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中的美育渗透(精选12篇)
学校管理中的美育渗透 篇1
众所周知,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和育人, 换言之, 德育是学校教育中与“教书”同等重要的目标追求。而美育既是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还“始终是德育的跟班”, 甚而“大有可能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英国赫伯特·里德在《寓教育于艺术》一书中的话)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高度强调语文课程的重要审美教育功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许多教师片面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而严重忽视了它的“人文性”。尤其在近些年来的职校教育中, 甚而“文化课服务于专业课”的论调有所上扬, 致使语文课程的美育功能有所淡化和削弱。这种反常现象应当得到相应地遏制和纠正。本文试对此作出抛砖引玉之论。
一、要努力创设美育情境, 显现职高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在学校教育中, 语文教学的美育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本文从职高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深刻感受到, 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自内向外地洋溢着美的想象和元素, 如从“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中可以欣赏到波澜壮阔的意境美, 从“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中能够感受到婉转流畅的音乐美, 从“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中可以体会到婉约缠绵的情境美, 从“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中能够迸发出豪迈奔放的人物形象美。无论是哪一种美, 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情感艺术魅力。对此,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施教者, 我们应当造就和具备“一种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并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美育教材, 从典型作品中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和分析, 借助生动优美的语言艺术把其中美的内涵和形象显现出来, 逐步渗透进学生的内心情感, 在对他们进行美的洗礼基础上, 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 启迪美的想象意识, 促使他们生成美感的情境、体验和交融, 从而把他们引向享受美和孕育美的圣殿。
二、要努力激发美育情感, 显现职高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感人心者, 莫先于情, 莫始于言。”而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教学中我们通过各类形式和手段, 用情感来撞击学生的心扉, 并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心理因素, 享受并体验审美的愉悦和价值, 在对美的超越和升华之中, 实现“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追求。首先, 组织反复诵读, 促使学生充分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在经典诗词赋文学习中, 反复诵读是实现以情入手、引发共鸣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在感受熏陶、潜移默化之中自我净化情感、塑造心灵。如反复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能让学生在“悄悄”“轻轻”中感受到轻盈的节奏、深沉的意蕴和美好的情致。其次, 做好引领整理, 促使学生在心灵震颤中引发共鸣。就职高生而言, 他们对于心灵接受美和艺术感染的渴望, 远远超出接受理念的说教。在职高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通过精心设计导语等手段, 用强烈的语言渲染向学生传递炽热的思想情感, 让他们泛起心灵上的涟漪和波涛, 从中赢得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再次, 引导想象联想, 揣摩作品美意, 促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要努力诱发审美体验, 显现职高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就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诱导并激发出学生对审美客体的喜悦感、自由感和惊异感等, 从而有效调动潜力因素, 促使他们在产生审美激情中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比如, 根据课文特色, 从不同角度确立设计多个审美论题, 让职高生鉴赏评析时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作出自由选择。以教学《荷花淀》内容为例:有教师在教学时, 根据文章中描绘的美妙景色、表现的主要内容和歌咏的主题情感等美育分切面, 从多个角度认真设计了五种学习论题——“充满诗情画意的荷花淀景物描写”“发生在荷花淀里的对话传神和情深意切”“对荷花淀里对话描写进行比较赏析”“显现在荷花淀中的人情美”“水生夫妇的爱情价值观”, 让学生在尽情感受荷花淀之美的启迪和体验中, 自由愉悦地进行重点选题和鉴赏陶醉, 最终比较轻松地完成自选学习任务。
总之, 在职高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开辟一条走向美育之路的绿色通道, 在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之时, 不断增强教学的美育功能。
摘要:法国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学科具有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的属性特点, 因而在学校教育中,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在于挖掘和激活内在的美育元素, 把它渗透到教学活动并进而植入到学生的思想情感之中, 有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逐步转化为学生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意识和自觉行动。这是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功能的应有之义。然而, 在语文课程传统教学活动中, 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等因素蒙蔽了许多教师那“一双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 致使语文的美育功能大为淡化或者黯然失色。本文强调语文美育一说, 意在突出并渗透其内在的教育功能, 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职高语文教学,美育渗透,思想情感教育,实践与探讨
学校管理中的美育渗透 篇2
摘 要
美育对于人的生命和心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化素质教育,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养成健全人格”的要求,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这也是我们“大语文”的体现。有意识地把审美意识渗透到作文教学中去,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美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有利于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识别假恶丑,激发写作兴趣,化被动写作为主动创作,写出真实的作品。然而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审美意识渗透还不够,注重模式而轻能力,重课堂而轻生活,重指导而轻讲评。面对这些问题,教学工作者首先就要转变观念,强化美育意识。而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就先应让学生明白美育的含义,再从引导学生从大自然里、生活中、社会上采撷美,进而创造情境引导学生领悟美,这样学生有了写作素材才会开始动笔――呈现美,而作文后进行的修改、润色――再创造美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关键词:作文教学;美;美育
ABSTRACT
Aesthetic education has essential function to peoples life and soul. In order to deepen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reached in “course standard of Chinese”: “Improve students cultural grade and aesthetic temperament and interest , develop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 of health, the requirement that form right personality progressively”,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infiltration is unavoidable in the teaching of composition, certainly this is embodiment of we “great Chinese” too. Permeat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through composition teaching consciously, help students to widen the visual field , beautify soul, cultivate ones taste, improve and appreciate beauty, distinguish beautiful ability ; Help them to find the truth, good and beauty in life, discern false evil is ugly , stimulate the writing interest, turn passive writing into and create voluntarily, write out the true works. But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permeate still enough among real composition teaching, pay attention to mode and light ability, the heavy classroom commits suicide alive, but heavy guidance is commented on lightly. In the face of question these, teaching worker will change the idea soon first of all, will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infiltration in concrete composition teaching, should le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aesthetic education first, and then pick beauty from in the nature, in life, society from guiding students, and then create the situation and lead students to comprehend beautifully, in this way students have writing materials that can begin to start writing ―― Appear beautifully, and the modification, polishing that carry on after the composition ―― It is essential links too to recreate beauty.
