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模式

2024-10-04

复合模式(精选12篇)

复合模式 篇1

1农林复合经营的提出

农林复合经营作为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事。后魏《齐民要术》中林粮间作的经验以及1856年起源于缅甸的在人工幼林中实施混农作业的汤雅系统 (Tangya-Systern) 等, 都是极早的例子。但农林复合经营在世界范围受到广泛关注, 则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 当时, 因人口、贫困等原因全球范围内热带森林资源急剧减少, 人们开始重新考虑一些传统的农林结合的土地利用方式。而农林复合经营作为术语提出, 是在70年代中期。1975年, 加拿大人JohnBene在向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IDRC) 提交的“树木、食物和人们”的报告中指出:“ (热带) 优先考虑的应该是使土地最优利用的综合林业、农业和 (或) 畜牧的联合生产系统”, 并建议把注意力从林业转到更为广泛的土地利用上来。他把这一土地利用方式称为“Agroforestry”, 并提议组织一个国际研究机构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这就是现在很有影响的在1977年6月成立的国际农林复合经营研究委员会 (ICRAF) 。

2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

农林复合经营从概念的提出到各国有指导的实践, 发展速度非常快。如在山地丘陵占90%的印度喀拉拉邦, 50%以上的可耕地上发展了一种庭园农林复合经营系统, 主要模式是以咖啡为主, 林下栽种多种经济作物 (椰子、香蕉等) 、粮食作物与蔬菜, 并与家畜 (牛、羊、鸡、鱼等) 在有限面积内 (0.30亩~15亩) 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模式在所有组份全部投产后可达每亩年收入410美元, 建成第二年即可达170美元, 达到了增加收入, 满足村民对木材、食物、饲料的多种需要。还促进了地方工业发展, 促进劳动就业以及防止水土流失等多种乡村发展的目标。在撒哈拉沙漠热带地区正发展一种筛屏造林法, 即把树木稀疏不规则地栽植在农田内, 以防止土壤沙化并促进农作物增产。在中国, 农林复合经营很有传统。在清人编撰的《农桑经》一书中即有“种竹必养鸡, 竹得鸡矢而茂”的记载。在今天又有吉林长白山的林———参药人工生态系统, 江西萍乡市的油茶———山苍子———牧草——畜禽等农林复合经营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

3农林复合经营在乡村林业中的作用

3.1农林复合经营可特别地用于解决当地的某些特殊土地的最优利用

在人口众多而生态系统又受到严重破坏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乡村, 人们必须依靠有限的甚至由于土壤贫瘠而被认为是“废地”的土地来生存。如热带、亚热带山坡, 热带酸性大草原及干旱半干旱地带, 山区不适当农垦形成的“废弃地”等。在这样的地区, 农林复合经营可发挥它独特的生产与保护的功能, 既能保持生态系统稳定, 又能提供粮食、薪柴、饲料、动物、木材等多方面需要, 因而对当地居民生存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河北景县的董庄村, 原是亩产粮食不足50kg的盐碱窝, 后来在全村87 hm2耕地上建立杨、柳、紫穗槐为主的农田林网, 林下种植玉米、棉花、大豆、花生等粮食与经济作物, 治碱治贫, 改善地力与农业生态环境, 现在亩产粮食已超过700 kg。

3.2打破行业与部门分割下的土地利用的界面壁垒, 从森林和农业各自的小天地中走出来, 促进了乡村的综合发展

很长时间以来, 由于孤立划分生物产业, 乡村的土地利用被各行业与部门切割成相互脱离的独立部分, 从而割裂了生物系统组份之间在生物学、生态学及经济学方面固有的有机联系。这种分化的各自封闭的乡村部门经济模式, 形成土地利用的界面壁垒, 使得乡村开发难于采取综合措施, 取得整体的综合效益, 各部门经济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而目前乡村发展所面临的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 日益显得范围广大, 影响因子众多, 关系复杂, 已不能再用过去条分细缕的方式来解决。在乡村, 农业走“持续农业”、“多维农业”之路, 林业也要实行林业综合经营, 已成为农业、林业科学家的共识。农林复合经营是根据一定目的, 按一定经营谋略, 通过林业与农业和 (或) 畜牧在同一土地经营单位的联合, 从有限的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中, 稳定而持续地获得比条分细缕下的土地利用制度更多的产品, 更大更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整个乡村范围内则创造出新的财富、新的价值、解决问题的新的方式方法。如在广大平原地区, 整体上是由点、网、带、片构成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宏观上起到了控制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生态景观及提高粮食总产的作用, 具体地段上是多种形式的农、林、牧立体结合, 发挥一林多用的作用。如湖北潜江市白果树村222.80 hm2农田由21条护田林带划为35个网格, 结果降低风速30%~40%, 提高空气湿度3%~6%, 夏季降低气温1.1℃~1.4℃, 网内作物与对照相比, 棉花增产6.40%, 小麦增产3.30%。

3.3农林复合经营促进了乡村社会深层次变革

农林复合经营的提出和迅速发展, 必将引起乡村社会的深层次变革。首先是土地利用方式在传统观念上的变革, 从单一利用转向综合经营, 从单纯的生产转向生态与社会, 重新确立了人类与自然的良好的关系。其次, 这种变革的结果, 减轻了人口增长对土地与就业的压力, 为改善乡村贫困和稳定社会环境作出了贡献。第三, 在土地利用方式上, 传统的智慧和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很好地交接融合, 使得传统的优秀的东西得以发扬传播, 激发了乡村人民的积极性与创造精神, 并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经营素质。

摘要:农作物与经济林树种间作, 称为农林复合经营。农林复合经营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对农林复合经营的模式以及农林复合经营在乡村林业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探讨

复合模式 篇2

近年来,由于各地对绿化苗木的需求急增,绿化苗木贮备不足而且缺口巨大,产业的开放性和利益的趋动推动了绿化苗木产业的飞速发展。一个利益巨大、前景看好的产业在低水平快速、重复建设,恶性膨胀,导致绿化苗木这一朝阳产业迅速形成了规模大、效益低、结构不良、呆货压仓、恶性竞争的不良格局。主要表现在:

1 种植密度大,小杆茎苗木多,8cm以上适应市场需求的大规格苗木少,特别是作为城市绿化的骨架树种的大干茎、饱满冠形的各类乔木类树种十分紧缺。

2 缺乏规划和满足生态多样性需求意识,常绿苗木多,彩色和落叶苗木少。

3 设计品种单一,乔木类多,球形、花灌类偏少,既满足不了现代城镇绿化立体的、多层次、多观赏面、多季度变化对各类苗木的需求,又造成绿化苗木生产品种单一。

如何改善和调整苗木的品种结构和种植结构,培养大规格乔木和多样化的花灌木是绿化苗木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在当今土地资源日趋紧张而人们对物质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的生产量,在一些适宜的种植领域推广复合种植模式,不失为一种科学有效的选择。笔者近几年在绿化苗木种植领域进行复合种植模式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复合种植模式即根据植物的.不同生物学特性(如高矮、冠幅大小、光照及空间需求等)差异而取长补短,相互兼容,进行立体多层次种植,以求在单位面积内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间、水分、养分而达到最大生长量的一种栽培方式。

几种复合种植模式的探讨

(一)落叶乔木+常绿花灌木(前期)+草本植物(后期)

1、树种选择

(1)落叶乔木银杏、紫薇、木瓜、法桐、红叶李、紫叶矮樱、国槐、垂槐、黄金槐、红黄白玉兰等生产周期长、规格越大经济效益越高树种。

(2)常绿花灌木:黄杨、法国冬青、蚊母、荚莲、栀子花、龟甲冬青、红椭木、金叶女贞、八角金盘、笔柏、龙柏等生产周期短、1~2年即可出圃上市、略耐阴的树种。

(3)草本植物葱兰、麦冬、玉簪、萱草等市场需求大的草本。

2、生产周期及方式选择

对落叶乔木,作长效产品经营,时间5~,甚至更长时间,作为上层苗木,栽植时要加大株行距,一般在3m×2m以上,主要以培育杆茎和良好的冠形为目的。

对常绿花灌木,作短效产品经营,生产周期1~2年,总生产时间5年以内,作为下层苗木,要适当合理密植,视不同品种和生产目的来定株行距,如作为球形类培养,株行距1m×1m左右:如作为色块类培养,株行距一般在20 cm×30cm以内。在上层乔木充分郁闭后,不宜再栽植花灌木,宜改植草本,株行距可为20 cm×20cm。

3、复合种植的原理分析

(1)光的综合利用

前期上层植物栽培落叶树种,栽植株行距大,短期内难以郁闭,可以保证下层苗木有足够的阳光满足生长需求:落叶树种在11月至次年4月的半年间处于休眠期,可以为下层植物光照不足提供补充机会;前期下层植物适当选择稍耐阴树种,5-10月虽荫蔽较大,但有较强的散射光,11月至次年4月有全光照,下层植物的光照需求可以满足;后期对新定植的色块小苗而言,夏秋适当的遮阴有利于提高存活率。

(2)土地的综合利用

土壤深层和浅层的综合利用,乔木类树大根深,主根一般分布在深层,而花灌木苗小根浅,一般分布在20cm~30cm的表土层,二者在土壤利用的空间分布上没有根本冲突,土壤得到充分利用;花灌木生产周期短,一般1~2年要起挖出售,圃地土壤要重新翻耕和施肥,对乔木的主根没有伤害,对其侧根和表层毛细根有一定的伤害,但这种伤害是有益的,有利于乔木根系的收缩紧密分布和促生新根,有利于提高乔木移植的存活率。

(3)时间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利用

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兼顾,做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综合利用,提高了经营的稳定性,降低了经营风险;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如果单一经营乔木类苗木,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发挥。

