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融合

2024-08-25

自然融合(精选9篇)

自然融合 篇1

1 背景研究与现存问题

1.1 课题背景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类在建造人工环境的过程中, 由于过度地开发、破坏自然, 从而引起了生态危机。生态问题严重制约着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发展。“面对21世纪, 我们将生活在怎样的城市中”?有人认为应该是信息化科技化的城市, 有人认为是钢筋混凝土的城市, 也有人认为是回归自然的田园城市。我认为应该是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地域。

1.2 现存问题

(1) 忽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利用。在人工环境中, 常常忽视基地原有自然条件, 如水体、生物种类、地形地貌、原有景观等。不论基地自然条件如何, 一律采取“建筑优先, 环境补救”的做法。事实上, 这是一种逆生长的做法。

(2) 人工环境优先于自然环境。很多公共用地, 都投入大量的资金建造下沉广场、喷泉水池、雕塑等, 过分追求奢华的人工化环境, 形成大面积的硬质铺装。然而相对人工环境的机械性和时效性, 自然环境显得更为经济和生态, 也更能满足当代生活在“钢铁城市”中的人们的诉求。

2 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发展关系

从人类的发展来看, 人是从自然走出来的。在原始社会, 人类的生存方式主要是依赖自然界所提供的自然物而生存。当生存力逐步发展到耕作技术, 逐渐出现了集聚的村落, 但仍然依赖自然, 生在自然的怀抱中, 只有少数帝王、贵族终日在宫廷城池里, 他们有意识地将树木、水体、花草、山石、鸟兽等引入他们居住的环境中, 来满足其亲近自然的渴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大量的房屋需要建造, 城市迅速发展, 汽车的出现以及城市的出现形成了一系列的新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们的物质水平不断提高, 但生活的环境质量却在下降, 密集的高层建筑使人感到窒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各行各业的设计师们又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如建筑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把绿化引进建筑, 创造出适合人们生活的生存环境。这正反映了人们“渴望自然, 呼唤自然”的迫切愿望。

3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典例

(1) 中国苏州拙政园

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 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史籍上记载明正德四年 (公元1509年) , 拙政园由王献臣初建, 王献臣曾委托画家文征明做最早的设计。根据文征明在《王氏拙政园记》中的描述, 一开始建造此园时, 他就发觉这块地并不太适合盖相当多建筑, 地质松软, 积水弥漫, 而且湿气很重。因此文征明以水为主体, 辅以植栽, 因地制宜设计出了各个景点, 并将诗画中的隐喻套进视觉之中。拙政园以其布局的竹坞、山岛、曲水、松岗, 被胜誉为“天下园林的典范”。

过去在人工的环境中造园师不管是引入水体、种以树木还是置以山石, 都反映了人们有了一定物质条件后, 渴望接触自然, 欣赏自然的愿望。

(2) 日本京都西芳寺

西芳寺又叫“苔寺”, 顾名思义, 以苔藓著称, 满园长有100多种苔藓, 各式各样的苔藓铺满了草坪、地面、树干、桥和屋顶。除了苔藓, 它的庭园也同样著名。西芳寺的日本庭园极富特色, 分上下两部, 错落有致。下部是正堂东南的池泉环游式庭园, 上部是枯山水庭石, 这是梦窗疏石的伟大创作, 也是日本庭园中最早出现的枯山水形式。枯山水庭园结合了自然山水的意蕴和人工精致的刻画———在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铺置的白砂石、叠放有致的几尊山石, 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奇妙的作用。它如同音乐、绘画、文学, 可表达深沉的哲理, 而其中的许多理念都来自禅宗道义。

(3) 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城市公园

1980年, 在巴黎建造拉维莱特公园, 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建筑师屈米的创新是在设计中用建筑符号代替传统园林元素, 构成新的点、线、面体系。他认为这种人工符号结合自然元素的设计, 才能够形成与城市环境相协调的城市公园。屈米提出了“园在城中, 城在园中”的城市公园模式。力求创造一种公园与城市完全融合的模式。这在当时是一个创新理念很强的作品, 有别于很多的公共公园。在这个公园有一处值得人们关注的景色:园中布置象征自然的一种植物材料———竹子和代表人工的一种技术产品———混凝土, 并使自然与人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于这个主题性小园完全采用竹类植物造景, 因此人们又称之为“竹园”。其设计师谢梅道夫希望人们将竹园看作一处集展示、试验、生产与再生等各种思潮于一体的场所。其中园艺知识与工程技术既对立又统一, 相互依存。

4 自然环境融入城市的意义

社会在进步, 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从审美的艺术观已经提升到以休闲为主的功能观, 再发展到参与城市生态保护的生态观。即认识到城市绿化对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重要性。因此在城市中, 人们尝试把自然环境融入城市———通过园林绿化的方法, 来弥补城市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所带来的破坏。

然而, 当代的环境论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生硬的支离开来, 形成两部分。人工环境, 例如人造地下通道, 自然环境, 如荒野, 都不适合人类的生活。人应该生活在自然与人工相融合的地域。例如:人口密集、建筑集中的地段应有花园、绿化广场、儿童游乐园等自然环境。在城市中应该有多种公园、防护林、林荫大道等绿地系统。

在城市建设中,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 在建城之始即考虑了城市与自然的发展关系。当人们生活在自然与人工共荣、城市与园林相协调的城市中, 既拥有丰富的物质文明, 又享有自然的哺育, 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获得更为和谐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埃比尼泽·霍华德著, 金经元译, 明日的田园城市[M].上海商务印书馆, 2000.

[2]俞孔坚.高科技园区的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俞孔坚, 李迪华, 潮洛蒙.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J].规划师, 2001, 17 (6) :9-13.

[4]田莉.“都市里的乡村”现象评析--兼论乡村城市转型期的矛盾与协调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 1998, 5∶54-56.

自然美与工艺美的融合 篇2

Lake, which is wood carving artwork as a tribute to the

90th Anniversary of the CPC, won unanimous recognition

from arts and crafts industry. It not only makes great

breakthrough in the creation philosophy of traditional

Dongyang Wood Carving, but also perfectly blends natural

beauty and craft beauty.

在2011年的杭州西湖博览会上,一件献礼建党90周年的木

雕作品《南湖之波》获得了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其不但在传统

的东阳木雕创作理念上大有突破,而且堪称自然美和工艺美的完

美融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昌教授称

赞:“构思显眼,造型简洁,极富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物适其性 天然去雕饰

在自然美与艺术美谁高谁低的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观

点。其实,自然美和艺术美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两个不同领域,

各有价值和优势。人们在进行审美评价时,往往将这两种美互相

参照。因此,在艺术创作时,能够将两者融为一体必定能成就一

件上好的作品。

回首创作《南湖之波》的历程,无论是取材、雕刻、还是

着色,始终遵循着把自然美于工艺美相融合的原则。确定以“一

大”红船为题材后,在选材的节骨眼上灵机一动地想到了木纹的

特性,樟木纹的横截面会呈现明显的年轮,这些自然的年轮不正

好与红船泛开的波纹很相似么?不用刻意去雕刻,保留樟木自然

的纹路就能达到形神兼似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这个灵感大大增强了创作的热情,红船在水波中荡漾开来,

