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学

2024-12-09

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学(精选8篇)

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学 篇1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心得

现代教育,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而育人离不开贯穿始终的情感教育。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相统一的学科。它极具思想性,具有强烈情感内涵。《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同时,注重挖掘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因素,渗透思想教育、促进中小学生情感建立和初步形成。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积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相反,消积的情感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从而使智力水平下降,学习效率和成功值降低。就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言,教育专家认为,它不仅受到基础知识和智力因素(思维、记忆、感知、注意、想象)的影响,还受到情感、信心、理想、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是一种立足于“人”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情智双全”的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实施情感教育,因为语文教学内容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因素。

情感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不论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还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渗透着情感因素。从根本上说,语文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情感心理发展特征,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融会并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构成要素的情感功能,激发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从而达到学生情知共进、形成健康个性、全面发展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策略的探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优化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评价,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全部流程。

(一)优化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感

情感产生的机制之一是情境熏陶,即所谓的“触景生情”。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把学生内心的情感移入所认知的与教学相关的对象上,既有利于教学内容情感的展示,同时也益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于是在促进学生认知的同时,情感也获得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以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

《国际教学与师范教育百科全书》将教学环境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类。物理环境是指围绕教学活动存在的由物质条件构成的因素的总和。心理环境是指围绕教学活动存在的由心理条件构成的因素的总和。在学校中,构成教学物理环境的要素主要指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活动空间等。构成教学心理环境的要素主要指个体心理因素、舆论信息、人际环境以及教学的气氛等。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语文文本蕴涵丰富情感因素的特点,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可分别采用以下操作策略:可采用背景音乐烘托,幻灯、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味课文的思想情感;也可以实物演示、角色扮演或课本剧表演、现场参与、小品表演、语言描述等营造体验情境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课堂提问时,同样可采用以组回答的形式等营造了一种竞争合作的情感氛围。

(二)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有的距今年代久远,有的虽是学生熟悉的,但平时却未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或重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增强学生对作品的亲切感,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需从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增删,提供必要的范例。例如《海底世界》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说说海洋的相关知识,在学生踊跃地叙说之后教师小结:从同学们介绍的资料中,我们的确感受到了海底的美丽与神奇,那么海底到底神奇在哪里呢?我便顺势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海底世界》。对于那些距今年代久远的.古诗文的学习,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教师有必要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教学陆游的《示儿》,学生要真正把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两句诗的内涵,前提是必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从而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完成对诗句中作者流露感情的“再体验”。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实际学习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通过引发兴趣策略、陶冶情操策略来激活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好方法。例如《黄山奇松》这一课。这是一篇自读课,学生对自读课往往重视不够,而在学习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时,令学生向往的不是单纯的文字描述,而是在通过作者的描述了解景点的相关知识之余,能看到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其有一睹为快、身临其境之感。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本课在导入时可采用了启发诱导策略,在课中穿插大量图片,并辅以适当的语言说明,使学生产生偷悦、激昂情绪,对名山更是赞叹不已。从而协调了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引发学生的快乐――兴趣情绪的目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热爱祖国山川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完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偏重于认知方面的定量评价,忽视了情感因素的存在及其作用。这种教学评价体现在语文情感教育中,主要表现在评价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统一,评价时未能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结果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

有鉴于此,教学中,既要具有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认知能力、智力,形成良好的认知风格等的明确目标,又要具有形成学生积极的个性倾向性,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等的明确目标。在对语文情感教育进行评价时,教师不仅应该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性,学生的情感目标的达成情况,而且应关注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学生的认知,达到知情统一。

同时,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学全面发展的关键,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情感教育的优势,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使学生乐学,好学,自主发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情感教育的阵地,让我们的孩子在情感之“河”中扬帆控航,乘风破浪,驶向知识的彼岸;让我们的教育从心的沟通开始吧!

