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理念

2024-06-10

融合理念(共12篇)

融合理念 篇1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 这就需要教师在当前现有的教学基础上创新教学方式, 再加上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平衡发展。因此, 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及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针对这一情况, 如何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是目前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结合化学实验创建高效的化学课堂

在化学教学中,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探索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 在化学实验中, 教师可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学生快速带入新知识学习当中。同时, 利用小组分组实验教学, 在新知识基础学习上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架构, 以及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 在“钠及其化合物”这一教学中, 教师首先进行课堂实验展示, 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随后向学生讲解实验中“熔化”、“水变红”等实验现象, 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 继而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在课堂实验展示后, 教师将学生分成3~4人一组, 使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的实验乐趣。比如, 在“原电池”这一单元学习中, 要求学生使用准备好的原料及器具设计出规定的原电池, 并利用自己设计的电池联合收音机接收广播节目。这样, 通过实践、思考、讨论及总结等实验过程, 可让学生快速掌握本章内容的理论知识, 以及促使学生在往后的化学实验中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 通过分组实验, 还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利用实验教学不仅强调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也从另一面指出了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有助于学生及时理解化学知识, 掌握化学技能, 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

二、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教学, 拓展学生的视野

高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 总的来说, 学习离不开生活, 生活促进学习。因此, 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并且在新课程理念下充分利用“生活”这一教材, 进而拓展学生的视野, 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教学, 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 在“有机化合物”这一单元教学中, 教师首先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出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有机化合物, 并让学生分析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有什么样的区别。为了加深学生对内容的印象, 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类似“我们日常使用的食品包装塑料袋是什么原料制成的?”“生活中有机化合物有哪些用途或具备什么重要意义”等问题, 继而帮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新课程改革教学的要求, 又能促使化学理论知识简单化, 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更进一步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整体教学质量。

三、积极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促进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与初中化学相比, 高中化学更多的是强调基本原理及化学思维的培养, 而在这一学习阶段中, 以往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当前教学要求, 再加上高中生鲜明的性格特点, 极易促使学生产生厌学的严重后果, 甚至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使抽象难懂的化学理论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效率。

例如, 在“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这一单元学习中, 教师可结合Chemoffice等化学软件进行课程讲解, 通过创建不同元素的三维原子结构, 与同周期的原子结构进行对比, 同时结合元素周期等知识点, 对元素的性质进行系统性的总结, 进而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单元知识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将难以理解的内容或实验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展示, 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并迅速掌握知识,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积极探索教学方式, 并且在新课程理念下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丰富教学内容, 进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杜素娅, 韩小强.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的优化[J].新校园, 2015 (02) :46-47.

[2]郝云霞.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J].中学时代, 2014 (06) .

[3]孙全科.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 2015 (08) .

[4]张健.浅议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建立[J].高中数理化, 2014 (08) .

融合理念 篇2

——自主互动“二五二”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

岱岳区新城实验中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全力打造高效课堂,创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之举。那么,究竟何为高效课堂呢?我们认为,采用最适合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组织形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会知识、提高个体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基于此,学校倾力进行自主互动“二五二”教学模式下的翻转课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主互动“二五二”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是:以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前提,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分组教学为基本形式,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其中,“二”是指“二段”是指学生学习的两个阶段,即自主质疑阶段(A课)和练习内化阶段(B课); “五”是指五种教学策略:学案导学、微课助学、合作互学、训练测学、评价促学;“二”是指“二翻”是指翻转课堂的其中两个形式即“课内翻”“课外翻”。

一、自主互动,直指高效课堂的本质灵魂

让学生动起来,是高效课堂的本质。我校在“自主互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二五二”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行动起来。翻转课堂理念下的微视频的运用,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教育管理能力;课堂上让学生参与知识的生成,积极讨论交流,以动脑思、动耳听;让学生记笔记、做学案、板书展示,以动手做、动脚走;让学生展示点评、讲解分析,以动口说、动眼观……如此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

在“二五二”课堂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顾问、助手和参谋。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导学案编制、微视频制作,结合课堂反馈,精心组织教学,为学生学习提供有效的指导、引领和帮助。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在课堂上凸显出来,课堂更加灵动高效。二、五种教学策略,保障高效课堂的全面落实

配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学校制定了五种教学策略,既使自主互动“二五二”教学模式得以顺畅、有效地开展,也使高效课堂更加充实与精彩。

学案导学: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学会学习,是自主互动“二五二”教学模式的最高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每节课都要编制、利用导学案。导学案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研习、巩固练习的载体,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导学案除了学习指导、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收获与问题等这些小环节之外,还包括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三大部分。学校制定了严格的导学案制作流程,狠抓学校教研组和年级学科组集体备课,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增强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微课助学: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微课,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精心设计制作而成的,以微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实验班学生可以利用晚自习在微机(1)室和微机(2)室(也可以在家)通过电脑多次反复观看学习,以突破重难点,消除疑点,明确易错点。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学习翻转课堂理论、微课制作理论和技术,进一步加深了教师对翻转课堂的理解,提高了微课制作能力和水平。

合作互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合作互学主要是指在课堂上,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两人对学、小组互学、班内群学(展示、点评、质疑)等多种合作交流方式,激发思维火花,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

训练测学与评价促学:学生学习的助推器。训练、检测旨在促进知识巩固、提高学生能力。学校要求教师在设计训练题、检测题时体现层次性,形式要灵活多样,既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注重对学生学科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自主互动“二五二”教学模式注重翻转课堂和小组合作结合,兵教兵互帮互助,实验班向普通班延伸,星火燎原全面开花,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形成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高效灵动的长效机制。

三、“课内翻”“课外翻”,展现高效课堂的万千风景

“二翻”是指翻转课堂的其中两个形式即“课内翻”“课外翻”。

我们本着“先慢后快”的原则,先课内“小翻转”强化指导与训练。我们组建的两个翻转课堂实验班,借助数学、英语、物理三个学科,用晚自习在微机(1)室和微机(2)室应用微课让两个实验班进行A课即自主质疑阶段学习和B课即练习内化阶段学习。A课的在线学习和B课的课堂练习内化阶段学习高度融合,从而实现“课内翻转”。我们把课内翻转分为自主质疑阶段学习、练习内化阶段学习两个阶段。具体为:自主质疑阶段学习:依托“任务单”对基本知识点进行梳理,这是课堂学习的知识准备阶段。本阶段有三个基本环节:教材自学→微课助学→知识前测,要求基本知识基本学会。在学生掌握操作基本要领的基础上,可逐步将各环节任务在课前完成,突出自主学习。

练习内化阶段学习:知识内化学习、疑难问题研讨、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这是课堂学习能力形成的关键。本阶段有四个基本环节:体系建构→问题研学→教师点拨→训练展示,要求深度学会。此阶段要注意就课堂重难点、易错易混点、盲点加强组内互助学习,在汇报展示中梳理内化,相互借鉴,体现合作学习的价值。总结提升,这是课堂学习的盘点收获阶段,主要是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提升,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诊断,实现“堂堂清”。

“课内翻”使学生自能感知,智慧生成,自主探究,当堂达标。然后是课外“大翻转”。“课外翻”是注重习惯与能力培养的方式,使得翻转课堂得以有效实施。课外怎么“大翻转”?我们采用的是“两步式”。课前观看微视频、自主测试。要求有充裕时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根据任务单学习,对基本知识达到基本学会。课中梳理知识、聚焦问题、合作探究、进阶训练,需要创设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的平台,要求对知识深度掌握,并习得相应的学习方法。在课前和课中之间,教师要有“学情分析”和评价反馈。视频预习就像一个能量加油站,课堂就是一种释放,而老师则负责点燃。“课外翻”使学生互动碰撞,火花四射,合作探究,精彩纷呈。

