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2024-06-23

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精选12篇)

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篇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量的增大, 直接为经济建设培养各类初、中级专门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 无论是规模、速度, 还是质量、效益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是我国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 其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劳动力整体的职业道德水平, 其职业道德素质中的不良因素, 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文明[1]。所以, 切实加强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不仅是他们个人的问题就, 也不仅是用人单位的问题, 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问题。加强职业院校德育教育, 不但能深化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帮助他们以后更顺利地步入社会, 而且也能提高整个社会文明水平, 使社会职业活动中的矛盾得到有效调节, 促进社会关系的融洽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加强德育教育, 不仅契合职业教育的本质目的, 还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劳动力质量不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力结构呈现去典型的“两头大、中间小”特征,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 一般岗位、操作岗位人员找工作也难。但是, 中间层人才, 特别是具有技术技能的人才严重匮乏[2]。

这种背景下, 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 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还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而后者是我国劳动力结构的主要成分, 在很多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发挥的程度。因此, 在职业教育整个发展过程中, “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要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3]

一、德育教育的现状和特点

德育课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 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竞争日趋激烈,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下, 怎样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课的教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 主要有以下特点:有些院校很重视开展德育教育,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将“德育”作为显性课程列入了课程表, 有力地保证了德育教育主渠道的畅通。或者课程安排的形式比较灵活, 采用集中授课方式进行的与教育。有些院校在教材选用时注重稳定和实效。有的选择固定德育教材。德育教育结果注重成效, 效果评价一考试为主, 兼顾学生的实际表现。德育教育的测评主要以考试课形式出现。在教室队伍建设方面初步形成了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

1、德育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的指示储备不是很丰厚, 人生目标不是很明确, 所以, 更需要通过德育教育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德育教育主要是从职业教育教学特性、学生的需求以及应对挑战三个角度出发, 通过对职业道德的素质、常识、能力、行为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教育和引导。

三、德育教育的方法

1、采用灌输加开放型教育模式。

由于人们不可能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思想意识, 因而需要显性的“灌输”教育。同时要改变方法, 拓展空间, 不仅要“灌”而且要善于“灌”。要教育学生深刻懂得: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追求自己的理想;以坚定的立场对待人周围的风云变幻;以确实而积极的方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职业院校, 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瓶颈是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仅仅是班主任、辅导员的事;德育课教师不是培养品德能力, 而是指使的灌输者;学校也没有注意环境的熏陶, 没有把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甚至在学校的校长、任课教师、班主任也各行其是, 导致学生德育教育状况并不良好, 这就必然要求职业院校的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向社会开放, 学校, 家庭, 社会齐抓共管, 建立多层面多视角的立体网络系统。

2、采用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工作

网络的虚拟环境, 开放性、交互式、多媒体的技术和文化特征吸引着正处在求知期的青少年。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德育教育进网络的工作, 积极利用网络进行宣传。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减缓文化断裂、传统权威瓦解、人际关系冷漠带来的负面影响。利用网络空间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传承和弘扬中华明祖的伟大精神, 是职业院校学生成为既具有传统美德, 又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一代。

德育教育工作要尽可能形式多样化, 比如以社会实践为主, 访谈, 实地考察, 调查分析等。把德育教育工作与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意识结合起来, 要防止空对空, 搞说教式教育, 以免挫伤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德育教育工作要生动活泼, 避免流于形式。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体, 比如网络、电视、广播、录像等, 采用形象化的手段进行德育教育,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不知不觉地接受先进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并贯穿到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实践中。

四、结论

德育教育工作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通过考察当前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工作的情况的现状, 论述了德育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提出里具有自身特点的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为广大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者提供了很好的德育教育工作内容和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奢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4]1号。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文。

[3]王英彬:《采取多种形式, 加强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6 (9) 。

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篇2

何谓“感恩”:“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每个人都应当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最起码的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至为真切地表达了对给予自己帮助的他人的感恩之情,是对知恩图报这种美德的最好阐释。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因此,让孩子学会感恩是对其一生的发展很重要的。我们要为孩子做好感恩的表率,要帮助孩子把握好感恩的度,好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

一、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当前的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中,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了孩子的过多的宠爱,而不求孩子的任何回报,普遍存在着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暴露了家庭教育中“爱的失衡”及教育的误区。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自私、狭隘、不讲道理,缺乏或者没有爱心,不知道也不懂得关心他人的现象存在。这样事实比比皆是:一个下岗的母亲自己舍不得吃,天天煮一个鸡蛋给孩子吃,儿子不想吃,就说“我等会吃”,妈妈想看着儿子在她面前把鸡蛋吃完,可是儿子说“我来不及,在路上吃吧”,可是一到家门口,吃了一口就把鸡蛋扔到水沟,刚好被站在窗口的妈妈看到,妈妈目瞪口呆地站在那里:“为什么孩子不吃也不告诉妈妈一声,妈妈可是很久没有吃过鸡蛋了呀。”可这孩子根本就不懂得母亲生活的艰辛啊!很多孩子在浪费时,忘却了“粒粒皆辛苦”,忘却了父母的疾苦。孩子大小便在身上,奶奶为他换上干净的衣服,孩子却以为理所当然,没有任何表示。下雨天,年老的爷爷撑着雨伞去学校接孩子,怕孩子湿了,还把他背在背上,而孩子却心安理得,竟没有一声“谢谢”。前不久,在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中,一个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工作的中国博士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中国的学生到美国家庭交流,可刚去不久,美国家庭却要求退回中国学生,中方就很纳闷,这孩子在各方面都很优秀,为何要退回呢?问其原因,美国家长说这学生在他家生活了一周,我们帮助他很多,可他却连一句“谢谢”的话都没说过。可是中国学生却告诉中方代表,他认为他们为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应该的,在中国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他做的事都是理所当然的,都不用说谢谢。从儿童—少年—青年,不管是处于哪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我们却能说出一大堆类似的故事。在中国许多父母都是如此,他们省吃俭用,把所有的钱都存下来替儿女交学费、找工作、买房子、结婚、照顾小孩等,他们义无返顾,任劳任怨,不求回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哎!我们的孩子太自私了,对父母的付出被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逐渐地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更不知回报社会。

感恩教育要从幼儿抓起,小学阶段的感恩教育是后期感恩教育的基础。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迫在眉睫!作为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见,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势在必然。

二、感恩教育,任重道远

孩子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现代教育虽然强调让孩子“张扬个性、自主成长”,但家长注重孩子的智育的同时,可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假如孩子们只知道“我想怎样”,“我们要什么”,不知道“我该怎样”,“要我什么”,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师敬长,不懂得关爱他人,过于强调个性而忘本教育,那么,必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