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3
现行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我们应该将语文教材视为美育渗透的载体,充分利用教材这得天独原的育人条件,挖掘其中的美育因素,融智力传授和美育渗透于一炉,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多方面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形成美善的品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笔者的主要做法如下:
导美朱光潜先生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阅读教学时,通过教者的范读、学生的朗读等听觉形象,或通过观察教学挂图、课文插图及与课文有关的教学图片等,把文章中的人、物、事、景变为视觉现象,从而把学生导入各种美的境界之中。
如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精彩的写景时,笔者用符合儿童心理的语气读石井栏的“光滑”、黄蜂的“肥胖”、叫天子的“直窜”;“碧绿、紫红、黄、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长吟、低唱、弹琴”等描写百草园形、声、色、味的词或短语重读;用富有感情色彩的声调语气读”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学生在反反复复、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感受到鲁迅先生笔下那丰富多彩的百草园的乐趣,感受到这段文字的语言美、景物美、色彩美。再如《看云识天气》,教者请来美术老师协助,制作出八幅不同类型的云图,让学生直观感受那一幅幅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云的形状,再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的描述,就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产生了美感。
教学中,通过这些语言渲染和媒体中介,必能激起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并在教者的情境创设中,将之外化为审美注意,从而达到素质教育中的美的素质目标。
激美文章乃心灵的产物,只有当读者对文章产生了共鸣,才算是读懂了文章。因此,课堂教学中,笔者总是首先自己进入文本角色中,首先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感染,然后把自己的深厚的爱憎感情表达出来,并用之感染学生,从而使教学渐入佳境,达到美育乃至全文的教学目标。寿镜吾老先生“微笑”、“摇头”、“拗过去”读那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古赋,不就感染了鲁迅,让他“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吗?
如《背景》。作者在文章开头用家庭的不幸设置父亲送“我”远行的背景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尤以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情形最是感人。此处教学中,笔者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橘子”的寓意(“橘”与“局”谐音,扬州人称“走运”为“走局”),然后反复诵读,并真正动情。在此基础上,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同时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换位思考,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父亲送子远行的那种深情牵挂的复杂内心世界,引发共鸣,进而真切领悟父子情深那震撼人心的人性美。再如《安塞腰鼓》,当简洁有力的词语、铿锵激越的句子、激情若瀑的段落、荡气回肠的画面引起师生的共鸣后,笔者把这一激情再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情绪,让学生进一步从铿锵的语句、明快的节奏中,感受到它那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及震撼人心的力量。
悟美凡优秀的文学作品,皆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和时代的产物。教者应当牵引学生在美妙的字里行间自由徜徉,引领他们鉴别真美美与假丑恶,让学生从表象深入到事物内部本质之中,并从中悟出道理。
如教学《孔乙己》一文,如果我们把小说中所提供的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与学生已有的真善美进行归纳比较,就可以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文章的讽刺和揶揄之情,从而悟出对封建科举制度彻底否定的理性思考。从散文诗《海燕》那乌云密布、雷鸣电闪、风号浪涌和海燕振翅高翔、搏击风云的壮阔场景中,以及暴雨骤至、激浊扬清、天清地明的清亮世界中,我们感悟到“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一呐喊的深层含义;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中,悟出杜甫“苦身利人”的宽广胸襟和关爱人民的思想感情;从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敬重中,懂得学生应该尊敬老师、敬重老师劳动的道理……
创美“创新”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也是未来人才的基本素质。课堂美育的归宿应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从文本内容的赏析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调动起学生进行美的创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教《斑羚飞渡》,师生共同赏析后,学生已然了解斑羚那为了种族的繁衍和生存,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勇于牺牲的群体意识、整体精神,对动物自身的本能品质,产生了心灵上的震动、精神上的快慰。这时,可及时抓住时机,提问学生能否举出其他动物身上表现出来的连我们人类都难以比拟的自觉的、本能的行为品质,并作适当描述。这样做,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又使学生在美的创造中情绪高涨、心灵净化、精神升华。再如教《中国石拱桥》,能通过阅读,结合文中“卧虹”“飞虹”“长虹卧波”等词语,体会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审美习惯和审美愿望,运用联想和想象,把作品形象补充丰满,想象课文介绍的成弧形的石拱桥的桥洞形象,从而完成创造美这一更加高级的活动。
语文教学是“一切艺术最渊博、最复杂、最高级和最必需的艺术”(乌申期基语)。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提高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受到美的
锻炼,成为“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苏霍姆林斯基语)的人,美育可以而且能够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美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篇4
以前, 我们总把美育与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联系在一起, 这其实是一种狭隘的理解, 事实上, 在我们的各门课程中都渗透着美育, 而历史学科也毫不例外。因为历史本身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 各个领域的美育因素都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发展, 从而使学生不仅认识历史、认识现实, 而且还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 促进其审美能力的发展。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 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因此, 一部人类文明史, 就是一部人类创造美的历史。历史学科的教育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过程, 也是培养学生表现美、实践美、创造美的过程。
所以说, 历史学科揭示的是人类能动地求生存、求发展的进程, 同时也是人类能动地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具体来说, 历史学科中美育的渗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教学中的形象美
学生接受审美教育都是从对美的认知感受开始的, 主要是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可感的形象, 进而领会它的美的意蕴, 使学生产生由浅入深的美感, 陶冶学生的情操和个性, 以达到教育目的。形象教育就是通过具体生动的美的形象的描述、展示, 使学生感受美的存在, 感悟美的本质, 感知历史发展的规律。如在介绍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时, 可出示图片或放映录像《卢浮宫》的片断, 让学生感受蒙娜丽莎那永恒的迷人的微笑, 也感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 那些有着精湛工艺, 巧夺天工的出土文物;栩栩如生的绘画作品;宏伟壮观的古建筑物;精美绝伦的雕塑等都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辉煌的文明, 不由得使学生惊叹人的智慧, 人的伟大, 受到强烈的震撼, 同时自然而然地获得美的感染和熏陶。对美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了, 对这一时期历史的特征性的认识和整体感的把握也增强了。
二、历史教学中的情感美
情感教育就是在审美过程中学生与审美对象在感情上交融、沟通, 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审美对象的作用下, 受到强烈的美的震撼。所以在历史课中, 可以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渲染, 使学生在美的魅力的诱导和陶冶下, 激起情感上的共鸣, 使学生认识真、善、美与假、恶、丑, 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抵制丑恶, 受到道德品质的教育。“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慷慨就义的谭嗣同;“恨不抗日死, 留着今日羞”的吉鸿昌等这些英雄豪杰、仁人志士的言行无不催人奋进。而中国近代史上那些屈辱的不平等条约;被焚毁的圆明园;“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的慈禧太后;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等又无不使学生产生“愤外敌之残暴, 哀民生之涂炭, 敬英烈之崇高, 憎败类之卑劣”的情感。所以, 在历史课中能让学生体会到的赞叹、悲伤、崇高、义愤等都是学生由认知而产生审美情感的体验, 也是美育功能的突出体现。
三、历史教学中的理解美
美育教学需引导学生将理性因素融入直觉进行形象思维, 并对其中的美作出相应的理性判断, 学生才能在感受美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美。通过对审美对象的理性思考、认识和评价, 发掘蕴藏在审美对象深处的本质特征,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在讲春秋争霸时, 可引用齐桓公任用曾有杀身之仇的管仲为相的故事, 使学生归纳出齐桓公善于用人, 不计前嫌, 宽宏大量等优秀品质, 从而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怎样做到善良、宽容, 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就是一个人的美德养成。又如讲述林肯和南北战争这段历史时, 为了使学生了解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杰出贡献和他所表现的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可引用马克思对林肯的评价, 让学生对林肯和南北战争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四、历史教学中的创造美
对美的欣赏和创造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俗话说:“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爱美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培养的。
