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融合(共12篇)
资源融合 篇1
1 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发展的意义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源于计算机、通讯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 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手段, 电子资源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研活动的主要信息资源之一, 网络信息资源给我们高校教师科研带来极大便利。为此, 一方面我们需要网络提供大量丰富的信息, 另一方面又需要对大量信息进行甄别、检索、融合利用, 这就需要我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融合发展问题进行探究, 使我们能快速地、高效地对信息融合发展利用。高校科研人员科研任务大, 信息来源主要是通过网络来源, 但网络信息资源就目前现状来说, 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资源分散、无序;二是资源缺乏有效组织管理;三是检准率较低;四是缺乏深层次的开发。我们应该针对科研中同一课题进行统一管理, 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积极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对信息资源合理的有效地融合利用, 才能带来真正有序的信息空间, 才能实现信息资源有效利用的最大化。面对内容多样化, 形式多元化的网络信息资源,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进行融合, 提供有效服务, 将零散的、隐形的知识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系统的、显性的知识, 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利用方法
对信息资源的融合利用, 是将题目课题相近的, 把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 并利用检索平台把无序的资源变为有序, 是对信息资源步进行深度加工, 通过一定的检索技术及软件支持在用户检索平台上实现有机集成融合利用, 使用户更方便, 它包含了信息采集、组织、加工以及服务等过程。具体操作如下:
(1) 首先以目前高校网络环境为前提, 结合情报学、文献信息检索学, 以万方、维普、知网为操作平台, 分析网络信息资源的融合条件, 讨论融合后的发展机制。主要针对传统的信息检索服务, 提出在网络环境下对网络信息资源整合服务及提高质量服务的问题。
(2) 高校资源融合具体以某一题目为例, 从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处理、整合等方面来具体分析, 分别以结构化、系统化的阐述, 找出问题的关键, 从中分析出融合服务平台、技术及系统设计、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框架。
(3) 高校应该具体操作在某一软件的基础之上, 建立信息资源的融合、集成服务的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利用该软件的窗口、菜单深入完整地对可利用的资源, 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入口, 清晰明了的服务流程以及集成化服务机制, 实现用户从查询、操作、融合分析的一站式信息服务。
(4) 高校网络信息的融合发展问题, 从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 到高校网络环境下资源的融合利用的业务进程, 明确融合后发展存在的难点和风险, 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规范与标准, 并提出相关的保障机制。
具体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2.1 表面链接法
表面链接法就是在高校网络环境下在同一网站对同一题目创建所有信息源的地址链接, 并根据一定标准将和题目相关的进行网络链接。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的融合主要是针对同一信息源进行的, 对同一信息源提供的相关的逻辑组织和标引。即利用多种逻辑主线把同一题目的信息源串接起来, 方便用户快速定位到相关的目标资源。其实现的技术和方法都比较简单, 它是同一题目信息资源整合的初级形态, 对此题目的信息系统的内容和检索层面并没有深层触及。融合后新形成的此题目的信息源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拥有了同一界面, 但它并不储存相对各自独立信息系统的实际内容, 而只是对此题目的信息系统的地址做简单的链接。相对来说, 表面链接法是有其局限性的。
2.2 软件技术法
为解决表面链接法局限性所带来的问题, 我们又采用了软件技术法。所谓软件技术法, 即通过一个检索入口将与题目或课题相关的信息通过软件的操作集中在一个专题数据库中统一获取信息资源数据, 在提供软件的统一的操作界面对信息资源实现互访, 来实现高校信息资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该软件位于客户和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之上, 管理计算机资源和网络通信。高校图书馆常常利用软件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融合, 比如:文献管理软件介绍——Note Express, 通过建立专题数据库来集中管理相似或相同的信息资源, 可以实现把万方数据平台、维普以及知网中的相类似的信息资源集中Note Express所建立的专题数据库中, 利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跨库检索, 还可以把一些优秀的搜索引擎集中起来实现扩大整合范围、深化整合功能, 现在好多高校已经尝试并推广使用。该软件技术法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信息资源对象的原始数据, 而是通过相关软件菜单的操作检索数据接口进行信息资源互操作, 通过建立相关的链接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同管理和共享。在高校科研工作者具体操作过程中, 由于涉及到该软件的使用问题, 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还需要对软件继续培训操作, 同时每一个软件的使用都有其局限性, 这需要日后逐步完善推广。
各高等院校目前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开展网络信息资源的融合, 应当以表面链接法为主导, 结合当前软件技术并进, 两种方法看似相近, 实则不同。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 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应以数字图书馆为引领, 根据所研究课题的方向选择遵循不同的融合方案, 信息资源应根据现有条件采用不同的整合方法, 既要学会的方法融合信息资源, 又要利用软件技术来实现专题数据库的整合方式, 多种方法, 灵活运用, 既节省时间, 又方便快捷, 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3 高校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发展前景
高校网络信息资源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 随着高校科研工作的深入,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开发与应用, 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的融合将会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特别是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日益发展, 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融合要求会越来越高。目前高校构建的信息资源融合系统比较偏重于资源的集成与整合, 对融合软件的培训和使用正在进行, 但由于用户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对未来个性化用户需求的融合系统将成为未来趋势。它的服务方式从单一服务转向多元服务, 由被动转向主动, 由专一转向综合, 融合目标不再是为了解决单个高校科研的检索需求, 而是主动的推送服务与主动知识检索服务。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融合发展问题, 国内外研究学者从不同角度各个方向对此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国内学者刘水养指出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应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 通过多种不同模式的融合利用、高效地进行, 使得网络信息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从而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李颖认为要研究用户需求, 建立全国性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协调机构, 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及法律保障机制。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的融合发展问题是一个长久的问题, 但同时也是指日可待的问题,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高校网络信息资源融合系统的发展会越来越完善。相关专家学者通过考察网络信息资源的融合利用的研究现状, 高校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融合和有效的开发利用是目前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也是一个几袋解决的问题。国内诸多专家学者对高校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利用优化配置的内涵、原则、措施等内容行了分析, 他们对基于高校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都十分认同, 对未来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的融合利用, 它的发展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
4 总结
本论文在借鉴国内外各界对高校科研工作者在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融合发展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我国的研究现状和用户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融合发展的需求, 探究高校网络环境下的资源整合方法, 并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的相互融合利用是在高校网络环境下对相似或相近的信息资源的一次归纳整理, 使之能够有效快速地服务于广大科研工作人员, 缩短了查找相关资料的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这对高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信息检索及高校图书馆都有很大帮助, 同时对政府上网工程和政府门户网站、电子政务的建设也很重要, 各个阶层的人们需要一种能够统一简单、方便、易操作的界面, 融合后的信息资源, 需要组织内部应用系统资源和外部互联网资源, 随需随地地满足每一个个体的使用需求, 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更加科学、更加完备、功能更加强大的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系统, 不但是高校广大科研工作人员需要的, 也是整个社会发展所必须的。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网络信息资源融合的必要性意义, 指出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利用的主要思路, 并从三个方面说明网络信息资源的融合方法, 并对融合后的资源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最后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融合进行了总结, 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努力目标。
关键词:信息资源,融合,网络信息
参考文献
[1]范青霞.网络信息资源整合优化策略新探[J].情报探索, 2009 (06) :59-60.
[2]彭风兰, 朱长菊.论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9 (02) :21-23.
