得把课堂组织教学搞好才能搞好。只有自己真想把课堂组织教学搞好才能搞好。老师们只要想把课上好,没有一个上不好的。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自我的信心,多学习、多观察、多动脑筋。
二、具体的几点做法
1、把握良好的开端。古人云:“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一个好的开头,一个好的开始,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只要到一个新的年级、班级,第一节课一定要上好,给学生一个全新感觉,让学生喜欢你又敬佩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你有兴趣了,对你所教的学科就有兴趣了,从而树立在学生中威信。如何上好第一节课?首先,很幽默风趣的介绍自己;其次,从家庭、社会的角度给学生摆明现实性,树立“四个感”(意识感、紧迫感、危机感、竞争感)、“四个心”(信心、决心、恒心、雄心);第三,约法三章,特别是强调课堂纪律,告知学生纪律是学习之保证,如果离开纪律谈学习是不可能。“不成规矩不成方圆”,先说断,后不乱,以后上课我不再谈纪律问题,如果有纪律问题那就是我的问题;第四,教给学生学习本学科的方法,告诉学生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心态,这就是最好的方法。学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
2、讲究批评的艺术,正确的善待学生。(1)、学生违反纪律是难免的,不论是小的错误,还是大一点的错误,一定不能在课堂上就严厉的批评,()甚至停下课来批评,你可以用一个眼神或一个手势来提醒他,下课后再找他谈一谈。(2)、对待学习不好的学生更不能简单地批评。一个人真正知道知识的重要是在进入大学或工作以后。孩子不是知道了知识的`重要性而后学习的,而是先学会了然后才知道知识的重要性的。学生都想学好,但他们更多的是良好的愿望,少了始于眼下的踏实努力。只是停留在想好的阶段上,还未上升到做好的的层次上。那么,让孩子学习,单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是没用的,让学生学习,跟让挑食的孩子吃饭一样,要逼迫,要有花样,即严格要求,讲究方法。(3)、作为一个教师来说,无论你是科任老师,还是班主任都一定要注意在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五个忌讳”:一是不打骂学生;二是对违纪学生不撵出教室;三是对违纪学生原则上不告班主任;四是对违纪学生原则上不告家长;五是上课不压堂。
3、认真备课,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美国着名的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描述了“鼓舞人心”的课堂可以观察到五种品质是:清晰的尊严感、流淌着轻松的活力、自主性、集体感和觉察。新课程强调,知识不是你直接“给”的,是你“导”出来的。应引导学生经历过程,体会方法。德国第斯多惠: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程背景下更倾向于用科学性更强的“教学设计”取代“备课”这个名词。新型教学设计要求“简约教学设计过程,摒弃形式主义的文字;精心进行粗线条的设计,扩大学生课堂实践的空间”。“变从知识出发为教而备”为“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为学而备”。教案不是定稿的剧本,更像是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课堂上,老师不应该把精力放在读课本或冥思苦想教材的知识内容上,而应该把精力放在瞪大眼睛寻找哪些同学走神、谁神态不对上。备课,还要备哪些是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怎样展示、突破,备怎样过度衔接,备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启发学生,备哪一层次的问题提问哪一部分学生,备情感、态度、能力、价值观怎样培养,备怎样复习小节。等等。
如何搞好语文课堂教学 篇3
一、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自制力差,这些性格特征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状况。教师如果不注意这些特点,将教学的内容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仅仅停留在知识讲解上,就会让学生感到课堂听讲是枯燥乏味的事情,从而丧失学习信心,产生厌学情绪。要改变这种学习状况,教师教学就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通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因素。在学习中,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方法。
1.做游戏
游戏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讲,而是亲身参与,在无意识中轻松学习。通过游戏的形式,把知识与动手操作严密接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欣赏音乐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给人最大限度的联想空间,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音乐元素,或配乐朗诵,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还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日记、课外活动
让学生写日记,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会思考、记录,把每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出来。教师可以举行故事会,让小学生自己讲故事,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开展竞赛活动,看谁讲得生动、有趣、感人。除此之外,还可借助绘画、诗歌、搜集名人名言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是影响教与学互动的首要因素。当代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是建立在正确的人际关系、态度和素养上的。可以说,教育的过程实质是教育者以教材为载体向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这个目标的达成有赖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我们不难发现,在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班级,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反之,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学习被动、消极,好像在为了应付教师,是一种服从式的学习,没有发自内心的积极参与的状态。这恰恰印證了古人所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会因为对教师的认可来决定学科学习的态度。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爱戴来源于教师给予学生的理解、宽容、友善和信任。在这些情感因素的互相作用下,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三、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
