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辅导在高职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通用9篇)
团体辅导在高职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篇1
团体辅导在高职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级新生8个班级为实验对象,应用新生班级适应训练进行试验,结果发现,新生班级适应训练可以帮助高职新生增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班级凝聚力及集体荣誉感.实验证明,团体辅导是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可采用的有效方法.
作 者:韩丹 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518055 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团体辅导 高职 新生 入学教育 实验团体辅导在高职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篇2
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8个新生班级为试验对象。参加辅导的学生整体上身体健康, 情绪正常, 无明显心理障碍。开展辅导时间为入学后一周, 时间为两个小时。
(二) 方法
以樊富珉教授新生入学教育的团体方案为蓝本,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 形成《相亲相爱一家人———新生班级适应训练团体方案》。
(三) 评估工具运用
本次团体训练时间为两个小时。笔者赞同国外学者的观点, 认为行为或人格特质在短时间内难以有大的改变, 因此, 团体辅导前后测得的结果不会有显著性差异。因此, 辅导结束后, 没有运用SCL-90作为评估工具, 而是分专业随机抽取100名新生填写《新生班级适应训练团体成员调查问卷》, 邀请辅导员填写《团体效果评估表》, 对团体辅导后班级的精神面貌、班级凝聚力、班级氛围等因素进行评估。
结果
(一) 《新生班级适应训练团体成员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 新生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状况。
如表1所示, 大学新生面临维持已有人际关系与发展新人际关系的社交任务。问卷结果表明, 团体活动为新生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平台。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得以在宽松、活泼的气氛中实现人际交往, 达到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社交破冰”, 并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和美好的第一印象, 进而实现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2. 新生对新环境的适应状况。
如图1所示, 学生普遍感到, 通过参加班级适应训练提高了自身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摆脱了离家的孤独和生活的烦恼。
3. 新生个人发展和生活目标情况。
如图2所示, 人际交往、学业、就业已经成为大学新生最关注的三大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大部分新生新的生活模式尚未建立, 对于大学生活的规划还不清晰, 需要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针对性的引导。
4. 新生对班集体的印象、新生适应团体的收获及建议。
在问卷最后设置了两个相应的开放式问题, 用作质的分析。现将部分学生对班集体的印象摘录如下:
A.我在这个集体中感受到了愉快、轻松、和谐的气氛。
B.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我们的感情在摩擦中升华, 我们在挫折中进步, 我们在挫折中长大。我爱我家, 我们大家都爱我们的家。
C.团体辅导使我们班级的气氛特别好。大家在一起不感觉陌生, 不感觉有物相隔, 没感觉有话难以启齿。这种感觉只在我的小学低年级时有过, 而后则一直久违。但现在, 这感觉又重温心田。
D.我变得自信和开朗, 我现在越来越喜欢我们班, 越来越喜欢我们班的同学了。
对于新生适应训练的收获, 大部分学生认为除了玩得高兴之外, 认识和开始了解更多同学, 学会了和人相处, 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95%的学生认为活动形式很好, 应该多举行此类活动。
(二) 辅导员对新生班级开展团体辅导效果的评估
图3说明新生班级适应训练完全达到了促使新生相识的目的。而在短时间内提高人际沟通技巧、增强自信以及进行大学生活规划的效果并不明显。这与前面团体成员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班级团体凝聚力评价为“冷漠、懒散”的比重占17%的班级和辅导员班风评价“及格”的班级为同一个班级 (见图4) 。进行深入研究发现, 该班个别学生已经形成了非正式组织, 因此, 在团队合作方面存在很大问题。而这是短短的两个小时的新生适应训练所无法解决的。这也验证了目前学者们的共识:团体辅导对普遍性的问题有效, 对于深层次的个人问题则无能为力。
(三) 团体指导者的评价
作为班级新生适应训练的指导者, 笔者在带领团队的过程中很清楚地看到团体成员的成长变化过程。从刚开始学生的拘谨、好奇、防御, 到逐渐的坦诚、热情、投入及开放, 班级气氛从沉闷逐渐变为温馨、和谐, 班级成员之间由陌生、疏远, 逐渐变为友好和团结。尤其是当大家合唱《相亲相爱一家人》手语操的时候, 学生体验到了温暖、快乐的集体的力量。团体可以激发来自我们心底最温馨、最温暖的情感。
讨论
在适应新环境方面, 班级适应训练可给予新生更多的归属感。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离开家门, 第一次过集体生活, 第一次处理自己的事务, 有诸多不适应。而在团体训练过程中, 通过交流, 学生之间可以发现共同的问题和共同的话题, 在心理上就会消除孤单感。同时, 他们会发现同龄人有很多自己可以借鉴的适应环境的方法和技巧, 有助于在环境适应方面找到改进的方向和方法。
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 班级适应训练可使新生交往的主动性更强, 人际关系更和谐。借助班级适应训练, 新生彼此坦诚相待, 感受到接纳和宽容, 并建立了初步的信任, 进而实现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 能够树立更强烈的团队意识。班级适应训练始终以团体作为活动的主体, 以团体活动作为辅导的有效载体, 各项活动的设计使每个学生只有借助于别人的帮助和支持才能完成, 使他们深刻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 使学生更能接纳团体、融入团体, 并学会如何发挥自己的能力为集体增光添彩。因此, 班级适应训练是一种加强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的有效途径。
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第一, 班级适应训练可以帮助高职新生增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第二, 班级适应训练时间较短, 在提高人际沟通技巧、增强自信以及进行大学生活规划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第三, 班级适应训练对于深层次的个人问题显得无能为力。对个别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需转到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接受个别心理咨询。
(二) 建议
1.对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建议。把班级适应训练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对辅导员、助理辅导员进行团体辅导的专业培训及督导, 提高他们团体辅导的专业技术和能力。新生班级适应训练有较强的时效性, 实践证明, 新生进校时间越短, 训练效果越好。因此, 建议今后的班级适应训练尽量在新生入校一周内完成。
2.可尝试由朋辈辅导员担任团体领导者。目前, 虽然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团体辅导, 可由于学校心理咨询资源的不足, 受益的只能是少部分学生, 而且次数少、时间短, 效果不易巩固。我校每年培训朋辈辅导员几百名, 他们都受过团体辅导的正规培训。同时, 新生班级适应训练的难度不高, 如果让学校朋辈辅导员都成为班级适应训练的指导者, 既可以解决学校心理咨询资源的严重不足, 又可以让新生在入校最短时间内开展班级适应训练, 真正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摘要: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新生8个班级为实验对象, 应用新生班级适应训练进行试验, 结果发现, 新生班级适应训练可以帮助高职新生增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班级凝聚力及集体荣誉感。实验证明, 团体辅导是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可采用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团体辅导,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实验
参考文献
[1]樊富珉, 王冰.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9, (2) .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漆小萍, 唐燕, 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
[4]鲁挥, 何宪平, 黄信全, 邢国荣, 李佳敏, 黄霞丽.襄樊市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1) .
