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管理

2024-06-30

融合管理(通用12篇)

融合管理 篇1

当代红木家具发展期应当有20年左右的时间, 从2000年开始, 大约到2020年开始进入“成熟期”。在当代红木家具由发展期进入成熟期之前, 还要有一次“大震荡”。这次“大震荡”大概在2012年到2017年发生。 2015年的前三年是当代红木家具发展的第二个高峰。 红木行业未来的第二次大高峰和大震荡, 将要把当代红木家具的发展推向成熟期。当代红木家具生长发展期的后期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 红木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人才竞争、质量竞争、款式竞争、价格竞争、规模竞争、市场占有率竞争……企业竞争的最高层次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在今后的两年内, 红木行业的品牌大战肯定会一触即发。

(二) 红木家具由重材质向重工艺、重品相、重文化方面转变

人们的眼光越来越高, 要求每件红木家具都不但具有长期耐用的使用价值而且还要有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三) 红木家具企业在“大震荡”中不断“洗牌”

很多中小企业在“洗牌”中转轨变型, 像其他行业一样, 生产商与营销商逐步分离。以大品牌为首的龙头企业即将出现。红木家具专业市场朝着更稳定的方面发展。2015年是红木家具市场会出现三个大方向改变的一年:1.普通消费者的关注点会向艺术水准和历史文化内涵而转移、改变。2.各大品牌风格树立, 价格会向精品和极品倾斜, 典范性强的红木家具在价格上, 上扬空间将会有大的改变。3.很多实力厂家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 加强产品的质量和设计创新, 在原材料产地积极开拈市场的改变。2015年会产生“厂到家” 营销模式 (赶交流、摆地摊) 。主要由于国内经济形势的不乐观以及红木家具原材料价格上涨, 技术工匠工资不断上涨等原因, 很多经销商宁愿赔付厂家违约金也不愿提货, 致使厂家产品堆积如山, 所以很多企业出现能把最大的利益让给消费者, 运用“厂到家”的模式来营销。在市场营销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 厂商千万不能坐以待毙, 唯有积极适应消费市场的转变, 打消消费者的疑虑, 创新改变营销方式, 度过行业萧条期才能实现持续性的发展。在新常态形势下我们红木产业要在管理上不断创新、不断改革来挑战红木大震荡的浪潮, 迎接新常态形势的发展。具体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工作, 供大家参考。

一、抓好原材料的管理

在前几年春笋般的红木行业发展中, 绝大部分企业都按照“快出产品、速上市场、低价回资、做一算一”的操作模式, 根本没有做好家具质量的最基础工作, 对木材的合理利用、烘干处理根本没有着重去做。所生产的产品售后出现的材质差、变形、开裂等的质量问题, 由此所产生了客户的投诉越来越多, 造成了客户不敢买的状况。为了解决此类问题, 在新常态的形势下, 各企业应从材料上下功夫,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木国家标准GB/T 18107-2000和GB/T 1933-1991木材密度的测定方式, 要求狠抓对材料的合理利用和烘干处理。从最基础工作开始保证产品的质量, 要有管理创新的思想来抓好以下基础工作。

(一) 原材料的检验标准和原材料的管理

对于每批材料的进厂, 首先要根据国家标准GB/T 18107 -2000和GB/T 1933 -1991木材密度的测定方法, 对材料的种类进行检验, 对木材中的组织纤维细胞进行检验, 对木材含水率的密度及树种的特征进行检验。

(二) 要执行木材干燥品质的检验标准

根据原材料的检验标准来制订一定技术要求, 要以科学数据来对每一批产品材料进行不同数据的烘干处理, 达到符合国家标准GB/T6491-1999和GB28010- 2011红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要求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三) 制定材料的管理制度和开料品质检验标准

目前部分企业存在取料自由、随便拿用的现象, 在新形势的情况下, 要合理地制定材料管理制度, 要有专人取、发、管, 并制定材料的利用开展奖、罚制度来约束成本的控制, 对开料要根据产品不同部位, 采用A、B、C分类使用的检验标准执行。

二、企业的定位

2014年以前, 中国红木行业得益于中国房地产的快速膨胀及木材价格的急速上升, 有了“黄金十年”的时代, 许多红木企业只要定位稍有差异, 就可以在市场中如鱼得水。即使哪怕生意不好做, 也会因木材涨价不会亏。但自2014年以来, 受房地产环境及八项规定等外部宏观经济的影响, 红木市场需求开始趋于稳定或稍有减少, 促使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新环境下, 企业要在竞争中获取更多商机, 占领更大市场份额, 首先应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 进行差异化的定位, 避免同质化过重的竞争。

红木企业定位的类型主要包括产品风格定位、材质定位、品类定位等。产品风格就有新中式、中式古典、 欧式古典、美式古典、新广式、后现代、仿明清等, 每种风格均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及受众群体;材质定位更加广泛,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产品风格定位, 选取合适的材质等, 而品类定位则是根据产品的功能特点来定位等。 (例如, 华之腾集团·博鸿居红木就是根据嘉善本地区用条纹乌木刨切剩余的家具材和余板废材利用优势而定位, 专业生产条纹乌木红木家具:1.从2011年至今材料价格始终保持平衡, 价格稳定。2.条纹乌木的产品家具市场极小, 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小。所以2015在红木行业十分严峻下, 本企业销售产值比去年增加一倍。)

红木企业定位的方法有很多, 最关键的是要根据自身企业资源及情况来定位, 其中资源主要包括企业的研发设计创新、客户市场需求情况等。定位之后, 一定要相信“一招鲜”, 坚持专注, 在所定位领域里做到更好, 获取自己独特的市场。

三、抓好品牌创新

当代红木家具生长发展会产生三个明显的特征。 首先, 红木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人才竞争、质量竞争、款式竞争、价格竞争、规模竞争、市场占有率竞争……但企业竞争的最高层次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其次, 红木家具与过去三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相比较,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周期, 中国经济逐渐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发生诸多重大转变, 中国经济转入“新常态”。告别传统的、不可持续的、粗放型的增长模式, 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 平衡产业布局, 提升内源性优势, 积极提升责任战略将成为企业适应“新常态”的重要能力, 根据GB/T27925-2011《商业企业品牌评价与企业文化建设指南》, 2014年国务院26号文件/2015年国务院19号文件精神, 所以我们红木产业做好品牌创新工作也是当前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与中国经济新常态相对应的是,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进入了一种新常态。 所有红木行业的企业必须做好产品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等的创新工作, 才能去融合新形势的新常态。

做负责任的业主, 打造优秀业主品牌, 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企业的内在自觉, 而是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市场经济法制的不断完善, 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外在约束, 使企业转型升级。

新常态的显现都伴随着机遇和挑战, 一个企业只有从全局视野出发, 调整自身的战略和决策, 才能实现自身可持续性的发展。面对时代的挑战, 企业需建立与新常态相适应的业主品牌新思维和新策略:构建与新常态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实现业务发展与人文关怀的并重;创新组织模式, 激发员工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借助互联网平台, 构建业主品牌传播的平台和员工沟通的机制;关注新生代员工个性化诉求, 推行认可激励, 增加员工对企业的黏性;推行无边界管理, 开放合作, 将员工与客户角色互换;实施基于大数据的人力资源决策和人力资源服务的创新, 提升员工的价值体验, 更加提升企业在新常态下的知名度。

四、完善服务工作

经商务部于2014年5月批准立项, 并由中国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协会红木流通专业委员会 (简称中国红木委) 编制的《红木类商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管理规范》 标准已正式启动, 并将于2015年正式颁布实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2012年2月1日发布GB/T27922- 2011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的标准, 红木企业可以依据标准建设规范的红木销售与售后服务体系;红木消费者可以依据标准选购、消费红木商品,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红木行业则结束了没有销售及售后服务标准的时代。

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没有一个统一的红木行业商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的国家标准, 导致红木市场频现虚假宣传、以次充好、仿冒名牌、恶性竞争以及“霸王”合同等严重影响行业发展的问题。在上述陈旧性问题亟待解决的情况下, 红木回购式销售、租赁式销售等一些新型销售和售后服务模式不断出现, 且又产生了很多关系到检测鉴定、评估、信用、担保、金融等方面的诸多新问题。据统计:消费者对红木商品方面的投诉率居高不下。因此, 一方面, 消费者因为没有销售和售后服务制度保障, 而抑制了消费需求;另一方面, 红木企业需要不断加大销售及售后服务方面的投入, 来证明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社会和行业都在不断呼吁红木商品销售及售后服务标准的尽快出台。据中国红木委起草专家介绍:《红木类商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管理规范》标准将从以下五个方面重点对红木类商品的销售、售后服务提出具体规范性要求:

1. 红木类商品销售的基本要求;

2.红木类商品销售技术要求;

3.红木类商品售后服务要求;

4.红木类商品回购、租赁销售规范;

5.红木类商品销售与售后服务的评价体系。

红木行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依靠红木消费者的理性消费, 企业的发展一定要依靠红木商品的销售和服务。红木销售和售后服务的标准的制定, 为红木行业的这些新、老问题的解决, 为行业和企业的良性发展带来新的希望和保证, 所以在新常态的形式下必须抓好售后服务是企业管理层的主要工作。

五、抓好安全工作

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和省安委会办公室精神扎实做好2015年全国“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的活动通知, 结合红木企业的实际情况, 做好企业的安全管理是每个管理者的首要工作。

(一) 要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把捍卫安全生产红线作为各企业工作的新常态

要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 始终把保护群众生命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把安全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保障和内涵, 坚决不要带血的GDP。以对安全隐患“零容忍”的态度, 在企业管理员上严把安全生产关, 促使企业不折不扣地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二) 要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 的责任体系

把安全生产各项法律制度作为安全生产运行的新常态。要按照总体要求, 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新格局, 真正建立起“党政同责、部门监管、企业负责、员工参与、社会监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新常态”, 以法律规范人, 以制度约束人, 以责任促进人。切实落实好 “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

(三) 要树立以法治安的理念

以对企业最严格的监管作为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的新常态。对安全隐患, 要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 重实效”的要求, 不折不扣、如履薄冰地履行安全监管职责, 对于漠视安全生产、罔顾职工生命、非法违法违规违章组织生产、为富不仁的企业, 不管是内资还是外资、不管是开发区内还是开发区外、不管是国企还是私企、不管是央企还是地企、不管贡献多少, 都要依法依规予以严厉惩处;对我行我素、屡教不改的企业, 要毫不留情地予以关闭取缔;对危害到公共安全利益的, 要坚决绳之以法, 绝不姑息迁就。

(四) 要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 把“本质安全”作为安全生产的新常态

目前, 我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 企业将不得不面对诸多挑战: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市场需求疲软, 企业产能过剩, 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 依靠低廉劳动力、打价格战赚取利润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同时也给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带来非常重大的影响。因此, 企业只有加快转型升级, 采用更安全、更科学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 才能确保企业健康、平稳、安全发展, 才能赢得市场认可和社会尊重。

(五) 要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 把提升从业人员自我保护能力作为严控各类事故发生的新常态

目前, 我国已进入安全生产事故高发期, 一些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 与依法治国、依法治安的大背景格格不入, 与党委政府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背道而驰。为此, 要教育广大企业主深刻认识到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安全生产是企业最大的效益, 没有安全生产, 经济增长就无从谈起, 发展也会失去意义, 要牢牢把握安全形势, 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权, 把安全生产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紧密结合起来, 把加快转型升级作为企业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自觉行为, 从根本上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切实担负起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

在红木行业进入低潮的形势下, 管理者更不能轻视安全, 要冷静思考千万不能放松企业的安全管理, 一个企业管理不善会造成职工伤亡, 给当事人带来痛苦, 对企业也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如管理不善, 虽然家具销售业务做得最好, 但一把火把企业变成灰, 在新常态的形势千万不能马虎。 (案例:2014年6月30日, 华之腾·博鸿居红木由于管理人员的工作失误, 职工麻痹思想严重, 油漆员工擦漆用过的废棉纱统一装在一只编制袋中, 没有及时检查清理。下班后经过三个半小时的加热, 产生自燃。后幸亏发现及时, 经过全体员工的努力抢救, 没有造成重大损失, 但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极大教训。) 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2年生产法和2014年新安全生产法和消防法的要求严格管理。从整体来讲, 企业必须具备安全条件, 制定各项管理制度来进行安全工作。对专项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 加强职工的安全知识的教育学习, 提高职工的自身安全保护意识, 对企业内部做好每天定时的巡逻、检查并做好安全记录。

六、结论

随着中国红木文化的发展, 进口红木数量的限制, 老龄化时代给带来的劳动力减少, 造成企业成本高、价格低、销售难的困境。红木企业要在2015年新常态的形势下走出困境, 必须做好企业内部的创新管理, 改善原材料利用, 提高产品品质, 做好自我定位, 抓好品牌创新, 完善售后服务, 更重要抓好企业的人身、财产安全, 切实以高品质、低价格、创品牌、优服务的宗旨, 来挑战市场, 为中国的红木文化发展而努力!

融合管理 篇2

一、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之间的联系

(一)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有着相同的管理对象

众所周知,物业管理和社区管理有着相同的受众,那就是社区的广大居民。它们的差异在于社区管理注重社区的安全和稳定,更像是一种监管,而物业的管理注重社区居民正常的生活,更像是一种服务。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宗旨就是促进社区内部的和谐和稳定,维护广大居民的正常的生活。所以,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有着相同的受众,那么它们之间的合作绝不仅仅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管理的优化和升级,是融合创新模式的发展,对于提高城市社区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所使用管理手段是类似的

无论是社区的管理还是物业的管理都是在保证居民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利用各种手段加强对居民的管理和服务。他们的目的和宗旨是一致的,能够使用的手段也基本类似。物业管理通过对居民的服务来达到满足居民需求,维护社会和谐的目的,而社区管理通过对不稳定因素的管理来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二者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不能够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他们有着共同的目的,就是维护社区的安全和稳定。二者管理手段的类似也使得它们的融合创新模式成为了可能,通过融合创新模式,它们必然能够更好的发展自身的管理职能,同时也要居民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二、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种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信息不匹配

在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中,一个非常直观的矛盾问题在于居民的信息更多的掌握在物业管理者的受众,而社区管理者作为社区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保障者却很难及时有效的获取必要的信息。居民的遇到困难和问题是首先能够想到的就是物业,但是物业的管理职能有限,对于一些影响社区安全和稳定的因素往往起不到太大的作用。相比于物业管理,社区管理的存在感就很低,很多居民甚至不知道社区管理的存在,但是真正有能力有职权帮助居民解决这些问题的恰恰是他们忽视的社区的管理。这一信息的不匹配,让社区居民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所以加强二者的融合创新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二)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分管效果不明显

在日常的管理中,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师分开的,但是由于其各自管理的局限性,最终管理的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社区管理虽然拥有足够的管理职权,但是在具体的管理中和居民的联系较少,所以居民在遇到具体的问题时,社区管理者无法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导致不能及时有效的为居民解决问题。而物业管理同居民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但是在具体的管理中,他们没有相应的职权,管理的职能也十分的有效。所以,二者分管的结果就是居民遇到问题时,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造成了管理智能的缺失。

(三)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缺乏深度合作

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分属于不同的部门,虽然他们的手段、目的、受众都是一样的,但是在具体的居民管理中,却往往是单独管理的,缺乏彼此之间的合作。一旦出了问题,彼此就成了相互推卸责任的对象,让居民的问题更难解决。也就是说,在具体的居民管理中,他们是缺乏合作的,或者简单的合作也流于表面,使得居民真正学到问题是,双方都彼此推卸责任,让居民的问题无从解决。这是一种明显的管理上的缺失,更是一种制度的问题。

(四)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中各主体矛盾复杂

一般来说,物业管理者更多的是由开发商选定的,也就是说物业管理更多的是为开发商服务。但是当居民购买房屋之后,房屋的所有权是居民的,物业管理需要为居民服务。一旦房屋出现问题,在居民和开发商的纠纷中,物业管理就面临极大的考验,他们需要维护居民的利益,但是自身的局限性又导致物业管理需要为开发商服务,所以三者之间的矛盾较为复杂,难以有效的解决。

三、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的合作管理

只有加强社会管理和物业管理的融合创新,才能更好的发挥各自的职能,让二者的管理更好的为居民服务,解决居民切实的问题。物业管理同居民联系密切,但是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同时也是为开发商服务的,当加强二者的融合创新时,就能够更好的发挥社区管理中监管的职能,让社区管理更好的维护居民的利益,同时物业的管理也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内获得自身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不必再为开发商服务,而是更好的为居民服务。此时双方的工作和职能都得到了优化,而居民也享受到了更好的管理和服务。

(二)提高物业管理和社区管理之间的

服务职能社区的管理是宏观的,更多的是保证社区的安全和稳定,而物业管理确实微观的,能够更好的解决居民存在的具体的问题。加强两者之间的融合创新,可能很好的发挥二者服务的职能。一方面,社区管理能够借助物业管理的平台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而物业管理也能够通过社区管理提升自身威信,让后续的工作更好的开展。

