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移植

2024-07-26

复合移植(通用8篇)

复合移植 篇1

四肢复合组织损伤是一种较为严重且复杂的开放性创伤[1],它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全身情况,而且还可能导致深部组织的外露。目前,皮瓣移植修复术是治疗四肢复合组织损伤的重要有效方法之一。本文旨在探讨皮瓣移植修复治疗四肢复合组织损伤临床效果,选取80例于我院行皮瓣移植修复治疗四肢复合组织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于我院行皮瓣移植修复治疗四肢复合组织损伤患者80例。其中,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25至58岁,平均年龄(37.9±11.8)岁;致伤原因:机器绞压伤40例,交通事故伤20例,电击伤10例,砸伤3例,轧伤3例,肿瘤4例;受伤部位:手部41例,足部23例,膝关节3例,前壁及肘关节9例,小腿4例:皮瓣移植面积:最小为10cm×15cm,最大为40cm×20cm。

1.2 手术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术前各项辅助检查,并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其具体的手术步骤如下:①受区准备:在创面获得充分止血的前提下,严格进行清创处理同时,应以由浅入深的方式将已受到污染或失活组织进行彻底清除;应根据患者四肢复合损伤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并对肌腱和肌肉进行修复:若露骨创面的感染较为严重,则应在彻底清创的同时对死骨进行清除;若患者不能及时进行手术,则应加强换药,并使用抗生素来对创面的感染进行控制;②皮瓣设计与切取要点:主治医师应根据患者创面的具体情况来对皮瓣进行合理的设计,值得注意的是所切取的皮瓣应比创面大2cm左右;在对皮瓣进行切取时,应采用逆行与顺行相结合的方式;在切开皮瓣的周围时,为了避免撕脱,则应将筋膜与肌膜缝合固定住;③皮瓣移植:将游离的皮瓣断蒂后再移植至受区;先采用临时缝合数针的方式将皮瓣与受区的周缘固定住,然后在借助手术显微的情况下将血管进行吻合;例如,手部受区一般选择贵要静脉、头静脉以及尺与桡动静脉;④供区创面处理:若所切取的皮瓣面积较小,则直接缝合即可;反之,则可使用游离植皮进行修复;⑤:术后处理.:将患者患肢妥善固定住;采用烤灯照射皮瓣区10天;对患者皮瓣血运、毛细血管以及张力的反应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

1.3 评价标准

根据2000年《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患者愈后患肢功能恢复分为四个等级:优、良、差、劣。优良率=优率+良率。

2 结果

80例患者均皮瓣移植成功,且成活率为100%。术后0.5至2.5年对患者进行随访,①愈后患者的患肢功能恢复情况:优者39例,良者36例,差者4例,劣者1例;优良率为93.75 (75/80)。②外形恢复满意情况:外形恢复满意者73例,占88.75%(71/80);外形恢复不满意者5例,占8.75%(7/80);轻度皮瓣臃肿者2例,占2.5%(2/80);外形恢复满意者和外形恢复不满意及其他情况者比较,外形恢复满意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外形恢复不满意者及其他情况,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6.1,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产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的大力发展,四肢复合组织损伤的发生率越来越高[2]。四肢复合组织损伤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创伤,主要由外力所致。四肢复合组织损伤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提高四肢复合组织损伤的临床修复效果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治疗四肢复合组织损伤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行皮瓣移植修复术。皮瓣是由血液供应的皮肤和其附属的皮下脂肪组织组成,其主要分为任意型皮瓣和轴型皮瓣两类。且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以及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皮瓣移植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据相关文献资料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皮瓣移植修复治疗四肢复合组织损伤,能够在短时间内愈合创面,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3];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由此可得出结论:给予四肢复合组织损伤患者皮瓣移植修复术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了患者的术后康复,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此外,由本次研究可得出以下体会:①手术方案的制定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患者全身情况、患者的要求以及医院设备条件等),以此达到既临床治疗效果好又医疗费用低的目的;②在皮瓣选择上,应尽可能地少选或不选主干血管皮瓣,多选非主干血管的皮瓣,如骨间背侧皮瓣、胸背皮瓣、骨间掌侧皮瓣以及背阔肌皮瓣等;③在手术时机方面,应尽可能一期修复;若患者的情况不允许,则可等待二期修复或清创后简单进行修复;④对于手足与四肢关节部位的修复,应尽可能地选择弹性好且少带或不带肌肉组织的比较薄的皮瓣;同时,最好应选择带有感觉神经的皮瓣;此外,应避免选择游离皮片来对其进行修复。

参考文献

[1]董健.四肢复合组织损伤中皮瓣移植修复应用体会[J].医学信息,2013,26(30):531.

[2]熊洪涛,庄永青,付强,等.交通伤四肢复合组织缺损的组织瓣移植修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0,33(3):182-185,后插1.

[3]高建明,刘云鹏,李宏,等.皮瓣修复在手外科临床应用277例报道[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0,24(2):114-115.

复合移植 篇2

【关键词】 复合皮移植;功能部位烧伤;自体刃厚薄皮片复合移植

【中图分类号】R62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17(201)1-0046-02

功能部位烧伤的植皮修复手术是医学上面临的重大难题,大面积的功能部位烧伤可导致诸多严重的后遗症和功能性障碍,如挛缩畸形、瘢痕增生等,尤其是手足部和颈部的烧伤,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畸形,对患者术后的生活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1]。在早期的功能部位烧伤修复治疗上,临床上一般采用传统的自体刃厚薄皮片复合移植技术,但此法常造成创面瘫痕,影响美观。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复合皮移植术渐渐引入了临床治疗,即采用耐磨且具弹力的脱细胞真皮和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能有效改善烧伤创面的修复质量[2]。我院对3例功能部位烧伤患者采用复合皮移植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70例功能部位烧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例。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为(39.6±2.36)岁;手部烧伤13例,颈部烧伤8例,足踝部烧伤14例;深Ⅱ度烧伤23例,深Ⅲ度烧伤12例;烧伤面积1.0%~60.0%,平均面积为(3.21±2.34)%。观察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20~6岁,平均年龄为(41.3±2.12)岁;手部烧伤11例,颈部烧伤9例,足踝部烧伤1例;深Ⅱ度烧伤21例,深Ⅲ度烧伤14例;烧伤面积1.6%~61.0%,平均面积为(36.02±2.2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烧伤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切削痂术切除坏死皮肤组织,对创面进行消毒。对照组直接采用自体刃厚皮片对烧伤部位进行修复,创面缝合后用石膏固定功能位。观察组则采用复合皮修复治疗,将与创面大小相同的异体脱细胞真皮和自体刃厚皮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3次,将异体脱细胞真皮于创面上,根据创面大小拉开成网,缝合固定,然后在异体脱细胞真皮上用0.2mm的自体刃厚皮移植,再用2mm的网眼覆盖,并加以缝合,用凡士林纱布、棉垫覆盖包扎,最后用石膏托将关节固定于功能位。术后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

