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试论语文活动课中的师生地位(共8篇)
[小学语文论文]试论语文活动课中的师生地位 篇1
[小学语文论文]试论语文活动课中的师生地位
《小学教学》第11期的第1篇
可以这样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哪里有语文,哪里就有生活。语文与生活同在,生活与语文共存。
可是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阅读,很少有学生自己的独到见解;作文,很少有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只会照老师的指令去思考,按统一的要求来表达,这样下去,学生的悟性、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禁锢。
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多处提出要加强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思考、交流,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宽语文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新大纲十分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改变学生以往的不良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自主阅读,自主写作;提倡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新大纲明确指出故事会、朗诵会、课本剧等形式都可以引进课堂教学,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本文试图从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这两个方面,谈谈在小学语文活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主体性和主动性是语文活动课的核心。学生始终是知识、能力、情操等的主动获取者。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语文活动课效果的重要标志。因此,要在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落实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从事主动经历和探索发现的活动,必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上下功夫,必须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动机,端正学生主动探索的态度,激励学生主动开拓的精神。
1、激发主动探索的动机。动机是行为的诱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活动课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语文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如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展语言警察巡逻、语文游艺宫、相声表演会、绘画日记展、社会考察录、语文联谊会、信息擂台赛、新书介绍会、十分钟演讲、影视评析论坛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适时地开展。
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活动课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作为活动的开始,学生不仅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这些活动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密切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例如:在修改作文的活动课上,如果大部分学生不会修改词句,那么,下次的活动课内容,老师就事先与学生商量,准备以如何修改词句为内容开展讨论或练习。学生就会在近期内,对这方面的内容主动探索。这样,活动课就成为连贯的、有一定次序的活动。前一次活动为后一次活动打下基础,后一次活动在前一次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新的内容,以积累的方式向前推进。学生就会不断地充实自己,学生的能力就会持续发展。
2、端正主动探索的态度。 语文活动课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地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要端正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①让学生查找资料、自我准备。学生在开展某项活动之前,自己查阅资料,进行自我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例如:低年级开展的“声母和韵母找朋友”,中年级开展的“词语开花”,高年级开展的“我最喜欢的名人名言”等活动。在活动前,学生都要花较长时间自己查找资料,作好活动准备。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这些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如高年级学生在开展“成语游戏”活动前,学生自我积累成语,进行成语分类,开展成语接龙等。在正式开展成语游戏时,又引进了竞争机制,效果十分理想。
②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挥。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欲望。在活动课中可以满足学生的这些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如在开展成语游戏时,学生担任主持人,要求大家讲成语故事,谈成语的作用。同学们根据所学的成语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同学们互相之间质疑问难,大家开展活动的兴趣高涨,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锻炼和提高。再如三年级学生开展以“春”为主题的语文活动时,每个学生说出与春有关的词语,每个学生背诵与春有关的名句、古诗等。在说词、背句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挥,还结成了对子赛,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争意识强,合作精神好,活动效果佳。
③让学生勤于总结、自我评价。每次活动结束时,用三至五分钟时间,开展自我总结、自我评价。比如,成语游戏活动结束时,各小组派一名同学对本组活动的情况进行小结,并评出本组的“成语大王”。主持人也对全班的活动情况进行小结,并颁奖。同时,让同学们找出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活动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活动的质量。
3、激励主动开拓的精神。 语文活动课教学强调群体间的经验交流,相互启发,使之产生更强的探索愿望,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同时,同伴之间的交流还使学生逐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养成能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从而使自信和谦虚有机结合起来。
在设计语文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经过教师适当的指导,学生可与教师商量后,自我决定活动内容、安排活动进程,自我管理与调控。活动结束后,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质量,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取得的成效进行自我综合评价。总之,语文活动课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主动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郭沫若语),使学生享受做学习主人的权利和欢乐。
在安排“语文文艺会”这一活动时,首先,师生民主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决定语文文艺会的内容和形式;然后,同学间相互讨论、设计活动游戏,排演童话剧、相声,讲述文学家的故事,布置文艺会会场等;最后由学生总结活动的收获,评选最佳节目。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语文活动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高年级学生开展板书擂台赛、标点符号的自述等活动时,同学们作了充分的准备,在活动中个个争先恐后,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很多同学的板书,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可以这样说,有的同学的板书比老师设计的板书,比资料上的板书还要好。在开展标点符号的自述的活动中,有的同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认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这些活动由班级活动逐步发展到向学校开放,向社会开放。有些活动的内容由小学语文的范围,逐步扩大到涉及到了初中、高中的语文知识。如古诗擂台赛,毛泽东诗词背诵比赛等。
