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024-08-19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共11篇)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1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纵观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素的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一、为学生创设创新的氛围

在人类所有活动中,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而艺术种类中的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有其独到的功效。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通过师生的双

边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其创造性的完成作业。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必须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情绪愉快、观察灵敏、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发展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小学阶段的孩子,往往喜欢异想天开,有的想法甚至有些离奇: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

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小学阶段儿童对艺术偶像是很崇拜的。我顺其童心,充分利用艺术偶像的力量为教学服务。学生都很喜欢齐白石的画,他们说,一只小鸡,一对小虾,在其笔下都特别的有趣。《古诗配画》一课中,我便抓住这一点来启发学生大胆合理地想象:“齐白石爷爷曾经画过这样的一幅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意思是说,青蛙的声音从十里山泉里传出来。大家知道,山呀,水呀,人呀,物呀,都好体现。这声音要画出来可就麻烦了。”我先让学生去思考议论,而后讲述齐白石爷爷是这样体现的:几只小蝌蚪从山泉里流出来。听到这里,学生己是恍然大悟了。只要教师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大胆想象提供催化与导向,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绘画想象能力。

三、用信心架起成功创新的桥梁

我们在指导儿童创作的过程中,尽量让儿童作为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老师只是事先做一些启发式的引导,让儿童自己想象,然后老师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孩子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孩子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精彩的一幕。

作为学生走上人生之路的启蒙者,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真诚去点亮孩子心灵的苍穹,燃起艺术的火花,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2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数学的特点之一是抽象、枯燥。为此,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激发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只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才能有动力,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由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保护学生的求知欲,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要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事物,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复习《数的整除》时,这一内容概念多,各概念之间联系错综复杂,易混难辨,是复习的难点之一。根据这一情况,可以创设复习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复习前让每一个学生创作关于数字“1”的广告,要求广告词要是《数的整除》这一单元的概念。学生的兴致很高,创造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关于“1”的广告。

生①:嘿!同学们好呀!我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阿拉伯数字“1”,不是吹牛,在数的王国里,我就像是孙悟空的金箍棒儿,神通广大,因为我能整除所有的整数;我又特别有自己的个性,我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和偶数也没啥交情,我的约数只有我自己一个,我就是我的最小倍数。

生②:我可谓是身兼数职呢!我是“约数大学”的校长,因为我是所有自然数的一个约数;我又是“倍数县”里的县长,所有自然数都说是我的倍数,怎么样,功劳不小吧!我还是“公约数市”的市长,若干个自然数排列在一起时,我就是它们的一个公约数。

生③:我特爱交朋友,只要是自然数,无论是谁,我们俩就是一对互质数,它就是我俩的最小公倍数,我就是我俩的最大公约数。

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善于总结经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讲出来。只有在和谐的教学环境里,学生的求知欲才会提高。如在教学《年、月、日》时,课一开始师生的轻松对话便把学生带入了无限的快乐之中。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吗?你的生日是什么时候?一生答:我的生日是×年×月×日。师:祝你生日快乐(老师连续让几位小朋友说出自己的生日,老师一一向他们祝贺)!师问:请小朋友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生日,大家互相说一说。全体学生都兴奋地说:我的生日是:×年×月×日。师:祝大家生日快乐!这时全班小朋友无比高兴,紧接着教师又提问:结合你的生日说一说一年有多长?再互相说一说。结果全班小朋友说出了很多连大人都无法想到的一年的时长,如“一岁就是一年”,“我去年的生日到今年的生日正好是一年”等等。同样,小朋友也用自己的话说出了很多种一个月的长。

三、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对实际问题比较感兴趣,在教学中应尽量多地使用与实际生活关系密切的题目,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用处,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汽车跑得那么快吗?”由于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的情绪特别高涨,立即展开想象:“汽车的马力大、路很平整、汽车的轮子是圆的……”教师又问:“如果汽车的轮子是方的或是三角形的,他还能跑得快吗?”这样就把汽车跑得快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汽车轮子是圆的。”那么,“汽车的轮子为什么要做成圆的?”由于是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特别强烈。在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认识了圆和运用多种方法画圆之后,又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种现象:“看马戏团表演时,人们为什么自觉围成一圈?”解决一个现实问题:“部队行军宿营时,指挥部设在哪儿好?”使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维得以有效地激发。

四、引导质疑,让学生会创新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俗话说: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才可能促使学生深入地思考,积极探新。因此,鼓励学生质疑,能激起学生积极探新的心理愿望,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诱发创新意识。

如比较和大小时,教师鼓励学生突破例题中解题思路,大胆创新。于是有的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比较;有的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有的化成小数再比较;有的认为再加上是1,再加上是1。因为,所以。还有的由这道题总结出一条规律来:比较两个有连续整数组成的真分数大小时,分母大的分数比较大,如等。通过引导质疑,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培养了创新的意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质疑;当学生质疑时,教师要善于并及时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情境;作品欣赏;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043-01

