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院校加强校企合作的应用论文(共10篇)
浅谈职业院校加强校企合作的应用论文 篇1
浅谈职业院校加强校企合作的应用论文
一、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现状
(一)校企合作,产教结合
从学院发展的历史沿革来看,由安钢职工教育培训中心改制组成,具有长期校企合作的基础。为充分发挥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蓄水池的作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学院管理着1所安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安阳市职业教育中心),是河南省唯一的中高职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中职的校企合作项目为学院校企合作拓宽了道路。中高职一体化管理全面实现了资源共享,人才共用,加大了统一性和互补性。学校教育必须扎根于社会,扎根于企业,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做到育人与用人校企一体的合作。自以来,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略有成效。70多家企业成为学院师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院与北京安博教育集团合作办学开设了动漫设计与制作冠名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经过实习,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与北京圣明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培训轮式动力伞飞行员,经过系统专业培训,学生已能独立翱翔蓝天。
(二)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1.“订单”式培养模式由用人单位确定人才标准,提交订单,然后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和数量进行培养。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通过签订协议书,明确三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根据岗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确定培养方案。企业派老师到学校讲课,通过讲课等形式把企业的用人要求传达给学生。学生在校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在企业和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毕业后即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企业录用“订单培养”毕业生的录用率高达90%。本院动漫专业与北京安博教育集团进行的合作就属于这种形式。
2.“互动型”培养模式“互动型”培养模式建立在学校与企业形成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主要表现为:由学校负责学生文化理论课、专业基础课教学;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和设备原料,学生到企业或企业提供的实训实习基地进行实训、实习。如果毕业生达到企业用人的标准,就可以与所实习企业签定就业协议,到相关的单位上班。安阳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京圣明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培训轮式动力伞飞行员所进行的合作即属于这样的形式。
3.“冠名班”培养模式“冠名班”培养模式分别即学校开设以企业命名的班,实行“订单式”教育,毕业后,冠名班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就业(也有少数学生毕业时自主选择就业)。冠名班的学生是定向培训,在校时所接触的课程、掌握的技能、了解的企业文化,都与冠名企业有关。这种定向培养的合作形式,实现了企业先进生产技术与校方雄厚师资力量的强强联合,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模式。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与鹤壁天海汽车科技集团联办的“天海班”、“中德班”皆属于这种模式。通过这种培养模式的合作,本院已成为天海豫北汽车教育集团委员单位。
4.“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与企业工作交叉交替进行,在企业岗位上学习操作技术,到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就业。这也是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正在探索的一种培养创新型、职业型、技术型的各类复合应用人才的新途径。如,学院服装专业与温州大田公司联办的服装刺绣班学生一年级在学校学习理论课和专业课,二年级上半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工作,下半期再回到学校学习。通过这种交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毕业后,学生多数都到相关行业就业。
5.委托培养模式委托培养模式的合作渗透到招生、教材、教学和就业等重要环节,学校为企业“量身定做”所需人才的培养计划,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委托企业实习。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高校教育与社会培训的局限,可按照企业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设计课程和制订教学计划,并用学制的一半时间让学生到工厂学习专业技能,成为走出校门就能上岗的实用型人才。同时,也有助于企业解决劳动力短缺、员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与安阳煤化工集团、安阳新磊化工集团的联合办学即属于这种模式。
6.“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由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共同出资、共同办班、共同经营的一种“双赢”新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企业得到符合其人才规格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得到上岗即就业的专业技能,学校得到发展所需的经费及师资支持,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学院与北京航盾空港技术培训有限公司联合培训空港服务和民航商务专业人才;与广东白云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联合培训紧急救援专项人才暨直升机飞行员即属于此种培养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形式松散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有校企合作项目的专业,虽签订了合作协议,但落实还不到位,尚未进行实质性的合作,不能保障校企双方的需要。
2.合作层次浅,主要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形式最主要的是学生实习,其次是订单教育,参与其他形式合作的学生数量较少。从企业来看,多数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是为了解决用工的问题,很少与学校有深入开展有关教学、教研、科研活动,合作开发科研项目。从学校来看,学校的工作重点也是简单停留在为学生见习、实习、就业去联系企业的层面上,学校参与企业解决生产难题、技术革新、项目攻关等活动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3.短期合作多,长期合作少,缺乏长效机制目前企业到学校招聘学生,往往是由于生产经营过程中急需补充员工,这种合作也意味着短期和阶段性。企业很少向学校提供生产设备、信息和技术人员,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长期的合作意向,没有形成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有时,校企合作仅是出于校方某领导的关系,一旦出现领导调换,合作项目也会随之中断。由于缺少对企业实际需求的了解,学校培养的学生很难准确满足企业的需要。
(二)对策与建议
1.建立良好的运行和协调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关键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产教结合必须是双方的,双赢的。学校应当创新现行的管理体制,建立务实高效的运行机制,并组建校企合作工作小组,专职负责协调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建章立制,明确企业和学校双方的责、权、利,保障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校企合作项目最终形成既不拘泥于某种特定形式,又处于学校统一领导下有序开展的格局。
2.发挥“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优势,是校企合作的保证学校要经常组织管理干部和教师到企业参观、调研,组织教师到企业学习、见习,有能力的要顶岗实习,亲身体验企业的管理和文化氛围,了解现代化企业生产情况、管理模式和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开阔视野,增强教师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校还要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高技能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也应高度重视,合理安排,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生产骨干技师、项目负责人等抽调到学校担任兼职及临时教师,给学生授课。
