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学校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通用11篇)
农村职业学校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
农村职业学校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
【摘 要】本文立足于作文教学,选取德育渗透的视角,从写作态度、提高觉悟、疏导、讲评、习惯培养、结合实际六个方面来论证如何在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提升其道德修养。
【关键词】德育 态度 觉悟 疏导 讲评习惯 实际
我们都知道,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即,既教给学生知识,又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要兼顾到这两方面,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与义务。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因此,我认为职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尤其是在作文教学的指导中。
加强德育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能够走进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是想掌握一门技术,为将来的生存做好储备。那么,加强德育教育更有利于他们学业有成,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让他们在写作中学会抒发正确情感,学会感恩、学会爱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沟通等等,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树立求知的愿望,懂得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这样,从内心改变他们的懒惰,让他们变得更阳光,更上进,最后能够适应这个社会,适应周围的环境,从容面对自己的人生。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达到以上目标,一直是我们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认为中等职业学校作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现代的学生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及家庭的娇惯,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帮助他人等方面都有所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只注重表面而忽略了本质。职中生思想不够成熟,性格的可塑性强,他们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还很肤浅。结合这一特征,充分抓住课文的思想意义,培养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养学生应有明确的写作态度
学生一旦清醒地认识到作文学习的意义,认识到作文教学的近期目的与长远目标,知道为什么而学习,他们的写作就会变得主动而自觉。要引导学生了解写作的社会意义,把作文教学同社会利益、祖国“四化”建设联系起来,逐步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远大的学习目标,从而自觉地作文,正确做人。进行写作目的教育有多种途径:即利用学生对名人成就、经历、事迹等的好奇和关注,激发学生高尚的写作动机。
三、结合课文内容提高觉悟
如朱自清的《春》,诗情横溢,给人的感觉很美,这种美不是单纯的表现形式美,而是一种神与物游的美,情景交融的美。作者将自己健康高尚的审美情绪,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铸到文章中去、熔铸到诗一样美丽的语言中去,从而使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诗意,焕发出令人陶醉的美感,由此可见,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作者思想,明白了这些道理,学生就会懂得作文为什么要讲真话、抒真情,写所见所闻,为什么要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表达正确健康的思想。把学生的作文过程变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提高自身思想、修养的过程。
四、发现学生思想有问题积极疏导
作文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认识、情感体验的活动。中学阶段,学生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人生、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形成了独立的思想个性。但由于职业高中学生思想尚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差,感情易激动,一旦遇到不愉快或者想不开的事情,思想上容易偏颇,产生不良情绪。而学生的`作文最能反映他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情感。从这方面来说,语文教师更易接近、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教书育人更直接更有时效,育人的担子也就更重。针对学生作文里流露出的消极思想。教师可以精心地设计开导性、鼓励性的批语,从而驱散学生心灵中的乌云,使学生精神振奋,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灵。
五、讲评得法,教育更深
文章是思想的直接反映,思想认识不同,在分析问题,提出看法时,就会有是非曲直的区别,即使都是正确的还有深刻和深浅的不同。同一事物、同一材料,不同的作者可能赋予它不同的思想。对学生作文里流露出的消极的、不健康的,或者是摇摇不定的思想情绪,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指责,而应该正确地引导。然后给学生指明方向,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引导人们向前看,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对某一事物或歌颂,予以教育;或嘲讽,使人猛醒;或鞭挞,以正压邪,要中心明确,学会全面地辨证地看问题。
六、要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严格要求,从细小处着手,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进而完成从作文到做人的转化。学生作文要求字斟句酌,实事求是,内容真实诚恳,形成平易朴素,并注意反复修改。这种要求会使学生养成诚实、严肃的写作态度,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学生作文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高度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没有坚定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决心是不行的。而且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要求学生字迹工整,教师的批语就不能潦草,要求学生文从句顺,批语就不能晦涩冗长,要求学生态度严谨,批语就不能简单的写个“阅”字。
七、结合专业实际,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语文能力,要精心设计实用写作能力训练。安排实用写作训练项目,把写作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着眼于“做中学、做中教”,用于实践活动,培养语言能力。比如说明书、求职信、应聘书等应用文的写法,要求做到格式规范,语言简明、得体,内容符合要求,培养学生严谨、务实、认真的作风,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总之,职中语文的作文教学,就是要有意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高速发育期的职中阶段学生来说,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点上,语文教育较其他学科来说有着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条件,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效地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学作文写作大全》。
3.《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农村职业学校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2
农村初中德育状况