(三)保障物业管理的经济效益

不同于社区的管理,物业管理更多的是一种服务的职能,所以,在具体的工作中物业管理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只有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物业管理的职能才能更好的发挥,才能够更好的优化物业管理的工作,让物业管理不断的提升自身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让更多的居民收益。此时,物业管理者和居民之间就不会存在太多的的矛盾,对于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是极为有利费。所以说,保障物业管理的经济效益对于提升其服务和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居民来说,也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服务。此时,社区管理者在同物业管理的融合中,就需要考虑到物业管理的经济效益。社区管理所能够做的就是很好的发挥监管的职能,促进物业管理的规范性,让物业管理更好的为居民服务。

(四)有效缓解管理中各主体之间的矛盾

在城市社区的管理中,首先,一定要解决好居民、开发商、物业之间的矛盾。就是把通过物业管理同社区管理的融合,让物业管理成为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开发商选择物业管理者的时候,需要从社区管理中选择。这样的物业管理产生的方式,就会其的物业管理更好的为居民服务,而不再需要为开发商服务。物业管理者作为开发商和居民之间的媒介,就能够很好的发挥自身协调的职能,更好的维护居民的利益,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融合创新是城市社会管理的必然的选择,对于加强城市社会的管理、化解居民矛盾、解决居民切实的问题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社区管理通过与物业管理的融合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大大的增强社区管理的水平,让社区的管理更加的科学规范,的稳定社会秩序。对于物业的管理来说,也能够大大的优化物业管理的工作,让物业管理更好的为居民服务,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而对于社会管理和物业管理的主体居民来说,则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提高生活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章月萍.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的有机耦合——基于社会管理创新视角[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6):74.

融合管理 篇3

【关键词】档案资源;信息管理;知识管理;重要性

在档案管理过程中,档案信息管理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对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很多新型的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获取了显著的效果。经过实践得出,档案管理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知识管理,有利于档案管理工作中不足之处的避免,但是这也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学习和积极参与业务培训活动,从而有效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我国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分析档案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必要性

从目前我国发现现状来看,经济和科学技术都发展的非常迅速,尤其在经济活动变化中,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因素参与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说知识管理已经成为经济变革以及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将其应用在档案信息管理中同样能让档案信息管理工作质量有所提高,让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更快递提升上来,同样能让档案管理工作和现代社会发展步伐相一致,让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更加全面,也能充分发挥出档案信息的自身作用。从前的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都是非常复杂的,也缺少有效的管理方式,让很多有利用價值的档案信息都不能得到更好的应用,档案管理效率更是很低,实际的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中有很多缺陷问题,让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实效性;要是想让档案管理工作的问题都得到解决,就要在档案信息管理中充分融合知识管理理念,这样能够让档案管理工作很好地和时代发展相接轨,让其工作价值真正发挥出来。

二、分析档案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可行性

1、分析站在档案信息属性角度去。知识属性是档案中一个重要的属性,存在于档案中的知识都是我们可以看得见并且是摸的着的,而档案就是记载所有知识的载体,也是人们研究事物成果集中的体现。所以说档案管理的对象和知识管理的对象都是一样的,在档案信息管理中最基本的管理内容就是管理文档中那些显性的知识。2、分析站在档案信息属性的角度。本身知识管理久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独特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形成,既便是在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也都有了创新和完善。要想让知识管理体系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最应该注意的就是管理方法一定要有较高的可行性,研究对象的选择上也要恰当,而且在研究对象明确了之后,还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去选择更合适的研究方法。知识管理所要求的基本条件,在上面已经简单介绍过了,这同样也是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之间相互融合最有利的技术保障以及理论保障,任何体格条件的缺失都是不可以的。

三、知识管理对档案信息管理的创新

1、知识管理可以完善档案信息管理职能。在档案信息管理过程中,知识管理方式是一种管理方式的变革,其对档案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在档案信息管理管理的未来发展过程中,知识管理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运用知识管理方式进行档案信息管理时,明显的转变过去档案信息管理的内容和方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改变了以往只是对实体档案的管理,转变后的档案信息管理不再注重管理的载体,而是更加注重管理的内容,强调了对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采用高科技手段对档案信息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的管理,这也促进了档案信息管理在观念上的转变,将档案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在知识管理的前提下不断改进档案信息管理的相关内容。2、知识管理可以实现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再造。业务流程再造,是对组织中及组织间的工作流程与程序进行的分析和再设计,其既是知识管理的要求,也是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手段。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的结构将从传统的直线型向扁平式转变,管理的中间层次将逐渐减少并最终消失,将形成一个由中心的管理者统一领导和指挥的组织。同时,对信息技术高度依赖和应用将产生大量的电子文件,电子文件与传统纸质文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电子文件的管理推动了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对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应依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即把文件档案看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文件连续体。打破过去文件工作与档案工作的界限,实现企业文件档案一体化,在业务流程上进行统一的设计。该流程包括文件从产生、运转、归档、永久保存或销毁的全过程。这种新的业务流程有助于加强文件、档案的知识管理,同时强化了对各项业务管理工作的服务功能,提高了整个文档工作的工作效率。

四、知识管理可以强化档案知识智能化服务意识

不断提高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是知识使用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同时也是连接档案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重要桥梁,信息化的发展与进步为档案信息管理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网络的发展更是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在工作方式上有了以此非常重要的转变,知识管理不但能够促进知识的传递与共享也能使档案信息更加全面,相关的服务质量较以往也能够有非常明显的提升。因此,在档案信息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包括网络信息技术在内的各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智能化,提高服务质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显现出来,在知识时代下,需要运用知识管理的方式进行档案资源的管理,从而有效的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使档案管理工作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能够满足社会各行业发展对档案资源的需求。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带有严重的滞后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有利于促进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档案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有效结合,有利于促进我国档案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管理理性与人性的融合 篇4

现代管理理性的困境

回顾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其实在其形成之初就被深深地打上了理性的烙印。这种理性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 它受到近代科学与科学方法的深刻影响。

近代科学权威的确立是以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为标志的。科学不仅深化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而且人们开始运用科学改造物质世界。电磁和电磁波的科学发现所带来的电力和通讯的革命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 西方社会的物质文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

从思想认识到实际生活的巨变, 奠定了西方社会对科学高度崇拜的基础。而科学的形成离不开形成科学的方法。近代科学在形成之初就把对象看作是外在的、客观的、绝对的、具有稳定不变和简单的规律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基本的科学方法论:对象的理想化和模型化、简单化、数量化、因果决定论、最优化、分析方法。这些科学方法既应用于科学实验中, 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影响而应用于一般生活中, 甚至成为人们的一种世界观和信念。在这种世界观和信念的指引下, 科学思想和方法论迅速地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扩散到社会研究的各个领域, 比如经济学普遍采用了数学方法, 由于管理学的科学化优势较经济学明显, 因此管理学的科学化似乎走得更远。

在管理学的创立之初———科学管理阶段, 泰罗和其他科学管理的代表人物以最基本、最简单的生产活动为研究对象, 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对工时、动作、记件工作制、成本核算方法、职能工长制进行了研究, 这些研究通过规范化、定量化、精确化、简单化和最优化, 使生产活动变得比过去更有效率。科学管理的实质在于将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自觉地引入管理, 从而自管理学诞生之日起, 理性管理模式就占据了主导地位。

科学管理的思想被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等人的古典管理理论进一步发展, 这些理论进一步彰显了理性管理的抽象性、客观性、机械性、二元性和独断性。后续的管理科学的发展更是使理性主义传统在西方管理中根深蒂固。

其实, 现代管理理论在其产生之后不久就受到了管理人性的挑战。著名的霍桑实验就是其中的突出事件。心理学家梅奥在研究照明等环境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的实验中发现, 人际关系对工作效率具有很大的影响。霍桑实验暴露了近代科学方法在应用于管理的实践时所存在的问题。在近代科学方法论中, 研究对象是外在的、具有严格规律性、被动的客体, 对研究主体的行为只表现出一定的被动反映, 然而霍桑实验打破了这种教条的主客体关系, 实际上管理的客体有自己独立的性格、意志和行为方式, 而且这种客体的反映会影响到管理因素之间因果关系的规律性, 霍桑实验使科学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受到最初的挑战。霍桑实验之后管理中人的因素被挖掘出来, 人们意识到人不仅是理性的, 同时也是感性的, 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

我们用科学方法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管理理论并重新应用于具体实践时, 其适用性面临很大的挑战, 远不如自然科学的预测性、适用性强。《追求卓越》一书曾对理性主义管理模式的兴起和没落进行过详细的描述, 并指出这种模式的缺陷。管理理论运用理想化、模型化的方法把管理经验与具体的真实相分离时, 却丧失了它的开放性、生动性和对于事物的敏感性、真实性。管理中涉及人的相关理论在应用于管理实践时的局限更大。以管理中对人性的认识为例, 从经济人到社会人以及复杂人, 当我们把人性的某一个侧面抽象出来再应用到管理实践时, 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责难, 管理理论的机械、僵化受到许多人的抨击, 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到管理者特质理论、领导风格理论等等, 其理论的实践指导性一直受到质疑。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十分突出。

