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课堂实践(精选11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课堂实践 篇1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课堂实践
兰州师范学校 吴小钢
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体地实施美育,却需要深入探讨。现结合课堂实践,谈几点意见。
一、根据教材内容抓住最佳契合点进行审美教育
为了使美育具体落实到小学语文每一课的教学中去,有必要以不同美的形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恰当的分类。然后根据不同内容的课文进行角度不同的审美教育。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中那些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较多地体现着“社会美”这一美的特殊形态,可以将其划在进行“社会美”教育的范畴之列。而“社会美”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广,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更细的分类,确定美育教学的最佳契合点,进行有条理、有侧重的美育教学,使美育落到实处。诸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爱迪生》《李时珍》《黄继光》《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我的战友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旗手的责任》《十六年前的回忆》等课文,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为理想不惜献身”的这一“社会美”的内容。我们在讲授这些课文时,就要特别注意抓住每篇课文的最佳美育契合点进行施教。例如:讲授《爱迪生》时,要突出以下几个美育的关键点:(1)热爱科学事业;(2)在不具备科研的条件下顽强地进行科学实验;(3)百折不挠,愈挫愈坚地为科学献身的毅力;(4)奋斗成功后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幸福。爱迪生从小热爱科学,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科学实验,在实验屡遭失败的过程中,显示了他那种超乎常人的毅力,集中地表现了爱迪生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当他经过千辛万苦的发明给人类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时候,在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美”是那样的耀眼,那样的熠熠生辉。这种为理想不惜献身的例子,属于人类在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美”,同类的课文还有《詹天佑》《鲁班学艺》等。而《黄继光》《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我的战友邱少云》等,虽然也是反映为理想不惜献身的课文,但它们是通过人类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中,同恶势力进行斗争实践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美”。同样是进行“社会美”的审美教育,但侧重点是不同的。通过教学,可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对真理的探索、追求和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二、结合美的特征和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
美的形象性是美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最大的特点也是它的形象性,我们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抓住这一契合点,进行活生生地、形象丰富的审美教育。
事物的形象往往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的形式美,往往又是通过“色、形、声”来表现,我们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就要充分利用小学语文课文中那些具体描绘事物色、形、声的句子和段落来进行形象生动的教学。例如《林海》中写落叶松一段,将白桦的银白色与落叶松的深绿色进行对比,并且联想到“海洋”这一形象,把青松边沿的白桦比作“浪花”,远远看去那“浪花”像“银裙”一样,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对林海这一形象作者采用特殊的视角展开遐想,绘出了事物的“色”与“形”,而在“形”中,又透出一种“声威”、一种松涛浪激的声威,从而将“色、形、声”天然地展示出来。我们只有从“形式美”这一特殊角度去体味感悟和分析,方能真正抓住这篇课文的形象,利用美的形象性、直观性进行审美教育。当然,我们不仅要引导小学生感受大自然那种外在的“形式美”,更重要地是要引导孩子们去体味和感悟大自然的那种或秀美或壮美的内在气质,激发起孩子们感奋的情绪,培养出他们刚毅的品格。
三、从字、词、句、篇章结构入手进行审美教育
祖国语言的美具体体现在准确、生动、优美的遣词造句以及清晰合理的篇章结构之中。因此在进行语言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识文断字,更重要的是体味祖国语言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准确、生动、优美。例如《趵突泉》一课在描绘趵突泉时,用词不仅准确、细微,而且写得非常的调皮和有情致。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注意结合课文落实字、词、句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感悟,从品词赏句中欣赏语言的艺术美。叶老说过:“人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文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随便对付„„把它的滋味辨出来。”小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常常会出现囫囵吞枣的现象,尤其是对字词句的学习总是停留在表面上,加之一些所谓的《练习册》往往将一些字词摘出来,让学生查字典,进行死板、教条的解释,这种学习方法,完全斩断了语言艺术美的血脉,灵动、鲜活的字词是离不开生动、丰满的语言环境的。因此,从字、词、句的教学中,挖掘审美因素,进行艺术美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除字词句外,从课文的布局谋篇、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入手欣赏艺术美,进行语言表达艺术的审美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写景状物的课文,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写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树木,几百里连成一片绿色的海洋;然后抓住不同季节各种树木和整个小兴安岭的不同景色,分别写出小兴安岭树木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变化;最后在分述的基础上,用“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一座巨大的宝库”作总结。整篇课文显示出一种结构之美,容量力度上的均衡、齐整之美。虽然,这种文章的艺术美,不可能直接分析给学生,但,作为教师应该从理性上对每篇文章的结构形式、写作方法和布局谋篇有一定的审美观,这样才能将美育渗透到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去。
当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具体途径、方法和契合点还很多,如体味诗的音乐美、绘画美、意境美,学习说明文认识大千世界的真趣美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各种不同的审美因素,认真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薰陶,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课堂实践 篇2
教学实践表明, 无数成功的教学, 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 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 “美”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 儿童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 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提倡美感教育。那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呢?