浅析新课改理念与教学融合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课堂教学 教师 学生

(一)、老观念的继承与新观念的创新问题

教育观念是在实践基础上对教育存在的反映,是对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概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提倡创新教育观念,努力从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中摆脱出来,树立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的育人观和教学质量观,这显然是正确的。因此我们更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教育观念更新问题。第一,我们要更新的是陈旧的、落后的、过时的教育观念,而不是一切教育观念。有些教育观念如“授人以鱼”、“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至今仍是正确的,我们要继承和坚持。我们绝不能一讲到创新教育观念,就不加分析的全盘否定,该继承的要继承,该更新的要更新,决不能割断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第二,我们强调创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是要否定有益的东西,丢掉我们的传统优势,而是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加以扬弃,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判断一个观念是否需要更新,不是看它存在时间的长短,接受人数的多寡,而是看它是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实践有无促进作用。又如我国的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而美国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观念各有优缺点,没有谁好谁坏的区别。我们应该在保持自己教育观念好的方面,同时注意吸收学习借鉴先进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观念,把它改造成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符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观念,取长补短,这才是正确的态度。第三,在我国有些教育在当时是正确的,现在只要赋予它新时代的内涵,就可以继续发挥作用了。如对于韩愈提出的“传道、授业、解惑”,温家宝同志就进了新的阐述:“我们的老师传道就是要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之道;授业就是要教授学生去思考、创新,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有的观念如“分数高,升学率高就是质量高”虽然成了许多人包括一些政府官员和学校、家长的共识,但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不可取的,也必须加以更新。

(二)、教学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 我国的基础教育秉承“一考定终生”,教师、家长和学生的目光都聚集在那一尺见方的试卷上。于是,学生为考分所累,教师为升学率所束。本该让未成年人学会怎么学习、怎样做人、怎样生存的基础教育,变成了一场轰轰烈烈但枯燥机械的“应试运动”。就拿高中教育来说,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生毕业时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所以作为教师、作为新课改的主要实施者,我们要自觉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在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 这样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使学生在掌握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课程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为他们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在未来能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探索的积极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师生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以教材内容为线索,以学生为主体,掌握前人经验和成果,发展智能,提高思维品质的认识过程。在这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第一位的,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绝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教师闻道在先,而且负有国家和民族的重托,理应在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然,教师也不应该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是非的裁判者,应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是学生的引路人,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要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富有时代特色的角色特征。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动权,但不是全盘否定讲授法。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我认为仍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因此,我们不应以否定一切的态度来看待教师角色的转变,而应该多一点辩证观点。教师既是知识的呈现者,也是信息的组织者;既是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习的促进者;既是课堂的管理者,也是课堂的合作者;既是作业的评价者,也是成长的记录者【6】。

(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先进的教学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来的,同时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必须是在教学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课程实施的组织者要迅速确立新型的与新课程核心理念相适应的教学观与学生观,切实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行为。

新传播技术与新闻理念的融合研究 篇4

新媒体技术在新闻活动中具有重大作用, 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更大的领域。新媒体技术不断更新促使了新媒体的不断改革, 在提高新媒体技术的同时也提高了新闻的生产能力, 对新闻的传播领域以及新闻理念的传播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1.1 媒体融合发展

新形势下的新闻信息一直都依附于媒体技术。融合新闻理念与新闻技术, 使得新闻的生产能力适应了新媒体技术。不同符号形式的新闻内容也冲破了传统媒体的界限, 得到网络平台的传播, 所以借助新传播技术衍生新媒体群体, 并且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起着非常重大作用, 也逐渐成为了新型媒体的主体。

1.2 大数据传播

数据传播在现代化网络平台上也掀起了一场风浪, 也促使了新闻理念的转变, 成为了新闻传播的重要依据, 利用数据制作新闻的方式也普遍存在于新闻行业, 大数据的显示有助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帮助新闻从业者从多方面挖掘新闻内容, 获取多方面新闻内容渠道, 对保障新闻的真实性起到了作用, 同时也带来了新型媒体的发展机遇。

1.3 新闻传播的用户思维

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逐年攀升, 信息传播不再只是掌握在新闻工作者手中, 而是强调与用户的双向传播互动, 这使得用户的体验在媒体中更加受到重视。媒体态度的转变是因为网络与人类之间的沟通是无缝隙的, 而新闻行业只需要优化服务理念, 不断为网络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那么就会得到用户的高度重视。

2 新传播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

2.1 媒体笼罩下的“容器人”

推动传播技术下, 打破了人类感知信息的局限性, 各种媒介如同器官一样让人随时感知到身边发生的事情, 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 在封闭的环境中, 媒体限制了感官能力, 在消费媒体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成为了“容器人”。尤其是在当下网络时代, 逐渐丧失了自我思考能力, 缺乏分析, 思想上受到媒体影响, 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2 技术逻辑下的伦理困惑

新闻从业者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新闻伦理。在当下媒体环境中, 新传播技术在获取新闻、传播制作方面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了挑战。摄像机技术的运用使得新闻的报道更加的透明, 大数据挖掘的新闻动态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但是对于公众隐私来说, 也存在着较大侵犯弊端, 现如今网络环境为新闻行业降低了新闻成本, 同时也使得低俗新闻覆盖于网络上。

2.3 海量信息导致信息匮乏

虽然新闻信息较多, 但是面对大量杂乱无章的新闻信息, 超越了人们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在新闻传播环境当中, 媒介数量加大, 传播主体多元化, 给人也带来非常大的困扰, 甚至造成了思维的枯竭, 容易在整个海量信息中不幸“迷航”。海量信息不断充斥着用户, 信息量过度杂乱导致了用户信息量匮乏。

2.4 形式大于内容, 技术掩盖新闻性

将文字配上几张图片来改造传统媒体, 大多数人认为只要将新闻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就是新媒体, 缺乏真实的内容调查, 导致形式大于内容, 技术与理念没有完全兼容, 没有体现出新闻价值。

3 新传播技术与新闻理念的融合途径

3.1 融合产品表现:生产“智慧新闻”

新闻传播行业应该追求内容品质, 以此为标杆。新闻价值隐藏与大数据之下, 通过数据技术实现智能化, 对新闻的观察力具有较大提高, 有利于帮助用户获取准确数据的同时获取有价值的新闻内容。通过数据技术采集新闻内容, 判断数据新闻的代表性, 避免以偏概全, 成为现代化媒介的重要价值, 对于新闻真实性的提高, 对大数据分析具有加强作用, 预测事件可能发生的方向, 挖掘数据背后有价值的新闻, 丰富内容, 为网络用户提高新闻质量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提高新闻价值, 以及新闻的真实水平, 预见性分析真实性的新闻, 对现代化信息的运用具有非常重大意义。

3.2 综合的着力点:新闻传播中人文精神的彰显

缺乏人文主义精神主要是因为对新传播技术利用不当。传播技术看似独立, 但聚焦到主体时却发现有“以人为本”的服务共同点, 依靠传播技术来吸引用户, 但是不等于拥有等同的影响力度。媒体影响力的主要来源就是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 而这也是新闻实践的指导原则, 以人文精神为新闻理念, 对新闻内容才能赋予更大的价值并提高新闻水平, 吸引用户的关注。只有真正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新闻报刊才赢得了用户关注, 在市场上收获了竞争力。在用户心中树立了公信力, 所以只有重视人文精神才能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

3.3 融合的手段:全民的媒体素养教育

随着现代化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网络用户通过多方面渠道参与到新闻的生产当中。改变了传播的主体, 影响了信息环境的构成。新闻从业者的综合素养对传播环境也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 全民媒体工作者的素质教育不管是在当下还是在未来都是必然趋势。面向公众进行阶段性的素质教育, 提高信息获取的辨别能力。随着用户年龄的差异化, 媒体知识教育也应该纳入到学习当中, 提高信息辨别能力, 才能促进新闻传播的良好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网络时代不断发展, 传播技术在媒体行业里还是至关重要的。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能带来同样的风险。媒体的发展依靠传播技术提高了可能性, 而这也是推动媒体行业发展的直接因素。在此情况下, 依然完全不能改变新闻传播的规律, 在传播技术的影响作用下, 对传播工具实现了统一, 使得媒体行业达到了新发展阶段。