也许有人认为,主动探索的学习只适合于高年级学生,不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其实,这是一种保守的看法。例如,美国和澳大利亚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老师就要求他们独立地收集资料,写出“研究报告”,说明自己对社会、自然的看法。年幼的学生,同样具有探索的兴趣和愿望,只不过要为他们设计适宜的活动方式,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已。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鼓励孩子们学习,在课堂之外学习,锻炼观察的本领、思考的本领、创造的本领……”所以,通过语文活动课,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独立探索、主动求知的态度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是创新教育的两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学生在语文活动课中的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矛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是在活动过程中放任自流,而是要求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鼓励与培养。只有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把握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既有直接明示,又有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和疑问时,教师适时、恰当的指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将提高学生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语文活动课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但实质上这种探索活动又与教师“导演”和指导密切联系,不过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的表现。因为活动课是从实际问题切入的对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这不仅要求教师对语文知识有精深的了解,而且对学生的活动需要、活动能力等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宜的问题情境和活动的方案、程序,进而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活动课中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传授、灌输中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活动课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1、编导。语文活动课必须根据课程计划的总要求, 以新的教学大纲为指针,有计划地做好各个年级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基本安排。
一是要根据
[1][2]下一页
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安排活动的内容,选择活动的形式。如:和高年级相比较,低年级同学更适合开展“击鼓传花”等语文游戏活动;和低年级同学相比较,高年级更适合于开展“成语游戏”等活动。相对而言,高年级应多开展一些“社教”、“科教”等方面的活动,低年级更适合开展“文艺”、“体卫”等方面的活动。有些内容更适合于开展小组活动,如背诵等;有些内容更适于开展班级活动,如语文游艺宫等;还有些内容更适合于全校活动,如读书节等。不管是哪些内容,哪些形式的语文活动,都要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整合性,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小语活动课与小学语文课程的协同运行,以达到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目的。除了像晨会、知识讲座、报告会这样的语文活动外,还应尽量安排一些让学生接触实际,接触社会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做一些社会调查,欣赏自然风光,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了解社会生活等。通过收集和整理数据,做一些分析和比较,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尽一步理解他们在课堂里学过的知识,还可以看到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和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另外,还可以让学生畅谈个人的感受与理想,发展他们的语言和思维。
三是要考虑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让语文活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得以体现。语文活动课与学科课程在总体上都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二者都是学校课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在开展语文活动时,既要考虑到语文活动课与语文课的联系,又要注意语文活动课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比如《我的家乡》是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教师可以根据该课文的内容,开展语文与数学、美术、手工等相结合的语文活动课。用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各种物体,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一套立体学具,并涂上颜色等。再如,中高年级学生学习了古诗后,可开展“绘画・表演・编文”的语文活动。要使活动课开展得异彩纷呈,富有成效,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活动之前的“编导”作用。
2、引导。教师在活动开始时要设计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活动程序之中,重在导趣、导向、导路。
①导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儿童对活动的内容或形式没有情感和欲望,如果活动没有提供给儿童发挥创造能力的余地,儿童就不会感到有意思。在语文活动课开始时,如果能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兴趣,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求索愿望,他们就会入情入境,主动参与活动。比如,一位老师在开展成语游戏活动时,巧用投影映出四条成语,每条成语空出一个字,让学生填空,填对一个得10分,所填的四个字就是“成、语、游、戏”。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②导向。在开展语文活动时,老师要起导向作用。即这一节课要开展哪些方面的活动,要达到怎样的预期目的等,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如开展成语游戏活动时,老师告诉学生,我们这节课要开展“成语接龙”、“巧填人体部位”、“成语大王”评比等活动。这样,四人小组可以根据自己小组的情况,有选择地开展活动,不至于使活动产生盲目性。
③导路。即老师引导学生大致要按怎样的思路开展活动。比如二年级学生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后,老师想通过“树叶剪贴画”的活动来深化学生的学习。那么,老师首先请同学讲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后,然后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树叶剪贴画”的优秀作品,学生知道了小蝌蚪的生长变化,是用剪贴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老师希望学生通过再造想象,也可用树叶剪贴画的形式来表现小蝌蚪的成长经历。这样,老师就起到了引路的作用。
3、开导。在学生活动难以深入进行时, 教师要适当地进行活动开导,这种开导重在导疑、导难、导法。
①导疑。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疑惑之处,这就要看老师释疑的功夫。如一位老师在引导同学们开展字谜竞猜活动时,有的同学就不知道如何根据字谜的谜面来猜这个字谜的谜底,也不知道如何根据一个汉字的特点来设置谜面。经过这位老师的巧拨善引,大部分同学解决了一这疑点。
②导难。在开展语文活动时,学生有时在思维方法上会碰到难题,这就涉及到如何导难的问题。比如:同学们开展查字典比赛时,首先要弄清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部首查字法,在什么情况下使用音序查字法,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数笔画查字法。同时,还要掌握这几种查字法的方法、步骤。为了让学生掌握用部首查字典的方法,一位老师引导同学们编了这样的口诀:部首、偏旁掌握好,按照目录、页码找,除去部首数笔画,勤查多练收效高。这样,就解决了同学们思维方法上的难题。
③导法。学生如何开展语文活动,这就要求老师在方式、方法上加以指导。比如:老师指导学生可以在校内开展活动,也可以在校外开展活动;指导学生可以在全班开展活动,也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组开展活动;可以开展竞猜活动,也可以开展擂台赛。在活动方法上,老师要加以指导,学生才不至于无所适从。
总之,在小学语文活动课中,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的时间,又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开展活动。这样,把语文活动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语文教学的实际紧密结合,语文活动课才能真正成为语文学科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学生的创造力在语文活动课中才能更好地得到培养和发挥,从而实现新大纲所要求达到的语文教育的目的。
上一页[1][2]
[小学语文论文]试论语文活动课中的师生地位 篇2
一、理论思考
教学必然追求有效。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在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这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根据以上论述,笔者认为,有效教学离不开师生互动,有效的师生互动是有效教学的保证。中职语文阅读教材收录了许多适合中职生阅读的好文章。但不少中职生缺乏静下心来阅读体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要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创设有效的师生互动形式,从而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师生互动形式呢?笔者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找到了理据支持和方法参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利用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既然学生的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创设教学情境作为师生有效互动的平台,将之视为有效阅读教学的突破口。教师以文本为基础,围绕现实问题开发活动,创设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情境,充分发挥情境的浸润功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促使学生投入师生互动,进而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教学实践
鉴于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教学尝试,做法如下。
1.注重情境的空间性,使学生敢于参与互动
