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论文

2024-09-29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论文(精选10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论文 篇1

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当今社会特别重视人的发展,重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可以说早已达成一种共识,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能力,而培养能力的关键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数学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融科学的教法、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学内容及知识的传导等为一体的实践过程。优化教学过程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1科学地组织教材,使知识系统化。学生有意义地学习的客观条件是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所谓逻辑即材料本身与学生能力范围内的知识,建立自觉的和实际性的联系。科学地组织教材,就要集中精力做好旧知识的转化,使学生在认清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关系,自觉地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1.2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由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学生基础的差异,很难选择出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这就必须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但必须注意的是无论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必须着眼于启发学生思维,引起学习兴趣,激

发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水平去选择教法。例如: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是复合应用题的开始,改变了简单应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直接关系。在教法上形式也不一样,接受能力好的学生可采用提出间接问题的方式理解列式,而如果学生接受能力一般化也可采用将应用题分解成相关的两个应用题,然后将两个应用题复合后理解,不难得出结论。这样将难点分解,各个击破,最终解决了实际问题,实质上是用不同的方法,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3进行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反馈过程实际上是创新意识的发展过程,必须把信息的输出与输入保持同步,双方协调一致,才能产生同频共振的教学效果。例如:学生学了加法,接着开始学习减法,有的教ij币宣布课题材就进行讲解,而我是这样做的,先不急于做这两步工作,而是出示例题材:小明有5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一个小朋友手里拿了两个苹果,想一想,另一个小朋友有几个苹果?学生没有减法的概念,在沉思着,但我不急于打破这种沉静,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说:5+2=7,但是同学们不同意,总共5个苹果怎么出现7个?一个小朋友的苹果+另一个小朋友的苹果=5,另一个小朋友的苹果不知道就是2+?=5,这时教师感到时机成熟,只用不多的话就讲明了减法。这样,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维,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加强口语练习,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语言和思维是相关联的,对小学生来说,感性认识是关键,而语言又是用感性认知的手段,也是进行抽象思维的基础,所以口语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具体有以下几点:

2.1认识程序的说明,使思维形成口语。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认真说明分析的过程。学生学好了这一步,实际上就是学会了思维的具体方法,也能开拓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讲解应用题一题多解的情况,不管用几种方法,首先应该让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通过对思考过程陈述,认识解题的基础——思考方法,从实质上认识习题的内涵,充分认识、理解习题的具体解题要领,这样可以使条理叙述与逻辑思维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认识习题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向纵深渗透。

2.2讲解算理,给思维提供依据。在教学概念教学中,检验学生概念的掌握情况,不是以学生能否记住条文为标准,而是以概念的灵活运用作为标准。学生初步掌握概念后,要正确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即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教学完梯形概念后,让学生辨析哪是梯形?哪些不是?并说出为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出示的图形后,发现第一个不是,它是两组对过平行,而不是定义中所说的“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使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了“有“和

“只有”的区别,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同时认识到其三个全部合乎定义的要求,是梯形,让学生在不同的形态方位上认识了梯形的定义。这样学生可以从实践这个落脚点上,将概念这个算术理论,全方位的去理解、接收。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3.培养多元化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中思维方式的单一化,会严重束缚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发展必将受到约束。多元化思维即多条思维渠道,多个思维指向,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3.1多思维渠道,数学教学是逻辑和非逻辑思维的结合体。在研究创造性思维时不难发现,直觉和想象是紧密相连的,当表象内容依次或突然在头脑中出现时是来不及做完整的逻辑推理的,只能依靠直觉和经验去接触问题的实质。由此看数学发展创新意识需要多条思维渠道。例如:一个长方体木块,底面积为15平方米,底面周长16米,高o.5米,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通过逻辑思维马上想到求表面积需知长宽高,但继续推理很难求出长和宽,于是引导学生进行非逻辑推理,采用新的方法,用底面周长乘以高得四个侧面积,再加上两底个底面积即可得出结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新意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论文 篇2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体验, 这是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 因不同的读者而有不同的想象, 因不同的想象而有不同的精彩。而且, 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阅读诗歌都有不同的理解。如《太阳是大家的》这篇课文, 当我们展开了想象以后, 就能够领略简单文辞后面的意境深远的精彩。教师还要让学生懂得一些诗歌理论, 让诗歌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里丰实起来。诗歌文约义丰, 言简意赅, 它的意义是最多元的, 其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意境。个性化体验在欣赏诗歌中起到的作用更为重要。充分的联想、自由的想象, 深刻地对诗歌进行剖析、理解, 能够体会儿童乃至人类的团结友爱, 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 体验文字表达的快乐氛围。

二、巧妙询问, 延伸想象

问是对想象的挖掘。还以《太阳是大家的》为例, 其用拟人化的手法来描写, 情景交融。在学生初步学习之后, 教师要巧妙地向学生提问。比如:太阳把金光往鲜花上洒, 为什么用洒呢?你能找到类似的词汇吗?太阳日日夜夜忙碌, 她有没有和我们一样进入甜美梦乡的时候?我们甜甜睡觉的时候, 她为什么不知疲倦不休息?太阳是属于谁的?太阳日复一日的为大地奉献着光热, 无怨无悔, 究竟为了什么?我们要学习太阳的什么精神?人类怎样才有拥有更美好的明天?太阳是全世界孩子的朋友, 大家和睦相处, 分享太阳的温暖, 享受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 你打算怎样回报社会, 像太阳一样无私的奉献?这些问题的问答, 让学生深入对话之中, 体会诗歌的内涵, 感受想象的奇特, 品读诗歌的精彩。

三、生活是写作之源

毋庸置疑, 写文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写文章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 让小学生感觉到写作文很困难的原因, 是因为他们年纪很小, 生活圈子非常狭窄, 缺乏生活经验, 他们的朋友不多, 也没有读过很多的书籍, 集体活动很少, 一些爱好还正在培养、酝酿之中, 缺乏丰富真切的生活体验。所以, 他们写作缺乏材料。因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走进生活, 积累生活的经验, 丰富自己的情感, 和同学进行广泛的交流, 不断提高写作的技巧。教师还应让学生写作不命题, 或者半命题的文章, 并联想自己的生活, 就有东西可写了。如《我第一次……》或《我爱……》, 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拓展。同时, 作文命题要考虑周全又充满生活的情趣, 让学生感觉到其乐融融, 才能够乐此不疲, 而不能让学生含毫渺然, 提笔生畏。

四、诗歌学习的策略

1. 导入课文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大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李白一个人孤零零的, 大家说, 孤独不孤独? (学生打开了想象之门, 一起说:孤独。) 我们教室里这么多同学, 李白羡慕我们吗? (生:羡慕!

