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的物理教学(精选12篇)
职业教育中的物理教学 篇1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 对各种职业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急迫, 职业教育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现代职业教育是包罗广泛的教育体系, 多元化、综合性是它的特征。随着现代职业涉及的领域日益广阔以及高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应用, 职业教育必然要建立相适应的体系。以往单一的教育模式已不可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们要采用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 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就业导向”, 从“校内封闭教学”转向“开发式的工学结合教学”, 从“智育基础”转向“素质基础”, 从“知识展示”转向“能力实训”。我们要按照“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的现代职业教育下的人才。如何更好的体现物理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更好的为职业教学打好基础,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注重职业教育的基础性
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基础、职业高中的物理课课时和教学目标, 选择高中层次最基础的物理知识, 这对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知识结构、基本物理规律和形成科学世界观有重要意义。这些知识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和学习专业课的必要基础。
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 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 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 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 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等。把这些基础的实验技能运用到日后的实际工作中, 使学生能更快的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 成为工作中的骨干人才。
通过对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明白各种物理现象来自于生活, 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 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 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等。例如“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离心现象”等条目。这些都强调了从生活走进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注重保护探索兴趣的课程基本理念。教师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不仅仅是解题、记忆, 而是对大自然运动规律的探索, 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终生志趣、崇高境界。
二、注重职业教育的应用性
主要是教学内容的选取上, 力求切合职业高中以就业导向为教育的主要特点,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 强调操作技能的训练, 使所学的物理知识能更好地应用到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程中。
在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物理知识, 那么在物理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物理的可应用性。在以实用型物理知识为基础展开教学。知识的掌握在于应用, 尤其是我们物理知识, 跟我们的生产, 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所以, 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注意多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生产中的物理知识的应用, 并把大量应用物理知识的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渗透到教学中去,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并能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结合课后的小实验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走出课堂, 参加社会实践, 带着问题去观察, 去实践, 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思维过程, 阐述物理概念, 展示物理现象, 从而揭示物理本质, 总结物理规律, 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例如:学了浮力有关知识以后, 要能理解轮船, 潜水艇的原理等, 学了物理中的有关原理、定律、公式后, 更要能去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的精华, 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真正地把物理知识应用到了实处。
三、注重职业教育的综合性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要注意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些用人岗位上大多需要跨学科型人才, 所以也要尤其注意物理与其它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从个人来看, 人的特长与发展潜能具有多样性。从社会来看, 社会对人的要求和需要也具有多样性。因此, 课程内容必须为满足这些多样性的需要而具有选择性。选择性就是特长发展, 而特长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特长的全面发展事实上是不可想象的。虽然教育并不是要求把孩子都变成全能的通才, 但是必须坚持“让所有人达到共同基础, 让不同人各有所得, 让优秀者脱颖而出”的观念与做法, 将“有教无类”的精神和“因材施教”的方法结合起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加强学生的知识综合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注重职业教育的时代性
生活在进步, 时代在发展, 步入21世纪以来, 物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 我们的衣食住行与物理息息相关, 所谓时代性, 首先是所选内容要能够加强学生与现实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 能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当代科学思想。与此同时, 要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时代性也对课程内容现代化提出了要求, 从而使受教育者实现科学文化素质的现代化。早已有人批评说:现代科学中的概念、理论同基础教育中所教的概念、理论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差异和冲突, 就如同在物理学初期, 天文学中已经确立了“日心说”, 而学校里还在教“地心说”一样。这样的状况怎么还能继续下去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在与时代相适应的知识, 从实用的角度出发, 突出时代性也就是要说活学活用。能够迅速接受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新鲜事物, 充实到实际的物理教学当中, 让学生更好的适应自己将要面对的工作岗位, 做到与时俱进。
总之, 我们今天要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技能型人才, 而不是面向考场的博学型人才。因此, 在对物理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要从基础入手, 抓好学生的能力培养, 以学生为主体, 以知识技能为载体, 以实训为手段, 保证学生走上社会之后的持续发展能力, 适应现代社会对物理知识的需要, 改变职业教育的传统方式, 培养出新一代职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著.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
[2]窦国兴主编.职业高级中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职业教育中的物理教学 篇2
国家教育部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当今的基础教育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数学教育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使劳动者达到应有的基本素质,还得根据专业不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本文着重论述了数学教育在职业高中课程改革中的基础性、趣味性和应用性.
