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患者

2024-10-12

肝移植患者(精选10篇)

肝移植患者 篇1

摘要:肝移植手术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爆发性肝功能衰竭、先天性代谢性缺陷和局限于肝内手术无法切除的肿瘤的有效治疗手段。随着国内肝移植手术的广泛开展, 手术期和手术后有效预防感染对疾病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护理,感染,肝移植

肝移植是目前器官移植手术难度最大、护理管理较复杂的手术之一[1], 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爆发性肝功能衰竭、先天性代谢性缺陷和局限于肝内手术无法切除的肿瘤的有效治疗手段。围手术期护理在肝移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为患者从移植至重返生活的整个期间提供了连续的评估和护理, 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恢复和预后[2]。本文将对肝移植患者预防感染护理作一简要综述。

1手术后预防感染的护理

1.1 移植术后感染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感染, 原因与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及手术时间长短有关[3]。因此要根据患者情况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严格遵守用药时间、注意药物的有效浓度。

1.2 严密的保护性隔离

术后安置在单人房间, 有条件者应有层流通气设备,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 室温保持在20℃~24℃左右, 相对湿度60%~70%, 室内紫外线照射30 min, 2次/d, 每周做细菌学监测, 严格控制人员进出, 确保病室具备患者监测、治疗、抢救及日常生活的必需设备, 病室所需物品应在严格消毒后方可递入。

1.3 严格无菌操作

进行各种操作及接触患者均应戴口罩, 穿隔离衣, 各种操作前护士均先洗手。 保持导管清洁无菌和引流通畅, 更换各种引流管时要消毒接头处。保持伤口干燥、不受污染, 伤口敷料如有渗出应及时更换。静脉穿刺部位每天用安尔碘消毒。

1.4 加强基础护理

术后服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 口腔内极易引起溃疡和霉菌生长。因此口腔护理非常重要。保持口腔清洁, 常规口腔护理, 2次/d, 禁食患者口腔护理, 4次/d, 进食后早晚刷牙, 餐后用口泰漱口。在进行皮肤护理时, 每天检查皮肤有无破损及毛囊炎。每天定时翻身、叩背、按摩受压处皮肤并及时记录。保持皮肤清洁, 腋下、肛门、会阴、皮肤皱褶处每天用舒肤佳清洗。大小便后用0.05%洗必泰溶液擦拭会阴部。 勤换衣裤, 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干燥, 以免造成感染的扩散。每天用生理盐水5 ml+沐舒坦15 ml+地塞米松5 mg+糜蛋白酶雾化吸入4次, 鼓励患者咳嗽咳痰。

2患者出院后感染的预防

2.1 居住环境要清洁

每天用消毒液清洁室内家饰, 保持空气新鲜、流通。家中的用具、餐具、日用品适当消毒, 有条件者可安装紫外线灯管, 定时进行空气消毒。

2.2 少去公共场所

外出时戴口罩和手套, 禁止饲养宠物。避免日光照射过度, 以免诱发皮肤癌。

2.3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勤换衣裤, 勤晒被褥, 勤沐浴, 餐前便后洗手, 避免不良卫生习惯而导致感染。注意“T”管周围的清洁, 定时换药。

2.4 注意饮食卫生

3~4周内饮食需加热消毒, 3个月内避免食用乳酸类饮料, 避免进生鱼、生肉等食物, 禁止饮用含乙醇的饮料及暴饮暴食, 以低盐、低脂、高蛋白食品为主。

2.5 T管护理

T管一般在术后3~6个月内拔除, 出院后的护理尤为重要。妥善固定引流管, 防止意外脱出。注意T管周围皮肤, 定时换药, 注意引流物颜色、性质和量。夹管期间注意T管, 有无腹痛和黄疸。

以上所述, 在肝移植的整个过程中, 充分的术前准备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强无菌操作规程是减少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管理好各导管是护理肝移植患者重要环节之一。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 可预防和早期发现免疫抑制的毒性反应和急性排斥反应。良好的出院指导为患者解决后顾之忧。护士在观察和护理患者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肝移植的不断发展, 护理经验的不断积累, 肝移植围手术期护理工作也将不断创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马育璇, 吴敏, 韦南荣.29例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护理与管理.实用护理杂志, 1999, 15 (11) :5-6.

[2]郑树森.肝脏移植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96-560.

[3]徐红, 张赛君.肝脏移植病人的护理//郑树森.肝脏移植.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595.

自体肝移植手术 篇2

安徽62岁的董先生,半个月前,因上腹部疼痛入院检查,CT显示肝脏有一个直径15公分,橄榄球样的巨大肿瘤,几乎占据了半个肝脏。更加危险的是,巨大肿瘤卡在重要的血管当中,手术很容易碰到周围的血管,引起大出血。必须做肝移植。董先生得等待一个配型相符的肝脏。

经人介绍,董先生来到了解放军八一医院,全军肿瘤专科研究中心肿瘤外科主任王轩教授为他做了检查后发现,董先生的肝脏功能非常健全,适合切除肿瘤做自体肝移植。就是把肝脏与人体分离,运用器官移植技术把病变部位切除,再将剩余的肝脏植回人体。目前,自体肝移植在国内只有少数的医院能够进行,技术难点有二,一是要运用肝脏CT解读成像技术,构造肝脏三维图形,直观显示病变部位的情况,计算出病变部位占整个肝脏的比例;二是要运用器官移植技术,在肝脏与人体分离后维持其活性,为手术切除病灶争取时间。

神奇的手术

董先生的自体肝移植手术从早上8点半开始。

第一步,在麻醉状态下,医生先将连通肝脏的数条血管阻断,将患者的肝脏整个取出。

第二步,在患者的上下腔静脉和门腔静脉之间,用人造血管搭两根桥,让断开的血流保持通畅。同时,将取出的肝脏用0~4℃的保存液灌注,保证缺血肝脏的正常功能。

第三步,使用一种现代的外科手术设备 “超吸刀”,细心剥离肝脏上的肿瘤病灶。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肝内主要血管分支,避免剩余肝脏组织因肝脏供血或回流障碍而受损。

第四步,肿瘤剥离切除后,将剩余的55%约500克的肝脏放入体内,将血管逐一缝合连通,重新开放血流保障肝脏正常工作。肝脏有很强的自我生长能力,切除的部分不超过65%就属于安全范围。

手术一直持续到下午2点,其中肝脏脱离体外3个多小时。专家解释说,肝脏在体外一般能保存8~12个小时。手术总共出血400毫升左右,出血少,是自体肝移植的另一大优势。

术后5小时,董先生就醒了。术后10天复查CT,肝脏已经生长了10% ~ 20%。1个月后的复查,自体移植的肝脏已经长了85%左右,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知识链接

1. 自体肝移植有什么优势?

