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融合

2024-10-14

教研融合(精选4篇)

教研融合 篇1

1 引言

苏州地区是全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达的示范区域, 每年需求大量的软件技术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级示范高职院校, 及时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规格, 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进行了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并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为了培养行业化、标准化的高技能人才, 结合行业标准、软件外包岗位规范和流程、软件技术发展, 探索并实践了“产学并行”的教学模式[1], 努力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教学改革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要求教师不仅有教学能力, 更要具有“产教研”融合能力。为了满足软件服务外包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以软件设计、编码和软件测试为核心, 探索和实践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师“产教研”融合能力培养途径成为重要课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师“产教研”融合能力培养途径。

2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师“产教研”融合能力

高职教师“产教研”融合能力要求教师具备教学、生产、创新、研发和服务的综合能力, 教师能够基于真实的产品或项目, 带领团队进行研发和生产, 能根据用户需求提供技术服务, 能将生产项目或产品转化成教学项目载体[2], 能按照行业标准进行生产性教学和实践训练指导,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师的“产教研”融合能力主要是指教师能够遵照ITSS (信息技术服务标准) , 按照企业化工作流程, 以生产性性软件产品或项目为载体, 进行研发、生产和教学, 具备“产教融合、产研并行”的教学能力, 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水平, 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3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师“产教研”融合能力的培养途径

要培养教师“产教研”融合能力, 必须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基础上[3], 充分利用企业和行业协会资源, 采取体验式的培训和实践方式, 才能真正提高教师实践创新能力, 达到“产教研”融合能力的要求。

3.1 定期参与合作企业的技术培训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先后与北大青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微软 (江苏) 中心、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神州首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合作, 采取“专业共建形式”的嵌入式人才培养, 将为期15—30天的定期师资培训作为首要合作条款, 每年假期派遣5—8名教师参与企业系统化的新技术培训, 在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同时, 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生产实践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通过培训, 有12名教师具备了软件设计师以上的设计与开发能力, 为软件技术长远发展培养了“产教融合”能力的“双师”队伍。

3.2 开办实体公司、承接生产性软件项目

鼓励教师开办软件公司, 并通过承接软件项目, 不断提高生产实践和技术研发能力,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技术团队先后开办太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吉耐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承接了来自社会的多个软件项目, 通过完成真实软件项目, 团队教师的研发和生产实践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3.3 与企业工程师结对子研发、生产和技术服务

鼓励和指派专业教师与合作企业的工程师结对, 合作申报科技项目、横向软件项目, 在合作生产中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规范生产、职业素养和合作开发能力, 并积极服务社会团体和企事业, 将企业中小型软件项目直接拿到学校来完成, 即降低了企业成本, 又获得了第一手的生产性项目资源, 在生产服务过程中, 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生产、研发和技术服务能力, 保障了“产学并行”教学的顺利开展。

3.4 主动指导专业技能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

每年都有高水平、高层次的软件技术专业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4], 教师要有信心、有勇气的指导学生申报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 此类项目体现了创新性、实践性、研发性、生产性和系统性, 不仅对学生是一种训练和提高, 对指导教师也是积累经验和提高技能有效途径, 是“教学相长”的最有效形式。

3.5 积极考取中软考证书

中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 (水平) 考试 (简称中软考) , 是我国最高水平、技能性强、行业标准高、内容规范的考试, 体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化, 对于实战经验具有较高的要求, 教师通过参加此类考试可以查找自身不足, 激发参与实践和钻研技术的热情, 参加中软考的教师的知识体系将得到进一步梳理、专业技能将进一步提高、实战经验将得到进一步验证, 是全方位提升教师水平和能力的有效途径[5]。

3.6 将生产性软件项目带到课堂

教师在生产、研发、服务的过程中, 无疑会得到很多真实的、生产性强、标准规范的软件项目, 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 不断加工此类项目, 将其转化成课堂教学项目载体, 在转化加工的过程中, 教师将更加深刻理解项目和技术规范, 是通过消化吸收提高“产教研”融合能力的过程。

3.7 积极参与知名企业的社会实践和培训

国际、国内知名企业, 每年都会开展师资培训, 例如:Google公司每年针对高职教师开展各类技能培训, 很多都是免费的, 其培训内容都是最新技术、真实项目。派遣教师到此类知名企业挂职锻炼或培训, 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积累实战经验、提高研发能力的有效途径。

3.8 敢做名师的助手

学院的名师、骨干教师都是经验丰富、专业技术精湛、教学水平高的能手, 可以采取“师徒结对子”、“随堂助教”的形式, 鼓励年轻教师学习“产教研融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这也是提高教师综合能力的捷径。

4 结束语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的合格人才, 首先是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 而能胜任“产学并行”的教学模式教师, 就必须具备“产教研”融合能力, 重点探讨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师“产教研”融合能力的培养途径, 设计了参与合作企业培训、与企业工程师结对子研发和生产、开办公司承接软件项目、指导竞赛和创新项目、将生产项目带到课堂、敢于做名师的助手、积极参与知名企业新技术培训等途径, 并积极在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实践, 验证了各项措施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翠苗, 杨正校.高职软件技术“产学并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0, (22) :24-25, 29.

[2]朱翠苗.基于ITSS的高职程序设计课程教材建设与师资培养研究[J].计算机时代, 2012 (10) :64-66.

[3]郑广成.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校企双元运作模式[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4) :23-27.

[4]郑广成.基于ITSS的高职软件服务外包实训体系优化的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3) :12-14.

[5]郑广成, 等.高职计算机课程创新实践教材建设与师资培养[J].计算机时代, 2009 (12) :75-77.