摘要:互联网、网络通讯技术、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等一系列传播新技术与理念, 推动了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但是其中也有着诸多问题, 没有正确处理好新闻传播技术与新闻理念的关系。文章主要从新闻产品的生产、新闻建立以及培养媒介素养3个方面进行分析, 探索新传播技术与新闻理念的融合。

关键词:新闻传播技术,新闻理念,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融合理念 篇5

摘 要: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理论的新飞跃,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南。中学政治课担负着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任务,在教学中融合、运用五大发展理念的蕴涵和彰显的科学方法论,不仅深化了政治理论和时政教育的内容,而且有利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 中学政治课 新发展理念 教育教学改革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前提。习近平同志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引领的。”“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题提出来的”①。中学政治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政治观、经济观、文化观、社会观、生态观教育并形成正确政治思想与优良道德品质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充分挖掘五大发展理念的蕴含并积极渗透到中学政治课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提高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自觉性,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中学政治课教学中传递新时代新发展的理念与原则

中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中学政治课在传授知识理论的同时,应重在传递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如何推进中国的发展?新发展的理念与原则是中国公民与劳动者必备的。具体有以下五点要求:

1.用创新引领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是新发展理念的第一主题,是引领社会主义建设和一切工作的第一理念,中学政治课教学也不例外。一是用创新理念引领政治课教育教学变革。把政治课改革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渗透到教学中,注重研究党的理论创新的新思想、新观点,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收集整理新案例、新数据,对教材进行创造性改变,运用新思维、新方法讲清新理论、新成果②。二是改变以往教育的灌输模式。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批判,开发学生的大脑,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创建开放式课堂,把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把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创新开展小组讨论式学习、学生社团主题活动教学、跨学科交流、角色转换,利用“互联网+”思维开发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新空间。

2.凭协调处理政治课教学中各种关系与资源

协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要求,是新发展理论的关键点。中学政治课教育教学中,一要协调政治课教学中各种关系。以协调发展为指引,建立双向互动式教育模式,将尊重、理解、互信等观念贯彻政治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帮助师生、同学间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二要协调智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学政治课大多以智育为主,只重理论而忽视德育。中学政治课应是智育和德育的统一,政治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渗透道德教育,把德育当作一门滋润性课程,潜移默化地进行生渗透。三是以系统和整体发展的思维协调政治课程各方面、各要素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培本固基。巩固原有优势,延伸政治课程发展空间,优化教学系统设计、补齐政治课程脱离实践教学短板,合理控制师生配比,完善教学制度体系,打造结构严谨、师资强劲的教学团队,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调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多门课程的协同发展。

3.绘绿色展示政治课教育教学中的新亮点

用绿色思维方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是新发展理念的亮点。要利用政治课紧贴实际的特点,使课堂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和学生的思想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三观教育。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是生态环境的问题,如何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必须用新发展理论中的绿色思维直面实际问题,抓住矛盾的根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说服人,而不是蜻蜓点水,只讲其然而不讲其所以然。这是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应构建的基本价值理念。

4.由开放驾驭中学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新走向

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应秉持开放态度,正视青年思想发展现状,选用切合社会民众思维方式需求的教育载体,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流意识,实现正面思想引导的聚合效应。开放式教学的发展,首先要放开教材、放活教学方法和课堂,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创设开放式的情景教学和民主平等的开放课堂,设计开放式的练习和试题,给学生营造开放性思维的环境。

5.树共享促进中学政治课教育教学新发展

共享是新发展理念的落脚点与归宿点,在中学政治课教育教学中,一是通过师生共建共享推动课程的建设发展。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商讨教学计划,共享教学资源,共同研究教材、协同分析教学案例,共同完成课堂教学,协定课程作业,一起参与社会实践,合作进行课程考核评价,在相互交流中实现教学相长。二是政治课教师之间要互助合作教学。政治教师之间互听公开课,开展同堂异构的合作教学,共同研究教材重难点,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大会,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共同为建设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教师团队努力。三要积极搭建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和开展与其他学校间的交流合作。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信息技术和政治课的高度整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如慕课、微课、云教学平台等新手段,形成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统一、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统一的新格局。要积极开展与其他学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学习借鉴先进发展经验,推广本校优秀成果,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寻找政治课教材与新发展理念在内容上的“结合点”

教材是新发展理念的载体,起着基础性作用。政治教师应把新发展理念作为一种潜在教材内容,在教学中融合新发展理念。我们在研究人教版政治教材中探求两者的结合点,大有文章可做。

1.创新理念。在初中教材中可结合“我国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点。

在高中教材中,《经济生活》可结合“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新时代的劳动者”、“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成创新型国家”。《政治生活》中,将创新与中国政治制度的创新发展、法律和政策法规的创新发展相结合。在《文化生活》中,将创新融入“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知识点中。《生活与哲学》中可追寻创新的哲学依据、创新意识的方法论、创新的社会作用,并结合“创新意识和社会进步”中创新意识的树立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2.协调理念。在初中教材中可结合“构建和谐社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处理个人与老师、同学、父母、异性之间的关系”、“角色和责任的关系”、“竞争和合作的关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我国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内地与香港澳门的关系”。

在高中教材中,《经济生活》可结合“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协调经济发展中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关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速度和质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处理‘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关系”、“城乡发展的关系”。在《政治生活》中可结合“民主集中制”、对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协调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民族关系协调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协调我国与各国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结盟”政策。在《文化生活》中结合“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在《生活与哲学》中,协调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可结合“整体和部分的统一”、“系统优化”、“普遍联系”、“量和质的关系”、“适度原则”。

3.绿色理念。初中教材可结合“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我国资源的现状”、“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在高中教材中,《经济生活》可结合“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中的发展绿色产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理智的消费者”中的绿色消费。在《政治生活》中的“政府职能”教学中要强调政府的生态建设职能。在“国际关系”中结合中国积极承担世界生态环境建设的国际责任的例子。在《文化生活》中结合“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中的大发展健康绿色的文化。在《生活与哲学》中可追寻绿色理念的哲学依据“规律的特性”和认识规律、遵循规律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方法论,还可结合“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时俱进”。

4.开放理念。初中教材中可结合“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用开放的眼光对待文化差异”的知识点。

在高中教材中,《经济生活》中可结合“经济全球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引进来、走出去”。在《政治生活》中结合“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国际关系中坚持和现互利共赢”。在《文化生活》中结合“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具有多样性”。在《生活与哲学》中,树立开放理念即是用系统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结合“整体和部分”、“联系和发展”。

5.共享理念。在初中教材中可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在高中教材中,《经济生活》可结合“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可结合“搞好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热点问题,从四个模块不同角度来分析。在《政治生活》中可结合“社会主义本质及共同富裕目标”、“党的宗旨”、“政府的性质、宗旨、责任”及政府职能的履行和依法行政”。《文化生活》结合“发展大众文化”、“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在《生活与哲学》中,共享理念彰显“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哲学智慧,可结合“社会历史的主体”、“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三、利用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来增强“融合”效果

如何利用中学政治课教育教学加强新发展理念的宣传与教育,应在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上下功夫,以求“融合”效益的最大化。

一方面,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发挥教师主体作用,这是强化中学政治课教育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与方式。在具体教育教学中可突出如下重点:

1.突出主线。初中教材的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培养学生认识自我、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社会常识、道德修养时,应始终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这一主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协调能力、绿色理念、开放眼光、共享美德。在高中人教版教材中,教师应始终抓住新发展理念教育这条主线,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各个方面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专题讲解、集体讨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全方位融合。

2.分章融合。根据中学政治课教材的章节体系,可从理论、历史、道德、法律、国情、国际社会不同角度横向分析每一章节中蕴含的五大发展理念,加深学生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重要价值的理解。还可纵向地把五大发展理念穿插到每一章节中,例如对于人教版中学政治课教材体系中,可以将新发展理念教育内容分章节、有侧重地穿插到文化与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学章节中,通过教材内容与相关事例的结合,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之魅力、社会主义之情怀。