人们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现了美, 创造了美, 也享受到美带来的愉悦。培养学生具有创造美的能力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历史上有很多改革创新的人物,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戊戌变法、明治维新、彼得一世改革等来激发学生的“敢为天下先”的萌芽意识和创造精神。美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和劳动创造的。我们商代造型庄重、花纹繁缛细密的司母戊鼎、西汉薄如蝉翼的绢衣都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同样, 从造纸、印刷术的发明, 到指南针的出现;从赵州桥的设计, 大雁塔的落成, 到北京城的修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等无不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 无不渗透着劳动人民的血汗, 无不表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才能。在教学中, 通过制作、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形式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身边的自然美、社会美, 引导他们动手动脑描绘美的事物, 抒发美的情感, 在创作美的作品的同时, 陶冶美的情操, 提高创造美的能力。还可让学生自己动手编写大事年表、查阅资料, 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评论等, 这些都会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达到美育效果。
历史教学中美育的渗透不胜枚举, 我们必须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美育素材, 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 帮助学生辨清正与误、是与非、美与丑, 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 启迪学生自觉用历史人物美的思想、美的言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使我们的学生逐步成长为有远大理想, 追求光明、追求幸福、追求真理、追求美的新一代!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5
颍东区新乌江镇中心学校 孙秀明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同样担负着对学生审美教育的重任。在具体的,各环节、各类型的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切实的开展素质教育。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美育 渗透
品味
感悟
创造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所谓美育, 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过程, 特别是语文教学, 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 受到美的熏陶, 完善自我, 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 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那么, 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一、赏析词句, 品味语言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 博大精深, 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 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 不仅具有典范性, 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讲究韵律格式, 表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朗朗上口, 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浓墨重彩, 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 歌颂出一种人文美, 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 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 从而感受美的熏陶, 增强美的享受。
二、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
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兴趣来源于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让学生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 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对课文的欣赏实践, 教师要指点门径, 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 以景生情, 从情联想到境。为此,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 制造气氛, 表情范读, 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 以情动情, 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 《荷花》 一课时, 教师可创设情境, 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 “荷花池” 边。通过画面的展示, 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 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之中。
三、熏陶感染, 体悟情感美
语文美育也要靠感情的 “渗透” 及审美实践的感染和陶冶来实现。体味感悟是关键, 是核心。体验是主客体的沟通, 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实践、体验, 通过教学艺术启发学生进入体验状态。叶圣陶先生说: “最要紧的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描述、多体会, 一字一句不放过, 引导学生揣摩语感, 体味感情。” 这样, 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大凡名篇佳作, 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 有的借景抒情;因事缘情者有之,直抒胸臆者有之。因此, 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 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 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 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 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 获得启迪和教益。采用多种方式启发体味, 引导学生感情体验, 并进一步扩展情思, 是培养审美理解力的好方法。
四、言行揣摩, 领会形象美
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 有一心为民的孔繁森、大禹;有潜心科学研究的达尔文、爱因斯坦;有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怀素;还有深爱自己母亲的陈毅、沉香……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 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 从而感知人物的形象与心灵。
五、引导诵读, 鉴赏整体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 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 也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宽广的海洋、寒来暑往、鸟语虫鸣, 都能在作家的生花妙笔下多姿多彩地呈现于学生面前, 使学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但任何一篇关于自然美的描绘, 都不是单纯的自然美的复现, 而是作者意象的凝聚,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这整体美? 诵读课文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美读感受和欣赏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叶圣陶称有感情的朗读为 “美读”。他说: “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出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 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有感情的朗读, 是感知美、欣赏美的重要途径。
六、拓展延伸, 学习创造美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创造美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 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 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把整个审美过程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 结合课文的学习, 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比如表演, 既是一种欣赏, 又是一种再创造;进行写作练习, 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 可采用续写式、仿写式等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训练。综上所述,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必须重视美育渗透,要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 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愉悦, 精神上得到满足, 情感上产生共鸣, 理智上得到启迪, 不知不觉地在美的享受中获取知识, 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升华人格。
参考书目:
浅谈《乡愁》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乡愁》;美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3-0050-02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课文中蕴含着许许多多美育因素,但教学中往往缺乏发掘与渗透。美育渗透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感受,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美的感动,产生美的追求。在此,仅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的教学为例,谈谈一些做法。
一、妙语导课,创设美的氛围
新课伊始,最忌教师一上课就板书课题,再好的内容也难以显出其美的特质来。因此,精心设计一段导语,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一个美的氛围,就显得十分必要。在教学本课前,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愁”是文学作品恒久的主题,古人早就有许多写乡愁的名句,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多媒体):
(一) 李清照的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二) 李煜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 贺铸的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古人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表达浓浓的愁思。李清照的愁太沉太重,船载不动;李熤的愁太多太长,如春水东流,绵绵不尽;贺铸的愁太密太细,剪不断理还乱。他们都能借助形象来表达愁思。今天,让我们来品味一下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吧,看看他借助什么形象来表达乡愁呢?