作 者:邓朝岭 作者单位:都江堰市职业中学,四川都江堰,611830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6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数学 创新
职业教育中的物理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教育价值
情感教育重视教育中情感的作用和学生的情感需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情绪控制、调节能力,是一种以培养学生高级社会性情感为主要目的、以培养高情感水平的人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活动。它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对于学生的认知、个性发展、高级社会性情感的培养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教育可以发挥情感积极的疏导和迁移功能,这一点好比是百米赛跑的终点,给你奋斗的目标,是你有冲向终点的动力和信心。教学生学习方法,分析学习的不足,拉近师生感情,提高学习兴趣。
(2)情感教育能积极发挥情感积极的信号功能和感染功能,充分利用“表情的超言语作用”,从而增进认知传递、深化。例如,我校有位教师辅导不喜欢进班,领导开始找他谈了几次,效果不佳。可他每次考试成绩总在前面。甚至本班其他各科成绩都较差他的成绩人很好。我们观察和分析就是这位教师感情丰富,能把情感功能发挥出来。情感教育就是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一切的着眼点是如何能让学生有好的情感体验。一位优秀的情感教育实施者总是饱含感情的教学,总是可以“制造”强烈的知识的感染力感染学生,总是可以一次次的制造知识与学生思想的碰撞。丰富的积极的教学表情、有激情的情感体验碰撞对学生认知的积极效果绝对比“麻木的认知”表演效果好。
(3)情感教育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即发挥情感的积极动力和强化功能,对学生学习积极程度有增力,这一点好比百米赛跑观众席上的红旗和啦啦队。笔者了解到在现在中学,不少家庭状况不是很好的学生之所以能克服不是很优越的学习环境努力学习,关键点在于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强烈的情感动力在推动自己前进,他们在不自觉的利用着情感的动力功能。
二、初中物理教育过程中开展情感教育以优化课堂效果
1.接受新教育理念、初中物理教师提高自身情感素质
我们说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直接决定教师的教育目标取向。一位自身情感素质较高的教师才会去了解学生内心,才会有意识的走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如前面所说,初中生心理具有比较尖锐的特点,甚至是存在比较矛盾的方面,没有较高的情感水平的教师无法被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可以说情感教育要能够在物理教育中很好的实施,其前提条件是物理教师有较高的情感素质。贴
2.切实应用情感教育、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1)优化物理课堂教学。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初中生情感教育的三条原则—寓教于乐原则、以情施教的原则、师生情感互动原则主要从三个方面去落实:
第一,初中物理课堂上寓教于乐原则要把握两点:一方面,物理教师教学中要善于控制自己情绪,要努力使自己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主导情绪状态,教师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时间、环境、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的组织教学,给学生创造乐于接受的学习形式、创造乐于学习的内容。
第二,教师要善于感性的处理教学内容,使之知情并茂,真正做到以情施教。以情施教的前提在于教师对教学的内容有深入的研究,充分的挖掘了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才在教学中“用情”。教师积极的、强烈的物理情感才能感染、震撼学生的心灵。
第三,有意识的促进中学物理师生情感交融。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自己的情操积极的影响学生,以此来熏陶、感染学生相应的情感。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自然的交融,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需要有意识的维护才会缩短。
(2)落实课下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情感教育。随着教育的发展、时代的前进,学生与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可以直接沟通外,在课下同样有很大的沟通空间。受学科特点的影响,初中物理教师与学生的课下交往相对于其他学科有更多的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物理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科学家的“雏形”,学生所见的很多问题都愿意与老师交流,就是说初中物理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领域;另一方面,物理学科教学的很多内容均在教室外或实验室进行,如学生自主的物理实验研究、课题研究、科技创新活动等等,学生都需要物理教师的帮助和参与,在课下与学生有更多的沟通机会。
物理学科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自然科学,给我们物理教师提供了优越的情感交流平台。每一位物理教师应抓住这个机遇,把情感教育很好融入课堂教學中,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提高了学生德和智,又育了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淑林.初中物理情感教育策略浅析.《学周刊:A》,2010(9)
职业教育中的日语教学 篇4
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2003年的调查显示,中国高校的日语学习者约为20万人,而将日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生数仅次于英语。我作为日语专业过来的新教师在非专业日语的教学中发现,目前的教学与学生的需求和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学习日语大多是为了更顺利地走向工作岗位。为此,我以所教授的80位非日语专业的日语初学者为对象展开了问卷调查,试图从中寻找出更适合职业学校不同专业学生的日语教学模式和课堂设计。
二、职业教育学校日语学习者的现状
1. 学习者的动机
对于学习者来说,日语并非他们的专业,而是学习对象、工作手段和交际工具。以我所教的导游专业与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学习者更重要的是学好专业,在此基础上学习日语,从而更顺利地踏上工作岗位。在问卷调查中发现,41%的日语学习者首要动机为“喜欢日语或日本文化”,38%的学习者的首要动机为“对毕业后找工作有利”。他们表示,由于专业的限制,不可能像日语专业的学习者那样有足够的时间记住所有的单词和把握所学的语法。对于他们来说,日语只是交流的工具,无需高难度的作业,更无须深入研究,所以,如何灵活运用日语会话方式成为他们学习的重点。也就是“听说读写”里面的“听”跟“说”是学习者要特别注意的。
2. 学习时间与途径
由于学习者必须把主要时间放在自己的本专业上,因此课堂外花在日语学习上的时间仅为平均一周2—3个小时,这对于温故知新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而从教学时间来看,日语教学时间仅为一周2—4个学时,由于时间短、内容多、进度快,加上练习不够,不能很好地消化每一节课所讲的知识。在课堂外,只有25%左右的学生会通过其他途径来学习日语和了解日本文化。其中,通过看日剧和动漫及网络等途径的占90%以上,通过书籍等途径的仅有10%。有近一半的专业学习者会通过其他途径学习日语,而且方式比较多样,除了日剧、动漫、网络以外,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通过书籍杂志等学习,还会采取参加日语角、日语论坛及和日本人交流等方式。除了学生方面的主观因素外,学习资料、信息缺乏和交流手段落后也是造成非专业学习者学习途径少的主要客观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教学中维持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统合性动机,使学生觉得学日语很“值”,使学生由“为学而学”变为“想学而学”是非专业日语教学必须探讨的一个问题。
三、如何更好地对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进行日语教学
1. 以教师的说带动学生的听说
由于语言学习环境的局限,学生们很少能接触说日语的真实场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创造这种环境。对于非专业的初中级日语学校者来说,教师纯日语的授课方式可能难以听懂,所以大多数教师在教日语的初期都采用中文授课。但是我发现,由于初中级的日语语法比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模仿和学习,因此如果教师能够用比较简单的语法和表达方式,在必要时加上板书和身体语言,学生也是能够明白的,反应也很积极。在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或者句型时,马上把它写在黑板上,用剩余时间给学生们解释并要求学生模仿和马上掌握。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还能更好地提高听力能力。
2. 结合学生的专业开展实践教学
传统的语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枯燥乏味,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和素质能力的训练培养,培养出的学生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开阔。所以教授语言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将来他们面对的是各种实用场景,所以在对他们进行语言教学时必须无时无刻不记住他们的专业性。日语教学也不例外。例如,在讲到“自我介绍”这一课时,可以自行设计一个“面试”的场景。学生自己选出5名同学做面试官,其余同学扮演面试的对象。一轮结束后,面试的同学和被面试的同学轮流表演。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在假设的“面试”环境中反复运用该课的重点句型和语法,还能学到临场表演中出现的新名词和新句型。这样,不仅使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还可以使学生强化所学知识。就拿我所教的导游专业的学生为例,在讲到介绍地名这一课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一些地名的句型,然后给出一些例句让同学们背诵。最后利用一节课跟同学们一起走出教室,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句型介绍学校的每一处地方,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学生觉得这种上课方式比较新颖,比较新鲜。能够熟练运用所学句型熟练介绍学校的同学表示很有成就感,感觉自己已经是一位日语导游了,其他同学也纷纷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
3. 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学习
学好日语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以我所教酒店管理班的学生来说,学生比较活跃,兴趣广泛,很多同学喜欢日本的动漫、游戏等。在跟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深知他们的兴趣以后,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尽量与他们的兴趣相结合,以帮助他们记住单词和句子。例如:讲到“白い(白色)”这个词的时候,我就开始介绍“蜡笔小新”中的“小白”的读法和“小新(新ちゃん)”的说法。同学们都非常感兴趣,有同学还很积极地提问“蜡笔小新”中的其他人物名字的读法,表示要重看日版的“蜡笔小新”,以巩固这些名字的读法;再如,有一位男同学很喜欢日本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懂的单词和句子,自从学了日语以后,该同学积极主动来问我问题。我就借此机会跟他解说并引申一些其他相关的词语和句型。这样,同学们觉得学得很开心,很自然,不用死记硬背就能达到熟记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日语教学与对日语专业学生的教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日语教师首先必须认清学生和老师的立场,充分利用专业优势灵活教学,使学生们在真实的日语环境中提高学学习日语的兴趣,更有效地学习日语,掌握日语,掌握多国语言,在不久的将来走上国际舞台。
参考文献
[1]戴德忠.中国高校的日语教育[J].人民中国 (中文) , 2004, (8) .