党的恩情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既符合创作主题,又富

有画面感,化无形为有形,变历史为实物作品。

原本想选一段有90圈年轮的樟木来代表党的年龄,但是现实

中这样的材料却可遇不可求。一位好友手上正好有一段木纹甚清

晰年轮也较多的樟木愿意转手,可谓是雪中送炭。

起草图稿时,秉着删繁就简,突出自然美和意境美的原则。

当时也有考虑过是否添上几只和平鸽或者文字来弥补画面的空

白?但是后来这一想法还是被自我否定了。正如美术理论家王

朝闻的《以一当十》中说到“现实中杰出的艺术作品都是以一当

十,以小见大,以有限反映无限”。所以决定摒弃其它的元素,

大面积运用留白,用木料的纹路突出波纹荡漾的场景,让红船起

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欣赏者能够进行无尽的回忆和想象。

雕刻的雏形呈现出来后,为了让整个作品表面更美观,给原

木边上的凹凹凸凸的树皮进行了一次“植皮手术”,同时也不失

其原汁原味的感觉。

红船的颜色,先尝试着在电脑上模拟上色进行对比,最后给

红船上了跟原作基本相似的颜色,既保留了原作的质感,又让它

在整个画面中更突显出来。

不破不立 以意境取胜

居中国木雕之首的东阳木雕至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素以精

湛的雕刻工艺享誉海内外。在红船的雕刻上自然也秉承了东阳木

雕的这一优势,又突破了层层难关。

与以往的圆雕或浮雕有所不同,要把立起来的湖泊和平视的

红船协调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处理不好的话,两者就不能融在一

个场景中,会产生脱节的感觉。

如何攻破这一难题?首先,由于年轮的形状不是很均匀,截

取之前要找准切入点,并且确定以那个点为底部重心。因此,采

取斜截木段而不是正切的方式,从而使年轮呈现的波纹有往外延

伸的感觉,让湖面富有荡漾的动感。同时木段上窄下宽,重心在

下比较稳固。

其次,在雕刻上也要克服一定的难度,截面纵雕进去与以往

的浮雕有很大区别,浮雕是顺纹理而雕,比较容易,而截面纵雕

是属于逆纹理而雕,难度比较大。如镂空雕出小窗户,里面的木

块却跟长了根似的,剔都剔不出来,出来的效果也不够光滑。由

于有这些难度,雕刻的速度要比以往的创作慢一些,磨刀不误砍

柴工,只有把刀子磨得更快一些,慢慢地找感觉,用熟练的刀功

操作,粗坯时直切也忌用力过度,否则木块很容易破损,造成整

个作品残缺不全。所以,在雕刻的时候非常地小心翼翼,尽量保

证作品的完整性。

在体现东阳木雕炉火纯青的雕工的同时,又大胆寻求突破,

以求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比如,传统的东阳木雕工艺表现为精

雕细琢,画面饱满,层次感明显,而此作品却反其道而行,运用

了大量的留白,讲究整体材料的肌体美与部分精细雕刻的相得益

彰,结构上的线面对比和方圆对比,雕刻上的深浅对比,以及色

彩上的变化,呈现给观者最原始的造型语言,又能使观者产生无

限的联想。

为了还原最真实的场景,毅然赶往了革命诞生地——嘉兴南

湖,亲眼目睹了这艘红船。怀着兴奋而庄重的心情仔细打量红船的

结构以及周围的环境,从各个侧面反复观察并拍了照片作参考。我

们并不是一味地去复制红船目前的情景,而是以此为基础,再参考

历史文献,还原红船当时的面貌。比如说,现在的红船周围是用人

工的台阶和各种花草加以修饰,但历史上却并非如此。所以在创作

时必须有一些改变,后来在红船周围是用的芦苇作点缀。

一件好的作品,配座也是不可忽视的,既要起到衬托主题的

作用,又不能喧宾夺主。《南湖之波》的底座必须坚如磐石,但

又不能过于简单化。最终选择了色彩稍重些的底座,并在四周绕

了一圈回纹样的装饰,使底座看起来既雅又稳,有力地衬托出整

个作品的精美和大气。

在题材上,好的艺术作品一定是能够反映时代和贴近生活

的,《南湖之波》正是为庆祝建党90周年而生。为反映时代和贴

近生活的木雕创作打开了思路。传统的东阳木雕多以历史故事和

民间传说为题材,传承历史固然无可厚非,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可以多多创作反映百姓生活和时代需要的东西。

在选材上,艺术品不一定要用名贵的木材,唯名贵木材不用

的荒唐想法一定要摒弃。一方面名贵的木材需要保护,如果每件

作品都要用名贵的木材,无疑是一大浪费;另一方面,取材要适

合作品本身,名贵的木材不但价格高,有时候却并不一定能达到

理想的效果。以《南湖之波》为例,如果用黄花梨,原材料的价

格要翻几十倍,但是木纹却不如樟木来得生动和贴切。

在雕刻手法上,既要传承东阳木雕精雕细琢的传统工艺,也

可以多多借鉴竹根雕、石雕等等不同形式的技巧。艺术都是相通

的,要勤于思索,触类旁通,大胆突破。《南湖之波》就运用了

竹根雕因材施“雕”的思路,把材料的自然美和雕刻的工艺美融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篇3

人类的建筑活动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目的,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梦想从未实现过的人类居住问题。然而,现代建筑的巨大发展的同时,给自然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人类文明和传统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破坏。生态建筑的设计思想正是在全球下不断发生地区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产生的,这是建筑师对现代工业文明开始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生态建筑设计是用生态学的观点从宏观上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强调现代城市建筑应该适应自然规律、结合自然。设计上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尽量保护原生态系统;结合公众需要,采用简单适用的技术,运用太阳能、地热、风能、生物能等被动式的设计策略;在满足功能和空间需要的同时,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使建筑环境健康舒适;使用节能建筑材料,争取利用可再生建材;强调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实现资源的集约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使建筑生态、经济取得平衡。同时,随着国门的开放,西方现代建筑在中国的不断兴起,只追求具本的、单一建筑宏伟壮丽、或是追求单一形式美,或是追求功能实用,或是追求经济效益,则不顾地域、自然、历史条件的融合,造就了今天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城市趋向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钢筋水泥的丛林,日益成为遗害千古的“城市垃圾”。于是,现代设计师就必须担负着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立足于现状、立足本土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双重使命。而地面绿色植物系统作为功能最复杂、结构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一直同建筑有着最为广泛的联系。因此,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成为21世纪建筑设计思想的新探索和新发展方向。

现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环境问题是一个复合而复杂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可变性也就决定了“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必须依赖于自然界的馈赠;同时,自然界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实现生活要素。

2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2.1 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观点、总看法。建筑的自然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要与自然隔绝,一是建筑要与自然交融,这是对立统一的,这是建筑非常重要和独特的一个特点。建筑最本初的产生是由于人要避风遮雨、要抵御野兽的袭击,也就是建筑要与自然相隔绝。建筑既要与自然隔绝又要与自然交融,比如建筑向南开窗,冬天就可以有很好的阳光,建筑离不开生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基本需求满足了以后,便开始在建筑中追求与自然交融,接近大自然。早期的建筑最基本是要求是做到与自然隔绝,住在里面人们可以防御野兽的袭击,可以躲避大风、大雨,可以保温、隔热。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比较直观的是建筑,因为建筑是人与自然资直接对话的一种语言,从人类建筑的演变可以看出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最初的人类只是居住在森林和草丛之中,当人从树上到地面并开始直立行走之后,首先是为了躲避猛兽与森林大火、电闪雷鸣等等而住进了山洞里,他们在劳动中开始慢慢学会了建筑自己的巢穴。这个时候,人类基本上还是直接居住在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在人类学会自己挖洞穴,用草木搭建棚屋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与自然有区别了。但是这个阶段的建筑由于它所用的材料还是直接取于自然,并没有改变自然的形态,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比较亲近的。人类在建筑上对大自然的态度应该说是尊重与敬畏的。