以前总有些人认为美术课就是教师把范画往黑板上一挂,让学生临摹就行了,于是有些人把美术课称为“图画课”,不难想象,长久这样下去,呆板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儿童绘画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它反映儿童的天性,表现出儿童的形象思维,是儿童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由于儿童单纯、幼稚、天真无邪,他们拿起画笔来毫无顾忌,由着自己的性情来,俨然一位艺术大师,充满创造性,不受任何限制,也不受真实的约束,往往形成稚拙、梦幻,甚至荒诞的特色,正因为如此,毕加索感叹道:“我花费了终身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如果教师不解放自己的思想,不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诱发儿童的创作灵感,而给他们套上一些条条框框,要求他们用工具把线条画的直直的,把太阳画的圆圆的,让他们用橡皮反复擦,反复改等等,孩子的画难免呆板、毫无生气。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提高儿童的绘画技能,反而会使儿童的思维僵化,捆住手脚,创造力被扼杀。我们要采取适合的方式,因生执教,因课执教,培养创新意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一堂美术课是一首优美的童话诗、一段悠扬的音乐,还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因为这是老师创设的美丽情境。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创设优美的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拨动学生的心弦,加深认识,在情境中感知、认识、理解、训练、利于导行。在美术课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情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鼓励学生创新的目的。

1、“故事”引趣。美丽的故事易于引人入胜,其文学意境领令人陶醉,教学中适时插入故事,能满足学生的求知心理,便于激发其学习乐趣。如在上《摸物背行》这一课时,以盲人摸象的故事导入,让学生在故事中受到启发,不能像盲人那样只顾片面,对事物没有整体的理解。

2、“悬念”激趣。“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文学作品的章回体小说常常展现这激人探究,欲罢不能的悬念效果。课堂上教师合理的语言悬念或设置环节悬念,更易于学生探究乐趣,形成强烈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悬念更多以设问语调表现,如教师示范难点后问“同学们会不会做?”,“看看能不能做的比老师好!”还可在欣赏同龄同学的作品后问“他们画的那么好!你们呢?”课终环节:“今天的作品这样表现!能否用其他形式表现呢?课后尝试其他表现方法,看看谁更有创意。”

3、“媒体”观趣。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的采用,直观生动、知识容量大,合理的引用,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如教学《卵石造型》,课前教师下载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的卵石形态,扫描优秀范作,把重点即造型方法和依形态创意联想制作出卵石新造型制成生动课件,教学中,学生从媒体中花很少时间观察到奇形怪状的真的卵石图片,视觉冲击带来的大自然的美使学生情绪高涨。“哇!”“哇!”赞叹间探究兴趣倍增。而优秀范作扫描后在屏幕上展播,省时又全面,全班同学都能从生动的课件中看清重点、难点的演示。结合教师生动的语言,在观察中许多学生马上联想到不同的造型方式,发散思维也获得培养,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当然媒体的采用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完成学习,要注意“美妙生动,恰如其分”。

二、创设作品欣赏,引导创新

绘画、工艺课以其活动形式、表现材质的多样性,以及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性强等特点,深受学生喜欢,相对来说,欣赏课显得单调、枯燥乏味。很多教师在欣赏课教学中显得无所适从,更不用说落实好创新教学思想上了,其实在欣赏课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大有可为。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经常展现优秀作品让学生欣赏一些名家传世之作或是一些成功的儿童画,引导学生通过作品的具体形象,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提高审美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具体引导学生欣赏一组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请学生把看懂的作品以故事形式讲给大家听,或者就自己喜欢的作品或作品的某一部分、某一个角度发表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批评,允许同学之间表达不同的意见甚至争议,然后我们再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在认识上打到基本的统一。即使还有不同意见,我们也允许学生保留。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出来的。”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诸如《挑战大师》之类的欣赏课,鼓励学生对“大师”的作品提出不同的看法,这倒不是要学生去“鸡蛋里挑骨头”,而是从不同角度研究“鸡蛋”。通过这样的欣赏方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保护与开发,从中培养了学生敢独立思考、敢于表述自己的不同见解的勇气和能力。

三、巧用绘画材料,激发创新意识

求异、好奇是儿童的一个重要特点,一成不变的绘画材料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没了作画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如油画棒、彩色水笔、荧光笔、水粉笔等去表现;同样的事物,在学生眼中会产生不同的兴趣,不同的绘画材料表现出来的特殊效果又使他们惊叹不已,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进行创作,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思路在新材料中犹如泉水般无止境地流出,真正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创作热情。如引导学生用废弹壳、旧挂历、纸盒、水果、蔬菜等材料来作画,用刀、吹塑纸、颜料制作版画,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受到启发并激发他们勇于创新。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4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相互激发,相互驱动,辨证推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新编《数学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的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简短的文字强调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富有创新能力,健全创新人格。本文拟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三点认识。

一、为学生营造和谐氛围,诱发创新动机

创新精神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需要人内在的动机和外在动机激励和推动,这种动机需师生双方共同合作。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在人格上应是完全平等的,不能由教师占课堂,而应把课堂看成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究问题的阵地。因为只有营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才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动机,使创新意识得到发展。教师真诚的微笑在教学中举足轻重,微笑使学生意识到教师在关爱学生,盼望得到学生的支持,能给学生一种安全感、轻松感、愉快感、享受感。学生质疑问难时,学生答错问题时,教师应设法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想法和感情,用微笑的神情、亲切的言语,给予恰到好处的鼓励和点拨,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我让学生探究以下算式:12×11=、13× 11=、14 × 11=、15 × 11=、16× 11=的得数时,先让学生计算,然后围绕“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让学生探究其中的规律,鼓励学生质疑、交流,有一个学生说:“第一个数分别是12、13、14、15、16,第二个数是都是11。”有的学生说:“都是乘法。”也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第一个数乘以10与1的和计算出得数。”我对他们的发现给予了肯定,并表扬他们的发现。我接着引导:“得数与第一个乘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最后有一个学生观察,发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规律,它们的得数是“第一个数的两边分,中间加。”的结果。我鼓励他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小科学家,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其他的同学用惊讶的目光望着他,激励了其他同学的创新动机。