[2]翟东娜.日语教学的内容与角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周娇.分组学习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职大学报, 2007, (11) .
[4]小林ミナ.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に役立つ日本語教育文法[M].大阪: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ための日本語教育文法くろしお出版, 2005.
[5]田中真理.学習者の習得を考慮した日本語教育[M].大阪: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ための日本語教育文法くろしお出版, 2005.
创新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篇5
【摘 要】中学物理教学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应更新观念,创设情景,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求异质疑,发散思维;改革实验教学,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观察、实践能力;开展科学探究性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周光召院士指出:“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引进与模仿没有出路,引进与模仿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会跟不上去。”因此,“我们要发扬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不仅在科技上要创新,在文化上、管理上也都要创新,不能墨守成规。惟有不断地创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下一世纪走上一条迎头赶上先进的独特的道路”。
一、创设情景,培养创造能力
1.引发学生好奇心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时期,学习情绪容易波动,学习的持久性差,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如果课堂上问题的情景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就能为创造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
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两块大的平面镜平行放置,再拿一个红色的气球放两块平面镜中间,结果有无数个个像出现,马上就引起了学生新奇的感觉。
2.引起学生思维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在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的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挥。
如在浮力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简单的一句话,却可以引起学生的疑问并进而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并进而提出可能会影响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引起激烈讨论。
3.诱使学生否定已有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如“近大远小”的现象,“冬天室外的金属比树木摸上去冷”等,如果在教学中能巧妙地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否定自己原先对这一现象的理解,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就能进一步得到发展。如在平面上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追问一句:“我离你越近,我真的就会变大吗?”;或者在温度和热现象的教学中提问:“冬天室外的金属真的比树木的温度低吗?”,类似的问题的确能诱使学生对已有的一些观念积极地进行思维,并自己发现问题,甚至还能自己解决问题。
4.创设新颖的教学活动
如在“牛顿第三定律”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比较拔河比赛中胜负双方对绳子拉力的大小。凭想象,不少同学认为胜方对绳子的拉力大。这时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带轮子的滑板和绳子,让班上力气最大的男生站在滑板上和站在地上力气最小的女生进行拔河比赛,结果男生大败。这一情景的创设,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既然拉力相等,为何出现胜负,最终使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二、加强实验教学
杨振宁教授说:“物理本身就是现象”,物理教学就是让学生“识物树理”、“悟物穷理”,没有“物”便没有“识”与“悟”。
在物理教学中,教育学生纵观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与他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苹果落地”故事分不开;焦耳经过三十多年对热功当量的精心测量,是确立能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基础;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与他研究电流使磁针偏转分不开;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
1.创新演示实验,启发思维能力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
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观察著名的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然后紧接着问“是否只有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才有感应电流呢?”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随即要求学生利用现成的有限的几件器材,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并自行验证。学生的创造性往往让我们震撼,学生自行设计成功的方案中不乏新颖的设计。教师进而要求学生从不同的个性方案中归纳出共性特点,进一步理解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设计观察不到电磁感应现象?从而使学生思维进一步深化和发散。
2.优化学生实验,加强设计性实验
重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不单单是要求学生会按照课本安排做几个实验,还应该加强设计性实验。
例如,在进行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时,除了要学生理解实验设计思路、弄懂实验的原理并正确完成实验外,还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本给的方法是用一个安培表和一个伏特表进行实验,那么能不能只用一个电流表(或电压表)来测量电阻呢?如果能,还需什么辅助器材?怎么样测量?让学生画出电路图并动手做一做。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让学生组织实验方案设计和讨论,使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所提供的一两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创见和集体智慧。
三、开展物理科学探究活动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赋予了我们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要求。科学探究被引入到物理课堂教学中,教材中设置了不少的探究实验。不仅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获取知识,而且更重视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有的甚至只是要求学生经历探究过程。那么开展什么活动?怎样开展活动?
