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校企合作模式(共12篇)
复合型校企合作模式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成本要求不断降低, 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做着相应的调整, 由岗位分工专业化向岗位技能复合型转变。作为直接为企业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 培养真正能满足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我院利用企业办校的有利条件, 紧密结合企业需求, 通过校企合作, 进行了操检合一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定向培养的探索, 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供大家分享。
一、操检合一管理模式
所谓“操检合一”管理模式, 就是设备操作人员通过培训, 取得相应上岗资格后, 不仅能熟练地操作所在岗位的设备, 而且能从事其所操作同类设备的日常点检、维护保养、自检自修、故障处理等设备管理活动。这是一种集设备操作、设备点检、设备运保、设备检修于一体的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对原来的设备操作人员、点检人员、运保人员、检修人员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 是一个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性的“变革”。
二、操检合一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是适应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
1. 操检合一管理模式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种重要管理模式。
扁平化管理理念启示我们, 如果简化流程, 缩短信息汇报链, 减少多余的环节, 将实现点检员与操检工的直接沟通, 建立相互信任、信赖的关系, 从而使信息传递更加准确、及时, 问题的解决和反馈也更加快速。操检合一模式, 能促进操作工与操作工、操作工与点检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在解决影响产品质量的设备问题前形成合力, 共同解决难题。
2. 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是企业成功实施操检合一管理模式的前提条件。
随着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 企业管理中的职务设计形式也逐步由职务专业化向职务扩大化、职务丰富化转变。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全员设备管理理念, 进入本世纪后在内容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充实, 形成了包括追求最高的设备综合效率 (OEE) 、从最高管理层到基层人员全体参加等内容在内的五大理念支柱, 把减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八大损失, 例如停机损失、质量损失、产量损失、能量损失等概括精练为TPM的最终目的。在TPM先进理念的倡导下, “机电操合一”、“机电一体化”、“操检合一”成为很多企业和员工的迫切需求, 生产操作工与设备的关系更加密切。新一代的操作工相信:在操检合一的运作模式下, 持续稳定、精密运行的设备状态给操作工不仅带来优秀的业绩 (高产量、高质量) , 更带来组织对员工的认可和满意。在操检合一的推进过程中, 认真主动巡检、精心操作设备的工作态度能为企业文化注入新的内涵。
三、我院操检合一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定向培养的实施过程
1. 定向培养韶钢炼轧班的开办背景。
为了调整韶钢的产品结构, 增加高端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与开发, 韶钢于2007年准备上马钢轧工程不锈钢项目。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为社会培养输送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根本宗旨就是要积极主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 韶钢钢轧工程不锈钢新项目的上马对一般专业技术人员和操检合一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我院为举办企业人力资源服务的宗旨不谋而合。
2. 炼轧班的开办过程。
经过与韶钢人力资源部的密切协商, 学院于2008年元月与韶钢签订了校企合作炼轧班定向培养协议书。随即启动了学员的选拔工作, 通过自愿报名, 韶钢人力资源部选拔, 从我院2006级机械及电气相关专业中录取了91名在校生, 成立了校企合作定向培养韶钢炼轧班, 并于2008年4月举办了校企双方领导出席的开班典礼, 签订了校、企、生三方培养协议书, 从而开始了该班的冶炼与轧钢的岗位专业知识培训。该班学员来自学院2006级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机电维修、电气自动化等多个专业的在校生。
四、我院定向培养韶钢炼轧班操检合一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 培养模式的双轨制。
该班的培养模式采用经选拔录取的学生保留原专业班级不变, 在学制内按原专业教学计划跟班完成原专业的学习任务, 保证取得原就读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与毕业证书;同时利用晚上及周末时间进行冶金及轧钢岗位操作的知识与技能培训。第六学期开学初即与企业签订录用意向书, 第六学期全部到企业顶岗实习, 考取炼轧岗位的中级技能证书, 毕业时即与企业签订正式劳动合同。这种模式保证了学生原就读专业学习与定向培养专业培训的同步进行, 做到学生在校期间, 既能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又能通过课余培训掌握毕业后就业岗位必需的知识与操作技能。
2. 培养方式的双元制。
定向培养炼轧班采取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的方式。原就读专业的培养主要是由学校完成的, 炼轧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养则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及第六学期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 包括培训计划的制订、培训内容的确定、培训师资的安排、培训教材的开发、培训效果的考核、定向培养班级的日常管理与考核、企业奖学金的评定与发放等, 均实行学校与企业共同负责, 实行学校班主任与企业班主任双班主任制。这种方式既保证了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又保证了技能培养的适用性。真正作到学生所学即为企业所需。同时由于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 也确保了培训的效果。
3. 学生身份的双重性。
学生在校期间, 既是原专业班级的学生, 同时又是定向培养炼轧班的“学员”。既要完成原专业班级的各项任务, 获得原就读专业的各项技能证书与毕业证书, 参与原专业班级的各项活动, 又要完成定向培养班的各项培训任务, 获取炼轧岗位中级技能证书, 参加定向培养班的各项活动;既要接受学校文化的教育与熏陶, 又要接受定向培养企业的企业文化熏陶;既要爱校, 又要爱厂;既能享受学校的各项奖、助、贷政策, 又能享受企业给予定向班学生的各项奖学金、助学金、实习补贴等各项待遇。由于学生在校时身份的双重性, 使学生能提前适应企业文化及岗位要求, 作到心理、身体、能力上的提前适应, 能有效地提高毕业生在定向企业就业的稳定性。
4. 学生技能的双证制。
由于学生在校期间, 既要获得原专业的技能证书与毕业证书, 又要获得培训岗位的技能证书, 因此实现了学生技能的“双证制”。既满足了企业对操检合一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又避免了学生到企业就业后, 企业仍需根据就业岗位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岗前技能培训, 为企业节省了员工培训成本、培训时间以及到企业顶岗后再进行培训的时间冲突, 同时也提高了培训的效果。
五、我院炼轧岗位操检合一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定向培养模式的启示
1. 双专业证书制的实施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双重保障。
由于学生保留原专业学习不变, 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炼轧专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培训, 因此, 学生即使在毕业后因各种原因不能到定向岗位就业, 仍然能按照原就读专业的培养方向找到对口的工作。尤其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到来时, 世界经济形势风云突变, 导致企业生产及用人的大幅度调整, 面对定向培养企业解除原定向培养协议的情况, 正好验证了这一模式应对外部人力资源市场冲击与风险的独特优势。
2. 为企业操检合一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了一种新途径。
目前企业操检合一复合型人才培养主要通过企业内部对操作岗位职工的培训来实现, 由于这些人员普遍基础较差, 即使通过培训能满足操检合一的基本要求, 也很难再有更大的上升空间, 难以形成真正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同时, 由于员工大多是一边在岗、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培训, 有的甚至拖家带口, 难以保证培训效果。我院这一模式由于实行高职在校生“双专业证书”的同步培养, 使学生毕业时不仅能掌握机电方面的专业知识, 而且通过针对就业岗位的炼轧专业技能培训, 提前掌握了岗位的操作技能与生产工艺技术, 消除了学生刚毕业到企业操作岗位的不适应现象, 实现了毕业生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到岗位后, 学生能很快适应岗位操作与设备维修维护的双重要求, 成为真正能满足企业需要的操检合一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通过这两方面的结合, 经过几年的锻炼, 学生真正作到既懂现场操作、工艺, 又会设备管理与维护, 为毕业生进一步走向生产管理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 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更好的适应社会与企业的需求以及实施“双毕业证书制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广东省教育工委、教育厅在《关于高等学校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意见》 (粤教工委[2009]22号) 中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重视第二学位专业、双专业、跨专业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本科院校通过学分制, 成功的实施了“双学位”制度。而在高职院校中, 由于实施学分制的学校较少, 尚未能建立有效的实施双专业、跨专业、双毕业证书培养的方式与途径。高职院校为解决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 通常是通过复合型专业培养的方式来实现的 (如机电一体化、机电维修等较为典型的机电复合型专业) 。我院实施的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职院校实施双专业、跨专业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4. 为高等学校丰富与完善在校生资助体系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目前, 高校学生资助, 除了国家给予的奖学金、助学金外, 其他如企业、社会人士捐资等方式而筹得的金额较为有限。高等学校要想获得企业的资助, 就必须在校企之间建立一定的利益纽带, 必须真正切合企业需求, 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开展校企合作, 必须实现校企双赢。我院炼轧班的开办, 既为企业解决了人才需求问题, 又通过企业对定向培养班学生的奖学金与实习补贴等给予资助, 为大学生资助体系提供了一种企业资助的新途径。
虽然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 使我院校企合作韶钢炼轧岗位操检合一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定向培养模式的实施最终没有能够成功完成, 但我院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运行模式、高职院校操检合一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如何实施双专业毕业证书制度以及如何拓宽学生资助渠道与途径等方面进行的探索与积累的经验, 对其他院校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由岗位分工专业化向岗位技能复合型转变。我院作为企业所办的高职院校, 与企业紧密合作, 进行了炼轧岗位操检合一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定向培养的探索, 积累了一些经验, 希望给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操检合一,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鲁世宣.操检合一使设备零故障[J].设备管理与维修, 2001, (1) .
[2]包春波, 张彦龙, 杨奎军.设备的TPM管理[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06, (05) .
[3]张可安.“校企合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 2009, (06) .