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学 篇2

情感是人在认识某种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这种事物的一种态度或感受。 通过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习的内容, 小学生正处于自己的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 小学语文教学中蕴涵着我国丰富的古、 现代优秀历史文化, 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一定的情感教学, 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是非观和自己健康纯洁情感的产生, 从而使得小学生的情商得到发展和巩固。 同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一定的情感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 融入了大量的优秀文化故事, 这些素材为小学生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但是单靠这些死板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为小学语文教学融入一定的情感教学, 才能让学生从自己的认知角度体会到其中的美学韵味, 并在内心深处提升对于我国优秀古代历史文化的审美情趣, 这也将影响学生在未来生活中的审美情趣。

另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一定的情感教学知识, 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 在小学阶段, 学生的情感是较为丰富的, 对周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心, 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生活阅历较少, 因此, 对于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还是比较落后的, 因此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提升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而融入一定的情感教学因素对于提升学生的情感控制是具有重大帮助的。

二、 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情感教学的不足

(一) 教师的情感素养较低

小学语文教师情感素养较低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和生活过程中, 展现给小学生的情感较为单一, 不能够为小学生提升自身的情感素养, 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向导, 教师的个人素质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 在现代的教育过程中, 教师还是不免会将旧的教学方式和态度带入进来, 采用生硬和漠不关心的方式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 这对于提升小学生的情感素养是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的。

(二) 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较为落后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 教学方式都是较为单一和落后的, 主要采用的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虽然近几年针对我国教育系统中的教学探索在不断进步, 但是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因此, 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就难免会阻碍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发挥。 针对小学生的情感教学, 近几年刚流行起来的一种教育理念, 但是目前的主要教学的教学方式还是沿用着陈旧的教学形式, 因此, 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就难以起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三、在小学语文中融入情感教学的建议

(一) 设计情景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 为了更多地体现出其中的丰富的情感世界, 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情景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文化故事, 利用这种丰富的情感因素可以设计相应的教学场景, 使得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与课本中的情感场景产生相应的共鸣, 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场景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措施。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担任好一个教学导演的角色, 进而能够调动小学生的喜怒哀乐, 进而促进学生对于教材中优秀历史故事的理解。 在情景教学中,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定的场景, 可以让学生在其中担任一定的角色, 因此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场景当中的历史故事, 进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素材和故事, 这都为搭建合适的教学场景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二) 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学素材当中, 大多数的教材内容还都比较死板, 都是一些古诗词和一些近代的文章, 其实在这些近代散文和古诗词内部也都蕴涵着一定的文化故事和背景, 首先应该优化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有效素材的运用, 提升更多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背景的教材进来, 比如,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其中就是有很多可以利用的情感教学素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合理地利用这些文化素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一方面,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具有丰富情感素材较为缺少, 不能为小学生提供非常丰富的情感教学素材, 另一方面, 小学语文教师没有能够在现有的教材中挖掘出良好的情感教学素材, 导致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不足。

( 三) 丰富小学语文教师的情感素养, 塑造良好形象

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 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 想要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效果, 就需要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情感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放弃之前应试教育的影响, 将现代新式的教育理念和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让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生活中, 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和丰富的情感感染小学生, 在小学生眼中教师就是他们学习的榜样,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 拥有丰富的情感素养, 就能影响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 进而培养小学生自身丰富的情感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师的良好形象是直接影响学生情绪的因素。 每个教师的性格和气质不同, 所展现给学生的形象也有差别。 教师只要站上讲台就要以教学内容为主, 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将学生引入即将学习的内容情境中, 尤其语文教学, 教学内容多以叙事为主, 让学生进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景下, 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的教授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过程, 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进行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情感修养, 塑造个人良好形象, 通过不断地探索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把情感教学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来。 还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人格素养, 培养和健全自身的情感元素, 把情感教学运用到个人的学习中去, 这样才能使得情感教学深入整个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在我国教育的整个过程中, 情感教育贯穿其中, 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 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学会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 并在生活和学习中善于创造美。我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也融入了大量的优秀文化素材, 针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就是小学语文教师根据相应的教学要求, 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 将这种情感教学的理念传输给小学生,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就能够完善小学生的情感素养, 能够在未来的生活过程中, 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本文总结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学所呈现出来的问题, 最终提出了笔者关于完善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几点建议。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情感教学

