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共12篇)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篇1
关键词:数学教学,参与,策略
数学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要大力倡导学生参与数学教学,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既是学生自身智力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其自主学习。
一、创设参与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曾有学者说过:“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当学生对某件事很感兴趣的时候,他就会自觉主动地去探求研究,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就会轻松很多,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从学生熟悉的实际情境出发, 创设贴近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无意中接近难点,学到知识。
例如,在四种命题的教学中,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引入了这样的故事:主人邀请张三、李四、王五三个人吃饭,时间到了,只有张三、李四准时赴约,王五打电话说:“临时有急事,不能来了”,主人听了随口说了句:“你看看,该来的没有来。”张三听了,脸色一沉,站起来一声不吭地走了,主人愣了片刻,又道了句“:哎哟,不该走的又走了。”李四听了大怒,拂袖而去。请同学们解释二人离去的原因。这时学生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回答,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入到逻辑用语中的命题去了。
二、大胆放手,发挥参与的主动性
有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自己概括出规律、法则等,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自己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 其学习也就越积极。例如: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写出过顶点A的一个平面,使该平面与正方体的12条棱所在直线所成的角均相等。在学生一筹莫展的情况下,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两平行直线与同一平面所成的角有何关系?学生答:相等。我再提出:因此要使该平面与正方体的12条棱所在直线所成的角均相等,实际上只要这个平面与正方体的多少条棱所成的角相等就行了?学生答:3条棱。追问:哪三条棱?学生答:过正方体同一顶点的3条棱。再问:联想一下,什么样的多面体具备性质:一个顶点上的三条棱与同一平面所成的角相等?学生答:正三棱锥的3条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由此,大多数学生已经找到答案,情绪高涨。我接着再问:你能找到几个满足条件的平面?此时,课堂气氛已相当活跃,学生纷纷你一言,我一语的将答案报了出来。因此,让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获取。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解决”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
三、营造课堂问题的氛围,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因此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问问题,极力倡导和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围绕问题,给学生建构一种探究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体验成功的乐趣。而教师决不能是一个“自编,自导,自演”的数学知识传授者,学生也不能再是被教师牵着走的被动的观众了。教师要把自己当成一名初学者,退到和学生在同一起点上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而且在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解题中的思维过程,要把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教师要做好引导,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认真听取意见,达到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共同进步的作用。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和集体荣誉感。在学习一些抽象的知识点时,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学习就是种很好的方法。同时值得注意的是, 在数学学习中,互助合作的学习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而且能让学生在分工协作中培养其协调能力、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我们还应该根据课程的安排适时展开课外实践调查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让学生写解题反思、知识小结
在新授课教学中,每学完一章节之后,可以让学生写章节知识小结。学生在作业、测试过程中,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适当让学生写解题反思,不但可以加深印象,而且教师从中也可看出教学中应注意改进的方面。其中包括: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及启示、解题规律的总结、题目的其他解法、错因分析等。让学生写解题反思和小结,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其数学学习水平。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篇2
拓展学生讨论的空间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利用不同形式给学生设置讨论的话题。注意设置的问题不要过难,也不要过于简单,问题的答案不要单一,不要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在操作上,教师要力求做到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教师要给予鼓励,因为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心比心》的教学:
导入新课: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今天,我们学习《将心比心》,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课文写了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
初读课文: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查查字典。
小组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不好的句子。
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探究新知:自学第一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书上做些批注。
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读母亲平静的话,思考: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里?母亲又是怎么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节。
学习第三节: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一节的理解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堂练习:写一段话,以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将心比心”。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自主是探究的前提,而对求知的探究,尤其对小学生来说,相互的合作启发不可缺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考,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无所顾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获得知识、体验情感、促进发展的目的。
二、肯定学生的课堂表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有这样一段教学:
师:“我的心像刀绞一般”,真的是刀绞“我”的心吗?
生1:不是的。
师:那么究竟是什么像刀一样在绞“我”的心呢?請同学们细细地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用心研究这个问题。
生2:我觉得一种痛苦像刀一样在绞“我”的心。平时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我不小心,手被火柴烧了一下,都钻心痛,何况邱少云是烈火烧身子呢!
师:说得更明白一些行吗?
生2: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也像在“我”身上燃烧一样,这真是万箭穿心般的痛苦呀!
师:说得真好!邱少云的痛让“我”感同身受!还有别的体会吗?