素质教育实施多年,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尤其是学业成绩较以前有了大幅提高,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德育没那么明显, 甚至还有滑坡的危险。近年来, 随着文化市场的迅速发展, 来自、书刊、电影、音像制品等多种形式的新鲜知识内容, 开阔了农村中学生的眼界, 为他们学习提供了更大的选择范围, 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得到了健全, 但在思想上还是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一些非法经营者将色情读物和音像制品及充满封建残余思想、西方腐朽文化等等书籍带入文化市场。那些消极的、不健康的读物和音像制品, 对农村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强烈的腐蚀作用, 部分学生产生了一些盲目媚外思想, 导致了人格和精神上的畸形, 影响了学生的精神状态。这严重地危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于是, 在一部分农村初中部分学生出现了以下不良恶习:有的学生寻衅滋事、打架斗殴, 暴力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有的学生受读书无用论及拜金主义的影响, 不思进取, 对老师的要求置之不理, 荒废了学业;有的学生脏话脱口而出, 自我约束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非常差, 爱心、同情心淡漠, 不遵守尊老爱幼、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卫生、语言文明等基本社会公德, 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出口成脏, 随意毁坏公物, 缺乏基本的公德意识;有的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 自由主义严重, 缺乏全局意识, 缺乏团队精神。一切以己为中心, 只考虑自己, 不顾他人, 只求权利, 不尽义务, 只乐意享受, 不愿意付出, 希望别人尊重自己, 却不能以礼待人, 不知爱幼, 不知敬老, 对老师和家长的忤逆, 不懂得感恩;有的学生因受到有关的所谓行风、社会风气的影响, 办事说话不够守信, 诚实不足;有的学生胸无大志, 贪求安逸与享乐, 其价值观呈现功利性、世俗性、庸俗化的倾向, 玩乐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追求目标;有的学生心理素质差, 缺乏自控和耐挫能力。如此等等, 所有这些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对策与措施
针对农村初中德育的现状及问题, 每个老师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音乐教师, 我认为德育教育不能仅为空洞的说教, 而应当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之中。在音乐教学中, 我认为应该这样做:
一、明确目的, 精心备课
现行初中音乐教材富含德育内容, 作为音乐教师应当认真钻研、分析教材, 挖掘德育因素, 对选编的歌曲进行分类, 对学生进行教育。如, 爱国歌曲:《祝福祖国》、《爱我中华》、《说中国》、《祖国不会忘记》、《我和我的祖国》、《中国人》、《大中国》、《共和国之恋》、《祖国, 慈祥的母亲》、《我的中国心》、《我们美丽的祖国》、《我爱你, 中国》、《中国, 中国, 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我为伟大祖国站岗》、《祖国颂》、《我爱祖国的蓝天》、《我为祖国献石油》、《我爱祖国的蓝天》、《我的祖国》、《歌唱祖国》、《国旗国旗真美丽》、《在祖国怀抱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我爱雪莲花》、《如今家乡山连山》、《共产党好比红太阳》、《我们多幸福》等等歌曲中有明显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又如:《南泥湾》、《洗手绢》、《种瓜》等歌曲是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摘草莓》等歌曲是对学生进行拥军拥属、尊敬长辈的教育;《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是对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继承发扬优秀传统的教育;《团结就是力量》、《白杨和小河》等歌曲是对学生进行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教育;《和谐家园》、《谁不说俺家乡好》、《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爱五指山, 我爱万泉河》等歌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教育;《天地之间的歌》教育学生从小爱科学;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教师在教这些歌曲时必须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 引导学生进入歌曲意境,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抒发美好的感情, 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 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 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有利的对学生们进行了思想教育, 生动、具体的形象给予学生正面教育, 使学生的情操受到熏陶, 思想受到教育, 道德受到影响, 心灵受到启迪。
二、激发兴趣, 过程渗透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单纯的说教和教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更难进行德育教育。这时, 需要老师精心准备, 激发学生兴趣, 把德育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为此,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 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 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 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 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 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 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 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 鼓励他们发扬优点, 克服缺点, 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三、内外结合, 寓德于教
除在音乐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外, 还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外育人环境, 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的德育作用。要使音乐的德育教育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必须争取校领导的支持与帮助, 组建校园合唱团、校园舞蹈队, 进行长期严格的训练, 在训练的过程中, 要潜墨移化把德育内容渗透进去, 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在得到普遍提高的同时, 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在大幅提高。除了组建校园合唱团、校园舞蹈队, 还要为学生精选适合学生特点、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富含德育内容的歌曲。而那些音域宽、句子长的成人歌曲并不一定喜欢, 诸如《爱我中华》、《大地飞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啊, 中国的土地》、《当兵的人》、《为了谁》、《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等这些歌曲, 虽然这些都是专家们精心挑选的时代感强、艺术表现力强, 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声乐作品, 但对一般的初中学生而言, 有些可望不可及。这些歌曲的演唱需要用科学的发声方法, 或民族, 或美声, 至少也得用上假声或气声, 而用这类发声方法演唱歌曲对于一般的普通的初中生而言, 是他们不善于、也不屑于的, 自然对于这些歌曲的学唱也难有兴趣。让他们自己选择歌曲吧, 又不行, 因为他们心理发育不完善, 对事物是非的辨别能力不强。这时, 作为音乐教师就要认真研究学生, 精心选择他们适合唱、他们需要唱、他们喜欢唱的富含德育内容的歌曲。如, 《阳光三叠》、《苏武牧羊》、《满江红》、《校园夕歌》、《毕业歌》、《故乡的亲人》、《雪绒花》、《茉莉花》、《我的未来不是梦》、《隐形的翅膀》、《一千零一个愿望》等等, 这些歌曲旋律优美流畅, 富有真情实感, 能真正打动他们的心, 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将德育渗透于日常的组织教学中, 要长期坚持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 力求使德育教育渗透于音乐教学的课内及课外。
四、开展竞赛, 加强巩固
为了使德育能够长期坚持下去, 就需要创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 作为音乐老师, 应该积极与班主任及学校协调要求每周及重大节日都有形式多样的音乐节目表演。每学年要举行一次合唱比赛和器乐比赛, 并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合唱、合奏、舞蹈比赛, 给学生创造展示才艺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这时也是实施德育最佳时机。尤其在外出活动时, 告诫学生要注意言谈举止, 维护学校形象。在比赛中要发扬风格, 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 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每当捧上奖牌的时刻, 学生们会欢呼雀跃, 尽情地品味着成功的愉悦, 那种集体主义荣誉感更是溢于言表。通过这些活动,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观念, 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精神。
通过采取以上对策措施, 我认为学校德育会有很大的不同程度地改善与提高。