有效的教学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阅读教学重在个人体验。一个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带来生机和灵气。因此,阅读教学要创设一种自由和谐的对话氛围,教学中,一要引导学生有序回答问题,防止反应慢的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配角”;二要给予师生互动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防止学生不假思考仓促作答。同时,教师不宜随意否定学生的言行或强迫学生的思维与自己保持一致,而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人人有收获的课堂。例如,在讲《鸿门宴》时,我预设开放性问题——“如果你是项羽,在鸿门宴上,会杀掉刘邦吗?”引发小组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见解,学会悦纳,求同存异,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而在探讨课文细节时,我又鼓励学生参看注释自行理解,把不理解的地方圈画出来,作为问题提出来,让其他同学帮忙解疑。师生置身于民主和谐的课堂情境中,互动中得到的精神愉悦愈多,其自觉参与互动的热情愈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愈高。
2.注重情境的新颖性,使学生乐于开展互动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借助多媒体,创设有创意的场景,引领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语文作品的魅力。教学中,我常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景、实物、实事、实情入手,采用设疑、猜谜、讲故事、辩论等形式,创设生动别致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教授《荷花淀》一课时,我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关于战争的联想,接着提供一些反映战争残酷性的图文资料,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战争的惨烈,转而介绍孙犁的小说描写战争生活与众不同的“诗情画意”的特点,引发学生阅读的悬念——孙犁为什么要这样写战争?使学生带着对孙犁小说特点的初步认知,带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的问题深入阅读,切实感受孙犁笔下战争中体现的人情美。
3.注重情境的实践性,使学生精于进行互动
大多数中职生是乐于操作实践的,而且由于中职生的未来职业方向已基本选定,出于职业趋向,学生常会形成较强烈的“实用”心理。一般来说,与职业的联系越密切,学生投入互动的积极性就越高。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提炼问题,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雨中登泰山》时,我首先创设职业情境,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邀请学生做“导游”,以“如果你是导游,你将如何带着旅客游泰山”为题,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中。然后,要求“导游”为泰山风景区撰写广告语,为游客设计游览线路和解说词。学生要完成这些任务,就必须仔细研读课文、收集相关信息,也离不了和老师、同学的互动交流。无形中,学生已自觉投入到课文鉴赏活动中,这样的学习过程将使学生的口语表达、写作、阅读等多方面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注重情境的激励性,使学生勤于投入互动
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创设具有竞争性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探索兴趣和独立思考习惯的有效途径。适当的良性竞争,可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互动意识,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力。在语文课堂上,我常常给学生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限,并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以提高互动效果。在评价方式上,我尽量采用发展性评价,关注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发展,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让学生在互评共议中进一步提升认识,最后达到“学有所得”的目的。
三、结论与反思
经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寓教学于情境,在趣味性情境中开展文本阅读,师生互动性更强,教学与现实生活也得到了更好的衔接,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阅读教学进而取得实效。当然,要实现教学中的有效互动,教师必须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要在课前吃透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进行精心、严密的预设,对教学互动环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的估计。教师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课堂上才可能出现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也才有可能收获精彩。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篇3
大约三四年前,我在经历了一番“跳槽”的折腾之后,重新回到课堂。面对曾经的出发点和眼前的停泊地,我有一种束手无策的感觉。而恰在这个时候,一位裤管挽得高高的农民,给了我睿者的指引:
那是一个细雨的午后,这位农民父亲打着土布的雨伞来找他的孩子。这是一堂寻常的语文课,课开始仅有五分钟。我说:“有什么急事,你把孩子叫走吧!”那位父亲连连摇头:“不,让他听完这堂课我再带他走。”于是,这堂课有了一位特殊的听众――一位打着土布雨伞站在教室外边滴雨檐下的父亲;于是,这堂课我上得特别投入,就像一位高超的琴师,在五十多名学生的心弦上拨弄了一曲……
从此,我踏进课堂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堂课是我也是学生乃至学生家长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我和我的学生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当为这堂课的平庸苍白而惭愧,也不应当为这堂课的碌碌无为而悔恨;
从此,我走下讲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今天这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我收获了没有;课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特棒,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
――是的,通常而言,教师的职业感受总是以“苦”为先。但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的蜡烛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应“照亮”自己,乃至“照亮”社会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投入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境界中去,寻求一种生命的意义、追求的乐趣呢?正如叶澜先生所言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据以上述体会,我认为,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从“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的前提出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列入以下三项重要内容:
一、课堂是否有师生全部身心的投入
一位语文教师执教《庖丁解牛》时,学生提出有几句话难以理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为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位老师立即在黑板上写下王国维的三句话来类比:“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第一境界,可和“所见无非牛者”相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第二境界,可和“未尝见全牛也”相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斓珊处。”――是第三境界,可和“官知止而神欲行”相比。
――其实,课堂教学何尝不需要我们师生“官知止而神欲行”呢!
教师职业是“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其职业特点,呼唤着教师对教育,尤其是对课堂的全身心投入――投入理想,投入信念,投入人格,投入情感,投入个性,投入热情……也可以说,是投入整个的生命。如果一个教师耐不住寂寞,眼睛盯着窗外,总想跳槽干些什么,专业思想不稳固;如果一个教师不安于清贫,白天讲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晚上却干起“摧眉折腰事金钱”的有偿家教,把骨格都丢了;如果一个教师抱残守缺、不思进取,教案是“老脚本”,上课是“山海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那他是不可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教师必须要把“职业”看作“事业”,把课堂视为人生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才能有生命力的辐射。
同样,作为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主体的学生,也应当把课堂学习看作人生的一段重要经历。这是承前启后的一段经历,这是打下基础的.一段经历,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段经历。在终身教育已在全球范围内确立的今天,“学会求知”也好,“学会做人”也好,“学会做事”也好,“学会交往”也好,作为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的主阵地还是在课堂。因此,教师要启发带动学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在课堂的蓝色海洋里,如雪白浪花般地自由奔涌。
让我们用敬佩的眼光来看看成都市石室中学李镇西老师以《心灵飞翔的时刻》②为题论述的“最近一节普通的语文课”吧!――“窗外,银杏树金色的叶子在寒风中顽强地燃烧着自己最后的生命;室内,我在给学生朗读路遥的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我和同学们的心灵正和路遥高洁的灵魂一起激荡。此刻,教室里弥散着一种宁静、温馨而又崇高的气氛,每个人仿佛都可以听见其他人心脏的跳动。是的,我们胸膛里的热血正和着主人公青春的激情而汹涌澎湃……”
可以想见,师生在课堂上进入的是怎样一个境界:用“荡胸生层云,决眦鸟归林”来作比,或许并不过分。我想,彼时彼地彼情彼景,教师心里是不会想着职称问题,学生胸中是不会装着午餐排骨的!