[3]何蕾.Web信息资源整合系统的技术研究及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4 (02) .
[4]傅丽君.数字信息资源的整合研究[J].科技资讯, 2005 (11) .
[5]毕强等.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6]马大川, 杨红平.信息资源的集成整合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 (03) .
[7]彭洁, 赵辉, 齐娜.Peng Jie.Zhao Hui.Qi Na信息资源整合技术初探[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08, 40 (1) .
[8]金燕.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现代情报, 2007, 27 (7) .
[9]卞丽.我国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06 (08) .
资源融合 篇2
摘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都是员工,如何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共同需要探讨的问题。基于此,文章从不同角度针对怎样才能在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了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为同行业人士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有了新的内涵,在原有内容基础上有了新的拓展,社会经济、企业管理等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开始出发,在管理工作中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与企业文化价值取向相契合。
一、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不管任何规模任何行业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大企业均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投入了很多精力,石油企业也是如此。然而当前石油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中却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够
当前大部分企业领导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并不深刻,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由于受到自身觉悟的限制,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对思想政治工作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偏颇,人们已经习惯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繁琐的、程序化的工作感到厌倦,管理者将多数经理放在了管理制度的制定上,思想政治工作明显滞后。
2.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
虽然当前一些石油企业会定期组织员工展开思想政治工作,但是大部分仅限于政工部门的职工,根本没有落实到日常管理和培训工作中,从整体上来看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俨然成了走过场,对于员工思想觉悟的提升起不到丝毫效果。
3.未明确思想政治岗位职责
当前我国石油企业在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根本没有指出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岗位职责,即使一些企业将其写进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多数情况下也是含糊不清的。此外,当前多数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水平都不高,没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经常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
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路径
石油企业与一般企业不同,尤其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已经非常紧迫。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存在一定的系统性特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在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不管任何规模任何行业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大企业均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投入了很多精力,石油企业也是如此。然而当前石油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中却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作机制中来
当前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盛行“一岗双责”,这是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上的一种提升,在这种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仅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同时在执行具体工作的过程中也应该做到尽职尽责。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将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到考核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形成明确的`奖惩机制,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证管理人员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推动,同时还能对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起到巩固性作用。
3.将人力资源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企业员工是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二者的目标可以对员工热情起到激发性作用,将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发挥出来,从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二者的契合点上,应明确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工作思路,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首先启动“事前”的思维,提前将员工的思想动员工作做好,使企业员工及时了解事项的推进过程,减少事项实施以后员工产生的抵触性心理;在“事中”环节,应利用思想政治工作针对不同方面的利益进行协调,以减少对以后工作的影响;在“事后”环节中,大部分都与利益调整相关,因此必须将思想工作做好,对管理成果起到巩固性作用,最终使人力资源改革的目标得到实现。
三、结语
总而言之,石油企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在石油企业中积极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满足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内部企业发展的需要。要想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就必须清晰的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二者的契合点,科学认识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企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解决办法,最终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
参考文献
[1]杨晓峰.关于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4,(8):152-153.
[2]高星,朱权.人力资源管理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30):135-137.
[3]杜静杰.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看煤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东方企业文化,2012,(24):117-118.
资源融合 篇3
一、精用“教材”资源,营构英语教学的“效”度空间
伴随着教学思考的日趋理性,怎样精用教材资源,才能实现其价值功能的最优化,进而提升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呢?
1.研读“文本结构”,回归英语教学的“文本性”
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各地出版和发行了适合本地区的小学英语教材。同时,不少出版社还引进或改编了国外的小学英语教材,以逐渐完善编写的小学英语教材。但是,无论何种版本的教材,其编写均有一个亮点引人注目,那便是突出了英语教学的文本性。
PEP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话题,课时的分配呈开放式,内容的选择呈多纬度。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以有的放矢,让文本创新出更多的文本。例如,在教学PEP第一册Animals这一单元时,考虑到这是本册书的最后一个单元,学生又比较喜欢表演和合作,于是就设计了故事教学“Rabbit& Tortoise”,把整册书中的重点句型串联起来,让学生在熟悉的语境中表演故事。
2.变换“呈现方式”,增强英语教学的“自主性”
每套教材的编写都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都融入了编写者的思想和意图。应该说新教材的编写体例给英语教学理想课堂的最终构建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行为支点。然而,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起点、学校地域的不同现状,教材的呈现方式应在课堂现场灵动变换,真正把教材内容转化成自主探究的學习资源。
笔者在使用英语教材时,发现教材对于英语能力较强的孩子来说词汇量偏少,句型安排不太系统。笔者就融合其他教材的一些特点,加入了一些学生喜欢的词汇和小诗。教材中有些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学起来吃不透,为了让教材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笔者经常删换课文中的一些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贴近他们生活的情境,这样,学生学起来更容易些。
二、提炼“生活”资源,扩张英语教学的“信”度空间
在使用PEP小学英语教材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课本中的不少抽象性、陈述性的知识都只是用简单的一两个句子一带而过。倘若教师对这些知识只是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对此只能是机械地记忆,达不到体验理解,更不要说在生活中灵活运用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要把目光仅仅停留在作为事实和结论的知识上,而是深入地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生活资源,并把它们与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所以说,“生活”资源也是英语教学赖以依托的重要资源。