生2:“我”当时非常担心。因为“我”身后埋伏着整个潜伏部队,要是邱少云突然叫起来或者突然跳起来,整个部队就要遭受重大的损失。邱少云还那么年轻,他能忍受烈火的煎熬吗?这种深深地担扰紧张像刀绞一样地绞着“我”的心……。
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使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使学生既深入理解课文,又升华了情感。
三、鼓励学生的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例如在一本语文教学光盘上,一位教师在上《狐假虎威》一课时,出现了这样的课堂情境:
“在茂密的森林里,有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
当读到这儿时,有一位学生说:“如果狐狸不从老虎身边窜过,不就不会被逮住了吗?”
这一句话顿时引起了同学们的议论。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篇3
北京 段蕴婷
------------------
在作文教学中,关于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几年来,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产生兴趣,激活创新
1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的热情。在讲授《鸟的天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一则征集《鸟的天堂》导游语的广告出现在黑板上,看着黑板上画的大榕树,树上贴着的各种各样的鸟儿,耳边听着录音机里传来的清脆的鸟叫声,随着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们感到了新奇,要把大榕树即刻介绍给游人的冲动被点燃了。事实表明,教师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用精心设计的情景,营造民主、和谐、欢愉的教学氛围,诱发了学生创作的兴趣,让所有的学生进入了“我要写”的状态中。
2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创新不仅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相互沟通;创新不仅要敢于异化,还需要合作攻关;创新不仅要自我内化,还需要伙伴交往。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通过交流产生思维碰撞,从而激活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在作文训练中,结合课文,激发兴趣,培养创新
课文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师坚持“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课文是范例的功能,引导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内化,并应用于实践当中。
1学文仿文式。如学习了《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课文后,指导学生用总分的结构方式、排比的句式学写游记。
2文尾续写式。如根据《穷人》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桑娜掀开帐子以后》;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了我们中间》;根据《凡卡》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凡卡梦见了爷爷》等。
3相关迁移式。如学习了《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让学生写《读〈我的战友邱少云〉有感》;学习了《小英雄雨来》,让学生练习缩写等。
在作文训练中,结合课文,让学生多文题、多角度地练习写作,大大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
三、在写作过程中,自主选材,感受兴趣,强化创新
在各单元的作文训练中,教师提倡学生自主选材,自主拟题;平时每周的小练笔,也让学生自己选材,自拟文题,放手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翱翔。
强化创新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学生会从独立选材,自主拟题的创新思维训练中,感受到写作的无穷乐趣。
四、在习作资源中,拓宽时空,体验兴趣,打造创新
拓宽训练时空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从目前的小学作文现状来看,学生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都很有限。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拓宽训练的时空,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从训练时间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向课下,加强课外习作的训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时及时地记录下来。
从训练空间来看,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体验性的活动,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五、在作文实践中,鼓励成功,获得乐趣,完善创新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作文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己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己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篇4
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学生的个性,核心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发挥,引导学生合作、创新、自主地学习,使我们的教学行为指向更明。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明确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导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指导、引导、诱导、辅导的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基础,是前提。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一、教师要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开启智慧的钥匙。兴趣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控制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意志品质,有了学习兴趣的学生常常具有刻苦学习的精神,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不知疲倦地学习,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具有探求知识的热情。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经常具备旺盛的求知欲和读书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任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利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满足学生求知需要的材料,采用新颖、生动能激发兴趣的方法,给学生的思考提供“用武之地”。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在好奇心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激发下,可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这中状态下,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知识、去解决问题,并且掌握的方法也记忆深刻。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以发展学生心智能力为主。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而非“教师为中心”。这也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两主”教学模式。