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计划团体心理辅导(精选8篇)
学习计划团体心理辅导 篇1
团体心理辅导计划
一、团体辅导名称:携手,成长
二、团体性质:成长型体验小组
三、团体规模:约30人一组
四、招募方法:联系学校老师召集留守儿童
五、活动时间:约90分钟
六、活动地点:该学校操场
七、活动方案设计
(一)团体建立阶段
1、你拍拍,我拍拍
实施细则: 要求所有学员围成一个圆圈,再向同一方向侧身。以8拍节奏拍打前方学员从肩膀,到背部有节奏轻轻拍打,同时对他(她)说一句”幸苦了,加油加油!”。之后,所有学员向后转,再以相同的节拍拍打上次拍打你的学员说“谢谢你”
说明:如果有人在活动中故意捉弄你,你可以在下次拍打中“还”给他。此活动可告诉学员在交往中,你付出什么,就将收获什么
2、连环自我介绍
实施细则:由任何一个人开始有特色的自我介绍(姓名,爱好),以后的每个重复前面同学的话,然后自我介绍,以此往后,滚雪球似的进行
3、跑得了,跑不了
实施细则:1.所有成员围成一个圆圈,左手摊开,右手伸出食指放在右边成员左手的虎口处。
2.圆圈开始转动,领导者喊:“1,2,3,1,2,3,……” 随机的喊出“4”时,所有学员必须左手抓住其左边成员的食 指,而其自己的右手食指也不能被抓到。
二 团队合作阶段
(一)人椅游戏
程序:
1、全体学员围成一圈
2、每位学员将双手放在前面一位学员的双肩上
3、听从培训师的指令,缓缓地坐在身后学员的大腿上
4、坐下后,培训师再给予指令,让学院叫出响应的口号(例如:齐心协力、勇往直前)
5、最后以小组竞赛的形式,看看哪个小组可以坚持最长时间讨论:
1、在游戏过程中,自己的精神状态是否发生变化?身体和声音是否也相继发生变化?
2、在发现自己出现以上变化时,是否及时加以调整?
3、是否有依赖思想,认为自己松懈对团队影响不大?最后出现什么情况?
4、要想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什么是相当重要的?
小提示:千万别以为这么多人,只有你一人松懈一下没关系;若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你休想坐着,那只能是被重重地压在地上。
2、要想坐得长久,坐得最舒服,每个人就应该先当好一把椅子。
(二)信任之旅
实施细则:需要任意两人组合,分多个小组,两两竞赛,其中一名同学需要遮住眼睛两侧视线,然后另一个同学要在遮挡前交代他们之间无声的沟通方式,然后开始上路,转弯或者上下楼,(用绳子牵好路线)在相同路段,看谁先到达目的地,谁将是最终的胜者。
(三)解开千千结
实施细则:手牵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让队员记住自己左右手边的人,然后放开手任意走动,领导者下令停止后,原地不动,再牵住原来左右手边的人的手,最后还原成最开始围的圆圈。
(四)(四)传递橘子
实施细则:现场所有同学分两组,手牵手围成两个大圈,主持人站在圈外指挥。每个圈内放入一个橘子,由主持人宣布开始计时,看两个小组顺时针传递速度的快慢,一般记为三圈一轮且中途不允许把手放开。(快的一组即为胜者吃掉橘子,落后的依旧要给予惩罚)
三团体结束阶段
(一)我和你,等于我们
实施细则:实施细则:1.主持人宣布这是最后的活动
2.主持人带动队员积极发言,谈感悟
3.主持人发言:“现在的你也许和之前或之后的你会有不同,现在的你,积极乐观、心情愉悦;现在的你,为我们这个团体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而现在大家难得的好心情,离不开我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所以,不管过去或以后是怎样的,请记住现在这个时刻,我们,这个难得相聚的集体,难得共同付出、没有心机地开心的时刻。也请记住,这个集体,没有你们各人的付出,终究是一盘散沙,也不会有学生时代集体的温暖存在。来,上扬我们的嘴角,对这里的每一个人笑一笑,再和我们的伙伴们握握手、抱一抱,说声„谢谢你,辛苦了‟!”,我们在这里,携手,一起成长。感谢大家今天的参与,我们的活动到此结束
(二)、合影留恋
学习计划团体心理辅导 篇2
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发动、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制约学习效率的一个关键心理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变量。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中学是一所乡镇高中,生源位于广州市第六生源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普遍存在着学习动机不明确、自我发展目标缺失的现象。学生对学习缺少兴趣与热情。有什么策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想要学习,并愿意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呢?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最理想的驱动力来自于获取知识本身之中。但是,要使教学内容有足够的内在诱因价值驱动学生学习,却显得过于理想化,不够现实,而采用一些外部的诱因措施来帮助学生生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就显得非常必要了。那么,我们能否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乡镇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干预,并借鉴相关的心理学理论,通过课外心理辅导和创设团体活动,团体成员互助互励,使学生的学习动机朝更良好、更健康的水平发展呢?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及目的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它是通过设立特定的场景活动,利用团体成员间的互动,达到集思广益、互帮互助、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非常适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研究对象、研究时间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广州市增城区派潭中学2015级高一(1)、(2)班学生。其中,经过实验前问卷调查和访谈,选取高一(1)班和高一(2)班各10名学习动机欠佳的学生,组成实验组;两个班其他学生作为对照组(两个班的所有任课教师相同)。
2. 研究时间
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
3.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实验前,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确定实验组的学生;实验后,通过对统考的笔试成绩的调查统计和对学习态度的访谈等,了解实验组学生学习动机的变化情况。
(2)行动研究法:采用教学行动研究法开展实践研究,重点在学习动机的干预策略上,教师、学生和其他常规条件均不变,教学目标不变。
(3)归纳分析法:对实验前后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学习动机干预的实验效果进行归纳分析。
4. 实施途径
从问卷和访谈调查结果来看,目前乡镇高中学生学习动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学习动机缺失和已有动机的弱化,所以,笔者把干预的重点放在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动机强度的维持两方面。实验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对实验组的学生开展以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认识自我→榜样激励→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激励)。
在整个实验阶段,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按照常规进行学科教学,而且所有学科均由相同的科任教师授课。实验中,作为自变量的3种动机干预方式的含义界定和意义如下:
(1)认识自我: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2)榜样激励:榜样激励是利用榜样的模范作用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远大的志向。
(3)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和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认识自我、榜样激励主要是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激励)主要是维持良好的学习动机强度。