1.抓住课堂教学
在课堂中,我们注重物理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程序和科学方法。如伽利略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所采用的理想实验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所采用的等效替代法等。为学生参加“物理科学探究活动”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熟悉探究模式
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模式为:以物理实验(制作)为载体,形成探究的情景,发现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在活动中,我们紧贴课本,选取课本中的一些实验或小制作作为载体,精心设计和详尽准备;活动中,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即教师力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创新、自主发展,教师则是角色定位在“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创新。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唐一峰.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福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6(20):54-55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开明出版社,1999:115
[3]张晓军.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体会[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2(18):99
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6
关键词:创新教育;激励;潜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118
在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今天,创新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国家兴旺的基石。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灵魂,要培养勇于创新的综合型人才,在现代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物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唤起强烈的创新意识
1. 消除创新的神秘感,明确物理学本身发展即创新过程
创新意识是指学生具有引起某种创造动机所表现的创作意向和愿望的意识。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的基本前提与条件。一个人如果没有创新欲望和动机,就不可能去进行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活动。因此,创造动机就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内在动力。在创新教育中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消除对创新的神秘感,树立人人都可发明创造的思想。“无生我才必有用”,创新的关键在于一个“敢”字,教师没讲过的敢想,教师没教过的敢做,只要敢想敢做,也就迈进了创新的大门。但是大多数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把创新看得神秘莫测。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物理学本身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故事,介绍物理学家是如何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创造新理论的。例如,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在苹果树下休息时,看到成熟的苹果会自动落向地面,产生疑问:苹果为什么会落向地面而不落向天空?用其他物体进行研究,发现不只是苹果,任何物体抛向天空,最终总要落回地面,于是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通过事例,让学生体会推陈出新的创新过程,这对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是大有裨益的,为学生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学生的创新多数是一种学习上的创新,而独立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据此,只要不是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见解、新方法,都是创新。
2. 改进教学方法,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才可能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才可能在其驱使下产生穷究解决问题答案的迫切心理要求。好奇心和兴趣是创新教育的必备因素,是创新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曾说:“推动我进行科学工作的是一种想了解自然奥秘的、抑制不住的渴望,而不是别的。”
物理教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能否保持稳定和发展。新形势下,单一的授课方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实验教学、探究式教学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通过讨论、研究,从中得出物理规律。
二、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提高物理学习效率
1. 训练直觉思维,提高对物理的敏感性
学生从单纯依靠语言进行的逻辑思维转到不依靠语言进行的直觉思维。所谓直觉思维,就是人们不经过逐步分析而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猜测。设想或顿悟的一种跃进式思维,这种方法有利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展开合理想象。如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在澡盆里沐浴时,看到自己的身体入水后,水面位置上升并缓缓向外溢出水的现象,通过直觉思维结果发现了著名的浮力定律。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直觉思维示范,提高学生对直觉的敏感性,教给学生捕捉直觉的方法,及时记下一些偶然出现的新异念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但不能把直觉理解成想当然、凭感觉,或完全凭经验,应是建立在清晰、科学的物理概念上,在理解和熟练处理相互逻辑关系后自然形成的结论。
2. 丰富想象思维,增强物理知识的迁移性
想象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人们通过一件事情的触发而迁移(想)到另一些事情上的思维或是指与某种愿望相结合且指向未来的一种想象的思维。想象思维可使人的思想开阔,思维奔放、发散,因而在创造活动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很早时候,就有人想象和鸟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经过若干年的实验、改进、研究,到现在已有各种各样的飞机、飞行器。学生随着物理学习内容的深化,经验和表象的丰富,想象力也迅速发展起来。有意想象发展迅速,表现为能自主地确立想象的目的、任务,并围绕目的去开展想象。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看到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滚下后,分别在棉布、木板和玻璃板上滑行不同的距离最后停下来。对这一现象分析,得到阻力越小,小车滑行距离越远的结论后,就需要引导学生去想象,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的运动会出现什么结果?由此可推导出牛顿第一定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高。随着实验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的想象思维变得更加丰富,并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辩证性的发展,想象将逐步摆脱具体性、虚伪性,日益变得抽象、概括、现实。
3. 引导发散思维,拓宽学生思路,使思维更加灵活
发散思维是一种辐射型思维方式。是对单个信息沿着不同的角度,将知识串联起来,由点到线,再由线及面衍生出去的思考方法。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能够有效锻炼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全面性,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从多个侧面进行分析,开阔学生观野,拓宽学生思路。发散思维要求做到博问多识、概括多方、比较多思、逆向多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励学生不要停留在对原有知识和前人思想的理解上,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形成独立的见解。根据实验目的,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则取决于对现有知识的开发利用、加工和创新。通过创新教育,学生创新欲望强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不断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直到问题的完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意识得到了明显加强,创新精神和能力得到了提高。人们常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能力能够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创造新的知识。教育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通过传授知识,提高各种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全面开发。
1. 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仅有创新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并进行实实在在的创新实践,才能有所创新。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活动、自主学习,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习。现代社会的能源问题已经日益突出,如果用太阳能代替电能,那么我们每个家庭将节约多少电能,这些电能又能少耗费多少煤资源?结合物理教学开展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
2. 营造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促进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育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培养造就创造性人才,也可以摧残、扼杀人的创造性。这里的关键是创设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可以自由发表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敢于对权威提出质疑,这样可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能运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兴趣和自信,继而不断学习创新技能和方法。
3. 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充分重视物理实验的作用,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持并不断发展,加强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发动学生集思广益,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并通过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体会科学研究的创新过程。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任重道远,激发创新意识是基础,训练创新思维是关键,发展创新能力是根本。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三生教育” 篇7
一、充分利用物理学家的故事, 启迪学生确立人生观
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不少学生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不珍爱自己的生命, 产生轻生、自杀、残杀、伤害别人生命的现象.这些现象说明这些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理解不够, 没有正确的人生观, 而高中阶段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当地穿插一些科学家的故事,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科学家一心致力于为人类谋求幸福, 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品质, 教师可在相关章节中对学生作适当的介绍, 鼓励学生以他们为榜样.例如, 在讲《天体运动》时可以给学生讲霍金的故事, 他在21岁就被医生断言“只要得这种病的人最多不会活过两年”, 但是迄今为止他还在顽强地活着, 在轮椅上生活了四十多年, 尽管行为极其困难, 而且只剩下右手的一个大拇指能够移动, 操作鼠标, 却完成了《时间简史》、《时间简史续篇》、《霍金演讲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时空本性》、《果壳中的宇宙》等众多书籍.在死亡, 疾病面前, 在充满苦痛的肉体折磨过程中, 他挑战生命的极限并获得成功.在访港期间霍金便勉励同样全身瘫痪, 曾经要求安乐死的香港青年斌仔:“只要有生命, 便有希望”.学生听后大为感叹, 他一个残疾人都能做得那么出色, 而我们身体健康的人更应该如此.再如法拉第、爱迪生, 法拉第他凭着自己不懈努力, 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爱迪生一生完成了2000多项发明创造, 其中他为了发明白炽灯先后用了1600多种材料来做实验, 而为了进一步提高灯丝的使用寿命, 他和他的助手为寻找有效灯丝材料, 试验了6000多种材料, 最终在金属行列中找到了钨这种耐高温、寿命长的材料, 为世界带来了“光明”.诸如此类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追求人生的价值.
