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通用13篇)
谈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篇1
谈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摘要:语文学习应该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培养学生的美育教育。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是多方面的,教师只有努力钻研,既教书又育人,通过美育调动学生的心理愉悦因素,用美的形象感染他们,用美的意境陶冶他们,使他们成为懂得欣赏美,体会美,从而以美的眼光发现美,展示美的人。语文课具有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教材中编选了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语文能力的范本,而且可以借助其明显的思想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语文应重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美育教育
一、小学语文教学贯穿美育的必要性
(一)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由此可见,“培养爱美的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二)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能把美感直觉的形象性,经验的理论性,心理现象和积淀的系列性以及耳濡目染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活动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更浓的诱导力,将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科学文化都来源于社会实践,不仅揭示了真理,还传递着美的信息。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语言文字美和优秀文化美以及老师的各种美的教学艺术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策略
(一)进入角色,激发美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类文章“事”中含情,说明类文章“知”中有情,应用文中也常含情,这无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学生知识的贪乏、阅历的短浅、时代的隔膜、年龄的差异、心理的障碍等诸多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受到很多制约,很难企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微妙之处。也由于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等特征,因而从作者的情感(即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到学生体验到其情感,其间不可缺少“中介”。其“中介”即是教师情感的“投入”和“外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进入“角色”,积极“投入”,与作者悲欢与共,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巨澜。
(二)启发想像,感知美的形态
感知是儿童参与审美活动的直接途径和心理基础。唯有形状、色彩和声音等可感性具体形象,才能刺激儿童感觉器官的兴奋,从而获得对事物美的认识和判断,产生审美感知。
要感知寓于语言文字之中的各种美的形态,必须把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形象。因而,需要从唤起学生的审美想像去寻觅。
(三)引导观察,促进美的创造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美的创造一般是指作文,作文是学生用文章来表现美、创造美,这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高级阶段。作者在这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中,可以发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从创造的产品--作文中感受到自身的本质力量而获得最充分的审美愉悦。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敏感性不强,缺乏鉴别能力,有时往往见丑事容易,见美难,甚至美丑不分。因些,对于语文教学中学生美的创造--作文来说,观察是前提。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灿烂的阳光是美,和煦的春风是美;鲜艳的花朵是美,飘零的落叶是美;丰硕的果实是美,肥沃的黑土地也是美......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留心观察,就能发现各种各样的美,促进美的创造。
(四)理解品味美
教材中有些课文很生动,很感人。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的形象、感人的事迹去打动学生,使学生通过思考、品味,去挖掘主题和中心。例如学习《我看见了大海》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大海的美丽,制作教学课件:波澜壮阔、海天一色、船影摇曳,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大海的美丽。再通过逐层朗读:第一次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河子的成长源于一个美好的故事;第二次读让海的美丽景象浮现于学生的眼前;第三次读使学生理解在海上生存有许多危险;第四次读让学生找到自然中的海洋与生活中的海洋之间的联系;第五次读使学生感受到继父对河子深沉的父爱,这种崇高的思想使他的形象崇高而伟大,成为我心目中最尊重的亲人,有了这样的好父亲,我才能克服一切困难,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学习至此,学生不但把握了文章的主题,而且使继父的形象得到了升华,同时自身也受到了美的教育。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不仅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既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谈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篇2
教学实践表明, 无数成功的教学, 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 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 “美”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 儿童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 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提倡美感教育。那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呢?
一、利用教材寻找美
入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名篇佳作, 涉及到古今中外, 涵括了天、地、人、事、物等, 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 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 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所有这些, 都是美育极好内容和形式,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美, 教师就要认真利用课文中美的因素, 引导学生领略课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人物形象美, 使学生得到美的体验, 丰富美的情感。
二、教师语言渲染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 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 通过它, 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 教师语言缺乏美感,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 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 一位好的语文老师, 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富有逻辑性, 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 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
三、教学过程贯穿美
浅谈美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篇3
那么,如何将美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呢?笔者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得出了一些肤浅的体会。
一、品味语言美,塑造完美人格