[4]卢丽君.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的三个维度——以财经类专业学生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08) .
[5]黄银忠.高技能职教师资培养方案的构建[A].科学发展和谐社会职教创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
复合型校企合作模式 篇2
专业论文
浅析校企合作模式
浅析校企合作模式
[摘要]近几年,职业学校对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越来越重视,从初期的输送毕业生到现在的合作开发课程迈进了一大步,尽管如此,学校并不满足,希望进一步深化合作,拓宽渠道,提升其顶岗实习的内涵。由于会计与审计专业的特殊性,企业出于安全和成本的考虑,不愿意提供顶岗实习,因此本文从我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的顶岗实习实际情况出发,介绍了会计顶岗实习的方式、组织管理、学生体会及能力的改变等作翔实介绍,并提出存在的困惑,以期能在以后的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队伍建设,培养目标的确立,教学效果评价的更新等诸多方面起到正确指导的作用。
[关键词]会计与审计专业;顶岗实习;培训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5-0195-02
1前言
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新的一轮教学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化,以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为前提,加强专业建设,强化课程改革,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企业的需求,正在成为职业学校的发展目标。
顶岗实习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很好的把握,才能体现其实际意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工作中一定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操守以及敬业态度,会计部门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机构,对其从业人员一定要有很高的素质要求,严谨的工作态度。会计人员要对数字有一定的敏感度,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弥补会计核算过程的不足;同时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会计部门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部门,对下要收集会计信息,对上要汇报会计信息,对外要与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搞好关系。在和各个部门各种人员打交道时一定要注意沟通方法,协调好相互间的工作关系,工作最重要具备正确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针对会计专业的特殊要求,结合我校校内实训基地及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从2006届审计与会计专业开始到现约500人学生在学校领导关心和支持及多位会计教师的指导下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单位范围包括汽车行业、服装纺织业、制药业、医疗卫生、电子行业、建筑行业、造纸行业、旅游业以及商品流通等大中型企业15个实习点;实习内容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树立诚信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同时熟练掌握企业会计操作的全部技能,包括:各种账簿的设置,各种原始凭证填制方法,对各种典型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各种账簿的登记方法,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及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培养学生分工协作能力;提高在手工操作和计算机操作条件下会计业务综合处理能力。
每个实习生都在实习前制订了一份详细的实习计划,实习期间每天写一份实习日志,实习结束后根据自身的实习情况写一份详细的实习总结。每个实习点都对实习生做出了实习鉴定(实习单位盖章有效),在鉴定中对每个实习学生做出了客观评价,450余名学生单位实习鉴定成绩全部合格,其中有50人被评为“优秀实习生”。
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达到了教学预期目的。学生在学校与社会角色转换关键时刻,实习环节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同学们对自己、对工作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顶岗实习采取集体联系、分散实习形式,实习单位覆盖面很广,实习企业总体核算水平也比较高。实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采取的实习方式
一般实习单位都采取指定人员指导学生的日常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以双重身份完成了学习与工作双重任务。他们向单位员工一样上下班,完成单位工作;又以学生身份虚心学习,努力汲取实践知识。同学们认真的工作态度、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受到了实习单位及其指导人员的一致好评。
3有效的组织管理
实习指导老师经常深入实习单位,检查和指导实习工作,协调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交流工作经验。指导老师们在整个实习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程中尽职尽责,对保证实习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实习开始前,系部在每个班级开了实习动员会,阐明实习大纲及实习计划内容,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实习过程中,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学会具体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深化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指导学生做好具体工作;在业务不多的实习点,引导学生“找事做”,挖掘他们的实践经验;检查学生实习工作日记,掌握实习情况,指导工作及时有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老师们认真做好学生的实习成绩考核及评定工作,参加实习交流会,完成实习总结报告。指导老师平均每周至少到实习单位和学生及企业交流一次。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认真负责。不仅指导具体工作,还无私的介绍自己的工作与社会经验。
4提高了工作及社交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积极肯干,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主动参与企业财务岗位的工作,同时认真完成实习日记、撰写实习报告,善于经常做工作总结。工作中坚决不犯同样的错误,对于工作要未雨绸缪,努力做到更好。坚持学习,不仅学到会计有关的知识,还学到与企业管理相关的其他知识。实习单位的反馈情况表明,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了一定的沟通能力,大多数学生能胜任单位所交给的工作,普遍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有吃苦的决心、平和的心态和不耻下问的精神。作为一名新人,平和心态很重要,做事不要太过急功近利。多观察,多听,少讲,不说与工作无关的内容,多学习别人的艺术语言和办事方法。
5改善了校企关系
实习前后实习老师专门拜访、答谢实习单位,实习结束后系里向实习单位发出感谢信。实习学生积极配合企业工作,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实际工作绩效对企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使校企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6实习收获丰富
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水平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的实践任务。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三是一些学生在实习单位受到认可并有可能促成就业。四是为以后的毕业论文积累了素材和资料。
7实习体会深刻
返校后在每个班级都召开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会,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发言谈经历,谈体会,谈感想,论题丰富,论据翔实。实习指导老师既肯定了同学们的成绩,又指出了实习中的不足,并对同学们的观点或体会进行了点评。对就业应聘以及将来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尽管同学们通过系统的、完整的会计核算岗位的实习,但是由于实践时间较短,学生们共同的体会之一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从原始凭证的识别、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以及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等都需要宽泛的理论知识作支撑。有的单位工作专业性较强,学生下班回来找书找老师求教,其他实习点的同学也主动参与出谋划策。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同学遗憾学习时不够努力刻苦。一个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同学们都希望能多组织类似的实践活动,以系统地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增强实践能力。我们下一步计划适当增加实践时间,使以后的学生能够有更长的参与实践时间。在2008年已将财务岗位实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在实习单位的选择上存在部分问题,企业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针对学生实习态度不积极,虽然也安排学生进入财务岗位实习,但仍有大量的时间安排学生进入车间做工。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在以后的实习安排中调整实习单位,让学生能真正的在财务岗位开展实习。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从实习中了解到,目前社会需要大量的会计人才,可是,现在会计学生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客观表现为企业一般招聘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其实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人才,这里折射出来的是:应届毕业生不算是人才。我们不能改变招聘条件,只能使自己成为人才。学生怎样才能成为人才,是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我们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使学生能够在进入企业前成为企业肯用、能用的人才。
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得以运用,锻炼了能力,增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长了才干,为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了经验,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在当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强的情况下,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全方位的教学改革,让学生学到有用、够用、实用的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校企合作模式初探 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 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现状
自1992年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起“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后,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合作,通过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以及共建企业技术中心等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联合,逐步在校企双方形成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开发、共求发展的产学研模式,推动了企业和高等学校的发展, 对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起到重要作用。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的职能有了较大幅度的扩展。即高校能否把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能否把提高学术水平与创造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这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根据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参与方式,校企合作有“企业配合”、“校企联合”、“校企实体合作型”等几种模式,依据校企合作的层面深度,有浅层次、中层次以及深层次合作模式。我国高校目前大都采用“学校为主,企业配合”的合作模式。从深度上讲,校企合作目前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和中层次的起步阶段,与深层次的高级阶段还相距甚远。
校企合作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虽然国家十分重视校企合作,但就目前来讲,没有建立相关协调和领导机构,没有建立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及制度,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充分的协调机制,缺乏相应的法规、制度保障。
2.部分院校虽然成立了校企合作协会,并开展了试点、试验,但无论企业,还是学校本身,对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要性都缺乏充分的认识。这样一来,长远的人才合作培养目标无法与校企合作机制结合起来,学校和企业之间,由于不同的利益关系,造成了校企合作没有形成真正的合力。学校偏重当前利益,企业偏重人才和技术,使校企合作培养高级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3.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局限于“校内工业中心”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没有放开视野,创新合作范围和内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大都只是参与到认识性实习和生产实习中,而具有深刻内涵和扩展外延的“顶岗实习”却得不到落实,通过具体的工作要求和责任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想法没有得以实现。