很多家长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能考出好成绩、考上名牌学校就是好孩子。学校关注的是升学率的排行榜,教师希望自己教的学生成绩好,这些观念都片面地把文化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会发现在各岗位上的优秀人才,并不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学校时,这些人把一部分时间放在学习上,另一部分时间用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他们的自信心、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主能力等都有全面发展。如果学生没有自信心,缺乏自我管理意识,逃避学习,与教师和同学不能和睦相处,性格孤僻等,通常学习成绩不好。
0-12岁是思想形成的关键期,孩子85%-95%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12岁之前形成的。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思想教育可以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奠定成功基础。在小学的起步阶段,从一开始我们就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学科教学有机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就要挖掘教材的德育思想,要“披文入境”,找准思想教育点,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还要与语文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中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从思想情感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理解与表达能力提高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想道德素质。
小学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们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们认识世界、持续学习的工具,同时它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品格的培养、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独特的作用。比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丰碑》等课文中,描写了不少爱国志士,他们身上凝聚着的深厚的爱国之情、至死不渝的报国之志。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灵感悟英雄人物的爱国激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在故事情节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感。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描写祖国山水、名胜古迹的文章,它们优美动人的语言似甘醇的美酒沁人心脾。例如,四季如画的《美丽的小兴安岭》和《林海》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现在的学生多娇生惯养,意志薄弱,依赖性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小站》《古井》《挑山工》《白杨》中对人物、事件、实物的描写和刻画,深深打动了学生,能培养学生坚强的品质,刻苦学习的精神。
四、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不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去找到这种办法并利用这种办法来找到别的办法,解决别的问题。”这句话为今天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与提倡的素质教育是“异曲同工”。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好比书呆子,只会记知识,不会用知识,缺乏自我思考探究的学习过程。在新形势下,教师要转变角色,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让学生自己建构,学会学习、学会运用和创新。例如,在预习中,让学生课前初步领会课文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学科,乐于学习,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岗位上,在搞好课堂教学这一永恒的主题面前,不断深入研究,培养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责编 张景贤】
优化教学结构 搞好写作教学 篇4