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却不知道父母的疾苦;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要求父母这样、那样,却对自己放任自流。就像前不久报道的兰州姑娘杨丽娟一方面因自己的愚昧、自己的痴迷,不务正业。另一方面她父母不教育女儿建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生活态度,对女儿这种疯狂的变态追星,不但没有制止,还为了满足女儿这个不可企及的幻想,把整个家庭置于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境地。更有甚者,还要卖肾继续供她疯狂的追星,可她依然毫无一点羞耻心、更无一点悔意、对她父母更没有一点的感恩之心和同情心。父母生养了她二十几年给了她那么多,可她能给予父母是什么呢?能回报给父母的有多少呢?把父母置于穷途末路,甚至把父亲也逼上绝路,更可悲的是到了这样的地步,做母亲的依然没有沉痛反思自己对女儿的教育,仍然一味地付出、付出„„

有一个这样的案例。幼儿园每天都给幼儿吃点心,有一天的点心是排骨麦烧,很香!孩子们都争抢着吃,只有一个孩子把点心包好要带回家。老师一问,孩子说:“奶奶爱吃”。感动之余,老师进行家访,发现这个家庭氛围很好,孩子的母亲非常孝敬婆婆。孩子的眼睛就是照相机呀,犯罪的孩子多数都有一个灰色的童年。感恩意识的获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一个人幼年时没有种下“善”的种子,几乎不可能要求他成年后成为一个乐于助人、施恩不图报的人。因此,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现代的幼儿教育呼唤人性的回归,这既是我们家长的需要,也是幼儿的需要,更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需要。

三、感恩教育,家庭为先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成为幼儿感恩教育中的首席教师,并将家教视为幼儿获得感恩意识的第一个平台。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接触是一种全方位的密切接触,可以随时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对孩子潜移默化地实施感恩教育。孩子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思想的完善都不是与生俱来,所以我们没有权利去责怪现在有道德缺陷的孩子们,但我们有义务去改善和挽救正在渐渐淡化的道德观念和日益淡漠的心。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是有利于儿童的学习与成长,幼儿园、学校这些专业教育机构的感恩教育应积极地配合,积极地与家长参与。

同样地,感恩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社会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社会正面的感恩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然而 然而,社会中却时常出现这样让人尴尬的情境:在超市的收银台边一个大人丢了一枚硬币,一个6岁左右的小孩捡到追着还给大人,那大人不屑一顾,伸手接过连声谢谢也不说。公交车站边一些人在排队等候上车,来了一位母亲带了一个5岁左右的孩子,母亲教育孩子要遵守秩序,依次排队,可很多人一看到车子进站就蜂拥而上,结果那对母子根本上不了车。一个小学生在公共汽车上让座给老人,旁边的一个小青年竟然抢先一步占了位置。这样的事例多了,无形当中就对孩子们造成了反面教育,时间久了,孩子反而会认为母亲的教育使自己吃亏了,他也会加入那群人的行列。所以,社会感恩教育已刻不容缓了,社会中的每一份子都应重视起来,我们的和谐社会关系才能建立起来,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

四、感恩教育,多管齐下

孩子正处于一种发展性的自我中心阶段,难免表现“小气”“霸道”等现象,家长要了解幼儿的这一年龄特征,允许孩子表现出这种与感恩相悖的行为,以避免幼儿产生强烈的逆反的心理;同时,又要善于抓住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培养其感恩意识。

作为孩子最初教育者的家长们,应该以身作则,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帮助父母时,父母要有敏锐的体察,并及时感谢幼儿的施恩行为,使其体会到施恩的快乐。身教胜于言教,做父母的首先要做孝敬老人的楷模。树立“仁爱之心”,常存“感恩之念”,上敬父母、下爱子女、宽容友善、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对工作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建立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父母为孩子提供的榜样示范能够促进其更加自觉地知恩、报恩与施恩,为感恩教育创设良好的氛围。

我们的教育不能仅限于传授文化知识,更要重教孩子如何做人,怎样学会感恩。感恩教育要从点滴做起,不要好高务远,多讲一些《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经典故事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让孩子尊重老人,关心理解父母,为家庭分忧等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让孩子在生活中要学会大声的说:“谢谢”。如,经常引导孩子“孝敬爷爷奶奶的宝宝是最棒的”,“谁最辛苦啊!”,“妈妈我来帮你”,“妈妈我来帮你揉揉肩”,“奶奶我来帮你捶捶背”,大人生病了引导孩子来关心和照顾等。孩子是最纯真的,只要你给他创造一个机会,他就会将“爱爸爸爱妈妈”的语言化为实际行动,你要及时感谢孩子的施恩行为,“妈妈真高兴,宝宝真懂事”,“谢谢你”等。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孩子的眼中看到浓浓的自豪感,看到他施恩的快乐。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每天早上起床铃声响起,不要讨厌它吵醒你的美梦,要感恩上苍让我能听到,有很多聋哑人忍受着寂寞;每天第一缕阳光映入你的眼帘,不要嫌它刺眼,要感恩上苍让你能看到,有很多盲人在黑暗中挣扎;学习中的艰辛困扰着你时,不要烦躁,要感恩上苍让你有学上,有很多贫困儿童失学在家;穿衣镜前不要嫌衣服难看,鞋子不是名牌,要感恩上苍你有这么多的衣服和鞋子穿,大山深处的孩子们一年只有一身破旧的衣服和一双破烂的鞋子;不要嫌父母做的饭菜不好吃,要感恩上苍我们还有饭吃,贫穷的孩子有时三餐都吃不饱„„

家长在家里可以经常安排一些定量的劳动要求,有机会带孩子深入贫困山区,体会那里孩子生活的艰辛,让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体会生活的辛苦。有一位学生因为父母做生意,起早摸黑,与父母见面的时间比较少,只是在他需要钱时才会主动找家长,一直以来家长也只知道给他钱花,却很少有时间跟他交流,造成他们之间的生疏,双方都感觉比较失落。自从该孩子在自家的店里帮忙后,不仅能让他体会到挣钱的不易、父母的辛苦,同时也增多了与父母的交流,家庭关系更加融洽了,孩子也变得成熟多了,更懂得尊重他人了。

试析职业教育中的农学教育 篇3

关键词:农学教育 思想教育 教学理念 专业技能

自从我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国务院多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一次次出台优惠的政策引导,极大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2007年秋季开始,又有近90%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得到了政府大力的财力资助,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正在稳步加快。但据笔者多年来在从教工作中的了解,由于市场经济竞争的强烈冲击,农学专业在很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甚至被迫在尴尬中被扼杀。看到这种现象,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农学教师,我们又应该做点儿什么呢?

