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构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新模式(精选6篇)
校企合作构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新模式 篇1
校企合作构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新模式
近年来,随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与素质拓展活动的深入,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加工制造专业群技能型学生社团得到了较大发展,对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较大的补充作用。然而在其他专业群技能型社团建设中,定位不清晰、目标不明确、社团整体规划不够、机制不完善、管理制度欠缺、硬件条件低下、指导乏力、活动开展流于形式、活动经费不足、会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导致社团组织松散、管理无力,缺乏向心力、凝聚力和生命力,最终造成专业型技能学生社团形同虚设。
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应紧扣“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带来的契机,将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建设纳入专业建设体系范畴,开发设计基于校企共建的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培养出的中级应用型技能人才应面向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所急需,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应围绕企业生产过程这条主线来进行开发与设计,作为服务于专业学习的学生社团及其活动也必然要积极向企业生产贴近。只有与企业生产活动紧密结合的社团组织,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培育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社交能力、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等素质能力的“第二课堂”的功能,而与企业生产同步的学生社团组织及其活动也最能引起企业单位与学生个人的关注和热情,并实现校园与企业的互动和对接,使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从而充满无穷活力与拓展空间。因此,基于校企合作,打造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成为学校学生社团发展的方向。
一、校企合作建设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的主要目的是在团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会员个体角色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应变能力、职业操守与素质,通过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渗透教育,缩短会员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所以必须拥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并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较好地将社团组织、专业行业、社会与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培育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优化平台和会员自我完善、自我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其基本思路和方法如下:
首先,校企合作搭建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的组织机构形成以“专业社团委员会”为核心,以“学习兴趣小组”为基本单元,合作企业、学校、专业、团委、学生会、班委会、团支部等多方联动的组织机构,并纳入专业群主任、科室主任、学校分管领导的日常管理工作职责范畴。
专业型社团的管理层是以政治思想好、技能强、成绩优良、素质较高、责任感强的学生为主体,以具高度责任心的社团导师(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企业指导员、辅导员和下班党员加以辅助,保证整个机制的流畅运转。
其次,校企合作建设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规章制度是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基石,一套有效的规章制度是社团组织正常运行并充满活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力保障。
一是建立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评审机制,由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委员会全程负责,对成立社团从“申请―审批―考察―考评考核”这一过程程序化、规范化,定期对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的活动数量和质量、社团影响、社团的内涵建设等进行评估,对社团从经费、奖励、评优、支援帮助等方面予以倾斜,以达成竞争上进之目的。
二是导师与班主任联动负责制为改变以往指导教师指导力不足,对社团工作缺乏热情这样一个局面,设定导师资格必须经过专业社团委员会的资格认证,一般由“双师型”专业教师及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大师傅组成,由其带项目入校,负责对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的指导。同时强化对其考评与考核,实行量化管理,将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计入工作量,并实行奖惩制度,对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并在评优评先及职务职称的晋升等方面纳为计分项目。对于不达标者,扣除相应工作量,并取消其导师资格。班主任起连带辅助作用,并纳入其日常工作考核范围。
三是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对学员进行考核和激励,对于合格的学员,奖给德育学分,同时将学生的表现与综合测评分、助学金、奖学金、评优评奖、选任学生干部、推荐就业等挂钩。
四是社团学生干部竞聘由团委与专业群进行组织和协调,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自我内部管理,因此,社团学生干部是其运行是否良好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社团学生干部的产生主要实行竞聘制,选取有责任感、动手能力强、社会能力较好、专业基础好的学生担任,由委员会拟定评优激励机制,并定期对其进行业务培训,开展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活动经验交流,促进个人与社团共同成长。
五是活动经费监督与审查制将企业财会制度引入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的账目管理,并由委员会进行监督并定期审查,使账目清晰,经费使用透明。