3.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配套,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社会需求、企业需求是衡量学校培养人才质量高低的尺度。因此,在学校的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业务能力的岗位要求、课程的开设和教材的选择上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紧贴区域经济需求,共建校企合作专业。可邀请企业管理者和技术顾问共同商议专业设置,让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二是企业参与教学管理和决策。三是以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共建校企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导向改革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学习,注重对能力的评定和实践的考核。实践证明,学校与企业必须建立长期、稳定、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真正做到育人与用人校企一体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对学校资源与企业生产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拓展办学空间,强化人才培养的合力,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特别是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让学生在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得到有效的职业指导、就业信息和就业帮助,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两类不同社会组织的结合,校企合作体现的是高职院校对技能人才在教育制度和培养制度上的创新。学校为谋求自身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使得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能有机结合,实现与市场接轨。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的同时,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校企合作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将成为一项长期且有效的技能人才培养制度。
浅谈职业院校加强校企合作的应用论文 篇2
齐齐哈尔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多年来, 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走校企合作的发展之路。2011年以来, 我校与齐齐哈尔华工机床有限公司、红旭达科技有限公司、齐一机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等企业签定校企合作协议, 校企合作共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及“企业课堂”等, 分批次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生产实习, 毕业后到其企业就业, 并组织教师到基地参加企业实践。
1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针对岗位要求训练, 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 学校在校企共建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习基地设立“企业课堂”, 让学生学习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设备的操作、使用、制造、安装与维修等。企业聘请我校的高级专业教师为技术科研顾问, 学校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学生的技术实训指导导师。2011-2013年, 组织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400余人, 分批次到实训基地参加“企业课堂”学习, 企业领导与学校结合岗位工作必备的职业能力要求, 有针对性的安排学习和训练内容:结合数控加工中心设备讲解原理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 结合岗位工作内容要求训练操作流程、刀具使用, 训练学生认识掌握设备结构、操作要领, 查找、排除故障要点, 熟悉维修技能技巧等。
“企业课堂”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训练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些在校园里学习并不刻苦的同学, 开始对知识有了渴求欲, 主动提出问题的多了, 下课仍在钻研的多了, 并深有感慨地说:“在企业课堂学会的东西我们印象深刻, 当他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时, 家长赶来向学校表示真诚的感谢, 说没想到孩子会这么有出息。企业看到学生能很快独立顶岗, 非常满意, 尝到了校企合作的甜头, 对校企合作积极性更高了, 积极与学校签订“订单协议”。
实践证明,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企业课堂”是学生提高岗位技能水平、职业能力和适应工作、生活环境能力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实操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在全省及国家技能大赛中连续荣获个人、集体第一名和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2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参与企业生产实践, 是培养“双师”队伍的必要条件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要求, 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有组织有计划的组织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2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实践的地点选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企业, 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包括:现场考察, 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上岗演练, 熟悉企业相关岗位 (工种) 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参与产品开发、技术改造, 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教师实践与学生实习相结合, 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 不断完善教学方案, 改进教学方法, 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并了解企业职业道德标准,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文化基础课教师和管理人员到企业见习参照以上内容进行, 作适当调整, 时间适当缩短。
实施的办法为: (1) 学校制订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规划和实施办法。 (2) 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必须按学校统筹安排的计划到企业参加实践工作。新教师上岗前必须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1-3个月的专业实践训练; (3) 在职教师实行“工教结合”。专业课教师结合本专业特点, 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 学习掌握在课本中了解不到的鲜活知识, 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通过企业实践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 全面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4) 文化基础课教师和管理干部以现场考察观摩为主。了解企业需求和发展状况, 为深化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 开发校本教材提供依据。
实践证明, 要培养企业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就要求教师既要有能教善教的本领, 又要有工程师的能工善工的能力。在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凡是积极参与共建实训基地的老师, 通过组织学生顶岗实训, 自己研究工作流程、岗位技术特点, 制订教学方案, 开发实习项目, 编写实习指导书, 其自身的实践能力、工作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3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创建运行管理机制, 是提升工作成效的有力保证
成立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咨询委员会, 聘请行业和企业专家为学校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 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学校专家型专业实训指导导师, 定期组织研讨活动、共同商议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确定教学计划, 定期反馈交流学生实习实训情况和效果, 实现了与校企合作、教产结合、工学交替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建立并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 (1) 建立专家指导咨询委员会全体成员例会制度。 (2) 建立完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企业课堂等实习管理制度。 (3)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 (4) 建立完善责任保险与实习报酬监督检查制度。 (5) 建立电子信息和文档档案管理制度。 (6) 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 共同监控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教产结合的工作过程更加复杂, 责任性也更大, 双方协调管理好实习的全过程十分重要, 只有明确责任,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才能保证稳步健康发展。
4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根本条件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 提高其综合素质, 服务于企业和社会。通过合作不仅能将企业的设备、技术人才等资源共享, 更重要的是将企业文化、管理经验、科技知识等融入到我们的实训基地之中;让老师、学生在实习、实训中感悟到企业的文化理念、技术水准和做人的诚信态度、办事准则等等。在基地实习训练的同学, 能被企业文化所熏陶, 对公司的某一产品、技术熟悉和掌握后, 很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例如, 同学们通过基地训练后, 很好的掌握了设备的编程使用, 专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就业时受到企业的青睐, 收入也有了明显提高, 一部分很快成为技术骨干。近三年来, 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都在98%以上。
