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骨融合术疗效

2024-10-12

植骨融合术疗效(共7篇)

植骨融合术疗效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 (PLIF) 与腰椎后外侧融合术 (PLF) 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该院收治的8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 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1与研究组2, 两组患者均给予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 然后进行植骨融合术, 研究组1给予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 (PLIF) 治疗, 研究组2给予腰椎后外侧融合术 (PLF) 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40例研究组1患者, 有21例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85.0%;40例研究组2患者, 有19例显效, 12例有效, 9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77.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给予腰椎滑脱症患者先进行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 进行PLIF与PLF, 可有效提高提高植骨融合率, 有效改善症状, 提高临床疗效, 值得推广。

关键词:腰椎滑脱症,植骨融合术,临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人们对健康越来愈关注, 但是, 目前, 来医院就诊的人数呈现出攀升趋势, 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腰椎滑脱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该病的高发人群为老年人, 老年人体质较差, 患上此病后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因此需给予高度重视。为探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 (PLIF) 与腰椎后外侧融合术 (PLF) 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 该院于2011年5月—2012年8月对8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给予不同的植骨融合术治疗, 其治疗效果较为明显,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收治的8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 其中男42例, 女38例, 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1与研究组2, 40例研究组1患者, 年龄22~46岁, 平均 (34.61±5.43) 岁;病程5个月~10年, 平均 (5.78±2.84) 年。40例研究组2患者, 年龄21~44岁, 平均 (34.18±4.89) 岁;病程6个月~11年, 平均 (5.58±2.92) 年。所有患者中, 其中有63例患者有腰痛的病史, 都出现跛行和间歇性跛行, 20例患者出现足趾背伸力减弱现象, 另外25例患者在进行体格的检查中, 检查出鞍区感觉明显减退。

1.2 治疗方法

8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在进行手术前, 均给予腰椎正侧位、过屈、过伸位X线片检查, 以及CT检查, 根据患者情况, 部分患者给予MRI检查。通过检查发现, 30例患者出现椎管狭窄现象, 28例患者出现椎间盘突出[1]。然后, 给予所有患者进行麻醉处理, 麻醉处理的方式为使用气管插管进行硬膜外的麻醉, 或是可进行全身麻醉, 进行手术前, 让患者处于俯卧位, 做好X定位标记工作, 采用消毒铺巾。进行手术时, 根据术前所做的标记, 以此为中心, 行纵行切口, 大约为7~13 cm, 将各层组织一一分离, 将滑脱椎板、两侧关节突、横突等都显露出来, 对以上关节突关节外缘, 和横突中点水平线交处, 作为固定位置, 给予融合节段腰椎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然后, 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的植骨, 并进行减压、内固定等, 提拉复位, 查看复位之后, 锁紧钉棒与螺钉的连接情况。

手术完成之后, 给予所有患者进行相关的术后处理, 即采用橡皮引流管进行引流, 引流时间为48~70 h为宜, 然后将其拔出, 在手术完成3 d之后, 给予所有患者进行使用甲强龙或是地塞米松, 使用这两种药物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避免患者神经根出现水肿现象, 另外, 为了有效预防感染, 还要给予抗菌素处理。患者手术后, 一半需要进行卧床3周左右, 在1~2周时, 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 进行腰背肌锻炼, 当休息3周之后, 根据患者的情况, 进行腰部负重锻炼, 6周之后, 嘱咐患者带护腰带, 手术完成3个月之内, 是患者恢复的最佳时期,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进行活动时, 不可进行腰部屈曲的活动, 在患者完成手术之后的1、3、6个月都进行复查, 1~3年之内, 也需要做相关的检查, 并进行X片的拍摄, 从而详细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腰椎滑脱症患者治疗疗效判定结果分别有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指的植骨已经融合, 植骨和椎体, 或是横突间有连续的骨小梁, 进行伸屈侧位椎体活动时, 角度不超过4°。有效指的是植骨可能融合, 植骨和椎体, 或是横突间所出现的骨小梁不明显, 进行伸屈侧位椎体活动时, 角度不超过4°。无效指的是植骨为出现融合现象, 并且植骨和椎体, 或是横突间没有骨小梁, 进行伸屈侧位椎体活动时, 角度>4°。总有效率= (显效数+有效数) /总人数[2]。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