再次,校企合作地开展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是发展的灵魂,要以专业为依托、行业为背景、企业为支撑、生产实习基地为平台进行。每次活动的设计要力求丰满丰富,要计划性强、组织到位,要以“四化”(目标明确化、过程程序化、管理规范化、质量标准化)为活动准则。通过校企合作,基于企业生产与生活选取活动项目,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为专业教学服务,同时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将会员的专业性、企业性、社会性有机融合,能较好地提高其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能力及社会能力,有利于培养技能型、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最后,校企合作规范社团资金筹集与管理社团活动资金是社团进行正常活动的血液,而以往的学生社团组织主要依赖于会费收取、学校投入等方式进行经费筹集,由于资金来源途径不宽,金额数目有限,常常导致资金链短缺,从而使企业参观学习、专业技术讲座等很难开展。而基于校企合作,对于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的组织活动不仅结合专业的学习,同时配合企业的宣?鳌⑽挠樘逵?、生产、营销、技术改革和项目开发来进行,由合作企业对活动进行相应资助,如从宣传或项目预算中划拨,就能较好地缓减社团经费紧张的状况。同时将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移植到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内,不仅规范了社团经费管理,使内部账目清晰,也使会员能提前感受企业文化与财务制度,有助于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
二、基于生产过程的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的建设实践
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直接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是专业建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建设原则是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背景深度结合,将学生的课余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企业的生产活动、公司的文化生活、社会和企业的创新活动等有机融合,构成培育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平台。要打造好这个平台,使之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和生命力,就要从前述的机构机制、规章制度、社团活动、经费等各个方面进行精心设计。我校加工制造专业群根据专业目标,与中联重科、有色重机等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基于设计、制造与销售为现代生产过程中的三大主要模块,着重设计和打造了“创新设计协会”“数控加工技术协会”“普通机械加工技术协会”“软件操作协会”“产品营销与售后服务协会”五个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电子信息专业群根据专业目标,与威胜电子、汽车“4S”店等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基于设计、制造与销售为现代生产过程中的三大主要模块,着重设计和打造了“创新设计协会”“电子技术协会”“汽车电子维修技术协会”“产品营销与售后服务协会”四个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建筑工程专业群根据专业目标,与东方红建筑集团等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基于设计、施工与销售为现代生产过程中的三大主要模块,着重设计和打造了“创新设计协会”“建筑施工技术协会”“产品营销与售后服务协会”三个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
为使这些社团得到更强劲的发展,我们在按前述思路与方法成立专业社团委员会的同时建立了专业党支部与团支部,将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作为其日常工作的内容之一,实现组织覆盖。学校采取专业社团负责人制,与辅导员成一线,配备值班导师、专业主任助理辅导,将所付出的劳动纳入绩效考核中的工作量,以提高积极性,使指导有力。同时,强化了这些社团组织的专业性,并将其作为专业考核内容的一部分。这样从工作机制、组织建设上有效保证了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的正常运行。
同时,我们着重加强了社团学生干部的培养,提高了社团干部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我们通过委员会从思想理论和工作方法上对社团学生干部加以指导,充分发挥社团干部的主动性,并定期举办社团干部培训班进行交流学习,提高其在工作能力、人际交流、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素质,从而在根本上促进了社团的发展。为保证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还注重社团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层次梯度与延续性,由二年级学员任会长,一年级聘用副会长一名,并将下一任社团核心成员的培养也纳进社团干部的考核内容。在社团活动的设计上,我们与合作企业中联重科、威胜电子、东方红建设集团进行精心打造,利用创办“中联班”“威胜班”“东方红班”的契机,结合专业教育目标,立足于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拓展,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科学设计,让专业社团会员去培训基地企业岗位、参观、实习,与师傅、企?I技术及管理人员沟通交流、学习。通过行业企业观摩、专家指导、参与工程项目技术改革、参与企业系统培训、各类技能竞赛创新设计大赛、科普活动、技术讲座、实验室和实训室的建设与辅助教学、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研讨与交流、周末义务维修及传授技术或现场咨询、暑期参加企业流水线的实际顶岗生产等活动形式,形成一个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交流沟通与技能实践平台,极大地深化了职业性,使会员深入企业生产生活,深深地打上了企业的烙印,使会员们提前接触行业、企业的职业精神与企业文化,树立质量意识和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形成爱岗敬业、对工作尽心尽责的品质,较好地培养了会员人际关系与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凝聚力,并使其获得归属感,增加其社会经验值。
自从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组织成立并加强建设以来,学生迅速地“忙”了起来,并自动地从宿舍走了出来,积极参加到这些社团组织活动中来,迅速与企业、社会接轨,极大地丰富了生活、学习和精神风貌。借助这个实践平台,深入地了解了一线行业动态,感受了流水线的规章制度,充分提高了技能技术和专业水平,思想上增强了抗打击能力,并且通过暑期顶岗还可挣点工资,增强了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与企业无限贴近,增强了会员的企业认同感与归属感。
三、结语
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能融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职业道德素质与职业能力、团队协作与社会实践于一炉,是培养创新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学校将学生社团建设统筹到专业建设项目中来,通过校企合作,较好地将学生社团建设融入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大部队,依托校方、企业、社会三方资源着力设计与打造,初步形成自身特色,与学校的卓越学校建设同步,推动并促进了学校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的发展,同时其本身也获得了极大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单位: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
校企合作构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新模式 篇2
一、手绘表现技法课程的性质