教研融合 篇2

一、指导思想:

此次活动,是为了深入贯彻县教育局和进修学校关于深入推进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教学、提高三通二平台的使用效能的有关文件精神,提高我校参加第二批“辽宁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的培训质量,以期达到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方向与途径,培养现代型优秀教师,提高“班班通”的应用水平,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目标。

二、活动目的

1.促进师生信息意识的形成。信息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意识,信息技术是当代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技能。

2.促进课程结构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反馈及时性等特点,改变现有课程结构的许多不合理性。

3.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帮助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习转向学会利用资源的学习;由记忆学习转向意义构建式学习;使学生由依靠老师的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由按部就班的学习转向具有个性特征的跨越式学习;由局限于校内的学习转向超越校园围墙的学习。

4.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数字化的信息媒体由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并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由课堂上的显形行为,逐渐转变为课堂内外教学设计中的隐性行为。

三、参与学科和人员

学科:语文、数学、英语、品社、美术、音乐

教师:

四、参与课型:

(一)说课。

在10分钟之内,向参会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情、目标与困难、解决教学困难的创新性思路与方法、根据教学思路与方法所确定的整合点、为整合点所选择的资源与软件、应用资源与软件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等,重点介绍如何应用教学资源和软件支撑整合点教学。

(二)展示课。

参会教师展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课例,重点展现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创新、给学习带来革命性变化方面的应用效果。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各方面技能如板书、口才、组织才能、教学环节的设计等。课堂展示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信息技术应用是提高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五、课程情融合活动安排

(一)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全校任课教师

技术支持:

具体实施由教导处负责实施。

(二)活动形式:说课,展示课要求:

(1)参赛材料。每位参赛教师需准备活动课的教学设计(说课、展示课)、教学资源与软件(教学课件,图片、音视频、动画等素材,专题网站,工具软件等,、说课PPT。)

(2)现场教学媒体。默认教学媒体为交互红外电子白板

(3)课型及内容自己选定。说课集中进行。展示课由学校统一安排时间依次进行。

(三)具体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培训报名与准备阶段(11月1日――11月8日)

1、11月1在学校QQ群上发布“课程整合活动方案“。各年级段进行宣传发动。

2、11月7日各段各学科开始报名(参加第二批网上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必须参加)。

3、报名时间截止到11月8日。

第二阶段:网上学习阶段和课堂展示阶段(11月6日――12月13日)

1、11月6日――12月15日,参加培训教师认真做好网上学习与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

2、12月5日――12月13日,组织进行相关的说课、上课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与评比阶段(12月14日――12月15日)

1、学校总结评比及针对性指导工作。

教研融合 篇3

关键词:视频会议;网络教研平台;融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9-0076-06

从2012年开始,福建省教育厅整合基于专网的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和依托互联网的网络教研平台,构建覆盖全省各市、县(区)教育局和学校的教育网络视频会议和网络教研平台,实现二套设备的有效整合,全省95个县(市、区)和9562所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都可以通过专网或互联网参加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召开的视频会议或网络教研等活动。

一、系统概述

视频会议是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的重要载体。它是一种支持远距离实时信息交流、开展协同工作的系统。无论身处何处,只要有网络就可以使得在地理上分散的用户通过图像、声音等多种方式交流信息,使人们身临其境地在同一个会场中。它让会议的组织更加灵活,任何一个分会场都可以作为主会场召开会议,也可以一起召开会议或点对点进行视频对话。

1.教育视频会议系统

福建省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基于标准的H.323架构,依靠嵌入式实时系统软件实现了视音频处理、网络通信和各项会议功能。该系统采用H.264协议标准,提供720P高清晰图像和4CIF标清图像,其主要特点是使用专用的设备来实现视频会议,系统造价较高,视频质量非常好,对网络要求高,需要专线来保证。

福建教育视频会议系统以中国电信的MPLS-VPN专用网络为基础,系统省级控制中心设在省教育厅五楼视频会议主会场,配置一套支持128路终端接入的MCU、两套的高清视频会议终端和录播服务器。各接入单位的会议终端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专网接入省级控制中心的MCU。省级控制中心部署一台会议管理终端,通过该终端实现会议组织、系统配置、设备的实时监控和日志记录等功能。

(1)教育视频会议系统的优势

①音视频效果好。采用了高效的编解码技术,系统的图像和声音质量高、效果好,唇音同步也较易于实现。②集成度比较高。视频终端提供多种音视频接口,具有视频矩阵功能,外置的音视频设备只要接入就可以集成使用,硬件MCU 集成了分屏显示、网守、数字混音等各种功能模块。③安全性比较高。嵌入式架构天生具备良好的抗病毒能力,基于DSP处理器的设计让硬件视频会议设备具有很低的功耗和良好的稳定性,实现不间断运行。支持多种QoS 技术,保障视频会议在恶劣的网络条件下均能稳定运行。④操作简单灵活。视频终端集成了方便易用的遥控功能,操作简单,可以用遥控器操作和进行各项设置,也通过Web方式进行设置和操作。

(2)教育视频会议系统的存在的突出问题

采用了高性能的DSP处理器和专用操作系统,整体造价比较高。为了保障较好视音频质量和较高安全性,相应对网络要求也就较高,固定的会议室无法满足随时随地的视频沟通,且一般使用时,需有专人维护,单台MCU设备一般只支持100以内终端同时在线。由于受到协议的限制,设备成型,功能固化,属于一次性投入,对系统的扩展性和可升级性以及修改等造成麻烦。几乎没有数据功能,只有单向的屏幕广播功能。