一二分钟的开场白,创设出奇妙、新奇的氛围,让学生明白原来愁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竟可以用文字表达得如此美妙。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二、配乐诵读,体会音韵美、意境美
有了一个好的开头,美的氛围,随后教师以配乐朗诵将这种美进一步扩散、加浓、放大。让学生轻轻的闭上眼睛聆听。教师选放一曲舒缓而伤感的古筝曲,和着舒缓的音乐节奏用淡淡的、略带伤感的语调,声情并茂地朗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学生陶醉其中。优美的音乐,回环往复的诗歌,一唱三叹的音韵美征服了他们,完全可以收到舞台上表演的艺术效果。这份浓浓的乡愁深深的打动了学生,他们很容易地理解诗歌形象: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所呈现出来的凄楚意境;脑海中浮现出的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唯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以一封封家书解乡愁;长大后为生活所迫奔走他乡,既思念母亲,又思念新婚的妻子,缕缕乡愁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一次次探亲;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把诗人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的隔开了!母亲的死别,无法化解乡愁,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把游子与大陆分离且无法逾越,依然难解乡愁。
之后,再作进一步的教学,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教给学生朗读技巧,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注意语调及重音的处理,通过有表情地朗诵课文,读出诗歌的音韵美来。再读,竟发现每一节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的回环反复;还有四节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运用,更使全诗显得低回掩抑,如泣如诉,不知不觉间竟能背诵了。此时,学生对这首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有了深刻的感受,但似还意犹未尽,由无意识的感受开始转入到有意识的追寻美。
三、 察其外形,体会结构美
这首诗除了听觉上给人凄美感外,在整首诗的结构上,全诗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均衡对称,长短句式相结合,于整齐之中有参差之美,更有学生说,看《乡愁》的每一节外形似一只小船,尖尖的船头,窄窄的船身,正准备越过浅浅的海峡,驶向心灵的故乡呢!
四、发散练习,创造美
新课结束后,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空间,同样以愁为题,或用歌声或用形体,或用诗词,或用绘画形式,来表现这种抽象的情感,教室里歌声悠扬,诗声朗朗,舞姿轻柔,线条流畅。
论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7
作文是学生抒情写怀的有效途径,他们通过手中的笔来再现生活,描述生活中的人、情、景,宏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载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美的渗透,着重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并通过多角度的评价激发学生追求美的动力,更好地进行再次创作,形成让学生在感受美中创作,在创作中感受美的良性循环。
一、培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
“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语文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体验、感悟到美存在于生活中。
1. 融入大自然,体会自然美。
长期以来,我们虽然强调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却相对忽视了对自然之美的感受。作文中的景物描写,常常景与事、人不能融于一体。作家描写自然景物并不是纯客观地摹仿,而是从感受的角度去写,包含着作家独特的感受。因此,有没有独到而富有新意的感觉,正是衡量一篇文章有没有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为了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更丰富、更深刻,应该在学生观察感受的基础上,适当地启发他们联想和想象。适当的联想和想象可以加深情感体验,扩大体验范围,使学生更牢靠、更深入地把握审美特征,从而以流畅的作文来表情达意。
2. 进入社会,感知社会美。
社会生活是一个大课堂,是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源泉。从美的角度把握社会生活,首先要求掌握社会生活现象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平凡事件中去深刻开掘美的主题,使立意有时代气息,又有思想的深度。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学校、家庭、社会,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美,这样才有可能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
其次要求具有在生活中真切的美的心灵感受。例如一些同学在作文《友情》中这样写自己的体会:“失去了友情,才是人生的最痛,因小小的间隙而否定了以往的真诚,我认为太不理智。”
二、培养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
在写作和修改环节的教学中,可融入创造美的教学。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教学生如何将从生活中发现的美的东西选择出来,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在作文写作和口语表达中进行美的想象,使语言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因为神奇的美的想象能为学生提供创造美的灵感和激情,如果学生能把获取的五光十色的表象素材放进想象的熔炉里去冶炼,就能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和妙语连珠的语言。这样就使学生了解写作过程就是从感性美(生活、材料)到理性美(构思、立意),再升华为感性美(文章)的创造美的过程。
三、多角度评价,激发学生追求美的动力
作文本身就是美的一种传播途径,它寄托着学生对美的理解,对美的追求,成功的习作能让作者和读者共同享受到写作的愉悦,得到美的滋润。学生写一篇作文之后,他的成功美感源自老师对自己习作的肯定,恰当的评价至关重要。教师在批改、讲评学生的作文时,应有意识、有目的地把在作文中表现真情实感作为评价的重点。在批改、讲评作文时,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应采用分层评价法,从内容、形式上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对于那些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条理清楚的作文,在批改时应给予高度评价,并作为范文在班级里讲评,引导学生共同欣赏。而对于写的一般或较差的作文,则应努力发掘其中的闪光点。只要学生在文章的某一处表现了真、善、美,就应用激励的语言进行评价。这样,在不经意间,就会大大提高学生追求美的动力。
教育是培育生命、创造美的事业,语文教育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色彩。作文教学更要求语文教师能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要教会学生去发现美,表达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做人的品位,提高做人的境界。我相信,把作文教学和美育紧密结合起来,定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钟启权.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6.
[2]吕正之.生活即教育[M].语文出版社, 1999.10.