2 结果

40例研究组1患者, 有21例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85.0%;40例研究组2患者, 有19例显效, 12例有效, 9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77.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分别为 (42.3±2.5) min、 (43.1±1.8) min, 出血量分别为 (32.5±1.4) m L、 (30.6±2.2) m L,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等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腰椎滑脱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该病时患者产生腰痛、下肢根性疼痛等现象, 当患者患上此病时, 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因此, 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 避免病情恶化。根据临床分析, 发现给予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腰椎融合术治疗方法, 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手术治疗方式, 临床上采用PLF治疗方法, 此方法危险性较大, 由于我国医学技术还未达到尖端水平, 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时, 脊柱前柱力学还没得到重建[2]。所以, 在手术完成之后, 会造成不良影响, 但是, 该治疗方案可有效降低神经损伤并发症的发生率, 手术简单, 所需的时间较短。另外, 还常常采用PLIF对患者进行治疗, 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与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相比, 前者所需的手术时间较长, 而且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比较大, 在进行手术时, 出血量也比较大, 但是PLIF能够对神经根、硬膜囊达到良好的加压作用, 更重要的是, 能对增生的腰椎关节以及变性韧带进行良好的处理。所以, 对患者进行手术时, 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正确的手术治疗方案,

通过临床分析可知, 为了使承重能力得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增加, 可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方式, 该方式可增加高腰椎后柱的稳定性, 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大植骨的融合率。给予患者实行腰椎植骨融合术时, 对患者的关节突、韧带等, 都会造成一定的损伤, 脊椎的稳定性明显降低, 使手术风险明显增大, 对手术效果也造成不良影响[3,4]。但是, 术中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 能加大脊柱后方的稳定性, 使脊柱得到良好的固定, 能够承受较大的重力, 避免出现植骨块以及椎体等方面的问题[5,6]。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 多会出现体滑脱现象, 采用椎间植骨融合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该研究给予8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 分别实行了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与腰椎后外侧融合术, 总有效率分别为85.%、77.5%。

综上所述, 给予腰椎滑脱症患者先进行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 再进行PLIF与PLF, 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张烽, 陈兵乾, 居建文, 等.三种单纯腰椎椎间融合术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生物力学比较的实验研究[J].医用生物力学, 2011 (3) :302-305.

[2]赵庭波, 吉璐宏.RF内固定加椎间横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42例[J].实用骨科杂志, 2010, 16 (5) :361-363.

[3]马迅, 秦彦超, 霍建忠, 等.三种植骨融合方式在治疗腰椎滑脱症中的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 2010, 48 (22) :1718-1721.

[4]张学利, 刘献强, 崔自健, 等.显微镜下Cage植入椎弓根钉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J].颈腰痛杂志, 2009, 30 (2) :139-141.

[5]蔡明, 郦志文, 何腾峰, 等.经椎间孔单枚融合器植骨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疾患[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 20 (6) :520-521.

[6]汤呈宣, 李永奖, 彭茂秀, 等.单枚椎间融合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8, 18 (2) :156-157.

植骨融合术疗效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骨科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45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 其中男24例 (53.3%) , 女21例 (46.7%) , 本组患者中位年龄 (44.8±2.5) 岁。损伤部位:T1112例、Tl27例、L117例、L29例。损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2例, 高空坠落伤9例, 重物砸伤、挤压伤4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 手术前通过X线片、CT、MRI检查明确损伤部位及程度, 测定受伤椎体与相邻椎管的矢状径。患者气管插管全麻后取俯卧位, 以伤椎体为中心, 取后正中切口, 逐层分离显露受伤椎板与关节突。于骨折脱位的上下椎体置入椎弓根钉, 对受伤椎体周围软组织进行松解, 必要时切除部分小关节突及椎板, 对伤椎进行有效的解剖复位, 复位过程中注意保护神经根及脊髓。在一侧以连接棒临时连接, 适度撑开复位, C臂机下将一侧椎体临时固定, 对神经根外缘充分减压, 切除纵韧带表面软组织, 切除纵韧带及纤维环, 在两侧椎间隙开窗, 切除椎体内髓核, 修剪关节软骨, 然后将棘突、关节软骨及关节板植入椎间, 椎弓根系统复位、加压, 保持椎体后缘的稳定性, 冲洗伤口后, 放置引流管, 并逐层缝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术后复查X线片及CT, 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变化情况。术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 采用Frankel脊髓损伤评分法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级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字2检验, 运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神经功能,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变化情况比较

本组45例患者手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 Cobb角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术后随访发现椎体间植骨模糊, 形成骨性融合, 椎间隙高度稳定, 无复位丢失、内固定失败及神经根性症状发生。