二、课堂学习中, 培养生存能力
现在很多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上了硕士、博士, 但是生存能力不强, 适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特别是创造能力明显不足.从本质上说是他们人际关系差, 与他人合作能力不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主要就是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 教师要充分利用不同的课堂内容培养学生交际、合作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1.在探究课程中, 学会与他人交流, 评价他人
学生的探究能力虽然和科学家探究活动有所不同, 但是其基本要素是相同的, 具体环节是:问题—事实与证据—解释—评价—交流与合作.其中交流与合作包括了解别人的工作, 与合作者商讨, 分工交流等.学生经常这样做就会用自己的语言表明观点, 还学会了与他人交往.只有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 学生才能够成长, 才能得到发展.人际交往, 是人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每个人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 同时通过他人的反馈, 认识完善自己.
2.实验教学中, 学会与他人合作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许多实验需要几个同学分工完成, 安排试验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分组情况:学习好与学习差、动手能力强与动手能力差、表达能力强与表达能力差的学生根据不同试验做出调整.这样学生在试验中就会相互了解, 互相尊重, 学会与他人合作.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 启迪学生热爱生活
目前, 从生活观看, 学生对生活的追求、向往, 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信心不足, 信念会产生偏差.本来教育的终极是使人幸福, 但有人只追求个人狭隘的幸福, 只注重物质享受.而生活是许多自然规律、社会知识的本源泉, 而知识规律的作用就在于其来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 进而改变生活.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这方面显得非常重要.物理学科的教学目的归根到底就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利用物理学科自身特点促进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值得物理教师关注的问题.让同学们适当进行野外考察、环境调查或社会访问, 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物理学知识, 还可以扩大视野, 锻炼体魄, 增强劳动观念, 及坚韧不拔的毅力.另外, 研究性学习可以为学生施展才华提供巨大的舞台, 更有利于释放潜能, 有了这些活动学生就会向往美好生活, 不至沉迷于网络、恋爱或其他不利身心健康的活动中.
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8
首先是寓学于乐。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获得充分的乐趣,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新奇, 注意力集中, 思维活跃, 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求知状态, 这是我们教师首先要考虑的。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课得天独厚的优势。物理课中的各种现象深深地吸引着学生, 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首先让学生做好课本上的每一个学生实验。同时将书上的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让他们更真切地看到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除了指导学生认真做好实验和小制作外, 还应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组织学生参观各种相关的生产活动。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是实验刺激。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的实验基础、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它们在学生智能结构的发展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学物理情感教育采用实验刺激的根本目的与任务应该是: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操作, 使学生有效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生产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识, 培养初步的实际技能和创造能力。
在中学物理情感教育中, 能力培养, 特别是创造意识的培养已成为讨论的中心。孤立地把大脑当作“知识的容器”, 而忽略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是不对的。不论从物理学的特点, 还是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 实验活动在实践—理论—再实践这一永不休止的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链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基本作用。
最后是情感交融。情感交融是积累人际关系中的积极因素, 有利于在教学活动中形成良性的教学心理循环。情感是教学成功的因素, 教学过程中, 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这需要教师精心策划和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的大脑既不是一个简单的容器, 也不是单纯的信号接收机, 学生和教师之间需要相互信任, 而信任就是一个情感问题。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的理解、兴趣和喜爱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兴趣和喜爱, 即师生之间会产生情感的共鸣与转移。
那么, 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创设活动情境, 培育学生情感。发现创造的情感是物理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情感, 一旦学生发现了某种物理现象或从某种现象中提出问题, 或对某个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或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这些见解得到认可, 学生的情感必将得到升华, 这一情感必将激励学生投入到更加深入的学习研究中。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而且要联系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展开方法指导和思维能力训练,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的同时, 也要创造条件科学合理地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如学具制作、器材改进、问题探究、科普讲座等。这些小玩具看似简单平淡, 但这里蕴藏着智慧的启迪、思维的开发、情感的熏陶。
挖掘德育因素, 培育学生情感。物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要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科学素质教育, 做到有理有据, 以理言情, 以事实言情,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物理学的巨大成就和现代科技史无前例的发展, 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物理学家的感人事迹, 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家勤奋严谨的科学态度, 帮助他们树立为祖国献身的远大理想, 拓展哲学视角, 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教学活动生活化、体验化。从生活入手开展物理教学, 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因为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学生看得见。用生活现象建立物理概念、物理规律, 再回归到生活中去, 不仅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变得丰满、生动、鲜活, 避免物理知识抽象化、空洞化, 而且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蕴含着物理规律, 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连的。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就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物理教学活动, 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探究的过程, 并从中获得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 以唤起学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
职业教育中的物理教学 篇9
创新教育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体而言, 高职物理的创新教育就是在物理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与过程。其中, 创造性思维, 即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力求“独到”与“最佳”。
高职物理教学应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为指南, 以教科书、校本课程为凭借, 以课堂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为主渠道, 以探究式、讨论式、求新、求异为突破口, 以“置疑、释疑推进式”为教学模式, 最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会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前提下, 学会创新, 以期创造迄今所没有的东西。那么, 怎样在高职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以为有三点非常关键。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亚里士多德说过,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 物理学中发现问题的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头, 而对物理现象的“惊奇”与“疑问”则是使学生思维奋进和飞跃的不竭动力。
1. 让物理学知识从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
毋庸置疑, 高师出高徒。一个不善于创新教育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所以, 要创新物理课堂, 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引领学生从注重理论规律的传承转向物理理论知识的革新, 让物理学知识从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 走向自然、科技、生产、生活。