[5]吕久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10) .
[6]鄢呈玥, 蒋宇.团体辅导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初探[J].社会心理科学, 2007, (22) .
[7]阮莉.团体工作方法在新生入学教育活动设计中的运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8]陈桂菊.朋辈互助模式在大学新生辅导中的运用[N].中国社会报, 2007-07-26.
团体辅导在高职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篇3
参 考 文 献
[1] Matthew K.Nock,Mitchell J.Prinstein,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the Assessment of Self-Mutilative Behavior,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4,Vol.72,No.5,885-890 [2] Margaret S Andover, Carolyn M Pepper, Brandon E Gibb,Self-Mutilation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a College Sample,Suicide &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New York: Fall 2003.Vol.33, Iss.3;pg.277 [5] Ulrich Sachsse, Susanne Von Der Heyde, Gerald Huether, Stress regulation and self-mutilation,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Washington: Apr 2002.Vol.159, Iss.4;pg.672, 1 pgs [6] 谭友果,自伤行为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24卷第2期,1997 [7] Daphne Simeon & Eric Hollander著 唐子俊, 郭敏慧 译.自我伤害的评估与治疗,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印行 2001年第一版 1,6-7 [8] 赵祖安, 周晴晴,自伤狂,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7 第15卷第7期
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周 丹,刘志宏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系,辽宁 大连 116029 【摘要】心理剧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正式被介绍到我国,心理咨询领域的专家学者了解并有所实践,将其理论与技术应用在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本文对心理剧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具体应用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这对心理剧的进一步应用将起到促进和启发作用。
【关键词】 团体心理辅导 心理剧 校园心理剧 1 引言
和谐社会的育人机制是在培养人才、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加强德育工作,也就是说学校培养的学生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因此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探索新途径,其中校园心理剧不乏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学校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针对学生遇到的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升学、择业、就业等问题,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两种基本形式。个体辅导是一对一的直接面谈,分析问题、提供帮助。而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心理辅导的技术,使团体成员自知并自助,达到消除症状,改善适应,发展健康人格为目的。团体心理辅导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职业指导运动,开始主要是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信息与指导。但在指导过程中,自觉的与咨询挂钩,帮助当事人解决各种问题,使当事人更好的适应社会。二次大战之后,随着行为治疗团体与个人中心团体的兴起,团体心理辅导得到迅速普及和发展。目前在美国、西欧及日本,各种心理辅导团体广为流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已广泛应用于治疗、教育、职业训练等众多领域[1]。
团体心理辅导有别于个体辅导 ,可使人感受到团体氛围,学习模仿他人,提供人际互助场合等等,对社交能力的提高有帮助、对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心理咨询中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针对于目前心理学专业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多快好省地解决学生的共同问题、实现教育目的,且能培养信任感、归属感。
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多样,有心理卫生讲座、座谈讨论、头脑风暴法、难题解决办法、心理剧、行为训练法、影视欣赏、参观访问、演讲报告会等。校园心理剧作为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的一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种新颖的形式。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
校园心理剧是在心理剧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校园文化形式,心理剧是由莫雷诺(Moreno于1921年所创建的,最初是一种团体治疗方法,来访者通过在剧中扮演过去、现在或未来生活情境中的角色,获得对自身问题更加深刻的体验,得到情绪上的宣泄并且逐渐掌握一些行为上的技巧[2]。校园心理剧集戏剧、小品、心理问题为一体,通常通过角色扮演唤起参与者相应的情感。它作为一种心理教育手段,为观众提供一种发现、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生动形象,参与性、互动性强,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3]。
校园心理剧对于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心理学应用的重要方法之一,既可以作为心理学主要的治疗方法,也可以是作为辅助的心理治疗方法,具有其他心理辅导方法所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心理剧能够清晰来访者内心世界的秘密,使来访者的感情在一定的情境下得到发泄,从而达到某些治疗效果。其次,来访者可以体会不同角色的感情和思想,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在心理剧的角色扮演中,能做到使来访者者与其他角色一起获得了体验和感悟,使大家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共情,调动了来访者的参与性,改变了他们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状态。
校园心理剧以艺术的形式反映学生内心冲突和情绪波动,生动、有趣、渗透性强,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学生将生活经历在舞台中再现出来,根据自己的体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着重于学生行为的改变和自我感受。这样的来自学生生活实际
使学生的感受更真切。校园心理剧保留了心理剧的最初的自发性,针对生活中的问题,演员即时的挑战自我、重新思考、重新评价,换一种眼光看待生活,走下舞台所引起的是一种态度的转变。演员通过舞台与更多的学生分享其成长体验,观众通过观看,联系自身经历,间接为其提供了帮助,达到了受益面广的效果。