实践证明, 学生在共建实训基地学习和训练后, 很快就掌握了当前业界最新产品的应用和技术, 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大提高, 这样的学生无论在哪就业, 都会得到社会的欢迎。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职业素养 篇3
关键词:中职院校;校企合作;职业素养;互利共赢
中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职责,同时我们的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以及在就业竞争和职场竞争中的表现也直接决定着中职院校的兴衰成败,因此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而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应用型人才的稀缺为我们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却有很多职业院校因为发展迅速而忽略了其本质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有所放松,导致近些年来中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这也引起了一些社会舆论。因此不论外界环境如何,我们仍要坚持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为社会输送理论基础扎实、职业素养过硬的应用性人才。
近些年来有很多的中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而采用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学
生通过在企业在岗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地认识到实际工作与在校学习之间的巨大差距,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性的一个提高的过程,同时这种特殊的学习时期还能够让学生提早介入到实际工作之中,对真正的职场竞争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也为学生在毕业时将要面对的就业竞争做好了充分的热身运动。
在开办校企合作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要给予学生在校内的教育以充分的重视,让学生能够具备优秀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优化课程组合,提高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推陈出新,充分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就是要选择适当的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或者是建立彼此共赢的战略合作关系,并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定向的培养,提高我们教育的针对性,这样不但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同时还能够极大地减轻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压力,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就业;再次我们要及时地收集社会发展的信息,以
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为导向,避免闭门造成的培养方式,做到“走出去,迎进来”,提高我们培养方式的生存力。
一、将企业文化接近校园,开展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开展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校企合作的内涵之上,而不是形式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在合作的时候充分利用企业中企业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和熏陶的作用,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吸收和理解程度。
1.近些年来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国家对于职业教育也是在财力和人力方面大力地支持,很多学校都进行了扩建或者是异地重建,将合作企业的文化引入到校园之中,我们可以将一些建筑物或者校园中的道路冠以企业的名称,以校园的硬件设施为载体来宣传合作企业的文化。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十分注意学校硬件设施与合作企业文化要保持高度的协调和统一,不能只注重表面,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因此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提高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内涵,以最为合适的方式突出这种合作方式的重要意义。在将企业文化的内涵尽可能的彰显出来的同时,将学生以人为本、育人成才的重要目标体现出来。
2.在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合理地找到企业文化与我们校园文化内涵的契合点。因为不论是校园文化还是企业文化,其主要作用都是服务于其组织群体的发展。而不同的是校园文化服务的是学生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发展,企业文化服务的是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利益。例如在中职院校中学习终身,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很多学生都是以此为人生准则进行自己的学习,而这种以学习为第一目标的理念在当今很多政府机关或者是私营企业中都是当做企业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就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一个完美的契合点,我们可以对这个契合点进行着重的宣扬,既要求学生作为学生要勤学不辍,作为员工也要保持学习状态,不断地取得进步。
3.在校企合作的时候,我们应该在企业文化进入到校园一定的时间之后,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深度的融合,在办学的过程中开展带有浓厚企业文化色彩的教育活动,因为企业的需要就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应该以此为向导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打破以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方法,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来进行培养方式的调整,全方位地提高校企合作的内涵,深度地挖掘企业文化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巨大作用。
二、建立有机的校企合作互动机制
在我国中等职业院校办学宗旨的其中之一就是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为当地的制造业企业输送技术型的人才。这就表明,中等职业院校从办学宗旨上与企业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们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都需要社会和企业的广泛参与。而近年来在中职院校中广为另行的校企合作办学,正是这种密切关系的集中体现。这种合作的机制要保持高度的互动性,因为这种合作关系是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而存在的,企业为学校的教学计划以及培养过程提供了目标,而学校为企业提供了他们实现企业发展和利润增加的人才。这种共赢关系体现在:
1.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能够为我们的中职院校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教学环境,对我们自身教学工作是一种创新和突破,同时也能够让我们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及教学目标的锁定更加具有实践性和针对性。而随着合作机制的不断深化,企业会更加深层次地进入到校园之中,学校能够通过这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来逐步地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保证我们的教育特色。另外在校企合作中,我们通过毕业生在合作企业中的表现来向社会展示我们学校的办学质量以及社会和企业服务的水平,并且借助这种既是帮助又是监督的合作关系来保证我们办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和服务水平的逐渐提高。
2.对于企业来说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丰富的收获的过程,首先,企业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由于企业与学校的关系很深,企业可以在学生还未毕业的时候就对学生进行定向的培养,缩短学生在毕业之后与企业的磨合时间,使学生及早地进入到工作状态而为企业服务;其次,这种合作关系是互动的关系,企业也可以将自己在岗的员工送入到学校去进行继续教育,培养出更为适合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最后,企业通过这种互动的合作关系可以借助学生在专业技术研究方面独有的优势,也可以借助学校信息和技术方面的服务,对自己的新产品和新技术进行研制和开发。
总之,在中职院校的办学过程中,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对于中职院校的发展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通过深度化的合作关系真正地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既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应用型人才,又向社会展示了学校的教育质量以及服务水平,也借助企业的力量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计划以及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俞兰芳.注重职业素养培养.提升技校生就业能力[J].职业,2012(27).
[2]张排房.探索校企合作发展.创新职业教育模式[J].江苏高教,2012(6).