参考文献
[1]罗枫, 浅谈音乐教学与德育渗透http://www.jkedu.net/Article/ytmllw/200602/20584.html
[2]为初中音乐教材选歌http://www.3633.com.cn/blg/blg040.php?uid=14&bid=65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3
如今的中学生生活在一个社会飞速发展、社会价值取向失衡的环境中,时常面临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选择,各种信息不管好的还是坏的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他们的脑海,撞击他们幼稚的心灵,这是所有教育者不可回避的问题。现在农村中学面临的更艰巨的问题是留守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由于家长长期在外打工,缺乏家庭管理约束和亲情温暖的这些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极大影响,各种不良现象频繁发生,这不能不引起广大教育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这是历史发展到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加强德育工作。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这是义不容辞的义务。
从语文学科特点来看,其德育功能有着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其思想教育是完全可行的。自古以来,我国历代文人倡导“文以载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语文课本隐含作者强烈的思想倾向,或褒扬,或贬责,有着丰富的爱憎感情。尤其是语文新教材的编写,更注重其人文思想,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经久不衰的佳作,融文史哲、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其丰富的道德情操、震人心弦的艺术形象、美丽多姿的山川景物等都有激动人心的感染力量。这样,学生既能学到语文知识,同时还可以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熏陶和影响,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极好教材。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主义思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等这些无不撼动我们的魂灵,提升我们的道德情操。只要语文教师做到既“授业”又“传道”,依靠文学的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在培养学生情操上做文章,就可以让语文的道德情感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的方法措施
方法因人而异、因事而定,我们在实践中采用了以下一些措施。
1.了解、分析学生思想情况,制定语文思想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首先了解初中学生的阶段性特点。初中学生的年龄大致在13—16岁这个范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龄层次,他们在身心两方面都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和小学生相比,他们表现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心理,具有初步的价值观,能分辨一般的是非美丑,能估量到自身行为的直接后果;但与高中生相比,他们自觉的人生设计、理性分析能力诸方面又明显差一层次。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只有重视这些特征,有的放矢,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其次,了解每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摸清所任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然后作好情况分析,制定教育计划,将思想教育落到实处。
2.深钻教材,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
语文教材饱含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富有质朴的美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初中新教材的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有爱心和责任心,有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有集体主义和爱国思想,有探索精神和献身精神,有为人处事、宽容待人的思想教育,有理想信念的指导等。我们只要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这些思想内涵就不难被发掘出来。
3.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思想教育应了无痕迹。
语文课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在了解分析学生、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就要在教学中加以实施,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自觉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鲜明的思想观点、道德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在学生中播撒社会有用之才的美好种子。讲课要生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要善引入,循循善诱,潜移默化。要用祖国壮美的山河陶冶学生,用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净化学生,用历史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渗透的途径很多,如通过导语、朗读、字词教学、讲授课文、人物分析、主题归纳、作文教学等各个方面都可以进行。
4.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收获。
语文活动是思想升华的殿堂。在活动中,我们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来领悟活动的主题,体验思想的精华,从而得到情操、道德的升华。几年来,我们在实验班级开展许多活动,如,故事会、普通话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编演课本剧、书法比赛、课外阅读比赛、办手抄报、知识竞赛、进行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的确对学生的思想起到教育作用。
5.做好学生个人成长档案,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变化过程,以便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并做好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三、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要注意的问题
1.要不断增强语文教师自身的德育意识。
语文教师高尚的人格品质是德育渗透的无形力量,其本身应该是德育的具象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孔子说:“不能正身,如正人何。”高尚的人格是每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我们应让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学生面前开出绚烂的情感之花。
2.德育渗透要讲究艺术性,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的本色和主体。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应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
(责任编辑韦雄)
农村职业学校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4
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是电脑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日益熟练,从中接收到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而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阶段,德育基础浅薄,更容易过分依赖计算机。对信息缺乏思辨能力,更容易受一些不良的信息影响。因而中职计算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信息素养。但从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只重视了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提高,却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所以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教学中渗透德育势在必行,不容忽视。其原因主要是:
一方面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计算机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许多问题,如计算机病毒、黑客、网络犯罪等,这就对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人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责任感和信息道德,才能抵制不良信息的污染,自觉地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因此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中渗透德育是使中职学生养成强烈的信息责任感和良好的信息道德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现状的客观需要。目前,中职学生在使用计算机技术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不良现象:
一是缺乏应有的计算机应用公德意识。如学生在上机时删除或更改他人文件夹中的内容,修改桌面、设置屏保密码,调整显示器的显示参数,技术好一点的学生下载一些破解程序,破解还原卡保护密码,任意修改注册表和CMOS参数等。
二是同学间缺少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教师设置的稍有难度的作业,技术比较好的学生不屑与其他同学交流,不愿意为其他同学答疑解惑;技术较差的学生在请教技术较好的同学碰钉子后,为了完成作业,要么抄袭其他同学的,要么网上下载他人的作品改头换面,一交了事。
三是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诱发心理障碍。网络对于有强烈求知欲的中职学生有无限的吸引力,但是网络本身也存在着许多不成熟、不完善之处,加之网络管理、网络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以及中职学生心理的不成熟,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他们产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有些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还有些学生热衷于网恋等,由此引发的网络犯罪率呈现上升趋势。
基于上述原因,在计算机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必须的,而且也是摆在计算机教师面前迫在眉睫的任务,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树立德育典范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替代的阵地,计算机课作为学生获得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教师必须做道德教育的有心人。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加强自身的政治学习,提高道德水准,了解有关信息技术的法律和道德问题。还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更新教学理念,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挖掘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二、结合学生特点,培养正确德育观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5
青岛开放区第九中学
王慧
2008、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树人策略
唐朝皇帝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了解历史的昨天,才能更好的认识今天和展望未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是“借鉴历史、资治育人”,“服务现实,创造明天”。这是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德育于历史教学,培养出更具深刻文化素养及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正是今天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怎样激励学生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民族,怎样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是每一个历史老师应探索的课题。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的:
一、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学历史要做到古为今用,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人类历史丰富悠久,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很多很多。譬如:唐朝为什么影响深远,为什么外国人还把中国人叫“唐人”。世界上许多国家还有“唐人街”。当时许多国家的遣唐使和留学生到长安学习,一句话,唐朝时我国科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家昌盛,从而可使学生懂得,只有发展科技、发展经济才能重振国威。1840年,英国用炮舰打开了中国大门的原因就是由于我国的封建社会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清政府政治腐败,军备废驰,财政困难而造成的。之后,帝国主义对华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中华民族受尽了帝国主义的欺凌。从中使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联系现实指出美国公然袭击我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的暴行,这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干涉,这是对中国人民的公然挑衅。试想,假如我国的经济、军事、高科技等比美国还强大,美国还敢欺辱我们吗?所以要教育学生好好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改革开放,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这就吸取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的。日本幕府统治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结果大门被美国打开;中国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使我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中国逐步在世界上落伍了,结果门户被英国打开。后来日本实行明治维新,学习外国先进经验,重视知识,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结果使日本成了亚洲唯一的民族独立国家。我们要以历史为镜子,善于吸收借鉴其它国家和民族的经验为我所用。
二、以史为鉴,树立开放意识,培养改革创新精神
1、在历史学习中树立改革发展的思想意识
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坚持开放的政策,国家才会迅速发展。相反,如果什么时期内统治者因循守旧、闭关锁国,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历史上通过改革而带来了社会大治的史实举不胜举: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以及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为加强自己的统治,恢复和发展经济所采取的各种政治经济改革措施等。这些改革,无一不表现出改革者所具有的锐意创新、不墨守成规的改革精神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而每一次改革都带来了政治的清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大治局面的出现,无一不是政治改革的结果。在学习这一历史知识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其经济、文化发展的突出成就及其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又充分联系统治者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对经济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改革发展的思想意识。
2、在历史学习中培养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创造和发明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之所以连绵不断,正是因为他以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为依托,有深厚的物质基础。文学艺术、建筑、医学、天文历法、科技创造,尤其是四大发明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文明的发展向世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因此,历史上,每个时期的文化既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最好教材,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养成开拓创新精神的重要资料。
3、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开放意识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开放的民族,从来不拒绝吸收借鉴外国的优秀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一直致力于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也有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海纳百川,善于吸收外来文化,而成就了中华文明今天的丰富多彩与灿烂辉煌。事实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除个别时期闭关锁国外,绝大部分时期都是实行开放交流政策的。郑和下西洋、张骞通西域、佛教的传播、玄奘西游、鉴真东渡,这些典型的历史事件告诉我们,民族要发展,就要开放交流,文化要发展,就要善于兼容并蓄,继承和交融。弘扬历史上的开放交流精神,正是未来的建设者必要的素质。