师:老师要把一幅画给大家看。请看大屏幕, 好看吗? (生:好看!) (课件:李白独坐敬亭山图) 你看到了什么, 请你说

生:我看到了好多鸟一起高高地飞起来离李白越来越远了

师:对, 那么诗里是怎样形容的呢?谁来读一下? (生:众鸟高飞尽。

师:好!李白是什么样子, 哪位同学能形容一下

生1:李白带着黑色的帽子

生2:李白留着胡子

生3:李白穿着蓝色的衣服

师:对了, 那是唐代人的穿着特征。大家还看到了什么? (生:有云彩。) 对, 云彩多吗 (生:一片云彩) 对, 诗里是怎么说的?谁来读一下? (生:孤云独去闲。) 好!孤云是什么意思? (生:孤云, 孤单的云彩。) 那么独去呢 (生:……) 独去, 没有伙伴叫独, 云彩自己到来, 自己离开。云彩象征着谁?就是和谁的情况差不多?大家想一想? (生:是不是和李白差不多……) 对, 诗句里是怎样描述的? (生: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对, 还有什么句子对此进行了描述? (学生面面相觑。) 来, 我们看标题, 一起读:《独坐敬亭山》。对了, 这首古诗的题目, 也就是它的中心思想, 就是描述了李白的孤独、失落、内心的忧郁。我们现在一起感情充沛的把这首诗读一遍

2. 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独坐敬亭山》。要求: (1) 深入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 联系图画,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2) 咬准字音。尤其是在韵字上, 要读出韵味。 (3) 生字要记正确, 否则, 一字之差, 影响对全诗的理解

师:大家看看哪个是韵字? (生:闲、厌山。) 不完全正确, 这首诗, 是押平水韵, 闲山是押韵的, 厌不押韵。这个等你们学了更多的诗词格律方面的知识就懂了。现在我们读出韵味, 把韵字读重一些, 类似如歌的行板、有节奏的缓缓流淌的流水……

3. 开动想象力, 认识想象的重要性

想象诞生了诗歌, 想象是诗歌的种子没有想象, 诗歌好比是无根之木, 难以茂盛好比是无源之水, 难以有壮阔的波澜;又好比是无翼之鸟, 不能展翅冲天。因此, 诗歌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放飞思维, 驰骋想象, 透过灵动的文字看到五彩缤纷的图画与场景, 透过文字看到世界, 通过语言看到生活。读者、作品交融一处, 置身于作品之中, 就能获得人生的感悟和美的享受。最后, 教师应让学生揣摩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反复体味此诗, 在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保证倒背如流

综上所述, 语文教学要具有创新意识, 学习与教学皆要有个性化体验, 要对学生巧妙询问, 延伸学生的想象, 要让学生了解生活, 融入生活, 懂得写作价值, 并了解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从而使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摘要:本文从个性化体验开始谈起, 继而对巧妙询问、延伸想象进行解读, 接着诠释了生活是写作之源的意义, 最后以阐述诗歌学习的策略结尾。

略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意识 个性化

诗歌学习 写作

一、个性化体验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体验,这是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因不同的读者而有不同的想象,因不同的想象而有不同的精彩。而且,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阅读诗歌都有不同的理解。如《太阳是大家的》这篇课文,当我们展开了想象以后,就能够领略简单文辞后面的意境深远的精彩。教师还要让学生懂得一些诗歌理论,让诗歌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里丰实起来。诗歌文约义丰,言简意赅,它的意义是最多元的,其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意境。个性化体验在欣赏诗歌中起到的作用更为重要。充分的联想、自由的想象,深刻地对诗歌进行剖析、理解,能够体会儿童乃至人类的团结友爱, 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体验文字表达的快乐氛围。

二、巧妙询问,延伸想象

问是对想象的挖掘。还以《太阳是大家的》为例,其用拟人化的手法来描写,情景交融。在学生初步学习之后,教师要巧妙地向学生提问。比如:太阳把金光往鲜花上洒,为什么用洒呢?你能找到类似的词汇吗?太阳日日夜夜忙碌,她有没有和我们一样进入甜美梦乡的时候?我们甜甜睡觉的时候,她为什么不知疲倦不休息?太阳是属于谁的?太阳日复一日的为大地奉献着光热,无怨无悔,究竟为了什么?我们要学习太阳的什么精神?人类怎样才有拥有更美好的明天?太阳是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分享太阳的温暖,享受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你打算怎样回报社会,像太阳一样无私的奉献?这些问题的问答,让学生深入对话之中,体会诗歌的内涵,感受想象的奇特,品读诗歌的精彩。

三、生活是写作之源

毋庸置疑,写文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写文章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让小学生感觉到写作文很困难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年纪很小,生活圈子非常狭窄,缺乏生活经验,他们的朋友不多,也没有读过很多的书籍,集体活动很少,一些爱好还正在培养、酝酿之中,缺乏丰富真切的生活体验。所以,他们写作缺乏材料。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走进生活,积累生活的经验,丰富自己的情感,和同学进行广泛的交流,不断提高写作的技巧。教师还应让学生写作不命题,或者半命题的文章,并联想自己的生活,就有东西可写了。如《我第一次……》或《我爱……》,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拓展。同时,作文命题要考虑周全又充满生活的情趣,让学生感觉到其乐融融,才能够乐此不疲,而不能让学生含毫渺然,提笔生畏。

四、诗歌学习的策略

1.导入课文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大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李白一个人孤零零的,大家说,孤独不孤独?(学生打开了想象之门,一起说:孤独。)我们教室里这么多同学,李白羡慕我们吗?(生:羡慕!)