现代管理人性的崛起

20世纪30年代的人际关系学派虽然注意到人的社会性, 但是它仍然属于理性管理的范围, 它仍然把管理看作是运用人的客观知识并以最小的人际关系代价来取得最大收益的一门技巧, 人际关系被利用作为一种控制手段。即使在行为科学得到广泛使用的今天, 新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在不断发展, 但是它们都没有脱离理性管理的思维框架和范畴, 实际上, 由于结合了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知识, 反而使理性管理由于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而得以加强。

上个世纪80年代, 由于日本战后的经济崛起和独特的企业管理模式的成功, 西方社会开始关注东方的人性化管理。美国教授威廉·大内的《Z理论———美国企业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和斯帕卡尔·阿索斯的《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就是其中的代表。日本作为一个资源极其匮乏的小国, 在吸取西方理性化管理模式的精华之时, 充分合理地运用东方人性化的价值观对其加以消化和改造, 经济实力由此得到极大地提高, 从一个经济落后国家迅速变成经济强国。比如在企业雇佣制度上, 美国式管理把个人参与公司看成是纯理性的行为, 企业往往通过非常高的人事变动率达到管理效率的提高, 而日本采取终身雇佣制, 将不同的人结合为一个整体, 在共同的信条下工作和生活, 个人是全面性地参与企业, 对企业全身心投入和奉献, 而企业注重员工的潜能开发和培训, 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管理的特点。

在西方社会, 随着工业经济的没落和知识经济的兴起, 以物为本的管理不得不向以人为本的管理转化。

在宏观经济层面, 20世纪30年代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奠基人约瑟夫·熊彼特首先认识到, 追求利润的企业家所进行的新技术开发和传播形成了经济增长的源泉, 其后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罗伯特·索罗强调了技术进步作为持续经济增长背后终极驱动力的重要性, 直到20世纪80年代芝加哥大学的保罗·罗默和罗伯特·卢卡斯才把技术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才突显出来, 从而使“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获得了严密的科学论证和阐释。

在微观管理层面, 日本知识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以鲜活的企业创新实践, 向我们展示了知识在企业创新和发展中的特有价值。由此, 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在企业发展中逐渐成为首要的、第一位的因素, “以人为本”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 它是企业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自然逻辑, 是管理理性发展的客观要求, 至此, “以人为本”的思想才真正深入人心。人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的提升, 使企业开始重视组织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建设, 重视组织精神和价值理念的培育, 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和人力资源的管理, 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确认。

融合:中国式管理的未来

西方社会“以人为本”的管理脱胎于“以物为本”的管理, 在这场管理转变中, 受原有管理科学思维框架的局限, “以人为本”的管理仍然存在着明显地把人视为物的思维痕迹, 管理只是把人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重要资源, 强调人对组织的功效, 以人为本只是提高组织绩效的一种手段而已, 这样的人本管理无法突现伦理、文化、哲学等人文精神的价值内涵, 同时失去了文化伦理价值观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深层支撑。

因此, 现代管理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管理, 必须上升到管理哲学的高度。管理哲学中的“以人为本”与管理科学中的“以人为本”有着本质上的差异。管理哲学把人看成是价值的生成物, 人是一切价值的标准和一切价值的最终目标, 一切都要以人为中心, 管理要以人的普遍需求及其满足为本。在这一前提下, 管理不仅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更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为了更好地满足自我需求, 实现自我价值, 人会自觉地与他人合作和实现自我管理, 组织目标的实现不过是个人自身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自然结果。

管理哲学对人性的深刻认识, 使人的价值在管理活动中得以落实, 促使人在管理中的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 从而为实现组织所追求的“无为而治”的理想管理境界提供了价值观和方法论。

但是管理哲学对管理人性的突现和张扬, 并不是建立在完全否定管理理性的基础上的。尽管管理理性比过去更依赖管理的人性, 但是管理中仍然包含着极其重要的客观方面, 管理理性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合法的范围。忽视管理理性基础的人性管理, 必然会导致人性在管理实践中的滥用、误用以及思想上的混乱。中国管理文明在近代的衰落已经证明, 这种纯粹的人性管理在缺少管理理性营养的情况下, 失败率会大大增加。人性管理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其背后的经济力量以及由这种经济力量伴生的管理主体的力量, 因此, 管理的人性不可能完全摆脱管理的理性基础而独立存在。管理理性的人性化与管理人性的理性化只有交织在一起, 才能共同推动现代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公司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篇5

制度

两化融合是指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是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融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企业转型,产品升级的重要措施,是企业打造新型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为鼓励公司全员积极参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切实做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不断运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方法促进数据、技术、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相互创新和不断优化,从而持续打造企业的新型能力,特制定公司制度。

本制度所称两化融合最佳实践是指团队或个人在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领域运用两化融合的思想方法,实施的两化融合相关建设活动(包含但不限于软件开发、流程优化、机构变革、应用新技术、系统优化改造等)。此活动能够达成实效,具备较高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本制度所称两化融合最佳应用是指在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应用方面(信息化系统应用、数据管理、数据开发和应用等)取得明显成效的活动。

两化融合管理推进组负责申报的两化融合项目的收集,汇总,初步审核;负责两化融合项目评比的组织和实施;负责两化融合最佳实践和两化融合最佳应用档案的建立、保存、销毁等;负责组织最佳实践项目和最佳应用项目的宣讲和培训。

财务部负责两化融合激励资金的预算管理。

人力资源部负责将获奖项目的团队成员纳入公司核心技术人才进行管理,并优先选送他们到国内外考察、进修、学习;优先选送参加在职工程硕士培养;在晋升、择优升级、人才选拔、职务评聘等方面,优先考虑获奖职工。

项目实施单位负责建立两化融合项目的过程档案;负责项目的全过程管理;负责提报项目评比申请和审核材料。每季度第一个月份,项目实施单位推荐或实施团队自主申报两化融合项目,并向两化融合管理推进组提交《公司两化融合项目评比申请表》及其他附件。

每季度第二个月份,两化融合管理推进组对提报的两化融合项目进行初审,并形成《公司两化融合项目初审报告》,初审通过的项目报两化融合管理委员会审核。

每季度第三个月份两化融合管理委员会对初审通过的两化融合项目进行现场评审,并形成《公司两化融合项目审核表》,确定获奖名单。

所提报的项目只能申请本评比项目一次,获奖与否都不能二次申请; 所提报的材料须能够有效证明项目实施是按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 所提报的项目,必须明确项目实施所打造的新型能力; 所提报的项目,必须明确项目实施后的成效或作用。

初中班级管理与日常生活的融合 篇6

关键词:班级管理;日常生活;协调融合

一、初中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了集体主义感的重要作用

忽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感会阻碍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使其工作停滞不前。初中学生集体主义感的缺失,可具体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内在因素,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发展的特殊性;而另一方面则是外在因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共同发挥作用。这两方面共同造成了学生集体主义感的缺失。在学校教育中,由于教师鲜少组织班级活动,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对待问题以及处理的方式都从个人的角度看待,导致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开展不顺利甚至无法继续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往往也得不到良好的配合。

2.学生的自觉性、约束性较差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重,同样自觉性、约束性也较差,使得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难以正常进行。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都需要教师及时督促他们学习,检查他们作业完成的情况。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学习的兴趣不高,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仍然是“教师说学生听”“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自觉性较差。

3.学生青春期的叛逆心理较强

在这个阶段的学生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叛逆心理。这使得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更加难以继续,比如说对教师的态度持逆反心理,不服从教师的管教、顶撞教师等。这个阶段的学生虽然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出现偏激的心理状态,特别容易影响到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将初中班级管理与日常生活有效结合

1.丰富学生的日常活动,培養学生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做人的基础,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因素,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也是解决教育问题的一种手段。要想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就需要教育他们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在初中教育时期,如果为了学生的学习而忽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那么这个班级形同散沙,毫无凝聚力,在完成学习任务上也没有效果,让学生的发展受到极大影响,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也是极其不利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责任感强有力的措施之一。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可以利用每周的班会以及其他一些活动课,让学生在课上对于某一件事情表达他们的想法,通过在课上的激烈讨论,可以促进学生彼此之间的感情,让他们在思想和观念上产生共鸣,从而使得学生在日常活动中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能够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活动,比如献爱心活动、全校组织的大扫除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2.创设班级文化氛围

无论是家庭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会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习惯、宗教和行为等,“孟母三迁”这一典故也将环境对人们的影响表现得淋漓尽致,说明良好的环境能够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成长以及发展。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日常生活环境,有意识地创设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可以从生活环境入手,让学生保持宿舍的干净整洁以及规定学生摆放物品的位置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第二,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在黑板的上方展示“团结好学、诚信拼搏”等字样,激励学生学习,可以在制作教室黑板报时创建有激励意义的专栏,同时还可以记录学生平时助人为乐、勤奋学习、文明礼貌等方面的行为小故事,让学生之间形成竞争意识,彼此之间互相激励,还可以展示一些优美的文章和绘画作品等。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总之,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与日常生活中,要组织既能培养学生责任感又能丰富学生日常生活的活动,同时还要创设班级文化氛围,使其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下能够带动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充分发挥班级管理的独特性,使工作能更进一步。教师将班级管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良好的生活作风,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韩巧莲.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管理[J].学苑教育,2013(22).