2.网络教研平台

福建省教育厅的网络教研平台是基于互联网而实现的,其特点是可以实现非常强大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办公,对网络要求极低,客户使用非常方便,无需投入高昂的成本,用普通的PC机、标准的视频采集设备、耳机和麦克风就能进行基于Internet的虚拟会议并发挥强大的数据协作功能(文档共享和标注、白板共享、屏幕截取共享、桌面共享、远程控制等),轻松实现远程网络授课、协作交流、远程会议等,有效地节约时间和经费,提高工作效率。

网络教研平台现采用集中部署的方式,在省教育厅数据中心机房部署一组16台服务器,支持一万个客户端同时登录和交流互动。中心服务器包括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无限宝登录交互服务器、代理服务器和录制服务器,该平台具有良好的系统扩容性,使用专门设计的ProxyServer代理服务器技术,能处理音视频、文档、桌面共享等的数据交互,分担主服务器RoomServer的负担,实现单台代理服务器稳定支持1000用户同时在线。

(1)网络教研平台的优势

①易用性。使用联网的任何一台PC机或笔记本安装好客户端软件、摄像头和耳麦即可登录参加远程互动学习和远程视频会议。②实用性。软件基于Windows 系统,具有完全的实时音视频和数据互动功能,如电子白板、文档共享、网页共享、桌面共享、文字讨论交流功能等,让参与者有如置身于真实的互动环境,确保交流和沟通的高效完成。③先进性。领先的音视频技术。低带宽占用、音质好、画面清晰,支持回音消除、音量智能调节、唇音同步。④扩展性。强大的扩充能力,模块化的结构增强了系统的灵活配置性。通过服务器集群,系统规模还可以成倍的扩大,完全满足电信运营和企业大型使用等较大规模的应用需求。系统的核心部件在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用户将来的功能扩展需求,使用户平稳地升到更高版本。⑤网络要求较低。可以满足不同网络环境需求,适应所有的代理服务器和防火墙;客户端使用带宽较低,一般为500K即可有良好效果。⑥建设成本较低。PC 在各领域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客户端不需要购买软件和很多硬件设备,其成本比普通的硬件视频会议系统低得多。

(2)网络教研平台的存在问题

由于平台基于 Windows系统和PC 构架,较易受到操作系统的影响。视频采集依托USB摄像头、PCI接口的视频采集卡+外接摄像头,视频的图像质量和色彩还原度不如硬件的视频会议系统,客户端需借助计算机CPU来实现解码功能,对CPU的性能和整机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对操作系统的环境依赖性比较大。

二、融合建设

福建教育视频会议系统与网络教研平台各有优势和劣势,网络教研平台虽然在图像质量和稳定性方面和教育视频会议系统还有一定差距,但是随着计算机硬件的不断更新和信息化技术的日新月异,不可否认的是,两个系统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视频会议网络,在某些应用上形成互补态势,利用教育视频会议系统高稳定性和高画质的优点,保证整个视频会议系统的稳定高效,利用网络教研平台高扩展性和低成本的优势,形成“到达每一个桌面”的系统部署规模和深度,提高整个视频会议系统的覆盖面和性价比。

1.整体架构

福建省教育网络视频会议平台基于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和网络教研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从而构建覆盖全省各市、县(区)教育局和学校的教育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融合建设完成后,取长补短,既保证了整个系统的稳定可靠,又达到了高清画质的要求,还能以较低的代价实现最大的覆盖面,所有会议参与者都可以收到清晰的主会场声音,使用高清终端的可以得到分辨率达到 1280×720的动态画面,使用客户端的也可以得到 1024×768的图像。

(1)多链路互联互通

网络环境是视频会议质量的重要保证,福建省教育厅数据中心全面完成电信、联通、移动、福建教育科研网和中国教育科研网多网络千兆光纤接入,选择多链路出口是为了提高网络的整体带宽和可靠性,但当前不同运营商之间存在访问速度不畅的瓶颈。

福建省教育厅数据中心通过配备智能域名管理设备,利用智能DNS的单个域名对应多个IP功能,进行业务应用系统优化配置,利用智能DNS的分线路智能解析功能,智能的判断来访用户所属的线路,返回用户在同一线路内的服务器IP地址供其访问,有效避免了不同运营商之间的瓶颈问题,充分利用多出口优势,从根本上解决了互联互通问题,用户之间可共享和平滑使用网络服务与资源。同时智能域名管理设备支持线路检测与自动切换功能,只要出口链路不同时故障,当检测到某个出口链路故障时能自动将域名在该线路的对应IP切换为其他线路,保障业务不间断运行,链路恢复后会自动回切,从而达到服务不间断的目标。

(2)跨网段双网组会

一般基于硬件的视频会议系统都只能在单网专线中运行使用。福建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则是在MCU上配置两块网卡分别接入CERNET和福建教科网,通过双网卡和系统优化配置,将不同网络类型接入的视频终端接入到一个多点会议中,实现了原本没有互通条件的接入终端之间的互连和会议交流。

这一独到的特点,让厦门大学等高校可以利用原有的CERNET线路直接参加省教育厅的会议,而不需要再单独架设福建教科网线路。同时全国各兄弟省份的终端也可以直接通过CERNET连到福建省教育厅主会场进行省份之间的交流。

(3)级联方式的选择

福建教育网络视频会议平台可以将省教育厅或分会场的音视频图像传输给教育部视频会议系统;同时也可将教育部视频会议中心会场音视频图像广播到全省各个分会场,实现与教育部视频会议系统进行无缝的互联互通互控。