2.2 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比较

手术后Frankel评分结果表明, 患者的神经功能分级明显优于手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例 (%)

3 讨论

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目的是恢复脊柱的正常序列, 重建脊柱稳定性, 解除神经压迫, 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防止神经功能继发性损害[2]。手术是目前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首选方式, 近年来随着临床对胸腰椎骨折脱位认识的加深以及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 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在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通过后路撑开和旋转技术对伤椎进行复位, 术中可在直视下观察到骨折碎片和血块对脊髓的压迫情况, 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清理, 从而达到较好的减压效果, 且手术操作对脊髓组织的损伤程度小, 能够保护脊髓及神经根[3], 降低术后并发症。本研究结果表明, 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能够显著改善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 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这与桂凯红[4]的报道一致。椎弓根系统由后路经患者椎弓根直至椎体, 能够对患者脊柱的三柱进行同时固定, 从而达到较好的内固定效果, 能够保持脊柱的稳定性[5]。由于内固定器的主要作用仅是获得即刻稳定性和短期内维持复位, 因此, 脊柱植骨融合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 椎间骨性融合是防止胸腰椎骨折脱位术后矫正角度丢失的关键[6]。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融合面积大, 植骨的血供丰富, 植骨位于脊柱瞬时运动中心和压应力区, 能保持腰椎生理前凸[7]。此外, 椎体间加上固定, 能够加速骨融合速度, 使骨融合植入骨量减少, 使植骨与骨床紧密接触。

综上所述, 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是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一种理想术式, 通过对受损椎体的固定、融合, 从而最大限度修复神经功能, 应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邓宁, 岑文广.后路复位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J].临床骨科杂志, 201l, 14 (5) :593-594.

[2]Serhan H, Hammerberh K, O&apos;Neil M, et al.Intraoperative techniques to reduce the potential of set-screw loosening in ling spinal constructs:a static and fatigue biomechanical investigation[J].J Spinal Disord Tech, 2010, 23 (7) :e31-36.

[3]宋玉光, 江伟, 叶蜀新.后路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4) :369-371.

[4]桂凯红.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 (10) :826-829.

[5]杨振邦, 刘世平, 高光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对椎间盘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脱位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 2014, 20 (9) :1499-1502.

[6]张健, 欧云生, 李开庭, 等.后路椎间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选择性治疗合并椎间盘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脱位[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8 (11) :1255-1259.

植骨融合术疗效 篇3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6月—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 符合以下纳入标准[2]: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无力、双下肢不灵活、跟腱反射较活跃等;MRI检查显示颈椎多个节段出现椎间盘突出症状, 脊髓横断面为新月状, C3~7脊髓多节段出现明显受压症状;CT检查显示后纵韧带出现部分骨化, 并有椎管狭窄或者椎体后缘出现骨质增生症状。8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中男53例, 女27例, 平均年龄为 (64.5±11.1) 岁, 平均病程为 (17.5±28.5) 个月。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指导患者取仰卧位, 垫高肩背部, 稍微后仰颈部, 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接受手术治疗。在患者右侧颈部胸锁骨的乳突肌前缘做斜形切口, 根据病变的范围确定切口的长度, 把皮肤和皮下组织以及颈阔肌切开, 对颈深筋膜进行钝性分离。沿着血管神经鞘和内脏鞘进入直到椎体的前方, 使用脑膜剪把颈前筋膜剪开, 暴露椎体前缘和颈椎间盘, 插入克氏针。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定位, 在发生病变的椎间盘位置使用尖刀把椎间盘组织切开, 在椎体撑开器作用下把狭窄的椎间隙切开, 切除椎间盘, 刮除椎体边缘的骨赘。利用同样的方法切除其他发生病变节段的椎间盘和椎体边缘骨赘。术后常规给予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以及利尿剂进行治疗, 术后24 h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拔除引流管, 指导患者定期对颈椎的恢复情况进行复查。

1.2.2 疗效评价

对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优良率、治疗前后融合节段Cobb角、神经功能评分进行对比观察, 并做好记录。优指的是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了75%以上;良指的是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了50%~74%;可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率在50%以下。按照JOA评分法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分, 通过影像学观察对治疗前后的融合节段Cobb角。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0例患者在治疗前后融合节段Cobb角、神经功能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疗效为优58例, 良20例, 可2例, 优良率为97.5%。

3 讨论

多节段颈椎病是指在影像学上出现多个颈椎节段椎体后缘存在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病理性改变, 临床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综合了椎体次全切除术和单间隙减压术, 在达到减压的同时, 还能够减少长节段植骨钢板固定之后内固定物和骨块移位的可能性, 成为临床治疗多节段颈椎病较为理想的方法[3]。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的过程中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术前充分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 对需要减压的节段进行确认;术者须掌握熟练的操作技术避免损伤脊髓和神经根;牢固固定, 能够保证术后颈椎的稳定性以及植骨融合;根据影像学表现, 使用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椎间盘切除术, 以达到充分和彻底减压的目的。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徐敏, 刘保新.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J].实用骨科杂志, 2008, 14 (9) :513-515.

