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参与意识搞好数学教学论文

2024-07-06

培养参与意识搞好数学教学论文(共15篇)

培养参与意识搞好数学教学论文 篇1

摘 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一定要抓好课堂这个主阵地,要解放思想,革故鼎新,走出传统的教学格局,摆正思想,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前进想办法,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千方百计摈弃教师垄断课堂的老模式,让学生唱主角,告别见书不见人、中看不中用的低效课,继之而来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实践,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研究,让每一个学生都探索,让课堂成为快乐的殿堂、奇思妙想之处。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参与意识 培养

追求高效课堂是每一位老师的永恒追求,为了实现高效课堂,就应该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们动起来,乐意接受学习知识,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表露,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活跃,让学生的手脚得以解放,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求取高效课堂。课堂是搞好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最基本的教育形式,还是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养的主要途径。这里要求不能仅仅重视知识的结果,还要教给学生知识的来历,过程和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重结论而轻过程的传统教法应该摒弃,具体到平时的教学就应该将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呈现出来,在表现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参与,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

本文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

一、知己知彼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摆正思想,明确自己的身份。现在的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导演,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一个组织者、点拨者。只有让学生登上主体地位,教师摆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才能更为有效地搞好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实现课堂的新飞跃。停留在传道解惑授业的师道尊严,这是一种陈旧的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的观念,如果摆脱不了,学生始终处在课堂的劣势地位,教学效果一定会受到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一个课堂的辅导员,根据不同的情景扮演不同的角色,可扮演示范者,可扮演评论者,也可扮演欣赏者,顾问和朋友都可以。

二、学生积极参与

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制约着课堂效率,学生如果能够主动自由并且有效地参与学习,就会创造出高效的课堂。要想保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首先离不开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学氛围创设得和谐民主,学生就更加善于发言、勤于动脑。低落的情绪是十分不利于干任何事情的,学习更是不例外,想象力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连原来的三分之一都不够,为此课堂氛围是否宽松、是否民主,至关重要。

要想保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最佳发挥,绝对离不开老师友好宽容的心态。这就告诫老师,要善于在课堂上搭建师生之间亲和的对话平台,保证对话渠道畅通无阻,尤其是解放学生的地位,不再总是被动厌烦地听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老师告别课堂内容的垄断者,打破老师的课堂主宰者的地位。在学生思考的时候,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启发,在具体的思考过程中教学生如何去思考,学会动脑,一定不要一直以老师的思维为中心而牵制住学生,不要在老师的思维圈子中兜来兜去。不要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要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提高自己的能力,否则就会妨碍学生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削弱。教师应该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开动学生的脑筋。尤其是在知识的疑难处更要积极启发,是在思维的干扰处更要仔细思考,等到结果产生的时候,教师要给予鼓励,并让学生主动地陈述出来,大胆地交代出心中的想法。比如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原理是怎样产生的,公式又是如何推导的,解题思路是怎样得到的,都属于思考的范畴。

第二就是在数学课堂上要摆正学生的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时刻不能动摇。学生要养成多讨论、多交流的好习惯,从而保证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知识,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数学,用主人的身份去面对知识;还要学会与老师和同伴积极切磋和交流,让问题得到很好的探究,这种民主的有序的交流是新课堂必不可少的一环。学生是主体,但也脱离不了老师的指导,主导作用也不可替代。教师在备课时要清醒地认识到什么地方需要老师做启发、哪些地方学生自己就能解决,分析清楚哪里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根据具体的学生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拿出独特的认识方式,从而构建对知识的认识体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各不相同,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通过每个学生的认识,取长补短,发挥自己的长处,吸纳别人的优秀成分,从而成就一个完善的自我。没有各位学生之间的相互借鉴和相互启发,就没有一个纵横交错的思维网络,收益就不会大,解决问题的本领就不会提高。要在小组讨论中令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回归集中,在集体的智慧中得以长足的进步。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去讨论、去交流,并且以平等的身份也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最后要鼓励学生自己多动手、多试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数学是一门演绎性很强的学科,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又带有很强的归纳性,数学实验离不开已有的知识经验,离不开写一写和算一算,量一量、画一画都是重要的途径。面对题目不能只做空想,这样做只是泛泛而谈、隔靴搔痒,而应该化空想为实验,真正走向数学的殿堂。

总而言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一定要抓好课堂这个主阵地,要解放思想、革故鼎新,走出传统的教学格局,摆正思想,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前进想办法,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千方百计摈弃教师垄断课堂的老模式,让学生唱主角,告别见书不见人、中看不中用的低效课,继之而来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实践,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研究,让每一个学生都探索,让课堂成为快乐的殿堂、奇思妙想之处。

培养参与意识搞好数学教学论文 篇2

一、自主参与、抓纲固本, 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 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只有学好课本上“双基”知识, 又进行适当的课外练习, 自主地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才能形成敏捷的思维, 从而质疑问难。例如, 对于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如果不熟悉甚至不知道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 那么学生就无从下手去学。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充实基础, 做好知识储备, 使学生敢问、想问、善问, 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合作讨论、营造和谐, 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合作性学习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课标”中指出, 要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初中学生思想活跃, 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 他们对学科知识本身不感兴趣, 教师要以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家的成功案例及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等问题引导, 制造认知冲突, 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 向老师发问, 建立融洽、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讨论、争辩中使要解决的问题找到更便捷的方法和圆满的答案, 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 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发展的空间。

三、敢于探究、求异质疑, 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倡导敢于探究、求异思维, 就是要突破消极定势的束缚, 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 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 数学教学中的变式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它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一题多图、多图一解中衍生出同源问题, 揭示出数学问题的本质所在, 逐步促成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变式训练”的实质是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认知和技能的最近发展区, 诱发学生通过探索、求异的思维活动, 发展能力。1999年, 著名科学家丁肇中先生在北京大学名誉教授授予仪式上曾经告诫大学生“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湖北监利一位12岁的小学生聂利, 就是因为质疑教科书中所说蜜蜂、蚊子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这一定论, 以一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的小论文而问鼎“第十八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和“高士其科普基金专项奖”。求异意识正是问题意识形成的一个核心要素。