肝源难找、费用高昂、排异反应是肝脏移植的三大难题。自体肝移植不用等肝源,没有排异反应,术后不需要终身服用抗排异的药物。有望为治疗肝内良、恶性肿瘤开辟一条全新的通道。自体肝移植只需要10万元,而异体肝移植可能需要四五十万元。

2. 哪些患者适合自体肝移植?

肝内各种良、恶性肿瘤都能采用自体肝移植手术。特别是肝脏内的孤立肿瘤,体积较大且侵犯到大血管,普通外科手术剥离难度比较大。但是,体内必须要有1/3正常肝脏组织。如果是肝硬化患者,则至少需要1/2健康肝脏。手术成功后肝脏会重新生长,3个月到1年后恢复到正常大小。

3. 自体肝移植会取代肝移植吗?

目前无法取代,做自体肝移植需要符合以上几个条件。另外,开展自体肝移植的医院也必须具备肝脏移植的技术。在对患者肝脏进行病灶切除和剩余肝脏修整过程中,必须要让肝脏保持一定恒温,灌注技术也很关鍵,直接影响手术质量。

(编辑 林 妙)

肝移植患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2011年6月至2013年1月于我院接受肝移植手术的患者50例,入选病例术后均发生医院感染,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实验组:男女比例11∶14,年龄25~56岁,平均(31.3±2.5)岁。感染部位:10例为腹腔,8例为肺部,5例为血液,2例为其他;对照组:男女比例13∶12,年龄26~56岁,平均(31.8±2.7)岁。感染部位:9例为腹腔,8例为肺部,5例为血液,3例为其他。排除意识障碍、精神障碍以及沟通障碍病例,比较两组入选病例的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存在可比性(P>0.05)。

1.2 一般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应用术后治疗及护理措施。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1.2.2 实验组:

从六方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如下:(1)隔离护理:为患者安排独立病室,患者床上用物经高压消毒处理后方可使用,进入隔离病室的医护人员佩戴口罩、帽子、消毒手套并更换室内隔离衣,出室时,应用健之素液(浓度为0.05%)浸泡双手,定时用紫外线照射房间,6小时/次,30分钟/次,照射期间用床单遮盖患者皮肤,帮患者戴上护眼镜,用0.1%健之素液拖地板,擦拭病床及仪器,2次/天,在隔离病室门口放置浸有0.1%健之素的脚垫,每6 h更换1次,每周为病室进行1次空气培养;分类处理病室内污染物,若为污染的隔离衣、帽子、口罩、敷料等一次性医疗用物和医疗垃圾,置于有传染物的黄色垃圾袋内,若为患者用过的被服,置于标有传染物标志的红色袋内,若为手术刀片、缝针、一次性针头等医疗锐器,将其置入医疗垃圾箱内,密封后贴上负责人姓名、时间、科室,并将其送入医院传染物品处理站;为痰培养实验为阳性者实施呼吸道隔离,为呼吸机治疗者提供一次性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每天更换痰液储存罐,每天进行2~3次的口腔护理。(2)心理护理:因接受隔离治疗,患者家属只能通过玻璃窗与患者短暂交流,护理人员应有效安排健康教育,用亲切的语言与患者交流,消除其恐惧、对抗心理;(3)排痰护理:肝移植患者术前不宜应用糖原,容易出现营养不良,术后气管插管、伤口疼痛等因素可使患者痰液黏稠、咳嗽无力,引起排痰困难,应经常为患者翻身拍背,痰液黏稠者给予雾化吸入(将15 mg沐舒坦加到5 mL生理盐水中,氧化吸入,2~3次/天),后应用扣背机进行背部叩击,2次/天,10分钟/次。(4)血管置管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用0.9%、10 mL氯化钠注射液冲洗漂浮导管、有创血压监测管,每天更换连接的输液管、三通开关以及延长管,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管口;(5)引流管护理:妥善固定、连接引流管,每2 h挤捏1次,保证引流管畅通,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若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应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感染严重者;(6)科学应用抗生素,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早期、足量应用抗生素,注意药物配伍禁忌,用药后密切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及时向医师提供换药或停药依据。

1.3 疗效评定:

统计两组实验组好转率及护理满意度,做好相关记录。

1.4 数据处理:

借助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数据,χ2检验,以[n(%)]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肝移植术后患者好转率统计:

经临床统计,实验组23例患者病情好转,好转率为92%,高于对照组的88%(22/2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存在临床可比性(P>0.05,χ2值=2.554)。

2.2 两组肝移植术后患者护理满意度统计: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6%(10例十分满意,14例比较满意,1例不满意),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7例十分满意,11例比较满意,7例不满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肝移植手术创伤大,术后大剂量免疫抑制剂、侵入性操作等均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感染为肝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早期诊疗可改善预后。

优质护理服务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兴护理模式,旨在为患者提供“放心、优质、高效、低耗、满意、放心”的服务,优质护理服务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大量研究证实[2],落实优质护理服务可收到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较高的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似于相关报道[3]。

肝移植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1)免疫力低下:受原发病、术前情况、手术打击、激素、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患者术后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为肝移植患者常见病原菌;(2)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肝移植患者最常见的感染,多发生于术后1个月之内,多与手术操作、引流管留置、导尿管留置以及其他医源性接触相关,细菌感染中以腹腔感染和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3)真菌感染:真菌感染是患者肝移植术后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80%的真菌感染为曲霉菌感染和念珠菌感染,曲霉素可侵犯患者肺部,减少患者白细胞,口腔黏膜时念珠菌感染的常见部位,多与广谱抗生素及静脉内插管的应用相关;(4)病毒感染: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病毒感染。

医院感染预防措施:(1)为防止发生呼吸道感染,术后应定时翻身、拍背、咳痰,尽早拔除气管插管,保持氧供充足,加强对呼吸道细菌感染的检测,术后定时拍胸片,了解其呼吸道的病理生理情况;(2)本组病例中,多为腹腔感染和肺部感染,为预防腹腔感染,应做好伤口护理、引流管护理,应用碘伏对伤口、引流口以及周围皮肤仔细消毒,了解伤口有无渗液、红肿,每天更换各种引流袋,术后每日对各引流管进行细菌培养,及时发现感染源并对症处理;(3)为防止继发感染,术后应用生理盐水冲洗膀胱,2次/天,借助2%碘伏洗尿道口,若病情允许,及时将尿管拔除。(4)为防止出现真菌感染,应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为防止病毒感染,应严禁感冒者与患者接触,并定时为患者做血常规检查。此外,还应做好环境监控、医疗器械监控、患者排泄物监控工作。