1.3 疗效评定 根据创面恢复程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①优:烧伤功能部位创面光洁,皮肤柔软具有弹性,无色素沉淀,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无瘙痒等不良反应;②良:创面较为平整,皮肤弹性和柔软度良好,色素沉淀较淡,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无不良反应;③差:皮肤褶皱,弹性欠缺或无弹性,有色素沉积,关节功能活动障碍,或出现不良反应[3]。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X-*3]±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2 结果

术后7周对两组患者的创面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后发现,观察组复合皮移植后皮片成活率100%,皮肤色泽正常,外观平整,柔软有弹性,无明显收缩,创面恢复情况良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见表1。

经过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没有出现瘙痒、水泡、脓毒症等不良反应和任何功能障碍;对照组共有8例治疗后出现了不良反应,其中瘙痒4例,水泡3例,脓毒症1例,不良反应率为22.86%,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3 讨论

功能部位烧伤引起部分皮肤坏死产生瘫痕,不仅影响外观,伤后其残留的组织也严重危害机体功能和身体健康,所以应及时治疗清除。医疗上常采用的自体刃厚薄皮片复合移植,虽然能够较为理想地修复创面和解决功能性问题,但由于缺少真皮层,往往不可避免地存在有皮肤弹性欠缺、创面瘫痕畸形和烧伤部位功能障碍等缺陷,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而异体脱细胞真皮能够对真皮中的细胞成分予以彻底清除,从而减少排斥反应和炎症,存活期长,不仅能够完整地去除人体表皮,同时还保留了真皮的三维结构和弹力纤维、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等真皮组织,是人体皮肤最理想化的替代物。复合皮移植能诱导宿主新生上皮细胞皮片扩展,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和自体成纤维细胞向异体真皮支架中生长,重建真皮结构,促进烧伤创面的愈合,修复创面外观,改善患者治疗后烧伤部位的功能[6]。

根据此次研究观察,利用复合皮移植治疗功能部位烧伤与传统的自体刃厚薄皮片复合移植治疗相比,临床效果更显优势。植皮后外观平整,皮肤柔软度和弹性良好,患者皆无不良症状和功能性障碍发生,在临床上有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宏丽.皮肤组织工程发展概况[J].中国西部科技,2012,11(04):9-61.

[2]喻三宝,蒋金瑜,宗文政.复合皮混合移植早期修复踝关节深度烧伤创面[J].浙江创伤外科,2012,17(03):373-374.

[3]孟永博,周涛,辛俭.异种脱细胞真皮复合自体皮移植治疗功能部位烧伤的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4,7(09):113.

[4]朱清海,张会堂,杨崇志,等.复合皮移植治疗功能部位烧伤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19﹚:120-121.

陈正华,翁志勇,丁若虹.早期复合皮移植治疗功能部位深度烧伤[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21):66.

[6]罗宇杰.复合皮移植修复对烧伤功能部位创面的作用探究[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01):9-60.

复合移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烧伤病人31例,其中男25例,女6例。年龄(32±14)岁。烧伤总面积(46±25)%TBSA,Ⅲ°面积(33±24)%TBSA。于伤后1-7天行切痂手术,首次切痂面积(26±17)%TBSA。微粒皮+异体ADM超薄皮片复合移植42处,其中手背(含掌指关节及手腕)37处,膝部2处,肘部3处。微粒皮下异体ADM移植12处,其中肘部8处,膝部4处。

1.2 材料及方法

1.2.1 材料:异体ADM购自北京桀亚莱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2 手术方法:

1.2.2. 1 切痂及微粒皮移植:

止血带下以标准术式行切痂术,切痂深度至深筋膜浅层,保留散在脂肪组织,局部止血、冲洗;异体皮42℃温盐水快速复温;刃厚自体皮剪碎成皮浆;漂浮法大张异体皮自体微粒皮制备;钉皮器固定于非功能部位切痂创面。

1.2.2. 2 微粒皮+异体ADM超薄皮片复合移植:

在大张异体皮覆盖自体微粒皮移植术同时,对功能部位存在的深Ⅱ°及Ⅲ°烧伤创面切痂后以异体ADM覆盖后在其表面移植电动取皮机所取之自体超薄皮片。膝、踝等位于大张异体皮覆盖范围内的部位先行复合皮肤移植,微粒皮移植时边裁剪相应部位异体皮,边与复合皮拼接。

1.2.2. 3 微粒皮下异体ADM移植:

将异体ADM展开,光滑面向上置于切痂后关节部位,将大张异体皮自体微粒皮覆盖全部切痂后肢体(含ADM覆盖处),订皮器固定,压力包扎。

2 结果

2.1 术后植皮成活情况

31例微粒皮移植术中12例异体皮表皮坏死,去除坏死表皮、碘伏纱布包扎换药后,其中6例自体微粒皮存活扩展,6例局部坏死植皮修复;8例部分异体皮坏死脱落补充移植邮票状自体皮后治愈残余创面。

异体ADM+超薄皮片复合移植组42处:1处感染坏死未成活;2处手背复合皮处1/2感染坏死;3处<1/3坏死;余全部存活。成活率95%。

微粒皮下异体真皮基质移植组12处:4处由于其上异体皮坏死致植皮未成活;3处虽异体皮坏死但残存微粒皮在ADM上生长,经补充植皮治愈创面;余全部存活。成活率66%。

2.2 随访

除4例失访外,所有复合植皮成功病例经术后半年至1年随访,经康复锻炼,功能部位活动良好,瘢痕挛缩不明显,未出现明显皲裂及水疱,但遗留色素变化。局部外观及弹性以异体ADM超薄皮片复合移植效果最佳。

3 讨论

现代修复观念把保护功能、减少致残与消灭创面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病人治疗之初就考虑到功能的恢复,越来越多的整形技术应用于烧伤早期手术。大张异体皮覆盖自体微粒皮移植术可以少量自体皮源治愈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1],是治疗重度深度烧伤的有效手段,一些病人经过有效的康复锻炼可以恢复肢体功能。但仍有许多病人需要后期整形治疗。为避免功能部位深度烧伤创面在治愈后瘢痕增生挛缩影响功能,或随康复锻炼、行走而反复出现皲裂及水疱破损形成难愈残余创面,既往本单位曾在微粒皮移植同时在肘、膝、踝等部位植以大张自体中厚皮以期保护局部功能并取得满意疗效,但该术式耗费病人烧伤后有限自体皮源,且形成供皮区瘢痕,同时增加手术复杂度及手术时间,并不适于大面积烧伤病人。