文章中准确、形象且富有艺术性的语言不但能给人以美的感受,还可给人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细致品味文章中美的语言,可以陶冶思想情感、受到教育。如《美丽的西双版纳》中对傣族风情图的描写:“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棰再细细地打谷子。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作者浓墨重彩地勾勒出了傣族人民打谷的风情画。打谷场由竹席铺成,男人“粗粗打一遍”与女人“细细地打谷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粗一细,先粗后细,分工合作,相辅相成。女人们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手中挥舞着木棰”,在“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这个比喻贴切、生动而形象,颇有诗情画意。这幅风情画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妩媚动人,字里行间表露了作者对这幅风情画十分喜爱和赞赏的感情。在这里,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浓郁的诗意。在品味这一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不但陶醉在语言美的享受中而且深受真挚的爱国之情的感染。
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抓住那些作者独具匠心的关键词句重锤敲打,体会语言内蕴的美,这样能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田。如《荔枝蜜》的后部分写道:“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呵!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呵!”这一段话,倾注着作者的深情。细细品味这段语言:“颤”,原意为“抖动”。显然,用“抖动”来注解作者的心是不恰当的,因为,这种“颤”不是形式上的颤抖,而是一种真情实感的奔涌,是作者被养蜂员老梁的话猛然一击所产生的思想情感的升华。作者由蜜蜂辛勤地采花酿蜜,自然地联想到劳动人民为创造新生活而进行的忘我劳动,热情地歌颂了“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的奉献精神。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即作者在文章中所要热情讴歌的。通过品味和点化,让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激起学生热爱生活之情,对培养学生“小蜜蜂”式的勤劳、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有着不可言喻的好效果。
二、善于诱导想象,激发审美创造力
文学作品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文字符号变成立体的、新鲜的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明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才能领会其中蕴含的言外之意。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挖掘教材中可以点燃、激起创造性火花的因素,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七颗钻石》时,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文章中小姑娘的世界,和她一起寻找泉水。当文中写到“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向学生提问: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怎么样的梦呢?让学生发挥想像说说梦中的情景。活跃的场面来了,学生们跃跃欲试。有位女同学是这样写的:小姑娘梦见从天上下来一位老爷爷,他慈祥地望着小女孩说:“孩子,现在你看地球上几乎没有一滴水了,这些都是因为你们人类大量砍伐树木、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的,我虽然很想拯救人类,可也无能为力。孩子,或许你可以,但你要记住,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不要自私,都要拥有一颗爱心……”小女孩恳切地望着老爷爷:“爷爷,请问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挽救人类?”老爷爷笑而不答,慢慢地消失了。学生这一想像,虽然筒短,但内容很是丰富,具有幽默的寓言色彩并充满了创造的活力。特别是对应该怎么做才能挽救人类,答案虽然明确却以留下悬念的手法让人思考,真是太美了!这样,学生在享受语言美的同时,也深深地受到了教育。他们明白了在生活中要节约资源,注意环保;同时懂得了,只有人人都有爱的奉献,世界才会越来越美好,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温馨。
三、重在激发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是作品的生命,文学作品中都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通过挖掘课文中的情感美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品味、琢磨,使其得到美的陶冶,从美中激发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如在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时,应从品赏莲花那种“高洁之美”,引导学生严于律己、高尚做人的品格,提高他们“美”与“丑”己分辨能力,懂得语言美、行为美和心灵美的真正含义;在教学《枣核》时,应从赞美文中所体现的强烈的民族情感激发学生爱我祖国、爱我中华民族的情感,认识到危害祖国、背离人民的可耻;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应从体会文章中洋溢的热爱大自然之情引导学生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利用、改造和保护大自然,树立为祖国的建设而贡献自己力量的高尚情操;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从文章中三个典型事例的不同侧面,突出了全体志愿军战士的英雄形象,通过对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赞颂,应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勾起他们对革命英雄的无限敬仰之情,形成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远大理想,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就课文所写的父亲为儿子买橘子一事,应让学生感受到事情虽小,却饱含着父爱亲情,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想一想、比一比,使他们理解天下父母心,爱子之情是普遍并总是相似的,从赞美父爱中引起学生的心声共鸣,激发其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情感,培养他们从小具有感恩的美德,进一步懂得粗鲁愚蠢的不可为……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4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最早把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提出来的是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他说:“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的教育。”小学语文美育的研究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教材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一些写得相当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如《黄山奇石》、《桂林山水》等,有丰富多彩的自然美天工的自然美;如《长城》、《赵州桥》等,有着巧夺天工的艺术美;如《搭石》、《幸福是什么》等,却有着高尚感人的人性美。这些文章搜是我们进行美育教学的好素材,能在语文课上由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去细细体味,那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美的感染力,创造力)会有大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但是,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情境中感受文字美
文学作品的情境是反映生活的重要部分,而情境又是借助语言文字塑造出来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是充满情趣的。”要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文字美,教师必须创设充满情趣的情境,创设美的课堂,诸如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促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如在教授《荷花》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聆听优美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通过大屏幕的荷花展示,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意境中,一朵朵荷花婀娜多姿的跃然纸上。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就是一朵美丽的荷花,绽放在荷花池,身边到处是亭亭玉立的荷花,它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花儿们与鱼儿们还有蜻蜓一起嬉戏-----音乐,图画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的意境中。这样的教学唤起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唤起对三维空间的想象。荷花是静态的,小鱼和蜻蜓是动态的,动静结合的空间美,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神奇”和“美妙”,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课堂互动,感情朗读品味意境美