三、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加强素质情感教育 青少年正处于构思自己未来方向的阶段,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来鼓励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持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在历史课的素质教育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他们的典型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往往是产生道德行动的强大动力。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立志仿效的对象,能激发起青少年“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点燃青少年立志的热诚,建立坚定的信心,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
1、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树立民族气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几千年的历史之中。中华民族在屡经艰难困苦和外侮内辱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在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泱泱大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力量的维系、凝聚、鼓舞与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课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历史课有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关键是寓教于史,结合教材,不空洞说教,不搞简单化和片面性。在这点上,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数不清的素材:如孟子“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谭嗣同的快哉赴死;等等,无不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正气。在进行这些人物的教育时,我尽量地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和言论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憾,去逐步地体会到一种悲壮、崇高的美感,从而使学生联想到,假如我处于祖国危亡的紧急关头,也应该像他们那样挺身而出,救国救民,建功立业,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升华,同时也使学生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言行进行了记忆和理解。
2、以民族先贤为楷模,弘扬中华美德
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有着优良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先人在为民族团结统一、国家独立富强和社会繁荣进步的斗争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和丰富的嘉言懿行。如诸葛亮为治理国家而“鞠躬尽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这些人物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怀,是能让我们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以此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学生树立面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民族。如孙膑双膝被残而作《孙膑兵法》;司马迁受迫害被处宫刑后发奋著成“史家之绝唱”的《史记》;王羲之练字洗笔成墨池等。加强对这些人物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对他们所处的时代、取得的成就及其地位进行了记忆,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立志勤学是人材成长必须具有的精神;自强不息,奋勇进取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尽艰难而不衰亡的重要原因。
3、以典型的反面人物为教材,弘扬正气,反对邪恶
历史教材中,例举了许多危害一时,为后人所不齿的反面人物。如善于拍马屁,装孝心、暗藏夺权野心的安禄山;先投降女真贵族,后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的秦桧;“贪污之王”和坤;贪于权势,对内镇压太平天国、维新志士、义和团,对外一昧卖国的慈禧等等。将这些人物的丑恶言行尽量地揭露出来,使学生不仅对他们产生了憎恨感,也使学生在批判中辨明了是非,弘扬了正气。
四、生动讲述,突出历史的爱国主义的永恒主题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永恒主题,也是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使历史课达到应有的爱国主义教育目的,在讲课过程中,要叙事清楚,脉络分明,语言生动,词汇丰富,语速适中,情景交融,以情动人,并辅之以地图片和其它教具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为挖掘我们民族历史的瑰宝,深化新的历史形势下的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应注意树立学生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的根深植于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热爱之中。忧患意识产生于伟大使命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7岁的戚继光就怀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大志,他率领戚家军,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邹容19岁写成《革命军》号召四万万同胞起来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通过以上事例,教育学生树立忧患意识,明确一种责任,肩负一种使命,树立赶超先进,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其次是用“自强不息”、“创新精神”这一民族瑰宝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要有冒险精神,敢担风险,不怕失败,要持之以恒,坚持实践,而这又意味着艰苦的劳动。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用割圆术,从圆的六边形开始一直计算到12288边形和外切24576边形,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被称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把毕生的精力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震惊全世界。这之间他们付出了多少汗水,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啊!教育同学们要向这些爱国的科学家学习,为祖国的强大增砖添瓦。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6
作者介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语文教育研培部刘峻峰
我们在学校教育中都知道以德育教学为首,但是很多人都认为德育教学是班主任或者政治老师的事情,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再课堂上的德育渗透,尤其是语文课堂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渗透的平台,我们不应该把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割裂开。语文教材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语文课堂是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师承担着在课堂教学中渗进德育的重要职责。只要教师能结合教材,针对学生特点,抓住有利时机,坚持教学和德育“双轮驱动”,就一定能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感,高尚的品德修养,让课堂绽开德育之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时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呢。