谈物理课程中的美育渗透 篇8
关键词:物理学,美学教育,科学美,节奏美
美没有统一的定义, 有多种说法。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在物体形式, 美就是“数的和谐”, “把杂多导致统一, 把不协调导致协调”;亚里士多德说:“美就在于 (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或是任何各部分组成的整体) 体积大小和秩序”。 犹德罗说“美就是关系。 ”美国当代美学家托马斯·门罗认为:“对美的问题最短、最简单而又正确的回答是:‘美是许多不同的东西’, 而对美这个名词至今仍未很好了解。 ”美的客观论认为:“美是指审美客体, 是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和现象。”“美是真理的现象。 ”可见美是无限的, 无限丰富, 无限复杂, 无限多样。
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 所谓审美是指人们对美的对象进行观察、欣赏时的一种心理、生理活动。 审美教育就是教育引导青少年通过对于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鉴赏, 从而自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涵育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感情。
科学中存在美。 科学之美源于天、地的自然美。 自然美既包括大自然景色之美, 更指潜藏于感性美之内的理性美。 即人类理智能领悟到的自然界内在结构所显示的和谐, 对称、简洁, 平衡和统一, 等等。 科学美的教育是中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物理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教学中向学生宣传、传播物理学的“美”和“妙”, 唤起学生探求物理美的兴趣, 激发求知欲, 进而打好攀登科学高峰必备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
一、物理学的科学美形态
1.实验美
审美鉴赏力是创造主体的主观认识水平和情感的思维作用与客观规律性 (自然界的和谐、对称等) 之间产生谐振共鸣的表现。 实验物理学家大多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审美鉴赏力, 他们对于物理现象的美感共鸣也必然渗入实验的设计与实验中。例如:库仑的扭力秤利用悬丝测量微小力的精巧美, 迈克尔逊利用正八面棱镜的转动反射测光速的简洁美, 托马斯·扬利用狭缝获得相干光源的构思美……都是以美著称的。
2.公式美
许多物理表达式具有一种简洁的、逻辑的和数学美。 物理学公式在形式上的对称、简洁、守恒是自然界在物理规律方面的多样而统一、简单而深远、和谐而奇异、对称而守恒之美的必然反映。 例如:麦克斯韦用数学方法建立了不传导介质的方程组用罕见的对称、简洁而完美的形式奠定了电动力学的基础。速度的定义式v=s/t密度的定义式ρ=m/V, 压强的定义式P=F/s形式上比值形式, 这些公式都表现出物理学具有和谐统一的特征。
3.理论美
物理学的理论美往往表现为假说、实验、公式和逻辑推理的优美之和。 例如雅可比的《力学讲义》、玻尔兹曼的《气体理论讲义》、狄拉克的《量子力学原理》等, 都有“把科学秩序、模型统一和谐地组织在一起而得到满足。 ”
4.力与美
感性美里的健美运动中有健与美, 力与美之说。 物理学理性美里力与美是紧密相关的。 力的图示, 把理性要素形象表示的过程中, 体现了比例、简洁和规范的美。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的受力分析, 显示了对称、平衡的美。 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分析对学生形成对立统一的观念, 且在实际现象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而使学生产生科学真理美的体验。 大型加油机与受油机的空中加油, 理论上的简洁与技术上的高、精、尖, 加上的美妙图案、情境, 能激发学生美妙的联想和对科学技术的神往。 人造地球卫星及天体运行为椭圆轨道, 飞机及汽车外形都是流线型, 显示曲线美。 简单机械的组合使用, 如滑轮组的使用能做到优势互补的“优化组合”。 声波的波动性及乐音的三要素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感性美和深邃的理性美。
5.热现象中的美
熔化、凝固曲线能简洁直观地表示物理过程和现象, 学生仔细观察水的沸腾过程,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的实验中的奇异、起伏、爆发的美感。 热机的广泛应用是产业革命标志, 推动社会的进步, 有力证明了推动社会的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 使学生感受科学的真理美。
6.电磁现象里闪耀着美丽的火花
摩擦起电, 火花放电, 闪电能引导人探索物质的结构的深奥。 从学生认识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模型里, 所有的电子都在各自轨道上绕着原子核旋转: 而学生在地理课及科普读物里学到, 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在各自轨道上, 绕着太阳为中心运行。原子的核式结构与太阳系的相似性, 说明了微观物体与宏观物体间和谐统一特征的存在。 电路图中各元件的符号及排列, 磁场的磁感线的排列, 显示出统一和谐, 对称、流畅的美感。 自然界中存在具有磁性的矿石, 而人类用磁化的方法, 使铁质物质具有磁性, 还可以让螺线管通电流来产生磁性及电磁铁的应用, 说明了人与自然、创造物与自然物之间的和谐统一。 电的广泛应用和电磁波的应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推动社会各领域及人的文明化进程。
7.光的现象及原子物理中的美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与光在大气中传播路径是弯曲的, 显示了绝对与相对, 直与曲的相关美, 以及由此产生的日食、月食、极昼、极夜的天文奇观, 都显示了自然科学的美。 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 使学生深刻领会对称美, 由光的折射产生的海市蜃楼及彩虹, 能让学生从理性的高度认识, 进而对捕捉这些奇观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不仅能在操作过程中学到知识提高技能, 而且能在心理上产生对这一过程的有序和波动, 渐变到空变等美的感受。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及相关的现象, 显示了科学理论的统一的特性。
从重核裂变的链式反应—原子弹—核反应堆 (核电站) 的发展过程能使学生领会到人类的智慧的巨大潜力及其所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进一步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也能使学生相信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景是美好的。 氢核的聚变———氢弹爆炸时放出强大的光和热, 而太阳向宇宙辐射的巨大的光和热来源于太阳内部不断进行的聚合反应。 因此可以说太阳就是一颗宇宙中早已存在的、天然的巨大的氢弹, 而人类制造出的氢弹就是一颗人造的微型小太阳。 这是多么美妙的人与自然间的深层次的和谐统一, 充分说明了人是万物之灵。
