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的高职教育

2024-10-12

职业教育中的高职教育(共12篇)

职业教育中的高职教育 篇1

所谓网络教育, 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 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 向受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和学的环境, 传递数字化内容, 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

一、网络教育的特点

网络教育的突出优势表现在教学层次的多样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教学管理的高效性。主要表现在覆盖面广、教育类型多、教育对象限制少、学习形式灵活、多种媒体并用、设施先进, 等等。这些优势其实也正适应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特别是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 各类转岗教育培训和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日益旺盛, 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日渐增大。网络教育是一种相对于面授教育, 师生分离, 它是一种跨学校、跨地区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 可以突破空间与地域的限制, 为不同地方的受教育者提供了便利。

当然, 现在网络教育也有自身的劣势所在, 体现在实践性教学环节方面还比较薄弱, 实习实训场所和设施的建设难度大。由于师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之中, 教学常常异步,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较少, 加上缺乏具体可感的校园文化氛围, 素质教育往往难以实施。此外, 自身师资力量不足、水平不高也是目前各类网络教育机构尤其是电大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大力开展网络教育

1、网络教育技术是高职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 国家对网络教育高度重视, 中央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要以网络教育网络为依托, 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体系, 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在经过一年左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初步推广之后, 国内相继涌现出了一批网络教育学院和机构,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 人大、清华、北大、复旦等著名高等学府纷纷办起了自己的网络教育学院。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也开办了全国“信息技术及应用远程培训”教育工程, 目前已经有五百多家学校和机构成为其培训基地或培训点。网络是目前知识传播与更新最快的手段, 所以应该在高职教育中开设出一些具有高职特色的网络教育课程, 也只有充分利用最新的网络技术手段, 才能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中素质与技能的培养。

2、网络教育有助于更好地解决高校教学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我国的高职教育正进入一个发展的黄金阶段, 但高校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实践教育环节投入不够、办学成本过高都严重限制了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规模化的发展。而网络教育是一种节约开支的教育手段, 利用教学课件进行多媒体演示、虚拟教室、虚拟实训等, 可以更好地发挥高等院校的有限资源。

3、网络教育是高职技能教育的有力补充, 有助于体现出高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利用网络教育技术手段, 通过互动方式, 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随时提问、分组讨论、进行再学习等。在我们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最经典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 教师讲、学生听, 这是一种单向沟通的教学模式。网络教育的最大优点在于它突破了传统课堂中人数及地点的限制,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意识。网络是虚拟的空间, 目前网络CAI (辅助教育技术) 正充分利用这一点蓬勃发展。在高职的网络教育中, 我们可以尽情地利用一些互动式的模拟与仿真, 实现一些需要现场操作技能训练的预准备。这就好像飞行员在真正飞行前的地面模拟一样, 网络技术使更多的人可以共享这些训练设备与资源。

4、网络教育是继续教育的有利途径。高职院校的教师, 可以通过网络教育进行继续教育, 及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传授给学生。节省资源, 节省时间, 是一种有效的再教育途径。

5、网络教育拓宽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市场。通过网络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以走向城乡基层, 更紧密地与企业、社会进行联系。针对不同的地区或社区, 可以通过网络手段, 实施教学与模拟实训。利用现代网络的优势, 高职教育可以克服地理局限, 扩大招生的范围, 让那些因各种原因不能入校园来读书的人也有参加学习的机会。学校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辟网络教育模块, 把相关课程的课件放在上面, 让在外地的学生可以自主学习, 也可以给上课的每位老师开通在线留言, 让师生及时交流, 增强互动, 帮助学生学习。不仅如此, 还可以让学校拓宽生源的范围, 不再局限在应届生, 还可以让那些参加工作了的, 需要提高的人继续参加学习, 提高自身能力。

网络教育试点工作以来, 在网络教育的管理机制、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现代远程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网络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也将成为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王忆南.高职教育和网络教育的沟通与合作[J].教育与职业, 2005.31.

[2]李俭霞.高职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优势互补[J].科技信息, 2008.24.

[3]何军妹.试论网络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镇江高专学报, 2003.7.

职业教育中的高职教育 篇2

一、合理设置培养课程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计划中,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分别是基础理论课、技能课及教育实践实训。基础理论课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识公共课,一部分是学前专业理论课。通识公共课中,重点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知识的工具性为切入点,淡化理论知识的推导,注重对教学知识的挑选和更新,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如在《法律基础》课程当中,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性应重点突出对我国《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除掌握基本计算机知识外,可重点突出运用各种软件进行教具教案的制作,如运用PPT等软件制作动态动画等。对于公共课教学重点应放在针对专业的实用性上。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课程是职业素养培养的关键,是学前教育课程的一大主体。把这部分知识放在低年级开展有利于学生后期在技能和实践课程中对知识的领悟和升华。这部分知识主要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园课程论、幼儿营养与保健等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这些知识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在开展核心课程的同时,可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要求和标准,将相关从业资格证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大致有幼儿教师资格证、保育员证、育婴师证等。

幼儿教师资格证是从事幼教工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业资格证,因此可设置相应的课程帮助学生丰富知识结构。针对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因各种原因不到幼儿园教学的情况,可设置保育员、育婴师的专业知识,如早期教育的生活保健与护理,早期教育教学组织等课程,以此帮助学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并适应除幼儿教师以外其他工作岗位,加强职业性训练。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也是培养的重难点。技能课属于实用技术,重点强调应用性和实施性,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化的重头戏。这部分课程主要包括教学技能如幼儿语言、数学、音体美的教学法和教师口语;音乐技能如钢琴、声乐、视唱练耳等;舞蹈技能如舞蹈和少儿舞蹈创编等;美术技能如简笔画和儿童画的创作辅导;幼儿游戏设计、手工制作等。在这部分课程中,应注意本土文化与教育技能的融合,可以开展相应的舞蹈、声乐和手工课程,如藏族的舞蹈、东北的剪纸、民族地区的蜡染、雕刻等。在课程中除了重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以上技能外,还需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把这种能力综合运用到教学中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如在美术课上,除欣赏经典作品外,还可启迪学生进行绘画构思与设计;舞蹈课上除了让学生会跳会创编外,还应让学生认识“身体语言”并将该语言带入教学中,提高教学组织管理能力;音乐课上注重培养学生爱弹爱唱、敢弹敢唱、弹好唱好的能力;手工课除了锻炼学生利用日常物品制作作品的能力外,重点要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总之,技能教学不仅是基本教学技能的熟练和习得,更应是艺术素养的熏陶,使学生在几年职业化熏陶之下以饱满的职业姿态走上工作岗位。实践和实训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第三大核心课程。实践实训对学生的知识促进作用非常显著,学前教育专业更是如此。

在实践和实训中,学生不断丰富感性经验,体验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领悟和升华已习得知识,同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身职业化技能。真正的职业化培养应该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始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和实训课程应该贯穿三年学习整个过程,统筹安排好各阶段的实习活动,而非毕业前的突击实习。实践实训课程可以由教育见习、课堂观摩、案例报告、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实践报告等多种形式呈现。如在第一学期设置1至2天到幼儿园的教育见习,重点是了解和熟悉学前教育活动,增强对幼儿园环境和教学等方面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理解;第二到第五学期每学期设置一周到一个月的`时间到幼儿园进行专项教育实习,如幼儿园的教学安排、环境创设、一日活动安排、游戏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幼儿的卫生保健与健康教育等;第六学期全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同时在第二到第五学期安排校内专项技能的实训,以观摩教学录像、教学比赛等形式开展。在寒暑假安排学生自主实践,并以报告形式总结假期中实践的困惑和经验,开学后由教师及时指导和帮助。通过一系列实践实训,学生始终保持对幼教职业的接触和认识,不断体验、升华、总结和提高,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幼教职业角色的历练中。实践证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依据,使岗位所需职业技能得到落实,才能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才会更具生命力。