一、利用教材寻找美
入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名篇佳作, 涉及到古今中外, 涵括了天、地、人、事、物等, 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 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 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所有这些, 都是美育极好内容和形式,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美, 教师就要认真利用课文中美的因素, 引导学生领略课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人物形象美, 使学生得到美的体验, 丰富美的情感。
二、教师语言渲染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 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 通过它, 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 教师语言缺乏美感,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 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 一位好的语文老师, 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富有逻辑性, 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 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
三、教学过程贯穿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课堂实践 篇3
【关键词】数学美育 审美知觉 探索欲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081-01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美育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数学作为锻炼学生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过程必然是培养、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实践证明:好的教法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思维敏锐的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更强。这种明显的制约的关系,决定了我们把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作为教法改革的目标和核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中,美育也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数学教学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体系,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养成良好思维品质的同时,还应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具体得说,就是要使学生更好的感知和理解数学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一种美的氛围中接受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陶冶。
一、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揭示数学美的存在。
数学中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感知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爱好,有助于智力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体现数学的美,揭示数学美的存在,利用数学的美来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审美欲望,使之自觉地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
数学中美的因素是极为丰富多彩的。数学概念和公式的科学性、准确性,数学结构系统的统一性、和谐性,数学定律和法则的概括性、普遍适用性等等,都是美的体现。
要使学生悟出数学中的美的因素,就要创设审美情境。使用色彩美的教具、学具和多媒体,就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审美注意,积极地获得知识。
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拼组”一课时,有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让学折一折或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边都相等。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千变万化的数学迷宫里,确实存在着固定不变的规律,即美的存在。在利用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这个引导学生从直观形象入手,使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推导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进一步激起了他们的探索精神。这一过程是何等的简洁,又包含多么丰富的内容。于是,学生对数学的美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这种把科学知识作为追求对象,并被“发现”,被“理解”,这个过程本身也会令学生兴奋和满足,引起审美喜悦。
美育渗透于数学教学,使知识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形象地展现出来。在教学“平面图形的拼组”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小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教学时,让学生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或用几个大小相等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六边形(或三角形),用几个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或长方形)等,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这样,学生的学习情趣高昂,他们沉浸在愉悦之中,感受到了数学的美。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是渗透美育的有效手段,也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电化投影片,使学生生动形象地认识了在黑板上很难或者不可能亲自感知的知识,形成过程,并真正搞清了知识间的本质与非本质的联系和区别,使知觉与思维变得更直接、更迅速,更深刻,与此同时,也给了学生色彩美、形象美、思维美等多种美的享受。
即使是计算,如果我们能感悟到隐含在数学对象之中的简单、统一、和谐和次序的关系,就能协调我们的思维,在大脑皮层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有助于解决问题。如在数学10以内和20以内的加、减速法表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让学生感受出数学的“次序”美。这样使学生在简单的计算教学中,感受到数学的次序美的同时,也牢固灵活地掌握了基础知识。
二、运用情感的迁移,增加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
情感化是进行美育的的最基本特征。美育的过程,是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审美活动的实践过程,主要在于引起学生情感的激荡和共鸣。在讲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如37-8,这题较普遍的计算方法是:十位退1当作十,17减8等于9,20加9等于29。学生互相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有的分解8;有的从37里拿出10,剩27,用10减8等于2;再用27+2等于29等,给学生肯定,这样处理,不仅使学生增知识,长智慧,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情感的唤醒和激励。
在作业评讲和课堂反馈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差错,不是严厉的批评的指责,而是引导、点拨,循序渐进。这样,教师保护和培养了学生,尤其是待进生的自尊和自信,同时也赢得了孩子的心。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启迪,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突出了美育的情感性。
三、注重教师本身的审美意识。
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活动,是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进行的。所以说,实施美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审美意识。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语言为信息载体,是在丰富生动的审美教学情境中沟通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媒介,它渗透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我研究和推敲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教学,力求严谨周密。另外,我对整堂课的引述,提问,过渡,讲授,小结等阶段,语言力求简洁明了,不机械重复,以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可辨别性。数学课使用精炼,规范的数学语言,不仅能提高知识传授的清晰度和可靠的接受度,更能增加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让学生在直接接受知识信息的同时欣赏到教师教学的语言美。
其次,我精心制作直观教具,使学生在直接感知的过程中感受到色彩美;合理设计教学结构,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练习和反馈由浅入深,层层深处,使之严谨有序,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体会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和谐美;在配以富于启发性的板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理解知识重点的同时,感受到板书的布局美。
在课堂教学中,美育渗透于数学教学中,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愉快,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美育渗于数学教学,能使学生在美的气氛里情绪高涨地学习,生动、主动地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课堂实践 篇4
一个受人尊敬、受人欢迎的语文老师,都会自觉地在语文课堂上播撒美的种子,让美的思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在学生身上开花结果。在教育教学中实施美育,应该成为我们所有教师的品质之一。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一、小学语文美育的现状
1.重德智,轻美育
我们的教育方针明确要求学生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然而,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与德、智、体相比,美育所占的分量最轻、地位最弱,不少学校和教师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分数,忽略了育人的根本职责,把美育当作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被一些教师当作软目标而不予以重视。
2.一问就有,一做就难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教师的教学计划中都制订了相应的美育目标。实际上很多学校以为美育就是教会学生唱歌、跳舞、画画。说到底,就是对美育缺乏足够的认识。
3.忽视学生审美个体的差异
不少课堂老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课堂上始终有一只老师无形的手牵着学生走,学生心灵的火花、独特的感受,都被老师的教忽视了。
二、美育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错,教师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党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可见美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美育,让孩子从小明辨是非美丑,从心底里向往真善美,自觉地远离假丑恶;培养美的情操,净化幼小的心灵,从小心存善良、与人为善,有爱心,乐于助人,好好学习,既会做事,又会做人;长大后具有高尚的品质,健全的人格,愉快地生活,为社会作出贡献。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感染熏陶作用,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责无旁贷!