值得指出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应有双重人格。首先,他是自然人,具有自然人人格,和所有自然人一样,有属于他自己的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情绪、情感、意志、观念和行为、以及表现这一切的个性化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其次,他不是一般的自然人,他同时又是教育文化的载体,除了自然人人格成份外,还必须包括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以及教育目的,作为其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全身心投入课堂的同时,也要适时调控自己,修正自己,让自己处在比平时更充实,更丰富,更准确,更深刻,更自信的高状态中,处在“忘我”的境地。
二、课堂是否有师生情感世界的融通
两千多年前,孔子明确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认为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强调非认知因素“好”和“乐”对于“知”的重要作用。夏丐尊先生在《爱的教育》译者序言中更说过一番发人深思的话:“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未有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确实是这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金钱和权力的冲击,永恒的话题如恋爱、婚姻、家庭、事业等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物质的影响。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当代中学生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需要交流,需要沟通,需要理解,需要喧泄,需要慰藉,他们把课堂作为情感通道,把老师和同学作为诉求对象,是顺理成章的事。面对生情百态,是弘扬,是容纳,还是抵制;是倡导,是允许,还是反对;是歌颂,是激励,还是鞭挞;是赞许,是默认,还否定;是热情,是温和,还是冷淡;是褒贬,是劝勉,还是告诫……教师总要有一个倾向性,总要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在师生精神世界的情感领域力求融通,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论文]试论语文活动课中的师生地位 篇4
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新课程改革倡导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内容开放、教学形式多样的教学环境,而建立这一教学环境的关键是教学中师生开展有效的活动。课堂上的师生活动,是新课堂师生双边交流活动的一种最常规的方式方法,也是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基本条件。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们对课堂上的师生活动效果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外教育家对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阐明了师生活动的内涵和特征,强调了教学中“师生积极活动”的重要性。但对师生有效活动的策略以及怎样促成师生活动的有效性等方面,还缺乏深入细致的、具有可行性的研究和指引,这就需要一线教师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深入的探索。
2、课题研究的意义。基于这样的前提,我们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师生活动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旨在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活动的实际状况及其对师生的影响,研究提高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倡导多向交流,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以及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相融合,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式的交流网络,构建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课堂。我们所探索的师生有效活动是立足于学生真实思考的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潜在性、差异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活跃的状态,使他们学会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具有勇于表达个人见解的意识和习惯,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纵观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和谐课堂尚未完全形,这一课题的研究将促使我校教师深层次探索实践新课程思想,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构建和谐、创新、高效的课堂教学作为第一要务。
二、课题的研究依据及研究价值
1、课题研究的依据。(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这些纲领性的文件使我们指明了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方向。
(2)、师生教学活动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素养。高效和谐的师生活动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也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基本要求。(3)、我校有一批思想积极和具备教科研能力的中青年教师。
2、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师生互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育性。
(二)、交互性和连续性。
(三)、组织化和非组织化结合。
(四)、非对称性。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课堂上有效的师
生互动方式不是简单地活动的频繁为标志,也不是简单地以课堂气氛活跃为尺度,而是将学生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作为核心参数。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师生活动的策略研究,使教师的教学观、学生的学习观得到转变,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使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高效地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在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中,打造高效课堂,提倡高效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上演绎出合作探究、思维碰撞的和谐状态,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1、引领教师围绕课题研究进行理论学习、深入思考与教学实践,探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活动的策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活动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的学习效率与能力,激发学习的热情,张扬学生的个性,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3、探索教学管理新机制,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促进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帮助教师在“同伴互动”和“专业引领”中,获得专业发展和支持,进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热情、又有一定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科研队伍,推动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走向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轨道。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如何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自由、高效的教学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2、如何组织语文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3、探索出适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的方式多元化,使学习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访谈或问卷,收集关于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并定期进行数据整理。
2、文献法:查阅,钻研相关资料。关注省内外的研究成果,将省内外的研究成果借鉴到本课题的研究中。
3、行动研究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4、比较法: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对比分析,总结出师生活动的有效策略。
5、个案分析法:对典型个案加以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探讨对采取提高效率后的成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寻求突破,在突破中提高,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6、经验总结法:定期对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反思,交流研究心得,以随笔、论文、报告等多种方法总结经验,逐步形成成果。
六、课题的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2年7月—2012年8月)
1、课题申报和论证。
2、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确定实验教师,进行开题培训,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有关理论,收集资料,做好有关课题的调查,为实验做准备。
3、各研究成员制定实验计划。
(二)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1月)
1、各实验教师根据计划开展实验,上实验课,随时总结实验情况,根据实验情况调整实验计划。
2、定期召开实验教师会,交流实验进展情况,讨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调整课题组的工作,指导教师进行课题实验。
3、举办实验研讨活动,在活动中交流思想,形成头脑风暴。
4、教师撰写实验论文,阶段实验总结报告。
5、随时搜集实验的过程性资料。
(三)总结阶段(2012年12月)
1、课题组召开实验研讨会,验收实验计划、实施和实验过程。
2、收集实验资料。
3、整理课题研究的成果。
4、撰写课题工作报告、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5、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评审。
七、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1、课堂教学有效师生活动案例集。
2、有效师生活动策略论文集。
3、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结题报告等。
4、优秀课堂教学实录。
八、课题研究成员
组长:易爱民
[小学语文论文]试论语文活动课中的师生地位 篇5
【摘要】:复述课文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了解复述课文的方法,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学生能熟练复述课文,至少说明他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对部分内容记忆了,发散自己的思维去思考了,敢于站在同学们面前表达了。
【关键词】:复述课文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由此可见,复述课文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那么,什么是复述课文呢?复述课文,就是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完整而连贯的叙述,它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打破原来的知识体系,用新的语言材料,按照一定的要求,通过“口头”或“笔头”把课文内容重新表达出来。它不同于简单地、机械地背诵原文,也不是介绍课文大意。复述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掌握、积累和运用语言材料的一种重要手段。
复述课文一般有一下几种方法:
一、抓关键词语的方法:
最佳单的方法就是连接每一段的段意。可先用抓中心句的方法概括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再把概括出的意思连缀起来。如果没有明显中心句的段落则先用“抓关键词语”的方法,明确每一段的段意。然后将段意连贯起来。(所谓关键词语,就是点明中心或对文章的上下内容起重要连接作用的词语。)其次是列成小标题。即把文章按层次或情节列成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都是文章内容的一部分,然后围绕小标题有层次地进行复述。这样就降低了复述的难度。
二、板书复述法。
利用板书复述。板书,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提纲挈领地在黑板上写的文字或画的图表。它是“知识的浓缩”,能明文路,揭重点,显联系,示内涵,同时又是课文的缩影。在新课教学接近尾声时,学生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记忆。此时让学生按照板书的引领复述课文内容。降低了复述的难度,学生不至于丢东忘西。
三、提纲复述法。
运用提纲复述。为了让学生在复述课文时做到说话连贯,有条理,有顺序,引导学生编写提纲,然后让学生按照编写的提纲复述课文。如复述《詹天佑》,指导学生列出提纲:文章大致写了三方面内容:
1、勘测线路。
2、开凿隧道。
3、设计“人”字形线路。这样学生就更容易复述了。在这一编写过程中,学生无疑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主要的是理清了课文的文路,分清了主次,把握了重点。而编写的提纲则成了学生复述的“谱”,心中有了“谱”,说起来就“八九不离十”了。
四、创造性复述的方法。
创造性复述是指改变文章的叙述人称或叙述顺序,发挥学生的合理想象和联想对课文进行的复述。创造性复述要求较高。它不是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充实内容,发展情节,更具体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形象。让学生经常练习创造性复述,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和提高读写水平。
1.改变体裁。
比如将课文中的古诗改用散文的形式进行复述。在复述时,要着重描绘诗歌的意境。如复述古诗《钱塘湖春行》时,要想象出“春色满钱塘”的景象,进行具体的叙述:从游览的地点说到初涨的湖水、远天的垂云;从莺燕衬托春意到地面上的绿草如茵春花似锦;从游不
够的湖东景色到最钟爱的白沙堤。景出来了文意自然体现。
2.改变人称。
如《蟋蟀的住宅》,复述时可以改用第一人称;以蟋蟀的身份去复述。
3.补充情节。
《去年的树》一文,写鸟儿对大树的真挚情谊,是学生体会“信守诺言,珍爱友情”的可贵。在指导学生复述的时候让学生补充故事情节,使复述趣味性增强,有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5.刻画人物。
主要是具体讲述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如复述《穷人》时,可以抓住文中桑娜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进行丰富和完善人物形象。
学生能熟练复述课文,至少说明他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对部分内容记忆了,发散自己的思维去思考了,敢于站在同学们面前表达了。一堂语文课让学生做到这些,你还用愁你教的语文成绩不高么?
