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意

2024-10-07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意(通用9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意 篇1

诗意语文论文: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的诗意追寻

[摘要] 诗意语文是将生命融于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以王崧舟等语文特级教师的精彩课堂教学片段为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人性、情感和个性三个方面,追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的诗意。

[关键词] 诗意语文 课堂教学 口头评价

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语文教学亟需诗意之水的浇灌,语文教师亟需诗意之水的滋养。当我们的课堂变得绿意葱笼、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诗的境界之时。

——王崧舟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口头评价因其直接、快捷等特点成为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过程性评价方式。《世说新语》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子猷虽未见戴,但“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不正是一种深刻的幸福体验吗?诗意语文之诗意,重在对话

过程中的欣赏和体验,这一过程,恰似“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于是,当我读着王老师这充满诗意的语文论著,倘徉在大师那满怀睿智的,流淌着诗意的语文课堂中仰视着大师的灵魂,面对一些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看似热闹但却令人忧虑的评价现象,如花样翻新的奖励方式、充斥课堂的廉价表扬等苍白的师生课堂问答时,总会在内心深处发出这样的诘问: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的诗意在哪里?

请看靳家彦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珍珠鸟》中“信赖能创造美好的世界”一句时的教学片段:

[课堂片段一] 师:“信赖能创造美好的世界”,它指什么?(小男孩语塞,哼哼半天,说不出来。)

师:我知道,你心里明白,嘴上说不出来,是吧? 小男孩:嗯。(师非常信任地点点头,笑着对他说:“一定是这样的。”并摸摸他的头,请他坐下。)

师:先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好吗?

(其他同学大致将问题说清楚了,老师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

小男孩:(突然将手高高举到靳老师面前)我知道了,这是一种爱,是一种没法用语言表达的爱。

师:(幽默地笑着)噢,怪不得你刚才一时回答不上来,没法用语言表达呀,呵呵。(众鼓掌,笑)

真是“良言一句三冬暖”啊,靳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信赖能创造美好的世界”时,他自己已将“信赖”在课堂上演绎。老师的每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每一句朴实的话语,每一个不起眼的细节,都透着对学生深深的关爱。这样的课堂教学口头评价,流淌着人性美的暖流,其美如诗啊!

一、风般清朗——课堂教学口头评价人性的追寻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感受幸福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由此,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应该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营造课堂教学口头评价的人性美。

1.幽默评价——意味深长。幽默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仅能博人一笑,产生愉悦感,而且还能于笑声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因此,幽默的语言也是评价语言的首选。

[课堂片段二] 一次语文课上,我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默写李白诗《望庐山瀑布》。这位学生刷刷地很快就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字写得又高又大,引得其他学生都笑了起来。该生看着自己的“书法作品”亦颇有得意之色。待静下来以后,我说道:“这

位同学的默写全对了,但是‘字高字大’(自高自大)就不太好了!”

对学生在作业中所暴露出来的思想缺点,我并没有大发其火,也没有一本正经地进行批评教育,而是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含蓄委婉地进行评价,使学生在思而得知后的笑声中受到教育。

2.形象评价——意境深远。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富感染的。课堂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课堂教学评价恰当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能够使评价更富有感染力。

[课堂片段三] 一次在我执教的《五彩池》一课上,男女生分组朗读课文,学生读得很好。我评价说:“男生声音宏亮、整齐、奔放;女生声音甜美、圆润、绵密。男生读得好,使人想起了五彩池边的男导游,气宇轩昂;女生读得好,使人想起了五彩池边的女导游,袅袅婷婷;男生读得好,让人仿佛置身于高耸的藏龙山,广阔悠远„„”我还未把话说完,学生们说:“知道了,您别说。男生读得好,让人仿佛置身于高耸的藏龙山,广阔悠远;女生读得好,让人仿佛置身于山间的小溪,淙淙流淌。”原来他们想起了一篇课外读物描述海洋与小溪的句子。孩子们的情绪被鼓舞起来了,练了一遍又一遍。

从上边的例子可以看出,形象的评价语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领略到了语言所创设的丰富意境,唤醒了学生的联想,以往学过的语言被激活,融汇到新的语言图式中,意会了阳刚与阴柔这非他们的年龄所掌握的知识,以及对比、排比与对偶这几种修辞手法。

3.适时评价——春风化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片断,通过巧妙的评价处理课堂上的意外,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课堂片段四] 一次,在二年级何老师执教的口语教学《保护有益的小动物》的公开课上,老师创设了一个捕杀动物严重的村庄的情景,让学生想想有什么办法保护小动物?这时,一个学生说:“可以把这个村庄的人都杀掉,从别的地方移一些喜爱小动物的人过来,这样他们就不会捕杀小动物了。”此语一出,四座皆惊:这办法简直是愚蠢至极,甚至是惨无人道的。该生也觉得这样的办法太欠妥当,给老师制造了麻烦,自觉理亏,满脸通红悄然坐下。老师一时也愣住了,这可是事先没有意料到的答案啊。只见老师迟疑了片刻,说:“同学们,你们说这办法好不好,大家讨论。”这话引来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最后,在总结陈词中学生说道:人是最高级的动物,更应该保护。关爱生命,珍惜生命,这是文明社会的表现。这些村民捕杀动物的行为固然令人痛心、令人痛恨,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应该通过教育批评或通过经济制裁等法律手段来使他们悔改。在肯定学生的认识之后,何老师说:“大家能够多学这些知识,要感谢谁?”于是,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刚才“犯傻”的孩子„„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课堂上的一次意外,在老师的巧妙评价引导下,收获了不曾预约的精采:学生从中受到了人文教育,学到了法律知识,感受到了宽容的美德,真是一箭多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啊。

二、树般韵致——课堂教学口头评价情感的追寻 同样一个“好”,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赞赏。“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随机应变”(马卡连柯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不顾学生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而只顾展示教案。要关注课堂动态,因势利导地进行评价,不断促进教学动态生成,让课堂充满生命的张力。

1.巧语“花”言——片言只语显真情。一句赞语比任何苦口婆心的说教和任何暴风骤雨般的批评与责备都更有力量。教师不吝啬自己的语言,多用一些鼓励的话语来提醒学生不要放弃锻炼的机会,当学生组织语言有困难的时候,教