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性语言能给人以愉悦感,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单调的声音刺激会使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教师的语言要富有节奏感,教学语言节奏感是指在教学进程中,由教师内心情感而引起口头语言快慢、强弱、断续有致的变化,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的结合。其语速应快慢适中,语调要高低有别,节奏要板眼分明,做到快而清晰,慢而紧凑,高而不躁,低而不咽,疏密相间,张弛适宜。如《船长》一文中的开头一部分教师应用低沉的语调叙述;在人们哭泣着与即将沉入海中的船长哈尔威告别时,教师的语调应是急促的。教师语言的节奏感还体现在目标处理时,在讲授重点和深奥之处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在一些容易之处,可加快语速。
除了上课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感外,我们的学生也可以加强朗读,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在朗读中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将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体会中,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比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教学重点部分是感受桂林“山”和“水”的美,首先让学生体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学生自悟的机会和空间。接着指定学生朗读,评议,复读,让读的不是很好的学生继续读。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观察教师的眼神,表情变化。最后,让学生表演朗读。这样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从而由读悟情,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犹如春笋层层剥开,直至学生充分领悟文本所蕴含的情感。这时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充分感受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自然风景。学生对美的体验又多了一份领悟。
三、多样教学,体会课堂的变化美
一层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应地改变教法,推陈出新,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在导语、结语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都应该具有多样化。如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教师可以开门见山:“让我们跟着文中的小松鼠去森林旁边的花生地里看一下,欣赏一下那里的美景”;教学《烟台的海》可采用提问的形式:“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有谁乘过大海轮?谁能讲讲大海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和以往的生活动经历挂起勾,产生美好的遐想。我们提倡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形式和方法,使课堂更具有活力,让班级充满生机,把精神生命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自己分配时间的主动权,有发表自己意见、表现自己个性的自由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潜在能动性,能从多方面学习获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模仿创造,体验成功的美
学生的审美能力光靠课内的若干篇文章来开展是非常有限的,只读课本,不广泛涉猎是不够的。课内是流,课外是源,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提高审美能力,并且适时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创作,让学生在创作中体验美。如一次习作训练,教师发现校走廊上一盆太阳花,最近突然病了,叶子枯黄,细枝条无精打采地垂着,而同样办公室里的那盆却葱绿得很,于是组织学生观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七嘴八舌,教师引导告诉学生这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不易死的植物,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非要调查个水落石出,经过一周的调查,大家认为这棵花是他们害死的,是在无意中害死了小花,这时教师便请同学创作《一棵小花的死》一文,在深刻的体验中,同学们受到了美的教育,也明白了应该关爱身边的生命,不要漠视它们的存在。又如在教学《泊船瓜洲》后,结合班级同学爱看古诗,读古诗的特点,请同学收集春天的诗并登上讲台颂读,有同学背诵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背诵后,鼓励他们去仿写,同学们兴趣很浓,因为他们在创作中体验到了快乐,体验到了美。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美育渗透 篇5
龙山县里耶小学
陈桂芳
小学语文的教育需要与丰富的审美思想活动相适应。我们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能力,让学生经常亲近自然环境,利用声音影像资料提升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水平,改善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理解。同时,要重视学生的思维意识培养,调动学生的情感思想,从而提升学生包括审美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
1、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育审美能力是学生初步认识审美基础标准的能力,通过对审美能力的认识,感知美学教育中人文、生活知识思想,充分认识审美能力培养的关键性。语文教师需要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标准,对学生的审美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进行准确的分析,欣赏大自然教育的美学标准,对社会生活的美学、艺术美学进行充分的认识,加强综合视觉、听觉的感知效果研究。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感知能力,实现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完美融合,提升语文教学的审美效果,培养学生实现综合审美能力的提升。
1.1、亲近自然提高学生的感受美的能力
大自然创造了五彩缤纷的世界,透过大世界认识大自然的美,山河壮丽、轻松挺拔、春夏秋冬、生机盎然。气象万千的自然之美为审美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不尽资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美,透过自然之美,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的学习。小学语文的课本内容大多以自然景致的描写为主。我们要在教学中通过分析课文景观的具体描写,通过学习这种表描写,学会自己描写景观,最终实现让小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思想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在课外之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自然界中观察自然景观,认识课堂书本与课外自然界之间的景物,真切的感受自然事物的存在,从而有效的提升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
1.2、加强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
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小学生无法通过语言文字、图片或声音深刻的认识语文课本中描绘的知识。此时需要教师运用声音影像资料,通过教师教学的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内容,加强学生对于课文中描绘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然景观的意识。学生需要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对客观事物的整体状态、突出特点,从上至下,从整体到局部的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客观事物的基本形状、色彩内容、声音特点等。另外,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学观察方法,对以往的事物进行特征内容分析,充分运用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深刻的展示实际的思想内容,加强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
1.3、组织教学活动,实现对教学的准确理解