浅谈职业院校加强校企合作的应用论文 篇4
财经系物流管理专业(三年学制)2010年开始招生。截止目前,有2010级物流1、2班(50人),2012级物流1、2、3班(152人),2013级物流(46人),共计6个教学班,2010级物流1、2班已经顺利就业;2012年9月10级物流(50人)、2013年9月11级物流(126人)、先后到北京苏宁物流基地顶岗实习。从物流管理专业开始招生,物流教研室提出“课证融合、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的2+1人才培养模式。2+1是指2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实习。为了实现企业实习,物流教研室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校外合作企业的签订
为了保证优质的校外合作企业,李国莉书记利用三河人力资源,亲自带队先后考察了雪花啤酒、汇福粮油集团、汉王科技等有名的企业,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初步确定了合作意向。李国莉书记和李树晗主任还不辞辛苦带队考察了北京招商局物流集团、北京苏宁物流基地、天津中外运物流公司等专属物流公司。经过对外出考察企业的充分了解和对比分析,最终确定了公司实力雄厚、专业对口、待遇相对较好的汇福粮油集团、北京苏宁物流基地最为优先考虑的合作对象,并和他们签订了校企合作意向书。
二、校企合作的实施
1、实施情况
根据合作协议要求,我们派出了10级物流管理专业50名学生到北京苏宁物流基地顶岗实习,这些学生被分配到了仓储岗、配送岗、客服岗顶岗,1个月后换岗,通过不同岗位的实习锻炼学生的多技能。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报酬,这50名学生最后有7名学生和北京苏宁物流基地签订了就业协议书,有的学生月薪达到了5000多元。剩下的43名学生是因为找到了更好的工作,从而没有留在苏宁公司。今年9月份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126名学生到北京苏
宁顶岗实习。
2、校企合作的保障
为了创造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首先,财经系专门成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校企合作的领导。
其次,系领导的大力支持。李国莉书记和李树晗主任定期和不定期的与企业的领导进行电话交流和面对面的商谈,保证了校企合作企业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再次,专门人员负责。在合作期间,我们还派专门教师对学生的顶岗实习专门指导,并不定期的进行沟通,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校企合作可以使三方受益,尤其是学生毕业后可以实现零距离高质量就业,提高就业档次。
物流管理教研室
浅谈职业院校加强校企合作的应用论文 篇5
摘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打造品牌的本质要求。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过程中,教师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对于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工作的绩效的考核和认定是关乎教师个人利益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各高职院校在考核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简要地分析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绩效考核的难点和问题,并且提出了初步对策。
关键词:绩效考核;校企合作;高职
0引言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型高级人才,这样的人才必须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1]。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各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过程中,教师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限制,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绩效较容易考核认定,对于教师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绩效的考核和认定正处于探索阶段。
1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进行绩效考核的难度分析
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进行绩效考核的难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校企合作工作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参与校企合作的主体包括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校企双方合作工作的开展能否成功,不仅仅取决于高职院校,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是企事业单位对校企合作的态度。在目前学校以工作结果为绩效考核依据的原则驱动下,教师为了校企合作工作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学校的绩效考核中经常无法被认定,从而削弱了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参与校企合作工作的动力。
1.2考核内容多样化
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共同实施生产性实训项目,进行技术开发和推广;技术人员相互兼职,进行“双师”素质队伍建设;开展工学交替、订单式和现代学徒制等类型的.人才培养;企业对学生实习的支持,含教学认识实习,顶岗实习,就业实习等;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接收企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等;有效发挥高职院校的设备资源,进行产品外加工;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科技服务、技术创新等社会服务;校企共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学生管理模式,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2]。校企合作工作是一条线,这条线穿起了高职院校的招生、教学、人事(教师培训)、就业、创新创业等工作。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工作是一个系统,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进行考核和认定,难度可想而知。
1.3考核标准难以量化
建立一套考核指标体系,其是否具有科学性,关键看能否对各指标进行量化,并且能够对量化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校企合作项目虽然名目繁多,但是对大部分项目难以量化考核,只能通过定性的方式进行考评打分。在定性的考核时,考评者的主观印象往往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不利于考核工作的客观公正。
1.4缺少必要的佐证材料
虽然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已有一段时间,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对于各高职院校来说,校企合作属于开拓型的工作,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基于校企合作工作模式、形式和层次,衍生出名目繁多的合作项目,究竟这些合作项目需要什么样的材料来佐证,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影响校企合作工作绩效考核的因素很多,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工作在整体上存在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时,对校企合作办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校企之间多处于浅层次的合作,这部分绩效对于教师个人的影响不大,相应的对这部分工作的考核和认定就更加不重视。
2.1考核目的不明确
多数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绩效考核目的不明确,没有考虑到校企合作工作的特殊性,将其视为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考核的一部分。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和满足培训的需求。校企合作工作费时费力,短时间内往往难以看到成效,需要参与方的持续投入,对这类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就不能仅仅看短期的成果[3]。
2.2考核标准不科学
目前从可以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来看,一些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参与校企合作工作考核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师提交材料,学校组织有关专家来集中判定的方式,仅仅考核材料的数量,为了量化而量化,对材料所反映的工作的内涵,基本没有进行考核和甄别。因此这样的考核方法缺少公正性、考核标准也不科学、针对性也不强。
2.3考核程序不规范
考核程序是否规范直接影响考核结果的真实准确,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绩效考核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程序尚处于探索阶段。实践中绩效考核程序缺少稳定性,随意改变规则的情况时有发生,与教师缺乏绩效反馈与沟通也是考核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绩效考核流于形式,结束后不及时分析和反馈考核结果数据,不能充分利用考核的过程和结果来促进工作,因而达不到考核的目的。
3改进校企合作教师绩效考核的对策
3.1树立正确的绩效考核目标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明确校企合作绩效考核的目的,考核本身不是目的,通过考核引导教师积极投入到校企合作工作中去,不仅仅是为了学校发展,更重要的是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
3.2构建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有关管理部门要考虑到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工作的特殊性,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工作[4]。例如:把整个校企合作工作看作一个大系统,根据工作开展的流程,设置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按该级指标所属工作的特点设置相应二级指标,二级指标的设置可以按照该级工作的全流程,也可以仅设置主要工作为考核指标。根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可以酌情设置3级指标,以开展更细化的考核。每个末级指标要设置相应的考核标准,并赋予具体的量化分值和权重值,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总积分,并且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以期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师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实际情况。
3.3制定规范合理的考核流程
考核关乎教师的个人利益,在依法治校的要求下,制定科学的考核流程,可以保障考核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可以保障教师的权益。高职院校应在每学年初,由学院与教师共同制定该年度的个人校企合作工作绩效计划;学年工作开展时,学院有关部门要对教师的工作给予必要的指导;学年末进行绩效考核,待结果出来后,要由参与绩效考核的部门领导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反馈交流,听取教师个人意见,使考核结果更“人性化”,更能起到激励的作用[5]。
参考文献
[1]杨群祥,熊焰,孔繁正,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基于校内实习公司培养学生职业素质[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颜彩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3]林润惠.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法、策略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赵善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考核指标体系[J].石油教育,2012(2):39-42.
