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思考

2024-08-26

融合思考(精选12篇)

融合思考 篇1

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发展, 农村劳动力结构和农民劳动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农业生产对农机的依赖越来越明显, 机械化程度的高低已直接影响农民的农业生产意愿。我国农机化发展仍然存在较多薄弱环节, 如:水稻机械插秧、玉米机收水平不到17%, 油菜机播、机收水平仅为10.4%和8.8%, 这些薄弱环节机械化问题如不尽快解决, 不仅将制约农机化全面协调发展, 也将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造成这些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较慢的原因很多, 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当前, 我国农机化发展已经到了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农机农艺有机融合, 不仅关系到关键环节机械化的突破, 关系到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应用, 也影响农机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我国已经从“农机服从农艺”的阶段逐渐发展到农机、农艺相融合的阶段。

一、农机与农艺融合的根本目的

1、农机农艺融合, 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呼唤

实践证明, 生产粮食所采取的先进农艺技术要标准化、大规模、高速度地推广, 必须与农机化技术相结合, 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但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许多农艺措施尚不能通过机械化手段加以实现。为保证“十二五”粮食有效供给, 农业部提出2015年总产量增加100亿公斤以上的发展目标, 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推进粳稻机械化育秧技术。我国粮食耕、种、收和田间管理环节的稳产高产措施对机械化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农机农艺融合的需求日益迫切。农机农艺融合, 可提升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 总结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没有农机农艺融合, 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机械化。例如, 40多年前, 我国农机工作者就发明了水稻插秧机, 但没有注重与农艺结合, 未研究如何适应和体现农艺要求, 更多地去机械模仿手工插秧动作, 加上其它原因, 水稻生产机械化进展缓慢。后来, 日本搞机插秧技术, 注重育秧与机插秧结合, 成为了当今水稻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此外, 美国的棉花生产机械化更称得上是农机农艺融合的典范。

2、农机农艺融合, 是推动农机化科学发展的关键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快速发展的阶段。不过, 目前农机农艺相对滞后矛盾凸显。在粮食作物中, 水稻低成本规格化育秧技术、杂交稻和超级稻的少本、稀植型插秧技术始终是机插秧技术发展的难题;玉米的栽培技术和收获技术模式千差万别, 规范化种植和适用的机械化作业的矛盾亟待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适应农艺要求的农机具推广应用缓慢, 仍是影响和制约全国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提升的瓶颈。

二、农机农艺的相互关系

农艺技术是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 是生物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农机技术是指为实现这些工艺过程而设计制造的相应农机具及其管理运用技术, 是机械学原理与技术的结合。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使之相互适应并且紧密结合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 是实现高效农业的重要途径, 农业机械的设计要尽量根据农艺技术的要求进行。如水稻育秧及栽插配套技术和机具、中小型水稻收获机具、精量半精量播种机械、化肥深施联合作业机械, 都是农机农艺融合的实例。免耕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机具就成为适应农业科学技术和农艺生产需求的产物而得到推广。农艺技术要与农机技术相适应。农艺栽培制度应考虑到农机作业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以及机理的局限性, 积极创造条件以达到农艺和农机相互适应、相互匹配。

三、农机农艺融合的对策和建议

1、切实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和农业系统相关部门要把农机农艺融合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加强组织领导, 密切沟通协作, 采取切实措施, 积极努力推进。要成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小组和农机农艺融合专家组, 定期会商, 统筹协调解决农机化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 形成良好氛围, 积极培育农机农艺融合的典型, 加强示范引导, 提高农民应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自觉性。

2、高度重视农机农艺融合的持续发展问题

农机农艺融合就是要按照农业技术标准实施各自的技术, 应该坚持农机和农艺技术都要不断进步, 谁先进就应该以谁为主, 不是独立进行, 而是结合发展, 发展的关键不在于农机、农艺技术各自本身的发展, 而在于二者在发展中要相互适应并符合农业生产的要求。

3、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的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 完善农机、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 组织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 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在水稻生产方面:以育插秧为重点, 加快形成和完善区域性育秧作业规范, 并在品种选择、育秧、植保、田间管理、茬口对接等各个环节加强农机农艺的融合。在油菜生产方面:以播种、收获和秸秆处理机械化为重点, 开展农机农艺技术集成配套, 完善技术模式和机具配套方案。

4、大力开展农机农艺知识、技术的培训

从现代农业的角度来看, 没有农业技术要求, 农机培训就没有真正的目的, 没有农机培训做保证, 农业技术就无法实现。农机与农技培训同时进行, 才能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县级农机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机操作人员, 他们在生产中, 不但要运用农业机械从事生产活动, 同时, 还要运用农业科学技术进行生产经营, 二者缺一不可。为适应现代农业的这一特点, 要把对驾驶员复训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一是把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同农机田间作业技术标准结合教学, 使学员认识农机作业高标准是实现农技标准的根本保证, 从而提高学员对农机作业必须服从于农技要求的认识和自觉性, 增强他们对机具状态要求标准化和更新机具的积极性;二是聘请懂农技的农业专家为学员讲农机与农艺课, 使学员真正懂得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有些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依靠农业机械来完成, 让学员掌握一些新的农业技术。把培训教育的重点放在两者的结合上, 才更受农民的欢迎, 更有活力, 更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才能充分体现农民教育的特点。各级农机化、科教、种植业部门要积极配合, 结合重点农时, 组织开展专项培训活动, 向农机手传授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农艺技术。同时, 也要加强基层农技、农机推广人员业务培训工作。

5、围绕农机农艺相结合创新工作机制

一是从实际出发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机与农艺结合的良好氛围。农业与农机工作者以实践为基础, 加强生产中的技术交流, 做好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宣传工作和技术指导工作, 发挥农机与农艺技术有效结合的作用, 形成农机与农艺科技人员开展技术研讨、交流的平台;在不同层面上集聚农机与农艺科技力量, 推进农机与农艺一体化进程, 夯实农机与农艺技术同步发展的基础。

二是积极寻找结合突破口, 推进农机科技创新。重新考察论证农机农艺结合点, 树立大农业观念, 培养农机农艺结合人才, 拓宽农业机械化领域和内容。同时, 将现有的推广站、农机学校及民间农机技术力量有效结合起来, 形成合力, 推动农机和农艺专家的相互结合、相互适应;充分利用好国家强农惠农政策, 重点围绕科技攻关, 发挥农机技术人员的作用, 建立合理的机械化作业体系, 以市场拉动农机科技创新。

三是深化粮食生产中农机农艺结合的成果, 逐步实现农机农艺由结合到融合再到和谐的递变。

四是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农机农艺结合的新型主体。继续巩固、完善现有的乡镇农机站, 扶持农机大户、种粮大户,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建立全面覆盖、全程服务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进一步推进农机作业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 提高组织化程度, 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 融示范、推广和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服务网络, 不断提升农机农艺结合的技术品质。

6、积极引进开发适合农艺技术所需新装备、新产品。

农艺技术的改进离不开适宜的农机配套装备, 农机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农艺要求来选购, 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所以, 对已有成熟的农业机械, 也需要农艺的适当改进或调整来适应机器功能的要求, 即农艺与农机相互配套才能更好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融合思考 篇2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19日】 【来源:军民结合推进司】 【字号:大 中 小】

要点提示: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现状的分析,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军民融合发展为例,从理念、思想、方向、方法、内涵和基础等六个方面入手对军民融合发展的一些思考。

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纵观世界各国军工企业的发展历史,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一种潮流和趋势,也是军工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大力发展民用产业,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已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外很多军工企业都跻身世界500强,销售总收入在百亿美元以上。其中,民品收入已成为销售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快速推进,2005年~2007年,很多军工集团的民用产业都有较大发展,民用产业比例突破50%,有的甚至达到90%以上。

从国内外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的特点来看,主要体现在军民技术关联、军民资源关联和军民产品关联等三个方面。

当前,航天企业军民融合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的思想,国家宏观政策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强劲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看到机遇,我们增加了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信心,但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曲折、挑战和各种各样的困难。“重军轻民”观念依然存在,思想认识亟待深刻转变;市场化运作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经营管理模式变革迫在眉睫;产业化、规模化尚未形成,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力量薄弱,全产业链发展能力亟待提升;军工优势没有充分显现,军民融合互动发展格局尚未形成;民用产业竞争力不足,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任务紧迫艰巨;经营管理、营销人才严重缺乏,民用产业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军民融合发展要理清大思路

所谓思路可以归纳为12个字,即理念、思想、方向、方法、内涵、基础。

理念:用整体式发展理念指导军民融合发展,就是要把整体发展的理念融入职工的价值观,形成价值观体系,用整体发展的理念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评价工作。

思想:在用整体发展观来认识和分析军民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广泛的共识,共同的认识、价值、理想,共同的对企业发展的信念、目标、视野。

方向:实现军民融合发展要有明确的目标体系,包括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三院作为我国唯一集科研、生产、试验、服务于一体的飞航导弹研究院,成立50年来,先后研制成功了多系列飞航产品,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三院在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探索上,提出了打造整体式、创新型、能力型高科技产业集团的总目标,明确了军品基业、民品主业、外贸产业互动发展的三足鼎立产业格局,强调军民融合互动、内外互动、军民贸互动,实现国防科技与民用技术互动发展、军民科技资源共享、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核心能力也是三院军民融合发展的方向之一。企业的核心能力表现在七个方面,战略决策、创新、组织管理、科研生产、营销、学习、快速反应能力。在核心能力提升方面,三院将重点关注项目培育能力、产业发展能力、市场开拓能力、风险防范能力。