针对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些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情况,就需要学生加强对于客观事物有具体的感受。例如,在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内容讲述的是儿童放风筝的感受,写的情景极美。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关注度不同,对于文章中描绘的情致就无法把握。如果教师在教学前,事先举行放风筝活动,学生有放风筝的经历后再学习课文,就会凭借自身经历充分理解语文中的描绘,对放风筝描绘的内容进行深刻的想象,由此产生连续曼妙的美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的组织与教学相关的活动是极其有用和有效的。
2、加强小学生的思维感知训练
思维是人类思考的主要方式之一,思维的形成离不开想象,语文教学的美感是思维情感体验的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培养学生丰富的思维能力,加强学生思维感受的认识水平,确保学生的思维感知能力,这是有利于小学语文教育的。
2.1、利用图画展示,训练思维学生的思维感知
例如,描述一名小学生扶老爷爷过马路的场景,引发学生按照图形内容进行分析,想象风景状态,人物语言的可能表达内容及动作点等,这种思维思想的培训发挥对小学生的语文写作具有良好的培训意义。
2.2、通过深入理解课文,训练思维学生的思维感知
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写到小女孩划开一根火柴,静静的观察火焰,她似乎在火焰中看到了奶奶温暖的眼神。这种情景可以启发学生深入的分析小女孩的内心思想状态,对小女孩当时的处境,与奶奶的思念之情相互联系,启发学生加强认识对课文的理解。
3、调动学生的情感认识
每一个人对于不同的事物都具有不同的感受,根据客观事物的美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客观事物状态进行分析,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注意能力和表达水平。小学生正处于事物的基本认识阶段,对于不同的事物都带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当利用这一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教学创新设计,提高教学情境的营造,利用不同的方式,实现对学生情感表达的启发。利用图画、音乐、绘画等方面,调动学生深刻的加强审美教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美学培养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审美能力,可以加强学生的情感表达,提升学生审美情致,准确的引导学生对基本善恶的判断认识,实现小学生语文思想美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虹.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实施策略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谈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育; 美育; 渗透;
1 引言
语文学科作为小学的基础科目, 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充满着文学魅力以及艺术审美, 对学生后续的成长过程有着很大的作用。而小学阶段的语文古诗教学不仅蕴含了传统文化精神, 还包含了许多基础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对其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与审美性综合能力。因此, 本文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美育渗透进行了分析与探索。
2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美育的功能及特征体现
2.1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美育的功能分析
在小学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 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不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在小学阶段需要教师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 古诗教学作为其中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受到了教师的普遍关注, 通过古诗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古诗的美。现阶段, 随着古诗教学重要性的突显,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也被社会所关注。其主要是通过与古诗教学的结合对学生实施精神情感教育, 以此来让学生体会古诗的美, 从而促进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古诗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可以从社会层面与学生个人层面来进行分析, 其功能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社会功能层面, 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理解美的含义, 而且由于个体之间是相互作用和依存的, 因此在后续的美育过程中其可以对美进行创造, 在促进个人情感的同时, 还可以实现美的传递, 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从个人层面来说, 美育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知识, 并在感性体验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为学生后续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美育特征体现
谈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篇7
一、有效的词句赏析, 感悟艺术美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的好词佳句。教师可以在进行词语、句子的教学过程语文中渗透美育。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读文本, 推敲文本中的语言。而每篇文章又既有典范性, 又各具特色:有讲究韵律格式的形式美;有朗朗上口的韵律美;有浓墨重彩的景观美;有满怀深情的人文美……如苏教版《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 在表现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对昆虫感兴趣时, 作者用了“着迷”“迷恋”“痴迷”三个程度不一的词, 教学中, 我让学生仔细品读文本, 看看这三个词能不能互相替换。在教学这些美文时,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 品词析句,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体味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 还能使学生对文章所表现出美的意境和情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直觉的语言材料, 不知不觉地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二、有效的情境创设, 感受自然美
所谓自然美, 是指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为此, 教师可以用设置情境、制造气氛、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法, 以情动情, 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较完美的境界。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燕子》一课, 是郑振铎写的一篇文质兼美、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抓住这一点看图学文, 教学时注重图文结合, 我先出示挂图, 指导学生由远及近的顺序观赏景物, 而后重点观察燕子,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此图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到春光之美就在于绿叶红花, 燕子飞鸟。因此, 我们在教学这一类课文时, 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 再现课文中的画面、景象、情感等, 把枯燥的视觉文字转为生动的图像声音, 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文本情境, 使他们犹如身临其境, 这样学生更便于和乐于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心灵去体会, 进而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有效的言行推敲, 体味形象美
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 有爱民如爱子的毛泽东、周恩来, 一心为民的孔繁森、大禹, 有对科学一丝不苟的达尔文、竺可桢, 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怀素, 还有深爱自己母亲的陈毅、沉香……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的美不懈追求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训练学生用另一只眼睛去看文字背后的“东西”, 即我们应当巧妙地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 并透过语言文字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运用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 从而感知人物的心灵。学生在此过程中切实受到“真、善、美”的耳闻目染, 促此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与行为, 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实现了“文道合一”的教育目标。