师:老师要把一幅画给大家看。请看大屏幕,好看吗?(生:好看!)(课件:李白独坐敬亭山图)你看到了什么,请你说。

生:我看到了好多鸟一起高高地飞起来,离李白越来越远了。

师:对,那么诗里是怎样形容的呢?谁来读一下?(生:众鸟高飞尽。)

师:好!李白是什么样子,哪位同学能形容一下?

生1:李白带着黑色的帽子。

生2:李白留着胡子。

生3:李白穿着蓝色的衣服。

师:对了,那是唐代人的穿着特征。大家还看到了什么?(生:有云彩。)对,云彩多吗?(生:一片云彩)对,诗里是怎么说的?谁来读一下?(生:孤云独去闲。)好!孤云是什么意思?(生:孤云,孤单的云彩。)那么独去呢?(生:……)独去,没有伙伴叫独,云彩自己到来,自己离开。云彩象征着谁?就是和谁的情况差不多?大家想一想?(生:是不是和李白差不多……)对,诗句里是怎样描述的?(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对,还有什么句子对此进行了描述?(学生面面相觑。)来,我们看标题,一起读:《独坐敬亭山》。对了,这首古诗的题目,也就是它的中心思想,就是描述了李白的孤独、失落、内心的忧郁。我们现在一起感情充沛的把这首诗读一遍。

2.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独坐敬亭山》。要求:(1)深入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联系图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2)咬准字音。尤其是在韵字上,要读出韵味。(3)生字要记正确,否则,一字之差,影响对全诗的理解。

师:大家看看哪个是韵字?(生:闲、厌、山。)不完全正确,这首诗,是押平水韵,闲山是押韵的,厌不押韵。这个等你们学了更多的诗词格律方面的知识就懂了。现在我们读出韵味,把韵字读重一些,类似如歌的行板、有节奏的缓缓流淌的流水……

3.开动想象力,认识想象的重要性

想象诞生了诗歌,想象是诗歌的种子,没有想象,诗歌好比是无根之木,难以茂盛;好比是无源之水,难以有壮阔的波澜;又好比是无翼之鸟,不能展翅冲天。因此,诗歌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放飞思维,驰骋想象,透过灵动的文字看到五彩缤纷的图画与场景,透过文字看到世界,通过语言看到生活。读者、作品交融一处,置身于作品之中,就能获得人生的感悟和美的享受。最后,教师应让学生揣摩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反复体味此诗,在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保证倒背如流。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要具有创新意识,学习与教学皆要有个性化体验,要对学生巧妙询问,延伸学生的想象,要让学生了解生活,融入生活,懂得写作价值,并了解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使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论文 篇4

摘 要:结合以往的实例和自身经验,探讨和研究了小学数学课程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希望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借鉴意义,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措施

如果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不感兴趣或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采取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就会直接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老师的教学效率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培养这种人才就要从小学生做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念,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一、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要想增强小学生的创新意识,首要前提和必要的基础就是建立情境式的教学模式。数学中的知识不全是一个类型的,而对于不同的学习版块,老师切不可采取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尽相同的教学情境,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所学知识,更好地吸收并理解数学教学内容。情境式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不要总是在学生没有自主思考之前就进行讲解,一定要认真听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看法,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创新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培养和强化。除此之外,由于小学生对语言和词汇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教学言语不可过于深刻,要在小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与学习中。

举例来说,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基础和前提是对这门学科有兴趣、有求知欲望、有学习热情,学习数学是最鲜明的案例。作为最博学的老师“兴趣”最明显的作用就是把学生引导在正确的学习道路上,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习思路,所以老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和热情。反之,一旦老师的教学不够生动有趣,加之数学这门课程具有较多的理论知识需要学习和理解,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厌学情绪,无论对学生自己,还是对于老师的教学来说,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此外,学习数学不能仅仅依靠讲解理论知识,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活动就会使学生贴近数学并走近数学这门课程。

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进行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团结就是力量。这同样适用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如若能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开展密切的协作,不仅会强化学生的语言交流与沟通能力,更会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开展交互式的合作,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表各自的看法与观点,会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得到扩展,更容易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笔者以自己的教学案例来进行说明:当我进行“圆锥”这一章节教学的时候,我“放开手中的大权”,拿来一个圆锥模型,让学生观察、摸索与发言,在这堂课上几乎所有学生都站起来说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其中一个学生说:“把圆锥展开就得到一个三角形。”另一个学生说自己根据圆柱的体积计算方式分析出圆锥的体积计算方式,不同的学生都发表了自己对圆锥的理解和认识,创新能力自然得到了提升。

四、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才是真理。没有实践,任何理论知识都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老师要特意设置一些数学实践课程,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依靠丰富的实践活动增强创新意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下,在对小学数学进行创新教育的条件和基础上,学生掌握并理解数学知识会变得更容易,综合素质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不仅是数学知识,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大大增强,符合时代对学生的要求与期待,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探究性和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论文 篇5

涉县神头乡中心校

杨利平

摘 要: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平台。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应从学生自主探究、“打破”书中常规实验、勇于质疑和探究实验等方面着手抓起。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实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目前教师和学生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教育改革的瓶颈。小学科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任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实验教学则是探究活动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如何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意识呢?