一、在入学初期抓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树立学生坚定的学农信心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最不缺少的就是农民,最普通的也是农民,最不被人看好的还是农民。由此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最不愿从事的就是和农业相关的工作。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学农的学生人数日趋减少,虽然有少数学生违心的报了农学专业,但是刚一入学时就提不起学习兴趣来,更看不到学业前途和希望。因此,学生入学后,首先,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当前政策和国家发展形势的教育,使学生真正了解我国的国情和在农业发展上的相关方针政策。其次,适时组织学生到农业高新科技园去参观,让学生亲自去体验采用高科技种植的优势与乐趣。领略风味独特,效益可观的现代农业新模式,改变学生原有对农学的理解。学生们参观之后,对农业学习改变了他们的认识,认为学农依旧前途光明,尤其科技园的品牌农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使同学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农的积极性,并加强了对专业思想的认识,学农照样可成才,亦能彰显人生价值。

二、彻底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大胆实施班级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自身的素质、个人发展方向和专业本身特点的差异性,遵循“立足适用、适当拓展”的原则,分别制定相应的具体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兼顾大多数学生起点较低的现状,体现层次组合。在教学内容、进度上允许有弹性,激励学有余力、学有所长的学生优先发展。同时营造条件,激励学习基础较弱、学业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中有机会获得成功,也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实现“个个成材,人人成功”的育人目标。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与其相适宜的预期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手段,布置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作业,实习作业。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现有能力水平,完成相应难度的学习任务,做到对差、中、好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育策略——扶着走、领着走、放开走。

三、不断提升中职学校现有在职教师的专业技能

教师自身素质是制约学校专业发展的致命因素。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楷模,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基本要素。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普遍都具有较好的理论功底,但动手能力却不尽人意,这和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要求存在一定的悖离。教师的动手能力不强,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兴趣和训练要求,因此专业教师应该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提升,用自己的言行和技能去影响并激励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探究学习。另外,老一辈的农学专业教师或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員都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但是却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我们可以请这些老教师或专业人员定期来为学生上实践技能课,发挥老教师、老专家的特长作用,也可以带动我们年轻的专业教师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升。

四、中职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遗余力地实施信息化教学

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渗透到学科教学的各个方面并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完美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亮点。相对而言,农学作为传统优势学科,更应走在其它学科的前头。在教学手段上,应该适时有效地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洋洋洒洒一节课”的教育教学理念,尽可能多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并建立农业网站为本专业教育教学服务。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农学的教育教学之中。可以把农学中原本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把在教学中令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生理现象和实践操作等,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演示教学,就可以在屏幕上模拟其具体发展过程,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农业发展规律,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发展纲要.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3.

地理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篇4

从心理学看, 在地理教学中, 只有重视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领域, 才能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 才能建立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究教学艺术, 使学生在乐意的、心平气和的、心情愉快的情况下练习, 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且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在教学方面, 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 还要加强情感的交流。

目前, 地理学科在初中教学中仍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在新形势下, 尤其是地理科目已列为中考科目的形势下, 地理教师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营造理想的育人环境, 坚持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理念, 把地理学科摆在应有的地位,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不断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有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最根本的保障, 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是整合和端正地理学科的学习态度。更关键的是把地理学科放在同等学科的位置上, 不断提高地理教育教学质量。否则地理教师还是个副职, 会始终处在无足轻重的尴尬地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 初中生学习是非常紧张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 有些学生已经形成了个性, 很有主张。地理教师上课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 让学生先主动接受你, 才能接受你的课。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 积极创设生动真切的情境, 用真情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

1.角色互换, 拉近距离

我们应该主动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 把主角位置主动让给学生。课上, 教师坐到学生中间去, 作为一分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营造愉快教学的氛围, 让学生放松心情, 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感受, 才能得到美的体验, 这需要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2.合理评价, 获得信赖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地理教师有必要针对实际情况, 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互动交流, 加深学生对地理教学过程、结果的反思和内心体验, 及时梳理情感, 建构开放性的健康情感体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促进学生的健康情感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评价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采用生自评或互评, 再结合教师点评, 最后学生通过努力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3.倾听心声, 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之间的互动, 即相互交流、沟通及共展。例如在一次评讲测验卷课上, 针对某道题目讲评错误而导致改错成绩分数, 当时, 我立即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失误, 并解释:“老师不是圣人, 我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 , 需要你们勇敢地指出和帮我改正。”以开发、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究思考, 克服学生缺乏自信或产生自卑的心理, 使师生思想脉搏融为一体, 学生的思维就会充分得到调动, 在愉快而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 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主动获得地理知识。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 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 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 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 自己打算做些什么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交流对教学的想法, 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 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 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其次,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比较好。时代进步了, 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 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 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 改变过去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 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遵循“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 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 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课堂”。初中生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 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发布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

最后,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地理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讲到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地图这一节时, 我用谜语导入新课:“容纳千山万水, 胸怀五湖四海, 藏下中外名城, 浑身绚丽多彩。”猜到的学生自然享受胜利的喜悦, 没猜到的学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了启示,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正如演员要感动观众, 就必须先营造相应的气氛, 使观众沉浸其中, 再通过精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表演, 使观众产生共鸣, 那么观众就会被感动。同样道理, 老师上课就像演员表演, 要让学生紧随你的思维行动, 完全参与教学, 就要想办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轻轻松松地获取知识, 增长见识, 发展思维, 提高学习效率。

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篇5

【摘要】新一轮教学改革中,中央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以方针原则的形式强调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针,并提出了,中职学校的教学不仅要仅聚焦在职业能力的提高,更要关注对学生的人生观、职业道德等的培养。作为培养旅游人才的重要基地,中职学校在进行专业教学时,同时也要关注道德教育,做到专业教学与道德教学的相互渗透。

【关键词】中职教育;思想教育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稳步而飞速的成长,国民可支配收入也得到了成倍的增长。国民开始关注其文化生活的内容与品质,我国大众旅游也因此得到飞速发展。,国内旅游、入境旅游稳步增长,出境旅游理性发展,旅游经济继续领先宏观经济增速,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据统计,全年国内旅游44.4亿人次,同比增长11%;国内旅游总收入3.9万亿元,同比增长14%;入境旅游人数1.38亿人次,同比增长3.8%,其中外国人入境2814.2万人次,同比增长8.3%;国际旅游收入1200亿美元,同比增长5.6%;出境旅游人数1.22亿人次,同比增长4.3%;旅游服务贸易顺差102亿美元,较上年扩大11.5%。我国旅游产业呈现积极发展的趋势,旅游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多,由此引发的相关人力资源需求也扩大。旅游产业是一类兼具劳动力密集性与知识密集性的综合产业。目前,各类旅游学校培养的专业毕业生仍然无法填补人力缺口。另一方面,专业毕业生在面对工作与社会时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新挑战。新一轮教学改革中,中央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以方针原则的形式强调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针,并提出了,中职学校的教学不仅要仅聚焦在职业能力的提高,更要关注对学生的人生观、职业道德等的培养。犹记得,“青岛大虾”事件,20“哈尔滨天价鱼”事件,香港、云南等地导游强制购物等事件,一次次引起了社会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批判。追根溯源,这是教育中的道德教育的不完善。作为培养旅游人才的重要基地,中职学校在进行专业教学时,同时也要关注道德教育,做到专业教学与道德教学的相互渗透。