四、有效的拓展迁移, 学习创造美
众所周知, 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而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触摸到美时, 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 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审美价值。可以采用表演、写作练习、续写、仿写等多种方式进行表达美、创造美的训练。如苏教版第二册《水乡歌》, 文中介绍了水乡的水多、船多、歌多。水乡美的东西远不止这些, 我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 让他们自己从中发现水乡还有什么美什么多, 先让他们互相说一说, 然后仿照课文的形式编写儿歌, 全班展示, 共同分享, 学生兴趣盎然, 精彩瞬间在课堂上不断呈现, 妙语佳句不断涌现, 让一个个“小诗人”名副其实。一时间, 一首首生动优美的儿歌就从这些小诗人的手中诞生了。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8
关键词:音乐之美 意象美人文美 情感美
科学文化都来源于社会实践,不仅揭示了真理,还传递着美的信息。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 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引导学生体会语文教材中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激起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培养民族情感,应是我们语之教师最基本的任务。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大都是编者精心安排的名家名作,文词优美,意境深远、堪称典范。我们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感应是有基础的。如何引导,方法很多,我想仅从我对教材的使用和改变谈谈看法:
1.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音乐之美。由于双声、叠韵、叠音、声调等声音因素,再辅以音乐、停顿、骈散交错、长短相间等手段,使汉语具有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音乐美。汉语对声音的摹拟能力很强,几乎任何特殊的或复杂的声音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字音来表现。再如成语大都由四字构成,平仄相对,错落有致,平声舒缓上扬,如击钟鼓;仄声曲折下抑,如击木石,读起来既富于变化又有强烈的节奏感。汉语这种富有音乐美的特点,是西方语言所不及的。语言大师们借此特点写成的文章,声调婉转,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或吟或诵,美感无穷。伴着语文,我们听到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阵阵欢笑,听到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声声啼鸣,感受到了“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句句感慨。伴着语文,我们听到了“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莺声燕语,感悟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默默无声,领略了“蝉噪林幽静,鸟鸣山更幽”的此起彼伏。
2.让学生品味汉字的意象美。与纯粹的拼音文字相比,汉字的独特性就在于它的“象形”性。从这一视角来看,汉字是审美型文字,审美性是汉字独具的魅力。首先,汉字起源于对自然物象的摹写。在汉字的原则中,充分摄取了自然美的精英。我们的先人在造字时,或“因物构思”,或“博采众美”,创造出丰富多彩、生动优美的形象。汉字的形象中,凝结着大自然的万象纷呈,积淀着造化神秀,吞吐着自然伟力。基本笔画组成了活泼的汉字,组合紧凑,有韵味,形体匀称,给人以图域美的感觉。其次,在世界上恐怕没有哪种文字的创造者会像中国人那样执着,醉心于字体的书写形式美之中,也恐怕没有哪种文字能像汉字一样高度自由酣畅地抒发情感,进而达到不朽的审美境界。
3.让学生深入享受汉语的人文美。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心理的烙印,是一种从形式到表达都充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的语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在辽阔肥沃的华夏大地上,在封闭、自足的自然环境中孕育了整体、统一的民族意识。汉语重整体、重和谐、重意合的特点,正是中华民族的意识、性格和思维模式的积淀和投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着汉语词汇的发展。上古神话、寓言故事、名人轶事、诗文名句、佛教教义等融汇、渗透到了数以万计的词语、俗语和成语典故之中,更为华夏语言平添了无尽的美感。单就汉语言词汇的丰富就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自豪。汉语的某些审美因素也同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比如,中国人以“双数”为美,认为双数具有成双成对、对称和谐之义,它象征着喜庆和吉祥。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古代诗词多为偶句,讲究对仗,喜用骈句,为什么成语以四字结构为多,喜庆佳节何以爱挂对联,文章章法何以追求前后照应、首尾圆合了。这些都是应该让孩子知道的。伴着语文,晏殊独倚西楼却见绿波东流,贺铸回转柳塘偶遇绿萍浮游,柳永静伫河岸忽见晓风残月水悠悠。伴着语文,李清照的满地黄花点缀了窗枢的优雅,李煜的帘外细雨衬托了春意阑珊,苏轼的一池萍碎又显暮色三分,一分流水。
4.让学生流连于作品的情感美。语文教材多为名家名作、情文并茂,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其中既有人类的本能情感:喜、怒、哀、乐、爱、惧、恶、欲;又有基础情感:骨肉情、师生情、朋友情、爱美情;还有情感范畴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理性情感:爱国情、阶级情、事业情等等。篇篇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具有情感美。这些美丽的情感都可以唤起孩子对语文的热爱。不说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孜孜追求,也不说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豁达,单说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于”的胸襟,已使我们受益无穷。带着孩提时代的美好感受,六七岁的孩子走进了学校,期望着美丽的童话再次上演;期望着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能够活跃在我们的课堂上,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没有了那娓娓道来,没有了绘声绘色,甚至连读书的声音也很少听到了,文字之美正在课堂上一点点流失。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带领孩子们感受语文的魅力,聆听尘封在文字里的声音,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是应该到做好的事情,也是培养学生文化修养和美育教学的需要。
总之,要想讲好一节课除了教师有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外,还要有深钻教材,深钻教法,体现新的理念,敢于做新的尝试的精神。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的共同参与学习过程,是当今语文教学所倡导的。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当今课堂十分需要的。与学生进行眼神上的交流,情感上达到共鸣,心灵上能够交汇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会尤其注重这些方面的锻炼,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展览路小学)
环保教育在美育中的渗透 篇9
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十二小学 汤小洁
作者职务: 教师 文章类别:教学经验类 单位地址: 克拉玛依市南新路16号 邮 编: 834000 联系电话: 0990—6858439(办)电子邮箱:28006342 qq@.com 集体组织单位: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教育局
集体组织单位地址: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教育局林园路38号 邮 编:834000 集体组织负责人姓名:丁中秋 电话: ***
环保教育在美育中的渗透