1.重现“生活场景”,突出英语教学的“现实性”
在课堂教学的适当时机,巧妙介入“生活场景”,能有效地缩短学生主体与知识客体之间的原有距离,促进学生主体对知识客体的认知建构和情感接纳,同时也能侧面闪现英语学习的现实意味。需要注意的是,进入课堂的“生活场景”必须紧扣知识属性,据此展开的教学活动也必须围绕英语本质,保证在“生活化对话”中突出“英语化思考”。
采取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能激发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结合四个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和谈一谈自己和他人的旅行计划,紧密结合生活交际, 锻炼了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2.激活“生活经验”,彰显英语教学的“体验性”
在学习颜色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并制作自己的班旗,涂上颜色,最后选出最受欢迎的设计作为本班班旗;学习房间名称时,可以先让学生查阅各个时期、各个年代、各个国家的房屋构造,做一名房屋设计师,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效果图,并用英语介绍自己的设计;学习There be…句型时,可以让学生设计和装饰理想中的教室,可以是怪异的形状,可以是超前的设计;学习表示健康的用语后,可以让学生设计几幅健康宣传画,并为每幅画写一句精炼的宣传语,评选出几句最佳宣传语贴在校内或者社区里。
在这些活动中,最明显的共同点就是开了扩视野的那扇“窗”活动中,营造了学习体验的氛围,学生兴趣盎然,从而引发了体验欲望,求知的本能带领着他们学习、思考,实践丰富了个体。
三、接纳“文化”资源,累积英语教学的“厚”度空间
多少年来,英语课堂一直都是“单词”、“语法”、“音标”的代名词。这种现象的逐步形成,与传统的英语教学一味注重知识传递、技能训练,而无情漠视“英语”依托的丰厚社会背景、“英语”蕴涵的鲜活文化背景以及“英语”与人类社会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是分不开的。因此,新理念下的英语教学,应努力挖掘关联英语知识的厚重文化资源,实现英语教学“科学求真”与“人文熏陶”的视界融合。
1.链接“社会文化”,浓郁英语教学的“时代性”
笔者认为,作为立足新理念精神、依附新时期背景的英语教学,理应带着博大包容的人文姿态,去全心眷注时代特质下的社会现实,并精心选择那些蕴涵英语意义、富有思辨价值的社会现象以恰如其分的合理方式呈现于课堂现场,以便引导学生灵活应用英语知识、适度透析社会现实,从中既增长知识、锤炼思维,还能感悟英语的文化内涵,体味现象的社会根源。随着“超级女声”的热播,节目中一个叫“PK”的环节使“PK”这个词家喻户晓了。在英语课堂上,当笔者宣布进行各种形式的比赛时,学生们就纷纷大叫“PK啦!PK啦!”。显然,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了PK这一词,在这里,“PK”具有了社会生命。而这些显形和隐性教学目标的协同达成,均应该归功于教师独具慧眼的资源创生。
资源融合 篇4
构建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模式, 应该根据联合作战条件下航空装备保障资源的需求, 把握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的特点和规律, 本着有利于联合作战航空装备保障力量的整合, 有利于装备保障效能的提高, 有利于装备保障体系的顺畅运行, 有利于各军种航空装备保障力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的原则进行确定。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实现“5个融合”, 即:联合作战各军种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指挥体系融合, 强化保障资源供应的协同能力;联合作战各军种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力量融合, 充分发挥各军种优势, 弥补不实现联合作战各军种航空装备保障信息融合, 为保障资源联合供应决策提供数据基实现联合作战各军种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决策方法融合, 有效提高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联合作战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行动与作战行动融合, 增强保障资源供应的针对性。以上述基本思想为基础, 实现的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模式, 称之为融合式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模式。
融合式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模式采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 将联合作战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各种要素进行系统整合, 通过对航空装备保障资源相关信息的有效处理, 迅速做出决策, 并将供应保障任务和计划下达到相关单位, 进行精确的指挥控制和协调, 为顺利完成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任务奠定基础。通过该模式, 可将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行动和航空装备作战行动高度融合在一起, 有效整合各军种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力量, 充分发挥各自保障优势, 取长补短, 提高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的科学化、系统化、集约化水平, 达到与联合作战相适应的“快速、准确、高效”的保障目标。
体系结构
体系是模式的基础, 构建融合式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模式, 必须建立完善的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体系:一是要形成能够统一行动的保障资源供应横向协作群, 将各兵种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力量通过模块化编组进行有机整合, 适应联合作战快速出动的要求;二是要建立发达的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信息网, 以便于实时地获取、快速传递、高效处理、保障资源供应信息, 形成各军种互联互通的信息体系;三是建立高效的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指挥机构, 实现保障资源供应指挥控制一体化, 加强供应行动的高度协调统一;四是提供有效的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决策手段, 采用合适的决策方法, 进行科学决策, 形成科学实用的决策方法体系。因此, 融合式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体系结构主要包括: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横向协作群、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辅助决策系统、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指挥机构等四个部分。
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横向协作群。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横向协作群是完成供应保障任务的主体, 包括参与联合作战的海军、空军、陆航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力量, 不同军种保障资源供应力量通过模块化编组, 增强相互之间的联系, 实现不同军种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力量的融合。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横向协作群中的各军种保障力量, 通过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层面的指挥协调, 共同完成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任务, 由此达到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力量融合的目的。
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信息管理系统。随着全军信息管理系统的标准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各军种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信息管理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将大大增强, 信息化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 为互联互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由海军、空军、陆航航空装备保障信息管理系统构成, 主要分系统包括:航材资源信息管理分系统、航空军械资源信息管理分系统、航空维修资源信息管理分系统等。各兵种的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相互链接, 融为一体, 共同完成航空装备保障资源相关信息的管理, 为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提供辅助决策相关信息, 创造“透明”的供应保障态势。
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辅助决策系统。保障资源供应辅助决策系统对提高指挥决策的时限性、准确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主要包括:辅助决策方法库、专家库、数据库、模型库等。辅助决策系统完成航空装备保障资源底数数据的采集、录入、存储, 并根据具体保障资源供应保障任务选用适当的方法, 快速进行同装互保辅助决策, 输出决策结果, 供指挥协调人员参考。
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指挥机构。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指挥机构是供应活动的“大脑”, 属于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的下设机构, 实现供应保障行动与作战行动的融合, 包括战略层、战役层、战术层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指挥机构, 负责对供应活动进行指挥、控制和协调。其中战略层指挥机构由总部相关部门组成, 主要任务是统筹各军种保障资源供应活动, 处理各军种间的关系, 并控制战略层保障资源的供应活动;战役层指挥机构由海军、空军、陆航相关部门联合组成, 负责各军种间沟通协调, 以及战役层保障资源的供应活动;战术层指挥机构由各军种的部队级相关部门构成, 主要任务是接受上级指示, 完成航空部队保障资源供应工作。
运作过程
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横向协作群为供应活动过程中, 及时更新保障资源相关信息, 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在各军种航空装备参与联合作战时, 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指挥机构通过保障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掌握保障资源的部署位置、数量、运输条件情况等信息, 并依据作战方案制定相应的保障资源供应预案;各兵种航空装备保障部队提出资源需求后, 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指挥机构利用于辅助决策系统, 输入各个部队保障资源需求基本信息, 包括需求的位置、时间、种类、数量等参数, 通过辅助决策系统迅速进行供应决策, 形成具体的供应方案;通过一体化指挥平台, 将供应任务下达到相应的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横向协作群;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横向协作群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 根据供应方案, 将保障资源送达所需部队;在资源供应活动过程中, 指挥人员要借助于信息系统对执行情况进行监控, 适时进行控制和调整, 确保供应任务的顺利完成。