设计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从基础到专业应该是循序渐进, 不能将两者分开, 手绘表现技法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技能课程结构中必修的技能基础课程之一。以培养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创造性思维和专业素质、职业技能为开设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一般是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课, 是学生刚学完美术基础课程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过度的一门课程, 是连接前面基础课与后面专业设计课的桥梁, 通过本课程的训练, 可以培养学生较好的完成环境艺术设计的草图构思和展示构思的最终效果, 使它在课程结构中获得重要的功能位置, 受到广泛注意, 引起不同方法讨论。
二、手绘表现技法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反思
随着科技的进步, 计算机软件的运用, 手绘表现技法已由传统的精绘型逐渐过渡到快速高效型, 手绘表现技法也已经成为设计师收集资料、训练观察能力、深化设计素养、提高审美修养、培养创作激情和迅速表达设计构思的重要手段。而传统教学模式中, 学生学习手绘表现技法课程时没有具体的思考表现技法课程本身的意义和目的。这是因为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美术都是以绘画艺术为手段, 把自己主观感受和想法表现的太多, 因此, 在上手绘表现技法课时, 他们也会把它当成绘画艺术来学习, 没有弄清楚学习手绘表现技法的目的和意义, 这也是学生对市场和企业不了解,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表现出高质量适用的手绘图是不现实的。根据这种情况, 结合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点, 应与企业合作来共同完成这门课程教学。但这里要引起老师注意, 有许多学生认为有计算机和软件, 手绘表现技法就没有必要再去学习, 做作业时上网搜一搜, 所以上这门课更需要与企业合作, 让学生了解手绘表现技法在企业实践中是怎样应用的, 知道手绘表现技法课程重要性, 他们学习才会有主观能动性, 上课效率就会达到事半功倍。
三、校企合作下手绘表现技法课程“1+X”教学模式研究
1. 实行“1+X”教学新模式。
这里“1指学校, X指多个企业”实行校企合作的多“工作室”制模式。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这是职业教育目前最具前景的培训模式, 除了传统课堂教学, 还需实践和生产指导等, 单靠个人是很难完成的。因此, 为了优化教学资源, 实行“1+X”教学模式---即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优势, 将学校老师与企业设计人员组成教学团队, 共同进行集体备课和上课的“协同式”教学新模式;方法上以“任务驱动”为导向, 运用以完成“工作过程”为目标的“多元化”“项目化”实施教学, 在基础课教学中就强化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把模拟仿真、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有效方法融入基础课程教学之中。
2. 实行“1+X”教学新方法。
这里“1指传统的教师授课, X指多个企业人员授课”。以手绘表现技法课四周课程为例, 我们目前采用传统阶段教学与校企合作下的项目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根据现在学生学习情况, 刚开始授课时, 学生基础相对簿弱且从绘画方式转变过来还有一个过程, “1+X”教学新模式----即前二周采用传统的阶段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理论讲授和大量作用训练, 让学生对透视、尺度感、质感及手绘图工具等熟练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作业量, 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使学生对手绘表现技法有一个较好的基础;二周训练之后, 引进企业设计人员进课堂,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 由校内到校外循序渐进地进行, 在技能基础课中强调对环境设计专业的适应性, 这些外聘老师结合自身在公司里的实际课题同学生讲解沟通, 让学生参与完成一些小型真实项目, 实现学生技能提高。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相比一般学习能力不强, 特别是基础理论课程, 而校外这些项目有实践性学生很感兴趣并能学到更多实用知识,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度, 为下一阶段专业核心课打下基础。
3. 实行“1+X”考核新模式。
这里“1指教师, X指学生代表和企业人员”实行“学校、企业、学生”共同考核模式。传统考核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职业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课程考试分数定优劣等等, 重知识的记忆、轻能力的掌握;重终结性考试、轻形成性考核、重统一的规格要求、轻学生的个性发展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传统考核模式中任课老师一个人打分, 难免会有个人情感在里面, 老师打分很少与学生沟通, 学生不知道自己成绩为什么好与差, 成绩也比较片面, 许多学生对自己成绩有异议, 这种结果下会打击许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了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能够顺应时代的需求服务地方经济, 我们应该采取多项措施和方法对学生个性创造、艺术表现能力、设计意识、设计制作实践能力及职业特点进行考核;教学质量的好坏是由第三方来检验的, 以此来反映课程教学的合理性和改革实施的实效性。“1+X”考核新模式----即实行“学校、企业、学生”考核模式, 引入企业标准, 联合企业共同考核, 采用学校任课老师、企业设计人员和学生课代表共同组成一个评审小组, 评审小组对学生作业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然后给出成绩, 再把评审小组每个人打出的成绩平均, 将基础技能课教学与职业核心技能和企业制定的项目实训标准相结合, 得出每个学生手绘表现技法课程考核成绩, 总评成绩时还要参考每个学生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
四、实现校企合作下手绘表现技法课程与专业技能核心课程的无缝对接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的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 而与此相配套的专业技能基础课程的改革却少有问津跟不上专业改革的步伐, 部分院校甚至存在有轻基础重专业的意识倾向。通过手绘表现技法课程“1+x”新模式实施, 强化了专业技能基础课程“知识+技能+应用”, 强调对专业技能核心课程的适应性, 为今后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准备, 实现专业技能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核心课程的无缝对接。
总之, 能体现高职课程特色的教学方法很多, 都有待于我们每一位老师去探索、试验和总结, 真正要实现人才培养与需要的良性循环, 就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方式。通过手绘表现技法课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和实施, 由理论到实践, 由简单到复杂, 丰富了教学手段, 强化学生所学知识, 提高了他们实践能力, 使环境设计专业技能基础课程与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更好的接轨。