[5]丁玉萍.浅析高职院校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绩效考核[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147.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协议 篇6
甲方: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乙方:
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企业培养既有良好职业素质又有实际操作的应用型人才,双方同意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甲方在乙方挂牌建立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类专业教学实习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使双方互惠互利,甲方所属系部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不影响乙方正常生产的前提下,派学生到乙方实习,乙方根据学生实习期的内容的项目、课题给与适当安排,并派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以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实习内容,为毕业后服务于企业奠定良好的基础。甲乙方双方组成实习实训领导小组,对实习实训学生进行教学实习指导和管理。
第一条合作内容
一、甲方为乙方提供的合作内容
1、甲方根据乙方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提供管理咨询、培训和管理服务,在技术培训等方面优先满足乙方的需求,在双方协商一致的情况下满足乙方临时性用工需求。
2、甲方确定实习基地名称和牌匾的制作,并通过各种渠道在相关媒体上进行宣传报道,以扩大企业知名度。
3、甲方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初步确定每次实习的时间、内容、人数和要求,提前三个月与乙方联系,与乙方共同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和安排。经乙方确定后实施。
4、甲方委派专人负责管理实习学生的行政事务,并参与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其他教学组织管理工作。
5、甲方教育实习学生严格遵守乙方的各项管理制度、劳动制度、保密制度。
二、乙方为甲方提供的合作内容
1、乙方充分利用企业的行业优势,对甲方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
践教学等方面进行研讨,并参与甲方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并提出意见或建议,与甲方进行管理项目合作的教学研究。
2、乙方按照甲方教学计划,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实习内容、指导实习过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
3、乙方对甲方实习的学生进行管理,并根据甲方需要为学生提供管理或技术讲座和岗前培训,并对甲方实习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相关的评价和考核。
4、乙方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和素质,可优先双向选择优秀毕业生就业
第二条协议的履行、更改和终止
一、甲乙双方应积极履行协议内容,为使上述各项合作顺利实施,甲乙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沟通渠道,及时沟通,共同督促协议的贯彻执行。
二、本协议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进行修改或补充,本协议的修改和补充内容将构成本协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如一方未遵守本协议的要求,经协商无法达成一致时,另一方有权终止本协议。
四、如有不可抗力导致本协议无法履行,本协议自动终止。
第三条其它
一、其他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二、本协议于双方签名、盖章之日起生效,本协议有效期为年,经双方协商同意,可以续签。
三、本协议正本一式四份,双方各持两份。
甲方: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乙方:
(公章)(公章)
代表签字:代表签字:
浅谈职业院校加强校企合作的应用论文 篇7
一、改革的主要依据及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 坚持与IT行业发展实际接轨, 合理定位, 找准中职计算机与应用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 因地制宜, 将通识教育与专门教育有机结合, 改革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课程模式, 建立与技能型计算机应用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新型计算机与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考核机制, 形成中职计算机与应用专业的特色课程模式, 并对广西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信息类建设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
二、改革的国内外背景分析
国外职业教育起步较早, 并形成各自的特色, 如英国的核心技能培养体制、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美国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等。国外多年的职业教育实践证明, 这些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符合其国家发展的需要, 并为他们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技能人才。学校计算机与应用专业自2002年成立前后, 先后进行过计算机应用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产业调研, 对社会需求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广泛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 提出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研究报告, 技术专业的知识构成不像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那样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 而是由与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相关联的有关知识和职业世界的有关知识所构成。技术专业知识强调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计算机专业就是一个“技术专业”, 计算机技术平均3~5年的技术更新周期, 对专业实施教改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需要。
三、改革的基本思路
1.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 以广西北部湾区信息产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情况为指导, 确定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 实施“产教相融, 项目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 以行业情况分析及专业工作分析为基础, 制定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和项目, 结合信息产业对计算机人才的专业知识的需求设置学习领域与实训典型课题, 构建专业“宽基础、多模块”的课程体系, 并进行基于该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及特色教材的建设。 (3)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关于“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为指导, 构建专业信息化平台, 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
2. 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依托合作企业, 以“内培、外聘、优化、提高”为基本思路, 通过校企双向互派、引进和培训提高, 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教学教研能力、德育工作和职业指导能力, 同时完善教师聘任制度、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考核评价办法、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培养与使用管理办法、校企合作教师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 开展“校企一体, 互聘共建”的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由行业企业专家引领, 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牵头, 企业技术能手兼职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优秀教学团队。
3. 相关专业群建设。
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三个方面建设实现新的突破, 带动学校信息类专业群整体水平的提高, 使专业特色更加鲜明。
四、改革试验的主要内容
1. 探索融合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基本原则, 我们为适应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用人需求, 在计算机与应用专业实行了弹性学习制。为配合不同的就业方向, 我们博采众长, 融合了“订单式”、“工学交替式”、“双证书制”等三种各具特色的教育培养模式, 形成“工学交替, 三岗保证, 揉合进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 建立“岗位驱动式”课程体系。
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 建立适合中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 形成“岗位驱动式”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三年来, 有近500人选择了该模式, 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大部分成为了网络管理的人才, 如钟绍春、陈志曹成为钦州农校网站建设的主要骨干。
3. 形成多证书认证的技能鉴定模式。
学校的计算机与应用专业分为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计算机平面设计方向、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方向, 专门化知识, 根据岗位的具体要求确定, 三个专门化方向均有相对应的技能鉴定认证模式。 (1) 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应的就业岗位有网络管理员、微机调试员、计算机网络公司技术员和销售人员, 而与此相对应聘的考证种类有计算机等级证、ATA证书、CEAC网络管理员、OSTA证书。 (2) 计算机平面设计:相应的就业岗位有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员、办公室文员、计算机及相关产品的销售人员, 而与此相对应的考证种类有计算机等级证、ATA证书、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培训证书 (CAD) 。 (3) 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相应的就业岗位有办公室文员、计算机及相关产品的销售人员, 而与此相对应的考证种类有计算机等级证、ATA证书、CEAC办公软件应用专家。
4. 构建与职业资格鉴定相衔接的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终结性课程考核评价, 其评价标准单一, 评价过于滞后, 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 无法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质量, 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而弹性学习制的实施, 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配合这种学习模式, 我们在开设专门化方向课程时, 采用了与职业资格鉴定相衔接的教学评价体系, 即考核方式公开, 考核题库公开, 考核时间灵活多样, 学生可选用参加课程考核或鉴定考核等不同的方式来获得课程成绩。为使每个考核点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巩固, 还采用了小项目过程考核, 累计评分的方式。整个评价体系既强调过程的监控, 又突出与社会考核的衔接。