四、创设情境、拓展应用, 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保障

问题情境是指一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他的知识结构之间形成的差异, 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的问题条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将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作为背景设疑发问, 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 由浅入深, 揭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例如, 对教材中每章的引言实例的讲解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全章的学习兴趣。所以一个巧妙的问题设置, 就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效应, 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强化。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生生多边合作的互动过程, 营造课堂合作情境, 甚至走出教室, 走出学校, 以大自然为师, 以生活为师,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欲望。他们会带着美好的遐想, 尝试着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及设想, 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最有效的途径。引导学生数学地观察生活, 数学地解决问题, 只要学生学习时处在一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情境中, 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就会得到激发,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大大强化问题意识。

培养参与意识 提高教学实效 篇3

一、给学生提供主体参与的机会

教师必须树立“现代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意识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进行角色转变,要从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从教育者转变为鼓动者,从组织者转变为策划者,从管理者转变为指导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要变“演员”为“导演”,要把语文教学当作一出生动的“话剧”,学生在剧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演员”,而不是“观众”;教师在剧中应该是“导演”,而不是“演员”。教师要自觉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观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要反思以往的教育行为,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重新深入学习和思考新课程改革与学生的关系,真正实现在教师的“导演”下,把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主动权还给学生。新教材通过表演讨论、口语交际、资料收集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

二、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拉,鼓励他们勇敢地突破“师唯上”的思维定势,敢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学习的主人。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就无从谈起。此外,学生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去思考,去质疑,去答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无论搞什么活动,都可由学生自己设计、组织、开展,力求体现自己的特色。教师只充当这项活动的指导者和信息、线索提供者,对学生富有创意的做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对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一定的帮助。

三、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就是使他们获得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参与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大部分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因而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忽略了成绩差的学生,从而造成学习机会的不均等,后果是差的更差,好的更好。在教学过程中,要让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但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必然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见解,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样成绩好的学生会得到提高,成绩差的学生会受到带动,真正达到了教与学相长的目的。

学生的参与,并不意味着允许削弱、降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此,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合理的引导与帮助。

四、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权,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悲哀。有关专家指出:学生不是无条件的储存器,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转化为他本人的财富,没有学生的思考和记忆,没有学生主动的努力,他们认识就无法实现,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他们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曾做过这样的描述:如果我们经常到中小学去走走,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教室里,学生不仅按课程表的规定和拿到的教科书上课,而且按教师的每一个指令行动、每一个问题作答;教师清楚每-节课要教什么、为何教和如何教,学生却不知道要学什么、为何学和如何学;教师是每日课堂生活的主宰者,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把教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的重点,重视培养训练学生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与习惯,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真正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培养参与意识搞好数学教学论文 篇4

摘 要:该文主要阐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和任务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倡体验参与,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进一步提高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参与意识;激发兴趣

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又是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的。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提高,所谓学生主体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界关系时所表现的功能特征。小学英语课堂应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主动探索,不断发展语言的实践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意识

教育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小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表现欲也强,所以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都乐于参与到课堂中,从而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 “What’s the time?” “It’s 10o’clock.”,可设计这样的一个任务环节: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扮演“小闹钟”,右手表示分针,左手表示时针,教师在黑板上用数字写出时间,一、二组学生问: “What’s the time?”

三、四组学生回答: “It’s ____o’clock.”,台上同学马上用手正确地指示出来,错误者应回座位,如此循环操练,最后一位为得胜者,为小组争得一面红旗。学生就这富有趣味性及荣誉感的任务中掌握、运用有关时间的英语知识,在教师设计的任务活动中乐此不疲,跃跃欲试,争着上台当“小闹钟”,抢着为小组争光,参与热情特别高。教学实践证明:越能让学生发觉有趣或愉快的任务,越能激发参与任务学习的欲望,学生越乐于加入到任务活动中。

二、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英语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否遵循语言学习规律、是否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绝不能用单项传递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应从学生的实际、学生的需要出发选择教学内容,组合教学方法和手段,挖掘和利用学生自身的知识与体验,才能使教学更加切合实际,使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更容易为学生接受。

例如,教学 Do you like sports ?一课,先给学生放一段我国运动健儿勇夺奥运会金牌、奋力拼搏的精彩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随后,又出示各体坛明星的照片,借此向学生介绍有关词汇,如football,basketball,volleyball,table tennis,badminton 等。逼真的画面,动感的音乐,加上教师贴切的解释,学生一下子便对教学内容熟悉了。接着,再通过竞赛方式做 Listen and do这一活动,让学生按教师的指令做 play football,playbasketball,play volleyball,play badminton,等动作,再通过计算机课件让学生做 What’s missing?的游戏继续巩固生词。

经过这三个步骤,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很快便掌握了对话内容。在此基础上,又设计这样一项活动:学校要举行校运会,请同学帮助老师挑选运动员组队代表班级参赛。让学生手持调查表用所学的句子 Do you like playingfootball?……开展调查,最后根据调查结果组成班级的代表队。由于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都与学生的真实兴趣、生活体验有关,学生们兴趣盎然,各个层次的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在教师营造的可以理解的、富有实践的交际情景中,充分调动起各种感官进行听、说、读、写;在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进行观察、讨论、调查、竞赛等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三、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热情