摘要:校企合作的实质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两种不同环境和丰富资源共同培养符合社会和专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 这是职业教育目前最具前景的培训模式, 从就业导向的角度看, 环境设计专业技能是指从事该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文章就以高职环境设计专业技能课程《手绘表现技法》为例, 探索新的“1+x”模式, 以便更好地为专业核心课程提供技能基础。
关键词:校企合作,专业技能课程,手绘表现技法,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校企合作构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新模式 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物流;快递实训;实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16-01
根据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为了增加学生的就业率,全国职业院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都逐步加入了相对应的实训课程,实训模式也由最初的模拟实训,逐步转变为仿真实训。为了让学生的实训与企业的岗位要求达到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目前在各大中院校主推的实训模式就是校企合作实训模式。职业学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基地,必须面向市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走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才能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一、开展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1、通过校企合作,才能全面推进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及劳动就业为导向,培养企业单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让企业用人需求这一外力,全力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让职业学校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变化推进专业教材的开发及编写、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变、课程设置及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改革。
2、通过校企合作,才能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本科及高职院校的大规模扩招,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正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1)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
(2)师资匮乏,办学能力下降
(3)就业质量不高,安置困难
要想摆脱以上困难局面,中职学校就必须彻底摈弃“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的做法,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创立全新的“厂中校、校中厂”实训模式,把课堂延伸到真实工作环境,把仓库变成课堂,把知识转化成技能,让受教育者具有双重身份即既是学生又是工人,让学生学有方向、有动力、有收获,就业有目标、有出路、有出息。因此,职业学校只有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学校教学和育人的方向,才能让学生受到企业的欢迎,让学校受到社会的认可,真正赢得职业教育的强大生命力。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于2002年成立,在2005年11月温家宝总理提出“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这一方针目标后,我校从2006级学生开始引入了物流实训课程。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实训课程与企业岗位需求达到无缝对接,物流专业先后与南宁机电公司、南宁储运公司及上海热风等企业签订了订单班及冠名班,所在班级课程设置及要求按企业要求制定,企业也会定期派遣人员到对应班级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学校就能了解企业的真实运作。
但在企业冠名班及订单班实施了一段时间后,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不足,就是学生只能分批分时段到企业学习,浪费了从学校到企业的在途时间,而且学生去到企业的时间较短,基本上不能够独立进行岗位操作,只能以听、看为主。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学校改变策略,采取了“引企进校”的方式,2014年,引入了广西圆通速递有限公司,并与之正式建立校企合作快递实训基地。
快递实训基地位于广西物资学校综合实训楼内,实训场地建筑面积达1300㎡,实训设备总值163万元。快递实训基地中心有别于常规的实训基地,它实行的是全面商业化运作、7天无休全天开放式运作模式,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全部职位由学生担任,由符合条件的学生经培训后轮流进行项目实训,学生在该中心主要负责广西圆通速递有限公司快件的入库、扫描、分拣、建包及客服等工作。通过快递实训的开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广西物资学校与广西圆通速递有限公司快递实训基地的共建,本着合作、发展、共享、挖掘潜力、优势互补的原则,着眼于培训和提高企业员工及学校学生的现代物流职业技能、培养造就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
广西物资学校依托校企合作共建物流实训基地的探索和实践,既紧密贴近社会实际,,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又推动了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的改革, 形成了“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颇具职业教育特点的校园格局,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也为同类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实训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验,具有较好的示范和引领辐射作用。
三、有待解决问题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双方利益的兼顾问题。企业的利润回报与学校的教学目标实现在各方面存在很多冲突点。因此,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达到深层次、高效率的合作,形成双赢、共赢的局面,是校企合作成败的关键。
2、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职业教育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要站在自身发展的高度,变“冷”为“热”,变被动为主动,真正认识到校企合作是企业员工素质得以提高、企业产能得以提升的唯一有效的途径。
综上所述,这种引企入校,共建真实运营的快递实训基地是对目前中职学校物流实训中心建设模式的一种探索和尝试,其存在无论对学校的教学或学生就业都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但其中也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的问题,还需要学校和企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论德国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型模式[J].职教论坛.2003年第10期.