四、调查研究与结果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状况,为实验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现实依据,笔者设计了一个学习动机状况调查简表——“你对高中阶段的学习所持的态度”,其中有三个选项,分别为“有热情,想学”“一般”“没有热情,不想学”。各选项具体人数及占被调查总学生数的比例如下表所示:
从表1的数据可知,在实验前,对照组的学习动机相比于实验组略有优势,没有学习热情的学生比例比实验组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小,有学习热情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比实验组高。
(注:1.摸底统考为学期初的调研考试,年级统一命题,流水作业评卷统计成绩;2.考试成绩为语、数、英、政、史、地6科总成绩。其中,语数英各150满分,政史地各100分满分,总分750分满分,表3和表5同表2。)
从表2的数据可知,在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摸底考试成绩相差较大,对照组相比于实验组有优势。
从表3的数据可见,采用了学习动机干预的实验组在试验开始后的考试中,成绩最低分、最高分和平均分都与对照组拉近了距离,可见团体心理辅导对学习动机的干预初见成效。
从表4的数据可见,采用了学习动机干预的实验组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比对照组高,不想学的学生也明显减少,可见团体心理辅导对学习动机的干预有显著的干预效果。
从表5的数据可知,采用了学习动机干预的实验组在试验后的考试中,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成绩无论是最低分、最高分,还是平均分都明显比对照组进步大,体现了团体心理辅导对学习动机干预的有效性。
五、结论
1. 团体心理辅导对乡镇高中生学习动机的干预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前后数据分析可发现,实验组经过半年的团体心理辅导后,在学习动机上发生了变化。虽然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团体心理辅导的前测和后测数据的差异性检验中均存在变化,但实验组被试的前测数据和后测数据的差异显著。从中可以看出,经过团体辅导后,实验组被试的学习动机有了显著的提高,可见团体辅导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2. 通过专门而系统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能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新的学习态度与行为方式,它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转化过程。本研究通过“认识自我→榜样激励→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激励)”等系统的专题辅导,使学生从认清自我到找到目标,最后为实现目标持续努力奋斗,很好地激发与维持着学生较好的学习动机,达到了明显的辅导效果。
摘要:针对乡镇高中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足、学业成绩不理想的问题,本研究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干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认识自我→榜样激励→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激励)”等系统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激发与维持乡镇高中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有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高中生,学习动机,有效干预
参考文献
[1]锥力静.团体心理辅导在初中生学习动机干预策略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6).
[3]卜华平目标激励理论在国防生培养中的运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5(2).
[4]李银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中生学习动机影响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5,(6).
学习计划团体心理辅导 篇3
关键词: 贫困生 团体心理辅导 学习心理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积欠学分的贫困生又是贫困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虽然人数在贫困生中不占多数,但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这是因为,相比其他贫困学生,积欠学分的贫困生既要面对贫困生群体本身可能面临的家庭经济压力、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等问题,又要面对学业成绩不良、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倦怠、学习能力欠缺等各种学习心理压力[1]。甚至会因学业不良,造成重修、留降级等,在这一过程中又会产生因重修费、学费而造成经济负担,增加生活压力。因此对于积欠学分的贫困生,教育管理者要采取一定的帮扶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等实际问题,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积欠学分的贫困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学习不得法,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影响到学习成绩;二是为减轻经济负担,未处理好勤工助学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导致学习成绩不佳;三是很多贫困生来自边远地区,其本身的基础教育与内地和发达地区之间存在差距,进入大学后在一些课程的学习上存在困难;四是出现学习倦怠、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差等学习心理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不佳。而出现问题后,贫困生由于多重压力、社会支持的不足,可能存在的严重自卑心理、极度敏感、依赖懒惰心理、忧郁封闭心理等[2],往往陷入迷惘,有的学生知道原因但不知道如何做,有的学生在焦虑下对原因不清晰无从下手,等等。
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心理辅导方式,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专业助人知识、理论与技术。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
本文选取资助条件统一(即家庭经济情况在同一水平上)的学校获某助学金资助的贫困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干预效果。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学校获某助学金资助的贫困生中有积欠学分的贫困生12人,积欠学分是指:经补考后仍不及格,需要重新学习课程的学生,他们中最多的有两门积欠课程。在研究过程中,因研究需要,另从该助学金资助的贫困生中选取12人进行了对比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对无积欠学分贫困生与积欠学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习心理状况的比较研究。
(二)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对有积欠学分的贫困生进行干预,结束后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习心理状况的变化情况。
(三)研究工具: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大学生学习自主性自我陈述问卷、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性问卷。
(四)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习自主性和学习倦怠状况等分析,设计团体心理辅导。辅导共分五个部分,主题分别为:学习动机与目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时间管理、学习的相关因素分析、考试焦虑等学习心理问题,每个主题进行过程中分别穿插自我探索和成长。每两周一个主题,每次团体心理咨询的时间为120~160分钟。主要形式是半结构化的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由学校心理咨询师作为领导者,配一名助手兼组外观察员,在小组内各选一名组长和一名组内观察员。