三、让美育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语文中的美育旨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怎样让每个小学生从小养成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观念呢?作为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启迪智慧、增强生活乐趣,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1.美育蕴含在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中
学生喜欢语文课,是从喜欢语文课本开始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插图色彩鲜艳、清晰精美,形象生动、活泼可爱,首先就给孩子心理上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感受自然的美。教学《秋叶飘飘》一文时,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陶冶学生心灵。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采集树叶标本,各小组之间开展赏叶会,通过比一比、赛一赛、分一分的活动,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有的能按颜色分出树叶:绿、红、黄、蓝、黑等,有的能按形状分出树叶:圆形、卵形、针形、心形等,学生既学会了事物可以按不同的标准来分类的知识,又从中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情趣。
(2)善于捕捉教学时机。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回想我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当学生情之所至,急于表达时,我让学生联系实际,想想父母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要使学生感情入境,体情明理,出境悟文,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把学生的情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一步步激发出来。使学生真正做到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从心灵上得到启迪,受到感染。
(3)让学生多积累。从课文中背诵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段,从课外阅读和生活实际中获得语言材料,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2.美育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美的情感从哪里来?从对文章的`品词析句,从朗朗的读书声中来。
记得我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朝鲜人民为什么称志愿军为亲人?志愿军为什么成为朝鲜人民的亲人?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很快地进入朗读课文这一环节,接着我再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深入分析体会亲人之间的感情,这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真切的情、真挚的言在阅读中从学生心田缓缓流出。我再通过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大娘为了战士们,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而昏倒在路旁,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空着肚子和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等内容,让学生明白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又激发了学生用心去感受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一节课有音乐的刺激,媒体的辅助,教师的引导,在朗读中开始,在朗读中结束,整个课堂书声琅琅。
的确,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使德、智、体、美等教育并列发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渗透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人格完美的高素质人才。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课堂实践 篇5
云盖陈晓翔
在活泼欢快的音乐声中,孩子们愉快地走进艺术殿堂,开始美的创作;五颜六色的橡皮泥,在孩子们丰富的想象中,变成了美味可口的盘中餐;在宽松自由的气氛中,孩子们热情交流,真诚评价,学会欣赏美,鉴赏美;孩子们又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把自己美的作品创作为美的作文。作文展示中,孩子们生动形象的语言,让我们更真切地触摸到孩子们美的心灵。课堂中,自始至终,处处洋溢着美的气息,是美的教育,美的熏陶,因而有了美的收获。
这种在课堂教学中融进美的教育的特点,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学校课改实验的特色;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渗透美育,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我们努力实现美育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催开学生的智慧之花。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够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打破陈旧单调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要把美的情趣美的灵魂带进课堂,让课堂活起来,学生乐起来。我们首先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美的情境,美的.氛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比如上数学课,老师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孩子们与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一起学习,一起思考,一起竞赛,激发了孩子们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的热情。美丽动感的教学环境,让孩子们不再感觉到数学的枯燥,有滋有味地遨游在数学王国里。语文教学中,我们开展了以“古诗诵读”和“口语交际”为重点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美的素质。古诗词易于吟诵,词句优美,意境悠远,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珍宝。给古诗词配上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孩子们品读诗句,从中理解美;引导孩子们给自己喜欢的古诗词配上图画,表达自己领悟的意境,从中体会美;或者小组合作,角色表演古诗词,演绎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从中学会鉴赏。这样诗情画意学古诗,不仅为孩子们打下良好的语言文字基础,更使他们深切体会到语言文字和文体结构的美,提高了审美情趣,陶冶了情操。小学语文教材荟萃了中外名著佳作,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尤其是诗歌,更是有一种挡不住的魅力,强烈地吸引孩子们。我们把朗读诗歌、仿写诗歌与口语交际结合起来,为孩子们构筑一座展示美与智慧的平台。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打开了孩子们想象的闸门,产生了创作的欲望。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毫无保留地互相交流,真诚赞美,自信展示,情感得到了宣泄,美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体育课上,老师不再局限于让学生反复练习基本动作,而是让孩子们自已动手折纸飞机,然后比赛谁的飞机飞得高,飞得远。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主动地练习投掷飞机,玩得不知疲倦。而在这样快乐的游戏中,孩子们认识了轻物投掷的概念,掌握了轻物投掷的方法,感受到了体育的美。
在这种美的熏陶中,孩子们的能力得到了飞跃发展。他们用灵巧的双手,为自己创造了花团锦簇的美好环境。一幅幅自己创作的科幻画、诗配画,装点着美丽的校园,营造出一派美的氛围,时时美化着孩子们的心灵。孩子们有了一双慧眼,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凝结成一份份图文并茂的数学周记,数学手抄报,让数学的理性美和艺术的灵动美有机地结合。诗歌是真善美的化身,诗歌的阅读和创作培养了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看这一幅幅古诗配画,仿写诗配画,手抄报,融入了孩子们独特的眼光,新奇的想象,充满童心童趣。特别是孩子们的预习作业,已经能够对课文进行再创作,用书法绘画,音乐表达自己的理解,更体现出孩子们灵巧的构思,聪敏的头脑。孩子们美的触角也伸向社会,伸向科学,这一幅幅科幻画,折射出孩子们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与欣喜,孩子们在创作中体会着快乐,体会着五彩缤纷的美。
丰富多彩的综合活动,也处处培养孩子们的美。健美操的训练蹦蹦跳跳,神采飞扬,培养孩子们的形体美,节奏美;广播站的讲故事,播新闻,培养着孩子们的语言美,音律美;小记者团的采访、编稿、拍摄,培养了孩子们的文字美,结构美。素质教育成果汇演中,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折射出心中纯真的艺术美。更有那灵巧的小手,巧妙的构思,变废为宝,变成一件件美丽的衣裳,幻变出一个个美丽的形象,发展了孩子们不拘一格的美育的空间思维。
美,无处不在!把美育融入教学中,融进生活中,能提高孩子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孩子们树立“求真”、“崇善”、“爱美”的信念,成为一代有灵魂、有理想、有情趣的新人。这是我们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
美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思考 篇6
关键词:童话,美育,化学教学
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中一句话很可能曾经是被有意忽略了, 他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而一旦谈论到学校的美育, 人们的头脑中出现的多数是音乐、美术、体育这些艺术类学科的教学。然而, 数学、语文、化学、物理能够在没有美育追求的空白中, 独立支撑着进行下去吗?化学家告诉你, 那个元素周期表最初是十分不完整的, 残缺不全的, 美的规律引导他们在发现某些元素之前就把它们填上去了。
多年的化学教学, 我一直可以听到学生们的抱怨:“天啊, 又是试卷?”化学的美与内涵只剩下了分数吗?猛然间, 我发现自己很久也没有发现化学之美了。一个优秀的作者能把最枯燥的话题讨论的引人入胜。如何把化学教学中枯燥的内容变成引人入胜的话题呢?作为一个教师, 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学本身是可以传染的, 想有好学的学生, 须有好学的先生。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 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经过了一系列的思考, 我决定更改化学教学的一些枯燥的做法。阅读《遨游兰色水世界———海洋化学点滴》这本书时, 我被一则“臭氧的自白”童话形式的小短文吸引, 在一次课堂教学中, 学生提出对臭氧感兴趣的时候, 我阅读了这篇小短文, 谦虚的臭氧在对自我的描述中完成了臭氧性质的介绍, 学生接受的很快, 在后续的提问中学生掌握也很好, 达得了很良好的教学效果。于是一个创设趣味活动,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想法在我心中酝酿出来。在碳的复习课上, 我对学生说,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童话故事《二氧化碳的冒险》。新颖的教学方式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于是, 在温暖的童话中, 故事的主人公完成了一次冒险的旅行, 从不安分的逃跑到最后决定回到自己的大家庭中发挥自己的长处, 完成自己的使命。而我的学生, 则兴致勃勃的把二氧化碳的性质复习了一遍, 我又提出让学生对照童话的故事情节, 把涉及到的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用方程式写出来。
课堂里响起了纸头的沙沙声, 一份份随堂作业完成了。
这时, 一个学生若有所思的问我:“老师, 这个方法挺好用, 我觉得原来学习的水的性质也能编个童话呢!”