方法:军民融合发展要关注四点———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开放性的全局视角、市场化运作、差异化管理。系统性的思维,强调要从企业的整体,从全局的工作来看待问题。开放性的全局视角,强调视野的开阔,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件事情,要进行全面的审视和思考。市场化运作、差异化管理,强调要按照不同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管理军品和民品,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来管理民品、发展民品。只有实现差异化,才能实现对市场快速反应,有效降低运行成本,快速实现研发生产转化,实现军品和民品的互相促进。

内涵:三院按照整体式发展理念,系统分析自身实际,制定了军民融合发展的“三三三一”产业发展格局,即建立三个百亿园区、发展三个百亿产业、打造三个百亿企业、培育一个现代服务业。重点加强在航天防务、装备制造、光电信息三大产业领域的发展,发展以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工程服务、工程咨询、文化创意产业、高档餐饮住宿、商贸等产业为主的高端现代服务业。

基础:基础指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现有的各类有形的无形的资源和优势。航天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其独特的总体优势、专业优势、技术创新优势、资源优势、队伍优势、品牌优势。以三院为例,其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核心技术、支撑技术、基础技术、技术基础四个层次构成的较为完善的专业技术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取得了1000余项专利和近1300项国家级和部委级科技成果;具备了先进的生产条件和跨越6个省市的区域布局;拥有一支素质优秀、技术精良的高端人才队伍以及多年来航天高技术品牌形象造就的品牌影响力,这些都为军民两业融合、两业良性互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要关注和把握几个关键环节

坚持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推动军民融合跨越式发展。三院军民融合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思想认识上的根本转变。在思想认识上,要把民用产业当作一生的事业来做,要变成几代人,代代人相传努力的事情。二要坚持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不断推进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三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差异化管理,不断推进管理体制机制的根本转变。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配套的运作模式,体制机制、组织机构,制度体系、运营管理,激励机制要跟上。

坚持以市场为龙头,实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剂与产业发展中的牵引作用。一是要时刻关注市场的需求。任何一项投资或研发,一定要符合市场需求,不能闭门造车。市场需求除了现实需求外还包括潜在需求。二是要始终保持强烈的市场意识。只有始终抓住市场这个龙头,围绕着市场,进行资源的配置,生产要素的分配,包括资金、资源、土地、劳动力和人力资本,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要不断提升拓展市场的能力。它对航天企业的发展尤其重要。这就要求各级领导都要积极主动地去开拓市场,充分利用航天企业优势,培育新型市场,提升产品向商品的转化能力。

坚持以营销为主线,加大市场开拓和用户培育,实现民用产业规模化发展。要实现航天企业的民用产业规模化发展,就要构建上下互动、内外互动、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营销体系。按照“市场化运作、差异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三院搭建了两个平台:营销中心和进出口外贸营销平台。两个平台构成三院的整体营销体系。采用厂所公司与院并存的两级立体营销模式,实现了营销渠道、营销队伍、代理机构、品牌形象等资源的全方位整合,树立全局意识、实现整体营销。院营销中心是全院整体市场推广、重大和重点产品营销、品牌建设的统一平台,与厂所公司以经济关系为纽带相连接,开展技术项目、营销资源的合作与共享。

坚持以厂所公司为经营和研发主体,实现研发与产业紧密结合互动。在军民融合发展中,就军品和民品的经营主体来

讲,二者是不同的。军品的经营是以院为主体,院要对每个武器型号实行整体经营管理,对每一个质量问题负责。但是在民品的经营上,院不应再是主体,而应以厂所公司作为民用产业发展的经营主体。院主要作为投资决策主体,履行宏观管理职能。研发作为产业链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民品的研发也应以厂所公司作为主体,与产业紧密结合。经营与研发工作,要特别注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龙头、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航天企业要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进自主创新。实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形式很多,有股权式的、合同式的、虚拟运作方式的都可以进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一切围绕着用户开展产学研工作。

坚持产业发展和资本运作并举,整合资源提升效益,推动军民互动发展。目前,军工企业内部产业整合以及谋求外部发展战略已迅速提上日程,酝酿已久的上市公司资产整合、资产注入等已经在各个军工企业启动。在国家积极推行产业结构调整、资产整合的大背景下,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军工集团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都将增强军工产业借助资本市场的整合力度。三院确立了民用产业发展以培育“石油装备产业、电力装备产业、光电信息产业”三大产业为目标,鼓励军品单位以技术成果或资产入股民用产业提升民用产业发展能力,鼓励各单位及下属公司之间互相投资,实现军民产业以资本和项目为纽带的有机结合,鼓励各单位基于专业能力和产业链条,围绕主业开展外延式兼并扩张,并准备了专项发展基金,支持重大项目培育,支持产业发展的兼并收购。

坚持做好风险管控,建立企业大安全大风险理念,实现企业安全运营。在国家对企业监管越来越严和企业的管理系统越来越复杂,社会开放的融入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企业发展中的风险向广度和深度扩展,包括战略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产品质量风险、组织机构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等各个方面的风险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所以,我们要建立大风险、大安全的理念,积极推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在风险管理中尤其要关注几个风险点:一要关注现金流不能断,要形成良性循环;二要关注应收账款,随着公司规模的发展,应收账款同步也在增加,应收账款的控制风险也在加大,要有效控制应收账款可能带来的经营风险;三要关注库存风险,因为库存就是占用资源,增加成本,如何降低库存,如何有效采购,通过何种方式能降低价格,这些都是我们要面对的;四要关注法律风险,特别是在签署合同时要更多地关注法律风险;五要严格执行财经纪律。

融合思考 篇3

一、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处理

在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有效实现合作学习,相互间取长补短,进而促进学习质量得到提高。该种教学模式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得到更加充分地体现,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更好地锻炼。在该种教学模式中还引入了以人为本的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学生一起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为学会综合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具体内容选择开放式、自由式等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活动。在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等技能进行培养的同时也对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技能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的文本审美水平得到提升。在“视域融合”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阐释者的真实情感世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进而促进师生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相互尊重,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促进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进行学习的需求。例如在《蒲公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空间及想象能力,想象蒲公英绒球在飘荡过程中会到过什么地方,它们会看到怎样的景色,会遇到什么事情等。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跟着蒲公英绒球一起感受大地各种各样的地貌环境,真切理解和感受文章内容。

二、教材与教学关系的处理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无法对教学文本中蕴含的意义进行充分挖掘,问题的设置缺乏明确的目的性。这种现象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文本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互动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在小学语言教学中引入“视域融合”教学范式时,教师应正确认识世界的内容的丰富性和思想认识的多样化。在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地解读存在多元化,其在很大程度上受文本解读者知识基础、人生阅历、价值取向等的影响。不同的阅读中对相同文本的理解存在差异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教材当做一个具有顺序性的整体,将教学的实施过程当做一个具有推进性的系统。所以,教师应积极将“视域融合”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实施教学活动前,先设定一个主题,确定好教学目标,然后将教材具体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等存在不同功能的对象,明确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的主题,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通过这些“例子”在师生间搭建起视域融合的平台。

三、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处理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学需深刻认识预设的进行在实质上是为生成服务的,生成主要源于预设。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首先需要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将教材中所蕴含的意义进行深入挖掘,充分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层含义。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实施课堂教学活动,才能保证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并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在“视域融合”教学中,应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见解能够得到充分表达。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应用默读、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反复品味文本内涵,提升学生文本领悟能力。例如在《春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反复将“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句话进行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泥土下面的春笋真的会动吗,从哪里可以知道它们会动呢?”让学生进行思考,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将朗读重音放在“冲破”、“掀翻”、“冒出来”等上,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课文的文中表达。此外,教师应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期待视野进行评估,准确把握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及领悟能力,进而合理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 篇4

1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义

1.1 能有效解决军民融合之间的矛盾。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不仅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军民协同发展同样提出了新的需求。近些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发展,建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有效机制,寻找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措施,就是为了形成军助民,民助军的友好局面,这既是支持我国国防力量的重要保证,也同样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现在虽然我国在做着积极的努力,但是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其中,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能有效缓解军民之间存在的问题,虽然军民之间存在思想差异,体制差异,身份差异等等,但是经过融合深度发展后,军民之间可以互相沟通,互相共享资源,交换意见,在这些资源意见的共享过程中军民的矛盾等有效缓解,军民之间存在的体制差异思想差异,文化差异慢慢都会有所缓解。由此看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能有效缓解军民之间的矛盾。

1.2 促进军民两边双发展。

军民之间想要协同发展,就应该融合深度发展,共享资源,交换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军民两边双发展。我国现如今进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正是因为它的这一作用。由于经济全球化潮流正在实行,所以,我国逐渐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国家的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国家国防在建设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人民是国家建造国防的重要支持,因此,想要巩固国防,就需要民助军,人民为军队提供物质支持精神支持,为守卫祖国的众多军人献去自己的一份关心,这都会更好的巩固国防,促进我国军队更稳定发展。同样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也同样是帮助了广大的人民群众。现在自然灾害不断,在天灾面前人们往往是无奈的,再加上现在恐怖主义盛行,因为资源和能源的争端也日益加剧,影响人民生活安定的因素也逐渐增多,在这严峻情况面前,只有军帮民,发挥出我国军人的能力,加大我国国防,这不仅能帮助我国人民安定生活,更能巩固国防,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由此可知,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能够促进军民两方双发展。

2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时存在的问题

2.1 军民存在思想意识差异。

我国军民之间之所以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军民存在思想差异,所谓思想差异,就是由于制度体制,经济利益,认知等导致的,在我国经济大市场中,不同主体所需要和带来的经济利益都是不同的,所以,军民之间也因为利益不同导致思想意识存在差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障碍。思想差异的不同也使得我国很多的人民不积极参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甚至排斥,这种想法对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形成了极大的阻碍。现在我国的一些地方性人民政府没有意识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只单纯的增加了政府的经济成本,却忽视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给人民带来的巨大利益。军队如若需要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政府很难提出积极性来帮助军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只存在在文件上,根本没有完全付诸于实践,这种思想意识的差异只会阻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认为军队就是为人民服务而生,没有意识到军民是互惠互利的,思想意识的差异成为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绊脚石。