[小学语文论文]试论语文活动课中的师生地位 篇6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话语沟通问题一直是小学教育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师生之间积极有效的沟通是小学语文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和教学目标实现的主要关键,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小学教育,师生互动,课程改革
一、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中话语沟通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1.师生话语沟通之间存在隔膜 师生话语沟通之间存在隔膜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传统教学模式是造成师生话语沟通之间存在隔膜的主要原因。传统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为主体传授知识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模式虽然有一定的优点,但是,单一的知识获得方式使得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严重影响学生思维发挥能力,从而导致师生之间不能有效进行沟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相应的信息反馈,很难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极易变成老师一个人的课 堂。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也是影响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多采用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缺乏师生间必要的教学互动,不利于小学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情况的出现急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一定要多下一些功夫,抓住课程改革的答方向,不断推陈出新,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合适的教学方法。
对小学语文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认识不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某些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授课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由于年龄较小,往往自制力差,课堂上注意力不易集中,教师一味赶教学进度,缺乏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导致教学效果很差。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特点,借助有效的的师生互动引起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采用讨论、分析等师生互动的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又可激发小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动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师应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的特殊性引起重视,改善目前教学手段、措施不能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的现状。
2.师生互动中话语沟通中缺乏情感交流
深厚的师生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学生们才能喜欢上教师的课。但是,有部分教师却忽略了这点,不懂得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进行情感互动。有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以一个严厉的态度要求学生,有的学生犯了一个小错误,某些教师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该学生提出批评甚至体罚学生,而不是采用温和的语气加以指导,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激发学生自我改进的意识。下面我们举一个经典的例子:
教师:今天李某某同学又把“竟然”的“竟”写成了“尽”,这个问题我都不知道和他说过多少遍了,他还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李某某,你回家把这个词语抄一百遍,明天拿给我看!
教室里一片安静,没有人敢说话。
教师:你们都记着,以后再犯这样的错误,跟他一样,罚抄一百遍。
从这个例子我们能看出这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指责学生,导致整个课堂上没有学生敢发言,也没有人敢对老师的错误提出异议。这样不仅打击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也有害于师生之间对语文学习的相互沟通。
二、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中进行话语沟通的途径
解决师生之间话语沟通问题的根本方法应该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出发,理顺小学教师、小学生、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真正实现“生成式教学”。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预设,使得课堂教学不生动,很难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倡导教师突破预期教学计划的限制,从“预设”升华到“生成”。
1.通过提问中的话语沟通师生互动。用提问的方式进行互动要求教师意识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性,通过有效的提问,发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激发、交流、对话等作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比如在教《荷花》这篇课文时,教师开场要求学生从四点介绍作者叶圣陶:“姓名——时代——国别——工作”,针对这种问题,学生不能单纯地回答“是”或“不是”去解决,学生必须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这种提问方式考察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应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等特点,融小学生语文教学于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以提问的方式挖掘教材的课程资源,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得师生互动得以跳出形式化的框架。
2.课堂讨论中的话语沟通师生互动。课堂讨论时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就某个问题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言语信息交流的一种教学方式。积极有效的讨论要求教师不仅要发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还要引导学生抓住课堂重点。例如,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时,有的老师组织了一次讨论,让同学们谈谈邱少云同志对大家有什么启迪。在课堂上,同学们都积极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还模拟了当时的场景,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明确、直观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促进了师生之间的话语沟通。
三、总结
[小学语文论文]试论语文活动课中的师生地位 篇7
论文摘 要:动态流通语料库理论实际上是一种语言监测理论。其最大的特点是充分考虑到了语言本身的动态特性,并采用有效的流通度计算方法,在动态过程中完成语料的归纳和整理。这种方法缩短了历时研究的时间尺度,能够细致入微地抓住语言现象变化的蛛丝马迹,及时有效地记录和处理这些变化。