应同学们的要求, 我布置了一份特殊的课后作业, 请化学课代表负责动笔, 集全班的合力编写一个有关水的性质的童话故事。
这个作业获得了学生的欢迎, 他们似乎迫不及待的请求我把课堂上讲过的《二氧化碳的冒险故事》打印出来供他们模仿, 而且还很有兴趣的请教我水有哪些性质。感受到学生的热情, 我忽然对自己的教学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越来越多的人在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 我们也可以说, 那些在向学生传授真知时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老师又请来了一位“更好的老师”;那些使得学生索然寡味的老师就是赶走了“最好的老师”。仔细想想, 兴趣是什么, 从何而来?美学因素是基本的源泉。我的课堂上, 有学生对我说过:“老师, 我可以安静的在你的课堂上, 如果你逼迫我学习, 那我就只能睡觉了。”在学生的“懒惰”面前, 老师是很无奈的, 因为班级里面总有学生是要学习的, 如果你为了几个睡觉的同学而纠结不放, 仅仅和他们一斗高下, 争吵、教育、大声的呵斥等, 只能暂时唤醒他们, 可以让他们遵从你的纪律, 但是纪律可以让孩子静静的坐在那里, 然而, 只有纪律, 他的脑海也是静静的, 没有波涛, 没有海浪。
过了一个多星期, 我收到了有关于水的性质的童话故事。虽然故事编的不是非常严密, 不过学生们可是非常得意。看着学生兴趣满满的样子, 我感觉我最初的设想是正确的。和学生的沟通中, 发现学生并不停留于编童话故事, 对学科的知识掌握的很好, 得益于这种新的教学方式, 感受到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我的工作热情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如果学生的心灵是一扇关闭的门, 那么找对钥匙很重要。而这个钥匙应该就是美育。
首先分析化学的特点: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在研究物质的过程就是发现自然之美的过程, 而童话具有诱人们向好, 给人们以美好的明天的特点, 童话浅显易懂, 并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用童话作为物质之美的一种表白, 可以打开学生的兴趣之门。
第二, 化学之美在于它给你新的视角来观察我们的世界, 在意识形态上, 我们通常认为, 空间是空的, 而物质是实在的, 可是事实上, 任何物质本质上都是空的。很多研究表明, 物质由原子构成, 而原子则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的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 可是这个占据了全部质量的原子核它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百亿分之一。
第三, 化学变化是有新的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生成了新的物质, 现在的素质教育强调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那化学教学就应该体现这种创新性, 困顿在原本的教学中, 靠纪律做保障, 靠记忆来提高分数的应试教育, 痛苦的不仅仅是学生, 还有失去了美育和美学体验的教师。如果用普遍必然的规范把生活的一切规范化、齐一化、平等化, 大家做的事情都一样, 人人都像一个模子里造出来的, 生活就差不多不值得一过了。又如果让生活不再有坏人坏事, 就不得不让生活没有诱惑, 很显然, 只有当没有诱惑, 人才不做坏事, 可是如果生活没有了诱惑, 就完全不值得一过了。教学呼唤创新, 也许讲童话故事学化学知识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 但是, 在小范围的实践中, 我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对于我所教的这类学生, 他有一定的适合性。而反思整个的教学过程, 从收集资料编写童话故事, 到上课中师生互动, 再到学生自己编写童话故事《水》过程中, 学生之间不断的互动, 和老师之间的请教讨论, 所有的过程都让我体会到一种温暖, 这种温暖是一种美的体验, 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我教你学, 你不学也必须遵守纪律这样的一种冷漠的状态, 而是一种有聆听, 有创造, 有成功体验, 有教学效果的一个互动的过程了。在后续的教学中, 我也把水的性质讲解中安排了溶液的图片, 增加教学的美感, 对学生的情绪调节, 对教学的辅助效果非常明显。
我在野外看见一簇簇美丽的野花, 他们茂盛的开放, 我问道:“没有人欣赏, 你们为什么那么认真的开放?”野花回答我说:“傻瓜!你以为我开花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吗?我开花是为了我自己, 而不是因为别人的缘故。我开花是因为我喜欢开花。我活着, 我开花, 这就是我的愉快和乐趣所在。”学校的教学活动是在一个个独立的教室中进行的, 这种模式把教师和同仁隔离开来。所以教师常常是孤独的, 他的教学工作也是具有同样的孤独性。审视自身的教育工作, 或许我们也是这样的一簇簇的野花, 开在无人问津的路边, 可是这不能阻止我们对美的追求, 不能阻止我们在工作中渗透美育的教育。美在学科教学之中, 美在师生关系和谐之中, 美在作为一个教师, 你的思想被学生占有并视为己出, 美在你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美的精神影响和感动了你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李开复、范海涛.世界因你而不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7][德]叔本华.叔本华美学随笔[M].韦启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M].金林祥、张雪蓉.编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75
[5]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篇7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美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77-01
提及美育,人们普遍认为其无非表现在音、体、美及文学范畴领域。然而,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美育主要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如何陶冶道德情操,如何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蕴含着其他学科难以诠释的美,是一种理性之美、一种抽象之美,不同于我们大自然中天然之美,不同于人类所创造的艺术之美。