3.立足课堂。中学政治课作为一门思想理论课,其生命力在于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传递新发展理念。讲课中坚持理念联系实际的原则,关注现实问题,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思维解答这些新问题。讲课中学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幽默语言风格并借用图片、视频、漫画等立体化表达方式,不断创新讲课方式,采用角色体验、故事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境创设的讲授方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显地气、显亲和。利用网络资源拓展五大发展理念的蕴涵,打破校园的围墙,拓宽学生的视野,紧密结合时事热点,从聚焦的问题看发展的国家,从思想的理念看发展的指向,使学生对五大发展的理解与国家发展现实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同时要利用微课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微信群、校园微博、校园公众号优化课堂教学,抓住热点新闻和事件讨论,链接社会媒体的舆论报道,加强与社会的互动。

另一方面,发挥社会实践的功用,在课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尝试,引导学生将五大发展理念从理论认知向行为实践转化,实现新发展理念教育入情入理。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学生到农村、社区等一线去看看,领略中国社会的新变化、新成就。同时,披露现实经济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必然性。还可通过志愿服务、三下乡活动、学习雷锋日、参观考察等形式深入基层,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引导学生认识到五大发展理念与个人生活的息息相关。五大发展理念需要学生用自己所学为社会贡献力量,有利于个人成长成才。

2.通过丰富多彩的时政教育彰显新发展理念的神奇。开展专题演讲活动,请英模先辈来校讲过去、话成就,开展新发展理念教育;可以利用家乡变化、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现实事例,以专题报告会、座谈会、征文比赛的形式进行教育;还可以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多看新闻报道、多关注时政新闻、媒体报道,在了解时政时自觉结合所学知识点感悟、学习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3.利用第二课堂拓宽新发展理念教育的路径。在学校班会活动、辩论大赛、专题演讲、征文比赛中可融入新发展理念的话题。如开展“中学生如何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主题研讨会、“我与五大发展理念”的班会讨论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加深对五大发展理念理论的理解,以及提高运用五大发展理念分析、解?Q现实问题的能力。还可以编制宣传栏和海报,展示新发展理念的蕴涵与成效,利用图片、事例、数据融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学生认知得到充实,思想得到升华。并且将新发展理念融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加强新发展理念的教育。

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③新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是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学校政治课教育教学担负着重要使命。我们要从新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入手,探究其中的有机联系,寻找中学政治课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结合点,谋求促进五大发展理念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更深度的融合,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与提升。

注释:

融合理念 篇6

1激发学生情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只有在学生愿意学的情况下,才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活动,只有在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情况下,教学效果才能显著提高.总之,要使学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如在教学《软件安装与删除》中,课前要求同学们回家在家长卸载QQ软件后,让同学安装前先观察计算机安装的软件,安装后此计算机又有什么变化,通过活动细心的同学发现了安装这个软件附带安装了部分自己暂不需要的软件,然后教师再一步一步讲解安装软件的基本要点,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高了,特别是那些自以为自己很好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同学认识到自己的差距,也觉得教材的知识不是那么简单,从而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分组学习,协作互助,共同进步

开学初摸清所教班级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的程度,针对城市边缘学生家庭情况的实际,大体上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每两人一组,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在先完成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后,再帮助本组另一个同学完成计算机的操作,并且要求组长根据下节的知识内容布置组员的预习作业,这样通过手把手,同学与同学结对子的方法,使基础较差同学的操作、信息技术知识得到提高,也激发了基础较好同学的学习兴趣,在共同学习中提出问题,共同进步.

3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当在脑子里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只应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教师先提出学习的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课本的练习.

这样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下,设计好每节课的主题任务,制定出探究课的主题任务提纲,对学生进行引导后,出示提纲要求,让学生根据提高要求进行“先学”,然后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学生自行讨论结果,教师加以引导,这样养成了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当然“先学后教”是一种教育理念,不能每堂课用,要融会贯通,实事求是.

4作业评价机制

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在网络平台开设网上主题任务探究课堂,明确主题任务,对学生浏览课堂学习材料的次数与反馈,参与讨论,在线测试,提交电子作业等,教师可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能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

一套合理的评价机制,能检查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是能体现教师的责任心,特别是当前从学校、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的部分领导都认为升学考试不考,还占用大量的时间,所以就尽量挤占信息技术的教学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尽心尽职,据理力争,在同学心中树立信息技术的信心.若教师自己认为不重要,仍由升学考试科目挤占教学时间,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即使课讲得再好,学生心目中都会认为这是一门“玩”的学科,教学效果当然就差了.

融合理念 篇7

优化软硬件环境, 实现创新发展

创新是一个广泛而全面的概念, 不仅仅是指单纯的科技创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 坚持创新发展,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发展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提, 更是其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智慧城市, 必须坚持创新发展, 发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的带动作用, 构建产业新体系, 培育发展新动力, 尤其要大力提升绿色科技创新水平。要优化技术创新环境, 加强技术研发、应用试验、评估检测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着力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 增进企业之间的合作, 优化智慧城市技术创新的软硬件环境。重视人才培养, 逐步提升全民信息化素质, 坚持以落实人才发展规划为主线, 坚持人才优先, 切实做好人才培养与全民信息化素质教育工作。

这里, 有一点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格外注意的, 即劳动力素质问题。中国城市建设有庞大的劳动力大军, 但目前中国劳动力整体素质尚不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因此, 要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劳动者的素质教育, 努力将劳动力转化为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人力资本, 带动创新发展, 这对于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内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实现协调发展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要构建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管理的运营模式。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坚持政府引导,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要按照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律,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的实践探索, 建立多样化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着力培育形成成熟的市场机制。

地方政府在统筹规划方面要发挥重要作用, 充分发挥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引导性作用, 弥补市场失灵, 加强体制、政策、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智慧环保、智慧交通、智慧安全生产等基础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深入挖掘市场潜力, 充分调动市场力量, 用利益引导、市场约束和资源约束的倒逼机制引导科技创新。

探索根治城市病, 实现绿色发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开始显现, 人们开始反思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传统发展观重发展速度和规模, 轻发展效益和质量, 不仅浪费资源, 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智慧城市的建设, 正是有效破解城市病问题、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举措。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坚持资源集约和环境保护, 推动城镇化朝着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讲, 智慧城市体现的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 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高度融合。要求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引入智慧技术, 将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有机结合。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 要对水、能源、土地等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智能化管理, 有效缓解城市发展的资源瓶颈压力, 解决资源总量不足、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并有效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效率, 提高城市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腾笼换鸟”与“一带一路”相结合, 实现开放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发展日新月异, 成就举世瞩目, 一个成功经验就是, 对内坚持改革, 破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和藩篱;对外融入世界经济大潮,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过程中拓宽生产力发展空间。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要开放。当前,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而言既是压力又是机遇。要通过“腾笼换鸟”, 实现凤凰涅盘;要通过“一带一路”战略, 推动走出去与引进来紧密结合。

经济新常态要求中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并向纵深推进。从长期看, 经济发展取决于长期潜在增长率, 也就是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仅靠需求侧的政策是不足的, 必须通过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 提高潜在增长率, 也就是改善供给侧。从供给端来说, 就是针对企业自身的改革, 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从而提升企业的预期和信心。具体的改革举措包括减轻企业税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简政放权助力创业创新等。简单来说, 就是通过政策手段帮助企业应对目前的局面。腾笼换鸟, 就是要主动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凤凰涅盘, 就是要摆脱对粗放型增长的依赖, 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可以说, 腾笼换鸟是手段, 凤凰涅盘是目标。在发展速度换挡期、发展方式转变期、经济结构调整期和增长动力转换期, 只有通过“老鸟”出, “新鸟”进, 并扎牢笼子, 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凤凰涅盘。智慧城市建设, 正是发展和培育“新鸟”的契机与土壤。