G623.2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情感是这门艺术的核心。情感是人们对客体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反映。在当今社会,良好的情感,不仅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更能促进人格魅力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叶圣陶语)文章是作者情动于衷,溢于言表的产物。如果不能领会文章的感情,就不能所真正读懂了文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不应该离开情感体验。那么,如何调动情感因素为语文教学服务呢?我认为要凭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感知体悟,激励学生表情达意,达到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较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下面结合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实践,略表于后:

一、开掘情感源流

小学教材中蕴孕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在教学时善于把握、开掘情感的源流,就能使学生较好地蕴积情感的“储备量”,这方面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1.定好情感基调

文章中的情感也有一个基调的问题。从总体上讲,文章中流露出情感总有差别,或勃发豪放、或凝重深沉、或激昂愉快、或悲抑凄凉。为文章确定一个基调,可以从全局、整体角度去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如:《养花》中开篇写道:“我爱花,所以我爱养花。”教学时,仅从文章的这几话中,就为全文楔定了感情地基调,教学时只有扣准了“爱”,才能使学生深刻地领略老舍养花的乐趣。

2.理清情感层次

优秀的文章,“情”往往潜隐于“辞”中,形成一条情感发展线,体现了情感变化的层次性。《赤壁之战》周瑜用写假降信→选择天气→假意投降→火烧战船→追杀曹军的过程。理清了这条情感线,便能使学生清晰地感悟到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打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

3.把准动情之点

小语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文艺性较强。阅读这些篇目,统观全文时总有一两处感人至深的佳句,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巴金的《春蚕》中有这样几句话“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透过这句话学生就能很好的感受到母亲养蚕的辛苦。

4.辨明情感差别

人的情感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显现出差异特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表现情感差异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玩味,培养学生丰富而又细腻的情感品质。《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七自然段,展现了“我”的内心活动,当邱少云烈火烧身时,我“紧张”、“担心”、“矛盾”、“焦急”、“痛苦”,表现出情感的复杂性,烘托了邱少云烈火烧身时令常人难以忍受的危险处境。教学时,要抓住“我”的复杂情感,让学生细品情感的差异。

二、感知情感體悟

作者动情缀文,学生读文动情,这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中必须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作者的情感是否能被读者感受,进而得到自我体验,这就要求老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动情点,深刻地把作者的感情波澜传导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高层次地体会作者笔下的形象。因此,教师要交给学生体情的方法,培养学生悟情的能力,为学生较好地表达情意酝酿情绪。

1.以理激情

情感是以认知为前提的,只有被感知过的事物,才能对这一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运用讲解的方法,讲清与文章有关的背景、故事,引领学生认清事物的含义、功用,丰富学生的认识,达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

2.想象入情

想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引领学生感知描述性优美语言时,依据已有的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与作者进行情感上沟通。

3.读中悟情

情感是深深地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之中的。在朗读教学时,我们要抓住文中关键句,讲清深层内涵和蕴意,让学生“披文入情”,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感情共鸣。

4.比较体情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明晰差别,抓住特点,较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圣诞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简述了小女孩在圣诞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柴幻想与圣诞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事物——小女孩在圣诞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教学时,可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除夕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这样,通过鲜明的对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对罪恶地旧制度的痛恨以及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热爱之情。

5.设境生情

情感教育是一种艺术,需要创造一种意境和气韵。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与文内容协调一致,动之以情晓之以,利用音理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激发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为“动情”到“晓理”打下情感基础。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由动情到晓理,情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升华。

三、创设表情佳机

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体悟教材情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去感知教材。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优美景物所陶醉时,随着情感加深,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即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教师要把握好学生愿语泻情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最佳时机,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学生在抒发情感中既提高了写作能力,又在写作中强化了情感,这不正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学 篇4

小黄营小学 李秀玲

情感通常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这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特殊反映。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小学生的情感特征十分鲜明突出。从刚进入小学开始,他们情感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对一切客观事物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而且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他们由于年龄、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对客观事物又不具有穿透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因此感情不够深刻,不但情感外露,而且易冲动,稳定性和可控性都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情感更富有稳定性,他们需要被理解,需要交流和沟通,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肯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

二、渲染气氛,以情激情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中心,创设情境,做到“以境育情”。