师要及时给予帮助。

[课堂片段五] 有一次上课时,一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可站起来却不知说什么。我走过去,亲切地抚摩着他的头说:“你能举手回答问题,真了不起!可能还没有想好吧,但就这样坐下了,会失去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能回答出来的!”学生在我的鼓励下,顺利回答了问题。这对他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为帮了他一把,而感到高兴。一句简单激励性的评价,像一股春风滋润了她的心田。慢慢地,他成为一名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的优等学生。

为此,我深受启发,课堂上常常使用如下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

“同学们,把你不同的看法告诉大家,好吗?相信你能很行。”

“谁能用你的聪明才智,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 “你(们)知道得真多。”“你的知识真丰富。” “再试一试,我对你有信心。”“我觉得你能行。”“你觉得你的问题在哪儿?要我帮忙吗?”“只要你有决心,我会帮助你。”“再试一试,再想一想,不要紧张。”

„„

“xx同学你很认真地参加了讨论,你来说说你的观点,声音响亮些!”

“xx同学老师已听到你的意见,很好!请你有条理把你的观点向大家说一说。”

投以赞许的目光,请全班学生鼓掌欢迎这位同学发言,发言后:“今天我非常高兴xx同学大胆举手发言,而且非常棒,希望你经常让大家听到这样精彩的发言。”

“你又进步了,老师越来越喜欢你!”“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继续努力噢。”

“没关系,只要去做了,就是一个胜利。”老师走近其身边,悄悄地说:“你知道吗,你很聪明。你的想法也很棒,把你的金点子与同学们分享,好吗?”“我觉得你能行。”

“噢,别害怕,大胆说,你是最棒的。”“你是个很自信的孩子,大胆说。”

„„

用这些带有丰富情感的语言,激励评价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像她那样自由和谐地发展。

2.举手投足——一眉一眼传真情。大凡学生都有尊重、崇敬教师,乐意接受教导的自然倾向,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鼓励,都希望教师能热情地、认真负责地教育他们。因此,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期待和渴望。教师一个

善意的微笑可能会使一颗悲伤的心变得兴奋起来;教师鼓励的眼神、赞赏的语调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化学生的情感,使教学过程充满韵味。当居里夫人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在一堂法语课上,女教师欧班请小朋友背一背法国民歌《小燕子》。12岁的玛丽(幼时的居里夫人)感受到了教师善意的目光,她读懂了,那目光中蕴含的是鼓励、信任和肯定。教师分明在说:你能行!于是,在教师充满肯定性评定的目光中,玛丽差涩地背起了民歌„„几十年后,居里夫人的名字传遍全球,但她忘不了欧班老师,忘不了老师那次鼓励的目光。她从繁忙中抽暇去拜访老师,当她和老师相见,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为老师再一次背诵起《小燕子》那首民歌。这是何等令人神往的景象!教师的目光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力量,充分显示了教学艺术的魅力。因此,在重视语言性评价的同时,更应该重视非语言式评价。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这是一种被评价者最容易接受的评价形式,它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上课时,一名同学回答问题完整而且声音洪亮,向他微笑,给予肯定;一名同学帮助学困生,摸摸他的头,给予激励;一名同学胆小,说话断断续续,向她投以信任的目光,表示相信你能行。不要怜惜这小小的举动,不要怜惜你真诚的评价,它会拉近你和学生的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三、鱼般从容——课堂教学口头评价个性的追寻 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充满诗意的个性化评价指的是容纳学生不同的、然而却是合理的认识和思想,允许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建构生成新的知识的一种灵活的评价方式。个性化评价适应了多元解读文本的阅读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重视阅读这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探求能力和独创精神。学生的发展由于受遗传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显示着不同的特点,或天赋不一,或志趣各异,或个性迥异,就个体自身而言,也存在着发展的最近区问题。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强调:“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时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灵活掌握评价的尺度,作出针对性的、客观性的评价。

1.鱼跃鸢飞——因人而异

(1)因人的个性差别而异。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学生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理解,评价应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如对外向型的学生可以说“你敢于大胆发言,很勇敢”;对

敢于创新的学生可以说“你的想法别具一格,很有新意”;对于胆子很小,难得一次举手发言的学生可以说“你讲得很好,再响亮地讲给大家听一遍好吗”等。

(2)因人的学习水平而异。不论哪个班集体里,学生的智力水平总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有余力,有的发展滞后,如果用单一的尺度来评价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就会造成优等生发展提高迟缓、学困生感觉永远跟不上的现象。

①对基础差的学生,评价应重在鼓励其敢读,爱说。后进生在课堂上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的状态,其原因主要缺少参与学习的基础学力,存在着自卑和依赖心理。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②对基础好的学生,评价要旨在激励他们挑战,创新。心理学家认为,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心探索欲,而优秀学生最容易处于这种状态。因此,教师的评价要激励其创新。

教师要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与点拨、引导等技巧融会贯通,使学习水平本身发展较前的孩子更上一层楼,让他们更富有创新意识,思维空间更加广阔,语言发展更为突出,如“我想你应该考虑更全面更深刻些”,“希望你在语言方面再简练一些”等;对学习暂时滞后的孩子,教师要在肯定其努力、进步的同时,给他们指明继续努力的方向,也要在提

醒、批评的同时,教给他们改进的方法,如“你考虑的思路正确,只不过马虎了一点。”“声音响亮是你的优点”等,使其感受到“只要我努力,一定会有提高”。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只有教师灵活而富有启发性的评价才能确保每位学生在每天的课堂学习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

2.芝麻开花——因时而异

即在评价时应考察受教育者在不同阶段个体退步或进步及幅度,注意学生个性自身的发展状况,关注个体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事实上,班级里不同层次的群体都需要这样的评价来关注他们成长的每一步。语文学习是生成性的,建构理论强调学习的生成性,语文课程建构性评价中的“建构“是一种生长性的“建构”,既包含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既是已有知识的建构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又是一种生长,它主要是通过评价发现学习者的闪光点,“照亮”他们认识上的模糊与误区,让他们在主动建构中,使认知情感趋于成熟。