但是在人类能够改变自然物的物质形态,烧制各种陶瓦,浇注青铜与铁器之后,特别是当他们有能力运用简单的机械设备进行生产劳动建造自己的宫殿与神庙的时候,情况就有了很大的不同了。人类似乎拥有了傲视自然资本与能力,而他们在实际上也是这样去做的。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虽然人类社会不乏挑战自然,压倒自然的狂想与梦幻;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建筑总的来看还是比较亲近自然的。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古代建筑大多是尽可能少伤害与破坏自然风貌的前提下建造起来的,这既与古代人口规模太小,占用的居住地不大,建筑的材料还比较自然朴素有关,更与古代人类对自然的亲近与尊重有很大的关系。在西方人们的建筑多用石料,坚固高大,风格雄浑阳刚,但是,即使在西方古代城市经济已经比较发达的时代,人类的建筑还没有发展到大规模破坏自然与环境的程度。在中国古代,东方社会的建筑则比较多地产生木结构的建筑,风格柔和优美,这种建筑似乎更能体现古代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关系。当然大规模建造宫殿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量砍伐森林和树木。正如杜牧所说“蜀山兀,阿房出”。而中国古代建筑,不管是民居还是宫殿或者的宗教寺庙和道观建筑,大多数都还是能顺应自然与地理的环境而建造构筑。尤其是宗教寺庙建筑,虽然它们大多建筑在名山大川的环境之中,但是都能与山水相融合,它们或依山或傍水,掩映于绿树丛林与溪涧岩石之间,人文与自然相互辉映。人与自然的对话还是相当亲切美妙的,充满诗情画意。

作为中国建筑环境观的代表理论,这种概念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代表人物是美国建筑师赖特。他认为建筑是生态系统中人的元素组群的外延,这个组群由于人的非凡能动作用,从自然生态系统其他元素组群中解脱出来,用以满足人的活动场所或空间的需要。他主张设计的每一个建筑,都应该根据各自特有的客观条件,形成一个理念,把这个理念由内到外,贯穿于建筑的每一个局部,使每一个局部都互相关联,成为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还主张建筑应与大自然和谐,就像花从枝条上生长出来一样自然;并力图把室内空间向外伸展,把大自然景色引进室内,屋顶、墙和门窗等实体进行设计的观念,为建筑学开辟了新的境界。而风水术理论的基本取向,也特别关注于人——建筑——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认为宅居环境的经营,最根本的就是要顺应天道,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本,来构建宅居的人工生态系统。中国很多有代表性的生态建筑模式,如客家土楼、陕北窑洞、华北四合院等,都是在与周边生态环境共存共生的条件下,各类功能利用自然环境达到完备效果的典范。

2.2 地域文化

在科技和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使得地域文化的趋向化日益扩大。建筑处在一个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它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信息交流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多层次、多向性的建筑发展,彼此之间都具有一定的渗透和影响。这种古今中外建筑文化的渗透,构成了当前建筑创作的特点。另一方面,随着环境恶化、资源紧缺,人类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的重任也同时也落到了当代建筑师的肩上。建筑界的两种共存和一种冲突,即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共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存;传统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冲突,决定了建筑的发展方向——具有地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建筑。——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文化,广义上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文化发展具有历史的延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则是文化发展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引自《辞海》)。建筑是人们根据当时当地所具备的自然、经济、技术条件所建造的,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由于这些条件都是因时、因地而异的,所以一个建筑理应既能反映它所建造的时代特征(包括经济、技术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又能反映它所处的地域特征。各种优秀建筑的产生都离不开具体的地域条件和社会历史背景。一件传世的建筑作品,往往会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成为全社会的“不动产”。勒·柯布西埃曾指出,建筑成为时代的镜子。建筑反映了国家和地区文化的水平,是时代历史的记录。一部建筑史本来就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总和。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具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从设计进程的最早阶段开始,建筑与其他地域之间就建立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而建筑的地域性最初表现在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自然气候条件和就地取材上。全球一体化导致的全球文化趋向,反映在建筑上,就是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逐渐面临衰落和消失是危机。但是由于各地有着地域、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审美观念、民俗风情等各方面的差异,有着各自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对外来文化的理解和途释,即便在吸取过程中也会带有本地区固有的价值取向,以自己的方式去接受和扬弃。因此,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发展和创新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可行性。要延续和发展地域建筑文化,就要对地域文化有全新的认识。

从建筑与地域的关系来看,地域在这里有两个层面上的意义。

(1)将“地域”作为一种客观事物,对其进行解读和诠释。地域在此被认为是一个场所,一个特定的地段,一种与所处环境的地理、形态条件紧密联系的单一实体。显然,每一个地域都有着其独特的属性,其特征、结构及规律,都有待理掘。

(2)将“地域”理解成历史与记忆的记录,它包括了除客观物质事实以外的所有东西。因而地域包含了象征性的层面,包含了远古时期的艰难跋涉,包含了深藏在大地之中鲜为人知的奋斗历程。因此,地域文化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它是在不断创新、不断吸取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地域文化不是一种固有的模式,更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只有创造性地发展地域建筑文化才能使它保持长久的魅力。发扬地域建筑文化并不是一种怀旧和复古,应积极面对全球物质文明,对其分析取舍,在保留本地区地域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充实和发展本地区的地域文化。建筑界的两种共存&一起冲突,决定了建筑的发展方向——有地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建筑。重视对建筑地域性的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实现我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建筑业面临的问题是持久发展与“破坏性建设”的矛盾,建筑规模的无限扩大与自然环境的恶化相伴而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和“行动计划”呼吁世界各国密切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严重影响,敦促各国政府采取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那么,建筑本身应如何与环境协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就是要求建筑本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黄土高原的洞窑挖穴为居,温度适中,冬暖夏凉,与自然完美结合。传统民居受各种条件制约,尚能有多种创意,做到避风、向阳、节能,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地创造灵活自由空间,何况现代社会具有高科技、高智能,更应利用先进手段,创造宜人的生态环境,使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保持其不断发展和持续利用的能力。

4 结语

环顾当今社会,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任何人的健康状况都是其生活方式、保健方式以及所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以往的许多事实来看,尤其是“非典”时期香港淘大花园的教训,说明了居住环境因素具有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居住的自然环境和健康空间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生命离不开自然,人类呼唤健康。回归自然、关注健康,关爱生命是人们的强烈愿望。优美的环境、清醒的空气、充足的阳光、良好的水土环境,以及低密度的人口居住模式是未来健康住宅发展的首要条件。

据科学的实践证明近一半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但在人们心目中的故土、家园总是指向那清山绿水环绕、万物生机盎然的乡村,这就体现出一个深沉的人文因素,一个解不开的情结。深究其因,我们发现起码蕴涵着两层意义:第一,家园应是自然的、绿色的,是生命蓬勃生长的地方,这意味着自身生命的健康的,并希望自己能够如健康的生命那样长。第二,在城市人的潜意识中,人们是来自乡村的,城市只是发挥自身才能,发展事业的场所,却不是养命之所,终老之乡。人最终还是应该回到绿色覆盖的土地,回归大自然母亲的怀抱。回归自然,是当代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普遍要求,是未来住宅的大时尚。

摘要:本文试图以例证说明建筑是怎样与自然环境融合的。工业革命后,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的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人口爆炸、农田被吞噬,空气、水和土地资源日渐匮乏等社会环境的不断恶化,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生态建筑的设计思想正是在全球不断发生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产生的,这是建筑师对现代工业文明开始进行深刻思想反思的结果。近年来,环境思想的发展也促使建筑设计中环境要素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成为21世纪建筑设计思想的新探索和新方向。

关键词:建筑,自然环境,生态,地域文化,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健,惠永正.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贾建中.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4]谢凝高.关于风景自然没的探讨与保护的意见[M].资料选编,黄山园林管理局,1985.