儿童时期的天性是比较突出的,通过《思想品德》《自然》《社会》等课程的开设,使学生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作为从事多年数学教学的老师,我认为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美育教育的内容,需要教师将教材中的美育挖掘出来,使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成为每个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开启儿童对图片的认知美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悠久历史、悠久文化,我们生于这个历史文化集于悠久的民族,而这个民族充满了对美的要求。我们的整个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教材里面的插图,版面的数量都较多,而且图画清晰、色彩鲜明、画面感形象具体。对于这些画面的插用,使本处于初级阶段的学生审美具有一定的提高,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开启儿童对实践的创造美
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对于美的欣赏无法深入,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欣赏。他们看见花开得漂亮,只是感觉外表很美观,不会在意他们是否会有美的内涵,这时便需要教师启发学生联系自身的体验,联系实际生活来说自己认为美的东西,为什么会认为这些东西美呢?在此之前,教师可先举例演示,如教师手中的教学课本,可先问学生是什么形状,具有什么功能,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辨识能力,还能开启他们对实践的思考,一举两得。
如在教小学二年级《神奇七巧板》时,教师通过几种图案的组合分解,使学生明白,一个无论怎么复杂而又难懂的图形,通过大脑的思考,最终便可分解为几个简单、明了的图形;相反,几个简单、明了的图形亦可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拼成一个美观的图案。也可让同学们自己用七巧板摆成自己比较喜爱的图形,如小兔、小鹿等。最后让同学们自己举手将自己摆好的物体放在讲桌上,与大家共享。这样,不仅让学生活动起来,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陶冶他们的情操,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
虽然数学的教学中,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而美育因素不会像艺术美那样明显可见。这样便促使教师的教学的过程中,格外注重实践性。如十个记数数字,0、1、2、3、4、5、6、7、8、9,在不同的方面代表不同的数值,用这十个数字的任意结合,它们所产生的结果不同。如“1”和“2”相加,显然为“3”,教师可将给学生得到的小红花为基准。小明和小雨拥有同样的小红花朵数,因为小明帮助小亮打扫卫生,所以老师要将2个小红花作为奖励送给小明,这时小明的花朵显然比小雨多了2个。这样的奖励,老师既教给学生加、减法的运用,又极力夸奖小明乐于助人的美育,充分地把数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兴趣。
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启儿童对生活运用美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数学美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生活充满数学美,用数字美装备生活。而这些是当年学生在对数学的美有所了解,有所感知的基础之上。而对于教师数学环节的精心设计,不仅能使学生更好、更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例如,在教师教学生学习“对称图形时”,可引出圆。教师可先问学生,汽水瓶的盖子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正方形或三角形?有的学生便会很快说出:因为圆形的盖子外观美观。这是教师便可引导他们:“谁能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回答?或所见过的知识回答?先让学生自由讨论2分钟。经过学生的讨论回答后,可得出:第一:圆是对称图形;第二,圆的直径都相同,所以圆的盖子顶起来相对容易,不易掉进小瓶里。如果瓶盖是正方形盖的话,水会洒出去,肯定不能。这样学生从生活经验和知识处罚使学生积极进行讨论,倾身于课堂美育培育的氛围,感受数学之美,使抽象之美生活化、具体化,充分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
四、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小学数学美育教育原则
首先,美誉的最重要原则——形象性原则。老师们在数学教材中如数的组成和分解章节,倍的认识章节以及乘法除法的意义章节利用形象性原则展开美育教育,可达到事半功倍。其次,情境性原则,情境中融情于景,情景相容,使情感,形象交融于一体。“形象”的数学知识再用“情感”的外衣装扮一下,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分激活,使每个小学生的美育得以充分绽放。第三,自由性原则。在小学数学中同样应该提倡自由性原则,但不宜过头。毕竟数学不同于艺术学科,可供自由驰骋的天地不是很宽。它会受到很多确定性因素的制约。
五、束语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的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学生感受美、鉴定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明园.《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中渗透美育教育》[J].《科技探索》.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23-389.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8
马驹桥镇中心小学 阮春颖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美育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
在美育的渗透过程中,受教育者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处于美感的激情状态。如果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范围,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对学生实施美育,并把美育融入整个教育活动之中,使他们不断地得到美感的陶冶,那他们就会逐渐养成认识并追求美好事物的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树立起美的思想,最终形成美的人格。
那么,如何在语文的教学中体现美育的思想呢?