两个不一样的视频会议系统的互联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通过MCU级联。MCU级联就是通过两个MCU之间的互通将两个不同视频会议系统连接到一起,协同工作来支持整个视频会议的召开,一般是通过H.323或SIP协议实现级联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视频终端“背靠背”连接。“背靠背”就是将两个终端的音视频信号输出口与音视频信号输入口交互连接,这样把两个不同的视频会议系统终端作为一个节点连接到一起,逻辑上同时进行一个视频会议。在教育视频会议系统与网络教研平台的连接中,采用“背靠背”方式来实现。

与教育部视频会议系统对接中,则以MCU级联为主、“背靠背”为辅,通过系统优化配置,省教育厅的MCU跟教育部视频会议系统的两套MCU实现级联,另外将省教育厅主会场一台视频会议终端配置CERNET的IP,平时作为会场的一个终端使用,应急时该终端直接连教育部视频会议系统,然后采用“背靠背”的方式将信号转到全省的分会场,保障省教育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与教育部视频会议系统的互联互通功能。

(4)智能调速的技术

视频会议过程中实时统计当前的视音频丢包情况,当丢包率大于某个设定的条件时,便启动智能调速策略处理,系统根据网络状况自动调节流量,在最快时间内降低速率,降到不丢包的范围内,让当前不稳定网络达到最佳的视频通话效果,当网络带宽有所恢复,这时系统将启动自动升速策略处理,同时保持网络最大利用率与视频会议最佳效果。

智能调速的同时超强纠错技术,从而实现视音频编解码层面与RTP层面相结合的抗丢包处理,通过关联校验、分组交替传输来保持视频的同步补偿,画面平滑处理,最大限度的保证视音频通信不受影响。从现网的运行状态来看,在3%的丢包环境下,视频效果不发生任何变化,观看时基本感觉不到丢包。在3%以上到10%之间的丢包,也能很快地实现图像会聚,图像较为连续,基本可看。

(5)网络设计的优化

虽然现有的网络条件较好,完全可以提供视频会议系统所需的带宽,但是为了避免带宽的浪费和突发数据流对视频会议系统以及其他系统造成的影响,有必要对系统进行优化。因视频会议系统均带有流媒体广播功能,可以实现视频会议在局域网内的广播,这在方便了用户收看会议的同时,也造成了网络资源的浪费,而且容易产生广播风暴,造成网络瘫痪,因此我们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在交换机上通过端口绑定的方式设置了专门的 VLAN,限定广播的范围,将视频会议信号转发到指定的客户端上,防止不必要的网络开销。

视频会议数据基于 UDP协议传输,该协议本身对于顺序错误或丢包并不做纠错或重传,所以很难用简单的包过滤技术对其处理。虽然目前使用的防火墙能够通过 H.323 数据包,但是实际使用中我们发现,视频数据流在通过防火墙时时延较大,影响视频图像质量。考虑到视频数据流的特殊性,我们把整个硬件视频会议系统放在防火墙之外,通过交换机和路由器之间的直连,视频数据流可以高速地在网络上传递。

2.会场环境的优化

视频会议室既是开会的场所,同时又是放置视频会议系统设备的场所。会议室的内装修设计和会议室灯光系统、音响系统、显示系统等的选型和设计将直接影响视频会议的效果,从而影响到开会的效果和效率。因此会议室的设计合理性决定了视频会议图像的质量、音频的效果。

(1)音频干扰消除

视频会议过程中的音质很重要的,如果声音有交流声、失真、杂音、啸叫等,将直接影响会议的质量。音频信号一般波长较长,不容易受到辐射干扰,当遇到交流声干扰时,一般通过接地来消除。在音频系统中,接地是抑制噪声和防止干扰,保证设备电磁兼容性,提高可靠性的重要技术措施。正确的接地既能抑制干扰的影响,又能抑制设备向外发射干扰;反之,错误的接地会引入严重的干扰,甚至使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视频会议系统整合以后接入的设备非常多,虽然大多数设备都进行接地处理,但干扰还是悄悄进来了,直接去掉设备的接地不太合适也不能完全解决,这主要是设备之间各自用各自的参考地,就会存在不同地电压了,在实际使用中在音频信号传输之间加装音频隔离变压器,通过电磁耦合切断设备之间的信号地的直接连接,从而解决音频输出口干扰问题。例如,在视频会议过程中与会者经常自带电脑设备接入会议系统,当外带笔记本的VGA信号和音频信号通过电缆连接到控制室的矩阵时,会场就有交流声的干扰,拔掉VGA线路干扰就没有了,这个是由于VGA线路较长,地线阻抗大,虽然笔记本和矩阵的音视频信号是共地,但是信号在地线回路中形成较大的干扰电动势,两个地不同电势就造成了不同的参考电压,因此在音频回路中加装音频隔离变压器。

(2)会议灯光选择

灯光照度是会议系统中保证视频效果的基本必要条件。专业灯光系统对于视频会议系统的摄像显示效果非常重要。由于视频会议召开时间具有随机的,自然光源照度与色温均不一样,而且自然光源的色温比日光灯高,如两种光源同时存在,就会产生有蓝色投射和红色阴影区域的视频图像,会场使用人工冷光源而避免自然光,因此会场的门窗需用深色窗帘遮挡。采用白炽灯照明会使图像偏蓝,频闪,画面出现波浪,影响会议效果。因此会议室灯光统一采用LED新型的节能环保产品,色温5000k,显色指数(CRI)>90、R9>50,功率因数>0.9,做到防眩光无频闪,无辐射无蓝光危害,解决灯光刺眼频闪问题,同时合理分布灯光位置,使会议室内光线柔和均匀,使人感觉舒适,主席台照度充足均匀度好,视频直播录制效果好。