医院感染是衡量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为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术前应做好饮食护理、心理护理,术后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引流液颜色、气味,固定好引流液,避免其阻塞或挤压,发生感染后应做好隔离、心理、排痰、血管置管、引流管、科学应用抗生素等优质护理工作。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在原位肝移植术后医院感染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优质护理在原位肝移植术后医院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于我院行原位肝移植术且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应用常规护理模式护理对照组,应用优质护理模式护理实验组,统计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好转率为92%,高于对照组的88%(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在原位肝移植术后医院感染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原位肝移植术,医院感染,护理

参考文献

[1]蒋莹.原位肝移植术后医院感染患者的护理[J].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2014,6(1):47-49.

[2]刘建明,杨永洁,刘大钺,等.肝移植术后医院感染流行特征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5(19):4022-4024.

哪些病人适合做肝移植 篇4

目前来看肝移植的适应症还只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对一些疾病是否适合作肝移植手术,还存在争议,如下列几种肝病:

1.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是否应行肝移植手术,历来有意见分歧。目前认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病人,如果术前存在病毒复制(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或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阳性),在进行肝移植手术后1年内,肝炎的复发率可高达80%-90%。故这些病人不适合做肝移植手术。因为肝移植手术后,如果肝炎复发,病情再好转的可能性很小。如果乙肝病人在术前没有病毒复制,其术后1年内肝炎的复发率为40%-50%。这些病人可考虑做肝移植术。

2.酒精性肝硬化

在西方国家,单从社会学角度而言,是否将酒精性肝硬化列为肝移植的范围,争议很大。但酒精性肝硬化病人在进行肝移植手术后,只要戒酒,疗效一般都非常好。

3.肝癌

原发性肝癌的病人在肝移植后,癌肿一般会很快复发。然而,在因恶性肿瘤做肝移植手术的病人中,长期存活的病例也确实存在。实践证明,某些类型的肿瘤病人在进行肝移植后,存活率比较高,如肝脏纤维软骨瘤、血管内皮肉瘤等。而胆管癌病人在进行肝移植后,存活率相对较低。因此,这类病人几乎被列为肝移植的禁忌症。

4.暴发性肝衰竭(肝坏死)

肝移植患者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194例肝移植患者,其中男性135例,女性59例,原发病分别为病毒性(乙型、丙型)肝炎肝硬化134例,原发性肝癌24例,急性/慢性重型肝炎21例,酒精性肝硬化15例,并存门静脉高压症174例,其中28例肝移植前不同时期行脾切除、贲门血管离断术。肝移植均为尸体供肝,供肝获取均采用腹部器官联合快速切取技术[1],重建方式为经典或背驮式原位肝移植。

1.2 方法

将28例肝移植前不同时期行脾切除、贲门血管离断术的患者分为断流组,其他未行断流手术患者146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统计肝移植术前门静脉血栓情况、术中血流量、术后近期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栓情况、近期肝功能及远期肝功能情况做比较。

1.3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术前门静脉情况

断流组患者术前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32.14%(9/28),对照组患者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0.27%(15/146),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门静脉血栓分级按照YERDEL等[2]的PVT分级标准,断流组Ⅰ级5例,Ⅱ级3例,Ⅲ级1例,对照组Ⅰ级9例,Ⅱ级6例。且随着术前断流时间的延长,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增加,28例患者中7例断流时间大于4年,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5%(7/20),而断流时间小于4年的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5%(2/8)(P<0.01)。

2.2 术中及术后门静脉情况

术中门静脉重建后即通过血管超声或术后通过彩色多普勒测定门静脉流量,断流组及对照组平均流量比为1320±55 mL/min vs 1130±36 mL/min(P=0.04);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分别为7.14%(2/28) vs 0.68%(1/146)例,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断流组门静脉血栓形成的2例患者均为断流手术超过4年者。

2.3 术后肝功能评估

术后一个月肝功能恢复情况,断流组及对照组ALT水平为32±4 U/L vs 35±6 U/L(P>0.05),白蛋白为39.5±2.5 g/L vs 40.5±1.5 g/L (P>0.05),凝血功能PT值为12.2±1.8 s vs 12.5±1.1 s (P>0.05)。肝功能对比未见明显差异。

3 讨论

目前,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在肝移植时代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肝移植是治愈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方法,其效果是传统分流手术及断流手术所无法比拟的。

但门脉高压症患者肝移植手术时机的选择目前国内仍有诸多争议。如病程早期行肝移植手术,患者肝功能处于Child A级或B级,手术成功率较高,但肝移植毕竟是创伤及风险很大的手术,存在诸多并发症的风险,且术后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一般很难被医生、患者及家属列为首选,最终,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其他方法的治疗效果、不同医疗中心的经验及供体分配情况等综合考虑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许多以往行断流手术的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行肝移植手术,断流手术对肝移植手术带来了不同的影响。毫无疑问,术中粘连重及出血量增多,对肝移植手术造成相当大的困难。此外,断流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影响更大[3]。国内外报道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8%~41.18%[4,5,6],有时甚至出现机化,增加了肝移植的难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7,8]。该研究提示断流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未断流组明显增加,而且肝移植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门静脉血栓形成对患者来说是致命性的。

对于不同肝功能水平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目前争论较多,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提出对于肝功能Child A、B级无腹水者优先考虑施行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9],不适合远端脾肾分流者则行改良Sugiura法断流手术;对于肝功能Child B级伴有腹水或Child C级患者欲行肝移植手术,若短期内无供肝或发生急性大出血,可行TIIPS分流作为过渡[10]。这一方案的用意即在于为了不伤及门静脉主干及减少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随后进行的肝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可为借鉴。

参考文献

[1]刘永锋,梁健,王立明.腹腔器官联合快速切取的临床研究[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96,12(7):63-65. [1]LIU YF,LIANG J,WANG LM.A rapid technique for combined abdominal organ harvesting[J].Chinese Journal of Organ Transplantation, 1996,12(7):63-65.Chinese

[2]YERDEL MA,GUNSON B,MIRZA D,et al.Portal vein thrombosis in adults undergo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risk factors, screening,management and outcome[J].Transplantation,2000,69: 1873-1881.