语文教学与自然科学的有机融合 篇4

一、语文课堂教学要树立传授科学意识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可以说是涵盖语文知识的各个方面,不仅有优美的散文,有趣的叙事性文章,更有很多富含科学意义的科学小品文。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老师均能做到字、词、句、段、篇、写作方式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也能够根据编者的意图,课文的需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与渗透。但是由于语文教学涉及的面比较广,教学时间的制约,再加上文本中出现一些科学性知识专业性比较强,一时半会解释不清楚,因此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往往会忽视这个问题,因此,在语文教材中涉及科学小品文的题材时,老师具有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意识与义务,在确保完成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上,向学生逐步渗透与传授科学常识,让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二、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吸收科学知识

老师们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此话表面看似简单,但是却有着深刻的道理,这句话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有扎实专业学科知识,还要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这样了,教师才能吃透教材,掌握教材中蕴含的知识,才能在给学生一杯水时游刃有余。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才能丰富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如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天火之谜》中,在完成文本“雷暴是什么”、“怎样评价富兰克林”等常识性问题后,还应协助学生利用网络,文字资料等资源进行“雷暴是怎样产生的”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在完成语文素养知识的学习后,自然科学常识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善于渗透科学知识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每位老师义不容辞要去实现的一项艰巨的任务。语文老师应该根据文本的内容,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这里还是讲述《天火之谜》,在完成语文素养教学任务后,向学生讲述雷暴是怎么样形成的,并用静电实验的方式给学生演示出来,把枯燥的说教变为生动的实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爱因斯坦也曾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理想的境界。学生学习的进步就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的得来的。语文教学亦如此。然而苏教版教材中的科学小品恰好给孩子安排了探索科学知识的机会。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结合文本的语言介绍,我给学生实验展示了整个水位升高的过程。实验结束后,就有机灵的孩子提出疑问,乌鸦要喝到水用了往瓶子丢石子的方法。这是一个号方法吗?有没有更好地方法呢?作为老师应该及时表扬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并鼓励学生这种自主探究的精神,这样既丰富了孩子语文课程的学习,又提高了自然科学常识的探究意识。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3、拓宽渠道,多种形式渗透科学知识。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就决定了渗透自然科学知识的多样性,因此,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与科学知识的渗透有机融合呢?

一是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章或书籍。例如在教学完《云房子》这篇课文后就向学生推荐阅读《神奇的云》、《千变万化的云》等文章,以一篇带多篇,逐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二是丰富学生的科技书籍。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室、社会公共图书馆等资源向学生推荐阅读各类科学类书籍,还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家庭为学生购买一些科学书籍,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认知水平。三是开设主题讲座,普及科学常识。在完成语文课的教学任务后,可以利用一些时间,学生一起手机一些资料,开设专题讲座或者以板报的形式向全体学生展示科学知识。四是关注媒体实时动态,了解前沿科学现代社会的网络、媒体相当发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看实时科学新闻及相关报道,了解当下最前沿的科学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科学素养。

自然融合 篇5

《灿烂千阳》讲述的是私生女玛丽雅姆, 在十五岁生日时:母亲自杀, 有三个妻子的富商父亲, 为了面子将她嫁给大她二十多岁的喀布尔中年鞋匠拉希德, 生活在动荡年代的家庭暴力阴影下。为了延续后代, 拉希德又娶了在战火中失去父母和恋人的少女莱拉。从此两个女人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两名阿富汗女性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重压, 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 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 又让她们缔结情谊, 如母女般相濡以沫。最后拉希德的谎言戳破, 莱拉的恋人塔里克并没有死!就在拉希德毒打莱拉之时, 忍受了几十年家庭暴力的玛丽雅姆挥动铁锹打死了拉希德, 让莱拉带着两个孩子与塔里克一起逃到了巴基斯坦, 玛丽雅姆自己走上了断头台……

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弗朗索瓦·德·奥尼波在《女权主义或死亡》中提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类是生物圈的一部分, 人处于自然中, 离不开自然, 而女性与自然更有着天生的亲密性。

女性视自然为母亲, 愿意与其交流, 从而从大自然中获取慰藉和力量。《灿烂千阳》中女主人公玛丽雅姆与自然高度融合。她在赫拉特城外一座山上的小泥屋中长大。山间生长着白色和鲜黄色的野花, 路边杨树和胡桃树高大挺拔, 山坡绿草如菌, 牧羊人笛声清越。沐浴着自然的阳光、空气和山水成长的玛丽雅姆, 像朵花儿一样纯洁, 丰饶的山水养成了她宽厚仁爱、感恩知足的女性品质。只要父亲偶尔能到泥屋来, 带她去山溪钓鱼, 玛丽雅姆就会感到生活所给予的美好与慷慨。书中的另一女主人公莱拉膜拜自然, 在感情上融入自然, 缺乏母爱的她在巴米扬大佛之旅中感受着大自然的温暖。站在高高耸起的大佛之上, 映入眼底的是“绿色的冬麦和紫色的苜蓿”, “细小的绵羊和马匹”以及见证的阿富汗光辉与沉沦的丝绸之路, 抬头看到的是“一碧如洗、万里无云的天空”。莱拉从自然中体会到了祥和与宁静, 自然赋予了她强大的内心, 激起了她内心的温情与坚毅。

自然好像能够体会女性内心的情感。自然是女性最忠实的朋友, 在女性受伤时, 给予他们默默地同情与关怀。玛丽雅姆流产后, 得到的不是丈夫的安慰而是丈夫的辱骂和毒打。空中飘落的雪花给了她无限的同情。她记得母亲娜娜曾经告诉他:每一片飘落的雪花就像每一个悲痛的女人的一声叹息。雪花就像女人一样, 默默地忍受降落在我们身上的一切。但是玛丽雅姆知道灾难很快就会结束, 因为再厚的积雪也会被融化。被丈夫忽视和虐待的玛丽雅姆, 从自然中获得了同情, 收获了勇气, 燃起了希望。莱拉, 一个只有十四岁的小女孩, 先后失去了她的哥哥, 父母, 恋人还有朋友, 她不知道生活该如何继续下去。是巴米扬之旅的美好回忆赋予了她绝望中的希望。她依稀记得那“绿油油的冬麦”, “清澈的溪水”还有那“盘旋于头顶的老鹰”;她想念父亲在粗壮的合欢树下读书的场景;她更是思念爱人塔里克在小溪岸边的树下小憩的场景。这所有的美好回忆鼓励着莱拉要勇敢和坚强, 赋予她面对悲惨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女性孕育后代, 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孩子, 就像自然给世间万物提供养料一样。她们都是人类的“母亲”, 担负着延续后代的使命。在《灿烂千阳》中, 玛丽雅姆和莱拉对于拉希德来说就是替他延续后代, 生育儿子。作为私生子的玛丽雅姆在被迫嫁给拉希德之后, 是有过快的时光的。当她刚刚怀孕的时候, 所有的一切对她来说都是美好甜蜜的。想到这个婴儿, 她的婴儿, 他们的婴儿, 她快乐得无法形容。知道她对它的爱已经使她有生以来拥有过的任何东西相形失色, “我要当妈妈了。”她说。接着她自顾自地笑了起来, 一次又一次地说着这句话, 快乐地品味着这几个字。每当玛丽雅姆想到这个孩子, 她的心就会膨胀起来。它膨胀, 再膨胀, 直到她生命中所有的失落, 所有的悲哀, 所有的孤独, 所有的自责统统都消失无踪。而莱拉即使冒着生命的危险也会去孤儿院看望自己的孩子。怀孕和成为母亲是女人的天性。和大自然一样, 这是她们的一种本性。

而女性在父权制下的生活经历更像是四季的轮回, 正如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一天中的四个阶段:早晨、中午、傍晚和夜晚:水循环的四种形式:雨水、泉水、河水和海洋;人生的四个阶段:青年、中年、老年和死亡一样。《灿烂千阳》的主人公玛丽雅姆的情感经历和春夏秋冬四季相吻合。春夏秋冬分别代表着天真、甜蜜、苦难和绝望。

春天就像是玛丽雅姆和莱拉天真快乐的童年。虽然她是一个私生子, 不被父亲的家庭所接受。但她的童年是快乐的。虽然住的地方破旧不堪, 但是有美丽的大自然与其为伴。她周边都是绿油油的草地和星星点缀的野花, 有参天的白杨, 有茂密的草丛, 还可听到远处传来的放羊的鞭声。她珍惜每周三与父亲的每次见面, 她享受着每次与她爬山和钓鱼的快乐。生活虽然清贫, 但她拥有父亲的爱, 这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莱拉的童年是所有孩子所希望的童年。天生美丽, 被家里的每个人视为宝贝。