(3)电动吊轨摄像

将电动轨道悬吊在会议室的顶部,将摄像机和万向球型云台悬置在吊轨上,通过遥控的方式,满足不同角度、不同高度、顶置拍摄、俯视拍摄的要求。当作为主会场召开视频会议时,会议室的摄像头可以根据需要移动拍摄到主席台上发言人的正面影像,当作为教育部分会场时,用会议室前面的摄像头,进行全景的拍摄。

(4)矩阵切换系统

由于主会议室涉及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信号较多,为满足任意信号间的切换,在会议室的控制室配置了矩阵切换器。主会场显示为12块LED拼接屏幕,位于会议室最前端,主要作用是:教育部召开会议作为分会场时,显示主会场画面和演示画面;在作为主会场召开会议时,轮询其他分会场画面和播放演示画面;另外考虑到视频会议室比较宽,在会议室两侧吊装2 台液晶电视机,使左右两排的参会人员能够看到清晰的图像。

三、应用模式

1.工作视频会议

在日常的工作中,经常需要召开各种大型的工作会议,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情况和执行进度,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把上级的文件精神和最新决策传达到各级相关部门。通过教育网络视频会议平台,可以随时随地召开会议,多路的音视频,实现网上直播互动交流,无论与会人员身处何地,只要有电脑能上网,就能召集会议或参与会议,省事省心省力。学校也可以通过此平台在网上举办家长会,可以节省家长们的路途时间,降低学校的组织成本,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方便广大家长与学校的交流。

2.网上同步上课

网上同步课堂实现了优秀师资共享,解决学校名师资源短缺问题,满足日常学校教学的需要,采用主教室+多个分教室应用模式,利用教育网络视频会议平台,将主教室的教学活动实时直播到同年级的其他班级教室(同校或异校),构成虚拟大教室,模拟真实课堂教学情境,消除地域界限,实现班级间的课程共享。

在网上同步课堂中所有的学生可以同步看到主教室教师讲课的图像,同步听到教师讲课的声音,看到教师在教学资料上做的标注、说明以及板书;学生在任何位置举手向教师提问,与教师对话互动,学生之间还可以进行问题讨论。

3.业务技术培训

邀请在一线任教的高中各学科优秀教师、高校的招生就业老师和心理、营养健康专业人员进行高考复习、高考志愿填报和相关专题的讲座,邀请校长就学校管理、学生培养等方面开展教育综合改革论坛讲座。利用此平台进行业务培训既能节省经费,又能解决参培人员路途劳累,同时不受空间限制,是业务培训的创新补充机制。学员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现场和授课人沟通交流,授课人现场解答学员的问题,实现了培训的“面对面”,解决问题的“零间隙”。同时,该平台自动将培训内容留存下来,方便重复观看学习,增强了培训效果。

4.互动交流讨论

为教师搭建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与同区域或不同区域的专家名师互动交流的网络空间。教师之间、教研组之间可以实现远距离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计讨论话题,引发研讨,还可以设计一些有意义的专题,开展网络互相交流,发表各自的主张,相互借鉴,对各自得出的结论进行探讨。

线上和线下教学教研活动的密切结合,利用教育网络视频会议平台,开展城乡间、东西部间等跨区域的常规教学教研活动,对课程改革的实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四、结束语

近三年,福建省利用这套整合平台先后召开142次国家和省的视频会议,同时举办了350多次网络教研活动,千名教师走上网络讲台,播出756节名师优质课和中小学生艺术表演节目,组织开展跨区域网络教研直播活动,53个县(市、区)教研团队参加在线评课;福州一中、福建师大附中等名校开展开放周、教学观摩周网络直播活动,安排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才艺展示与资源开发”微课展播,向全省学校推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常态教学专递课堂。

福建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分布各地的中小学就可以参加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召开的视频会议或举办的远程培训、网络教研等活动,在省、市、县教育局、学校间“足不出户”就能够进行相互交流。目前整个平台运行稳定,图像清晰,音频质量高,为我省教育视频会议、远程教学、培训提供了高品质的应用保障。

教研融合 篇4

关键词:华盛顿大学,跨学科教学,跨学科研究,教研融合

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UW)在2015年路透社发布的首个“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大学”TOP100名单中排名第四[1]。为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华盛顿大学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将跨学科教学和研究活动融入到原有的教学结构中,并逐渐发展为成熟一体化的跨学科教学体系,该跨学科教学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具有跨学科性质的创新型人才,推动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本文拟探讨华盛顿大学跨学科教学和研究的特色实践,期望为我国的跨学科教学和研究机构的发展提供借鉴。

1 纵向一体化的跨学科教学体系

华盛顿大学的跨学科教学是通过成立跨学科文理学院、设置跨学科主修和副修专业以及依托于跨学科研究项目开设的跨学科研究生学位和课程予以实施。

1.1 跨学科基础教学平台

跨学科文理学院(School of Interdisciplinary Arts and Sciences,IAS)是华盛顿大学贝瑟分校的一个学院,该学院为学生提供跨越多学科并具有实用价值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致力于培养能够面对复杂环境和满足复杂研究需求的跨学科综合型人才。学院的组织结构具有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和无部门(non-departmentalized)的特性,IAS的组织结构特性决定其担负着开发具有挑战性的学术性项目和快速地响应不断变化的地区需求的使命,也决定其是一个具有活力的创新体[2]。