二、中职旅游专业及其道德教育的现状

1.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中的困境(1)中职生的素质较差。从发展趋势来看,中等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呈逐年缩小的趋势。受到大学扩招的影响,普通的高中招生比例加大,进而影响了职业学校的发展规模。因此,目前的中职生在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与习惯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2)中职生的学习态度较为消极。从学习态度上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居于中后位,许多学生对学习抱有的态度是无所谓的玩乐态度,或者是备受打击的自卑态度。虽然,新阶段中的相关教师会对学生灌输“新开始”、“不同的学习模式”等方面的激励思想,但长期形成的学习态度取向依然发挥着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使他们畏学厌学、焦虑躁狂、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按时按量完成作业。(3)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薄弱。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就存在着一定的缺漏。进入中职阶段的学习,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习中涉及到的知识涵盖了历史、地理、文化、经济、政策等多方面,甚至还要对特殊的文化和族群进行细致的分析、学习、记忆,如,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中国的茶文化、红酒文化等。因此,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薄弱。另一方面,当前在读和即将入学的学生均为“00后”,带有“独生子女”这个重要的标签,大多数学生在家庭的宠溺中,动手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差,而这些正是旅游专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能力。因此,中职的旅游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薄弱。(4)学习目标缺失,学习主动性差。中职学生年龄在16-19岁之间,心性尚未成熟。虽然即将面对就业,但是中职学生仍然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其3年的中职学习的目的也只是应付式地取得毕业文凭。由此导致的学生学习缺乏目的和动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意志力完成知识点的记忆和技能的重复练习,更不会认识到现在的学习是对未来的工作奠定基础。这是学生在其人生观和职业观方面的缺陷。(5)教学设备与见习机会较少。中职专业教学中对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提高需要学生亲身进行操作。如餐饮服务中的摆台操作能力、客房服务中的铺床操作能力、前厅服务中的入住与离店服务以及导游讲解服务等都需要相关的实操进行训练。如果只是进行单纯的理论讲解,对学生的学习帮助甚小。然而,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普遍的情况是专业教学的设备不完善,见习的机会较少,只有在高三有一年的实习期。然而,高三的实习期本质就是面对社会的工作,实习单位会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能力和态度的`要求。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加强专业实操与见习的训练。2.中职旅游道德教学中的困境(1)道德教育内容笼统。由于中职学校一般同时进行数个专业教学,在进行宏观方面的德育统筹时,从特定专业的角度切入都有失偏颇;因此,结合专业的德育工作应当交由专门的道德授课教师与专业教师。但是,道德授课教师对专业不甚了解,专业教师的教学压力大,同时找出了专业与道德教育的结合难。同时,当前的道德教育与旅游的职业道德内容尚未达到充分契合。在道德教育课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中,仍然将学生视为单纯的学生,缺少发展的眼光,将其定义为“未来的旅游人”。因此,在相关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中,仍然以普罗大众的道德进行教学,缺少了旅游职业道德的灌输与培养,与旅游的实际工作要求脱节。(2)道德教育形式单一。当前,中职学校所进行的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进行专门的道德教育以及学校管理中的行为与仪容仪表的规范。在课堂教学中,道德教育一般是单纯的理论讲解,缺乏深入讨论、社会活动等其他方式。而在学校管理中,大部分的行为规范制度是由学校管理部门制定的,没有体现出学生参与管理的民主道德发展。因此,在中职学校中,道德教育的形式略显单一。(3)学生道德认知模糊。通过对中职学校中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简单的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对道德进行简单的是非判断,已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但是,在具体的事例中,尤其是在校园生活中发生的相关案例,他们的道德认知则较为模糊。简言之,中职学生有较为正确的道德是非观,但是对涉及到自身利益的事情中,其道德认知则十分模糊。这种情况将可能影响到学生在将来就业时的行为规范。

三、专业教育与中职德育的相互渗透

1.班级常规管理契合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校园生活中,班级常规管理是对学生行为养成的直接途径,也是最有效途径。旅游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其最大的性质是服务质量的脆弱性,服务人员任何一环的出错都可能给该产品质量带来致命的打击。因此,班主任在进行班级常规管理中,要将学生视为即将进入社会的“旅游人”,以社会的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如,以导游带团中紧张而有序的时间观念规范学生日常考勤问题;以酒店服务中的礼仪礼貌引导学生尊重师长的行为;以旅游团队出境遇到的质疑与不公进行职业的爱国主义教育,等等。2.道德教学融入职业道德的灌输。道德教学是德育的主要途径。在道德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对社会道德进行讲授,还要结合专业特定,融入旅游职业道德的教学。这就要求道德教师要对授课班级的专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把握旅游业中的实时热点,如“青岛大虾”、“云南打人致毁容”、“香港导游强制游客购物”等案例进行相关教学。3.专业教学抓住道德渲染的机会。旅游产业是一个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综合型产业。它容易受到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旅游专业教学中,要时刻把握渲染道德教育的机会。如,在进行民族文化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民族经常的文化差异启发学生对祖国的敬佩之情;在进行旅游景观教学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当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灌输可持续发展的生活与工作理念,等等。4.学生评价开拓职业道德评价标准。新课改要求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单纯的终结性评价,而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变化。这是促进旅游专业发展一项重要改革。就旅游专业而言,其培养的人才不应该只是会背书或读书的单一人才,而是真实地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能有综合性发展的人才。对于学生的道德评价,也不应只局限在最终的结果上,而是要关注对学生形成性的评价,同时关注学生在对未来职业道德的认识和践行方面的表现。5.特定课程配备特定教材结合本校旅游专业特色与当地旅游市场发展特点,设立专门的旅游职业道德课程。将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认知冲突、道德矛盾等问题作为教学案例进行讲学和引导。同时,结合学校(包括专业老师和道德老师)、社区、旅游企业三方面的力量编写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职业道德教材。

【参考文献】

[1]杨志刚,陈海忠,乔海燕.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优化思考[J].职业时空,

[2]孙嘉希.把握中职旅游教学现状,改进中职旅游教学[J].经济研究导刊,

[3]谢颖.旅游专业学生德育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J].商业经济,2016

化学教育中的环保教育 篇6

关键词:化学;环保教育;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188-01

少儿频道有一位主持人每天都要对电视机前的小朋友说同样一句话“今天你低碳了吗?”。自从甲流病毒困扰世人以来,联合国提出了“低碳生活,节能减排”这样一个口号,全世界都在积极行动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那么,为什么要“低碳”呢?究竟怎么做才能保护我们的家园呢?