四、研究结果
(一)团体心理辅导前的相关调查
1.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测试,表明:积欠学分的贫困生较其他贫困生因承受家庭贫困和学业不良双重压力,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一些隐患。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2)缺乏热情和积极性;(3)缺乏自信心;(4)感到自卑。
以上四项,12名积欠学分贫困生中有10名同学4项都进行了选择,还有2名同学,选择了其中的2—3项。而其他12名贫困生,4项都选的为0,有8位同学选择了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有5位同学选择了感到自卑。
此外,12名积欠学分贫困生中有9位同学选择了:思想不能集中或记忆力减退。
2.积欠学分的贫困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在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倾向、学习倦怠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
(1)积欠学分贫困生在7道题的选择上,“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不确定”的选项合计超过50%(“4符合”和“5完全符合”未达到50%),分别为:“我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我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来学习”,“我能主动收集一些有关的信息和学习资料”,“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我会经常检测自己是否按时完成计划”,“每次学习过后,我会做一个总结或对此次的学习做出评价”,以及“对于作业或考试中出现的错误,我会仔细分析原因并做出改进”。
其他学生这三个选项的合计仅1题超过50%(“4符合”和“5完全符合”未达到50%),即:“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
(2)积欠学分贫困生在各题的选项中,选择“4符合”和“5完全符合”的有4题超过60%,1题在50%和60%之间,这5题分别是:“我认为学习内容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来定”、“当我取得进步时,我会奖励自己”、“当我成绩不好时,我会鼓励自己”、“我会主动根据需要(如考试前)制订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时间”、“我能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其他大学生在各题的选项中,选择“4符合”和“5完全符合”的有6题超过70%,9题超过60%,2题在50%和60%之间。
(3)“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一题,积欠学分贫困生和其他贫困生都在50%以上选择不确定、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反映了大学生课程学习的现状,对于预复习未引起足够重视。
3.此外,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存在积欠学分的贫困生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经常、频繁的比例非常高。
(1)一整天学习下来,我感觉精疲力竭。
(2)早晨起床不得不去面对一天的学习时,我感觉很累。
(3)我总是被动地学习或完成作业。
(4)我很少计划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这些学生的学习状态中也有积极一面,体现在以下两个选项的选择上。
(1)当完成工作上的一些事情时,我感到非常高兴。
(2)在学习中我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时,对学习充满热情。
由此可见,学生在内心深处对学习成功的渴望和企盼,这为团体咨询作用的发挥提供了保证。
(二)贫困生在学习团体心理辅导后的主要改变
1.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改变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测试中,有2人选择“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0人“选择缺乏热情和积极性”;1人选择“缺乏自信心”;(4)1人选择“感到自卑”。较之团体心理辅导前有较大的改变。而其他12名贫困生,此4项都选的仍为0,有7位同学选择了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有5位同学选择了感到自卑,与之前改变不大。
此外,12名积欠学分贫困生中仅有2位同学选择了“思想不能集中”,没有同学选择“记忆力减退”。
2.积欠学分贫困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倾向、学习倦怠等方面的改变主要体现在:
(1)积欠学分贫困生在3道题的选择上,“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不确定”的选项合计超过50%(“4符合”和“5完全符合”未达到50%),分别为:“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我会经常检测自己是否按时完成计划”、“每次学习过后,我会做一个总结或对此次的学习做出评价”。
其他学生仍仅1题超过50%(“4符合”和“5完全符合”未达到50%),即:“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
(2)积欠学分贫困生在之前5题:“我认为学习内容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来定”、“当我取得进步时,我会奖励自己”、“当我成绩不好时,我会鼓励自己”、“我会主动根据需要(如考试前)制订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时间”、“我能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选择中,选择“4符合”和“5完全符合”的达到90%,比例大大提高。其他大学生这5题的选择没有变化。
3.积欠学分贫困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的改变
(1)参加团体咨询的同学,在接下来学期的补考或重修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实现积欠全部清零。
(2)参加团体咨询的部分学习,在接下来学期的基本课程学习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有一位同学在某一单科大部分同学考试失利的情况下,该单科成绩名列前茅。
(3)学生参加团体咨询的感言摘录
“与团体的交流弥补了我在学习考试认识上的盲区,对于学习的焦虑状况行到缓解,大家都相互信任而且坦诚,使自己越来越有自信。”
“与上一次相比,行动更加积极,更渴望下一次活动,对于时间的管理有了更详细的打算。”
“和同学们交流了很多,觉得自己也取得了一些进步,现在比以前学习更加自主了,开始复习自己的学习科目。”
“了解到了一些其他成员的问题,吐露出了部分自己的心声,也提醒自己期末将近,需要抓紧时间开始期末的复习计划。”
“能够在一些课上找到一些解决方法,介理还有很多的不懂呢。不过现在对于我不懂的可以试试我的想法看看能不能学进去。”
(三)小结
1.积欠学分贫困生,较其他贫困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更多心理隐患,比如对前途的担心、自信心缺乏、存在自卑心理等,通过教育者的主动关心和朋辈之间的互助和支持可以得到改善。
2.积欠学分贫困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时间管理倾向上和其他贫困生相比,有所欠缺,通过教育者的主动帮扶和朋辈之间的互助可以得到改善。
3.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的提高、学业成绩的促进上显著的效果。
4.当然,由于研究选题和时间限制,该研究未将积欠学分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的干预与其他非贫困生做比较,使研究存在一定欠缺,有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论证。
参考文献:
[1]崔金贵,等.高校贫困生的学习困难现状调研分析及对策——以江苏大学生在校生为例[J].科技信息,2011,(15).
[2]陈阳,等.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分析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2).