[2]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7页.
[3] 易峥英.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的成功因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年第17期.
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方案 篇4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支持下,认真落实国家、省、地职教工作会议精神,面向市场,服务经济,在办学思想、办学观念、办学机制等方面实现了突破,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等方面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突出,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为了进一步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意见》的精神,使学校办学更加贴近市场,满足新形势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根据《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制定本校企合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意见》精神,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建设。在不断完善现有实习实训条件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省、地各级政府的支持,用3—5年的时间,着力建设茶叶生产与加工、护理、畜牧兽医、汽车应用与维修、学前教育等学校骨干专业相适应的校企合作建设,联办的护理、汽车维修等专业相适应的校企合作和试办的针织缝纫专业的校企合作,以满足课程改革后的实践教学的需要。主动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扩大校外校企合作的规模。加强校企合作的管理,最大程度地发挥校企合作的功能和作 用。
二、基本原则
校企合作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
1、超前设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骨干专业为主体,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校企合作网络。
2、高标准、现代化。校企合作要严格按照标准建设,以实物为主,重点选择,避免校企重复建设投入。
3、实训和生产相结合。把社会、国家企事业单位、工厂联系成校企合作的对象。
4、与企业密切合作。采用合作、股份、租赁等模式扩大校企合作的规模。
三、发展目标
1、在现有9个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添加设备,使得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2、巩固校外校企合作成果,加强与东太公司、南天公司、昌裕公司、石阡龙庆茶文化研究中心、医院、幼儿园、石阡退伍军人汽修厂等企业的联系,通过南天公司、退伍军人汽修厂等地企业的订单办学,使校外实习基地总数达到20个以上。
四、运行过程
校企合作建设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1-2012年)为设计规划阶段。主要任务是对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室进行充实,增加部分设备,提高设备利 用率,确保运转正常。同时根据各专业需要,对校企合作建设进行合理规划,科学论证。选择县域内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科学合理利用县域企业资源为我校各相应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服务,同时解决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的用工需求,达到校企合作互利共赢。
第二阶段(2013-2014年)为全面推开阶段。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多方协调,全面开展校企合作建设,提升办学水平。2011年起主要联系茶叶校企合作聚凤、龙塘、坪山、新华等茶场,畜牧兽医专业主要联系龙洞等养殖基地,电子电器专业主要联系东莞启盈电子厂和佛山富士康电子,护理专业主要联系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新华医院、石阡县博爱医院及乡镇卫生所,针织缝纫专业主要联系成业针织厂等为实习校企合作。
第三阶段(2014-2015年)为完善提高阶段。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校企合作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证。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对校企合作建设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建设领导小组,强化实习实训的工作重要性,落实责任,确保校企合作建设目标的实现。
2、积极主动的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每年从县财政列专项资金给予扶持。学校预算外收入的主要部分用于校企合作建设。
3、利用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良好契机,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建设项目。
4、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利用企业良好的实训条件,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降低实训成本,提高实训效果。
5、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造就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
6、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专业实训教师建设模式,一方面,将这些企业的业务尖子请进学校,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训教学,并对校内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实训教学指导;另一方面,选派校内各专业教师走出去,到企业去向企业专家学习,学习企业的的生产业务,企业管理,同时做好到企业实习实训学生的管理,既是教师,又是学员,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好地服务教学。
7、在建设好现有校企合作的同时,努力拓展新的校企合作对象。增加校企合作规模,提升校企合作质量。
五、各专业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一)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
茶叶专业是我校适应石阡县产业发展的需要举办的,根据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到2015年石阡县要实现人均一亩茶的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在铜仁具有较大影响的西部茶都要求。我校该专业现有在校学生258人,三个年级,5个教学班。为了满足该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我校建设了校内茶叶生产实训室1个,茶艺表演实训室1个,校外企业实习校企合作11个,与石阡县坪山贡茶有限公司、石阡县坪山乡凤凰综合农业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贵州祥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石阡县黔鑫茶叶加工厂、贵州和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石阡茗茶科技开发 有限公司、贵州南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龙庆茶文化研究中心、翠红茶叶加工厂、梵锦茶业农业发展公司等茶叶企业建立合作共建关系。每年3-5月,学校根据教学及企业生产实际,派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学生到这些企业实习实训,一方面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解决企业生产缺乏技术工人的难题,达到了互利双赢。
(二)护理专业
护理专业是我校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联办专业,也是我校的一个优势专业,招生人数屡创新高。现有在校学生286人,6个教学班,我校该专业与石阡县人民医院、石阡县中医院、石阡新华医院、汤山镇社区医院、石阡博爱医院、城区各医疗站点、药店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每年假期,选派该专业学生到这些单位、企业实习实训,上课期间这些单位、企业作为学生的见习单位,学生毕业实习时,学生到这些单位、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企业专业人才的用工问题。
