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

2024-06-04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通用9篇)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 篇1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实践 教学 高职

论文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中,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能否迅速适应岗位,为社会接纳的关键。

所谓职业意识,是指从业者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职业环境影响下,在教育培养和职业岗位任职实践中形成的某种与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思想和观念,是从业者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活动,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目前,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淡薄这一问题十分普遍。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是十分必要的。高职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差,难以承受繁重的专业理论学习和生产实习任务,学习情绪低落。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变化了的学习生活环境,树立坚定的职业意识,就必须从实际出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切身体会到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学生职业意识的养成反过来可以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样使学生尽快形成爱高职院校、爱专业、懂就业的良好职业意识。

1强化职业价值观教育,形成正确职业意识

实践性教学活动贯穿于整个学校生活之中。学校应抓住新生入学的有利时机,开展培养职业意识的系列教育。组织学生参观校园,开放所有实习基地、实验、教学场所,向学生介绍学校的专业机构,展示办学实力;同时向学生介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史、学校的发展状况,通过橱窗、板块宣传等形式向学生形象地介绍教学及实习成果;介绍个人成才经历和接受职业教育的意义,聘请历届毕业生中的成功创业典型回校现身说法;邀请实习单位领导来校做报告,提出职业要求和希望,进行成才教育,分专业组织参观企业生产和工作现场,使学生切实了解和接受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通过丰富多彩的系列教育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步站在理性的高度认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成才的可能性,增强学习专业的自豪感和职业的光荣感。

2完善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实践意识

高职教育必须要高举“实践”的大旗,通过各种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实习与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使学生在职业竞争中,以这种重要的职业意识脱颖而出,获得社会的认可。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主动接受社会实践锻炼。在课内的学习,教师要时刻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习与运用的一致”这一准绳,使学生灵活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在课外,教师要创造各种到实践中去的机会,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以及志愿者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对课内所学的知识有更直接的实践感觉、实践把握,发现所在专业领域内的一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还要带领学生经常到生产、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去,使学生从多层面了解行业、了解社会,向社会学习,帮助学生在无形中建立自己开放的、具有学习功能的判断体系。通过这样一系列潜移默化的行动,学生会养成一种主动接受实践考验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会自觉地认真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实践意识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3遵守实习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针对化工生产的行业特点,在学生参加专业实习时,让学生知道在实训场所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什么,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所担负的责任,是保证学生能获得良好学习机会、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为此,教师在学生进行实习之前,首先要组织好学生对实习工场进行安全知识的学习、规章制度的学习,通过制度的学习,明确学生实习期间的各项责任。第二,对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体现出的技能方面的长处和不足,要教育学生应懂得相互取长补短,尊重与帮助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 4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强化学生职业意识

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或学习目的不明确,实习时就产生了不愿做、没有好工作就不想做的想法。为了帮助学生消除这类消极因素,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给学生开设职业指导、职业道德、职业指导、人生观、法规条例、职业素质以及面试应做哪些心理准备等课程,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对学生开展敬业教育,使其克服行业偏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职业观和成才观以及平凡职业的荣誉感,让他们懂得社会上的每一分子,都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在平凡的工作中努力,也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学生实习期间,实习指导教师如果能定期抽查、巡视各实习点的工作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往往更能产生较好的实习效果。因为这样既便于发现和处理实习中出现问题,又可以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教育。在抽查巡视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的最大的思想问题就是:到达实习单位后,发现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特别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如果工作条件相对艰苦一些时就会产生辞工不干或自行“跳槽”的想法。出现这样的情况后,我们就帮助学生耐心分析,指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立足,后立业”的观念。通过加强实习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培养,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奠定好必要的思想基础。

总之,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是其职业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不可忽视。实践教学只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希望通过不同途径学习和探索,最终能使学生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素养,高水平的职业技能的姿态,迅速适应岗位,成为合格的毕业生和现代化建设的专门人才。需要强调的是,实施实践教学,培养职业意识一是要及早进行,提前让学生进入角色,这样才会真正有所收益;二是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职场必修——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陈莉.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养成训练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10).

[4]黄桂珍,姜晓梅.高职大学生的职业意识现状及其引导策略[J].职业时空(综合版),2006,(11).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 篇2

1 强化职业价值观教育, 形成正确职业意识

实践性教学活动贯穿于整个学校生活之中。学校应抓住新生入学的有利时机, 开展培养职业意识的系列教育。组织学生参观校园, 开放所有实习基地、实验、教学场所, 向学生介绍学校的专业机构, 展示办学实力;同时向学生介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史、学校的发展状况, 通过橱窗、板块宣传等形式向学生形象地介绍教学及实习成果;介绍个人成才经历和接受职业教育的意义, 聘请历届毕业生中的成功创业典型回校现身说法;邀请实习单位领导来校做报告, 提出职业要求和希望, 进行成才教育, 分专业组织参观企业生产和工作现场, 使学生切实了解和接受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通过丰富多彩的系列教育活动, 可以使学生逐步站在理性的高度认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成才的可能性, 增强学习专业的自豪感和职业的光荣感。