除了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外,设计生动有趣的语言训练形式来吸引学生参与语言实践,保持学生积极参与状态,对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在能够进行交际运用之前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操练。但是,如果只是机械性的操练,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设计一些活动来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和目的性。例如,在操练 Who’s this? It’s___.这一句型时,可设计“猜猜他(她)是谁”的活动。课前收集一些学生婴幼儿时期的照片,课上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出来。由于这些照片充满幼稚趣,花样百出,同时又不容易辩认,学生们充满了好奇,纷纷参与到竞猜活动中来。当发现照片中胖乎乎的、哭哭啼啼的、傻笑的孩子就是身边的同学时,他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这时,教师如把自己小时侯的照片展示出来,在学生们反复猜都猜不出来的情况下,再告诉他们: It’s me.Miss Liao!这时,学生们更是发出惊呀的笑声,忍不住鼓起掌来,把整节课推向高潮。这样,既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学生们又在妙趣横生的活动中不知不觉的操练了语言,巩固了技能,为培养他们的语言综合能力奠定了基础。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学生参与真实感受

运用现代化教学技能是创新英语教育的重要保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使学生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体验英语的交际运用。利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可以营造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增强视听效果。多媒体的使用,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感染力强、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有意注意,加深印象,帮助学生持久记忆,使教学程序化,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如教orange apple 等水果时,问学生:“Do you like fruit?”(Yes!)OK!现在让我们和 Mimi 一起到水果园转转。用课件显示水果园。Mimi 问园主“What’s this ?”然后很自然的引出水果名称。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能在不断的参与学习过程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参与中体验快乐与成功。这就需要教师应不断创新自我,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总结、思考,才能摸索出一套合适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真正用到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利用班级建设培养参与意识 篇5

衷冰梅

班集体建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生塑造学生锻炼学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师生双方的参与,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才能使他们受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班集体的建设呢?

一、要给学生明确的参与目标

目标具有导向功能。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在班集体的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使班集体的目标变成为学生明确的参与目标呢?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认为,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或进行某一活动时,都有一种参与意识,都希望自己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和自主权,而不是一台供人操纵的机器。学生在心理上有独立、自主、主动参与的要求。他们的这种需要若能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对由老师组织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活动产生积极的情感,进而在行动上采取合作的态度,反之,则会产生消极和不合作的态度。所以制订班集体目标时,老师要让每一位同学参与,即广泛听取每一位同学的意见与建议,经全班同学集体制订。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有利于内化成他们追求的`目标。制订班级其他规章制度,同样也要有学生参与,让他们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是制订者也是执行者、维护者。这样,他们才会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

二、要给学生提供可行的参与形式

参与意识的培养需要有一系列的实实在在又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参与形式。如可在班级中实行值日班长制,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做班长管理全班日常事务的机会,让他们在设计班级活动,维护班级秩序,处理班级事件中体验到自己对班集体的一份责任感与义务感。

这样,在培养其管理能力的同时,促进同学之间的互助互爱,互相关心,增强彼此间的理解和信任。

三、要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

培养参与意识搞好数学教学论文 篇6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采取种种方法,创造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笔者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感觉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研究。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生活本身是丰富多采的,是作文的源泉,教育论文《作文教学中尝试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对小学生来说,则主要是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表象在小学生作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小学作文教学应着力促进儿童的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使他们能逐步获得尽可能稳定、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儿童记忆库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越高,就越利于加工,思维就越活跃,就越具有创造性,也就越有可能写出内容真实、形象具体的好文章。因此笔者首先要做的是,教学生学会去”爱“。爱山,爱水,爱名胜古迹;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的人;爱植物,爱动物,爱小物件;爱看书,爱收集,爱手工制作;还有爱种植,爱采摘,爱参观访问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爱,孩子们的情感更丰富了,头脑中储存的东西更多了,他们会随笔写下这样的精彩段落:

”摘高处的葡萄时,我踮起脚尖伸直胳膊左手轻轻地捏住葡萄的茎,右手用剪刀“咔嚓”一剪,又一串葡萄落入了我的袋中。我忍不住拿起一个葡萄珠,剥去皮,放到嘴里,啊!真是汁多味甜,甜在嘴里,甜在心里。“

数学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篇7

一重视学习动机, 激发参与热情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变量, 而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学习动机具有一定的情感性因素, 是有意义、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的催化剂。作为数学教师, 要重视引导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集中精力、认真参与, 主动探索未知的领域。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数学学习方法有很多, 如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设置悬念、组织竞赛等, 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强化其参与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创设问题情境, 鼓励主动参与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头脑中构建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 在问题情境中鼓励学生参与问题的探索、发现, 亲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掌握认识数学。

如在讲勾股数时, 教师出示了这样几组勾股数, 请同学们讨论这些勾股数的特征:3, 4, 5;5, 12, 13;7, 24, 25;9, 40, 41……开始学生们只注意到:每组勾股数的前一个数都是奇数, 后两个数是一奇一偶, 之后陷入僵局。教师启发道:一奇一偶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们发现是连续数。忽然一名学生发现后两数之和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 稍一顿, 即抬头, 急切地说:“这两个数的和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 这个完全平方数就是前一个数的平方……”这样, 在思考、观察中发现规律, 灵感一触即发, 学生们找到了勾股数的特征:大于1的奇数的平方分成两个连续的自然数, 此奇数与这两个连续自然数成勾股数。

三加强实践活动, 丰富参与经验

数学实践活动有很强的实践经验积累, 能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等, 从而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让他们亲身积累丰富、典型的直观材料, 并通过清晰的表象, 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概括, 进而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 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实践参与的机会, 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物质材料, 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实践和操作。对于测量方法, 学生有的用滚动法测量, 有的用绳子测量, 还有的用折叠法等, 来测圆的周长。这些实践操作看起来很简单, 其实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实践的探求过程。这样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参与获得数学知识, 不仅对知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而且对其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态度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指导学习方法, 推动参与过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能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思维, 进而推动学生参与学习, 不断提高参与能力。实践证明, 教师有目的的教学, 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思维方式、推理方法及学习技能等, 能促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提高学习数学效率。