(一)用导语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教师就要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氛围中。为此,教师要研究课文,要研究从什么地方开始学生才最感兴趣,并以此作为诱发学生情感的突破口,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情感上的铺垫。

(二)借助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是开启人感情闸门的钥匙。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感情与悦耳动听的韵律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转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韵律”,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例如,学习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就可选用与古诗诗意相似的古筝乐曲《送别》,用它那舒缓、清悠的旋律,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

三、熟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内容。

如在《搭石》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生字词熟读课文后围绕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的句子来体会其含义;通过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乡亲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借此感染学生的心灵,凸现出“搭石”默默无闻的精神。

四、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

1.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在教学中,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如《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抒情的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教师应该高亢、激越地抒情,这样才能够读出韵味来,才能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2.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这些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五、深入挖掘,激发学生的情感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

六、挖掘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中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理解课文的好方法。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组织学生体会“多少、才”等词语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修筑长城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明白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从中体会到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七、巧妙评价,激发情感。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尤如一面镜子,学生正是通过这面镜子来认识自己,因此评价学生一定要真实贴切。多采用描述性语言,少用“你很棒”、“掌声鼓励”等模糊的评价方式。如对于学习语文不大感兴趣的学生某一天有了一点积极倾向,教师可抓住契机评价他:我发现你今天喜欢上语文课了,老师为你的转变感到高兴。评价的巧妙性不仅体现在语言上,还体现在分寸的掌握上,首先对于后进生、问题生要多表扬,在真实的基础上允许夸张,对于资智优越的学生表扬不宜过频,过频的表扬会使他们发腻或是骄傲。其次,评价学生的缺点时,也要尽量发掘他的闪光点,最好是先否定再肯定进而提出希望。这样就让学生感受到情是真的,心是暖的,有利于升华师生感情,同时也升华了学生对该师所教学科的情感。

八、作业拓展,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延伸。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量越大,对学生的发展越有利,布置一些有新意的作业,让学生课外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布置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写一写读后感,续写课文,建立资料袋等都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作业。我们在教学了《长城》之后,让学生写一写导游词,通过小练笔抒发对长城的情感。

小学语文情感教学途径初探 篇5

[摘要] 本文通过课文举例,以语文教学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为依据,指出具体教学方式方法,从中带动学生真切体会

到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情感教学

情感是人们对客体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心理反应。良好的情感,不仅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

是的,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间,情感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要真正让学生学懂、学好一篇文章,就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对字词句的品读,与作者、与文本中的各种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发学生的内在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

一、情境设置中烘托情感气氛

“情生于境,境能移情”,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的交互情境,能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小学语文课本为儿童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验作品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

在教学《燕子专列》一课时,上课伊始,先给学生播放录像片,将课文中所描绘的白雪皑皑,狂风呼啸,燕子飞舞的情景转化成具体可感的画面,教师配合画面内容解说:“风猛烈地刮着,雪纷纷扬扬地下着,真是狂风暴雪,天寒地冻,小燕子觉得冷,也觉得饿。他们在风雪中拼命地飞呀飞呀,可怎么也飞不起来,它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录像片和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不仅很好地渲染了课堂气氛,而且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唤起了学生对小燕子的同情之心、拯救之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又如,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捕捉最能触动学生情感的文字信息,比如,“小扬科在田野里倾听各种乐声——在旅店的墙角里听着小提琴的乐声——躺在长凳上最后一次倾听林子里悠扬的音乐”。将这一组连续的动人情景配上相应的音乐,以声传情,让学生在聆听感受音乐的同时关注小扬科的命运,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怜惜、同情之心。结合“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手边还放着那把心爱的小提琴”的凄惨情境描写,播放音调低沉的音乐,在低沉哀婉的乐声中,学生的情绪也沉潜到人物悲惨命运中,为小扬科的遭遇鸣不平,有学生动情地说:“小扬科望着天空,仿佛在说:‘我到底犯了什么罪?’”有的学生更富想象力:“村里的人也围在小扬科身旁,流不尽的眼泪,诉不尽的哀怨,啊!都一起化为愤怒的火焰。”„„这时情境和音乐交融,激起了学生们对小扬科的同情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切齿痛恨。音乐的渲染为课堂创设了特定的情境,学生的情感也因之跌宕起伏,更关切主人公的命运遭际,学生愿意走进文本,贴近人物,用心去体味、解读课文,并能生成不可预设的教学效果,使语文教学达到理想境界。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图画、影视、幻灯、音乐、表演等手段,将教学内容中的事物、情景、过程再现于课堂,设法带学生进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之中。“披文入情”,亲身体验其中之情,并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通过事物的声、形、色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更好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陶冶情操。