二、培养职业认同,进行职业教育指导

职业认同感指工作者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从中体验到乐趣。职业认同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因此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对其职业化有重要意义[4]。大学是学生形成职业观的重要时期,具有高度职业认同感的学生会建立起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在今后职业生涯中体验到更多积极情感。在新生入学时即可进行系统的职业认同教育,且贯穿学习生涯始终。如在入学之初,集中开展专项活动,由领导、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从不同层面对学前教育的职业特性、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就业前景等方面进行教育。值得指出的是,教师对于本专业的肯定十分有利于学生职业认同度的形成与提升。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认同熏陶,强调职业特性和良好发展前景。职业教育指导通常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针对学前教育学生而言,从入学初就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使学生对未来职业有清晰的意识。通过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助于学生依据自身个性特质、社会现实等因素选择职业生涯道路和目标,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义地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

三、多元化的师资配置

坚持并改革高职教育中的通识教育 篇3

关键词:通识教育 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172-01

1 通识教育内涵

真正将通识教育形成一个科学的教育体系并进行全面论述的是1945年哈佛大学出版《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这本“哈佛红皮書”将通识教育界定为“非专业性的、非工具性的”基础教育,它与专业教育共同构成高等教育。

我国学者关于通识教育迄今尚无一个普遍公认、规范的表述。一般认为:通识教育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性的人为目的的教育;是内容广泛的、非专业性的基本知识、能力、价值的教育,是教学生怎样“做人”的教育。

高职院校中的通识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立足个体与社会发展的素质教育和常识教育。通俗地说,高职教育领域中的通识教育目标就是要使受教育者不仅能够获得一技之长,而且具备一个健全的职业人和社会人所必需具备的足够的文化、社会生活常识及正确的道德和价值取向。

2 我国高职院校坚持改革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基本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己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社会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导致国内高职院校长期过分强调专业的职业性,虽然现在已经开始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但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

2.1 通识教育还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

由于高职院校重视专业的技能培养,而学生在校时间又普遍较短,在专业课时量普遍压缩的现状下,与职业看似无太大关系的课程或教学内容被削剪,虽然也开设了选修课,但形式化现象严重,管理不规范。实用价值不高的课程很难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2.2 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在这两类课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公共必修课,例如外语、计算机、“两课”等,都有教育主管部门的严格标准,而选修课的开设具有随意性,课程体系比较零乱,往往以“新鲜、实用、有趣”为取舍标准,综合、贯通的跨学科课程偏少。并且,公共必修课在通识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偏大。

2.3 通识教育资源不丰富

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受传统学科教育的影响,知识面较窄,而且,选修课课程数量和质量不足,也普遍缺乏适宜的通识教材。

当代科技发展迅速,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革。而且,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当今社会终身化学习的要求都对大学通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职教育中,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才是高水平的教育。为此,高职院校树立“通识为体,专识为用,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3 坚持改革通识教育的途径

3.1 完善通识课程结构,调整通识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主要包括两大方面:通识课程体系和专业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其中,通识课程体系一般被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大系列。显性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而隐性课程是指非正式的课程,主要包括参加课余科技竞赛、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学术讲座等等,这些活动能起到课堂教学起不到的作用,对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显性课程的改革

公共必修课是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除了国家主管部门要求设置的课程外,还应根据学院自身特点,开设一些通识课程;选修课是以学生的意愿为主体,在学院相关管理规定的框架内,根据个人兴趣及发展方向自由选择的课程,大致分为三大类,即人文精神类、科学素养类、创新能力类,此外还应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当代社会发展状况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文化艺术素养为目标,以改善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为重点,完善通识程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还应改革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多以案例和讨论为主。以案例的形式,通过讨论总结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推行师生互动、活动主导的教学模式;加强日常能力训练,提倡开放式教学。

(2)隐性课程的改革

隐性课程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二课堂。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社团、科技文化活动、竞赛、讲座以及多种拓展通识教育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能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公德心,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非观和价值观;各种科技文化活动、讲座和各种竞赛对大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学习兴趣和研究兴趣的培养都是大的裨益的。

3.2 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职业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对于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只有融入到专业教育中,才能实现其价值追求,而融入了通识教育理念的专业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如何能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过程中,使学生将学习过程内化为一种思维过程和学习方法,从而逐渐形成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职业教育应当追求的重要目标。

专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核心内容,要想融入通识教育的理念,就必须改革专业课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设置上,要突出理实一体的工作过程综合体验。提倡自由、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师生之间能够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和讨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自然的融入科学观、方法观及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同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培养独立思维、洞察力、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参考文献

[1]陈向平.开发适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与人格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3(27).

[2]刘伟辉,陈铖.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7(5).

[3]孙长远.通专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D].曲阜师范大学,2012.

职业教育中的高职教育 篇4

书法教育贯穿整个中国教育史, 在古代育人、选拔人才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书法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养, 在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 书法教育理应成为高职院校实现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1.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字———汉字的关系源远流长, 密不可分。《周易·系辞》有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这既可以看做对中国文字起源的概括, 也可以看做对中国书法起源的概括。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创造,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关于汉字的造字法, 向来有“六书”之说, 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作为表意文字, 汉字最初具有象形的特征。在象形的基础上, 汉字孳乳浸多, 其中形声成为主要的造字方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了一大部分。大量形声字的出现, 极大地拓展了汉字的表意功能。鲁迅先生曾指出, 汉字有“三美”, 形美以感目, 音美以感耳, 意美以感心。这种点画构成的文字形象中, 积存并凝聚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中国人的感情色彩乃至思维定式。因此, 汉字往往能引发人们对汉文化一系列的联想和微妙的情思活动。

2. 书法艺术的创作主体及审美群体为文化阶层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发明, 是文字艺术的文化抽象, 为人类文明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中国书法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所在, 正如外国友人所认为的那样,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和代表, 它承载了众多的文化因素, 与文化发展联系紧密。

从书法艺术创作主体及审美群体看, 他们并不都是纯粹的书法家, 而是由文人、士大夫、僧侣、官宦、隐士、道人、没落的皇亲贵族等组成的文化阶层。流传至今的书法艺术遗迹, 汉代及汉代以前很少有名家, 多是普通的士吏与工匠的作品。汉代以后, 书法作品大多出自文人墨客之手, 无论是颜、柳、欧、赵, 还是苏、黄、米、蔡, 他们都是时代的精英。这些文化精英既是社会人, 也是文化人, 往往有着十分复杂的文化心态。在创作的同时, 他们往往把自己的人格精神、伦理道德、才学修养、审美情趣等融进书法的笔墨之中, 把文化思想化作艺术形式表现在字里行间, 再现中国艺术最朴拙、最丰富、最灵动的自由创造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在文化精英的千锤百炼下, 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思想便渗透到书法的每一个点画与结构之中。

3. 书法艺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从文化传承方面看,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以儒、佛、道三大思想为支撑, 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渗透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并代代传承。中国书法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哲学或宗教方面的深刻影响, 儒、佛、道思想都不同程度地渗透于书法, 并在书法中得到显现。依照有关学者的说法,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特征包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整体观念、直觉思维、经世致用、刚健有为、崇古尊老、内圣外王、君子通才、道德学问、中庸之道、和谐自然等, 而这些在书法艺术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书法艺术作品是个复合的载体, 内涵极其丰富, 既有书法创作内容所蕴涵的文化美, 也有书法作品本身积淀的文化美。欣赏书法精品, 往往可以看到诸如黑白、虚实、大小、粗细、浓淡、枯润、方圆、奇正、向背、顺逆、呼应、刚柔、疏密、巧拙等书外意蕴。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分别被评为天下第一、第二行书作品, 人们赞赏其通自然, 得天趣, 天真磬露, 不落斧凿痕迹, 流露真性情, 乃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成为书法家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

古往今来, 书法精品往往都有这些特征:艺术表现上恰到好处;风格上刚健不霸气、柔美不媚态;笔墨精深洗练不单薄浅俗;书法形象富有新意却不哗众取宠、流于怪诞;重视和谐, 各个局部、各种因素相谐而生等。