(三)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我校的一个较有幼师的品牌专业,除依托校内实训实训场地以外,主要依托我县的石阡县退伍军人汽修厂、龙林汽修厂为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紧紧依靠这两家企业的专业设备、技术人才,为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服务,一方面满足学校教学和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另一方面解决企业生产繁忙时技术工人的用工问题。
(四)电子电器运用与维修专业
该专业除利用校内的实训实习设备外,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东莞启盈电子公司、上海松下电子公司建立了实习实训共建关系。每年5-8月为该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时期。解决了该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问题。
(五)针织缝纫专业
我校针织缝纫专业实习实训主要是依托县内的几家针织厂作为该专业的实习校企合作。
(六)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是我校与深圳特蕾新幼教集团联办专业,学生在我校就读期间,除依托校内的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外,主要依托我县境内的幼儿园作为我校该专业的学生实习校企合作。基本能满足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需要。
(七)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
旅游是石阡县今年来依托石阡县“温泉之乡”“苔茶之乡”“百佳旅游目的地”“长寿之乡”大力打造和发展的支柱产业,石阡现有温泉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石阡宾馆、泉都酒店、临江宾馆等较大型的旅游与酒店设施,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我校该专业与温泉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联办,温泉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石阡宾馆、泉都酒店、临江宾馆作为该专业的实习校企合作。
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
校企合作构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新模式 篇5
摘要: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它带来了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和育人方式的全面变革,也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思考。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增强了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同样也要求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之相适应。本文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分析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对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该与企业的用人标准相结合,使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由抽象转为具体,由理论转为实践。加大在校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不断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途径,在实习过程中加大企业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的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改革必须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性,更有利于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实现教育目标。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就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完善的统筹规划下,以实践过程为基础进行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全方位结合,共同建立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代表着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符合职业发展规律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变革给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思考。
一、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思想政治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既能发挥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已经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是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对照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校企合作模式下,学
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多了,在校时间少了,在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情况下就成为了“真空地带”。
1、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压缩了学生的理论学习时间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了学生有更多的实践参加到实践中去,很多院校把理论课程不断压缩,而往往压缩的最多的是公共基础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在开学初期完成,不能贯穿始终,在实践中也更多的关注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思想政治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学生学习的途径不断拓展,但学生学习意识不高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绝大多数时间在企业,需要企业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职责,但追逐利润的特点决定了其不愿或不会投入过多的精力和财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而学校尽管有辅导员跟踪指导,却又很难象在学校一样对学生有较多的关注,其实很多身边的成功的人的品质值得同学们学习,企业可利用的人力资源也很多,但往往投入精力较少。
3、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不高,与企业要求的标准也有一定的差距。
有些学生意识不到实习对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认为实习与专业知识没有太大联系,容易在实习中产生抵触情绪,不能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与企业相结合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合企业实际,加强针对性现代企业除了要求员工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而且更需要员工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较强的创新精神等等思想政治教育素质。为了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校企合作中必须树立“育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为首,注重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根据学生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针对性。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标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行业需求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方针。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工”就是与“学”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在这种统一过程中来加强高职思想政治工作,这样就使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由抽象转化为具体,并且能够给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解决了思想政治工作空洞乏力的弊端。因此,突出“工学结合”双重作用性是今后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方向。