2.2 军民融合发展缺少严苛的制度规范。

无论是任何发展模式,想要平稳进行,就需要严苛的制度规范,在制度规范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起到效果。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也同样如此,现在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出现的一大问题就是缺少严苛的制度规范。严格的制度规范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我国虽然已经颁布了如国防动员法等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法律法规,但是还不够健全,所影响的也不够全面,在现实生活中,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往往出现了无法可依的情况,所以,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缺少综合性较强的法律法规,我国现在比较综合的国防法律就是国防法,但是国防法上面的一些条例可操作性不强,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具体举措也没有很好的记载,所以,构造严苛的综合性较强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我国阻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大问题就是法律法规不够严苛和有针对性,我们应该及时解决这个问题,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3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具体举措

3.1 制定严苛的制度规范。

上文已经提及,我国缺少严苛的法律法规是阻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大原因,为此,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制定严苛的制度规范,细观其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较好的一些国家,他们普遍有着严苛的政策法规。严苛的法律法规可以看做是一种约束,更快的推进了军民融合发展,鼓励了军民一体化发展,有了严苛的法律法规,能有效促进人民参与帮助扶持军队的活动,提供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就像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都先后推出了国防授权法案和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国防法等等,这些具体的综合性较强的答案,能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有依可寻,形成了军助民,民助军的良好发展局面。提出严苛的法律法规能有效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3.2 融合军民之间存在的思想差异。

军民之间存在的思想意识差异越大,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阻碍也就越大,为了使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更平稳进行,我们应该尽量消除军民之间存在的思想差异。首先要让全国人们的国防观念有所增加,认识到国防对我们国家的重要意义,对人民群众的重要意义,能够积极拿出资源等来支持我国军队,利用电子信息产品积极进行国防教育,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出新的期许,政府要改变自己错误的思想,要意识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不只投入经济成本,要意识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可以更好的促进人民群众健康平稳生活。军民之间存在的差异要积极消除,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4 结论

在新的时代大背景下,不仅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对军民融合更提出了新的期待,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在保存原有精神基础上融入新的时代要求,摒除军民之间存在的思想差异,制定严苛的政策制度,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真正抓住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精髓,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走向制度化和规模化。

参考文献

[1]郑申侠.国防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提要[J].军事科学,2013,6(10):71-73.

幼儿语言教育与生活融合的思考 篇5

1.增强“生活就是教育”的意识

杜威说:“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对幼儿的语言教育并不是强制幼儿静坐听讲和闭门读书,它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再创造。生活和经验是语言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语言教育显得苍白、没有生气。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通过语言活动来发展幼儿语言的观念,而且要通过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来进行语言教育。

2.创设支持性语言教育环境

幼儿的语言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在与周围的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在于促进幼儿的学习倾向,提高他们的学习感受能力,这将帮助幼儿形成终身积极参与学习的进取心。

创设支持性的语言教育环境,首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幼儿在盥洗、午餐、起床时,我们允许幼儿轻声地交谈,在家长接送幼儿时鼓励幼儿与成人交谈,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语言交流机会。其次为幼儿提供交谈的材料,拓宽谈话的渠道,幼儿园的墙饰内容丰富,可以增加幼儿的交流材料,在自然角、图书角等,同伴之间可随时进行交流。

3.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是幼儿学习的促进者、支持者、帮助者,是生活中的“我与你”的关系,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完整的人格面对幼儿,真诚地与幼儿交往,接纳他、肯定他。允许幼儿在语言学习中尝试错误,允许幼儿通过不同方式探索如何使用语言。在幼儿有需求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另外教师还应“遇物而诲,相机而教”,及时把握偶发事件所隐含的教育价值,这样幼儿才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4.加强各领域教育的渗透

《纲要》明确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因而要求“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如音乐表演游戏、猜谜、观察、参观等,让幼儿在活动中有机会听说,表达自己的观点,来重复强化、巩固语言,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5.丰富孩子的幼儿园生活

生活是幼儿语言的源泉。因此,我们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引发幼儿谈论的话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家庭趣味运动会”,孩子与父母协商选报项目,“幼儿集体生日晚会”幼儿谈论准备什么礼物送给谁等,孩子们通过讨论协商来建立延续一些共同关注的话题,使得幼儿在交流时有共同关注点。幼儿在使用语言时的合作交流程度越高,他们的语言所产生的功能作用和对交流对方的影响就越强。

融合思考 篇6

【关键词】教育目的 融合教育 特殊教育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不断深化,20世纪80年代,融合教育在其影响下也应运而生,即在教育中打破隔离特殊儿童式的教育,提倡在普通教育中完全接纳特殊儿童一起学习。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我国将融合教育本土化到随班就读的教育模式。但以往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作为相隔离的两条不可跨越的鸿沟,在教育目的的制定上也是自立家门,而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活动的总要求,对教育制度、内容及教育与教学方法的制定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随着融合教育模式的不断推进的新背景下,确保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國普校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根据一定的阶级意识形态、政治现实、文化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目标等影响因素为基础而制定的符合国家要求的目的。教育目的的历史继承性决定了现今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的特殊教育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不断的发展着,其教育质量和教育规模上有显著提高。而我国特殊教育目的在实践中不断地被修订以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提出“我国各类特殊教育学校需要贯彻执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适合社会需要创造条件。”的教育目的。

现今教育目的的分析

目前我国的教育目的对于这两类人群的目标是分别设立的,没有统一的基本教育目的,而融合教育的趋势需要普通教育满足普通学生同时应该满足特殊学生。如今我国的教育目的主要以全面发展的人为主心骨,但这一概述是较笼统且难以操作的。使得一线老师难以贯彻落实,学生也难以达到这一教育目的。导致我国现今的教育的学生有着丰富的知识基础,但能力和创造力却远远不足。

融合教育背景下教育目的的建议

特殊学生和普通的学生在年龄的发展中生理、心理、认知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共性,随着辅助工具的不断被研发,很多特殊学生的缺陷得到辅助后能像普通学生一样正常生活。另外,由于某方面的缺陷,很多特殊学生有补偿技能或“学者式”技能,正如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缺陷儿童中也有天才即“缺陷天才。”使得这些学生个别更是优于正常学生。因此将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一同进行综合的考虑教育目的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

教育目的意识转变

在融合教育的趋势下,特殊儿童与正常学生相比可能会被视做弱视群体,后现代主义中的社会批判精神教育目的、和谐生态环境的教育目的、内部和平相处的教育目的及世界关爱感的教育目的,这些思潮有力于特殊学生在整个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更好的适应国家对教育目的的总要求。面对同情式的人道主义教育并没有给特殊儿童带来社会优势,反而由此带来的标签,使得特殊儿童被戴上弱势群体的头衔,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得以切实落实,需要整个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育不再只是一种福利事业的人道主义思想,而应转向一种特殊学生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以一种和普通学生近乎相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即特殊学生能和正常学生一样正常发展的态度,才能使得融合教育下的教育目的同时符合两者的总要求。这并不能忽略他们间的差异,相反更应该重视差异性而更好的使特殊学生的能力等到更好的照顾和发展。使得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的权利接受教育,并共同实现国家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个别差异化

教育的主体对象的人,在普通学生中对象和对象之间都存在差异性,更何况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之间更是有巨大的差异。正如心理学研究表明:“特殊儿童群体内的个体差异远远大于普通儿童群体的个体差异。”面对人们对普通教育目的绝对化现象提出众多批评的同时,我国的教育的目的因依据具体的影响因素而制定差异性的教育目的,使得教育目的更好的体现学生的切实需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为导向,使教育目的达到生活化的目的变得更加迫切。而不能将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活动结果的终极目标。教育目的的差异性要求同时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制定不应只是政府、学校等权威人士一板敲定,而应由学生、老师、父母等根据国家大方向的教育目的合理的制定适合学生的教育目的。而这一教育目的应该使每个学生无论是否特殊都能最大限度的得到个性的自然发展,国家的创新性和独特性得以自然的彰显。

教育目的的个体本位思想的考虑

过去无论是普通教育目的还是特殊教育目的都是以“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总的教育目的。这样的教育目的意识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但在融合教育的大趋势下,面对多元化,差异化的时代下我们需要教育目的往个体本位方向下思考,以谋求个人的幸福为方向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适合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而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产品或复制品。使得融合教育下的教育目的能切实的考虑到学生自身的需要。以实现每个儿童的发展最终都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教育结果。

总结与思考

融合教育既是一种思想、理论、理想,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我们的教育目的需要培养每一名学生成为为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所需要的人才,同时需要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手脑灵活,具有爱心、责任感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新型学生,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从而更好的推行融合教育使得每个学生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子洲著.特殊教育培养目标初始[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2]黄洪兰著.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研究及我国教育目的取向[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5.

[3]盛永进著.融合背景下特殊教育课程发展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3.04.