当然,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互动、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要求教师做到“教需得法”, 学生“学才有路”, 学习才会有效果, 不然学生只会一招一式地模仿例题, 做不到举一反三。因此, 教师不但要教学生知识, 还得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但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 而是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悟出一定的方法, 达到主动参与的目的。如教会学生掌握一项内容之后, 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进行小结, 以探索、交流、互动的形式, 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 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体会并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从而提升数学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篇8

一、引导学生参与评论

让学生成为一个评论者,可以诱导学生表露出真实的思维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评价的权利给予学生,引导学生宽容和尊重他人,营造出和谐、积极的评论氛围,从而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周期现象)”一课时,教师启发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方法——

生:用△表示蓝花,用○表示红花,画到第15个时是△,所以结果是蓝花。

生:蓝花是1、3、5、7……红花是2、4、6、8……15是单数,所以是蓝花。

生:我是算出来的。15÷2=7(组)……1(盆),剩下的1盆就是一组中的第一盆,所以是蓝花。

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生:我喜欢第一种,我一下子就懂了。

生:我觉得第一种方法不好,要是花盆数比较多呢?

生:第二种也不是太好,只能是两个为一组的时候才能用。

生:第三种虽然有点难懂,但是只要学会了,无论什么情况都可以算出来了。

…………

在七嘴八舌的评论中,学生从单一的以“好懂”为标准,进而自我拓展,意识到解决方法必须适应更为复杂的情况。学生正是在这样高度参与的评论过程中,完成了学习目标的自我定位。

二、发掘学生错误中的亮点

引导学生以欣赏的眼光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可以有效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彼此之间的鼓舞和激励。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掘每一个学生的优点,而不是仅仅将关注焦点放在那些成绩较为优秀的同学身上。教师要克服唯结果论,引领学生将目光多多停留在过程中,欣赏他人的努力和进步。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加两位数”一课时,笔者指名几位同学进行板演,并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评议,其中一名学生在计算“89+507”时列出如下算式:

生:他做错啦!

师:很多人都能一眼看出他算错了,但是有哪些同学能够发现他计算过程中的亮点呢?

生:他把数位对齐了。

生:而且,这种算式在列竖式的时候,很容易把8和5对齐,但是他没有。

师:不错!说明他“相同数位对齐”这个知识学得特别好!

生:如果他能养成及时验算的好习惯,就能自己发现错误并且改正过来了。

生:他的错误是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所以建议他在个位和十位之间写一个小小的1做标记,这样就不会忘了。

…………

在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挖掘亮点入手,不但照顾了原板书学生的情绪,使他更容易接受来自同伴的建议,更强化了他的亮点所在,使其产生正面的自我肯定情感。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论,使课堂充满轻松、平等和积极向上的氛围,促进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三、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个环节展露的个性化内容,进行及时、恰当的肯定与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努力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使学生成为收获者。

培养参与意识搞好数学教学论文 篇9

严群众基层易,严领导机关难;

掌控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内易,跟踪“八小时”以外难;

检查程序结果易,监督操作环节难;

量纪惩处易,防微杜渐难;

查明举报问题易,消除不良影响难。必须在强化意识、搞好监督、健全机制上下功夫,求实效。

强化“三种意识”。强化接受监督的自觉意识。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加强党内监督的制度规定,充分认清监督不仅是一道“紧箍咒”,更是一个“护身符”,树牢组织监督是政治上关心爱护的观念。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认清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必须接受党内监督,树牢不受监督的权利容易导致腐败的理念。充分认清领导干部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牢固树立接受监督人人平等,参与监督人人有责的思想。强化敢于监督的责任意识。引导大家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清加强党内监督是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举措,是《党章》赋予每个共产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使每个同志自觉破除私心杂念,坚持做到不因实施监督得罪人而放弃原则不敢监督,不因当前问题多而逃避现实不愿监督,不因搞好监督难度大而丧失信心不去监督。强化开展监督的标准意识。自觉从群众利益出发,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搞监督,坚持以官兵是否满意为标准,不以自我感觉为标准;

以体现党的性质和意志为标准,不从横攀竖比中找标准;

以监督搞得好不好为标准,不以搞了没搞为标准。进一步认清问题,找准差距,增强搞好监督的紧迫感。

搞好“三个监督”。搞好对领导干部的党内监督。要通过思想汇报、过组织生活、干部讲评、情况通报等方式,使领导干部的言行置于组织监督之下;

党委成员之间要从增进团结的愿望出发,生活上勤关心,工作上多补台,常拉袖子常提醒;

要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相互批评要敢于揭短、一针见血,自我批评要敢于亮短、见人见事,坚持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相互警示。搞好对钱、财、物的跟踪监督。注重加大对钱、财、物的管理监督,坚持做到年初工作有计划、月月有检查、季度有分析、有讲评,发现苗头及时纠正。加大对预算、决算和基建工程的审计监督,做到预算不经审计不得上会讨论报批,工程建设不经审计不得竣工决算,工程决算不经联审不得核销。搞好对敏感事务的公开监督。要通过设立举报电话、意见箱,在政工网开通首长信箱等方式,进一步畅通基层诉求和意见建议的表达渠道,充分调动普通党员参与监督积极性,使党内监督真正落到实处。要在士兵考学、提干、入党、立功受奖等基层敏感问题上,积极推进事务公开,落实广大普通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促廉政。

培养参与意识搞好数学教学论文 篇10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必须使参与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迫切需要,而要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迫切需要,则必须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通常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每节课的导入这一环节,例如,学习“认识几分之一”时,我从学生的熟悉的实物入手,课一开始,我利用课件出示了四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如果把2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如果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又该怎样分?从而引出二分之一这个数,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的有利措施。