首先是体现在朗读上,通过朗读感受语言带给人的美感。朗读课文,使我们可以真正地走入到文本当中。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去理解与感受,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到作者的美好心灵以及品质。在感受美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洗礼。
在《共同的家》一文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知道自然界的万物是那样的美好,产生喜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朗读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的同时,理解认识自然中的一份子,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会为地球妈妈做些什么的时候,也教育了孩子要爱护大自然中的动植物。
其次是让学生充分的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美。大家都知道,仅仅凭借对美的事物的感知,所得的美感只停留在表面和潜层,是不深刻的,必须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产生相应情绪体验,才能通过各种美的体验和品评鉴赏深化对美的形象认识与感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所以要精心的组织好真切的体验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语文的美。
在语文教学中常会出现多个角色的对话,这时就需要教师调动学生,使他们充分的参与到教学的环节之中。通过角色的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通过角色的饰演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角色的定位与角色的情感表达,从而获取美的体验。此外,体验美不仅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中来,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提升自信心。再次是书写教学时,感受汉字结构的字体美。一年级的教学主要内容为识字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手段及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字形,积累生字,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在学习生字的时候,学生们经常会通过观察发现字的间架结构特点上的美感;在书写时,感受汉字摆放的美感。每次,识字教学过后,我们班都会展示学生的作品,看到漂亮的字,大家都止不住的称赞。我想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已经感受到书写规范、整洁的汉字,其实是带给人一种美的视觉享受。同时,通过展示也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最后是注重把握好美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毕竟以语文教育为主,不能因为强调美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一种辅助式的教学手段,应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在教学过程之中。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艺术性和操作方法。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主要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要点到为止,不能因为穿插的形式或内容而影响到语文的教学。教师要有侧重点,不能一味的只注意到美育教育而忽视了语文课教学目标的完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课堂实践 篇9
爱美、追求美是人的天性。罗曼•罗兰说:人类有一种爱美的本性。美育正是中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是语文教学的原则之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中明确写道:“高中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要用“美”来吸引学生,渗透审美教育。
一.学生需要“美”的熏陶,教师需要“美”的修养
走进校园,你会发现有不少中学生们沉浸于网络游戏的迷幻世界中不可自拔,他们的心灵都被狰狞的怪兽占据着,被彼此残杀的血腥充斥着,他们的暴利倾向愈加明显;还有一些同学对周围的一切冷眼漠视,他们无视老师的尊严,父母的付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凌驾于万物之上,肆意践踏他人,天下唯我独尊;而任性妄为,目空一切,社会责任感差,毫无公德心更是十分的普遍。面对这样的现状,培养高品位的审美观,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正确地分辨美与丑、是与非,在现今便具有着重大意义。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不仅给学生带来文学上的享受,同时也在精神上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如《我的呼吁》中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我与地坛》中与命运的抗争和对母亲的愧疚,《<宽容>序言》中对宽容的呼唤等等,通过阅读和赏析这些课文,同学们能够深刻地认识到真、善、美,对人生,对生命,对社会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充满美感的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们在心理形成共鸣,帮助他们爱美恶丑、从善拒恶,抵制没落、颓废的思想情调和庸俗的生活方式的侵蚀,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
要想进行成功的审美教育,语文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审美情操,出类拔萃的审美修养,否则就无法理解、感悟文中的美感,也就不可能称职地进行美感教育了,更加不可能帮助学生远离低俗,走向高尚。语文教师只有先用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念武装了头脑,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加强自己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审美的心理品质等方面的修养,多阅读相关的文艺美学著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学知识和美学修养,才能帮助学生抵制腐朽、丑恶、颓废的文化因素对学生稚嫩心灵的侵蚀和毒害,吸取进步、健康、科学的美的文化因素为我所用。语文教师要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美的使者,在课堂上撒播美的种子。
二.挖掘“美”的素材,插上“美”的翅膀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姹紫嫣红;教学形式不拘一格,丰富多彩。在其中有着大量的“美”的教育因素,每个语文教师的面前应该是海阔天空,我们要放开手脚,带领学生在其中驰骋飞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愉悦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学中获得审美启示。因而唤起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主动性和创造力是审美鉴赏的关键,语文教师就必须凭借课文,挖掘“美”的素材,给语文课堂插上“美”的翅膀。
1.用自然美点染课堂。“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人与大自然的对话,与青山绿水的交流,常会激发人们的诗情画意的勃发。品一品《荷塘月色》中飘着淡淡幽香的月下荷塘,笼着轻柔薄纱的塘上月色,以及心怀淡淡的哀愁和喜悦独步月下的作者组成的静谧、和谐、优美的引人遐思的美景图,唱一唱《沁园春•长沙》中辽阔壮美的秋景前那慷慨旷达的气魄,投身革命的豪情,吟一吟《山居秋暝》中清新怡人的“清泉石上流”,《雨霖铃》中凄冷萧瑟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气势宏伟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幅幅以情寄景、情景交融的图画,使学生领悟到或壮丽、或秀美、或凄凉、或美好的自然风光,引发深刻的美感体验,这无疑是美的源泉所在。1
2.用人文美感染课堂。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领悟,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是诉诸于学生灵魂的行为。翻开语文课本,人文的光辉随处闪耀。杜甫 “艰难苦恨繁双鬓”是一腔愁绪的积累,“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壮志难酬的感伤,鲁迅在《灯下漫笔》中理智却痛苦地指出几千年来国民身上的恶疾,这里闪耀着的是忧国忧民的伟大人格。《胡同文化》对胡同没落的惋惜与豁达,《米洛斯的维纳斯》对艺术的珍爱与赞美,《道士塔》对文化遗产流失的痛心,这里闪耀着的是理性思考的智慧。《我有一个梦想》中马丁•路德•金为黑人们争取自由民主的豪情,《我的呼吁》中史怀哲对全人类的关怀,《我为什么而活着》中罗素充实伟大的人生,这里闪耀着的是崇高的生命价值。还有《守财奴》中贪婪、冷酷的葛朗台,《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保守、反动的别里科夫,《雷雨》中冷酷虚伪的周朴园„„这些无不使学生在心灵上、思想上受到感染,或爱,或憎,或敬,或嘲,我们已在他们的灵魂深处埋下种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完美的人格,思考人生的价值,塑造健康高尚的灵魂。
3.用文学美提升课堂。课本中的文学作品往往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都要通过文学美来体现。如《滕王阁序》的才情美之所以让人叹为观止,正是因为文章中那瑰丽的词采,工整的对仗,铿锵的音韵,自然的用典,浓墨重彩、极富层次感的景物描写,渴望用世的抱负和强自振作的意志。文用骈体,通篇气势奔放,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境浑融,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另外,课本中还有许多作品,体现了多种多样的美学风格和文学境界:或清新优雅,或汪洋恣肆,或飘逸洒脱,或沉郁顿挫,或深刻犀利,或凝练含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钻研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契机,使学生不仅获得美的享受,而且加深对文章主题和技艺的理解。提升语文教学的功能,从而获得完满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激发对“美”的感悟力,培养对“美”的创造力
美育的最大特点是以情感为中介,潜移默化的,因此,没有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就无法准确、深入地感受到美,缺少课堂教学之美,学生这一主体就很难进行能动的审美,因此,除了挖掘课本的资源外,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之美,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启发诱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并创造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人生,树立高品位的审美鉴赏观。
1.赏心悦目,激发兴趣。
文学作品与其它形式的艺术不同,它的美本身具有抽象性,但审美对象却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本文字为主,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手段,精心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发他们去感受其中的美。
比如阅读鉴赏王维的《山居秋暝》,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有画”的意境美呢?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意境相同的画面,启发学生从景物的色彩、动静,从画面的构图、氛围等方面感知诗歌。然后从感知形象引发开去,让学生想象这幅诗画中由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红莲、白石构成的色彩美,由“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照”的宁静和“竹喧”、“莲动”的喧闹构成的动静相生的映衬美,更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含蓄美,“王孙自可留”的情趣美,当然要让学生最终描绘出心目中的山居秋景图,那是独属于个体的唯一,是每一颗心中感受到的诗意美。再如《诗经•蒹葭》是一首朦胧之美的千古绝唱,为了更好的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先放一首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歌,这首歌的歌词就是《蒹葭》,之后将这首诗作简要介绍,还可以让学生当场吟唱这首诗或这支歌,学生们很快就能熟记成诵,而且深刻领会了诗歌的意境美,产生了强烈的效应。