书法家往往通过自我控制克服分心与躁动心理, 坚持勤学苦练, 以坚定的意志和决心练出真功夫, 终臻至善至美。书法创作要在艺术上达到崇高的境界, 就必须坚持克己修身。书法创作与评论历来强调书与人的一致性, 坚持“书品即人品”“风格亦人格”的原则, 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总之, 书法艺术博大精深, 蕴涵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 沉淀着强烈的民族精神, 体现着精美的艺术造诣,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二、书法教育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1.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 人才的衡量标准不仅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且要有完美的个性、良好的道德、现代的意识、健康的心态、强烈的责任感、极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素质。加强人文科学及人文精神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内化为大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直接或间接地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已成为社会发展、民族强盛对大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放眼国内外, 人文素质教育的盛衰大都与社会的大背景息息相关, 与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密切相关。近代西方社会片面追求物质发展, 使教育中的商业主义与职业主义泛滥。在教育功利性的驱使下, 人们只重视教育的经济价值, 忽视了教育的人文价值, 在实现了物质生活丰裕之后, 反而陷入精神上的困顿与迷茫。20世纪末西方社会出现的“上帝死了”“尼采死了”的说法就是这种状况的反映。鉴于此, 美国、日本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提出要重视人文教育, 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人文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出具有健全的精神、独立的个性、完善的人格、强烈的责任感和富于创造力的新人。它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 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价值, 渗透于各学科之内, 萦绕于各门学科之间, 表现在社会交往之中, 在纯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也不无它的存在。因此, 人文素质教育应该让学生真正理解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之间的深刻贯通与渗透关系, 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本我与自我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为目的, 指导学生的行为朝着合人道、合规律、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

2. 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追溯中国古代教育史, 可以看到书法教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汉字的书写表达, 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古代的教育把书法列为六艺之一, 是学生的必修课程, 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早在汉代就出现了高等书法教育;魏晋时期, 书法被称为书道, 这说明书法被提到了一个与宇宙并列的地位;到了唐代, 书法教育达到鼎盛时期, 国子监等高等学府以及贞观元年贵胄学校宏文馆中都开设了书法课程, 以书法大师虞世南、欧阳询为老师, 传授楷书法 (《唐六典》卷八) ;直至明末清初, 书法教育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古代包括科举考试在内的各类考试中, 书法水平也是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中国古代重视习书练字, 书法学习不仅成为社会风尚, 书法水平也成为文化素养的重要衡量标准。可见, 书法教育跻身高等学府教育是有历史渊源的。毫无疑问, 书法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具有特殊的、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3. 书法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内涵

大专院校开设书法课程已有20多年的历史, 从20世纪80年代初复旦大学等院校率先开设书法课以来, 中国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院校相继设立了书法系和书法研究所, 培养了一批书法学士、书法硕士、书法博士等高级书法人才。全国大专院校非书法专业开设书法课的就更为普遍。

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宗旨是培养国家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要求学生基础理论知识适度够用, 应用能力较强, 综合素质较高。在外语和计算机知识普遍推行的今天, 加强高职学生书法教育对贯彻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 弘扬传统文化乃至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书法教育是从书法的使用功能、艺术审美特性、美育教育等方面开展的。如今, 书法教育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写字和书法本身, 而延伸到了学生意志品格的培养、高尚情操的陶冶、知识水平的提升、文化视野的拓展等诸多方面。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书法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 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1) 书法教育首先是人品素质教育

清末书法家杨守敬认为, 学习书法要品高。“品高”即品德高尚。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是超绝还是流俗, 归根结底取决于书法家品德的高下。综观书法史, 人书俱佳者皆为后世推崇, 但书品较高而人品有污者则常为人们所不屑或鄙视。

颜真卿是被历代传颂的人书俱高的大家, 其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有口皆碑。他的谨严守法、大气磅礴、雄浑庄重的楷书很好地体现了儒学精神的阳刚之美, 他刚直的个性、敢犯颜直谏的正直品德更为人们所敬慕, 他为国效力、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正是儒家风范的写照。郑板桥的书品人品备受后人推崇,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诗句正是其刚直不阿、不趋炎附势的高贵人品的写照。他在引退后相当长的时间里, 不用自己的书画逢迎和讨好达官贵人、富商巨贾, 而是专门慰藉平民百姓, 他“凡吾画兰、画竹、画石, 用以慰天下之劳人, 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的创作宗旨, 表现了可贵的人格操守。书法史上这样的人物比比皆是。而人们对赵孟頫的人品、书品则多有批评, 对蔡京亦是如此。《临池心解》对蔡京的评价就能说明问题:“世称宋人书, 必举苏、黄、米、蔡, 蔡者, 谓京也。京书姿媚, 何尝不可传?后人恶其为人, 斥去之, 而进端明于东坡、山谷、元章之列。”还有清末伪满大臣郑孝胥、民国时期的大汉奸汪精卫, 尽管他们都有一手好书法, 但人们往往嗤之以鼻。人品之于书品, 可谓重要!

汉字是表意文字, 是世界上最富有艺术性的文字, 书法更是将文字的艺术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国书法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 影响深广久远。书法教育中的人品教育内涵具体表现为书法教育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书法教育能培养、磨砺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汉代张芝“临池学书, 池水尽墨”;唐太宗夜半秉烛学习《兰亭序》;智永闭门习书数十年, 积累了很多磨损的废笔头, 埋之成冢, 谓之“退笔冢”;怀素练笔则种芭蕉万余株, 与蕉叶共挥洒。正是凭着这种锲而不舍、不断进取的精神, 这些人终成书法大家。

书法教育还能端正人的思想行为。我国传统的书法教育强调“心正笔正”, 把用笔习惯和技能的掌握跟人的思想修养联系起来, 要求“欲正其书者, 先正其笔, 欲正其笔者, 先正其心”, 要以修养心性为上, 做到澄怀静思, 虚空淡泊, 排除杂念, 专心致志。这样坚持长久, 其心中必定无种种私利杂念, 进而能够培养宽容大度、以诚待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作风。

总之, 书法教育有着极其丰富的人格品行教育功能。

(2) 书法教育具有文化素质和能力教育的功能

书法知识博大精深, 哪怕是基础书法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书法联系较密切的有文学、历史、哲学、宗教、文字学等学科, 书法教育是能力素质教育,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书法教育还是一种审美素质教育。当学生的心灵经过了书法作品美的浸润和熏陶之后, 他们就能够形成分辨力和审美能力, 从而很敏捷地区分真假、善恶、美丑, 赞赏真、善、美, 唾弃假、恶、丑, 他们的品格也会变得高尚。

(3) 书法教育蕴涵着心理素质教育

王羲之写《兰亭序》, 抒发的是喜悦的情感;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排遣的是愤怒的情感;张旭作《肚痛帖》, 表现的是疼痛的情感。如同其他艺术一样, 当学生情感郁积甚深的时候, 就可以借助书法艺术的手段, 或通过欣赏相应的作品, 使自己的情感得到释放, 或通过书法创作, 进入纯净、高尚、忘我的艺术境界之中, 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解放。

从以上三方面可以看出, 书法教育蕴涵着强烈的人文素质教育因素。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书法教育发挥过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 它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书法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构成部分

1. 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为全面了解高职学生基本人文素质状况, 我们曾先后对某高校在校一年级和二年级的8300名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状况调查。接受调查的学生来自农村和小城镇的占79%、家庭经济状况中等和贫困的占86%、父母从事个体劳动的占67%。这些基本情况说明, 被调查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条件并不好。在调查统计中, 有70%的学生比较或非常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但是, 学生在人文知识方面的欠缺也是很明显的, 主要表现在文化素养普遍偏低、人文知识相对欠缺、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等方面。因此, 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已显而易见。

世界各国在人才方面的竞争、现代化高新技术发展的特点、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等, 也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提高人文素质, 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 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目前, 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不但是必要的, 而且是可行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强调, “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从政策层面上规范了人文素养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国家领导人及有关专家学者都在不同场合强调过教育中的人文素养问题。这些都为高职院校确立了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从高职院校自身看, 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高度重视, 在人、财、物方面加大投入, 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 有对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仰慕、渴望与追求。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探索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不少学校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书法教育与其他课程尤其是人文课程一起, 已经承担起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使命, 成为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素质、弘扬中华文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2. 对高职院校书法教育定位的思考

高职院校的书法教育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 高职院校书法教育的目标不同于书法专业的目标, 不是为了培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及技法研究者, 实用技能是第一位的。但是不能将高职书法教育仅仅定位于实用技能的较浅层次上, 否则, 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内涵和功能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也就失去了大学教育的特征。同样, 也不能一味地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 否则, 就脱离了高职院校办学的宗旨。这里就有一个切合点问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集中体现在培养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这一点上, 这就对技能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对于艺术性和理论性的探求能力则不能要求太高。笔者认为, 书法课以实用技能为主, 兼顾知识性和美育, 使学生通过书法学习提高水平, 并受到美的陶冶, 这才是高职院校书法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