关于地市党报媒介融合的思考 篇7

地市党报媒介的融合是一个必不可免的过程, 一方面是因为, 国家体制原因, 地市党报起着我国政策上传下达的作用, 这也是地市党报媒介融合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是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 信息传播由传统的报纸转变成为网上媒介, 这是地市党报媒介融合的外在推动力。受这两方面影响, 地市党报媒介融合必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1.1要想做好地市党报媒介融合, 就必须要知道新媒介的特点。新媒介与传统媒介主要有以下几个区别。一是, 新媒介具有投入低, 效益高的特点。由于新媒介基本采用网络传输, 因此避免了传统报业中报纸的成本。为了起到相同的宣传作用, 报纸需要不断增加发行量, 使发行量与受众群众成正比例增加。但是新媒介不同, 新媒介可以选择新浪, 新华网等主要媒体对相关的报道进行滚动播出即可, 省去了大笔的成本。二是, 讨论氛围不同。传统的报纸媒介只简单的将报纸送到群众手中, 但是由于群众知识水平有限, 国家政策的抽象性, 人们群众要么对政策理解不到位甚至出现偏差, 要么对政策好坏预计不够, 只能在小范围讨论, 不能起到很好的人民群众参与的作用。新媒介可以通过滚动等形式尽可能的让群众看到, 同时可以有专家学者对政策进行相关的解读, 有些媒介还有网上评议功能, 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人们参与权, 知情权。三是, 新媒介尊重人民群众的偏好。由于报纸篇幅有限和报纸发行人的意图不同, 传统的报纸只能简单介绍重点新闻和大事, 而对比如体育等方面重视不够, 特别是部分报纸由于资金来源受限, 报纸广告多, 实际内容少。而新媒介不同, 比如手机版报纸, 可以让人们根据自己喜欢和爱好进行自主订阅, 大事免费推送, 进而既起到了宣传作用, 又让人们喜闻乐见。

1.2要想做好地市党报媒介融合, 就必须做好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统一。虽然新媒介具有众多的优势, 但是传统报纸媒介还是有它的优势所在。因此, 做好地市党报媒介融合一定要处理好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关系。一是, 要针对不同媒介的不同特点, 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虽然新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 及时有效等特点, 但是传统报纸媒介的受众比较广泛, 在信息不发达的地区, 报纸媒介的作用要比新媒介的作用大, 因此, 要根据媒介传播速度不同, 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二是, 处理好新媒介和传统媒介关系, 就要将二者统一到一个队伍当中。无论是新媒介还是传统媒介, 都是传播途径, 因此在处理二者关系时, 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地市党报应该提高宣传部门人员的素质, 让宣传部门不单单只能发报纸, 而是成为具有现代理念的新媒体人, 不仅仅可以“玩转”报纸, 还能应用网络新闻。三是, 进行资源整合, 合理分配资金。由于地市宣传部门的资金有限, 因此媒介的融合不应采取扩张资金的办法和在编人员的办法, 应该通过资源的合理分配, 让固有资金起到高效率的作用。

2.实现地市党报媒介融合的途径

地方党报媒介融合就是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 通过多种媒介的综合运用将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合理的传递下去。

2.1要想实现地市党报媒介融合就必须要实现多种媒介资源的整合。社会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 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电脑、手机等实现了普及化, 但是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 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电脑和手机等并没有实现全面覆盖。因此政府信息的发布, 要整合报纸、收集、电脑等多种措施, 实现虽然地区不同, 但是发布的内容可以及时到达人们群众手中。

2.2要想做好地市党报媒介融合就要将视频、文字、图片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下去, 让人们喜闻乐见。传统的报纸基本采用文字来对新闻进行解说, 但是人们群众的文化水平有差异, 导致部分政策不能很好的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因此, 媒介融合就必须要结合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措施, 进行政策传播和引导。比如, 部分地市党报应用手机报等方式, 将新鲜的政策法规和地区大事用图片和文字综合的方式解说, 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2.3实现技术与经营的融合。党报媒介不是简单的将内容发布出去的经营方式, 而是应对发布内容可能带来的效果做好预期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出正确的反应。党报媒介融合, 就必须要采用先进的技术, 通过内容的不断重新组合, 帮助党报媒介融合经营的成功。一是, 要大力发挥手机报的作用, 通过普通短信和彩信等方式, 使接受群众第一时间接收到内容, 二是, 可以通过部分场外的屏幕做好本地新闻的滚动播出, 让事情可以及时有效的发布出去。三是, 做好新型报纸。新型报纸不是以纸为载体的新闻媒介方式, 而是建立在开发网络平台基础上, 新型报纸具有更强的权威性。

摘要:随着媒介种类的增多以及传统报纸媒介的衰落, 地市党报单纯的报纸宣传已经与现今社会脱节, 起不到地市党报应有的作用, 因此扩宽地市党报媒介途径, 推动地市党报媒介的融合成为当前地市党报的重中之重。本文将通过对如何实施党报媒介融合的思考, 提出具体的解决路径和办法

关键词:地市党报媒介,融合办法,融合思考

参考文献

[1]冯根胜;论地市党报提高核心竞争力[J];城市党报研究;2006年04期

[2]贾涛根;当代地市党报的功能及定位思考[J];新闻知识;1997年07期

[3]杜宜民;四面埋伏与八方出击——关于内陆地市党报前沿问题的思考[J];采.写.编;1999年04期

[4]谭必文;从新闻采编谈地市党报的“边缘化”挑战[J];新闻天地 (论文版) ;2007年03期

[5]马学清;地市党报的市场竞争策略[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广电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篇8

1. 传统电视媒体竞争加剧, 商业模式危机凸现

在传统电视媒体的生态里, 竞争态势出现这样的趋势, 收视市场分额和广告营收份额逐年向省级卫视倾斜, 在卫视平台上, 节目、市场和广告竞争日益加剧, 收视和广告不断向第一阵营倾斜, 马太效应加剧。省级地面频道和城市台无论在节目市场还是广告经营方面都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过去几十年形成的节目、收视、广告这样的典型商业模式正在不断显现出危机。

就城市台阵营总体来说, 受卫视积压和新媒体的影响, 发展空间越来越小, 正在遭遇严重的发展危机:广告下滑导致生存困难, 一些台已彻底回归财政, 造成财政危机;省级卫视多重挤压, 节目投入、创新不足, 收视下降, 生态恶化, 形成收视危机;有线、IPTV、OTT TV发展无缘城市台, 构成渠道危机;传统媒体人才外流, 新媒体人才匮乏, 出现人才危机。

2. 电商进军电视媒体生态已拉开序幕

电商布局电视全产业链的节奏越来越快, 力度越来越大。在节目制作源头上, 电商企业开始从资本和联合制作层面与电视台或独立制片公司展开合作, 为电视播出平台定制节目, 同时进行电商品牌、商品植入, 节目播出的同时, 通过摇电商等方式在电商平台变现;在传输环节, 电商正谋求通过互联网电视 (OTT TV) 的方式建立自己可以掌控的渠道、平台, 在介入电视渠道业务的同时, 将电商入口部署到家庭电视终端, 这一点, 从长期来看, 会对电视现有的商业模式形成巨大的潜在危机, 未达到较好的市场效果, 某些电商公司不惜花重金研发自己的OTT TV操作系统并对整机厂家进行反向补贴, 以期迅速形成市场规模。此外, 具有品牌影响力和高收视份额的电视频道, 也被电商盯上, 被以微信或APP摇电视的方式逐步培养为电商入口。

3. 整合营销渐成趋势

从市场4A广告公司传递的信息, 以及今年以来电视媒体的广告市场数据来看, 传统的节目、收视、广告这样单一的广告运营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 越来越不被广告商家看好, 哪怕收率很高的频道也不例外。

随着媒体生态的传播渠道多元化、用户终端多屏化、视频内容海量化、媒体形态多样化, 市场正呼唤媒体商业模式的变革、升级。从源头上, 广告公司已经对市场策略进行了调整, 纯时段的广告预算在不断缩减, 在增加新媒体广告投放的同时, 多渠道、多形式的组合式的整合营销趋势正在形成, 组合模式包括频道时段、网络视频、手机APP, 节目加活动等。这种市场需求必然导致电视台上游从办频道理念, 到节目形态, 运营方式的根本改变, 而这正是我们发展新媒体的市场需求动力所在。

4. 融合发展已在传统广电内部形成广泛共识

现在已不用再讨论要不要融合发展的问题, 而是要探讨如何发展, 以何种模式融合发展的问题, 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已在广播电视台内部形成广泛共识。

在发展模式方面, 尽管大家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 还没有成熟模式可言。但通过广电的几个行业标杆台的做法, 大体上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区域上, 部分省级台布局的是全国市场, 通过内部资源整合, 借助资本力量, 打造覆盖全国的融合媒体平台, 通过在渠道 (有线、IPTV、OTT TV) 业务上的突破形成千万乃至亿级的用户市场规模, 然后构建IP版权内容池, 再进行多渠道多终端发布运营, 在此基础上形成TV+发展战略。

对大部分台而言, 建立全国性的融合媒体平台, 在政策、资源、资本、人才、市场时机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 难以实现。对城市台而言, 目前, 多数台都将融合发展目标锁定为本地区, 立足本地, 深耕细作, 以移动互联网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在产品层面有无线城市APP、广播电视伴随APP、本地新闻APP等, 目前, 一些台已经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果和市场效果, 融合发展的城市台模式正在形成。

二对策与实践

1. 融合对策

(1) 强化节目内容核心竞争力和版权意识

广电媒体在顶层设计方面, 要强化节目内容核心竞争力和版权意识, 将节目创新和品牌节目培育作为首要战略。在具体手段上可以是:借卫视平台打造新闻、娱乐品牌节目, 借地面频道、频率打造民生、生活服务类品牌, 依托优势节目开展多平台多渠道拓展 (如电影、游戏、电商等) 。

同时, 还要增强版权意识。除节目及推广营销需要, 节目内容不向互联网免费提供, 如果发现有版权被侵犯的现象, 一定要坚决维权。这方面湖南台的独播战略值得借鉴。从目前看来, 湖南台独播战略为芒果TV带来了峰值6000万用户、互联网电视用户超800万的效果, 达到了提升电视收视率 (开机率和市场分额) 、提升网站影响力、流量和收入的目的。