8.实验仪器的美
天平有原理的简单, 结构上的对称, 使用方便, 测量精度高等美的特征。 弹簧秤、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压强计等有外形直观、规则均衡美的特征, 凹镜能聚光, 凸透镜能成各种像, 棱镜片使光折射出彩色光带, 而使它们在结构简单中透发出功能神秘的美感。 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显示了科学真理的美, 让学生把这美妙的时刻深深烙在记忆里。
二、物理学的科学美特征
1.简单而深远
物理学科美的简单性并非单薄空洞的简单性, 而是用简单的前提和形式概括最大量的、最多方面的事实, 使是这种简单同时又显得深远。 例如:牛顿力学体系与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相比, 显得前者可以概括后者——地上和天上的机械运动都可在牛顿理论中得到说明, 牛顿理论要更简单, 也更深远。 爱因斯坦以两个简单假说为基础建立了狭义相地论, 把牛顿力学作为宏观低速条件下的特例而包括其中。与牛顿理论相比, 爱因斯坦的理论要更简单, 也更深远。
2.和谐而奇异
人们认识到了, 将和谐和奇异结合起来作为一条美学特征才更完备。 例如:托勒玫和哥白尼都用圆形轨道建立和谐的宇宙图像, 到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定律, 用椭圆轨道代替圆形轨道时已比圆形轨道有所奇异, 但仍包含着对称、和谐, 仍是很美的。
3.对称加破缺
现代科学中的对称是在某种变动下的守恒性、不变性。 也就是说, 对称性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 对称中的不对称叫“破缺”, 许多自然科学成就是在对称与破缺之间再建起来的对称性, 可称为对称加破缺的科学美特征:对称+破缺, 然后达到新高层次对称。
李政道、 杨振宁就确定了宇称守恒这种左右对称性在弱相互作用下的破缺。
三、物理学的科学美与教学
实验美、公式美、理论美不仅表现在物理学家的科学创造中, 而且表现在物理教师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指导下由学生 (认识主体) 学习掌握物理知识并培养能力的物理教学过程, 由于师生都能动地参与, 从而使教学活动具有美的情感、美的形象和美的创造。教学从本质上讲应是具有情感色彩的,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调动各种情感因素使教师高高兴兴地教、学生生动活泼地学, 组成以认知为核心的知、情、意统一和谐的教学发展过程,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重大的意义。
形象性与逻辑性结合, 把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具体化、感性化学生才易于理解。 实践证明, 越抽难懂的内容, 教学时就越需要形象性的描述和想象。 例如:卢瑟福的原子核模型、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等, 不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 不塑造真实与想象相结合的形象, 是很难讲清、听懂的。
1.物理课堂教学的创造美
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能动创造过程、发挥师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 创造性是教学的又一艺术因素。 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地位, 教师只有最得体地把物理教学的艺术性因素表现出来,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则这样的物理课才可以被称为艺术品, 这样的物理老师才可以被称为教学的艺术家。
2.物理课堂的节奏美
艺术的表现讲究强烈的节奏感, 音乐、舞蹈、诗词、书画…… 不论是传统的艺术, 还是现代艺术, 无一例外, 可以说没有节奏, 就没有艺术。 物理教学是一种严密的逻辑艺术, 必须注重节奏, 有张有弛。 从信息论观点看, 如果在及时反馈的信息之前, 立即加上新的信息, 那么吸收新的信息率是要大大降低的, 因为只有反馈而且是及时反馈, 才能控制系统, 否则很容易出现偏离。
在课堂教学中, 节奏的表现之一, 是要有设问、实验、思考、归纳。 同样也要有各种穿插, 要使学生有喘息。 其次, 学生这时交头接耳的讨论, 是很有效的。 一般时间不宜过长 (一两分钟) , 一节课依照中学生特点, 最好能10分钟~15分钟就有一次小停顿, 看看效果如何? 反馈的信息是否理想, 是否要调整讲课程序、深广度, 学生是否大部分有兴趣, 等等。 然后再讲第二个知识的高潮点。
节奏的表现之二是条理清楚。 一节好的课, 学生不应感到模模糊糊, 而是应该感到条理是清晰的, 思路是明确的、结构是严密的, 可信的, 是可以掌握了的。
笛卡尔对问题的解决的程序用框图表示为:
不论何种模式, 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从感知到认知, 这是一个飞跃。 条理清楚, 即引导学生从解决简单问题 (是感知) 依靠的是刺激反应 (SR过程) , 过渡到解决复杂问题 (是认知) 依靠的是科学概念 (CA, 即条件动作) 。 它们的信息量单位、前者是“比特”, 后者是“组块” (人的短时记忆的最小单位) , 这就要依靠把知识分解, 要依靠条理清晰可辨。
学生掌握这个分解, 最后再是小结归纳, 才会有质的飞跃。
把各种框式综合起来, 即是:
这中间的双向箭头, 表示不断地检验、对照、理顺程序。
不同班级的学生对条理清楚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 解决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我们曾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讲授欧姆定律时, 一是先给结论, 然后再以实验来审视 (即笛卡尔的框式) ;一种是完全由学生实验来得出, 再归纳 (即牛顿的框式) , 效果也可以是相同的。 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程序, 但结构的每一步骤目的应用是相同的, 由这一步走下一步是可信的, 是学生可以接受的。
节奏结构的第三点是最后的课堂“小结”。 匆匆结束, 小结不明确, 马马虎虎提几句, 就了结本节课的内容, 这是一种“心理冷却”。 一堂课有一堂课的收获, 解决一个或几个知识点。 从信息论上说是有了多个“组块”, 这是不可忽视的。 这个小结应该是简洁的、明确的、有意义的。 在每一个知识点, 它的最终表达是和谐的“外在证实”与“内在完整”的统一, 这是科学美、教育美的重要方面。
讲课的节奏结构, 来源于教师的备课, 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与再创造。
参考文献
[1]于明.课堂教学方法与艺术实用丛书.国际文化出版社.
[2]谭顶良.学习风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3]彭若芝.美育简说.