异体ADM可诱导自体真皮重建,提高微粒自体皮和自体表皮片的存活率和皮片移植后质量[2],在其表面覆以自体表皮细胞膜片、超薄皮片以及皮浆形成的复合皮具有类似全厚皮结构与优点。对于自体皮源不足的病人,复合皮移植具有减少供皮区损伤深度、供皮区可再次利用、减轻瘢痕等优越性[3],是修复功能部位的良好术式选择[4,5]。我们的应用结果显示术后局部皮肤弹性良好,无活动障碍,未出现明显皲裂及水疱,达到手术目的。

以往对伴有功能部位深度烧伤的病人采取先切痂大张异体皮覆盖自体微粒皮移植,病情平稳后再行功能部位修复的分次手术方法,以减轻麻醉、手术应激对病人的打击。但为避免痂下液化、痂皮溶解影响自体皮存活,两次手术间距较短,仍有可能造成病情波动,两次麻醉和手术也加重病人经济负担。一旦第一次手术后病人病情加重,病人机体条件不能耐受下次手术,将使挽救功能的手术被迫推迟,延至功能部位痂下液化分离时,切痂植皮将失去时机或植皮后自体皮成活受到影响,失去保护功能的意义。手术时一次性切痂大张异体皮自体微皮移植修复创面与复合皮移植功能修复同时进行,正是基于以上考虑。

两种复合皮移植方式比较:异体ADM+自体超薄皮片复合移植作为一种成型术式已得到广泛推广,不但受区弹性功能良好,达到全厚皮移植效果,而且供区损伤轻,可以再次取皮,适合于大面积烧伤病人。其不足之处在于,真皮基质为异物,在污染及感染性创面上易感染、坏死;复合皮移植操作时间及大张异体皮裁剪拼接略费时,手术时间长;挤占供皮区,对健存皮肤少的病人影响首次切痂微粒皮覆盖面积。

大张异体皮覆盖微粒皮下异体ADM移植术式为自体皮源严重不足病人的一种变通复合皮移植,达到首次微粒皮移植时残存健康皮肤的最大化利用,避免大张皮片式复合移植挤占微粒皮资源,操作方便易行,仅在微粒皮移植前在功能部位预先铺设异体ADM即可,降低手术复杂度及减少手术时间,通过微粒皮扩展局部可达到厚皮片移植效果,可改善创面愈合质量[6]。但在污染及感染性创面上易感染、坏死;异体皮质量及其存活质量影响手术成败。ADM上方的异体皮由于ADM阻隔而血运重建缓慢,容易发生坏死,位于其下的真皮基质一旦裸露未得到有效保护即可坏死溶解,有实验研究报道成活率不如前一种术式,与本组临床手术结果相符。

由于异体真皮基质再血管化过程较长,其上皮片或微粒皮+大张异体皮血运建立及微粒皮表皮扩展较普通植皮大为延迟,因此需注意以下事项:(1)复合皮血运建立慢导致局部抗感染能力减低,异体真皮基质作为异物存在在污染或感染创面上更易出现感染坏死。因此创面(复合皮移植处及周围)需做彻底清创,同时术区切痂前及植皮前需反复以生理盐水及氯己定、碘伏进行冲洗。(2)异体真皮基质使用前以生长因子(EGF或β-FGF)浸泡,以利血管构建、上皮生长。(3)功能部位异体ADM上应适当增加自体皮微粒密度,以免因微粒皮不成活时局部异体ADM裸露坏死。(4)因有真皮基质阻隔,异体皮血运建立慢,可能发生坏死,首次换药时一旦发现局部异体皮坏死,应立即剪除坏死异体皮,自体刃厚皮或保湿敷料覆盖真皮基质,仍可达到功能部位复合皮成活。(5)若术后病人一般状态良好,包扎敷料无渗出及异味,应推迟首次更换敷料时间,可于术后2周左右第一次更换局部内层敷料。(6)术后根据病情合理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并结合肠内外营养治疗提供足量热量及营养成分以利修复。

参考文献

[1]张明良,曹大鑫,常致德,等.微粒皮皮肤移植在大面积烧伤病人中的应用[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87,3:100-102.

[2]陈壁,贾赤宇.复合皮移植[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76

[3]孙永华,李迟,王春元,等.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体皮薄片移植的研究与应用[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8,14:370-373.

[4]何延奇,王秉真.异体真皮与自体表皮复合移植修复功能部位的观察[J].中华烧伤杂志,2002,18:250.

[5]唐庆,苏爱云,程钢,等.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体表皮复合移植修复创面[J].中华烧伤杂志,2003,17:237.

复合移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行烧伤瘢痕切除复合植皮术的患者33例。分为治疗组17例, 其中男11例、女6例, 年龄4~55岁。瘢痕分布于颈部2例、上肢6例、躯干4例、臀部1例、下肢4例, 复合皮移植后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 瘢痕切除面积25~1120cm2。对照组16例, 其中男9例, 女7例, 年龄6~45岁。瘢痕分布于颈部2例、躯干4例、上肢5例、臀部1例、下肢4例, 瘢痕切除后移植复合皮, 未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 瘢痕切除面积35~680cm2。

1.2 手术方法

术中切除瘢痕至正常组织, 彻底止血后, 且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3遍, 按照切除瘢痕后的创面形状及面积覆盖脱细胞异体真皮, 并用细丝线予以固定, 随后移植自体刃厚皮, 皮片厚度0.15~0.25mm, 然后覆盖相同大小的油纱布缝合固定。治疗组在复合皮移植后, 使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 根据创面形状和面积大小覆盖VSD海绵, (武汉维斯第公司) 规格为15.0cm×10.0cm×0.5cm, 内有多孔的14号硅胶引流管2根, 长约30cm, 使之与整个植皮面贴紧, 再用半透明粘贴薄膜密闭至整个创面及外周, 超出皮缘不得少于3cm, 再连接吸引器并确认无漏气, 贴膜加固直至负压形成。持续负压引流7d, 负压-60~-40kPa, 每天用肝素冲洗三叉接头管内壁1~2次, 保持引流通畅。7d后撤除VSD海绵, 植皮区换药。对照组患者瘢痕切除后移植脱细胞异体真皮+自体刃厚皮缝合固定, 打包加压包扎, 7d后拆除敷料换药。