首先, 搞好写作教学, 优化教学结构, 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理论指导, 让学生先掌握一定的技法, 这正如盖房子, 有了建筑材料, 还必须有良好的工匠来施工, 才能盖好房子。而在以前的教学中, 教师包揽了教学乃至写作的全过程, 从指导到写作, 模式是教师定的, 体现的是教师的思路, 这样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在服务性上。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在“导”上, 不只是导写作理论技法, 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先做好人生的作文。初中学生阅历浅, 思想单纯, 识别能力差, 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倾向、不轨行为, 他们常常不能识别, 有时还会受到一些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 让他们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 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二是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 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 投身到社会中去, 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增加阅历, 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我布置作文《家乡变了》, 有的学生一时无从下笔, 写出的作文泛而空, 主要原因是他们生活在改革的年代里, 对周围的事物变化感受得不够深刻, 尤其是对以前的生活了解不够多。因此, 我就指导他们去观察、体会生活中的平凡小事, 透过现象看本质, 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写出了很优美的文章。由此不难看出, 如果学生不占有材料, 无论理论指导如何好, 也是收效甚小。
三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引导学生抒真情。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学生写作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人生最宝贵的品格, 有无自信心是作文成败的关键。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作文不难的信心, 在教学中多鼓励表扬其进步的一面, 使学生有写作激情, 在情感中完成写作任务。记叙文的写作离不开情, 学生在选材时, 也要经过严格的筛选。而一些议论文的写作, 更需要激情, 有愤才有议。人们常把文章比作酒, 那么激情就是酿酒的菌。写作时没有一定的思想感情, 没有激情冲动和浓厚的兴趣, 即使是最好的现成的材料, 也不可能写出绝好的佳作来。
其次, 搞好写作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 还要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程度、心理及阅历, 因材施教。笔者认为,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压缩讲授时间, 增加学生的活动量。无论是在具体写作, 还是在具体讲评时, 学生都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该起到组织者的作用。过去的填鸭式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因而应增加学生的活动量,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让学生自由写作。
二是命题要以学生为主体, 要与学生的思想和社会实践结合。作文无疑是一种情感的流露, 体现作者对某一事物、某一现象的思考, 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 命题要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这一主体上。反对脱离学生实际的、激发不起学生写作兴趣的命题。郑板桥说过:“作诗非难, 命题非难。题高则诗高, 题矮则诗矮, 不可不慎也。”因此, 命题要有高度, 有新意。
三是批改、讲评中体现学生的“活”, 让学生主动参与。新课程标准规定:学生的作文可以他评、自评、互评。以往的作文教学中都是教师批改为主, 教师唱独角戏, 学生是听众。常常是满纸朱红, 学生还不买帐, 给教师带来的是作文难, 批作文更难, 让人头痛。而自评和互评的讲评方法, 给写作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最后, 搞好作文教学, 还应该重视训练这一主线。训练是提高写作的主要途径, 但要注意的是作文训练的目的是为提高作文质量, 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 让学生把写作看成一件快乐的事。
如何搞好教学工作 篇5
祁村小学宋康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何搞好教学工作,做一名合格教师,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探索的问题。当然,每位教师可能都有自己的成功经验。下面仅就我本人多年来从事教学工作的体会,谈一下自己的浅见。
1要率先垂范
首先要率先垂范,这是先决条件。它涉及到教师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为人处世、工作态度等各个方面。
1.1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至关重要,它直接反应出教师的内心世界。有时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该说的话不说,说话要有礼貌,要文明;不该做的事不做,行为要端庄。
1.2教师的衣着打扮也很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外表形象,衣着要干净、朴素、大方,不能穿奇装异服,不修边幅。1.3教师的为人处世也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教师总要与学生相处,所以教师为人要正直、诚实,待人要热情、和蔼,要与人为善、和睦相处,要有宽广的胸怀,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待人要诚恳,要有耐心,做到身正为范。
1.4教师的工作态度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工作认真、一丝不苟,无形之中为学生提供了典范。如果教师工作不认真,凭什么要求学生学习认真,“己不正何以正人?”的道理就在于此。
如果教师在各个方面都能率先垂范,学生就会尊敬你,爱戴你,佩服你,否则就会被贻笑大方,为学生所不齿,所以它是搞好教学工作,做一名合格教师的先决条件。
2要有渊博的知识
因为学高才能为师,所以要有渊博的知识这是搞好教学工作,做一名合格教师的基础。
2.1渊博的知识主要体现在自己所任教的学科上。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不懂的问题总是要问该学科的课任教师。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能给他讲解得比较透彻,分析得比较全面、深刻,甚至对答如流,学生对这位课任教师就比较佩服,对他就会肃然起敬;倘若学生所问的问题教师大部分回答不出来或者讲解得不能令学生满意,则这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就不会高,又怎能搞好教学工作,做一名合格教师呢?