个性化课堂评价拒绝“唯一标准”,提倡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拒绝“唯一答案”,期待思想的丰富多彩。但在开展个性化评价、尊重个性化理解体验的同时,必须防止忽视文本的意义构想和科学的价值取向,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狐狸和乌鸦》的结尾,有学生评价说:

狐狸很“聪明”。在想象《凡卡》未来的生活时,有学生把“穷人”变成大富豪,将“学徒”变成“大老板”,这都是不切合文本价值取向的“个性”。教师可以以评促思,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哪些意见更合理?为什么?”让学生在交流反思、批判性解读中,完成对文本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定仁,刘旭东.教学评价的世纪反思与前瞻 教育研究,2001,(2).[2]周一贯,张伯阳.全国小学名师最新课堂实录与点评.西泠印社出版社.[3]王崧舟.诗意语文.小学语文教师网.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意 篇2

1. 创设如诗如画的情景艺术

(1) 教师要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研究教学时, 要注意发挥语言的魅力组织多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让语文课堂妙趣横生, 丰富的课内外活动, 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发展个性。例如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 揭题后让学生畅谈从这三个词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骆驼队黑白画面, 《送别》音乐响起) 一张骆驼队黑白照片转瞬间就将孩子们从眼下带回到了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 带入了课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营造的怀旧气氛中。当然教师在利用课件、选择游戏、组织活动时还要注意它们的整体联系, 合理巧妙利用它们把课堂组织成令人赏心悦目的一台剧, 让孩子享受到如诗如画的情景艺术,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 教师要学会赞美的艺术, 一个优秀的教师最懂得赞美的力量。每个孩子都渴望教师真诚的赞美, 来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所以教师要用心去感悟孩子们每一丝的变化, 珍惜他们每一次的成长甚至每一个错误。失败是成功之母, 成功亦是成功之母, 一个恰到好处的赞美, 给了孩子一次成功的体验, 获得再次尝试获得成功的信心。

2. 布疑设问的艺术, 启发学生诗意的探索

学贵有疑。“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 肩负着特殊使命。做一位教师就应该像珍惜最珍贵的东西那样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我把好奇心视为创新精神的‘火种’, 要满怀热情呵护这颗‘火种’。学生有了好奇心, 才会产生创造的原动力。”如在《白鹭》第三自然段中, 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谁愿意为第五自然段取名字?有的学生说:“我取名为‘澈’, 因为整个画面水波盈盈, 清澈见底, 看上去晶莹透亮, 犹如嵌在玻璃框里的一般。”有的学生站说:“我取名为‘出淤泥而不染’因为白鹭仿佛是一枝洁白无瑕的荷花, 亭亭玉立。”说得多好啊!这不是老师刻意的要求, 而是交流、对话的自然延伸, 是学生内在的诗意的升华。教师要让儿童诗意地栖息在语文的大地上, 全身心地呼唤着语文中的儿童, 心目中的人。

3. 舞动智慧, 给学生如画般的学习空间

“在孩子们的心中有一片超越时空的空间, 那是一片纯真的天地。”在现实小学语文教学中, 仍有许多学生在课堂中的结构地位不高, 其扮演的课堂角色多为遵从者或忍受者, 他们在学习语文过程中, 仍然是老师怎么教, 他们就怎么学, 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认知教学外, 要让学生树立信心, 关注受教育者个性智慧的开发, 建立“智慧的课堂”。于漪老师在《寻找入门的突破口》中指出:“社会是语文大课堂, 语文无处不在。”于老的这些话, 对我们是一种有益的启示。所以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语文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 这样语文课堂便成了学生智慧的家园, 语文的诗意将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 成为其心灵最美好的东西。

4. 勤学善思, 打造教师独特人格魅力

“教师的魅力是教师与孩子们相处中所表现出来的品格、道德、学识、能力、情趣等综合因素对学生的认知、行为、志向等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所以要不断充实自己,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作为教师要时时想到学习, 处处想到学习, 事事贯穿学习。向自己学习, 不时给予勤奋好学的自我以充分的肯定, 增强自信, 持之以恒;向身边的名师学习, 始终保持开放接受的心态, 善于求教于人;向书本学习, 与古今中外曾未谋面的大师进行“对话”。不断学习可以使自己置身于专业教学科研的前沿, 有机会接触、探讨和使用最新的教学理念, 从而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 启发智慧。一个有思想, 有内涵的老师上出来的课绝对是精彩的, 孩子的收获也是丰富的。老师引领孩子们一起在诗意语文世界里遨游, 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达到真正有效、深刻、灵动!

摘要:语文课堂是我们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诗意的境界是一个洋溢着情感、想象和爱的世界。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是通过鲜活的生命力以及创造的激情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意蕴, 是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意课堂,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小学语文的诗意教学体会 篇3

关键词:教学氛围;语言艺术;感悟诗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是非常优美的文章和诗歌,富有诗意和美感。这也是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而确定的。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以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主,比如,低年级的字词学习。语文是各学科知识学习的基础,其他学科知识学习的阅读和理解,都需要语文素养做基础。所以有经验的教师都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注意在语文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氛围。如何为学生营造一种诗意的教学氛围呢?

一、教师要具备诗意的情怀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教学情绪直接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气氛。所以,教师要先把自己的心情营造好,然后才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具有诗意的心态,可以给学生带来诗意的学习生活。教学充满诗情画意的根本是教师有一颗诗心,有了诗心才可以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学生生活中的美,并能够将这种美恰当地引用到生活中,在教学时用诗情画意的语言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时刻都沐浴在美好的情感中、美好的语言中。一棵草、一朵花都有自己的美,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用优美的语言去描述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教师美好的语言是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磁石,教师要修炼自己的语言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用美好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在诗歌散文教学中感悟诗意

利用语言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教师采用多媒体,将一些优美的图片作为一些课文的辅助教学内容,让学生边欣赏影音资

料,边听教师诗情画意的讲解,将学生引领到文字创造的美中,教师语言创造的美中。尤其是针对诗歌散文的课文教学,最适合诗情画意的氛围。比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的教学,这是一篇科普知识的诗歌,教师在进行这节课教学时,要用优美的语言使学生感悟到诗意的教学内容。在大自然中有很多的植物,他们和人类为主的动物一起构成了神奇的自然。你们都知道哪些植物繁殖后代的方法?早春中最先报告春天信息的蒲公英是怎样繁制后代的?还有那在风中摇着风铃的豆荚是怎样繁殖后代的?然后教师在学生期待的目光中开始新课的教学。