4.学生对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充分认识,在实习过程中缺乏压力感和责任感,不服从企业管理,不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甚至找各种理由来逃避实习,没有达到实习的真正目的。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
校企合作能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在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的同时,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以培养出适合于建设、管理、研究、服务、创新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加强校企合作,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把企业的需要作为高校的选择,是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积极参与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建立人才基地,实行合作培养,是企业招纳优秀人才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做好校企合作的协调工作。
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的合作。高校能否与企业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因此,政府及企业、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促进校企合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2.高校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以就业为导向,打造专业与学科品牌。
1)完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计划。依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反馈信息,实行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建设研究成果共享。同时,加强高校基础研究, 产生一批原始创新技术和集成创新技术,是高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重要途径。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企业工程师、技术人员走上讲台。企业的技术人才通过兼职授课,实现教学相长,使理论知识贴近实践、丰富实践、为现实服务。
3)着眼于学科、专业建设与企业的互动。通过应用型研究成果的推广,将优势学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3.企业提高认识,完善合作协议与相关制度,实现校企双赢。
1)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利用高校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培养优秀人才,通过刺激、激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转化为学习型企业;借助于高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企业可以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技术改造。
在“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中,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及利用,能够促进企业的制度和技术不断创新,企业在分担责任的同时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
2)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管理,加大培训力度,使学生尽快步入顶岗实习阶段,降低实习成本。建立完善校企合作中对学生的选拔制度和奖惩制度,从企业的需要出发选拔人才,给能人以舞台,让“好马跑起来”,从而达到以优秀人才的使用促企业发展之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运宏等.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内容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7,6:25-26
[2]陈敏.高职合作教育中的校企关系简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7,6:4-5
[3]赵昕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5:25-26
校企合作多模式研究 篇4
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探索
1.1 “三明治”和“2+1”人才培养模式
在新形势下, 高职人才培养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需要用新的思路、新的理念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为此, 我系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采用了“三明治”和“2+1”等模式。基于项目工作过程, 依托酒店和工商企业, 坚持校内校外教师共同执教的形式, 发挥学生主动性, 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课堂、实训基地交替轮学,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二年级下学期到酒店实习一学期, 返校学习一学期, 再到酒店实习一学期;物流、市场营销等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二年后, 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 循序渐进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实践表明, 通过这两种模式培养, 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2 结合职业抓学习, 结合就业抓综合实训
学院要求学生在校内学习、实践教学训练期间必须取得至少一种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具备顶岗资格。酒店专业学生需获得中级服务员证书、物流专业学生获得物流员以上资格证书、会计专业学生获得会计员证等, 达到“干中学、学中干”, 切实掌握知识, 获得操作能力。为了能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 每学期系部都会组织各专业的学生到对口企业参观、观摩, 了解企业生产的流程和实际工作情境, 使学生提早了解企业、融入社会、领会企业文化, 提高责任意识、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综合实训弥补了从校内实训直接过渡到顶岗实习的缺陷, 直接为企业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连续性, 同时缩短了适应就业岗位时间, 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实现了校内生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和融通。我系对会计、物流、酒店等专业都安排了毕业综合实践训练, 对学生毕业及时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1.3 企业高管上讲台, 学院教师进企业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 我系根据学院建设结构型“双师”教师团队的要求, 形成了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建立企业专家进校园、学院教师下企业的机制, 请企业高管和专业技术人员进学校、上讲台、讲实例、作指导。今年上半年我系聘请了发改委、泰州会计事务所、华东五金城等行业专家、企业高层进行了多次专题讲座, 同时鼓励支持教师深入企业一线, 形成以满足企业需求、解决工程问题为核心的教师队伍培养体系。我系现在每年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每年派出多名骨干教师到企业、学校挂职, 参与技术管理, 以把握行业和市场的最新动态, 更新专业知识;以服务项目为纽带, 实现教学和产业结合、学校和企业结合、顶岗劳动和学习结合。此外, 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老带新”,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定方向、定目标、定措施, 使教师逐步做到工作与学习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同步。我系对新引进老师实现导师制, 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要求;所有老师都根据系部的发展规划结合自身的发展方向, 确定了自己的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 实现系部和老师的共同发展。
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多元成效
2.1 产教结合, 彰显特色
近年来, 我系依托行业办学, 对接产业定位, 培养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达到95%, 酒店管理等专业毕业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对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 毕业生在理论基础、职业素质、工作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称职率”达到了98%, 取得了“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显著成绩, 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如酒店专业学生受到溱湖风景区、美丽华大酒店等的一致好评) 。另外, 我系通过跟踪学生的工作单位意见, 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更好地适应了用人单位的要求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就业较往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
2.2 多元辐射, 催化效应
一是我系通过推进与民政局退役士兵学习教育、依托学院对卫生局医师职业资格等大型培训项目, 推进校企合作, 扩大社会、企业、学院共同参与培育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影响;二是引入企业理念、文化进校园, 聘请企业专家进行新生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 引导学生加深对专业和行业的认知和热爱, 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三是发挥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互补优势, 引入企业专业人才和实际企业管理案例模拟教学, 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四是对照行业规范标准和企业发展需求, 革新教学内容和课程教材。近年来, 我系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 在工学结合、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我系已与天水雅居、亚细亚、佳吉物流、华宇物流等多家在我市具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共同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 与明星集团、溱湖生态园等多家大型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有效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突出整体优势和专业特色, 形成以职教院校为主体、以行业为依托的多层次、立体化办学体系, 提高了职业院校适应市场的整体竞争能力。
2.3 工学结合, 有机融通
(1) 实现课程开发与岗位需求融通。
以企业生产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 实行校企共建课程体系。以行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为依据, 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 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 并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组建课程群。在课程内容方面, 从偏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转变为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 从重视学科性与专业性的教学内容转变为注重实践与生产应用相结合。在课程体系方面, 打破学科体系界限, 按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 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企业工作内容为载体、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我系市场营销专业进行了大胆探索,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造, 实现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 形成了基于工作内容的重大教学改革, 并对核心课程实现了项目化课程教学, 一年后, 所有专业课程都将进行整合,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标准的改革目标。另外, 我系在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 我系的《会计基础》《市场营销实务》 的最大特色就是“精简管用”, 做到所学即所用。
(2) 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融通。
积极整合学校和企业这两种不同的资源, 促使双方资源、技术、管理与文化的互动和渗透, 做到学院与行业、企业在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等方面密切合作, 使企业实现经济效益, 使学校分享企业资源, 实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我院与航宇电器公司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成功合作 (学院投入厂房, 宇航投入资金和设备, 共同组建新的加工中心, 成功解决机电学院机电专业学生实习困难) 为我系探索合作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力争实现我系与校外企业资源的融通。
(3) 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
文化的融合和情感的交流是保证校企合作持续、稳定发展的润滑剂。积极引入企业文化进校园, 帮助学生通过对企业文化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和敬业精神,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尽早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平稳快速过渡。因此, 我系每年对各专业都安排了企业专家进行讲座, 带领学生去企业观摩、实习, 争取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