夏季象征着甜蜜, 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玛丽雅姆来到父亲的城市, 发现远远不同于母亲所告诉她的, 这里没有歧视, 没人在意她的私生女的身份。虽然后来嫁给了比自己大很多的拉希德, 但是, 结婚初期的时候他们是很快乐的, 他们共同经历了怀孕的喜悦, 玛丽雅姆甚至觉得这是人生中一个重大的开始。在这个季节, 她收获着甜蜜。莱拉和情人的甜蜜爱情让整个夏天充满了浪漫。

秋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但是寒冷的冬季即将来临, 所以这是一个象征着苦难的季节。想到秋季, 映入脑海的是落叶和夕阳。因为她的流产和不孕, 使得她遭受了丈夫的家庭暴力。在父权制的社会中, 女性没有权利, 所能做的只是忍受。她的生活就像是枯萎的落叶和迟暮的夕阳。莱拉的生活也变得一团糟。她的两个哥哥先后在战场上丧生, 本来想和父母躲避灾难, 不料, 一个炸弹让她的父母也离开了她, 而且还丧失了一个耳朵的听力。一个错误的消息使得她与爱人分离。她的生活变得无望。

冬季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节, 就像是漫漫长夜一样。在《灿烂千阳》中, 两个女主人公的命运在此交汇。玛丽雅姆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失去了丈夫的关爱, 加上莱拉的介入, 使她的生活变得一片黑暗和混乱。而莱拉随着女儿的降生, 她的美好生活也随之结束。她同样面对的是丈夫的辱骂和毒打。情人的再次出现, 使得她面临着生命的危险。这阶段的女主人公有的只是绝望和痛苦。

就像诗人雪莱曾经说过:“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小说的最后, 作者看到了希望。玛丽雅姆用生命給莱拉换来了生的希望, 莱拉、塔里克和他们的孩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在小说的尾声, 读者欣慰的看到随着塔利班的节节败退, 久违的甘森湿润了大地, 喀布尔河再次涨满了水, 雨水冲走了空气中的尘埃和地上的污泥。自然和女性都有了重生的希望。

女性和自然的命运相互交织, 在《灿烂千阳》中共同谱写了命运之歌。

参考文献

[1]卡勒德·胡赛尼.灿烂千阳[M].上海:世纪出版社, 2007.

自然融合 篇6

一、拓展训练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许多知名企业的成功经验都是把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挖掘员工的发展潜力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拓展训练正是以开发受训者潜能, 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为宗旨。拓展训练将生活工作中的同类事情提升为典型性、“游戏化”的活动, 让受训者在这种精心营造的活动中、在趣味盎然的“玩”当中, 在潜移默化当中灵魂深处受到冲击和洗礼, 将获得的体验迁移到工作生活当中, 行为得到改变。这种从灵魂深处爆发的“革命”, 带给人们行为上的改变是长远的、持久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企业人力资源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知识工作者已逐步成为员工的主体。知识工作的特点就是高度的合作性与协调性。知识工作者若没有合作与协调精神, 其工作就会变得有效率而没有效果。员工队伍中是否有积极进取的心态与合作精神, 可以说是企业致胜的基础条件。而这种精神的建立, 除了企业管理各个环节的努力外, 拓展训练在其中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企业通过在员工中开展拓展训练, 可以挖掘潜能、增强自信;克服惰性、磨练意志;取长补短、熔炼团队。

(一) 挖掘潜能, 增强自信

在企业生产发展中, 员工的潜能是否得到开发, 这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拓展训练中的许多活动项目都是鼓励员工跟自己“较劲”, 向自我挑战, 促使员工在大自然和集体中展现出一个“新我”, 并且认识到这个“新我”所具有的巨大潜能, 从而产生出前所未有的自信。通过拓展训练把每个员工蕴藏的巨大潜能挖掘出来, 将会对企业建设与发展产生巨大的效能。

(二) 克服惰性, 磨练意志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 必须要有一支有强烈进取心, 勤奋、意志力强的职工队伍。通过拓展训练, 人为地设置超越正常心理极限的活动项目, 使受训员工在活动中自我突破, 克服心理上的浮躁和恐惧, 主动迎接挑战, 达到培养员工意志品质以及应变能力的目的。

(三) 取长补短, 熔炼团队

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是现代企业对每一个成员提出的基本要求, 形成团结、文明、高效的团队, 才能保证现代企业的稳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拓展训练通过开展系列团队活动项目, 使每个受训员工全身心地投入,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更加融洽地与别人合作, 甘做人梯, 为别人创造一切便利的条件, 相互取长补短, 共同成就事业。通过拓展训练, 改善了员工间的人际关系, 熔炼了团队, 使员工领略到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即个人的力量只可束鸡, 集体的力量才可擒龙。

二、对进一步完善体验式培训课程的思考

(一) 项目策划及安排要与成人的培训特点结合起来

由于我们所面对的受训群体, 都是在学校经过系统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中丰富起来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 所以, 我们的培训方法要适合成年人的学习特点。因此, 在培训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温故知新。

受训者以前曾了解或学习过的内容是最容易被记忆和接受的。要做到温故知新, 就要求我们在项目安排上, 时间不宜过长, 一旦培训超时, 必须扼要重述旧内容, 以精而短的讲话替代杂而长的说教。每一次活动的结尾都很短, 应该概括整个活动, 强调要点和关键的信息内容。

2. 适合。

适合就是要求所有培训、信息、教育帮助、案例教学和其他资料, 必须迎合受训者的工作实际需要和工作特点。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我们给予受训者明确而强烈的认同感, 带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需求, 努力使培训的所有内容符合要求, 综合运用描写、举例、说明等参与者熟悉的介绍方法。

3. 重点。

就是提示这样一个道理, 学员们第一个学习的要点将是掌握最好的。据此我们应当把培训的重点环节和内容安排在学员第一印象和第一则信息中。为此, 就应当把培训的重点环节和内容安排在梗概和脉络作为提纲, 在培训开始时就亮出来, 然后在以后的活动中一点一点的引出其他相关的要点和内容。

4. 反应。

反应的内容和要求如下:无论是我们还是参与者, 都必须对对方的反馈信息有相对应的反应。我们需要注意:学员也非常盼望你的反应和评价;在任务结束后, 应以最快速度对其表现做出明确反应。

5. 多感官学习。

多感官学习是说, 如果学员能运用多感官去学习, 其效果会事半功倍。因此, 我们需要通过继续深入学习管理技能理论, 通过多媒体展示及我们的理论讲授, 会使培训的效果更全面、完整。

(二) 要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是能保证我们覆盖项目全部内容的一份逻辑清单, 一份合适的教程步骤流程图, 一份课程时间分配图。因此培训计划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A、培训项目名称;B、清晰的培训目标;C、培训持续的时间;D、明确的培训指导思想;E、培训方式;F、完整的培训项目规则;G、培训项目所必需的资源;H、必要的重要问题;I、培训项目时间的划分;J、学员的活动安排;K、理论提升。

在考虑主要学习内容时, 对其进行层次上的划分是非常重要的, 哪些内容是学员“必须学的”、“应该学的”和“可以说的”。“必须学的”是指那些为了能让学员通过活动达到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要掌握的内容;“应该学的”是指如果学员希望对重要信息清楚理解时所需要掌握的内容;“可以学的”是指对理解课程有所帮助但却不重要的内容。

(三) 建立与学员的有效沟通

在我们的项目中, 活动信息需要传递给学员。当我们确定出信息接受者 (学员) 时, 他们需要确定信息传递的媒介。接着, 信息以适当的形式发送出去, 然后被接受。接受方会针对信息内容的全部或部分, 附加上他们自己的意思。我们可以看到, 这是一个挺复杂的过程, 而正是这种复杂性容易产生错误。