诗意的学习是情操和情调的体现,诗意的教学是教师诗心的体现。教师有必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营造一个充满是诗意的学习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感受美、热爱生活的品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意 篇4

点亮前行航灯,追寻诗意教育──品读朱华忠《教育,诗意的栖居》有感

福建泉州市安溪县实验小学 林奕美

暑假,骄阳如火,燥热的我信步来到书城,徘徊在书架前,期待着能遇见心仪的书刊。蓦地,《教育,诗意的栖居》──《名师工程》系列丛书之一跳入眼帘。

《教育,诗意的栖居》,这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书名,而封面上“教育是心灵的舞蹈,快乐而充满诗意。”这句诗意而悠扬的句子又怎不带给我别样感受?“心灵的舞蹈”多么美好的比喻!快乐而充满诗意。

怦然心动下,我迫不及待的将它抱回了家。冲泡一杯清茶,午后阳光显得灿烂,打开朱华忠著的《教育,诗意地栖居》一书,我的心便被紧紧抓住。

全书分为6辑──“课堂,快乐的源泉”、“教,需要机智”、“教学反思,前进的动力”、“教育的‘储蓄罐’”、“师者父母心”和“把握好自己”,每一个主角那样平淡,每一个故事那样熟悉,每一个情节那样生动,每一辑中的文字那样细腻。一篇又一篇智慧的精彩华章中作者分明是在故事和我们分享着作为诗意教师的成长轨迹,他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学习、思考、反思、探寻,;他一直在不断的追寻着教育教学的真谛,追赶着诗意教育的快乐。

徜徉书中,我欣然发现原来教育是诗意的,教育是心灵的舞蹈。“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人荷德尔林发出了诗意的感慨和召唤。是的,人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首首诗。教育,可以诗意地栖居。这犹如一阵清凉的风吹进被打开的心窗,我领略到一种从不曾有的欣然和愉悦,感受到了诗意的教育,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NO1:“万紫千红总是春”──实践着幸福的课堂。

作者在第一辑“课堂,快乐的源泉”中《让学生自己编教材来学习《给学生举办“酒会”》……朱老师用一个个生动事例告诉我们:课堂,就是学生和老师一起快乐学习的舞台,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舞台,是学生快乐成长的舞台。

是的,我们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他们精神寄居,心灵依托的场所。我们老师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他们提升课堂生活的质量,从而提升课堂的生命价值。我们理应让孩子们快乐地,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让孩子们在诗意盎然的生命里涌动成长的美丽的──这是每一个老师所追求的课堂境界。学生们在课堂上享受诗意,将开启一段幸福的人生。

工作二十余年来,我一直努力实践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带学生一起做游戏、演课本剧、到山上野炊、河边拾贝、沙地捕鸟……创造性得开发利用资源,为的是让他们在广大的语文学习天地中,孩子们学地轻松、快乐,享受成长的快乐,提升语文素养。在课堂上,又能灵活、有针对性地及时评价,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如有一次学生读较长的一自然段时,读完后,我适时评价说:“这么长一段文字,你能流利地读完,很不错了,但是有一点的遗憾,你把‘兴奋’的“兴”第一声读成了第四声。”实事求是地评价,既肯定了学生读得不错,又指出了错音,这样的评价语,提醒学生分清是非,帮助学生纠正错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还有如:“相信自己,你一定成功。”等鼓励性评价,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了一种满足,一种驱动,使他们获得了自我价值。有时送上一句“你思考得很深入,让我们再来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好吗?”“同学们听了刚才的发言,有什么看法,请评一评。”……像这类语重心长的话语,既有效地保护学生的自尊,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又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所谓“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评价语的重要性。可不是么?作为教师,我们从事的就是培育学生心灵的事业,而这份事业的经营,恰似舞蹈,要能够舞得灵动,舞出美丽,舞出奇迹。

NO2:“映日荷花别样红”──拥抱着幸福的课堂

在书中的第五辑《师者父母心》中,朱老师的《学生在课堂上同我聊天》,《宽容也有错吗》,《让学生不再害怕“家访”》等篇目中,我对宽容学生有了更进一步的诠释。更是让我懂得了对学生要宽容。学生不可能齐步走,一刀切的教育是注定失败的。教师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在教学生们懂得怎样做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对儿童深深的爱,对孩子的宽容──成了我工作的指南。爱,敲开孩子紧闭的心门;爱,点燃孩子心头的灯盏;爱,吹开枝头含苞的蓓蕾。”

当发现班级中学困生小娴总是沉默寡语,下课了也只在座位上看书。我灵机一动,悄悄地把她请到办公室,诚恳地告诉她:“小娴,其实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老师知道你喜欢看书,所以请你负责当我语文课代表。可以吗?”在往后的课代表工作中,她表现得很认真、负责。每次少哪几本作业本,为什么没交上来的原因全写在小纸条上,清清楚楚。而她自己的作业也一丝不苟。这点点滴滴的变化,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班会课上,我及时表扬了她的认真负责……同学们为她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小娴的脸上洋溢怎么也掩饰不住的快乐。从此,小娴劲头更大了,上课也专心听讲,成绩也有很大进步。我还并安排了性格开朗的班长与她同桌。后来,我又给她送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传》、介绍张海迪等的书,激励她做个生活的强者。

果真,在我的鼓舞下,在同学的关爱下,小娴慢慢发生了变化。上课时有了她的琅琅读书声,课间有了她的欢声笑语,讨论会上有了她踊跃的发言……她在周记中写道:“老师,您的信任和期待,同学们的关怀让我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我仿佛生活在大家庭中,感到多么温暖、欢乐和幸福,感到生活的美好。我一定加倍努力考出好成绩,来报答大家的关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考中,小娴终于甩掉后进生的`帽子,一跃进入班级前三名。抬头校园里,那玉花树依然散发着醉人的芬芳。一刹那,我如春风拂面,醍醐灌顶。