2 完善实践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实践意识

高职教育必须要高举“实践”的大旗, 通过各种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实习与实训, 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使学生在职业竞争中, 以这种重要的职业意识脱颖而出, 获得社会的认可。在教育过程中,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主动接受社会实践锻炼。在课内的学习, 教师要时刻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习与运用的一致”这一准绳, 使学生灵活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在课外, 教师要创造各种到实践中去的机会, 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以及志愿者活动等形式, 让学生对课内所学的知识有更直接的实践感觉、实践把握, 发现所在专业领域内的一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 还要带领学生经常到生产、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去, 使学生从多层面了解行业、了解社会, 向社会学习, 帮助学生在无形中建立自己开放的、具有学习功能的判断体系。通过这样一系列潜移默化的行动, 学生会养成一种主动接受实践考验的学习习惯, 遇到问题会自觉地认真思考, 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样实践意识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3 遵守实习规章制度,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针对化工生产的行业特点, 在学生参加专业实习时, 让学生知道在实训场所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什么,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所担负的责任, 是保证学生能获得良好学习机会、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为此, 教师在学生进行实习之前, 首先要组织好学生对实习工场进行安全知识的学习、规章制度的学习, 通过制度的学习, 明确学生实习期间的各项责任。第二, 对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体现出的技能方面的长处和不足, 要教育学生应懂得相互取长补短, 尊重与帮助他人, 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

4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强化学生职业意识

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或学习目的不明确, 实习时就产生了不愿做、没有好工作就不想做的想法。为了帮助学生消除这类消极因素, 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 给学生开设职业指导、职业道德、职业指导、人生观、法规条例、职业素质以及面试应做哪些心理准备等课程, 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职业道德基本知识, 对学生开展敬业教育, 使其克服行业偏见,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职业观和成才观以及平凡职业的荣誉感, 让他们懂得社会上的每一分子, 都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 在平凡的工作中努力, 也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学生实习期间, 实习指导教师如果能定期抽查、巡视各实习点的工作情况, 对学生进行指导, 往往更能产生较好的实习效果。因为这样既便于发现和处理实习中出现问题, 又可以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 进行教育。在抽查巡视中, 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的最大的思想问题就是:到达实习单位后, 发现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 特别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 如果工作条件相对艰苦一些时就会产生辞工不干或自行“跳槽”的想法。出现这样的情况后, 我们就帮助学生耐心分析, 指导学生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先立足, 后立业”的观念。通过加强实习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培养, 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奠定好必要的思想基础。

总之,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是其职业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 不可忽视。实践教学只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希望通过不同途径学习和探索, 最终能使学生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 良好的职业素养, 高水平的职业技能的姿态, 迅速适应岗位, 成为合格的毕业生和现代化建设的专门人才。需要强调的是, 实施实践教学, 培养职业意识一是要及早进行, 提前让学生进入角色, 这样才会真正有所收益;二是要注意循序渐进, 不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职场必修——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张家祥, 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陈莉.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养成训练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信息 (学术版) , 2006, (10) .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 篇3

【关键词】 酒店管理专业;高职院校;职业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4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1 引言

随着第三产业的不断兴起,以酒店为代表的新型产业发展更是与日俱进,对于从事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现今专业化的酒店管理进程中,对于从业人员的酒店管理职业意识的培养也是愈加重视。如何充分发挥酒店专业人才的职业意识,使其积极投身于酒店的专业化管理工作之中,一直是众多酒店企业关注的重点。对于现今专业化的酒店管理的职业意识而言,主要包含有服务意识、团队意识以及忠诚意识等相关意识。随着专业化管理引进到酒店企业管理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职业意识作为现今企业建设的必要一部分,职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酒店企业的品牌建设、外在形象以及服务质量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现今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培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认识,更加专注的投身到企业的岗位工作中,积极发挥出专业优势。

2 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职业意识可以有助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增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而纵观现今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方式也是存在着众多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岗位适应能力慢

对于现今在企业进行实习的学生进行了相关调查分析得知,47%的学生在实习期间表现出岗位适应能力慢、服务态度差,难以尽快适应岗位安排,部分学生难于达到酒店企业的岗位需求。从现今的酒店企业所提供的岗位性质而言,实习岗位多是较为繁琐、枯燥的岗位,酒店企业不仅仅要求实习学生能够完成好本职工作,也要学生在实习岗位上达到相应的服务态度及意识。但对于现今的实习学生来讲,在实习期间前期虽然能够较好的完成相关工作,但久而久之,就难以继续保持工作积极性,怨声载道、激情锐减,严重影响到酒店管理企业的服务质量。

2.2师资力量薄弱

本文对于部分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建设情况进行了相关调研发现,29%的教师是从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进行招聘择取的,从事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较少;另外,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职称呈现出较为羸弱的趋势,其中15%的教师仅为博士学历,76%的教师仅仅掌握着相关酒店管理的理论知识体系,但是对于现实的专业化酒店管理经验较为欠缺,难以指导学生在现实的酒店管理相关问题。另外,仅有28%的高职院校对于从事于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进行过相关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培训。整体来看,现今多数高职院校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建设较为忽视,没有真正发挥出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应有作用。

2.3教学模式存在欠缺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训练设施等众多要素未能与现今的酒店企业发展趋势相适应。比如在对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的调查显示,46%的学生认为现今的课程设置对于今后工作意义不大,以往教学课程培养模式过于陈旧,未能以酒店发展需求为着陆点进行相关课程或教学模式的调整,严重滞后于酒店企业需求发展。另外,相关调查数据显示,63%的学生认为现今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过于注重理论课程的培养,可能是高职院校受限于教学设施建设不完善、社会关注度低等原因造成的,致使众多学生很难在校期间切实体会到专业化的酒店管理模式。