(2) 尽一切可能抢占渠道, 建立新型“内容-渠道”关系

现在是渠道选择内容的时代, 核心渠道的价值将愈发凸显。有线、IPTV、OTT、PC、Mobile, 渠道正在呈现多样化, 掌控尽量多渠道, 话语权就会增加, 同时价值也会得到提升。这要求广电要创新渠道运营理念, 建立新型的“内容-渠道”关系, 做到:

·改变渠道与上游频道的简单传输关系, 做好内容与观众的互动通道;

·成为节目的活动平台、互动平台、电商平台以及多屏联动平台, 提升粘性和市场营销效果;

·创新广告运营模式, 增加广告捆绑手段, 加快VOD广告开发等;

·加入全视频大数据分析计划, 提升有线价值, 创新商业模式。

(3) 以融合发展推动媒体转型升级

积极推进广电媒体内部变革, 借鉴新兴媒体组织方式、表述方式和信息加工方式, 融合互联网技术优势和传播特点, 从顶层设计层面规划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通过媒体融合观念的更新和生产流程的再造以及技术平台的搭建, 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 提高内容融合采编发布能力;通过体制机制变革, 增强业务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 促进融合业务的快速发展, 最大程度提升媒体传播力, 实现内容传播价值最大化。具体对策, 在后面深广电融合实践中有详细描述。

(4) 加大对外合作和资本运作力度

广电媒体单靠自身力量已经很难实现融合发展, 必须依托自身优势, 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的深度合作, 探索以资本为纽带的媒体融合发展路径, 实现优势互补和借力发展。同时要强化资本运作, 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业务创新研发和市场开拓, 发展有广电优势、竞争力强的新兴媒体业务, 借助资本力量, 把广电媒体融合事业做强做大。

2. 融合实践

(1) 深广电新媒体顶层设计

针对媒体融合发展, 深广电新媒体业务在顶层设计上, 一直强调核心业务平台和核心业务品牌的打造。在平台上, 深广电正在联合全国城市台打造CUTV全媒体业务平台, 作为城市台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平台。在业务上, 深广电将全部新媒体业务整合到CUTV深圳台, 全力打造CUTV深圳台业务品牌。在总体战略上, 深广电将优质资源注入CUTV平台, 集中力量, 做强做大CUTV平台及业务, 强化资本运作, 推动CUTV的上市进程。

在具体业务上, 一方面, 主导本土渠道业务, 继续依托天威夯实有线渠道, 发展基于有线网络的增值业务;另一方面, 在新兴业务方面依托CUTV, 大力发展IPTV、互联网电视等互联网业务, 在移动互联网上重点培育广播电视频率频道伴随APP业务, 在网站业务上立足本地, 延伸频率频道品牌和内容, 与APP、OTT业务打通, 形成统一用户、统一运营的综合业务平台;再一方面, 在台内内容生产和运营上, 借助“融合新闻中心”和“壹深圳”项目推动集团的转型升级。

(2) 深广电媒体融合重点项目

a.融合新闻中心

深广电融合新闻中心项目, 通过全面采用基于虚拟化和全流程IP化技术的云技术架构, 构建了集电视内容生产的“全媒体汇聚、共平台编辑、多渠道发布”以及办公与信息化应用等业务于一体的全台网业务平台。融合新闻中心重点解决平台和融合转型问题, 是深广电由传统媒体向融合媒体转型升级的标志项目, 涉及机制、流程、技术、空间等多方面变革, 提出来一个宗旨、二个目标、三个融合、四个特色。

一个宗旨:推动深广电由传统媒体向融合媒体全面转型。

两个目标:一是让深圳卫视新闻节目更好看:新颖的开放演播室和环境空间设计带来全新的实景演播室效果, 虚拟演播室和在线包装系统的整体升级使节目包装的效果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海量新闻素材的汇聚使节目内容更加丰富, 社交媒体手段的嵌入使节目与受众的互动性大大加强;二是实现融合发展:由实现一个团队在一个平台上按不同渠道终端特点策划、采集、编辑、发布内容。

三个融合:一是团队融合, 就是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团队合二为一, 解决了内容策划采编与新媒体生产发布“两张皮”问题;二是流程融合, 将传统广播电视生产流程与新媒体流程合二为一;三是平台融合, 将广播电视全台网与新媒体发布平台合二为一, 实现内容多平台发布功能。

四个特色:一是采用云架构。平台全面采用虚拟化技术, 软硬分离, 打破岛状业务架构, 大幅提升业务弹性和资源使用率;通过构建VM资源池替代通用服务器, 构建统一存储资源池实现存储虚拟化和存储资源的灵活调配。平台还通过融合网络架构和桌面云技术, 实现生产办公一体化, 提升生产效率和节省办公空间。二是IP化。采用全IP架构, 以基带IP化、传输IP化, 替代IP+FC架构, 实现扁平化网络架构, 降低运维管理难度。三是互联网化。与全台网1.0相比, 融合新闻中心平台更像是互联网公司的生产发布平台, 生产流程、网站和移动APP研发运维服务全面引入互联网流程, 满足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方式、任何终端的业务到达要求。四是高清化。全面提升平台制播技术指标, 大量运用了虚拟演播室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立体化呈现等先进制作手段, 建立了高清缩编网、高清演播室、高清后期制作网, 并尝试和摸索4K节目制作、传输和播出, 提升音频质量, 探索5.1声道播出。

b.都市频道“壹深圳”

对广电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方向, 我们的任务是:首先是移动优先战略, 这点我们借鉴了BBC;其次, 要紧扣融合发展的宗旨目标——阵地、品牌以及媒体功能的延伸, 形成新业态和新的产业模式;再次, 要将广播电视伴随客户端作为主发力点, 可牵引、推动母体的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深圳都市频道“壹深圳”就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壹深圳”频道伴随客户端的功能与逻辑

“壹深圳” (原为“都市频道摇一摇”) 首先是线上互动平台, 以广电频率频道为入口, 通过摇积分兑奖品、线下活动运营、主持人与观众互动等手段建立线上互动平台, 迅速形成规模用户, 提升频道影响力、频道收视率和用户粘性, 促成观众向用户转化。其次是频道频率媒体线上延伸平台, 依托节目栏目, 结合话题互动、新闻爆料等互动功能, 推出网络版民生业务品牌, 促进传统电视节目流程变革。再次是频道运作模式创新平台, 在运营层面, “壹深圳”以频道伴随客户端的方式, 推动频道运作模式的转型变革, 改变单一广告运营模式, 将时段广告与APP捆绑营销, 建立传统广播电视频道的整合营销模式;还可以依托媒体资源, 逐步向产业、电商、游戏等延伸, 并通过平台打通PC、移动APP和OTT TV业务, 形成互为入口, 互相促进, 探索T2O业务模式。

“壹深圳”当前运行状况

截止到2015年3月底, 启动用户数为51.01万, 注册用户30万;日活跃度15.8%。“壹深圳”目前是深广电所有微信公共账号、客户端等产品中, 用户数、活跃度最高的。深广电已将“壹深圳”确立为集团本土移动平台, 延续《第一现场》节目品牌发展移动新媒体。

深广电目前正在着力解决“壹深圳”市场化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包括运营主体与频道关系、考核激励、流程变革与驱动等问题, 进一步促进其健康发展。今年计划在深圳发展用户超100万, 目前创造营收近1000万元。

c.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

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 (CUTV) 于2011年1月成立, 2011年8月正式开播。注册资本1.79亿元, 目前拥有股东单位35个, 联合开办台24个, 业务合作台48个。CUTV定位是全国城市台媒体融合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 希望为各电视台提供联合发展的政策支撑、内容联合、技术服务、业务创新、资本运作等的平台。在政策方面, 拥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可以提供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等服务。

目前CUTV公司运营进入稳健轨道, 模式探索初见成效。深广电作为大股东注入了众多优质资源, 正在努力引入战略投资资本。CUTV立足城市台公共平台定位, 发展更多城市台加盟, 形成规模化用户市场, 商业模式稳定成熟。通过上市融资, 接通资本市场, 助推其快速发展。

目前, CUTV的核心业务包括有:融合辛迪加、云服务平台、移动互联网业务、网站建设、互联网电视 (OTT TV) 、IPTV等。

融合辛迪加

CUTV融合辛迪加业务, 将内容辛迪加与媒体融合业务结合, 参与台各拿出一个播出频道, 由CUTV统一整合制作节目、统一播出, 推进多个城市台的内容联合、渠道联合和联合运营, 开展电视剧联合购买、节目联合制作、联合播出、频道联合运营、活动联合运营以及联合定制剧等, 形成省域联播平台。其目的是降低内容总体成本, 提升内容实力, 联成规模, 提升频道频率入口价值, 更好地延伸广播电视内容产业, 形成线上电视销售、线下产品营销的全新商业模式。同时结合频道定制电视伴随APP, 建立捆绑营销模式, 通过渠道整合, 打通各种渠道和产品, 形成“全媒体收视数据”, 支撑内容的捆绑式组合营销。

目前CUTV成功运作了中原联播平台, 包括郑州台在内的10个城市台组成联播平台, 覆盖人口达6000多万, 并在持续发展壮大, 随着河南省18地市逐步加入, 总覆盖人口将达1个亿。

媒体云服务平台

CUTV媒体云服务平台的目的是构建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云架构, 为城市台统一提供计算、存储、转码、分发网络等云资源, 构建覆盖城市台的媒体云服务体系, 为城市台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云服务平台, 整合连通城市台内容资源, 使城市台从孤岛变成全国平台, 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降低媒体融合发展成本。

CUTV媒体云平台包括生产制作云、媒资云和融合业务云。生产制作云解决新媒体编辑问题, 在云平台上实现内容收录、拆条、编辑、发布等功能, 面向新业务实现内容远程编辑。媒资云汇聚新媒体内容、视频内容、广播音频等媒资资源, 解决内容输出问题, 实现内容共享、交换、交易、加工、分发传输。融合业务云是发展新兴媒体业务的基础业务平台, 整合各种属性的业务资源, 支撑城市台PC互联网网站、移动APP、互联网电视等多种业务, 打通PC端、移动端、电视端的业务数据。