经济转型升级, 对外则需要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 实现开放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中国新时期开放战略的重要标志, 承载着新时期中国打造全新对外开放格局的重任。智慧城市建设必须抓住“一带一路”这个战略机遇期,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支撑我国城市健康发展。

普及公共服务产品, 实现共享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 这是发展理念的巨大进步。智慧城市建设的定位、目标和重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让人民共享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因此, 建设智慧城市要加强软件和硬件同步建设, 优先发展公共产品 (服务) 领域, 实现共享发展。

要大力发展城镇互联网、物联网, 推进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电网等先进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涉及城市发展的公共领域的科技开发, 推进建筑业、住宅产业、建材产业等技术更新, 加大新型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的开发力度。加强智慧城市的软件设施建设, 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地方政府应实行智慧政务, 发展智慧产业, 建设智慧城区, 创建智慧交通和物流体系, 加强构建完善的智慧公共服务体系, 最大程度上做到智慧城市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要加快推进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信息基础设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明确信息资源的责任主体和监管主体, 为智慧城市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融合理念 篇8

有这样一家企业, 根据创业板诞生300天之际的统计数字表明, 其创造的亿万富翁就有7位。

这家企业, 受国家发改委委托, 联合清华控股等七家单位共同筹建了“数字电视国家队” (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 (北京) 有限公司) 。据悉, 此项目将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家企业, 近日获得了首张CA系统新标准千万用户级入网证—这是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开展过程中, 符合广电总局出台的新一代CAS入网标准证书。

这家企业, 是目前中国惟一一家能够提供数字电视完整系统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的公司。

在外界看来, 这是为数不多能做的如此风生水起的广电企业。近日, 《通信世界周刊》记者前往北京数码视讯进行采访时, 该公司总裁助理兼视频通讯事业部负责人邹鑫坦言:“我们其实挺有压力。但当初招募巨资所带来的压力, 当前已转化为三网融合下的更大机遇”。

三网融合新定位

数码视讯成立的十多年来, 一直是伴随中国广电的发展而快速提升自己。今年是三网融合的启动元年, 试点城市已经确定, 整改方案已经出台。在此状态下, 广电运营商需要尽快完善原有的短板。对此邹鑫表示, “三网融合带来了开放的业界环境, 我们的机遇也随之增多”。

广电运营商一直是数码视讯重要的合作伙伴和服务对象。广电网络从模拟时代过渡到整体转换时代, 再到当前的双向、宽带时代, 全面进入进入了三网融合新时期。数码视讯也从当初的数字电视软件及系统提供商, 调整成现在的定位, 即“数字电视全方案提供商和三网融合全业务集成商。”其产品及系统除广电系统外, 已广泛应用于政府、军队、交通、电信及其他领域, 已成功应用于海外7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邹鑫介绍, 数码视讯对通信行业并不陌生, 其主体研发团队中的很多成员多年前曾从事通信行业, 见证了通信行业的发展。当年通信行业经过激烈竞争, 从小到大迅速成长的经历, 反衬出当前数码视讯作为广电企业在三网融合环境下, 也有相当多的市场发展机会。国际上横跨广电、视频处理与通信行业的企业很多, 这也为数码视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邹鑫表示:“作为数码视讯的一员, 我们感到非常荣幸, 可以亲眼见证企业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迅速成长。”

“目前在核心网络领域, 电信技术非常强大, 广电企业与之直接竞争还存在困难, 广电行业在建设自身的核心网时应向电信行业学习。”与此对等的是, 广电行业的强大在于内容制作和内容分发。简而言之, “在双方都需要有所加强的情况下, 数码视讯将坚持自我研发, 为帮助广电、电信运营商们成为真正的综合业务提供商, 提供更多的服务。”

创新全业务平台

数码视讯自成立之初至今, 一直在强调以服务为本, 并将“一站式服务”的意识, 体现到其技术理念和解决方案上。近期, 数码视讯战略研究院院长宋征向业界首次公开该公司关于构建“三网融合下的全业务平台”的理念。宋征指出:“三网融合的核心是分业经营向混合经营过渡, 本质是服务, 而实现服务的重大举措就是物联网。”因此数码视讯推出“三网融合全业务平台”理念, 是以电视机屏幕为中心, 以家庭服务为目标, 以融合后的网络为传输通道, 集合物联网技术和增值业务平台, 构建全新的三网融合物联网业务平台。

邹鑫就此表示, 广电运营商正面临转型, 所做的事情将越来越多, 数码视讯与时俱进, 随即调整了其战略方向, 即从原有的传统数字电视产品, 转向提供符合宽带双向网络环境下的综合业务产品, 进一步加强在网络改造和业务接入的技术研究。

帮广电尽快完善短板

在对广电运营商进行分析后, 数码视讯认为, 在数字化转换的初始阶段, 广电运营商是摸着石头过河, 因此对系统的前端设备平台非常看重, 除此之外, 广电运营商还要解决网络双向整改、机顶盒改造等各方面的问题。

目前中国数字电视用户有4亿户, 数字电视的信号传输包括有线、地面无线、卫星等方式, 与此对应, 数字电视除传统领域外, 已经逐渐向代表新媒体的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领域演进, 可见, 数字电视产业蕴涵着巨大商机。进入三网融合阶段后, 运营商面临网络重组与改造、上马增值业务需要获得各种标准规范及证书等多重问题, 数码视讯可帮助其解决和进一步完善问题。邹鑫说:“2010年三网融合正式施行后, 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有条不紊地进行, 这必然引爆未来前端软件市场。在2010年上半年的省市县各级软件招标中, 数码视讯中标河南、辽宁、天津两省一市广电网络CA系统, 其CAS同时又在杭州、南宁、惠州等12个市级广电网络中得以应用, 县级中标城市多达30余个。此外, 在高清电视、IP平台项目中, 数码视讯也占据了绝对份额。”

因此, 数码视讯的目标是, 做运营商的核心合作伙伴, 吸纳一些产业界的优秀产品, 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统一业务运营平台, 这也是广电运营商发展中迫切需要进行的事情。“相对国外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互联网运营商, 广电需要尽快完善自身的短板。我们也欢迎与通信领域的研究单位、企业沟通, 各取所长, 为运营商做好服务。”

link关于数码视讯

融合理念 篇9

关键词:协同创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0 引言

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 教育部详细描述了“协同创新”的战略。协同创新的总的战略意图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引领创新潮流, 从而在新的机制下, 突破各种障碍, 使不同的创新主体发挥各自的优势要素, 最后达到创新的目的[1]。

而对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而言, 推进“协同创新”, 就是要加强“校企合作”, 而“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理念正是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关键思想和重要原则。“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理念的关键, 在于将行业、企业的需求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日常教学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校企深入合作、深度融合, 培养行业、企业所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教学中, 紧紧把握应用研究的方向, 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式建设道路。

1“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理念的涵义

协同理论是于20世纪70年代, 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提出来的, 强调协同效应, 特指复杂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互动产生超出各要素单独作用的效果, 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联合行为[2]。郑刚、梁欣如在协同理论基础上, 指出创新过程中技术与各非技术要素应注重“全面协同”, 以实现各自单独所无法实现的“2+2>5”的协同效应。

创新理念是由经济学家熊彼特首先提出的, 认为创新是组合生产要素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拓新市场, 并获取经济效益的过程[3]。

将上述两种理论结合起来, 则不难得出:协同创新的目的是创新, 而协同则是促进创新的路径和手段。“校企行会”协同创新是形成以高校、企业为核心要素, 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非盈利性组织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的模式, 构建校企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 实现优势整合, 是更高层次的校企合作, 其关键是形成统一的校企意见, 真正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2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现状

2.1 现有协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 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校企合作模式可归纳为三大类:一是, 技术适用许可、成果转让;二是, 委托培训、技术顾问、人才培养;三是, 合资生产、联合开发、战略联盟[4]。