[2]袁文, 徐盛明, 王新伟, 等.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3种方法移植骨融合率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11 (47) :9595-9598.

植骨融合术疗效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41例, 均为2007年7月至2010年1月我院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23例, 女18例, 年龄42~67岁, 平均 (53.1±2.7) 岁。31例踝阵挛阳性, 34例霍夫蔓氏征阳性, 31例下肢腱反射亢进, 30例伴胸部束带感, 5例髌阵挛阳性, 26例上下肢部分肌力减退 (24例肌力III级, 2例IV级) , 22例上肢腱反射亢进。颈椎正侧位X线片显示全部病例颈椎生理曲度均减小或消失, 受累椎间隙变窄及椎间隙的骨质增生表现为不同程度。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 和对照组19例 (前路减压植骨术) ,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以症状严重的一侧为主, 麻醉方法选择颈丛加扶突穴麻醉。患者保持仰卧姿势, 将硬枕垫在其颈部下, 保持伸直位。当颈动、静脉、气管食管间分离筋膜至椎体前时, 将短针头插入于拟手术间隙椎间盘上, 经过C臂透视找出病变节段的椎间盘, 对要求减压的椎间盘需设置指示钻心, 对钻心偏凿位置应尽量完全打入。于指示心外部使用环钻加压, 按照顺时针方向进行钻孔开窗, 遇到环锯芯随环钻旋转后降低钻速, 需将其旋转, 左右旋转, 角度为180°, 之后把环锯及芯同时拔出, 使之暴露于纵韧带或硬膜囊的前方。硬膜囊受压3节段的则要并排钻孔, 数量2~3个, 在直视状态下使用椎板咬骨钳及颈椎前路刮勺, 将脊髓的致压物彻底清理掉, 于硬膜囊前方骚刮且逐渐往两侧拓展, 拿出孔内残留骨片后进行处理, 将其修理为长方形的骨槽, 以保证硬膜囊前方减压充分, 明胶海绵进行止血处理。对患者局部麻醉后, 将自体髂骨切取后, 参照骨孔大小对植骨块修剪, 并引导牵引头部, 把植骨块嵌进骨槽内, 并结合钢板做内固定。本次研究的固定椎体节段数, 8例2个椎体, 14例3个椎体, 颈4是椎体最高, 颈7最低。手术完成后进行颅骨牵引以保持正常的颈部位置。在拆线后持续牵引2周, 并及时更换气囊颈围固定, 持续时间为3个月。对照组采用常规前路减压植骨术。

1.3 评定标准

按JOA评分及Hirabayashi[1]恢复率评价手术效果。上、下肢运动各4分, 上、下肢及躯干感觉各2分, 括约肌功能3分, 正常为17分。病情分四级:严重 (0~4分) , 四肢大部分或完全瘫, 生活不能自理;重度 (5~8分) , 四肢有部分功能, 但丧失工作能力;中度 (9~12分) , 有运动及感觉等改变, 可做一般轻工作;轻度 (13~16分) , 有轻度运动和感觉等改变, 可做一般轻工作。术后改善率= (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 / (17-术前JOA评分) ×100%, 术后改善率达75%~100%为优, 50%~74%为良, 25%~49%为好转, <25%为无效[1]。

2 结果

2 组患者均获随访, 时间在6~30个月。患者术后拍X线片检查, 时间为3~4个月, 显示患者植骨部均完全融合, 颈椎生理曲度效果显著, 钢板螺钉未出现脱落、折断、松动等异常情况。根据术后改善率判定, 观察组22例患者中优11例 (50.00%) , 良8例 (36.36%) , 好转2例 (9.09%) , 无效1例 (4.55%) , 优良率达86.36% (19/22) 。对照组19例患者中优7例 (36.84%) , 良6例 (31.58%) , 好转4例 (21.05%) , 无效2例 (10.53%) , 优良率为68.42% (13/19) 。2组的优良率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脊髓型颈椎病在临床治疗中比较常见, 诊断后多数可实施保守治疗, 若保守治疗后症状未显著改善, 或病情更为严重时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处理, 通常情况对1~2个椎间盘压迫脊髓, 需选择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超过3个的椎间盘突出, 通常选择后路椎板开门式成逐渐拓宽椎管, 在前路手术时要把突出的椎间盘仔细清理干净, 以达到完全减压的作用[2]。