模式特点
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指挥机构融入联合作战指挥机构, 形成了作战系统与供应保障系统的一体化格局;不同军种航空装备保障资源指挥机构之间高度协同, 确保了供应行动的协调一致;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计划制定及实施控制, 由航空装备保障资源指挥机构负责, 计划权和供应权一致, 形成了权责一体格局, 有利于各方实施计划、整体联动。
联合作战时, 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均由融合后的航空装备保障资源指挥机构负责, 不同军种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力量之间便于沟通与联系, 克服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 有利于集中力量、发挥优势、突出保障重点。
融合式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模式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的支撑能力, 在不同军种之间形成了“透明”的供应保障态势, 有助于利用适当的决策方法, 进行快速、准确决策, 有效提高供应的反应速度, 对联合作战战场态势变化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
融合式航空装备保障资源供应模式, 打破了兵种间壁垒, 有效整合各兵种供应力量, 通过信息系统和辅助决策系统的有力支撑, 能够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保障方案, 可极大地提升供应效率。
资源融合 篇5
边缘文化:一种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资源
边缘文化是多元文化或复合文化中新的研究领域.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边缘文化不是多种文化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一种新的文化的.组合方式或新的文化体系.边缘文化所具有的文化行为领域扩张、文化转换及创新等功能是我们构思特定文化域文化战略的主要依据.构思这种文化战略,在我国的朝鲜族社会、内蒙蒙古族社会等跨境民族区域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作 者:金强一 Jin Qiangyi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延吉,133002刊 名:东疆学刊英文刊名:DONGJIANG JOURNAL年,卷(期):26(4)分类号:G0关键词:边缘文化 文化资源 边缘文化区域 文化战略
资源融合 篇6
一、利用“三网融合”平台,置身名校名师真实课堂
利用“三网融合”平台,开展远程实时双向可视互动课堂教学。作为“三网融合”实验学校,我们与广东省实验中学(下简称省实)开展了远程实时双向可视互动课堂教学活动,把省实的课堂教学实时传输到我校,我校的师生就可以在三网融合教育应用室与省实同步上课,双向可视互动交流。我们还可以利用这套系统的自动录播功能,无需工作人员进入课室现场录制,而是在校园网覆盖范围内的任何一台电脑上远程控制操作,高质量地录制全部课堂内容,供其它班的学生和老师在另外时间共享。在观摩名校名师真实的课堂前,双方教师预先相互交流所授课程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预想达到的目标、约定上课时间、提供我校所听课班级及学生的名册给对方学校,以便进行师生课堂活动。我校的师生不用走出校门,在学校的三网融合教育应用室就可以通过不断进行场景画面的切换,彼此都可以耳闻目睹名校名师的上课状态,授课教师可以同时关注、点拨、引导双方的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我们的学生不仅可以接受对方老师的提问,还可以和他们的学生互动。通过“三网融合”平台,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使大部分学生受惠,虽然在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学习,但还是可以置身名校名师的真实课堂,除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领略名师的上课模式,接受他们全新的教学理念,感受他们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过程中也感受着幸福。
二、利用“三网融合”平台,牵手市内兄弟学校
我校作为云浮市内重点中学,对推动市内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带动兄弟学校提升教育质量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利用“三网融合”平台,推荐我校的名师向市内兄弟学校传输实时可视互动课。传输实时可视互动课前,授课教师认真听取对方学校的建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对方的实际需求,在探讨、合作、交流中备课。在传输实时可视互动课过程中,授课教师要起到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把优质的教育资源真正运用到教学中,给对方教师的教学理念注入鲜活的东西,展示给对方同学的是更先进的学习方式方法。在传输实时可视互动课后,双方师生相互进行教学反馈,推广成功的经验,跟踪服务,使优质教育资源的推广走向深入。我校现已向新兴县惠能中学传输了数十节实时双向可视互动课。在这项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双方师生的收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对源头学校的授课教师来说,因为自己的课要起到一个示范、引领的作用,从而促进自己认真学习,快速成长。
2. 对终端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向往名校名师的梦想在这里得以实现,亲身聆听名师的课,亲眼目睹名校学生的上课行为,言谈举止,对方学校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这些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他们对文化的感知和吸收。
3. 对终端学校的老师来说起到了一个标杆作用。因为学生会把双方教师所上的课进行对比,这种对比推动着教师要学习、反思、实践、改进、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以适应信息化时代下学生的需求。
4. 对终端学校的整体优化注入新活力。学生们被名校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积极礼貌的课堂行为、整齐划一的仪容仪表、明亮干净的学习环境等潜移默化,因为自己能与名校的师生共同享受同一节课而感到自豪,渴望着努力着成为其中的一员。
三、利用“三网融合”平台,实现远程双向可视互动教研
21世纪的教育是信息化的教育,网络的迅速发展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和生存空间,也获得了教育界的热情接纳。我校处在经济后发的地区,信息相对闭塞,优质教育资源匮乏,这些使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外出学习调研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今,我们利用“三网融合”网络平台的优势,实现了远程双向可视互动教研活动。2011年10月,在我校三网融合教育应用室进行了初一政治课“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我校和珠海九中均派出本地的名师进行了上课、议课和专题讲座等活动。发挥“三网融合”的网络优势,利用远程可视互动系统,把这次研讨活动进行了全程实时播放,全市的政治科教师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参与了这次教研活动,提升了优秀教育资源共享的实效,创新了教研模式,推动教研水平跃上新台阶。同时克服了因工作繁忙而无法外出学习的困难。
资源融合 篇7
1 企业文化中儒家资源的话语重构
对儒家文化最大的误读, 莫过于所谓儒家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支撑, 维护的是官本位体系, 与现代社会平等、独立、自由、民主等理念格格不入。造成这一重大误读的原因, 追本溯源, 可以到《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 臣臣;父父, 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虽有粟, 吾得而食诸?’”[1]
传统的解读是, 孔子强烈要求保持等级制度。受此影响, 企业中也形成了严重的官本位思想, 一切惟领导是从, 领导是万能的, 下级要绝对服从上级意见。从而使得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在国际上大打折扣, 不少在国内无限风光的中央企业在“走出去”的国际化进程中, 处心积虑淡化中央企业色彩, 这实在是个奇怪的现象。
其实, 这是从根本上对孔子原意的误读。“君君, 臣臣”既可以理解为君主要有君主的尊崇, 臣子要有臣子的谦卑, 下级对上级绝对服从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君主要有君主的责任, 臣子要有臣子的担当, 各阶层各尽其责, 和谐共处。毫无疑问, 孔子的本意正是如此。我们之所以将其理解为前者, 乃是因为齐景公的答复:“善哉!信如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虽有粟, 吾得而食诸?”
《论语》中关于齐景公的答复, 只是一个对话场面的实录, 并不代表孔子本人的意思, 齐景公本人是靠投机取巧做上了国君, 因此自然特别强调其政权的合法性。这样, 关于他竭力维持等级制度的答复就不难理解。其实, 孔子的本意, 可见于《论语·八佾》:
“定公问曰:‘君使臣, 臣事君, 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2]
孟子对孔子的这一主张有更为深入地解释: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 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3]
也就是说, 君主之间的关系, 并不是凭空产生, 而是一种平衡制约的关系。之所以有君有臣, 互敬互爱, 乃是朝着将国家共同治理好的目标。没有哪一位是超出平衡制约之外, 可以指挥一切、为所欲为的。否则, 难免成为民众所共弃的“独夫”, 人皆可以诛之。
之所以要对儒家关于等级观念进行话语重构, 是由于“官本位”思想实在是制约我们进一步改革的一大障碍, 也是具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构的一大掣肘。西方学者及民众对中国形象了解不深刻, 往往需要借助中国学者和中国官方对中国形象的阐释和推介进行选择性接受, 形成国际通行的话语体系;而我们自身对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形象就有误读, 以讹传讹, 就难免更加欲速则不达。因此,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 需要时时注意解读、提炼和完善自身文化体系, 展示独具一格的企业魅力, 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标杆的企业文化, 不能人云亦云, 更不能数典忘祖。
2 企业国际化与儒家文化融合
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必然要面对企业文化的国际化挑战。如何既能保持自我传统文化特色, 又能融入普世价值, 甚至影响、引领国际间业内企业文化, 成为航标和灯塔, 这需要一定的智慧和创造力。
儒家最重视的境界就是“仁”, 而作为最基本的“仁”的要求, 就是“爱人”, 并被引申为儒家资源中的重要思想——“民本思想”, 其核心即“以人为本”。
但是, 正如上述所指出, 我们对儒家文化的理解, 往往有着误读和反差。“以人为本”在儒家话语系统中, 是如何诠释的呢?