二、引领感知中传递情感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认知语文教材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渐被认同和逐渐被熏染的过程。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通过各种方法启迪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上“文路”,让学生兴趣浓厚地、反复地、百读不厌地潜心会文。这样,学生之情才能汩汩而出,节节而拔。

(一)体味字词悟情

古人有“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说法,可见不起眼的字词有时是极具表现力的,因而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品读、体味关键字词,不只理解字面意思,还要能悟出其传达的神韵和情韵,更好地提升教学层次。

选入教材的文章有不少名家名作,其遣词造句自然精彩纷呈,由体味字词入手来领悟作家、作品的情感还是行之有效的。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及既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也很好地表现出绿叶的世界充满着生机活力,让人仿佛看到鸟的生命的跃动;“颤动”一词赋予静态的树叶以生命的活力,似乎能听到鸟的欢唱,感受到鸟舞动的生命。通过对这些关键词语的揣摩、体味,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天堂”的美好并由衷地喜欢作者所呈现的美丽世界,深深地体察到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热爱之情。并由此启发学生欣赏自然之美,感受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之美,让美的气息洋溢课堂,愉悦学生的心灵。

(二)启发想象入情

著名画家冯冀才说:“我想到的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变成画面。如果不出现画面,没有可视性,我仿佛就抓不住它们。”写文章如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想象的功能,指导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想象出丰富多彩的形象画面,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之达到文中有我,我与文融的水乳交融的境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教育。

在教学《燕子专列》时就尝试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进入小贝蒂的情感世界。文中有一段话:“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但她一点也不在乎。”我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贝蒂不在乎的是什么,在乎的又是什么?她当时是怎么做的?”在师生间的一次次对话中,学生们感受到,小贝蒂一点儿也不在乎自己有多寒冷,在乎的是燕子的安危,在乎的是能否多救几只燕子。在学生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天寒地冻,小贝蒂又冷又饿,但还在山路上、山洞中、悬崖上一遍又一遍地寻找冻僵的燕子;路边,小贝蒂发现了一只冻僵的燕子,急忙跑上去;崎岖的山路上,小贝蒂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多疼啊!但小贝蒂勇敢地站了起来,继续向前走去„„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们深深地体会了小贝蒂为小燕子付出的真挚的爱。想象活动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又大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文本内容,便于学生入文入情。

(三)感情朗读激情

在情感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感知课文内容的必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情感,更好地体悟领会文本内蕴的有效措施。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蕴。而这种意蕴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含蓄的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尤其是文情并茂的散文和诗歌,情感朗读可以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所构建的情感天地、精神世界,触摸到作者的思想灵魂,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这样语文教学就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每个生命个体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给养。

教学时,有多种多样的情感朗读方法,教师范读,齐生诵读,个别朗读,分角色读等,只要运用恰当,各种方法都自有其妙处。如《丰碑》一文悲壮感人,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是通过121个字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更没有激情的赞叹,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首先,教师的配乐感情范读为学生做着情感牵引和情感铺垫,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在此基础上再次齐读,自然高潮迭起。在学习将军神态、心理变化的几段时,则以自由读、齐读、引读等方式结合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领会将军的情感变化。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有了自己的印象: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老战士被冻僵了,定格了,沉淀了。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激情的诵读,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语文教学是作者、编者、教师和学生四者之间沟通感情的过程。通过体味字词、启发想象、感情朗读等方法,给学生搭建情感交流、情感体验的的平台,营造浓浓的情感场,让孩子沐浴其中,浸润其中,更好地引领学生准确地领会教学内容的显性情感因素和隐性情感因素。从而使学生始终兴味盎然地亲近文本,研读文本,达到文我合一的境界。