据以上分析, 可以将高职院校书法教育教学定位于两个方面。

首先是书法的使用功能。文字是传递信息的工具, 是交流的手段, 工作、学习、生活、社交等一切社会活动都离不开文字的书写。而书法的使用则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达到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为彰显自身较高的素质和展示自己良好的精神风貌服务。

其次, 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开课效果看, 可以侧重于硬笔书法课, 附以毛笔书法的练习。在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书写方法的基础上, 力争达到书写重心平稳、搭配合理、用笔流畅、书写规范、结构美观, 以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教学手段,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在书写技能上狠下工夫, 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同时, 还要结合传统书法理论基本知识, 简要介绍相关知识, 如中国传统书法的产生、发展、流派、名家、传统碑帖及章法等基本知识, 使学生掌握一些毛笔书法的基本技法。在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的同时, 带领学生欣赏古今优秀碑帖、作品, 对学生进行以陶冶情操为目的的美学教育, 以提高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摘要:书法艺术博大精深,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书法教育在我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高职院校而言, 书法教育所拥有的丰富的人文性内涵使它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书法教育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高职,书法教育,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蔡祥麟.书法艺术三题[J].中国书画, 2009, (5) .

[2]于唯德.书法教学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潜在价值研究[J].艺术教育, 2007, (7) .

改革高职教育中的实训教学 篇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实用人才。为此,担负这一类人才培养任务的高职教育,必须切实加强实训教学的改革和建设。

一、提高复合型实训教学的比例现代的生产设备中,各学科、各专业相互渗透,相互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一台加工中心的操作,就可能涉及到车、铣、磨、钻及设备维修等多个工种;一条生产线就可能包含着压力加工、机加工、金属热处理等多种工艺;传统的学科、工种与计算机日益融合,CAD/CAM技术得以广泛应用;机、电、液一体化的设备日益普及。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要提高复合型实训教学的比例,要通过课题的开发或者产品的生产,指导学生把不同专业、不同工种所涵盖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但可以加强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谋生能力。

近两年来,我们在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进行了复合型实训的试点工作。学生在学完主要专业课程后,老师分组布置复合型实训课题。考虑到课堂教学中重于理论分析的特点,我们降低了模具结构设计的难度,主要选取了工程结构较为典型的工件,要求学生从工件的成形工艺分析入手,独立完成模具结构设计,用Auto CAD绘出模具总装图及各非标准件零件图,并制定出合理的零件制造工艺及模具装配工艺,经老师审核后,最后由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对于一般的结构零件,要求学生用普通的车、铣、刨、磨等机床加工;对于要求较高的成形零件,则要求学生预先编制出数控加工程序(使用Master CAM软件)或线切割加工程序,在我院数控加工中心进行加工;工件的热处理工序则按要求在实训中心的热处理车间完成。全部零件加工后,再对模具进行装配,然后试模。经过这样从设计到制造的训练后,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实训的作用和意义。从近两届毕业生工作后的反馈信息表明,经过以上复合型实训的学生,在工厂的适应过程比其他学生快了3~5个月,大多数学生(尤其在沿海)很快就被委以重任,独挡一面。

二、实训教学要有效益贯彻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原则,是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所以,学校要建立既可生产又符合教学要求的实训基地。

我院的实习工厂其前身是长沙第三机床厂,目前的主要产品是液力偶合器,产品销往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走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之路,每年上学期及暑假期间,均组织毕业班的学生进厂顶岗实习。在一线技术人员及工人的指导下,不但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企业现场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及设备管理等,还让学生直接参与产品生产工艺的制定和实际生产,承担了偶合器叶轮、输入及输出法兰等零件的毛坯制备与机械加工,以及偶合器的装配等部分生产任务。另外,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还组织学生为学院制作了近千套钢床架、蓝球架、电视机柜等。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顶岗实习,不但锻炼了学生,而且产生了多方面的效益:一方面,学生直接从事生产可获得一定的报酬,进行勤工俭学;同时也为社会创造财富,产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学生顶岗,满足了企业对短期实用型人才的需要,为企业的减员增效创造了条件,产生了人员效益。另外,学生经过真刀真枪的实训后,走入社会可以直接上岗,没有明显的过渡期,满足了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同时也促进了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社会效益。

三、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所以,必须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把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

职业技能,是把实际操作技能作为一种素质来培养,是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的。我院自1997年12月被国家劳动部确定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后,就明确规定,各工种的实训教学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来组织实施。譬如焊接实训,我们就根据要求对学生安排了如下课题:水平位置单面焊双面成型、立焊位置、单面焊双面成型、横焊位置单面焊双面成型、管??管对接全位置焊、管??板对接全位置焊等。通过这些强化训练,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了焊接的操作技能,在实训结束后,即可由省劳动厅组织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这样,学生毕业后就多了一份就业的机会,而且一上岗就能很快地胜任工作。通过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学生在校期间,可获得3~5个国家劳动部门所核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从而大大强化了学生适应工作的能力。这既符合国际社会现行的就业惯例,又能对我国正在推行的持证上岗制度起到促进作用。

四、实训教学要有针对性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同时也是区域性人才。所以必须根据区域对人才的需求特色、需求量来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有较强岗位针对性的技能训练。

近年来,针对沿海地区急需懂得现代制造技术、能熟练操作数控设备的工程技术人才这一情况,我们专门组织机制、模具等专业的学生培训了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线切割机床的操作及Master CAM,PRO-E软件等实用软件的使用;针对可编程控制器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及其对人才的急需,我们组织电气系学生进行了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的实训;针对高层建筑对机电维修人员的素质的更高要求,我们组织机电专业的学生进行了电梯的安装、调试及检修训练。这样,把学生就业后的上岗培训和就业前的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在就业前就拥有岗位,就业后就能直接上岗,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高职教育中的实训教学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方针。

高职教育中的合作学习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合作学习 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80-02

作为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和实践,合作学习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人类纪元初期。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夸美纽斯在确立班级授课制之时,便明确提出班级教学的一个优点是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1806年合作学习小组的观念从英国传入美国,受到美国教育学家帕克、杜威等人的推崇并被广泛应用,随后,于20世纪70年代初现代合作学习理论在美国兴起。然而这些研究多偏向于基础教育中的合作学习,专门针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合作学习研究是少之又少。为了更好地推进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高职教育中的合作学习研究势在必行。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

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众说纷纭,没有明确的规定。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约翰逊等人认为,合作学习是“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的方式以使学生之间能协调努力,充分发挥自身以及同伴的学习优势。”杰克布斯则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帮助学生最有效地协同努力的原理和方法。”综合而言,本文中的合作学习是指两个或两人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

二、高职合作学习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作者根据社会凝聚理论、动机激发理论以及维果斯基等人提倡的认知发展论,并结合合作学习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兰州外语职业学院2014级以及2015级全体在校师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调查问卷法以及访谈法,针对高职教育中合作学习展开了为时一年的质的研究。在经过研究数据的收集以及分析后,作者发现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合作学习已初步形成模式,且符合高职学生教育的特色,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高职院校的合作学习仍存在一些问题。

1.高职院校合作学习的特点

(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任课教师在进行分组时,每个互助合作小组内体现了合理的差异,因而各班小组间实现了大体的均衡。组内异质为小组内任务的分配以及互助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保证了各组间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条件。

(2) 任务分割,成果整合。合作学习的一大特点就是依赖所有成员的努力,整合大家的资源、智慧以及实践能力,最终将成果整合,形成代表小组努力的任务成果,因此,各组员在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上有了很强的相互依赖性,保证了全体学生共享资源、积极投入。

(3)公平竞争,合理评价。在分组合理的前提下,根据以往的学业表现以及学生的性格差异,合理规定任务完成规则,只有在同样的起点合理竞争,才能起到调动每组成员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完成小组任务。

(4)分配角色,分担领导。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多以技能学习为主,所以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很多学生望而生怯。因此,在进行小组指导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引导学生合理地角色分配,充分发挥个人优势,从而增强小组实力,同时也不会因为任务不对口,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5)任务适当,实践为主。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锻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根据这一目标,教师在分配任务时,更应该注意任务的选择,对于理论知识的任务,教师通过归纳总结的方式,帮助完成,从而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操作的机会,这样既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会由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欠缺而影响教学进度。