孟子云:“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4]
儒家传统资源中所谓的“以人为本”, 强调一种群体性而相对忽略个体独立性。而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社会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则有所不同。西方深受18世纪以来启蒙思想的影响, 他们提及的“人”, 首先是individual, 或human, 而不是我们想当然的people。Individual和human, 是指作为个体从神权和王权中解放出来, 有了独立意识和自我尊严。所以, 西方理解的“以人为本”, 首先是平等观念和尊重个性。在这一点上, 似乎儒家文化并没有明显的相关资源。但这并不妨碍中国企业文化的国际化进程。因为文化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对各方面可以去伪存真地接受。
相同的提法, 不同的理解。就需要既深谙传统文化, 又熟知国际惯例的企业文化人员根据本企业的实际, 对此概念的内涵进行进一步界定, 使得企业文化更具有内涵性和包容性。
3 美美与共:具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费孝通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5]对于企业文化来说, 这一原则同样十分适用。
相对于西方以公平竞争为主的强势企业文化, 和日韩东南亚以忠诚为主的柔性企业文化, 我国企业应构建哪种独特的企业文化, 并且得到国际的认可和推崇呢?
笔者以为, 首先, 需要正视和重视我国传统文化资源, 特别是占据主体地位的儒家文化资源, 从中找出具有永恒性、普遍性的价值准则。只有重视传统, 立足传统, 才能使企业文化有更为强大的文化支撑和后盾。
其次, 要正确解读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虽然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断裂、有缺失, 但通过不断地学习和选择, 以积极、负责的态度正确解读儒家文化, 重新建构相应的话语权, 才能为企业文化注入纯正的内涵和不竭的动力。
再次, 注重企业文化中传统术语与国际的对接, 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既要深谙传统文化, 又要熟知国际惯例的企业, 才能使本企业的企业文化既具有民族性、独特性, 又具有国际性、普遍性。才有可能得到国际的认可和推崇, 建构成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许许多多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在自身不断持续发展壮大的同时, 注重自身企业文化, 汲取传统文化营养, 对比国际同类企业文化, 不断完善自身文化体系, 真正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软实力来抓, 而不仅仅停在口头和书面上。将现场行为规范运作推行至基层每个场地、每位员工, 逐步实现企业精神理念与生产经营活动的融合, 逐步消除倡导文化与实际行为的偏差。[6]当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企业作为业内标杆卓然屹立在国际商界之时, 即中国国家形象与软实力达到国际一流之日。
参考文献
[1][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 1985:271.
[2][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 1985:62.
[3][清]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 1985:322.
[4][清]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 1985:573.
[5]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收入《费孝通在2003》[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探索 篇8
关键词:军民融合,财力资源,配置
纵观人类的经济和国防建设发展史,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早在古代, 我国的先贤们就提出了“富国强兵”的思想。富国与强军, 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基本条件, 是国家崛起的两大支柱。强军是富国的安全保障;富国是强军的物质基础。我国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的探索与实践, 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一、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发展, 是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的基础和保障,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 大大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否则, 融合就没有“母体”, 就会失去“依托”, 财力资源配置也将失去根基。
二、必须把提高财力资源配置效益、节约资源作为一个重要指导方针贯穿于经济和国防建设的方方面面
财力资源配置是军民融合式发展制度变迁的基线, 军民融合式发展到底如何发展取决于财力资源如何配置。贯穿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的一个基本理念, 就是要以更少、更合理的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 做到一笔投资, 两笔或多笔收益。因此, 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 就要牢固树立“效益意识”, 把统筹配置财力资源、节约建设资金、提高质量效益作为重要指导方针。只有做好“融合”的文章, 统筹配置财力、节约资源、提高效益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才能真正转变为“质量效能型”建设。
三、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法律制度是约束和监督人治、克服统治者的有限理性、帮助制度变迁节约成本的有效武器。法律制度本身是最强硬的制度, 它的作用是给人们的行为和活动范围制定一个框架, 使人们的行为趋向于一致性, 避免一方利益过度要求而对别人的利益构成侵害。它能够缓解和裁决人们利益冲突, 使得相互抗衡的各方在可共同接受的成本基础上达成妥协, 尽可能满足更多人的福利和效用, 避免人为造成的制度不足和制度过剩。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对军民融合式发展最直接的作用是可以把握住作为财力资源一级独立配置主体的军工企业或地方教育机构等的财力资源配置方向, 以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帕累托改进。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早就制定出了相关法律, 如在《国防工业技术转轨、再投资和过渡法》中明确提出依法推进军民一体化。具体而言, 应在以下几方面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国防科工领域, 完善准入许可制度、保密制度、投资制度、计量、标准化制度、产品认证制度、军代表验收制度, 尽快给予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的合法身份, 制订《国防采购法》和《国防科研生产法》;制订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实施办法》相配套的具体规范、具体标准, 如武器装备生产合同、科研合同、质量管理及监督程序;制订“利用民用高技术提升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能力”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现有的军品知识产权保护法规, 允许涉及军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适当分离;修改税法, 避免参与军品生产的民营企业双重纳税等。在军事人才培养领域, 继续推进和完善国防生培养制度, 制订《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 借助国民教育优势, 通过联合科研、携手培养等方法, 尽快形成人才培养军民融合的局面。在军事保障领域, 制订《依托地方产业进行军队保障的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 从制度层面解决保障资源分散等、保障机构重叠问题, 充分开发社会潜力。
四、加强意识形态的认同
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团体关于世界的信念, 是一个团体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思想、认识、价值、信仰、道德等所组成的非正式制度安排, 反映了社会团体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取向。目前, 对于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 一些陈腐观念已经或正在严重其发展, 这要求我们要摒弃陈腐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可以通过在军地多方位地组织学习、教育、宣传, 整合社会成员对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合理性的信仰。特别是在初期, 新制度所能带来的好处并不一定及时显现出来, 和旧制度比较时, 难以形成比较优势, 此时, 意识形态的作用能使人们形成一定的预期利益, 并相信新制度比旧制度优越, 从而赢得对它的支持, 起到保护新制度, 改变各级财力资源配置主体配置观念的作用。除此之外, 我们还应充分学习、吸收国外“军民一体化”、“以军带民”等进步思想, 减少改革摩擦、降低制度变迁成本, 顺利完成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机制的构建, 从而优化我国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的进程, 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宏强, 陈聪, 张洪瑞.抓住军民融合的关节点[J].中国国防报, 2008 (1) .