利用教材的实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基本上都是作者和编者的绞尽脑汁而写出的,都渗透着作者和编者的情感,尤其在新编教材中增加了许多爱国主义教育以及介绍英雄人物、科学家事迹的阅读材料,更有利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德育。例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指导学生纪念刘和珍及死难烈士的英勇事迹,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及反动文人的无耻,教育学生牢记烈士的鲜血,珍惜幸福生活,并学习烈士们追求真理、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课文作为语言文字学习的范本,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利资源。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的美景,让人顿生山河壮丽的爱国豪情;史铁生、马丁·路德·金等感人形象,使感恩、奉献等在学生心中生根;“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等古训,可以培养学生的勤俭美德;还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优秀篇章,有歌颂追求真理、不畏艰险的壮举的动情文字,有赞扬反抗侵略,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佳妙文章等等,无不在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好与坏的认识和判断。这些都是学生正确观察、认识和分析社会,接受美德教育,形成良好品行的好材料,都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好内容。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引导学生学透教材,充分发挥课文的的德育作用。
利用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作文是联系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多方面素质的综合展现。因此,教师在指导、批改、讲评作文时,将德育与写作方法和技巧的传授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和写作能力。首先,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应注意选择典型的正面材料教育学生。当今的中学生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新鲜,都在竭力猎奇,对事物的看法也各有己见。对此,教师能以正确的观点积极引导,寻找好的典型材料进行作文指导,学生就会受益匪浅。其次,对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缺点和错误,在批改讲评中着眼于疏,致力于导。例如在分析金钱与幸福的关系时,有的学生误认为“金钱就是幸福”,这当然是片面的说法。有些学生分析金钱与人的关系时,则表现偏激情绪,说什么“一切向钱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金钱关系”,这当然是错误的。有的同学则走上另一个极端,把“钱财”说得一无是处。于是笔者在作文讲评时,启发学生:要学会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明确指出,正当的劳动所得是无可非议的,但幸福决不能单纯地建立在金钱基础上。
课堂上活跃的、容易为学生接受的德育气氛,能让德育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灵。灵活的方法是营造氛围的良方,例如对于某些课文,通过诸如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高贵独立的人格。再如,增加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互动的频率,与学生进行平等、真切、和谐的交流,容易使学生模仿老师的行为和体会到老师在课堂上想要通过课文传达出来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从而形成无形的道德力量感染学生。除课堂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优势,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实践和写作等活动,丰富对学生的德育方式。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
教材中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有很多篇。如《十三岁的际遇》讲述了中学生田晓菲十三岁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北大,启发学生早立大志,为理想而奋斗。《贝多芬传》通过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执着的追求,讴歌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敬业和乐业》则告诉学生如何对待生活,才能实现理想。总之,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的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
德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德育在教材中的体现也很多,只要恰当利用和引导,会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也有更高的道德修养。
德育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教师还应当举办广泛的、经常性的德育活动,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断地发展、完善和创新德育的方式和内容,增强德育的强度和力度,并形成德育的日常意识和习惯,使德育持续不断地 进行下去,持续不断地滋润学生的心灵,从而打牢学生的道德根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
职业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7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 数学课本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能否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 主要靠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 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这既遵循数学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 又符合数学教学的规律.如, 在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的教学中, 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再如, 在离心率的变化与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关系教学中, 运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 讲解数学知识, 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使学生的思维朝着灵活、深刻与探究的方向发展.在数学教材中, 许多地方都包含了德育的内容, 因此我们数学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处处留意, 主动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加以利用, 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二、恰当创设教学情景, 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课堂上, 大部分职中生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通常是教师自问自答.一旦遇到与数学知识无关的话题时, 顿时“精神焕发”, 就像变了一个人, 争先发表意见.教师备课时, 要以学生为本, 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 进行数学教学.笔者在元旦前一天的圆的复习课上, 就针对当时的情境, 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抓住契机, 渗透德育教育, 我自己也受到了感染和教育.课后我把当时的几个片段作了详细记录, 呈现给大家, 以求批评指正, 以便改进和提高.
2009年12月31日上午的第一节课, 我带着准备得很充分的教案, 自信地推开高二 (2) 班教室的门, 准备实施教学计划.可是,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令我意想不到, 有些片段至今还记忆犹新.
片段:“起立!”班长的声音特别洪亮而清脆.全班同学几乎是同一时间, 同一个姿势, 笔直站立, 精神饱满地说:“祝老师元旦快乐!”我既意外又激动, 忘了我准备好了的“开场白”, 好在我心理素质过硬, 反应还算迅速.“谢谢你们!请坐下!老师刚才非常激动, 有点失态, 不好意思.老师也祝你们新年愉快!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 共同努力, 再创辉煌!”同学们给了我长久而热烈的掌声, 我感觉到教室内温度迅速提升.我想, 这时要直接讲解事先准备的内容, 既不十分自然, 也与这么高涨的氛围不谐调.怎么办?我灵机一动, 明天就是元旦了, 这节课又是圆的复习课, 我们就干脆来个元旦话“圆”吧!于是我在黑板上板书——元旦话“圆”.课题一出, 整个课堂顿时热闹了起来:同桌的, 前后的, 还有离得不太远的 (隔一两个座的) , 谈着, 说着, 还有会心笑着的.个个很兴奋, 个个跃跃欲试.班长首先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们的知识就是一个圆, 圆内是我们掌握的, 圆外是我们渴望掌握的.”我在同学们发表高见的过程中, 一方面不时地给予点评和鼓励, 一方面迅速思考, 适时导出今天所要复习的内容.即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又水到渠成地进入了课堂教学.