五、改革的支持条件
1. 项目成员的研究能力保证:
本专业共有专兼职教师23名, 专任老师18名。其中, 高级职称教师3名;中级职称教师8名;研究生学历5名;本科学历12名;专科学历1名;“双师型”教师12名, 占67%。同时, 学校还聘请了5名企业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积极参加本专业实训教学教改等人才培养活动。
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多年来, 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依据市场需求, 注重依托行业企业, 与区内外多家企业保持稳定、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学校与广西南宁凯程科技电子有限公司、广州唯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纬创资通 (中山) 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富桂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学生顶岗实习、教师企业锻炼等方面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
3. 经费、设备、人力和场地支持:
本项目的研究, 我们做了一些前期调查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工作, 学校从经费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投入160万建成了3个实训室, 建有8间计算机房, 4间多媒体教室, 新聘了5名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
4. 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学校自2001年就全面实行了以弹性学习制度和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建立起有中职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 为此项目奠定良好的基础。
5.“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课程, 为提高学校主动适应市场的应变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002年学校从改革课程结构入手, 实行“大类专业、小专门化方向”的培养模式, 构建具有“大专业, 活模块”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还开设了60多门的全校性任意选修课, 充分满足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愿望。
六、改革的效果评价
1. 教改项目前后作用比较。
(1) 新建计算机教室4个, 新增校外实习实训基地5个。在项目实施前, 只有6个计算机教室, 2个校外实习基地。 (2) 培养3名学科带头人, 7名骨干教师, 20名“双师型”教师, 聘请3名企业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 使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知识结构更趋合理。在项目实施前, 没有学科带头人。 (3) 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98%以上的受训学生考取了计算机专业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而在项目实施前, 这一比例为70%;理论考试及格率达96%以上, 平均分达78分以上, 比项目实施前有所提高。 (4) 解决了教学内容与实训设备、技能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在项目实施前, 所使用的规划教材与学校现行的实训设备、与毕业生的技能要求不相适应。在项目实施后, 项目组加强了教材建设, 并根据国家技能鉴定完善了教学内容, 形成了与学校的实训设备相配套、与技能鉴定要求相适应的教学内容。 (5) 构建了“岗位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校企共同的管理机制, 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工作;坚持“双证书”或“多证书”制度, 毕业生“双证书”取证率达到94%, 企业的满意率达98%以上。 (6) 服务地方行业成绩显著, 对外宣传交流明显扩大, 每年完成职业能力培训和鉴定810人次以上, 在项目实施前, 每年完成职业能力培训和鉴定350人, 新增一倍。
2. 教改成果。
在学校领导、全体教职工关心、支持帮助下, 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我们实现了“三大突破、两样整合、一个鼓励”的改革目标, 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办学规模稳定。由于学生知识面得到扩大、创造力得到增强,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明显提高, 社会适应性显著增强, 近年来学生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9%,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优良率在82%以上。
摘要:立足于中职学历教育的办学定位,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办学,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着力推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创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 把学校建设成“区内领先、行业驰名、全国有名”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浅谈职业院校加强校企合作的应用论文 篇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规范、保障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发挥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机制,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根据《教育法》《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校企合作是指职业学校和企业通过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机构、共享资源等方式实施的合作活动。
第三条校企合作实行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促进支持政策、服务平台和保障机制。
第四条开展校企合作应当坚持育人为本,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致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坚持依法实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合作协议,保障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坚持平等自愿,调动校企双方积极性,实现共同发展。第五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校企合作工作的统筹协调、规划指导、综合管理和服务保障;会同其他有关部门根据本办法以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职责分工,做好本地校企合作有关工作。
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应当统筹、指导和推动本行业的校企合作。第二章合作形式
第六条职业学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合作,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等资源。
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
第七条职业学校和企业可以结合实际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以下合作:
(一)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合作设置专业、研发专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教学标准以及教材、教学辅助产品,开展专业建设;
(二)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或职工培训方案,实现人员互相兼职,相互为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实践、学生就业创业、员工培训、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等提供支持;
(三)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开展学徒制合作,联合招收学员,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
(四)以多种形式合作办学,合作创建并共同管理教学和科研机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及学生创新创业、员工培训、技能鉴定等机构;
(五)合作研发岗位规范、质量标准等;
(六)组织开展技能竞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试点、优秀企业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七)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合作方式和内容。
第八条职业学校应当制定校企合作规划,建立适应开展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组织方式和管理制度,明确相关机构和人员,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健全质量评价制度,为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升级提供支持与服务;增强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研发的能力。
第九条职业学校和企业开展合作,应当通过平等协商签订合作协议。合作协议应当明确规定合作的目标任务、内容形式、权利义务等必要事项,并根据合作的内容,合理确定协议履行期限,其中企业接收实习生的,合作期限应当不低于3年。
第十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举办或者参与举办职业学校,设置学生实习、学徒培养、教师实践岗位;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在职业学校设置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机构。企业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学习成果,可以依照有关规定和办法与职业学校教育实现互认和衔接。
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情况应当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第十一条职业学校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行业组织,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与相关企业以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等方式,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职业教育集团应当以章程或者多方协议等方式,约定集团成员之间合作的方式、内容以及权利义务关系等事项。
第十二条职业学校和企业应建立校企合作的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度,定期对合作成效进行总结,共同解决合作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合作水平,拓展合作领域。第三章促进措施
第十三条鼓励东部地区的职业学校、企业与中西部地区的职业学校、企业开展跨区校企合作,带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十四条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激励政策、脱贫攻坚规划时,应当将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作为重要内容,加强指导、支持和服务。