资源融合 篇9
一、激趣诱发阅读兴趣
利用课外课程资源也要选准最佳契机, 要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熏陶中交融, 在教学中用得恰到好处。课前精心引入一些课外课程资源, 激趣诱发阅读兴致,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 在导入新课时, 首先在大屏幕上播放一段视频:天游峰独出群峰, 云雾弥漫, 山巅四周有诸名峰拱卫, 三面有九曲溪环绕, 武夷山全景尽收眼底, 游人流连忘返。看完视频, 教师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学生众说纷纭。当教师告诉学生这是福建省武夷山第一胜地———天游峰时, 学生发出了阵阵赞叹声。随即引入课题:作者为什么不去描写如诗如画的天游峰美景, 却唯独描写一位再普通不过的扫路人呢?此时学生阅读兴致盎然, 自然迫不及待地走进文本。可见巧妙地利用课外课程资源, 使学生能更直观、更形象地融入教学中。
二、精彩再现文本情境
语文阅读教学中, 一些古诗文的学习;一些关于历史的故事以及人物介绍;一些介绍异地、异域人情风俗内容的故事, 在学生看来存在着时空的距离, 学生单纯凭借文本和想象, 难以透彻理解。教师如果及时提供收集、整理的课外课程资源, 精彩再现文本情境, 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教学《七律·长征》, 学生对“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暖”和“寒”的理解有困难, 教师借机引用了红军长征途中“巧渡金沙江”、“血战大渡河”的历史典故, 播放相关视频。学生对这两个字所包含的不同情感就体会到位了, 朗读起来情感自然就准确了。
因此, 寻找恰当的时机, 借助课外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情境, 有助于突出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文本情境中, 感同身受, 于潜移默化中情感得到升华, 品德得到熏陶。
三、悄然走进人物内心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有限的人生阅历, 文本中一些寓意深刻的心灵独白, 也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如课文《二泉映月》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 记叙了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 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 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 热爱音乐, 追求理想, 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对于学生来说, 要想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因而只有了解阿炳的一生所遭遇的不幸, 走进阿炳, 走进《二泉映月》这首曲子, 才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历经种种人生变故的阿炳第二次来到二泉, 从淙淙的流水中听到了沉重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如何让学生认识到阿炳的叹息与呐喊不仅是为自己多舛的命运, 更是为天下劳苦大众?教师可以出示阿炳的相关资料, 组织学生读一读。通过图片、音像等几种多媒体方式, 让学生更直观地与阿炳感同身受。这样, 学生从与文本有效的对话, 到与阿炳的对话, 从而与文本中的人物以及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使学生的阅读体验逐步深入, 避免了浮于表面浅层次的文本理解。
四、有效放大文本细节
教学之前, 教师应深入研读文本, 掌握文本内涵, 感悟文本思想, 成为文本的知音。尤其要关注一些看似简单却富有深意的细节, 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丰富情感, 教学过程中有效放大, 将文本所蕴含的种种情感无声地注入学生的心田。如《莫高窟》第4自然段描写“藏经洞”:“虽面积不大, 却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 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 大量珍贵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 如今仅存部分经卷。”教学时可以紧扣“六万多件”和“仅存”这个细节, 同时播放苍凉悲怆的音乐, 显示如下一段资料:共有13300多件文物经英国人斯坦福之手流落国外;法国人伯希和花了600多两银子购得文物6000多件;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带走600余件作品;俄国人奥登堡掠走文物19000多件;美国人华尔纳掠走笔画精品20余幅、彩画两尊等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 将侵略者的丑陋行径展露无疑, 令人震颤之余, 每一个人的心都被深深刺痛, 强烈的爱国之心油然而生。细节的放大, 更能让学生走进文本, 理解文本内容。
五、合理插入对比阅读
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 既能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又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促进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读出区别, 读出联系, 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文本。对比阅读时, 还可以选择同一题材不同作者的作品, 也可以选择同一作者不同风格的作品, 亦可选择原文对比阅读。如学完《莫高窟》, 可以这样引导对比阅读:“莫高窟的藏经洞内大量珍贵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了。读到这段沧桑的历史, 我们不能不想到圆明园。同学们, 请读一读《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 再与《莫高窟》比较一下, 看看两篇文章有什么共同之处?”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朗读、思考和讨论, 探究出《莫高窟》和《圆明园的毁灭》这两篇文章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样的拓展性学习是一种深度阅读, 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悟两篇文章的异同, 更深入地体会文章中心思想。这样的拓展性对比阅读, 对于学生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六、巧妙升华文本主旨
在语文教学中, 限于学生的知识量和人生体验, 教师要提供各种形式的资源或情境话题, 为学生“出乎其外”实现超越提供帮助。如《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1962年所作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季老先生以平实淳朴的语言, 不急不缓而又抑扬有致地抒写了对夹竹桃的“爱”———“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交流, 简单了解了季羡林大师, 但仅仅停留在“学界泰斗”层面, 对课文的理解也局限于季老爱上夹竹桃的“韧性”和带来的奇妙幻想。我播放了一段视频:2006年白岩松主持的“感动中国人物———季羡林”。季老先生的生平简介、人生故事、高尚人格、卓越成就娓娓道来, 所有的学生都被这位大师的事迹震撼、感动, 同时也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季老喜爱夹竹桃的深层缘由。那“雪火相容”红白相间的夹竹桃不声不响, 悄悄地, 一声不响地开放, 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无日不迎风吐艳。季老先生正像夹竹桃那样朴实、坚韧地活着!难怪宗璞称他为“夹竹桃知己”。课已终而意未尽, 是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通过这段视频的播放, 升华了文本主旨, 让学生深刻体会了文本内容, 有效地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教材。
七、整合运用信息资源
整合运用信息资源, 是阅读教学中利用课外课程资源的又一新视角。教师引导学生搜集、整合、运用信息资料, 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筛选、处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 增强对文本的解读。如《大江保卫战》教学中, 学生对1998年那场百年一遇的洪水灾难认识有限, 因此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 了解抗洪救灾的相关信息。上课伊始, 教师可以播放一组多角度反映肆意的洪水带来的灾难的图片,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预习时查阅的资料, 对图片中的具体场景进行针对性的解说———人员伤亡、房屋坍塌、道路破坏、设施受损、潜伏危机等, 由此进行阅读教学。课将结束, 紧扣“大江, 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 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一曲《为了谁》激情荡漾, 组织学生交流抗洪救灾中, 人民子弟兵心系人民、感人肺腑的事迹。学生既经历了资料拓展与交流功能整合运用的过程, 做到畅所欲言, 又更好地走进文本, 身临其境地感受惊心动魄的场面, 感悟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组织者, 是有效使用课程资源的关键因素。不拘泥于形式, 有效运用课外课程资源, 让资源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融合, 将会使语文课堂因课外课程资源的充实更显灵动之美。
数字教育两年内覆盖6万余农村教学点
资源融合 篇10
本文从山西地区考古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来谈,通过阐述考古资源对旅游发展的意义和其融合发展的特点,并就如何通过考古资源来提高旅游竞争力提出几点对策,以促进山西地区考古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提高山西地区的旅游竞争力。
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有利于推动山西旅游业的发展。
一、山西考古资源对旅游发展的意义
(一)考古资源是塑造地方文化旅游形象的根本。
考古资源是地方延续文化的累积,一地的文化脉搏,该地的一种象征,因其具有非常浓厚的地域色彩。山西可以通过深度开发新的考古资源,树立起该地区新的特色地方文化旅游形象,这不但有利于提升区域内的旅游竞争力,还能促进对山西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但在开发过程中要尊重考古资源的真实性,避免出现无中生有的情况,保证考古旅游资源的持续发展。
(二)考古资源是构建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的基础。
某区域内的旅游竞争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的特色旅游产品。因相同地理因素的制约,很多类似于山水等自然资源在某方面往往比较同一,但是考古资源却完全不同于自然资源,它是一地特有的地域文化,且其文化个性会随着年代的久远而不断加强。因而从特性方面来讲,考古资源比山水等自然资源更具有旅游竞争力,是某地域特色旅游产品组成的基础。山西地区考古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该地特色旅游的开展,提高山西地区旅游的吸引力。但是在深度挖掘考古资源使之成为旅游资源时要注意科学规划,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好该区域的考古文物,以保证考古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考古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特点
(一)体验性强。
考古文物是历史的产物,其本身蕴含了某个特定时代的历史信息,因而对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来说,考古文物是必不可少的历史佐证,是人们能够直观到的、真实存在的实物。将考古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所产生的考古旅游,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够直接感观历史,这种切身感受历史的体验要比其通过枯燥的文字或者电影来了解历史的体验要更为强烈。考古旅游不仅是游客对历史文物的直接体验,还使得游客在逐步解开历史真相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二)地域文化性突出。
因受交通和信息发展的限制,较现代社会来讲,古代山西地区还是相对封闭,因而其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其文化自成一体。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地区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这导致很多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正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各地方文化发展趋于同一性。考古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更能突出山西地区特色地域文化。