团体心理游戏活动计划及总结 篇4
在2011年03月20日下午我们在学校操场地开展了团体心理游戏活动。总的来说,这次活动是比较成功的,对同学们产生了比较深刻的正面影响。下面,我对这次活动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第一个游戏是《松鼠搬家》。
A.参与者每三人为一组,其中两人双手举起对撑搭成一个“木屋”,另一个人扮“松鼠”,蹲在“木屋”里。
B.根据主持人的口令进行变化:
“松鼠搬家”——“松鼠”调换到其他的“木屋”。
“樵夫砍柴”——搭建“木屋”的两个人分开,寻找新的“樵夫”搭建新的“木屋”,松鼠原地不动。
“森林大火”——“松鼠”变“樵夫”,“樵夫”变“松鼠”。(不设奖)6-“推手竞赛”(必选)
时间:5-10分钟
规则:1.每名队员选一个搭档。
2.各组搭档要双脚并齐,面对面站立,距一臂之隔。
3.两人都伸出胳膊,四掌相对。整个游戏过程中,不允许接触搭档的其他部位。
4.每对搭档的任务是尽量让对方失去平衡,以移动双脚为准。未移动的一方将积一分。如果双方都失去平衡,均不得分。若队员触摸到对方身体的其他部位,则扣除一分。
5.让搭档们准备好后大喊一声“开始!”。
奖惩:冠军一名,淘汰的人做裁判监督。(1份大奖)
变通:1.要求队员不能快速推对方。
2.各组的获胜者继续结对,开始下一轮淘汰赛。重复下去,直到诞生总冠军为止。
“松鼠搬家”游戏是在快乐的笑声中进行。在激烈动荡的“森林大火”中,机灵的“小松鼠”很快找到了新的家;勤劳的“樵夫”不仅搭好了新“屋”,还热情地呼唤着“小松鼠”进“屋”,形成了和谐的“松鼠之家”。假如“小松鼠”和“樵夫”没有主动交往的意识,没有积极合作的态度,没有有效竞争的能力,被淘汰是必然的。活动一开始主持人就安排了两只以上无家可归的“小松鼠”,所以按一间木屋一只“小松鼠”来安排,一定有“小松鼠”或“樵夫”被淘汰出来。但主持人发现,有的小木屋里住着两只“小松鼠”。是强行登陆还是友情邀请?这时就得请出两只“小松鼠”问个明白。原来一只“小松鼠”无家可 时,温馨的“松鼠之家”热情地邀请它加盟,接纳与包容使“小松鼠”感动万分。
虽然游戏规则中要求是一间小木屋中住一只“小松鼠”,但出现了一屋住双鼠的情形,主持人对此不是否定而应该肯定,欣赏这种突破规则开放思路的态度,提倡这种“在竞
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精神。游戏一方面让大家感受竞争的压力和残酷,另一方面也体验了温馨与快乐。
第二个游戏“蜈蚣”翻身
一、活动目的1.训练学生身体的灵活性、柔韧性、协调性。2.让学生体验竞争与合作带来的压力与快乐。
二、活动时间
大约需要15分钟。
三、活动道具
无。
四、活动场地
室外。
五、活动程序
1.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推荐产生两位组长,两路纵队排好。
2.全组学生把双手搭在前面同学的双肩上组成一条“大蜈蚣”,开始练习一下“大蜈蚣”跑动,看看彼此是否协调。
3.接下来开始做“蜈蚣”翻身比赛,要求第一位组员依次从第二、三人拉手处,第三、四人拉手处……一直到队伍最后两位的拉手处钻过去,第二位组员、第三位组员……跟随前面的组员一直钻完所有的拉手孔。
4.完成“蜈蚣”翻身用时最少的组为胜。
六、注意事项
1.活动要有一定的空间,使得“蜈蚣”可以“蠕动”起来。
2.要使整条“蜈蚣”顺利“翻身”,每个组员都要快速“翻身”和“蠕动”。
主持人宣布游戏规则后,各队练习5分钟后再开始正式比赛。
七、活动总结
1.活动点评
在这个游戏中,涉及到20个以上学生的协作,所以组长的号召力尤为重要,组长的组织能力关系到整个队的成功与否。一条“大蜈蚣”要快速“蠕动”、“翻身”,不仅需要每个人都有灵敏转动的技巧,还要有全组成员的默契配合。
主持人宣布完游戏规则后,组长带领组员练习5分钟。在练习过程中,就会形成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相互学习的团队氛围。要有意识让组员们重视合作过程的体验,而不是比赛结果的获得。为了增强合作与竞争的体验,可以按多元分组法分组,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如男女组对抗赛、随机组对抗赛、自愿组合组对抗赛等。从对抗赛的结果中分析成员结构、合作程度、主动性与输赢的关系,找出取得游戏成功的关键因素。
通过这次心理活动活动,深深地体会到:要团结协作,个人的力量很微小,团结
学习计划团体心理辅导 篇5
来源:青翼社工网作者:青翼社工网时间:2007-06-16
活动设计一:我的优点你来说
目的:
1、学习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加以欣赏,促进相互肯定与接纳;
2、增加个人自信心;
3、认识他人;
时间:50分钟
过程:
1、7人一组围圈坐
2、请一位成员做或站在团体中央,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姓名、个性、爱好等;
3、其他人轮流根据自己对他(她)的了解及观察说出他(她)的优点及欣赏之处(如性格、相貌、待人接物……)然后被欣赏的成员说出那些优点是自己以前察觉的,那些是不察觉的。每个成员到中央带一次高帽。
规则:
1、必须说优点;
2、夸别人的优点时态度要真诚,不能毫无根据的吹捧,这样反而会伤害别人;
3、参加者要注意体验被人称赞时的感受如何;怎样用心去发现别人的长处;怎样做一个乐于欣赏他人的人;
活动设计二:赞美衣
目的:巩固活动一的情绪体验
时间:15分钟
过程:
1、发给每个成员一张性格形容词表,每位学员需从36个形容词中找出最能形容自己性格的10个形容词,并把它们贴在自己胸前的白纸上;
2、分组:9人一组;
3、每人发给8张标签纸,组员需向另外8位成员派发最能形容他们的标签(最多8个、最少5个),挑选后,贴在他们背上的大白纸上。
4、每人从身上摘下白纸,比较自己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5、核对完资料后,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感受:
1)你同意别人给你的形容词吗?
2)当你看到自我评价与别人对你的评价有差异时,感受如何?
3)你的同学是怎样评价你的?
4)你怎样看待彼此的肯定与支持?