班主任工作因为有爱的智慧与付出,留下了不少“柯达”精彩瞬间,编织着无以计数美丽故事。

今天的我,找到了前所未有的职业幸福感,多么欣喜,多么自豪。幸福是一种追求,幸福是一种意识,幸福是一种渴望,幸福更是一种信念。让我们在心灵里点亮幸福的灯盏,用崭新的理念,饱满的激情,无穷的智慧,去实践幸福的课堂,拥抱幸福的明天。

NO3:“天地阔远随飞扬”──追寻着诗意的梦

“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朱老师养成学习习惯,博览群书,“锲而不舍”地笔耕,他,每天忙得不亦快活。正是他的不知疲倦,让他每年有100多篇文章发表于全国各大报刊,并出版了《教育,诗意地栖居》《与心灵一起舞蹈》和《垂钓乡村》等书。“春暖花自开”是他对自己耕耘、收获的诗意概括。

朱华忠老师以自己的行动引领着心灵的舞蹈,伴随着欢快的节拍,舞出了优美的旋律。教育教学,是行走的风景;教育教学,更有栖居的曼妙;教育教学,更是一种快乐的追寻。

我心潮澎湃,朱老师的那一股子钻劲儿,实劲儿,鞭策着我,让我混沌的思绪开始有了清晰的方向。教育,更重要的是一门艺术,一门人世间宏伟的“造人”艺术。桃李满天下的幸福扑面而来,这是人生最大的享受?!顿时,精神如此丰满,人生忽然间如此充盈。“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学者型教师的教师也不是好教师。”为了成为好教师,我给自己一个基础目标,那是追求人生从容平淡,教好书,育好人,我逐渐实现一切理想的最初磐石。

感谢这一本充满激情和智慧的书,就如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让我感受到激昂的文字,美丽的故事和浓浓的感动。教育需要因势利导地培养,需要爱心去播种。沐浴书香的感觉真好!感谢你──《教育,诗意地栖居》!

一路上有你,我会勇敢面对风雨的洗礼;

一路上有你,我的羽翼会日渐丰满;

一路上有你,我会站得高,看得远,心越宽广;

一路上有你,我会怀揣着梦想展翅飞翔……

只要梦想在,幸福,就在灯火阑珊处!

生活中的诗意作文 篇5

在这个生活节奏飞快的时代,人们难以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诗意,很多人都在灰色调的生活中过着枯燥乏味的生活,诗意的生活在他们的眼里似乎是遥不可及的一种生活态度。但是诗意并不需要必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情怀,也不一定需要“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乐观豁达。我们只不过需要有一定的满足感和美感,就能发现,生活中的诗意是无处不在的。

但是,一定是有了金钱才能带来诗意的生活吗?我看不一定是,可能有了金钱,生活固然会变得轻松,那么也就固然会变成梦想中的“诗意的生活”可是平淡的日子,自己在房间里,学习,不收一点外界的影响,难道不也是一种诗意的生活吗?

在学校里的体育课上,我们常常会结伴打篮球比赛,也常常会因为我们的胜利而开怀大笑,很多人可能会纳闷,这难道只不是一个班内的小小的比赛吗?为什么会因为赢下这样的比赛而开心?这其实也是一种诗意的生活,我们不会因为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胜利而不去庆祝,反而我们会因为一点小的胜利而欢笑,但却不会因为一点小的挫折而悲伤。这就是“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的诗意。

生活中的诗意作文 篇6

出门下楼,本想去捡拾衣服,却被这明媚的春光吸引住,再迈不动上楼的步伐。索性将衣服搭在一处干净的地方,漫步到小区门口的湖边,寻找生活中春色的美丽。

春风拂过脸庞,湖面波澜起伏,荡漾。许久未享受过这样悠闲而诗意的日子了。岸边百花齐放,花香萦绕于四周,挟着春风的暖意,把我裹得严严实实。人们三三两两地走着,似乎都在刻意地放慢脚步。兴许,他们也都是被这明丽给熏醉了吧?内心渐渐萌生出一丝小小的贪婪,如果可以永远地停留在这样的春光,想必是非常美丽的事了。

不远处,有两架秋千。一个小男孩坐在一秋千上,他的母亲在身后轻轻地推着他。小男孩红扑扑的脸庞,如湖水般清澈的眼睛,吸引着我向他走去。

我在他一旁的一个秋千上坐下,静静地看着他,稚嫩的脸庞上盈满了童真的单纯,灿烂的笑容像花一般肆意绽放,从他身上,我好像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他仿佛知道我在看着他,倏地转过头来看着我,我对上他的眼睛,竟有些猝不及防。我与他对视着笑了笑,也荡起了秋千。

蓦地好像真的回到了小时候,那时候手紧紧地抓着秋千两边的链子,飞向高空的喜悦完全地遮掩住初上秋千的恐惧,清眸似水,笑靥如花,天真纯朴与活泼可爱逸散在四周。在这诗意与美好中,再次坐上秋千,好像从未长大。

暖风擦着发梢而过,扬起根根发丝,又轻飘飘地落下。身心的疲惫在此时已消失殆尽,留下的只有一身的轻松。内心在这样的起伏中渐渐融化。春日里的秋千起伏着,心中的悠然自适,童年的无穷趣味,串连在一起,童心的诗意原是这么的美好。

在这秋千的一起一伏中,心中那个小小贪婪渐渐溜走。无论如何,我既扯不住夏,又拦不住秋,该来的总会到来,不如像现在一样,静静地在春光里荡着秋千,回味童年,享受着诗意的春光,诗意的日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意 篇7

一、创境———享水墨画的意境美

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经典的诗词、轻柔的音乐、唯美的画面、声情并茂的吟诵等能把诗情画意、节奏韵律的美感充分传达给学生, 引发学生心理上的快感和审美联想, 享受水墨画的意境美。

如一年级《春暖花开》一课的课前交流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说说、背背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如《咏柳》《绝句》《春晓》等。

1.导入环节。教师:“小朋友们, 你们看, 春天来了,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 你感受到春天来临时的哪些变化?”教师课件出示春天的画面 (配上背景音乐) 。学生交流:“春天来了, 花儿开了, 小草笑了, 鸟儿飞来了……”