(三)教育内涵丰富。
将考古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人们对历史的了解,考古旅游中的考古调查和发掘都是内涵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其将猎奇体验和实证研究方法的培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但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度,还培养了其正确的学习方法,这对人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提高山西地区考古旅游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强对考古资源的基础研究。
加强对山西地区考古资源的基础研究,促进其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带动山西地区的旅游发展,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对山西地区的考古资源展开研究,通过综合研究考古资源后在旅游规划中明确界定其时期和遗址文化所占地位。同时让广大群众参与到讨论历史焦点、研究学术难点、探索历史谜点的过程中来,这不但能扩大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能激发游客的猎奇心理,提高考古旅游活动的吸引力;二是培养山西地区考古旅游人才,培养和提高旅游从业人对考古资源的认识,提高其专业素质,培养其对考古资源的保护意识,促进考古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挖掘考古资源的历史特色。
旅游活动要有强大的竞争力就在于其具有鲜明的特色。为促进山西地区考古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提高其旅游竞争力,这就需要深入挖掘出了考古所具有的历史特色。山西历史悠久,因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在洪荒岁月里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等远古神话传说对人类来源的猜想,考古发现的石器和火的使用证明了“劳动创造了人”是科学的,如将其与旅游融合发展,不仅为旅游赋予了一层传奇色彩,还增加了人们对其自身来源的认识。又如2004年在山西绛县横北村西周墓地的发现,使得一个在史书毫无记载的倗国古国重现旅游在世人面前,这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猎奇心理。
(三)探索开发考古资源的旅游新功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旅游需求也越来越大,考古资源也成为新型旅游资源,将考古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要加强对考古旅游资源的研发,考古旅游资源研发前要结合社会需求探索其旅游新功能,如将考古发掘工地作为山西省考古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使考古旅游成为一种集知识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新型旅游。在组织考古发掘工地旅游时,我们要注意对考古文物和遗址的保护,同时可以考虑将其发展规模化,这有不但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考古挖掘经费短缺问题,还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推动我国考古研究的发展。
四、结语
资源融合 篇11
北京中关村是中国高新技术的发祥地和风向标,山西临汾拥有丰厚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中关村与临汾融合发展,将会是怎样一番情景?为了更好地搭建京、晋两地之间技术与资源的对接平台,将各自区域的技术优势与资源优势展开碰撞,2012年8月28日,山西省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中关村杂志社联合主办了“京晋区域技术与资源对话论坛暨2012山西临汾开发区北京行”活动。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山西省临汾市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赵建民,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经济学家陈乃醒,中科院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经济战略专委会总部经济课题组负责人张鹏,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家族企业委员会秘书长赵兹,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金良浚,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党委书记刘洪海,北京市政府顾问、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许红英,中关村科技创业金融服务集团党委书记寇作鹏,民生银行私人银行副行长李文,京滨工业园副总经理夏振峰,中央电视台军事部主任赵元贵,央视网副总经理王秀云,煤炭管理杂志社社长厉克,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分会副秘书长李岩,山西省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林泽忠,山西省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尚日红,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卫汉青,临汾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有关领导,以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顾问、海淀书法家协会主席、曾经获得联合国阿卡德米艺术权威奖的著名书法家张书范。还有来自搜狐网、新华网、经济日报、科技日报等媒体界的300多位嘉宾齐聚一堂,交流经验,分享成果,凝聚共识。
正如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卫汉青在致辞中所讲,近年来,中国经济开始了漫长的调整与转型。从宏观角度来看,这种转型涉及到技术与资源两个维度:技术上,升级换代;资源上,梯度转移。体现在实践方面,便是东部地区的腾笼换鸟,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崛起。与产业梯度转移相伴,中西部地区开始逐步取代传统的东部地区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中国经济的区域版图已开始改变。这对于资源型区域来说是一个发展的大好时机。如何抓住这个时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热点问题。
“中关村第一人”陈春先早在1980年就提出:“经济要发展,就要搞技术扩散。应该把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从高密度区域向低密度区域扩散,就像把墨水滴入水杯一样,扩散开,把水染蓝!”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科技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城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坚实,尤其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更是中国高新技术的发祥地和风向标,被誉为“中国硅谷”。尽管这种优势是其他省市无法比拟的,但是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与资本、技术与资源对接等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山西省临汾市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赵建民在致辞中详细介绍了临汾市的资源优势。临汾地处太原、郑州、西安三个省会城市连接中点,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捷,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称。壶口瀑布、丁村人遗址、尧都遗址、晋国遗址、大槐树等中华民族标志性的人文胜迹都集中在这里。全国元代以前8座戏台,有6座在临汾,素有“5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文明看临汾”之称。临汾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三大优质主焦煤基地之一。目前已形成多元产业体系,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区域经济的引领和转型道路上,在技术与资源的对接上,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上、历史与现代的传承上,人们对北京中关村,对山西临汾都给予了非常高的厚望。
与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还就“京晋区域技术与资源”展开了圆桌对话。山西省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副主任卫永红做了招商推介。山西省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北京仁创科技集团、远大集团利用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新联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格林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关村杂志社等6家中关村企业签订了合作意向协议。
为了祝贺京晋两地今后在技术与资源方面进行有效对接,主办方中关村杂志用心良苦,特意邀请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顾问,海淀区书法协会主席,曾获联合国阿卡德米艺术权威奖的著名书法家张书范先生创作了一幅书法作品“京晋比翼”,赠送给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
资源丰富的临汾古城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南部,是山西的地域大市、人口大市和经济大市。全市国土面积20275平方公里,总人口434万,辖17个县市区、两个经济开发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超千亿元,财政总收入200多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
临汾历史悠久,系华夏文明之摇篮,三晋文化之源头。10万年前丁村古人类诞生之地在临汾,5000年前人类文明始祖帝尧之都在临汾,600年前槐树移民之根在临汾。全市名胜古迹众多,旅游景点星罗棋布,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000余处,拥有驰名中外的黄河壶口瀑布、陶寺遗址、晋国遗址、尧庙、大槐树等一大批壮美秀丽的人文自然景观,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临汾矿产资源富集,全市已探明矿种38种,其中含煤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四分之三,总储量960亿吨,是全国三大主焦煤生产基地之一;铁矿总储量4.2亿吨,富矿占全省的70%以上。充足的矿产资源,为发展煤炭、钢铁、焦化、煤化工、装备制造、电力、新型建材等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临汾区位优势突出,地处西安、郑州、太原大三角中心,公路、铁路四通八达,南同蒲铁路、108国道、大运高速纵贯南北,侯西铁路、侯月铁路、临吉高速、晋侯高速、309国道横穿东西。临汾机场、大西高铁、中南铁路等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境内设有海关、商检、陆港口岸和保税物流中心,为物流集散提供了成本低廉、快捷方便的条件,为实施生产性物流组织提供了良好环境。
资源融合 篇12
1 民间体育资源保护及开发现状
在体育学和民俗学当中, 我国自古至今都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民间体育或者民俗娱乐活动, 这些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等同于我国诸多民间传统文化形式, 有力证明着我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与生活形式。但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 社会转型导致出现了文化土壤和文化生态环境的缺失, 西方现代体育强调以竞技为特点, 大力冲击了我国传统民间体育的发展, 造成了民间体育边缘化现象严重。最近几年, 虽然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大力重视, 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民间体育的保护与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民间体育得到了发展, 特别是风筝和龙舟等项目, 得到了国家和世界的瞩目, 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纵观我国民间体育的整体情况可以发现, 中间存在的差别还很大, 表现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则更为突出。