利用媒体,可以让学生们的眼、耳获得美的享受,这在创设情境上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的,我们应该利用好它,使之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2.“披文入情”,加深美感。
对语文教学来讲,学生为老师的讲授所陶醉就是感染。语文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教之生情,授之生趣,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感染力,充满激情地进行教学,就极容易激起学生美的感受和学习的热情。除了运用多媒体的手段感染学生的情绪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抑扬顿挫的声调,饱满高昂的情绪感染学生,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强其审美的内驱力和激动强度,使学生达到情绪的兴奋点,与作品与老师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审美的愉悦。比如姜夔的《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词句给学生提供了时空转换的想像空间,教师可以点拨学生想像过去二十四桥的繁华让月亮都心潮荡漾,说不定也发出了笑声,而如今月亮依旧,却只剩下一泓凄冷的河水伴着孤独的月影,月亮也只能寂寥无声的黯然神伤了。这时学生们就可以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到“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意境,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意境美的感悟。
3.融情笔下,审美创造。
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感受和鉴赏美,提高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创造美。写作就是最重要的渠道。在引导学生体味作家文字中那动人的美的基础上,就要引导学生以获得的审美感悟去认真观察生活、体味生活,以美的眼睛去寻觅生活中的美,并把它创造性地表现出来,去感染更多的人。
如在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许多同学都被伟大的母爱深深打动了,这时,教师发下作者另一篇怀念母亲的短文《秋天的怀念》,读完后同学们再一次被朴实而坚强的母爱所打动,此时让学生们从记忆中寻找同样感动的片断,记下自己对父母最真实的情感,不仅锻炼了写作能力,而且让学生们体会到抒写真情的文章才是最打动人心的,更重要的是理解了父母的爱。
把美的感悟融入到写作的创造性活动中去,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才能焕发光彩。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课堂实践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审美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它渗透在社会很多领域。语文是接触悠久文化的开端、前提及基础。小学是人生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教育的启蒙阶段,所以小学语文对于国家、学校、孩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教学中能够让孩子在获取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审美意识的陶冶是十分关键的。很多时候,语文教学缺乏对孩子美德方面的引导和教育。面对教育现代化改革,老师应当改变对于语文美育教学的認识,充分发挥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语文美育教育的内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古老的中国谚语告诉我国,教育是人类最重要、最艰辛和具有重大责任的一项事业。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语言文字的教育,这是承载我国优秀文化的载体,没有了语言和文字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文明,所以,人文教育是我国文化教育的根本。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是整个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环节,由于小学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是关键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一个学习阶段,所以,这一阶段的语文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总的来说,语文教育承载着塑造人生的重要任务,语文中包含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是小学生阶段重要的美德教育内容。小学语文教育在教育孩子学习文字和语言的同时,也给孩子打开了通往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大门,让孩子领略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这对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语文通过育德的方式向孩子传授中华美德故事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了孩子以后的行为和品质。可以说语文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开端。语文与美育结合起来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这种教育内容的结合能够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品质,同时也让孩子在受到美育教育的同时,增加对自身能力的认可,提高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为孩子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教学内容的结合同样也会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平衡发展,使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的人格。同时能够加强孩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培养和增强孩子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语文美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美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重在小学语文阶段对孩子的熏陶。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升华学生。这是美育教育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美育教育主要让孩子在现实中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学会感受美,认识美,接受美,并且创造美。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形式,所以语文教育与美育教育的结合要注重教育形式的改变和融合。总体上来说,语文教育与美育教育的结合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注重课堂教学与室外教学相结合,营造语文教育和美育教育的多重环境。课堂教学是我国传统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也有一些不足。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老师,教学的重点是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所以学生主体意识的缺失导致孩子对于知识的接受兴趣不高,这样很难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语文教育和美育教育的结合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孩子去感受美育教育的内容和内涵。世界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让孩子走出去,让她们睁开自己的眼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她们去感受,同时把语文教学的内容融入其中,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春天组织孩子到花园里去玩耍,让孩子感受春天的气息,然后让孩子写一篇作文,或者口头表达自己对于春天的感受。或者举办一些文化交流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文化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这样不仅达到了让孩子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也让孩子真正地领略到大千世界和语文的魅力。
(二)注重对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学氛围的营造。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体会语言的旋律美,体会字体的形态美。所以语文教学与美育结合应当重点营造出优美和丰富的环境,让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得到熏陶和升华。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比如音乐播放工具,选择较为优美的音乐进行播放的同时,选择学生进行朗读,或者由老师亲自来为学生朗读,这都是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把孩子的感情全部调动起来,活跃课堂的氛围,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语言和语文的美。
(三)注重学生自身的鉴赏能力和能动性。对于孩子来说,自身的能动性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所以,老师应当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孩子对文章和诗句的鉴赏能力,并且让孩子在鉴赏的环节中学会如何去鉴赏,如何欣赏美,如何体验美,如何描述美表达美。比如在阅读理解的环节教学中,老师应当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体会作者写作的心情、写作的背景以及写作中所运用的表现方式、表达手法,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如何鉴赏文章,领略文章的精神内涵。
(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创造美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让孩子在具体的实践中学习到创造美的方法,并且能够表达出自身对于美的理解。比如,语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把自己身边美好的事物记录下来,并且拿到课堂上朗读和展示,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让孩子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发现美并且创造美的事物。同时结合书本文章内容让孩子画画,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绘画不仅能够让孩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同时也让孩子切实地去创造新的美的事物。
三、结语:
语文教学与美育教学的结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让孩子在接受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培养了孩子的人文底蕴。语文与美育的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创新,让孩子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多姿多彩的文化世界。
参考文献
[1] 王虹.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实施策略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2012,(5).