三、利用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职中数学教材的显著特点是:注重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联系实际较多.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不要对学生进行呆板的说教, 以免引起学生反感.而是要尽量做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教师对他们进行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此外, 在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 如研究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等.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 在概率教学中, 分组准备“硬币、小球、扑克”等材料, 分工合作, 采取:实验—记录—讨论学习方式, 让学生经历经典公式得到过程.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 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 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农村职业学校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8
关键词:德育教育;农村;初中体育;教学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德育要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和教学过程及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并力求生动和形象化。”《中小学德育大纲》亦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体育教学不但要育体还要育心。尤其是农村初级中学,学生都来自附近的农村家庭,家庭教育相对缺乏,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尤其是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农村初中德育教育的现状
1、农村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思想、文化、交通比较落后,信息相对闭塞。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活环境,父母的文化水平与教育方式,学校相对落后的传统教育观念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水平。
2、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停滞不前,难以有所突破。在当前影响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学校因素;二是人的家庭因素。经调查,在学生中进过网吧、游戏厅、舞厅、录象厅、桌球室娱乐过的占42%,68%的学生有自卑感,85%的家长有不同程度的封建迷信和重男轻女的思想,85%的村庄存在赌博现象,有37%的家长参加赌博,因而,在学校里,这对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另外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较低,据统计,小学文化程度占50%,初中文化程度占40%,高中毕业仅占10%左右。加之农村信息闭塞,教育观念落后,16.2%的家长认为送子女到学校的目的就是给学校帮看管,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在一年的时间里,以5%的家长从未主动与学校联系过,相当部分家长对子女在校学习和生活漠不关心,造成家校联系脱节。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1、挖掘教材内容,渗透德育教育。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德育是体育与健康教学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广泛,反过来又为实施德育提供了丰富材料,所以,我们要不失时机地把德育渗透在教学中。
体育锻炼运动量大,一些体质较弱的学生常常不愿参加,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设计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寓教于乐,培养他们树立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从而自觉刻苦地参加体育锻炼,达到锻炼身体和陶冶情操的目的,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2、把握课堂常规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学生人格和自主性,选择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3、利用体育活动,渗透德育教育。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蕴涵着竞争因素,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和竞赛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能在学生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4、积极评价,渗透德育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赞美犹如孩子的营养剂。”一句由衷的赞美,可以使丧失信心、挫败的儿童悬崖勒马,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表扬、鼓励。运动之前可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应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这样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批评时要尽量做到不伤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避免言行粗暴;就事论事,不以孩子为发泄对象,既往不咎。
5、以身作则,渗透德育教育。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足以证明良好的教师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达于学生的大脑中,反馈于教学的过程中。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规范语言、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严于律己、率先示范。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与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把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建立合理、客观、科学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体育在德育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邢华国.浅析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青春岁月,2012,23:340.
[2] 郭健跃.浅谈农村中学教研工作的现状及改进方法[J].湖南中学物理,2011,11:29-30.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9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德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三者关系相辅相成,对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起导向和促进作用,对教育者的人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做相关探讨。
[关键词]数学 教学 德育 方法 实例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作用
1.1 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德育,不仅要有目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1.1.1 激发学习兴趣。数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和数学表示中的美学修养既有利于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创造能力,从而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如通过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与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对数学的热爱。
1.1.2 培养理性精神。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他们刻苦顽强的精神,通过备课与讲课、作业的批改与讲评、测查命题与阅卷、课外辅导等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同时严格要求学生书写整洁、认真练习、质疑问难、有错必改;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作风。
1.1.3 磨练意志品质。数学史是数学家的奋斗拼搏史,展示着数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希帕萨斯因发现无理数而葬身大海,阿基米德因醉心数学而被乱兵所杀。在数学教学中,把定理、公式与数学家逸事联系起来介绍给学生,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毅力。
1.2 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等阅读教材后,学生会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冲之对圆周率TT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1.3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应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2.1 从教师的示范导行、言传身教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如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智育、德育巧妙结合,相得益彰,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上课时,讲普通话,语言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整齐,书写规范,辅导“后进生”有耐心,让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
2.2 从课本内容挖掘德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2.2.1 从数学教材、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2.2.1.1 以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后的“小资料”、“你知道吗”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5926< Tr< 3.1415927;我国著名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首次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使得代数学于公元前2000年就已经产生,等等,这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好的教材。
2.2.1.2 在情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材中的情景引入(教师根据内容创设情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都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谦让、团结协作和关心他人。
2.2.1.3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数学概念很多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
2.2.2 在实践活动进行德育渗透。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和数学主题活动来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了折线统计图(某地的水土流失情况统计),学生可以从题目中联系生活实际考虑到我们生活的环境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调查统计,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0
武汉市第十一初级中学 方世超