椎间盘退变是脊髓型颈椎病的基础, 出现相邻椎体后缘骨赘将造成脊髓压迫, 有时则出现节段的脊髓供血异常[3]。在采取前路减压植骨对脊髓型颈椎病实施治疗时, 因把脊髓腹侧致压因素完全去除, 使得椎管矢状径、Pavlov比例逐渐扩大, 使得椎管内压迫脊髓的情况消失, 而脊髓在降压后, 其血供能被有效调整与改善, 且得到了代偿, 这种治疗效果十分显著[4]。当手术过程中发生植骨块松动、脱落、骨不愈合等问题时, 其主要是由于术中植骨骨块固定不稳导致的。运用颈椎前路钢板实施固定, 能够对植骨块脱落、松动、颈椎失衡等有效改善, 促进植骨的恢复。

在手术前期, 应该做好准备工作, 如:各种钢板、螺钉, 对X线片、影像资料认真审核, 把握好手术指征;在手术过程中, 需结合减压的范围确定适当的钢板、螺钉, 并于C臂监测找准位置后把钢板置入内部, 此种措施能够避免钢板偏从一侧或螺钉到达椎间隙, 让螺钉能够固定在椎体内, 能避免钢板滑脱、或对食道带来损伤;本手术最大的风险是神经根、马尾神经损伤, 故术中需良好显露神经根, 仔细保护, 防止神经根、硬膜损伤。术中减压等操作时, 对神经根、硬膜必须直视显露, 彻底止血, 严密观察, 妥善保护。神经根牵拉动作要轻柔, 不可持续过高张力, 术侧硬膜向对侧牵拉时不宜超过椎管中线, 同时椎间隙撑开高度不可过大, 以恢复松弛的纤维环、后纵韧带张力为度;麻醉方式以颈丛加扶突穴麻醉为主, 以防止患者在设施全麻状后, 在环锯进入椎管时出现疼痛反应, 避免环锯钻入失误而对脊髓造成损伤[5]。在手术过程中要尽量维持患者的清醒状态, 且避免出现并发症症状, 在术后做好康复护理。并且采取颈丛及扶突穴麻醉互补, 以避免单纯颈丛效果不佳带来的影响, 降低手术时间, 改善手术安全性能。

综上所言, 对脊髓型病采取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 医生需结合患者症状、选择正确的麻醉措施, 内固定方式则能发挥出理想的治疗效果, 患者满意度高。

参考文献

[1]卢一生, 潘兵, 许文根.颈前路间隙减压与开槽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J].颈腰痛杂志, 2007, 28 (4) :283~285.

[2]黄象望, 张毅, 刘向阳, 等.ORION+钛网植骨在颈前路临床中的应用[J].颈腰痛杂志, 2005, 26 (4) :266~267.

[3]陈孜, 肖光第, 汤押庚.颈前路带锁钢板联合钛网植骨治疗多节段颈椎损伤[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5, 11 (7) :1097.

[4]Nakase H, Park YS, Kimura H, et a1.Complications and long ermfollow-up results in titanium mesh cage reconstruction after cervicalcorpectomy[J].I Spinal Disord Tech, 2006, 19 (5) :353~357.