总之,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具有“双体”、“双师”、“双证”、“双赢”四个方面的特色, 即学院与企业作为两个育人主体共同承担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育重任; 教师同时具有从事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技能指导的能力; 学生同时取得反映学历水平、职业资格或执业能力的证书;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共享成果、共同发展。实践证明,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建设类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是专业、课程、实习基地建设的催化器和重要保证, 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
摘要:文章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多元化两个方面, 论述了校企合作模式框架的建立, 并对校企合作模式各种情况的效果进行了理性分析。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6.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3.
[3][德]鲁道夫.普法伊费尔, 傅小芳.项目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4]石伟平, 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校企合作模式案例[推荐] 篇5
洪景南与茶多网模式
听到洪景南同学获得了2013年福建省“鼎隆杯”网店设计大奖赛二等奖的消息,老师们都比较诧异。因为这项大赛由福建省电商协会举办,参赛的选手分别来自省内各职业学校,汇集全省网店设计精英。能在此项大赛获奖,难能可贵。
在校时,洪景南非常的普通,任课老师甚至都想不起来洪景南长的什么样子。在班主任的引导下,老师们才还原了洪景南同学在校的形象和在学校的“事迹”。
洪景南同学2011年进校,是12秋计算机及应用班的学生。2011年进校成学习成绩一般,性格内向,没有什么闪光的地方,就是一个普通的学生。2012年,进入茶多网公司实习。教素描的老师说:“我只记得他一件事,将大卫画得有点像长得像外国人的中国人。”班主任说:“他个子高高的,像个男子汉,但说话时会脸红。但毕业设计做的不错。”
洪景南的进步,从茶多网开始
2012年7月1日,这是洪景南深深记得的一天。第一次跨进茶多网的大门,几个同学听说公司总经理兼艺术总监王兴元要给大家上课,心里惴惴不安,几个人还商量一下,准备如何回答提问和表态。出乎意料之外,王兴元给他们上的第一课不是劳动纪律和公司制度,也不是设计理念,讲的主题是“网店设计师的语言表达”。
王总的第一堂课让洪景南记忆犹新,王总说:“对设计师而言,语言是设计师最重要的技术,其次才是设计技术。”“良好地语言沟通,才能让客户与设计师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设计的灵感,转化成现实的设计与成果。”
此后,茶多网每周在酒吧举行设计研讨会,除了各设计小组阐述设计方案、讨论设计方案、修正设计方案外,特别安排一段实习生发言时间,强迫每位同学讲话。
洪景南回忆他的第一次发言,对那个设计项目他有些不同意见,但不知道怎么讲,最后只有三个字“蛮好的”。他说:如果是现在,我会从客户文化背景、空间视觉效果、时尚流行元素等多角度评析设计的好与坏。
王总的另一个要求也让洪景南记忆犹新,公司员工每周利用半天时间跑茶叶市场,了解茶叶知识。王总说:“不懂茶叶品质,不懂实际理念,还搞什么设计。到茶叶市场,只要说是茶多网的,商家会任
你看、任你问。”跑茶叶市场,洪景南知道了茶叶的品质、价格、特性,在设计时能够信手拈来,实现茶文化风格与网络销售的有机结合。
王总常说:“将担子交给谁,谁才会承担。”“知识只有经过实战才能成为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从进入茶多网的第一天起,王总为每位实习生指定了一名专职设计指导。这些指导教师均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他们的指导就是实战,让实习生直接参与到一个个项目中,承担具体的设计任务。
半年实习下来,洪景南能够基本胜任茶叶货源的采购、茶叶网站的设计、售前和售后的服务要点、寄货以及和物流打交道等各个流程的操作。
一年实习期满,4名实习生,每人均参与十多个网店的设计工作,主持过一个网店的设计与销售服务。
洪景南说:“在茶多网,我懂得了什么是网店设计。网店设计是什么?是客户与设计师沟通的思想呈现,是售前、售后的服务体现,是商家与客户的沟通前奏……在学校期间,虽然学习了许多课程,能熟练的掌握网站设计软件、能做出各种效果图、知道各种设计风格,有一定的基础,但它们是割裂的知识,而不是自己融汇的认识。在茶多网,在一项项的具体工作中,我才将所学的一个个单元,融汇成体系,才懂得网店设计。”
茶多网的魅力何在与洪景南的交流,让副校长王金山颇为难受:学校的三年教育只是让学生有了知识,却没有认识;让学生知道,却没有懂得。
从2010年,学校与茶多网签订了合作协议,到2013年共安排185名实习生。其中留下工作的有15人。在茶多网实习的学生谢凯城现已自己独立开家网店。多数在茶多网实习的学生,进入各家网店企业后都成为企业骨干力量。回顾与茶多网的合作历程,王金山悟出了茶多网模式的魅力所在。
第一,茶多网对人的培养完全从项目实战的角度出发,区别于学校的经验程式。
学校教学的目标依据是人才培养方案,但人才培养方案往往是滞后的、与行业是疏离的,造成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在执行人才培养方案时,永远是小修小补、远远落后于实际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者多数为学校教师,自身就脱离实际的工作岗位。
茶多网则是从工作实际出发,教给学生的都是一线设计师自己亲身体验的结晶。艰难创业的王兴元有过不不懂得客户的要求和消费理
念而带来的网站设计风格浏览量不高的情况……王总说:“我的失败要转化成公司和员工的正能量。”
同样学习网站设计知识,学校只是在《网页设计》这本教材中有相关知识,共计36课时。所涉及的都是基础部分,对于如何结合实际,如何更好地搭建商家和客户的桥梁没有更多的介绍和学习。在茶多网,搭建商家和客户的平台知识是通过实践的方式掌握。
第二,茶多网重视人的社会性发展培养。
茶多网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将员工分为多个设计、售前、售后、客服和管理团队,强调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企业的考核与奖励以团队为单位,淡化对个体的考评;每年对员工进行拓展性训练;茶多网运动队经常集体参加校企篮球比赛、自行车骑行、钓鱼比赛等活动。
在注重团队培养的同时,也充分允许员工的个性发展。茶多网建有酒吧,员工可随时进入免费饮用;设计人员工作时间相对自由,不坐班,不考勤;酒吧设有文化墙,供员工自由展示……
茶多网为员工提供的是自由的空间和展示的平台。实习生在这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平等,生机与活力,这是在学校里享受不到的氛围。工作的动力在这里提升,设计的创造力在这里勃发。
从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的对比可以看出,学校教学强调规定课程、重视理论,茶多网强调实际需要、重视实践;学校教育强调规范、关注整体,茶多网强调团队、关注个体。
开启茶多网模式
相比于学校,茶多网的人才培养更符合工作实际和学生的心理需求。能不能引进茶多网的经验,改进学校的教学呢?副校长王金山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
经过反复地思考与磋商,2010年6月,学校与茶多网正式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启动了校企合作茶多网模式。茶多网模式的核心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1、调整课程设置。以王兴元为组长的专业建设专家小组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的论证,建议课程设置要做大的调整。王金山主张慢慢来。经双方协商,采取了稳健的改革,将课程中原有的选修课132学时进行调整,全部改茶多网的讲座和社会实践内容。
2、聘请茶多网一线设计师、项目经理到校担任选修课讲师,讲授课本上没有的设计理念和专业知识,实现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市场的零距离对接。
3、引进企业进入校园,即在学校建立“茶多网设计工作室”,按照企业的要求来布置工作室的环境,利用课余时间,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入工作室,以“校中企”的方式,在教学中引入茶多网实际项目,由学生和老师提供设计方案,最终由茶多网审核、修改、实施,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4、在企业中办学校教室,即学校投入电脑等设备,在茶多网公司设立学校工作室,以“企中校”的方式,供师生随时学习使用,努力打造现代学徒制。
5、茶多网接受学校专业教师定期企业实践活动,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
6、开展校企文化互动,举办篮球比赛、联谊会等活动。
王兴元和王金山都认为这是双赢的事。对茶多网而言,师生成了企业的编外员工,企业讲师也会在讲座中提高自己的水平,吸引更好的学生充实企业队伍。对学校而言,聘请了编外教师,引入了实战项目,变学生书本图纸的抽象认识为具体的、实物的感知。
在实施过程中曹兴元和黄爱国制定了详细的日程表,参与的学生主要是2011和2012级学生。到2013年5月,有茶多网开设了105个学时的选修课,王兴元亲自主讲了《设计师的语言艺术》《网店销售的艺术》《你是营销专家》《如何应聘》等。引入3个设计项目供教学实践。2013年暑假,接受5名教师企业培训。在茶多网建立了学校工作室工作室,多批师生感受了企业的文化氛围。举办了一次校企篮球对抗赛和钓鱼比赛。
2013年4月,王金山做了个私下调查,学生多数认为茶多网人的讲座和活动有趣、有用。王金山也发现,在选修课的课堂上,学生专注度高,常常掌声雷动。5月初,学校对2011级学生进行了实习一项调查,82%学生想到茶多网实习。
茶多网模式的典型与非典型意义
茶多网模式还在实验之中,但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模式是否可以复制到其他专业中?能对学校的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等各方面工作有哪些指导意义呢?
典型意义一:学校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必须进一步贴近企业的生产实际,这样才能避免职业学校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不强的尴尬。
典型意义二: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让设计变成可以触摸的成果,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的热情。实际工作的需要会让学习更有针对性,工作的成就感会让学习更有动力。
典型意义三:企业讲师与学校教师的交流,是一种必要的互补。他们有共同语言,但又有不同的经验,教师的规范和企业讲师的灵活实际,这些优势共同融入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受益良多。
典型意义四:多方位的校企合作,企业文化的提前渗入,有利于学生尽快融入企业,尽早实现由学生到企业人的角色转变。
其非典型意义:这样的模式要有热心教育事业、具有前瞻眼光的企业负责人。王兴元是个有思想、有个性、有热情的企业家艺术家。他喜欢参加社会活动。担任泉州电商协会秘书长,经常为全市的电商做免费培训。他热爱教育,长期担任全市各职业学校的客座讲师。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特别是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培养新时代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之路。没有校企合作,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势必会存在着较大的危机。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在开展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一部分高职院校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忽视了如何构建稳定、长效的合作保障机制,如何使校企合作深入、持续、健康地发展等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由于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互利多赢”是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对于各方而言,校企合作的价值各有不同。对学校而言,其价值在于培育高技能型人才,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同时还可以“借鸡生蛋”,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训设备、实习基地、专业师资等,能够很大程度地减轻学校在实习、实训设备上的投入和专业师资培训的压力;对企业而言,其价值在于可以提前锁定人才,随时招募到可用的高技能型人才,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减少人力资源成本,解除用人的后顾之忧,增强市场竞争力;对学生而言,其价值在于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就业的渠道更加畅通;对社会而言,其价值在于能够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率,实现人才供需的可持续发展。
二、校企合作存在问题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理念问题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它决定了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互利多赢”。遗憾的是,从现有的合作模式来看,很多高职院校仍然将校企合作定位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结果上,也就是在就业阶段的合作,这说明一部分高职院校还存在着校企合作理念上的问题。另外还存在认识肤浅的意识问题。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决策还只是从表面上认识到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领会到其中的深意,不能从行为决策上去做决断,以致影响到校企合作的质量。
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政策问题
政策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制度保障。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校企合作教育政策与制度体系,是各级政府、高职院校及企业等各个层面当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重点工作。虽然我国现在高度重视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成立了校企合作协会,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试点、试验,但还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和指导手册。政府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机制,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保护不够;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来负责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工作,以致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支持。
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经济问题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局限性。首先,是动力的局限性。如果面对没有利益驱动的合作,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是很难接受校企合作条件的。其次,是能力的局限性。在校企合作的能力方面,由于高职院校所具备的能力非常有限,很难了解到企业的实际需求,导致企业不欢迎学校对校企合作所做的一些方式与策略。第三,是制度的局限性。原来在校企合作方面已有的成功经验没有很好的留传下来,更不用说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然后向其他高职院校进行有效宣传和指导。由于尚无完整的合作制度,再加上缺乏合作的理念等方面的原因,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与企业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单项合作或者只停留在捐助教学设备、提供实习基地、培训员工等合作层面的现象,最终所谓的合作也只是浅层次、低水平的合作,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难以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无法实现。