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从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的个性差异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优等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困难学生被动、消极的旁听。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我是这样做的:提供适合各层次学生展开思维的问题信息,让他们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使全体学生都有动口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设全体学生都能表达自己意见的情境,比较简单的问题,优先让学困生说,较复杂的问题让优等生说,再让差生说,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副卡片,让全体学生用举卡片的方法来做判断题或是用手势表示,学生做出判断后再展开讨论。教师再次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时,要尽量是最初的几个发言者是意见不一样的同学,以促使其他同学从中思考、辨析,防止一些模糊认识掩盖在一边倒的“同意”声中。使全体学生都有动脑的机会。教师提问题,要尽量提一些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思考余地的,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和“跳跃”能力,设置“跳一跳摘果子”的高度,使之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设计课堂练习内容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认知的有序性,确定练习的层次,由易到难,以简到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让学生拾级而上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一般可分三个层次,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发展练习,设计练习还要考虑习题难易适度,要使中下生“吃得消”,优等生“吃得饱”,各在自己临近的思维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

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数学学习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在教学中,我大胆地放手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例如,“长方形面积”这节课,我就是通过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引发学生思考,激励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参加新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发现新知识,通过实践、观摩、操作、思考,终于发现长方形面积公式,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体验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如何培养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意识 篇11

一、营造学习历史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极大的兴趣投身于学习、参与教学。面结合我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体会。

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是学生较难掌握的一章内容,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两种新旧势力的斗争,即民主共和思想与专制、独裁、复辟势力的斗争。但是学生在学习本章的时候并不感兴趣,对其中的内容乏味且易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上课前后注意了以下问题:

第一, 课前布置学生查资料寻找与本节相链接的内容,并用讲故事或人物介绍、诗歌散文等形式表现出来,还特别强调要学生自己编写。给他们留有一周时间去准备、思考。同时暗地里指派几个历史成绩较好、有责任心的学生帮助指导,初稿可以交给老师审阅。令我吃惊的是两天后居然有两位学生要演小品,他们想把袁世凯的丑恶面目用小品形式生动地揭露出来,我表示大力支持,并且帮他们找资料、做策划,学生们热情高涨。编故事的、写诗歌的也忙的不亦乐乎,而且质量相当高,大大出乎我的一了意料。

第二,在课堂上,我只扮演导演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按照教学内容的顺序编好他们上台的次序,比如,在第一节“袁世凯专权”的内容里袁世凯是主角是破坏革命的原凶,有个学生就以《假如我是袁世凯》为题上台发表演讲,还有几位学生通过小品表演了“南北议和”中的袁世凯以及为他撑腰的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同时也表现了革命党内部立宪派和旧官僚的投机革命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学生们的精彩表演生动地刻画了袁世凯是一个有权、有势力、有野心、狡猾、阴险、善于玩弄权术的阴谋家,也了解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第三,在课后,让学生针对活动的内容写感想或者小论文,还可以用学生自己出的习题考学生的办法来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消化、吸收。如:有位学生就提出要换个角度来评价袁世凯。反映了他们思维的活跃性,参与的积极性

二、 创设学习历史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动机是指激励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因和力量。所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在教学中我尽量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意境,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一开始学生们还有一些胆怯、害羞心理,站在台上不自在、别别扭扭的。那么,如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摆脱这种心理,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呢?我采取了这样的尝试:

第一,注重教师情绪对学生的影响

由于教学内容的严肃性和认知上的距离感,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情绪状态尤为重要,稍有懈怠,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气氛低沉状态,因此,对于一个历史教师来说,积蓄好自己饱满的教学情绪,认真设计好自己的教学语言,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加以发挥运用,这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备条件。否则,教师的教学语言如果机械呆板、单调发味,使人一听即腻,睡意顿生,则再丰富的教学内容也会变得味同嚼絮。同时,在教学中还应该辅之以必要的仪态、手势、眼神、表情等体态语言,以强化教师教学的语言信息和情感信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效。

第二,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由于历史本身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往往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距离感。教师可以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到英国侵占我国香港时,让学生搜集有关“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成功实现的事例;学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内容时,让学生把胡锦涛书记到西柏坡考察的时事政治和讲话内容找出来并结合课文讲述以突出会议的重要意义。由于事例是学生自己找的而且受到老师的信任和赞许,他们有一种“成功”感,而其他学生也萌发出“欲与他人试比高”的情绪,学生的参与意识被调动起来了。这样把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教学效果。

第三,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教师要尽可能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教学模式,历史课堂不应只用讲述法、谈话法、讲解法,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如“讲读议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历史。此外,还可以开展演讲会、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如学习《戊戌变法》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就“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辩论,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对于有些不容易解释清楚的重难点内容我先布置学生回去看课文、看课外书、查资料,上课时可以让学生带着资料上讲台当“老师”给其他学生们讲解,我一般针对同一个重难点要找几个学生带不同版本的资料从不同方面去讲解,我在边上只起“导演”和“旁白”的作用。这种方法既能够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但这种方法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否则,只会流于形式,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重历史作业的创新

历史作业是巩固历史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许多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课前设计、双边活动、启发提问、导语结语等环节的创新,而忽视了作业这一重要环节。其实,科学而有效的习题,特别是认知性习题、开放性习题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媒体,也是掉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我的实践证明,在同一个年级的不同班级或同一个班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作业布置方法,比如,对于成绩较好的班级或学生我布置的作业多为主观性、开放性习题,而成绩较差的大多以客观性习题为主,这样做收到的教学效果很好,它使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而且能做好,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抄袭现象。因而改革历史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赋予历史作业更多的创造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参与性,既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历史教师面前的任务。

培养参与意识搞好数学教学论文 篇12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 沟通对话渠道, 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 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 聆听学生的见解, 并能适时地给予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 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 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 学会独立思考。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让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具有动力的功能, 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调节作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了作为人的基本素质——情感的培养。笔者认为, 教育理念中的“以人为本”,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各种能力的训练, 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等情感, 使教学中真正意义上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育理论。比如, 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 请学生先到商店调查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的价钱, 让他们了解一些购买物品的实际情况;学习了它的进率后, 为了深化理解, 设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不同币值的人民币的等量交换活动, 在进一步掌握人民币进率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了解“等量”“对应”等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三、鼓励讨论交流