校园心理剧分为暖身阶段、演出阶段和分享阶段[4]。剧本是建立在平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基础之上的理论加工和艺术创作,包括主题的确立、大致剧情和人物安排。暖身的作用是用来激发创造性的潜能,同时营造一个安全
中外健康文摘 2007年第11期 137 健康教育研究的氛围,使参加者相信导演和信任团体。演出阶段是在团体指导者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戏剧的手段,完成心理剧的演出。演出结束后,团体辅导者组织大家与主角一起讨论,即演员之间、观众之间、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一种互动与情感交流,每个成员可以发现自己跟主角的相似性。分享的时候就是要抓住这个学习的过程,让团体的成员去宣泄自己的情绪,得到一些反省和情感的支持。
校园心理剧是综合个人的认知分析、实际经验和参与投入等方式发展出来的一套方法,许多概念、技术和方法可以应用到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之中。使得团体动力可以测量,清晰了解团体动力的状况,明了处在团体中的成员感受。因此比较擅长解决人际交往之类的问题。校园心理剧往往会帮助主角将他所害怕的对象和焦虑、抑郁以行动的方式表现出来,让主角能够透过他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深深的感受到。不仅有语言上的顿悟,体验本身就提供了充分的“行为顿悟”,所以对抑郁症、焦虑症有一定的疏导和减轻作用。角色转换为学生提供了一次站在他人立场理解他人的机会。这个技术拓宽了参与者的视野,也帮助他们形成对他人的共情,可以应用于同理心训练、人际关系敏感度训练等。对网络成瘾游戏的治疗、烟瘾治疗等已有成功的案例。校园心理剧应用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中,在团体的互动中,借着参与者身体的活动,让他们感悟到内心世界的需求与渴望。校园心理剧除了可以帮助当事人化解情绪冲突,在发掘个体的潜能方面也有着它无穷的魅力。
校园心理剧的演出是一种整合过程。当戏剧将主角带入他问题的情绪层面时,透过演出,使得主角在净化的作用下解除紧张与束缚,将压抑的情绪不加以控制地表露出来,将藏在心中的情绪自发宣泄,通过具体的行动将内在的紧张转化为外在的行为,会促使主角领悟自身的行为。而身边的参与者和“观众”大多是和他有同样问题冲突的人,在参与、观看的过程也身临其境的领悟到自身的一切。但校园心理剧不是万能的,比如严重内向、表达能力极弱的人就不太适合这种方法,且这种方法特别倚重于专家,并不是随便一个什么人都能引导剧情发展的,他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思路清晰,目光敏锐,并且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校园心理剧的现状和展望
心理剧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正式
被介绍到我国,衍生为校园心理剧的形式,不仅运用于大学校园,甚至也广泛开展于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扩大了心理帮助的人群,它可以针对比较大的教育群体,而不仅局限于“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主要包括下列四个方面:学习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和挫折问题。各个学校通过校园心理剧将这四类问题中具有代表性的心理问题呈现于舞台上,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运用校园心理剧这一新途径的趋势。
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中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5],在未来的时期,它将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但从整体上来讲,它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有理论上的争议与模糊、有技术实施上的困难[6],造成了应用上的阻碍,特别是在国内,校园心理剧的发展,在理论上很多心理学者对其理论基础很陌生,关于校园心理剧的研究书籍还很少,大多都是来自外国或者台湾香港的学者关于心理剧的研究成果,因此,对于校园心理剧的应用,未来国内高校应该有很大发展空间,但是在发展上必须有更多的理论和方法探索、特别需要符合校园特点的心理剧创作及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梁东标.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述评[J].教育导刊,2001,(Z1:38-44
[2] 柯瑞.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182-182 [3] 秦娟.校园心理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3:29-31[4]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23[5] 苏高岩.校园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6,13(02:22-23 [6] 刘启刚.心理剧的理论基础及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01:11-13 【作者简介】
周丹(1979-,女,辽宁营口人,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硕士。刘志宏(1963-,女,吉林磐石人,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教授。预防大学生跳楼自杀策略探寻 王艳红
(仰恩大学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福建 泉州 362014 【摘要】由于大学生自杀给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特别是博士
生自杀,这对于个人和家庭是一种悲剧,对社会也是极大的损失。国家和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并不容易。文章对大学生自杀现象的进行了心理剖析并提出了一些预防对策。
【关键字】大学生 跳楼自杀 现象剖析 预防对策
一、大学生跳楼自杀的事件
中国大学生自杀的案例,自2002年即不停攀升。中国媒体报道的数据显示:2002年大学生自杀案例是27起;2004年为68起;2005年116起;2006年130起。(早报网
查阅网上资讯并汇总了今年4月17日-5月17日一个月内大学生跳楼事件的不完全统计表。2007年4月17日,上海芙蓉江路一大四女生在家中跳楼身亡,原因是找工作压力过重;26日,晋江龙湖南侨中学女生宿舍楼一高二女生跳楼身亡;5月7日,南通市区某大学一名19岁女生周某在学田南苑小区家中跳楼身亡;8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一名大二学生从主教学楼坠下身亡;9日,福州闽侯上街大学城某高校生活区11号楼一名大一女生跳楼身亡;11日,成都锦江区琉璃路661号的香江花园内一女大学生金某跳楼自尽;12日,海口某职业大学一大二男生从省人民医院门诊大楼跳下死亡;13日清华大学一女生跳楼、宿州某校图书馆一男生从7楼跳下当场死亡;14日,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科研楼一大二身为院学生会副主席男生坠楼身亡、清华大学34号楼一建筑学专业大三女生跳楼身亡;15日,北京师范大学科技楼11楼一研三女生跳楼身亡;16日中国人民大学宜园3号学生宿舍北侧楼一名女博士生跳楼身亡、武汉大学工学部17舍一国贸专业大四女生跳楼身亡;17日武大女生跳楼。
团体辅导在高职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篇4
1.团体心理辅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类必定是生活在群体当中的,每个人的发展都不可能离开社会这个大团体。当人们对周围环境发生作用时,环境也会对人们起着反作用。为此,当个体出现消极心理倾向时,往往团体能够将其强大的反作用力反作用于个体,从而使个体摆脱困境。
团体辅导是运用团体动力学的技能,由受过专业训练的领导者,通过专业训练的技巧和方法,协助成员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和健康的态度行为。
2.积极心理取向