三、校企合作的对策思考
1.统一思想认识,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一是高职院校要贯彻“产学结合”思想,主动与政府、社会团体取得联系,争取广泛的支持,采取灵活的政策,让企业一方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积极接受校企合作的模式,让他们了解到,他们与学校一方都是校企合作的大赢家。二是高职院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借鉴原有的校办产业(企业)、行业(企业)办学、校企股份合作等成功模式,研究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2.拓宽合作领域,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一是成立由学校、企业、行业组织、政府相关部门、社会有关团体等多方参与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专职负责校企合作的运行;要制定合作章程,明确各方在校企合作机构中的权利与义务,校企合作运行中的作为与不作为,以及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二是高职院校要严格贯彻“以职业能力为标准、工学交替为手段、企业参与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探索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合作模式。校企双方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教学改革相互结合,在教学中不断融入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三是通过校企的合作,高职院校应采取“冠名办班”、“互动介入”、“社会培训”、“校企共融开发”、“模块化教学”、“基地培养”、“政府搭台”、“送来返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群建设,将课程设置、专业建设以及就业市场紧密结合,努力创建“校内有企、企内有校、互动双赢、开放合作”的办学模式。四是实现校内教学场地企业化、企业生产经营场地教学化,即“厂中有校,校中有厂”。
3.创建考评标准,促进校企合作规范有序
按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提出的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以及各个行业(如电力、冶金、煤炭、交通、电信行业等)颁布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鉴定标准,参考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由职业特定技能标准、核心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四个模块构成的质量标准体系嘲。根据这个标准体系,学校不会再单纯凭一张纸卷的成绩来考核学生的能力,而是让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等现场人员参与到考核中来,以实际操作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来考核学生的能力,最终体现了考核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四、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培养应用性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是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凸显高职院校特色,推动高职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政府、学校、企业各方利益共享的一种先进的办学模式。
复合型校企合作模式 篇7
在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下,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大刀阔斧地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工厂”、“教中学、学中做”、“顶岗实习”、“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应运而生, 校企合作大大地促进了教学改革, 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案例式教学模式”、“教中学、学中做”等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 这些都在推动着我国从高职教育的大国向高职教育的强国迈进。但目前的校企合作主要以学校与企业“一对一”直接合作的形式出现, 两者直接合作往往会因为双方利益对立而产生矛盾, 导致校企合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不够密切和深入, 实习学生得不到实质性的锻炼。
一、传统“一对一”校企合作的问题
目前, 我国校企合作的形式普遍以 “学校与企业直接合作” 一对一的形式出现。校企合作在很多方面产生了双赢效果, 但也产生了不少问题。
在引企入校的实践与探索中, 学生通过真实的企业环境、真实的岗位上轮流锻炼, 较为全面地了解了企业电子商务的工作流程、岗位设置、岗位要求, 对个人的发展潜力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他们在课堂上会更加主动地思考和寻找相关知识, 明显地促进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的培养。这些学生在毕业答辩时已经显示出较高的优势, 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出企业工作流程的缺陷及改进措施。特别是在就业时, 相对于没有参加过半工半读的学生, 竞争优势非常明显。
尽管引企入校带来了很多促进教学的因素, 但也出现了校企合作中不可调和的矛盾。比如, 学校会安排每个学生在岗位上轮流锻炼。而从企业的角度, 以企业赢利最大为原则, 要求在不同的岗位上安排固定的合适的学生, 不允许学生轮岗, 给学校的人才培养造成障碍。又比如, 以订单式培养为目的的校企合作, 在订单班学生毕业就业时, 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不肯就职于合作企业, 或者合作企业因为某种原因不肯招录订单班的某些学生, 也产生校企合作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传统的“一对一”校企合作模式如图1所示。
二、依托行业协会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各级行业组织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 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推进企业发展的“第一任务”, 将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与生产经营、市场开拓放在同等重要地位, 积极发挥行业组织的组织、协调和服务作用, 推动行业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的快速发展。 因此,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中, 必须依托行业协会, 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 推动校企深度接轨。
行业协会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行业协会为我国经济建设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在开拓国际市场、推动政府产业政策、协助企业调节与职工利益关系行业协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特别是近年来, 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和协调行业的教育、培训、师生技能竞赛、学生就业等方面工作, 成绩显著。
传统的校企合作, 由单一的企业和学校间签订“一对一”合作合同, 达成培养人才和用人的互惠条件。但由于人才培养的过程长和不可控的外界因素影响, 以及校企之间利益对立的矛盾, 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必须由第三方——行业协会来化解这些矛盾, 使校企合作深入稳定发展。以行业协会为支点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图2所示。
在图2所示的以行业协会为支点的校企合作模式中, 各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通过行业协会这个纽带进行的,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将由行业协会这个中介来化解。比如, 在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中, 各个企业相同岗位需要的人才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汇总, 委托某一高校进行培养。相同岗位的学生在毕业时, 如果不喜欢这家企业, 必定要选择所学岗位的其他企业, 根据概率分布原理, 每家企业最终都会招到合适的人才, 之前在传统的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中的矛盾就得到解决, 使得校企合作可以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又比如, 在传统“一对一”的校企合作中, 如果某学校某一年某个专业的人数变大, 或者合作企业对应实习岗位因为某些原因萎缩, 不能满足合作学校实习要求而产生不可调和的校企合作矛盾。在以行业协会为支点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中, 有实习要求的校方可以及时委托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把学校实习任务分派到多个不同的企业进行, 解决了传统校企合作中企业实习岗位不够的矛盾。
由多个学校、多个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以行业协会为支点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由行业协会来组织和协调传统校企合作中的问题, 将会是一种宽口径、便于操作、可落到实处、可深度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三、结语
传统的“一对一”的校企合作模式, 由于校企合作双方存在利益上的冲突而不能互相调解, 导致校企合作双方互相妥协、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使学生的实习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本文提出的以行业协会为支点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学校和企业不是直接合作, 而是通过行业协会为纽带进行比较松散的校企合作, 由行业协会解决传统校企合作中的矛盾和冲突, 促进校企合作稳定深入的开展, 大力促进行业的人才培养, 真正达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效果。
摘要:校企合作对于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已被普遍认可, 我国各级政府和高校正在大力推动并实施。高职在校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到企业实习, 了解企业实际工作流程以及岗位设置、岗位要求, 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增强学习动力和热情, 大大促进教学效果。令人遗憾的是, 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是企业和学校“一对一”直接合作的模式, 校企利益对立而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学生得不到实质性的锻炼。以行业协会为中心的校企合作方式, 通过行业协会来协调校企合作中的矛盾, 有利于校企合作更加顺利开展, 学生得到充分锻炼, 教育质量实质性提高。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一对一”,行业协会
参考文献
[1]耿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1.
[2]李亚春.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6) :128-130.
[3]徐小英.校企合作教育对技能型人才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
[4]邓颖翔.吸收能力对校企合作绩效的影响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1.
[5]刘曙霞.旅游饭店人力资源管理中校企合作研究[J].中国商贸, 2011, (2) :179-180.
创新办学模式 推进校企合作 篇8
一、“请进来”———以企业为主体, 引企入校, 引厂入校
(一) 引企入校, 建设企业冠名的校内实训车间
近几年来, 我校陆续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在校内建起汽修、数控、机械加工三个实训基地, 为了继续弥补实训设备的不足, 我校积极引进多家大型企业投入资金和设备在校内建设企业冠名的实训车间。主要有海马集团投入200万元设备建起的汽修实训车间、广东镇泰集团投入100多万元设备建起的数控实训车间、上海大众投入80多万元设备建起的汽修实训车间、丰田公司投入60多万设备建起的汽修实训车间。
(二) 聘请企业专家、领导加入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 参与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需要, 我校汽修、机电、电子电工、计算机等各专业先后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聘请与学校进行合作的企业专家或领导近50名, 并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 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 企业专家全程参与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修订, 使专业人才培养更贴近企业和市场需求。
(三) 引进企业优秀文化和企业评价机制
“先进企业文化进校园”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优势互补的一种新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是校企合作共建和谐文化的新模式。我校的做法是在特色班级的管理中, 学生管理部门和企业共同营造企业文化, 将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逐渐融入到班级文化。由不同的班级文化共同促成生动、丰富的校园文化。此外, 我校还长期实行邀请企业共同参与考核毕业生的制度, 将企业对实习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评价成绩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并作为评定学生学业完成与否的重要依据。学校积极地定期开展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反馈各企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学校招生就业部门制定了毕业生跟踪走访制度, 指定各专业部实习管理老师对学生的实习就业、岗位适应、业务技能等情况进行综合回访调查。
(四) 邀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来校培训教师
为充分利用企业的专家资源, 我校常年邀请中国汽车维修协会朱军这样的顶尖级汽车专家来校给教师做汽车专业发展的前沿讲座, 邀请像张治中这样的职业教育教学法大师来校做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 邀请海马集团、广东镇泰集团等企业专家、技术能手来校讲座, 这样不仅拓展了教师的知识和眼界, 还使教师能够经常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更好地培养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专业人才。