[3]沈丛欢,夏强,徐宁,等.肝硬化伴门静脉血栓患者行肝移植术的处理[J].肝胆外科杂志,2011,19(4):254-257. [3]SHEN CH,XIA Q,XU N,et al.Management of portal vein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in the liver thansplantation [J].Journal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2011,19(4):254-257. Chinese

[4]LI TH,TANG B,TIAN DG,et al.Clinical analysis of portal vein thrombosis after splenectomy[J].Journal of Abdominal Surgery,2010,23(6):341-343.Chinese

[5]OKSUZOGLU G,SIMSEK H,HAZNEDAROGLU ZC,et al.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concentrations in cirrhotic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portal vein thrombosis[J].Am J Gastroenterol, 1997,92(2):303-306.

[6]N1SHIOKA A,ASHIDA H,NISHIWAKI M,et al.An evaluation of splenopancreatic disconnection as a modification of the distal splenorenal shunt,studied in nonalcoholic patients by sequential angiography[J].Surg Today,1997,27(11):1015-1021.

[7]WANG MC,U S,ZHU JY,et al.The reason and treatment of portal vein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post-operation [J].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2004,42(5):269-271. Chinese

[8]PAN WD,XU RY.Relevant factors and prevention of portal vein thrombosis in patients after splenectomy for portal hypertension due to cirrhosis resulting from hepatitis[J].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2006,12(9):594-597.Chinese

[9]LENG XS.Management of portal hypertension in an era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Surgery,2009,29 (5):373-376.Chinese

肝移植患者 篇6

1 临床资料

1.1 受体的临床资料

搜集我院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46例接受脂肪肝供肝全肝移植患者(受体)的基本资料,患者均为既往无吸烟史或已戒烟1年以上的终末期肝病患者。男37例,女9例,年龄45~67岁,平均(50.8±5.04)岁;原发疾病肝硬化10例,肝癌36例;伴随疾病肾功能不全5例,高血压7例;血型O、A、B型依次为19、10、17例;术式原位移植27例,背驮肝移植19例;手术时长4~10 h,平均(7.17±1.22)h;术前均无肺部感染,术后有19例发生肺部感染;术后1周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13~150 U·L-1,平均(66.15±30.69)U·L-1,天冬氨酸转氨酶(AST)8~109 U·L-1,平均(51.09±23.44)U·L-1,白蛋白22.8~53.4 g·L-1,平均(36.21±6.86)g·L-1;术后使用呼吸机时间6~30 h,平均(18±10)h;ICU住院时间1~10 d,平均(2.89±1.57)d;总住院时间24~45 d,平均(34.3±2.85)d;供肝来自尸肝28例,捐献18例。

1.2 脂肪肝供体的资料

46例脂肪肝供体平素身体健康,年龄18~48岁,平均(32.40±13.63)岁;热缺血时间9~18 min,平均(15±2.50)min,冷缺血时间4~6 h,平均(4.5±1.72)h;轻度脂肪肝(肝脂肪变<30%,呈轻微局灶性脂肪变)32例,中度脂肪肝(脂肪变呈中等带状,范围30%~60%)14例,无重度脂肪肝者(严重大片肝小叶脂肪变,范围>60%)。

1.3 结果

手术顺利且移植肝及受体患者均存活,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住院期间19例患者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肺部感染情况:术后第1天发生3例(占6.52%),第3天5例(10.87%),第7天6例(13.04%),第14天5例(10.87%)。其中17例经抗生素等药物、营养支持及加强护理后治愈,并康复出院,2例治疗无效死于呼吸衰竭。

2 肝移植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

本资料接受脂肪肝供肝移植患者术后不同程度肺部感染在1周之内发生率高达30.43%,与文献报道[4]一致。肺部感染的原因总结如下:

(1)供肝因素:研究证实脂肪肝供肝对移植物和受体的存活都产生较大的风险,且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5]。在肝移植中,与正常供肝相比,脂肪肝供肝会显著改变肝脏微循环[6],可能系甘油三酯沉积在脂肪导致肝细胞体积增大,阻塞肝血窦而加大血流阻力,从而加重肝脏功能损伤。

(2)术前因素:由于患者本身不良的嗜好如吸烟、喝酒等导致患者本身呼吸功能下降,在接受手术打击后必然由于呼吸功能不良加重而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其次部分患者伴随肾功能障碍,大量腹水等可加重身体负担而增加术后肺部感染的机会;再则患者本身原发疾病为肝癌或肝硬化等终末期肝病,必然导致营养吸收不良等而致使机体抵抗力、耐受力下降,增加术后肺部感染风险。

(3)术中因素:有报道证实手术进行未遵守绝对无菌原则、因癌肿侵犯膈肌等剥离肿瘤后造成胸腔渗液等,均可加大术后肺部感染的风险[4];长时间手术还可增加机体其他脏器的负担,容易导致心率失常、休克等并发症[7]。

(4)术后因素:术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使得机体免疫力下降,抵抗微生物感染的能力下降,增加了肺部感染发生的机会;其次,术后患者长时间卧床休息会导致痰液引流不畅,增加感染机会。有报道称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几率高于较短通气时间的患者;同时插管也对患者气道造成损害,破坏了正常的防御功能,增加患者肺部感染的几率[4,8]。研究还发现,胃管长时间不拔除可增加术后肺部感染的风险。

3 肺部感染的预防、治疗及护理体会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积极采用以下预防及治疗措施:

(1)预防性用药及治疗:对术前就有胸腔积液、腹水的患者予利尿剂利尿,必要时行持续胸腹腔引流;选择头孢类或喹诺酮类广谱低肾毒性的药物作预防性用药,但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给药的同时严密监测肾功能;发现并发症随时对症处理;手术过程中严格无菌原则,彻底止血,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并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

(2)一般护理:移植术后患者采取头低足高位,避免口腔内分泌物流入气管内,并在床旁备好吸引器;保持患者房间安静、通风并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护理人员进出病房时做好隔离措施,谨防医源性感染;进行各种有创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严格限制探视人员的数量,探视需穿隔离衣以免将外来细菌带入病房。

(3)术前宣教:术前做好宣传教育,训练患者定期做深呼吸,进行有效咳嗽咳痰、吹气球等训练,在早期活动训练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出现不适症状时暂停训练。该训练可增强患者的依从性,有利于术后患者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护理工作。