2 结果

对照组16例患者拆除敷料后可见大部分皮片成活较好, 其中3例因皮下片状淤血残存部分创面, 经换药治疗后逐渐愈合, 半年后随访见原残余创面部位仍有瘢痕增生, 并有痒、痛等症状。治疗组17例患者去除VSD海绵后可见皮片完全成活, 创面愈合。随访半年, 见植皮区无瘢痕增生、皮肤柔软、外观良好, 无明显疼痛等不适感觉。

3 讨论

1992年德国ULM大学Fleischman博士首创VSD技术, 并在骨科中广泛应用, 1993年Fleischman博士首次报道VSD技术治疗各种急性软组织缺损和感染创面[1]。随后该项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各种难治性创面的修复, 并取得良好效果[2]。VSD有效促进急、慢性创面愈合的机制主要包括: (1) 使被引流区与外界隔绝, 有效的防止污染和交叉感染, 具有调节创面细胞因子的作用, 可降低创面胶原酶活性[3]; (2) 增加创面血供, 改善创面微循环,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4]; (3) 消除组织肿胀, 降低血管通透性; (4) 创面经持续高效引流能有效清除渗液和坏死组织, 避免坏死组织积聚, 抑制微生物生长, 促进创面愈合, 抑制感染创面继发性坏死[5]; (5) 有效改善创面微循环, 加速创面血管形成[6]。

在复合植皮中, 刃厚皮片的成活主要依赖于异体真皮网眼处创面基底的血液供应。复合皮片移植结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 使移植区创面渗出物能通过皮片间隙或皮片边缘被VSD海绵及时有效引流清除, 从而避免皮下积液、淤血导致皮片感染和坏死。负压作用有效降低了组织间压力, 使自体皮片通过异体真皮网孔与创面基底贴的更紧, 防止皮片移位有利于皮片成活。本组病例中治疗组17例患者复合皮片完全成活。而对照组3例因皮下淤血皮片成活不佳, 主要由于缺乏负压吸引作用, 所植皮片接触创面基底的面积远低于普通植皮, 稍有积血、积液易造成植皮失败。负压封闭引流也还适用于一些植皮后难于加压固定的部位, 如颈部和臀部等, 它不仅能很好地固定皮片, 而且可免除因大量厚敷料包扎所带来的不便, 患者术后可以早期进行适度的活动。

在复合皮移植结合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时, 处理创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用前须用电凝充分止血, 因为负压并不能强有力地压迫创面止血, 甚至由于强有力的负压吸引作用对创面中活动性出血灶有加剧作用。因此, 术后12h应严密观察引流液的色泽及量, 判断有无活动出血, 并注意观察生命体征; (2) 术后注意必须保持引流管畅通, 定时检查VSD海绵有无干燥、变硬, 可以通过引流管注入少量生理盐水软化变硬的VSD海绵, 若引流管堵塞或密闭不良导致负压丧失, 先通过挤压引流管堵塞部位解决, 如不行则更换VSD海绵引流; (3) 引流管堵塞最常见于三叉接口处, 一般发生于引流物较多的前3d, 术后若引流管内有血性引流物, 可用肝素定时冲洗三叉接头, 必要时每日2~4次, 也可用生理盐水冲洗, 能有效防止引流管堵塞; (4) 发现薄膜下积液要及时更换薄膜或更换整个VSD海绵引流。

参考文献

[1]Fleischmann W, Strecker W, Bombelli M, et al.Vacuum scaling astretment of soft tissue damage in open fractures[J].Unfallchirurg, 1993, 96 (9) :488-4592.

[2]胡建武, 任继魁, 姜娟等.封闭负压技术治疗各种创面的临床应用体会[J].中华损伤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07, 2 (5) :347-351.

[3]石兵, 张萍, 李望舟等.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人慢性创面中胶原酶活性的影响[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6, 22 (6) :465-467.

[4]Scherer SS, Pietramaggiori G, Mathews JC, et al.The mechanisn ofaction of the vacuum-assisted closure device[J].Plat ReconstrSurg, 2008, 122 (3) :786-797.

[5]Kilpadi DV, Bower CE, Reade CC, et al.Effect of vacuum assistedclosure therapy on early systemic cytokine levels in a swinemodel[J].Wound Repair Regen, 2006, 14 (2) :210-215.

复合移植 篇5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20例, 男13例, 女7例, 术前均行规律血液透析, 平均透析时间1.8年 (3月~3.5年) 首次移植17例, 二次移植3例, 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肺淤血、心包及胸腔积液、心电图异常、贫血、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

1.2 麻醉方法

入室后常规监测ECG、Sp O2、HR、PETCO2开放上肢静脉, 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 建立连续动脉压监测, 选择L2-3间隙用腰硬联合阻滞针行蛛网膜下腔阻滞, 穿刺成功后斜面向头端注入0.75%布比卡因2 m L+10%葡萄糖1 ml, 然后向硬膜外腔置管, 调节麻醉阻滞平面在T6以下。面罩去氮, 静脉推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瑞芬太尼, 置入喉罩确认到位后冲气, 不漏气且双肺呼吸音清晰后接麻醉机, 保留自主呼吸。所有患者均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入双腔管, 行中心静脉压监测。麻醉维持:异丙酚2~4 mg·kg-1·h-1、瑞芬太尼0.02~0.04μg·kg-1·min-1持续泵注, 保持适当的麻醉深度。手术结束前15 min停止丙泊酚泵入、5 min停止瑞芬太尼泵入。

2 结果

20例患者喉罩均一次置入成功, 喉罩置入时间80~120min, 喉罩置入后及术中呼吸循环稳定。术中Sp O2:98-99%, PETCO235-40mm Hg, 术毕呼之睁眼, 有吞咽动作, 脱机5 min后Sp O2保持在97%以上拔除喉罩, 20例均在术毕15 min拔出喉罩, 全组患者术中肌松镇痛良好, 无牵拉反射。术后随访无术中知晓、无肺部并发症。腰麻90min后硬膜外腔注入0.75%布比卡因+2%利多卡因各5 m L, 必要时1 h后硬膜外腔再追加上述药同等剂量。肾动脉开放前使血压维持在150 mm Hg、CVP12 mm Hg以上, 必要时使用多巴胺3~8μg·kg-1·min-1, 以保证移植肾的血流灌注。