有效沟通的制约因素有以下几点:

1. 词汇。我们在活动中应使用言简意骇、平实的语言。

2. 语言差异。我们要尽量放慢语速, 尽力吐字清晰, 并且不断测试大家对信息的理解情况。

3. 动作和语言不匹配。当非语言住处同语言信息不搭配时, 障碍就产生了, 这种差异导致学员理解上的混乱。

4. 无法实现的目标。

如果我们交给学员的任务难度过大, 实现不了所期望的目标, 学员们就会失去兴趣。在培训开始之前, 我们应当检查所有交给学员的任务的可实现性。

5. 了解学员的知识程度。

我们应当在项目开始前, 对学员群体的工作岗位和个体差异等进行某些调查。要确定你的培训安排是建筑于大家已经掌握的基础之上的。

6. 讲话方式。

我们讲话的方式会影响我们所要表达的含义, 进而影响大家对它的理解。如在讲话过程中, 由于语调不平缓, 从而造成学员对听觉感知程度的差距, 进而影响他们信息的收集。

7. 学员同我们的预想不同。

在活动中, 我们要注意观察学员的细微表现, 并去听听大家说什么, 才可以确定出信息是否得以清楚、安全地传递。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 我们必须经常从学员那里收集反馈, 以检查理解情况。

三、作为培训者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

(一) 学习兼容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兼容”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兼容”的最好回报和最直接体现。培训者关注并摄取新知识后, 需要对积蕴的知识进行准确而有效的整理、归纳、分类、概括、提炼、升华, 并内化为自己的培训能力, 进行再创造和再运用。创新不仅表现在对知识的理解创新和应用创新, 而且还表现在知识的载体应用方式和方法上的创新。没有足够的创新力就会落助理, 甚至被淘汰。

(二) 教法应用能力和气氛调动能力

在体验式培训中, 互动式教学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学员积极参与、师生专心投入、融为一体。培训者应善于调动学员的学习气氛, 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员参与培训过程的积极性。只有参与, 学员才会释放蕴藏在身上的创造力, 才能可能提高实际能力。富有挑战的任务、创意新颖的游戏及双向式的语言沟通、情感交流都有利于活跃气氛, 让学员感受到培训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在快乐中感受提高, 在快乐中品味收获。

(三) 临场组织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

自然、流畅、活跃、愉快应是临场组织工作永恒的目标。在企业培训中, 学员作为教学“中心”, 教学中对培训进程的影响力加大, 常常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 对培训者的课堂应变能力是一个考验。极好争辩者、“顽固不化”者、过分健谈者、沉默寡言者、爱发牢骚者、表达不清者各有人在, 他们在交流中经常会出现意料之外或不利于课堂发展的问题, 培训者必须快速、果断地拿出应对方案, 或婉拒、或转移、或搁置、或疏导、或鼓励, 应充分发挥“导演”的作用。

(四) 人际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沟通, 可以使企业和学员了解培训者想做些什么、正在做些什么和能做什么、长于做什么:通过沟通可以了解企业希望培训者做什么、怎样去做, 可以增加理解和信任, 可以理顺多种关系, 可以争取帮助和支持。

无论是交流沟通还是实施培训, 对培训者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都是很高的。培训者的语言应是准确明晰、逻辑严谨, 充分体现科学性;应是简洁练达、清澈透辟, 充分体现针对性;应是生动活泼、风趣幽默, 充分体现灵活性。

(五) 多媒体技术运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培训者如虎添翼, 培训手段变得丰富多彩, 合理、科学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但能大大增加培训信息量, 而且能使信息交流更为直观鲜活, 有效地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教学变成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 从而提高培训效果。

(六) 理论研究能力和经验总结能力

自然融合 篇7

一、赵无极绘画的特点

赵无极的作品色彩灿烂丰富, 画面变幻莫测, 时而似中国山水、时而又像空灵的宇宙空间, 其作品在色彩的表现、光线的运用、构图的形式上都表现得极为巧妙而自然, 在看似不经意的表达中却蕴含着画家超强的技巧和准确的掌控力。要研究赵无极就必须从其所受的传统文化教育谈起, 他与西方抽象主义画家不同的是, 其艺术背景是千年中国传统文化, 他将中国绘画中的“空”和“虚”运用到自己作品对空间的表现中, 结合西方的抽象表现手法, 形成了自己融合东西自然天成的艺术风格。

二、赵无极绘画对当代中国艺术的意义

赵无极艺术重要一点就是以东方艺术的写意表达了超脱于物象之外的抽象表现, 其观念也表现在他的教学中。1985年, 赵无极在浙江美术学院讲学一个月, 他以自己真诚实而又敏锐的眼光, 以及对绘画的独到见解, 深远的影响了之后中国油画的创作方向。首先, 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融入当代艺术的创作。赵无极的艺术创作注重对中国传统艺术中有生命力元素的挖掘, 中国传统艺术中很多优秀的精华, 如书法、绘画、雕刻、青铜器、陶瓷等等, 都可以作为创作素材的来源, 关键是怎样融入这些优秀的元素。赵无极认为融入并不是生硬的照搬某种形式于画面中, 而是在学习传统中创新。正如赵无极先生的学生中国著名画家尚扬所说:“中国绘画讲气韵、讲空灵、讲呼吸……画面上的空、虚之处, 正是绘画灵魂所在, 正是人们情思的神游之处, 赵先生卓有成就之处, 就是在于把这些中国绘画的精神带到油画中, 形成独特的西方抽象绘画”。当然在吸收精华的同时, 赵无极要求对一些传统中陈旧的东西进行抛弃, 如对一些只抄古迹却没有创新精神的方法、学院派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模式, 他都是持否定态度。其次, 对西方现代艺术中优秀的因素进行吸收, 特别是向西方大师学习融入抽象因素。如向塞尚学习表现的自由。塞尚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之父”, 他是西方艺术史的一个分水岭, 在他之前西方绘画追求的是对物象的再现, 画家始终受制于客观物象, 而从塞尚之后西方画家开始从主观感受出发, 用基本形体重新解构自然, 摆脱原来对自然形象的束缚, 实现艺术的自觉。塞尚的绘画不再模仿自然, 而是放在追求视觉感受, 真正的将主观与客观分离, 从而使西方绘画转入主体表现阶段, 这些都对赵无极以极大的启发。从赵无极早期作品中对画面结构和整体秩序的强调就能看到塞尚的影子, 他也曾说:“谁晓得我为听懂塞尚和马蒂斯的课程, 而后再饭依我认为是世界上为我留下最好的唐宋绘画遗产费了多大劲, 我每天呆在那为了颜色不失真而从北面进光的画室里, 工作了五十来个年头”;通过野兽派提高色彩表现力。马蒂斯是野兽派的代表性人物, 对二十世纪初在法国学习的赵无极有很大的震撼。赵无极认为马蒂斯的绘画经验对他的创作有很多的启发, 同马蒂斯一样赵无极的作品也有令人精神安慰的作用。赵无极将色彩表现服务于中国传统的精神表现, 他的绘画色彩运用达到一种和谐的效果, 他在北京香山饭店创作的壁画就表现出这样的效果, 观众在其作品前都能感到心灵的慰籍和精神的愉悦;从克利那里确立新的观察方法。瑞士人克利应该说是在西方现代艺术大师中, 作品最具东方气质的画家。克利的艺术观和东方的哲学思维有一定的相通性, 即强调人和自然间的和谐统一。赵无极曾说:“克利的世界与众不同, 充满诗意见人未见, 它是一座桥梁, 通向一个我寻找的世界, 但我把它当成找到另一条路的捷径。”可见克利对赵无极的影响, 特别是从赵无极早期作品中反映得比较明显, 如作品《船屋里的船》就主要用线条和色彩来完成, 画面灵动, 在线与色的交织中表现出一种空灵感。克利通过抽象出的形式符号来构建他的世界, 赵无极在其启发下, 应用中国传统的抽象符号——文字, 完成了一大批作品, 清晰地反映出中国人的审美精神和宇宙观。