(4)饮食护理:术前患者正常饮食,但多食用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嘱患者术后排气前禁食,排气后先饮适量水,多次小口,避免一次饮水过多。而后患者可食用米汤、菜汤等流质饮食,但避免油脂,待患者适应后再进食半流质饮食,而后过渡到正常饮食。饮食注意高蛋白低脂肪。患者发生呕吐时停止饮食,并头歪向一侧谨防误吸,必要时应用胃复安止吐。

(5)呼吸道护理: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尽量使用一次性的吸氧面罩、导管、插管等,并及时更换;在呼吸机上安装空气过滤装置,并定期行气道湿化;及时祛除管路中的冷凝水,防止出现反流;患者清醒后尽早拔除气管插管,定期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痰,如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则行雾化吸入化痰处理;在患者病情允许时帮助其下床活动,以防止和减少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6)口腔护理:待患者拔管后,对尚不能自理患者予每天2次口腔护理,能自理者护理人员协助其定时漱口、湿润口腔。口腔分泌物增多是引起吸入性肺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现患者口腔分泌物增加则做咽拭子培养、使用甲硝唑液漱口,并注意检查患者口腔有无溃疡、霉菌感染等,以早期对症处理。

(7)引流管及胃管护理: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有无变化并做好标记,记录引流液的量。及时更换引流袋,更换时消毒引流管口,避免细菌沿引流管进入腹腔。定期换药,换药时消毒一段引流管。对有胃管的患者,做好胃管常规护理,定期更换,并尽早拔除胃管。

(8)感染的监测与预防:患者定期复查血常规。护理人员每天按时测量患者体温并做好记录,并严密观察患者是否有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一旦发现患者有类似感染症状,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尽早进行处理。

4 小结

肝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的唯一有效手段,已得到广泛认可,然而供肝池短缺严重制约着肝移植的发展。脂肪肝供肝作为边缘供肝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供肝池。但脂肪变性使得肝功能储备下降,移植后易出现原发性肝无功能、迟发性肝无功能和早期移植物功能不良,表现为持续性肝无能或肝功能低下、腹水等,使受体康复时间延长,增加受体肺感染风险。因此在临床护理中,我们在常规护理的同时,针对肺部感染易感因素,提供针对性的护理,一旦发生肺部感染早诊断早治疗,这对提高接受脂肪肝供肝移植术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接受脂肪肝供肝移植患者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要点。方法:收集我院46例接受脂肪肝供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及相关护理要点。结果:接受肝移植患者手术顺利,患者及移植物均存活,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住院期间有19例患者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肺部感染情况,且1周内发生者最多,17例经抗生素等药物、营养支持治疗及加强护理后痊愈出院,2例死于呼吸衰竭。结论:有针对性地加强接受脂肪肝供肝移植患者的护理工作,对预防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切实有效,能加快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脂肪肝供肝,肺部感染,肝移植,护理

参考文献

[1]潘凡,江艺.重视肝移植中脂肪肝供肝质量的评估的问题[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2014,8(4):261-262.

[2]FRONGILLO F,AVOLIO A W,NURE E,et al.Quantification of degree of steatosis in extended criteria donor grafts with standardized histologic techniques:implications for graft survival[J].Transplant Proc,2009,41(4):1268-1272.

[3]成彥.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护理进展[J].当代护士,2013(1):8-11.

[4]MULLER V,KOVATS Z,HORVATH G.Pulmonary infections following solid organ transplantation[J].Orv Hetil,2012,153:899-903.

[5]陈国勇,蒋进发,魏思东.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12,32(5):4-5.

[6]CHAVIN D,TABER D J,NORCROSS M,et al.Safe use of highly steatotic livers by utilizing a donor/recipient clinical algorithm[J].Clin Transplant,2013,27(5):732-741.

[7]徐志丹,时军,罗文峰,等.肝脏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防治[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5):28-31.

肝移植患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100例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7例, 女43例, 年龄20~64岁, 平均 (32.5±7.6) 岁, 此组设为观察组, 另选同期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58例, 年龄19~62岁, 平均 (31.9±7.4) 岁, 两组均满足肝移植手术适应证, 无显著心脑血管疾病, 采取经典非流转原位肝移植术,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麻醉:

手术前30 min时需肌内注射安定10 mg阿托品 (国药准字H42021159, 生产单位:湖北科伦药业有限公司) 0.5 mg, 麻醉诱导使用咪唑安定 (国药准字H20031037, 生产单位: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3~5 mg, 使用咪唑安定3~5 mg, 瑞芬太尼 (国药准字H20123422, 生产单位:国药集团工业有限公司廊坊分公司) 1μg/kg, 异丙酚 (国药准字H19990282, 生产单位: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 0.5~1 mg/kg, 琥珀胆碱 (国药准字H31020599, 生产单位: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 1 0 0 m g, 完成快速插管后, 以瑞芬太尼0.1~0.2μg/ (kg·min) 维持麻醉状态, 混合吸入10~25 m L/L异氟烷和氧混合吸入, 另给予哌库溴铵0.06~0.08 mg/kg, 将三腔中心静脉导管置入锁骨下静脉处, 同时将Swan-Ganz漂浮导管置于颈内静脉, 以温毯、温血仪等来维持患者体温。

注:与观察组比较, *P<0.05, 与组内Ⅰ期比较, &P<0.05

1.2.2 TEG监测:

设定温度为37℃, 利用特制血液杯以固定角度进行旋转, 将螺旋丝悬挂针放入杯中, 对血液的凝固状态进行观察, 当血液和探针出现切应力, 则针的运动轨迹会发生变化, 此时在传感器的放大作用下, TEG图形可展现出对应的图形, 以用来对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观察。Ⅰ、Ⅱ、Ⅲ期分别对应麻醉后、无肝期开始及新肝期90 min三个时间段。

1.3 观察指标:

(1) 比较两组术前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原活动度; (2) 观察两组患者Ⅰ、Ⅱ、Ⅲ期出血量、凝血反应时间、凝血最终强度、凝血形成速率、新鲜冰冻血浆及红细胞。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 t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前两组凝血酶原指标对比:

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 而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各时间凝血参数、出血量及输入血制品对比:

观察组Ⅰ、Ⅱ期与对照组比较, 凝血最终强度及凝血形成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而出血量较低, 且Ⅰ期所需新鲜冰冻血浆超过Ⅱ期约3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另外两组Ⅲ期各指标均显著下降, 相比较肝癌组需要的新鲜冰冻血浆量更大, 而红细胞数量显著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大多凝血物质都在肝脏内完成合成, 并且肝脏可合成抗凝物质、纤溶酶原[2]。另外肝脏还能清除纤溶酶原及凝血因子。若患者肝病较为严重, 凝血因子Ⅱ、Ⅶ、Ⅸ的合成会出现下降, 进而导致脾功能亢进, 使血小板数量与器官功能下降, 最终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出现。肝移植当中, 无肝状态下容易出现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 主要由血小板稀释性下降及凝血因子减少所导致, 此时必须给予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等[3]。而无肝期间因为出血量较大, 并不会产生新的凝血因子, 所以血小板会不断下降, 加剧凝血功能障碍。新肝早期需行灌注可能对凝血功能带来不良影响, 考虑可能因为酸血症、低温等问题导致[4]。肝移植术后1/3的患者可能发生显著的肝素化, 一般可持续2 h, 同时若患者伴随凝血功能障碍, 则对于肝素化的敏感性更高, 严重时可能发生出血, 最终对手术效果造成影响。

接受肝移植术患者基本为肝硬化终末期患者, 本次研究显示对照组手术前凝血功能低于观察组, 同时其Ⅰ、Ⅱ期的手术出血量显著高于观察组。无肝期后因为患者钙离子及体温显著降低, 或是酸性代谢产物上升, 因此凝血功能发生显著下降, 为了将患者凝血功能维持在稳定状态, 有必要在Ⅰ期采取措施调整患者的凝血功能[5]。术前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低于对照组, 主要原因为肝癌患者肝功能损坏程度较轻, 同时肝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但目前临床对其具体机制还未达成共识。

综上, 肝癌患者术前、术中凝血功能优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 肝硬化患者采取肝移植手术时, 应观察其凝血功能, 及时进行矫正, 适当补充血液制品, 对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严格控制。

摘要:目的 研究对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采取肝移植术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从而为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合理应用提供必要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100例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为观察组, 另选58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肝移植手术各时间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前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 而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Ⅰ、Ⅱ与对照组比较, 凝血最终强度及凝血形成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而出血量较低, 且Ⅰ期所需新鲜冰冻血浆超过Ⅱ期约3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另外两组Ⅲ期各指标均显著下降, 相比较肝癌组需要的新鲜冰冻血浆量更大, 而红细胞数量显著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肝移植术之前凝血功能显著优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同时血制品及出血量需求量低于病毒性肝硬化组。

关键词:肝移植术,肝硬化,肝癌,凝血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国, 文天夫, 严律南, 等.活体肝移植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9, 17 (3) :184-187.

[2]薄艳, 李代红, 许建刚, 等.不同基础肝病肝移植术围术期的血液保护与成分输血[J].广东医学, 2012, 33 (6) :798-800.

[3]魏来, 陈知水, 曾凡军, 等.肝移植术后早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10, 31 (7) :418-421.

[4]李兵, 姜一新, 张宇, 等.肝移植术中血栓弹力图和常规凝血监测指标相关性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1, 27 (4) :340-342.

肝移植患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SAⅡ或Ⅲ级肝移植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35~60岁,其中终末期肝硬化伴脾亢22例,肝硬化基础上肝癌伴脾亢8例。既往无心肺及血液系统病史。肝功能均为Child C级,均伴腹水,14例并发胸腔积液,20例并发门静脉高压症。

1.2 麻醉实施与围术期管理

入室开放静脉,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5~0.2mg/kg、芬太尼4~5μg/kg、哌库溴铵0.1mg/kg实施麻醉诱导。间断吸入0.5%~1.5%异氟醚,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2~4mg·kg-1·h-1,间断静注哌库溴铵和芬太尼维持麻醉深度。气管插管后穿刺桡动脉并置管测压,右侧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分别置入Swan-Ganz管和CVP管。加温毯及加温输血器保持体温。术中根据出血情况及化验结果补充各种血液制品。术后3d内常规补充血容量,输注氨基酸液、葡萄糖液、血浆及白蛋白等营养支持治疗,3d后给予能全力等肠内营养,并逐步过度至自主饮食。术后根据凝血功能监测适量补充凝血物质和新鲜冰冻血浆。若血小板过低需适当补充血小板者除外。术后用环孢素加甲泼尼龙(CsA+MP)行免疫治疗,部分患者再加霉酚酸酯(骁悉)三联。肾功能衰竭患者应用扩张肾血管药物、利尿,必要时行血透治疗。乙肝患者术前开始长期口服拉米夫定,术中静脉滴注、术后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均采用头孢三代或四代加氧氟沙星抗感染。其他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1.3 手术方式

25例患者采用经典的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5例采用背驮式肝移植。肝动脉重建:24例供体肝总动脉与受体肝总动脉吻合;6例供体腹腔干与受体肝总动脉吻合。胆道重建:所有病例均行供体胆总管与受体胆总管吻合,并置T管引流。

1.4 脾功能检测

切皮前及术毕,术后1、2、3、5、7、14、21、28d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术前1d,术后7、14、21、28d彩超测定脾脏上下径、肋间厚度、脾门处脾静脉直径。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同时点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PLT、RBC、WBC变化

术毕时PLT较切皮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2d又显著降低。术后3d PLT和RBC均明显增加,一直持续至术后28d(P<0.05或P<0.01); 与切皮前相比,WBC从术毕开始增加,持续至术后2d(P<0.05或P<0.01),术后3d开始下降到术前水平,并持续至术后28d(P>0.05)。见表1。

注:与切皮前比较,*P< 0.05,#P< 0.01

2.2 PT、APTT变化

与切皮前相比,PT从术后2d开始降低并持续至术后28d(P<0.05或P<0.01);术毕及术后1d APTT均较切皮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2d又明显降低,并持续至术后28d(P<0.01)。见表2。

注:与切皮前比较,*P<0.05,#P< 0.01

2.3 脾脏变化

与术前相比,术后21d脾脏上下径及厚度开始明显减小(P<0.05),脾静脉直径术后28d明显减小(P<0.05),见表3。

3 讨 论

肝硬化患者中,脾功能亢进者占52%~83%[1,2]。脾功能亢进症(简称脾亢)主要表现为脾功能过度增强而不适当地隔离和破坏血液成分。血小板是反映脾亢的较灵敏而准确的指标。本研究中,血小板在肝移植术后3d开始逐渐增加,至术后约2周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脾脏的形态恢复稍慢,约术后3周开始出现缩小。肝移植后,门静脉血回流通畅,门静脉压力下降,门静脉高压缓解,但短期内已经严重纤维化的脾脏尚不能明显缩小,扩张的门静脉也无法显著回缩,因此脾脏的功能恢复早于其形态恢复。本研究中,血小板在术后当天出现升高,估计与术中输注外源性血小板有关。术后第2天出现显著下降,估计与停止输注外源性血小板、脾脏破坏血小板的作用尚未缓解有关[3,4] 。外周血红细胞和白细胞受术中术后其他因素影响较大。本研究表明,术后2d内肝移植患者白细胞会短暂升高,术后3d白细胞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估计与大手术后应激反应有关。白细胞数量还受到免疫抑制剂及术后感染的影响。