CUTV媒体云平台面向城市台融合发展提供服务, 硬件服务实行代购代建、以租代购、按需支付的方式, 可有效降低成员台新媒体建设中的硬件投入和技术资源不足等难题;软件服务采用联合开发、定制开发模式, 运营服务包括委托运营、联合运营等方式。媒体云平台内实现内容、广告和大数据等资源共享。

移动互联网

CUTV大力推进移动互联网计划, 以APP研发运营为抓手, 发挥广播电视频道频率入口效应, 共同研发无线城市APP和电视伴随类APP, 开展节目内容互动、本地信息服务和游戏电商等增值业务, 将受众转变为用户, 增强节目互动性提升收视率, 探索发展So Lo Mo业务, 建立移动端的商业模式。通过CUTV联合发展平台, 在其他成员台进行拷贝推广, 形成更大的业务规模。

目前CUTV正在全国联合城市台推广运营“摇看” (深圳为“都市频道摇一摇”) APP业务。CUTV负责APP研发、技术运营、模式创新和模式复制, 通过CUTV云免费向成员台提供“摇看”产品和服务, “摇看”基于一个云平台和业务体系, 用户数据库总台与分台可共享, 通过总平台实现收入根据用户数据与各台分成, 而在当地产生用户归频道、频率, 实现收入完全归当地台。“摇看”立足本土, 延伸电视品牌, 对接线上线下资源, 打造最强的本土移动互联网平台。目前“摇看”已经有十几个CUTV成员台开展业务, 未来将拓展几十家地方台, 通过联合运营方式, 将形成覆盖全国、数据互通、拥有千万级用户的城市信息服务平台。

网站建设

CUTV网站 (cutv.com) 是媒体融合业务的互联网展示窗口, 是传统广电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基础平台。CUTV网站是按照总局要求的“总台-分台”发展模式。总台重平台建设, 是全国城市台总的舆论阵地, 重点负责网络视频服务、核心业务平台、分发网络等共性技术平台建设, 统一实现视频内容汇聚、加工、分发和运营管理, 实现与移动端、TV端业务平台的连通以及各分台业务数据的连通。分台借力母体, 立足本地, 发展本地资讯、社区互动、线下活动等业务, 与本台节目栏目紧密结合, 帮助节目融合发展, 将受众变成用户。

实现传统电视、PC网站、APP和OTT TV相互借力, 一体化运营, 网站是基础平台。通过CUTV网站平台打通内容与用户, 实现多屏融合、网络互动、社交推广, 释放内容价值, 提升城市台节目收视率。在运营策略上, CUTV将继续优化网站内容运营, 分台要为总台提供新鲜的、有价值的内容;并计划推出主页城市业务, 各分台轮值, 成为各城市展示自我的网络窗口。同时, 提升网络电视台网站的地位和层级设置, 提升到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战略平台, 做到一体化发展, 与电视台传统播出并行并重、协同融合。

互联网电视

CUTV互联网电视业务平台, 采用“总台集成+分台管控运营”的模式, 打造城市台自己的OTT平台, 建立OTT渠道和OTT入口, 实现城市台内容与网络观众的联系。其目标是整合城市台产业链增值资源, 打造一个开放的、支撑千万级用户的城市电视台OTT TV内容服务平台, 巩固电视终端市场, 携手打造共赢生态圈, 引领本地化OTT内容服务新模式。

CUTV互联网电视业务将发挥本地内容和服务优势, 研发城市台本地内容TV版应用 (内容包) , 为互联网电视集成牌照方业务终端提供本地内容和服务。在本地联合部署城市业务运营平台, 逐步向本地教育、社区、购物、医疗等民生领域延伸, 并与PC、手机客户端APP关联打通, 互为入口。

IPTV

CUTV的IPTV业务, 是国家三网融合的发展成果, 2010年9月建成并通过总局验收, 2012年6月26日在全国试点城市率先实现商业运营。平台提供的优质服务包括122路高标清直播频道, 超过5.5万小时的点播内容, 实现7天回看和2小时时移功能, 目前创新推出潮汕专区、天年乐等特色专区栏目, 并提供高清尊享、爱动漫等14种增值业务。

融合思考 篇9

接下来, 《媒介大融合》分析了三大诱因的作用机理就是对“规模化”和“差异化”的提供和对“规模化”和“差异化”的要求。最终, 模糊个体间的边际, 也模糊了不同媒介之间的边际, 最终既实现了规模化又保持了差异性。

然而, 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媒介的融合真的一定能够保证“差异化”吗?媒介最终的“规模化”对于人类社会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具体说来, 在差异化问题上, 人类的需求真的随着媒介融合分异了吗?媒介真的愿意提供差异化的内容吗?我们感到的差异化是不是拟态环境给我们带来的错觉?

在规模化的问题上, 我们要进一步思考, 失序的媒介融合会不会导致媒介垄断, 最终导致哈贝马斯所说的“双重封建化”?媒介融合的最终形态, 人们会不会面对的是通过无孔不入的媒介进行控制的集权社会?

作者提到, 媒介融合有它的动力系统。接下来就逐一分析:

一、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形态的规模化和差异化

这其实是人类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形态变化的延续, 我们可以理解这就是差异化——个人生产的差异化。然而, 生产的细化, 最终导致了剥削的隐蔽, 资本利益最大化的逻辑, 可能导致贫富的进一步悬殊。当然, 我们不能说, 分工是不道德的事情, 事实上, 现代化很大程度上是分工的结果, 但我们需要注意其中的分配问题。脑力劳动的核算更模糊, 更容易造成不合理的分配, 最终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同时, 规模化体现在, 生产单位社会化的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人类从小作坊时代跃升到大工厂时代, 这就是生产规模的扩大。到了网络时代, 这种规模化不再体现在员工数量和厂房大小上。但他们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例如, 微信、支付宝都已有上亿用户。若企业道德自律, 遵守市场规律, 自然不必干涉, 但是历史上有太多嘴上说着“不作恶”, 事实上却帮助利益集团实现不正当利益的企业。

如果对于大型企业无法实现有效的合法的监管, 其破坏性和建设性实际上是一致的。

二、市场对内容的规模化和差异化需求

人类对文化的需求在增加, 在规模化上并无争议。但人类的文化需求真的如我们普遍认为的差异化增加了吗?

我们当然能够观察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长尾市场”正在蓬勃发展, 亚文化群体有了安身立命的空间, 各种文化产品层出不穷, 似乎真的有了“百花齐放”的势头。可我们也应当注意, 近几年来, 政治思潮分极化现象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愈发明显, 这种分极化已有民间机构进行评测, 中国虽然缺少这样的评测, 但近年来左右两翼在诸多社会议题上交锋加剧, 也有可能是政治分极化的体现。这种政治机械而简单的分极化, 实际上就是文化匮乏的表现, 互联网看上去信息无限, 但人能够接触的面实则更小。

事实上, 如果没有互联网一个有求知欲望的人能接触的知识和有互联网一个有求知欲望的人能接触的知识, 有多大差别?这需要研究来解释, 但笔者认为, 互联网增加了知识的易获得性, 延展了人的感官, 但不一定增加了感官感受的深度。同时, 融合的媒介是不是给我们想要的蛋糕, 还是只是做了几种蛋糕, 然后骗我们 (或者我们自我欺骗) , 这就叫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在选择的范围上, 新的融合的媒体似乎具有更强大的欺骗性。事实上就是媒介塑造的拟态环境更加逼真, 人类陷入了一个更加深不见底的洞穴之中。

三、产业政策的助力和行业竞争的压力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王菲在《媒介大融合》中大约举了66个媒介融合的案例, 十年之后, 成功的仅有20个案例, 成功率只有30%——这正验证了序二所说“不是我不明白, 这世界变化快。”其实, 王菲举例说明的几个例子如《无极》的手机游戏, 清华同方、盛大网络、英特尔共同推出互动的娱乐平台 (EZPod) 等, 未进入市场便已经夭折。但是我们仔细研究, 其中在大陆以外发生的案例有36个, 成功率达到了50%, 大陆的案例, 实际上成功率不足7%。当然了, 王菲的案例选取不能作为科学抽样样本, 成功率没有实际参考价值, 但似乎也暗示了一个隐忧:中国内地的媒介融合政策并不那么科学。

一般认为有两种垄断:一种是自然形成的垄断。一种是行政干预造成的垄断。当然, 也有两种因素混合形成的垄断。也有经济学家认为, 自然垄断无害, 而行政干预造成的垄断, 最终扼杀了市场的活力, 实际上是造成了市场的不平衡, 是极其有害的。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 固然政策的扶持很重要, 但这样的扶持十分需要一个适当的度的考量。政策不应当干预市场, 转型应当尊重市场规律。

不当的补贴极易造成两种情况:一是, 为了获得补贴, 部分公司虚假立项, 在没有市场前景和技术支持的前提下盲目上马无用工程, 骗取国家补贴, 造成效率的极大浪费。二是, 大型企业垄断, 利用用户黏性, 对中小企业的创意进行简单复制, 最终获得利益。还需要注意的是, 我国的网络环境并不开放, 因而一些简单学习国外媒介融合的项目和案例在中国能够发展, 但这种发展最终还是畸形的。

最后的问题是, 垄断了的媒介融合体, 还会愿意提供个性化的媒介产品吗?这是值得怀疑的。一方面, 为了巩固其垄断地位, 垄断实体选择与政府媾和, 其意识形态必定是保守的, 最终形成“双重封建化”, 扼杀创新和批判, 提供大量庸俗的文化内容, 因为这种庸俗文化是有利于消费和维持稳定的;一方面, 为了讨好受众, 制造出个性化假象, 实际则通过操纵大众文化, 制造所谓流行和所谓“亚文化”, 实现隐性控制。