教师经认真筛选,找出最佳方式,巧妙设疑,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教师要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托兰斯研究表明,创造性儿童往往因教师不能理解支持他们的思想而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对他们的创造性产生了严重的抑制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教师要创设具有“人文”特色的课堂硬环境,语文学科知识的人文性和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很强,其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语文课堂学习环境的优化。教师还要要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式自主学习,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充满“人性”的精神环境。教师要摒弃传统教育观所一贯主张的“师道尊严”,重新定位师生角色,进行角色转换,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注意沟通师生情感,要特别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教师要充分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法。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自己比较熟悉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独立学习的时候,尽可能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的学习方法去学习,使其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不能用一种方法去限制学生。同时还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难度。每个人是有差异的,因此阅读教学也得因人而异,不能强迫学生,否则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当设计弹性的、多层次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难度学习。
四、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保持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就是要逐步使学生个体乐学、会学和坚持学。因此,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稳固持久的自主学习动机十分重要,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每次活动,而且在活动中要让广大学生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和新的激励,保持旺盛的学习动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发挥好评价的激励功能。
评价的激励功能来源于教师的学生观的转变和如何确定评判标准,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从学生的能力水平出发来进行评价,才能尽可能多的肯定学生,激励学生。切忌那些简单的是与非,对与错的评价,这样做容易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要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予评价,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创新,要善于肯定学生的闪光点。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大部分是在没有他人指导下的学习,因此,他们是否具有自我评价的能力十分重要,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评价,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评活动,学生间的互评活动,来锻炼其评价能力,而一旦逐步具备了这种能力,他们今后在学习中就能主动调整学习方向和学习策略,保持持续的学习,获得次序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篇5
质疑意识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质疑意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是养成其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有效途径。
第一,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参与下,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当一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问“为什么”的认识心理及解决“为什么”的强烈愿望时,他的思维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动脑勤思、善于发现质疑、勇于提出质疑,而且要乐于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唯书、不唯师。学生有了质疑意识,产生了疑惑,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了学习活动的参与性。
第二,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对学生来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要难得多,它需要学生具有更高一些的思维水平,因此,应允许学生在起步时的提问幼稚。作为母亲绝不会嗤笑幼儿学步时那跌跌撞撞的步态,我们不都是这样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吗?对待提出不全面或错误的问题的学生,教师也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切不可扼杀学生提出质疑的热情,否则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学生的知识上的疑点就得不到解决,学生的思维发展就会受到束缚和禁锢。只要学生敢于提出质疑,教师就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见解。许多事实证明,质疑是探索新知的动力,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
第三,引导学生学会解疑,最终释疑。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只是获得新知的开端,他们还必须通过自已解答问题,才能更深入、透彻地理解、掌握知识。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都要学生自已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教师不能简单地教会学生解答、掌握结论,而是要引导其探究和解决质疑,从中锻炼他们的思维,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激活创造性思维灵感,直至大悟大彻。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求异创新能力的发展,发掘学生隐藏的潜能。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让学生学得来,思得深,疑得释,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篇6
学生在习作中最头疼的事就是找不到作文的素材,我们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他们那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作文素材的来源。同时,也要告诉他们,自己在生活中经历的事以及内心的酸甜苦辣,表达出来就是作文。所以,对老师而言,小学作文教学应着重引导学生自觉感知生活,主动获取感受,这样才能使他们在生活的各个场景中获得稳定、深刻又鲜明的印象, 进而加工、创造,写出既真实又形象生动的好作文。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热爱大自然、 热爱小动物、热爱周围的一花一草、一滴雨、一片雪花、一粒微尘……有了这么多的“爱”,孩子们的情感就会更充沛,大脑里积累的东西就更多,接下来,习作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一个个精彩段落从他们的笔尖流泻而下———