复合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情况仅以红玉兰和蚊母的5年经营期为例,结合当前市场行情进行分析(见下表)。

从效益分析表中可以看出,玉兰和蚊母的复合种植模式比单一蚊母或单一玉兰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分别高出44%和29.7%

说明:

单株盈利:指销售收入扣除了种苗费、化肥、农药及劳务费的剩余部分。单一种植模式由于管理相对简单,其人工费相对低些,因此单株所得利润偏高些,而复合种植在人工管理上相对复杂些,所费人工相对多些,因此单株利润相对低些。

(二)常绿乔木+常绿花灌木(前期)+草本(后其月)

1、树种选择

(1)常绿乔木桂花、广玉兰、枇杷、红果冬青、大叶女贞、香樟、榕树等生产周期长、规格越大经济价值越高的树种。

(2)常绿花灌木蚊母、红槛木、龟甲冬青、八角金盘、笔柏、龙柏、大叶黄杨等生产周期短,规格不大,经营1~2年即可出圃、略耐阴的树种,对比第一种模式,本模式中花灌木的选择范围稍窄一些,

2、生产周期及方式选择

对常绿乔木作长效产品经营,时间10-甚至更长时间,作为上层花木,要加大株行距栽植,比第一种栽种株行距要更大些,选4m×3m或4m×4m为宜,主要以培育杆茎和饱满冠形为目的,对常绿花灌木作短效产品经营,生产周期1~2年,总生产时间5年左右,其余要求与第一种模式相同。

(三)常绿乔木+落叶乔木+常绿灌木(前期)+草本(后期)

打造复合渠道,构建新盈利模式 篇3

红阳公司收缩战线,聚焦华东的做法是正确的。但仅仅通过开专卖店的方式来拓展国内市场,采取这么单一的销售渠道模式却值得商榷。采取专卖店模式往往需要强大的品牌力支撑,需要规范化、体系化、制度化运作做基础,因此,在国内市场品牌知名度几近空白的红阳公司仅凭自建专卖店及加盟店模式试图打开国内市场的做法,其实尚欠火候,因为它缺乏后续的持续终端拉动。因此,红阳公司目前急于寻找的,已不单单是专卖店的困境突破问题,而是重新构建渠道价值链即渠道模式的问题,或者说是构建新的赢利模式的问题。根据红阳公司的现实状况,建议可以采取自建渠道(专卖店)+流通渠道的复合模式,对现有自建渠道即专卖店进行改良,两条腿走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可偏颇。

首先,红阳公司要聚焦三、四、五级市场,即地、县、乡三级市场。三、四、五级市场品牌认知度相对特大城市与省会城市要低,但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当前国家倡导城镇一体化,建设新农村,未来前景更是喜人。这对于品牌力不强,网络几近空白的红阳公司来说,是较为合适且符合自己实际的市场开拓模式。

在市场聚焦的基础上,保留现有专卖店,但自营专卖店可转型为门店+办事处模式。所谓门店,就是继续发挥零售与提升品牌形象的作用,而增加办事处职能,则主要是指在地级市场,可以利用零售店场地,作为开发地级流通渠道,尤其是家电批发市场、小型家电连锁店、家电商场的桥头堡,从而既节省运营费用,又可以资源共享。

其次,红阳公司仍然要走传统流通渠道模式,充分利用家电代理商、经销商的覆盖和网络优势,开发代理商或者经销商,实施产品分销是当务之急。如果条件许可,可以以地级市场为单位,选择和开发适合红阳公司的代理商或者经销商,充分利用代理商、经销商的物流、资金、网络、推广等优势,分渠道分产品快速推广,让专卖店起到宣传和展示产品的作用,通过代理商或者经销商以及流通渠道实现批量走货的目的。当然,在合适的省份,设置省级代理,逐级向下分销也是可以尝试的,但要把握对渠道的掌控力。

再次,对于加盟店,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将其改造和升级,允许其经营非同类其它家电产品或者其他相关产品,对于有潜力而愿意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专卖店老板,可以重点扶持,让其成为红阳公司的经销商或者分销商,增强其经营能力尤其是盈利能力,凝聚其对于企业的忠诚度,激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最后,与当地家电连锁企业的合作也是不可忽视的。可以选择合适的产品,通过当地的代理商、经销商,开发当地的家电卖场,尤其是家电连锁企业,或者是专营店,从而让各渠道之间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乡村旅游复合经营模式初探 篇4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动力分析

1. 乡村旅游的含义

“乡村旅游”最早亦称农业旅游, 农业观光旅游, 这说明乡村旅游发源于农业旅游, 但随着产业的发展, 乡村旅游成为生态旅游与农业旅游结合而演化出来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近年来, 乡村旅游已经发展成为以农村民俗风情为资源, 融观赏、参与型休闲活动、饮食、购物等方式于一体的专项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 尤其是能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而受到各地政府的欢迎。

2. 基于供求理论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动力分析

要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动力, 需要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探讨。从市场需求角度而言, 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有两个特色动机和一个常规动机, 特色动机:一是回归的需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久居喧嚣城市的人们产生了对田园风光和乡村宁静生活的回归需求;二是求知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城市少年儿童普遍缺乏对农村、农事生产、农民生活的了解, 乡村旅游作为重要的修学旅游方式, 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常规动机是与常规观光度假旅游活动相近的审美动机, 这里就不再赘述。

从供给的角度看, 乡村旅游是农村村民利用富余精力或农闲时间依托自身优势生产要素开展的针对城市居民消费市场的休闲度假旅游。在农村, 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庄稼, 而庄稼的季节性使大多数农民的经济收入也集中在两个收获期, 平时没有“活钱”, 不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大部分农民的闲暇时间较多, 在农村发展农民参与式乡村旅游, 可使农民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参与旅游接待, 并在闲暇时段也有所收益, 增加“活钱”, 从而延长了农民的收益期。

由此可见, 乡村旅游的发展动力起源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 其中, 需求方回归和求知的需要正是城市居民的普遍愿望, 而农村特有的生产经营方式与生产节律性正好迎合了这部分需求, 也确实有富余生产要素能够满足。这样, 供需两方面的互相耦合保证了我国正在兴起的乡村旅游持续的发展潜力。

3. 当前发展乡村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乡村旅游经营模式主要为农户或农户合作开展的个体经营户, 其主要身份还是农民, 其次才是经营户, 这里要强调发展乡村旅游的两个不同于其它旅游产品形式的开发原则:一是不能因发展旅游而影响正常农业生产, 要注意合理调配富余劳动力、农闲时间、闲散生产生活实施, 避免旅游开发后因土地和资源被占而使农民返贫的现象;二是要坚持自身特色, 既要坚持乡村旅游的大区域特色, 也要坚持同一区域不同农家乐经营户的小个体差异, 服务不能一味追求“规范化”, 适当保持农家乐服务标准的柔性与弹性是对产业发展的政策保证。

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经营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判断一个产业能否形成产业集群的标准应该是: (1) 该产业是否具有在一定空间集聚的性质; (2) 该产业产品链是否足够长。

乡村旅游具备产业群集经营的条件。由于旅游活动具有地域性特征, 本文所讲的旅游产业集聚主要指在某一地域具有垄断性特征的能够为旅游者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综合服务的旅游目的地。在以产业集群模式发展乡村旅游时, 需要大量产业关联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 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

1. 乡村旅游各产品形式可以在一定空间集聚。

由于乡村旅游相对传统旅游项目重活动参与而轻观光, 其旅游产品在一定的空间内容易集聚, 诸如农田、果园、菜园、垂钓、餐饮、住宿、射箭、赛马、荡秋千、踏青等各种关联度紧密的旅游产品均可实现专门经营, 且相互之间又成为产品要素。

2. 乡村旅游产品线长、拥有较长的产业链。

乡村旅游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大环节的各个方面, 其中每一个方面都涉及一类产品, 而六大环节的活动又都集聚在一个相对狭小的村落环境中, 为旅游者选择商品提供了方便, 大大降低旅游产品交易成本。作为一种度假休闲旅游形式, 乡村旅游应该注重旅游产品的深层次的开发, 要挖掘民俗、参与性、趣味性等活动项目, 这需要延长产业链, 完善上游企业、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从而避免同质产品低水平的集聚。

乡村旅游与休闲活动的复合经营模式初探

随着旅游的个性化发展以及人们对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的不满, 户外运动旅游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中青年人群一种较成熟的休闲旅游形式。

1. 乡村旅游与休闲运动的互动关系研究

从需求角度看, 借鉴已经成熟的研究资料, 户外休闲运动者的出游动机与乡村旅游者十分相似, 也是都市人群摆脱工作压力, 要求回归自然, 求新求知的需要。户外休闲运动者的另一个动机是挑战自我, 这已经体现在日益兴盛发展的传统和新型体育运动, 如远足、滑雪、脚斗 (斗鸡) 、器材拓展运动等活动形式中反映, 目前, 远足是以上所有户外运动形式中群众基础最广泛的, 也已经成为北方夏季休闲运动者与乡村旅游经营者联系的纽带。休闲运动与乡村旅游在需求层面的相似特征与紧密联系成为乡村旅游与户外休闲运动开展集群经营的基础。

从供给角度看, 乡村旅游不同于其他的旅游方式, 已经是一种以参与性为主要特点的旅游活动, 目前的主要产品是农家乐提供吃、住、农家生产和游戏项目等形式;休闲运动注重体验, 注重参与, 主要以个人自驾车或集体自发组织, 和传统旅行社产品组织形式有较大不同, 但这已经成为国外旅游者外出旅游的主要形式。我们可以发现, 只要乡村旅游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并具备自然环境优势, 就能够吸引休闲运动者前往开展远足、滑雪等活动, 从而给当地带来可观的效益。