IAS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希望学生将自己的身份由知识的学习者转变成知识的创造者,为此,学院专门设置跨学科课程设计部门为学生的跨学科课程进行设计,课程体系的设计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知识的能力等,如在设计《跨学科实践与反思》(interdisciplinary practice and reflection,IPR)课程时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至少完成一项先进研究或有创造力的经验学习项目,项目可能是一个特定研究领域的研讨会论文、相关领域的学术实习、基于学术工作的服务学习项目、出国学习的机会、一个艺术和媒体项目或产品。跨学科课程设计部门设计的课程能够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实践中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3]。

1.2 专业导向的本科生跨学科教学实践

1.2.1 系统化的跨学科主修专业

在本科生跨学科主修专业设置上,跨学科文理学院开设14个跨学科主修专业,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其中,社会科学领域的跨学科专业有文学与艺术、经济与公共政策、社会伦理与人类行为学、跨学科艺术专业等;自然科学领域的专业有环境科学、环境研究、定量与符号推理、数学思维和可视化、传媒与通讯研究等。学生修完跨学科主修专业的学分后可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和文学学士学位[4]。

跨学科主修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见图1)是依托传统专业课程展开,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多学科的学习背景,掌握多学科的基础知识,为进行跨学科专业教育打好基础。因此,学生进行跨学科主修专业时需要在通识教育阶段修满以下学分:中级代数(5学分)、世界语言(10学分)、英语写作(5学分)、定量与符号推理(5学分)以及视觉、文学和表演艺术(人文领域学科)、个人与社会(社会科学学科)、自然世界(自然科学学科);此外,环境科学、环境研究、科学技术等5个跨学科专业对学生有额外的要求。在跨学科教学实现方式上,华盛顿大学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自主与互动交融的授课方式,如开设强调理论探讨与自主学习的工作室和讲习班,重视实践应用和互动交流的以社区为基础的项目调研及研讨会。其中,以社区为基础的项目实践还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学习的跨学科知识完成调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些授课方式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跨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寓教于实践。

1.2.2 低门槛的跨学科副修专业

跨学科副修专业是指学校依托跨学科专业项目和专业学院开设的副修专业课程。根据资料的搜集整理可见,华盛顿大学开设的跨学科副修专业较丰富,包括北极圈研究、气候科学、海洋生物学、古生物学、定量科学等10个专业项目,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学院依据专业项目涉及的学科开设相关的跨学科教学课程,有效地提高了跨学科资源的使用效率、普及跨学科教学。

相较于跨学科主修专业而言,跨学科副修专业的学分要求较低,学生按照要求修满学分即可获得相关的证明,学院开设跨学科副修专业难度也更小。通过对北极圈研究项目[5]开设的跨学科副修专业学分要求、副修课程等进行研究发现,华盛顿大学的跨学科副修专业的课程学分要求虽然比主修专业要求低,但也包括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和综合经验3个部分,能够保障学生接受系统的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副修专业的课程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广,授课教师来自不同的研究机构、学院,跨部门的教师汇聚成为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教学团队,为学生带来较深刻的指导。华盛顿大学跨学科副修专业课程体系值得我国高校借鉴,可尝试以兴趣小组形式开展跨学科教学,为有兴趣的同学提供跨学科学习的平台。

1.3 项目导向的研究生跨学科教学实践

为推动跨学科教育的发展,华盛顿大学设有12个跨学科硕士学位和12个跨学科博士学位[6];同时,通过研究生院设有15个为学生提供跨学科教学课程的专业项目(program),完成跨学科课程要求的学生能获得相应的研究生毕业证书或硕士、博士学位证书,如天体生物学项目提供跨学科项目证书,营养科学项目提供理学硕士、哲学博士和公共卫生硕士学位。但有些跨学科项目不提供毕业证书或硕士学位,如第四纪研究项目只为学生开设教学课程,不提供学位证书。华盛顿大学跨学科硕士学位的招生要求、课程形式、培养方式和毕业要求详见表1所示。

在本科教育基础上的跨学科硕士学位旨在培养高级跨学科人才,其跨学科教学课程体系为学生探索相关跨学科领域提供理论基础;多样性的跨学科教学模式为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提供了多种渠道,更利于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并提高实践能力;多样性的跨学科硕士专业和参与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跨学科研究的领域和参与的形式。华盛顿大学面向硕士生的跨学科教育模式是一种以项目研究为中心,运用所学的跨学科理论和技术完成项目要求的过程,其课程实现形式完全不拘泥于课堂教学,而主要以在实验室的实验工作为主,辅之以其他形式的讲座、研讨会和助教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跨学科项目研究能力,从而顺利毕业。

1.4 跨学科教学体系的核心特征

华盛顿大学的跨学科教学体系具有明显的纵向一体化特征。纵向一体化是指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跨学科组织建设的需要,有效地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和重组的过程,其实现的过程具有延展性、灵活性和动态性。华盛顿大学纵向一体化的跨学科教学体系主要依附于原有传统学院、学系组织机构和跨学科研究项目(program),在原有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跨学科文理学院对跨学科教学所需要的师资、专业课程体系以及硬件基础设施进行整合;而跨学科研究项目是由学校的传统学院,包括文理学院、专业学院和研究生院发起并管理,跨学科研究项目会依据项目规模的大小和涉及的跨学科领域,组织并协调相关学院开设跨学科主修专业(硕士、博士主修专业)与副修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副修专业),这样就形成了纵向一体化的跨学科本科、研究生的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华盛顿大学纵向一体化的跨学科教学实施分3个阶段进行(见图2)。