学校是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学校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按照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理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了“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成为最好的小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因此我们认为,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环境保护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从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学校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我国的中小学“环保教育”起步比较晚,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课程,“环保教育”的内容往往蕴藏在各学科知识中。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王红旗教授认为:“环境教育是涉及各科教育渗透性的综合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采取深入研究,善于发现,灵活渗透的原则。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环保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针对本学科的一些特点,努力探索与实践把环保教育渗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巧用废旧材料
教学中的废旧材料主要是指每个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必要的或常用的可再生的,安全又卫生的废品,例如:牙膏盒、饮料罐等。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大多数家庭都把这些废旧材料当作无用的垃圾处理掉,但也有个别环保意识较强的家庭,把这些废旧材料当作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其实,每一种废旧材料只要合理、安全的进行利用对学生来说,都具有人们意想不到的教育价值。
1、废纸类
纸类废品由于特点的不同,低段学生更容易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平时让学生所收集的各种不同材质的纸张进行各种练习利用,例如:一年级《太阳》这一课,利用平时收集的废旧报纸和其他彩纸进行课堂练习,我先让学生们把自己所收集的报纸揉成球状,然后再用彩纸粘贴上眼睛、鼻子、太阳的光芒等,通过这课的练习,学生即训练了眼手协调能力,更在无形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制作的成功感。又如:一年级《漂亮的瓶子》这一课,学生根据平时收集到的各种废旧纸张、挂历,撕成各种形状然后进行重新的组合。学生在撕贴的各种过程中,即培养了学生重新组合的创造力,又培养了学生眼手协调能力。增强了学生做事的自信心等。
2、棍棒类
利用冰棍棒、吸管等废旧材料进行各种练习。例如:在《冰棍棒玩具》这一课中,学生利用收集来的冰棍棒进行设计制作,有的同学把冰棍棒相互交叉连接,做成一个可以活动的X形状,粘贴上牙齿、翅膀,做成也一只活灵活现的大鸟。还有的同学把冰棍棒制作成会走动的小人等。吸管可以剪成小段,穿出漂亮的饰品,也可以进行一些拼贴的练习等。通过这一系列的练习,即培养了学生的眼手协调能力,又增进了做事的耐心。
3、包装盒类
各种各样的包装盒又有不同的作用,较大的盒子可以在游戏中制作成为小房子,电视机,甚至还可以作成盔甲穿在身上等。较小的盒子同学们可以相互合作,组合成为各种各样的物品等。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以及创作能力。
4、塑料瓶类
利用瓶子进行制作,例如:《瓶子》一课,我就利用瓶子的外形特点进行自由装饰,学生可以综合使用各种材料,有的同学使用到了橡皮泥,还有的同学把自己玩具娃娃的衣服穿在了瓶子的身上等。
由于这些材料取材方便,学生重复练习的机会较多,即培养了学生多方面能力,又减轻了学生家庭使用学具的家庭负担,在完成使命后,还可以集体回收,保护环境,增加班级收入。让学生在点滴生活中感受,只要合理使用,废物也能变成宝。
二、巧授环保小常识
美好的环境造就美好的心灵,在平常的课中抓住各种机会传授环保的一些小常识。
1、废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同学的作业掉页、画错撕掉的现象,利用这一特点,告诉同学们一吨废纸,经过加工,可变成800千克的再生纸,比生产同样多的纸,节约100吨水,可减少35%的水后污染,还相当于少砍17棵大树,提倡大家共同努力,一起来为拯救大树做贡献。学生听了后大为吃惊,自发的在班级后面放置了一个大箱子,把平时的废纸放在里面,学期结束后卖给回收站,进行客观、统一的回收利用。通过点滴之道,培养学生的废物再生知识。
2、突发事件
利用课中发生突发事件进行随时随地的环保教育,例如:有一次我在上二年级的课时,看见有一个孩子低着头,在玩着什么,我走近一看,原来他在玩一枚电池,我就抓住这个了机会进行环保教育。我问:你知道电池有毒吗?这位学生一听吓了一跳,手中的电池掉在了地上,于是我就捡起电池告诉大家,电池虽然在我们的生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他也是一种有毒品,废旧电池在自然状态下分解速度很慢,如果随意丢弃即污染土地又会污染饮用水。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废旧电池找个新家呢?就让我们把它们放进学校的废电池回收箱里吧。
3、节日、纪念日
在教学中穿插节日、纪念日的讲解。例如:
4、22地球日:内容给学生渗透地球的基本知识、地球只有一个,提出“爱护地球就是爱护自己”的口号。
6、5环境日内容:了解周围环境如何、怎样保护环境。
3、22水日内容:了解水的重要性,通过各种资料,了解世界各地水资源短缺,非洲等国家因没水而导致很多人死亡。“水就是生命之缘”,我国水污染严重,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谈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篇10
——绥阳县育红小学 刘康梅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育已经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习不只是对结论的记忆,学生不仅仅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高素质、高起点的人才,他们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小学教育作为基本的、起始的教育途经完全应该适应于这一全新的发展趋势。显然,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已刻不容缓。法制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各学科都应渗透于教学之中。语文作为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更应该注意渗透法制教育。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是当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课题之一。针对这一课题,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在此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利用教科书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如在《生命桥》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优美的文字、曲折的情节所吸引。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内容之后,注意引领学生关注造成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狩猎队,他们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立即意识到这种捕杀斑羚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我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
《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让学生对此行为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谴责他们的违法行为,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能渗透法制教育的课文,只要我们认真钻研,将各种法律知识适时渗透到相关的课文中去,只要学生的法律观念增强了,也会由此增强学生的依法维权意识。
二、在习作教学中融入法制教育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 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又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如电视节目中的《今日说法》、《法治在线》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原因不仅是它们在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每一期的标题都很新颖。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在写作训练中有机渗透法制教育
在小学语文的习作中,有很多内容都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
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善于用法律标准来明辨是非。在习作中,我还充分利用了写日记这一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因为学生在写日记时说的大都是真话和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教师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辅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通过模拟法制现场进行法制教育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以语文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而法治教育其实就是指导学生怎样生活,怎样做人的。它只有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教育本身所能产生的作用。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时常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案的形式,让学生来扮演法官、原告人、被告人、辩护律师,再现生活中的某些情境。通过活动,学生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必须要学会公平、公正、公开对待每一件事,不能徇私舞弊,这其实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法制道德。此外还有环境保护调查、制作法制手抄报等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法制道德的形成搭建良好的平台,提供生长的土壤。但活动的内容要丰富,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比如,在对学生上学路上的安全进行教育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使行人和车辆有条不紊地通过。让他们明白:如果