2. 我国北方冬季乡村旅游与冰雪运动开展复合经营的实证分析

复合经营的概念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最初指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态因素, 将乔木和灌木有机栽种于同一农业生产系统中, 形成同时为社会生产粮食、饲料和其它林副产品的优势。本文所指复合经营, 是指将乡村旅游与各类休闲运动联动经营与发展, 形成在同一产业集群空间中的乡村旅游产品复合其它各类型休闲产品, 从而大大提高该旅游产业集群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 乡村旅游结合冰雪运动的复合产品具有极强吸引力

乡村旅游在冬季的基本立足点是吃、住两大劳务提供形式, 可以看出这只是提供了人们外出活动的保障因素, 欠缺相应的激励动机。作为一种休闲运动形式, 冰雪旅游涉及与滑雪有关的各类雪上运动与游乐形式, 尤其在我国北方, 冬季漫长寒冷, 城市居民休闲形式较单一, 目前主要集中在朋友聚餐, 比如新疆冬季就是餐饮业的旺季, 而在城市周边开展打雪仗、撬冰捕鱼、滑雪、雪上摩托等冰雪运动后, 到附近农家品尝家常菜将会是多么惬意而又健康的游乐活动。如果将乡村旅游与冰雪旅游联动经营, 使冰雪项目成为吸引物, 乡村旅游成为保障因素, 如此形成村庄之间的合作联盟, 在政府的引导下, 结合各个农户特点建成冰雪产业集群, 势必会对本地区城市居民形成强大吸引力。

据2010年4月10日中国证券报报道, 2010年1至3月, 中国汽车产销分别达455.45万辆和461.06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76.99%和71.78%。伴随我国城市私家车的逐步普及, 城市居民的出游形式由个人出游向家庭出游、集体出游转变, 出游形式的改变自然导致出游动机的改变。男性开车携家眷外出活动的目的地意向往往涉及安全、卫生、舒适、安静四个度假型因素, 这又从需求角度说明参加乡村旅游的群体会急剧增多, 我国冬季冰雪乡村游的黄金期已经到来。

(2) 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分析

乡村旅游不是以景点观赏为主, 而是以乡村生活的体验为主, 并且可以形成与工业产业集群相同布局的服务性的产业集群, 这是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一个乡村相当于一个企业, 若干的乡村相连, 就形成一种企业群体, 在这一群体之中, 都开展乡村旅游, 就形成了乡村旅游的产业集群。但是乡村旅游产业集群不能因循传统工业产业集群形式, 而是应该遵照农户自愿联合、注重经济效益的原则, 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步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与, 最终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产品具备的产业集群, 形成冰雪运动、干农家活、吃农家菜、玩农家游戏、睡农家炕、购买农副特产的地方乡村旅游产业品牌, 而后逐步走向全国的发展路径。

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篇5

伴随着国际化、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空前的考验.在这种形势下,针对我国英语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必须加大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使学生的综合紊质进一步提高,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 者:徐平袁晓红 XU Ping YUAN Xiao-hong  作者单位:徐平,XU Ping(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袁晓红,YUAN Xiao-hong(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刊 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7(5)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英语专业   复合型人才   ESP教学  

复合图书馆的创新模式效果分析 篇6

关键词:复合图书馆;创新模式;效果分析

复合图书馆这一概念起源于英国,在1996年,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将图书馆发展分为几个阶段: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和数字化图书馆,其中复合图书馆兼具传统图书馆的实际藏书和图书管理的作用,还带有一定的延展性,包含数字媒介图书文献的借阅与取用。复合图书馆阶段的过渡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为广大的读者以及借阅者提供了多渠道的选择,还在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转型方面为人们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多方的力量将会促成现代化图书馆模式的最终成型。

一、复合图书馆管理与使用现状

(一)物质投入不足以支持复合图书馆运行。由于大多数复合图书馆都是由传统图书馆转型而成,其原有的硬件设施以及管理模式必然会对将建成的复合图书馆产生一定的局限作用,它们多体现在数据库资料的整理、文献编号的录入,以及读者借阅程序的调整等环节,而这些转变大多需要一定的资金与物质投入,资金与物质投入的多少,将会很大程度影响实际的复合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成效。对于一些资金实力较弱的图书馆,模式的转型十分艰难,他们所能够完成的只是最简单的设备更换,对管理人员、馆内装饰布局以及更高层次的数据库、文献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转变都非常勉强,这也是一些地方图书馆难以转型、或者转型不彻底的原因所在。

(二)复合图书馆建设缺乏个性与特色。目前,能够以复合形式存在的图书馆有很多,但是大多数管理与服务缺乏新意,千篇一律的模仿经典模式或者一时流行的模式只会显现出短暂且有限的利益与价值,而持续的发展与升级并不能够依靠仅有的几次活动或者一味的模仿而实现。一些缺乏系统规划的复合图书馆在纸质图书的管理上消耗费用大,却又不能很好的将书籍原著、珍藏本的价值发挥出来。因此,复合图书馆的管理者以及工作人员想要增加这种模式的附加值,将个性化管理与品牌特色转化为效益与口碑还需要结合实际,巧妙的借力于周围人文与社会环境,将无形的想法与观念尽快转换为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创新模式与有新意的工作方法。

(三)技术原因影响功能水平。现在一些出于转型期的复合图书馆之所以并没有取得比较理想的改革成效,技术水平上的差距仍然是主要原因,它作为改革的核心因素并没有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也让图书馆内部工作的开展步履维艰。除了所采用的信息处理系统、图书借阅系统等等存在一定局限性之外,设备故障、系统检查更新不及时、工作人员违规操作等等,都是影响这些先进技术设备发挥作用的原因。客观以及人为原因所造成的技术问题,都需要人们在不断的研发与应用中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与方案。

二、复合图书馆创新模式效果分析要点

(一)成本投入有规划、有重点。复合图书馆的建设以及未来创新模式的研发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图书馆模式创新可以尝试采用高质量的电子设备以及具有开拓性的、个性化的新技术、新设备。这些投入也会相应的在接下来的图书馆经营管理、创新模式研究等方面发挥积极的效果。在一些成本投入尚不能达到预期的地区,图书馆模式创新更需要有计划、有重点的分配资源,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切实的解决实际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根据不同图书馆的实际情况,管理与经营者可以在不同方面确定不同的物资投入标准,比如在年轻人集中的市区中的图书馆可以进一步的增强其数字化管理的比重,增加现代化设备,尝试引入影片欣赏、图书交流、读书论坛以及图书签售的机会,这种设置能够让更多的年轻读者体验到现代化气息,迎合他们享受生活、享受阅读的态度,年轻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自发推荐也能够让图书馆的知名度、品牌形象得到良好的宣传,口口相传是最受用的营销与管理手段。在一些相对偏远的地区,人们可以对图书馆进行局部的调整,有步骤的推进复合图书馆建设,特别是在一些传统读书氛围浓重、生活节奏较慢的地区,人们可以适当的放大图书馆传统、古朴的部分,切不能一刀切,破坏传统图书馆的优良模式,这对于所有形式的图书馆模式创新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创新模式目标要明确定位。很多复合图书馆在管理与运营的过程中都会在定位阶段存在一定疑虑,这些问题不仅会比较严重的影响图书馆整体规划的走向,还会在日后的实际工作过程中埋下隐患,扭曲既定的发展轨道。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受到“无纸化社会”、“电子数据极度发展”等观念的影响,一度认为所谓传统形式的图书馆将会逐渐消失,人们的阅读将会完全呈现数字化。这样的想法的确影响了当时图书馆管理领域的革新与发展,但是反观之,这也让人们意识到了纸质图书以及传统阅读模式的可贵之处,更有很多人们愿意用一己之力去拥护和保留这种传统的阅读方式与心态。在一些传统文化相对浓重的地区图书馆,人们可以尝试将这种淳朴自然的状态作为复合形式下的主要基调,新旧结合与碰撞的过程中,人们能够自主的做出选择,他们的取向将会为管理者的决策做出明晰的解答。人们可以在电子信息技术支持的基础上追踪原著资料、拓展文学研究成果范围,定期推出怀旧主题读书节等等,通过这些相对慢节奏的活动来逐渐树立品牌特色,将还原阅读理由、求知好学的理念进一步的深化到现代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之中。

(三)科技创新仍是模式改革关键。复合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转型需要一定的时间,传统图书馆形式因其特殊性又必须一定程度的保留,所以想要让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与服务模式统一于一个图书馆之中,还需要人们继续在二者的本质的联系上寻找突破口,为图书馆发展转型的创新模式增添新意与亮点。电子信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涉及互联网、数据处理、以及一些专门的管理系统,它们的共同作用与相互配合是该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其中,远程应用是现代图书馆的突出优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的利用网络来调取需要的文献书籍,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能够在线反映,及时的获得管理方的解答。这样借助网络进行的阅读再次将对象拓展到音乐、音像、视频等等,人们的精神文化将会在此基础上得到全方位的满足,图书馆实际作用的多元化与全能型也将在此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凸显。另外,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将借阅人管理手段进行了更精密的升级,它的精准度为图书管理的严密系统进行了充分的保障,能够避免图书丢失、人员冒领等等问题的出现。这一系列的先进科技成果都能够在经过人们的规划统筹之后进入图书管理体系,它们的优越性在未来的图书馆工作中将会愈加明显。

总结:由于复合图书馆仍然是大多是图书馆的存在形式,想要让自己的管理模式为图书馆工作注入新的动力,管理者以及相关人员就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更清晰的规划物质投入、图书馆建设重点,并紧紧抓住信息技术在长远时期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这种合情合理且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创新模式才能够真正体现“创新”的价值,这种价值才能体现在管理效果之中。

参考文献:

[1] 袁春雁.复合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2)

复合模式 篇7

一、复合型人才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国内很多学者对复合型人才概念进行了研究及界定。吴向明等认为, 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宽厚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面, 基本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富有跨学科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朱砚认为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 (或学科) 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孟庆研认为, 所谓复合型人才就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知识运用能力强、有科学创新精神、通晓国际惯例、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语言文化交流能力的人, 即一专多能的人。本文认为,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并且能融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 (或学科) 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人才。复合型人才不是一种简单的“1+1=2”, 而是在更高起点上的质的飞跃;复合型人才不仅是学习并掌握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 (或学科) 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人才, 更是将所学进行很好的整合应用的人才。所以复合型人才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 基础宽厚, 知识面广, 技能多样

复合型人才基本掌握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宽厚的基础、多样化的专业技能, 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了条件, 也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 知识和能力的专业融合

人才的复合型更重要的表现是, 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 (或学科) 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高度融合。如果只具有多专业松散的知识、能力, 没有进行很好地相互交叉、融合, 则人才就不能适应更高的社会要求, 与单一人才比较也没有明显优势。知识和能力的专业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三) 综合竞争能力特征

复合型人才将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交融形成综合竞争能力, 在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这种综合能力具体表现为人才的高度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适合更多的工作要求, 尤其适合创新型交叉领域的工作岗位。人才的实践能力是社会所看重的, 是迫切需要的, 复合型人才必须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 将自己具有的丰富知识、能力交融形成综合能力, 尤其表现为很强的实践能力。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而达到对原来的知识、能力的超越, 即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所遇到的问题, 提出新的解决办法。

二、复合型人才呼唤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21世纪呼唤高素质人才的出现, 当今社会新技术、新工种、新行业不断涌现, 岗位职业越来越不稳定, 学科相互交叉与渗透, 不断向综合化、整体化方向发展, 因此, 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愈来愈不合时宜, 社会迫切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具有宽厚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面, 基本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富有跨学科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然而, 目前的高等教育很难适应经济社会的这一客观需要, 经济社会的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突出的矛盾就是高的人才素质要求与低的人才素质现实之间矛盾。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应该清醒地看到, 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钱学森那句震聋发聩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适应学科综合化发展趋势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趋势, 高等学校必须建构科学有效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温总理的感叹”、“钱学森之问”源于对中国教育深层次问题的忧虑, 这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深思和破解。同样, 面对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我们的高校是否也应该深入地进行实际的思考, 如何进行教育改革以满足这一现实需要。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培养大批素质全面、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方面还存在着薄弱环节, 还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 其问题的瓶颈恰恰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科教兴国, 教育是本;教育之计, 教师是本。师资队伍水平决定高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 决定人才的好坏。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文明、民主、富强的现代化目标, 绝对离不开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 绝对离不开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要求高校教师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智能、潜能, 让学生“学会学习”, 掌握广博与专精结合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使其成为既是通才又是专才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要, 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 高校要把建立一支思想稳定、业务过硬、作风扎实的复合型教师队伍放在重要的位置。学校要制定政策, 采取相应的措施, 积极鼓励教师自修和进修, 不断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提高实践技能, 为教师向复合发展创造条件, 积极推进教师复合一体化的进程。

三、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特征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 教师首先应当是人才。一般说来, 职业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才的成就高低, 职业素质越高的人才, 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高校教师具有复合型的职业素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才群体, 复合型教师应当具有其独特的素质结构。复合型教师必备的素养应当包括:良好的内在职业特质, 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复合型的知识和技能,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一) 良好的内在职业特质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工作, 具有鲜明的内在职业特质。教师的内在职业特质指的是教师人格特质、人格品质和其他综合的教育素质。从人格特质看, 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感受能力, 情绪稳定, 注意力强, 善于内省, 乐于人际交往。就人格品质而言, 教师应当公正、宽厚、仁爱、自信、有责任感、有事业心。另外, 教师还应具有其他综合的教育素质, 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人文素质、审美素质、身心素质等等。其中, 师德是教师诸多素养的灵魂, 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是对师德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师不仅是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高尚道德的倡导者、实践者和体现者。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 才能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职能的发挥。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的过程中, 个人的思想情操、价值取向、道德标准以及敬业奉献精神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而且要教育和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志向、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合格人才。

(二) 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思想支配行动, 教育思想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复合型教师要有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 唯有这样, 才会激发其高昂的教育热情, 才会有开拓、改革、创新、进取的精神, 并最终付诸于良好的行动。教育思想, 包括教育观念、教育信仰、教育理想等。对于复合型教师来说, 教育思想既把握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又为其提供动力来源。特别是在面对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急切需要的情况下, 每一个教师都面临着一个新的角色学习、角色规范、角色适应和角色创造的问题, 他们都必须积极地进行教育思想的转变。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要有效实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首先,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坚持以复合型人才发展为本, 做到“一切为复合型人才发展, 为一切复合型人才发展”;其次, 要树立社会需求导向观, 尊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现实,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三, 要树立复合型创新观念, 拓展多项思维, 善于质疑, 打破权威, 提出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与创新技法;第四, 要树立由传统的“静态单一型”教育观向“动态复合型”教育观转变, 强化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的综合培养。

(三) 复合型的知识和技能

复合型人才的特征要求高校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复合技能, 复合型教师至少要具有三个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一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理论、学科理论知识, 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了解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二要掌握宽广的跨学科知识, 把握本学科与有关学科的交叉、互动;三要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以及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方法。另外, 复合型教师要将上述知识和技能进行融合形成复合型综合能力。

1. 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复合型教师的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指教师从事某门学科教学所特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所教学科的知识内容、技能素养、学科架构、发展脉络、学科理念和学科特色等, 这是教师教书育人必备的业务素质, 是教师从事教学的保证。复合型教师应具备本专业丰厚扎实的学科功底, 力求全面而娴熟地掌握所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 做到学识渊博, 专业精深, 对本专业相关学科知识有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掌握和运用, 唯有如此, 才能满足复合型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要,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复合型人才。

2. 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知识进化步伐的加快, 知识的总量大为增加, 知识的更新周期大为缩短, 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交叉、互动也愈益明显。对于从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师来讲, 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现实。因此, 教师在力求本专业知识不断提升的同时, 还必须加强本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有关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修养的培养;尤其是针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特点, 有意识地实行相关专业知识整合, 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整体优化。否则, 孤立地研究和精通专业知识以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根本不可能的。复合型教师只有勤奋广泛地学习, 建立起既精深又广博的知识结构, 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通、一专多能、主精辅熟的“通才”, 教学才能博采众长, 旁征博引, 给学生以复合型知识和技能, 才能最终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3. 教师职业的知识和技能。

复合型教师必须具备其从事教师职业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一种职业, 教师要有科学的思想, 要遵循教学工作的科学规律。教师职业要求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 还要具备较好的教育专业的技能, 掌握教育方法和教学艺术。对于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复合型教师, 还必须懂得复合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规律,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形成科学的复合型人才教育观;在教学实践中熟练掌握教学方法、教育技术和教学技巧, 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风格。唯有如此, 复合型教师才能有效地开展复合型人才教育教学活动, 增强其适用性和科学性, 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教师必须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 (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 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取决于具有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首先, 教师要具备所教的专业及跨专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特点, 有意识地实行相关专业创新整合, 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整体优化。复合型教师需在相关领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 在精通业务的基础上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从抽象的理论空间融汇于丰富的实践中, 并赋予其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充分实践。丰富的实践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

另外, 复合型教师还要具备教育教学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型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 将其运用于教学中, 并能够提出独特的见解, 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同时, 创新教师还要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其中包括关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进取的优良素质, 同时在智力、体力、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上, 应达到和谐的统一。创新型教师一般都具备如下特点:有创造能力;强烈求知欲;敬业乐业;创立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能与学生共同学习、研讨等。教育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这类知识主要来自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是教师鲜活经验的累积。为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教师必须具备把掌握的知识有效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能力, 并不断学习和实践科学的教学方法, 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五) 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师终身学习是职业的需要和必要, 终身教育已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为人师者更须终生学习, 继续接受教育。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更新和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 作为现代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 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所以, 不断学习、勇于进取, 自觉接受终生教育是高校教师的必然选择。当然,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教师的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 要具有发现知识、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综合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要不断学习职业道德、学习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更新, 学习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 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最新成果, 丰富跨学科的知识, 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唯有如此, 高校教师才能满足复合型人才的不断增加的学习需要。

综上所述,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对教师在素质培养目标上的要求是既高尚又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高校教师具有复合型的职业素质结构, 即具有良好的内在职业特质, 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复合型的知识和技能,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复合型教师必须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 力求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 培养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 塑造良好的师表风范, 才能将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复合技能传授给学生, 打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从而培养学生不断寻求知与智的最佳结合, 构建美而慧的人格修养, 努力使自己具备一个优秀复合型人才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吴向明, 余红娜, 陈春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7 (4) :396-399

[2]朱砚.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2) :97-98

[3]孟庆研.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10, 5 (1) :60-61

复合模式 篇8

车辆机电复合传动系统是混联式混合动力传动的一种形式[1,2,3,4], 它通过调节系统内部电机的工作状态来实现传动系统输出转速的连续变化, 因此又被称为电力机械无级变速器 (EVT) 。机电复合传动系统存在发动机和电机等多个动力部件, 能否均衡协调地控制各个动力部件间的功率分配是系统节能潜力发挥的关键, 其控制效果直接决定了机电复合传动系统的综合性能。