3 讨论

现代手术的施行在病人选择及术前准备、麻醉方式和用药选择、围术期的监测护理等方面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力求做到安全、舒适、有效、同时迅恢复, 无残留作用及并发症。腰硬腰硬联合麻醉复合了腰麻与硬膜外麻醉两种麻醉方法, 是目前国内肾移植手术的主要麻醉方法[1]。其用药简单, 对全身和移植肾扰乱小, 腰麻起效迅速、镇痛肌松完全、腰骶神经阻滞充分和麻药用量少且对循环灌注影响小的优点。硬膜外麻醉能阻断肾交感神经, 减弱肾皮质反射性血管收缩, 增加移植肾脏的灌流量, 有利于保护肾功能[1]。还可通过硬膜外导管注药, 增加麻醉平面及麻醉时间的可控性, 便于手术后镇痛等优点。而大部分患者病程长全身状况差, 心肺功能衰竭, 胸腹腔积液或二次肾移植手术, 精神紧张, 不能耐受术中牵拉反应, 阻滞平面较高或用静脉辅助药物等原因而影响患者呼吸, 不能保证充分供氧, 故术中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是麻醉医师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气管内插管, 全身麻醉除了可提供确切的麻醉效果, 安静满意的手术条件, 可以提供充分的供氧, 增强机体对贫血的耐受性, 还可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但肾功能衰竭的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差, 造血功能抑制及围术期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 术后感染机会增加, 气管插管会增加这一危险, 特别是肺内感染的发生[2]。喉罩是一种集面罩与气管插管优点于一体的维持气道的新型麻醉器具, 喉罩置入不需要使用喉镜;喉罩不置入气管, 对喉头及气管无直接刺激作用, 对气道损伤小;喉罩的置入和拔除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 喉罩术中较易耐受, 体位改变也不易诱发咳嗽反射, 提供充分的氧供和降低机体的氧耗[3], 能够获得满意的通气。小剂量泵入丙泊酚、瑞芬太尼起效快, 两种药很少经肾脏代谢, 不会产生药物蓄积, 且可抑制喉部反射, 并且有一定的抗呕性, 其心血管抑制作用可以预防及消除。可安全用于肾功能衰竭者。我们观察术毕15 min内均可以拔除喉罩, 达到苏醒快、安全、无痛、有利于术后护理和肺功能的恢复, 预防肺部感染。从而有效弥补了椎管内麻醉下实施手术时患者清醒、精神紧张而用镇静、镇痛药物呼吸抑制的担心[4]。因此, 我们应用喉罩复合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肾移植麻醉是可行的, 相对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全身生理干扰, 麻醉药物用量明显减少, 对预防肺部感染是有利的。使用喉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肺内感染的发生, 对部分发生术后肺内感染顾虑较大的患者可以考虑选用, 保留自主呼吸时喉罩通气压力不易过高, 以避免和减少术后咽痛和声音嘶哑的发生。还应注意增加术前的禁食时间, 预防返流、误吸危险。

参考文献

[1]陈菲, 张毅.心功能患者肾移植手术的麻醉管理[J].河北医药杂志, 2006, 289 (6) :456-458.

[2]魏志义, 熊君宇.肾移植术麻醉方式选择的思考[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9 (26) :118-120.

[3]胡春林, 罗远国, 王沐等.喉罩复合腰硬联合麻醉在肾移植手术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 2007, 28 (4) :678-679.

复合移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 男6例, 女1例;年龄17~41岁。车祸伤4例, 热压伤2例, 外伤感染1例。7例均为腕背复合组织缺损;皮肤缺损面积为6.0 cm×5.0 cm~10.0 cm×7.0 cm;伸肌腱缺损部位在Ⅳ~Ⅴ区, 共20条, 平均2.8条, 缺损长度为3.5~7.0 cm;6例伴有关节和骨质外露。术前3 d用高渗生理盐水和抗生素湿敷。常规行血管彩超检查, 以了解受区桡、尺动脉及供区旋股外侧动脉血管的情况。

1.2手术方法

a) 行清创术, 切除坏死组织, 分离受区动静脉, 切除病变的血管;分离腕背伸肌腱两断端, 并修整至正常组织结构;根据头静脉走向分离出桡神经皮支, 备用;b) 股前外侧皮瓣先从内侧切开找到旋股外侧动脉皮支, 分离出血管, 根据皮肤缺损的面积、形状及皮瓣脂肪厚度切取皮瓣, 皮瓣面积比缺损面积放大1.5~2.0 cm, 边缘可削薄处理并保存好皮支血管, 术中同时分离出股外侧皮神经前支;c) 取同侧2~4趾趾长伸肌腱, 注意保护移植肌腱的完整性, 肌腱切取后, 将趾长伸肌腱远侧残端与趾短伸肌腱缝合。趾长伸肌腱近侧残端与足母长伸肌腱及第5趾趾长伸肌腱缝合。供区创面均直接缝合;d) 移植肌腱与腕背指伸肌腱 (伸腕伸指位) 作编织缝合;e) 皮瓣覆盖创面后先缝合皮神经, 再吻合血管。本组中5例桡、尺动脉残端与皮瓣动脉端端吻合, 2例桡动脉与皮瓣动脉端端侧吻合, 头静脉与皮瓣伴行静脉端端吻合。动、静脉比例为1︰2共6例, 1︰1为1例。

2 结果

术后7例游离皮瓣全部存活, 伤口一期愈合。4周后拆除石膏, 行理疗和功能锻炼。术后随访时间为6~18个月, 伸指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皮瓣感觉恢复至S3~S4级。5例皮瓣臃肿, 行整形术后外观满意。足部供区伸趾伸踝功能正常。

3 护理

本组病例手术创面多达3个, 易出现血容量不足、疼痛、体位不当等与血管危象相关的因素[1], 所以护理在保证皮瓣成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的临床护理以往多重视血管危象的护理对策[2], 本组重点针对血管危象相关的因素采取预防措施, 并结合科学的手功能康复护理促进手功能恢复使手术效果最大化。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患者有多处手术的恐惧感。a) 介绍股前外侧游离皮瓣联合足背伸肌腱移植手术修复的优点, 术后所需卧床的时间;术前进行适应性行为训练以适应床上大小便, 宣教与医护配合的内容。b) 介绍成功病例, 使患者克服不良情绪。c) 解释手术虽存在风险, 但海南省人民医院小血管的吻合技术成熟, 专科护理观察经验丰富, 异常情况能作早期判断及处理, 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增强信心[3]。

3.1.2 皮肤准备

a) 术前评估供区股前外侧区域皮肤健康状况, 观察肤色、皮纹, 触摸皮肤的松紧度、弹性等, 有利术后观察对比;完成受区桡、尺动脉及供区旋股外侧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b) 保护供区皮肤, 防止外伤, 观察供区有无疖肿、皮癣、瘢痕等;禁止供、受区动静脉的穿刺, 静脉输液可选择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4]。c) 术前1 d剃去供受区毛发, 并酒精擦拭消毒, 以减少细菌数量, 降低手术感染率。d) 术前3 d用高渗生理盐水和抗生素湿敷腕背创面。