主题活动:盖章契约
方式:分享、记录
参加人数:10~25人
时间:30分钟
目的:
1、形成团体规范,让所有成员自愿投入团体的历程
2、澄清成员对团体的期待
准备:海报纸、彩色笔
过程:
1、领导者先说明活动规则;
2、领导者首先示范,提出对团体活动的要求,如希望大家不要隐藏心中想说的话;
3、言毕,以手杖碰地(也磕碰自己的大腿或膝盖),状似盖章动作,代表自己愿意遵守此诺言;
4、其他成员认为自己可以遵守者,亦以手掌碰地(或大腿、膝盖),状似盖章动作,代表自己愿意遵守此诺言。
5、自领导者顺时针方向,每位成员轮流表达个人对团体的期待,方式同前2、3、4。(期待内容包括:不希望有人早退或中途离席、希望老师准时结束团体、希望大家尊重(倾听)别人的发言、不愿意看到有人在团体内恶意攻击、共同守密、不把团体中发生的事告诉他人……。
6、最后,由领导者统一整理归纳成员的诺言,形成团体公约(规范)。可与当次团体结束后,写在海报纸上,以后每次团体进行前,张贴于团辅室。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篇6
《心理教育训练教程》
课
程
作
业
姓名:
学号:
学院:外国语学院
年级:麦麦提 ***09级师范四班美日班古丽·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主题:平等、团结、互助---相信相爱一家人
活动目标: 1.使团体成员相互认识,展现自我,增强自信;
2.使团体成员彼此信任、相互协助、融洽相处, 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
3.使团体成员感受团结的力量,体会中华各民族“相亲相爱一家人” 的情感。
活动对象:喀什市第一中学高一年级X班(约50名学生)
活动时间:2013年9月1日(开学)
活动地点:喀什市第一中学
开场白(音乐《木林听风》):
亲爱的各位同学,你们好!我是毕业于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老师,也是你们新认识的朋友,今天我在这里将和大家共同开展一次充满活力、充满趣味的活动。活动的主题是:“平等、团结、互助”。在活动时,需要大家按照我们的指示、积极配合,你们能做到吗?
好,刚才大家的声音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你们的热情与信心,让我们一起为这份热情与信心表示一下鼓励,好吗。(鼓掌)
同心圆(音乐《爱》):
接下来,在我们今天的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先请大家在5秒钟之内,男女相间,手拉手,以我为中心围成一个大的圆圈。(学生演练,主持人倒计时5-4-3-2-1)。好,我们已围成了一个大的圆圈,我们把它叫做“同心圆”,请各位成员站在原地不动,然后轻轻地松开手。
一、热身活动(10分钟)
现在我们开始正式进入活动的第一环节。请所有成员看着我,跟我做同一个动作。
1.深呼吸(音乐:《手拉手》)
请伸出你的双手,十指交叉,双手紧握,放在胸前。请慢慢闭上你的双眼,暂停八秒钟的呼吸(主持人从1至8,轻声数数)。
好,非常好,现在开始深深吸一口气,感受空气的清新,感受气体从体外流向你的体内,感受胸腔的起伏,你舒服极了。好,不错。想象阳光明媚的一天,你站在花草丛中,深深吸一口气,你已经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你静静地站在草丛中,这里很静,很
美,没有烦恼,没有喧嚣,没有一切你不想要的东西。你感觉非常平静,非常放松,非常舒服。深呼一口气,你已经释放掉了所有压在你身上的担子,你很轻松,你很舒服。好,现在,请大家慢慢睁开眼睛。
2.隐形的翅膀(音乐:《隐形的翅膀》)
各位在场的同学们,下午好。首先欢迎各位同学的到来,感谢大家对我们的信任,今天我们能够在这里相聚,开展我们的活动,说明我们都是有缘之人。今天我也是我们高一年级团队的成员,我叫XXXX。我和我的搭档们(也就是大家活动的指导者们)将和大家一起共同参与我们的活动。今天有的活动环节将分组展开,我的搭档将分别带领一个小组,指导大家进行活动。下面请这几位指导者来跟大家见个面,认识一下。(指导者逐一自我介绍)
在我们的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还为大家带来了一个节目,手语表演——《隐形的翅膀》。
(播放视频《隐形的翅膀》,指导者表演2分钟)
谢谢各位指导者的表演。再次强调一下,我们的活动需要所有成员的积极配合,请大家在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听清楚我所说的每一句话,需要大家分享心中的感受时大家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好吗?
大家跟我学一个手势,这像我们面部的一个部位,是嘴巴对吗?为了使大家在后面面的活动环节,能听清所我说的每个活动规则,当我做这个动作时,表示我们需要安静,请大家都和我一起做这个动作,闭上你们的可爱的小嘴巴。很好!
二、相知活动(20分钟)
1.相见欢(音乐《相见欢》)
现在我们开始进行第一个正式活动,名叫“相见欢”。现在我们要变换队形,请所有成员又快又安静的面对面站成两队,很好!下面我想邀请我们的指导者出来为我们接下来这个名叫“相见欢”活动做个示范。两人一组,指导者互相注视,面带微笑,配合“1”、“2”、“3”、“4”的口令分别做动作:
“1”:成员以右手握住对方右手,并说“你好!”
“2”:成员两手与对方两手互握,并说:“你的气色很好!”
“3”:成员互相伸出大拇指,并说“朋友,加油!”
“4”:成员右手亲拍对方双肩两下,并说“让我们共创美好的明天!”
大家都看明白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
现在面对面的同学互相注视,面带微笑。我们来试着一起做一遍,请各位指导者也两人一组一起加入这个环节。
2.星光大道
大家配合得很默契,在快乐地相见之后,我们开始第二个正式的活动,现在两队的同学向后退一小步,两队中间空出的路我们把它叫做“星光大道”,这象征着我们人生的之路,从我手边两位的同学一起开始,每位同学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走过去,然后站在你的队列的后面,让我们的星光大道一直不停的延续下去。我们先请几位指导者来示范一下。(音乐《一起来吧》,指导者示范,学生表演)分享感受:请几位走的比较有新意的同学站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你们走完星光大道后的感受。(音乐《我相信》)
①你以前在生活中有这样走过吗?