[4]施传柱.深化物理课堂教学结构的美学原则.中学物理.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 篇9
1. 深入挖掘, 感知美的形态。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广泛而深刻的美学形态,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绚丽多姿的自然美。大自然为作者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素材, 经过作者的审美处理, 给人的印象往往比自然更美, 如《草原》的风情, 《五彩池》的神奇, 《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绮丽, 《海底世界》的奇异, 《小池》的幽静……作者笔下的这些自然景色, 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爱美的情操。二是深刻感人的社会美。许多课文描写的人物事件, 甚至场面仿佛就在我们身边, 使人产生一种真实的美感。如写母女俩关心照顾邻居老奶奶的《亲人》、赞美小姑娘纯朴诚实品德的《在金色的海滩上》、写给旅客带来了温暖春意的《小站》、雨中背小同学上学的《过桥》、给别人照顾孩子的《穷人》等这些生活的反映, 让学生了解了人际间的友好的关系和生活中的真、善、美, 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的艺术珍品。三是丰富多彩的艺术美。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经过编者精心筛选的文学作品, 具有审美意义与价值, 与文学的形象性、感染性相联系, 这些课文自身在结构、语言、韵律、表现手法等方面又表现为艺术的形式美。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 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教师在备课时应深入挖掘其思想性和艺术性, 关注学生审美诱导, 使学生产生不可遏制的审美期待, 自觉地调动自身的感知、理智、想象、情感等多种因素, 投入审美过程, 使阅读过程与审美过程融为一体。
2. 感染催化, 激发美的情感。
情感是美感成败与否的关键。正如刘勰所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然而, 小学生知识的缺乏、阅历的短浅、时代的隔膜、年龄的差异、心理的障碍等诸多因素, 使他们的情感体验受到很多制约, 很难企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微妙之处。加上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等特征, 因而从作者的情感到学生体验到其情感, 其间不可缺少中介。其中介就是教师情感的感染与催化, 是教师自身的真切感受以及富有成效的对于学生的感染力。感染力越强, 则催化力越大。正是在这感染、催化之中, 美的感受得以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 性情得以陶冶。
情感的感染, 贯穿于学生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所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首先对课文深入钻研, 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感情和精妙之处。同时还要研究从什么地方讲起学生最感兴趣, 最能打开他们的思路, 也就是寻找激情点。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积极进入角色, 与作者悲欢与共, 并通过神态、表情、语言、动作等因素艺术地表达出自己的某一特定的情感。这样, 才能移情入化, 让学生与课文作品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联系, 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 使他们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审美情态。在情感的共鸣波涛中, 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受到了美的感染。
3.创设情境, 领略美的意境。
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在景物的传神写照中, 自然地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眼前景物的传神写照, 即是“境”, 而其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意”, 这“情”与“景”是天衣无缝般的融合, 就构成了作品的艺术境界。“有境界 (意境) 则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必须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不进入意境, 就不可能有对美的感受, 也就谈不上理解美、欣赏美、表达美了。
如何引入意境, 让学生融情入境呢?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教师要善于根据审美对象的特征创设相应的审美情境, 唤起学生对人物、景况的想象, 在阅读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心理上产生感受, 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 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具体地讲, 可以运用图片、幻灯、音响和影视 (包括多媒体) 等手段, 或是展示美的画面, 或是播放动听的乐曲, 或是生动形象地表演, 或是绘声绘色地描述, 做到语言、形象、情感三者融合。
4. 启发引导, 促进美的创造。
创造美既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特征, 也是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最终目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 美的创造一般是指作文, 培养学生用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如何通过启发引导, 促进学生创造美呢?一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 使审美的表象转化为审美的信息, 学生在作文时才能有感而发, 言之有物。二要启发学生审美想象。想象, 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里的表象, 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审美想象的特征告诉我们, 它以情感为动力, 以形象知觉为依托。在作文训练中要注意启发审美想象, 通过童话、寓言、故事培养儿童的审美想象能力是颇见功效的。审美想象与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国内外作文教学都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三要引导学生注重技巧。审美创造的写作技巧就是能运用素材, 创造出美的作品的本领。教师的指导要注意遵循积累、模仿、借鉴、创作的基本规律;要对学生广加启发, 扩展思路, 引导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东西, 使学生思考不断深入, 思想不断提炼, 作文的提高与思路的成长密切结合起来。
美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篇10
教学实践表明, 无数成功的教学, 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 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 “美”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 儿童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 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提倡美感教育。那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呢?
一、利用教材寻找美
入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名篇佳作, 涉及到古今中外, 涵括了天、地、人、事、物等, 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 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 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所有这些, 都是美育极好内容和形式,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美, 教师就要认真利用课文中美的因素, 引导学生领略课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人物形象美, 使学生得到美的体验, 丰富美的情感。
二、教师语言渲染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 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 通过它, 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 教师语言缺乏美感,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 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 一位好的语文老师, 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富有逻辑性, 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 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
三、教学过程贯穿美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渗透 篇11
从我国音乐美育的发展状况看,每个时代对学校音乐美育的认识与理解都各有侧重。学校音乐不是狭义的“技艺性”教育,不应局限于培养训练学生的音乐才能和技巧,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高尚情操,从而使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音乐美育”,也叫“审美教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界的美、社会生活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及爱好的教育。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怎样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美育的功能和作用,怎样建立健全学生完美的心理结构,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的整体效应是社会给我们提出的新的要求,所以应重视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渗透。