2.高职院校合作学习的问题

在访谈过程中,很多学生表示已经习惯小组合作学习,认为合作学习可以带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一位平时不喜欢学习英语的男生表示:“在完成小组任务中,因为怕同学笑话、怕影响小组成绩,自己不得不认真背单词。”同时也表示;“有些作业要查资料,没有地方去查。”作者综合调查问卷以及访谈数据,发现高职教育中的合作学习仍存在一些问题。

(1)学习资源有限。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学习资源远远不如本科院校,很多学习资料都无法充分获取,这给学生的搜集信息造成了很多不便。在访谈中一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表示相关资料的搜集主要靠手机百度,而对于维基百科以及万方、知网等权威学术网站知之甚少。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合作学习硬件设施有待加强。

(2) 基础差,分组难。高职院校的学生较之本科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有待提高,而且多呈现学习水平差异性较大的特点,这给分组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而很多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具体学情以及所授知识的实际情况,只是简单地按学号分组,没有做到因人而异,按课分组,从而产生了组间差距大的现象,使很多基础差的小组逐渐放弃任务,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资源弱。高职院校的教师结构较为复杂,有师范专业出生的教师,他们的教学理论较为成熟,但技术实践体验较少,所以合作学习的任务布置缺乏实践性;有各科行业专业出生的教师,他们实践操作能力强,但理论知识较弱,所以合作学习的任务布置缺乏科学性。

三、结束语

维果斯基曾指出:“在人类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是两次登台的: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人类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因此合作学习势在必行。然而面对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差异性较大、师资培训薄弱的现状,我们更应该意识到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首先,充分利用各方力量,加强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软硬件设施建设,能够保证教师和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查资料,能查很多资料,能很好地查很多资料;其次,合作学习的同时,应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打好合作学习的团队基础;再次,国家、政府以及学校应合理安排教师培训,及时解决教师在合作教学中的问题,保证合作学习教学的有效性、科学性以及实践性。

参考文献:

[1]胡壮麟. 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25.

[2]马兰. 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04(4)14-17.

高职院校中的创业教育 篇7

厦门大学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在2003年就说到“中国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大众化的重点。这个战略步骤是正确的。全国2003所高等院校,其中1374所高职,占百分之六十。总之,形势大好。但是大好形势之下,55.7%的就业率给我们高职教育的发展投下了一道阴影,动摇了一些办学者的信心。”(1)潘懋元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就业率高低是制约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瓶颈,只有就业的“出口”通,才有招生的“入口”畅,就业问题直接反应出学校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更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2 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优势

2.1 创业动力足

根据2010年就业蓝皮书上的数据,当年的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如下:“211”工程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比例是0.4%,一般本科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比例是0.8%,高职高专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比例是1.6%。(2)可以看到越是就业好的学校,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就越少。正是因为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相比其他学校大,因此,创业的动力比其他高校更大。

2.2 学生动手能力强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等人才,作为大专层次,所开设的专业大都是面向生产、经营第一线。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在企业基层从事技术应用、生产组织、工艺实施、各类管理的具有较高技能的操作人员。因此他们具有动手能力强、学习的专业细致、具体、可操作性。这个特点是进行成功创业不可多得的品质。

2.3 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学习和积累创业经验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并明确工学结合的本质是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3)这种依托高校、服务于企业,通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环节和共建生产型的实践教学基地等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积累专业知识,学习企业的运行模式为以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所遇到的问题

(1)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的指导。就毕业生创业而言,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的指导,创业社会常识、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管理、商务、公关、法律、税收等。这些将成为他们以后毕业后选择创业的障碍,会降低创业的成功率。(2)经费投人不足,教学设计实施受限。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经费紧张的问题,除了确保必要的教学实验,很难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创业型实验实习当中去。(3)实习基地数量在减少,实践流于形式。生产实习被“走马观花”的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调查、访问所代替。(4)

4 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经验与对策

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及迫切需要,再加上高职院校本身务实的特点,使创业教育的发展虽然也有很多问题存在,但总的发展势头是前进的。针对高职院校的学校和学生的特点,、专家认为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一般包括三个层面:创业知识结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结构是前提,创业意识是关键创业能力是核心。高职院校通过对学生创业知识结构的培养,促使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形成创业能力完成创业实践。(5)不少示范高职院校总结了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经验:首先,深入开展创业教育需要有结合本校特色因素的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体系。一方面可以依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增设创业教育的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另一方面,可以在其它专业课程中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其次,高职院校的特点有学生动手能力强和各个专业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的特点,因此可以以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再次,以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开展创业教育,将学生有组织、有选择地安排到创新型的校企合作基地进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企业能够和成功创业者,投资、管理领域的高层人物近距离接触,耳濡目染地培养创业自信及看事情的长远目光,学习如何捕获商机、整合资源、开发和管理市场。不仅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自己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同时有利于引导学生科学现实地规划职业生涯、增强学习的内驱动力和就业竞争力。最后,可以发挥高职院校与企业联系密切的优势,以校企合作基地和校内学生自主创业园为载体开展创业教育,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5 对其他类型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启示

虽然早在1998年清华等各大高校就开始研究和实施创业教育,但2010就业蓝皮上的数据仍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占1.2%,与2008届的1%以及2007届的1.2%基本持平,这表明尽管大学生自主创业引人关注,但还没有成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主要选择,(6)创业教育在高校中没有完全发挥他们的作用。

根据组织的基本职能与特征,高校可分为研究型院校、教学型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笔者认为,各类高校可在增强创业意识,开展一般创业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特点,培养目标,知识储备等的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业教育。(1)针对研究型院校,按照“人才说”,以培养创业者为指向,主要针对潜在市场,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进行科技创新,开拓新市场,这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和稳定。(2)针对教学型院校,按照“素质说”以培养企业家精神为依归,特别是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就业有实力,遇到好的创业项目和机会时,能有勇气和能力把握机会,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12).

[2][6]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6号.

[4]陈春琳.面向创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

职业教育中的高职教育 篇8

现今高职体育教育过程中, 主要还是以竞技体育为主要教学内容进行展开教学的。教学内容沉闷、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产生了消极应付、毫无积极性可言的情况。使得很多高职学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存在着逃课, 缺课, 以及许多以诸多理由为借口的缺课情况。使得高职学校的体育教学不仅无法满足广大青年的成长需要, 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高职体育教育成为一个鸡肋教学。

二、主体教育、素质教育与健康教育如何在高职体育教育中发挥作用

主体教育是一种基于主体哲学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教育活动的认识, 是一种教育的观念或教育哲学思想, 它相对于依附性教育或客体教育而言。主体教育能使高职体育教育过程中更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程安排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能更贴切的了解学生意愿,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安排课程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叫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收益良多。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 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 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 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在高职体育教育中占有一定地位, 可使高职体育教育的课程安排上能更多的考虑学生的健康, 成长的需要。

与应试教育相对应。高职体育教育中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如今大多数的高职体育教育中比赛类教学, 使得教育内容不符合广大学生心理, 导致诸多不良后果。素质教育在高职体育教育中贯彻, 不仅避免了体育教育过程中过多应试类教学的出现, 也可以使教学过程更符合广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调动广大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高职教育的体育教育得以健康发展。

三、主体教育、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在高职体育教育中的结合

在课程发展目标上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我国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在课程发展上应突破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旧体系, 建立以增强体质、提高体育能力、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的课程目标体系。注重体育文化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 结合身体锻炼, 形成体育、卫生保健教育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调培养高职学生体育能力和锻炼习惯;重视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培养新型的现代人才服务。

在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注意增加体育教材的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 在体育教学中紧密结合身体锻炼;高职体育课程应该是体育教学与身体锻炼的有机结合, 在体育教学的同时, 不仅要重视达到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目标的练, 更要重视达到锻炼身体目标的炼。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出现了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新兴运动项目, 如街舞、瑜伽、踏板操、搏击操, 有的院校甚至设置了保龄球、垒球、棒球等对场地要求特别高的运动项目, 这些运动项目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受到学生喜爱, 便于学生毕业后自学、自练, 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