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谢尔顿和劳拉·金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发展潜力与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这一定义深刻揭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对人类的积极品质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固有主张,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积极的力量,进而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其主要观点就是要以人实际的、具有建设性的发展潜力和美德为出发点,对人的心理现象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做出新的解读,进而使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得以凸显,并用之帮助有消极心理倾向的人、普通人或在某方面存在潜力的人,从而使他们自身的潜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得以激发并享有良好的生活。
3.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联系
虽然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自我教育各有其内涵,但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对象相同,二者的工作对象都是人。人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体,在团体情境中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个体成员可以通过学习模仿其他成员的行为,也可以通过从多角度反观自己,以增加对自己的了解。如果团体心理辅导的对象不是人这一主体,那么它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大学生自我教育则是受教育者不断完善个体社会化以适应社会活动,其主客体都是人。可见,大学生自我教育永远是随着人的自身发展需求而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培养和自我实现的活动的,因而它也是做人的工作。
第二,目标相似,都是为了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是经历一系列的团体活动后,改变团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它有两种具体形式。具体来讲,一种是,帮助个体解决问题,减轻困苦;另一种是,帮助个体进行自我了解,增强自信,进而实现自我。
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总结 篇5
为促进新生更快更好的融入到大学生活,增进新生之间的友谊,使新生宿舍、班级呈现出更加团结、融洽的气氛,学院特在新生到来的第三天举行了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本次辅导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也达到了原目的。
本次辅导中,我负责的宿舍新生都能很好的配合心理辅导活动,活动场面也较为活跃,达到了使新生减少孤独感建立基本的信任和友谊的目的,也促使了宿舍中各位新生彼此的互相认识和了解。
在“进入大学的四个‘最’”的游戏环节中,“最满意的一件事”有很多同学提到了师兄师姐们的热情迎接,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的辛苦的最好慰籍。而“最烦恼的一件事”有很多同学都提到了校区太小,为此,我也积极引导他们往学习方面思考,告诉他们,环境不是最重要,大学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向学之心以及同学之间的友谊。
此次活动总体上算是成功,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设计的游戏部分过于陈旧,导致进行过程中,新生对陈旧的游戏兴趣不足。个人觉得在以后的类似活动中,应该对游戏有所改动有所创新,这样更能激发新生的兴趣,使新生更加专注到游戏当中。
团体辅导在高职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篇6
目前, 各高职院校团体活动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还在不断探讨和摸索中, 反映在开展团体活动的对象、内容、形式、设计等方面, 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在一定程度上, 会影响教师对团体活动的实施过程, 影响团体活动在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效果。
一、高等职业院校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高职新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 由于本身性格、年龄特点及初到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在角色转换过程中, 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不良。刚进入高职院校的新生, 由于学习、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改变, 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不适感, 如孤独、空虚、焦虑等。并且, 如今的高职新生, 在中学阶段基本上是走读, 在家受父母万般宠爱, 独立生活能力差, 进入高校后, 要与来自不同家庭、社会背景, 有不同生活习惯的同学集体生活, 容易出现生活上的不适应。
2.人际关系障碍。这些新生大多来自五湖四海, 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加上“90后”新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 个性鲜明, 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和经验, 在与同学交往时, 难免出现人际冲突和矛盾。部分学生或因过分自傲或自卑, 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抵触或恐惧等心理。
3.学习困难和考试焦虑。由于高职院校的学习方式、管理模式、课程设置、考核方式等与高中阶段有很大的不同, 再加上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 学业成绩普遍不佳, 学习习惯不好, 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因此他们容易出现学习困难、旷课违纪等情况。另外, 由于高职院校普遍采取学分制, 考试不及格, 使学生备感压力, 出现焦虑、沮丧心理, 对学习更加没有信心, 破罐子破摔, 导致恶性循环。
4.理想信念缺失。高职新生刚刚经历紧张的高考, 心理上有一种松懈感, 再加上对所学专业不了解, 不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 他们大多处于目标模糊、动力不足、角色定位不准、理想信念缺失的状态。部分学生因上大学后出现心理落差或人际关系不良, 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社交软件, 空虚迷茫, 精神萎靡, 虚度光阴, 更别说进行合理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了。
4.5.情感障碍。高职新生的年龄一般为18~20岁, 正值青春期, 生理的快速发展使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 渴望爱情。但由于心理发展的滞后性, 尚未形成健康、成熟的爱情观, 缺乏爱的能力, 性心理认识上存有偏差, 不能妥善处理恋爱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冲突, 因暗恋、失恋及恋爱过程中的争吵而产生的问题比比皆是。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团体活动特点
长期以来, 心理健康教育干预不够深入, 无针对性, 形式单调不易吸引学生等, 一度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陷入尴尬境地。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要想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断激发他们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团体活动正好满足这一条件。团体活动是指在团体带领者的指导或帮助下, 由团体成员部分或全部参与, 为引发成员互动与成长而设计的讨论、游戏等活动。在团体活动中, 成员可通过各种途径交流信息, 探索个人价值, 共享资源和经验, 在安全、信任的氛围中尝试模仿或改变行为, 共同解决问题。团体活动具有活动性、体验性、主体性、高参与性等特点。