2. 把培养学生观察现象作为物理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杨振宁教授指出:物理是现象科学, 绝大部分的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来的, 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费恩曼强调:物理教学要与自然相遇。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物理实验现象以及物理的情景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引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好奇心, 始终如一地鼓励学生自信, 激励学生敢想。
3. 物理学中理论的产生一般都是从“发现”开始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物理学中的一些重大理论的建立及其成果有选择地列举出来, 使学生明白, 物理学理论的产生一般都是从“发现”开始的, 并告诫学生正是因为这些“发现” (“偶然发现”“直觉发现”“意外发现”“间接发现”) , 所以才有了“惊奇”与“疑问”。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不要轻易放过各种“发现”, 二是要弄清各种“发现”的原因, 因为有些“发现”往往会成为研究的新起点。例如:牛顿从苹果落地的“偶然发现”, 找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从壶盖跳动的“直觉发现”, 总结出蒸汽机的原理;奥斯特从通电导线附近小磁针偏转的“偶然发现”, 发现了电流产生磁场 (电学与磁学结合) ;法拉第从线圈断路的一瞬间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的“意外发现”, 归纳出磁生电的电磁感应现象;多普勒从奔驰列车嘶鸣音调变化的“偶然发现”, 提出了“多普勒效应”;开普勒通过弟谷对天体观测的“间接发现”, 建立了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
4.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惊奇”和“疑问”的思维
教师既可以组织学生把物理学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发现”搜集起来, 汇编成册, 让学生产生敬仰、崇敬、感恩之情, 从而迸溅出“惊奇”和“疑问”的思维火花, 又可以将当今前沿新理论、新科技、新材料、新工艺、新成果融汇于高职物理的教材之中, 让物理课具有实际性、实用性、实践性、科技性与超前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热爱物理、崇尚科学的思想感情, 使之由苦学到乐学, 萌发“好奇”和“质疑”的思维胚芽。教师也可以通过习题、实验、实习、检测、讲座、研讨、科技小发明竞赛、主题班会、课外活动等渠道, 使学生感到处处都有创新的氛围, 事事都是创新的成果, 从而生发出“惊奇”与“疑问”。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 以“惊奇—质疑—释疑”为主线的推进式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和以“实验演示—观察现象—制造悬念—创设情境—提出疑问—搭台垫铺—讨论问题—得出结论—验证理论—知识点迁移—再质疑—再讨论—集中总结”为主线的实验教学模式, 使创新课堂的物理教学成为教师自然而然的行动, 从而使学生从“激疑”而“生疑”, 达到“析疑”和“解疑”, 悟出“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事生于虑成于做”的真谛。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的活性思维
爱因斯坦强调,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牛顿以非凡极致的想象力, 横绝一世的数学才华, 奠定了经典物理大厦的基石, 树立起天文学、数学、光学等一座座丰碑;魏格纳以奇特的想象力, 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德布罗意根据对称的思想, 采用类比的想象发现了实物的波动性。不难想象, 在物理学发展的进程中, 物理学的每个概念的形成、定律的发现、理论的创立都蕴涵着物理学家非凡的想象力。因此, 高职物理教学的过程不仅是教师教导学生学习探索前人的科学成果、吸取知识、养成能力的过程, 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力, 想象是直觉的深化与拓展, 也是一切创造性活动不竭的动力。因此, 高职物理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可从联想着手, 从个别到一般, 从具体到抽象。
1. 把客观事物抽象化
例如:由“质点”这一物理模型, 联想到刚体、电场线、磁场线、点电荷、点光源、光线、理想气体、理想流体、理想的弹簧振子、理想单摆等其他模型, 从而抽象出这些理想模型的共性, 都是物理学中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 从客观实体中抽出来, 抓其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而建立的, 这就是把客观事物抽象化。
2. 类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又如:用类比法, 由重力场联想到电场、磁场, 由重力场中的重力加速度g联想到电场强度E、磁感应强度B;还可将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类比, 其共性是两者皆为场力, 都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但类比不是万能的,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万有引力和核外电子绕核运动的静电力就不能类比。前者描述的是天体运动具有的固定轨道, 而后者是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出现的几率。
3. 联想与想象的巧妙运用
还如:在探求物理规律时, 既可由“最简单着手法”联想到“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比值法”“对称法”等物理研究法, 又可由“等效替代法”联想到全电路中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三种电路的等效性 (伏安法、伏特表法、安培表法) , 还可由物理问题的对称性展开想象。自然界中电荷有正负之分, 物质有正反之分, 磁极有南北之分, 电生磁与磁生电、抛体运动的时空对称、天体运动的时间对称、牛顿运动定律的时空对称和镜像对称、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上的对立统一也表现出客观实在的互补性, 即发生反射现象、折射现象的“粒子说”与产生衍射现象的“波动说”。
此外, 在物理教学中, 可以通过直观的比喻展开形象的想象, 能够模拟创设情境展开空间的想象, 经由联想的实验展开非实现过程的想象。需要注意的是, 上述这些想象不是单一进行的, 其往往相融在探索各种物理问题的过程之中。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应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始终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可见, 创新教育的价值在于使受教育者能够站在批判的角度独立思考。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 给学生自主实践的空间和时间, 鼓励学生树立怀疑和否定的精神, 鼓励学生求真、求新、求异, 不盲从。
职业教育中的文化课教学 篇10
目前, 在中职学校各专业都开设一定数量的文化课, 有许多内容使中职学生难以形成学习动力。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以不同行业的不同需要为依据, 在文化课方面做出一定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学校应开展主要行业对本门文化课需求特点的调查, 把握学生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群对本门文化课知识点、能力点的特殊要求。本文将对职业教育中的文化课教学做一些探讨, 现介绍如下。
1 职业教育中文化课的现状
由于现实的原因, 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 多数中职学生在初中就有厌学思想, 入学新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 文化课的教学因此出现“教”与“学”不适应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上职业学校是为了有一技之长, 往往觉得文化课学了无用, 调动不了学习的积极性。
2 职业教育中文化课的特性
2.1 文化课的基础性
从基础知识角度来看, 文化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理解、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文化课是评价人才质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有利于专业课的学习, 要学好专业, 就得有一定的文化功底作为保障。
2.2 文化课的工具性
从语言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培养方面看, 文化课是社会交往、与人沟通、独立生活、融入社会的基础, 文化学习是人生最基础的认知阶段, 是形成学习基本能力的必要过程。
2.3 文化课的情感性
从情感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角度来看, 文化课是学生今后从事岗位工作、成为合格职业人的基础。文化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 它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或改变着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化是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基础。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应当具备一般公民所应有的文化素质, 但是职业学校集中了一批没有完成好义务教育任务的学生, 他们不仅需要补课, 而且即将面对成人教育、生存教育、职业预备教育, 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素养是很难在社会长期立足的。单一地传授知识技能, 往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这是因为单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难以提升人的全面素质。任何一个职业角色, 首先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社会角色, 其次才是具有特殊性的职业角色。以卫生学校的学生为例, 以后的工作面对的是病患, 一定要具备良好的素养, 认真、耐心、细致地对待工作。
2.4 文化课的发展性
文化课是进一步扩展知识和技能, 继续学习、适应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文化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 还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问题。
3 职业教育中文化课的教学
基于以上对职业教育中文化课现状和问题的分析, 进而说明文化课的教学过程尤为重要。
3.1 上好第一堂课