《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研究》一书是北京语言大学张普教授的第三部个人选集,收录了他的与“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研究有关的论文19篇,附录7篇。26篇论文分为“思考篇”“控制论篇”“理论篇”“应用篇”“附录篇”五大部分。从第一篇文章发表到最后一篇写成,跨度,可谓十年磨一剑。随着北京语言大学“DCC博士研究室(Dynamic Circulating Corpus 动态流通语料库)”的成立,张普教授带领队伍建立了基于报纸语料的“现代汉语动态流通语料库”,该语料库以监测、描述语言现象,发现、提取并动态更新语言知识为目的,已经成为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平面媒体分中心进行平面媒体语言监测研究的基础平台,并开始支持多项研究。随后他们又开展了“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跟踪与发布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和教育部语言信息司合作,共同建立了“国家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的第一家分中心——平面媒体分中心,使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的研究进入稳定发展期。张普教授在动态语言知识更新领域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本书作为“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研究”的开山之作,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力主建立“动态流通语料库”,促使我国语料库建设向纵深发展
语料库的发展经历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目前正向第三代语料库发展。第三代语料库的显著特征就是数量大、对语料库的加工从词法级到句法级再到语义和语用级。但这些还不是本质的变化。张普教授在先后提出了“第三代语料库”和“语言知识动态更新”的设想,并撰文论述了动态流通语料库的特点,衡量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的原则等多方面问题。他指出动态流通语料库是历时语料库、是基于大规模真实文本的语料库、是对语言文字的使用进行动态追踪的语料库、是对语言的发展变化进行监测的语料库、是“活”的语料库,属于第三代语料库。同时又提出衡量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的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基于一个动态语料库:语料库必须是一个开放的语料库,活语料库,其语料的采集是动态的,其库容量将逐步逼近测量种族的信息量;二是语料库的文本是否具有量化的流通度属性:所有语料都来源于大众传媒,都具有采用不同计算方法的与传媒特色相应的流通度属性,其量化的属性值也是动态的;三是基于动态的加工方法:语料的加工方法也是动态的,随着语料的动态采集,语料也进行动态的加工,语料是历时的,加工也是历时的;四是取得动态的加工结果:语料的加工结果也是动态的和历时的,即其量化的统计结果不是一个点,而是由无数量化的点构成的一条线,一条可以观察到历时变化的曲线。因此衡量语料库是否进入新的一代,不仅看贮存数量,还要看加工深度。
动态流通语料库理论实际上是一种语言监测理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考虑到了语言本身的动态特性,并采用有效的流通度计算方法。流通度方法能够从语言现象在社会中流行通用程度的角度看待语言的发展变化,充分考虑到了语感在这种变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准确抓住了流通度与语感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流通度方法实现语言知识的滚动更新,也为语言知识动态更新的研究提供了各种方法论依据和可操作的手段。动态流通语料库概念的提出为当今基于语料库的语言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流通度理论可以在语言学方面使人的“语感”得以量化,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处理方面有可能使计算机真正获得语言的自学习得能力,使智能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在语言研究的时间观的争议中,强调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并重,并基于现代传媒的发展,提出“共时中有历时,历时中有共时”的相对时间观
在进行动态更新的语言观察和分析时,一个不能回避的理论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即语言研究的时间观问题或者说语言研究方法问题。时间观是语言研究方法论的一个重要基础,张普教授在《论历时中包含有共时与共时中包含有历时》一文中讨论了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的关系问题。文章介绍了国内外所说的两种“时间说”:物理学的时间和进化论生物学的时间。前者是可逆的,后者是不可逆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这样两个观点:一是语言属于进化论生物学的时间,二是就语言的发展而言,历时中有共时,共时中包含历时。此外,对索绪尔所提出的区分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观点进行了评论。认为索绪尔的语言理论是建立在共时时间观的基础上的。由于现代科技的加速发展,现代大众传媒早已不是索绪尔时代的传播模式。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数年间的语言变化显然比过去数十年、数百年的变化都大。张普教授站在索绪尔大师的肩头,分析今天的语言发展变化的情况,主张既要观察语言的共时状态,也要观察语言的历时状态,这样的观察才是全面的观察。共时状态是语言的空间态,历时状态是语言的时间态,从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状态来观察分析才是全方位的。就语言而言,语言的时间状态和空间状态都是客观存在的,而语感则是使用语言的人基于言语经验对语言正确与否、得当与否的一种感觉。索绪尔认为语言的共时状态是历时状态的某种投影,而张普教授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状态的一种内在把握,是对语言的空间感的认知和时间感的认知。空间感是对要素与关系的感觉,是对语言理据性的感觉;时间感是对要素与关系的流通度或者成熟度的感觉,是对“约定俗成”程度的感觉。这些重要的观点是第三部分——“理论篇”的核心,也是全书的核心。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在本书序言中认可了“既要观察语言的共时状态,也要观察语言的历时状态,这样的观察才是全面的观察”等观点,同时也指出共时语言研究和历时语言研究都很重要,但不等于二者不分主次,如果不这样认识,可能会走偏。语言的共时研究是主要的,只有对语言的共时状态作充分的研究才能很好地建立历时语言学,有语言的自身因素,有语言的外在因素,所以历时语言学有助于语言共时状态的研究,但不能据此准确预测语言发展的走向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建立了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研究的理论体系
《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研究》提出了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的总体构想,并从理论体系、基本方法、系统构成对总体构想进行论述。其中《信息处理用语言知识动态更新的总体思考》一文首次给出了“语言知识动态更新框架系统图”“大众传媒和语言知识的流通度体系结构和标记代码表”“结构化词典知识库的总体构成图”。书中还涉及了动态语言知识更新中的其他一些理论问题,如:怎样看待规范问题?怎么认识控制论与动态语言知识更新之间的关系?语感在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研究中占什么样的地位?在介绍并论述语言规划和语言规范化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论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信息处理用语言文字规范的两个尚未触及的问题——以“无菌环境”面向“真实世界”,用滞后的知识面对更新知识。
书中还论述了控制论对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的理论支持或方法论上的支持。《关于控制论与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的思考》一文强调了控制论与动态语言知识更新之间的密切关系。张普教授提出一个面向网络时代的语言规范模型,这个模型设想有四部分组成:语言自动控制体系、语言自动学习体系、语言知识自动反馈体系以及社会传媒之中的主页和文本自动检测体系,它们构成“学习——反馈——控制——检测”模型(LFCC模型),简称“学习——控制”模型,即LC模型。从这个模型中可以看到,语言本身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活动。要想了解和跟踪语言的这种代谢过程,必须建立一个模拟系统,以便动态监测语言的变化状态,及时抽取特定时间点上的语言特征,将各个点上的特征连接起来,从而可以近似地描写语言的新陈代谢。LC模型符合控制论的思想,也离不开控制论思想的指导。
四、结语
《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研究》一书呈现给我们一个新的理论——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理论。它将语言研究纳入一个全新的体系,采用控制论的调控手段、社会语言学的检测机制对语言现象进行动态的观测、描述、分析、归纳,从而推动整个信息传播、知识更新体系的循环发展。对于语言本体研究、应用语言学研究,特别是对于语言规划、语言规范化、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的研究,对词典编纂、语言教学、汉语海外传播、语言信息处理、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均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普.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隋岩.动态流通语料库理论的概念和方法[J].语言文字应用,
