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使用

2024-06-30

融合使用(精选4篇)

融合使用 篇1

电容层析成像技术是近年来飞速发展起来的图像重建技术, 该技术具有不会对流场产生干扰, 不受固体浓度、加速度、透明度的限制, 是一种非侵入式、非辐射、结构简单、响应速度快等特点在解决多相流检测上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图像重建算法一直是电容层析成像技术实用化及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难点, 探索良好的图像重建算法十分重要。

目前用于ECT图像重建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线性反投影算法、正则法、Landweber迭代法、投影Land-weber迭代法以及共轭梯度法等。这些算法各有自己的特性, 对于生成的图像精度和反映图像的特征有所不同, 对多源图像进行融合要比设计一个能够生成具有融合图像性质的传感器要更加方便和经济。对它们进行融合, 利用图像的互补特性, 得到准确度更高的成像结果。

一、电容层析成像的原理

典型的ECT系统结构, 主要由电容阵列传感器、数据采集和图像重建计算机三部分构成。涉及两个重要的计算过程:正问题和逆问题。正问题由已知的介电常数求解电极对间的电容值, 此问题为非线性问题;逆问题由已知的电容数据估计被测区域的介电常数分布。即图像重建技术, 是从多个电极对得到的测量值反演出多相流截面的介电常数分布, 并用不同的灰度值表示出来。通用的做法是将介电常数大的相对应高灰度值项, 利用这些灰度值重建出一幅多相流截面图。

二、图像融合的定义及常用方法

图像融合 (Image Fusion) 是指将多源信道所采集到的关于同一目标的图像数据经过图像处理和计算机技术等, 最大限度的提取各自信道中的有利信息, 融合成高质量的图像。图像融合方法可从两个角度分析, 分别为空间域融合法和变换域融合法。空间域图像融合法主要有逻辑滤波器法、加权平均法、数学形态法;常用的变换域融合法有金字塔图像融合法、小波变换图像融合法等。为LBP算法对层状流重建图像进行小波分解。

三、融合规则

将图像分成图像区。如果必要, 则对图像中的一部分进行滤波。通过卷积核为每个图像生成对比映象, 并使得对比映象中的每个图像区都具有对比值。比较对比值, 并且根据诸如选出较大或最大对比值的选择标准或过程, 选择图像区。用所选出的图像区形成融合图像。如果必要, 调整融合图像中一个或更多部分的亮度。选取一个传感器作为参考传感器, 并确定参考传感器图像中每个区的平均亮度。通过将确定的平均亮度值和最终图像的强度值进行组合, 调整最终图像中一个或更多区的亮度。

一种好的融合算法生成的融合图像应具有连续性, 即融合图像的多分辨率表示中不应存在这样的系数, 它来自源图像y, 而其邻域内的大部分系数却来自图像x。先对原始图像进行小波分解, 得到各频带上的分解图, 然后针对其低频和高频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融合。

四、图像融合结果分析

融合后的图像除了能较好地体现各种算法重建图像的主要能量外, 同时也能够通过多幅图像的综合比较消除一部分干扰, 提高最终的成像精度。通过小波分解出的图像, 再经过融合后得到的图像更加接近原型, 去除了其中冗余的信息量, 包含更多的准确信息, 误差相对融合前的图像减小, 提高了准确度和信息量。

五、结束语

将图像融合技术应用到电容层析成像图像重建中虽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由于在图像直接融合过程中, 源图像信息容易丢失, 融合出的结果并不理想, 利用小波变换对图像进行融合的过程是先对源图像进行分解, 接着对分解系数进行融合, 再对融合后的信号进行图像重构, 获得精度和信息量更高、更多的重建图像。这样基本不损失源图像信息, 所以融合结果较好, 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还原精度比不经过融合算法直接得到的图像要高。

参考文献

[1]马平, 周晓宁, 田沛.图像融合理论在电容层析成像中的应用[J].第四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论文集.2010.5

[2]陈德运, 陈宇, 王莉莉, 等.基于改进Gauss-Newton的电容层析成像图像重建算法[J].电子学报, 2009, 37 (4) :739-743

[3]王化祥, 朱学明, 张立峰.用于电容层析成像技术的共轭梯度算法[J].天津大学学报, 2005, 38 (1) :1-4

融合使用 篇2

关键词:师资建设 创新人才 培养使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37-01

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与教学实践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依据和保障。然而在高等学校师资人才数量名列世界前茅的同时,创新型师资力量不足仍是我国现阶段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中依然存在着认识环境、认识价值和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问题。种种现象表明,科学认识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更新人才观念,创新管理体制,高职院校只有坚持走创新发展,提高质量,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和管理体制的创新,才能促进高校师资质量提高和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和保障,也是办好一所大学必须具备的关键要素。高校教师是潜力无穷的教育资源,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充分开发、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高职院校只有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才能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1、坚持育人优先,营造良好氛围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核心所在。