虽然入学的新生在之前都接触过文化课的学习, 但是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学习习惯差、意志力薄弱的问题, 并且绝大部分学生以为选择了职业学校就再也不用学习文化课了。因此开学后的第一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 为什么要开设文化课。让学生了解到学习文化课的必要性, 文化课的学习除了学知识外, 还在于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 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比如文化课中的有些内容貌似在专业课学习或是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用处不大, 学生觉得学不学都无所谓, 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导致学习专业课时想学好却力不从心。
(2) 这门文化课的基本情况, 包括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考核办法等。以数、理、化为例, 高中生学习这些课程需用5~6 个学期, 而中专生则用1~2 个学期来学习, 相对课时少、要求也不高。
(3) 树立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的信心, 有压力但也要有动力。通过前面的介绍缓解学生对学习文化课的厌烦心理, 明白只要具备好的学习态度, 文化课的学习还是很轻松的。有了好的心态和自信心, 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逐步提高。
(4) 第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尽量少而且简单, 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第一堂课并不需要以学习课本内容为主,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并且接受对文化课的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的热情。
3.2 教好、学好文化课
(1) 联系实际调整教学内容, 注意将文化课内容与生活和专业相结合。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重点内容专门安排复习课,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内容, 指导学生练习, 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非重点内容结合专业实际大胆取舍, 降低教学难度。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点以外, 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还应注意结合专业实际,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初步了解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有文化课的知识作为基础。例如, 在物理教学中将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和体温计相联系, 用气压的知识去讲血压计的工作原理;将光学知识与医学有机联系, 使学生学到光学知识的同时明确透镜知识与眼的成像、近视的矫正、远视的矫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知道物理发展对医学发展的促进作用等。当然, 这就要求文化课教师也要了解一些医学知识,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以便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需要相结合。多了解典型案例, 通过真实的例子去丰富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也可以组织专业课教师和文化课教师联合起来, 对于专业课中用到的文化基础知识进行重点讲授。
(2) 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 树立教师“教”是为了学生“学”的思想, 强调文化课教学的有效性。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有效的教学必将是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 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课堂教学既包含“教”更蕴含“学”, 教学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有效教学是教师高素质的展示, 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和谐关系, 指导学生让其“会学”, 辅导学生令其“能学”。
过去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要以讲解、演示等单向教学为主, 缺乏师生互动的环节。因此, 我们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 追求多样化。笔者认为, 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 都是因人而异、因课而异的, 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而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最重要的是既要了解自己又要了解学生, 并且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合的教学内容也不一样, 我们不能生搬硬套来使用, 还是要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
无论课堂教学怎么变革, 合理利用好课堂时间是不变的真理。尤其是针对学生做不到课下及时复习巩固的情况, 利用好课堂时间尤为重要。根据文化课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以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 提高教学质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缺乏兴趣, 学生被迫去学, 根本谈不上学习效果。如何在课堂上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这就需要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注意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习热情。比如在物理教学中想办法把一些书面语言转换为学生易懂的语言, 把一些抽象的定理和概念转换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具体直观的教学模型。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物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意识到物理无处不在, 生活离不开物理。
3.3 建立健全科学的文化课考核评价体系
在第一堂课就向学生介绍本门课的考核办法, 对其在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价做到宽中有严, 这样能够起到激励作用。过高的教学要求不仅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作用不大, 反而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和厌烦情绪。但也不能一味宽松, 让学生产生“不学也能过关”的想法, 导致缺乏学习的意识。
我们要鼓励那些基础差但态度认真的学生, 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这也有利于他们的长期发展。
综上所述, 职业教育除了注重专业技能训练以外, 也要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文化课教学的基本宗旨。我们要以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目标, 促进职业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
注释
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探究 篇11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15-01
职高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能力教学,包括两个方面能力的提高:一是基础语文能力的提高;二是专业能力的提高。职高语文教学十分强调实用性、实践性特点,强调为专业服务的意识。
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学生设计利于提高实践能力的活动课;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自觉地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效率、为其以后的学习深造及工作发展奠定基础有重要意义。(1)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去表达。语文的学习不仅要重视书面语言的学习,更要重视口头语言的练习。因此,教师要进行有新意、有个性、有成效的教学尝试。比如,学习“自我介绍”这一节时,我就模仿招聘单位的领导,让学生前来进行自我介绍。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说话能力,又可以避免在以后招聘时出现无话可说、不知所措的情况。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课堂的实践性。(2)鼓励学生多练笔,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和记、精读博览和大量练笔。多写随笔,同时教师要尽量少地布置命题作文。在训练语言文字基本功的同时去体会它的文字美、文化美、意境美、情感美、思想美。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一个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这样两方轻松,也适应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景教学
中职语文作为基础性课程,目的是在为中职生学习专业课服务的同时,提高其人文素养,这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情境教学作为适应现代教育形式发展的教学方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将情景教学运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中,可以帮助中职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语文课本内容。(1)分层情景问题设问,分层教学不能限定在同一种模式中,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学习课文之前,分层教学法可以帮助一些学生克服某些学习上的心理障碍,让不同程度学生处于某种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特定情景中时思考和做出如何应对,会把学生的阅读思考不断引向深入,促进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发展。(2)主动探究—— 质疑,质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善于发现、善于解决问题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创造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质疑精神。如《项链》结尾的省略号,给人留下无限思考的余地。于是我提议为其创造一个合理的结局,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编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结尾。鼓励学生沉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进一步养成分析、判断、推理、演绎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三、视听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则是以生动逼真的声像组合的模式给学生以视觉及听觉上的冲击力,将书本上的内容形象生动的传递给课堂上的学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抓住主题思想。