二、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必须凭借教材,紧扣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大量存在,且分布广泛,需要教师共同去挖掘,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1、在讨论中创新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讨论,能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的教学步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汇报、与他人交流,进行讨论甚至争论等形式,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三年级下册“面积”部分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正好能围成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长方形,它的面积有多大?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读题,然后学生独立思考,接着组织讨论、交流。在交流中,生1:长3分米,宽1分米,面积:3×1=3(平方分米)。生2:不对,长方形的周长不是4分米。我根据学生的错误引导提问: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怎么计算呢?生3: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铁丝的长,4×4=16(分米)。我对他给予肯定,并再次引导,那么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生4:2×8=16(平方分米),……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我又让学生说说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出示了(+)×2,生4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最后,终于明白了长方形的面积可以是:5×3=15, 6×2=12, 7×1=7 ,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多种途径地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在算法多样化中创新

在尝试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不用成人通用的方法,而经常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运算方法。作为成人的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学生的各种解答的方法,注意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其实,学生能够而且应该“发明”自己的计算策略,这种“发明”对他们的数学理解是很有帮助的,也表明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同时,所有学生都能从听取、反馈别人的方法中受益。这种与别人不同的思考方式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创新精神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为我们设计了相关的内容,比如,一年级上册“20以内加减法”内容中的“买铅笔”活动,教材创设了一个小动物买铅笔的情境:15枝铅笔,卖出9枝,还剩多少枝?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教材并没有一种统一的方法,而是呈现了四种思考的策略:一根一根地数;把5分成10和5,10-9=1,1+5=6;把9分成5和4,15-5=10,10-4=6;9+6=15,15-9=6。这样,学生在不同的思考策略中培养创新能力。

3、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中创新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关键是课程内容要提供好的素材,以促进学生的这种发展。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有价值。教材里有很多这方面的训练,比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设计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这样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想提的数学问题,并自己解答,哪怕是一个教师认为很简单问题,也要给予肯定,特别要组织学生交流活动,从交流中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

三、注重强化实践操作,培养创新品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手脑并用时,大脑的创造性有关区域受到刺激而活跃起来,手使大脑的功能得以发展,变得聪明,大脑使手的技能得以训练变得灵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上是把特定的概念、公式、法则等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然后再通过“外化”程序“内化”为学生智力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我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折出三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告诉学生其它方法,而是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想想还有其它折法吗?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促使学生进一步尝试终于又折出第四种折法,学生在这个开放的活动空间里,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5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江泽民主席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作为培养祖国花朵的园丁,担负着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是势在必行,迫在眉捷。现在,我将自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浅谈如下:一、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兴趣的激发是指把学习需要由潜优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使其成为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力,并对学习方向和进程进行制约,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就谈不上对知识的深入研究,更谈不上创新。教育者应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着力培养学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刨根问底,凡接角同类事物,主动地选择新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问题,教师课堂引导过程中创造的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对培养学生对知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重要意义。如:在“能被2、5整除的数”一堂课中,老师请学生任意举一个数,老师能快速判断它能否被2整除,随着学生列举的数的增多,老师依然十分快速判断出结果。“秘密”何在呢?学生的兴趣被高度调动起来,学习热情高涨,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那么再往下进行的共同探究活动,就更易让学生接受,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很好了。二,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需要有感性材料为基础。数学教学尤为如此。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以及分割、拼合等操作过程,多种感官协调统一,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12个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按要求拼成任意一个长方体,然后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了探索新知识的奥妙,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掌握的知识也更牢固,学生们通过操作、对比、辨析,既得出了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还得出了长方体的计算公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并清楚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最容易领会错误的现象: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一种长方体后,无论摆放位置怎样发生变化,还是同一个长方体,而且体积没有发生变化。通过操作加深了学生对形体的认识,正确区分了圆形的本质和非本质特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合理采用操作手段,有的放矢地加强诱导、点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三、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创新思维是与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密切相关的。课堂上老师除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知道了是什么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能是什么?还可能是什么?不把学生思维限制在一个层面上,促进他们去做一些稍深层次的探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且用变化的观点、发展的观念去认识事物。特别要提到的是在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注意思维形式反常性,思维过程综合性,思维框架的开放性,思维成果有独创性,同时,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评价性思维可以为创新思维的培养起促进作用。如:高年级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2、2÷4、3÷6,提出这三个算式是什么关系?用什么符号连接?为什么?高年级的学生十分容易得出结论,在讲述理由时教师主要让学生联想商不变的规律,为下面的学习做以铺垫,教师又提出“三个算式”可以改写成什么形式?它们不相等吗?你能想办法证明吗?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学生直观地看到三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因为除式相等,简单推理出三个分数相同,这种相等是不是真的成立呢?在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实物拼分,计算结果等方法验证了三个分数相等,这中间是否有类似于商不变的规律呢?请大家大胆猜想!”大多数学生会在商不变的铺垫下得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和同时缩小相同倍数,分数值不变。这个规律是否应用于分数,再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用猜想的规律逐一验证。最后证明猜想正确。正式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还要在学生头脑中再清晰两个问题:一是不是所有的分子和分母不同的分数都有这样的规律?二扩大和缩小相同的倍数与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有没有区别?这样在浓缩知识发展的过程中,既让学生通过设疑――解疑的过程,又在不断的辨析中学到了知识,并使原有的知识体系得以发展。又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类推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提高。四、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有一定过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要给学生动手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培养创新意识,如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互相研究讨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质疑问难,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物创造力。总之,做到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教师绝不暗示或替代;凡是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只需通过班级适当交流形成共识,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把握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阳店镇中心小学杨赞鹏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6