“走到开白花的樱花树下,那白色真令人陶醉。花瓣不似红色的厚重,却显得轻盈舒展,在阳光照耀下近乎透明,像是温玉雕刻而成。一阵风吹来,树枝颤动,早开的花朵随风飘落, 在空中旋出一段美妙的舞姿,就像纷飞的雪花。爸爸说,这是冬哥哥的魔术,他走远了,却不想让大家忘记他,借着春姑娘撒下的花瓣唤起人们对他的回忆。”
这里的一字一句都来自生活这片广阔的海洋。它让学生懂得:热爱生活,热爱身边的一切美好,才能在生活这温暖的怀抱里汲取丰富的知识,增强自身素养。
二、引导学生积极观察主动思考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由此入手,我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适当运用我们学过的观察方法。学生在观察的同时, 既增长了见闻,丰富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又提高了习作能力。 当然,教师这时候要充分地相信学生,内容上尽量少做限制, 放手让他们去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孩子们的表现会超乎你的想象:
“四海湖水平如镜,岸边种植着一棵棵杨柳。柳树的‘绿丝绦’又细又长,有的直接垂到了水面,像一条条钓鱼的丝线,又像一根根被拨动琴弦在微风中颤动。湖中央有几只白鹅悠闲地游来游去,看见有人从岸边走过还时不时伸直长小颈叫几声,它们优雅的身影倒映在碧绿的湖面上,不由得让人想起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著名诗句。”
“只见天空中大雪纷飞,雪花向大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我在雪地里跑东跑西,然后用手接雪,雪缓缓地落在我手心里,不一会儿就融化了。这时,我觉得手凉凉的,但是心里暖暖的。后来,我又吃雪,雪花们一个个落到了我的口里,不一会儿就化了,我把水吞了下去,感觉冰冰的凉凉的。我好奇雪花的形状,伸手接了几片,并仔细地观察了起来,我发现,雪花有许多种形状,它们很漂亮,很规则,好像经过了精雕细琢。”
三、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文章合为时而作”“文以载道”,这两者是中国语文教学历来坚持的原则。语言训练的出发点就是教学生表现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但是,由于“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那我们就还要把语言文字的应用型与表达性结合起来。但并不是要求在习作中就要“假大空”,而是艺术地将自己在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传达出来,让大家有共鸣!在这个前提下,去表达, 去写作,才是“有所做而为”。
当学生习惯性地将作文当成自己参与生活和表达内心世界的工具时,之前所说的“素材问题”“为什么而写”……这一系列的难题就迎刃而解啦!更重要的是,学生也有了持久而稳定的创作动力。在这样坚持的引导下,“班级日记”应运而生。 在这里,孩子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记录了他们的成长———
“校门打开了,校园响起集合的铃声,刚才还流动的人群马上向广场集合过来,庄严的国歌声响起,人们停住了匆匆的脚步,收敛起刚才的眉飞色舞,小学生们立马立正站好,将右手举过头顶,向国旗敬起了队礼,听着雄壮的国歌,眼里浮现出无比的自豪。国歌奏完,校门口有恢复了刚才的人声鼎沸。 我们美丽的校门口,永远发生着让我们觉得有趣的事!
“秋风吹过校园,校园里顿时金灿灿的一片。中心湖边的银杏林中,一片片小叶子变成了金黄金黄的,迎着微风,像一群小精灵,在树枝上轻盈地跳着舞。走近一看,一张小小的扇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耀眼,还闪着金色的光芒。原来秋天是金色的。”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篇7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一、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介绍历史上关于高斯解答l+2+3+…+100=?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讲解复数的概念时,通过介绍虚数单位“i”的来历,使学生了解复数的产生和数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近进;在讲解椭圆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油罐的侧面曲线具有什么性质,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佯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重视实践活動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 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1.让学生多观察
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2.让学生多思考
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
3.让学生多讨论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三、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四、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篇8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美术课始终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依样画瓢。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本身就缺乏问题意识。这是导致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到根源。学生根本没有提出问题的想法。约定俗成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根本就不知道问什么、怎么问。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即便有所创新也脱离不开教师示范的影子。尤其是进入初中以后,学生更加变得缺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尤其是美术课。由于基础不好、自信心不足,表现为不愿思考、不爱提问。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发掘学生创造型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意义至关重要。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上,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往往没有提出问题的冲动。创新思维更是无从谈起,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也不可能存在。因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首先就要是学生敢于提问。但是长期以来对美术课的不重视,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基础差。学生普遍存在这种心理:怕提出的问题浅显、幼稚遭到同学们的嘲讽,或是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引起老师不高兴。所以大多数同学选择沉默不语。长期的沉默,学生自然活跃不起来,头脑里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少,最后甚至荡然无存。加之对美术知识的缺乏亦或恐于老师的威信,使学生更加不敢问。而且更多的教师多以“教”为中心。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内容要求去讲授,完全忽略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理解。致使学生缺乏主动性,导致学生根本不愿意或不敢在课堂上发问。我所任教的中学是一所农村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学生在课堂上根本不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更不用说提问了。一旦老师问到自己,也是勉强站起来或低头不语,或拿起教材照本宣科。主动提问或答问者极少。我私下里找他们交谈,有的说怕答错了同学们笑话,有的说怕说错了老师说没认真听讲,亦或根本不知道怎么说等等。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真正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才能使学生大胆提问,勇于答疑。例如我在《我们的风采》一课,首先不讲课,而是坐下来与学生聊天。问他们平时喜欢穿校服吗?学生们也向我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观点。我向他们讲解校服是学生身份的象征,穿校服可以避免校园中的攀比风气,也是我们团结一心的象征。