植骨融合术疗效 篇5

关键词: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腰椎结核

腰椎结核是发病率最高的脊柱结核疾病[1,2], 手术联合抗结核药物是目前治疗腰椎结核最为有效的方式。本研究就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 年2 月至2014 年1 月我院收治的50 例腰椎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血液、影像、病理等相关检查并确诊, 均有不同程度的腰骶部疼痛、午后潮热、盗汗、乏力等症状, 且病变椎体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或塌陷, 均为首次接受手术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5 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16 例, 女9 例, 年龄35~65 岁, 平均 (43±10) 岁, 病程4 个月至2 年, 平均 (10.8±1.2) 个月;病灶:L2-3椎体3 例, L3-4椎体5 例, L4-5椎体17 例;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3 例, C级7 例, D级9 例, E级6 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17 例, 女8 例, 年龄34~62 岁, 平均 (42±10) 岁, 病程3 个月至2 年, 平均 (10.7±1.3) 个月;病灶:L2-3椎体2 例, L3-4椎体7 例, L4-5椎体16 例;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5 例, C级8 例, D级7 例, E级5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前3周均行常规抗结核、营养神经及对症等治疗, 并于结核中毒症状减轻、红细胞沉降率 (ESR) 下降后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Ⅰ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 体位为侧卧位, 于肾投影处做一切口, 入路为腹膜外途径, 使病变椎体充分暴露, 将相邻上、下椎体取出, 冲洗干净后清除病灶, 作大小合适的植骨槽, 将备好的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植入, 钢板固定上下椎体, 冲洗止血后, 病灶处置异烟肼0.2 g, 链霉素1.0 g, 常规放置引流管, 并缝合切口。观察组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患者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 取仰卧位, 常规后侧入路使病灶暴露, 分别在相邻正常椎体内植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成功后患者体位改为仰卧位, 做低位肾切口, 于病变严重侧经腹膜外进入, 清除脓肿及肉芽组织。于腰大肌内侧进行分离, 并将粘连组织和血管经骨膜下推至内侧, 暴露病灶侧前方, 将坏死物质刮除, 并取出死骨和坏死的椎间盘, 于椎体间骨缺损处, 向对侧椎旁完成椎管内脊髓减压。凿除植骨床, 将备好的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植入, 病灶处置异烟肼0.2 g, 链霉素1.0 g, 常规放置引流管, 并缝合切口。两组患者术后均继续给予抗结核治疗及拔出引流管, 并密切注意双下肢感觉及运动状况, 定期复检。

1.3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两者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融合率、复发率及术前、术后1年ESR和Cobb角。其中骨融合率及复发率判定时间均为术后1年。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 骨融合率及复发率比较观察组患者骨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

2.3 ESR和Cobb角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年ESR和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3。

3 讨论

脊柱负重量和活动量均较大, 血运丰富, 但血流速度较慢, 结核杆菌入侵后通常滞留于椎体骨松质间隙, 故腰椎结核已成为最常见的脊柱结核, 具有发病率高、并发症多、致残率及致畸率高的特点[3,4]。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原则为:彻底清除病灶、接触脊髓压迫、矫正后凸畸形和重建脊柱稳定[5,6]。Ⅰ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使病变椎体充分暴露, 医师可在直视下进行刮除、植骨等操作, 且植入骨块两端与植骨床接触面贴附较为理想, 骨愈合较好, 同时还可有效矫正后凸畸形和恢复脊椎的稳定性[7,8]。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可使病灶清除、椎间融合、纠正腰椎畸形、恢复脊柱稳定一次性完成, 且椎体高度恢复更好, 可长节段进行固定, 同时病灶清除也更为彻底, 脊髓减压更为充分, 内固定效果更好, 植骨融合率更高, 有利于缩短术后治疗时间和降低复发率, 而内固定切口与病灶清除切口完全分离, 可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的风险。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骨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结核虽术中需变换体位, 操作较为复杂, 但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植骨融合效果好, 复发率低, 临床疗效明显。

参考文献

[1]吴广森, 才晓军, 李宏伟, 等.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研究杂志, 2011, 40 (1) :129-131.

[2]李硕夫, 黄象望, 刘向阳, 等.前路及后路病灶清除术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比较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3) :69-70.

[3]宋晓辉.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23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10) :34-34.

[4]王文胜.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融合器植入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7 (36) :41-42.

[5]王林峰, 申勇, 丁文元, 等.腰椎结核的一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内固定术[J].中华骨科杂志, 2014, 34 (2) :137-142.

[6]穆哈买提, 杨波, 王雷, 等.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J].中国医药, 2012, 7 (12) :1566-1567.

[7]张嘉利, 李大伟, 马远征, 等.多节段胸腰椎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防痨杂志, 2013, 35 (5) :305-308.