第一阶段是跨学科基础教育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面向低年级(指一、二年级)的本科生,开展具有普适价值和启发意义的通识教育,开拓学生的视野。在基础技能教育方面,诸如写作、定量推理及外语技能的相关课程也同步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面向更高层次跨学科教育的基础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与此同时,相关知识领域课程的教学是提高低年级学生跨学科研究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二阶段是跨学科专业教育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面向高年级(指三、四年级)的本科生,即已经通过跨学科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这一阶段的教育是对基础教育的进一步提升,也是进入跨学科项目研究阶段的一个重要铺垫。跨学科专业教育缩小了课程教学的广度,减少了学习的课程,并通过面向未来跨学科项目的研究加深了课程学习的深度,而且相关课程的跨学科联系更加紧密。

第三阶段是跨学科项目研究阶段。主要面向研究生(硕士、博士)。与前两个阶段课程学习的模式有所不同,这一阶段是以跨学科项目研究为中心开展跨学科教学与研究,依据项目研究的需求决定开展的跨学科课程,有效地将跨学科教学和科研融合在一起。这一阶段的跨学科教育更加强调相关跨学科课程知识的灵活应用,并反映在项目研究的成果上,具有很强的应用导向性和成果导向性。

2 无边界的跨学科研究运行模式

跨学科独立研究机构是近10年大学学术组织变革中出现的新形式,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中广泛存在,具有独立性、项目导向性和密切联系实际等特征,为大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7]。作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在华盛顿大学的跨学科战略构想中,跨学科独立研究机构的建设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华盛顿大学一直以来十分重视跨学科独立研究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本部分将选择3所典型的跨学科研究中心以案例的形式分析华盛顿大学无边界的跨学科研究运行模式。

2.1 不依附于传统学院的机构设置

华盛顿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Fred Hutch Center for AIDS Research,CFAR)是以艾滋病为研究对象的跨学科独立研究机构,在机构设置上独立于华盛顿大学的其他学院,但它以项目和资助计划的形式与校内其他学院的师生及校外部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联系,在机构的管理运作上具有更大的独立自主性[8]。CFAR的组织运行框架主要由两个层次组成:执行委员会(executive committee)和咨询委员会(advisory committee),其中咨询委员会又分为内部咨询委员会和外部咨询委员会。在委员会的人员构成上,执行委员会的人员构成相对复杂,包括主任(director)、联席主任(co-director)、助理主任(assistant director)以及核心领导和科学工作小组,组织结构见图3所示。不依附于传统学院的研究机构设置有利于组建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多学科人才的汇聚。

2.2 分类别、覆盖面广的资助体系

为推动中心相关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CFAR建立了完善的资助体系,提供丰富多样的项目研究资助,资助体系可以分为申请人员资质和申请项目性质两大类。其中,申请人员的资质可以分为教师、青年教师、研究员、国际教师、研究生、社区组织6小类,每小类下设有数量不等的资助项目;按照申请类别可以分为国内的、国际的、基础设施、试验性的、目标性的以及一般支持6小类,同样每小类下包括数量不等的资助项目。需要说明的是,两大类中各个具体的资助项目是交叉重复存在的,类别划分的资助项目要多于资质划分的,不重复统计具体的资助项目多达21个。通过人员资质和项目性质的分类可以看出,跨学科研究机构的资助体系基本涵盖了各层次水平、类别的研究人员,保障了研究人员开展研究的资金需求,有利于中心各项研究成果的孵化产出。

2.3 灵活地运用跨学科资源

跨学科研究中心充分利用跨学科资源灵活地提供跨学科研讨会、跨学科课程和培训,本部分将通过两个案例探析研究中心跨学科资源利用的灵活性。表演研究中心(Center For Performance Studies)是由表演(performance)、文本研究(textual studies)、语言(languages)、艺术(arts)、人文(humanities)5个专业连接而成的共通体,通过跨部门的协作共享课程、教师、学生和资源[9]。该跨学科研究中心的特色在于其并未开设跨学科专业,而是开设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中心研讨会(center seminars),研讨会通常由三或四个学院组参与,一学期的研讨会由戏剧、舞蹈、民族音乐学和社会工作学院的教工共同讲授,每位教师围绕与自己学科接近的主题管理两周半的微研讨会(micro-seminar)。另一个案例是巴纳德幼儿心理健康与发展中心(Barnard Center for Infant Mental Health and Development),该中心主要为在职研究生提供培训、课程和家长资源(parent resources),通过开设培训班,为在职学生提供护理、教育、初级保健、早期干预等,包括职业治疗、物理治疗和语言病理学等具有跨学科性质的课程[10]。跨学科课程能够提升接受培训的学生的专业广度,强调在学习时将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通过课程学习的在职学生可以获得毕业证书。跨学科研究中心依据研究特色、涉及学科、科研项目和中心的组织结构等情况,有效利用跨学科资源,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教学相关活动;同时,各研究机构运用跨学科资源的灵活性也体现了跨学科研究中心在运行模式中的无边界性,能够有效地推动跨学科研究和教学的发展。

2.4 有机的跨学科教研融合策略

跨学科教研融合是指在考虑跨学科研究机构职能划分、学科领域专业深度和组织结构差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跨学科研究资源开展跨学科教学的相关活动。在一些规模较小、具备较高实用价值的学科领域,跨学科研究机构以开展跨学科教学为主要职能。例如表演研究中心无固定组织架构、规模较小、财政资源贫乏,根据中心的特性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研讨会,共享跨学科课程和教师资源;巴纳德幼儿心理健康与发展中心根据中心的特性,为在职研究生提供跨学科课程,不仅提高了在职研究生的知识广度,也培养了用跨学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推动了所学跨学科知识和思维的应用,促进了跨学科教学和研究的深度融合。与此同时,在项目导向的跨学科研究生教学阶段,针对不同跨学科专业,通过轮流实验室试验项目塑造学生的跨学科研究思维和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