2.2渊博的知识还体现在自己所任教学科以外的其它学科及学科间的综合上,因为现在各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日渐增多,特别是现在的理综和文综考试,个别题目要用到几个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才能解决,所以要搞好教学工作,做一名合格教师仅仅在自己任教的学科方面知识渊博是远远不够的。
2.3渊博的知识不是仅仅体现在中学学科的书本知识上,对于那些中学教材上没有的知识,比如《生活常识》、《健康教育》、《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也都是搞好教学工作,做一名合格教师所不可缺少的必备知识。
3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有好的教学方法,这是搞好教学工作,做一名合格教师的关键。
教师的知识尽管很渊博,但如果不能传授给学生,那也是不可能搞好教学工作,做一名合格教师的。同样一节课,有的教师上,学生听不懂,学习没有兴趣,教学效果
差;而有的教师上课,则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精力集中,教学效果较好。以上区别在于教学方法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算是好方法呢?这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师的特点、学生的特点等来共同确定。总的来说,只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3.1插入故事法。学生往往爱听一些故事,当学生听课精力不集中时,可以采用插入故事的方法来集中他们听课的注意力,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当然,所讲的故事要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不可偏离主旨,舍本逐末。比如上物理课讲“阿基米德定律”时,可以讲他的关于“辨别王冠真假”的故事等等。
3.2声音抑扬顿挫法。这种方法是通过语言的艺术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往往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可以通过声音的高低、婉转,语速的快慢等来实现。
3.3突然提问法。当某些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时,可以及时进行课堂提问,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听课的效果。比如:请问大家:“我现在讲的是什么问题?”;“某某学生请回答某某问题。”等等。
3.4讨论、争论法。常言说:“真理愈辩愈明。”通过讨论和争论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比如,一节课讲完以后可以提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去争论。通过讨论和争论可以消除模糊认识,澄清正确认识,达到真正理解和准确掌握本节所学知识的目的。
3.5提问解答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讲的问题不可能是每个学生听得都很明白,这时可以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来动脑筋提问题,从而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要有虚心学习的态度和不断探索、力求上进的执着追求,这是搞好教学工作,做一名合格教师的源泉。
教师在工作中要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我们才能搞好教学工作,才能永远地做一名合格教师,不至于被淘汰。
学习新的知识不仅要学习一些对教材中原有概念、规律的新提法、新见解以及处理问题的新思路,而且还包括与教学有关的全新的其它知识。总之一句话,只要是不懂的知识我们都应该去学习,并且要尽可能地学好。
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学习一些教学的新思想。比如“微格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等教育思想。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并运用于实际教学当中,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日趋多样化,单电化教学就有多种,我们要善于学习并加以运用,这样才能把教学工作搞好,才能在“三尺讲台”上站好。
冷静思考搞好教学 篇6
一、一味求自主 忽略引领
比如有的老师在教学《狐狸和乌鸦》的最后一自然段时,大屏幕上有乌鸦落寞的站在枝头的画面。然后老师问:同学们观察此时的乌鸦想想狡猾的狐狸叼着肉钻进树洞里以后,乌鸦的感觉怎样?然后学生说:乌鸦非常伤心,都怪我爱虚荣,几句好听话就上了当。还有的说:乌鸦后悔了,要是不听那几句好听话,肉就归我了。还有的学生说:乌鸦不以为然,我都长这么大了还没有谁夸奖我,羽毛漂亮,歌声动听,狐狸今天总算满足了我,一块肉也真值得。孩子们别急,我能找到一块肉,也能找到更多的肉。对于最后这个学生的发言,好像与众不同,有创新感觉,能够展现乐观豁达的情怀和明朗的性格,但是仔细揣摩这分明就是自欺欺人,虽然在创新,他就缺乏强有力的支撑,歪曲了文本的内涵,与文章背道而驰,出于对学生个体体验的尊重,老师可以理解学生这种个性的发挥,但是必须加以引领,应该知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果老师引领的方向偏颇,那么文本的价值取向就会离散,做人的根本准则就会异化。学生对文本的语言理解上有偏差,也就导致吸收和内化处于歪曲状态。
二、低效合作 只求热闹
在课改的今天,死气沉沉的课堂已不再推崇,有的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就分组讨论,一个组的学生迅速启动,又是扭头,又是拉桌椅,教室顿时响起嗡嗡的声音,一个小组几个人,每一个人都在各抒己见,你一言我一语都在拼命的说,谁也没有关注其他人在说什么,也有的小组是成绩好的学生来当组长,组长来唱独角戏,其他学生默默的听,无发言,无补充,更有甚者学困生干脆把这个讨论时机当成大赦天下,抓紧时间玩一会儿。一段时间以后安静了下来,然后就是组长或者组员发表见解,但是这些学生都是说我如何如何,我觉得应该怎么怎么样,其他的学生没有被提到,也是唉声叹气或者在嘀咕着什么,也不想去听别人说什么。面对这种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其实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一个双边的互动的过程,通过互动来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才是教学的根本宗旨,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这个宗旨服务的,比如这个例子中表面上看通过分组整个班级的学生都在合作交流,貌似热闹,仔细想来却有更多的放任和随意,这种讨论仅仅流于形式,从发表见解上看学生都在说我怎么样,没有说我组怎么样,从这里来看这种合作学习根本不到位,正儿八经的合作应该有两个特征,第一就是合作应该在学生有合作欲望的时候再合作。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如如果产生合作需要,然后组织合作,这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才能保证他的有效性。有的老师动不动就让学生合作,充其量也是流于形式,哗众取宠,无的放矢,究其效果也可想而知。此外,交流应该包括自己想法的表达以及对别人意见的倾听,是一个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既彰显个性又辩证统一的达到思维的沟通和世界的融合,取异求同。
三、注重探究
例如:有的老師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文时,出示了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想一想埃及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学生们想来想去也没有在交流的过程中说出个所以然来。的确我们提倡探究学习,但这种方式不是唯一,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就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说起接受学习,学习内容是固定的,呈现方式唯一,学生的身份也应该摆正,在这里他就是知识的接受者,具体到接受学习,学习的内容往往是一连串的问题,通过学习然后发现知识,这两种方式相辅相成,各有千秋。在今天,为了尊重学生的天性,也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了知识的发展过程,在过程与方法上夜形成了积极探索的兴趣,能力得以相应的提高,手脑更加灵活,也锻炼了学生分析研究能力和批判创新能力,知识的掌握也就更加深刻。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探究学习有这些长处就将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对立起来,比如《埃及金字塔》《秦始皇兵马俑》等等,这些课文就不能依靠学生的探究学习来完成,学生也无法去探究,无法去发现,相反应该以资料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就会掌握很多知识,这就为学习新知识把握文章内容体会古人的伟大,提供知识准备。有人说,学生如果能探索得到,老师不要插手,学生如果能独立思考,老师就不要暗示,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也就足够,但是学习中遇到困难必要时仍然离不开教师的点拨。
总之,我们昂首阔步地走在前进的道路上,新课改的道路难免会有或此或彼的问题,针对曲折我们要上下求索,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为困难找理由,多为前进想办法,相信一定会尽快地走出形似而神离的误区,让新课改的明天辉煌灿烂。
【作者单位:武安市西寺庄乡南庄学校 河北】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 篇7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 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 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 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 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 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 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 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 而是靠“做”会的, 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 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 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动口、动手、又动脑, 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 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 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 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 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 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发挥其主体地位, 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 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 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成其为池塘,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 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 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 填补知识缺陷, 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多鼓励, 而不轻易否定, 恰当指引, 想学生所想, 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 更是益友。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 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 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 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 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 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 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 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 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 既可以扩大知识面, 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 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 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 学生学得苦, 教师也教得苦, 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 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 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 “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 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 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利用“想一想”, 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 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 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 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 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利用“试一试”, 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 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 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 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 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 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 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 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 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 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 篇8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 而是靠“做”会的, 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 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 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动口, 动手, 动脑, 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 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 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 不要由教师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 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如何搞好高效课堂教学 篇9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 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 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 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 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能力, 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 缺乏童心和灵性, 缺乏生命活力。那么, 面对新课改的挑战, 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高效呢?