结语

赵无极作为一位在世界现代艺术史上极具影响的华裔画家, 在西方、在法国他找到了自己与世界的契合点, 其抽象绘画无论在形式上或者风格上都完美的融合中西。赵无极在认真学习西方现代艺术的同时, 也对中国文化进行探讨, 在他的一生中不断完善和推进自己的风格, 以自己独特的角度巧妙的融合东西方两种深厚的文化气质。他将自己的艺术创作与虚静合一的心境相结合, 形成了“融合中西”“自然天成”的上乘之作。正是他以一个中国人的内在气质诠释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世界艺术上的当代意义。

摘要:赵无极作为享誉当今世界画坛的华人画家, 巧妙的把中国画的意境布局和西方绘画的抽象表现相结合, 形成了一种融合中西、亦东亦西, 具东方神韵的独特画风。本文通过追溯赵无极的成长经历, 阐释其将东西文化完美融合的艺术历程, 并着重分析其引领的这种思潮, 对当今中西文化交融互动中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深刻意义。

自然融合 篇8

因此, 试图结合人类视觉感知特性和等周理论[3], 提出一种有效的数码迷彩纹理提取方法, 利用人眼对亮度差的敏感度对图像的灰度级进行分割与合并[4], 从而提高数码迷彩纹理的提取质量。与现有的几种经典阈值分割方法的比较实验表明, 该方法提取的数码迷彩纹理具有良好的混色效果和较为完整的图像细节, 更易于与目标背景相融合。分割质量评定指标的定量评价也证实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5]。

1 人类视觉模型

人类的眼睛有两大类视觉细胞分别是视杆体 ( rods) 和视锥体 ( cones) 。视杆体 ( rods) 细胞的的光灵敏度很强, 可以提供暗视; 而视锥体 ( cones) 细胞在亮光下灵敏度很强, 可以提供明视。实验表明, 人眼对亮度的感觉与进入眼睛的光的强度成对数关系。由于人眼的视觉亮度感知阈值并不完全取决于物体本身的亮度, 物体周围的背景亮度影响了人眼对物体本身亮度的感知[6]。文献[6]表明: 人眼对亮度差的敏感程度与背景亮度呈非线性变化。假设周围背景亮度值为I, 背景中的目标亮度值为I +ΔI, 根据人眼视觉感知特性, 设定某个阈值T, 只有当 ΔI > T时, 人眼才能够感知到目标亮度与周围背景亮度的差异, 才能把目标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由于周围背景的亮度会影响该阈值T的值, 于是定义ΔI /I为阈值亮度比函数, 如图3 所示。当周围背景亮度小于某个值时, 阈值亮度比函数近似为常函数;当周围背景亮度大于某个值时, 阈值亮度比函数曲线近似为一条垂直线, 即由于周围背景亮度的影响导致很难将目标分离出来; 而当周围背景亮度处于低亮度和高亮度之间是, 阈值亮度比函数 ΔI/I的值近似于常数, 即满足韦伯定律。

根据文献[7]提出的方法, ΔI为

式 ( 1) 中 α , β 和C为参数, α 为韦伯常数, α ∈[0. 01, 0. 3], a ∈[45, 81], β ∈[180, 210], 本文取 α = 0. 06, a = 55, p = 210; 确定 α 、a和p的值之后, 根据函数的连续性求C和 β 的值。

2 等周理论

2. 1 等周率

给定一副有N个像素的自然纹理灰度图像, 将每个像素点作为图的一个节点, 然后根据某种规则连接相邻的节点, 生成节点的连接边, 这样就可以将自然纹理图像映射为一个具有一定拓扑结构的带权无向图G = ( V, E) 。其中, 为连接边的集合, V = { vi, i - 1, …, N} 表示带权无向图G中节点的集合。赋予图G中每条连接边一个边权值, 连接边eij ( 连接相邻节点vi和vj) 的权值可定义为wij。图中节点vi的度数记为

图G的等周率hG[8]定义如下:

式 ( 2) 中, S为图G中任意的有限结点集, Volv表示集合G的体积, SV; Vols≤ VolV/2 , ︱∂S︱为集合S的边界所包含的面积。对于一个由有限个节点构成的图而言, 下确界 ( inf) 等价于最小值 ( min) 。给定图G的节点子集S, 定义表示S的补集。

公式 ( 2) 中体积Vols的定义[9]如下:

此定义倾向于分割出具有相似灰度的区域。

结合等式 ( 2) ~ 式 ( 4) , 可将等周率hG重写为:

在公式 ( 5) 中, 分子cut ( S, ) 表示图的两个划分部分 ( S和) 之间边的权值之和, 它反映了集合S中的节点与中节点的相似程度。其意义在于寻找图G的划分 ( S和) ,能够使得S和S-之间的相似性最小的划分为最优划分, 这也符合图像分割的目的。

2. 2 等周率计算的推导

任意给定一幅具有256 个灰度级的图像, 每个灰度级对应等周率的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 令V = { ( x, y) : x = 0, …nh- 1; y = 0, …, nw- 1} 表示像素点的集合, 其中, nh和nw分别为图像的高度和宽度。假定0≤f ( x, y) ≤255 为图像在像素点 ( x, y) 处的灰度级。V满足如下条件

2) 定义边权值函数。赋予图G中每条连接边一个边权值, 连接边euv ( 连接相邻节点u和v) 的权值wuv反映了两个节点是否属于同一个分割区域的可能性。边权值函数wuv可定义为

式 ( 8) 中, γ 用于控制两节点间的边权对灰度差异的敏感程度, f ( u) 和f ( v) 表示两节点u和v的灰度级。

3) 对任意一个灰度级t ( 0≤t≤255) , 够得到图像对应的图G = ( V, E) 的一个二划分V = { S, } , 其中S和分别为

则公式 ( 2) 的分子可转换为

式 ( 10) 中,

为Vi中所有节点与Vj中所有节点间边权的总和。则有

因此, 公式 ( 2) 的等周率推导为

4) 根据边权值函数, 构建基于灰度级的权值矩M。M为256 × 256 的对称矩阵, Mij= Mji= cut ( Vi, Vj) 。根据构建的权值矩阵M, 计算出每个灰度级t ( 0 ≤ t ≤ 255 ) 对应的cut ( S, S-) 、assoc ( S, S) 和assoc ( , ) ,由此, 可快速地计算出t对应的等周率。

3 基于视觉感知和等周理论的纹理提取方法

3. 1 基于视觉感知的权重函数改进

3. 1. 1 权重函数分析

给定一幅具有N个像素的图像, 将图像中像素点看作图的节点, 然后根据某种规则产生节点间的连接边, 这样就可将此图像映射为一个具有一定拓扑结构的带权无向图G = ( V, E) 。其中, V = { Vi, i =1, 2, …, N} 表示图中节点的集合, E = { euv} ∈V × V为边的集合。

设图像中相邻两个像素的灰度值分别为f ( u) 和f ( v) , euv表示结点u与结点v之间的边, 那么它们的相似度即边权值可以定义如公式 ( 8) 所示。wuv用于表示两节点间灰度的差异。但用于提取数码迷彩纹理方法中, 该权重函数存在一些不足, 在实际情况中, 人眼对亮度的敏感程度并不完全由物体本身的亮度决定, 物体的背景亮度和复杂度影响人眼对物体亮度的感觉, 因此需要根据人眼视觉感知特性构建权重函数。

3. 1. 2 权重函数改进

根据视觉感知亮度特性, ΔI如公式 ( 1) 所示, 对边权值计算的改进如下式

式 ( 17) 中 ΔI为每一个灰度级I ( I = 1, 2, …, 255) 的刚可分辨亮度差。图中边的权值wuv反映对应端节点的相似性, 边权越大, 两个端节点越相似, 属于同一分割区域的可能性也越大。此定义倾向于分割出视觉可感知的具有相似灰度的区域。本文中取 γ= 165。