江绍聪(广西区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黄田镇英石小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语文教学中的创新主要指的是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而创新意识是一种以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语文教材描写了大量的物、人、事,这些物、人、事本身就产生了一种创新的感召力。如:物——世界上最古老的赵州桥,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适应变化的新型玻璃,功能齐全的电子计算机等;人——如草船借箭的诸葛亮,机智勇敢的小交通员,做风车的牛顿,弹钢琴的贝多芬等;事——如田忌赛马为什么会赢?毕升的印刷术是怎么发明的,铁牛是如何捞上来的,乌鸦又是怎么喝到水的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创新意识熏陶的好内容。如创造性转换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某些结构相似、相对匀称,能显示语言和谐统一美的句子,首先理解句子意思,领悟句子结构的基本规律,之后进行模仿性的转换练习。

在《桂林山水》一课中,学生领悟了对漓江“静”、“清”、“绿”的特点描写,每分句用“啊”来表达情不自禁的赞叹,春游公园后有学生就写出了这样的句子:“公园里的花真多啊,一进公园我们就好像来到了花的海洋;公园里的花真香啊,远远地就闻到了阵阵扑鼻的香味;公园里的花真美啊,阳光下花儿争奇斗艳,彩蝶飞舞,蜜蜂歌唱!”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自觉学习,主动参与,才有可能积极思考,进而创造性地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首要的就是要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切实地经历自读、自悟、质疑、讨论、说写训练和自我或相互评价的过程。下面的教学片断,就很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坐井观天》的教学片断:

师:刚才大家读了这个故事,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个故事讲了青蛙和小鸟争论天到底有多大? 师:这么有趣的故事你们想不想演一演? 生:(情绪高昂)想!

师:想要演好戏,必须先读好剧本。下面,就请大家去找小伙伴分角色练习朗读。(学生自由结合,分角色练习朗读,师巡视,参与其中,关注学困生)师:谁想给大家读一读?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大家要注意听,评一评他们读得怎么样。生:我和A同学分角色朗读,我当小鸟,她当大青蛙。(学生读)

生评价:我认为他们读得流利,声音也洪亮,但是“你从哪里来?”没有读出大青蛙的疑问的语气。

生:我想请B同学读小鸟,请老师读旁白,我读大青蛙。师:我很乐意与你们合作。

生评价:我认为B同学读得好,因为他读出了天无边无际的感觉。

生评价:我觉得C同学读得好,尤其是读“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读出了青蛙自以为是、不相信别人的感觉。

再如《赤壁之战》这类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最好能摆脱“情节分析”,集中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揭示课题,初读并初步感知故事内容之后,让学生质疑问难。经师生共同筛选,确定以下3个问题:

1.黄盖为什么会想出火攻这个办法?这个办法好不好? 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这三个问题覆盖了全文,要求学生潜心阅读,从全文的字里行间、赤壁之战这一整个事件中去寻找答案。学生依据事实去分析问题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比随课文故事情节平推式的提问要好得多。由于问题集中,教学环节减少,能留出更多整块时间供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主动去获取和处理信息,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而且为学生今后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课堂教学只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学生就能真正成为会学习、会思考、能创新的主人。

三、引导生疑,诱导质疑,善导释疑

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要善于诱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发展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

(1)引导生疑。如在教学《全神贯注》时,可让学生找出描写罗丹如何工作的句子,然后问学生:“如果你们经过努力做完一件事情后,会有什么表现?”学生议论纷纷,教师再通过读抓住“痴痴地微笑”、“轻轻地呼了一气”等关键词,引导学生注意罗丹做完工作后的殿堂表现,最后引导学生生疑:“对罗丹的这些异常表现,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经过思考后纷纷举起了手,质疑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

(2)诱导质疑。如教学《中彩那天》时,有的学生提出“我”为什么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这样的问题,显然价值不大。教师可启发学生调整提问的角度:“这两句是写父亲如何表现的句子,请再想一想父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学生恍然大悟,他们提出:“中彩后,父亲应该是很高兴的,可他为什么神情严肃,丝毫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为什么他咆哮着要我滚开?”等问题。在课堂上,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3)善导释疑。如《草地夜行》的最后一段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在教这段时,教师归纳后可以抓住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一是课文中两次出现“要记住革命”,为什么前面一次加了引号,而后面一次不加引号呢?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在理解句意、体会语境之后很快就弄明白了。二是课文开头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能“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有力气,也没有吃东西,怎么会“迈开大步”向前走呢?学生通过思考,经过教师点拨,疑问便迎刃而解。随后教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再深一层。这样的点拨,可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鼓励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材。我们要求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就要鼓励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于成规,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文教育者还要做到包容多样性,鼓励独创性,支持求新求异、挑战权威,让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材,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这些新的问题。