三、延伸拓展中促使情感升华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把握和体验文本中传达的特殊情感,更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开掘文本的情感内容,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让高尚情操和理想追求与生命同行。

《妈妈的账单》讲述了小男孩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当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看到他想要的报酬时,同时也看到了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他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这篇课文切入角度独特,把母爱的无声、无私和无价表现得极为动人。

学完全文之后,我引导学生向生活实际延伸: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帮父母做过什么事,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怎样评价当时的做法。

一开始,学生很自豪地侃侃而谈:“我帮妈妈洗碗,碗很油,我擦了洗洁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洗干净。” 有的说:“我帮妈妈打热水。”

有的说:“我帮妈妈送伞。那天雨下得很大,我的衣服都淋湿了。”

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来:“我觉得我只是帮妈妈做了几件事,妈妈却帮我做了很多事。”

听到这句话,很多小朋友都陷入了沉思中。过了一会儿,声音又响起来了:“我只是帮妈妈洗了几次碗就这么累了,妈妈每天都要洗碗,多累啊!”“妈妈不仅要上班,还要照顾我,而我还不肯帮妈妈,只知道玩。”“我以后要多帮妈妈做事,让妈妈多休息一会儿!”„„

从这些稚嫩的声音中听到了孩子对妈妈的体贴、理解和感激,从这些质朴的言辞中读到了真情和成熟,更为重要的是此时此刻孩子们真正地读懂了沉甸甸的母爱,幼小的心灵也为母爱深深地震撼了。让学生懂得人生应以无私的心付出爱,以感恩的心领受爱,用“爱”润泽心灵,用“爱”营造生命的天堂。相信学生们会铭记这一刻,这一课,并以实际行动回报母爱。

又如在《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中,我穿插引入了詹天佑写给诺索布夫人的信。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成为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情感的纽带,更能体现詹天佑那份深沉的爱。此刻,学生心中也涌动着对詹天佑的崇敬之情,赞美之心,或者缅怀之情,爱国之情„„我让学生在文本的空白处写下自己最想对詹天佑说的一句话。面对这封感人至深的信,面对詹天佑顽强的毅力,拳拳的爱国之心,面对清政府昏庸无能,帝国主义百般阻挠,面对这条令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铁路,学生们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詹天佑,你象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詹天佑,你留下的虽然是一尊铜像,但你留在人们心中的将是永恒和伟大!”“身挑重担压不怕,与民同甘也同苦,爱国情怀驻心间,名留史册传美谈。”“面对重重的压力,你却挺起了脊梁,面对侵略的嘴脸,你毅然出手!你是时代的英豪,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这些发自肺腑的语言让人感受到学生喷发的激情,更体会到学生为爱国热情深深感染的激动、兴奋和自豪,对于崇高美的欣赏和折服会植根于学生心灵并享用终生。

“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 语文课堂是“情感地带”,给人以情思的滋养和心灵的启迪。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抒唱学生情感的海洋吧!只要我们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就能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作者独特的个性、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真正达到文与意的真正融合。

参考文献:

(1)励汾水.新课程小学语文评课的理论与实践.宁波出版社.2005年版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论文 篇6

摘要:新课改更加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着重从教师的影响、教材的开发与评价的运用这三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钻研教材;科学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的情绪比痛苦的情绪对学习有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适合认知加工。而在不愉悦的情绪状态下,情绪的作表现为干扰,破坏认知活动的进行。”足见情绪与情感在学生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新课改非常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提出了趣味教学的理念。而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只是按照教学大纲来开展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上,而不是学生的学,更谈不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这样只能将学生变成学习的机器。因此,在新课改下,我们要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要让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不仅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能让学生享受到探究的乐趣,得到情感的提升与性情的陶冶,更加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展开主动学习呢?