注:与术前比较,*P<0.05

肝移植患者常伴有包括内、外源性凝血系统在内的复杂的凝血功能障碍,其凝血功能障碍包括多种复杂的病理生理学机制[1]。本研究用PT、APTT了解术后血小板恢复到正常以前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2]。研究表明,肝脏移植保留脾脏手术后患者的凝血功能在术后可很快得到纠正。表明肝脏移植保留脾脏手术后脾脏功能亢进虽然纠正得较慢,但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并不大。肝脏移植保留脾脏手术后患者脾亢得到纠正的同时没有出现术后血小板过高的情况,也未出现门静脉血栓的情况。本研究中PLT恢复情况与Peck等[5]报道相符。表明若移植肝脏的功能正常,由于病肝导致血小板减少因素的解除,血液动力学明显改善,门静脉高压消失,PLT一般可以恢复至正常水平。

综上所述,术前存在脾功能亢进的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后其脾功能在2周左右能恢复,在血小板恢复至正常之前,患者凝血功能可通过其他外源性方法得到纠正。血小板数量不会随着脾功能恢复而出现过度增加。

摘要:目的观察肝硬化伴脾亢患者肝移植术后外周血细胞及脾脏大小的变化,探讨肝移植对脾功能亢进的影响。方法30例行肝移植保留脾脏手术的乙肝肝硬化伴脾亢患者,测定术前及术毕,术后1、2、3、5、7、14、21、28d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术前,术后1、2、3、4周B超测定脾脏上下径、肋间厚度、脾门处脾静脉直径。结果术毕时PLT较切皮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2d又显著降低。术后3dPLT和RBC均明显增加,一直持续至术后28d(P<0.05或P<0.01);与切皮前相比,WBC从术毕开始增加,持续至术后2d(P<0.05或P<0.01),术后3d开始下降到术前水平,并持续至术后28d(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周脾脏上下径及厚度开始明显减小(P<0.05),脾静脉直径术后4周明显减小(P<0.05);与切皮前相比,PT从术后2d开始降低并持续至术后28d(P<0.05或P<0.01);术毕及术后1dAPTT均较切皮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2d又明显降低,并持续至术后28d(P<0.01)。结论肝移植能有效的治疗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症,肝移植可保留功能亢进的脾脏。

关键词:肝移植,肝硬化,凝血酶类,超声波,脾功能

参考文献

[1]郑树林.肝脏移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0-306.

[2]Ritter DM,Owen CA,Rettke SR,et al.Evaluation of preoperative hema-tologycoagulation screening in liver transplantation[J].Mayo Vlin Proc,1989,64:216-223.

[3]Tahatsuki M,Chen CL,Chen YS,et al.Systemic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lateonset portal vein thrombosis after livering-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J].Transplantation,2004,15:1014-1018.

[4]陈大志,刘爱武,陈嘉崴,等.原位肝移植后门静脉高压症和脾功能亢进的恢复过程[J].中华器官移植,1998,19(4):240-242.

肝移植术后肠梗阻的护理 篇9

【关键词】 肠梗阻;护理;宣教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52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61-02

肠梗阻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病因复杂、病情发展快,容易导致肠绞窄、肠坏死,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甚至发展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及感染性休克。

肠梗阻的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方法和手术方法,非手术方法如果应用得当,多数可以不采用手术方法。因此,对于肠梗阻患者更需施行特殊的护理对策,有效的护理能使患者避免手术,减少患者痛苦[1]。总结本科室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在我科肝移植中3例肠梗阻患者采用的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在我科肝移植中发生3例肠梗阻,1例因进食年糕后2小时感腹痛腹胀,1例因过节暴食后突感腹部胀痛,1例术后2周,腹部立卧位X线片或CT示肠梗阻,均符合肠梗阻的诊断。梗阻原因:粘连性2例,肠套叠1例。

1.2 方法 非手术治疗2例,其中手术1例,手术方法:粘连松解术。

2 结 果

3例均出院。

3 护理措施

3.1 基础护理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动态变化,记录24h出入水量,保持体液平衡,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严密观察腹痛性质、范围、部位、持续时问、腹胀、呕吐、肛门排气、排便、肠蠕动以及肠鸣音是否恢复等情况。

3.2 持续胃肠减压 严格保持胃管的通畅,观察管道有无阻塞及引流液的性质、量、颜色有无气体引出。

3.3 禁食,做好口腔护理 选择用生理盐水漱口,口唇涂以石蜡油或无色无味的防裂唇膏防止干裂。

3.4 完全胃肠外营养,营养支持常用外周静脉输液和全胃肠外营养(TPN),以脂肪乳剂为主,根据病情凋整蛋白质、脂肪、总热量及液体量,维持到患者能正常进食后才能逐渐停用。营养支持胃肠减压易导致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2]

3.5 心理护理为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对疾病的恐惧感,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胃肠减压的必要性,做好解释工作,鼓励其排痰咳嗽,同时为患者讲述与疾病有关、有益的知识,并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嘱患者康复后应注意饮食卫生,如有呕吐、腹痛等不适时,应及时就诊,避免饭后剧烈运动,不宜暴饮暴食,保持大便通畅[3]。

4 健康宣教

4.1 术后早期活动宣教 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可以坐着或躺着进行肌肉锻炼,尽早起床行走,初次起床遵循“起床三部曲”。必要时家属搀扶行走,锻炼的强度要适宜,以不劳累为原则。

4.2 饮食宣教 根据医嘱,进高蛋白、低脂、低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软食。多进新鲜水果,蔬菜,其中水果中的西柚和葡萄应尽量避免食用,以免影响免疫抑制剂药物浓度,三个月内不食用乳酸类饮料,6个月内不吃生鱼片、生羊肉等食物,禁止饮酒、吸烟,严禁暴饮暴食,减少糯米等粘性较大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4.3 术后一年内每月复查,如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

[1] 石美鑫,等.实用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796.