1.活动性。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比, 团体活动的最大特点是改变单向说理教育和直接灌输方式, 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或游戏,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形式, 能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发掘他们的内部潜能, 使不良情绪在活动中得到释放。常见的心理问题或困扰, 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缓解。
2.体验性。团体活动注重成员的体验式参与过程。团体成员通过团体中的观察、学习、体验和探索, 不断增强自我认识, 调整情绪, 改变观念、态度和行为, 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团体中的人际互动, 也会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 潜移默化地优化心理品质, 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3.主体性。研究发现, 团体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团体活动强调团体成员的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 让学生在讨论、互动、交流、体验中增进自我认识, 增强自我调整、自我教育的能力, 激发内在发展需求。
4.高参与性。团体活动内容新颖, 形式多样, 生动有趣, 能吸引大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另外, 团体活动重在团体成员间的互动、讨论与交流, 体验性和实践性很强, 应用范围广, 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三、高职新生中开展团体活动的途径
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团体活动已初见成效。研究指出, 团体活动对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技能及健全人格品质等方面有显著效果。就高职新生来说, 开展团体活动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针对新生集中开展团体活动。根据高职院校新生特点, 应分阶段分主题集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例如, 可在新生入学教育时, 集中开展有关环境适应的团体心理活动, 减轻学生的不适症状, 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和适应环境。在军训期间, 开展抗挫折能力的团体活动, 在完成国防教育的同时, 增进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在新生心理普查后, 根据普查结果, 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 集中解决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据新生正处于青春后期的特点, 可在第二学期, 分别针对男生和女生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团体辅导活动。还可根据新生自我认识不全的特点, 有计划地设计相关团体活动, 帮助新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 悦纳自我。
2.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贯穿团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实施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块主阵地。目前, 在大多数的高等职业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必修课程, 会在大一新生中开设, 而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业院校学生的需求。因此, 将团体活动贯穿于各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显得非常必要。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分组活动、团体游戏、总结分享等方式, 既可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也可体现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各式各样的团体活动,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 促进学生思考, 获得启发。这种教学方式, 既可保证教学效果, 又深受学生欢迎。
3.以班级为单位, 开展团体拓展活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主要以班级管理为主, 人员相对固定, 每个班的人数一般在40人左右, 平时集体活动和上课大多以单个班级为单位, 成为一个自然团体, 很适合做团体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活动, 目的是塑造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增强团体凝聚力。可根据不同班级的人际交往特点,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团体活动, 连续多次进行。班级拓展活动可在室内和室外举行, 在室内适宜开展小型团体活动, 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更有利于团体成员间凝聚力的形成, 但缺点是空间较小, 不利于活动的开展。室外团体活动突破空间和班级的限制, 趣味性和新鲜感更浓一些, 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缺点是增加管理和安全等问题。在团体活动中, 可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在集体中表现自我的机会, 增进对班级同学的认识, 使他们在亲身体验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学习、领悟, 最终改善班级人际互动模式, 增强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
4.开展主题鲜明的团体辅导活动。国内外的研究表明, 无论基于何种理论流派的团体辅导活动, 在促进新生环境适应、改善学生焦虑和抑郁、促进人格发展、提升学生自信心等方面, 都有显著效果。随着高校团体辅导活动的发展, 团体辅导形式由单一的矫治性辅导逐渐过渡为集预防、优化和发展的多元化辅导。研究指出, 团体心理辅导集中个体咨询和一般社会团体的许多“治疗性因素”。团体本身的特性, 使团体心理辅导有着独特的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内在机制。在团体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多向的, 能量是交互的, 学生通过与同伴的互动、讨论、交流、自我体验等增强自我调适能力,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何立群.体验式团体活动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9, 10 (6) :125-127.
[2]谢长旺, 毕丽娜, 赵彦.团体活动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 2009, (30) :72-73.
[3]裴利华.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 (8) :527-530.
[4]李丹丹.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育效果的研究——在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团体活动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1) :268.