3 提高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策略

3.1优化课程设置

面对多数学生在酒店企业实习期间遇到的岗位适应能力慢、服务态度差等现象,高职院校应该在校期间加强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合理设置相关专业引导教育课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酒店管理行业的重要性、特殊性。比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引入《酒店服务意识》、《前厅服务与管理》、等相关课程,让学生正确了解到酒店发展历史,纠正酒店管理就等同于伺候他人的偏颇认识,切实增强课程教育实效,从教学源头灌输正确的酒店管理专业化的职业意识。

3.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现今酒店管理理念、技术不断引进到酒店管理行业当中,相对薄弱的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建设与酒店管理需求日益形成明显落差。故而,酒店管理专业的任职教师更加应该注重于当今酒店管理专业的先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时跟踪酒店管理企业发展需求,汲取先进文化理论,授予学生当今酒店管理的先进文化理论,增强学生的理论功底。另外,高职院校也应该健全教师能力提升机制,有计划、有步骤的对于现今任职教师进行轮训,通过派送到相关酒店管理专业机构、邀请名师进行相关培训等方式拓展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的实践综合能力。

3.3加强实践教学

对于现今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于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的考察,而并非只是通过简单考核就能达到预定效果,其主要目的是旨在实践课程中内化为思想意识的转变,外化为实际行动的追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自身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真实的酒店工作场景,在实训过程中,有针对性设置工作情景,切身感受到工作情景以相对应的处理方法;另一方面,在實训过程中,要注重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训,特别是在实践过程的统筹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忽视。

4 结语

酒店管理专业对于满足人们的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的特殊专业技术,特别是在现今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酒店企业对于员工的职业意识培养愈加关注。因此,本文着重研究了现今的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发展中遇到的困境,从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以及优化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改进措施,以期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严辉华.浅析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2).

[2]程华宁,庞力萍.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意识养成教育之新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0(5):61-62.

[3]曾文诗.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酒店顶岗实习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3.3.

[4]赵晓芳.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意识养成教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47-49.

论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篇4

论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其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部分高职学生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为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更好地担负起国家法治建设的历史重任,必须突出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的作用,实行依法治校、创新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作 者:张国锋  作者单位:河南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系,464000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 “”(10)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法律意识   培养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 篇5

【摘要】高职教育是以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要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引导高职院校进一步转变观念,必须将职业资格认证的培养纳入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去。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职业资格 认证 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是以技能培养为,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教学外,应特别指出《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进一步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也指出“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强化就业能力培养,为实施“双证书”制度构建专业认证体系;有条件的示范院校要建立职业资格鉴定机构,其学生考核后可同时获得学历证明和职业资格证书。

双证书制度是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形势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制度设计,是对传统高职教育的规范和调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保证从业者素质的重要举措,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内部制度保证。确保职业院校的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就应改革传统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随就业准入制度的完善必将成为劳动力就业的门槛,它无疑对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有指导的作用。职业资格考核与鉴定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评价内容和手段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与国家职业证书制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两者的衔接是各自发展的内在需要。

目前,我国与职业相关的资格认证或水平认证分为两大类:国家强制性“执业资格认证”;非强制性“职业资格(水平)认证”。这类认证的特点是带有国家性、强制性、权威性和必须性。因而其认证必须由政府主持进行。职业资格(水平)认证同样也是与某行业的岗位有关,是对该行业或领域某一岗位的从业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水平、水平达到哪一个等级的评价。职业资格(水平)认证与执业资格认证的区别在于它是对某一岗位从业人员的水平或能力的一种评价和认证,往往不具备国家强制性和必须性。

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凭借其教育资源和各种优势参加到职业资格的培训和认证中去,和行业协会一起推动我国的中高级职业技术知识更新,人才培养与资格认证工作。与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努力推进我国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认证工作,共同构建符合我国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根本方向和主要目的具有一致性,二者都是以职业活动的需要作为基本依据。但二者又不能等同和取代。在高职院校中实施“双证书”制度,实际上是通过改革消除或减少两种证书的差异,增强两者一致性和兼容性。所以必须在高职院校学历教育中体现出职业资格培养,并使二者兼容融通。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衔接,是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中课程体系和劳动技能培训系统中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链接状态及相互间的作用和作用内容。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具体化。构建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衔接模式,就是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实质精华落实到高职课程体系中,以求两者的最佳结合。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参照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在一定的学段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包括课程总体方案(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及分科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分科目标两个层次的内容。高职教育的课程目标引导着高职教

育的课程及改革的总的方向,使其发挥与其他教育类型不同的功能。

高职教育作为高层次、高标准、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应该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目标之中,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发展目标的融通。如果课程目标不能适应职业标准的要求,学历证书就不能与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融通。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基本点就是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通。

高职院校的课程标准是教育标准与企业标准相融合的纽带,使高职课程标准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护部门制定的国家职业标准和相关的行业、企业标准相融合,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

在正确设定课程目标后,笔者认为,应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上下功夫。

合理的课程模块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融通的关键,不同的职业资格标准实质上反映了不同的课程的要求,而不同的课程组合反映了不同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的要求。模块式课程结构的设定必须应首先实现职业标准的模块化,标准结构应摆脱传统的、分析导向性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模式,采用职业功能分析指导下的职业功能模块结构。

课程内容是由知识、技能与态度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衔接课程内容的三要素各自内涵和比例不同,形成不同教学类型的不同特点。