2.表现指导环节。教师:“中国有一位很有名的画家, 叫吴冠中, 他特别喜欢大自然。小鸟的鸣叫、小花的摇曳、小雨的缠绵都能激发他的灵感。同时他常喜欢用线条和点来表现大自然的美妙……”

学生从语言、音乐、画面里感受到春天的美丽, 仿佛已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这样的情境创设, 营造了良好的美学环境。

二、激情———悟主题的情感美

水墨画教学应该是一种愉悦的、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过程, 这样的过程不仅是学生的认知途径, 也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来源, 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感的手段之一。教师应善用巧妙的语言或教学方法来抓住学生的心, 让学生能体悟主题的情感, 并能抒发对美的感受。那么如何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一) 诗歌吟诵激情

如《水墨画———竹》一课的导入部分, 我先让学生背古诗, 如郑板桥的《竹石》、王维的《竹里馆》, 并在学生背诵之前提出要求:在吟诵的过程中, 想象诗中的画意, 感受诗人的情感。这样, 学生就更容易理解, 达到由诗境入“画境”的审美享受。再如人美版五年级《山水画》一课导入部分, 我用多媒体播放画面, 并配乐朗诵:“江南水乡就像一幅朦胧的水墨画, 朴实恬静, 盈盈清水, 悠悠木船, 石拱桥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 张家港的青龙桥又换新颜, 香山在薄雾中若隐若现, 犹如人间仙境。”学生随景入情, 深受感染, 从而能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体会与情感。

(二) 生平简介激情

如人美版五年级《山水画》一课, 学生收集资料讲述画家生平小故事:“沈周, 苏州人, 从他的《吴中山水图》中可以看出, 他诗书画印的功夫都非常了得。沈周一生游历的地方很有限, 以苏州的山水为主, 因为他热爱自己的家乡, 热爱苏州这片土地。古代很多画家也都很喜欢江南的山水, 他们有的是因为厌恶尘世间的喧嚣纷扰而寄情山水, 情愿与山水为伴, 沈周就是这样一位飘然于世外的神仙中人。”

这样, 学生在自己收集的小故事中, 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了解了画家创作的背景, 就能感受画家的情感, 课堂就不会贫瘠、乏味了。

(三) 作业展评激情

如《印象山水》一课, 上课地点是体育馆, 学生一人画一幅整K的画, 展评形式是将学生画的画连起来横放在教室四周, 就像一幅长卷。教师说:“我们的画好大, 也许只有鸟瞰才能感受它的魅力, 哪位同学愿意跑到体育馆的最高处鸟瞰, 然后告诉我们他看到的作品是什么样的?”有学生手持话筒跑到体育馆最高处。教师:“遥望祖国的山水, 你觉得怎样?用一句话来赞美一下。”学生交流后, 教师说:“说得真好, 同学们, 有位伟人曾为他喜爱的祖国山川题写了豪迈的诗句, 大家一起来念一下吧:江山如此多娇……我们也应当为自己能生养在这片土地上而感到欣喜与自豪, 来吧, 拿上笔, 也在这画的横跋上写下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或一句诗。”音乐响起, 学生满怀激情, 兴奋地谈感受、抒情怀。

这样的展评形式, 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

三、启思———拓想象的意境美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水墨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水墨课堂除了要创设美的意境外, 更重要的是要引发学生思考, 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 在学生的头脑里种下想象的种子。

(一) 赏析导思

如《山水画》一课, 教师请学生欣赏范画:“老师画的近景中的树、山、石、小舟等与中景、远景的有何不同?”学生观察后发现浓淡、干湿、繁简、疏密、虚实等方面都有变化。这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赏析沈周的《吴中山水图》时, 学生马上发现:“这些画面中的近、中、远景也产生了浓淡、干湿、繁简等变化……”教师适时追问:“用这种方法画画有什么好处?”有学生答:“画面会产生一种深远的意境感。”学生欣赏导思后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想法。

(二) 示范启思

《印象山水》一课, 教师:“这里有一杯浓墨, 你觉得泼近景好还是远景好?为什么?”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交流, 得出答案:“泼近景好, 因为近浓远淡”。教师:“好, 现在你们开始大胆地泼, 注意近景的位置和山势的变化。”学生开始泼墨, 完成之后, 教师问:“泼了之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答:“泼洒的墨迹自然晕开……”教师追问:“这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可以表现出浓淡、干湿的效果。”教师:“说得真好!但似乎山势的连绵不明显, 现在我来画。”教师示范:用生动的笔法塑造出山体的形状、态势。教师:“看!聚集的水墨, 我可以将其写开, 但用笔要有节奏的变化, 注意山势的节奏变化……”教师边示范边启发学生想象画面的意境。

四、导创———绘生活的艺术美

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技能,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诗意的水墨画课堂, 应该是用五彩的笔和墨来描绘美好生活的, 应该是灵动而富有创意的, 能极大地点燃学生学习创作的热情的。

(一) 名作导创

画家的水墨画作品一定是描绘生活、充满创意的。如《山水画》一课, 教师:“齐白石老爷爷大家都比较熟悉了, 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藕池观鱼图》。”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画的是什么?2.近、中、远景有些什么变化?3.空白处是什么?4.从他的画里你体会到了他怎样的心情?学生交流后齐读白石老人说的一段话:“正因为爱我的家乡, 爱我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 爱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 因此花费了我毕生精力, 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 写在诗里。”教师:“可见, 真正有生命力的画应该是怎样画出来的?”学生交流, 得出结论:“画好一幅画, 要注意取舍、添加;注意近、中、远景的变化;注意留白的运用, 并融入自己的情感。”

这样, 学生以描绘家乡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时, 就会向大师学习, 放开手脚, 自由选择画面的内容、笔墨的方法、构图章法等, 学生学得有趣、有法、有创、有爱,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 实景激创

《山水画》一课, 学生对家乡的山水熟悉又有感情, 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资源, 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设计作业, 激发学生的创意。可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家乡的美景图, 如暨阳湖、沙洲公园、张家港公园等, 学生交流感受, 教师播放苏州唯美的宣传视频并配以优美深情的文字讲述。