一、创设条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而在科学实验课中,很多老师在实验前把观察的现象和实验的步骤都设计好了,包括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都想好了,在不出“任何差错”的情况下,学生照着这些步骤操作,实验都能“成功”。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么做?想得不多。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只满足于让学生得到实验的结果,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创新能力。这不但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创设条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如教学《山脉的变化》一课时,要求设计模拟实验研究一种自然力量对山脉的影响。教师最好要提前布置任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制定计划和准备实验材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做课外辅导员,学生有问题可及时指导和帮助。课堂上同学们情绪高涨、自主探究,展示自己小组设计的实验,如增加了酸对岩石的腐蚀作用(强酸由教师提供、石块由学生准备)和冰雹对山脉的破坏作用(橡皮泥模拟山脉、玻璃球模拟冰雹)等实验,每一个同学都参与了实验设计和操作,个个都有成就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在设计实验中使他们亲身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二、发现问题,大胆猜想,培养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而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想法或设想的能力是创新思维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

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好奇是创新意识产生的前提,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也是推动学习重要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有了好奇心,才能主动的去钻研、去探究。因此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如: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我们自己》——我的手”。导入时先播放一段视频“手影表演”,师板书“手”,让学生在视频所带来的新奇感中质疑:关于手想研究什么?有什么想问的?由于学生都被视频“手影表演”的情境所吸引,都被视频“手影表演”中的手像有魔法一样变化所震撼。学生的思维出奇的活跃,提出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如手的构造?手的灵活与什么有关?等等。

敢于提出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大胆猜想。学生提的新问题可以很发散,学生提出假设结论的教学环节,也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问题的宽松环境,因为他们明确了这种结论是假设的,所以就会积极地进行发散思维,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我们自己》——我的手”。探究手的灵活与手的哪些部分有关时可以让学生大胆猜一猜,然后自己设计实验检测。如学生猜想:手的灵活与手的关节有关。学生设计的实验是用透明胶带把关节粘住,然后试着活动手,比较后发现手的灵活与手的关节有关。这样学生不但积极地进行发散思维,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为了检测自己的大胆假设,学生也更乐意、积极的进行设计实验。

三、鼓励学生“打破”书中常规实验

科学教科书中的实验有的易操作且现象明显,而有些实验现象不明显。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书中的常规实验,设计新的更合理的实验。

如教学《火山》一课时,课本中模拟的火山喷发实验的材料是干苏打和醋,原理是酸碱中和反应,现象是有泡沫从瓶口溢出,但不能说明火山喷发的原理,而火山喷发的原理(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正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于是我让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模拟火山和火山瞬间喷发现象的办法,模拟滚烫的岩浆顺着火山口喷发出来,话还没说完,有的同学提出用啤酒模拟,使劲摇晃后,啤酒会喷出来,“老师我觉得可以用可乐来模拟,可乐是红色的,岩浆也是红色的,瓶口模拟火山口,用力摇晃模拟地球内部力量,当使劲摇晃后,突然拧开瓶盖,可乐就会喷出来”。大家对此比较赞同。于是我们购买了瓶装的可口可乐(250ml)充气饮料,成功地模拟了火山喷发的情形,也使学生理解了火山喷发的原理,加深了印象。还有的同学提出了用番茄酱模拟地球内部的岩浆,用土豆泥来模拟地壳,这也是一个很有创意的设计!

四、扶放结合,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扶放结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只有在学生主动的学习的情况下,学习过程才能有效的发生。”对于学生来说,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自己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这将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最终促进其科学素养的发展。

例如:苏教版《科学》三年级“果实和种子——种子里有什么”要剥开种子探究种子里有什么。提供材料:放大镜,镊子,牙签,彩笔,学生记录单。学生选择工具设计实验,先说说需要怎样才能打开种子?你需要什么工具帮助你观察?介绍解剖和观察的方法。当学生说完后教师再补充向学生介绍放大镜、镊子、牙签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最后把看到的画下来或写下来。

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实践。“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他们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实践、探究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大胆实践,自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实践、探究方法以后,就该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结合足够数量的材料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办法进行观察实验,尽可能地多发现自然(科学)事物的各种现象和各种属性。通过充分的实践和探索,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感性体验,为进一步研究和深入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各种各样的叶子”探究完各种叶子的不同后,学生根据提出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如根据:颜色、味道、大小、叶脉的不同等等。通过分类,学生很快归纳出各种各样的叶子的共同点与不同之处。

例如:粤教版《科学》四年下“人体的司令部”,认识了大脑、神经系统。设计了一个“黑箱子”摸东西的活动。学生蒙上了眼睛通过摸、听、闻等猜猜箱子里的东西。学生很快发现大脑的功能包括:触觉、嗅觉、听觉、视觉、语言、思维、记忆、运动。

五、打开思路勇于质疑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质疑的引导下,通过创新思维而最终实现的。实践证明,科学需要质疑,没有质疑就不会发展。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打消怕提问、怕他人嘲笑的心理疑虑,鼓励其大胆地问,毫无顾虑地问。而且教师还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重视和鼓励学生的异想天开和别出心裁的念头,使学生敢于质疑。

如教学《常见矿物》一课时,当讲到条痕的颜色才是矿物的真正的颜色时有个学生提出来:老师,我发现在实验操作中每个人用的力都不一样,有大有小,用力大则条痕颜色深,用力小则条痕颜色浅,那到底深色的条痕颜色是矿物的颜色还是浅色的条痕是矿物的颜色呢?质疑问难是小学生的天性,说明该学生用心实验也用心观察了,而我们做老师的对于孩子提出的疑难问题决不能搪塞,而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对课上无法回答的问题课下请教专家或查阅资料,尽力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探究式科学教育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教师的引导和支持对探究式科学教育是至关重要的。⑷”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

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做实验。做实验必须注重实验的科学性,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因素,以防学生产生误解,达到准确感知科学术语和概念的目的;实验是必须直观形象,一目了然,以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应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做实验。

例2:粤教版《科学》四年下册 “用管子看光”和“光线打靶”两项实验以后都要求学生再通过推理才能认识到光的直线传播。那么,能不能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直接看到笔直的光线呢?在课堂上,之所以难于看到笔直的光线,一是因为空气过于干净,二是因为白天灯光与自然光反差太小。为此,我们还可以设计制作一个“光的传播实验箱”。实验时,先在箱内点燃一段蚊香,让箱内充满烟雾。再打开激光笔,此时,箱内即显现出笔直的光柱。如要实验光的反射,只要在箱内放一块镜子,让激光笔射出的光柱打到镜面上,箱内即显现出反射光柱。