良好的育人环境对于师资人才的吸引力具有聚合效应。育人环境包括很多内容,但重要要素有几个:一是高校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和亲和力,能否做到公正公平是关键。二是办学的理念,创新是动力、活力与效益的源泉,只有树立“管理也是生产力”的指导思想,才能不断向管理要动力、要活力、要效益,才能做到真正以学生为本,做到育人优先。三是良好的研究探索氛围,高校要能给予创新人才不但有物质上的支持,而且要更多给予精神的激励,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记他们能静下心来,埋头钻研工作,要有包容失败的环境。四是高校的师德建设和文化氛围建设,管理者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创新环境营造上,真正做到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

2、坚持创新驱动,提高创新领军人才的主导价值。

高校创新领军人才培养主要指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问题,一个优秀学科带头人可以造就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对于这个问题,当前不少高校中存在误区,比如我们更加看重已经成名的著名学者,其实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那些有潜质的青年学者,要选择那些对学术、真理有执著追求的青年学者,而且不能用学校出身、发表论文数量、学历学位等传统标准来评价他们,不能把问题简单化。至于如何去辨识优秀的青年人才,各个学校都应该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具有本校特点的做法。

3、坚持“以人为本”,引领人才成长科学的价值导向。

创新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需要科学的、先进的价值导向。中外许多杰出的科技领先人才不仅是学术的引领者更是道德与精神的楷模。我们不难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师资中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很多,但是创新的成果并不多,关键是教师自身缺乏创新的动力和进取心。“以人为本”要求高校管理者对教师的有效管理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高校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涌现的良好氛围,在用人机制上要有新的内涵、新的举措。同时高职院校要调整用人观念,要由传统的以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过渡到以人为中心的人才管理,做好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把教师培训和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完整体系,让高校不断获得新的活力。

4、坚持“四个不要”,不拘一格选拔创新人才。

(1)不要用“资历辈分”的观念选拔创新人才。

高质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培养不能靠论资排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是一视同仁、机会均等。多年来中外重大创新成果林都出于年富力强的年轻学者,年轻人在与长者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在项目申报和科研开发中缺乏话语权,而这个时期又是他们成长的最佳期、关键期。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在制定各种规则和评判标准时,需要更新观念,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价值导向,向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教师倾斜。

(2)不要用“学术权威”的模式选拔创新人才。

目前不少高校花重金引进学术权威学者的现象很普遍,但是在引进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要价太高,代价太大,引进来的人才无人合作。我们在选拔人才和师资培训时需要听取权威学者的意见,需要有识才、荐才、选才的作乐,但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速度很快,有的权威学者只是曾取得过重大学术成就,而更新知识的速度没有跟上,这就更需要选拔和重用掌握新学科、新知识、新观念的创新人才。

(3)不要用“考公务员”的方式选拔创新人才。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不能要求创新人才在素质上那么全面,言谈举止多么得体,要善于发现和重用有个性的人才。用选拔官员的方法考核就很难发现真正的创新人才,也不能光靠群众推荐,否则会出现“老好人”现象。创新人才的特点往往是埋头钻研业务,不善于交际,更不会平衡各方面的关系。

(4)不要用“完美无缺”的思维选拔创新人才。

人无完人,创新型人才更是如此,对高校师资中年轻教师要严格要求,但切忌求全责备。尊重人才个性的成长和张扬,建立一支具有鲜明特色开放的教师队伍,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高校管理者要能真正做到充分调动每个优秀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充分发掘其创新潜力,就会产生更多杰出的创新型人才,就会有更多的新思想、新成果竞相涌现。