目前机电复合传动系统功率分配控制策略主要有两大类:基于规则的方法和基于优化的方法[5]。基于规则的控制策略是目前常用的实时控制方法, 但由于该方法一般基于经验对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设计, 所以控制的效果较差, 系统的潜力难以充分发挥。基于优化的控制策略有很多方法, 如动态规划方法、遗传算法等, 通过求解优化模型来得到各部件的工作状态, 可以得到最优或近似最优的控制效果, 但是大多数的优化控制方法, 面临着求解过程计算量大的问题。最小值原理作为一种可靠的优化控制方法, 将全局的优化问题转化成哈密顿函数的瞬时优化问题, 在保证优化效果的同时, 大大减小了优化控制方法的优化计算量[6,7], 因此, 本文在分析机电复合传动系统多功率流特性的基础上, 建立系统功率平衡方程, 并以燃油消耗最少为优化目标, 应用最小值原理进行机电复合传动系统优化控制策略的研究, 为系统实时优化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1 双模式机电复合传动系统

本文研究的双模式机电复合传动系统主要用以满足重型车辆大功率、大转矩的驱动需求, 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系统由电机A、电机B、三个行星排、离合器CL0、离合器CL1、制动器B1、动力输入及输出几部分组成。R、C、S分别代表行星排的齿圈、行星架和太阳轮。

当离合器CL0接合时, 通过控制离合器CL1和制动器B1的接合与分离, 可以实现机电复合传动系统不同混合驱动模式的切换, 如表1所示。

通过行星排转速关系和转矩分析, 可以得到不同EVT模式下电机A、B的转速、转矩和系统输入输出转速、转矩的关系式, 并作为优化求解时的系统约束方程。

EVT1模式:

EVT2模式:

式中, ki为各行星排特性参数, 是齿圈齿数与太阳轮齿数的比值, i=1, 2, 3;nA、TA为电机A的转速和转矩;nB、TB为电机B的转速和转矩;ni、Ti分别为输入的转速和转矩 (发动机) ;no、To分别为输出的转速和转矩。

机电复合传动系统是一种多流传动形式, 通过电力和机械两路功率流来传递动力。机电复合传动系统的机械功率平衡方程为

式中, Preq为系统需求功率;Pe为发动机功率;PA、PB分别为电机A和电机B的机械功率。

当给定车速时, 系统需求功率可以通过车辆行驶动力学方程计算, 公式为

式中, f为阻力系数;m为车辆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α (t) 为路面坡度;CD为风阻系数;A为迎风面积;ρ为空气密度;δ为系统质量系数;v为车辆行驶速度。

系统中两个电机既可以工作在发电状态, 也可以工作在电动状态, 电机功率与电池功率间存在电功率平衡, 系统电功率平衡方程为

式中, Pbat为动力电池组的功率;ηA、ηB分别为电机A和电机B的效率 (图2) , 通过查表获得;sgnx为符号函数, 当x>0时, sgnx=1, 当x=0时, sgnx=0, 当x<0时, sgnx=-1。

如果电机处于电动状态, 则其把电功率转化为机械功率, 机械功率除以转化效率为相应的电功率;如果电机处于发电状态, 则其把机械功率转化为电功率, 机械功率乘以转化效率为相应的电功率。

电池组模型等效为简单内阻模型, 电池组功率可以表示为

式中, Ibat为电池组母线电流;Vbat为电池组开路电压;Rint为电池组等效内阻。

电池组荷电状态的改变量可以表示为

式中, Qbat为电池组的容量。

双模式机电复合传动系统的主要参数如表2所示。

2 优化控制策略

机电复合传动系统的功率分配策略可解析为:根据驾驶员的需求功率合理地分配各动力部件 (发动机、电机A和电机B) 间的目标功率, 在保持电池组的荷电状态在允许的范围之内的同时, 使得系统的燃油消耗量最少。因此, 其功率分配控制策略在一段时长为[t0, tf]的循环工况下的性能指标函数可表示为

其中, 为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 单位为g/s, 如图3所示, 其中, Te、ne实际上对应式 (1) 中的Ti、ni。

约束条件为

式中, ne_min、ne_max、Te_min、Te_max分别为发动机的最小和最大输出转速、转矩;nA_min, nA_max, TA_min, TA_max分别为电机A的最小和最大输出转速、转矩;nB_min, nB_max, TB_min, TB_max分别为电机B的最小和最大输出转速、转矩;CSOCmin, CSOCmax, Pbat_min, Pbat_max分别为电池组荷电状态和输出功率的限制。

选定发动机的转速ne和转矩Te为机电复合传动系统控制变量u (t) , u (t) =[Te (t) , ne (t) ], 电池组的荷电状态CSOC为系统的状态变量x (t) , x· (t) =f (x (t) , u (t) ) 。

针对上述的能量管理控制策略的优化性能指标函数, 采用最小值原理进行求解, 定义哈密顿函数为

式中, p (t) 为伴随状态函数。

根据文献[8], 应用最小值原理取得性能指标函数最小的优化控制策略需满足以下条件:

(1) 对于t∈[t0, tf]的循环工况, 存在最优的控制变量u* (t) 使得H (x (t) , u* (t) , t, p (t) ) 成为全局最优解, 即

(2) 系统状态方程、边界条件和协态方程为

机电复合传动系统优化控制策略的意义是通过采用最佳的控制策略u* (t) , 合理分配不同动力部件的目标功率, 使得燃油经济性最好, 应用最小值原理对系统能量管理控制策略的目标函数进行求解, 具体形式可以表示为

对于这种两点边值求解问题, 应用循环迭代选取p (t) 的方法, 获得全局的最优控制策略并保持电池组状态变量满足|x (tf) -x (t0) |≤δ (其中, δ为允许误差) , 具体求解过程如图4所示。

(1) 在每一个时刻t∈[t0, tf]里, 根据当前时刻的目标车速, 通过车辆动力学方程 (式 (4) ) 计算相应的需求功率Preq (t) 。

(2) 根据当前的发动机状态以及式 (1) 、式 (2) 中系统的转速、转矩关系, 确定控制变量u (t) =[Te (t) , ne (t) ]的优化取值范围, 并对控制变量进行离散以方便计算:

(3) 由式 (9) 计算每一个预备控制变量对应的Hi=Hi (ui) , 并选择使得Hi最小的相应的控制量:

(4) 应用选取的最优控制量, 根据式 (7) 计算相应的系统状态变量x (t) 。

(5) 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整个循环工况结束, 然后计算x (tf) 和x (t0) , 将x (tf) 和x (t0) 进行比较, 如果满足

则优化求解的循环结束;否则重新选取伴随状态p0, 直到满足条件为止。

3 仿真结果

根据机电复合传动系统的性能需求, 优化求解中应用的重型车辆仿真循环工况如图5所示。

仿真计算中, 设定系统电池CSOC的上下限分别为0.4和0.8, 初始CSOC给定为0.6, CSOC的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 在优化控制策略下电池CSOC始终保持在允许的范围之内且变化比较平缓。

发动机和电机A、B的工作状态如图6所示。可见, 各部件均工作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且其状态变换比较平稳, 能够在保证部件动态响应的前提下, 实现机电复合传动系统的优化控制。

为了说明基于优化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应用基于规则的控制策略与其进行比较, 发动机工作点在万有特性曲线中的分布情况, 如图7所示。本文采用的基于规则的控制策略, 应用发动机油耗经济性曲线作为发动机工作点判断的主要依据。首先根据电池的荷电状态决定电池的电功率, 系统需求功率与电功率之差即为发动机功率, 随后通过经济性曲线即可获得发动机的控制量, 进而决定系统其他部件的控制量。由于本文研究的双模式机电复合传动系统的结构较为复杂, 系统各部件控制量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耦合关系, 当根据确定的规则使得发动机的控制量决定以后, 可能在当前的状态下, 其他部件的控制量并不一定能够保证该控制量的实现, 从而导致发动机的实际工作点与理想值相比会存在较大的偏差, 使得发动机的实际工作点分布得较为分散。而与基于规则的控制策略不同的是, 基于优化的控制策略在决定系统当前控制量时, 能够实时地判断系统当前的各部件控制量约束条件, 从而得到满足当前耦合约束要求的发动机优化控制量。相比于基于规则的控制策略, 基于优化的控制策略中发动机的工作点更多地集中在最佳燃油经济区范围之内, 发动机转速的变化范围更小, 工作点的分布更加合理, 机电复合传动系统百公里燃油消耗量为25.42L, 与采用规则控制策略的百公里油耗28.96L相比, 减小了13.9%。这表明优化过程中, 充分利用机电复合传动系统能够实现无级变速的作用, 使得发动机运行在效率最高的工作点。优化后的发动机工作点分布在一定的转速和转矩范围内, 而并不是集中在最优经济区内, 原因是在优化过程中对控制变量的变化范围进行了相应的限制, 以减少优化过程的计算量, 并使得优化的结果更具有实际意义。

4 结语

在分析所研究的机电复合传动系统多功率流特性的基础上, 建立系统功率平衡方程, 并以燃油消耗最少为优化目标, 应用最小值原理方法, 进行机电复合传动系统优化控制策略的研究。仿真结果表明, 相比基于规则的控制策略, 基于最小值原理的优化控制策略能够保持电池的SOC状态, 改善发动机的工作点, 提高机电复合传动系统的燃油经济性, 为系统实时优化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Liu J, Peng H.Modeling and Control of a Power-split Hybrid Vehicle[J].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2008, 16 (6) :1242-1251.

[2]韩立金, 项昌乐, 刘辉, 等.双模式混合驱动装置电机参数匹配[J].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 , 2011, 41 (6) :1527-1531.Han Lijin, Xiang Changle, Liu Hui, et al.Motor Matching of the Dual-mode Hybrid Transmission[J].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ition) , 2011, 41 (6) :1527-1531.

[3]Kim N, Kim J.Control Strategy for a Dual-mode Electro-mechanical, Infinite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for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J].Journal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 2008, 222 (9) :1587-1601.