学生们不再说什么,但心里还是有一点不服,进而我又问他们喜欢穿什么样的校服,学生思维立刻活跃起来,课堂气氛也异常融洽。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喜欢名牌,有的说喜欢新颖的款式,有的说喜欢舒适的面料,等等。然后,由他们向老师和同学们发问,学生胆子大起来,开始问我:“老师,服装设计都有那些要求?”“老师,设计什么款式是由我们自己决吗?”……我于是给他们播放一段视频让他们自己讨论服装的分类以及学生装的种类。然后再向他们讲解一些服装设计方面的知识和要求,再让学生设计自己喜欢的校服,并表示将优秀的作品推荐到学校,建议校长订制学生们自己设计的校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纷纷拿起画笔设计、绘制服装效果图。一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生既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主动参与的创作意识。因此,在课堂中,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应该是教师以参与者的姿态参与教学,与学生共同探究、交流。而不是以领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及他们的情感。哪怕他们有一点点的创意,也要及时鼓励。即便有的同学的问题无论多么浅显、幼稚甚至可笑、跑题都不要简单地否定或嘲笑。而是耐心引导,或是适度的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二、改变教学模式,强化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多问。
传统的美术教学,总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聆听。再由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学生回答,然后教师给予肯定或否定,最后由教师总结出正确答案。学生根本没有问问题的意识,也没有提问问题的机会。因此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改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例如我在《有创意的字》一课教学过程中,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让他们观察画面上出现的字体。然后有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同学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回答。视频播放结束每个小组都提出许多问题。有的问题过于简单就让他们自己答案。有的问题比较深奥就由大家共同讨论回答。实在给不出答案的老师可以适当引导,再让学生们共同探究寻找答案。学生的热情极其高涨,他们甚至控制了整个课堂,纷纷提问、答疑,最后总结出字体设计的一些方法,要求以及字体设计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主动进行设计、书写字体,然后在大屏幕上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评价。学生在进行自评、互评时又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使学生的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改变教学模式,创建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以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起到一个主导地位,而且要适时地给与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和提出问题的勇气,并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立足创新,开发教学资源,使学生会问。
每个学生都会以自己原有的知识来理解新的事物,所以不同的学生会对相同的新知,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时教师就应以创新为指导发掘新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新颖的、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共同参与讨论、探究。例如我在《设计我们的校园》一课教学中,面对立体纸工造型,引导学生关于折叠、拼接、插接等方法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共同讨论、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分组制作雕塑模型各个成员通过讨论确定设计方案,然后每个成员负责一个或几个零部件。基础好的、造型能力强的同学设计制作难度大的部分。基础差的同学负责简单的部分,然后再由同学们合作完成总体组合。整个雕塑都由同学们搜集的废旧材料材料制成。其实挑选材料也是一个质疑的过程,哪些材料可以用,用在什么地方,都需要开动脑筋的。这样既节约了能源,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最大的收获是同学们通过集体合作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和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每个人都从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增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质疑。由于我们的学生对美术长时间的不重视,所以对美术知识掌握的很少,理解问题简单。所以可以结合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提出问题。因为美术知识面广,与文学、历史、甚至音乐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对文学与艺术的联系的诠释。又有人说“欣赏水彩画,就如同欣赏轻音乐一般。”等等。这说明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性。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提出问题时,也可以根据新旧知识与其他各学科的联系中提出问题。例如美术欣赏课,就可以指导学生结合文学、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提出质疑。教师再根据这些问题组织学生通过欣赏、讨论、评述寻找答案。并从审美角度加以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学会欣赏,知道从哪些角度欣赏艺术作品,大大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篇9
在教学中,不仅要树立生命意识,还要灌输生命意识。近几年来校园暴力的新闻屡见不鲜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特别在农村中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农村中学 语文教学 生命意识目前农村中学学生受社会影响、家庭现状的影响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由于家庭的现状,农村外出打工现象十分突出,许许多多的的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缺乏了对孩子的关爱、照顾、监控。留在家里的孩子多数成了留守儿童,父母管不到他们,爷爷奶奶管不住他们,没人接送,他们私自骑车上学,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缺乏有效监管,打架斗殴屡见不鲜。不少学生的感情变得越来越脆弱,心理承受力越来越下降,甚至有人经受一点点挫折就轻生。一幕幕惨剧让人痛心不已,也引人深思,为什么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当代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责任。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讲究策略,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确时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关注生命存在中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存危机,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使学生身心能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呢? 一、培养生命意识(一)学会用积极热情地对待事物、对待他人,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目前,在农村教育中,许多家庭由于生计外出打工现象非常的普遍,导致家里的留守儿童太多。