高职教育课程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必须使课程内容将教育对象导向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的获得。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主要就是针对技能的要求而作。对于技术员类人员的技能要求应在一定的再造性动作基础上,着重发展创造性的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因此,应正确处理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关系。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技能是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确定的,而不是依据职业技能设定的要求确定。2 高职课程评价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

由于高职院校实行的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功能定位不同,存在着课程评价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内容不一致的矛盾。要达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较好衔接就须找到融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桥梁,即完善高等职业院校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职业技能鉴定和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接轨,建立起高职教育毕业生质量评价与技能鉴定体系,使二者之间能比较顺畅的互认。2002年12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高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意见指出:“要积极推动职业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学校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使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劳动力需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

根据上述有关文件精神,高等职业院校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执行国家有关教学要求前提下,根据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内容与要求,将职业技能标准的各项要求分解和量化,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使教学的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保证达到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

目前,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均已建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创造了较好的职业技能鉴定条件,为高职院校的“双证制”教育提供了一个有价值平台。

总之,在高职学历教育中注重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是必须的,这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以上探讨的问题外,还有其它方面的衔接问题,这需要在培训和认证方面起不同作用的高等职业院校和其它社会组织、机构积极推进,共同构建符合我国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参考文献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 篇6

一、更新教学观念,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突出高职特色

我们应根据高职教育发展和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 改变传统教学中类似本科的教育观念, 发扬高职新闻专业办学特色和优势, 首先要找准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在高职院校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上, 应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业岗位的需求, 以优化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主线, 全面推进新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竞争能力、“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新闻采编专业人才。为此, 高职院校新闻专业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一定要面向新闻岗位第一线, 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 了解媒体对所需人才的具体要求, 并根据调研情况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紧密跟踪行业技术的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 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 深入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法和教学技术, 理论以“够用”为度, 切实加强实训实践教学, 着重探求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二、靠“模拟”为实战夯实技能基础,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传统的新闻教育培养开口能讲、动手能写、脑袋能装、腿脚能奔走的“四能记者”。而今天的传媒业招聘的是既能为报纸采写新闻, 又能同时为网站、视频供稿的全能编辑记者。任何一样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充分的实践锻炼。作为打造高职新闻专业特色的一个重要手段, 实践课程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新闻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应用型学科, 实践锻炼更是培养新闻专业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途径。

在日常教学中, 应加大课堂实训的比重, 以模拟性训练为根本, 夯实技能基础。第一种方式是虚拟化的模拟运作, 如在课堂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完全传媒机构或者公司形态, 针对不同课程特点赋予学生不同的媒体与岗位角色, 设计不同的教学互动方法和教学目标。第二种方式是利用各种校园媒体进行模拟运作, 鼓励学生踊跃到校刊、校报、校广播站, 以及学生自己创办的各种刊物“兼职”或者“全职”锻炼, 以培养学生的新闻习惯, 开阔学生的视野。第三种方式是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活动。第四种方式是通过教师开设的短学期实训来完成特定的实践目标。

新闻教学另一个重要的实训环节就是实际岗位的实习实践锻炼, 将学生派到各大媒体, 进行实战操作, 通过在媒体单位的专业实习来体现。比如在每年固定的寒暑假, 鼓励新闻专业的学生到一些传媒机构实习, 使学生在实习中提高业务水平, 增强实践能力。在校内顶岗实习课内, 还可以由教师带队指导, 组织学生亲自到新闻媒体进行参观实习, 进行项目式实训教学, 力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这种实训实习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至关重要。

三、以“仿真”打造传媒实验平台,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新闻传播是一个高科技支撑的领域, 新闻教育中的采、写、编、评、摄等业务活动已与现代传播科技密不可分。这就必然要求新闻教育要有充分的技术实验条件, 以保障实验教学的需要。教育都要求学生“一专多能”, “多能”是指多方面的技能训练, 即网上采访、电脑编排、网络协统编辑, 而要想实现“多能”则必须有专业实验基地来提供支持。

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必须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比如适应新闻专业核心技能“采、写、编、评”的报纸编辑室、新闻演播厅、非线编机房、播音室等, 以创造模拟的媒体工作环境, 让学生在实验室中能够实际操作报纸和广播电视编辑的整个过程, 增加学生亲身体验媒体工作的机会。

四、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新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多学科融合的社会科学, 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 在教学上应充分发挥“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作用, 把学生引向“学习主人”的位置,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业内专家请进课堂, 充分利用好专家的知识和经验, 是办好新闻专业的重要砝码。根据新闻专业教学的特点, 在专业教学中应积极探索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 教学目标定位:

技能训练+思维训练。在新闻专业课程教学中, 不仅要讲授采写编评的专业技能, 而且要侧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例如, 在课程上针对具有代表性的新闻热点, 进行价值判断、确立观点, 就不同的观点和立论角度开展“课堂脱口秀”, 以接龙和辩论的形式进行说理和思维的训练。这样的训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的思维更缜密, 判断能力更准确, 表达能力也更清晰。

2. 教学内容整合:

采写编评+策划经营+多媒体。以往新闻专业教学侧重于采访写作编辑评论, 在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情况下, 我们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教学内容应关注前沿, 新颖鲜活, 激发学生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增加策划经营管理的内容, 同时对网络多媒体知识进行补充。

3. 教学方法创新:

多媒体教学+作坊式教学+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脱口秀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使用多媒体PPT课件, 将相关热点案例逐级链接, 并综合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建立系统的教学媒体资源库, 使得单一的知识点变成丰富、生动、直观、鲜活的素材和案例, 启发思考和自主学习。在新闻课堂上, 应使课堂成为一个制作新闻精品的作坊, 师生共同完成作品, 学生在相互观摩和点评过程中, 既能掌握所学知识, 又能了解互相不同的意见。针对一些新鲜、广受关注的案例, 在课堂上可以进行“脱口秀”活动, 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思维训练, 让学生跟踪思考热点, 并进行脱口秀练习, 这种自我发现、思考和顿悟的主动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当然, 新闻专业学生还要重视对人文学科的追求, 特别是历史、政治和语言文字。因此, 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也为了增加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机会, 也应使学生接受文、史、哲等人文学科教育, 政、经、法等社会科学的教育, 甚至计算机等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 鼓励学生选修文化、哲学、自然科学等课程, 以及财政、金融、法律、心理等课程。

综上所述, 高等职业院校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 要摒弃以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播, 忽视能力、品质、精神的培养的错误作法。我们已经看到: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才是高职层次办学的立足点, 培养出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有较强的新闻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高职毕业生, 才是高职院校新闻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摘要:高职院校新闻专业的职业特色的构建, 是目前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探求高职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必须突出高职的办学特色, 革新教育教学模式, 通过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专业技能训练的加强、教学教法的丰富和专业理念的培养, 积极培养高职新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闻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1]马佳明.当前高职新闻专业教育的困惑和思考[J].新西部, 2008, (18) .

[2]叶杰英.论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准职业人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1) .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 篇7

一校企合作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利因素

1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生动的职业环境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指出,道德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职业道德是道德的主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具体环境。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训练,开始有了与企业、市场、社会最直接的接触,他们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企业管理的规范环境、企业文化的人文环境、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中,按照实际的生产项目、工艺规范、操作要求等进行产品制造,实现了由学生向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转换过程。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不仅有职业操作技能的训练,更有人与人之间思想观念的碰撞,以及利与弊的冲突、取与舍的衡量等。正是在这种矛盾统一中,学生才能获得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风气、企业氛围、企业舆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中,老师传授的职业道德理论与企业要求相融合,并迅速转化到现实的职业行为当中,内化为学生的职业信念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实习、实训的岗位职责、用人标准、劳动纪律既是对学生的要求和约束,也是检验理论学习和道德认识成果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职业环境奠定基础。

2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形成

职业道德素质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作风等。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渐进、复杂的过程,从职业道德认知到情感的培育、意志的锤炼、行为的形成,都统一贯穿于职业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进行着道德体验,在真实的矛盾与冲突中会直接引起学生原有的道德认知与现实之间的不平衡,促使其能动性的产生,形成自身的道德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职业道德情感是在一定的职业认知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学生处于共同的企业文化环境中,企业文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在情感上接受自己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产生对职业的认同、欣赏、自豪的态度,树立敬业意识和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意志表现为职业者在追求职业道德理想过程中的心理控制能力。学生在企业工作环境的各种道德情境中,能够广泛深入接触外部事物,感受客观现实对自身的要求,从而产生职业道德需要,自觉实践道德规范,提升精神境界。学生在不断克服心理冲突,战胜、超越自我中,提高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增强克服困难和障碍的毅力,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志品质。职业道德行为是在正确的道德意识支配下,在一定的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一系列有道德意义的具体行动。校企合作能为学生在岗位实践中实现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提供条件,学生在企业工作环境中按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要求制定相关制度并严格执行,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行为。

3有利于职业道德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种理论化、知识化的、在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的德育,这种脱离实践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理论灌输很难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了从理论灌输到实践参与的转变,学生在实际参与、实践体验中理解和认同道德规范。在岗位实践中,通过学校指导老师和企业管理人员对学生的引导,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要素的德育作用,充分挖掘实践参与过程中的德育功能,加强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劳动态度教育;诚实守信、团结合作、艰苦创业的职业品质教育;遵守劳动纪律、严格执行劳动规范、科学规范操作的行为规范教育;立足基层、在艰苦环境就业创业、建功立业的职业理想教育。通过校内外相结合、理论灌输与实践参与体验相结合的职业素养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做到德育与技能共同提高,高技能和高素质共同促进,把高职学生培养成先进科学技术的直接转化者、国家财富的直接创造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者。

二、校企合作中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举措

1充分利用企业德育资源,共同打造职业道德教育平台

在校企合作中,优秀的合作企业不仅为高职学生提供了专业技能发展的平台,也为他们提供了思想和心灵成长的空间。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管理思想、企业规章制度、企业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都能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丰富的德育资源,和企业开展多方面的合作。一是校企双方共同讨论制定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安排、考核标准等事项。二是增加人员往来,企业可以吸收学校的教师到企业来学习企业对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和管理的方法。学校也可以聘用优秀的一线技术工人师傅作为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兼职教师,充实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力量。三是邀请一些企业的老总或优秀员工到学校做敬业爱岗方面的职业道德讲座或报告。四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职业道德的考核标准,作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参考指标,对学生将来的就业起到积极的意义,使学生真正重视职业道德的学习。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只有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的基础上,采取校企互动的教育模式,才能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endprint