浅谈美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篇11
语文教材所选的范文大多是精品, 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这些文章在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都蕴藏着美的质料。语文教学就是要把这些美的质料开发出来, 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那么, 我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带领学生走进美的圣殿, 如何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呢?
一、明确在课堂中进行审美教育必备的条件
1.语文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
在一切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优劣不仅是决定教育水平高低的基本要素, 而且是决定语文美育质量高低的必备条件。对于教师, 尤其是语文教师, 应该成为美的使者, 即不仅是美的传播者, 更应该成为美的发现者和创造者。语文教师若要成为美的使者, 就必须是一个有美学修养的人。作为语文教师, 不仅应从仪表、语言、行为、内心上具备美修养, 还应该具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能够充分感知美的耳朵。蕴藏在语文教材中的美的质料, 要靠语文教师的眼睛和心灵去发现、去感知;潜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美的宝藏, 要靠语文老师的耳朵在学生的言语间去揣度、去触摸。人们普遍认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其实由衷的语言也是人心灵的窗户, 因为“言为心声, 文如其人”, 语文教师不仅要用一双慧眼去探索语文教材中潜藏的美的因素, 而且还要眼、耳并用去发现美好的内心, 这一切又同时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思维。这就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优劣, 决定了实施语文美育的水平和程度。因此, 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 是决定语文美育能否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关键。
2.优美的社会环境是实施语文美育的摇篮。
优美的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 正是实施语文美育必不可少的外因。就学校而言, 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以及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 无一不是有效实施语文美育的外因。所以, 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既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确保整个教育事业健康向前发展的物质保证, 同时也是实施语文美育的最佳条件。就家庭而言, 良好的家庭环境也是一个人成才的基本条件之一。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问题, 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这也是保证语文美育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整个社会而言, 社会意识对学生有着更为宏观的影响, 它是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以一种巨大的力量作用于庞大的青少年学生群体。这些学生群体会将这种社会意识反映到他们的言行举止上来, 也就进一步反映到语文意识中来, 并深刻地影响学生的语文审美情趣。因此, 作为语文美育实施者的语文教师, 必须随时随地对这种影响着心灵的时代社会意识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还要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
二、努力创设情景, 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
“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作者写文章, 胸中必定有一个境, 即一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图景;作品写出来总又饱蘸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创设一定的情景, 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意境, 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 有言出己口、情出己心的体悟, 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 从心里头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美的事物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 形成稳定的情感、意志、性格, 而且使他们所获得的审美经验转化为技能乃至理念、信仰、世界观。所以它也是语文课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如杜甫的《登岳阳楼》, 是作者饱受兵乱、四处飘零、登岳阳楼后所作。诗人忧患余生, 这时处境更加穷困, 心情郁闷悲凉。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情景的凄冷、作者的悲苦孤寂以及对国难民苦的深深哀痛和关切之情, 我通过诗句中的用词来创设情景, 营造一种悲凉凄苦的氛围, 激发学生产生爱国忧民的思想, 激发学生对这个浓郁苍凉场面的想象力, 产生接受生活、热爱生活的感染力。在教学中, 我借助自制的投影片和音像资料, 或用悲情朗读等方式加以辅助, 诱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仿佛和诗人一起进入到了那烟水茫茫、战火频发的动乱年代, 完全融入那惨淡的画面里, 体会诗人浓郁悲凉、缠绵深厚的情感。
三、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 让学生用美读的方式来领悟情感美
富有表情的朗诵课文是感知语文教材的重要形式, 是获取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 入于眼, 出于口, 闻于耳, 记于心, 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跃然纸上, 学生形成立体思维, 能够从多方面感知教材, 不假思索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美。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语文审美教学也应该以美感人, 以情动人, 用情感来叩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怎样激发学生的审美之情呢?叶圣陶先生曾创造性地提出了“美感”法, 就是强调通过对声音节奏之美的感觉, 深入课文的深层意蕴, 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 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读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的体验时写出了如下文字:“常常高声朗读。朗读时心情是振奋的, 仿佛满腔热血沸腾起来了, 特别读到最后‘唯见碧流水’四句, 调子就震颤起来。胸襟也开阔起来, 仿佛自己心中也有无限的豪情胜慨, 大有低回往复、依依不舍之意。”这里谈的显然是在欣赏高潮阶段, 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感应及彼此界限的消融, 是由朗读的节奏之美达于作品的深层情思, 造成全身心的震颤, 形成主体对象的感应, 自我与世界的交融, 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由此得知, 朗读作品时诱导学生产生同步联想, 是激发审美情感, 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进行审美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四、认真引导学生遵循文章思路, 突出美育的形象特征
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 而不在抽象的思想。”美和形象联系在一起, 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遵循文章思路, 认识文章中的艺术形象、景物形象以及记叙文中真人真事的形象, 运用美的形象来感染学生。例如,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了济南冬天下小雪的情景:山是秀气的, 水是清亮清亮的, 风是温暖柔和的, 雪是充满幻想充满柔情的, 山坡上的积雪, 风儿吹动的山面, 日落时的融雪, 体现了济南冬天的美丽, 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 如此动情的山水令学生视野大开。阅读这篇文章, 作者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济南的冬天里, 共同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我们眼前也仿佛出现了一幅美妙的雪景画, 令人乐而忘返。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精致的描绘, 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就是以形感人。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课堂实践】推荐阅读:
谈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10-24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08-16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08-02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07-05
小学语文教学的美育07-02
小学语文渗透美育教育05-30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美育08-15
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09-28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赏读教学法论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