二、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养的综合体系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1、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公正客观的师资人才创新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客观的师资人才创新评价体系和高校人才管理机制是符合高校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在师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方面主要应抓好三个问题。一是评价的可信度问题。要做好被评价对象的推荐和考核工作,让优秀的有才干的师资人才脱颖而出。目前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被评价者在课题申报或自我评定时往往脱离实际夸大其词,而高校管理者或考评小组多被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左右,评审中常常夹杂一些非理性因素,因此必须加大管理的力度以及建立“问责制”。二是考评方法问题。必须改变评价方法陈旧、单一、模式化、浅薄的现状,要选择那些对学术、真理有执著追求的青年学者,而且不能用学校出身、发表论文数量、学历学位等传统标准来评价他们,不能把问题复杂化、程式化。至于如何去辨识优秀的青年人才,各个高校都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建设一种开放、宽容、相互质疑和批判的学术氛围。三是评价的制度和规则。要改变创新评价由外行特别是行政管理人员为主导的状况。科学客观地选择好评价专家和考评小组,用制度监督好规则的执行,用机制激励创新人才涌现,用人格保证选出具有真才实习的人,使创新人才评价体系真正发挥引导、激励创新的作用。

2、高校应转变传统观念,形成驱动持续创新的激励机制。

高校扩招十多年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政策措施,激发了广大高校教师投身科研的激情和创新的热情,加速了我国高等教育科研改革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进步。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偏差,主要体现在收入分配上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现象较为严重;绩效考核不科学;潜意识上“官本位”思想严重等等。这些问题与党和政府倡导的平等地、公平竞争的创新教育思想格格不入,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创新思想驱动的障碍,制约了创新人才奋发创新的热情。因此,各高校必须花大力气、出奇招建设师资队伍,按照科技创新规律进行正确激励,包括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等各种办法,让创新人才和优秀师资静下心来,专心工作,专心科研。对于近年来贻误人才的现象值得每一位高校管理者深思。

3、高校应加强师德建设,建立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的道德价值体系。

崇高的科学理想,远大的志向抱负、独特的人格魅力、博大的奉献情怀是一支高水平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这是创新的源泉也是创新的价值导向。在师德建设重要的是能抵制和消除当前存在的教学教研中人浮于事、造假剽窃、学风浮夸、出工不出力、急功近利、教学观念陈旧等弊病,不能局限于做表面文章,局限于抽象空洞的理论教学,要在严格道德约束下做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做教书育人的楷模,国时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树立创新开拓、奉献社会的远大理想和高尚情操。高校要建设完善的职业道德和诚信的教育评价价值体系,形成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氛围和价值体系,实现创新师资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有机融合。

作者简介:

融合使用 篇3

一、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出现使得我们的教学工作有了新的面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覆盖面大

一节优质的课可以通过网络,让全国所有的学生都能听到。就像现在的远程教育,只要你有一台电脑,在山沟沟里也可以听北京的教授讲课。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声音、图画、色彩、文字、动漫等多种组织形式的结合体,所以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中后,加速了学生的感知过程。同时,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是卓有成效的。

二、硬件配备不足

以笔者所在的镇原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学校有1500多人,电化教室只有一个,而且是和会议室合用的。就像教育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一般都是用生活案例去说话,如果能把案例或一些故事呈现给学生,教学过程则既省时又省力,而且教学效果比传统教学手段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还有语文课里面的话剧、小说,机械制图课里面的视图变化等我觉得用多媒体授课效果一定会很好。

三、资源配备不合理

应该说职业学校的授课量相对大一点,而且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均比小学生要好得多,如果每个教室能配备一个电子白板,教学效果会好很多。但是,镇原县的具体情况是:中心小学每个教室都有电子白板,但普通高中、初中还有职业学校教室里面都没有电子白板。小学生的注意力均比较差,上课时过多的画面,过快的节奏对他们来说不是很合适的。

四、改变思想,要加大培训力度

现在学校的老师,在电化教学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一些思想守旧的人,觉得多媒体弊端很多,比如说它具有很多局限性,必须到固定的场所,必须要有一定的设备才能施教,不利于课堂上师生感情的交流,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和创造等等,这些人排斥新的电化教育手段,不愿意用。(2)一些人想用,但不会用,不会制作课件。(3)既会操作,又认可多媒体教学的老师。综上所述,在一所学校会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人只有一小部分,所以必须加大对教师电化教育的培训力度,改变他们的思想。

五、合理使用电化教学手段

自从多媒体进入课堂以后,我们的听课表中就多了一项“是否使用多媒体授课”,是不是使用多媒体授课就一定是一节好课呢?是不是所有的课都能用多媒体来上呢?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一)是否需要用多媒体授课要看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不同,授课内容的量就完全不一样。比如对于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大部分课程更适合用多媒体来上。这些学生相对来说,年龄大了一些,思维能力能够跟上较快节奏的授课步伐。