如教学《航天飞机》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结语:“航天飞机的功能其实远不止这里提到的一些,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航天飞机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你们可以从网上或其它地方去寻找,把找到的资料拿到班上互相交流。”以此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知新的知识,获得新的信息。

对课堂上学生的质疑与教师观点不同的意见,教师应该乐于接受。在学习《燕子》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燕子在水面上飞行时为什么点水?”教师从容不迫地回答:“燕子在水面上飞行用尾尖或翼尖点水是因为它在吃到水面上的小鱼小虾时,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不至于一头扎到水里去。”教师的话音刚落,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燕子吃小鱼、小虾是错误的。我在书上看过,也观察过,燕子不吃小鱼小虾。它在水面飞行时,吃的是小飞虫。”学生能对老师所说的“结论”提出带有挑战性的质疑,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们正需要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意识和创造能力。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文章的主旨以结论的形式告诉学生,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否则会损坏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杨科》等课文,总是用“揭露资本主义黑暗”之类的语言来揭示文章的主旨,处于小学年龄段的学生,他们能分清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吗?况且这种认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不相吻合,显得陈旧僵 化了。对大多数文学作品,最好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味作者的情感,以达到开阔视野和积累语言的目的。对作品的中心思想,不必“高度统一”,不妨让学生见仁见智,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领悟,给他们自由,让其各持己见,只要他们能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妨给学生留些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感悟,切忌直陈其事、灌输结论、一听无余。只有那种“言有尽而意未穷”思之得之,才能使学生回味无穷,方能激发创新的兴趣和欲望。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7

一、联系生活,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 不但来自于课堂, 而且来自于现实生活。因此, 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数学贴近生活, 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起来就更加自然、亲切和真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 我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 让学生感知“圆”, 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 谁跑得最快, 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 再问为何骑圆形轮子车的猴子跑第一, 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 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 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 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望和乐于创新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中, 针对新知识创设情景,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 使之产生强列的求知欲, 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 我创设了做游戏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我告诉大家每种学习用品的价钱, 然后让“小顾客”拿着“人民币”去“商店”购买自己需要的“学习用品”, 至少要买两种货物, 买东西时, 要求学生们直接计算。通过这样的游戏, 学生明白了花同样多的钱, 可以买很多不同种类的东西, 很快掌握了“元、角、分”的计算。这种把知识寓于游戏之中的情景教学, 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 如果能够通过设置一些令学生好奇、关切、迷惑不解的悬念, 引起学生注意, 就容易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例如:在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前, 我向学生提出:“只要你报出一个数, 我就能知道这个数能不能被2或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 学生抢着报较大的数, 力求难住老师。当我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 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 纷纷问我:“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快又准呢?”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 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问题:“能被3、7、9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学生们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激发起来了。

四、设计开放式问题,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开放性问题, 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淮答案, 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 我们就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 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 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 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 从而激发了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有一次我到某小学听了一节数学课, 这位教师在课结束前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两个数的和是12, 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问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这个题目的答案显然不只一个, 它有以下答案:1, 11;2, 10;3, 9;4, 8;6, 6五组, 如果交换位置, 还有四组。这个问题由于没有唯一确定的答案, 因此对于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出猜想,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极为有益。

一位老师带领学生到公园的文化长廊参观, 学生们观赏时, 老师想到了一个问题:“这条长廊弯弯曲曲, 谁能算出它的长度?”“这有什么难, 拿出皮尺量一量就知道了。”许多学生说。“可现在没有皮尺怎么量?”一个同学说:“老师, 我想出来了, 用步测, 数数走完这条长廊需要多少步, 再乘每步的长度。”“好是好, 但这么长的长廊, 还没有走完早忘记几步了。”另一个同学反驳道。“也可以数地上大理石的块数。”“那拐弯的地方大理石不是整块的, 你怎么数?”“怎么办呢?”孩子们一筹莫展了。忽然, 一个学生有了新发现:“老师, 您看长廊里这么多柱子, 每两根圆柱子之间的距离相等, 我们可以根据地上铺的大理石求出两根柱子之间的距离, 再数一数有几根柱子, 就可以求出长廊的长度。再说, 这些柱子的颜色是有规律的, 都是红、白、黄, 我们几个同学可以分工合作, 一个人数一种颜色的柱子, 很快就可以把长廊的长度求出来。”“老师, 还可以用速度乘以时间等于路程。”……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见。

可见, 教师多设计类似这样的开放性问题,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8

关键词:小学教改 阅读教学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027-0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党和政府正在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坚持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基于改革和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要求,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小学语文教师为此应坚持科学指导学生有序高效自主阅读,并在引导学生自觉提高阅读能力与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设置创新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切忌简单划一

身处孩提时期的小学生,率性自然、个性各异。基于培养和优化学生创新意识的需要,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始终坚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时刻牢记每一位学生心中都充满求知欲望的道理,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都拥有的学习和发展权利。阅读教学尤须如此:相关的学习活动越是自主,阅读的过程就越能反映学生的个性,就越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信息时代,小学生接触的信息无比庞杂,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的特点在小学生身上也有所投影。受各自家长及生活环境的影响,小学生的个性也相应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反映在阅读课上,表现为他们对阅读内容的选择及重点的把握呈现出多样的特点。对此,作为阅读教学组织者、指导者的小学语文教师,在适时传授阅读技巧及着力培养阅读习惯的同时,切忌在阅读教学中将体现社会主流导向的价值选择与意识形态整体“推销”和简单强加给学生,而应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长等实际情况,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筛选和确定阅读书目,科学制定和落实阅读计划,力求到位实现既定目标,切实坚持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生的空间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与个性发展。