但说到底, 我们不必悲观面对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本身并没有不妥之处, 它实际上是中性的, 只要我们趋利避害, 垄断或者其他什么问题都能很好规避。如何避免垄断问题, 笔者认为。首先, 法律不应当失位, 从政策方面, 严格限定, 坚决反垄断。其次, 政府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 不要过度干预市场。第三, 学界应当保持警惕, 对于媒介融合过程中的不良趋势, 要保持批判态度, 不应人云亦云。

摘要:王菲的《媒介大融合》在解释媒介融合的问题时, 巧妙结合了经济学和政治学视角, 赋予读者对媒介融合问题超出技术领域的更多思考。

融合思考 篇10

一、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处理

在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有效实现合作学习,相互间取长补短,进而促进学习质量得到提高。 该种教学模式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得到更加充分地体现,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更好地锻炼。在该种教学模式中还引入了以人为本的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学生一起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为学会综合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具体内容选择开放式、 自由式等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活动。在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等技能进行培养的同时也对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技能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的文本审美水平得到提升。在“视域融合”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阐释者的真实情感世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进而促进师生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相互尊重,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促进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进行学习的需求。例如在 《蒲公英》 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空间及想象能力,想象蒲公英绒球在飘荡过程中会到过什么地方,它们会看到怎样的景色,会遇到什么事情等。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跟着蒲公英绒球一起感受大地各种各样的地貌环境,真切理解和感受文章内容。

二、教材与教学关系的处理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无法对教学文本中蕴含的意义进行充分挖掘,问题的设置缺乏明确的目的性。这种现象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文本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互动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在小学语言教学中引入“视域融合”教学范式时,教师应正确认识世界的内容的丰富性和思想认识的多样化。在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地解读存在多元化,其在很大程度上受文本解读者知识基础、人生阅历、价值取向等的影响。 不同的阅读中对相同文本的理解存在差异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教材当做一个具有顺序性的整体, 将教学的实施过程当做一个具有推进性的系统。所以,教师应积极将“视域融合”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实施教学活动前,先设定一个主题,确定好教学目标,然后将教材具体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等存在不同功能的对象,明确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的主题,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通过这些“例子”在师生间搭建起视域融合的平台。

三、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处理

融合思考 篇11

关键词:技能比赛 日常教学 有效融合

技能比赛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是各职业院校展示其教学成果的重要形式,同时已成为社会各界评价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技能比赛给职业院校的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有效的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高,更好的推进了校企合作。日常教学是教学的主要途径,教学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学生的质量,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水平。如何将技能竞赛与课堂教学有效的融合,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技能比赛与日常教学有效融合的意义

1.技能比赛与日常教学融合可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技能比赛表面上来说是对学生进行的考核,但从更深角度却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参赛学校只有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才能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虽然这几年随着课改的深入,侧重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中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但很多课程在教学中却是换汤不换药,挂着项目化教学的名号实施的还是老一套的教学模式。技能比赛注重考核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综合应用和发挥,反应了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合适的课程实施真正的项目化教学,实现课程体系与岗位的对接。

2.技能比赛与日常教学融合可以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

近些年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教师技能水平的培养,很多院校都要求教师每年下企业锻炼一定的时间,经过努力高职院校教师的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虽然在满足日常的教学上没有太多的问题,但与企业、行业人员相比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动手操作水平上还有不小的差距。通过指导技能比赛,教师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提高自己。同时通过比赛,教师可以更加了解行业企业和相关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更好的适应教学需要。目前国家和很多省,都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国培和省培项目,给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提高平台。

3.技能比赛与日常教学融合可以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将技能比赛与日常教学融合,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比赛,感受比赛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好胜心。通过参与比赛,学生可以学着去为完成目标做好准备,努力去解决在备赛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团队合作和老师的指导,学生在各方面特别是技能水平方面得到很好的提升。

二、技能比赛与日常教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技能竞赛与日常教学脱离

1.1 指导教师、参赛学生停课培训,影响日常教学

随着各院校对技能大赛的重视程度的提高,为了在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和名次,很多学校为了准备比赛均采取了指导老师和参赛学生停课培训的方式。一般竞赛项目的准备周期都比较长,少则1-2个月,多则半年。在这期间参赛团队的停课,给指导老师的正常教学和参赛学生的正常课堂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参赛学生为了比赛准备,放弃了很多其他课程的学习。暂且不论这批学生是否在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就算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违背了技能比赛的初衷。

1.2 技能竞赛没有融入日常教学

很多学校在技能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技能比赛的成功并没有带动教学的改革,没有把比赛的项目分解、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没有去认真的思考哪些课程可以作为技能比赛项目的载体,通过课程的教学带动技能水平的提高,为技能比赛做好准备。

2.技能比赛学生参与率不高、受益面不广

全国性的技能比赛一般每1-2年举办一次,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争取在省赛、市赛中突围,各院校一般会选择比较优秀的学生组成集训队,由教师进行集中和强化培训。在这一过程中,一般的学生很少能从中受益,甚至连竞赛的选拔都没有机会参加。这与职业技能大赛“重在参与、重在学习”的原则背离。

三、技能比赛与日常教学有效融合的途径

1.以课程为载体,搭建多元化的技能竞赛平台

职业教育是大众化教育,技能大赛要实现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的转变。各专业可以根据行业和岗位的需求,结合现有技能大赛的项目,寻找合适课程开展各层次的技能比赛。从学校层面来说,可以以课程为载体开展“班级——专业”两级比赛。班级比赛要求人人参与,将课程期末或者某一项目的考试以竞赛的形式完成,竞赛的成绩纳入课程考核。专业比赛可以由一个年级不同班级之间开展,也可以由多个年级不同班级开展,专业比赛主要由在班级比赛中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参加,重点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应用和灵活应变能力,实现好中选优,并为更高一级的技能比赛做好准备。以课程为载体开展比赛可以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让有一技之长的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到比赛中并发挥他们的特长,让更多的同学从中受益。同时通过班级、专业两级选拔,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技能水平、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

2.以技能竞赛为引领,开发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技能比赛一般以某个项目为载体开展,技能比赛项目一般经过许多行业、企业专家和教师多方讨论、共同研究制定,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化教学的案例,相对于日常教学中的项目,它更贴近实际、综合性和应用性更强。目前很多职业院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越来越多的课程在教学中实施了项目化教学,可以考虑将技能比赛项目优化为课程教学项目,特别是实训课程中的教学项目。技能大赛的选题一般以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基础进行开发,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开发教学项目时,首先可对竞赛项目进行分析,如园林景观设计比赛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比赛项目,其既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设计能力,也需要学生有很好的绘图、植物造景等各方面能力;其次可以分析哪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如绘图能力主要对应园林制图、园林CAD制图、园林二三维效果图制作等,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技能竞赛的需要和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开发教学项目。将技能比赛的项目分解融入到各课程教学项目中,能够真正的让更多的学生既通过日常教学获益,又在技能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3.以技能竞赛考核为参考,创新课程考核

在搭建了多元化的技能竞赛平台后,如何让技能竞赛引领学生更好的参与、更加的重视,可以考虑将班级开展的技能竞赛的成绩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将专业开展的技能竞赛的成绩作为班级评奖评优的参考。在以往教学中,考核虽然比较严谨、客观,但跟技能比赛的考核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技能比赛的考核首先有一系列比较严格、科学的评价体系,其次在人员组成上既有行业的专家、高校的教师,也有一线的企业工作者,总体上能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班级的竞赛,一方面可以吸收竞赛比赛的考核标准,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邀请专业其他老师或者企业专家共同进行考核打分,既保证竞赛的公平性,也保证考核的权威性。不同的教学及竞赛项目有不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评价方式,在具体实施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应该将知识评价和能力评价结合,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兆芳.對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理性思考[J].职业论语,2011.

[2]范亚勤.浅谈技能大赛对常规教学的影响[J].观察视角,2012.

[3]郭一清.赛教融合,以赛促教—以数控专业为例[J].教改探骊,2013.

[4]宋新波.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2.

[5]陆梦来.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热背后的“冷思考”[J].科技资讯,2012.

[6]徐彤,杜文龙.浅谈职业技能大赛贵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J].职业教育.