2成立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指导管理部门

校企合作中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学校的需要,更是企业的需要。作为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有重要作用。就企业而言,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因此,校企要建立、健全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负责、齐抓共管、多管齐下的德育领导管理体制,并由学校学工处、就业实训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企业人力资源部共同组建一个职业道德教育指导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校企合作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统一协调筹划工作,学校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调研,担任校企合作基地的德育指导老师,一方面,获取企业对学生表现的反馈信息,以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定期在企业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生活困难、心理困惑、思想状况等,帮助学生处理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在职业岗位实践中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保证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可聘请企业优秀员工担任德育指导老师,利用他们自身的感人事例教育、感染和激励学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先进典型、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积极性。

3确保经费投入和完善激励机制

校企合作中要把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校企双方在协商制定学生实习实训德育计划、明确目标、制定德育实施方案和工作条例外,更重要的是要保障经费的投入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在经费方面,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的倾斜,将德育合作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因为对企业来说,提高产品质量和追求效益最大化是它们生存发展的前提,把相当数量资金投在实习学生的德育教育中,目前对大多数企业来说都不会积极响应。当然,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毕竟是校企双赢的事情,校企双方有必要加大德育工作费用投入的范围,如经常性的德育工作经费、大型宣传教育活动经费、组织德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的经费,以及德育课程开设所需经费及德育工作者的待遇等。另一方面,政府、学校和企业要建立稳定的德育激励机制,通过表彰奖励、舆论宣传,解决合作过程中德育系统动力的激发问题。如设立校企合作政府奖励资金和补助资金,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促进校企德育合作快速发展。学校和企业可以采用提供奖助学金、教学金等方式,对德育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和德育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促使校企全面、全方位、全员、全程育人氛围和德育工作积极性的形成,激发学生提高自身德育素质的自觉性。

4完善学生德育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

通常学校的德育考评都是以检查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情况为重点,采取笔试、平时上课表现或几次模拟实践为依据,考评的主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班级辅导员,这样的考评具有片面性、不够客观,直接影响德育的有效性。在校企合作中,学生的实习、实训多数在企业进行,企业和社会对学生德育的评价很重要。因而,高职院校要联合合作企业,把对学生的品德考核纳入校企合作管理体系,也作为企业指导老师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实现德育考评主体多元化。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的考评由企业的管理人员或师傅、专业实践指导教师等共同进行,根据学生的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岗位适应能力、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工作能力、创新精神等学生德育素质进行全面考察。学生在校期间日常行为表现由系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给予评定。在内容上也可将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的表现和感想、企业调查报告以及其他校内外社会实践的参与情况和心得体会、课堂答辩等内容纳入考评的范畴,这样的考评更全面,可以弥补传统德育考评方式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姚芬.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下德育工作特点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朱正平.论高职“工学结合”的德育优势及其体现[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

[3]胡孝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德育创新思路[J].职业时空,2010(12).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 篇8

培养探析

史成泽

[摘要]会计职业判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主观活动,贯穿于会计过程的始终,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扩大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会计教学带来巨大冲击。本文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整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师资队伍结构等方面对新准则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培养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高职会计专业职业判断能力

[作者简介]史成泽(1966-),男,宁夏中卫人,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讲师,会计师,研究方向为高职会计教育。(宁夏银川750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7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 “高职会计专业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史成泽(项目编号:2007-292-80)

2006年初,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2007年1月1日起已率先在上市公司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实现了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体现的是导向原则,突破原有行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严格规范会计行为的局限,打破了会计人员的传统思维习惯,扩大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建立在会计专业基础上的一种判断,它是会计人员面临不确定会计事项的情况下,按照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依据企业自身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料,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逻辑分析能力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采用准确的会计处理原则、方法等进行合法合理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会计职业判断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培养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构筑与完善支撑会计职业判断的环境,是保证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是未来会计人员队伍的主力军,他们职业判断能力的强弱,将影响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以及会计工作的质量。作为会计职业准备阶段的能力培养,应直面社会发展和经济管理的客观要求,更新教育观念,将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培养过程中,并 1

体现于培养各环节。

一、现行高职会计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方面存在的差距

(一)教学理念方面

目前高职会计教育的教学观念仍然停留在以专业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上,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重视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学生的能力拓展,没有真正树立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观念,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专业结构方面

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方向的设置仍然延续或套用原来会计专科教育的设置方式,以会计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来确定学科体系,以强化学生会计核算能力为主。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不注意职业判断能力和知识结构的优化,导致学生会计知识面过窄,学科分离严重,缺乏开放性和弹性,难以适应培养高职会计教育定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

(三)教学方式方面

目前会计课堂教学一般采用的仍然是单项传输式教学方法,教师的课堂教授成为学生学习和知识来源的主要渠道。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表现出:重教有余,重学不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结果,轻过程;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等。这种教学方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其结果是学生虽然掌握了对常规会计业务进行处理的技巧,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准则中没有明确规定,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职业判断的业务,就缺乏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

(四)实践技能训练方面

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下,实践教学环节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教学安排上缺乏整体考虑,仍偏重理论性内容,实践教学课时偏少;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实训教材不完善;在会计实践技能的训练方式上,是在校内进行验证性模拟实习,着力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实践教学层次较低,教学组织过于粗糙。上述因素导致现行会计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职业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和人才市场对会计人员的要求相悖。