[4]郑海亮, 项昌乐, 王伟达, 等.双模式机电复合传动系统综合控制策略[J].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 , 2014, 44 (2) :311-317.Zheng Hailiang, Xiang Changle, Wang Weida, et al.Design and Validation of Control Strategy for Dualmodeelectro-mechanical, Transmission[J].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ition) , 2014.44 (2) :311-317.

[5]Salmasi F R.Control Strategies for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Evolution, Classification, Comparison, and Future Trends[J].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07, 56 (5) :2393-2404.

[6]马培培, 闫斌, 胡艳青, 等.新型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优化研究[J].车用发动机, 2013 (6) :1-6.Ma Peipei, Yan Bin, Hu Yanqing, et al.Energy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for New Hybrid Electric System[J].Vehicle Engine, 2013 (6) :1-6.

[7]Sun D, Lin X, Qin D, et al.Power-balancing Instantaneous Optimization Energy Management for a Novel Series-parallel Hybrid Electric Bus[J].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2, 25 (6) :1161-1170.

复合模式 篇9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为满足地铁内消防通信要求,在所有地下车站及地下区间设置消防无线通信系统,并将地面350 MHz消防通信无线信号引入地下车站和区间,建设一套能够与地面350MHz无线通信系统完全兼容且无缝连接的地铁消防350 MHz无线通信系统。它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无线通信网,又是现有地面350MHz消防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持有350 MHz通信设备的消防人员进入地铁地下站时,可以自动过渡到地下无线网进行通信,满足地面与地下电台的自动切换与漫游,地下与地面、地下与地下消防人员之间的不间断通畅通信联络,以及城市消防指挥中心对地下作战人员的直接指挥调度。因此,笔者探讨运用一种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混合组网方法,建立地铁空间内的复合通信模式,以满足350 MHz地铁消防通信的高质量与可靠性需求,努力破解地铁消防安全技术难题。

1 地铁消防通信场景与技术难点

地铁作为一类典型的地下公共场所,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其功能越来越多元化,除满足市民出行的交通需要,还具有一定的商业用途。因此,地铁内部空间功能分割与使用也越来越复杂,使得本就相对地面通信能力较差的地下空间无线通信场景变得更加复杂,一旦地铁发生火灾,火灾产生的各种热辐射和烟气颗粒等将极大地破坏地下无线通信环境条件,阻碍并中断通信,其主要技术难点表现为以下方面。

(1)地铁空间一般由站厅层、站台层、隧道区间间隔等主要的相对独立分割部分组成,无线覆盖场景复杂。

(2)地铁灭火救援过程中,存在着用户多(灭火参战单位多)、通信联系面广(地面、站厅、站台、隧道等区域)、突发话务量高(需要传递的信息多)、无线通信类型多(公网信道和救援信道等)、通信信号屏蔽与干扰多、无法保障消防通信畅通等诸多问题。

(3)在无辅助信号源的情况下,地下较封闭部分基本都是无线信号盲区,地面信号无法深入地下。

(4)隧道长度不固定,建设技术难度也不尽相同,技术实现成本的差异性较大。

由此可见,在一个烟雾弥漫、视觉距离为数米甚至为零、环境嘈杂的地铁火灾现场,良好的消防通信既是传递各类灭火救援信息的重要方式,也是确保广大一线指战员自身安全、顺利完成灭火任务的重要保证。因此,要求地铁消防通信应具有优良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笔者以武汉地铁2号线为实际案例,针对其实际情况,研究了一种基于复合通信模式的350 MHz地铁消防无线通信的技术解决方案,方案具有安全可靠、稳定实用、便于管理和维护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克服地铁消防通信的技术难点,实现地下与地面消防员、地下与地下消防员之间不间断通信与指挥调度联络。

2 武汉地铁2号线消防通信系统设计

2.1 案例背景

武汉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全长27.73 km,全部为地下线路,最长站间距3.33 km,最短站间距0.91 km,共设站21座。其中,“洪山广场”换乘站为地下3层结构。

针对地铁2号线的实际情况,其消防无线通信系统应达到2个基本功能。

(1)系统应覆盖地铁车站的站厅、站台、出入口、设备用房、商业区、疏散通道以及全线隧道区间,实现全线地下车站之间、隧道区间内、车站与地面之间的无线通信。

(2)地铁消防无线通信系统与已有的消防无线通信系统具有统一的通信制式与协议,与地面现有系统设备完全兼容,具备与地面互联互通、电台互相漫游的能力,满足消防指挥中心对地上、地下消防员的统一指挥调度。

2.2 系统设计

为达到上述基本功能,满足地铁350 MHz消防无线通信的总体需求,武汉地铁2号线消防通信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在每个站点建设一套多信道的无线基站及天馈系统,所有基站采用站与站之间、地下与地上之间有线和无线双备份联网方式。

(1)地下与地上之间的有线联网。地铁无线基站采用有线IP联网方式,通过地铁公安分局汇接交换设备实现与地面消防常规通信系统的有线联网。

(2)地下与地上之间的无线联网。地铁无线基站合理配置无线链路信道,采用与地面一致的单频点无线链路无中心自组网方式,通过地铁出入口设置室外天线,实现与地面消防常规通信系统的无线联网。

(3)全线合理设计多个无线调度台。无线调度台设置在地铁消防安保部门内,实现对地铁消防安保用户进行调度管理。

(4)全线设计一套远程网络管理终端,实现全线系统参数和用户参数的统一设置,以及系统设备故障告警、事件存档记录等功能,对地铁消防无线通信系统进行日常管理。

(5)全线无线信号的全覆盖。在地铁车站站厅、出入口、设备区及现场指挥通信消防车采用天线覆盖方式,在线路隧道内及站台采用泄漏同轴电缆辐射方式,实现对全线地下空间的无线信号覆盖。

3 复合通信模式的应用

武汉地铁消防无线通信系统的最主要特点是应用了一种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混合组网通信保障方法,构建地铁空间内的复合通信模式。其中,武汉地铁2号线采用了有线单点引入与无线单频点引入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单点-单频点有线/无线复合通信模式。

3.1 有线单点引入

在地铁2号线工程中,地铁消防无线通信系统一方面从汉口火车站采用有线引入方式,将市消防局常规同播信号引入,与此同时,从“长港路”站至市消防局指挥中心,建立一条有线引入市消防局的常规同播信号迂回路由;另一方面,从“汉口火车站”和“长港路”有线引入的信号,通过地上公安网络提供的以太网通道,引至位于中南路派出所的有线集成交换控制设备进行汇接,实现地面消防无线通信网络与地铁消防无线通信系统的有线连接;除此之外,市公安局还提供了到市消防局无线主基站的有线传输通道,即由市公安局已有IP传输网络提供联接,从而实现地铁消防无线通信的另外一条有线环网通路联接,进而实现了双回路环状路由,确保了有线单点引入的可靠性。

3.2 无线单频点引入

在地铁2号线全线各车站的地铁无线基站中采用350 MHz单频点无线链路引入,各地铁基站通过地铁出入口室外天线,以无线连接方式接入就近的多个地面城市消防基站。因此,当有线单点引入的链路发生故障或中断时,各地铁基站可自动切换至无线链路,与地面城市消防基站实现无缝链接。无线单频点引入的设备主要由链路信道机、收发天馈合分路设备、馈线及天线等组成。无线单频点引入示意图,见图1所示。

在地铁工程中,采用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混合组网方式,以实现地下空间的复合通信模式,是一种可行实用的地铁消防无线通信的技术解决方法。

(1)从网络架构上看,无论是消防通信的地面系统,还是在地铁内的地下系统均是无中心自组网络,当采用有线/无线的复合通信模式时,使得网络系统实现双链路备份。因此,系统瘫痪的逻辑风险处于小概率。

(2)地下系统与地面系统既可以通过有线IP链路互联,也可以通过每个地铁站点无线基站的单频点无线链路互联,同时还可以通过便携式无中心自组无线基站以及消防应急通信车互联。多重通信保障方式可确保地下与地面无线通信在危险情况下保持不间断连续通信。

(3)具有多重故障/干扰弱化优势,当发生通信故障或干扰时,能够自动恢复并保持不间断可靠通信。例如:当有线链路故障时,特别当发生灾害事故时,有线链路可能无法正常连接,必须依靠无线链路进行通信。此时,系统可自动切换和启用无线无中心自组网,与地面系统互联通信。当某个站点无线链路发生故障或干扰,而另外一个站点有线链路故障时,无线链路故障的站点可采用有线链路工作模式,有线链路故障的站点则通过无线链路与地面系统通信,再通过其他有线/无线链路均正常的站点,将这两个站点的地下系统进行互通。当地下站点被完全破坏,即小概率风险发生时,还可以通过应急通信车和便携式无中心自组无线基站临时搭建地下到地铁口的无线通信系统。此时,如果应急通信车附近还有地面系统基站的话,应急通信车亦可与地面系统基站建立无线通信,实现地下与地面系统的互联互通。

4 结束语

目前,武汉地铁2号线已投入实际运行,通过多次与地铁公司、通信系统建设方的联合测试,证明该基于复合通信模式的地铁消防无线通信系统基本解决了地铁地下空间内的消防通信实际问题,是一种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但方案仍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改进。

(1)目前已建成的这种系统虽然实现了地铁地下空间的消防无线通信,但该通信系统仍未实现与地铁内的自动火灾探测报警及灭火联动等固定消防设施系统之间的通信互联;在地铁发生火灾时,消防人员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已有消防设施开展灭火救援行动,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通信手段,值得研究。

(2)在地面进行灭火救援时,消防无线通信系统不仅可以保障消防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而且可以通过对无线通信信号分析,对火场内的消防员进行定位跟踪,保护消防员的人身安全。但是,在地铁这种狭长封闭的空间内如何较好地实现人员定位,则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验验证。

参考文献

[1]兰明.浅析地铁建设中的民用通信系统[J].科技信息,2010,28(2):260-261.