在家没有人管,心理承受能力差,没有对自己的约束。所以来到学校,在平时,教师要注意联络学生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懂得要学会分辨是非,学会区分好与坏,要热情地对待好人、好事,还要学会在学习生活中也要与人和睦相处,因为与别人形成融洽的关系是快乐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与他人团结合作、相互补充,才能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同时,还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本领,找到了解决自己疑问的办法,并能够从别人的身上学到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这样,学习起来才会轻松而又愉快。(二) 学会正确地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就需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学校里,和你接触最多的要算老师了,你觉得老师最喜欢你哪一点呢?爸爸、妈妈抚养你长大,他们最了解你,那你知道,爸爸妈妈最喜欢你哪一点吗?每天和你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又喜欢你哪一点呢?以此,让学生当着全班同学说一说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把自己最突出的才能展示给大家。让孩子们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能够充分肯定自我,增强自信心。同时还要告诉他们,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你的身上也许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不过,没有关系,只要认识到这些不足之处,今后努力改掉这些坏毛病,你就会变得更可爱,大家会更喜欢你。让学生能够充分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并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为自己定一个希望达到的目标,鼓励他们利用并发挥自身的优势,摒弃劣势,充满信心地向自己的目标进发。在农村教育中,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自己显得尤为重要。(三).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广泛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广泛的人能够从很多方面的学习中得到各种各样的知识,掌握各项生活学习的技能,并能将这些转化为自身的优势,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当去,这样,就会得到很多学习的快乐。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二、渗透生命意识的具体措施(一)结合初中阶段青少年心理需求,深入挖掘教材中生命教育元素,理解教材中深刻而丰富的生命内涵。如在教授《散步》时欣赏音乐《让爱住我家》,然后再过渡,“同学们,听着这温馨甜美的音乐,我想大家一定会想到我们温暖的家。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家里有哪些人?大家在一起时会干些什么呢?”这时,学生都有很多话好说,教师再顺水推舟,切入到亲情与生命的主题,出示一些温馨家庭的图片。 (二)构建民主的课堂,完成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 生命教育的指向目标应该是学生,生命教育的成果体现也应该是学生。构建一种民主的课堂氛围,使教育过程人性化,更有利于生命教育目标的完成。.构建“读- 品- 悟”相结合的课堂,追求深度的生命感知.生命教育只有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才会真正变得鲜活、有意义、充满生命力。(三)充分利用语文阅览课,拓展延伸生命教育 对学生的阅读方向做适当的指导指导学生写读后感,畅谈对生命的思考总设立生命教育阅读话题交流专场,语文教师不应该把阅览课仅仅定位在读书的形式上,还可以带领学生观看网络、影视、音像等方面的生命教育资料,丰富生命教育内容。比如观看汶川地震教育片,其中的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可贵,让学生形成观后感等。教学就应是生命个体所进行的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总之,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渗透生命教育,树立正确人生观,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善待人生,激发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帮助学生产生并形成积极的心态和崇高的人格,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从而有完整的生命和美好价值的人生。学生能在学习中感悟到人的生命历程总会遇到许多苦难和挫折,但只要每一个人能勇于面对,敢于挑战,生命将更加璀璨。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一个生命教育的平台,重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完成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这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本质。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篇10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一、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在讲解探索规律时,介绍历史上关于高斯解答l+2+3+…+100=?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讲解可能性的时候,利用转盘实验、摸球实验等实例,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佯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 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1.让学生多观察
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2.让学生多思考
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
3.让学生多讨论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三、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四、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篇11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 沟通对话渠道, 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 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 聆听学生的见解, 并能适时地给予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 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 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 学会独立思考。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让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具有动力的功能, 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调节作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了作为人的基本素质——情感的培养。笔者认为, 教育理念中的“以人为本”,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各种能力的训练, 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等情感, 使教学中真正意义上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育理论。比如, 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 请学生先到商店调查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的价钱, 让他们了解一些购买物品的实际情况;学习了它的进率后, 为了深化理解, 设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不同币值的人民币的等量交换活动, 在进一步掌握人民币进率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了解“等量”“对应”等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三、鼓励讨论交流