第十五条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指导、协助职业学校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应当充分发挥作用,根据行业特点和发展需要,组织和指导企业提出校企合作意向或者规划,参与校企合作绩效评价,并提供相应支持和服务,推进校企合作。
鼓励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建设互联互通的校企合作信息化平台,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平台发展、实现信息共享。
第十六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把校企合作作为衡量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基本指标,在院校设置、专业审批、招生计划、教学评价、教师配备、项目支持、学校评价、人员考核等方面提出相应要求;对校企合作设置的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应当予以支持;应当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开设专业,制定专业标准、培养方案等。
第十七条职业学校应当吸纳合作关系紧密、稳定的企业代表加入理事会(董事会),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审议。
职业学校设置专业,制定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应当充分听取合作企业的意见。第十八条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学徒制培养。开展学徒制培养的学校,在招生专业、名额等方面应当听取企业意见。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需求的企业,可以与职业学校合作设立学徒岗位,联合招收学员,共同确定培养方案,以工学结合方式进行培养。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在招生计划安排、学籍管理等方面予以倾斜和支持。
第十九条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部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鼓励省级人民政府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试点,对深度参与校企合作,行为规范、成效显著、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和相应政策支持。各级工业和信息化行政部门应当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情况,作为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及其他有关示范企业评选的重要指标。
第二十条鼓励各地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校企合作。鼓励各地采取竞争性方式选择社会资本,建设或者支持企业、学校建设公共性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基地、研发实践课程、教学资源等公共服务项目。按规定落实财税用地等政策,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和企业参与办学。
鼓励金融机构依法依规审慎授信管理,为校企合作提供相关信贷和融资支持。第二十一条企业因接收学生实习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支出,以及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依法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企业,可以按规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应当鼓励职业学校通过场地、设备租赁等方式与企业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并按规定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促进职业学校与企业人才的合理流动、有效配置。
职业学校可在教职工总额中安排一定比例或者通过流动岗位等形式,用于面向社会和企业聘用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等担任兼职教师。第二十四条开展校企合作企业中的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具备职业学校相应岗位任职条件,经过职业学校认定和聘任,可担任专兼职教师,并享受相关待遇。上述企业人员在校企合作中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可视同相应的技术或科研成果,按规定予以奖励。
职业学校应当将参与校企合作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内容,具有相关企业或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在评聘和晋升职务(职称)、评优表彰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对待。第二十五条经所在学校或企业同意,职业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根据合作协议,分别到企业、职业学校兼职的,可根据有关规定和双方约定确定薪酬。
职业学校及教师、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职业学校和企业对合作开发的专利及产品,根据双方协议,享有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的自主权。
第二十六条职业学校与企业就学生参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和学徒培养达成合作协议的,应当签订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议,并明确学校与企业在保障学生合法权益方面的责任。
企业应当依法依规保障顶岗实习学生或者学徒的基本劳动权益,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足额支付报酬。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克扣。
第二十七条推动建立学生实习强制保险制度。职业学校和实习单位应根据有关规定,为实习学生投保实习责任保险。职业学校、企业应当在协议中约定为实习学生投保实习责任保险的义务与责任,健全学生权益保障和风险分担机制。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负责对职业学校、政府落实校企合作职责的情况进行专项督导,定期发布督导报告。
第二十九条各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将校企合作情况作为职业学校办学业绩和水平评价、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以及行业组织,加强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监督、指导,推广效益明显的模式和做法,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做好管理和服务。
第三十条职业学校、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不得损害学生、教师、企业员工等的合法权益;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由相关主管部门责令整改,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浅谈职业院校加强校企合作的应用论文 篇9
[摘 要]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现已成为了目前高职院校的核心问题。当前的主要问题注重于对政府职能的追问,及政府如何提供政策扶持。对校企合作如何落实合作效果,同时对政策导向予以审视考察不多,而推动校企合作双方积极性以及培育竞争性市场环境应是政策引导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政策依赖;示范建设;校企合作
1 对校企合作成果的认可差异
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而言,包括课程、师资、实训等多方面的合作使培养的人才紧跟市场需求,通过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人才培养符合职业人培养逻辑,课程教学理念跟上了时代需求,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强了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内涵得到提升,教学资源得到更新,学院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方面均得到了积极促进。
从政府引导角度,高职院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的规律。而这一规律在现阶段体现为办学主体的变革。避免职业教育成为本科教育的翻版,同时也深化了职业教育职业性的特征。对企业而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双证课程”的开发等;而以“订单班”为标志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则更偏重于企业角度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校企双方共定人才培养方案为保证教学内容符合职业岗位需求,在企业人力需求上得到了满足。在保证实习实训条件、教学资源共享基础上,企业能驱动人才培养规格最大化地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对学生而言,由于有了更好的求职机会,通过适应工作需求的岗位知识学习,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职业人的素养,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就业。这一多赢局面目前的尴尬在于,一方面学校存在过于依赖政府对企业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性的推动,另一方面企业依赖学校加强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适用”。同时学生依赖于学校完全符合岗位需求的教学内容和预定的工作岗位提供。而政府则依赖于将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共同纳入到职业教育的框架中,保证双方达成服务于人才培养的一致。
这些矛盾因出发于不同的`利益追求,实际减弱了校企合作的成果。在教学目标上,培养“适用”人才,还是“有用”人才存在争议;在就业竞争力上,学生满足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人才的规格,与高学历人才存在差异;在企业人力资源追求上,岗位适应性与廉价劳动力存在矛盾;在政府引导层面,无论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规格乃至企业需求都不是单一部门能够决定的。
2 如何理解政府角色
政府引导始终与其职能定位相关,政府的职能应通过法律得到明确和恰当的界定,同时拥有民主和透明的决策程序。在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层面,教育主管部门启动的示范建设计划尽管起到了高职改革的积极作用,但在政策发布上,作为政府引导的政策毕竟不同于由高职院校自发而形成的需求,对此,“外源性的政策借鉴在执行中应保持政策变迁时必要的内部连贯性和继承性,重视对政策学习借鉴中的动机与实效进行评估监控,防患政策执行中目标与中心任务的偏离现象”。
有论文分析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之间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规则资源等多个方面,最后显示“目前,学校所能获得的校企合作方面的经费支持主要来源于中央的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企业获得的校企合作方面的财政和税收优惠基本没有”。
由于政府掌握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众多资源,而校企合作从改革办学主体的层面需要企业的介入,这一行为本身必然会带来利益驱动这一重要问题。如果市场上没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供企业使用,企业对培养符合自身岗位需求的职业人将存在明显的投资冲动。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重视与当前社会人力资源环境的关系就成了主题。对政府乃至高职院校而言,经常需要探讨的是企业经营利润来自哪里?人在企业中的利润奉献情况如何?