企业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融合探讨 篇7

关键词:风险防控,财务,输电管理

一、背景介绍

南方电网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提出两个转变, 即电网发展向更加智能、高效、可靠、绿色方向转变,企业管理向精益化方向转变。 企业管理向精益化方向转变是以提高公司综合效益为目标, 对核心业务的全过程实行精细控制,更加注重细节管理,将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使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精益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必然趋势, 是全面提升各项工作水平的必然路径,工作只有做细做实,才能做大做强。 精益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南宁局提出要做南网标杆和同行典范,就是要在精益化管理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考虑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的基础,为企业后勤提供了保障,它时刻监督着业务管理工作。 业务管理直接推动着企业的业务经营,决定着财务管理工作的存在价值。 两者融合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良性循环体系。

本文涉及了诸多部门的管理行为,但是做的都是同一件事,管理工作就是要将多件事情进行统筹,找出共同点,加以结合,最后形成一件事,每个部门都针对同一件事开展工作,各取所需。

本文以一个财务人员的视角考虑RAP (risk-based activity plan)的切入,重点运用PDCA(plan do check action)闭环管理思想以及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中的SECP (scheme execution consistency performance)

理论来进行论述,突出风险管控,从财务管理、计划管理、车辆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逐一论述。

三、实施的途径

超高压公司负责管理、运营、维护和建设南方电网跨省区骨干网架及重要联络线。 南方电网公司赵建国董事长在超高压公司检查工作时提出超高压公司就是要确保南方电网主网架安全、安全、再安全,因此我们的各项工作都是要围绕安全这个中心主题词来开展的, 要围绕中心做工作、进入管理起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关注经营管理和队伍建设, 所以要将安全生产这条生命线贯彻始终。

我们每做一件事,搞一项活动或解决一个问题,都有一个做法或思路,它都是按照PDCA的活动规律(程序)进行的。 P(plan)表示策划,D (do)表示执行,C(check)表示检查,A(action)表示改进。PDCA闭环管理思想的特点是:按PDCA顺序前进,就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新的水平上再进行PDCA循环就又可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且每个阶段都可有它本身的小PDCA循环。 目前我们可以依托输电巡线作业管理平台, 以风险管理为主线,计划管理为平台来开展财务PDCA循环管理工作。

(一)P(plan):策划

要围绕我们的关键指标做好策划,对影响到我们安全的各个因素、 各个关键点进行分析,对我们的工作量进行评估,用多少人、什么能力

水平的,按照计划管理5W1H(what why who where when how)的标准将

工作进行分解,形成计划,在计划中对各个关键点进行评估,对策清楚, 目标明确,责任落实。 具体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1、制度建设方面

在开展输电巡线业务之前要有规矩,将我们的制度、流程、表单、作业指导书等东西都纳入到系统管理的框架中,去操作、去执行。

2、业务计划方面

事先做好工作量的测算,并充分考虑人员、时间、天气、工具等因素。

3、车辆管理方面

要考虑车辆的使用、调配计划,可以通过车辆的里程、油耗、维护成本作为关键性指标进行过程监测, 尤其是车辆的里程数, 将其纳入进去,每次巡线前画好线路的运行规划图,围绕哪条线路去巡线,就设计好线路的规划图以及车辆路线的规划图, 按照关键路径法将关键路径确认出来,考虑一个最优方案。

4、预算方面

每次外出巡线时要进行费用预算,住宿情况、补助情况以及其他费用使用情况,住宿是必不可少的是因素,对于住宿我们可以考虑定点住宿统一结算或者定点住宿单独结算亦或是不定点住宿按照包干的方式执行,但要在事先谋划好,规定好“圆点”,所谓“圆点”就是对巡线的路径进行规划的时候同时也“画圆”,规定好哪些地方必须住宿、哪些地方可住可不住、哪些地方不能住宿。

5、风险防控方面

风险防控包括安全风险、廉洁风险、违约风险、作业控制风险等等。 安全风险涉及人员风险、设备安全风险、车辆安全风险;廉洁风险涉及到依法经营等方面风险;计划管理就是一个契约,违约风险就是没有按照计划去落实、去执行,该变更而未变更等风险;作业控制风险涉及到作业过程控制的风险。

要将上述各因素纳入到策划当中,录入到系统中形成指标,以便执行、检查和考核。

(二)D(do):执行

目前, 我局建立了输电管理信息系统, 每名员工都带有一个 “本本”,巡线可以利用“本本”导航进行,导航将整个巡视路径图汇成了一条指引工作的曲线,顺着他就可以找到前进的方向,按照事前的策划去逐一落实,就可以达到目标、看到“光明”。 再则,我们的“本本”还是业务计划、预算、操作方法、步骤等等的汇集体,不但告诉你做什么还和你讲怎么做。 在执行过程中也要进行风险评估,风险是否上升了,如果上升我们就要修改我们的工作计划,之后再执行。

JUST IN TIME理论传达的思想是一次性作对,不瞎忽悠、 不乱折腾,我们在执行过程中也要有这种精神,不断向前看,找出短板,将过去的问题不断处理掉,面对的就只有新问题,而新的事情我们就按策划方案一次性做好,从而做到“干一件、学一样、规范一项”,当执行过后,我们将所有的数据录入到数据库中,作为历史数据,以供参考。

(三)C(check):检查

检查可以运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中的SECP理论来做支撑、 把控。 SECP明确了按什么考核, 考核什么。 SECP四个环节 “策划(SCHEME)、 执行(EXECUTION)、 依从(CONSISTENCY)、 绩效(PER- FORMANCE)

1、S(scheme):策划

就是要看我们业务计划是否按照标准、规范进行的策划,预算是否符合要求;

2、E(execution):执行

就是看我们计划的完成情况是否已经按照策划要求完成, 预算是否按照策划要求完成,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果。

3、C(consistency):依从性

就是看我们的结果是否按照规定的标准去执行了, 也就是指标完成率如何,是否偏离,如果偏离了,那修改过计划没有,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

4、P(performance):执行的效果

就是看存在哪些不足需要不断改进,有什么好的做好要去固化,以便下一次在执行过程中采纳。 持续改进可以形成最优工作量、最优车辆使用、最佳预算调配、最佳路径选择等几方面的内容。

当然,在检查过程中要随时做好监测,有过程的控制也有结果的控制。 过程控制可以通过“本本”来控制,是否按照既定的路线去巡视,路线存在偏差时是否采用了变化管理去修改计划; 住宿是否到定点宾馆去住宿的,住宿的天数是否按照既定的计划去安排的,费用的使用有无按照预算去考虑,车辆的安排是否在掌控之中。

另外,管理过程中要把握好风险的管控这条主线,也是红线,也要进行监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监测:

(1)安全风险,安全风险内涵丰富,具体来说有设备风险、人员风险、 车辆风险等风险,这个属于安全指标考核内容的几个大项。 在车辆使用过程中,要安排规定的里程内休息多少次,车速不能超过多少、酒后不能驾车、车辆出现什么异常情况要进行修理;人员出现问题,比如生病、 不适,或者环境发生变化等可能会危及到人身安全的情况要中止作业。

(2)廉洁风险:就是依法经营指标风险,不能违法乱纪、违规开展工作。

(3)违约风险:计划管理就好比是一项契约,每一步骤都是契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守约、执行的好的可以得到奖励,不能违约,违约就要有惩罚,通过绩效考核来实现,涉及到人员岗位晋升、评先、创优,也可能会有通报批评、降岗降薪等惩罚性措施。