植骨融合术疗效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7例, 男11例, 女6例, 年龄32~68岁, 平均47.2岁。均为颈椎间盘突出症, 其中15例为单节段间盘突出, 2例多节段间盘突出。术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双手感觉运动障碍, 胸腹部束带感。术前行CT、MRI检查确诊颈椎间盘突出, 并确定责任间盘。

2 围手术期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颈椎手术难度高风险大, 患者及家属往往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情况, 担心术后疗效不佳, 有生命危险, 害怕术后瘫痪。术前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以及具体情况,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讲解手术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方案, 说明现在的疾病情况以及行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可靠性, 介绍手术医师的技术能力和本院设施, 还可以介绍相同疾病的术后患者, 加强患者顺利完成手术的信心和安全感,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2.1.2 食管气管推移训练

术中为了暴露术野、显露椎体, 需要将气管食管牵拉至一旁。术中牵拉气管、食管, 容易引起术后患者恶心不适。为了增强手术耐受性, 防止牵拉损伤气管食管, 术前可以指导患者进行气管、食管推移训练。方法:术前3~5d开始, 指导患者本人或家属用2~4指在准备手术一侧将气管和食管向非手术一侧推移, 将其推移过中线为止。开始时, 每次持续10~15min, 然后逐渐增加为30~60min, 每日3~4次[2]。

2.2 术后护理

2.2.1 密切观察病情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给予心电血氧血压监测。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变化, 这是因为术后容易出现喉头水肿、脊髓损伤、植骨块脱落压迫气管、血肿压迫气管等情况导致窒息或入睡后呼吸抑制。若出现上述情况, 应当立即同时医师, 给予有效处理。保持引流管通畅, 观察引流液量、性质。若每日引流量>400m L, 颜色鲜红, 应告知医师处理。待日引流量<50m L后, 可遵医嘱拔除引流管。

2.2.2 体位护理

颈椎活动时, 在椎体和植骨块之间产生剪切力, 容易使植骨块移动脱落, 导致压迫气管或者脊髓。因此需要限制颈部活动, 注意保护颈部。术后患者返回病房时, 需多人搬运, 有人托住头颈部, 保持头颈躯干一致, 防止颈部转动。术后2d后, 病情允许情况下, 可以佩戴颈托下床活动。嘱咐患者活动前必须先将颈托戴好, 起床时头颈部不要用力。

2.2.3 呼吸道护理

颈椎手术后7d为脊髓水肿期, 4~5d为水肿高峰期[3], 此时应特别加强呼吸道护理。注意保持病房整洁, 空气清新。鼓励患者多做深呼吸、咳嗽咳痰, 以此来预防肺部感染。对于有痰不易咳出的患者, 可以给予雾化吸入, 辅助吸痰治疗。若出现不伴有颈部肿胀的憋气、呼吸急促, 可能出现喉头水肿, 应加强雾化吸入和吸氧。若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绀, 应立即通知医师, 给予气管插管。

2.2.4 饮食护理

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 术后容易出现吞咽困难, 吞咽疼痛。术后禁食水6h后, 可以进食少量流质食物。然后根据颈部肿胀程度, 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术后需要加强营养, 提高蛋白、维生素摄入量, 多饮水, 忌食用辛辣刺激食物。

2.2.5 功能锻炼

术后2日指导患者和家属对肢体和关节做主动或被动活动, 逐渐增加强度。恢复期间逐渐增加肌力训练, 促进各肌群恢复。鼓励患者主动进行训练, 可以促进全身肢体功能的恢复, 对于术前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更为重要。

2.2.6 出院指导

出院时, 嘱咐患者急需佩戴颈托3个月, 注意保护颈部, 避免颈部震动或扭曲, 防止颈部过度运动导致植骨块脱落。出院后继续功能锻炼, 增加肢体活动能力, 颈椎稳定性。功能锻炼时应循序渐进, 注意安全, 避免从事激烈的体育运动。术后定期复查, 检查植骨融合情况以及内固定情况。

3 讨论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是目前治疗多种颈椎疾病的有效方法, 手术部位解剖复杂, 邻近很多重要器官, 因此围手术期的护理就显得格外重要。认真做好术前准备、加强术后护理, 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同时优秀的围手术期护理也能够减轻患者负担, 加速患者康复。

摘要:目的 观察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以及其效果。方法 对自2005年至2008年间我院收治的17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其从术前心理护理、适应性训练、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功能锻炼及出院指导等多方面进行护理。结果 17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伤口均Ⅰ期愈合, 无并发症发生, 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认真做好术前准备、加强术后护理, 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同时优秀的围手术期护理也能够减轻患者负担, 加速患者康复, 对于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颈椎前路手术,植骨融合,护理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53-554.

[2]刘翠莲.42例颈椎前路钛网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15) :63-64.