一、生活展示音乐自然美
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我们的家乡有山有水,课外郊游时,带领同学们在山林里漫步,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二、发掘教材感知美
音乐是培养情感重要途径之一。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为此,我在平日教学时,时时刻刻注意从美的音乐、美的旋律、美的节奏着手,提高学生的情趣,从而欣赏美、感受美。
三、歌曲学习中认识美
唱歌和欣赏是学校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学习者情感的表达与灵魂的体现。当学生对其音乐作品产生共鸣时,就会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透他们的的心脾。例如:现在的学生,从未有过战争的经历,但是每当他们演唱和聆听到《游击队之歌》等描写抗战的音乐作品时,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对战争的感受,当听到《数鸭子》、《如今家乡山连山》等反映农村生活情景的音乐作品时,也会感受一种从未有过的乡村气息。这些情感都是学生们过去从未有过的。因此,他们的情感世界得到了拓展丰富,认识水平也就愈来愈高。当学生体验到音乐作品的这些情感时,他们原有的情感也会随之变得深刻而强烈。例如:每一位中华体育健儿都在大赛中战胜对手获得冠军为此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这种爱国情感顷刻便会大大得到加深和强化。此时此刻,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国旗升起的价值和意义,感受到了祖国在自己心中的位置。
四、多媒体、录音再现情境美
在歌曲教学中,适当给学生设置情境,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我在教《春天举行音乐会》这首歌时,先让同学们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播放春景。伴随美妙的音乐,学生们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快乐的小鸟,听到了流水声,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的气息,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得非常认真,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唤起了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音乐实践中表现美
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隐性的德育因素潜移默化相互渗透。如在课外合唱、器乐排练中,只有讲究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合,才能把艺术性很强的声乐和器乐作品完美地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音乐美育渗透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和途径,能够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塑造一种完美的高尚的道德人格,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12
关键词:高中物理,美育渗透,结构,实验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美育在学生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现实呼唤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既要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又要重视美育渗透让学生通过对美的欣赏与创作, 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文本结构美
高中物理教材 (文本) 中有多幅色彩纷呈、设置精美的彩图, 比如自由落体闪光照片、衍射照片、干涉图样、各种光谱图样等等。这些彩图摄制极为精致、科学、准确, 属摄影精品。教师在首堂物理课堂可将这些彩图介绍给学生, 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 从而初步形成物理是美的印象。教材文本中还分布着大量的插图, 这些插图绘制精细、准确、排布合理, 既具有科学性, 又符合美学原则, 具有美学性。教学时教师可引领学生以图识文, 以文释图, 能通俗、形象、生动、直观, 令人赏心悦目。
二、物理实验美
物理学史一门实验科学, 物理实验美是多层次、多方面、多维度的。
1. 仪器外观美。
物理实验器材如天平、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制作精美, 造型独特, 各种透镜、面镜、三棱镜、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万用电表等外形美观, 犹如精品的艺术品, 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2. 仪器性能美。
螺旋测微器能准确测出头发丝的直径, 能让学生惊叹不已;电磁打点计时器能用来研究物体运动的精确情况;多用演示电表可以用来研究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单摆的振动可以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等等。仪器的性能之美妙不可言。
3. 实验现象美。
凭借高中物理实验“白光的色散”可以让人们看到五彩缤纷的“彩虹”;凭借“透镜”人们可以在光屏上看到跳动的蜡烛火焰;凭借“液体的扩散”现象可以让人们看到原来泾渭分明的清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是怎样在交界处逐渐变得模糊, 最后混为一体的, 就是用两支夹紧的铅笔, 人们也能够看到普通的日光灯也不再是白色的了, 而变得绚丽多彩。如此奇妙的现象一定会让人百看不厌, 回味无穷。
教师在物理实验中, 应引领学生充分发挥联想, 张开想象的翅膀, 对有关仪器的外形、性能、实验现象给力进行有效的恰到好处的描述, 让学生领悟物理实验之美, 激发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让学生在试验中自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三、课堂教学美
教育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 物理教师应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艺术修养, 追寻课堂教学之美。
1. 教学过程美。
课堂教学要把握好开头、结尾、中间三个环节。有人曾将这三个环节比喻成“凤头、虎尾、猪肚”。就是强调物理课堂开头应像凤头一样美丽动人, 基本教学流程应像猪肚那样丰硕肥大, 结尾要像虎尾那样横扫如风。开头要好, 导读要精, 授课伊始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策略多样:或开头明义、单刀直入;或故事开头, 激发情趣;或实验开始, 启发思维。结尾要明快, 要结出个“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的余味, 讲到恰当处关闸截流, 一言九鼎、一字千金。教学过程要有涨落, 涨即掀起高潮, 落指潮落小憩。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收到绘画艺术的一波三折曲线美、音乐艺术的一唱三叹韵律美相同的艺术效果。
2. 教学语言美。
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讲究艺术, 力求语言美、意境美, 教学语言要逻辑严密, 幽默风趣, 条理清楚, 干净利落, 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具有饱满的精神, 自然的表情, 传神的目光, 抑扬顿挫的演讲风度, 想方设法让学生劳逸结合, 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产生美的感受, 在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时, 教师切忌讽刺、挖苦、呵斥学生, 应注意用爱心、恒心、耐心去感化差生。教师的课堂语言, 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后, 他们在回答老师的提问时, 也会注意语言流畅, 用词贴切, 言简意赅, 在平时学生同伴间交流时, 也会注意语言艺术, 力求风趣、幽默, 有起有伏, 在同伴之间进行交往时, 也会和睦相处, 注意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 使自己在同伴中有一个美好的形象。
四、物理规律的内在美
“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物理上的许多规律, 我们如果理解了它的实质, 弄清了它的内涵和外延, 就会发现它们很有意思, 有一种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在美。比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以及电荷守恒定律, 这些定律反映了物质世界的一种天性, 这是一种守恒美;牛顿定律充分反映了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反映了物质世界的相互制衡和联系;库仑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让人们想到神秘莫测的“场”的存在;动量守恒定律表面上反映了系统在合外力为零的情况下, 总动量保持不变, 其实质反映了系统在合外力为零的情况下合质心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这又与牛顿定律是如此的吻合, 着实令人拍案叫绝, 激动不已。在学习物理规律时, 教师若能将其内在美渗透其中, 学生一定会愉悦地接受它、喜欢它、理解它、掌握它, 达到“功夫在诗外”的高效物理教学境界。
总之, 只要物理教师思想上重视对学生的美育渗透, 就会潜心挖掘物理之美, 就会发现物理教学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育资源。而一旦将美育渗透在物理教学的始终, 学生的审美素质就一定能得到高效提升, 从而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学校管理中的美育渗透】推荐阅读:
学校教育的美育渗透08-29
农村职业学校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11-09
学校管理中的小事不小07-07
故事中的学校管理智慧08-18
学校管理中的一些想法07-29
紫蓬镇中心学校“美育社”社团章程10-09
学校管理中的辩证法05-18
学科渗透学校德育06-22
寄宿制学校管理中的几点体会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