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做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学生之间相互启发, 相互讨论、学习, 思维由集中而发散, 又由发散而集中, 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 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 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 不要怕出错, 而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 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中的缺陷。学生的心态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 是生命的活动, 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 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篇12
中学生物学教学,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现代意识的启蒙教育中,具有它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启蒙教育功能。几年来,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了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生物学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了一些现代意识的启蒙教育,取得可喜的效果。
一、渗透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
竞争,优胜劣汰,这是生物界生物生存发展和进化的规律之一,当然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种客观法则。在生命科学中,这是一个古老而传统的理论。但在我国当今社会转型中,却已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现代观念。在中学生物学中,涉及竞争的生命现象、知识和理论,却屡见不鲜,为学生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情境。
1.让学生在对众多生命现象的考察中启蒙竞争意识
初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渗透竞争意识的情境和契机。例如我们在教学《生物的进化》时,我们让学生自由讨论和探讨生物进化的原因,让学生从考察许许多多的生物竞争现象中,理解生物竞争的涵义,然后概括综合上升为理性的竞争概念,形成竞争的观念。在教学中渗透了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
如同一片森林里的各种树木,在其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彼此争夺着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食性相同的动物,彼此争夺着食物;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捕食和反捕食等等,这些一系列的生命现象,就是生物竞争现象。在讨论中,学生理解了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物质、能量、食物和生存空间,而彼此进行着生存竞争,这些就是一种竞争。在生物界,生物具有本能的过度繁殖的倾向,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物质和生存空间,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生物间必须彼此竞争(或斗争)着,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法则。人类也不例外,只是竞争的内容、方式、时间、空间不同而已。因此,学生在学习生物竞争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竞争思想的熏陶,受到了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
2.让学生在典型复杂的生命现象的综合分析中,深化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将一些竞争的知识和理论,通过典型复杂的生命现象的综合分析,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例如,我们让学生共同讨论分析某一草原上生活的狼、羊、牧草等生物及它们与周围无机环境的复杂关系时,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综合,理解了狼与羊、羊与草彼此间的捕食关系,也理解了狼与狼之间,羊与羊之间为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的竞争关系,即其竞争(或斗争)的一面;但也启发学生理解狼捕羊,但狼又不能捕光了羊;羊吃草,但羊又不能吃光了牧草。否则,狼、羊、牧草三者会同归于尽,毁灭了此草原生态系统。可见,生物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况且狼与狼、羊与羊之间,还有群居、互助、互利、互爱的一面。这种生物之间既竞争(或斗争)又依存的多重性,使学生对于竞争思想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使学生竞争的知识、理论,自然而然地得到加强。我们顺势将知识迁移,向学生设问:人类应如何把握和运用竞争法则来正确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生物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竞争关系呢?让学生以平等竞争的思想,去面对一个复杂的人类社会的新情境,去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征途,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竞争意识。
二、渗透适应意识的启蒙教育
未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新世纪,人们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为了使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在未来21世纪的大风大浪中有所作为,就应该从小培养他们适应新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当前的中学教育,就正是启蒙和培养他们适应意识的关键时期。
适应思想包含于中学生物学之中。在教学中,我们既注意了把适应思想的启蒙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又注意到抓住教学情境中的点滴积累,抓住典型实例画龙点睛地及时地把生物学适应知识上升到适应思想的高度,激发学生的适应意识。
1.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启蒙学生的适应思想
在生物教学的全过程中,我们时刻注意渗透适应思想。例如我们在初中教学植物知识的同时,强调了现存的每一种植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都具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虫媒花的颜色鲜艳、气味芳香,适应于昆虫传粉。风媒花的花粉粒小而数量多,容易随风飘散,适应于风力传粉。借风传播的种子,如蒲公英、柳树等,果实上都生有毛绒绒的白色纤维,随风飞扬。靠动物传播的果实种子,如窃衣鬼、针草、苍耳等,其果实的表面都有刺和粘液,容易附着在动物的身体上随动物的运动而携带到其他地方去。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都是动物在体色、外形和结构上适应周围环境的典型实例。鱼体的流线型、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用膘控制沉浮等都是与水生环境相适应的特征。蜥蜴、家兔等陆生动物,用肺呼吸、用四肢行走、体内受精等都是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微生物不但能适应在有氧环境中生存,某些厌氧性细菌还能在缺氧环境里生存。在教学中,我们把这一系列生命现象及其特征,紧密地与适应思想相结合,使学生理解了现存的生物都是基本上适应其生活环境的,渗透了适应思想的启蒙教育。