[5]李红锋.拓展训练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3 (3) .
团体辅导在高职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篇7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新生适应性教育
初入大学校园, 每位大学生都对大学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 但是真正开始大学生活之后, 他们又会强烈地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一般来说, 到了一个新的环境, 都会有一定的不适应, 如何尽快地适应, 尽快地融入新的环境中, 是大学新生入校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促进新生入学适应的有效教育方法, 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 可以帮助新生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和适应方式, 深入认识自己, 促进心理成长, 以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门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专业知识、理论与技术, 是在团体环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 它是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 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和体验, 认识自我、探讨自我并接纳自我, 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
对于人的信任感以及归属感的培养是团体心理辅导的特色, 由对团体的信任扩大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 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校、社会及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大学新生适应入学常遇到的问题
大学新生从中学跨入大学, 实现了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身份转变, 但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内心的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 而这一转变的过程势必会造成一系列的心理困惑。
1、新的生活环境的适应
进入大学, 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气候、饮食、方言、作息制度与生活习惯都与以前有了明显不同, 入学新鲜感过后, 有的学生会感到周围的一切都与自己格格不入;有的学生缺乏独立性, 凡是需要自己处理时会感到孤独无助, 等等。
2、新的学习环境的适应
在中学时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只学习具体的知识, 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的学习、复习, 就能达到目的。然而大学学习的内容、范围、性质和教学方法与中学完全不同,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很多学生不知该如何入手, 该怎么学, 甚至怀疑自己会不会学。
3、新的人际关系的适应
在中学时期, 这些大学新生大部分已经有了自己较稳定的交际圈。到了大学之后, 人际关系好像变得复杂了, 同学之间的交往好像不如中学时代那么融洽, 彼此之间总有种距离感。这是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都有所不同, 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各种各样的人际纠纷。
4、新的自我概念的形成
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多数是中学的尖子生, 受到老师的青睐、同学的羡慕, 无形中可能产生了过高的自我评价, 不觉中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到了大学之后, 发现自己变得平庸了, 比自己优秀的人比比皆是, 于是产生“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强烈反差, 导致失落无奈的情绪。因此, 在大学每个人都会面临对自己重新评价的问题。
三、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的作用
1、有助于新生缩短入学适应的时间
由于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时间较长, 严重地影响着大学新生的学习与生活。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新生从老师或学长身上, 获得关于适应大学生活的间接经验。而且, 团体辅导活动本身可以激发同学自觉增强适应大学生活的动机, 从而自觉努力地适应大学生活。因此,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中因认知等心理因素而产生的问题作用非常显著。
2、帮助新生明确大学学习的特点与规律、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在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中, 学习适应是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主要存在这几个问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缺乏较高的学校效率, 有较大的学习压力等等, 为了解决这几种问题, 我们组织了一些讲座或者活动, 比如大学生学习特点与策略以及学习经验交流等等, 学生们通过这些活动, 大部分更加清楚了大学应有的学习特点以及规律, 不仅明确了学习动机, 并且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热情, 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率。
3、帮助新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在团体辅导方案设计上为同学们搭建了一个更快、更多认识同班同学的平台, 通过层层递进、反复巩固等方式促使同学们在短时间内熟悉很多同学, 为进一步人际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团体同学与指导者间的一系列互动, 可以更直接、集中的观察、体会人际沟通、人际反应等各种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现象, 同学不但可以纠正自己的不适应性行为, 也可以学习基于信任、关爱的心态去理解别人, 从而学习到有效沟通、融洽共处的社交技巧。
4、帮助新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同学了解自我, 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在新生的自我概念中, “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是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 重新定位自我是新生适应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适应知识的学习阶段, 通过谈话, 引导新生分析大学生活“三个最”, 即进入大学以来最高兴的、最担心的、最期望的事情。同学们静下心来思考进入大学后的感受及今后学习生活的打算与计划, 明确今后目标;通过开展优点轰炸等活动, 帮助同学了解自己的优点, 体会被他人关注的感觉, 通过交流与分享,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 肯定自己以及充分接纳自己, 从而形成新的自我概念和原则, 并尝试将新形成的概念、原则应用到团体以外的日常生活环境中。
5、促进高凝聚力的大学班集体的形成
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强, 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顾全大局的意识。团体辅导的部分项目都是要求团队协作完成, 强调团队精神是团体辅导的核心价值, 在很多项目里学生就真正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到这种团队力量。例如说在同舟共济中, 无论是来自团队的支持还是团队中的配合协商, 都显现着团队对于个人的意义。这样不仅同学间能够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 而且其中每个有效参与的个体能够体会到自己对于别人是很重要的, 是自己的存在价值能够感受出来, 并会拓展到同学今后的生活中, 这种帮助人和承担责任的行为将会加强同学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