不遵守交通规则,任意在十字路口穿梭,想怎样开就怎样开,就会引起很多的交通事故。通过教育,了解交通法规,增强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对学生今后的生活终身受益。
浅谈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11
一、观画面,感受夕阳整体美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课文,都要设计一个艺术的开头。运用“美”的语言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展示,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追求美”的兴趣。《夕阳真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第三册的一篇美文。本文生动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有变化的景色。感受夕阳西下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夕阳西下的美景,大多数学生未能亲眼目睹或平时缺乏观察夕阳西下这一自然美。所以,在教学刚开始,我凭借多媒体电脑无比强大功能,演示夕阳西下的美景,配以轻柔、悠扬的背景音乐,再加上教师诗情画意的讲解,让图像、声音、文字融入一体,将学生完全带入一片色彩鲜艳的夕阳美景中。欣赏完,教师问:“你觉得夕阳怎样?”学生根据画面的感知,马上回答:“我觉得夕阳美极了!”“我觉得夕阳红红的,很可爱。”“日落的太阳比日出的太阳还要好看。“夕阳西下,晚霞真美!”……我让学生把看到的美景自由、开放的说,把心中看到夕阳的整体美用语言表达出来。紧接着,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夕阳的美文。”学生能够积极性极高,打开课本,有滋有味的朗读起来,沉浸在夕阳的美中。多媒体的运用,能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加活跃,让学生自主、积极、多样、充分地参与到语文的朗读中来。
二、品词句,体会文章语言美
《夕阳真美》是一篇用词精美,语句生动的文章,只有让学生朗读品味,才能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用词精当,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锻炼-----读中品位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课文重点在第二、三、四自然段,具体描写太阳落山时的魅力景色,这三个自然段把“太阳西斜”、“太阳慢慢往下沉”、“太阳落山之后”的景色描绘的很有层次,如何让学生明白呢?我在设计时,运用色彩绘画了三幅具有三个自然段夕阳西下特征的图画,并悬挂在黑板上(次序打乱),告知学生这三幅画就是课文二、三、四自然段夕阳西下时的不同美景,你能马上找出哪幅表示哪个自然段吗?学生议论纷纷,教师“趁热”告诉学生最好的办法请书本来告诉你,读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看看图,想想,你可抓住文中的关键的词语或句子,来辨别。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在读中找答案。让学生在朗读中不仅体会文中的文字美,而且也把审美带入其中。通过朗读,学生找到答案。有学生说“第二自然段中有天空一片深蓝我就选天空深蓝的那幅图为第一幅。有学生说“根据第二段中太阳慢慢往下沉和第三段中它轻轻地走向西山的背后,就知道,一幅有夕阳是第三段,此图为第二幅。一幅没夕阳,此图为第三幅。学生完全凭借自己在阅读中找到答案。抓住了文中的关键句,也理解了夕阳西下的三个渐变层次美。我让学生看多媒体创作演示,有静态演示,也有动态“太阳慢慢地往下沉”的演示,有太阳西斜天空一片深蓝的景色,也有天空云彩的颜色……每幅图伴随着音乐与文字,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境界中。我让学生用朗读来把这美景表现出来,让学生喜欢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通过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书声琅琅中,那一幅幅美的画面跃然眼前。通过长时间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美感中的理性认识在想象中得到实现,在想象的推动下进一步丰富形象美。有学生说“我读第二自然段,因为天空一片深蓝。”有学生说“我读第三自然段,因为太阳像小孩一样,圆圆的脸涨红了。”有学生说“我读第四自然段,因为夕阳西下时,那灿烂的霞光,五颜六色,多美”。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文章语句美,学生说得美,读的美,不仅从文中的词句中感受夕阳的美,也体会了文章的语言美。学生的朗读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实美的语言、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的过程。学生脑中美的形象多了,鉴赏美的能力也就增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就得到了培养,审美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达到创造美的境界。
三、赏美景,培养学生想象美
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受主观感情的驱使,发现、丰富所看到的对象。通过充分的朗读,在读中感受夕阳的美,在美中回味语言文字美。在读中也在丰富、追求、创造美。“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挥,显得十分壮丽”这句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广阔天地。教师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将这一景色展现在学生眼前,为学生创造美的境界,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时,教师提出了又一要求: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同学们想想哪些景物也会被夕阳所照,会发生怎样变化?思绪被打开,想象翅膀在飞翔,有学生说“归来的渔船披着夕阳的余晖,显锝十分灿烂,不时传来欢快的渔歌。“夕阳、渔歌、渔勾画出多美的图画!有的说:“江边的那一排排高大的路灯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更美了!有的说”高大的树木被夕阳所照,也显得与众不同。还有的说“文中的爷爷、奶奶被夕阳所照,满面红光,显得更加健康……这一句句赋有想象的画面,把我们带入了夕阳的美景中,多美啊!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运用多种途径,采取“自由”的方式,寓审美教育于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中,做到适时适度,自然结合。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引导他们自觉接受审美教育。培养学生 正确的审美观念,激发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谈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篇12
一、在合唱教学中认识美
音乐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审美过程, 学生在开始学习合唱之前, 要对美的表情、姿势、口型以及美的声音有深入的了解。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1. 良好的姿势, 灵活的口型, 生动的面部表情。
正确的姿势是学生进行正确歌唱的必要条件。无论是站是坐, 都要身体端正, 精神饱满自然。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坐姿, 督促学生养成端正、持久的好习惯。演唱时, 口型基本上要保持椭圆形, 但也要根据发声、咬字吐字等需要, 灵活张合。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想象微笑时颧骨抬起的感觉。在对学生进行模仿训练时, 可让学生自备小镜子, 进行自查自纠。
2. 正确的发声, 放松的状态, 自然的情感表现。
发声训练是合唱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如何使声音靠拢、统一、集中、和谐, 如何在各声部间互相呼应、支持、配合, 以及如何准确地理解指挥者的表情、手势变化等重要的内容。此外, 在发声训练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歌唱内容, 进行充分的情感体验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提高他们歌唱的表现力。如在练唱《摇篮曲》时, 应引导学生体会安详、静谧、柔和的感情;在练唱《送别》时, 则要体会那种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这样一来, 学生可以在充满感情的体验中放松身心, 使歌声变得既积极又放松, 传出包含感情的天籁。
二、在合唱教学中理解美