3.1.3呼吸道准备

对吸烟嗜好者, 入院后应戒烟, 并使患者知道卷烟中尼古丁等物质既容易损害血管内皮细胞, 又是血小板吸附剂, 易造成血管栓塞与痉挛, 同时严禁其他人员在病房内吸烟;增强呼吸道防御能力, 预防呼吸道感染, 使插管全麻顺利进行, 降低麻醉风险[5]。

3.2 术后护理

3.2.1 一般护理

a) 病室保持安静, 温度25~28℃, 相对湿度55%~60%, 若温度达不到要求, 皮瓣局部用60W烤灯持续照射1周, 灯距35~45 cm, 注意避免烫伤。控制陪护人员, 保持病室内无烟。b) 术后去枕平卧6 h, 头偏向一侧, 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 氧气吸入。保持尿管引流通畅, 观察尿量, 尿量应在30 m L/h以上。

3.2.2 体位护理

a) 患者绝对卧床并制动患肢7~10 d, 保持患手高于心脏水平10~15 cm, 既保证移植皮瓣的动脉供血又促进静脉回流。b) 禁止患侧卧位, 防皮瓣受压、牵拉和撕脱, 防止供血不足, 造成移植皮瓣坏死。c) 查看患肢石膏托外固定松紧度, 有无移位, 不得随意拆除。d) 常巡视患者, 协助保持正确体位, 解释体位固定的重要性及其目的。

3.2.3 移植皮瓣血供观察与血管危象护理

术后预防血管危象的发生是皮瓣成活的关键, 术后72 h内易发生血管危象, 尤其术后24 h多见, 故术后72 h需密切观察皮瓣血液循环。a) 每隔1 h通过皮瓣观察窗观察皮瓣色泽、温度、毛细血管充盈反应、肿胀程度, 并记录1次;72 h~7 d, 一切正常后改2~4 h观察并记录1次。移植皮瓣供血动脉在皮瓣中央, 很多危象在边缘出现, 所以观察边缘为主。股前外侧皮瓣色泽偏白, 与健侧相同或稍红于健侧, 观察时应排除供皮区、光线、消毒剂的影响;皮瓣温度一般在33~35℃, 与健侧相比温差在2℃以内;毛细血管充盈反应是了解移植皮瓣真皮下毛细血管网是否充盈, 血供是否存在的重要方法, 即用手指或小棒压迫移植皮瓣, 皮肤变为苍白, 放松压迫, 皮色在1~2秒内转红润;皮瓣移植术后可有轻度肿胀, 常于术后3~7 d消退。b) 动脉危象:皮瓣色泽苍白、干瘪无张力、发凉, 皮温低至31℃以下或低于健侧皮温3℃, 针刺出血迟缓, 呈暗红色或无血液流出,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迟或无。应紧急处理, 遵医嘱药物治疗, 给予烤灯加热, 中晚期慎用烤灯加热, 以免引起局部代谢增加, 加重病情。c) 静脉危象:皮瓣肤色转为紫红, 肿胀程度增加, 触之发硬, 毛细血管充盈反应快, 创缘出血及针刺出血活跃, 张力性水疱由小变大或增多[6]。应立即拆除伤口部分蒂部缝线作局部减张处理, 以减轻静脉回流障碍, 并予解痉及消肿药物, 保持患肢抬高。d) 血管危象预防是皮瓣成活的关键, 而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是造成血管危象的主要因素, 持续剧烈的血管痉挛可引起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术后做好疼痛护理, 避免引起血管痉挛, 给予镇痛药物或镇痛泵止痛。术后患者有迫切希望皮瓣成活的心理, 情绪紧张, 情况良好告知每次观察情况, 给予患者信心, 如出现异常, 护士应沉着冷静, 妥善应对, 防止患者紧张引起血管痉挛。保持患肢正确体位, 保持病室内无烟及维持符合要求的温湿度, 补足血容量,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增加腹压。本组病例无一例发生血管危象, 皮瓣全部成活。

3.2.4 供区护理

本组供区有取皮大腿及同侧取肌腱足部, 创面多, 术后抬高供区肢体, 限制供区肢体活动, 减轻切口张力及患者疼痛, 使供区顺利愈合。观察各处供区敷料是否干燥、清洁, 有无异味、松脱。如被污染、有较大面积渗液或松动, 应及时换药更换敷料, 重新包扎固定。术后1~2 d开始指导协助行供区足部功能锻炼。本组病例伤口顺利愈合, 随访大腿供区皮肤感觉正常, 足部供区伸趾、伸踝功能正常。

3.2.5 肌腱移植修复术后手功能的康复护理

本组病例术后患肢石膏托固定4周, 术后1~2 d开始协助指导早期活动, 利用橡皮筋牵引被动屈曲指间关节, 在石膏固定范围内主动伸指间关节, 动作缓慢轻柔, 以防皮瓣血管痉挛及防止破坏腱鞘与肌腱之间刚刚建立起来的血管供应, 致移植肌腱变性坏死。禁止主动屈曲指间关节及被动伸指间关节。术后4周, 石膏固定解除后可进行伤指的主动、被动活动。本组病例随访手功能均恢复良好。

3.2.6 出院指导

加强指导患者自我护理技巧, 因皮瓣不带感觉神经, 术后感觉恢复依赖受区神经末梢的长入, 感觉恢复时间长, 所以生活中应积极避免烫伤、冻伤等, 以免发生皮瓣的再次损伤。示范指导坚持手功能锻炼, 直至患指伸屈活动正常。

手腕部创伤常合并皮肤及肌腱缺损, 以往常常多次手术修复。本组采用游离股外侧皮瓣联合足背伸肌腱移植一期修复腕背复合组织缺损, 避免了多次手术所引起的局部瘢痕形成、肌腱黏连, 同时也避免了多次手术造成患者的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本组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 与精湛、系统的高水平专业护理密不可分, 要求护士具有极强的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能力。通过对本组患者的护理, 我们认为完善术前准备工作, 掌握术后皮瓣观察、预防血管危象要点, 正确判断动静脉危象及实施有效护理是关键;同时应重视供区护理, 加强基础护理, 防止发生并发症;术后早期及时有效的手康复护理是保证手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鼓励患者坚持后期的康复训练, 以获得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王巧君, 姚海利, 韩湘兰, 等.轴型皮瓣术后血管危象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0) :896-897.

[2]郭巧英, 陆丽娜, 许敏霞, 等.12例股前外侧皮瓣移植后血管危象的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3) :215-216.

[3]吕宏燕, 周晓华, 叶喻娜.胸脐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报, 2009, 16 (4) :39-40.

[4]朱丽萍, 朱学君, 胡银华.100例严重手外伤患者颈外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刊, 2008, 10 (8) :1265-1266.