(二)是否需要用多媒体授课要看授课内容

对于理论较多的内容来说,比较适合使用多媒体,通过多媒体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并且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实现举一反三的过程,而对于像数学、会计等有较多计算题目和注重培养动手能力的课程来说,则不适宜采用,相反通过板书,可以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反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掌握。

(三)是否需要用多媒体授课要看授课类型

比如对于复习课则比较适合使用多媒体,而对于新授课,特别是在进行习题讲解的时候,无论是从容量上、思考时间上或者是从学生的注意力上来看,都不太适宜采用多媒体。因此在高考班最后总复习的阶段运用多媒体进行汇总训练效果会更好。

摘要: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出现使教学工作有了新的面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就多媒体的使用情况,从多媒体使用的优缺点,学校硬件的配备情况,及多媒体教学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剖析,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融合使用 篇4

空隙间的相互连通性可以促进人工骨降解吸收以及新生骨生长时必需的毛细血管再生, 一般认为, 人工骨宏观孔隙大于100μm是新骨生长所必需的[2]。磷酸钙化合物人工骨羟基磷灰石往往由于降解速度慢而难以被新生骨替代[3]。β-磷酸三钙颗粒 (β-TCP) 拥有互相联通的宏观孔 (孔径<5μm) 和微观孔 (孔径:100~400μm) 隙, 这种构造为β-TCP的降解与成骨细胞增殖以及新骨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4]。

1999年奥林巴斯光学有限公司上市了75%孔隙率的高纯度β-TCP (Osferion) 。由于初始强度平均仅为3 m Pa, 60%孔隙率的高纯度β-TCP被开发, 并于2006年应用于临床。60%β-TCP虽然孔隙率有所下降, 但为了保持孔径不变, 使用的原料是75%β-TCP的1.6倍, 从而具有约7倍的初始强度。本研究在双间隙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时, 将获得的局部骨与β-TCP进行了混合移植, 并对两种不同孔隙率人工骨使用所取得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将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腰椎管狭窄并接受双间隙椎弓根钉固定后外侧融合术的1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两组, 随机使用60%孔隙率的高纯度β-TCP的患者分为β-TCP-60组, 而使用75%孔隙率β-TCP的患例被分为β-TCP-75组。

1.2 治疗方法

根据术中收集到的局部自体骨骨量决定β-TCP与局部自体骨的混合比, 当局部自体骨骨量小于20 g时, 人工骨与局部自体骨的比例为1:1;而当局部自体骨骨量≥20 g时, 人工骨与局部自体骨的比例为1:2。所有手术均由一名高年资脊柱外科医师完成。

1.3 判定标准

调查项目包括术后2年时JOA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分数的改善率以及骨融合率。JOA评分改善率=[ (术后评分-术前评分) / (29-术前评分) ]×100%[5]。骨融合的判定由一名高年资放射科医生完成, 术后2年时在腰椎正位片上可见固定节段横突间有明显的连续骨连接, 并且在动力位片上椎间活动度<5°时判定为骨融合, 否则即为骨不融合[6]。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比较

β-TCP-75组共54例患者, 其中男24例, 女30例, 手术时年龄47~81岁, 平均 (69.5±2.0) 岁;β-TCP-60组共58例患者, 其中男25例, 女33例, 手术时年龄51~80岁, 平均 (70.4±2.2) 岁, β-TCP-75组人工骨和局部自体骨的混合比1:1有38例, 2:1有16例;β-TCP-60组的混合比1:1有39例, 2:1有1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手术时年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移植骨混合比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临床疗效比较

术后2年时β-TCP-75组JOA平分为 (25.2±1.7) 分, 改善率为 (69.1±16.9) %;β-TCP-60组平均为 (24.9±2.3) 分, 改善率为 (67.9±18.0) %。两组患者的JOA分数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2年时β-TCP-75组较β-TCP-60组显示良好的改善率, 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关于术后2年时的骨融合率, β-TCP-75组判定骨融合38例, 骨融合不全16例, 骨融合率为70.4%;β-TCP-60组骨融合54例, 骨融合不全4例, 骨融合率为93.1%, 两组骨融合率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由于β-TCP具有优良的生物降解性、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 而且具有不干扰骨自然重塑的特性, 被广泛应用于骨折的治疗中。为了获得良好的骨融合, β-TCP同样作为自体髂骨的替代物应用于脊柱外科的各种手术中。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中, Dai等[5]将自体局部骨和孔隙率75%β-TCP进行混合移植, 单椎间椎弓根钉固定后外侧融合术后取得100.0%的骨融合率。无论β-TCP的孔隙率、固定椎间数的差异以及椎弓根固定系统使用的有无, β-TCP与自体局部骨混合移植应用于腰椎后外侧固定术中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中, β-TCP-75组患者的骨融合率为70.4%, β-TCP-60组患者的骨融合率为93.1%, 也显示出令人满意的临床结果。