2.在教学新情境中,抓住典型实例分析综合,深化学生的适应思想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的,这即是适应性的普遍性。但是,生物的生存环境却是客观多变的,变化是绝对的。因此,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对的,不完全的,这就是生物适应性的相对性,不少生物常常在其生存环境迅速变化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不能生存或灭绝。恐龙的灭绝和当今许多珍稀动植物的濒于灭绝,充分证明了生物适应的相对性。生物的适应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对性,这种双重性使学生认识到生物适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深化了学生的适应思想。我们又常常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以适应观念去考察人类社会,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复杂多变的,有其规律性。作为21世纪建设者和生活者的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各种素质、知识、能力和思想,特别应具备强烈的适应意识和多方面的适应能力,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生存发展,才能有所作为。因此,强化了学生的适应意识,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渗透整体意识的启蒙教育
整体观念实质是一种系统观念。人们在考察某一事物时,要从整体(大系统)出发,注意在整体综合的控制下进行局部分析,从整体到部分,从大系统到子系统。然后通过局部的逐级综合达到总体综合,又从部分回到整体,这种宏观和微观的综合,从整体和部分的不同层次上,从整体及部分的结构、功能及彼此联系上,去考察事物的观念可理解为整体观念。启蒙和培养学生从整体系统的观念去考察事物,很有必要。
1.利用一系列生物学实例启蒙学生的整体思想
生物学科中体现整体思想的科学实例是很多的。例如:一个细胞可以看做一个整体,细胞有细胞整体层次上的结构和功能,又有各组成部分及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彼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个生物体也可看成是一个整体。一个种群、一个群落、一个生态系统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
我们在教学《绿色开花植物》时,启发学生把一株植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去考察,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回到整体去分析综合。先从结构上考察,可把它分解为不同层次的部分:细胞、组织、器官。这些部分之间彼此分工协作又联系着。细胞间靠胞间连丝联系着、器官间靠维管束联系着形成一个植物体整体。再从生理功能上考察:植物体中的六种器官尽管各自功能不同,但彼此密不可分。根吸收水和无机盐,叶吸收空气中的CO[,2],通过叶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再由茎输送到根、花、果实和种子中去,维系着一株植物的整体生命活动。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彼此对立但又彼此依存,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中的整体性,启蒙了学生的整体思想,受到了整体观念或系统观念的启蒙教育。
2.以典型的生物科学实例,深化学生的整体观念
教学中,我们抓住典型实例分析综合,深化学生系统开放的观念。我们在教学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时,首先让学生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平衡及人类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注重启发学生理解系统的开放性。让学生讨论思考,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系统内各种生物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由能量的流通、物质的循环和信息的交换,彼此形成一个动态的整体(系统)。但这个系统是开放式的耗散结构系统,它不但从外界不断获取能量,但也不断地消耗着部分能量,物质也被不断分解、化合、转化和利用、循环着,信息被不断交换着,充分表现了该系统的开放性。任何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同化、异化、物质的摄取、利用与排出、能量随物体载体的运动而逐级流动,这些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人类生活在地球的生态大系统之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衣、食、住、行,各种生产、生活消费所需物质的原料必须从大自然生态系统中去索取,而生产、生活的废物又要排放到生态系统中去。因此,人类的任何行为都要放到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中去考察。人类既要改造自然又不能去破坏自然,而要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而然使学生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深化了整体观念,强化了整体开放意识。
四、渗透创新意识的启蒙教育
我们考察一下人类的世界,便知它是一个创造的世界,一个不断创新的世界。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是何等重要。我们紧紧抓住每一个创新情境,渗透创新意识的教育,不断去点燃学生创新意识的火把能性》时,我们启发设问学生:人们能不能用植物的细胞、组织、茎尖、叶片及花粉花药等,在一定条件下去培养它们生长发育为一株株新的植株?有的学生说,这就是植物组织培养的高新生物技术,我国的生物学家们已用花药等培养了许多优质高产的烟草、小麦新品种,并居世界领先地位。
我们在教学高中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时,课上我们启发学生:①基因一般在DNA分子上是以直线方式排列的。那么,基因能不能跳跃位置呢?某些基因能不能从一个DNA分子中截取出来,转移组装到另一DNA分子中去呢?新的基因能不能表达出新的生物性状?这些当今基因工程的创新思想,在学生的心田里燃起了创新的火苗。我们还常常让学生带着创新性的思考题,课外去阅读大量科普书刊,去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去思考、去争论。②北京大学陈章良教授等今年破译了恐龙蛋化石的部分遗传基因,那么,恐龙将来能不能复活再现?③世界上每一种生物实质上是一座宏大的基因库,那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濒灭生物物种有什么重大意义?④生物的基因库实质上也可认为是生物的信息库,那么,可不可以说,世界上现存的生物体实质上是生物信息的一种特殊动态表现形式呢?让学生从信息论的角度,去理解生命现象及其本质,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层次,开拓了学生的知识、思想视野,燃起了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有力地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能性》时,我们启发设问学生:人们能不能用植物的细胞、组织、茎尖、叶片及花粉花药等,在一定条件下去培养它们生长发育为一株株新的植株?有的学生说,这就是植物组织培养的高新生物技术,我国的生物学家们已用花药等培养了许多优质高产的烟草、小麦新品种,并居世界领先地位。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推荐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0-23
参与式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10-15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10-22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0-22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09-04
在英语教学中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10-18
高中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10-02
在参与式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09-15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