[2] 王代科.肠梗阻病人围手术期的处理.中华胃肠外科杂志,1999,2(2):74-76.

肝移植患者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 年1 月- 2014 年4 月入住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40 例,其中男28 例, 女12 例, 年龄28 ~74 岁, 平均( 48.6 ±4.5)岁。其中乙肝肝硬化27 例,丙肝肝硬化8 例,酒精性肝硬化4 例,淤血性肝硬化1 例。 患者肝功能均属于child- pugh C级,排除感染、原发性肝癌和门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将患者随机分为2 组,外周静脉组20 例,肝动脉组20 例。检测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 ALT) 、谷草转氨酶( AST) 、总胆红素( TBIL) 、血清白蛋白( ALB) 、凝血酶原时间( PT)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批准,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

1.2 仪器及试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美森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选择HBs Ag阴性的健康产妇,分娩后马上取脐带血100 ml,配血型合适后应用深圳市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分离培养纯化的人脐带血干细胞30 ml悬液,细胞数>2×107/ml。

1.3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基本的内科综合治疗,禁饮酒、停止服用肝损害药物、期间不予输注白蛋白,局部麻醉下改良Si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插管至肝固有动脉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排除早期小肝癌。 将人脐带血干细胞提取液30 ml经导管至肝固有动脉和外周较粗的静脉分别以1 ml/min的速度缓慢注入,注射完毕后,再以生理盐水冲洗管道,拔除导管,穿刺点加压包扎,肢体制动24 h,观察患者的反应。

1.4 观察指标

术前1 周、 术后2、4、8 及12 周分别观察患者临床症状( 乏力、纳差、腹水等) 改善情况、ALT、TB、ALB和PT水平变化,观察两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两种途径进行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患者术后均无发热、腹痛等不适,术后2 周后40 例患者中有28 例自觉乏力、纳差、腹胀好转,18 例患者注射部位皮肤青紫瘀斑较治疗前明显减轻,其中腹胀和下肢浮肿的症状随着治疗后时间延长而逐渐减轻,至第12 周时自觉腹胀和下肢浮肿减轻最明显。

2.2 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4 周总胆红素、ALT、AST开始下降,血清白蛋白、CHE、PT开始上升,与术前及术后2 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外周静脉组患者术后8周和术后12 周比较,上述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肝动脉组患者术后12 周总胆红素下降、 清蛋白升高、ALT、AST下降, 和术后8 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而术后12 周时检测PT在该组和术后8 周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附表。

2. 3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术后两组患者均无明显腹痛、发热、皮疹等不适。股动脉穿刺部位无血肿形成、感染等,术后8 周和术后12 周复查肝脏B超均未见肝脏新生占位病灶。

(±s)

注:1) 与术前组比较,P <0.05;2) 与术后8 周比较,P <0.01;3) 与术后8 周比较,P >0.05

3 讨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每年有数十万人死于各种严重并发症,常见的包括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及并发感染等。目前,肝移植仍是肝硬化等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2,3]。 肝干细胞按其来源可分为肝源性干细胞和非肝源性干细胞,非肝源性肝干细胞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等。由于终末期肝病患者能够进行肝移植治疗较少,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非肝源性肝干细胞的一种,含有多种谱系的干细胞,比骨髓源性干细胞更原始,具有低免疫原性、来源丰富、增生分化能力高于骨髓的特点,在特定肝脏微环境中可分化为肝组织和干细胞,具有长时间持续扩增的能力,有表达肝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及相关功能,从而参加肝组织的修复与重建[4,5],这为移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病提供了实验依据。临床上有研究报道,通过肝动脉途径给予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术后观察到其在改善凝血功能、恢复肝功能、提升白蛋白等方面亦有很好的疗效[6,7]。 但因部分肝硬化患者受到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差及患者不能接受有创伤治疗等,无法通过肝动脉介入途径给予干细胞治疗。 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比了肝动脉和外周血静脉两种途径给予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40 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观察了相关疗效,具有临床实际意义,这在国内尚无相关的临床报道。

与术前比较,两种途径给患者干细胞移植后2周自觉乏力等症状好转,但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研究表示干细胞定植在肝脏后分化为功能细胞需约1 个月的时间[8,9],因此,患者干细胞移植后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可能与干细胞移植到肝脏局部2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能很好进行定植、分化、融合有关。 4周后经肝动脉和外周血静脉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肝功能ALT、TBIL均明显下降,ALB、CHE等明显上升,凝血功能得到改善,说明通过这两种方法注入脐带血干细胞发挥了修复肝硬化患者肝脏的合成功能,且经外周静脉进行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患者具有可行性。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干细胞移植治疗能改善肝脏合成功能,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有:能减少肝细胞凋亡[10,11],干细胞分泌一些如肝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等刺激肝细胞增殖并维持肝细胞功能[12],降低肝脏炎症、促进肝细胞再生降低肝纤维化[13,14,15]。 本研究还发现,外周静脉组患者干细胞移植术后8 周与术后12 周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无明显时间依赖性。 而肝动脉组患者术后8 周开始肝功能改善呈时间依赖性,至术后12 周时最明显,推测这可能与人脐带血干细胞经肝动脉介入治疗后更容易到达肝脏局部定植、融合,进而分化增殖成有功能的肝细胞有关。 因此, 如果患者通过外周血静脉进行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可考虑缩短间隔时间,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经外周静脉、肝动脉移植人脐带血干细胞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近期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且经肝动脉移植人脐带血干细胞治疗效果有时间依赖性,对于部分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不能进行肝动脉移植术,可采取缩短间隔时间的方法进行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这为部分肝硬化患者制定干细胞移植治疗方案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

摘要:目的 比较人脐带血干细胞经外周静脉、肝动脉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患者近期疗效。方法 将该院2010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4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经外周静脉和经股动脉穿刺至肝固有动脉,移植相同数量的人脐带血干细胞,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变化,检测术后2、4、8和12周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结果 两组在治疗后2周左右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术后4周两组总胆红素、ALT、AST开始逐渐下降,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逐渐上升,凝血酶原时间缩短,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外周静脉移植组各检测指标在术后8周与术后1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肝动脉组患者总胆红素、ALT、AST、血清白蛋白等指标改善呈时间依赖性,至术后12周时最明显,而凝血酶原时间术后8周和1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外周静脉、肝动脉移植人脐带血干细胞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近期疗效确切,且经肝动脉移植人脐带血干细胞有时间依赖性。

上一篇:会计基本职业技能教学下一篇:植骨融合术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