联系实际,辅导课外科技活动。课外科技活动,不仅是课堂实验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沿伸与扩展,更是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化与强化。课外科技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团队合作精神、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说不定在活动中学生还可能有创造发明。

例如:我校地处太行山。在教学“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一课时,我就选择“阳光、空气和温度对水养水仙花的影响”为课题。提前一个月布置学生进行水养观察。观察实验的目标是:认识绿色植物生长需要阳光,茎、叶、花有向光性,需要空气,需要适宜的温度。沿伸目标是:植物的根有向地性、茎和叶有负向地性(这不是教材要求的)。以上几点目标,只是老师掌握,暂不告诉学生。水养时,选择大小形态基本相同的水仙花球茎若干粒,分A、B、C三组进行水养。A组置于阳光下,B组置于窗内,C组的球茎放入不透气的透明塑料瓶内,置于阳光下。A组中的几粒,有一粒球茎基部朝上置放。观察记录的内容有:每天的阳光,上、中、下午的气温;根、茎、叶生长的长度、壮弱、朝向、颜色等。待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分析,达到上述目标,即结论。

七、探究实验不必追求“完美”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主要有七个要素构成: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探究实验都要包含这七个要素呢?《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里对科学探究的要求是:“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由此可见,一节探究课可以是完整的探究形式,也可以是适合科学探究的部分内容及部分要素。如果为追求课型的完整性而“挤压”或“架空”它们,将会使探究思想和探究过程流于形式。所以,对于不同的探究实验,如“大探究”(完整探究)、“小探究”(部分探究),探究过程应有所侧重。

如教学《小苗的诞生》一课时,种子的萌发需要一个过程,一节探究实验课是远远不够的,就可以分组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让每个学生都知道,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可按理论要求做了,部分同学的种子却没有萌发,分析原因可能是浇水的量太多了,也可能是种子本身的原因。实验虽然失败了,探究过程并不“完美”,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收获的知识和发现的问题要远远大于实验结果的价值。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要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尊重他们的经验差异和学习特点,为他们设置合适的学习途径和评测方法,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和支持的作用,让学生主动而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式学习。”科学是一门启动学生大脑、双手、眼睛和嘴巴的学科。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积极动手和动脑的习惯、乐于科学探究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才能为以后培养出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张爱珠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漳州教育信息网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论文 篇6

摘要: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其关键在于创新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且关系到每一个人素质的提升。那么,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人才,就成为我们数学教师深思的问题了。

关键词:创新意识;培养;数学教学

一、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提供创新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愉悦、宽松的情绪,对认知具有组织作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关键在教师的创设。首先教师要将爱心撒播在学生中间,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温和亲切的语言感染学生,以优美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唯其如此,才能建立师生互敬互爱的民主和谐气氛。其次,要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很多内容可以引起学生的猜想,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提供一些活动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说,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去思考,那么学生就会萌发创新的动机。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只要是思考了,错误也是美丽的,千万不要一棍子打死,要以宽容的心善待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去引导他们。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操作,让每个同学将手中圆柱的侧面想办法展开,看看最后形成了个什么图形。很多同学都是先阅读课文,看看书上是怎么讲的,要求怎么做的,然后根据书上的方法沿着圆柱的一条直线展开,最后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对这样的同学,我在全班大声地表扬他们,给予肯定。此时,一位同学提出自己展开的是一个正方形。我随之提问:“这位同学肯动脑筋,不一味相信别人,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那么,同学们想想,什么样的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才能得到正方形呢?”这时,同学们发现了与自己做法不同的,马上又动起手来,思维也异常活跃起来,积极讨论,纷纷举手作答,把学习活动推向了又一个高潮。最后,在同学们的讨论中得到答案:圆柱的侧面积都等于底面周长×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气氛宽松,活动自由,主体意识强,在兴趣中培养了创新思维,为以后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二、挖掘智力因素,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仅仅要抓好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应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智力因素,着眼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问题解决的途径能否有更简便、更快捷、更方便的,答案是不是唯一的等。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恰好可以围成一个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若改围成一个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应是多少厘米?”如果按一般方法做题,学生也能够列出式子,得出答案:(8×4―6×2)÷2=10(厘米)。这种方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不是有更巧妙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此问题,教师可以从拓宽解题思路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得出不同的解法。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入手去解答。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自然会得到另外三种解法:(1)8×4÷2―6=10(厘米);(2)8×2―6=10(厘米);(3)8+(8―6)=10(厘米)。这三种方法解题思路巧,应用了长方形、正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不要限制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应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多方位地去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求异能力得到提高。

三、适时进行鼓励,提高创新意识

任何一个学生,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知识的发现者、思想的探索者和事业的成功者。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渴望成功的欲望和需求特别强烈。这种欲望和需求,也是小学生最初的创新意识的萌发。针对这一点,应多给学生提供数学实践的机会和交流的场所,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去创造。在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中去体验成功。同时,教师对其学习结果进行延时性评价,不要轻易对学生不同的认识给予否定。要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切忌挖苦讽刺,使学生处于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之中,保持乐学的心态,在探索研讨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论文 篇7

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 学生阅读的能力强了, 教师上课就轻轻松松;如果学生的阅读不好, 上课时连课文都读不下去, 那么教师怎么上课呢!所以, 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加强阅读, 如果教师不采取一定的阅读方法措施, 那么学生的阅读就是没有效果的。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加强自己的阅读教学是最简单易学的一种教学策略。世界上的发明都是由于好奇心才有可能的, 学生的好奇心就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有利条件。教师要力求把学生的兴趣爱好一个一个地掌握在手, 哪个学生爱看什么书都掌握清楚了, 然后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有目的地去给他们布置阅读篇目, 当然了, 如果能把课文糅合到阅读的整个过程就是最好的事。就课本本身而言, 小学语文的课文内容图文并茂, 很适合小学生的阅读习惯:有的课文内容清新典雅, 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有的课文富有哲理, 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有的课文富有幻想, 把学生带到知识的海洋去遨游、带进科学幻想的境界, 使学生陶醉于精神愉悦的世界;有的课文的语言文字十分精美, 富有生活气息;有的描摹事物非常形象生动……如果教师在朗读的时候在配上音乐、挂图, 就具有别样的情趣和氛围。现在多媒体普及了, 我们把语言文字和现代的高科技结合起来, 那学生的阅读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了。