2 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切忌简单粗暴

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起源与萌芽。现代小学生天性好奇,对万事万物都喜欢探究为什么,都有着刨根究底的习性。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讨,都要求切实有效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这早已成为社会的共识。虽然如此,由于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学生的各异个性,如何达成保护学生好奇心的目标,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常讲常新的话题。

由于信息时代的特点,现代小学生接触的事物纷繁复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中提出的问题也是千变万化,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领域的方方面面。在引导和保护学生好奇心方面负有特殊责任的小学生语文老师,对于学生的好奇心,要做的不仅是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并尊重和保护这种权利,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好学生的好奇心,因为我们不可能具备大而全的知识体系,对学生的提出的所有问题也不可能做出全面及正确的解释。面对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问题,既不要凭借想当然简单地回答学生的问题,不能过低地估计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样会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与地位;更不能粗暴地回避问题或指责学生的问题古怪,这样会伤害到学生、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心理。比较恰当的做法是:面对学生的好奇心,要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科学态度,对已知的问题,要深入浅出地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力求在师生共同的探究之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一时不能回答的问题,也要尊重学生的提问,做好引导工作,一起运用现代的技术,创造条件共同寻找答案。

3 寓教于乐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忌灌输说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兴趣也是知识探索与创新的重要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前奏。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兴趣,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呢?作为阅读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小学语文教师,如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仅仅关注既定教学目标任务的落实,则小学生对于任务式的阅读教学肯定难以产生兴趣,甚至很多学生把它当成了一种负担,由此何谈创新意识的培养?

解决上述问题的前提,是作为阅读教学对象的文章载体:构成阅读系列的每篇文章,都富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涵盖的知识面也很广泛,内容也很丰富、生动,关键在教师能否有效引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在认真研讨课标、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教材文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其次,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尽量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尽可能根据阅读内容,准备充分的感性材料,如图片、录象、动画等,引发兴趣;再次,艺术性地采用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采取引导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角色模拟等各种教学与学习方法,激发兴趣,进而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思想碰撞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忌闭门读书

最新研究表明,创新的一种重要途径,源自于不同文化与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有文章提出作为创新型国家典型代表的美国,其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多年来的移民政策:正是这种移民政策带来多地区、多民族文化与思想的碰撞与融合,造就了今天创新型国家的美国。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样也需要思想的碰撞与交融。现代小学生阅历实际和认知心理表明,他们对客观事物已经具備了简单的判断与思维能力,更能多角度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从而对事物做出新的理解。有鉴于此,作为阅读教学的施教者,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阅读课正是学生交流思想与实现准确理解的重要载体,对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其他课程所没有的自由发展的特性。

为此,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把微笑带到课堂,把生活融入课堂,让快乐充满课堂,让学生们感受到阅读是一种愉快的活动;其次,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经验,参照课本中的说法,针对相关实际问题分别寻找独立的见解,其结果即使与教师讲的和书本写的不同,乃至形成对教师的质疑和挑战,也不必急于得出令学生信服的结论;再次,教师要善于从教学过程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善于为学生阅读课文创设一个问题的情景,采取个别发言或集体交流等形式,让学生的见解相互碰撞,对于不同的见解,要善于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态度与方法。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从小抓起,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尚未定型,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打基础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积极行动起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落到阅读教学的实处,不断深化对小学生身心发展与创新教育的研究,成功实施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戴日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12).

[2]唐一彪.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能力培养[J].新视角,2009(6).

[3]安胜存.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造思维[J].教育研究,2009(5).

[4]郑德秀.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研,2009(5).

[5]杨立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J].教育评论,2000(4).

[6]梁丽萍.开放式教学培养创新能力——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广西教育, 2001(Z1).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9

创新者,乃敢为天下先者也。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创新就是不迷信“名人权威”,不做书本的奴隶,不唯师命是从,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否定,并善于运用已经积累的知识技能对现有的知识结论进行新的思考,提出新的见解、新的思路、新的方法等等。“创新”是一个展现学生理想和抱负、勇气和毅力的过程;“创新”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个人潜能的过程。因此,创新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应该从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出发,依靠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新人格。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勇于创新,打破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方式,从教学设计、课堂呈示、课堂对话、指导学生学习、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处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一堂言,以‚填鸭式为主‛,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毫无生机与活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萌芽之中,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创新的信心与勇气。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思维,兴趣是和情感相伴相随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因势-1-

利导,叩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引起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课程实施,也必须始终抓住‚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既贴近生活,又具有一定开拓创新空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种开放性的讨论交流中,在这种充满活力的自主性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技能。如在教《捞铁牛》一课时,当学完怀丙和尚指挥捞上第一只铁牛的那部分内容后,我就让学生说说第二只铁牛该怎么捞,经过小组交流,有一位女生非常清晰地把捞第二只铁牛的四个步骤说了一遍。我正准备表扬时,只见一位男生举手答道:‚我认为怀丙和尚在指挥捞后几只铁牛时,所做的准备工作第一步:摸清铁牛沉在哪儿?可以不做了,因为前文不是写了‘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了吗?‛我一听,嘿,还真有理,我怎么没想到呢?这孩子可真会读书,真会动脑,我不由拍案称赞。这时,只见又有几位同学把手举起来,说准备工作中‚并船搭木架‛这一步也可省去了……瞧,孩子们多聪明啊!这一堂课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和思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扬民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适时建构起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跟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促使学生们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也只有这样,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伟大转变才有实现的可能。