同学们从新闻中,资料中也了解了不少相关内容。我认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化学课堂是很好的一个载体,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深层次的进行教育。将化学知识渗透到各个具体的生活事例中,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实践。

一方面,可以通过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测定大气污染物浓度、测定附近河、湖水的酸碱度,到附近工厂进行污水排放观察及污水处理参观,利用节假日到野外收集废电池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增强环境观念。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时刻牢记环保使命,如节水、节电,充分燃烧煤气、石油液化气等,节约能源,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通过实地环保教育,对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掌握一些实际的环保知识是非常有好处的

说到“低碳”,碳是指二氧化碳中的碳,也就是说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为什么呢?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会造成温室效应,地球变成一个温室了,这时各种细菌病毒都在滋生,蔓延,导致地球生病了,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同时气温上升,冰川融化,本来占地球体积十分之三的陆地也将变为一片汪洋,地球将会变成一个水球,那么人类将怎样生存?所以在学习二氧化碳这一课中,我们可以重点讲解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利用吸收,让学生明白一定要排放和吸收达到一个平衡状态,这样生活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才不至于升高。那么具体到实际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引导学生想出一些切合实际的方法来,比如说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少开一次车,少抽一支烟,多种一棵树等等都可以为我们生存的环境做出贡献。

学到水体污染,可以结合几年前长江下游大量鸭子被毒死的事件让学生感受水体污染的严重性,从而教育学生要保护水资源,不能向水中抛弃废物,更不能向水中排放污水,工厂废水等有毒有害的物质。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也可以进行环保教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化肥厂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保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一步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学到肥料农药,“民以食为天”,要让学生了解我们饮食的来源,我们要吃的健康,吃的卫生,那就要从源头抓起,不施加肥料,不喷洒农药。另外我们可以从土壤污染和食物链被破坏这俩个角度来教育学生要保护我们口粮来源的土地和生态系统。

Sars,禽流感,H1N1接踵而来,“健康”这个词在世人的眼中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人们都曾感受过生命的脆弱。因此食品安全、饮食健康也成了一个公众话题,在化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哪些食品才是健康的绿色的食品,而且要让学生知道更多的垃圾食品,不健康食品,有毒有害食品,比如腌制,烧烤,膨化食品等含有亚硝酸盐会致癌,含铝大的食品吃多了会中毒,生活中要多醋多酱少盐等。不仅自己知道还要告诉家人朋友要健康快乐的生活。

现在市场上家装材料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在家装时一定要从环保卫生等各方面考虑周全,比如说用油漆,油漆大多都有毒,是致癌物,一定要选质量好的信誉高的,而且家装一切完工以后要晾很长时间才能入住。还有人造石厨板,壁纸等都有辐射,相当于对人进行慢性自杀,所以一定要慎重考虑。授课时要让学生了解并且会将知识传授给他们的家人朋友等。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才能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水平,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自身内部教育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进而使学生明白人的发展与外界环境存在必然的联系,外部环境的破坏与受损直接影响内部环境的存活与发展。

谈谈职业教育中的欣赏教育 篇7

1 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

我所在的职校里有许多学生, 由于未考上高中, 成绩不理想, 家中经济又不宽裕, 被父母硬拉着送往技校学习。这些学生不但对学习没有兴趣, 纪律也差。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 要求老师有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在课堂上, 我曾对他们这样说:“我们今天的学习不是为了考分数、取文凭;也不是为老师父母而学, 而是为自己学得一种生存的技能。学习是认真的, 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不仅仅是学知识, 同时也是在学习今后做人、做事的决心、毅力、认真和勇气。大家可能为自己未升入高中而自卑, 为前途而担忧, 但我曾在电视中看到这么一条新闻:在深圳的人才招聘会上, 用人单位明码标价:钳工月工资3200元, 研究生2750元, 本科生1600元。这条信息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具有一技之长、能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工巧匠就是人才, 而不一定要读过多少书、上过多少学、有多高的学历。现在我们坐在这里, 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 更多地掌握一种技能——一种一生都受用无穷的实用技能。我们不用羡慕那些上高中、读大学的同学。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我相信只要我们今天努力学习, 明天也一样能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将来。看到许多同学的眼睛顿时明亮起来, 我对他们也更有信心了。

在完成教学之后, 我经常到同学中间, 和大家一起说话、拉家常。谈学习, 谈生活, 谈常人的苦乐酸甜。通过交流、了解, 发现学生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也发现了他们身上许多闪光的优点。我有时候也被他们的纯真、善良和青春的朝气而打动, 为自己不求上进、沦落世俗而羞愧。对于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优点, 我都当众予以肯定, 如“我发现你是一个勤奋、认真的人, 只要你坚持下去, 将来一定会成功”;“我觉得你很孝顺, 所以要努力学到一门技能, 这样既可以立足, 又不让父母操心”;“你在同学中有较高的威望, 说明你有领导才能, 只要你学一行精一行, 做什么通什么, 说不定会是个好领导”;“从你回答问题和作业上看, 你是一个爱动脑筋、喜欢钻研的人, 希望你更加努力”……以此引起他们自我欣赏, 相互欣赏, 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 从侧面鼓励同学们对自己严格要求, 发扬优点, 克服缺点, 激励他们努力、上进。

2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中职学校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各级普高筛选后剩上的, 基础较差, 对学习极为不感兴趣。针对这种状况, 我在教学中采取了相应措施, 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及积极性,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趣味教学。我们的卫生法律课, 理论性强, 条款多, 如果一味按照教材照搬就显得单调枯燥, 也不好记忆。我了解学生们都喜欢听故事的特点, 就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案例, 融汇在讲解中。学生们都非常爱听, 全神贯注、津津有味, 生怕听掉了。这样学生们既学习了法律知识, 也了解了社会实际, 为今后的人生丰富了自己。二是采用多媒体课件。传统教学一般只有文字与图形, 由于学生的感情知识较少, 教学效果就不够理想。多媒体CAI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它将讲解、演示、再现、比较等方法融为一体, 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活灵活现的画面, 这种形式变化多样的直观手段, 为教育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技术手段, 并能充分发挥学生各个感官的作用,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效率和欣赏效果, 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快乐, 从而增加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3 以诚相待, 用欣赏和激励, 密切师生关系

目前的中职生, 年龄在15-18岁之间, 正处在“好面子”的时期, 特别希望别人尊重自己, 褒奖自己。对老师的表扬和批评非常在意, 尤其对当众的表扬和批评格外敏感。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甚至其品行的因素很多, 有的是天性, 有的是多年养成的性格, 还有家庭因素、环境因素等等。学校和教师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学生中, 绝大多数是要求上进的, 希望通过学习和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甚至对未来充满幻想。但由于年龄小, 思想不成熟, 易受各种现实条件所影响, 没有坚定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 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不愿吃苦, 不安心学习。因此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对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甚至能影响学生一生。我在课堂上对表现好、用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 多次当众表扬予以鼓励, 让他们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于不注意听讲、说话甚至捣乱的学生, 我一般不在课堂上当众点批评, 从不用过激或刺激的言语大批特批, 我会在下课后叫他出来提醒他注意课堂纪律, 并告诉他, 我想信他不会再这么做了。对他们有一点点进步也特意当众表扬, 让他知道, 老师依然在关注着他。这么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一次, 有位同学在课堂上一直说话, 多次注视他甚至不点名地提醒, 均无效果。最后, 我走到他跟前, 双眼凝视着他, 低声缓缓地说, 我想信你不是故意这么做的, 你没有注意到你的言行已影响了其他同学。我知道平时你在各方面做得很好, 在同学中也很有威信, 我相信你在课堂纪律方面也能做得很好。在我说这番话时, 课堂上鸦雀无声, 大家都看着那位同学。他的脸红了, 头低下了。放学回家时, 正好同路, 我们俩谈了一路, 他主动跟我承认了错误, 并坦诚地说, 他也想好好学习, 在课堂上的言行并不是故意的, 只是自己管不住自己。我理解他, 也相信他。以后我每次上课都很留意, 尽量提醒他。从那以后, 他再没有违反课堂纪律, 与以前判若两人。

关于职业教育中的感恩教育 篇8

那么,造成感恩教育淡薄甚至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在职业教育学校又怎样才能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呢?