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做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学生之间相互启发, 相互讨论、学习, 思维由集中而发散, 又由发散而集中, 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 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 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 不要怕出错, 而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 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中的缺陷。学生的心态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 是生命的活动, 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 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培养参与意识搞好数学教学论文 篇13

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表演欲望

音乐能给人以愉悦体验和美的享受,而班级音乐会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音乐对象之间的情感之桥,音乐会更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才能顺利的、很好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通过学习,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唱歌曲,让孩子们“唱”出兴趣。言教不如身教,教师应该从自我言行出发。音乐教师在平时应适当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要让他们觉得能在音乐会上演唱是让其他同学认识自己,展现自我的好途径。在学生当中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害羞心理,有些学生平时在其他课上就不怎么爱表现,很害羞,不敢主动举手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就算是老师主动叫他回答问题,也是胆颤惊惊的,在音乐会上就更不敢主动要求唱歌了,要让这样的学生克服害羞心理的方法,我觉得对于这样的学生平时在课上如果有一点进步就应该鼓励、表扬他,其实学生很希望能在老师和全体同学面前表现的好一点、表扬多一点,如果大家关注了他,尊重他,他会学得很认真,很投入。让他建立自信心,请他在音乐会上为大家做示范性的演唱、表演,不一定要做的很完美,只要求他能在大家面前唱,班级整体的氛围给他一个建立自信,展现自我的舞台,坚持久了自然就克服了。

二、赏艺术,让孩子们“赏”出兴趣。欣赏最能够视听

画面结合,要充分利用音乐会、多媒体教学等,让孩子们直接感受艺术,加深对音乐的感受。教师在平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不同,分别采用图片介绍歌曲、故事导入歌曲、或其他不同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平时更要注意多听多熏陶,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推广,让学生、教师共同推荐、选选你最喜欢的几首音乐。可以找一些学生平时接触不到的东西来,让他们觉得音乐原来还可以这样。在音乐会上,通过欣赏各类表演,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会,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演节目,让孩子们“演”出兴趣。音乐教师要积极引导,增强孩子们的表演欲,在看别人表演的同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随着歌曲的节奏体会歌曲情绪,让他们感受音乐的强弱感、优美感,并引情入境,让学生进入到歌曲的意境中去。可适时开展校园艺术节等各类文艺表演及歌曲比赛活动,比如定期开展校园歌曲大赛、文艺汇演、歌舞大赛等活动,创设学校学习音乐的氛围,让学生在充满艺术的环境中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还要组织学生组成合唱团、舞蹈团、乐队等参加全县甚至全市组织的各类比赛和音乐演出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及表演欲望。

总之,学校要从长远出发,从孩子们的利益出发,开展普及班级音乐会,并把音乐会办好。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班级音乐会的无穷魅力,才能使孩子们热爱这个阳

创新意识的作文教学培养 篇14

【摘 要】探讨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利用创新性思维去营造和谐民主的写作课堂,通过加强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培养、作文思维的深刻性训练、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个性化。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学生经常发出“作文难”的感慨。而学生的作文也经常会出现“千人一面”、“千口同腔”的现象。有人说是学生缺乏生活经历,才会出现如此的作文。因此,要让学生走出写作“暗胡同”的方法,就应让他们的写作“生活化”。但是,如何使学生的作文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如何使他们生活化的描述与众不同,如何使他们的作文张扬自我的个性呢?本文从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角度进行探讨。

一、利用创新性思维去营造和谐民主的写作课堂,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

每个学生都具备创新的潜能。但是,如何把这种潜在的创新力在作文中用文字形式具体表现出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作文课中去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写作的创新激情,活跃他们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教师树立创新的教学观,营造和谐民主的作文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作文创新热情。传统的作文课堂都是老师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目和限定写作范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而学生的作文个性和创新意识日渐萎缩,写作水平很难充分发挥。要改变这种状况,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式,勇于创新,大胆改革传统的作文课堂。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鼓励学生多积累一些课外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对一些热门事件,鼓励学生组织小组来讨论,讨论过程中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新颖意见和异议意见给予赞赏和重视,并对他们的独特意见进行详细分析;对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多思考,并突破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给予肯定后教师再作适当补充。在这种师生共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的和谐民主作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人翁意识,就会变得乐观自信,从而主动去探索,产生写作兴趣。有了写作的欲望和兴趣,学生就有话可说并有激情地去写作。如此,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创新意识就会活跃,创新的潜能就会爆发出来,学生的写作个性得到充分展现,独特创新的见解也就跃然纸上。

(二)注重学生的课外积累,拓展作文课外延伸,为作文创新打好基础。学生的生活阅历不足,对生活缺乏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并且缺少课外阅读的时间,材料的欠缺使得他们在作文中无话可说,而即使能写出文章,内容也十分空洞。所以,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就应引导他们不断加强课外积累,充实库存,引来源头活水。

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一切资源,多渠道让学生随时感受到作文的写作氛围。例如,鼓励学生多把自己的好作品投向广播站,当学生在校园广播里听到自己的作品时,就会产生自豪感,进而萌发写作的欲望;利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开辟学生的写作专栏,发动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去收集有关作文的写作知识、写作技能和写作技巧,教师加以点拨;在班里举办演讲比赛、作文故事比赛等,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以“热爱写作并有一定写作基础”的学生为“领头羊”,在学生中成立作文写作小组,不同的写作小组确立他们不同的写作方向,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需求。这样多管齐下,为学生打开了一片自由广阔的写作天地。

要使学生的作文生动有趣并富有创新性,语文教师还要让学生的作文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这就要求他们在假期里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发表感想和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重视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让他们学会在作文中书写生活。以上这些有针对性的社会活动,能让学生开阔视野,创新思维,并培养写作兴趣,提高作文创新的意识。