在体育课程编制过程中注意增加选修内容, 将体育课外活动纳人体育课程, 按多元化原则改革体育课程结构, 增大体育课程的总体弹性;要改革运动教学大纲, 编写以增强高职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育课程大纲, 重新组织运动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建立以增强体质实效为中心的成绩考核制度改革以运动技评和达标考核体育成绩的体制和做法。要根据课程评价体系的要求, 按《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 强化激励, 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 变过去单一的技术考核决定学生成绩的做法, 改为技术考核、身体素质达标、理论知识考核、平时课堂表现的综合评定。

建设三型师资队伍结构根据我国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新发展, 有关部门提出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建设三种类型 (教学型、训练型、科研型) 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的要求。其设想是教学型承担体育教学和开展校园文体活动的任务, 训练型承担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和组织各类体育竞赛的任务, 科研型承担体育科研、学科建设和竞技体育研究的任务, 三种类型的师资人才分工合作, 共同推动高职体育全面发展, 开创高职体育的新局面。

主体教育、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反映的现代教育理念与我们当前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是紧密相关的。我们把握了这一现代教育的基本精神并运用它去思考高职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才能更好地在高职体育教学中, 明确高职体育教育指导思想, 以课程改革为中心, 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变革。

四、结语

高职体育教育是高职教育过程中一项重要的科目, 他直接反映了教育过程中素质教育, 健康教育的突显。高职体育教育过程中要实现主体教育、素质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才能真正落实高职体育的教育, 也才能很好的促进高职教育的进行, 对高等教育的发展都起着良多的帮助。教育过程中要使得主体教育与素质教育, 健康教育, 相得益彰, 共同促进, 共同发展。

摘要:高职教育已经发展成为当今社会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职教育走过的20多年里, 高职教育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高职教育中的体育学科是对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学科, 在高职教育的体育教育中, 主体教育、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如何有效的结合, 是高职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点。

关键词:主体教育,素质教育,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编:《素质教育实施手册》, 红旗出版社, 1999年。

[2]吕庆祝:《高校体育实施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年。

职业教育中的高职教育 篇9

职业教育中, 美术教育能够使得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同时在塑造人格陶冶情操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它还能够培养学生美育素质, 也是从小“德智体美劳”的口号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加强美术教育对于高职学生增强自己的审美能力, 提高审美的素养以及增强美术知识都有重要的作用。同时, 艺术的性质会影响其个性的全面发展, 同时更加能够释放天性, 由此可见, 美术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

二、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道德修养

做人要讲人品, 德行和操守, 这是人类社会在个人修身方面的最高规范。尽管符合时代, 各个地区的道德标准不尽相同, 但在若干方面又是相通的。我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说:“才者, 德之益也;德者, 才之师也。”近代鲁迅先生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 通过美术教育, 使人们自觉地服从本阶级的道德规范, 并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把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因此在高职教育中, 教师对学生辅以美学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富有想象力的品格, 他们会通过美学了解到世界的美好同时让自己的思维更加的开放更加的多元化, 这对高职这类的专业类院校尤其重要, 死板的技术活动更需要开放性的知识来解放天性。美国教育家艾斯纳认为, 美术教育家们不仅日益有志于让孩子们提高鉴赏能力, 以培养对美的感受, 而且他们也火心通过伟大美术作品讲述的故事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所以, 美学教育就是将人类的天性进行释放, 以达到更高层次的提升。

三、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造性

在21世纪创新尤为重要, 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大众的创造思维和生活工作的应变能力, 只有在高职教育中重视美术教育, 面对工作上出现的状况时才能更加不慌乱不紧张, 将平常接受到的审美态度放到实际的生活中, 同时这种创造性更有利于人际交往。多著名的美术教育家都指出:艺术教育并非造就专业艺术家或进行一种职业训练, 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发展他认识与智力, 特别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独创能力。

平时的生活中, 艺术是让我们做事情或者达到目标的一种手段, 这种手段最终的目标就是让人在创造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美学知识。美学最重要的是培养人们的视觉训练, 通过视觉训练让原本规整的东西在思考中更富有创造性的新品质, 这就是达到解放学生天性目的的一种手段, 高职学生一般都是培养的专业领域的人才, 他们需要的就是改变墨守成规的方式, 进行更多的创造性训练, 这就是美学教育想要带给学生的影响。

四、美学教育能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美学教育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 有陶器、绘画、国画等等类别, 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艺术作品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例如, 在剪纸课上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 绘画课上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动手将所思所想用画画的形式表达出来。高职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所以美学教育也是其中的一环, 然而正是现在许多学校忽略的。美学教育将动手能力融入到艺术的形式中, 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可视性。当老师向学生空洞的描述一副图画有多么的具有内涵的时候学生一般很难了解到, 只有让学生用这个思维自己进行创作记忆才能更加深刻, 动手能力才能提高。

同时, 这一类的实践课往往需要心思细腻, 长时间下来其他的课程也会受益, 学生会在美学教育的过程中变得热爱美好的事物并且具有非常细腻的心思, 应用到其他课程中达到了不可预知的效果。

五、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美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美术教育对学生进行的审美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成为心理结构完善发展的人, 审美的人, 成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协调前进的人。美术不仅能表达感情, 使人的创造性冲动得以最大施展,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举措美术教育应完整反映美术学科的全面功能, 体现美术教育的人文特征。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因人而异, 关键是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 应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 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 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六、学生可以利用美学教育知识美化自己

每个人进入社会之后需要更强的竞争力, 受高职教育的学生同普通教育的学生区别首先在于学历, 但是他们的优势也是不能忽视的, 那就是异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弱的情况, 具备非常熟练的职业技能。这个时候进入职场, 高职教育的学生同样需要进行面试等, 在面试中美学知识就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美学教育会告诉学生什么场合应该穿什么颜色或者什么款式的衣服, 例如红色等过于扎眼的衣服就要避免, 身上的颜色超过三种会让人产生不舒服的视觉感。这都是一个职场的新人最需要的知识, 这些知识不能仅仅靠着学生去自己查, 高职教育的学校同样有义务向学生传授这一类的知识让学生学会装扮自己, 这就需要美学教育的穿插, 美学教育是学生踏入职场的第一步最需要的知识。

七、结论

通过美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其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不难看出现在高职学校设立美学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高职教育的相对特殊性, 学生更需要具备强于普通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美学教育就是用一种具象的方式将其赋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解放自己的天性, 通过不断地空间联想和想象力发散思维。然而, 现在高职教育中的美学教育可谓是十分的不健全, 不被学校重视, 这就相当于走了许多弯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上, 所以高职教育中美学教育的地位还需要不断地被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林勇;美术教育对开发脑潜能、促进心理健康的独特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7 (5)

[2]刘东;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及追求[J];教育科学论坛2006 (7)

职业教育中的高职教育 篇10

一、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进一步深入发展, 对于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教育的招生来源主要是一些高中和中专毕业生。一般来说, 能跨入高职校门的学生, 在许多方面比社会上同龄人具有优势。然而调查表明, 心理健康者占被调查学生人数的63.67%, 存在某些心理问题者, 占被调查学生人数的24.63%, 存在心理障碍倾向者占被调查学生人数的11.70%。可见, 高职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是一个普遍现象。

一般高职学生的年龄都在20岁左右, 在这个年龄时期, 学生的思想比较灵活, 个性比较开放, 有着很强的进取心和自尊心, 同时情绪波动大, 容易出现大喜和大悲极端的情绪特点, 这个时期的学生心里渴望独立, 心理正是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过度时期, 这个时期的高职学生遇到问题, 一般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敏感、缺乏学习兴趣, 独立性差、自卑感强等心理特点。需要以良好的心理教育进行辅导, 尽量地使学生能够快速地度过内心波动的危险期, 使学生的身心保持在健康的状态上, 保证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心理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1、应用心理教育提升自信, 扫除自卑的心理