一、师者影响,赢得学生的喜爱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积极情感正是建立在对教师的情感之上。教师只有先赢得学生的喜爱,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才能使学生将这种积极的情感转移到语文学科的学习上来,形成对语文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

1.给予学生热爱与尊重。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只有热爱才能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与热爱,自然就可以接纳教师,亲近教师。因此,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与情感,要俯下身来多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排解消极情绪与心理问题,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尊重学生不同的需求,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尊重。

2.给予学生信任与期待。每个学生都有着巨大的潜能,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完全被忽视,教师包办代替,成为学生的保姆。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成为学生潜能的挖掘者,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与期待,给予学生更大的展现空间与舞台,让学生自由发挥,展开自主学习,让学生更有信心,成为一个发现者与探索者。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认可自己,自然也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

二、钻研教材,找准情感的触发点

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所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只是机械的讲解,而是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每篇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以此作为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情感的触发点。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将枯燥而静止的文字讲活,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构建活力课堂,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的学习热情。

1.用音乐来渲染。音乐具有强烈感染力,将音乐与文字结合起来,引入语文教学中可以让枯燥静止的文字动起来,将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情与景转化成音频。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同时又可以刺激学生的听觉,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这对于提高与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2.用画面来烘托。小学生以形象认知为主,更容易从直观的图片与画面中来获取直观信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插图以及相关的.图片等,以此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吸引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来展现优美的桂林山水风光,将学生带入美景中,给予学生美的感受,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用故事来吸引。故事是学生所喜爱的重要活动形式,我们可以利用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作者的生平趣事、创作过程中的小插曲,即使是一个汉字本身也是一个故事。我们要收集更多的趣味故事,以生动幽默的故事来吸引学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知的学习。

三、评价激励,提升学生学习动机

评价也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得当的评价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这样更能强化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今后的教学中来,形成持久的学习情感。这就需要我们讲究评价的方式与方法,科学合理地评价才能发挥激励与导向作用。

1.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权不要只是牢牢地握在教师的手中,而是要将评价的主权下放,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这样,学生既是被评价者,又是评价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认知活动。这样,学生在充分的交流中所得到的不只是知识与技能,更是能力与思维,是情感上的提升,信心上的增强。

2.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素质教育提出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理念,在评价时也不能同一标准、同一方法,而是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针对评价对象的不同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让评价成为每一位学生求知的推动力量。

3.评价要真实而具体。赏识教育的功效是不可小视的。但赏识并不是假大空的表扬,而是要能够基于学生的自身基础,做出真实而具体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才能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客观并具有激励效果,才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总之,我们要改变以往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倾向,发挥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以学生为中心,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以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积极而快乐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享受语文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实现知识与技能等三维度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荀其荣.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因素的有效激发.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9).

[2]茹成.以爱为媒,以情为介,激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现代阅读:教育版,(1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7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情感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小学生年龄小, 各方面能力还不健全。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点点的培养。就比如情感的培养。情感大致分两种:外在的情感和内在的情感。外在的情感比较简单, 就是喜、怒、哀、乐。一般出生后就具备了。内心的情感是小学生还不具备的, 是需要教师去培养的情感。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 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内心的情感。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有一个要求, 那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要求就应了“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这句古话。对于一篇文章, 只有反复朗读才能理解透里面蕴涵的含义。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内心的情感也会随着朗读的增多而增加。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让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丰富自己的感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白杨》这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注重心理描写, 没有过多的直接的叙述, 这就要靠我们用心去体会, 里面有很多神态描写,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神态的变化来体会其中蕴涵的感情。教师可以抓住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戈壁上的杨树的图片, 让学生谈感受。结合课文描写来谈白杨树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感悟白杨树身上的某些品质和人的品质的相似之处, 通过感悟体会到自己的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就和白杨树扎根在戈壁滩上是一样的。父亲的所作所为和白杨树一样感动了我们, 也激励了我们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也能培养学生高贵的品质。