[2]高光瑞.哈尔滨地铁通信传输方案探讨[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0,32(3):35-39.

[3]吴招锋,周俊,林必毅.地铁无线通信技术的探究[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0,7(3):19-23.

[4]张双键,吴寿庄.地面无线通信信号覆盖地铁的研究和实践[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2,5(2):68-72.

[5]王辉,吴闯龙.地铁建设中民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7(4):30-32.

复合模式 篇10

关键词:稻-鸭-虾,复合种养模式,现状,优势

湖北省潜江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 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年均降水769.9 mm。境内湖泊众多, 大型湖泊有借粮湖、白鹭湖、返湾湖、苏湖、张家湖等, 小型湖泊不计其数, 湿地资源相当丰富, 非常适宜发展水稻生产和水产养殖。2010 年至今, 在白鹭湖农场等地实施了“稻-鸭-虾复合种养模式研究与应用”项目, 以建设现代农业的理念, 加快科技创新, 强化技术服务, 发展生态农业, 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不断提高稻米品质与农民收入。

1 “稻-鸭-虾”复合种养模式生产现状

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 循序渐进地在湖北省潜江市分期分批地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示范试验基地、新品种繁育及生产基地。建立“公司+科研单位+农户+基地”的高效模式。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近年来逐步完成了“稻-鸭-虾”高效复合种养模式下绿色水稻种植技术的集成技术, 形成技术操作规程和地方标准, 建立核心示范区80 hm2, 辐射示范0.3 万hm2以上, 2010 年开始在白鹭湖农场实施了 “稻-鸭-虾复合种养模式研究与应用”, 至2015 年种植面积达0.3 万hm2, 5 年期间种植面积增加0.28 万hm2。

在推进“稻-虾-鸭”复合种养模式下绿色水稻生产达到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 在生产方面, 从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引进3 个优质高产专用和多用型的新品种 (组合) ;同时, 大面积示范推广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发的土壤培肥和耕地保护、测土配方平衡施肥、优质高效模式栽培、健身保优栽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标准化、无害化、轻简化高产栽培集成技术, 发布了“稻-鸭-虾”绿色技术规程等6 项湖北省地方标准, 把农业生产按照工厂化的管理模式来操作, 实现了绿色稻种植标准化。近年来, 该模式主要推广了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培育的优质稻。

2 “稻-鸭-虾”复合种养模式的优势

2.1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实施了“稻-鸭-虾”复合种养模式, 水稻2010 年产量为9.55 t/hm2, 2015 年产量为9.98 t/hm2, 年均增产86 kg/hm2, 农民种植效益逐年提高。绿色优质稻谷产量在原有基础上增产300 kg/hm2;小龙虾产量达到3 t/hm2;养蛋鸭195 只/hm2, 年产鸭蛋2 500 kg/hm2。

2.2 实现病虫害绿色防控

实施了“稻-鸭-虾”复合种养模式, 该模式利用小龙虾捕食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等越冬害虫及微生物, 降低病虫草害基数;次年水稻移栽返青后, 实行稻鸭共育, 利用鸭消灭田间杂草、捕食各类螟虫及稻飞虱等害虫, 同时鸭在稻丛间穿梭觅食, 和泥通风, 降低纹枯病等病害的发生, 水稻虫害发生明显减少。连续5 年在田间调查发现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两迁害虫”明显减少, 化学农药每年用量平均减少50.3%以上, 达到了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目的, 大大减少农民使用农药的次数, 既保护了有益生物, 减少环境污染, 又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1]。

2.3 稻米性状优势明显

“稻-鸭-虾”复合种养模式稻米性状优势十分明显, 经过中国水稻所米质检测中心检验:糙米率81.3%, 精米率75.9%, 整精米率56.8%, 米长6.7 mm, 长宽比2.9, 垩白粒率23%, 垩白度2.9%, 透明度1 级, 直链淀粉含量15.7%, 蛋白质含量9.9%。米粒晶莹透亮, 米粒长, 米饭松软可口, “高档优质中籼品种鄂中5 号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开发”获2010 年湖北省科技推广一等奖 (2010T-015-1-002-001-D01) ;“湖北省水稻区域丰产高效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 获2012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2J-245-1-036-003-D03) 。鉴定意见认为, 整体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此外, 2012 年在第十一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上, 潜江市虾乡食品有限公司依托“稻-鸭-虾”复合种养模式生产的稻米荣获“金奖大米”的殊荣。“稻-虾-鸭复合种养模式研究与应用”2012 年获得湖北省科技成果登记证书和潜江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2.4 社会效益逐步提高

通过实施“稻-鸭-虾”复合种养模式, 覆盖区的社会效益逐步提高, 推进了水稻、小龙虾、蛋鸭高标准生产, 保证了项目覆盖区的稻米、小龙虾、鸭蛋均无农药残留, 多次被潜江市评为地方特色和绿色食品, 在湖北省乃至全国打响了“虾乡稻”的知名品牌, 带动了潜江市运输业、加工业、 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全面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

3 结语

我国一些科研部门近年来开始开展对水稻田各类种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稻鸭鱼共育、稻鸭共育、稻鸭泥鳅共育等模式, 或研究其生物群落, 或研究其土壤理化性质, 或研究其经济生态效益等, 其涉及领域较为单一。本项目对“稻-鸭-虾”模式的研究在全国尚属首创, 经过5 年探索, 对该模式的生态稻生产原理、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手段、土壤理化性质、相关生物的种养技术均进行了研究, 涉及到种植、养殖业、水产等专业, 在种植业上又涉及了栽培、土肥、植保等专业, 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 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均十分显著[3,4]。

参考文献

[1]刘军, 刘东, 李汉东, 等.潜江市“稻-鸭-虾”高效种养模式效益分析及应用前景[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13) :308-310.

[2]许幼青, 寿绍贤, 谢金木, 等.“稻-虾”轮作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稻米, 2012, 18 (6) :47-48.

[3]曾文进.稻鸭共育主要配套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 2003 (6) :38.

复合模式 篇11

[关键词]“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在我国,学习日语、渴望了解日本文化的人也来越多,日语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单纯的日语专业教育和单一的专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了。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我国很多大学、专科院校等都纷纷开设了“经贸函电日语”、“科技日语”、“旅游日语”等特色课程,形成了实践性较强的非研究类“日语+专业”的新式课程体系。新的社会形势使得高等学校必须要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即懂专业又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二、“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绝大多数的高校新生,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日语知识都可谓是零起点。因此,在初级阶段,即大一大二学年,用四个学期开设144学时的通识日语课程。开设通识日语课的目的并非要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学会日语,而是要让他们认识和了解日语。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日语并不难学,因为日语与英语不同,日本来源于汉语,而且大量的日语汉字在语义上与汉语相同或相似,只是在字形和读音上有所差异而已。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日语学習,基本上可以了解日语、应用日语,大约达到日语能力考试N3的水平。在高级阶段,即大三学年,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和学科优势,选择开设两个学期计96学时的“软件日语”、“机械日语”、“法律日语”、“经贸日语”、“旅游日语”、“医学日语”、“农林日语”等专业对口课程, 形成“日语+专业”的复合型课程体系。通过由浅入深的日语课程学习,来弥补专业知识结构的单一性,使学生可以根据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进行选课,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改革研究

1.创建立体化教学平台。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对于日语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我们推荐的教材是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日本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共同编写的《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一书。这套教材经历了1988年的“旧版”、2005年的“新版”以及2013年的“新版第二版”,可谓是初级日语教学的经典教材该教材特别注重实际沟通和交流的需要,致力于日语的实际应用的同时,还融入了日本社会、日本文化等相关背景知识。此外,其词汇和语法点与现今流行的日语能力测试水平相当,适合各种学习目的的中国人使用。

在新的数字化环境下,外语学习途径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便捷。特别是网络技术和移动平台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宽广的学习平台。该教材除了纸质书籍以外,还配有单词和课文录音的光盘、配套的练习册以及手机APP供学生使用。整套课程的各种教学视频在互联网上也很容易搜索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复习、检测。此外,大连理工大学还研发了日语智能视频语料库,可谓是“网络版+微信版”的“翻转课堂”,增添了学习的趣味性。

2.激发自主学习动力。在“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课文讲授者和知识传播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语言交际任务的设计者。教师的任务主要体现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有效的参与课堂活动以及进行语言探究,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从而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和对一门外来语言探究的渴望。

有趣、活泼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率的。教师可以借助影视、动漫、新闻、报刊、广告、图片等等,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的去总结不同场合的不同语言习惯和词汇表达特点。

3.培养综合应用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和他人有效沟通。在“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中,强调输入与输出并举,以输出为动力,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下完成语言交流的任务。具体说来,就是在注重培养学生听力与阅读写作等语言输入能力的同时,突出对学生口语和书面表达的训练,即语言的输出。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话题——情景——功能”为主线的结构设计,引入教学法的理念和方法,设计多样化的真实语境交际任务。以“问路和指路”为例,我们可以设定“任务链”,即任务一“来我家吧”:让学生邀请同学来自己家里玩,描述路径的同时画一张简单的路径图,标出相关标志性建筑。任务二“路径图不见了”:接到邀请的同学应邀前往,但路径图不见了,让学生凭记忆问路。任务三“描述一个地点”:可以分小组进行,先由组里学生合作描述一个大家熟悉的地方。再让其他同学猜是什么地方。猜的人可以问问题,但回答只可以有“はい”或“いいえ”。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对语言的兴趣、成就感和听说读写综合应用的能力。

4.提高跨文化思辨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了解目标语言国的文化是没有办法真正的学好这门语言的。在“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中,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指导,强调将跨文化交际与文化冲突融入到语言学习之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材在每一课单词页下面的都设置了以普及知识为目的的“专栏”。在每一单元末又设置了以叙述形式展开并附有译文的“阅读文”,帮助学生认识会话以外的语言表达形式。以插图形式介绍并附有译文的“实用场景对话”。以蝴蝶页、大画面的形式按领域分类的“词语之泉”。以及以照片、插图等介绍日本生活、社会等情况的“日本风情”。通过这些风土人情小知识的介绍,引导学生将日本文化的精髓,民族的文化特质融入到语言交际中。

中日文化的差异在词汇、语法以及日常会话中都有所体现,教师可以采取兼并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不仅获得交际能力,更了解到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在语言和思维上的真实表现,从而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思辨能力。

四、结语

传统的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在20世纪确实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如今,单一的专业教学和单一的外语教学已经逐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了。“专业+日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高校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教育和日语教育二者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通过创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课程体系,创建立体化数字化的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并注重语言输出和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思辨能力。使学生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力。

参考文献:

[1] 贺静彬等.新经典日本语基础教程[M].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14.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 宋金梅.以就业为导向的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11.