(4)作业控制风险:就是是否达到预定要求等。通过上述风险管控措施,让大家不敢越红线(雷池)一步。

(四)A(action):改进行动

通过上面的检查,做好评估,不断优化工作计划、固化好的做法、改进流程、表单,最终达到持续改进,提出最优方案、最优工作量,从而提高管理精益化水平,让管理上层次。

当然,在整个流转过程中要考虑“人”的因素,要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爱岗敬业、作风优秀的员工队伍,就要将学习、规范、分享、互助的文化建设思想贯彻始终,做到“看大做小”,提高员工深入分析、养成良好的思辨能力,让员工在执行过程中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从而更好地提升企业价值。

围绕做什么、怎么做,管什么、怎么管,利用PDCA循环将管理工作串联起来,基于RAP作业管理,形成闭环。

(五)考核

考核就是针对计划执行的过程、执行的结果、预算执行过程、执行结果、风险控制情况等进行考核,考核涉及到人员的晋升、降职,人员的岗位调整,部门的奖励、惩罚,部门费用的增加、减少等四大方面。 要通过考核促管理,使制度流程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

四、RAP框架的运作和产生的变化

我们期待在此种流程运转后, 我们的输电巡线管理会像精益化管理方向迈出一大步。

(1)费用归集可以统计到每条线路巡线人工成本,车辆过路过桥费、 加油费、维护费,青苗补偿费,其他材料费;

(2)每条线路巡视可以精确到人次、最优巡视线路,最合理天数、最佳工作量;

(3)车辆可以达到最优安排,包括车辆的最优路径、最佳公里数、最佳油耗等等;

(4)风险可以做到最优管控;

(5)定额管理方面有所突破,管理更趋向于标准作业管理;

(6)文化氛围做到更好,人人养成遵章守纪的好习惯,计划管理上水平,上层次。

五、下一步打算

数据的积累不是一时能够解决的,还需要不断去更新,去完善。 通过RAP建立各个流程的手拉手,按照平衡积分卡思想,在资产管理、物资管理等方面充分运用, 尤其是将资产全生命周期理念融入进来是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审核指南(2012年版)[R].广州: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2012.

融合管理 篇8

关键词:纸质档案管理,电子档案管理,融合,探讨

一、电子档案管理的产生和电子档案管理的优缺点

1. 电子档案管理的产生

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快速结合, 电子信息运用量逐渐增加, 比如电子邮件、电子文件等, 这直接使纸质文件退出了人们的视线。所以, 电子档案也应运而生, 取代了纸质档案, 成为档案管理的主要形式。电子档案的载体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主要包括:磁盘、光盘、磁带等, 它是通过计算机把具体的信息翻译成固定的代码然后存取在载体上。

2. 电子档案管理的优缺点

电子档案作为信息技术也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主要由以下优点:电子档案可以把文件的多媒体性体现出来, 可以更加形象地展现文件所要表达的内容, 方便读者可以更好的理解文件内容, 而且电子档案的储存空间小但是信息量大, 还能够长期保存, 便于复制、传送;电子档案可以使读者阅读更加方面, 便于查找读者所需内容。电子档案也有其缺点:电子档案的载体主要是光盘、磁盘、磁带, 这些载体具有不稳定性, 寿命较短, 容易被氧化, 或者背化学试剂破坏;电子档案是在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电子档案很依赖计算机, 没有计算机不能够建立与阅读电子档案;电子档案容易遭到更改, 或者遭到电脑病毒入侵, 所以电子档案的安全性不高;电子档案的保存比较困难, 容易受到灰尘、磁场、温度等的破坏。

二、纸质档案管理的独特价值及弊端

1. 纸质档案管理的独特价值

纸质档案作为传统的档案记录形式有其独特的优点:纸质档案在保存良好的情况下可以给人们更加真实直观的感觉, 读者可以便捷快速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纸质档案相比于电子档案其可信度更高, 纸质档案建立完成之后一旦修改难以不出现修改痕迹, 这使人们更加容易辨别出纸质档案的真伪, 所以纸质档案的真实、安全的特性也更加明显;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在保存上相比也有很大的优点, 它不会受到电磁的干扰而发生破坏, 所以电子档案的寿命非常长;纸质档案由于其真实性、可信度比较高往往具有很高的凭证作用, 供人们论证。

2. 纸质档案管理的弊端

虽然纸质档案有如此多的优点但是不乏有一些缺点:第一, 纸质档案的保存条件要求比较严格, 纸质档案的载体是纸张, 纸张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在酸碱的化学试剂的作用下容易遭到破坏。第二, 纸质档案在储存上占用空间大, 存储的设备需要购买, 费用较大, 加大了存储成本。

电子档案的优点虽然明显, 但是也有很多缺点, 而纸质档案在某些方面的优点正好可以弥补电子档案的不足, 这一点使二者的结合更好的发挥了档案存储的功能, 也决定了二者在短期内是难以被其他的档案存储形式所取代。

三、电子档案管理与纸质档案管理的融合

1. 电子档案管理与纸质档案管理的共存

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需要一起为档案管理服务, 二者共存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首先, 电子档案是在纸质档案的基础上形成的, 电子档案是纸质档案的数值化表现形式, 根据不同的需要把纸质的档案用电子档案表现出来。电子档案的形成主要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当档案管理部门刚收到时就要求改成电子档案, 这时有两证形式的档案, 纸质与电子共存;还有就是对以前形成的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 这就形成了两种档案的共存。

其次是先形成电子档案, 后改成文字档案。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也加快, 由于纸质档案记录比较慢, 而电子档案可以快速准确的记录一些活动、工作的主要内容, 但是电子档案在长久保留中可能被损坏, 考虑到这一点, 人们通常把重要的电子档案改写成纸质档案。这种档案的形成也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是电子档案制作完成后作为信息传输的形式传送, 然后通过纸质把电子档案纸质化, 这时就有两种版本的档案共存;还有一种是对于已经归档的电子档案根据需要, 要求转换为纸质档案, 这时也有两证档案共存的情况。

2. 电子档案管理与纸质档案管理的互动

电子档案管理与纸质档案管理的互动是由于二者的共存后对其的管理后形成的, 这两种档案管理的形式了两种管理系统。在每个档案管理系统中的内部要各自独立的积极发展, 但是在两个档案管理系统之间又要相互磨合、相互依赖。二者既要完成各自管理系统内部的职责, 又有依据各自的特点相互配合, 完成需要共同承担的责任。在电子档案管理和纸质档案管理的两个系统之间二者相互影响可以促进两种档案管理系统各自的改进从而完善自身功能, 使各自系统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 这对档案管理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电子档案管理与纸质档案管相互影响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 电子档案管理对纸质档案管理的影响, 前者可以加速后者的改进速度。纸质档案管理受到电子档案些影响, 这直接加速了档案管理流程, 对于档案一体化的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还有就是电子档案管理的实体管理的模式促进了纸质档案管理, 实体系统与固定的关系档案是传统纸质档案管理的基础, 有了二者建立好的关系才能够对档案进行检索。电子档案管理具有快速检索的功能, 加以互联网的应用, 读者能够更加方便地浏览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而且电子档案管理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建立不同的联系, 纸质档案借助电子档案的实体管理的简化可以通过软检索而更加快速地找到所需纸质档案。

第二, 在纸质档案管理的影响下, 电子档案管理可以变得更加完善。两者可以在相互影响下取长补短, 然后进一步发展, 形成一种综合管理系统。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纸质档案管理与电子档案管理融合的过程中, 纸质档案管理的规模慢慢减小, 电子档案管理的规模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日趋变得壮大。当今档案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档案管理人员既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对电子档案管理安全的保护, 促进电子档案管理发展, 同时又要对纸质档案进行必要的保留, 通过二者完美的结合互相补充,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管理会计与企业文化融合互补 篇9

一、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应用状况

就管理会计所囊括的各种方法看, 其中一些方法可追溯到“泰勒”管理时代。泰勒在他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中讲到的“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等方法, 直接或间接地被引进到今天的管理会计中来;如果从我国来看, 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那时的国营企业就运用“班组核算”、“经济活动分析”等方法来降低成本, 只不过当时不叫“管理会计”而叫“成本核算”。如果认为现在的“管理会计”和过去的“成本核算”雷同, 那么这种模式与“成本管理”的含义基本一致, 从这个层面上讲, 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应用不仅有悠久的历史, 也有普遍推广的价值。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 在消化、吸收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 演绎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 且显示出勃勃生机, 具体表现为以经济责任制为基础, 将会计核算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以及外部分配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结合起来;以权责利相统一, 资金、成本效益优化为原则, 将岗位责任制和企业分配、奖惩、工资制度挂钩;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 与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相联系;以民主管理和群众监督为依托, 平衡监督与制约机制;以模拟市场为手段, 把厂内银行结算体系与纵向衔接、横向统一的责任指标相互渗透, 出现了邯钢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以及山东亚星集团的“购销比价管理”等模式。不难看出, 以上成果主要表现为管理会计的技术分析方法, 且基本上概括了我国建国以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需要面对的问题