(五) 充分利用企业校友和行业资源
我校1958年建校, 早期毕业的校友有为数不少的民营企业家, 他们拥有很好的自办企业, 校友中也有走上国营企业重要岗位的领导, 他们与母校合作的热情很高。我校专门成立了校友会, 每年举办若干次企业校友专家咨询会议, 沟通感情、交流信息, 学校因此也获得了行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六) 吸引企业在校内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
为了鼓励与表彰优秀学生, 协助学校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我校主动争取一些大型企业为学生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 主要有广东镇泰集团设立的每年10万元的奖、助学金, 香港强华建教基金设立的每年各2万元的奖、助学金, 使校企合作又有了新的发展形式。
(七) 吸引企业职工来校参与技术提高或职业资格培训
应合作企业的要求, 我校经常在校内开办各种技术提高或专项技能培训班。如每年都为中海油公司培训员工400人次, 为琼海玉柴公司每年培训在岗职工200多人, 每年为省内多家合作企业培训员工约1000人次。此外, 学校还利用作为海南省特种工培训中心和海南省第53技能鉴定站的优势和资源, 积极开展电工、举重、钳工等工种的特种工培训以及汽车初级、中级, 电工初级、中级的职业资格鉴定, 每年参与培训学习的企业职工约1000多人次。
(八) 引厂入校, 半工半读
2007年, 为了加强电子电工专业建设, 我校吸引海南群星电子厂落户学校, 学校为该厂提供场地, 厂方负责投入生产所需的设备。在日常管理上, 还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 并提供实践教学所需原材料。学校负责学生的管理和理论课教学, 学生入厂锤炼技能, 工厂高级技师手把手指导操作, 实现了“学中做, 做中学”, 即工厂的技师就是学校的学习指导教师, 学生就是工厂的工人, 参与产品的生产制作全过程。“教学链”与“产品链”对接, 使企业和学校相融, 企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同时满足了电子电工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去年, 我校还和新中北公司、玉柴机器厂等多家企业谈好落户学校的合作意向, 今年将进入实质性操作。
二、“走出去”———以学校为主体, 学校主动入企业和工厂
(一) 开发名优企业, 实现学生优质实习与就业
为了做好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 我校成立了一支由市场意识强、善于沟通的十几名教师组成的就业工作队伍, 专门开发实习和就业单位。现在, 我校已基本建立起“大机电就业网络”, 形成五大就业区域, 即以海马汽车为核心企业的金盘就业区, 以中航特玻为核心企业的老城就业区, 以金海浆纸为核心企业的洋浦就业区, 以玉柴机械为核心企业的博鳌就业区, 以镇泰集团为核心企业的珠三角就业区。目前我校已与省外广东镇泰集团、广东德源塑胶有限公司、一汽丰田、上海大众;省内海马集团、玉柴机器、金鹿集团、英利集团、汉能光伏有限公司、海南中铁电气化铁路运营管理公司、喜来登集团等近200家大型企业签订就业合作协议书。
(二) 实行专业教师下企业跟班学习制度
我校制订了《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暂行办法》, 规定每个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实践锻炼不得少于一个月, 教师在走进企业、了解企业、服务企业的实践过程中, 一是开阔了视野, 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二是把企业的新工艺、新方法带到课堂上, 实现课堂教学与车间生产的“零距离”;三是通过参加企业生产实践, 把生产过程中的复杂零件加工与专业课本相结合, 开发和设计典型工作任务, 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
(三) 校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深入企业了解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校企合作情况, 我校要求学校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每年必须到校企合作的主要企业进行调研, 了解学生的实习就业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为以后校企合作工作决策提供依据。
(四) 主动送教入企, 密切校企合作关系
除为合作企业在岗职工开展校内培训外, 我校还根据有些企业职工不便离岗的特殊要求, 专门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到企业根据企业需求为职工进行各种技术提升培训。如上门为海南万达包装有限公司等制造业企业培训员工近3000人次, 每年为定安等市县上门开展电工等各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近1000人次。尤其是去年为琼山监狱所开展电工技能培训, 开辟了“职业教育进高墙”的新型合作路子, 此模式已在《中国教育报》得到较好宣传, 引起广泛关注。
三、“合作攻坚”———以校、企双方为主体, 共同研发品牌项目
(一) 创办“企业冠名班”,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以往“订单式”、“委培式”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我校与部分名优企业创办了“企业冠名班”, “企业冠名班”与以往不同之处是由企业派出专家和学校共同管理、培训学生, 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均按企业要求制定, 班级充分引入企业文化。分别与北京嘉华集团创办“嘉华汽车班”、与海南威隆船舶有限公司合办“威隆造船班”、与丰田公司合办“丰田汽车班”、与海马集团合办“海马汽车班”、与中石化公司创办“扶贫石油班”等。这些企业冠名班已成为校企合作新特色, 《光明日报》曾在内部刊物《情况反映》上对我校的“企业冠名班”进行了大篇报道, 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林方略副省长、胡光辉厅长曾分别做出重要批示, 要求认真总结, 向全省中职学校推广。
(二) 创办“建筑类专业实验班”, 开创了教育与行业合作办学的先河, 创新了职教办学模式
去年10月, 我校承担了省教育厅与省住建厅创办“建筑类专业实验班”的新任务, 完成了五个专业400名学生的招生任务。“建筑类专业实验班”的开办, 是省教育厅、省住建厅和中职学校联合办学的新创举, 必定从本质上引领我国职教办学模式创新的新潮流。在办学过程中, 我校聘请了五位建筑行业的客座教授, 举办了别具特色的开班仪式, 引起了海南省建筑工程总公司等大批企业的高度重视, 省住建厅表示将在我校创办大型实训基地。这一合作项目不仅将填补我省中职建筑专业办学的空白, 还能为我省中职办学创新作出示范。
(三) 校企合一, 开发南海资源
为了开发丰富的南海资源, 去年我校和海南南海渔业集团签订合作意向, 在捕捞作业、渔产品加工和船舶维修方面达成一致意向, 《光明日报》曾以“舞动南海, 校企携手未来”为题做过专题报道。目前该合作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今年将按照合作协议有序开展合作。
(四) 启动“百项发明创新工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 我校还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去年我校与国家专利技术 (海口) 展示交易中心共同策划“百项发明创新工程”项目, 该项目也是我校创建国家示范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项目分两步同时进行, 一是在校内建成了一个600平方米的专利技术博览馆, 展出专业技术产品600多项, 得到了省科技厅、省科协的高度重视, 省科技厅拨出专款30万元支持项目建设;二是在省发明人俱乐部的支持下, 发动全校师生人人出创意、人人搞创新发明, 争取在2013年7月前完成100项发明创新项目, 并获得专利受理。“百项发明创新工程”自去年上半年启动以来, 已在校内开展多项活动, 营造起良好的创新氛围。目前我校教师已有《新型残疾人辅助器具》和《双螺杆磨浆机》两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
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篇9
一、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 学校角度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会计专业培养的则是面向企事业单位财务岗位的一线技能型人才, 这一点决定了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都不能与企业实际职业岗位脱离。
(1) 校企合作有助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会计专业通过校企合作, 有助于学校开展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 及时跟踪企业关于人才需求的变化。通过对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的调查, 高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一般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 具备从事会计工作需要的基本技能, 能胜任出纳、往来核算、存货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薪资核算、报表编制、纳税申报、资金管理、稽核等各类会计岗位、会计电算化岗位及其他相关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总目标包括了三个层次的培养, 分别是知识的培养、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培养。按照这一总目标培养出的会计人才基本符合企业对一线财务人员的需求。
(2) 校企合作有利于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和实验室的建设
会计专业的教师大多从学校毕业就来到学校任教, 从学校到学校的工作经历使得教师缺乏会计工作实践经验, 校企合作的方式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提升实践能力的平台。学校可以建立教师工作站制度, 让教师有机会去合作企业一次性锻炼不少于六个月的时间, 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在企业从事实践工作, 强化其实践技能, 提高双师素质。学校对教师出站要有严格的考核程序, 只有通过考核, 确定了教师实践能力提高的情况下方可出站。同时, 开展校企合作, 不仅部分合作企业能够捐赠一些教学设备, 而且企业专家可以帮助学校共建实验、实训室。学校可按照企业专家提供的资料模拟企业实际的工作环境、设备配置来布局高仿真度的实训室, 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文化和管理流程。
(3) 校企合作能及时评价会计专业的教学效果
通常评价教学效果都是采用单一的考试方式。校企合作培养学生, 其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表现在校期间就能接受企业的检验。由企业定期派出的专业人员对学生在会计岗位上的工作业务表现、能力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 一旦这种合作方的评价反馈出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上的不足时, 也就说明了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出现了偏差。教学单位可以及时发现和调整, 使学生在校的整个培养过程紧随着企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学生在就业时实现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2. 企业角度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有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首先, 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参与人才的培养, 企业可以优先录用符合本企业人力资源要求的学生, 这样就是在培养企业的准雇员, 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成本与风险。其次, 校企合作有助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中长期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的结合, 师生可以提前感知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 降低了合作企业对员工必须投入的岗前培训成本,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提升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再次, 学生在企业中进行专业技术的学习, 有利于企业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提升理论知识水平, 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最后, 通过校企合作项目, 学生可以向周围的亲朋好友宣传所参与合作的企业, 这样无形中扩大了企业品牌的影响力, 甚至可以为企业带来潜在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
3. 社会角度
校企合作有助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模式, 在企业第一线进行课程教学, 学生感到学习内容更丰富、更具体和直观, 将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学生学得好, 就业好, 反过来也能极大地促进高职院校的招生。毋庸置疑, 就业形势好的学校和专业, 招生形势也好。从社会的角度来说, 高职学校多招收学生, 一方面可以增加技能人才在整个劳动力中的比例, 提升人才的总体素质, 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增长, 又反过来促进就业目标的实现,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大循环。
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
1. 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大多数高职院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 初衷是为了解决自身的实习场地不足的问题, 并不是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储备性人才。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 虽然意识到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 一方面希望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可以迅速胜任企业的工作要求, 另一方面从经济成本的角度企业又不愿意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因此企业对校企合作表现出的积极性并不高。至于大多数小微企业还没有建立长远的人才培养战略意识, 使学校在寻找合作伙伴时会遇到较多阻力。另外, 由于企业的财务岗位是企业重要核心岗位, 在这个岗位上可以获知许多企业的商业秘密, 企业不太愿意让学生去接触。
2. 校企合作中学校主导方的现状依然存在
学校的管理部门以及教学单位始终是站在教育教学管理的角度去看待校企合作的问题, 认为学校是校企合作中的主导方, 企业是配合方。学校往往从自身的角度要求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便利条件, 而不考虑学校是否能满足企业方对实习实训的时间和课程设置的要求。因此学校要转变观念, 要把企业的利益考虑进去, 换位思考从企业实际需求的角度考虑校企合作, 尽量配合企业对实习时间和学生数量等方面的要求。
3. 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