三、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对策
1、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队伍建设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面临分散状态,在此形势下,学校原有的思想政治辅导员显得力不从心,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来回奔跑和交流,管理质量下降。所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显得尤其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推进,一是在队伍数量上应该壮大,以适应新形式下高职教育的需要。二是加强对思想政治辅导员培训工作,增进辅导员的政治素养、相关思想政治知识、心理知识及管理水平等。三是完善政治辅导员的知识结构,要培养成即有学校学生管理经验,又熟悉企业环境,有扎实心理健康知识的复合型辅导员队伍。四是多提供政治辅导员学习和交流经验的机会,学习兄弟院校中的优良经验,也可以到相关企业去参观交流,结合学校与企业的环境来找到最有效的学生思想政治管理途径
2、加强顶岗实习前的思想动员工作
提供学生相关的信息源,为走向企业提供坚实的心理基础和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减少后期的一些思想压力和困惑。有些学生对工学结合模式思想认识不清楚,容易产生一些抵触情绪,也有学生会还没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而惶恐,或是当踏入新的环境而感到严重的心理不适,很容易产生消极、倦怠、失落、焦虑以及自信心不足等系列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学校、企业,尤其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思想政治辅导员做好充分的宣传工作及心理辅导工作,做到事事以学生为主,事事为学生着想,帮助学生顺利适应这一教育模式。
3、完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的育人作用。
把学校的管理方法与企业的相关制度结合起来,建立联合管理机制,设立由学校辅导员、实习指导老师、企业实习管理人员、学生代表组成的共管机构,明确责任,真正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凝聚辅导员、实习指导老师、企业管理人员、学生干部及学生党员等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共管机构,经常交流沟通,在充分了解各方面信息和学生心声的基础上,双方共同育人。
4、丰富思想政治内涵与途径
高职生道德教育的立足点是职业性和实践性。道德教育必须围绕学生未来职业需要。我们需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内容,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资源,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加强行业规范教育,适当吸收典型的企业道德规范和案
例作为高职生职业道德的鲜活教材。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供了形式多样的职业实践教育活动,离开职业实践活动,职业道德教育就会成为流于空洞的说教。职业实践活动包括校内外的见习、实习及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职业实践活动亲眼目睹同行是用怎样的职业道德风貌从事本职工作的,亲身体会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本职工作的重要意义。
5、将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
“敬业精神、责任心、吃苦耐劳、虚心学习”表面上看起来有利于用人单位,但最终受益的却是自己,所以必须引导和强化学生的这些品质。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请成功人士现身说法,让他们了解许多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并不仅仅因为具有过人的知识和才能,更由于他们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从而让他们更好地去感知敬业精神、责任心、吃苦耐劳、虚心学习的必要性。
总之,学校与企业学校与企业在很多情况下侧重点是不同的,担当的社会功能也不同,但是在人才培养目标尤其是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是保持一致的,为了更好的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模式,需要校企之间深度合作,相互了解与融合,更好的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创新,不断收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
高[2006]16号)[Z].[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Z].[3] 周巧婷.工学结合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
校企合作构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新模式 篇6
一、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1. 政府保障
(1) 政府经费支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拥有学校配套、地方政府配套、省政府配套、中央财政配套四级保障。例如机电实训基地是江苏省示范基地, 省财政拨款100万;正在建的数控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拨款180万, 省财政拨款180万, 太仓市和学校共投资100多万, 一共500多万。
(2) 政府引领。股东合作式、企业订单式、校企紧密合作式及学校主体式这四种校企合作模式的共同特征是:依靠政府引导, 确立合作主体的契约关系, 明晰合作主体的责权。其中地方政府起主导作用, 学校和企业是伙伴关系。例如, 学校与舍弗勒 (中国) 集团的合作, 就是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 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学校招生、企业招工共同进行, 然后学校和企业联合组织教育教学实践。
2. 学校企业共赢
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招收的学生和合作企业签订三方协议, 即学生一进校就成为相应企业的员工。例如“太仓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和学生家长、学校签订三方协议, 学生毕业后择优录取到克恩——里伯斯或慧鱼公司, 其他学生再由培训中心推荐到其他企业。这样一来, 一方面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顺利就业, 学校“出口畅”也能使“入口旺”;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零距离”录用适合的合格甚至优秀的员工, 达到校企共赢。
3. 就业保障
毕业生炙手可热也是校企合作得以成功进行的一大保障。随着这几年德国“双元制”的引入及本土化后, 经过培训, 学生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外资企业对学生的接受度也在逐渐提高, 所以这两年毕业生供不应求。现在与学校关系非常密切的企业有三十多家。学校每年3月份, 会给每个合作企业的人事经理发邮件, 内容包括本期毕业学生 (6月份) 的专业、学习内容、适合的岗位、男女生比例等详细情况。公司会在第一时间回复招聘信息, 更有公司在年前就已预订6月份毕业的学生, 以至毕业学生十分抢手。
二、自身特殊性
1. 地域特点
太仓位于江苏省东南端, 东濒长江, 南邻上海, 总面积823平方公里, 户籍人口46万。太仓经济开发区创办于1991年, 1993年11月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目前, 太仓已汇集100多家德资企业, 成为德国工商界知名的中国经济开发区, 是全国德资企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形成了以精密机械加工、汽车配件制造、新型建筑材料为主体产业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德企之乡”。自1993年第一家德国企业落户以来, 注册德企总数超过100家, 投资总额达10亿美元。首家落户德企克恩———里伯斯公司已发展成固定资产超8亿元的集团企业;舍弗勒公司由首期投资3000万美元发展成2亿美元, 是集团总部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生产基地。一开始, 德资企业在中国招不到符合企业发展的员工, 出现“技工荒”现象。2001年8月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与克恩———里伯斯弹簧有限公司合作, 并与克恩———里伯斯公司、德国慧鱼公司、太仓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共同创办了我国第一家与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同步的职业培训中心———“太仓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 开创了“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实践的第一步。“双元制”职教模式不但为太仓培养出上千名技术蓝领, 而且在太仓得到广泛传承, 催生出舍弗勒 (中国) 培训中心、德国巴伐利亚技术工人 (太仓) 培训中心等多个“双元制”人才培养基地。太仓中等专业学校的本土化“双元制”与太仓地方经济发生了互动, 不仅促进太仓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 也促进了太仓职业教育的发展。