二、引导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

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每一个具体的问题,尽可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创新思维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如教学《穷人》时,问学生:‚遇上了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了问题:‚渔夫一家生活很苦,为什么还要收养西蒙的孩子呢?‛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如教学《月光曲》时,出示课题后,问学生看了题目想知道什么,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月光曲》是谁创作的?是怎样创作的?曲子是怎样的?这样就更好地为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如教《颐和园》第五自然段时,我抓住‚这么多的小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这句话,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验想想,说说狮子到底有那些不同的姿态?通过质问,学生的思路一下打开了,不少精彩的理解油然而生。因此,教师的积极引导、启发与鼓励,对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很有利的。

三、引导想象与联想,培养创新意识

‚想象是创造力。‛‚想象是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以后得到的一种形象思维……‛,它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力,就必须采取想象法,训练学生创造性的形象思维。

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续写故事和想象作文等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学《望庐山瀑布》后,要求学生结合平时所看到的瀑布想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并口述其想象内容。再如,学习《黄山奇石》一课,观看录像后让学生联想石头的形状,有的同学把它们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说出了许多有趣的名字。

运用联想,能在把多种事物联系起来的思考中得到启发。联想对于学生作文内容的充实、写作思路的展开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出些联想性题目,让学生展开联想,能训练他们的创造性形象思维。

四、引导求疑解难,培养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创新就必须质疑,而批判思维是要冷静的对待客观事物,进行冷静的评价,表现为不轻信,不随波逐流。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质疑,应该是提倡的,但这种质疑必须是科学的,有分析的。指导学生质疑,可以在讲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学习《伟大的友谊》一课,有不少学生提出疑问:恩张开头为什么连用五个‚共同‛?教师先启发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弄懂‚共同‛的具体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最后再归纳出之所以连用,是想说明它们的友谊是坚固的,牢不可摧的。

值得一提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学记》中‚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素质高,就可能快速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的要旨,找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突破口,进行有效的创新意识训练。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10

四川省绵阳市仙海水利风景区中心学校 龚 军

摘要: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不竭的动力,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基。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可从问题意识、思考求变、尝试探究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生心中播下创新的种子。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 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问题 求变 探究

实践创新是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从培养创新意识开始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入学,没有成形的知识架构,抽象思维还未得到发展,主要以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为主。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

1、开启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一切创新活动的源泉。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有利于数学学习活动的展开,又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1教会学生提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条件信息,空缺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逐步增强。学生开始学习提问时角度散乱,有些问题与数学无关,此时,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提出数学方面的问题。学生自主提问,具有开放性,他们总想找出与众不同的数学问题,因而提问积极,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萌芽。

1.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师有些语言表述与学生的理解产生偏差,学生会感到困惑,此时,学生能大胆地质疑问难,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理解障碍和困难,有利于师生进一步沟通交流解决。因此,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在新知识新方法教学完成以后,总要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提问,问清不明白的地方。一年级孩子胆小,总认为老师的话是正确的,因而需要老师的呵护和鼓励,学生才敢向老师提问,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质疑问难中得到巩固。

1.3倡导学生编数学应用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编数学应用问题需要把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建立联系,综合考虑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的联系,难度大。但一年级学生对编数学应用问题兴致很高,学生学会某种数学方法后,适时组织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事例自编数学应用问题,并用所学的数学方法解决,学生并不拘泥于教材和老师的范例,思维活跃,内容丰富,吃、穿、住、用等物件都能成为学生自编数学应用问题的素材,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较弱,编数学应用问题主要采取口述的方式完成。编数学应用问题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就是创新活动,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提升。

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他们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冲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始萌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引导学生思考求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思考求变就是寻求变化,不走常人之路,另辟蹊径,有新发现。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考求变主要是指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的变化,一题多解的数学问题是很有价值的训练材料,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容易模仿,少于变化,老师要引导学生想方设法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学生只要体验到一次求变成功的喜悦,以后遇到数学问题就会自觉地找寻不同方法解题,探寻多种方法解题是寻找最优解法的基础,引导学生在解题策略方法上考虑求变,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发展。比如在教学圈一圈解决问题时,问题:上排11个圆圈,下排11个圆圈,4个分一组,可以分几组?还剩下几个?一般学生都横着圈,学生质疑后面剩下3个怎么圈?有学生说把上排后3个和下排前1个圈在一起,我没有直接判定好不好,而是问:“还有没有不同的圈法呢?”让学生自己再想办法解决。结果,学生的思维逐渐打开,想法也挺多,有的把上排最后一个和下排最后三个圈起来,有的两排一起看,直接竖着圈,上下各两个合一组,每排剩最后一个。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思考成果,满脸的得意,哪个圈法更好显而易见。