通过团体辅导的游戏活动使学生身心愉快, 充分享受集体的温暖, 体会到他们所在的集体是幸福的集体, 团结的集体, 温暖的集体, 从而更加热爱集体。为了密切同学间的关系, 可以利用一些团体辅导活动来为他们架起桥梁, 从而由相识到相知、相容、相助, 增进理解、关怀和友谊, 增强合作意识。从中体会到他们也能当家做主, 感受到他们的人格得到尊重, 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和主人公意识, 同时, 团体辅导的部分游戏活动设置了共同目标, 学生必须通过合作、公平、合理、适度竞争才能成功, 大家有了共同目标, 劲往一处使, 无形中会增强班级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2]、王娟, 李勇.大学新生开展团体辅导策略与效果探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9)
[3]、叶玉清.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入学的作用[J].黑龙江教育, 2004 (12)
[4]、陈庆健.团体辅导在新生入学适应教育中的效果及作用机制[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 (6)
团体辅导在高职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篇8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
本次团体心理辅导实施时间为2009年2月到5月。将我校08级高职护理专业8个班级400名学生随机分成团辅试点班与对照班。在团辅试点班设计了“我爱我家”、“诚信在我们身边”、“心有千千结”、“汪洋中的一只舟”、“齐心协力”、“我们一起来”六个单元活动。活动前辅导老师认真准备, 通过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 分析学生目前关注的问题, 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活动中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二、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分析
通过班级月量化考核观察实施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考核内容有勤奋学习、劳动卫生、文明道德、文体活动四个方面, 团辅试点班和普通班的月量化考核平均分见表1。
对团辅试点班与对照班月量化考核平均分进行统计学处理, t=18.718到P〈0.01, 具显著差异, 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班级管理起到了良好的帮助作用。
三、实施团体心理辅导的思考
1、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
(1)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高职校学生在初中时多数成绩不够理想, 普遍存在着自信心不足。团体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 良好的氛围能使班级成员之间产生一种安全、依赖、接纳的认同感, 当发觉团体内其他同学有类似经历和心理困扰时就会逐渐改变对自已的评价, 进而改变观念, 起到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
(2) 有利于提高班级凝聚力。本次研究尝试在班级管理中把班级作为一个“辅导团体”, 根据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 应用团体辅导的理念和技术, 结合团体辅导的目的, 创设各种情景和组织各类活动, 使同学都能表现出真实的自我, 使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逐渐深入, 从身体接触逐步到心灵的沟通。刚开始由于心理上的隔阂, 相互交流不太协调, 随着同学间频繁的接触, 真诚的交流, 心中存在的顾虑得到了解决。
(3) 改善人际关系,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本次团体心理辅导将家庭背景、性格、爱好各异的同学组合在一起, 为每个参与者提供多角度观察及分析他人的机会, 使参加者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从而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模式和对他人的接纳态度。由于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近, 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受到的训练会被自觉地运用到实际的学习、生活, 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 充满信任感, 使班级学生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2、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开展辅导要具有针对性。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首先必须了解辅导班集体的基本情况, 内容有人数, 男女生比例, 班风, 学习成绩, 学习氛围等方面。针对每个班集体的具体情况制定辅导计划, 从学生的社会适应、人际交往、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动机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
(2)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精心设计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是进行班级建设的关键, 要在了解学生的喜好、需要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 精心设计。课程实施时, 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活动中能敞开心扉全身心投入, 让每位学生都能乐于参与, 乐于与他人沟通。因此, 课程的设计要遵循开放性、参与性、互动性原则, 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使一个班集体在辅导中不断发挥团体心理效益, 增强同学间的认同感, 归属感和集体凝聚力。
(3) 提高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性。辅导老师是决定团体心理辅导成效的重要一环, 一般应由接受过系统团体心理辅导的培训、具有较强的团体心理辅导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 并具备关怀、坦白、灵活、温和、客观、诚实、耐心等个人特质的老师担任。老师能在团体心理训练中精心策划活动、维护学生的利益、尊重他们参加班集体建设的权利等, 以此提高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摘要: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况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针对当前高职校学生班级团体中普遍存在的凝聚力较差、归属感缺乏、理想信念淡薄等问题, 本文探讨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 对建设和谐的班集体、促进学生个体与班级团体的共同成长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团体辅导在高职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篇9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兴起的心理学思潮, 它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 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 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使人类走向幸福[1]。积极心理学关注三个方面: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社会规则环境[2]。积极心理学研究分为三个层面: (1) 在主观层面上, 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 (对过去) 、希望和乐观主义 (对未来) , 以及快乐和幸福流 (对现在) , 包括这种体验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 (2) 在个体自我层面上, 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学习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等; (3) 在集体层面上, 研究个体的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集体规则, 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积极心理学的这些研究取向符合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目标中的身心素质、劳动素质、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都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相吻合。体验式团体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载体和方法, 已经在众多学校得到应用。本文着重对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体验式团体辅导进行研究, 通过团体模式的积极互动和分享, 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完善人格成长, 激发内心自我体验和动力, 从而最终达到与社会和谐相处。