由于我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在社会的大环境的影响下, 社会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高职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由于来源于社会的各种信息对高校的冲击和影响, 使高职学生在很大程度上, 内心缺乏稳定性, 面对社会上各种信息的冲击, 在计划经济下可以保持安静的校园,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下, 很难让学生保持住自己内心的安静, 尤其是这个阶段的学生, 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 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还没有形成, 缺乏良好的心态来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这些心理落差极容易在学生心理形成一种矛盾, 带给学生新的困苦和迷惑, 没有办法以自己的方式适应校园和社会的发展, 这些都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 使学生失去了找寻自我的方向。在调查中发现, 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在很大的程度上, 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更多地还存在偏见和歧视的心理, 对职业教育表示轻视, 在学校里, 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因为受到社会的普遍影响表现得都不高, 学校需要学校和社会的认可, 承认自身所存在的价值。面对这些高职学生所产生的心里偏差, 必须要让高职教育的管理者进行思考, 思索出一条如何让学生在校园跟社会接轨的思想观念上, 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让学生能够以正确的观念来正确看待社会变革,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弥补自我认识的不足, 加强自身的思想和道德教育, 从更高的人生层次上来看待社会的发展, 纠正自己的内心不正确的观念。

针对高职学生所存在的社会性问题, 需要及时地调整学生的思想观念, 要让学生能够以发展的眼光, 看待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不能让社会这个大环境来适应学校这个小环境, 只能从内心里改变自己, 让自己学会正确地看待社会上各不相同的思想道德观念, 在心里教育的基础之上, 不断地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所存在的差距, 不断地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 培养和树立起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不要被外在的过多的社会压力所打垮, 从人性心里需求的角度上, 要学会建立起自我赏识的能力, 以自我认可的方式, 缓解和减轻来至社会上各种压力, 将自己从高考的失利, 或是成绩差、分数偏低等不良状态下解脱出来, 不能因为没有考入理想的大学, 就表现得情绪非常低落, 对于高职学校产生很强的抵触心理, 感到人生没有了前进的动力, 产生了自卑和压抑的心理。一般来说高职学生, 对于自己的评价都比较低, 对自己存在一种轻视心理, 认为自己没有考取本科院校, 就感觉到低人一等, 对自己的智力产生怀疑, 其实可以从心理教育上改变学生所存在这些负面心理, 让学生重新认同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从心灵的深处改变学生的这种自卑心理。

2、应用心理教育中提炼价值, 消除失落的心理

高职学生跟普通高专的学生的主要区别, 就是专业性比较强, 专业的社会实践性的空间比较大, 大多数高职学生都是因为没有考上高校本科, 才报读高职学校, 因此面对本科生有很强的失落感, 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和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多少发展的前景, 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比较渺茫, 缺乏自信的心理, 学习的目标性不强, 因此对于学习兴趣不浓。还有部分高职学生, 在填报高职高专志愿时, 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并不中意, 不过因为在没能办法的情况下, 这种没有办法是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来源于家庭, 一方面来源于社会。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所学校, 就需要面对这种无奈的选择。有的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情况不了解, 填报志愿时比较盲目, 在被录取到校就读之后, 才认识到实际情况跟自己当初的选择相去甚远, 因此在对待学习上也不感兴趣。正是由于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 造成一些高职学生对学习, 产生了厌烦和抵触不良情绪, 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很沉重的事情, 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了压力, 时间久了就形成了心理问题, 严重地阻碍了这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这种失落的心理, 需要及时地进行调整, 否则会严重地制约学生的自我发展。针对高职学生内心里普遍存在的失落心里, 需要通过心理教育的方式, 让学生重新拾起失落的自我。让学生明白失去的已经失去, 再怎样追悔也无济于事, 同时也要认清高职教育, 也同样是一块发展自我的良好的园地, 只要肯于努力, 敢于在社会的竞争中拼出自己的风采, 同样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教育学生做人一定要树立起长远的发展目标, 不能以一时的得失, 来谈论一生的成败。在对待专业的选择上, 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所选择的专业, 并非每一个人天生就都会喜欢自己的专业, 有很多人是通过后天的学习, 通过学习来培养自己专业兴趣, 既然无法再重新选择, 就要努力学会喜欢这个专业, 从这个专业里去看自己人生发展的前景, 让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的价值, 最终消除自己的失落感。

3、应用心里教育提高修养, 和谐人际关系

进入高职之后, 每天在学校面对新的学习环境, 还有来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的同学, 他们的背景各异, 各种生活和行为习惯, 都存在很多的不同。因为存在着很多明显的差异, 要与同学之间做到协调相处并不容易。要是处理得不好, 不能使彼此相互融入和谐相处, 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心理压力。这种高职生之间因为人际关系的紧张所造成的不协调, 是高职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困扰。

人际关系, 是人生永远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有社会, 都需要我去适应生活中不同的人和事。高职学生在学校所遇到的人际关系不协调的心理问题, 是一种在社会上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个心理问题解决需要从自身入手, 不断地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 以自己的修养在为人处世中显现自己的魅力, 以自己的魅力来吸引更多的欣赏的目光。人与人之间, 往往因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不同, 有很多时候是无法相互融合, 这个时候只有求同存异, 多看同学的长处, 少看同学的缺点, 这样在人际关系上才会拥有更多的和谐。

总之, 心理教育在高职教育管理的应用中十分广泛, 这里只是简单地进行阐述, 很多具体的内容, 还需要进一步具体地深化和挖掘, 仅就当前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来看, 以上论述的几点, 是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的关键所在, 希望能够以此来让更多的学生打开心结, 在健康的心态下拥抱每一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Z].教社政[2005]l号.

[2]刘民瑛.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 .

[3]胡三.论实施班级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及可行性[J].当代教育论坛, 2004, (11) .

[4]石磊, 钟国芳.谈团体心理辅导与高职院校班级德育工作[J].教育与职业, 2006.

[5]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3.

高职教育中的产、学、研模式 篇11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产学研模式

产学研模式是时代经济发展背景下,教育领域进行的又一次新的探索。这一将生产与产出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大大提高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同时对于社会企业健康长远发展,市场经济的平稳上升来说,也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高职教育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是一种与市场人才需求对接较为紧密的教育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以及高职院校扩招工作的不断开展,高职院校的人才供应与市场经济的具体需求开始出现对接缺口,究其根源来说,与高职教育的教育模式及人才产出模式有很大关系,下文将进行详尽阐述。

(一)教学质量严重下滑

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及专业的增多,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资源不断增加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基础教学设施、设备及师资力量却没有跟进,直接导致了教学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大大降低了高职教育的效率;此外,现阶段许多高职院校为了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新设了许多专业,就这些专业的设置和开设而言,没有经过市场调研或是市场数据分析,缺乏严谨的依据,不仅浪费了学校的资源,同时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也是极不负责任的。

(二)实践平台的缺乏

除教学面临着严重挑战外,高职教育实践环节也存在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实践性综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相应地,高职教育条件下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急需提升。但是通过前文论述,我们已经了解到,就目前高职教育实践环节来说,存在明显的“狼多肉少”的情况。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及单位有限,实践平台有限,但是学生的数量却在明显增多,这样一来,供需矛盾突出。

二、产学研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应用的积极作用

(一)明确教学方向

产学研模式是由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组成的有机循环系统,企业在这一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接收,高校则负责人才培养,科研机构或相关部门则致力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产出,三者相辅相成,构成有机的整体。就产学研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来说,可以拉近企业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距离,引导高职院校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人才培养,对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设置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明确具体教学方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提高就业效率

产学研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除了在教学方面发挥相应的作用外,还能有效保证高职院校的就业效率。就业效率与就业率不同,它指的是学生在面向社会时“好就业”“就好业”,是就业形态中最为优化的一种。高职教育的产学研模式,企业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是一种相对应的供需平衡的关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根据企业的需求来的,最大限度避免了人才培养方向的偏差;作为企业来说,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相当于企业人才定制计划,也避免了企业在人力市场的徘徊和机会成本的浪费;作为学生来说,在产学研模式中,就业方向一开始就非常明确,避免了学生的迷茫期,有利于学生一心一意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挖掘和深入。

(三)形成良性生产循环,促进企业发展

产学研模式是一举多得的模式,除了有益于高校外,对于企业的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产学研模式下,科研机构不断进行科研成果研究的过程中,企业会对科研成果进行不断的尝试和应用。然而支撑这一科研创新工作开展的主要力量就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种对口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发挥各方面综合因素的重要作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实现,并且形成良性的生产循环,促进教育领域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高职教育产学研模式的具体应用措施及策略