3、让学生尝试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究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在未知的领域去认知新事物,小孩子天生好奇,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向往,这是一年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的源动力,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交给学生探究方法,让学生尝试、自主探究,然后辅之讲解点拨。学生的尝试探究过程是一个发现新知识的过程,就是一种创新,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探究学习中深化。例如数杂乱摆放的物品个数,学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才能数准确,我就设计了探究活动,给出无序摆放的物品,让学生数出个数,学生答案很多,于是我就抽学生上黑板数,其他学生观察他的数法,这个学生先数了9个,再数一次,又是8个,这时我问:到底是多少个呢?为什么数出了两个不同的数呢?观察的同学发言了,他把其中一个物品数重了。用什么办法数才能不重不漏掉呢?学生发言踊跃,有的说圈一圈,有的说划线,还有的说打个点等等,都是把数过的做一个记号,以免忘记。

4、精心设计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一年级学生主要以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操作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导火线,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数学知识抽象,而一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因此,精心设计操作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用手做、用眼睛观察、用语言表达,在操作中思考,在操作中感悟,获取新知。

5、教会学生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结,分析成败原因是创新活动的反思调整环节,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数学学习中的得与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工作之一。课堂小结是每一堂数学课不可缺少的环节,引导学生从所学数学知识、方法、以及自己的听课态度、习惯等方面总结,在全班交流,同学之间相互启迪,相互补充,不同的想法发生碰撞,让学生又得到新的认识。通过总结交流,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主动改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总之,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也不能过度拔高。只有符合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数学教学才有助于孩子创新意识的良性发展。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自主探索  创新意识  大胆质疑

培养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增强他们积极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下面笔者将重点探讨在实际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教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这样,遇到疑问、困惑时,学生才会激活创新思维,沿着思维方向,开拓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去解决这个问题。①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设置一个“问题情景”,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去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如小学数学中一个常见的应用题型:“有一个工厂要生产出1000个灯泡,第一小组20个小时能够完成,第二个小组25个小时能够完成,问两组同时工作需要多长时间?”我问了这些问题:如果没有“1000个灯泡”这个条件,你可以解答出来吗?你有哪些更好的解题方法么?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哪些规律?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开动脑筋,大胆思考,进行了一次次的创新,得出了很多种解答方法。

二、引导自主探索,激发创新欲望

学习方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发现的知识,老师不用给予提示,学生能自己通过书本掌握的知识,老师无需帮其讲解。只有这样,才助学生在探索中去思考,在学习中去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②如在学习“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长方体、圆柱体,而我们只要测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并相乘就能得到长方体的体积,只要测出圆柱体的高和半径,也有公式可以测出它的体积。那么,对于不规则物体,我们能怎样计算出它的体积呢?现在,在实验桌上有带有刻度的方形和圆柱形容器以及刻度尺、水等。大家想一下能否用桌上的这些工具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来测量计算出这个不规则物的体积呢?下面大家自己试验一下。”顿时,学生自发地凑成一组组小团队,开阔思维,相互讨论,并动手去实践操作。之后,每组派出了小组代表说出自己小组的试验方法和结果。大家都积极地参与到此次探索新知识的实践中,每个人都脸上都洋溢着探索新知识的快乐,气氛相当活跃。最后,笔者对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学生能用已掌握的知识加上一些创新的方法去解决以前没有讲过的问题,这不管是对于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还是创新的发散思维来说都是一种提升和发展。

三、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善于创新

自古以来,就有“思考是学习的开始,而疑问是思考的前提”的说法。想要有创新,须得先有发现问题后敢于质疑的胆魄,所以要想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就必须先鼓励学生对于自己发现的现象和问题有疑问时大胆去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思考和联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我们都要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去思考,去与老师或同学们交流、讨论,③以便使他们养成遇到问题自主思考、想办法解决的习惯。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学生的提问和质疑,更要引导学生去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了除法之后会问老师:“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呢?”学过分式后会问:“为什么分母不能为0呢?”教师对于学生爱提问题的这种行为首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方向,帮助他们去找寻答案,或者给予一些提示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实践证明,要想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需要他们自己去质疑、深思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而学生敢于提出和积极探索知识的行为是十分难得可贵的,我们要大力鼓励和支持。

四、注意学习方法引导,开发创新思维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就少不了提出问题这一教学环节。它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现代的课堂中几乎没有多少学生会提出质疑,不管是同学与同学之间还是同学和老师之间都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对问题、疑惑的探讨,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提问题,大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④同时,也应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尽可能地用创新的思维去看待和解决问题。那么,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质疑要如何培养呢?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视角,结合数学思维,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迪性的问题,帮助他们思考、分析问题。

五、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证明: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舒适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而在教学中良好的学习气氛可以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以及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教师应支持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沟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享受学习的过程中来,获得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

(一)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活动,自主去提出疑问,思考并与同学或老师讨论问题,积极大胆地去表现自己。

(二)宽容地对待犯错误的学生

学生在探索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成熟甚至有可能是不正确的解题方法,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打击学生,而是要宽容地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完善和改正自己的解法。

(三)改变评估学生能力的方式

以往的教學中,教师总是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估学生的标准。素质教育背景下,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评估机制,看这个学生的平时表现,尤其是要看他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他们创新素质的发展。

六、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大体的改革方向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注释:

①孙书娥.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现代农村科技,2014(23):73.

②张龙祥.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学周刊,2011(26):135.

③刘艳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现代农村科技,2013(23):59.

上一篇:实习班主任心得体会初一数学下一篇:专家论证会会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