在今年教师节纪念活动中,胡总书记殷切寄语广大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进一步阐明了教书与育人并重的教育观。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纠正当前数学教学中重视知识传授和学科能力培养,忽视德育因素,德、智脱节的现象,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健康发展,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加强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在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能被直接应用的现成数学理论知识很少,真正起作用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数学意识。新课标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从引言到例题、习题都特别注意联系实际,还安排了“帮助家庭记录一个月(或一周)的生活收支账目”,“收集现实生活中你认为非常大的数据的实例,体会科学记数法和近似数等在实际中的应用”,“从报刊、图书、网络等收集一些数据,分析其中的等量关系。看看能不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这些问题”,“结合某次实际的体育比赛,运用数学知识预测比赛结果,并写出简单的预测报告”,“查阅有关资料,根据某两个时间段前后的某项指标的统计数据,计算平均每个时间段内这项指标的变化率” „„ 等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应结合这许许多多的生动例子,加强数学源于现实又能应用于现实的思想教育,增强数学建模意识和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并且结合有关材料歌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和里程碑事件,如三次数学危机,几何作图三大问题,“李约瑟难题”和“陈省身猜想”等等,使学生懂得数学落后即科技落后,就会挨打,就会丧权辱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和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新课标教材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史的教育,采取“阅读与思考”、“小贴士”等形式介绍我国乃至世界数学史料知识。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一次方程组的古今表示及解法”,以及“勾股定理”与“毕达哥拉斯定理”,“杨辉三角”与“牛顿二项式定理” „„ 大力宣扬我国古代数学史上的优秀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应通过展示古今中外数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如希帕萨斯因发现无理数而葬身大海,阿基米德因醉心数学而被乱兵所杀 „„ 教育学生认识到只有经过自己奋斗才能取得激励人和鼓舞人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毅力。
3.在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与演变,重要思想方法的确立与发展,重大理论的创立与沿革等,无不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发展、运动与变化。例如,在已出现自然数、正小数等的基础上,为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产生了负数;又如,从只研究具体的数的性质与运算的算术,发展到“用字母表示数”而更具一般性的代数;又如,由实数的分类(实数可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而有理数又可分为整数与分数),可以类比推广到代数式的分类(代数式可分为有理式和无理式,而有理式又可分为整式与分式);又如,近几年中考压轴题之热点“动点定值问题”,体现了运动变化中的不变,而其解题关键“动点特殊化”则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观点;又如 „„ 我们应结合数学教学,让学生了解唯物辩证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渐变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根据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和德育目标制定德育计划,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水到渠成,见到功效。
4.俗话说“一是一,二是二”,这恰好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数学让人不迷信权威,不屈服于权贵;数学让人坚持原则,忠于真理。因此,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规范地书写,完整地叙述,正确地计算,严格地论证,并及时进行检查、检验,做到精益求精,万无一失。应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应加强多题一解的训练,培养学生从纷繁复杂的问题中总结、归纳普遍规律的良好习惯;应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学生用运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良好习惯。
5.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美。如数学概念言简意赅,数学公式完美和谐,数学定理富于哲理,数学图形生动形象,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协调性、对称性,数学模型具有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 „„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时刻感受到数学美的熏陶,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当前中考的一种重要题型“图形变式问题”的教学中,通过“点在某线段上”变为“点在该线段的延长线上”,“点在某个圆上”变为“点在该圆外”或“点在该圆内”,“点在某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上”变为“点在该三角形的外角平分线上” „„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之美的同时,深切感受到这类题目“结论大同小异,证法基本一致”的解题规律之美,并且真正体会到事物是普遍联系而有不断发展变化的。
6.新课标教材安排了大量学生易于理解的市场经济问题,如“商品销售问题”,“储蓄问题”,“股票买卖问题”,“平均增长率问题”,“多方案投资成本最低的问题”,“多方案获取最大利润的问题” „„ 通过这些问题的教学,不仅能较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初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理财意识,并结合这些问题的背景材料歌颂我国科技、经济大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而且,由于经常需要讨论最大值、最小值和最佳解题对策等问题,因此,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从事物发展的众多可能性中寻找最佳途径,培养优化意识。
农村职业学校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1
关键词: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目标,而语文教师更有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大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高速发育期的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而对我们职业高中的学生更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我就自己的一些经验谈一些看法。
一、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语文教学本身就负有教学语文与教学做人的双重使命,而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而大多数职业高中学生学习底子差、纪律性较差,对于这些学生的教育不仅班主任要下功夫,各任课教师也要配合,而语文教师更要利用学科特点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在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知识目标要尽量简单,重点是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1.引导学生阅读
中学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使中学生掌握更广泛的知识,对于语文课程来说,除了学好书本知识,还应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国家教育部门为此也指定了不少中学生的必读书目。对于不自觉阅读的职业高中学生,语文教师要强迫其阅读,每个月安排读一本,读完后要安排专门的课让学生讲内容、讲读后感,听完学生的,语文教师一定要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作者的真正意图。这种阅读一定要坚持高中三年,天长日久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慢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2.指导学生写作
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的再现,是感知的流露。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感情就有什么样的文章。叶圣陶先生说:“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
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写作是一大难题,大多数学生不会写、不想写。这时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安排各种各样的写作,日记、周记、大作文、小作文,一开始可以不做要求,哪怕是一句话,一种感受。逐渐提要求,要求也越来越高。最后要达到弄清为什么写,即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赞扬一种精神,或是说明一个道理,或是吸取一个教训,或是给人一种启迪。教师在指导中的坚定、鲜明的政治态度,从而体现了社会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具有导向作用。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互相合作观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那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至关重要、迫在眉睫的。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好,但同学间相处还是比较融洽的,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相互帮助,所以我们在学习上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在组内大家互相帮助。通过教师的指导小组内逐步形成了互相沟通、互相帮助、互相分享的相处模式。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的参与中树立这样一种意识,集体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就是集体的主人,形成一种主动、参与的行为倾向。将语文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加以滲透,可以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互相合作观念。
二、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谓美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职业高中的学生不爱学习,但他们个个爱美,只是他们的美是肤浅的,所以语文教师要结合这一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美育渗透,要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为之动情、愉快振奋,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总而言之,对职业高中学生的德育重于一切,而理科的教学对于职高学生而言更困难,只有语文学科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的探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渗透,把思想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知识传授的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将更多的职业高中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农村职业学校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推荐阅读: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8-30
农村职业学校美术教学07-04
农村学校德育08-18
农村职业学校教育06-02
农村职业学校现状08-27
农村寄宿学校德育工作总结08-27
农村职业教育改革07-20
农村职业高中学生06-10
农村远程职业教育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