[小学语文论文]试论语文活动课中的师生地位 篇8
论文摘要:高职英语应以语言磨蚀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根据课程与教学论理论与原则,结合我国高职生英语学习实际,从提高高职生理论素养,创新教学内容,采用行为练习,用好多媒体课件,引发学习兴趣,激发持续发展动机等方面,优化高职英语教学策略。
论文关键词:语言磨蚀;英语;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薄弱(英语专业的学生除外),文化基础、理论基础欠扎实,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尚未养成,与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相差甚远。如何在语言学理论、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选定适当的教学内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高职生的英语习得水平,减少英语习得的遗忘,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并以此为契机,提高高职生的理论素养,培养高职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高校英语教师值得探索和尝试的前沿领域。笔者所在高校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是高职高专的学生,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认识,以语言磨蚀理论、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为指导,反思、研究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策略的优化方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语言磨蚀理论、教学策略理论概述
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既要有硬件的投入,如校舍、图书、语音室等的建设,又要有软件的引入,主要是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健全,以及理论工具的引入与应用。语言磨蚀理论、教学策略理论就是本文要引入的促进高职生英语学习的理论工具。
(一)语言磨蚀理论概述
所谓语言磨蚀(Language attrition,简称语蚀),是指双语或多语使用者,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
研究表明,语蚀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母语环境中母语的磨蚀,如老年人语言越来越贫乏甚至失语。这一般属于病理性的变化。第二类: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环境中,母语的磨蚀,如《围城》中的一个“海归”就喜欢把“给我递一张纸”,说成“给我递a piece of paper”。笔者在工作场景也了解到,一些高校教师到英美进修之后,喜欢用英语来描述事物。第三类:在母语环境中,第二语言或外语的磨蚀;第四类: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环境中,第二语言或外语的磨蚀,如在中文环境中,学了一些英语的中国工人,去美国华人社区工作一段时间后的英语磨蚀。最受语言学家、教师关注的是第三种类型,即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结束后,由于较长时间没有使用该语言,而导致的外语磨蚀现象。在中国,大多数人在课堂中学习英语,在汉语环境中很容易产生磨蚀。
众多的研究表明,虽然有些人是由于大脑损伤而导致的失语症,或语言退化、贫乏导致的“病理型”语言磨蚀,更多人的语言技能丢失是由于缺少使用这种语言的适当的语言环境。如今,语言磨蚀研究已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许多语言学家经过实证研究,并结合脑科学、认知学、心理学、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语言磨蚀现象和规律的分析,提出了系统的语言磨蚀理论和解释框架,主要流派和观点有:
1.语言干扰理论。语言干扰是指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二语磨蚀领域,干扰理论认为,遗忘实际源于母语与外语之间的相互影响。其过程主要表现为两种语言争夺认知资源,其中一种语言或语言结构明显处于优势且使用频率高,从而造成另一种语言磨蚀。
2.语言提取失败理论。这一理论源于心理学的记忆遗忘理论,即遗忘的信息不是真的消失了,只是当事人不能及时地回忆起来,已获得的信息还是储存于大脑之中。在没有正确的提示时,语言运用者可能由于索取不到信息而产生遗忘。语言提取失败的另一重要假说是Ne1son等学者提出的“保留范式假说”:即使无法回想起学过的内容,知识的残余仍然停留在大脑中,一旦再次学习,就会被重新恢复。Ne1son认为,学习旧的知识快于学习新的知识。这与《论语》“学而时之习”的古训不谋而合。
3.倒置假说。有研究表明:语言学习的最后部分是最容易保留的,也就是说不易出现耗损,“后学后忘”,这个理论就是倒置假说。
4.“阈假设”。这是Cummins在1979年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在学习外语的时候,其熟练程度必须达到某一最低阈限,才能听懂该语言讲授的功课。
5.回归假说。回归假设是外语磨蚀研究中用来描述语蚀过程的`最为普及的理论。倪传斌教授将这一特性归纳为外语磨蚀的本质属性之一。磨蚀过程的回归性主要表现为:当外语能力出现磨蚀时,语言成分的磨蚀顺序与其掌握的顺序相反。具体表现为:一是基于历时顺序:最先掌握的,最后磨蚀:二是基于训练强化程度:在教学中强化训练多的,掌握得也最扎实,因而最后磨蚀。
6.“七因素”理论。有研究者将外语能力磨蚀的因素分成七类:磨蚀前外语水平、受蚀时间、与受蚀语的接触、年龄、外语习得方式、社会情感因素和读写能力。
语蚀理论的上述流派及观点,经过详细分析和要点提炼,可以归纳出其主要观点:一是母语的使用频率高,造成二语的磨蚀;二是记忆遗忘所致(符合心理学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三是习得方式。有意义的学习可以得到长时记忆的效果。
(二)教学策略理论概述
策略,原指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计划和指挥。从一般意义上讲,策略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上世纪90年代,教学策略理论开始引入我国。
到目前,学界关于教学策略的定义多达几十种。根据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教学策略是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包括合理选择各种方法和合理组织各种材料,确定师生教与学的行为程序等内容。这个定义应该说就是对“教学策略”的权威解释。在教育学上,“策略”一直是与“方法”、“步骤”同义。教育学理论,尤其是课程与教学论告诉我们,教学策略可以分为理论性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理论依据来划分)、因素性教学策略(根据教学策略制订时要考虑的因素来划分)。
理论性教学策略又可以划分为认知发展策略(源于皮亚杰的理论)、概念形成策略(源于布鲁纳的发现理论)、先行组织策略(源于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行为练习策略、随机管理策略、自我管理策略等;因素性教学策略又可分为内容型教学策略(以学习内容为重心)、方法型教学策略(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重心)、形式型教学策略(以教学组织形式为重心)、综合型教学策略(内容、方法、形式的综合)。
三、语蚀理论指导下高职英语教学策略的优化选择
依据语言磨蚀理论以及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并结合教学实验和经验,笔者认为,高职英语的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优化。
(一)理论武装策略
高职的英语教师应该清晰明确地告诉学生:语蚀理论揭示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学习与遗忘是有曲线的。这是得到心理学证明的一个规律。过目不忘只属于极少数天才。绝大多数同学的英语学习都要服从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便开始了,它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遗忘曲线提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之后,便成为短时记忆,但是如何不及时复习,这些记住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记忆就会成为人的长时记忆,从而在大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遗忘曲线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
因此,作为高职生不必因为英语学习之后会遗忘,或遗忘很快,便抱怨英语难学、甚至怀疑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更不要因为读的是高职院校便自艾自怨,而应该通过勤奋努力与刻苦用功,加上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持之以恒,以达到成功的顶点。比如,记忆词汇时,可以采用串式记忆法,从human这个熟词记起,由human(人)→humanity(人类,人性)humane(人道的,仁慈的)→humanitarian(人道主义者)humanitarianism(人道主义)。