植骨融合术疗效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2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44例, 女38例;年龄22~74岁, 平均年龄 (48.9±2.5) 岁。颈椎病类型:神经根型27例, 交感神经型10例, 脊髓型33例, 椎动脉型12例。

1.2 手术方法

于颈前右侧行切口, 将颈前内脏鞘和血管鞘分离, 至显露椎体, 使用C型臂X线机定位需减压的节段, 在该节段的上下椎体之间拧入撑开器螺钉, 利用撑开器撑开节段的上下椎体, 从而恢复椎间隙高度以及颈椎原来的生理曲度, 切开前纵韧带, 切除椎间盘。若要行全切除术, 需要纵行开槽以达到减压的目的, 在两侧颈长肌内侧缘1~2cm和相邻椎间盘直至后纵韧带表面开槽, 如果后韧带骨化或增生, 则采用后纵韧带钩开小口, 钝性分离硬模, 之后长冲式咬骨钳切除, 扩大纵行骨槽, 四周底边骨质作潜行减压。量骨槽长度, 修剪钛网, 内腔填充减压时的碎骨, 将钛网植入减压槽内。完成后放置钢板、负压引流管, 最后缝合伤口[1]。

1.3 观察指标

结合患者性别、年龄、融合节段数、JOA评分[2]、D值[3]等指标, 评价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将椎间隙变窄及椎体前缘骨赘形成作为退变依据, 判定患者相应节段退变情况, 最终确定相应节段退变评分, 其中, 1分无退变, 1分轻微退变, 2分中度退变, 3分重度退变[4]。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 ,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院收治的82例患者, 21例 (25.6%) 行融合术后出现邻近节段的退变, 其中, 1节段退变6例, 2节段退变12例, 3节段退变3例。根据节段退变评分:1分9例, 2分11例, 3分1例。根据患者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 82例患者分为退变组32例, 无退变组50例,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D值变化情况。见表1。

由上表可知,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与无退变组相比, 退变组患者术前、术后D值均偏小, 说明颈椎前凸程度邻近节段退变组相对于无退变组偏小;两组患者术后D值与术前相比, 均偏大, 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及其严重程度与影像结果有一定的关系[5], 然而, 影像学检查出存在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临床则表现不明显。据相关文献报道, 术后随访影像学结果显示邻近节段退变高达55.0%左右, 而临床表现为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为8.5%左右。临床治疗颈椎病常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然而, 医学研究对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椎体邻近节段退变情况及伴随的并发症发生原因无明确的定论。李超[5]等认为邻近节段生物力学的改变是邻近节段退变的主要原因。颈椎前路检验融合术使得融合节段生物生理曲度及运动异于常态, 同时重新分配了颈椎活动度, 这使得邻近节段的活动度有了较大的变化, 使较多的形变量集中在椎体的上下端, 而最终致使没有融合节段的应力集中和运动载荷增加, 此时, 若邻近椎间盘发生稍微的退变[6], 融合术更加速了患者椎间盘退变的发生。Fuller等做了相关的生物力学实验, 通过位移控制验证邻近节段运动范围增加的原因。本文研究发现, D值即颈椎前凸程度是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影响邻近节段退变的主要因素, 患者的性别、年龄、JOA评分等对邻近节段退变均无明显影响, 与无退变组患者相比, 退变组患者术前和术后颈椎前凸程度均较小, 而且手术后颈椎前凸恢复效果也甚微, 这可能导致邻近节段的应力和活动度增加, 从而出现邻近节段的退变。本文研究表明,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偏高, 临床应给予足够重视。

摘要:目的 分析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术后邻近关节退变情况将其分为退变组和无退变组,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各项观察指标。结果 21例 (25.6%) 患者术后出现邻近节段退变, 根据其退变程度评分标准, 其中, 1分9例, 2分11例, 3分1例;经过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后, 与无退变组相比, 退变组D值明显偏低, 两者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偏高, 临床应给予足够重视。

关键词: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邻近节段,退变

参考文献

[1]楼永坚.颈椎病手术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 2012, 18 (20) :3421-3422.

[2]宋鑫, 吴德升.颈椎人工椎间盘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08, 5 (2) :30-32.

[3]邓志龙, 张晓星, 王令.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 2011, 13 (6) :507-509.

[4]田大胜, 荆珏华, 申才良.颈椎内固定对相邻节段经键盘及锥间关节应力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J].临床骨科杂志, 2010, 13 (4) :454-456.

[5]李超, 阮狄克, 徐成.颈椎前路融合对相邻节段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短期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8, 18 (1) :28-31.

上一篇:肝移植患者下一篇:解读我国高校导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