有了以上的这些积累和铺垫,接下来语文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写出他们的个性化语言,表现他们作文的个性。

二、鼓励和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个性化

作文是学生思维成果的集中展示,而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的个性化。教师在传授给学生作文的写作方法时,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和写作灵感,激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作文训练中,可从以下三方面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 加强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培养。想象力和联想力是创新作文的源泉之一,只有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才能诱发学生写作思维中的创新意识。而联想和想象也好比是作文的一对翅膀,学生只有架上这对翅膀,打开记忆的仓库,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对记忆中的材料进行再加工,构成新的形象并通过文字表现出来,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生机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就成为发展学生作文个性的一个显著标志。

在平常的作文训练中,语文教师应训练学生在面对同一道作文题时要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视觉去展开想象和联想,开阔他们的写作思路,丰富他们的想象和联想。例如,在上柳永的《雨霖铃》时,笔者让学生根据下面这段话发挥想象: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段词意境开阔,内涵丰富,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借助想象,由词所展示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把诗人和情人知己离别的情景、氛围加以具体描述,并让他们用语言形成文字把它加以拓展写下来。这样的训练,就使这段词的内容在学生的脑海中形象化、可感化,从而也达到了拓展学生想象力的目的。

江苏语文高考是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的作文,由此笔者布置过一道以“关于‘水’的联想”为题的作文给学生习作。有个平常作文较好的学生在写这篇作文时,文章出现了许多精美的语句。其中有这么一小段:

水是灵动的、柔美的,地球上没有水,就犹如人没有灵魂。水也是地球母亲的乳汁,千百年来地球母亲用它哺育着她身边的生灵万物,生生不息。多少文人墨客总是喜欢投身于自然美景之中,与“水”结缘,借“水”来抒发情怀。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借“水”的深千尺来隐喻他和朋友的感情深厚,把两人本是无形的情谊通过“桃花潭水”的比喻化成了有形,让人印象深刻,李白以“水”来抒发了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滚滚东去的江水和千古风流人物联系,以借古来抒发自己不忘大展宏图,以图功业和志向的抱负,苏轼以“水”来展现了自己旷达的情怀;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来喻愁,把自己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通过“春水”的绵延不绝倾泻了出来,形成了最后的千古绝唱。

这段文字,学生所用的人物事例都是我们在语文课本上耳熟能详的,但学生发挥了自己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把它写成了优美的文段。

因此,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张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他们对任何话题的作文海阔天空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和联想,在这当中作为教师要指导他们注意作文话题的想象和联想的目的性、方向性和丰富性。学生经过这类作文的反复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写作想象联想类作文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创新性能力,从而达到运用想象和联想来发展作文独特个性的目的。

(二)加强作文思维的深刻性训练。平时学生作文不能有意识地体现中心,很多时候都是由于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提升思想的厚度。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知和体验生活,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应组织他们从不同侧面去认识和体验生活。其次,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如“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最后,指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生活中的很多案例都是能引起人们的内心共鸣的,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并写成文章,有利于提高他们感悟生活的能力。笔者曾让学生以“风”为话题写作文,首先,笔者启发学生思考:风有哪些类型?由“风”能使你联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然后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思想逐渐深刻:由春风联想到母爱;由“秋风扫落叶”联想到反腐倡廉运动;由“风”联想到社会上种种歪风邪气,陋风陋俗……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再只停留在“风”这一自然现象上,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由风联想到了社会上的方方面面,写出了不少思路清晰、见解深刻的佳作。

(三) 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要帮助学生构建开放、发散、鲜活的思维形态。对某个事物、某件事情、某种现象,让他们学会顺着思考、反着思考、两面思考、多角度思考等,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方位发散,从而产生写作灵感。如“早晨公共汽车晚点了”,面对这么一道作文题,在写作、审题立意时,全班一半以上的学生想到的都是:公共汽车晚点后,候车的人焦急无奈的状态,从而反映了公共汽车公司管理的不善。这样的思路并不离题,但它既缺少新意,也缺少深意。此时,笔者提示他们“如果不写候车人们的焦急,那么你们还可以写些什么呢?”经过积极思考,学生写出了许多新的题材,以下是其中三例:

1.天气较热,又遇到公共汽车晚点,一些送孩子和孙子上学的家长们,生怕自己的宝贝等车太累,纷纷急忙给孩子买冷饮、替孩子拿书包、摇扇子,自己却累得满头大汗,狼狈不堪。试问,这样护大的“小皇帝”如何能经得住风雨?

2.趁公共汽车晚点,一辆私营车前来钻空子捞外快,一些有急事的人无奈地付出两倍于公共汽车票价的钱乘车离去。如此看来,交通治理需要重视。

3.由于公共汽车晚点,两位小学生上学迟到了。他们被不明真相的老师点名批评,并被罚做作业,一直到放学以后又过了一个小时,才完成作业回家。这位老师不经调查就批评学生,还采取罚作业的办法来惩罚学生,这些反映了老师的教育观念还存在着不足。

从以上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学生都能写出好文章。只要老师积极挖掘,那么,学生的写作思路就会畅通,他们写作的题材就会大大地丰富。而作文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将同一个话题作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的思维层面去思考,把各种思考的结果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经过这样不断地练习,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激活了,可为发展作文自我的个性创造良好的写作氛围。

培养参与意识搞好数学教学论文 篇15

一、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现实意义

(1) 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参与学习不仅仅表现在行为上的参与, 而更深刻的是学生在参与中是否有感情参与和认知参与.情感参与一般分为爱好、追求成功、避免失败、厌恶等几个层次.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程度.认知参与由思维的深度、认知策略的水平和元认知水平体现出来.学习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他们在以往的生活、学习、交往活动中已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理的智力潜能.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2)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通过在课堂教学的参与学习, 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有助于学生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也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改善学生生活质量, 提升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目标.