3 经验启示

目前,我国高校的跨学科教学、跨学科课程体系设计及跨学科研究机构的建设均不成熟,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探索阶段,一部分高校正在尝试性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但是很少有高校拥有涵盖本科、硕士和博士生3个层次的跨学科教学体系,在跨学科研究机构的设计和实施上也进展缓慢。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华盛顿大学的跨学科教研融合模式能为我国高校开展跨学科教学和科研提供以下几点经验启示:

(1)在战略方向上,以推动跨学科教学为目标,进一步强化跨学科教学的底层架构,优化跨学科教学的课程体系设计,明晰跨学科教学的专业深入方向。华盛顿大学跨学科教学的整体设计在底层架构、课程体系及专业深入上具有鲜明的特征,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跨学科教学成果,在对其跨学科教学多层面教学实践探索和特征归纳的基础上,建议我国教学型和研究教学型大学开展跨学科教学时,首先必须重视跨学科教学底层架构的搭建与强化,即重视跨学科基础教育的开展、激发学生跨学科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和研究时应具备的基础知识素养与技能,突出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的交叉联系与融会贯通;其次在课程体系的纵向维度上努力构建一套从“低年级的基础教育课程———高年级的跨学科专业课程———研究生的跨学科课程”的由浅入深、从简至繁的渐进式课程体系;最后应关注跨学科专业教育深入方向,应明晰具有跨学科教学与研究融合性质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项目研究”方向。

(2)在战略实施上,设立跨学科教学课程设计部门,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纵向一体化的跨学科教学。华盛顿大学专门成立了跨学科课程设计部门,构建了纵向一体化的覆盖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多个层次的跨学科教育体系,基于此,首先建议我国教学型和研究教学型大学由教务处牵头成立跨学科课程设计部门,以课程组形式面向1~2年级的本科生开设多学科领域的通识课程,并根据学生兴趣和要求动态调整跨学科教学课程;其次针对高年级本科生,通过设立跨学科教育项目来整合跨学科资源,逐步尝试跨越1~2个一级学科或学院层次的跨学科本科专业试点;最后设立跨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充分利用跨学科研究项目和多学科的高级人才有效开展跨学科教学课程,将跨学科研究项目与硕士生、博士生培养体系相融合,逐步尝试设置跨系、跨学院的跨学科专业硕士学位和跨学科博士学位,以期培养交叉学科的创新人才。

(3)在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建设和运行上,依据中心的规模和研究领域的差异采取无边界的跨学科研究运行模式。基于华盛顿大学无边界的跨学科研究运行模式,建议我国高校在设置跨学科研究机构时,尝试不依附传统学院的独立组织架构,充分考虑不同学科领域研究机构职能设置的效率差异,在此基础上打造有利于跨学科研究机构职能成果产生的、全面的资助体系等辅助软硬件设施;同时,根据跨学科研究机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跨学科资源。

(4)依托跨学科研究项目和跨学科研究机构,推动跨学科教研融合。在实施跨学科的教学与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项目和跨学科研究机构,巧妙地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建议我国的研究型大学充分利用跨学科教研资源,打造教研融合型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计划,以跨学科科研项目为中心开设具有目标性和导向性的教学计课程;另一方面区别跨学科研究机构在职能、学科及机构上的差异,精准定位其教学与科研功能,努力实现跨学科研究机构的教研融合。

参考文献

[1]REUTERS.2015年全球最具创新力大学[EB/OL].(2015-10-18)[2015-12-18].http://learning.sohu.com/20160930/n469434651.shtml

[2]UNIVERSITY OF WASHINGTON.School of interdisciplinary arts and sciences-UW Bothell[EB/OL].(2015-07-01)[2015-12-18].http://www.uwb.edu/ias/undergraduate/majors

[3]UNIVERSITY OF WASHINGTON.Interdisciplinary practice and reflection(IPR)-Undergraduate-School of Interdisciplinary Arts and Sciences-UW Bothell[EB/OL].(2015-07-01)[2015-12-18].http://www.uwb.edu/ias/undergraduate/majors/ipr

[4]UNIVERSITY OF WASHINGTON.Majors-undergraduate-school of interdisciplinary arts and Sciences-UW Bothell[EB/OL].(2015-05-01)[2015-12-18].http://www.uwb.edu/ias/undergraduate/majors

[5]UNIVERSITY OF WASHINGTON.The UW's undergraduate,graduate,and professional degree programs[EB/OL].(2015-05-01)[2015-12-18].http://www.washington.edu/students/gencat/degree_programshtml#UIP

[6]UNIVERSITY OF WASHINGTON.Prospective graduate students|the graduate school[EB/OL].(2015-07-01)[2015-12-18].http://www.grad.washington.edu/admissions/programs-degrees.shtml

[7]陈婵.高校跨学科独立研究机构建设的经验与借鉴——以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高等研究院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2(32):35-38

[8]UNIVERSITY OF WASHINGTON.Executive committee|center for AIDS research[EB/OL].(2015-11-16)[2015-12-18].http://depts.washington.edu/cfar/discover-cfar/leadership-organization/executive-committee

[9]UNIVERSITY OF WASHINGTON.Center for performance studies[EB/OL].(2015-11-16)[2015-12-18].http://depts.washington.edu/uwcps/

上一篇:贯流式水电站论文下一篇:人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