②走完后你自己心中有什么感受? 主持人总结:人生就像是在这条星光大道上行走,每位同学都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衷心希望大家在以后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得越来越精彩,越来越灿烂。
三、团结就是力量(25分钟)
1.梅花开
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第三个正式活动,叫做“梅花开”。首先,我来说下活动规则。当我说“梅花梅花开几朵”,大家就齐声说“你说梅花开几朵?”,然后我会说“我说开5朵”,大家要迅速组成5人的小组。也就是,我说开几朵,就是由几人组成一个组。大家听明白了吗?需要的注意是:速度越快越好!现在请集体向右转,大家绕着这个大圈开始慢跑。
通过刚才的示范活动,大家都明白了这个游戏的规则,我们就再来一次,请大家依旧站成一个同心圆。(音乐《巴西拉丁舞》)
好,在刚刚的活动中,尽管有些同学没能成为美丽的梅花中一朵,但是那并不重要,因为我们其他的梅花小家都已经接纳了他们,使他们成为家中的成员,并且我相信在下面的一个叫做“团结就是力量”的活动中,大家也同样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2.同舟共济
刚才我们是通过“梅花开”的游戏给大家分成了几个小组,成立了梅花小家,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了解我们接下来的活动规则,我请刚才与大家见面的指导者们加入到各个梅花小组中作为组长,请大家跟随你的组长到你们组的所在地点。请每一个梅花小家的成员围成一个圈。
现在开始我们的第四个正式活动。请指导者在每一组的圈内放上一张报纸,大家都看到放在地上的报纸了吧?接下来我们做的游戏就是和这报纸有关,名字叫做“同舟共济”。我们站着的地面就像是一片汪洋大海,而这张报纸则代表汪洋大海中的一条小船,现在,需要每组所有成员同时站在船上,小组成员们想方设法使全体成员同时登上船。其中需要大家听清楚的要求就是身体的所有部位要在这张条船上,尤其是成员的任何一只脚都不可以留在船的外面,否则脚就会被水弄湿,甚至会掉进水中。
在行动之前每一小组可以充分讨论,拿出最佳方案。我们可以比比,哪组最先完成。当所有人都站在上面时请大声的喊出你们的口号“平等、团结、互助”来告诉大家,你
们成功了。你们有信心告诉大家你们成功了嘛?真的有吗? 很好!现在开始!(音乐《团结就是力量》)
很好,现在有一组完成了,又有一组完成了!大家的都很聪明,协作能力也很强,下面大家还敢挑战一个更高难度的嘛?你们敢吗?有信心吗?好,请各位指导者将报纸对折,把大船变成小舟。这一次我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一组能最先完成。
分享感受:(音乐《海阔天空》)
① 描述一下你们组刚刚是用怎样的方法做到的?
② 成功完成这次任务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主持人总结:随着游戏难度的增加大家的努力也越来越加多。在练习过程中大家忽略了性别、年龄、力量等因素,全组一条心,大家创造性的发挥了全组智慧,共同克服了困难,解决了共同面临的问题,也让大家充分体会了团结合作的力量。梅花开和同舟共济这两个活动告诉我们,我们是一个团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使大家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好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3.相亲相爱一家人
好,我们进入最后一个环节《相亲相爱一家人》。活动的开始我们支教团心理辅导小组的成员给大家表演了一段《隐形的翅膀》手语,大家想不想和我们一起学一学呢?好,拉起你们的双手,围成一圈,举起来大家伸出手来。
(播放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指导者背对背围成一圈,开始表演)
(音乐声音渐轻)不管我们来自哪里,不管我们是哪个民族,我们都是来自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我们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在这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中,我们通过深呼吸这一环节,使所有成员都得到了放松;走在星光大道上,我们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个性;在形成的梅花小家中,我们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在同舟共济这一活动中,我们学会了一起思考,克服困难,共同解决面临的问题。今天所有这一切活动之所以能如此顺利地展开,归根结底,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最后我代表盐城师范学院支教团的全体成员祝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如大家口号中所说的那样在学习过程中“齐心协力,勇往直前”,在平时生活中紧密团结,成为真正的“相亲相爱一家人”。
今天很高兴和大家度过这愉快的1个多小时。今天我们的活动到此结束,谢谢,谢谢大家的参与!
准备材料: 电脑 音箱 话筒 报纸 音乐
学习计划团体心理辅导 篇7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社会工作,教学实践
课堂是一个开放的空间, 教学是一个互动与陪伴的过程。社会工作专业不仅包括了理论, 更强调实践, 如何能让社工的课堂成为一个充满平等、自由、包容、开放的环境?给学生以“发声”的机会与权利?
——一个社工老师的声音
社工游戏、角色扮演等传统的社工实践方式让我开始思考, 如何对教学方式做些改变。文章基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 以体验式学习为切入点, 探索体验式等多元教育手法对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体验式学习概念
Kolb (1981, 转载于库伯著, 王灿明等译, 2007) 认为体验学习是“在学习过程中, 整合先前经验和新的体验, 并将其转化为适合学习情境的相关知识”。从过程角度而言, 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对体验反思, 并将体验转变为概念, 再反过来成为向导的过程 (Saddington, 1987) 。集美大学林海燕等老师指出, 体验式学习是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通过身体感官进行认知、感悟, 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认识、知识、理解、态度的过程 (林海燕, 1999;岳锋利, 2003) 。首都师范大学的周婷 (2009) 认为体验式学习“提倡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通过调整知识结构适应个体的学习方式, 从而促进知识富有个人经验性的重建和内化, 这是一种理论, 也是一种发展观。”
综上所述, 体验式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感官体验和反思的过程, 它强调知识和信息来源于学生的实践和体验, 实践的过程有利于促进个人经验的重建与内化。
二体验式学习在社会工作课程中运用的可能性
从体验式学习的理论发展来看, 体验式学习强调体验、行动、学习和反思, 杜威曾明确指出“体验加反思等于学习” (周婷, 2009) , 体验与反思有助于学生梳理感受、构建认识、内化感悟。
2014年世界社工联合大会指出:社会工作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职业, 是促进社会改变和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赋权并解放人类的一门学科。由此可见, 社会工作强调“实践和反思”, 在理论学习基础上, 通过实践和感受, 进行反思, 检验理论, 并从实践中发现理论。
团体康乐辅导是社会工作实务中一门重要的课程, 强调“在做中学”, 即学生通过亲身参与, 总结反思, 从而将自身经验、理论知识、价值伦理等内容进行整合。
可见,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体验式学习的理念是非常类似的,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 体验的教学模式有助于社会工作专业的重构和内化, 从而真正实现“生命影响生命”。
三体验式学习在社会工作课程中介入的理念与方式
1. 创造情境, 发挥想象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这个“场域”中, 是一个互动与影响的过程。然而, 一贯的教育方式是由老师完全主宰课堂, 而没有给予学生“发声”的权利和机会, 如何真正做到平等和开放?即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 教师只是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方向与内容, 具体方式如下:
首先, 根据团体康乐辅导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 规定若干个主题, 例如未婚怀孕妈妈、亲子关系等 (1) ;其次, 由学生自由组成小组, 每组8~9人, 选定某一主题, 在了解和学习该主题的前提下, 策划一次小组活动 (2) ;再次, 活动开始前一周,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策划案, 根据主客观条件进行修改和调整;最后, 课堂实施环节 (3) , 教师扮演观察者角色, 由该组同学自主带领全体同学进行活动。此外, 在所有活动结束后, 教师与该组同学进行分享与反思, 深化体验过程。
将课堂的主动权“出让”给学生, 为学生发挥想象创造机会和空间, 更给予学生“发声”的权利。
2. 共同分享, 促进反思
社会工作专业强调“反思”, 尤其是在体验学习之后, 及时反思能够促进学生将感受性知识转化为理论性知识, 从而达到个体经验的重构与内化。在团体康乐辅导课程实践中, 强调集体反思、小组反思、个人反思。集体反思, 即课堂活动结束后, 分别由该组组员和教师带领大家共同分享和反思;小组反思, 即主题学习、制定策划、活动完成, 教师和学生相互陪伴, 共同分享和反思;个人反思, 即通过个人反思报告等形式, 督促学生完成个人反思。
在反思过程中, 教师通常运用“4F”提问法, 即事实 (Fact) 、感受 (Feeling) 、发现 (Finding) 、未来 (Future) , 帮助学生梳理身体感官感受到的情境和事实, 描述对所处情境的真实体会和感受, 从而反思在情感和事实基础上所获得的认识, 以及未来实践中的改进措施等。
3. 重构认识, 付诸实践
从某种程度上讲, 将课堂主导权交给学生、体验式学习等教育手法, 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和解构, 打破了传统教师和学生的不平等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 教育手法的改变就是一种认识的解构与重构。
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 重新认识过往的知识体系、社会观念、处世模式等, 对其自身而言, 已逐渐开始思考和反思哪一种方式更适合自己。在体验和反思过程中, 不断重构认识并且内化, 并在生活中开始付诸行动, 尝试改变。
综上所述, 体验式学习运用于社会工作教学中的理念及方式如下图 (体验式学习在社会工作课程中介入的理念与方式) , 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反思, 将个人经验重构和内化, 从而影响行动, 这样不断循环的过程, 即为学习的过程。
四体验式学习在社会工作教学中的反思
1. 教育理念的改变
一道三尺讲台, 不仅拉远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而且建构了师生权力关系的不平等。体验式学习理念和方式则通过由学生掌握课堂主动权,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自由、包容和赋权”的教育理念, 探索学生“多角度思考和批判”的思维方式, 逐渐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和综合能力, 与此同时, 平等自由的教育理念与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价值观相吻合, 对于社会工作学生探索自身如何实现公平正义有重要的意义。
2. 课堂效果的反馈
体验式学习在社会工作教学实践过程中, 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和想象力, 更赋予学生自主的权利, 将理论学习和创造力有机地结合。与此同时, 自主行动的过程中, 不断激发学生的思考, 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多角度分析能力。
非常棒的一门课, 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大, 且也学到不少东西。
此外, 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 并尝试用专业价值观看待身边的人和事。
3. 团队协作的改变
课堂分享中, 学生多次提到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 学生彼此之间充分感受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开放自由的教学手法, 也给予培养团队意识的时间和空间, 虽然在合作过程中, 会出现矛盾和分歧, 但学生也逐渐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技巧。
对教师而言, 教授知识固然重要,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他人相处与合作, 也应该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体验式学习通过灵活、自由的教育方式, 给予学生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4. 学生成长的体验
通过不同主题学习和反思, 学生们都开始重新反思自己的生活, 站在不同群体的角度上体会和思考。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手法为学生创造了情境,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和思考。
通过体验式学习, 学生彼此之间可以互为一面镜子, 从情境中发现“我是谁”, 感受社工的本质“助人自助”和“生命影响生命”, 从而真正认识生命。
五小结
体验式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手法, 与社会工作的理念不谋而合, 为实现“平等、自由、包容”的教育理念提供契机,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思维提供空间, 同时, 体验式教学打破以往“老师讲, 学生听”的方式, 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拥有一定的课堂话语权。此外, 在丰富课堂教学手法的同时, 也促进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
参考文献
[1][美]D·A·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 (王灿明、朱水萍等译)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林海燕.用体验式学习培养小学科学课教师[J].集美大学学报, 2003 (2)
[3]岳锋利.体验式学习原理的比较分析[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 (3)
团体心理辅导中“激讲”的运用 篇8
慎重选题,让学生有话可说
选题是心理辅导成败与否的关键。选题是辅导活动的第一步,它确定“辅导什么”的问题,即确定辅导的方向。如果“辅导什么”不明确,“怎么辅导”就无从谈起。
1.针对实际,慎重选题
心理辅导课选题必须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处处想到学习的主体——学生,时时注意激发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激情。按照新的理论,有效的学习者应当被看作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解释者和综合者,他能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来存储和提取信息,他努力使学习环境适应自己的需求,从而使自己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记得有一次我准备区级团体心理辅导公开课,研讨的主题是人际关系。试教前,我想当然地选题:“诚信”。试教时的情景不堪回首,称得上是我的“独角戏”。除几个学生说了几件生活中有关诚信的事后,全体沉默无语。课后寻找原因:虽然这个话题在当今社会上正流行,关于诚信的事也比比皆是,但这一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还是有一定距离的。由于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对辅导主题根本不感兴趣,也就不可能进入角色参加活动,真情的流露无从提起,自然也就起不到什么好的效果。