一般认为, 90%β-TCP的孔隙率适宜于成骨细胞增殖及血管组织再生, 但由于其初期强度低, 术中十分容易压溃而遭破坏, 低孔隙率高操作性的β-TCP逐渐被研制开发并商品化。奥林巴斯光学有限公司也开发出了75%和60%孔隙率的β-TCP;相比较75%β-TCP, 60%β-TCP虽然稍稍降低了孔隙率, 但其初期强度约为前者7倍, 使其在术中更容易操作。

成骨细胞的增殖与人工骨的降解之间的平衡在新骨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 60%孔隙率β-TCP所获得的骨融合率明显高于75%孔隙率的β-TCP, 其原因考虑为: (1) 75%孔隙率β-TCP由于初期强度较低, 在新骨未完全形成时便已被降解吸收, 失去了新骨生长所必需的支架作用;而60%孔隙率β-TCP的材料质量是75%β-TCP的1.6倍, 其降解时间较长, 作为支架为新骨生长提供了足够的时间, 也使新骨置换更为充分, 有利于骨融合形成; (2) 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时, 移植骨周围并没有足够的骨组织, 异位骨化需要很长的时间, 60%β-TCP由于降解吸收时间较长, 可以长时间刺激移植处异位骨化形成, 为骨融合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 (1) 未定期拍X线片, 人工骨被吸收以及骨融合形成时间不明; (2) 未行CT检查以进一步确认骨融合与否; (3) 只进行了双间隙椎弓根钉固定后外侧融合的探讨。为解决这些不足点, 应将在以后的研究中定期统一拍摄X线片, 并追加CT检查, 对不同间隙后外侧融合术中不同β-TCP的骨融合效果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孔隙率60%及75%β-磷酸三钙颗粒 (β-TCP) 在双间隙腰椎后外侧融合术使用后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诊断为腰椎管狭窄并接受双间隙椎弓根钉固定后外侧融合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使用60%孔隙率的高纯度β-TCP的患者作为β-TCP-60组, 而使用75%孔隙率β-TCP的患者作为β-TCP-75组。对术后2年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2年两组的JOA分数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β-TCP-75组54例患者中38例判定为骨融合, 骨融合率70.4%;β-TCP-60组58例患者中54例为骨融合, 骨融合率93.1%, 两组骨融合率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双间隙腰椎后外侧融合术中孔隙率60%β-磷酸三钙使用后的骨融合率明显高于孔隙率75%β-磷酸三钙, 在无骨组织包围的情况下, 高孔隙率人工骨并不一定能获得高骨融合率。

关键词:双间隙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孔隙率,β-磷酸三钙

参考文献

[1]Lerner T, Bullmann V, Schulte T, et al.A Level-1 Pilot Study to Evaluate Ultraporous Beta-Tric alcium Phosphate as a Graft Extender in the Posterior Correction of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J].Eur Spine J, 2009, 18 (2) :170-179.

[2]Shimazaki K, Mooney V.Comparetive study of porous hydroxylapatite and tricalcium phosphate as bone substitute[J].J Orthop Res, 1985, 3 (3) :301-310.

[3]Kondo N, Ogose A, Tokunaga K, et al.Osteoinduction with highly purified beta tricalcium phosphate in dog dorsal muscles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osteoclasts before heterotopic bone formation[J].Biomaterials, 2006, 27 (25) :4419-4427.

[4]Tanaka T, Kumagae Y, Saito M, et al.Bone formation and resorption in patients after implantation of beta-tricalcium phosphate blocks with 60%and 75%porosity in opening-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J].J Biomed Mater Res B Appl Biomater, 2008, 86 (2) :453-459.

[5]Dai LY, Jiang LS.Single-level instrumented posterolateral fusion of lumbar spine with beta tricalcium phosphate versus autograft: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with 3-year follow-up[J].Spine (Phila Pa 1976) , 2008, 33 (12) :1299-1304.

上一篇: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改下一篇:复杂路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