在对学生进行合唱训练中, 我们会选择各种各样的歌曲。对于新歌,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歌曲意境发表自己的感受与见解, 以加深其对歌曲意境的理解。例如在歌唱《大海啊, 故乡》这首歌时, 有的学生将大海想象成母亲的怀抱;有的学生提出此时的大海应该是宁静的;还有的说感觉自己坐在船上, 轻轻荡漾在蓝色的海洋中……学生从歌曲中体会出的情感, 比教师主观灌输更易接受、理解并表现出来。音乐有赖于人对歌曲的理解和再创造, 才能得以完美再现。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本身要以真实的情感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去学生, 激发其情感, 还要善于创设情境, 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以促进对歌曲的理解。此外, 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呼吸演唱不同情绪的歌曲。在不同体验中, 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演唱更具表现力。
三、在合唱教学中创造美
合唱的艺术内涵较为丰富, 和声的效果更利于启迪学生的音乐思维。合唱艺术使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 是在音乐教学中实现德育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
1. 以美导行。
音乐教学不仅在于模仿,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创造美。素质教育是“做人”的教育, 重视“学会共处”这个做人做事的基础。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 学会与社会共处, 这是这个时代对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而合唱则是一种集体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协作配合,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唱教学以音乐为纽带, 提供了师生情感交流互动的空间, 有利于确立平等、信任的人际关系。此外, 合唱教学以合作为基础,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学生在合唱的过程中相互合作、相互配合, 为寻求同一种美的演唱效果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状态与情绪, 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学会如何去创造美。
2. 以美治心。
音乐是感情的有效表达。当学生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时, 心灵就自然而然地得到陶冶。合唱队作为一个特殊的团体, 更有利于发挥音乐之美, 滋润学生的心灵。在合唱的选材中, 有的雄壮激迈, 有的诙谐轻松, 有的优美抒情, 有的悲伤愤怒, 音乐中所蕴含的多态之美可以丰富学生情感, 使他们在聆听和演唱过程中产生共鸣。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内在美, 引导学生多听、多思、多唱, 用心去感受、体验音乐之美, 以达到陶冶身心的教学效果。
如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伴随着抒情的旋律, 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充满爱心的画卷, 在歌曲的吟唱过程中, 学生可以体会到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 只要人人都付出自己的真心真爱, 这个世界会更加美好。
整齐柔美的音色、清晰丰满的和声、优美感人的意境是合唱教学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合唱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合作配合、共同寻求美的训练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升华, 艺术素养得到提升, 有利于提高他们审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嘉幸.师生关系——音乐教育的现代观念之一[J].中国音乐教育, 2001 (7)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论文 篇13
小学的语文课程除了对孩子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外,还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爱美的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一、美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美育需要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进行,语文学科也是美育的一个途径,担负着美育的任务。而语文学科中的美育任务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来实现。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而且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语文学科的教学,是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工具,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的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有起源于自然的汉字美,如“月”字,会使人联想到蓝蓝的夜空中或像镰刀或像玉盘的月亮,使人产生不尽的遐想之美;有诗句名篇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使人感受到雄伟气势之美;还有桂林山水的清、静、奇的美等等,这些美的教学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又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言谈的语言美、形体教学的形式美、润物细无声的情感美、课堂设计的结构美,以及板书设计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都能对学生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再如,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是民族的根系,凝聚了民族的全部智慧和精神财富,如会意字“采”的劳动美,“龟”的意象美,“众”、“森”等字中的凝聚力。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能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感染,智慧的启迪和情感的震撼,从而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
三、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使小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能把美感直觉的形象性、经验的理论性以及耳濡目染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更浓烈的诱导力,将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在上课时表现出来的志趣、情趣和谐趣,能使学生产生各种审美趣味:授课知识的丰富多彩作用于学生的审美感官,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的喜爱和向往;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巧妙性、和谐性能时时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受形式美;精心设计的技巧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得到收获,能取得同学和家长的认可,感受到成就的乐趣;教学过程中思想内容的深刻性,能使学生产生感悟,受到真、善、美的陶冶,产生对真、善、美的喜爱,增强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兴趣;教学中的情感弥漫于学生的心灵,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濡染学生的内心;教师高尚的情操,新奇的思想,独到的见解等,能使学生从心里佩服,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思想观念,模仿教师的风度,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更加喜欢语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不仅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既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谈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渗透美育教育05-30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08-02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07-05
美育在教学中的再渗透10-11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课堂实践08-21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05-19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10-28
学校教育的美育渗透08-29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