(1) 技术适用许可、成果转让

即将学校的各项科研成果或专利授权给工业企业, 实现发明的商业化。目前, 国内大部分高校通过技术市场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技术市场包括国家部门、地区或行业举办的技术交易会、洽谈会等, 将技术成熟度高、市场需求量大的成果向企业转移, 使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实现巨大的商业价值。

(2) 委托培训、技术顾问、人才培养

学校在为企业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技能型高端人才的同时, 借助学校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实验设施, 也担任为企业在职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的任务。另外, 学校可以派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加企业的实际项目, 一方面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另一方面, 学校也可以为企业注入最前沿的思想和技术创意。

(3) 合资生产、联合开发、战略联盟

校企协同创新的最深层次是利用式创新, 即按照不同的研究方向同各类企业组成各种专业化的产业联合体, 共同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 使学校和企业共同受益。

2.2 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 虽然高校产学研合作已经基本确立了政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框架, 但是合作无论是在广度和深度上, 还是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不够的, 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 (1) 校企合作大部分以高校为主, 则合作的目的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高校的需求, 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那么这种合作的核心意义往往与经济学的创新有较大的偏差。 (2) 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过程中, 常常出现缺乏领袖人物, 不愿协同;利益失调, 不想协同;条块分割, 难以协同等现象。 (3) 在校企协同创新中, 校企双方合作组织较为松散, 缺乏产权明晰的合作组织, 导致一旦涉及风险和收益的分割问题, 往往会出现分歧或权责不够明确现象, 以致难以建立持久、深入的合作关系。

3 推动协同创新的校企深度融合建议

(1) 积极进行顶层政策建筑, 改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 健全各项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可通过科技政策和科技计划等多种措施来推动校企协同创新、深度融合。

(2) 在校企协同创新的实践中, 应当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 以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 提高创新能力, 促进经济和科研创新, 使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

(3) 积极探索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的路径, 构建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深化产学研结合, 使学校的人才培养链深度融合到产业链, 真正把行业、企业的发展作为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原动力。

4 结语

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校企协同创新的深度融合阶段, 职业教育作为为国家经济发展输送中坚力量的教育单位, 肩负着科技兴国的重担。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转变、产业升级转型、创新能力的提升都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大量的高技术、高技能、高层次实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创新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在教育模式、体制改革、校企资源共享、校企深度融合模式和深度发挥企业作用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亟待深入探索、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华强.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协同创新[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 04:43-45.

[2]陈丽珍, 陈慧敏.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 2013, 06:55-57.

[3]陈劲.协同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29-30.

信息网络融合:理念与规制的创新 篇10

信息产业在飞速的发展, 而网络融合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关键环节之一[1]。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 我国信息化发展要加快改革, 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面推进“三网融合”[2]。从上个世纪末以来, 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互联网的建设及应用都取得了巨大的效果。技术创新、理念突破及新环境下人们对信息的高速需求使得网络融合更加迫切。同时, 网络融合不仅成为理论研究中的热门话题, 也被列为近期国家及信息产业管理部门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可以说从发展的角度看网络融合已被社会各个层面所接受。目前, 三网融合乃至多网融合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障碍, 但受限于我国三网分业管理的体制, 企业难以根据市场需求创新商业合作模式, 限制了融合业务的发展壮大, 制约了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3]。

但是, 直到今天, 中国还没有出现一套真正有效实现网络融合运行模式。这说明在社会需求及市场发展的面前, 网络融合还存在某些“瓶颈”与问题,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 实现网络融合必须从制度设计、商业化模式及普遍服务3个方面进行考虑。

1 网络融合的关键是开放性规则的设计

随着网络融合的加深, 传统固网、移动网、宽带互联网甚至有线电视网等网络之间的界限将会逐步消失[4]。对此, 我们应当在规制设计上进行积极的应对。从近期国内外信息产业发展历程及改革经验教训看, 制度的合理与否是影响网络型组织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信息产业也逐步引入了激励性的规制改革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 由于中国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很多改革设想并没有达到理想化的效果。这一领域的改革也还将经历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从世界经验来看, 信息业改革中包括着巨大成本, 如何分担成本, 提高效率, 增加社会福利不仅是企业经营中的管理问题, 更是一个涉及到多部门利益集团的博弈问题。当前, 在相关领域中, 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 很多看起来比较明显的问题并不能经过一个简单的方式就可以解决。目前信息产业这种真实的环境也是当前网络融合中所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网络融合规制之所以会导致复杂的局面主要是因为在传统监管条件下形成的巨额沉没成本需要一个长期的回收过程。而信息产业中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正在以很高的速度替代传统的技术与设备。沉没成本的损失很难在新技术面前得到有效的补偿, 当多种模式、多种技术支撑的网络进入同一个领域进行竞争时, 这个问题就变的尤为突出。因此, 在利益集团的影响下, 规制者在多方运营者及新旧技术的转化中很难保证各方面利益的平衡, 这就可能会导致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要求会受到种种制度的约束。有时, 它不得不为了保证相对落后的运营状态而放弃效率与社会福利的提高。当然, 这也是一个相对的过程, 当社会发展及改革的动力达到一定影响时, 原有的平衡将会被打破, 制度的改革就会出现, 但由此而带来的制度改革及资源损失也会进一步加大, 最后这些成本都会被整个社会所承担。这也是很多不发达国家经济落后的根源之一。

实践表明, 在网络型产业中传统的改革演进道路是比较艰难的, 同时改革的成本也是十分巨大的 (从电信业的几次重组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一点) 。因此, 它往往会对社会的发展进程有所阻碍, 使更多的社会需求不能通过规制的改革更好、更快的实现。这就从客观上对制度的设计及规制的改革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能否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设计网络型产业发展中的不断变化、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开放性的制度?激励规制的改革为我们创新制度改革及设计规制的新规则提供了理论基础, 国内外成功的发展经验为我们提供了现实参考模式。因此, 新时期网络融合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 能适应不断变化环境的开放式的规制。

网络融合的动态变化必然带来管制的变革[5]。规制设计的关键是能适应网络融合中的不断创新、不断变化的特点。它不但要解决好规模经济形成的现有网络的建设中的巨额沉没成本与创新技术、创新模式所带来的冲击, 而且从长远上看, 它还应当对创新所带来的效率及社会福利的提高有一种理性保护功能。使集团利益的博弈也要成为网络优化过程中的一种竞争与合作, 而不是目前这种明显的偏离了社会最大化利益的规制。总之规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不充分的竞争问题[6]。因此, 它的设计的重点应当更多地考虑它的激励性、开放性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约束性。激励性规制改革、可竞争市场理论及技术发展使网络型产业中也出现了多企业之间的竞争。但是竞争者的数量、进入方式及市场价格等还存在着一定的约束性。规制的设计应当在保证现有市场的有效性的同时, 还要使其能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发展中以市场发展及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导向, 鼓励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及合作创新, 减少由于行政监管而引起的资源不合理分布及市场上的人为隔离。同时, 激励开放的规制在保证市场一定程度上的稳定性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要保证通过不断创新给市场及社会带来的效率的提高。

由此, 我们明确了网络融合中规制设计的原则, 即在融合中, 不应当以合并、排除等这种传统的垄断性及排它性的产业规制为前提, 而应当以现有的经营状况为基础, 通过互联互通、技术融合、市场开放, 实现网络发展、效率提高, 从而达到共建、共享、共赢。从而建立一种能使多种运营方式并存, 经营者平等发展、市场有效竞争, 多方合作共赢的健康发展模式。它需要在规制体系、制度方面也进行新的考虑。

2 网络融合需要不断创新商业化模式

网络融合的另一个问题是要保证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从市场角度看它应当通过成熟的商业化模式来实现。这里主要是通过市场竞争及商业化运作使网络融合后所创造出的巨大发展空间转化为巨大的收益, 并使这种收益通过市场合理分配给网络中的各个参与者, 也包括消费者及整个社会, 这样才能体现出网络化经济的特征。因此, 技术发展与社会需求是网络融合的直接原因, 而商业化模式是使其成功发展的长效基础。网络经济是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有机结合的结果。与传统经济形态相比, 网络经济具有如下商业特征。