如在教学《第一场雪》时, 尽管学生对雪见惯不怪了, 可想让学生真正体会课文的内容情感, 教师还需要好好去设计。教师可先利用幻灯片给学生播放, 大雪纷飞的情景, 这样一下子把学生带入“雪中”, 使其立即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 同时引导学生联想以前见过的雪景, 学生在欣赏美丽雪景的同时就有了求知的欲望, 会马上阅读课文, 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雪景的, 这个雪景跟我们眼中的雪景是否一样。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采用“四读四自”自主式课堂教学模式, 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有好奇心, 我们教师也应该有好奇心。教师教学时间长了, 方法陈旧, 思维固定, 如果不去变革, 势必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跟不上学生的需求。所以, 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 教师也要积极的思考, 这样才能共同进步, 共同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论文 篇8

关键词: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在我国以施行多年,但是从具体的实施情况来看,在语文、数学等课程上体现的较为明显,在美术教育等艺术类型课程的教育上成效不大。我们认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应当渗透在各个课程中,这样才不至于沦为一句口号。现代绘画艺术理念就是开启美术教学改革的一把钥匙,这将是今后小学美术教学研究的新方向。

一、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美术教师专业知识陈旧,教学手段未随时代更新

从施行新课程改革之时起,我们就发现传统的应试教育对除了语文、数学等所谓的“主科”以外的其他学科重视程度不够,教育也以取得较高的考试成绩为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标准。在对美术教育长期的忽视下,必然会导致与美术教学相关的教研活动,以及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缺乏。许多教师在刚入行以后,很少有更新专业知识的想法,其所在的学校也不会投入过多的精力对美术教师队伍进行定期培养。从而导致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面狭窄,知识点陈旧,无法掌握科学、先进的美术教学手段。所以美术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只能按照在入职前本身具备的教学理论知识来进行教学,严重缺乏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开发和培养能力。

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目前我国的小学美术教学现状来看,我国的小学美术课堂还停留在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工具的阶段。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往往不能紧跟时代潮流,根据现在学生的时代特征编排教材内容。陈旧的教材内容、落后的课堂教学设计都缺乏创新意识。这将直接导致小学美术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课堂参与兴趣不高。小学生的每节美术课都是按照固定的教学形式进行的,长此以往不仅会束缚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还会使学生渐渐丧失对美术的热情。

3.教学设备不先进,新教学手段无处施展

许多学校对美术教学的重视度是不够的,那么学校也不会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小学美术教学中。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就无法施展先进的教学手段。例如,互动式儿童绘本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被认为是我国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由于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投入,就无法施展。小学美术教学本身是一种对实践和想象力依赖较大的课程,如果单纯依靠教师讲解,以书本为教学工具,就会严重阻碍小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二、现代绘画艺术的创新意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1.坚持创新性的课堂教学设计,打破传统教育理念

陈旧的教学观念是阻碍小学美术教学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树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创新空间。这样可以逐渐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以个人对于艺术的看法为基础,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要想使现代绘画艺术的创新意识完美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就需要小学美术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思想。运用情景教学法,将美术教学与现实生活或者与发挥想象能力的童话情节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对于美术课堂的兴趣。帮助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培养个人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2.丰富小学美术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

只有不断丰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内容,才能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只有在更新教学方式的前提下,才能逐渐清除传统美术教学的错误理念。此时要求小学美术的教材编写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根据当前时代的审美理念和艺术价值理念安排教材内容。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培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学习更为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师要在专业培训中努力吸取对本校美术教学最有利的教学手段,时刻丰富个人的专业知识储备。

3.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教师教学技能

小学美术教师承担着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将现代绘画艺术的创新意识融入课堂教学的重要承载者。这就对小学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除了具备入职前的专业知识,还要在入职后继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小学美术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根据班级内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兴趣点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保持令学生喜爱的教学风格。还要注意时刻尊重学生的个人爱好,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现代绘画艺术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它的现实性意义,以及融入新时代理念的创新意识。将现代绘画艺术融入小学美术教学,即能利用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同时也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将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融入小学美术教学,将是提升我国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主要突破点。

参考文献:

[1]王永胜.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的学校课程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2]孙兴华.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表现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3]张晓莹.儿童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5.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论文 篇9

富民县散旦小学

缪金花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的《课程标准》的提出,更加强调“促进学生的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培养学生将来的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教育提高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关键词:创新 意识 教育 数学 问题 培养

前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重要是关系到小学生的茁壮成长。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打开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空间,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正文:

一、概述

1、创新的概念

创新是把已知的素材(或者以知的经验)重新组合,产生具有新价值的事物、思想和方法,即在创新性思维指导下的行动及其价值的实现。

2、创新的意义

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主要动力,是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关键,而现如今的新课标就着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模型,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更好的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的创新意识

1、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既不限于一种思路也不局限于既定形式,而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来探索解题的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在教学15减9时,可以这样设计,先出示算式15-9=?,然后启发学生:看谁最聪明,能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解答。用这样引导的方式可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来解答这道题,从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实施教师的求异思维。

3、质疑问题

问题的解决意味着某种知识的创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不同见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疗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尤其是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新旧知识该在连接处,思考问题的转折处,沿着学生的思路认真斟酌,精心设计问题,使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真正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钥匙”。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班有个学生在课堂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2+2=2×2,而4+4≠4×4呢?”这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我及时予以表扬,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找出答案。通过解决教材没有,教师没想到的创新问题,即深化了学生对乘法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强化了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求热情。

3、突破常规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与教师自身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文化素质,还要善于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突破常规教学,不可呆板生硬的局限于某种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拘泥课本、教参,不把学生固定在一个点上,创新型的使用教材,针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有意识的设置争议环境,让学生参与争议,既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4、丰富的想象