2. 学校领导重视
学校领导对校企合作高度重视, 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具体如:校企合作联合招生制度、专业辅导员制度、专业教师下企业制度、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专业课程方案制订的制度、企业人员参与对学生的评价制度、学分管理制度、工学交替运行方面的制度等。为了使教学层面校企合作开展得更加富有成效, 学校全面实施了“203002”工程, 即每个专业与20个企事业单位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 与30名技术人员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三年中与企业合作做成2件有创新性、开拓性的事情。
三、思考和启示
分析太仓中等专业学校“双元制”本土化及校企合作的成功原因, 有下面几点:
1. 要坚持“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内涵和宗旨
“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根本内涵与精髓是创造一切条件, 让学生在企业氛围中成长;宗旨是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成为真正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工人。因此, 在“双元制”本土化过程中, 不能完全照搬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 也不必过于担心本土化之后会失去应有的效果, 而要真正从我国国情出发, 从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出发, 创建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模式。
2. 要基于地方经济实际情况
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服务地方经济, 而校企合作正是实现这一功能的重要举措。在“双元制”本土化实践时, 首先要做到从地方经济特点出发。太仓中等专业学校的“双元制”教育模式能够成功的一大原因就在于此, 太仓经济开发区是“德企之乡”, 在这样的企业氛围和德国职业教育思想影响下,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学校将德国“双元制”本土化, 与多个企业进行密切合作, 无论在人才输出还是在场地、师资、设备等投入方面都有很多优势。因此, 职业学校在进行校企合作, 将德国“双元制”进行本土化实践时, 首先要考虑所在地区或者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从地方经济特点出发, 制定校企合作方针。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就业顺畅, 做到学校和企业共赢。
3. 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在对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时, 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太仓中等专业学校的发展过程中, 政府既是一个主要投资者, 又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桥梁”与“纽带”, 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政府不遗余力发展职教, 并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校企合作, 积极作为“双元制”教育的“第三元”, 政府、学校、企业“三元互动”, 合作共赢, 是太仓“双元制”本土化的主要标志。
在德国, 企业愿意花重金去搞“双元制”, 但是在我国, 不少企业不愿意为人才培养投入大量资金, 因此我国的“双元制”教育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 政府是“双元制”教育模式的主要投资者。政府还应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法规, 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权利, 建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分担机制, 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 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构建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互利互赢的发展格局。
4. 学生即员工
最后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在企业氛围中成长, 这也是“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根本内涵与精髓。借鉴双元制, 不在于模仿它的形式, 而在于实践它的精髓。例如, 太仓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舍弗勒 (中国) 培训中心都建在校外, 紧挨着企业建设, 培训中心的布置是仿照企业工厂设计的, 学生有属于自己的工作台和装有各种工具的工具箱, 学生进入培训中心前必须换上工作服, 培训中心没有教材, 只有工作页等等, 这些都为学生营造出企业的氛围。而像太仓欧美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 虽然建在校内, 但具体的专业知识技能是根据每一家企业的特殊性, 由企业自己承担培训的。企业采用德国技术工人培养大纲对学生进行培训, 在培训期间, 学生就像企业的员工一样进行生产实践和学习。即使是和国内企业的合作, 如学校和苏州国光机电有限公司 (民营) 的合作也不例外。企业根据其生产设备, 承担学校专业中某个培训模块的教学开发和培训, 部分专业一学期18周就有10周以上都在车间里进行生产实习。这样强度大、时间长的实训同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企业氛围中成长的机会。因此, 为学生营造一个企业氛围不仅对学生掌握技能有帮助, 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 为学生顺利就业铺平道路。
摘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在“双元制”本土化的道路上已实践了十年,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本文通过对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校企合作成功的分析, 思考“双元制”本土化取得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元制”本土化
参考文献
[1]唐志灏.探析德企之乡——江苏太仓成长之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 (12) .
[2]王加丰.论教学层面校企合作的有效对接[J].新课程研究 (职业教育) , 2010 (6) .
[3]周新源.坚定不移走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道路——以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为例[J].职教通讯, 2011 (8) .
[4]东弓, 达海.三大教育学会太仓论道——聚焦校企合作[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8) .
[5]丁锴.政府搭台校企联合“三元”互动合作共赢——太仓职教“双元制”模式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9) .
【校企合作构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新模式】推荐阅读:
校企合作之职业技能07-17
新时期校企合作有哪些新模式10-19
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构建07-0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11-05
校企合作模式08-24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05-10
校企合作模式下08-13
校企合作新途径07-28
校企合作模式营销教学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