(五)考核评价方面

目前高职会计教学的成绩评定仍然采用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要手段的考评方法。基本特点是:重理论,轻实践;重期末,轻平时;重记忆,轻理解。这种考核评价结果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不能公正衡量学生的全面素质,不能满足能力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致使考核评价不准或失实。这与新准则下会计专业技能的掌握体现与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现实要求严重不符。

(六)教学师资方面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会计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观念陈旧,缺少具备职业特色的“双师型”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大部分会计专业教师毕业于财经院校或综合性院校,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就担任教学工作,在教育学及相关知识方面比较薄弱,缺乏与会计学科相互渗透的边缘学科知识,缺少对企业会计实际工作的真正了解。有些教师知识老化,不善于主动学习,经常将落后的、早已更新的会计知识传授给学生,真正熟悉新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理论的会计教师很少,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培养。

二、高职会计教学要以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为核心,构建新型会计教学模式

(一)以培养职业判断能力为主线,更新会计教学理念

多年来,我国一直把核算和监督作为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下,会计的职能已延伸和扩展到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控制企业经营活动等方面。会计职能的演化结果表明,以单纯的会计理论和技能为目标的会计教育专业能力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向综合的专业能力即职业判断能力转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必须构成职业教育会计课程的主线。教学中,教师在思想意识上应注重对学生职业判断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进行会计职业判断,它给各相关利益人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新会计准则体系下,过去长期实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所造成的轻判断、重统一的传统必将发生根本性变革,这在客观上要求学生树立职业判断意识,养成会计职业判断的思维习惯,以适应时代要求。

(二)丰富专业基础知识,整合会计法规教学

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是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基本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因此,在会计课程体系设置上,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适当加大基础课程的比重,通过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系统全面的会计专业知识;通过经济、管理、金融、证券、计算机技术等相关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课程体系中还应增加提高判断能力的课程,如网络会计专题、环境会计专题、会计案例分析、行业会计比较、企业纳税筹划等课程,扩大学生的知

识视野。另外,许多院校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开设了经济法、税法、国际商法等法规课程,课时总量不少,而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有必要从提高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出发,容纳更多的评析性内容,将这些法规课程整合成一门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使学生能更为透彻地理解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养学生高水准的职业判断能力。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

教学方法的改变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在会计教学方法上,必须改变传统的单向传输式教学,将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启发科学思维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在涉及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时, 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剖析具体会计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各种实际会计问题,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当中,提倡师生平等自由地探讨问题, 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方法, 激发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的学习兴趣,加大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组织力量编写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学案例,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创新和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师生的双向互动,真正提高学生在会计计量确认方面的判断能力和运用能力。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基本职业判断能力

职业判断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实践训练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模拟、案例、课业等多种形式,创造一定的会计职业情景,使学生体验会计职业的工作过程,完成会计工作任务,在行动过程中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会计实务操作技巧和具备一定的实操经验。其次,担任实践课的指导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不能过于细致,限制学生思考能力的发挥。不能把需要职业判断的要素都作为已知条件给学生全部列出,要允许学生出错。对于出现的错误,指导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对于典型错误,教师要详细分析原因,明确理论依据,提出判断标准。再次,将会计职业判断融入会计实训教材,把需要由会计人员做出判断的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会计方法选择、会计估计等事项列入会计实训教材。把一些非常规业务或创新业务纳入实训内容,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判断选择,去自我评价。这样实践学习就不仅是理论教育的巩固,更是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

(五)改革考试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职会计教育应该调查市场对高职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考察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以此为导向,改革考核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的方向是变静态、单

一、应试式的考评制度为系统、动态、多样化的考评制度。考评的范围要广泛,要覆盖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各个方面。考评内容要由针对具体问题、独立知识点的考评向综合性、系统性知识的考评发展。高职会计教育考评的内容要全面,不仅要考虑学生掌握知识量的多少,解题方法的熟悉性,还应考评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分析、判断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考核。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增加平时成绩考核的分量和难度,增加能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内容。考评的方法要多样化,可尝试口试、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方式,全面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综合运用的能力,减轻学生期末考试负担,促进学生平时学习的积累,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六)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专业师资队伍结构

各高职院校要按照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会计人才的要求,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会计教师队伍。具体做法:一是引导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及时把握国际会计动态、掌握最新会计准则,加强资本市场运作原理、市场经济制度下会计制度的改革方向以及西方市场经济规律等方面的培训,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为会计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二是与实际工作单位建立密切、稳定的联系,有计划地安排会计模拟实习指导教师到实际工作单位进行实习和挂职锻炼,使教师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切实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三是鼓励校内专职会计教师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参加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资产评估师、高级会计师、会计师等社会职业资格考试,丰富实践经验,真正成为具有职业特色的“双师型”教师;四是聘请实践经验丰富、业务素质高的企业财务总监、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负责人等会计实务界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和学校的专职教师一起开发课程内容,组织课程教学,高效地实施课程运作,切实加强在校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 篇9

于 滨1

(1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 基础社科部,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职业道德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核心。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的实际情况,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对策

Abstract: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s the core of mor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Based on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students’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tatus and the problems of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ethics,and probed the effective ways of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ethics.Key word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ethics;status;Countermeasure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及必备的道德品质。职业道德情感培育是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职业道德情感渗透在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行为之中。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素质之

一。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专业分工越细,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也越高。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的职业综合应用人才为基本任务,以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培养为本位,因此,要求其学生不仅要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而且对我国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严峻挑战,积极探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从总体上说,目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此我们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深刻的思考,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改进。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缺位和偏差,造成当前不少大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缺失和错位。