想象是利用表现,在头脑中加工成为见过的情景,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文字描述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认识活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形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形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创造丰富的情景,为学生提供想象的前提,给与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创新素质得到发展。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设计这样一个例题:“每个学生带80元钱到商店,钢笔9元/支、彩笔5元/支、笔记本4元/本,你可怎样买?”学生说出自己的买法,教师根据所说,把与教学有关的方案和学生一起研究并解决。在简单的提问中,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的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也学会了新知。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给学生创设实际动手的机会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机会,如果课堂上只有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那么学生获得的知识只能说是比较肤浅的,应该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听一听,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以及分割、拼合等操作过程,多和感官协调统一,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究、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可让学生小组准备好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按要求拼成任意一个长方体,然后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探索新知的奥妙,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们通过操作、对比、辨析、理解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这样掌握的知识会更牢固。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合理采用操作手段,有的放矢地加强诱导、点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动机,培养兴趣(1、)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人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而少年儿童好奇心更为强烈,不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对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使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如:“年、月、日的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这样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跃跃欲试。从而为孩子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

(2)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识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的喜悦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去学习去探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各种差异来训练学生,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上突破自己。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中等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学生的能力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也会随之提高,学生也因此获得成就感,学习数学的兴趣很自然的就提高了。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旦有了进步或开始独立的思考问题,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教学内容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常规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在掌握常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敢于设想创新,敢于标新立异。要启迪学生创造性地“学”,善于找出新规律,运用新方法。例如:根据松树棵数是柏树的4倍。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些什么?”于是学生展开联想,积极发言,有的说:“柏树是松树的四分之一,松树和柏树比是四比一;还有的说松树和两种树总棵数的比是四比五,柏树和两种树总棵数的比是一比五„„这样一来,不仅广开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而且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4、设计开放性习题,进行思维发散

开放性习题往往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完备,能引发学生思维发散,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所教授的知识内容以及相关的材料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习题,以此来逐步训练学生的思维发散,让学生打开思维的空间,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红星小学有250名师生,现在要租车去游览。有两种车供选择:48座大巴车,每辆租车费480元;20座的中巴车,每辆租车费220元。怎样租车才能使每个旅客都有座,又最省钱?”在解题过程中,应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尽量多租每个座位少花钱的车;二是使空座位尽量少,提高座位利用率;然后设计几种方案,进行比较,再确定最佳方案。

5、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创新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为,要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出创新的意识。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组成小组,提出问题,由小组人员互相讨论得出结果。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己去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力。

副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篇10

很荣幸今天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因为以前教初中,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注重按照文体特点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在和黎老师交流时,黎老师觉得这种方法能够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就给了我这个任务,和大家交流交流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这个话题。所以今天,就占用大家的宝贵时间,来谈谈这个话题。

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有许多任务,所以语文课程资源也较其他学科丰富的多。几乎每个阶段、每篇文章承担着不同的任务。然而,好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忽视了语文作为“工具”的作用,过分的追求“文学性”,表现出来就是:过分淡化文体,舍本逐末。《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从对教材编者提出选文“体裁”要求,到对学生提出“文体的把握”要求,说明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可以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前,获得此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实践的效率。文体意识的培养,需要依托文本阅读实践进行,所以,教师应当利用文体鲜明的教材,注重方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不同的文体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在教学中,不同文体的文本,也应该有相适宜的阅读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明白诗歌、记叙文、说明文、小说、散文等不同文体概念及相关知识。就记叙文来说,最基本应让学生明白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或状物、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六要素等等。小说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虚构,是用典型环境和具体情节表现人物。散文,在真实的基础上可采用 艺术手法,形散而神不散等等。所以不同的文体应体现出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教学方法。下面我以说明文、小说、散文为例来说说教学中我是如何来训练学生的文体意识的。

说明文文体知识见PPT。说明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第一,明确说明对象

阅读事物性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要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性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道理。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了说明的对象,如《奇异的激光》。

(2)抓首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

第二,抓住特征,把握中心,理清结构。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等)、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等)、成因(简单、复杂等)、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作者按照什么结构来安排材料的。《奇异的激光》这篇说明文,作者言简意赅地从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三方面说明激光是“奇异”的光及其广泛用途。《生命与水》这篇说明文,通过介绍“人体与水密切关系”及喝水的意义来说明水对生命很重要,使我们懂得水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懂得讲究科学饮水。

第三、归纳说明方法

阅读说明文时,要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说明方法的判断技巧及在文中的作用,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大概的模式。比如“最亮时,它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呢!”这句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比太阳”这个词明确这句话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激光是最亮的光这一特点。从而给学生总结出,赏析说明文的句子的基本模式是——这句话使用了什么 2 说明方法,形象准确(或具体)地说明了谁的什么特点或者哪方面的内容。(小学阶段我们只要求掌握常见的集中说明方法,但是教材中出现摩状貌、作诠释等不常见的说明方法时,建议老师们直接给学生名称,不要求掌握,但出现一次就介绍一次,学生会逐渐熟悉并加深印象,以后到了初中以后他不会陌生。其实关键就是老师们要对不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意识,比如《奇异的激光》“由于它发光的方向集中,因此它能发出特别亮的光。”这一句是典型的作诠释,老师们给学生简单介绍就行,不要求掌握,学生们记住的就是说明方法中还有作诠释,摩状貌。)

第四,逐段概括,理清说明顺序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句、尾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第五、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准的尺”中的“目前”一词,能否删掉。要引导学生分析“目前”一次对该结论做了一个时间上的限定,它不是绝对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可能会出现比激光更准确的测量工具,这就体现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是初中必考的题型,小学前几次调考中,也已经开始出现这种题型,我们除了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同时也教给了他们答题技巧。)

(其实对于说明文来说,只要形成了文体意识,说明对象,说明文结构,说明的中心都是很简单并很容易掌握的,我们教学的重点放在说明方法的判断技巧及其好处的分析上,让学生能准确判断,并体会出它的好处;能品味那些词是准确的介绍了事物的某种特征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小说。出示PPT。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的阅读三部曲:

第一步:写什么?