通过学生熟悉的实景导入新课, 能更多地挖掘学生的创作素材, 唤起学生对生活美的表现欲望, 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并将生活中的美艺术地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意 篇8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兴、观、群、怨”的教学理念,时过2000多年,人们只要围绕这样的四字教学理念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不仅仅就是自身的受益匪浅,对学生的阅读感悟也应当就是收获的前所未有。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小学语文诗意教学:诗意语文的实现需求教学氛围的诗情画意;诗意语文的实现需求教学双方的情投意合;诗意语文的实现需求学生感悟的创造创新。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氛围 诗意教学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兴、观、群、怨”的教学理念,时过2000多年,人们只要围绕这样的四字教学理念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不仅仅就是自身的受益匪浅,对学生的阅读感悟也应当就是收获的前所未有。因为孔圣人的“兴、观、群、怨”其实就是一种诗教理论,给人们所带来的深刻意义上启迪,就是实现语文的诗意教学。

一、诗意语文的实现需求教学氛围的诗情画意

小学语文教材的篇篇目目都是姹紫嫣红的,也都是那样的质地优良,更是那样的美甲胜天。应当说无论是语言的表达还是意境的处理,都应当是极具诗歌一样的情,也应当就是极具画意义的意。诚然其教材文本都已经就是那样的诗情画意,那么作为语文教学就不应该去不充满着诗情画意了。其实,现阶段语文教学的充满诗情画意已经是够简单的了,因为现代教育媒体可以将语文课本的内容图文并茂地呈现在电子白板上,呈现在一个个充满睿智的慧眼前。应当说此时学生所能够接受到的不仅仅就是文本的诗情画意,更是自己阅读感悟教材文本的诗情画意。应当说,进入新发展时期的课堂教学,构建诗情画意的教学氛围还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只要我们去做热心人,利用多媒体则可构建起相当理想的诗情画意的教学氛围来。如利用微课程教学《青藏高原一株柳》,花出较短的时间去呈现环境险恶的青藏高原,去呈现傲人挺立的柳树那精彩的画面,并配置着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还在较短的时间内播放与文本情感基调相一致的乐曲,学生则比较理想地进入阅读感悟的境界。让学生就能够进入阅读感悟的艺术境界。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肖川这样说“从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雅克·德洛尔)到‘人性的教育呼唤诗意”。

二、诗意语文的实现需求教学双方的情投意合

诗意语文的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并非需要老师去用诗情画意的语言进行教学,如果将其这样去理解那就显得有些偏颇了。窃以为真实意义上的詩意语文,应当说师生双方在课堂教与学之双方情投意合的理想体现。师生之间的情投意合,也并非就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称谓的简单改变,如将学生改称为小朋友,而应当就是比较实在的相互之间的平等,应当就是学生阅读、感悟、表达之地位的突出,应当就是学生表达得以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如和学生一起学习《海伦·凯勒》,作品充满着艰辛与爱。教学时,学生在直观形象和具有类比性的资源材料辅助的基础上品味语言文字。学生的感悟也是比较成功的,海伦·凯勒失聪失明,身心受到沉重的打击,但海伦·凯勒在老师和父母的关怀下,他不屈不挠地奋斗,终能光辉一生。在让学生进行表达时却有学生这样叽咕着:既然已经是够不幸的了,为什么还要去那样的不懈追求,给自己带来更多之不幸,而且就是不幸之不幸呢?还不如小时候在自己父母身边享受着,长大和年迈后在社会大家庭里享受着。学生这样的感悟就无正确的地方?辩证一点说也还是不无道理的。只不过就是比较缺失于理想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罢了,但那是学生比较实质意义上的感悟和表达,更是学生思维的真实体现,我们还应当予以点赞,在点赞时比较巧妙地一转话锋,那学生则完全可能去修正自己产生积极意义上的感悟。

三、诗意语文的实现需求学生感悟的创造创新

人们都有这样的以为,诗意语文的主旨就是使语文教学提升到审美教育的层次。何能提升到审美教育的层次?从比较实质的意义上讲,就是要让教材文本之文化和文学气息,通过独特的生机、鲜活的张力和创造的激情体现出文本的整体意蕴来。要想达成这样的目的,需求学生感悟的创造创新。也许我们会这样去以为,小学生的阅读感悟何谈其创造创新?小学生的阅读感悟能有怎样的创造创新?持有如此教学理念者应当也不就是怎样的错,事实上小学生阅读感悟能够创新创造感悟的几率不是很高很高的。可如果我们能够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那小学生的阅读感悟则处处呈现出创造和创新。如我们站着看学生,那学生会是相当的矮小,倘若我们蹲下来看,看那只有十来岁的孩童,那学生就会是那样的不再矮小。从学生的阅读感悟之角度去说,如果要让学生说出超过我们的感悟就是创新创造的话,那应当就是万万不可能,也应当就是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必要。我们应当秉承的理念是,只要学生表达出来的是自己真实的感悟,那就应当视其为学生意义上的创新创造。如果学生都能够将自己阅读感悟的内心表达出来,那教学课堂是否就是那样的诗情画意?这应当就是我们所不言而喻的。学生在情境交融中互相交流着,学生在自由对话着,学生在实现自我甚至就是在超越自我地发挥着,那学生不就在自己写着属于自己的童话般的诗,这将足以表现出学生们的诗情画意。

《山居》:诗意孤寂中的理想坚守 篇9

清代的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就涉及到意象在中国传统诗人诗文中的重要地位,而现代诗中也承继着古代的很多意象,只是在运用古典意象时往往其中孕育新的情绪。

意象作为诗歌的元素,是体现着诗歌生命的基本结构的内核和功能单位。①所以不管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意象都契合着物象和心灵之间的某种隐秘的转化。尤其是对于现代诗歌,意象诗学更是高度地将诗人的生命感悟和艺术技巧融合到一起,让人在“美”中品读诗人的哲思。但是“无论意象结构的关系多么复杂,意象之间必须有它一以贯之的内在意脉的联系,意象的共同旨趣在统一浑融的意境营造。”②所以意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艺术最高的审美理想,它与一种生命意识密切相关。因此,赏析《山居》的一个突破口即是意象以及由意象感知意境,进而穿透诗人的内心世界。