一、造成感恩教育淡薄甚至缺失的原因

1. 家长包办

现代社会,无论是生在穷人家还是富人家的孩子,无论是生在农村还是城市的孩子,他们都是娇生惯养,凡事自己一点心都不用操,父母那毫无原则的溺爱“造就”了一批唯我独尊、独立意识很差的孩子。在他们心中,父母的包办是天经地义的。反之,若父母做的不能使他们满意,他们会生气、埋怨父母,甚至会离家出走。

2. 学校教育脱节

在以升学率为准绳的学校评分标准下,文化课已成为学校的唯一,德育成了喊喊的口号,德育课自然也就成了副课,如此一来,学生情感教育的漏洞更大了。

3. 传统的家庭教育观

传统的家庭教育使得学生独立意识很差,无论贫富贵贱的孩子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有的还以此为荣,以此来炫耀自己家有钱。

二、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的方法

1. 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

为人师表讲的就是教师的模范榜样作用,教师本身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学生的帮忙,感谢同事的帮忙……让学生从教师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

2. 感恩作文

(1)引导并鼓励学生讲心中最尊敬或最感谢的人,他或她因为哪些事情成为了你最尊敬或最感谢的人。

(2)布置学生以感恩为话题写一篇千字文,并进行作文评比,范读优秀作文。

3. 班级活动

(1)开展“感恩”主题班会。在班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通过事实,使学生们认识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之初性本善”。

(2)创办“感恩”黑板报、校报。用新颖的排版、立意鲜明的内容,刊出发生在身边的有关“感恩”的个案,使学生亲眼目睹“孝星”的形象,从而受到感染。

(3)编排“感恩”的节目,让学生将文化艺术融入“感恩”活动中,在欢笑中接受感恩教育。

(4)经常问候父母及周围的亲戚朋友。古人云:“言为心声”。如“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叔叔好!”

(5)将“感恩”迁移到爱人民、爱党爱国上。开展“团旗在我心中”的文明活动,定期为敬老院老人打扫卫生,讲故事,聊天,表演节目。以此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人民、爱党爱国的情怀。

营造浓厚的氛围,使“感恩”教育有声有色,使学生自愿参与“感恩”活动,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

4. 布置感恩家庭作业

(1)给父母洗一次脚。

(2)学做父母,体验艰辛。如:和父母换角色,自己为父母服务一天,从刷锅洗碗到买菜做饭到洗衣拖地。

(3)节日的表现。国际“三八”节、母亲节时给妈妈送礼物;父亲节时给爸爸送礼物;情人节时给爸爸妈妈放一天假,自己照顾自己。

让学生们从真实的生活中感知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震撼心灵,将“感恩”成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对父母怀有感恩的心。

5. 感恩教育要注意从小事做起

《论语·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了使感恩教育落到实处,应该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体谅父母、孝敬父母、感谢周围的人并帮助他们、感谢周围的事,每一个学生都应从身边细小的平凡的事做起,说实话,办实事,每天一篇日语,做到“一日三省”:

一省:别人为我做了什么?(我该感谢谁?)

二省:我为别人做了什么?(我回报了吗?)

三省:我对得起别人吗?(我内疚的事)

让学生从平时的感谢积累到怀有感恩的心,让学生学会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6. 学校和家长统一感恩教育观念

只在学校接受感恩教育还不够,要想使感恩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家庭环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想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最需要改变的就是家庭教育观念,家长要深切明白传统的教育观念只会使感恩教育缺失,要深切明白家庭感恩教育对孩子、对家庭的重要性。另外,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只要我们深刻意识到感恩教育缺失的严重性及原因,真正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就一定能让感恩的种子在平凡的生活中发芽、成长,成为年轻一代的思想品格之一。让我们永记“辛酸父亲”的信、为救溺水者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的死不瞑目等惨痛教训,让我们以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来对待所有的人和事。我们只有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才能过得踏实、幸福;我们只有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才能真正地爱家庭、爱事业、爱国家;我们只有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摘要:本文通过令人难以置信的实例说明了感恩教育迫在眉睫, 通过分析感恩教育的淡薄甚至缺失的三条原因, 提出了六条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的方法, 并指出只要我们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我们的国家就一定会更加发展壮大。

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篇9

一、产业文化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产业文化,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余祖光研究员认为, 主要包括先进企业文化、先进行业文化、劳动者正确的工作价值和行为规范, 以及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制度和舆论环境。现代产业文化既有遵纪守法、责任意识、注重质量、团队合作、诚实守信的先进工作价值观, 也有现代产业科学的生产方式、合理的劳动组织和规范的管理流程等核心内容。它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制度之母, 也是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主要内容。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的文化育人策略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鲁昕副部长提出了文化三进的要求:“把工业文化融入到职业学校, 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1]教育部强调产业文化、工业文化、企业文化要与职业教育进行有效对接, 可见, 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缺乏与企业的有效沟通, 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需求。不重视产业文化教育, 不了解企业发展动向, 就不能了解企业真正所需哪方面的人才, 也就不能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 不能成为一所合格的职业教育院校。如果没有前瞻性、预见性, 学生培养只以书本和课堂为主, 这种闭门造车式的职业教育在当今就业压力巨大的环境中, 学生毕业后即便找到了工作, 也很难成为企业理想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我国的职业教育比一些发达国家起步晚, 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 一些简单的技能教育已不能适应企业人才细化的发展要求, 如不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就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 就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职业技术教育被誉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在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梅泽堡应用技术大学、埃尔丁应用技术大学、晏海姆职业学院、拜仁州坎应用技术大学等职业学院, 学生每周在学校学习两天, 在企业实际操作3天~4天, 每个学生不仅要接受严格的文化理论教育, 而且必须接受严格的实践操作训练[2]。

产业文化教育在德国以应用技术技能为主的职业学院已常态化, 提前把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纳入职业教育课堂, 已是普遍做法。进入新世纪后, 我国职业技术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增长, 与此同时, 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学校只管培养人, 很少考虑用人企业的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严重脱节, 过分强调职业技能的提升, 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学生对产业文化的概念非常模糊, 对眼前人才需求注意得多, 对长远人才需求考虑得少。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缺乏前瞻性、预见性, 不具备一个优秀人才应该具备的潜质。