(3) 学生的参与学习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数学本身是抽象的、枯燥无味的.如果数学课堂离开了学生的参与学习以及操作实践, 要想很好地建立表象知识是相当困难的, 多给学生提供些直观教学活动, 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促成有效学习.

(4) 培养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意识, 使新课改更好地落到实处.课改强调“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 讲究师生间、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 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互教互学.课堂上能否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能否实现“以人为本”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

二、被动参与学习的成因

把镜头放到当今的数学课堂上, 我们看到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学习大多数都是被动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一种场面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这样的两方面:

(一) 教师方面

1.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转变.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 教师在学生中就是权威.正是有少数教师在学生中树立所谓的尊严权威, 不允许学生有任何不同于自己的见解, 哪怕学生的见解是有创造性的, 教师在脑中固有的那种旧的观念都认为是学生在故意捣乱课堂秩序, 影响教学进度, 不给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所以学生只能“师云亦云”, 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这样做, 非但教师的威严难以持久, 表面上“安静”的课堂虽然使得教学有序地按教师计划顺利地完成, 学生也在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教学中获得需要的知识, 发展了一定的能力, 但是殊不知, 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被抹杀了.由于学生在课堂上不敢表达自己的见解, 也就难以知道学生对解决此问题的思维过程, 更不可能达到挖掘创新能力的目的, 反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抑制, 而且一些错误的认识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很可能在以后的练习再次出错, 而学生的“师云亦云”的参与学习也只能停留在表层, 仍旧只是机械模仿式的简单运用, 并未实现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全面发展的要求.

2.教师教学观念的偏差.由于许多教师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 就是认为对新的内容或新的题型的分析越详细越透彻越好, 这样会使每个学生都容易明白和接受.让他们自己学习或思考可能会学得不全面或害怕他们一知半解.因此不敢放手给学生, 一味地抱在怀里, 扶在手里, 希望学生在教师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可是事实呢?教师的“一手包办”,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降低, 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不好, 究其原因是这样“细心周到”的做法使学生丧失了许多课堂教学参与的机会, 这样做也逐渐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消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二) 学生方面

1.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现在的许多学校为追求升学率, 普遍存在把班级分成快慢班的现象.对于慢班的学生学习成绩相对于快班的要差些, 而教师对于慢班的学生也存在偏见, 对他们的要求也不高.所以在慢班的学生心里就觉得低人一等, 他们认为学校不够重视他们, 上他们课的教师水平也是不高的, 心理上就形成“破罐破摔”的学习态度, 更不用说参与课堂教学了.

2.学生不敢参与课堂教学.现代的许多中学生中存在这样的一个现象, 那就是太爱面子或不够自信.对于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 学生不敢回答, 怕自己说错了或是与教师的标准答案不一致, 可能会给教师留下不好的印象, 或是怕其他同学笑话, 或是由于不够自信而过于紧张.

3.学生不会参与.表现在课前没有预习, 对教师要上的课不了解, 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 造成了一种依赖教师的心理, 这种情况下的学生怎么可能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呢?

三、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策略

以上的这些都与当前的课改背道而驰, 它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课堂参与意识的培养, 又妨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在课堂的参与意识, 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呢?笔者认为,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的策略:

(一) 教师角色的转变

现代的教学观点认为, 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上, 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 无法摆脱以“教”为中心的思想, 与学生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而应该转变角色, 由旧传统教学中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现代的以学生为中心.因此, 要求教师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 扮演不同的角色.

1.模特儿.要演示正确的典型过程, 又要演示错误的、不严密的途径, 更要演示学生中优秀的或错误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 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个奔头, 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2.评论员和仲裁员.对学生的数学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并用精辟的、深刻的观点阐述内容的要点、重点及难点.同时指出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

3.欣赏者.充分利用教材, 认真研究例 (习) 题功能.通过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引申探索等手段, 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学生求异兴趣, 而且能培养学生多角度, 多方面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 得到多种解法, 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支持学生的大胆参与, 善于抓住学生奇妙的思想火花, 加大赞赏, 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教师技能的转变, 设置教学情境

首先, 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 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 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教师可以用故事激趣、置悬念等手段, 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渴望教师讲解或尝试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望, 达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

其次, 融入感情, 以情导学.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又是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 也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想交流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与学生情感沟通, 构建一种师生共进退的良好气氛.古人言“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情激情、以趣激情、以动激情、以美激情, 即教师不仅要精神饱满, 热情洋溢, 体态活泼, 语言风趣, 而且要方法灵活, 富于激情, 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兴奋状态.从中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完全置身于参与者的位置, “服务者”的地位, 使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敢说、乐说,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最后, 教师要提供全体学生参与的机会.教学中全班几十个学生, 由于智力水平、知识基础、性格习惯都存在差异, 对于教师的教学, 有的能完全接受, 有的只能接受部分, 有的甚至完全接受不了.因此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照顾到“尖子生”, 而更应注意“学困生”, 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多留给他们一些思考问题的时间, 多给他们一些等待, 鼓励他们去思考, 去参与课堂教学, 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对于他们的每个微小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让每个回答的学生都可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调动他们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让每个参与的学生都可能得到发展.

(三) 交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法

提高学生参与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参与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 最后过渡到“会学”, 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

1.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可以对下一节课要上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通过预习去寻找答案, 发现问题.学生心中有问题必定就有找到解决问题途径的欲望, 此时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学习已有了一个方向和目标, 这样也就增强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 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2.合作学习.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 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作用.因此, 教师若经常性地创设有一定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 抓住时机让学生在独立思索、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参与意识, 使每个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3.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数学本身是抽象的学科, 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些数学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来达到问题的解决, 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把知识内化, 达到自身动手能力的提高.

上一篇:在校期间总结下一篇:钟祥市兰台中学关爱特殊学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