2.1 网络运行的互联互通性

事实上, 在没有互联网之前, 很多网络型企业就以网络为基础进行其经营活动。网络的效用只在有限的网络内部显现。互联网的出现, 改变了这种单一组织内部进行资源组织与管理的商业运作模式, 使多个经营者可以通过互联方式, 共用同一个网络平台。因此, 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多种媒介组成的网络, 甚至是虚拟网络之间都可以通过互联互通, 建立起新的商业化模式, 它使资源的配置与使用能在更大的空间与范围内运用。这是当今网络产业包括网络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

2.2 经济利益的互动性

现代网络经济理论认为, 网络的效用是随着使用者的增加而增加的。经营者之间, 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利益都需要在相互作用上得到体现。而不是相互的排斥、相互恶性的竞争。在网络经济时代, 没有合作者参加的垄断经营是不可想象的, 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也从排斥竞争到合作竞争。电信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的发展都说明了这一结论, 即网络越大, 越容易得到消费者的响应。而对于网络的提供者来说, 只有当用户达到一定的数量时, 才可能有比较稳定的收入, 用户数量越多, 其收入也就越大。这时, 网络运营商才有可能提供价格更低的性能更好的产品。这些与用户的要求是相一致的。总之, 网络中的所有参与者都需要通过网络规模扩大来增加自己的利益。

2.3 基于网络的商业化成本分摊性

网络经济的一个主要特性是多个企业、多种业务在共同的网络上进行经营与运转, 这就形成了商业化收入与成本分摊的实际问题。比如在同一个网络上, 提供多种信息业务, 如语音通信业务、数字电视业务、数据通信业务等等。如何合理计算其成本, 并对用户进行收费就是个复杂的现实的商业问题, 网络融合框架中必须进行合理的分摊。实际上, 这也是网络产业链的一种分工。

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反映了在信息经济时代, 不但国家、消费者需要网络融合, 行业中的各种垄断经营者及新技术、新发明所带来的新加入者也需要通过网络互联来实现其更高的商业利益及商业价值。这种新的利益的实现, 不应当也很难靠相互排斥所实现。而原有的运营模式只有在更好的, 具有商业化价值的创新模式下才能得到不断的改进、提高。因此, 在网络融合中, 我们要通过不断建立新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实现网络收益的不断优化及社会福利的不断提高, 也要通过商业化实现网络运行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 通信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为网络融合做好准备, 这将是它进一步发展成败的关键[7]。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 中国的网络融合, 肩负着我国信息化带动国家经济发展, 国家自主创新水平提高, 赶超先进国家的重大使命。但能否实现这个重大使命的关键是要有一套能与之适应并有效运行的商业化模式, 这样才能使之具有可持续性及长久性。因此, 其商用化的创新过程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如带动国内网络产业的规制改革、提高国内相应关联产业发展、促进信息产业中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因此, 国家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等方面都会在商用化过程中体现。我国的信息产业已经与国际接轨, 产业成熟后的下一个问题是如何把产业推向世界, 并最终实现产业赶超。运用先进产业的商业化运行模式带动作用促进本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也是其商业化创新的重要目标。这也是网络融合及发展的长效机制。

3 网络融合必须重视普遍服务的实现

当前各国政府在对电信及其它网络性企业进行管制时都提出了普遍服务的要求。与此同时普遍服务的理念也正在被广泛地扩展到更大的公共服务的领域。与传统普遍服务理念不同, 它在网络融合的新时代应当有新的内涵及要求。

(1) 这种普遍服务理念的扩展受到了来自社会各个层次的广泛关注, 有着深刻的现代人文社会背景及经济发展背景。在社会不断进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社会对公共物品及社会商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产业化。整个社会也在从工业化转向后工业化时代, 服务业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产业, 而服务的方式正在由一般的传统的事务处理向用户体验型服务转变。信息产业经营组织, 是典型现代型服务组织, 它在为社会提供信息产品及信息服务的过程中应当更多地考虑到用户对服务质量的追求。

(2) 从公共服务视角来看, 相应的信息服务企业取得了经营权的同时, 也承担了一种必须为社会提供相应水平的产品及服务的责任, 在理念上必须建立起这种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 而这种公共服务不但是有与无的标准, 也是质量的标准、价格的标准、利益的标准。

(3) 公共服务的特殊性就是要更好保证广大消费者包括特殊人群 (如信息知识的特殊需求者学校、研究部门, 低收入者及边远地区) 的需求。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很多成本及投资活动都需要国家政府部门的参与, 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 这也体现了一种国家责任。这种人文社会理念体现在广大消费者身上, 就是一种权力, 是国家公民享有合理使用公共产品及服务的权利。它不仅包括要使低收入者及边远地区的消费者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力, 还包括应当为更广大的普通消费者不断提供更多、更好、更高的公共产品及服务, 使其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保证社会有一个良好和谐的生产与生活环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建立新形势下网络运营企业普遍服务新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网络融合中普遍服务的关键是要对不同运营商提供的哪些产品认定具有普遍服务的义务?用什么方式 (是否收费是否优惠?) 体现?国家、地方政府及企业各自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各运营商之间在利益及经营模式上是否体现公平性?等等问题都直接涉及到了普遍服务的落实。为此,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规制的设计。

(1) 要有长期稳定的网络运营企业普遍服务长效机制的路径。

它必须要打破原有的体制与规则, 超越部门的利益, 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的思想约束, 包括各种利益集团的权力与地位, 要从中国社会和谐及民生的角度建立有利于社会整体的普遍服务目标体系与科学路径。这对于信息运营企业进一步改革及国家整体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样才能从客观实际出发, 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普遍服务目标及路径。使中国信息运营企业通过改革不断加强其管理水平及服务能力, 从而达到在公平高效的同时, 减少成本, 增加社会福利实现企业长久健康发展的目标。

(2) 从制度上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普遍服务的广大消费者权利的保证机制。

对于特殊人群要从国家整体利益及长远目标出发, 保证高质量的信息资源的传递及提供。对于边远地区及低收入人群要从社会和谐角度高度重视, 国家及企业在承担责任方面明确投资、提供有效服务的责任、权利及义务。

(3) 网络运营企业普遍服务的阶段的划分及评价标准的建立。

目前, 信息服务中普遍服务还缺少科学、规范性的标准。因此, 建立基于广大普通消费者包括信息需求的特殊人群及低收入人群对信息产品及信息服务享受普遍服务权利的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当前, 我国经济正在走向新的繁荣, 在新的形势下, 社会对信息服务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提出了更多要求。在基本完成了村村通电、村村通路、村村通电话的同时, 还有如何安全、可靠、方便、经济地解决好广大消费者的综合信息服务的更高要求。

中国的网络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解决好其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国家、地方政府、监管部门、不同模式下的信息服务企业及消费者的利益目标和谐统一。从理论上看, 网络融合更有利于社会及企业[8]。实现社会需求目标的同时提高网络融合效率, 降低运行风险, 达到公平、效率、企业社会责任、消费者利益的协调与统一是网络融合的根本目的。开放性制度设计、创新商业运行模式、新型普遍服务理念的建立与完善正是解决这一综合性问题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海言.网络融合:改变通信世界的力量之源[N].科技日报, 2006-12-13, (009)

[2].孟伟松, 王兵.融合是信息通信业发展的内在需求[N].人民邮电报, 2006-06-06, (005)

[3].大海, 韩婷婷.新需求呼唤网络融合[N].通信产业报, 2008-03-17, (023)

[4].卢美莲, 程时端.网络融合的趋势分析和展望[J].中兴通讯技术, 2007, (1) :10~13

[5].胡汉辉, 沈华.对网络融合的认识及其对商业模式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6) :42~46

[6].[美]史普博.管制与市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11~14

[7].杨凯.在网络融合中寻找机遇[N].通信产业报:2007-06-25, (017)