二、产业文化的内涵与技能人才文化素养缺乏的原因

我国职业教育院校大部分延续了前苏联的职业教育模式, 以中职、中专和技校为主, 学生大部分是初中毕业后进入职业教育的, 基础知识相对较薄。一方面, 企业和劳动者之间以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效率为主, 而我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传统农业国家, 产业文化先天文化基因薄弱, 没有形成体系, 没有建立起一整套先进的产业文化理念。另一方面, 政府没有组织优秀企业家及时挖掘、整理和总结经验并使之成为理论, 也没有把一些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推广;企业是生产多、总结少, 车间、班、组和个人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各自为政, 以完成生产任务为目标。一些先进的做法和好的程序不能及时得到褒奖, 无法发展传承, 严重阻碍了产业文化的提升, 工与学没有达成默契, 成为职业教育的瓶颈之一,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

三、加大产业文化教育, 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素质

㈠建立文化育人平台, 提升文化内涵文化育人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一起, 应该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这所学院是一所百年老校,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科学的办学方法, 多年以来, 一直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文化育人作为提高办学水平、服务学生、校企对接的一个传统理念。学院各系部每年组织年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 到农场实训, 教师之间相互交流, 从不同角度深谈学生教育的体会;请一些企业老总、资深企业个人、企业工作的校友座谈, 现身说法, 开阔学生眼界, 使其提前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产业布局,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㈡深入企业, 了解产业文化的内涵为了将企业的优秀文化融入到职业教育中, 应该建立校企文化对接的长效机制, 与优秀企业建立育人桥梁, 把优秀企业家请进来, 让学生和老师走出去, 进行无缝隙对接, 边学习、边实习, 企业就是第二课堂, 再学习、再实习, 充分了解企业的优势和缺陷, 用知识改善企业的不足。

㈢积极创新,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产学研队伍建设。职业院校的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组织创新, 需要社会的关注和与之相宜的制度安排, 而对其进行研究的根本价值就在于为知识生产、知识转移、知识应用的产学研合作提供长久运作的制度保障。制度建设要研究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制度需求, 针对产学研合作各组织的合理运作秩序进行设计, 通过制度机制激励产学研合作各主体的创新效能, 不仅如此, 还要有利于实现合作各方价值的产学研合作组织的持续长久运作, 形成产学研合作的决策管理、运作协调和发展保障机制的制度体系, 促进知识生产、知识转移和知识应用的良性循环, 从而不断积聚创新效应, 引发创新, 加速知识成果的增值、成熟、转化或产业化。产学研合作催生了企业与高校的创新能量, 但其意义已不在于成功了几个案例, 实现了合作各方的收益, 而是促进了知识生产、知识成果转化和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的提升。政府制度供给、政策的衔接配套、制度机制的创新, 无疑会为产学研合作之路营造出良好的创新环境, 激发高校、科研机构更多的科技人才创造出更多的新产品研发成果向企业转移, 促使企业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

2.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职业教育如果没有建立一支很好的“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就不能称其为一个合格的职业院校。职业教育不同于学科教育, 不是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既要培养有一定理论知识, 特别是有前瞻性、可预见性的高素质人才, 又要培养有较强动手能力、懂技术、能操作, 会施工、善管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教师就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教学技能, 不能照本宣科教死书, 纸上谈兵搞教育。

3.切实建立一支为现代化服务的技能型教师队伍。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应该体现特色, 一是职业特色, 以职业为依托, 忠诚职业, 有职业特色, 能吃苦, 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二是行业特色, 职业院校应当有明显的行业特色, 不要做得大而全, 要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强, 人强我精;三是产业特色, 要把职业特色和行业特色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产业链条, 专业化、系统化、产业化。在职业教育中, 充分体现行业特色, 做大做强, 做细做精, 可持续发展。

㈣树立产业文化理念, 培养优秀技能型人才将职业教育课程作为传承产业文化的课程, 是职业教育的核心, 是实现学生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 也是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的重要途径与载体。职业教育课程对产业文化素养的关注, 应该从把文化作为职业修养开始。将阶级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 转向对产业文化作为工作价值行为规范与制度精神等整体文化的价值判断, 是产业文化进入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 同时, 也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中要体现的产业文化素养的内涵所在。要在课程中落实产业文化素养这一文化目标, 可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层面来认识。知识是掌握有关产业文化认知类的内容, 包括产业文化发展史、企业文化、法律法规、行业生产服务管理方式等能力, 是培养具有良好工作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践行能力。情感是唤起学生的职业热情, 培养学生的职业自尊感和职业自信, 这三个层次的内容都可以在课程体系中得到体现。首先可以在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 其次可以在核心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中描述出来, 最后可以融入相关的教学资源环境和活动[3]。

有关数据显示,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人, 比上年多28万人, 而海归人数预计将超过30万人。如何应对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 职业院校应该通过多种举措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培养更多与经济社会发展“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规模还很小, 层次较低, 许多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不挂钩。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频频出现“用工荒”, 招进来的技术工人往往还需再培训, 学用脱节。

现代产业文化需要有遵纪守法、责任意识、注重质量、团队合作、诚实守信等先进的工作价值观, 职业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 就应该把这种工作价值观作为一种责任在基础素质培养中放大, 让每个学生将其作为一种工作态度长期坚守。用现代产业科学的生产方式、合理的劳动组织和规范的管理流程等核心内容对学生进行理念培养, 并纳入专业考核范畴。为企业培养优秀技能型人才, 开创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陈桂珍.加强企业合作促进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J].苏州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0, (02) .

[2]陈方丽, 周胜芳, 王锦良.高职院校“产业文化进校园, 商业文化进课堂”改革与实践[J].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13, (02) .

地理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篇10

一、在课堂上体现地理教学的美感

课堂语言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优美的语言, 不仅是传递信息的良好载体, 而且是塑造美、体现美的美育源泉。教师的语言描述应该是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 同时可引用一些名言名句。例如, 在高中上册讲述各种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时, 可用“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等名句来加深学生印象;在下册介绍农业生产特点时, 可用“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等名句来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板书、板画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板书时若能清晰明了、整齐有序, 就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略到美。板画具有突出的表现力, 有了好的板画, 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会显得更形象、更具体, 从而展现美、创造美。

二、在教学过程中传播科学, 弘扬真善美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联系生活中遇到的某些带有迷信色彩的现象、事物进行阐释, 让学生用科学的观点来认识和理解, 让他们学会思考什么是真善美。例如, 在学习“彗星”这一部分内容时, 我在向学生介绍清楚彗星的组成、运行等特点后, 及时说明彗星被称为“扫帚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从而使学生明白“彗星出现是灾难的象征”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 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 使大家知道彗星拖着尾巴是一种天文现象, 而且每隔一定时间, 人们就会看到同样的现象。再如, 地理教学中还可对平时说的“天狗吃月亮”这一现象进行解释等等。可见, 这样的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天文知识, 展现地理学科的自然美和科学美, 让他们领略到科学美的博大、广奥, 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唯物主义观点, 鼓励他们努力钻研科学知识, 学好本领, 进一步用科学来解释自然现象、批判迷信, 激励他们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三、教师要满怀爱国情感, 熏陶和感染学生

地理学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阵地。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功能,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刻板地说教, 要满怀爱国情感, 用自己对祖国真挚、热烈的情感, 去熏陶和感染学生, 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方面, 要使学生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做起, 到热爱祖国的山川河流、物产资源。这一切都是离不开地理教学的。因此, 地理课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方面具有其他任何学科都难以替代的特殊教育价值。我在教授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关“交通运输”这一部分内容时, 首先要求学生在课下尽量搜集新中国成立以来 (尤其是近些年来) 我国各项交通运输的建设成就。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会深刻体会到祖国建设的突飞猛进。在课上我又进一步带领学生从京九、青藏铁路的建设很自然引申出许多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建设的亚洲之最, 甚至世界之最。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与此同时教师有必要不失时机地表现出深切的忧虑, 从另一个侧面引导学生, 使他们不仅看到我国在各方面建设中取得的成绩, 同时也使他们知道其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从而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不知不觉中, 爱国之情与忧国之心就会熔铸成学生的拳拳报国之志!