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 而是靠“做”会的, 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设计带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也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 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动口、动手、动脑, 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 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表述的, 不要由教师写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 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想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发挥其主体地位, 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 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 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丏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成其为池塘,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学生, 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的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 更有学习上的了解学习情况, 填补知识缺陷, 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多鼓励, 而不轻易否定, 恰当指引, 想学生所想, 急学生所急之爱。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既是良师, 更是益友。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在语文课上起到高效性, 教师可以把问题故事情境化。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 激发对探究的热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为什么呢?因为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将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 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 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 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 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怎么搞好数学课堂教学 篇10
一、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更要理解自己角色的转换, 要从传统教学中的支配者和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 而是靠“做”会的, 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以前, 学生只是课堂教学的“看客”和“听客”, 学生也许整堂课也不曾动过口, 动过手, 这样就丧失了教学的现代意义。所以, 要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 集体探讨, 成为课堂的主人, 轻松参与到课堂的实践中来, 包括已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新旧知识的衔接, 新知识的集体探讨学习等, 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的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动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和组织的作用。教师的这种行为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如果缺少教师的正确指导,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就会是自发的和盲目的, 学生也极其容易迷失方向, 这样, 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性就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因此, 我们应该从高人一头的讲台上走下来, 来到学生身边与学生平等的交谈, 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 做可以与学生交心的朋友, 这样就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好感。同时, 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 因为学生都喜欢知识渊博、讲课风趣幽默、又能理解孩子心理的老师。
二、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要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 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 才能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接受知识。学生的水平大致可以分为:基础较好、基础一般、基础较差三类。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水平制定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1) 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 要提高他们的学习目标和作业要求, 要把他们培养为学习尖子, 要让他们成为同学们学习的目标, 从而带动大家的学习热情。
(2) 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 要在他们的运算技能和思维能力上多下功夫, 鼓励他们和基础较好的同学进行讨论, 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 鼓励他们一题多解得思维模式。并要求他们以成绩较好的同学为目标, 争取在以后的考试中赶上甚至超过他们。基础一般的同学往往是一个班级平均成绩的集中体现, 他们向优秀的转换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和挑战。
(3) 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 要让他们发现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高兴地事情, 并让他们多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诸多应用 (比如说各种高大漂亮的建筑中所包含的几何图形, 以及怎样才能把房屋建造的更牢固、更漂亮, 如何设计房屋图案等) , 当同学们对数学有了一点感觉的时候, 就是对他们进行数学知识培养的时候。因为他们基础较差, 在学习的时候会有很多低级的失误, 那么这时就得有足够的耐心和充分的信心, 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否则, 教师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也许就会让同学们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因为基础较差的同学的心理一般都比较脆弱。