(一)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高职院校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首先应从课程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入手。首先,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本校资源,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专业的发展前景及动向进行调查和研究,将最后的研究结果应用到课程体系改革中来,注重课程体系科学性、整体性的前提下,适当的合理的合并或是删减部分理论性、研究性强,但是缺乏实践特征的课程,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出发,开设动手能力培养课程;就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来说,建议可以结合自身专业实际情况,实行“2+1”(即在校学习两年,用一年时间进行企业在岗实习,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模式,通过对原有课程教学体系的调整和对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的修订,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在此期间的一年定岗实习尤为重要。

(二)大力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除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外,高职教育产学研模式的有效应用,还应加大投入、建设力度,搭建“一体化”平台,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有利的环境,为企业的人才选择创造高效条件。在“一体化”平台搭建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企业指导、教师引导以及专业点评三方的综合效应,促使“一体化”平台成为有机的训练系统,深入贯彻产学研模式。

(三)从市场需求出发,改革毕业设计工作。

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毕业创作及设计的命题方面,建议改变传统学生被动的选择局面,由合作企业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来命制题目,再将选择权交到学生手里,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自由合理的选择;此外,在最后的考核阶段,建议由传统单一的毕业答辩模式转为投放市场进行检验的模式,看看学生的毕业设计是否符合市场的实际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产学研模式的深化程度,同时对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来说,也是一种锻炼和考验。

产学研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是一种尝试,也是教育领域与市场经济对接的必然结果。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综合自身人力及物力,对这一趋势进行把握,顺势而上,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1]谢芳.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产学合作研究[D].湘潭大学,2013.

[2]兰小云.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初勤亭. 高职“产学”合作问题的研究——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为例[A]. .浙江制冷(2013年第02期总第103期)[C].:,2013:5.

[4]张代楠.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高职教育中的几点思考 篇12

20年来的高职教育工作, 使我深深体会到:如今, 学生的思想水平, 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应该做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 这一点势在必行。否则, 他们以后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发挥在企业中的作用。

现在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精神状态懒散、学习不够深入、做事只考虑自己、不能吃苦耐劳等问题。因而加大力量进行思想教育, 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是首要的教育问题。教师要身体力行, 引导教育学生, 注重提升其学习能力、培养其学习兴趣、规范其处事原则。

2 因材施教, 从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因材施教, 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挥。因材施教是现代教学必须遵守的一条重要原则。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基础, 深入挖掘其潜能,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高职教育必须与企业、岗位和工作任务相对接, 以就业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根本、以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行动为目的, 从发展学生的“实践思维”出发, 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教师教学中, 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 适度把握理论的深度, 拓宽知识面的延展, 让他们能接受老师讲的内容, 不搞一言堂, 课堂上讲练结合, 降低做作业的难度。

如今的高职生, 大多缺少学习自觉性, 表现为不能专心听课, 课后抄袭作业。此情此景, 教师只有深入教研, 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基本知识点, 反复讲解, 多出习题, 将理论教学融于实践教学之中, 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 并一遍、两遍甚至三遍地讲解, 让那些不能专心听课的学生能够反复理解消化, 最终能独立做作业, 减少抄袭现象, 使他们树立较强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改变现存的厌学风气, 以提升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 才能适应日后的工作需要。

美国著名教育家伊丽莎白·布鲁瑞克斯说:“只有深入了解孩子, 才能教好孩子。”要区别对待不同特点的学生, 如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可以请有关教师或校外专家进行专门培养, 组织一些相关课外活动或竞赛;在有条件的学校试行按能力分班教学;兼顾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开设选修课;允许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 使他们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高职院校实行因材施教, 对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除了注重以提高生产性技术为核心的专业知识的教学, 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让他们将现有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理解能力转化为日后的工作能力, 以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

3 广泛调研, 从思想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要勤于下厂调研, 随时给学生提供一些社会需求信息,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

教师除了专心研究教学内容, 还要用心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 特别是他们在用人当中遇上的一些问题, 比如:毕业生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理想的毕业生等。老师要及时跟学生们宣传这些, 好让在校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让他们看清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同时, 老师应掌握毕业学生的动向, 包括就业单位、就业工种、就业待遇等详细情况, 这些也可以为在校生提供就业参考, 好让他们找准目标、树立信心, 朝着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努力。

例如, 有些学生刚上大二时, 对自己的前途很茫然, 不知自己以后从事什么工作, 也不知自己现在的学习对于今后有什么用处。当老师介绍了一些毕业生的情况, 并分析其自身的优缺点之后, 他们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 计划着自己的未来, 进步很快, 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毕业后就业也很顺利, 并给学弟学妹们留言:“学校学习的各门课程都为自己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对在校生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和触动。

教师还要注重到相关兄弟院校调研, 了解其他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制度, 让学生明确本院在同类院校中学习及管理上的优缺点, 以提高他们自我管理的意识, 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比如, 我院是一所军事化管理院校, 很多新生刚入学时, 不适应学校严格的管理, 对宿舍管理、出勤要求等很不理解, 他们觉得都大学生了, 还要管叠被等事情, 很是不可思议。后来, 他们从老师和其他院校的学生那里了解到, 军事化严格的管理, 对培养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有着深远的间接效应。不仅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也培养了他们做事认真的习惯, 就业单位正是因为这一点, 对我院学生的基本素质给予很高的评价, 我院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批高素质的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

广泛调研, 多宣传、引导、鼓励学生认识到学习相关科目的重要性, 认识到大学期间不仅要学知识, 还要提高能力,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样便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改善学习状况。

4 循循善诱, 从生活中规范学生的处事原则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挖掘素材, 举出实例, 规范他们的处事原则。分析学生中确实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 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教师要教书育人。有名人说过, 千万别让学生的技能超过他的品行。任何情况下, 都别忘了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为人处世。因此, 高职教师不只是教技术, 更要教学生除专业知识技能以外的优良的品行, 使他们具备在社会中生活的素质, 学会和练就在职业生活、公共生活中的本领。

(1) 教育学生做事时要考虑别人的利益和处境, 于己于人方便。例如:一次数控仿真实验课中, 老师讲解、演示之后, 让学生练习时, 一位学生提出:老师, 您给我再做一遍, 我刚才没看清楚。我思忖了一下, 委婉地对他说:大家都需要指导, 仅给你一个人讲解不合适, 你可以先按照笔记练习, 课后我给你演示。那学生听了, 心服口服, 这种思想, 这种做法, 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 教育学生要善于帮助他人, 并从中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如今, 很多企业非常注重团队意识的考核。教学中, 要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这一点对就业尤为重要。

“成功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爱心。”美国著名作家奥格·曼狄诺在羊皮卷中写道。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 才能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互帮互助, 工作中发挥团队作用。例如, 实训课中, 有些同学接受能力很强, 我讲课之后, 他很快完成了该项训练, 之后, 他会继续往下做。当别人还在忙于前面知识点的学习时, 他已先人一步, 开始了下面的思考, 并不停地问问题, 这时, 我会借机会鼓励他, 你可以先帮助一下其他同学, 他们还没有领会, 等他们做完我们再继续下一步, 这样既锻炼了他的讲解能力, 又发挥了他的先锋性, 对大家都有好处, 也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乐于助人的习惯, 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大有益处。

教师教学中要以培育社会人和合格公民为核心, 锻炼学生身心并发展其情商智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习惯, 注重养成教育。

现今社会, 竞争十分激烈, 教师只有在注重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 更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才能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并具有合作精神, 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红萍.德鲁克管理视野下的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策略初探[J].中国市场, 2011 (2) .

[2]潘慧明.高职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市场, 2012 (5) .

[3]田浩.浅谈我国高职教育定位[J].中国市场, 2012 (35) .

[4]张俊.武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 2013 (13) .

[5]陈志勇.高职教育与高技能人才[J].中国市场, 2013 (29) .

[6]彭磊义.高职特色教学模式构建路径探析——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市场, 2012 (52) .

[7]张秋贤.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之PDCA法[J].中国市场, 2013 (29) .

[8]覃常员, 张耀星.职业技能大赛能有效促进高职老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J].中国市场, 2013 (14) .

[9]何春明.浅谈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J].中国市场, 2012 (45) .

上一篇:数字教学平台下一篇:排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