就目前而言, 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在推动校企合作上起到的作用还是有限的, 尤其是没有形成企业利益补偿制度, 使得校企合作开展起来较为随意。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形成的是一种意向关系, 合作的形式是校方与企业方签订一个“校企合作意向书”, 这种意向书对学校和企业均没有太大的约束力。由于合作企业本身能够接纳的会计专业学生本来就不多, 所以意向书包括的内容就比较简单, 大致规定了每年有多少学生要去合作企业中参观实习, 企业的财务人员定期到学校进行几次讲座, 而没有实质性的深度合作的内容与方式。
三、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
1. 订单型培养模式
采用订单型培养模式, 与学校合作的企业通常是大型企业。学校在很大程度上要以企业的要求为导向, 调整和规范课程建设。专业理论课要邀请企业资深的财务管理人员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企业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也很明显, 如果合作企业发生变化, 或者企业的职业岗位由于内外部因素变化而发生变化, 那么都会导致学校要对相关的师资及课程设置进行大幅度的调整, 而且这种模式只能培养少部分相对比较优秀的学生。因此, 这种培养模式适用于与学校有长期战略合作意图的企业。
2. 互动型培养模式
互动型培养模式以系统的理论学习为基础, 在会计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以双师型教师与学生互动为主、同学之间的互动为辅, 相互间展开讨论。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聘请企业中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前来讲课, 以师生与企业专业人员互动为主, 探讨会计实务工作, 完成相关的实训任务, 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这种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通过与教师、同学、专业人士的沟通与辩论, 使学生学会思考和研究, 增加团队合作和沟通交往的技巧, 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而且这种模式不受会计专业的学生人数的限制。
3. 企业进校园模式
企业进校园模式, 通过将企业引进学校, 也就是将企业的一部分业务甚至是全部业务 (如代理记账公司) 放在校园内。学校对进校园的企业在办公、水电等方面给予优惠, 通过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可以让企业顺利地开展业务,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对现代商业社会中企业业务进行全方位的认知, 学生在校园内可以模拟从事不同岗位, 既提高了个人职业技能, 同时又熟悉了未来的工作流程, 获得了职业感受。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不仅解决了企业场地不足、容纳实习学生数量有限的问题, 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投入不足的问题, 真正做到资源在企业和学校中共享。
综上所述, 这三种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里运用的较为广泛, 三种模式的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在各方面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通过下表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四、结束语
校企合作的模式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开放性的办学思路,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发展, 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也远不止以上提到的几种模式。校企合作想要在今后有更进一步的提升, 校方和企业方也应积极沟通交流, 实现融合中的互利。政府也要积极发挥统筹引导作用, 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 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邸丽霞, 马淑清.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探讨[J].价值系统工程, 2003 (4) .
[2]袁月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以营销专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 2008 (9) .
[3]胡小勇, 韩冰.论高职学院校企合作的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3) .
[4]金爱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 2009.
[5]刘延明, 刘磊.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8) .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新模式 篇10
关键词: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
中职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为此, 需要优化教学内容, 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 而校企合作模式, 是中职学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1 实现学习、实习、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受益
1.1 学校应该根据企业发展需求来调整课程结构
在校企合作中, 学校的课程改革应该满足企业的要求, 实现结果导向到过程导向的积极转变。因为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学校应该根据企业用工的实际情况, 注重知识传授方面隐形知识取代显性知识成为发展趋势, 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要更加注重实践性, 应用型知识内容应当在所有学习内容中居于主导位置, 中职学校需要注重动手教学的安排, 确保学习内容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1.2 要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要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首先必须要规范校企产学研的工作程序。学校可以通过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学校参加学校管理机制的完善, 特别是在技术工人需求和预测、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设计等方面, 需要必须要过完善机制, 以保证听取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意见。
要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还要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督导机制, 要通过质量评价监督机制, 落实校企合作的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 为了做好对校企合作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需要统一命题、统一监考、统一评卷、统一登记, 以利于学校与企业按照同一评价标准和体系去有效评价校企合作的效果。
1.3 要正确处理校企合作的关系
(1) 处理好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关系。校企合作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最终培养能够满足企业需要和社会要求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其中, 理论学习是前提, 通过理论学习, 可以掌握今后工作中所遇到各种问题的基础理论。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基本的文化理论知识, 这是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中职院校培养的劳动者同时也是社会公民, 要想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必须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素养。中职学校培养的劳动者是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主体, 而并非工具, 所以必须得到尊重, 必须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这些都是理论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同时, 实践训练则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方法和措施。通过实践训练, 设定与今后实际工作基本一致的环境和场景, 在实践中提高认识, 掌握实践技能, 提高实践水平。
(2) 要正确处理受教育者的双重身份的关系。在实施校企合作教育中, 学生作为最重要的参与主体, 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应当被调动起来, 真正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去, 真正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获得认识上的提高和实际技能的飞跃。在实践教学中, 给予学生一定的经济补助,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通过正向的经济激励, 提高其参与校企合作实践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终实现当初设定的教学目标。
(3) 要正确处理以工作任务为依据和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关系。校企合作的课程设置必须要考虑到工作实际情况, 与企业今后工作实际相一致, 而不能脱离工作实际。要以能力为基础确立课程内容, 学生到企业实习, 要强化对专业领域最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和传授, 注重在实践中创设高度仿真的工作情境。校企双方要在这方面达成共识, 要精选典型产品组织教学活动, 使工作任务典型化、具体化, 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教学标准要涵盖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的内容, 使校企合作的课程设置能为校企双方带来实际的利益。
1.4 采用任务引领型课程设置, 实现“工学结合”、“做学一体”
任务引领型课程既重视发挥企业技术专家和行业专家的课程开发作用, 又发挥企业知识工人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既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对从业者的要求, 又把握职业教育的规律, 课程设计要有利于师生互动, 使“工”和“学”都能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任务引领型课程建设的重点是: (1) 优化人文素质的课程。 (2) 完善专业课教学标准, 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
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利益协调和保障机制
2.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利益协调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涉及到对方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方的利益都应该兼顾, 才能保证制度设计和运行能够得到各方的支持, 其实质是要求制度的运行必须要严格遵守市场规律, 兼顾各方利益诉求。
(1) 有实施总体规划的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可以来自政府, 政府的支持是校区合作的政策保障。政府相关部门, 特别是教育部门、经贸部门、劳动部门等直接相关部门在校企合作中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成员也需要和学校和企业的代表, 企业和学校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具体落实人, 其诉求和主张应该得到尊重。
(2) 配备能够满足实践要求的办公室。校企合作必须要有一定的办公环境, 需要具备基本的物质基础。办公室是基本的物质基础, 只有具备了办公场所, 相关人员才能安定下来, 才能有心思、有精力从事实践工作。通过配备能够满足实践要求的办公室, 也可以让学生有归属感, 能够及时有效保障学生的权利。
2.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利益保障
通过制度保障利益诉求是校企合作成功的经济基础, 必须要考虑各方的利益诉求。
(1) 切实保障学生的利益。学生是校区合作的参加者, 是学习培训活动的对象, 必须要通过经济激励, 提高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如对参加校企合作的学生发放一定的劳动补助, 既可以激励学生, 又可以减少学生的经济压力, 可以获得学生家长的支持, 获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对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 无疑是雪中送炭。实际上也可以提高企业和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此外, 还可以为参加实践的学生购买社会保险和其他商业险, 这样可以预防学生在工作中特别是一些危险工作中可能面临的风险, 还能留住学生, 让学生心甘情愿在毕业后留在企业工作, 可谓一举多得。
(2) 企业好学校利益的保障。对企业来说, 通过校企合作, 可以发掘和培养今后的员工, 而具备较强胜任能力的员工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最宝贵财富。
对学校来说, 中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实践操作能力弱、理论功底强的现状。通过校企合作, 可以定期选派教师赴相关企业去做短期工作, 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亲身了解最新的行业工艺设备、生产技术等的情况, 掌握企业对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要求, 从而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 还可以积极引进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 或者不定期地邀请企业技术专家举办专题技术讲座, 这样能够有效地带动教学改革, 确保专业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保证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学校与企业建立起深层的合作关系, 一方面建立了真实的工作环境, 学院可以了解企业最新的技术、工艺以及对员工的要求, 有利于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 可以培养学生遵守工作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讲求实效, 扎实工作。再则, 这种全新的模式不可避免地会和传统教学模式发生冲突, 这就促使我们改变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 深入进行教学改革, 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参考文献
[1]侯秉文.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2010 (2) :23-25.
[2]李村, 葛超.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J].职教论坛, 2010 (2) :73-74.