[5]朱丽萍, 傅育红, 朱雪君.改良游离腹股沟皮瓣修复手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4) :706-708.

复合移植 篇7

关键词:复合皮移植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烧伤整形

本着再次获得完美、优质人体皮肤的目的,烧伤后伴有疤痕增生的病人一般选取做整形手术治疗,并且期望经过手术重新移植的皮肤可以等同于原有的皮肤颜色、弹性和良好状态。在治疗上一般采用复合皮移植手术及皮肤软组织扩张手术两类整形医治方案[1]。 复合皮移植手术是采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和自体薄皮组成的复合皮移植到疤痕部位来实现植皮整形治疗的一类医治方法。此种治疗过程依托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方法,把异体结构内能引领宿主识别的外源性物质消除,以便减小其抗原性能[2]。皮肤软组织扩张手术是在病人正常皮肤下面安置扩张器,使用注射壶往扩张器里注射液体来加大扩张器内的盛液量,激励皮肤生长,速性扩张、增大皮肤表面积的一类整形措施[3]。 此两类治疗方案在实际治疗中都被普遍采用,并且各有利弊。下面对复合皮移植手术及皮肤软组织扩张手术两类医治方法在处理烧伤整形中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和评析,以便挑选出最恰当的方法,其实际过程如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般资料

历史性评析二零零六年四月至二零一三年十月本医院接收的烧伤整形科求治病人84位,其中男性病人53位,女性病人31位,年龄段在22岁至51岁之间, 平均岁数(40.5±5.7)岁。依据两类治疗方案的针对性,并且遵循科学对比的原则,此次挑选的八十四位病人都是四肢关节位置被严重烧伤,烧伤后疤痕区域面积为5cm×7cm ~ 8cm×9cm。依照病人的实际情况及了解病人及家属的态度之后,将84位病人按照医治方案的区别划归为两个小组:其中给42位病人实施复合皮肤移植手术,把他们定为移植小组;另42位病人运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手术给予治疗,把它设置成扩张小组。他们当中有因火焰烧伤的患者41人,有因热液体烫伤的病人43人。将这两个小组的病人在受伤程度、 致伤起因、家庭条件、所处年龄段、性别等情况做比对, 他们没有多大区别性,而且不存在其它重要器官的异常,故这两个小组之间有相互比较的价值。

1.2 方 法

1.2.1 复合皮移植术

开始,要在无菌状态下把患者疤痕切除到露出浅筋膜或者深筋膜,充分松解,创面完全暴露,之后给创伤表面实施止血过程,并使用生理盐水多次清洗, 使用稀释的庆大霉素溶液湿敷创面十分钟后再实施彻底止血过程 [4]。使用生理盐水把异体真皮清洗三次后移植在创伤表面上,尔后再取自体刃厚皮片贴附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底膜上面,并且固定好。使用抗生素油纱及无菌敷料给予适当加压固定。手术结束后做普通抗感染治疗,再过十天之后,敞开敷料检查皮片的成活状况,并在创伤表面痊愈后给植皮区域表面贴瘢痕贴,并戴上弹力套,而且多进行功能活动锻炼[5]。

1.2.2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该项手术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手术是安置皮肤扩张器;在手术前要进行消毒,手术过程中要处在无菌条件之下进行。开始时,依据病人疤痕面积挑选合适的皮肤扩张器,之后,在疤痕区与正常皮肤相连处做切口,分离腔隙使其边缘超出扩张器尺寸0.5 ~ 1cm,这样能够确保在扩张器装入后尽量地平展, 在扩展皮肤器周围正常皮肤处装入注射壶,确定扩张器没有渗漏现象存在,开始全面止血,接着再置入引流管,通过负压吸引之后做好分层缝合[6]。术后一个星期后,每间隔3 ~ 7天就往扩张器内加入生理盐水, 加入的体积是扩张容积的10% ~ 15%,连续实施扩张过程2 ~ 3个月,且始终保持密切观察,记录好皮肤的血运状况和颜色。如果皮肤已达到扩张要求就具备了进行第二次手术的条件。如果扩张能力不足,应注意再做第二次扩张器装入程序。二期手术的过程是先取出扩张器,切除疤痕皮肤,运用推进和翻转皮瓣的手段完成好恢复疤痕部位功能的过程。另外,让皮肤在较好的状态下生长。并且保持引流正常,特别要注意病人的皮瓣成血运状态。

1.3 效果评价标准

(1)把治疗效果划分成显效、有效、无效。显效: 经过医治后,病人皮肤血流正常、颜色均匀、组织柔软,皮肤痊愈状态较佳且基本等同于正常皮肤。有效: 病人血液流通基本正常,伤口也已恢复,颜色和组织均匀。但与周边正常皮肤有些差异,区别不大。无效: 病人术区皮肤血流、颜色、组织均不正常,与周边皮肤有较大区别。

(2)依据手术治疗后病人并发症发生的比率进行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比较。

2 结 果

2.1治疗效果

参照治疗效果的执行指标,主治医师开始评析这两组病人的治疗成功比率,移植组显效10例,有效2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3.33%(35/42),扩张组显效24例,有效1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2% (41/62)。扩张小组的医治显效率及总有效率远远超出移植小组,治疗结果显示扩张小组明显比移植小组有较高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9.685,P < 0.05)。

2.2 并发症

移植组发生5个并发症,4位病人有复合皮感染情况发生、1例患者复合皮移位:扩张小组发生6个并发症,2个发生扩张器外露情况、2名病人出现感染、 2个皮瓣远端组织坏死。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 论