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解决分段,拟小标题。第二步:怎么写?

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 第三步:为什么写? 主题,明确写作目的。

我们以《小英雄雨来》为例来说怎么样实施。《小英雄雨来》是一篇中篇小说,篇幅很长,长文如何短教?抓文体知识就很简单了。确立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

1、学习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

2、了解雨来的英雄事迹。

3、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目标分别对应了小说的三要素,也体现了教参的教学要求。教学之前,先介绍小说的写作背景(社会环境),调动学生的情绪,然后按照以下顺序来赏析这篇小说。首先赏析故事情节——拟小标题

这篇课文已经有序号把情节自然分开,六年级学生完成小标题比较容易了。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因此要确立好主人公和线索,前后要一致。《小英雄雨来》就是以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线索贯穿全文的,主人公是雨来,所以拟定小标题的时候都应该站在雨来的角度进行,分别是: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了解到形势(有的教参上概括为爸爸夜归来,其实就改变了主人公,前后不一致了);掩护交通员;勇斗小鬼子;跳河智逃生。小标题加上主人公就可以做段意了。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赏析人物:

训练点:

1、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 【分析:他是一个„„(形象特点)的XXX(身份】 雨来是一个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小孩。

2、这一形象具有什么品质或者个性?

3、刻画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

【分析: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的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正衬、反衬)】 技巧:可以从描写手法入手分析形象

“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一边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出雨来的调皮机灵)

《夜莺之歌》中的对夜莺的动作、语言描写都非常传神的表现出了人物的特征 还可以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雨来这一人物形象。

雨来面对鬼子的利诱毒打都一个答案“不知道”可以看出他的勇敢,坚强不屈,跳河逃生看出他的机智,所有的行为都出自对祖国的热爱,因此可概括为:

雨来是一个勇敢机智,热爱祖国(形象特点)的小孩(身份定位)。赏析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大海上夜色正浓,大雾弥漫)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旋窝哗哗地向下流。虫子在草窝里叫着。”渲染了悲伤的氛围,烘托了人们以为雨来牺牲了的悲痛心情。)

③揭示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小英雄雨来第六节的第一自然段,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暗示着雨来的悲剧命运,烘托了群众的悲痛心情)

④揭示深化主题;(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还乡河才会有游泳本领高的雨来,美丽的家乡需要用生命去保护,跳河逃生。)

赏析小说的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因事说理、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象征)、卒章显志、设置悬念、伏笔铺垫、讽刺、正、侧面描写结合、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细节描写、各类修辞(比喻、比拟、对比、夸张、排比、借代、双关、对偶、设问、反问„„)

在《小英雄雨来》中,设置悬念、细节描写比较突出。《夜莺之歌》中的细节描写„„

具备文体意识后,再长的小说都只需抓三要素进行分析:理情节、析人物、赏技巧从而明确小说主题。

我们再来看看散文。北师大教材散文很多,尤其进入高段后,散文数量明显增多。像这一册教材三单元和五单元基本都是散文,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如何在教学中突出散文的特点。首先我们看看散文的定义:

什么是散文?我们常说的散文,是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的,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按内容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比如,今天老师教学的《花脸》这篇文章,就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以花脸为线索,以孩子的视角为出发点,道出了一个看似简单,但是很有内涵的生活哲理,语言平实、通俗亲切,感情充 沛。本文的篇幅较长,如果面面俱到,学生必然会产生厌烦心理,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考虑文体特点,设立好着重研究的目标,就可以迅速让学生发现本文的闪光点,把握住重点。如何确立研究目标呢?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神”。“神”就是作者在文中的情感体验,就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表的“情”,达的“意”。抓住了“神”即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主旨。《花脸》这篇文章作者就是要借回忆小时候围绕花脸而发生的事来表达对花脸的热爱,对美好童真童趣的怀念。《荷塘旧事》对农村美景的回忆,对年少友情的怀念、《我喜欢》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等(2)抓住线索。线索就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线索有的是标题,有的是开头一句话,有的是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线索有以时间为线的;有以人物活动为线的;有以情感为线的;有以事物为线的等。《花脸》的线索非常明显,全文就是以买花脸——演花脸——因花脸闯祸受罚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我喜欢》以“喜欢”作为情感线索贯穿全文。《三峡之秋》以时间为线索。明确了线索,也就基本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

(3)理清结构。结构是作者安排材料、处理详略的外显特征。理清了结构,也就基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分清了结构层次。理清结构可从句子入手,迅速辨别把握文章的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和总结句。《花脸》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首尾呼应的特点非常明显,按照总分总结构分段后,再按线索分层,文章条理一下就清晰了,也就能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

(4)了解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前后呼应,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等。《花脸》我们就可以把重点放在细节描写上,通过品味细节描写感受作者对花脸的喜欢,从而达到对美好童真童趣的怀念。《荷塘旧事》放在景物描写的品味和体会纯真友情上。《三峡之秋》放在对景物的描写。《红树林》放在托物言志。这些写作技巧不用讲解太深入,出现一种就明确名称,大致了解就行了。

语言。总的说来,散文的教学首先重在读,在读中了解结构,明确线索,品味 7 进入高段后,我们的课文篇幅普遍加长了,如果面面俱到,要讲的太琐碎,两课时讲不完,教学进度完成不了;学完以后学生脑子里有的也只是琐碎的信息。如果我们从文体角度入手,在第一课时明确文体,明确该文体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以及相应的阅读方法,层次结构理清楚,文章大体内容就掌握了。第二课时进行相应的语言及写作技巧的赏析,重点突出,时间也充足,能够保证我们的教学进度。我在教学中通常这样训练学生:第一课时:第一、明确文体,第二、回忆该文体的阅读方法、第三、理清层次,完成结构提纲。第二课时:说明文进行说明方法的品味,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散文品味语言及写作技巧。

上一篇:刘春雷评析《某石油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下一篇:国家电网施工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