三、精心打造成功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又是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课堂教学质量取决于多种因素, 如教师广博深厚的知识, 流畅生动的表述, 循循善诱的讲述等, 同时还包括良好的课堂气氛, 然而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精心营造,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懂得善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使教和学达到最高境界的默契, 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易从一堂课的“看客”转到下一堂课的“看客”, 根据自己的喜好上课, 学习的效果就像一个布满洞洞眼眼的筛子一样, 只对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有大概的印象, 这都是因为没有学生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 许多细节都被遗忘了的原因。那么, 我们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发挥其主体作用, 就必须提高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认识, 培养学生对自己主体地位的明确和能力及价值的一种意识, 而要学生这种意识的养成就必须打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这种氛围下学习, 有利于学生的互动 (和同学之间, 老师之间的互动) , 有利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见解和对知识的一种延伸的探讨。这样不仅对教师学生彼此的情感和学习理念有了更深的了解, 更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这一切都需要用感情, 多寻找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而不轻易否定他们的每一个想法, 给予适当的指引, 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让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提到的“乐之者”就是对“它”感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也就谈不上喜欢, 更谈不上掌握了。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 很多学生由于基础的差异和学习断层的现象, 很容易在遇到问题后就放弃对知识的探索和继续学习的兴趣, 以前在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下学生学得枯燥乏味, 老师教得千篇一律, 到头来学生只会为各种升学而放弃自己个性的发展, 更体会不出自己的主体作用。新教材的编排板式灵活, 图文并茂, 内容顺理成章, 深入浅出, 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在学习上具有直观性, 一目了然, 更具有启发性, 教材的“探究”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也对同学间的合作思考、独立作答给予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对同学们个性的彰显提供了极大的舞台。
搞好教学课堂教学 篇11
关键词:实验;教学质量;演示;分组;实验操作技能考核
小学科学课是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恰恰是探究式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可见,实验教学在科学课中处在决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但长期以来,实验并没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得到落实。在实际的教学过程许多实验是由教师演示了之,或者是教师出示教学视频一笔带过,更有甚者是以讲解式取而代之……这样的科学教学怎么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因此,抓好实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抓好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授课教师过好实验关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前提。
科学实验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验的主要形式有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然而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的示范动作都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模仿的榜样,因此授课教师必须过好实验关,要做好实验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坚持亲自准备,提前演示并研究;第二针对课本上实验现象不明显,成功率较差的实验,要反复多次做,寻找突破口,力争做到直观明显,可见度好。
二、教师要转换教学观念,重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
可能是由于科学课在小学教育中是一门新课程,并不能一时之间就能够得到全体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中国的教学传统中,考试几乎是检验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的手段,而且考试的形式比较单一。这几乎限定了我们教学的目标:以学生掌握知识多少作为评比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小学科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有别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传统的考试方式很难挖掘学生的科学素养,往往那些讲解式的教学方式在考试中比那些认认真真实行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更“有成效”。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换观念,抛开以分数决定教学质量的意识。即使要有分数,也不能按照传统的试卷形式对学生进行测试。要在学生具体的操作中去评价。可以采用平时操作和考试两种成绩去评价学生。在考试时,可以要求小组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做过的实验,既可通过学生对这个实验的操作中看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看出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可以看出该小组同学的合作探究精神。
当考试以这种形式出现的时候,必然引起学生们对实验的重视。
三、做好每一个学生分组实验,确保学生实验教学效果。
科学课在分组实验中,可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我们知道:双手的动作是发展智力的前提,人在动手过程中,手使脑得到发展、变得聪明,脑又使手变得灵巧。要使学生学会操作,变得心灵手巧,首先必须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动手、动眼、动口结为一体,最大程度的调动和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通过分组实验,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科技意识,提高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好分组实验,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实验目标,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在观察事物、做一件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为了这样的实验目的,教师应当为学生准备好适当的教学器材,控制好材料,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意外而打乱课堂教学。
2、实验时,要严格“操作过程”。学生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关键以及操作的把握程度。喜欢动手做是学生的特点,但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驱使下盲目乱动,一动手就忘了纪律,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或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使实验失败,这就需要明确操作过程,严格按照执行。有的学生实验较简单,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设计操作过程,然后指名学生说出,其余学生讨论补充。
3、要求学生真实的作好实验记录,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
四、应抓好实验考核环节,把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作为检查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通过实验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搞好数学课堂教学 篇12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也是益友.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虽然学生能按步就班地解答一些习题,但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没有明显提高,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对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进行合理的调整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
摘要: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