[4] 孙莲花等.“专业+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分析[J].民营科技,2009.

[5] 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于鹏(1984-),男,河北唐山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日语语言学和教学法研究。

交通行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12

第一, 复合型人才是交通行业创新的基础。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以上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交通行业的发展在于创新, 复合型人才采用新的思维方法和创造性工作, 是交通行业创新的基础。复合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基础宽厚。较宽的知识面和宽厚的基础, 为复合型人才的创造性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二是一专多能。多学科知识和多种相关技能相互交叉、融合, 有利于在工作中采用新的思维方法和创造性工作, 不仅有利于作好本专业的工作, 而且有利于做好相关专业方面的工作。三是善于创新。复合型人才拥有多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能够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交叉融合, 将会有利于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超越, 采用新的思维方法和创造性工作, 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第二, 交通行业的发展急需大量复合型人才。科技的飞速发展促使新技术、新工种、新行业不断涌现, 岗位职业的变动也越来越频繁。各学科相互交叉与渗透, 不断向综合化、整体化方向发展, 单一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于满足交通行业科技发展的需求。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加快, 急需大批既掌握管理理论和管理技能, 又拥有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不足, 特别是交通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型人才不足, 直接影响交通行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调查显示, 目前河北省交通行业复合型人才数量不能满足交通行业发展的需要, 人才的总体素质和结构也难于支持交通行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河北省交通行业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不足, 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尤为不足, 制约了交通行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交通系统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

交通行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既懂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需要大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由于学科专业过细, 导致人才知识和技能单一, 交通系统复合型人才不能适应交通行业科技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第一, 培养方式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原则、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和保障措施, 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需要大量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 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素质要求。由于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交通现代化的需要, 导致河北省交通运输系统的人才不能满足交通行业的用人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 没有定位于为交通行业现代化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缺乏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而不是面向企业需求、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来确定课程内容, 忽视了教育与产业的联系, 忽略了技能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

第二, 重视理论教育, 忽视实践锻炼。在复合型人才培训方面, 重点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强调学生“知道什么”, 而不是“会做什么”。而且在考核方式上, 偏重于知识考试, 缺乏对应用能力的测试。培训内容没有以交通行业用人需求为导向, 导致培训效率很低。培养方式单一:重视课堂培训, 忽视其他培训方式。教育部门在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时, 由于条件限制, 课堂教学成为复合型人才的主要方式。企业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时, 也大多注重课堂教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涉及到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 不同学科和专业在培养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在培养方式、培养内容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而在同类人才中, 高级人才、中级人才和初级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培训内容也存在较大差别。缺乏分类指导的培训, 必然导致资源浪费, 效率不高。重视理论学习, 轻视实践培养:部分企业在进行复合型人才培训时, 特别注重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传授, 却对实践培训不够重视。导致复合型人才理论知识丰富, 实践操作低能。缺乏实践的培训, 必然导致理论知识难于应用到工作实践。

三、创新交通系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多学科教育、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 获得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成为能适应跨专业、跨学科工作和研究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交通行业现代化需要为目的, 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高层次管理人才和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 培养造就一批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为交通行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复合型人才支撑。

第一, 企业需要与个人选择相结合。一是按需培养原则。从交通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出发, 制定符合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规划, 确定符合复合型人才成长的培养模式, 建立复合型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 努力做到按需培养, 才尽其用。二是内外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内部培训与外部培养相结合的作用, 企业内部培训以提高复合型人才的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为主, 外部培养以提高复合型人才的理论知识和把握政策方向的能力主。三是双向选择原则。交通行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不仅要从交通行业各部门的需要出发, 还必须有复合型人才个人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组织部门与个人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是搞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第二, 学历教育与专业培训相结合。双学历教育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法, 选择优秀人才进行多学科培训, 使其取得两个以上学科知识和技能, 为复合型人才的发展奠定多学科基础。一是根据交通行业的发展需要和企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选择部分发展潜力大, 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出国学习或到有关高等院校攻读MBA或企业经营管理专业学位, 提高其管理能力和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二是选派部分发展潜力大, 创新意识强的管理人才出国学习或到有关高等院校攻读专业技术学位, 提高管理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专业培训是提高复合型人才素质的重要环节。建立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充分利用交通行业现有培训资源, 对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培训, 对企业的管理人才进行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利用外部培训资源。聘请有关高校和企业的专家开展讲座, 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技能, 丰富管理人才的国际科技视野, 了解科技发展最新动态, 提高管理人才的科技水平。根据企业发展需要, 选派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外出学习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 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第三, 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加强实践培养, 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加快交通行业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创造条件让专业技术人才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 通过项目实践提高复合型人才的科技水平、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探索并推行专复合型人才自我学习机制, 制定激励复合型人才自学的制度措施, 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相关专业学习, 培养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

第四, 复合型人才培养与使用相结合。根据交通行业的特点和企业发展需要, 选派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转岗培训, 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培训考核合格后安排到相应的管理岗位。选派有发展潜力的管理人才进行科技知识和最新技术转岗培训, 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和新工艺, 提高管理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培训考核合格后安排到相应的技术岗位。一是以交通行业大型企业为依托, 建立复合型人才培训基地。通过专业讲座、现场考察、模拟操作等方式, 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采取挂职锻炼和岗位轮换等方式, 通过管理实践和技术攻关, 提高企业复合型人才的管理能力和科技能力。三是采取压担子的方式, 选拔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 掌握专业技术和发展潜力大的复合型人才, 安排到重要岗位任职, 或独立领导一个部门, 增强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和管理技能, 提高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执行能力。

第五, 营造复合型人才成长的优良环境。尊重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能力、激励复合型人才的成长、成就复合型人才的价值, 为交通行业复合型人才打造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 提供施展才干的机会, 拓展全面发展的空间。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人才评价多元化, 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 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 加大对优秀青年复合型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积极创造条件, 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 形成鼓励创新、信任理解的良好氛围, 为复合型人才成长营造优良环境。

复合型人才是交通行业发展的关键, 搞好交通行业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不仅是交通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应当认真研究分析交通行业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现状, 研究制订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配套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战略规划, 逐步形成大容量储备、高层次选拔、多渠道引进和培养、规模化发展的交通行业复合型人才工作新格局。

交通行业企业要加大复合型人才的激励措施, 鼓励管理人才向专业技术方向发展, 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向管理方向发展。对于达到复合型人才标准的, 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对于符合企业岗位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及时安排到相应的岗位。对于从管理岗位调动到专业技术岗位的复合型人才, 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其管理岗位资格, 为复合型人才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复合型人才不能适应专业技术岗位要求, 仍然可以回来继续从事管理工作。对于从专业技术岗位调动到管理岗位的复合型人才, 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其专业技术岗位资格, 如果复合型人才不能适应管理岗位要求, 仍然可以回来继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在薪酬分配方面, 制定有利于复合型人才成长的薪酬政策。复合型人才的薪酬标准, 应当略高于单纯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进行岗位转换时, 应当保证复合型人才的薪酬水平不下降。无论是从管理岗位调动到专业技术岗位, 还是专业技术岗位调动到管理岗位的复合型人才, 其薪酬水平按照最高的岗位计算, 避免因岗位转换造成薪酬水平下降, 影响复合型人才的转岗积极性。

人才的价值在流动中实现, 现有的地区分隔的社会保险制度, 不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企业人才引进。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制定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制度, 降低人才流动的社会成本和风险因素, 促进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进一步健全交通行业复合型人才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制度, 衔接好人才流动中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 并确保他们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的落实。营造交通行业复合型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企业生态环境, 为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家属提供工作安排、户口迁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便利, 解除复合型人才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省经济年鉴 (1995-2010) [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0-2009) [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3]、河北省委组织部, 河北省人事厅,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人才发展蓝皮书 (2007-2008) [Z].2008.

[4]、刘广海.在全省交通运输行业职称与职业资格过渡考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0.

[5]、河北省交通厅.河北省交通厅2009年统计公报[Z].2010.

[6]、张海燕, 吴文庆.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解析[J].教育探索, 2008 (2) .

[7]、阮立华.技术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案[J].鸡西大学学报, 2008 (3) .

[8]、吴向明, 余红娜, 陈春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J].湘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8 (4) .

[9]、丘建华.融入交通发展的创新人才培训体系[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8 (4) .

[10]、陶经辉, 张晓萍.我国物流产业短缺性人才供需系统关联性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9 (3) .

上一篇:IGBT驱动电路设计下一篇:信号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