如何将这些从实务中产生的丰富经验在理论上进行系统总结、提高, 加以推广并产生实效, 即管理会计与企业文化融合。

首先, 通过各种技术分析方法所形成的会计信息, 并不是死的数字, 而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就管理会计而言, 技术分析方法本身是中性的, 利用得好, 能加强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利用得不好, 会误导经营决策, 带来经营失误。管理会计的问题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性问题, 通过管理会计中的技术分析方法进行收集、加工、综合、分析所形成的管理会计信息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因此, 如何使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就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

其次, 我国会计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与引入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上。在实际运用中, 产生的效果就是要么隔靴抓痒, 要么不食人间烟火, 要么一次性消费。这种理论研究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 如果长久下去, 管理会计是难有生命力的。因此, 笔者认为, 必须为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实效提供一条清晰的思路, 一种有效的手段。管理会计的技术分析方法不管如何复杂、先进, 如果它提供的信息不能有效地影响企业的经营行为, 就不可能对社会经济生活发挥任何实际作用。而要使管理会计的这种行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就不能单纯依靠研究它的技术分析方法, 而必须把它同企业文化的研究结合起来。

三、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管理会计与企业文化融合

知识经济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它已经引起社会多方面的变革。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 我国企业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来自新兴行业的冲击, 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 更多是因体制结构、知识积累、传统思维而导致的企业意识形态的撞击, 这种撞击深刻地改变着管理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 并最终推动管理会计的研究朝着和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方向发展。

企业文化本身包含正式文化、非正式文化和技术文化三个层面。管理会计无疑是为其中的技术文化提供方法支持, 它通过自己独特的技术分析方法, 综合反映企业财务价值的现状及变化趋势, 以逐步营造不断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体系。总之, 一个严格有效的管理会计制度, 必将使企业更具竞争力, 并将成为企业建立有效的企业文化所不可缺少的工具。

首先, 加入WTO经济全球化使我国企业必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一方面, 顾客的需求与满意已成为企业更为关注的问题。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信息传输速度加快, 消费者的消费更具个性, 企业如果不具备高效快速的运行机制, 不能对消费者的个体需要作出弹性应变, 就会被竞争所淘汰;另一方面, 现代企业竞争的高级方式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工业经济条件下, 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优良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 而这些在今天都是可以复制的, 唯独潜入人心的文化是不能被模仿与复制的, 它会渗透在企业的人文精神、员工品味、客户忠诚、供应商支持、企业形象等各个方面。因此, 未来企业之间的根本差距不在于技术设备, 而在于管理;不在于管理的硬件, 而在于管理的软件, 在于未来企业是否建立了具有适应性与应变力的文化。

其次,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企业组织结构将不再是等级森严的“集权式”自上而下的管理而是独立性较强、拥有较大自主权的“自由式”管理, 这就使得未来的企业组织结构将变成一个由众多独立的创新经营单位组成的彼此有紧密纵横联系的扁平化网络组织。在集权式管理模式下, 企业目标是完成上级规定的各项指标, 管理文化上长官意志代替一切, 这样, 企业的目标就只能是注重眼前指标的完成而忽视企业的长远市场价值, 因此, 管理会计的应用效率很低, 根本不可能自觉地运用管理会计中的一些先进技术方法去规划企业未来的发展。而在扁平化网络组织中, 由于网络取代了规章条例和权力控制, 使得管理者必然放松组织的集中控制而以分散化管理来保障组织的有机性和灵活性。那么, 如何将员工的个别行为集合到企业目标中去, 就必须依靠一种高效的管理制度, 其中就包含管理会计制度。未来企业的经营不但要建立在财务会计信息基础上, 而且也必须建立在管理会计信息基础上, 必须围绕管理会计的五个基本方面即成本、时间、质量、差错、员工满意度来形成一种强势的技术文化, 以提高扁平化网络组织的自组织性和自协调能力, 以达到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

第三,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伴随着制造业的衰退, 商业、金融业与服务业等非制造性企业得到快速发展, 这就对传统的以生产力为重心的管理会计提出了新的课题, 就是管理会计与企业文化互补发展。

四、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管理会计与企业文化互补发展

管理会计的发展走向, 是会计理论界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固然见仁见智, 但是, 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严重背离的问题是毋庸置疑的。只有管理会计与企业文化融合起来, 对管理会计的态度, 要改变“拿来主义”思想, 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 只有这样, 管理会计才会有生命力。

可以预见,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 会有更新的管理与生产技术不断产生, 使管理会计重心更多的偏重于知识价值的含量。同时, 由于组织结构的变迁, 使得企业对会计信息的种类和质量的需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尤其是对非财务信息的需求进一步上升,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与网络技术在组织中的运用, 增加了管理信息系统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联系, 使得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关性、及时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从而, 使得管理会计对决策的支持更趋完美。企业越来越要求管理会计更多更好的知识服务与智力服务, 而这些服务离不开人力资源, 离不开良好的企业文化。

总之, 在未来管理会计的发展道路上, 既要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以进一步发展管理会计, 又要使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更加适应企业文化的要求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思政管理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探究 篇10

一、当前国企思想政治管理存在的问题

1. 没有与时代实现结合

思想政治管理对国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在国企不断改制的背景下, 员工的思想层次、职业道德等都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当前互联网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 使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变得越来越强烈, 国企的思想政治管理与当今时代的发展缺少一定的融合, 一般比较注重形式、轻视内容,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对各种思想政治理念的落实程度不够,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逐渐减弱。同时, 当前国企的思想政治管理还停留在传统工作中, 对新时代的认识程度不够, 对国企的思想政治管理非常不利。

2. 没有与企业文化很好地融合

企业文化是国企发展的重要指导, 对员工有很强的导向性。当前很多国企在发展过程中,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积极发挥企业文化的带动作用。每个国企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这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规约, 对员工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但是当前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对企业文化进行很好地挖掘和利用, 因此使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二、国有企业进行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管理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特有的企业文化体系, 其中国有企业的发展目的是打造最具人文情怀的有为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责任、品质、和谐、有为, 这对员工的思想是一种积极的引导。企业文化建设是加强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 是在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文化视角的科学管理思想, 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进行升华, 对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行为提出一定的规范、标准, 从而使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能对企业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从而发挥自己的潜力, 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企业文化是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个基础和保障, 文化作为一种观念, 它本身是对社会上各种现象的反映。一个国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建设。只有将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形成国有企业发展的内动力, 促进国有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不断推进。

三、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策略

1. 不断加强企业领导者对思想政治管理的认识

国有企业要加强思想政治管理, 必须从上至下形成一股合力, 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思想层次, 领导者必须加强对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重视, 按照相关行业要求规范国有企业的日常管理, 重视国有企业员工的思想动态。国有企业思想政治管理需要国有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 目标是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因此,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现代化管理理念的灌输, 转变传统保守的管理观念, 促进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要加强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管理的重要性的宣传, 如在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中, 通过对日常管理员工的培训, 加大国有企业文化的引导和灌输, 提高员工对国有企业文化的认识, 对新时期企业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解, 从而使整个单位产生一种思想政治学习的热情, 增加国有企业员工的先进意识和理念。

2. 结合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管理

企业文化的灌输是进行思想政治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国有企业的文化体制是否完善是影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 对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国有企业的文化内涵可以作为对员工进行思想引导的重要素材, 借助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比如, 在企业内部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学习活动, 对企业文化进行讲解, 并对新时期企业文化的建设进行讲解, 从而使企业能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变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国有企业要落实思想政治管理的责任, 强化具体的执行力。为了促进这一举措的有效实施, 国企各个部门都应该发挥主动性, 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新招聘的员工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和讲解, 使新员工能理解企业文化的精髓, 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多努力。

3. 将思想政治管理落地

在日常工作中影响员工的思想情绪的因素有很多, 如工作环境、工作时间、薪酬待遇等。很多企业的文化观念对这些因素都有一定讲述, 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将思想政治管理落地, 落到实处, 不能单纯地进行理论教育, 如将思想政治管理工作与解决员工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效结合, 从改善客观条件的角度出发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这个过程中给员工灌输企业文化, 可以使员工更好地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 并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国企的思想政治管理是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思想政治管理过程中, 应该积极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利用, 通过企业文化解决员工在工作生活中的一些思想问题, 提高整个企业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康庄.浅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J].企业导报, 2012, (3) :165-166.