融合理念 篇11

2012年5月以来,我国煤炭行业所谓的“黄金十年”宣告结束。也就是在2012年,华电煤业集团从前期基建期逐步转入生产运营期。面对日趋严峻的市场形势,华电煤业着眼创造可持续价值,着力实现“管理提升”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以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应对危机。

全面实施精益化管理

华电煤业以“消除浪费、提高效率、提升效益、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基础管理、对标管理、成本管理和人才建设为重点,全面实施精益化管理。

以基础管理为例,我们强化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员工基本功三基建设。组织开展制度梳理和流程再造,公司本部新建(修订)制度308项、优化核心业务流程100个。

在成本管理方面,推行定额管理试点工作,坚持按月编报预算、按日核算利润,每月分析评价并兑现绩效考核。

在人才建设方面,针对煤炭行业市场化程度高的特点,构建了用工方式市场化、选人用人市场化、薪酬决定市场化的人才机制。针对新建煤矿人才缺乏的实际,实施差异化人才策略。我们还在不连沟煤矿建立了华电集团首个煤炭人才培训基地。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我们把产学研合作作为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路径,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优化升级。

创新煤炭建设开采技术,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矿。在公司第一个特大型煤矿——不连沟煤矿建设期间,创造性地研究应用“巨厚复合顶煤特大断面全煤大巷围岩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仅用25个月就建成了国内电力企业自主开发建设运营的首座千万吨级煤矿,仅用8个月就完成了选煤厂建设。同时,把不连沟煤矿的装备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广应用到小纪汗、肖家洼以及隆德等煤矿的新建和改扩建过程中。

研究新型煤化工技术,推动煤炭资源清洁高效转化。我们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在陕西榆林建成了世界首套万吨级煤制芳烃装置,并于2013年1月完成工业化中试,成功掌握了世界首创的“流化床甲醇制芳烃(FMTA)催化剂开发”和“流化床甲醇制芳烃(FMTA)成套工业技术开发”两项核心技术。

深化产业融合发展

成立之初到2013年底,华电煤业资产总额从10亿元增长到580亿元,净资产从3.7亿元增至165亿元。目前,华电煤业已控制晋、陕、蒙、新等地的优质资源230亿吨,控股煤矿年产能达4300万吨,规划、在建煤矿规模超过6000万吨。码头年吞吐能力达到1800万吨,参股投资运煤铁路总里程超过2000公里。投产和在建坑口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132万千瓦、60万千瓦,化工产品年总产能达到111万吨。2013年,煤炭贸易量突破3000万吨。

华电煤业下一步的发展思路是:遵循创造价值发展理念,以做强做优煤炭核心产业推进“大融合”,以加快发展煤炭配套产业推进“小融合”。

提升主力煤矿的产能、产量和煤炭加工能力。在空间布局上,以蒙西、榆林、山西、新疆“四大煤炭基地”建设为核心,就近规划建设大型煤矿。

同时,加快推进配套产业发展。着力建设与不连沟、肖家洼、隆德、高家梁、甜水堡等煤矿配套的坑口发电项目。围绕国家重点建设11个大型煤炭储配基地和30个年流通规模2000万吨级物流园区的发展目标,打造大型现代化物流园区。依托福建可门港、河北曹妃甸港和华远星船队,构建路港航配套、陆江海联运的物流体系。创新煤炭市场营销策略,实现由生产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变。

作者为华电煤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融合理念 篇12

关键词:装潢设计,传统文化,文字,材料

中国传统风格的包装设计, 不仅是单纯地运用中国传统形式, 更重要的是为了体现中华民族博大的精神面貌与自立于民族之林的优秀文化。同时也要能很好地适应我国广大消费者所继承下来的中国千百年以来的美学思想与审美意识。因此, 在着手进行中国传统风格的包装设计时, 应针对包装设计的表现形式包话色彩、图形、文字以及材料等多方面内容。充分挖掘与之相关联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来进行创意构思。

一、装潢艺术的设计理念

1、实用性

装潢设计属于现代设计范畴。据有关专家研究, 将现代设计划分为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和视觉设计。而装潢设计在这三大类设计中均有其重要的位置。现代设计又与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等, 共同构成实用艺术。因此, 实用性乃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装潢设计首先要充分注意到不同人对不同被装潢物的不同实际需求。从总体上说, 建筑艺术的主要功能是避雨遮风, 为人们提供舒适方便的室内空间场所。但不同的建筑类型, 具有各自不同的使用目的, 因而其具体实用性也就各不相同。例如, 住宅楼的实用性主要是适宜人们日常的起居生活;剧院的实用性主要是保证观众充分欣赏演出;陵墓、纪念堂的实用性则主要是创造庄严肃穆的气氛。为了充分体现出装潢设计的实用性, 就要力戒单纯片面地追险猎奇, 防止浮华不实与奢侈浪费。

2、美观性

装潢设计之所以被称作“装饰艺术”, 顾名思义, 是以美观性作为重要审美特征的。但是, 作为一条设计原则, 美观性要服从、服务于实用性, 要做到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完美结合, 以实用性作为美观性的前提与基础, 而美观性反过来又增强实用性。例如室内装饰布置就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 从地面装饰、墙壁装饰, 到花样繁多的灯具、琳琅满目的床上用品, 乃至窗帘、家具、摆设的壁挂、观赏工艺品等等都日益普及, 进入千家万户, 紧连你我他。而且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

作为形式美, 装潢设计的美观性, 既包括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因素, 又包括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美观性既产生于形式美本身, 又产生于形式美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美观性的追求应与安全环保性相统一, 绝不可以单纯为了美而危及到安全与环保。因此装潢设计者一是要牢固树立“安全与环保第一”的设计理念。

3、民族性

世界上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一切艺术, 都以本民族的民族性作为生命与灵魂。装潢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设计, 当然也必须以民族性作为一条重要的设计原则。仅以园林设计为例, 我国的园林就与西方园林和阿拉伯园林迥然不同。我国园林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许多园林都取材于古代文化、引用神话传说、借鉴文化典故、诗化自然风光, 追求“诗情画意”。例如杭州西湖风景区中, 就有大型的亭榭、楼阁、寺庙、园林等30余处, 为风景如画的自然风光增光添彩。而其内部与外部的装潢设计, 或楹联相对, 或壁画相称, 在色彩、布局诸方面, 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装潢设计的民族性, 不是“为古而古”, 而是“古为今用”。在这方面, 有许多成功的典范, 例如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印”的图案设计, 就是民族化的经典, 也为装潢设计如何“古为今用”做出了表率。其中的篆刻艺术, 为中国所独有, 民族特色十分鲜明。而文字的人形的象形意义, 又充满体育运动的特色。

二、中国文化对装潢艺术的影响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 每—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大要素为基础。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 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 离不开当今文化的发展。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 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 那么这类设计作品将无任何价值可言。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作品就具有庞大的东方哲学思想和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他的构图结构稳健、画面清丽, 对于留白处理及和谐比例有着很深的造诣。作品色泽时而欢悦、时而雅致, 立意隽永而充满禅机。

中国邮政的标志, 其基本元素是中国古写的“中”字, 在此基础上, 设计师根据我国古代“鸿雁传书”这一典故, 将大雁飞行的动势融人标志的造型中。该标志以横与直的平行线为主构成, 形与势互相结合、归纳变化, 表达了中国邮政服务于千家万户的宗旨以及快捷、准确、安全、无处不达的企业形象。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设计, 符合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心理期待。标志中的“中国红”是蕴含着中国人几千年情结的颜色, 无形中又增加了

企业形象的亲和力, 进一步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同心结”图案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 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意;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圆圆满满、十全十美之意。无论从对称性还是偶数的讲究来说, 该图案都洋溢着古老东方民族流传已久的吉祥气息。

【融合理念】推荐阅读:

目标融合07-17

融合中心05-11

深度融合05-17

生态融合05-20

融合终端05-20

颜色融合05-22

细胞融合05-24

融合接入05-27

资源融合05-31

融合基因06-05

上一篇:水利设施下一篇:连续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