《山居》中意象丰富,整体上营造了一种诗意的孤寂之境。诗第一节中的意象“青天”、“旷野”给人一种孤独空寂的感觉,奠定了诗的情感基调,随后就出现了“孤独者”的形象,望着远山走着,面对蜂衙停留的片刻,是诗人之思。李白在“独酌”中叩问苍天大地,在花间月下的醉影里,找到自己心灵的安栖之地,而孤独者则是“独立”于旷野,在静待中体味心灵的孤独,一如李白“独坐敬亭山”时的感受。“像雪一样”中的“雪”虽为主观臆想的意象,但显出一种冰冷孤寂的意境,把孤独者那种内心漠然的感觉渲染了出来,暗合了诗人的心境。

第二节描写到了山中的桃花斜出,“桃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传统意象,有春天、美人、爱情、仙隐、悲情、情色等意蕴。在此我们可以从虚实两方面来理解,一则指明了时节,另外就是蕴含有一种仙隐的情趣,也正暗合了下句“仙人为什么舍此而去呢?”疑问中有反问,蕴含着一种遗憾,哀叹如此之美景却空幽无人。同时一枝桃花斜出在竹梢之外,化用了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抒发的情愫不一样,但是那种景色的别致性却是油然而生,孤寂中充满了诗意。“暗香在有无之间打湿了我,如沾衣的密雨,如李花初开”则更具有一种诗意之美。“暗香”不禁会让人想到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和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虽为咏梅,但桃花也如此,清香飘散,具有清幽香逸的风姿,一种诗意的灵动画面首先就会映入读者的脑海中。这里的“密雨”、“李花”都是想象性的意象,“沾衣的密雨”化用张旭《山中留客》中的“纵使晴明无雨色,如云深处衣沾衣”,空山幽谷,云封雾锁,水气朦胧,花叶露浓,即使天气晴朗,也不免站湿衣服,李花初开悄无声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进入创作境界,在特定审美对象的刺激下,种种不同的感官印象,往往经过内在心理或注意力的转换,不断射向心灵的接受机制。这时,在心灵的光屏上便会出现奇妙的现象。”③诗人运用具象的情景用通感的写法把有无之间沁人的香气赋予了动态之美,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

第三节中写到了岑寂的雨夜,听窗外山果的坠落声的,更是一种诗意的孤寂。“夜”本来就是中国文人笔下常见的审美意象,与“孤独”相通,它在人的视觉中呈现着一个巨大的深不可测的虚空, 在精神上则表现出某种无形的威压,它的安谧常常使人因寄所托,放浪形骸。而“雨”也是惹闲愁的意象,是复杂心境的渲染,“雨生而愁生,雨生而愁涨”。在李商隐笔下雨的朦胧、雨的冷景都融铸了他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所以两种意象的融合下的“雨夜”则更让“我”凝神静思,听着山果的坠落声陷入复杂的情感之中,同时“山果“之声配以听觉,与之前的嗅觉、触觉融合起来活跃了整个画面。

总体上前三个诗节,从悬崖间的青天到旷野、远山、桃花、雨夜、山果等,可以看到诗人笔下的意象具有跳跃性,任意的想象切断时空的整体性,违背了物理的时空逻辑,但是内在的诗意审美的逻辑仍是有序而稳定的,整体呈献给人的画面具有孤寂的诗意之美,也暗合了诗人内心的一种诗意的孤寂之感。同时诗节在人称上也存在变化,孤独者(他)——我——你,诗人让人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其实细细品味他们都是一个“我”这个孤独者的集合体,呈现出一种自语体的形式。同时在第三诗节中的疑问句,“仙人为什么舍此而去呢?”“它们仍有着青色的璀璨的背景吗?”穿插在诗句之中,用以表现诗人与自我、与内心的对话。二.“青色”烘托下的诗心

除了意象与形式上的呈现,色彩的运用也衬托了诗歌的意境与诗人的心境,也化合入了诗歌的生命之中。诗人笔下的青色亦是一种高贵的单纯,和墨一样,既蕴含着丰富的色感,又表现出视觉上的纯净。此诗的主色调就是青色,诗中有三处写到了青,“青天”、“青色”、“青色莲”,其中青色是诗人在雨夜对于坠落山果璀璨背景的遐想,也是诗人对于理想信念的一种哲思。这些青色一方面具有渲染诗境的作用,它属于冷色调,给人一种冷寂之感;另一方面也暗合了诗人的心境。《释名·释采帛》解释“青”曰:青,生也。象物生时色。道家之推崇青色,主要在于其主虚静,青色与人类生存环境中的自然山水、天地河海的青色色调形成契合,有助于道家妙悟万物之美、大道之真,达到一种心境合一的虚静恬淡境界。同时佛教也推崇青色,常用青莲来形容佛的眼睛,其主要原因和道家是相似的,即青色有助于心境的静默。所以这个从古典和传统中走出来的“青”能表达人澄静的心灵体验和体合万物的生命和谐。这也是诗人在如此孤寂的心境之中仍能够体验万物,冥思人生而坚持自我理想信念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情感的张力

孙书文在界定张力这一由物理学转来的文学批评范畴时说: “凡当至少两种似乎不相容的文学元素构成新的统一体时,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且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抗衡、冲击、比较、衬映,使读者的思维不断在各极中往返、游移,在多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立体感受。”④对于最情感化的诗歌,情感的张力总是凸显于文本之中,两种不相容的情感共同构成诗歌的统一体,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撞击、较量并糅合,最终依靠诗意主旨强劲的一方,实现诗旨的真正意图。

诗人在《山居》中营造的诗境是寂美的,但是意象是充满古典诗意的,呈现出一种清冷但是诗意盎然的山居画面,这是在形象层面的一种诗意的冲突引起的一种张力。而诗中存在的一种深层次的张力,即情感的张力则表现为诗意孤寂冲撞中激起的另一种充分体现诗人心境的开阔与对于理想信念的坚守的力量,这是旨向诗人最终情思之力。其中这种张力最初在“青”色彩的调和中让人感受到,这已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有所论述。而最终的呈现在于最后一诗节中。

上一篇:我是一个魔方迷小学生作文下一篇:预警广播施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