融合管理 篇11

组建学院,其基本原则可用10个字来概括:归并、综合、适度、特色和传统。归并,就是把所有的相同和相近的学科归并在一起,实现整体优化。综合,就是应体现科技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并注重发掘新的学科生长点。一般以学科的门类为基础(譬如法学院、文学院、医学院、理学院等)或一级二级学科(技术性行业、职业)(譬如机械学院、电器学院、计算机学院、水利学院等)组建学院。适度,就是规模要与管理模式相适应,把人员规模作为组建学院的一个重要标准,使得组建的学院规模不会太大,也不能太小,以便于管理。如果某所多校区大学的机械学科规模很大,组建成为一个机械学院管理的范围过宽,就不妨组建两个学院。特色,就是说组建学院时应特别体现出自己学科的优势,突出特色,保留和继续创造自己的名牌专业,即在组建学院时,应充分考虑办学的传统,不能图一时热闹和时髦,今天是计算机学院,明天叫信息学院,后天又改成高科技学院,等等。

在进行学科融合、组建学院方面,新浙江大学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合并后的浙江大学,学科涵盖了除军事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设有本科专业 98个、硕士学位学科193个、博士学位学科106个。面对如此庞大的学科群,浙江大学打破原校区格局,统筹规划组建了20个学院、70个系。今天的浙江大学,正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并围绕若干新兴学科领域建设10余个交叉研究中心,在承担国家层次的重大科研任务和解决国民关键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运行学院,就是以学院为办学实体,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一级主要在宏观战略规划、人事领导、财务调控、信息沟通、公共设施建设与服务、对外联系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管理职能,使各个学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实现学校的共同发展目标而努力;同时,要打破陈规,赋予学院更大、更多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学院在教学、科研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学院的运行须与三个因素相适应:一是学院的规模和学科综合度相适应;二是与学校机关机构设置和功能发挥相适应;三是与学科归并的具体情况相适应。从总体上,我国当前的多校区大学管理不宜过快地向学院放权,应该等到融合较好、矛盾不至于激化到危及学校的实质性合并时,再向学院一级下放管理权限。

2014两化融合迈向管理标准化 篇12

我国工业经济肩负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工业发展面临的能源、环境、土地、人才、金融等要素资源约束日益突出,产业结构性过剩严重,工业企业投资意愿不足,促进实体经济实质性和持续发展的动力亟待加强。解决我国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升信息化条件下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企业发展模式,发挥出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核心和引领性作用,提升工业质量和效益。

重塑企业竞争力

两化融合对于一个企业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大港油田的实践便能很好说明问题。

大港油田是一个矿权面积仅有1.8万平方千米且已走过49年勘探开发历程的老油田。人多、油少、产值低这些特点在大港油田十分突出,特别是随着勘探开发的持续深入推进,勘探对象日趋隐蔽复杂,剩余资源品位越来越差,寻找整装规模效益储量的难度逐年加大。与此同时,油田开发整体进入中后期,陆地老区综合含水高达90.5%,储采矛盾凸显、自然递减加剧、调整治理艰难。大港油田的可持续发展似乎面临很大的困境,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近五年来,大港油田相继发现4个亿吨级、2个5000万吨级整装规模储量区,三级储量连续6年超亿吨,累计达到9.67亿吨当量,迎来历史上第四个储量增长高峰期,为老油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而这得益于信息化在油气勘探中的广泛应用。

大港油田90%以上的开发井实现生产数据的自动采集、远程传输,数据丢失率和误报警率均小于1‰,油藏描述、地质建模、数值模拟、方案部署、井位设计、地面建设、生产运行、动态分析、油水井管护的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油田自然递减率5年下降2.5个百分点,油气当量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500万吨以上水平,油田开发整体步入指标持续改善、产量稳中有升的良性发展轨道。

“的确,进入资源要素紧约束时期,面临成本上升和需求放缓的‘双重挤压’,这要求我国的企业注重技术进步、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这是实现新一轮增长的必由之路,信息化是重要的支撑和跳板。”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电子一所)副所长李新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但历史和国情决定我国我们既不能走发达国家工业化完成之后再搞信息化的老路,也不能跨越工业化阶段孤立地搞信息化,唯一可行的选择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通过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而且对于我们来说,两化融合都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可供借鉴,需要我们自己大胆创新和努力探索,在大量数据和先进实践案例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提炼,挖掘适合我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的具体做法和路径,并快速、及时、有效地传递给两化融合各推进主体,使得国家政策、社会投融资、IT服务等与企业两化融合发展需求相匹配。”

两化融合是一场新的革命,面对如此复杂而又庞大的工程,的确需要政府和企业拿出魄力、能力和勇气。

政府的管家式服务

为了加快推进速度,同时尽量将投资风险和资源浪费降到最低,在两化融合工作上我国政府采取了“强力引导+管家式服务”方式,事无巨细,亲历亲为,为地方和企业出谋划策,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来看,建立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的想法和思路最为成功。

自2008年底以来,工信部先后分两批确定了十六个地方为国家级试验区。六年来,工信部统筹安排部内资源,结合地方实际,支持了一批重点项目,不断加强对各地工作的指导推进。各试验区围绕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加强政策支持,强化基础工作,推动试验区工作走向深入。去年5月份,工信部组织完成了第二批试验区的验收总结。总体看,各试验区都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探索出各具特色的融合发展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国创造出了宝贵的经验,达到了试验区工作的既定目标。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第二批8个试验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7%,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长11.57%,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6.64%,重大安全事故同比下降17.80%。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政府在执行两化融合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搞一刀切,而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方法论,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两化融合路子。比如唐山自成为首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以来,始终坚持把立足实际,努力探索具有唐山区域特色的两化融合道路和模式作为做好试验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注重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推进思路,积极探索和提炼适合唐山实际的推进路径和模式。

结合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密集的特点,唐山坚持把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作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了唐钢、冀东等十几个能源管理中心和唐山三友节电技术应用等100个节能改造项目建设。建立和完善了全市的减排监控指挥中心、烟气黑度视频监控、大气环境管理平台和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形成了一个中心、八个系统的环保监控指挥架构。同时,大力推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工业安全生产,建立了面向全市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网络平台,实现了企业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台帐等统一备案,确保了各级领导和安全管理人员及时准确地了解安全信息。

此外,唐山借助两化融合的深入推进,带动全市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关联产业的衍生。根据唐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李技介绍,自试验区成立伊始,唐山就明确了以市场换产业的发展思路,力图通过本市巨大的信息化市场的需求,引进外部优质资源带动相关产业的起步和发展,借机打造唐山的战略新兴产业。特别是在促进软件行业发展方面,唐山加大对外合作力度,促成了中软、东软、用友、中石化下属的石化盈科等一批国内一流软件公司与唐山企业联合组建合资公司,注册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联合成立研发中心等形式落户,成功带动了唐山软件行业和高端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管理模式创新

为了巩固两化融合的工作成绩,扩大两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工信部前不久又出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为未来几年两化融合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重点。《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8项具体任务,其中最重要而且也将产生深远影响的一项行动任务是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行动具体包括4方面内容。首先是明确影响信息化过程的一般要素,形成引领和促使企业有效推进两化融合的体系框架、主要内容和方法论,制定发布“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并依据行业特色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分行业标准。其次,建立第三方认定管理组织,制定管理办法。各地负责建立一批服务机构,培育专业人员,开展咨询、认定、培训等专业化服务。建设覆盖全流程的信息化服务平台。第三,选择典型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总结试点经验,组织宣传培训与推广交流。各行业、各地方要组织和引导企业参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国家、行业和区域协同推广机制,全面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企业贯彻实施。最后是围绕智能制造、智能监测监管、工业软件、工业控制、机器到机器通信、信息系统集成等重点工作,加快相关技术标准制定,积极开展标准的评估、试点、宣贯和推广应用工作。

电子一所是“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行动的支撑单位,据李新社介绍,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类似于质量管理体系,是规范企业系统推进两化融合过程的方法论,明确了企业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护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机制的通用方法,可以作为一个符合性认定标准,适用于所有计划开展两化融合工作的企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框架包括4部分内容:企业的管理职责能否落实以确保领导作用充分发挥、部门与业务流程有效协同、全员积极性激发调动;相关基础保障工作是否到位以确保资源的可获得性、及时性、适度性以及环境的绿色和可持续;实施过程中是否有效管理以确保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这一需求在两化融合实施过程中得到充分落实、实施过程持续受控、目标有效实现;企业能否合理评估、诊断两化融合成效并推动实现持续改进主要是确保新型能力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竞争优势相匹配。“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企业推进两化融合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提炼,可以帮助企业依据与其发展战略相匹配的需求来主导两化融合的相关过程,并使其持续受控,从而形成企业竞争优势获取所要求的信息化环境的新型能力。当然,这只是一套方法论,并不意味着企业参考并应用了这套方法论就一定能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能力。”李新社进一步解释。

上一篇:非传统转移模式下一篇:独立学院学风建设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