缺少对社会当前人力资源需求现状的分析,进行自上而下一刀切的校企深度融合的改革,往往意味着在政府引导下的从众行为,尽管“浅层次的校企合作会导致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下降,教学成本提高”,对高职院校而言,其主管部门毕竟是政府而不是社会或者企业,在校企合作的惩罚机制未建立以前,深层合作的利益驱动往往还是依靠政府的资金及倾向性政策引导。
3 校企合作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支持
在政策层面对校企合作进行支持,与在政策层面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不同。以示范建设为例,通过中央财政出资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师资、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建设,由于从中央到地方两级拨款,对高职院校以项目管理为手段进行约束,管理内容具化为每一个项目的完成。对示范建设的验收可以简单地从建设方案到任务书,逐项进行核对,而对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则缺乏一定的量化标准。
以骨干高职建设为例,对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要求是“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高职院校主体的多元化作为校企合作改革的初衷,必然存在责、权、利的分配。按照严格的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政府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替代市场的作用,而在于增进市场的作用,也就是主要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来维护市场秩序,保持公平竞争,为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创造条件。示范建设作为项目,由(政府)投资,学院自筹、社会捐助等形式,含有通过校企合作改善办学条件的初衷。而从企业角度审视,在课程设置上,贴近岗位工作内容的教学内容改革,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参与教学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师傅带学徒的企业培训模式;在教师使用上,缺少企业灵活的薪酬奖励制度,而受高等教育职称、课酬标准限制,以有限教学资源从事企业高昂的员工培训工作;在实习实训设备使用上,生产性实训的原材料损耗和产品利润对比上缺乏企业追求利润这一自主目标的约束。体现在校企合作中,正是这些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储备、员工培训、技能鉴定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只要政策保证这些做法有助于人才培养,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发展,校企合作就能成为校企双方自发的行为。
浅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多种形式 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校企联盟理事会,开展专项合作型,校企一体型,以人才需求为导向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职业教育的核心应是在强化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受教育者的职业素养,才能培养出达到社会、企业要求的合格岗位从业者。
缩短职业教育和企业用人之间的差距,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的多种方式,共育人才、共享资源,既能拓宽就业方向,又能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和风险。
校企合作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它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合作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只有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才能够达到培养为生产、 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目的,才能真正实现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教育者与劳动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1成立校企联盟理事会
一方面企业亟需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又难适应企业的“口味”,成立校企联盟理事会的目的就是化解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要脱节的矛盾,可充分集中发挥校企资源优势,创新“政、行、校、企”四方联动的合作办学体制,共同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合作办学长效运行机制,使联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校企合作能够常态发展。
首先,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各职业学校间的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合作双赢,服务地方经济,实现资源共享;
其次,有利于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合作办学联盟理事会的学生资源、教学资源和生产资源的优势,共同组织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实现学校定向培养,避免人才拥挤和缺口,保障人才输出的均衡性, 确保企业对口使用。
例如,各地区已经成立的职教集团可将地区的企业资源与行业对口的职业院校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根据本地区企业用人的规模,结合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发展。
2开展专项合作型的校企合作形式
专项合作型的校企合作形式是指企业将自己的某项技术融入到学校的教学中,校企双方采取“岗位定向专班培养”育人模式,成立企业专班,推行“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并重的课程体系。
企业可安排企业工程师入校教学,把企业整套人才培养标准移植到合作院校, 对专班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和技术认证服务,与学校共同培养符合该项技能要求的合格学生。这种合作形式可最大程度地缩短企业用人和学校教学间的距离,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从一入学, 他们就有了明确的职业目标,能够迅速地进入职业角色,一旦进入企业成长也很快。
但是,这种培养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由于是专项合作,学生的技能相对单一,对于未来转岗的学生有一定的弊端。
3开展校企一体型的校企合作形式
校企一体型的校企合作形式是学生将在公司各个岗位进行全方位、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
在进入企业之前,学生可先完成一部分的课程内容,然后阶段性的到企业顶岗实习,也可集中完成大部分的课程,集中时间到企业的各个岗位轮岗。不管选择哪种形式,在岗位实习后都需要重新回到学校再进行有针对性地理论和技能学习巩固。
这种学习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实效性:
(1)能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零距离结合起来;
(2)能将基本技能操作与企业实际运用有效结合起来;
(3)能将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
(4)能将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融合起来。
此种校企合作方式的弊端就是由于学生要不间断的到企业实习,对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上带来了一定难度,但如果管理制度完善也是可以避免的。
4校企合作的基础是以人才需求为导向
目前,校企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本人觉得职业教育的一切的诉求点和归属点还是落实在企业的人才需求上。在这个基础上,校企共同确定专项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可以构建以项目教学为主线,基于生产项目的做中学课程体系,创建合作教育工作站,搭建“做中学” 课程实施平台。
也可以以实际生产项目为载体,创建集项目教学、现场教学、顶岗实习、技能鉴定、职工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 “岗位流动课堂”。技能现场在哪里,课堂就设在哪里。真正实现企业的需求在哪里,学校的教学着眼点就在那里的合作模式。
【浅谈职业院校加强校企合作的应用论文】推荐阅读:
职业院校中的校企合作07-07
本科院校旅游管理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论文08-3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10-26
校企合作职业能力08-24
校企合作之职业技能07-17
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08-03
高等校企合作职业教育10-27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06-04
加强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