2 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
2.1 具有民族性
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同, 经济文化发展也不一致, 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是在改造的基础上发展的, 与地方经济、文化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 表现一定的风土人情, 学生对此常常充满着兴趣, 将那些能够表现学生生活的、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体育活动引入学校体育教学中。对于民族地区的学校来说, 办学条件也不相同, 体育教学条件更急待提高, 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 可以随时随地找到, 与当前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符。
2.2 具有地域性
每个少数民族文化都有一定的地理特色, 与当地地理环境相协调, 同时对环境也产生重要的影响。云南民族传统体育就与当地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云南少数民族众多, 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体育项目, 可以发现:如果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艰苦、自然条件较差, 那么此地的传统体育项目则带有明显的竞技性, 而生活在平原地区的民族, 其民族传统体育则娱乐性、游戏性较强。
2.3 具有民俗性
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在民族的传统节日中都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体育的身影。善于歌舞与骑射, 善于攀登与游泳, 这都是少数民族人民热爱的体育项目, 由于传统文化与传统体育的相互融合与促进, 二者间逐步形成了高度统一的传统体育项目, 不但有利于锻炼人的身体而且也可以使人身心愉快。在民俗中引进入体育项目, 传统体育也有力促进了民俗的发展, 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传统节日当中, 一些传统节日也包含着一定的体育项目;有的体育项目中存在着民俗风情, 正确理解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与体育活动的关系, 有利于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与发扬。
3 民间体育资源与初中体育教学融合对策
3 . 1 加强师资培训, 重视学生自主性, 发挥合力作用
3.1.1 加强师资培训和培养
教师在开发民间体育课程资源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才能有效开发应用体育课程资源。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教师就代表着课程资源, 所以, 要寻求建立教师的培训教育制度, 加大对当前教师的培训力度, 让教师掌握更多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策略, 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主要可以就下面内容进行培训:课程资源理论、开发民间体育的意义、途径、手段、原则等。可以依据教师的工作特点选择应用不同的培训方式, 可以鼓励教师参加短期培训班、课堂观摩、专家报告讲座、教学教研等。
一般情况下, 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来自于体育院校, 分析当前的情况可以发现, 我国很多体育院校还没有开设完善的民间体育课内容, 设置的科目过少, 体系也不完整, 影响着民间体育资源的开发。所以, 要针对以上现状采取各种措施加以转变, 如有的民间体育科目可以转变为必修课, 自体育院校走出来的学生必须掌握丰富的民间体育知识和民间体育技能。为了适应社会的这一需求, 体育院校可以迅速调整专业课程, 以开设民间体育项目课为重点, 重视开展民间体育项目课程, 保证为中小学输出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3.1.2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发挥各方的合力作用
不同学生对民间体育的兴趣不同, 对民间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大力开发利用, 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 认真研究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不同身体条件、心理特点开设不同的民族体育项目, 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民族体育项目活动中来。一般情况下, 不选择那些趣味性差、成人化、碰撞性强的体育项目, 优先选择那些充满乐趣、简单、提倡合作的项目。
自教学方面来看, 开发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主体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 但要想真正做好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 还需聘请民间艺人、家长到学校来给予一定的帮助。在开发民族体育项目过程中要求投入较大资金, 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资金支持。所以全面应用各方面资源, 形成强大的开发合力, 在开发利用民间体育课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才能高效完成这一使命。
3 . 2 加大投入, 重视体育设施资源的建设
当前, 因为还没有形成课程资源意识, 没有认识到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一是严重缺少条件性课程资源。二很多素材性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应用, 大量有价值的体育课程资源得不到利用。所以, 在新课程开发中, 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主要内容有课程资源开发政策、用于课程资源开发的费用等。再有, 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建设中引入课程改革计划, 设置专人负责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
场地器材对民间体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 在体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开发民间体育课程资源, 一定要具备合理的场地器材,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民间体育器材严重短缺, 因此应该采取各种手段引进民间体育场地器材, 解决场地器材短缺问题。主要做法有:根据当地特点选择当地器材, ;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体育器材, 可以有力改善教学条件;积极改造当前的体育场地;可以利用学校四周的自然场地等。
3 . 3 发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
在开发和利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过程中, 政府部门可以出台规范性文件与激励性文件, 鼓励基层学校积极引进民间体育项目, 使体育课程资源彰显应有的作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必须要得到充足的财力支持, 因此国家课程项目经费应该对此给予关注;地方政府也可以自教育经费中划拨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课程资源开发当中;可以鼓励有关团体和企业单位对此投资。
3 . 4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开发民间体育项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 要以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真正需求为出发点, 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提倡开发课程的安全性、教育性、发展性, 不选择具有消极成分的民间体育项目。
3 . 5 选择有趣味易开展的项目
中学生年龄较小, 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 所以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只有引进那些趣味性强的体育项目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在开发民间体育课程资源过程中, 为了让每一位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 体育教师应该选择那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的、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民间体育项目, 如摸石头过河、板凳龙、踢毽子等。
3 . 6 选择有健身价值的项目
总体来说, 民间体育课程资源丰富多彩, 存在大量的体育项目可供选择, 但并不是所有的体育项目都能进入到学校体育项目当中。不包括客观限制, 体育教师要选择那些与人的身体机能相符的、有利于锻炼学生合作意识的、弘扬民族知识的、具有民族自豪感的体育项目。如“抢花炮”这一项目由于对身体碰撞较多, 因此不易选择这一项目。
3 . 7 要因地制宜选择项目
在开发和利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过程中, 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 如场地要求、器材要求、人力情况、物力情况等。要综合考虑学校的场地器材情况, 假如学校不具备合格的场地和器材, 那么就不能顺利开展。再有, 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 假如选择的项目过难, 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后也达不到目标, 那么就不应选择。如舞龙、舞狮、划龙舟等, 只可以观赏, 所以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民间体育课程资源。
总之, 开发和利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 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性格,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品质, 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认识到完成一个任务要得到队友的大力帮助, 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可以尽快适应社会;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达到“身、心、社”整体健康, 才是设置体育课程的最终目的。要将开发利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提到高度重视的角度, 使其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我国拥有大量的少数民族, 而民族民间体系项目更是丰富多样, 有着明显的民族性、传统性与地域性。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当中适当引入民族民间体系项目, 不但可以使当前的体育课变得丰富多彩, 而且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特色, 保证我国中学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依据新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目标, 重点研究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与特点, 以及如何开发和利用民族民间体育项目。
关键词:民间体育资源,初中教育,教学融合
参考文献
[1]王璐.我国古代民间体育的传承和娱乐价值[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14) :72-73.
[2]刘继练.驼球民间体育的发展[J].科学中国人, 2014 (4) :73.
[3]王保华.刍议农村民间体育课程开发[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0) :91-92.
[4]付宏山.浅析民间体育项目进入高中体育课教学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 2010 (20)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