向学生介绍心理学“遗忘曲线”所揭示的规律以及记忆方法,可以提高高职生的理论素养,完善高职生的学习方法,不但在英语学习中养成符合规律的习惯,而且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也能做到“学而时习之”,而这将使他们受用终身。
(二)内容创新策略
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人才培养目标是技术、生产、服务、管理等领域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知识应用型人才。为此,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必须以语蚀理论为工具,反省、反观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内容,根据培养目标来丰富、创编教学辅助材料,创新教学内容,从而使得学生更愿意使用外语,减轻母语的使用频率。
研究表明,一定的词汇量是英语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作为高职英语教师,应在词汇教学的基础上,注重词汇、语言所传载的文化导入,使学生加深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可以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自编教学辅助材料。在实践中,笔者自编的辅导资料题材广泛丰富,体裁多种多样,能够吸引和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体裁有名人演讲篇赏析、经典美文聆听,内容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或纵论梦想,或感悟人生。所选篇目多出自英语为母语的作者之手,如培根的《论读书》,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布什的《在清华大学的演讲》等。本人搜集了“热点新闻追踪”,内容包括多方面热点问题,有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新闻,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的世界能源危机,全球环境污染,政治斗争,军事冲突内容等,学生在了解热点新闻同时,训练了英语听力;笔者设置的“电影片段回眸”,让学生在欣赏经典名著片段后进行角色表演,学生在增加英语词汇量的同时,亲身体验了英美文化底蕴。此外,笔者还鼓励学生阅读简短的英文原著篇章,可以去图书馆借阅或复印,选定自己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鼓励学生就某一话题展开相关链接和深入的探索,在学习结束时,每组学生将研究的课题成果用英文汇总并宣讲出来,与大家分享。通过创新这些教学内容,开展学生感兴趣、让他们展示自己才华的教学活动,提高了高职生语言磨蚀前外语水平,从而使其习得的英语更耐磨蚀。
今后,在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方面,本人还将探索对高职生开设《职业英语》、《行业英语》,从而更务实地贯彻国家对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政策。
(三)行为练习策略
行为练习策略也称“直接教学”,其特点是建立一系列模式化的教学行为。这一策略的实施步骤是:第一,明确课程的目的、环节和内容;第二,呈现新信息;第三,控制练习时间,通过语言提示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新技能;第四,进行个别指导;第五,提供机会使学生独立练习。在教学中,笔者进行了适当的课堂导入,介绍课程的任务、目的、环节和内容,然后按照语蚀理论、教学理论展开教学。以《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Study Online》为例,它的主题是网上学习。这一主题与现实生活悉悉相关:在信息化时代,很多人经常利用网络来学习知识,来与他人联系。在讲解课文之前,教师先给学生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让每两个学生一组进行讨论,然后归纳总结出网络学习的优点: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知识更新快;趣味性强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具体地了解网络学习,掌握一些通过网络来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教师在这个步骤中创造合适的语境和语言提取提示环境,使习得的语言而耐磨。磨蚀理论中的“语言提取失败理论”就提及:遗忘的信息不是真的消失了,已获得的信息始终储存在大脑中,只是人们不能及时回忆起来,当获得正确的语言提取提示时,暂时忘记的语言结构就会恢复,语言也就不会被磨蚀。同时,教师在这个步骤中能启动学生的心智进行思考,引起学生的兴趣、共鸣,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参与热情,从而使语言知识不易磨蚀。
此外,在“影片经典台词模仿”环节,在学生欣赏名人演讲和经典美文时,教师鼓励学生模仿主人公的经典台词,如西方影片中反映结婚场面的经典对话:“Wilt thou have this woman to thy wedded wife, to live together according to God’s law in the holy estate of matrimony? Wilt thou love her, comfort her, honour and keep her,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and, forsaking all other, keep thee only unto her, so long as ye both shall live?”“Yes, I do”[12].(你是否愿意以她为妻,与她在神圣的婚约中共同生活,无论是疾病或健康、贫穷或富裕,你也愿意爱她、安慰她、尊敬她、保护她,并愿意在有生之年对她忠心不变?)(“我愿意”)在鼓励学生勇于开口练习的同时,要指导个别学生克服口语训练的紧张焦虑,又可以纠正语音语调。笔者相信,一旦把学习外语当作乐趣和充实自我的手段,高职生便能成为终身的外语学习者,成为熟知跨文化的国际化人才。
(四)信息化教学策略
信息化教学策略在这里主要是指笔者采用了多媒体教学(Multimedia Teaching)。由于文本输入的方式单调、呆板,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较难奏效,教学效率也较低。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高质量互动性强的教学课件、英文经典影片、英美总统演讲,经典美文聆听、热点新闻追踪,流行话题欣赏,英语A、B级听力训练、英文歌曲等资源给学生分享学习。这样,便可极大地满足学生不同水平及学习风格的需要,强化语言输入,强化“读写技能”,防止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外语“磨蚀”。同时,借助于这个策略,可以培养学生“听说技能”,增加对受蚀语的接触,从而减少英语磨蚀程度。
(五)兴趣导向策略
根据语蚀“七因素理论”,社会情感因素是影响外语磨蚀的重要因素,增强学习动机和正面的语言态度均可有效地防止语言磨蚀。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强化学生记忆,可以有效地防止语言磨蚀。
语蚀“七因素理论”认为,减少语蚀最重要的是习得方式。为此,作为教师,再也不能仅仅采用传统的、让学生产生疲劳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应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创新习得方式,想方设法创设情景(Items incontexts and setting)。如,不同课文题材采用不同的语言训练方式:有的可以让学生用简单语言复述课文内容,有的可以采用英语辩论比赛的形式。在学习课文《Living On Your Own》时,笔者将训练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教师变换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语言输入和操练的机会,在加强学生英语训练,特别是产出性能力(听说能力)训练时,也提高了学生英语磨蚀前的外语水平,使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易磨蚀。
(六)持续发展策略
笔者认为,从语蚀研究的“带宽”来看,它的理论不仅仅在课堂、学校内起作用,而且会在学生毕业之后起作用。如何让学生在毕业之后仍然钻研英语、掌握英语应用能力,成为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成为复合型、具有国际化理念和视野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灌输“持续发展理念”,实施持续发展教学策略。这是一个理想化的策略,值得高校英语教师乃至其它学校的教师持续探索和扎实掌握。本人在QQ、博客上放置了大量的、多主题的、多体裁的、有趣味的英语学习材料,包括音乐、歌词、台词等,学生课后乃至毕业之后到了工作岗位仍可获取,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料,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小学语文论文]试论语文活动课中的师生地位】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09-14
小学语文 桂林山水 试讲稿07-01
小学语文试讲稿五年级09-24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学教研活动方案06-03
小学语文课文06-28
小学语文科普文的教学09-18
小学语文课文背诵大法07-17
小学语文课文雷雨教案11-24
小学语文课文《品质》优秀教案01-08
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