四、教师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加强环境美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环境美的教育也成了中学美育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地理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尤其要贯穿一条主线, 即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协调好人地关系, 增强他们环境美的意识。为了更加充分地进行环境美的教育, 让学生自觉主动地保护环境、创造美好环境, 地理教师除了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环境美的教育外, 还应该设置一些专题探究课。例如, 我在讲授高中下册第八单元关于“环境问题”的内容时, 设置了一节专题课———“环境与人类”。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 在课上热烈讨论, 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其实, 节约每一度电, 爱护每一株小树、小草, 不乱丢每一片纸屑……都是环境美教育, 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强化、渗透。这些事看似小事, 却并非小事, 它们能够体现出美感的内涵。

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篇11

关键词:幼儿 挫折教育 赏识教育

一、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的内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时,由于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反应。挫折应该说是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的,它会对个体的生理、心理乃至人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是个体对挫折的理解、态度和对策不同,其影响的性质与程度就不相同。面对同一类挫折,具有较强抗挫折能力的人可能面对挫折而愈挫愈奋,再接再厉,最终战胜挫折;抗挫折能力较低或经不起挫折的人可能就会一蹶不振,而被挫折彻底战败。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抗挫折能力,正确认识挫折与失败,并化挫折为动力,不断升华自己。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心理需要和高级心理需要,人类在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还要有归属、爱及获得尊重的需要,指被人接纳、爱护、鼓励、尊重及支持等的需求;并且人被尊重的需求,即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是人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这就从心理学解释了为什么人渴望被赏识的心理基础。赏识教育是依据人渴望得到赏识的心理需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的教育,从而树立其信心,促进其人格全面健康发展的一种的教育模式。

二、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的意义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幼儿阶段各种心理素质的健康正常发展是形成个体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人格具有功能性特征,“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在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情感教育目标。

幼儿时期正是一个人的人格及个性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时期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幼儿的心理状态不稳定,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特别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伴的表扬及认同。正如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个体在儿童时期的正常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将直接会影响到其成人心理素质成长发展过程,甚至会现某些心理缺陷,如:自信心不足,社交障碍、焦虑过度等。

挫折教育是这一时期一个重要教育内容。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挫折是人的真实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让幼儿适当感受挫折、在挫折中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抗挫折能力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赏识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如果教育者以一种赏识的态度看待儿童,对儿童进行积级的评价和引导,一定可以引起儿童对自身优点的肯定,会对自我充满信心,并体现在积极的行为改变中。“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对于儿童而言,那些来自外部的期待、积极的暗示和赞许,能激起积极的自我暗示,对增强孩子自信心有重大意义。所以在个体儿童时期进行相应的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有利于儿童积极健康心理的形成,并直接为儿童将来成人后的心理及身体成长发展做好铺垫

三、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的策略

1、家校合作策略。做教育的实际表现来看,在学校中的教师对于挫折教育与赏识教育的观念与行为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却存在着与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不一致的现象。因此家庭和幼儿园应该合作起来,对幼儿的挫折教育和赏识形成一致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成功进行教育的前提条件。正因为挫折是一个人的人生旅程中不可避免的,挫折也是人生真实生活一部分,让幼儿适当感受挫折、在挫折中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那么无疑对幼儿的成长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渴望得到赏识是一个人正常的心理需求,幼儿也是如此,如果幼儿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不易建立起幼儿的自信心和其社交能力的提高。

2、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相结合策略

对幼儿的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对幼儿进行赏识教育,有利于幼儿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主动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勇气和力量,从而提高其抗挫折能力水平。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则可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特别是当幼儿在其心理的可承受范围之内,成功的提高了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之后,其自我认同、自我赏识、自我纳悦的心理层次也会随之提高。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措施中,教师要力争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例如:老师在布置活动作业时,其难度水平要有一定的梯度性,幼儿不能立刻完成活动任务,使其产生一定的挫折感,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幼儿重新思考练习,重构自己的认知策略。当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练习,最终成功的完成了活动任务后,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实际上就得到了一次锻炼。在此基础上,老师对幼儿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这件事进行赞扬和鼓励,进行赏识教育,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提高其信心,进一步增强其抵抗更高一级挫折的能力。

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篇12

首先,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教学则是以“情”感人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过程。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 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 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积极的情感因素不仅有益于认知因素的发展, 而且具有引动、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 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及内化, 可以说, 情感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学音乐教学构建“情感教学模式”, 试图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角度去审视音乐情感教学问题, 以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 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其次, 音乐是长于抒情的艺术。它是对人类情感的直接模拟和升华。其教育功能是通过情绪感染和情感共鸣为途径才能实现的情感体验的美学观。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和音乐情感体验。所谓音乐审美意识, 是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为基本环节的意识活动。所谓音乐情感体验 (即审美体验范畴) 是指对音乐美的品味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在对音乐形式与情感内含的感受与理解中获得的。音乐的美只有从音乐的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中才能升华出美的品味。由此产生特殊的审美喜悦 (即美感) , 才能获得真正的音乐审美情感体验。音乐既是听觉艺术, 又是表现感情的艺术。这是从美学的角度, 抓住了音乐表现内容主要的、最核心的东西。

再次, 音乐的主要内容是对现实生活主观感受的思想情感表达。这种情感既不是纯生理的喜怒哀乐, 也不是纯个人的自我表现, 而是具有社会性的、有思想倾向性的。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所培养的审美情感是一种高级的情感。由于音乐教育手段中的音乐感知和感情体验的关系, 比其它艺术教育中的这种关系更加直接和密切。因此, 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更容易在情感上为人所接受。举凡卓有成就的音乐教育教学, 无不是充满着丰富的情感流露和交流, 而那些忽视情感性的音乐教育教学, 有悖于音乐的审美特点, 很难获得成功。

最后, 音乐教育本是一项审美教育, 是学校德、智、体、美、劳教育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不仅能提高情趣, 而且陶冶情操;在音乐教育中, 渗透德育, 开发智力、促进智育, 都有“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样, 在音乐教育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 都能起到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情感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情感体验,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情感参与学生的认知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机械训练为主动参与、乐于发现。这样的模式,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上一篇:善学下一篇:彩色多普勒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