由于当前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致使不少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状况令人堪忧。在职业价值取向上,不少学生存在市侩庸俗化趋向,职业道德认识明显呈现多元化、实用化、功利化的倾向,部分学生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荣誉意识、敬业意识不断弱化;相反,他们的经济意识、个人意识、利益意识不断强化。在职业道德评判上,不少学生观念含混模糊甚至十分错误。奉献意识弱化,过分看中工作待遇,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敬业精神,更谈不上爱岗,工作上稍有不如意就辞职而去。据调查,大学生毕业生离职的原因主要有个人觉得工作条件过于艰苦,对工资等待遇不满意。个人因没有责任心和不遵守纪律,拒绝公司去外地工作的要求遭公司辞退,而因能力和业务水平问题离职的却很少。这些虽然不能全面的反映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主流问题,但至少说明当今大学毕业生缺乏敬业爱岗、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精神和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品格。

2.教师职业道德及教学水平严重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标准的形成。

现在,教师队伍的道德状况总体是好的,但是也有少数教师理想淡漠、工作责任心不强。有的视教师职业为“铁饭碗”,满足于上几堂课、坐几天班,工作热情不高。有的教师把学校作为“跳板”,“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缺乏职业道德,不认真备课,讲课“海阔天空”。教师中存在的诸多不健康的职业思想和行为在言传身教中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有些学校师资缺乏,任意由别的无课教师来担任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这些教师不具备德育工作的专业知识,教学中以灌输职业道德规范为主,难以取得实效。因为如果只进行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而不研究为什么要具有这些职业道德规范,不研究如何在职业中实现这些职业道德规范等等。那么,这种职业道德教育就难免流于形式。①

3.有关职业道德的理论不成熟,教育理念落后。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任何实践活动都需要理论的支持,而理论的成熟程度直接影响实践的水平和成效。我们以为,在高职高专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根源在于理论不成熟。理论不成熟主要有

两种表现,其一是对职业道德的学理探索不够,不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精神;其二是对职业道德教育理论探索欠缺,职业道德教育理念落后。严格地来说,这两个问题与其说是高职高专学校的问题,毋宁说是学术界的问题,因为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也是不到位的。②

4.职业道德教育方法不得当,教育效果不理想。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育思路狭窄和方法落后。一些学校没有确立全员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把职业道德教育只看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管理者的责任。目前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关“职业道德”的定义仍局限于“人们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总和”,它强调职业道德是一种规范。教师没有全方位职业道德教育意识,只重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缺乏对道德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把职业道德教育只看作是在专门的课堂中的活动,很少在所有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识。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思想状态,教育方法没有针对性, 不重视教育方法创新,缺少吸引力,采取单调沉闷的说教形式和简单生硬的灌输方式,达不到引导和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措施

面对当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了搞好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增强其实效性。

1.以学生为主体,以自我教育的方式学习职业道德,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目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缺位和偏差,根本原因是照搬了原来大学本科道德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模式。为此,必须以学生为本、建立适应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职业道德教育新模式,加强引导,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职业道德是一种依靠内心信念、行业传统等维系的内心立法。加强自我教育,更容易使学生把一定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形成稳定的职业道德的人格品质,变成自己的行动。所以,必须启发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做到自律、自省。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组织,团结着一大批兴趣相同的爱好者,他们拥有很强的个性意识和人际交往意识,在配合学校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团还可以通过开展多种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倡导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社会公德,倡导诚实守信、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等职业道德规范。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意识,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的关系;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互相交流、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促进学生整体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2.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政治立场、品德修养、敬业精神、治学态度和行为举止,对学生都有着最直接、最强烈的影响。学校必须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切入点,建设一支符合要求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队伍,这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完善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其更加适应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教师要不断提高对学生的教育能力,具备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勤奋进取精神,积极争取社会和家长的支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培养学生,以亲情和爱心关心学生,以文明的行为举止等人格力量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同时也必须认识到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树立全员育人的意识,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决不能只单纯依靠领导、职业道德教师。

3.加强职业道德规范的学理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职业道德教育的本质是认真做事与真诚待人的统一,是忠职敬业与服务民众的统一。做事的原则是认真敬业,尊重规律,科学精神是其核心内涵;为人的原则是真诚热情,乐于奉献,人文关怀是其基本要求。职业道德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③同时,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例如,案例教学法。即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引入一些典型的职业道德案例,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向学生提供真实的价值冲突情境下具体的职业道德体验, 从而使学生达到理解职业道德精神, 内化职业道德规范, 塑造职业道德品格的目的。还可以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职业道德教育者要关注社会职业道德实践, 要研究社会职业道德实践, 要把握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职业道德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从而能够与时俱进, 创新职业道德理论。

总之,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帮助学生成功地实现由职业道德他律向职业道德自律的转化, 促进职业道德价值的内化,从而改变高等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被动局面。

参考文献:

[1] 夏令海.谈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教育与职业.2007.10:P60

[2] 刘宽亮.高职高专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状况及对策研究.运城学院学报.2006.4:P78

[3] 刘宽亮.高职高专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状况及对策研究.运城学院学报.2006.4:P80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in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YU Bin1

(1.Zhejiang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College,Hangzhou

上一篇:城外传媒新闻平台:新闻软文推广写作与传播策略下一篇:于祖国的诗歌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