[3]余洪英, 刘焰余, 吴军, 吕科.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几点“冷”思考[J].科技信息, 2010 (20) :592.
[4]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8) :15-18.
[5]韩清杰, 高红梅, 葛雨.基于“双赢”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品牌 (下半月) , 2010 (11) :144.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探究 篇11
高职院校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是将企业资源与高校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深化和优化合作内容和方式,让企业协助培养学生,招收优秀毕业生,缓解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所以校企合作行为是目标不同的两类组织之间寻求优势互补的理想选择。但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一些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之路越走越窄,最后几乎找不到企业愿意与其合作,这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
1.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全难以执行。
国家现有法律法规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权、利未做明确的规定,仅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意见和建议,部分地区出台的支持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也仅仅是停留在“喊口号”阶段,没有真正的落实到行动上,政策在描述时也较为笼统、模糊,其中也鲜有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优惠举措,企业难以照章执行。
2.校企不能有效沟通
没有类似职教机构、行业协会等组织帮助院校和企业互相“牵线搭桥”,使得校企沟通存在障碍,导致院校因硬软件条件限制培养不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而企业也招不到满意的学生。部分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多是靠“拉关系”或者企业友情赞助,这种开展形式与初期开展校企合作的初衷渐行渐远,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有限,最后往往难以维持下去。
3.院校的教学模式与企业的用人需求互相违背
高职院校长期“闭门造车”,缺乏对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的了解,采用“往上堆”的方式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企业的用人需求“背道而驰”,使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严重脱离实际。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重理论轻实践,学科特征明显,基础与专业课程体系零散、简单,无针对实际工作岗位深入研究的教学模式,缺少职业化培养的思路和措施。
4.企业对学校的合作不重视
企业追求利润与校企合作之间存在着矛盾。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理念理解不深入,不认为校企合作会带来更多经济价值,很少主动考虑与院校合作办学模式;中小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人力、财力有限,产出与投入的比例不高;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不受受训企业的约束,容易因过低的劳动力价格导致人才流失,企业投入的人力、财力得不到预期的回报。
5.社会轻视职业教育
社会仍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子女能出人头地,钱多事少离家近,认为高职学生是大学生,应该做技术员、坐办公室,到生产一线工作没出息,家长的观念和社会传统对大学生的期望,导致高职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不安心,有的学生实习结束不肯与企业签协议,企业也认为高职学生高不成低不就。
就现阶段而言,制约校企合作的客观因素短时间内无法克服,但高职院校可“另辟蹊径”,从自身入手,寻找优势,积极争取与企业合作,增进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共同推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改进。
1.加强“双师型”师资团队的培养
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重任需要有优秀的专业师资团队来担负,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平的高低。
1.1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
高职院校的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企业实践经验,院校可采取统一安排或教师个别联系的方式,寻找企业接纳教师进行周期性顶岗实习,以打造“双师型”教师。教师通过参与企业实践生产,可锻炼和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帮助企业创造经济价值,同时教师可获得企业用人需求的第一手资料。
1.2学校应支持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开发
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以免费或低廉的报酬承接和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技术改造、工程建设等工作,教师通过自身丰富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利用各自的优势要素,分工协作,共同实现技术创新,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也为企业了解院校提供契机,为建立校企互信互利的合作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院校应聘请企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
企业的优秀工程师、技术人员都具备丰富的实践技能和经验,是专业师资团队的有利补充,聘请他们作为院校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并定期到院校开展专题讲座或者承担课堂教学任务,将企业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直接传授于学生,对高职学生教育非常有利。企业技术人员也可将真实的项目开发直接贯穿到整个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2.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定位改革
高职院校的专业负责人在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中会遇到很多的困扰,例如: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联系、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等,这些困扰产生的根源是高职院校不了解企业的真正的用人需求。
2.1预估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要杜绝“凭空想象”或“胡乱拼凑”,要与企业的需求接轨。院校专业带头人要通过校企合作,或参考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调研资料,掌握企业用人需求,预估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工作岗位,了解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动手技能以及职业素质要求,根据这些内容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等进行预估设置。
2.2修订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帮助修订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也可以选择调查问卷、电话或登门造访,回访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和毕业生的雇主,了解毕业生具备的和尚未具备的技能、工作表现、企业培训内容等各项情况,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分析所获得的行业信息,用以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所涉及专业的课程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保持一致。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也需要参考当年学生入学时的知识水平,制定培养学生过程中的重难点。
3.基于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
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教师要设计好的课堂教学,让课堂更加生动,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
3.1教学内容要结合企业需求
教师应该明确一点:教师的教学不能以自我想法为中心,要以企业的需求为中心,要按企业的需求决定讲课内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化的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教师的授课内容的原型要来自企业实践。
教师参与企业顶岗实践,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了解企业生产实践的各个环节,将企业岗位技能与生产实践流程结合高职教育方式方法融合到课堂教学中,结合校企实践基地和设备,考虑教材、教学组织方式,对知识、能力进行序化和整合,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作为教学思想的主体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同时也要考虑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各项要素。
3.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教师要改变固有的教学思维模式,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了多种满足高职教育需要的方式方法。例如,可带领学生参与到承接的企业项目工作中,通过以完成一个项目流程来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到项目中去,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师还可以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讨论、问卷、游戏等方式进行课堂互动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灵活地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还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高职院校需要深刻发掘自身优势,主动与企业建立和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让企业也参与高职教育改革实践,使校企合作真正发挥作用,共创双赢和多赢的局面,共同推动高职教育事业发展。
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 篇12
一、校企合作的含义
校企合作是指利用学习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采用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职教业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
(一) 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是指学校依据企业的人才需求, 按照企业对人才规格和岗位的技能需求, 组织教学和培训的模式。这一模式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以便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一体。订单培养在校企合作的初期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但是这种模式对校企联动的要求教高。订单培养的初期很大程度上要靠行政干预, 但在具体实践中, 我们发现仅仅靠行政干预的合作是不会长久的。
(二) 校企共建基地模式
校企共建基地模式是指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要结合双方的具体需求, 由企业提供教学项目、教学设备和资金, 由学校提供教学场所, 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 并在满足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展开多方面的合作。但是在具体运作过程中, 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大多数都是重建设、轻测评。特别是能够结合学校或专业的定位与发展, 从战略的高度来审视和测评实训基地绩效的少之又少, 从而导致许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效不尽如人意。
(三) 校企共建园区模式
校企共建园区这种模式是伴随国家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兴建高新技术开发区而逐步出现的。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学校与知名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园, 为学生工学结合、校企深度融合搭建开放的管理平台。校企共建园区模式所面临的问题是政府、企业和学校如何各司其职, 共同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目前来看, 这种模式中政府、学校、企业的分工尚不十分明确, 因此很难做到全面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四) 校企联合参与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参与人才培养这种模式在职业院校中被广泛采用。主要是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 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 以专业建设为龙头, 以课程改革为抓手, 构建能够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 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课程体系。这种模式的缺憾表现为“学校热、企业冷”。企业作为营利机构, 其目标是谋取利润, 对于没有利润或者利润不足的项目, 企业就失去了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和兴致。
(五) 职教集团模式
职教集团模式一般是以一两所高职院校为主导, 以相关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为主体, 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 以专业和课程为纽带, 形成职教集团的基本框架、以达到实现集团成员“共赢”为目的。职教集团模式的缺憾是它对于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都有较高的要求。即没有政府的推动与保驾护航, 没有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 没有高职院校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 高职教育就很难做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高度统一。
三、校企合作模式的问题及原因
(一) 主要问题
1. 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较单一, 合作的深度和层次尚不足。
就当前的校企合作来看, 合作的内容和形式普遍缺乏多样性和综合性, 有些还只停留在安排学生实习见习等方面。有些校企合作还只停留在表面上, 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入。
2. 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不足。
有些校企合作还缺少维系两方关系的深厚基础, 多数情况是学校一头热, 学校向企业寻求合作的占绝大多数, 企业向学校寻求合作的企业很少。部分校企合作只是暂时的合作, 还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甚至还存在学校为应付教学评估等上级检查而与企业签订一份临时的协议或合同, 或者仅仅举行签字仪式或实习基地挂牌仪式。
(二) 主要原因
1. 对于企业和高职院校联合办学的法律有待出台。
目前还缺乏专门针对校企联合办学的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有关校企联合办学仅在《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的部分条文中提及指导性的规定。这给实施校企联合办学带来了法律实施的巨大空间, 差异性和随意性问题导致实际操作中的纷争。
2. 部分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认识不足。
有些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的认识还存在种种认识上的不足, 有些还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没有在财政税收等经济政策上做到真正的高度重视。企业作为利润的追求者, 得不到政府相关的财政、税收等配套政策的有力支持, 得不到相关的经济利益, 他们就丧失了合作的兴趣, 这就导致很多的校企合作有名无实。
3. 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不足。
有些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名不副实, 有些高职院校的实训场地、教学设备等配套设施不达标, 有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具特色, 满足不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需要。导致高职毕业生理论水平不及本科生, 动手能力比中职和技校学生也不一定强。
总之, 高职教育所强调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最好诠释。高职院校和企业是不同的组织, 两者之间存在着清晰的界限, 各自有着不同的组织目标与利益追求。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 两者存在着冲突, 要使校企合作得到充分发展, 需要高度重视并逐渐跨越彼此的界限。
参考文献
[1]王芳.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