1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采用招募团体成员方式, 在学生中召集20位自愿参与者进行积极心理学体验式团体辅导。
(2) 方法:实验组采取体验式团体辅导, 为期9周, 每周1次, 每次2.5小时。入组、出组分别填写主观幸福感问卷和SCL-90。
(3) 工具:分别采取主观幸福感问卷和SCL-90, 主观幸福感问卷由生活满意度量表和快乐量表组成, 采取1~7级评分。生活满意度量表包含5项内容, 量表分为各题总分, 得分越高, 生活满意度越好;快乐量表共包含14题, 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分量表, 得分越高说明相应情感越强烈。SCL-90是国际通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 评定最近一周内心的感觉, 能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评定心理健康状况, 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
2 积极心理学体验式团体辅导步骤
采用体验式团体心理咨询的方式对团体成员进行辅导。进行3个单元9次团体辅导设计, 安排每周1次, 每次2~2.5小时辅导, 每次辅导按照“热身活动—团体游戏—活动反思—活动分享—团体总结”的步骤进行。活动方案如表1所示。
3 活动测试结果及分析
辅导结束, 主观幸福感明显变化 (如表2所示) , 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明显降低 (如表3所示) 。
4 高职院校实施体验式团体辅导活动的意义
目前高职学校学生普遍存在自信不足、人际关系不协调、自我调控失灵, 自我情绪调节控制能力不强, 意志力偏弱, 自我认识、受挫能力没有清晰认识, 缺乏对自我的整体目标和规划。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着重在症状的消除, 理论的传授, 这些“问题式”或“诊治式”心理健康教育暴露的基本都是人生和社会的消极因素, 渲染和传播的是消极的心理体验。部分高职学生是从留守儿童成长起来, 在其自身的成长经历中甚至有着很深的创伤事件, 过多渲染负性经验反而不利这部分学生的身心成长。而且, 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多数以公共课形式开展, 多讲授, 少实践, 学生很难把课堂上的枯燥知识转化为自身改变的动力和改变的行为, 因此针对高职学生的这些问题, 迫切需要完善的能激发学生感受, 积极面对人生的心理辅导方式。
此次辅导着重在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情绪、人格、社会适应等方面做出相应体验式团体辅导, 帮助学生在安全、融洽、积极的氛围下建立积极情绪体验、积极自我认知、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积极心理学体验式团体辅导对于高职学生的情绪、人格、社会适应有着显著帮助。
4.1 有助于学生建立积极情绪体验, 增强自我意识
积极的情绪体验是我们每一个都向往和期待的,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引发的, 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脑是心理的机制, 大脑的生物化学变化, 是心理产生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变化的物质基础;反过来, 心理的变化也可以导致大脑的物质基础的变化。外界心理刺激可以改变大脑的物质基础, 这意味着, 我们如果总是给人良好的心理刺激、积极的心理体验, 大脑的物质组织就会朝好的方向发展。所以, 人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力的获得与其他心理能力的获得一样, 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 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的影响形成的。
积极心理学体验式团体辅导着重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核心信念, 从情绪中找背后的核心信念, 从建立积极的核心信念入手, 从而建立积极的情绪体验, 完善自我成长。
4.2 有助于学生完善人格成长,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一个个体处于抑郁、敌对、焦虑、强迫等神经症性问题甚至精神疾病的环境中, 后天环境缺乏父母积极关注或者其遗传素质较差的情况下, 身体中的消极力量如侵犯、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自卑、怨恨、高傲、妄自尊大、自私和说谎等自然就会在我们身上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要防止在其身上不出现以上问题可能性不大。但是在我们每一个个体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心理疾病、完善自己成长, 探索积极自我的力量, 它们是勇气、希望、诚实、毅力、信仰、乐观主义、关注未来、职业道德、人际技巧和洞察力等等, 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应该是去弄清如何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体验式团体辅导更看重爱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 在团体活动中让成员学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到每个人身上所特有的积极人格特质, 因此更能让个体看到自身所拥有的, 把着眼点放在自身优点上, 完善人格, 并且用发展、积极的眼光看待身边人的不足, 帮助自己积极地看到周围人的优点, 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3]。
4.3 有助于学生积极认知社会, 特别是重新看待成长中的挫折
每个人的一生成长中都会有巅峰和低谷, 而积极心理学并不否认低谷。积极心理学把挫折看得更加微小, 更看重挫折的积极性意义:生命中美好的一面与糟糕的一面同等重要。积极心理学关注挫折事件中个人获得了什么, 学会了什么。积极心理学认为生活的核心并不只是避免麻烦、防止困扰, 因而更加关注人生中那些风景美好的一面。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是那些发生在生活正常轨道上的事件。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体验式团体辅导提倡的是对挫折问题要做出积极的解释, 在团体活动中分享团体成员的挫折经历, 引导团体成员积极看待挫折, 传递挫折的出现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 化危机为转机, 让成员从挫折中看到积极的意义, 从而使自身获得成长[4]。
4.4 有助于学生积极构建未来, 认识当下存在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并不否认个体的痛苦和缺点, 而是认为美好与卓越和疾病与悲痛都是真实存在的;很多学生学习生活中努力、聪明, 却为自己所谓性格的缺陷焦虑不安。他们对自己的不足了如指掌, 对自己的优势和天赋却一无所知。他们经常思考如何才能克服内向、敏感、软弱、迟疑……却浑然不知, 正是对这些“缺点”的过度关注妨碍他们走向成功和幸福。他们忘了, 克服缺陷本身并不是我们的目标。优势和天赋会为我们指出一条明路, 沿着这条路努力前行, 缺陷会自然地慢慢消退。
5 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体验式团体辅导更关注当下自身的优势和天赋, 提倡成员用发展的眼光, 带着自己的预期, 去发现和创造更完善的自我。
以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体验式团体辅导在当前高职学生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大力开展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体验式团体辅导能更有效地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和载体。
参考文献
[1]樊富珉, 何瑾.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应用研究——对西部高校贫困生自强训练的实验[C].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 2009.
[2]毛廷芳.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3 (02) .
[3]叶红萍, 陆伟.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对高职新生的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2011 (10) .
【团体辅导在高职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推荐阅读:
辅导员团体辅导12-16
团体游戏辅导07-31
同质团体辅导10-09
团体辅导管理10-12
挫折团体辅导05-14
个体团体健康辅导07-15
团体心理辅导者12-19
心理团体辅导活动总结08-03
沟通团体辅导设计方案08-21
关于团体心理辅导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