学术性期刊“媒体融合”路径思考 篇12

一、内容即数据, 让数据“活”起来

互联网语境下的新型主流媒体的内容观, 必定不再是旧式“内容为王”的价值自恋, 而是回归本位的一种价值追求, 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一般来说, 学术性期刊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二:一是发表和记录研究发现;二是参阅和引用已有成果。前者针对的是作者, 而后者针对的是读者。成果的水平决定着期刊的水平, 而成果的接受和引用范围则决定着期刊的影响力, 二者显然成正比关系。传统的学术性期刊一般功能的定位上更偏重于第一条, 由于其受众往往具有地域性或行业性的限制, 其所呈现的内容较多体现的是一种“精英”化的严肃色彩, 对内容的定位也往往只是停留在纸质期刊公开发表的论文上面。随着纸本逐步为数字化传播所替代, 传播的最小单元已由期刊变成了论文。由此, 学术性期刊必须直面传统期刊在学术传播中的中心地位正在日趋旁落的现实。不可否认, 学术性期刊要想在新形势下继续发挥引领学术的作用, 保持所承载的内容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前沿性问题。但在新形势下, 学术性期刊一方面要强化参阅和引用已有成果这一功能;另一方面, 也必须找到和融入全媒体时代先进、有效的传播手段。学术性期刊的非营利性的学术信息传播动机和利用需求促使学术性期刊本身不仅要及时迅速地编辑出版传播, 同时也要让其他读者快速或浏览其学术成果, 达到及时宣传最新学术成果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 单纯纸质期刊的那种单向传播的功能, 已经无法满足专业研究人员对相关领域海量资讯的需求。实际上, 调查当下的学术性期刊的读者, 他们的阅读习惯同样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更多喜好的是一种根据主题在线检索式阅读, 对学术性期刊也并非一定要一期期、一篇篇看, 而是有选择地看, 更多体现的是对选题相关资料的查阅渴求。因此, 学术性期刊必须树立大数据的理念, 实现从单纯的纸质内容生产商走向数据供应商和阅读服务商的转型。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 从读者的角度审视, 学术性期刊必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是否一定要印刷?是否一定要出版?是否一定要连续?是否一定要周期?是否一定要刊名?类似的问题都要进行理念上的重塑。实际上, 国际上不少学术性期刊, 已经充分估计到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 在出版业态上有了不少创新举措。全球学术与出版学会月报编辑Pippa Smart早在2011年10月8日在浙大期刊中心作的题为“期刊出版正在发生什么?”的讲座中, 就向大家介绍了一些这样的案例:英国的BMJ (英国的医学期刊) , 实行网上全文在线出版, 印刷版仅提供位论文;美国PNAS杂志 (美国科学院报) , 所有论文也是在线全文发表, 印刷本只提供目录、摘要、若干重要论文全文;South African Family Practice杂志 (南非家庭实践) , 也采用论文全文在线出版, 印刷本只提供摘要;Journal of Bone&Joint Surgery (骨关节外科杂志) , 网上全文发表, 印刷本质提供论文第一页, 该页右下角有快速识别QR码, 手机等扫描就可获得在线全文及相关评论等;ACS (美国化学学会) , 论文全文在线出版, 印刷文本只提供内容介绍。可以预见, 未来这样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即印刷也不再那么重要或必要, 各类网上在线出版平台纷纷涌现。简洁高效快速迭代缩短时滞, “短平快”的互联网思维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了期刊的出版。

当然, 期刊的出版并非是抛弃对内容的重视, 而是借助网络拓展了期刊内容的空间, 将内容打造成大数据库, 通过线上线下对海量信息进行高度专业化的甄别重组, 建立大数据库。一是转变和扩充内容, 达成“实时内容推送, 学术资源整合、知识网络链接”的功能;同时, 数据库本身也可以用于深度挖掘、分析, 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和质量的反馈。通过深入挖掘数据价值, 得出预测性判断, 用于对数据的重组和处理, 从而实现将内容转化为适应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如果说, 读者研究一直是专业办刊的基本要求, 现如今, 读者数据就显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对数据收集和挖掘的投入和专业程度, 形成新的竞争力分野。当然, 要发挥好这些数据的传播功能, 必须“活化”数据, 给内容插上翅膀, 要考虑如何让数据 (内容) 更便捷地更直接地服务于新媒介环境下的读者, 通过内容展示的多媒体化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的需求。在传统学术性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 一本纸质学术性期刊要做的远不止是一本电子杂志。编辑从内容制作环节开始, 就应当考虑内容和各种不同渠道、呈现方式的适配性问题。与传统的内容传播比较, 在新的媒体结构下, 内容的传播速度和覆盖度都将实现质的飞跃。

二、营销即服务, 让服务“立体”起来

随着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推进, 学术性期刊的产品属性必将凸现出来。因此, 现代意义上产品营销的理念也必须逐步加以确立。我们知道, 现代企业的营销管理非常强调客户关系的管理, 它强调企业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思想, 为客户提供更经济、快捷、周到的产品和服务, 改进客户价值、满意度、盈利能力以及客户的忠诚度, 保持和吸引更多的客户, 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读者即用户, 服务属性第一。当杂志变身为多媒体终端产品, 你的对象不仅仅是每期的订户, 而是新媒介下你所服务的用户。相比较传统的纸媒, 融合后的新型媒体业态是否成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量:一是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媒体化;二是用户的参与度和数据的即时发布能力;三是是否可以实现随时阅读并得到有效的验证;四是对用户的需求能否做到精确推送并达成高效推送的效果;五是能否让用户获取信息的同时进行有效的互动。一句话, 实现融合的目标即在于能否使服务“立体化”。产品价值导向下的传统学术性期刊, 其目标以提供完善的产品为最终目标, 以用户购买产品为成功的标志, 交易完成即宣告服务结束。而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学术性期刊新形态, 它的目标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 掌握用户的多维属性, 从服务周期看来, 它强调注重用户体验, 购买产品仅仅是服务的开始, 或者说只是购买了一个获取更深服务的“入口”, 从为用户提供单一的产品和服务到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

学术性期刊首先必须服从于传统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总体特征,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打造出一个由纸媒、网媒、社交媒体、活动、定制出版、视频、数据服务和推送的全媒体服务平台。

新闻传媒的核心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为读者和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能力。诚如有的专家所言, 单纯的内容已经难以形成商业闭环, 这也导致很多优质内容生产商常常发出这样的喟叹:为什么我的内容这么好, 而受众却不愿意付款呢?在信息过载的情况下, 只有信息服务才能形成商业闭环。学术性期刊要获得可持续发展, 同样必须增强对“服务为王”的体认, 以“用户满足”为目标, 从面向读者变为抓住用户, 从内容生产变为服务提供, 收集用户信息, 关注用户体验, 注重与用户交流互动, 满足用户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三、“需求”即渠道, 让渠道“个性”起来

最近几年来, 期刊的发行一直存在着“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争论, 实际上, 如果从价值观层面去考量一本期刊的影响力, 渠道只是其参与和行业竞争、做强做大、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期刊的出版发行绝不能只将命脉系于渠道, 更不能将命运系于一种渠道资源。传统期刊与新媒体实现融合后, 原有的渠道理念将被逐步消解, 新形态下的期刊是考虑在价值链的不同的环节和领域, 来平衡并适配渠道资源。实际上, 互联网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 即它是一个巨大的并且免费的渠道。从这个角度思考, 如何单纯地获得某种传统意义上的渠道已显得不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要考虑何种渠道是通畅、稳定和是否有“流量”的。要做到这一点, 还是要退到树立“用户思维”这一原点上, 从这个意义上讲, 读者的需求才是真正的渠道, 这实际上是一种期刊软实力的体现, 由此, 是否可以提出一个“软渠道”的概念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渠道观。

诚如上面论述所言, 期刊的价值存在于期刊与读者的关系之中, “渠道为王”理念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巩固、稳定、发展期刊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在新的形势下, 期刊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力, 必须确立“用户为上”的思维, 深化对“准确定位”的认识。实际上, 随着“差异化生存”时代的来临, 实现局域人群的规模化覆盖, 从培育和服务用户群到服务个体, 这已经成为当下传媒市场定位的一种趋势。期刊要获得稳定的渠道, 获得更大生存空间, 必须坚持市场细分的原则, 牢固树立读者意识, 进行准确的受众定位, 满足受众的规模化和个性化需求, 充分发挥媒体融合的优势, 除了建立资源库, 为用户直接提供资讯服务, 并在条件成熟时建设云信息服务平台, 实现资讯与用户需求的智能化匹配外, 更需要建立开放的大数据平台, 用大数据对读者和受众进行分析, 进而以分众化的方式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除此之外, 建立各种社交网站推动销售和增强读者的黏性, 条件成熟时, 也可以考虑为单位和个人进行个性化定制服务等。这样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把用户的需求变现为影响力提升的渠道的过程。

可以预见, 未来的学术性期刊也绝非只是一本单纯的纸媒, 而应该是一个品牌, 它代表着一种独特的阅读品位和学术立场, 通过各种媒介形式, 服务于特定的学术团体和个人。纸媒和新媒体都只是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场景、习惯对结构性数据进行挖掘, 分析梳理出不同用户人群的“喜好”, 培育各种用户群, 实现内容和服务的个性推送和到位。可以这样说, 建构在用户思维下的渠道拓展, 只有紧紧抓住读者需求这一本源, 实现渠道的个性化开发, 才能使学术性期刊实现“长治久安”, 求得“活路”。

四、结语

综上分析, 可以将新媒体融合下学术性期刊的新业态表述为下列三角关系。 (见图1)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媒体融合的趋势将不可阻挡, 但一家媒体无论以何种形态呈现, 内容、渠道、营销、入口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 而是互为补充的一体性关系, 其合理的定位、科学的内容、深度的服务始终是不变的内核, 它们也理应是一家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学术性期刊要取得融合的良好效果, 必须以大数据库 (数据平台) 建设为抓手, 正确处理“用户为上、内容为本、产品为体、服务为王”四者之间的关系, 融入新的内涵, 牢固树立“用户思维”,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面对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学术性期刊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力, 必须摆脱传统出版的路径依赖, 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为实现好这种融合, 学术性期刊除了要将传统意义上的内容提升为“数据”并将之“活化”外, 还必须通过个性化的“立体”服务拓宽渠道, 实现学术性期刊的转型。

关键词:学术性期刊,媒体融合,路径

参考文献

[1]蒋建国.加快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J].中国编辑, 2015 (1) .

[2]陈永华.教育期刊出版数字化的路径思考——基于数字化用户的视角[J].传播与版权, 2013 (9) .

[3]朱剑.我国学术性期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兼论学术性期刊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传媒, 2011 (10) .

[4]麦尚文, 黄雪娇.新型主流媒体的内容思维与价值体系重构[J].中国编辑, 2015 (1) .

[5]原祖杰.学术性期刊何以引领学术——兼论学术性期刊与学术共同体之关系[J].澳门理工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1) .

[6]李靖波.网络时代学术性期刊的变革与思考[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9) .

上一篇:社区电气安全管理下一篇:学琴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