心理辅导教师应寻觅选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力求选题符合学生实际,表现形式新颖别致并与内容和谐统一。正当我苦思冥想,考虑该如何选题时,我想到我与这个班级的学生朝夕相处已有五年,记得几次家访,几位母亲向我提起几乎同样的情况: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辛劳,不听从父母的教诲,小小年纪就学会了顶嘴!于是,一堂名为《我的妈妈》的心理健康辅导课便应运而生了。由于选题切合学生实际,在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气氛极为活跃,起到了很好的辅导效果。
2.问卷调查,确定主题
在选题时,问卷调查法也是非常有效的辅助手段。例如,我进行过一次关于学习态度的调查。在回答“你觉得学习生活很有劲、比较有劲、说不清、不大有劲、很没劲”时,38%的学生认为很有劲或比较有劲;56.8%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或不大有劲;认为很没劲的仅占5%。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就业对知识层次要求的提高,社会和家庭对学生期望值的增大,使学生负担过重,甚至厌学,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桩苦差事。针对这种看法,我上了《学习的苦与乐》。通过相互辩论,畅所欲言,同学们得出了苦中有乐,先苦后乐,苦尽甘来的结论。那些原来把学习当成苦事,怨声载道的学生课后在日记里写道:现在,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花时间,下功夫。当想到这种苦能换来知识,换来赞扬,换来为国家出力的本领时,我就会体味到“苦尽甘来”了。通过心理辅导课,他们在学习上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
针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和生活、学习环境的特点,我们更需要调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开展内容不同、形式各异的团体心理辅导。为学生排解心理苦恼,使他们的身心更加健康,精神更加愉快。
创设氛围,让学生有话愿说
1.创设有话愿说的物理环境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心理辅导课要放松学生的身心,让学生有话愿说。在座位排列上,教师要充分考虑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之间的关系。我在上课时经常使用的是圆形排列、马蹄形排列、心形排列。学生坐在图形的各点上,我在任意一点上坐下,可以和学生面对面地交谈,同时更淡化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宰作用,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放松,不仅有利于师生沟通,对生生交流也极有好处。
心理辅导课在环境布置上更要精心考虑。我在上课时,有时不用板书,就在黑板上画上几束花,几朵白云,几只和平鸽,在窗台上摆放几盆绿色植物。正如我班同学说的那样,“走进教室,我看到黑板上的画,我紧张的心情顿时放松了。”看来,物理环境暗示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创设有话愿说的人文环境
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心灵、互交知心朋友是心理辅导课的氛围。民主与平等能给心理以宽松,感到顺气、顺事,不易产生逆反心理。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教会学生自我调整心态,具有较强的自我心理保健、自我约束不良行为的作用。可增强正确评价自我、正确认识现实、正视逆境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也是转变学生思想,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水平的必要条件。在辅导过程中,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是我努力追求的。在辅导活动开始时,学生通常是很难放松的,这时教师的辅导尤为重要。
记得在上《了解自我,接受他人》的团体心理辅导课时,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自我,我要求每个学生在纸上写自己的优缺点及简短的自我介绍。我和学生一样,也在纸上写着。为了让大家全面地了解他人,写完后我让学生把纸粘在自己的衣服上,相互观看。当然我也不例外。当时,课堂中的气氛空前高涨,大家都站着、坐着、相互阅读着。试问,如若教师不“放开自我”,这样平等、民主、和谐的情景可能出现吗?
3.创设有话愿说的课堂规则
师生间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在心理辅导课上已形成了一定的课堂规则。记得一次心理辅导研讨课,听课的老师较多,学生表现得十分拘谨,为了使他们尽可能地放松,我是这样开场的:“同学们好,你们的大姐姐又来和你们聊天啦!”但学生仍未放松,于是我请学生重复了每次上课的规则,即三个可以:可以随便坐,你喜欢怎么坐就怎么坐;可以随便说,说你想说的;如果你觉得这堂课不喜欢听,你可以站起来就走,回到教室里做你想做的事。一说完,大家都放松了。在本次的辅导活动中,学生都愿说,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畅谈心中的想法。
放松的情绪是心理辅导课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心理辅导课必须促成一种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愿说话,在积极互动中增进相互了解,分享经验与感受。通过多元价值观和信息的冲击,提高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表达同理心,让学生有话敢说
所谓同理,通俗地说,就是能设身处地去体会当事人的内心感受,达到对当事人境况的心领神会。同理不仅等于同情,更有理解。也就是说,在辅导过程中,辅导员不但有能力正确地了解当事人的感受和那些感受的意义,同时还要将对这些感受的理解和体会准确地传达给对方。心理辅导课要切实执行“同理学生”这一原则。
1.放弃问答式
心理辅导课不是要教给学生什么,而是要让学生体验感悟到什么。千万不要设计好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你问我答上;千万不要对学生有很强的控制欲,担心学生不会说、说不好,而代学生说。教师既要起到主导作用,又要与学生一起探究,学生谈看法,教师谈体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帮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2.无条件尊重
无条件的尊重是罗杰斯提出的著名观点,指对来访者接纳、关注、爱护的态度,意思是要尊重学生的现状、价值观、权益和人格,这是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重要条件。所以,教师在实施心理健康辅导过程中,要无条件尊重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敢于直言,进而实现学生心理的微妙变化与发展。
特别对主体参与度较低的学生,在参与活动时,要加强肯定的力度。这些学生往往因为主体意识差而担心说错话,而不开口或少开口。这种情况下,只要这些学生肯参与,就是理解错了、说偏了,甚至思想观点错误了,教师也要从参与角度加以肯定,使他们充满勇气和信心。在心理辅导课上,我时刻牢记:无论我是否同意你的观点,我都将尊重你,都将捍卫你说出它的权利,并且以你的观点去理解,同时将我的观点更有效地与你交换。教师只有做到无条件尊重,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敢于吐露心声。
3.表达同理心
同理对方是一种交往的立场和能力,教师要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去感受对方,以学生的眼光去看“学生的世界”。同理心有三个条件:同理心不等于了解;同理心不等于赞同对方的行为和观点;同理心不等于同情。
表达同理心时的基本立场有:对学生能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深的信任感;能由衷地、开放地接纳对方的情感;能意识到情感能够转移、化解、消融;能由衷地帮助对方但不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能接纳对方的情绪但不沉溺(或陷入)情感的旋涡;能帮助对方从表面进入到深层,帮助对方看到自身的盲点。
【学习计划团体心理辅导】推荐阅读:
大学生学习团体心理辅导09-04
团体心理辅导计划书09-21
团体学习10-03
新学期高二学习计划-学习计划10-19
小团体自主合作学习09-05
学习计划07-03
青椒学习计划07-04
有效学习计划07-22
自主学习计划08-19
夜校学习计划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