二、对每篇课文都要设置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 便于学生理解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 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要学会很多东西。为了让学生学习起来更方便、更容易, 教师在做不断的努力。现在的语文教学, 要想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创设教学情境非常重要。创设一个和课文相关的教学情境, 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能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感情, 能更容易地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课文里面所蕴涵的道理。在教学中, 我们多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有丰富的画面, 悦耳的声音。它的特点是形象、直观, 能够吸引学生。通过看多媒体画面, 很多复杂的感情在画面里都能直接呈现给学生, 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 不用教师很费力地去解释。教师当好学生的倾听者就好了, 倾听每个学生内心的感情, 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学生有什么影响。例如, 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触摸春天》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把学生带进大自然, 让学生犹如课文描写的一样去触摸春天。学生走进大自然, 看见了春天的模样, 把自己所看到的春天的模样记了下来。走进教室,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天不同的模样, 让学生谈感受。带着这些感受再去看课文, 看课文里描写的是否和自己看到的一样?读后是否和笔下的作者有同样的感受?课文里的主人公是个盲童女孩, 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到了春天。她是多么热爱生活啊!小女孩看不见, 但依然热爱生活, 乐观地生活。而完好无损的我们有什么资格不去热爱生活呢?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生活, 因为我们生活在如此美丽的世界里。这种情景教学法很容易感染学生,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揭示的深刻的道理。也会美化每个学生的心灵, 给学生的内心装满很多美好的情感。

三、走进学生的内心, 倾听学生心里的声音

作为教师的我们都知道, 要想教好学生, 就必须先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教师, 才懂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上学生喜欢的课, 我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喜欢这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 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培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语文教材里就有很多关于人际关系的课文, 教会学生如何与他人相处。朋友遇到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做?还有和朋友有约我们要遵守约定等等之类的文章都是教学生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仅仅课文里的教材很难让学生真正去理解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所以教师要在生活中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让学生真正地亲身体会, 慢慢感悟。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和家访时间多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 对经济不太富裕、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多加关照, 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在学习上尽可能主动地去帮助学生,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尤其是脱离群体的学生, 没有玩伴的学生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心让他融入群体, 让他们变得自信一些。树立自信会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多和学生说说心里话, 让学生敞开心扉接纳你, 这会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内心, 有助于我们帮助内心有困扰的学生摆脱困扰, 还可以和学生建立很好的朋友关系, 大大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也从中学会了与他人相处以及如何搞好人际关系。这样的班集体是一个团结的班集体, 是一个和谐的班集体。这个班集体的成员犹如家人一样, 彼此相亲相爱, 没有争吵, 只有微笑。教师是最幸福的教师, 学生是最爱学习的学生。师生成为一个整体, 形成这样的班集体以后, 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质量;情感教育;创设情感;营造情景;体会情感;塑造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148-01

何谓情感教育?简而言之,即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有无数的“情”的操作而转化为“情操”的形成,达到心灵与心灵的契合。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对培养学生健康纯洁的感情,爱憎分明的态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调控学生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能力。

二、如何对待情感教育的主体:

尊重学生,这是教育的基本前提,不可忽视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尊严。小学生在成长期自尊心比较脆弱,需要老师的细心的呵护,切忌搞“家长制”。要把学生看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要体察学生对事物问题的看法,尊重学生的意见,老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品性,用血神易于接受而又容易被感化的方式进行教育。

三、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人的各种活动都伴随者一定的情感,同样,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情感科学,情感教育史小学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源。

1、创设教学情感,激发情感共鸣

学生在接触语文时,教师抓住其一篇作品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用富有情感的语调、表情、心境、动作、创设一切学习情境,驱使学生思维,学生情感调动起来时,会沿着情感的轨道、走进语文,走进作者。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可启发学生如何通过过大年的欣喜。形成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对旧度的痛恨,从而产生对新社会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教学语言生动、丰富、风趣,是对教育内容的有力陪衬,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有力武器,教师用渊博的知识、仁爱之情陶冶学生,亲近和关心学生,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

2、营造情境,传达情感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抽象思维不发达,只能凭直觉感受。创设一个直观的情境有利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给学生创设悦目、悦身、悦心的特定情境氛围,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支聆听、用心灵支体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产生审美情感,与课文情感相通。如语文老师可以用多媒体电化教学为学生创设情感氛围,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

3、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状物的佳作,语言优美。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可以看见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江石。”这对排比句节奏明快,把漓江的水独特之处写得惟妙惟肖,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景美、情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在语文教学中,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兴趣盎然。

4、增加情感体验,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情感的情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教师费尽心思创设情境为了学生能够触景生情,参与进来,自己去感觉。自己去体验。最能体会到文中的情感,同时通过文中的真实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学生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寻入悟道的思维迁移。

上一篇:历史学类专业就业前景下一篇:处理三废企业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