电教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优化了语文教学的效果,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教学,把教材中某些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理性知识,很好地呈现出来。比如,在讲授《窦娥冤》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影像资料和音频唱段,让学生的感受更为直观,杂剧中人物的唱词、对白更为清晰可见,剧中人物窦娥、蔡婆婆等的形象更为立体透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也不会差。(2)有利于教学信息量的扩大。语文课程的学习,不应拘泥于教材篇章的教学,更应该加强课外知识的补充,让课堂的学习成为一把钥匙,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3)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实现探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发现学习相似,是把学生视为“小科学家”,即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去发现科学结论,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探究式教学,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生并逐步形成能力的过程。这正是我们孜孜以求、努力实现的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
四、朗读对学生的益处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使学生易于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深刻含义,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培养语感,增强语言的敏锐性,产生与作品的情感共鸣。要使学生达到朗读训练目标。使其从感知语言开始逐步感受到作者的精神世界,教师首先要在课前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从中寻找适合朗读的材料。(1)朗读由语音、语调、语速和朗读者的情感组成。其中,语音是朗读的物质基础。能丰富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读准字音、流利通畅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训练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朗读者必须做到吐字清楚、语调准确。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说话中应注意的语速、停顿、感情色彩、语调等方面的技巧。(2)朗读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一般来说讲,一篇短文章通篇朗读一遍就会有一个初步印象,对其中的轮廓会有大概了解。读二至三遍后,对其中的结构和内容便开始清晰起来。读到四、五遍后,对全文的内容会清楚明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黎锦熙也认为,语文是所谓口耳之学,学语文不能不讲究诵读。同时教师也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朗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英语教学 篇12
一、英语教学在职业教育中越来越被忽视, 学习积极性不高。
1、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内容明显的存在着缺陷
(1)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英语内容过多地关注了知识点, 忽视了学生的发展。
课程内容及目的注重指向高中学生应该达到的英语要求, 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课程的编制注重了基本知识的掌握, 忽略了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过分重视原理和结论, 缺乏应用性。
打开教材, 似乎遍布”知识点”, 从语法、单词到知识点的学科体系, 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实用知识。致使学生认为在考试前只要“死记硬背”考得好成绩就万事大吉, 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缺乏引导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学以致用的实际操作性。
2、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注重技能的掌握, 对英语等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
(1) 目前社会的就业要求从注重知识转向了注重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压力的增加, 社会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要求从注重知识转向了注重技能,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从单一的专业技能转向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要求。英语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门基础课,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被人们忽视, 形成了“能过关就行”的普遍心理。
(2) 学生英语基础水平普遍不高, 英语成为职业教育的配角。
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普遍较差, 整体水平不高, 比较不能够完全适应当前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要求。很多学生抱着英语学习对日后的就业、工作用处不大的思想, 得过且过, 造成了英语课堂“教师被动, 学生遭罪”的局面。
二、提高英语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视程度, 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教7年来, 我逐渐意识到职业教育下的英语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培养学的听、说、读、译、写的技能, 更应该切实高度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英语教学应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的素质
英语首先是一门语言, 不应该仅仅是作为一门知识进行学习。因此英语应该服务于语言交际能力, 无论学生毕业后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 好的语言应用能力都会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取得成功。因此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尽量以学生为中心, 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情景, 布置不同的任务, 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课本—课堂—作业的模式。我经常将一个阶段的知识点编成小品, 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 然后让其他同学自由结组, 编写包含知识点的小节目, 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最终让每个学生都敢于, 也愿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 锻炼学生实际实用语言的能力。
2、教会学生学习英语,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英语教学是高职教育中的基础学科, 肩负着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具有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 能够将英语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能力迁移到其它学科或者是工作当中。关于高职学生, 大都知识水平层次不高, 因此, 他们比一般的学生更有不可低估的创新意识和具备迁移能力的潜力。只有在英语课堂教学当中, 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自由发展空间, 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激发学生渴望优越、敢于冒险, 勇于创新的热情。这样的教学方法, 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热情, 从而达到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
总之,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能够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实用性人才。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在高职教育当中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深刻的感悟到:英语教学能够切实符合“就业为导向, 服务为宗旨”的原则, 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学有所长, 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英语的重要性和有用性;同时英语教学也有责任、有义务响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号召, 为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而努力。切实能够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也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浪潮, 这就使得教育的国际化成为了势不可挡的趋势。面对当前高职教育下英语教学的重要地位、学生具备的英语素质等现状,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迁移能力等方面入手分析职业教育中的英语教学。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R]。
[2]陈丽能, 高等职业教育与英语课程改革[J],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3]孙辉,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06 (32) 。
[4]赵玉庆, 语言迁移与外语教学[J], 新西部 (下半月) 。
【职业教育中的物理教学】推荐阅读:
职业教育中的日语教学06-03
职业教育中的素描教学10-02
职业教育中的历史教学11-16
职业教育中的英语教学06-18
职业教育中的教学改革08-19
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05-11
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更应与时俱进论文12-05
职业教育中的高职教育10-12
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