复合移植 篇8

关键词:烧伤整形,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复合皮移植,应用效果

烧伤是由化学物质、高温以及电力等外界因素对机体皮肤造成的组织损伤。 因温度高低及作用时间长短的不同, 组织皮肤烧伤程度可分为四度[1], 临床主要表现为:烧伤皮肤明显触痛、发红、水肿、水疱, 血液中乳酸量增加, 动静脉血的p H值降低以及缺氧血症等。 在日常生活中, 烧伤是引起瘢痕的重要原因, 也是影响容貌的最主要因素。 近年来, 随着生活水平和审美追求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自身外形尤其是皮肤表面的美观性越来越重视。 因此, 烧伤整形治疗成为现代烧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减轻整形者术后的患处疤痕, 提高烧伤愈合质量, 成为广大整形美容外科医师探讨的重要课题。 目前, 复合皮移植与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是烧伤整形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两种方法, 二者均具有操作简单、适应性广的优点[2]。 为对比分析复合皮移植与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烧伤整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本文以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收治的100例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组分别行复合皮移植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 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烧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46例, 女54例, 年龄18~45岁, 平均 (29.4±5.6) 岁。 100例患者中, 四肢瘢痕42例, 口周瘢痕30例, 头皮缺损16例, 颈前瘢痕12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4.3 cm×5.8 cm~8.4 cm× 14.8 cm。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50例, 对照组50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以及体征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50例患者行复合皮移植的治疗。 首先, 予以患者全麻下, 切除烧伤部位瘢痕, 直达深筋膜层。 挛缩充分松解, 将畸形纠正, 行止血操作[3]。 用无菌生理盐水将患者创面彻底清洗, 并将创面用抗生素液湿敷, 起到创面彻底灭菌的作用。 然后, 用无菌生理盐水将脱细胞异体真皮冲洗3遍后[4], 将其移植与患者创面上, 并保证异体真皮与患者创面紧密贴合, 用细丝线缝合数针固定。 再于脱细胞真皮基底膜上取自体刃厚皮片贴附, 保证皮片间隙尽可能的小, 以控制异体真皮外露。 最后, 将置入的皮肤固定完好, 将抗菌素油纱覆盖于供皮区, 无菌敷料包扎, 自粘绷带加压固定。

观察组50例患者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分两期进行[5], 第一期手术:首先, 根据患者皮损区创面的形状、大小来选择合理的扩张器。 其次,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 于患者皮损修复区附近将扩张区域和注射弧的位置进行准确设计并标出, 在扩张区与修复区交界处切入, 于患者皮肤软组织下将扩张器置入, 行彻底止血操作。 并放置引流管引流, 接负压吸引, 分层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 最后, 于扩张器放置约7 d后, 将生理盐水按额定容量的10%~15% 量注入, 盐水持续注入扩张7~8周后, 于额定注水量到达后, 准备行第二期手术。 第二期手术:将扩张器取出, 旋转或推进皮瓣, 以供皮或修复创面。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于患者治疗后, 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如下指标进行观察:

1.3.1临床治疗效果评价于患者治疗后, 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6]为:1显效:治疗后, 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伤口愈合良好, 患处瘢痕明显改善或消失, 血运通畅, 皮肤质地柔软, 与附近正常皮肤色差不明显;2有效:治疗后, 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伤口愈合较好, 患处瘢痕颜色逐渐变浅, 血运较好, 皮肤质地变软, 与附近正常皮肤有一定色差, 但不明显;3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甚至加重, 伤口愈合较差, 患处瘢痕无改善, 存在血运障碍, 皮肤质地较硬, 与附近正常皮肤色差明显。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临床治疗相关指标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如下治疗指标进行观察, 包括:创面皮肤血运恢复时间、创面愈合时间。

1.3.3并发症发生率于患者治疗后, 分别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观察指标包括[7]:扩张器外露、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皮肤感染、皮肤发红等;对照组观察指标包括刃厚皮片移位、复合皮组表皮液化、皮片感染坏死、皮肤感染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0.0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 (48/50) , 对照组为76% (38/50) ,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 < 0.01) 。 见表1。

2.2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及创面皮肤血运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平均创面愈合时间及创面皮肤血运恢复时间依次为 (12.6±3.2) 、 (18.4±4.2) d;对照组依次为 (16.4±4.4) 、 (23.5±5.2) d,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创面愈合时间及创面皮肤血运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2。

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治疗后, 观察组50例患者中, 发生扩张器外露1例 (2% ) , 皮瓣远端部分坏死2例 (4% ) , 皮肤感染1例 (2% ) , 皮肤发红1例 (2% ) , 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0%;对照组50例患者中, 发生刃厚皮片移位3例 (6%) , 复合皮组表皮液化2例 (4% ) , 皮片感染坏死2例 (4%) , 皮肤感染3例 (6%) , 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20%。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3讨论

烧伤亦称烫伤, 主要指机体直接接触高温物体或受到强的热辐射所发生的变化。 烧伤的程度由温度的高低、作用时间的长短而不同。局部的变化可分为四度。 Ⅰ度:因血管麻痹而充血;Ⅱ度:形成充满血清的烧伤水疱;Ⅲ度:组织坏死;Ⅳ度:组织的炭化[8,9]。 近年来, 随着危重烧伤、复合伤、毁损性皮肤组织缺损修复工程材料的不断研制及开发, 临床上, 烧伤整形学科以危重烧伤、复合伤救治及并发症防治和后期整复、美容整形及康复治疗为原则色, 涵盖烧伤早期救治、后期整复、美容整形、功能康复及皮肤护理等各个方面, 在难愈合性创面的修复、创面愈合及瘢痕防治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目前, 复合皮移植与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是烧伤整形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两种方法, 二者均具有操作简单、适应性广的优点, 特别注重应用整形美容的原则和技术早期处理深度烧伤创面, 使得患者在抢救生命的同时获得良好的功能和外观恢复。

本研究中, 为对比分析复合皮移植与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烧伤整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对照组患者行复合皮移植的治疗, 观察组患者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 治疗后, 在临床治疗效果上,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 对照组为76%,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中, 复合皮移植是利用脱细胞异体真皮支架与自体刃厚皮片彤成复合皮片, 将复合皮片移植于皮肤缺损创面处来对缺损创面进行修复的整形手术。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则是借助组织扩张器的扩张作用以得到额外的皮肤软组织, 并将其用于皮肤缺损创面处来对缺损创面进行修复的整形手术。 在各自所发挥的效果上, 植皮术虽然有改善疤痕外貌的作用, 但由于植皮后皮肤色泽、皮缘疤痕等一系列问题, 即使植皮的皮片成活得很好, 但无论从颜色、皮肤弹性、还是美容外观角度都无法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10,11]。 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中, 组织扩张器所提供的“额外”皮肤组织, 无论从色泽、质地、厚度、毛发分布及美观程度都与缺损区周围的皮肤近似或一致, 而且还具有血运好、有感觉的特点。 因此, 二者比较,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不象植皮术那样会产生新的供皮区的瘢痕, 效果更佳。

在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创面皮肤血运恢复时间上,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创面愈合时间及创面皮肤血运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可以使自身的皮肤软组织获得“额外”的皮肤以提供组织修复所需要的材料, 患者皮下埋入扩张囊, 然后向囊内注水扩张, 可以使上面的皮肤软组织形成一定的张力, 该张力可以对上皮细胞形成刺激, 促进其有丝分裂, 进而刺激皮肤的毛细血管生成或形成增加, 从而促进患者创面皮肤血运的恢复及伤口的愈合[12,13]。

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0%, 对照组为20%,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表明相较于复合皮移植,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安全性更高。

上一篇:无张力尿道悬吊术下一篇:话题作文立意策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