3. 2 基于等周理论的多级阈值分割

基于等周理论的二级阈值分割方法只能将图像分成目标和背景两个部分, 而在数码迷彩的实际应用中, 待分割的自然纹理包含多个具有不同灰度级的目标, 且需要将不同的灰度级的区域分割开来。因此, 需要将基于等周图割的二级阈值方法扩展到多级阈值分割中, 通过有效的迭代策略依次选择多个阈值将图像分割成几个部分。

3. 2. 1 多级阈值的选择

基于等周理论的多级阈值分割算法流程如图2所示。假设D为最终的阈值分割个数, 根据D个分割阈值将原纹理图像的灰度级分成D + 1 个子区间, 同时将灰度区间[0, 255]分成D + 1 个子区间。基于等周理论的多级阈值分割算法如图2 所示:

具体的流程如下:

( 1) 计算每个灰度级t ( 0≤t≤255) 所对应的等周率;

( 2) 选择当前计算出的最小等周率, 将其对应的灰度级t作为候选阈值;

( 3) 根据计算出的候选阈值t将候选阈值区间扩展为[t - k × hw, t + k × hw], 重设区间内所有灰度级的等周率值为无穷大。其中k为整数, hw为最佳的直方图最佳区间宽度[9]

在公式 ( 18) 中, σ 为图像的标注偏差, N为图像的像素总数。

3. 2. 2 阈值个数的自动确定

为了能够自动确定纹理图像的阈值个数, 采用节点聚类数准则Q[10]来确定阈值个数。对于一副具有N个节点的图G = ( V, E) , 假定W为图邻接矩阵, 节点聚类准则Q如下

式 ( 19) 中, PK是图G的一个K划分, A ( Vc, Vc) 为第c类所有节点的边权值之和, A ( Vc, V) 为与第c类中节点有关连的所有的边的权值之和。在图中任意挑选一条边, A ( Vc, Vc) /A ( V, V) 为该边的两个段节点至少有一个在第c类的经验概率pc。Q可以理解为一种表示pc . c与pc2之间偏离程度的测度。

给定一副图G, A ( V, V) 是一个常数, 准则Q可简化为:

针对上述K划分PK, 定义一个的赋值矩阵X =[x1, …, xK], 维数为N × K。当vi∈ Vc时, xic= 1 , 否则xic= 0 , 1 ≤ c ≤ K 。由于图中的节点只能属于某一个类, 因此有XlK= lN, 其中, lK= lN分别为由K和N个l构成的列向量。这样, 根据矩阵X将Q重新改写为

式 ( 21) 中, volG代表A ( V, V) , d ∈ Rn ×1是节点度向量。

采用简化后的准则函数Q来确定图像的阈值个数, 假定候选阈值的个数为C, 确定阈值个数的流程图如图3 所示:

4 实验结果及分析

为了验证融合视觉感知和等周理论的多级阈值分割方法在数码迷彩纹理提取效果中的有效性, 在一系列图像上进行了实验, 并与几种经典的阈值分割方法, 包括Otsu[11], STA[12]做对比实验, 如图4 ~图6 所示。本文方法采用的图拓扑结构为4 连接, 所有实验均在2. 5 GHz英特尔酷睿双核CPU、4 G内存的notebook PC机上执行, 程序采用Matlab7. 0编写。所有测试图像的分辨率大小均为512 × 512。

为了量化各种方法分割质量的差异, 本文采用了两种分割质量评价准则: 平均结构相似性MSSIM ( mean structural similarity) [13]以及均匀性U ( uni-formity) [14,15], 如表1 所示。

图4 ~ 图6 分别给出了3 种多级阈值方法分割3 幅不同自然纹理图像的结果, 由于数码迷彩纹理多由4 色构成, 因此选择分类数为4, 实验数据如表1 所示。从纹理分割效果可以看出, 本文的方法分割效果最好, 也最能满足数码迷彩对纹理分割的要求, 分割后图像质量的评价数据也证实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如表1 所示, 本文方法所得的MSSIM值最高, 说明本文的分割结果与原纹理图像最相似, 分割质量更佳。此外, 该方法所得的U值较高, 略低于Otsu, 说明每个分割类的均匀性比较好。值得注意的是, 表1 中OTSU对应的U值最高, 其原因在于均匀性 ( u) 准则与OTSU的准则函数相似[16,17]。在用于比较的3 种方法中, STA的分割法获得的迷彩纹理通常最糟糕, 迷彩纹理细节损失较大; OTSU的分割法得到的迷彩纹理细节最为丰富, 但是过于破碎的纹理图案不利于最终数码迷彩的生成; 本文分割方法获得的迷彩纹理细节较为丰富, 斑块大小适中, 同时具有较清晰的斑块边界, 最适合生成数码迷彩的马赛克图案。

5 结束语

自然融合 篇9

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深圳市嘉信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面积:21万平方米

完工日期:2013.5.10

摄影师:张绍武

文稿:唐永晖、程晓之

西溪印象城,毗邻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深圳市嘉信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承担了该项目的室内外总体设计和施工,2013年5月10日,印象城盛大开业。

西溪湿地公园,是目前国内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规模恢弘的时尚建筑——杭州西溪印象城就绵延横卧其侧。杭州西溪印象城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不仅是目前深国投最大的商业项目,也是全国首家生态型购物中心和杭州市面积最大的商业地产项目,填补了杭州旅游与大型商业配套的空白。

深圳市嘉信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曾连续七年位列全国装饰企业百强,拥有建筑装饰工程和建筑幕墙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建筑装饰和建筑幕墙专项工程设计甲级资质,设计和施工过大批高端项目。

内外设计:自然无缝融合

1000万平方米的西溪湿地,自然环境优美,群山曲水,芦荡悠悠,河塘柳荫,鸟语花香。深圳嘉信的设计团队首先确定了印象城室内外设计的第一理念:与自然融合。巧妙借助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并将其融入到室内外景观设计中,以人对自然环境的需求为出发点.创造出亲近、自然、舒适、宜人的休闲、娱乐、购物环境。独特的顶层全景观设计、直面湿地的全景通透玻璃设计,以春、夏、秋、冬四季概念为主题的超大挑空中庭设计,连柜台绿化的布局安排、家具和装饰小品的选择上都悦动着从自然界得到的灵感,一切都只为贴近自然,融入湿地,创造了“出门西溪,入门印象”的独特风格西溪印象城因此荣获了“2009-2010中国购物中心年度设计创新奖”。

规范施工:确保争创精品

西溪印象城是深国投商置成立10周年的代表作,施工要求严格。建设精品工程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施工队伍.为此.深圳嘉信装饰委派经验丰富的注册一级建造师王沛臣担任项目经理,从其他各个项目部中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一支优秀的项目团队。2012年2月,项目部进驻现场,正式拉开了施工序幕。

根据西溪印象城的工程特点,项目部确定了该工程设计施工安排的总体思路:安全至上,质量第一;精心准备,科学管理;优化配置,分段施工。为确保工程的高品质,项目部首先在原材料的选用上严格把关.按照国际和国家相应的标准进行采购:在生产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对产品每个施工环节全程跟踪,整个施工流程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在施工过程控制方面,要求特种工持证上岗.重点工序必须安排熟练的技术工人,特别是施工前放线定位的工作,坚持专业熟练的人员进行操作并严格核对图纸。

工程幕墙施工难点多,为避免交叉作业,保证项目施工均衡进行,项目成立了幕墙班组、不锈钢班组、脚手架搭设班组、采光顶钢结构班组共5个专业班组,并且根据班组各方面条件合理分配工作面,以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在工程质量上,项目部安排安全、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对影响幕墙工程质量中的前一工序应进行交接、交叉工序的检查,以减少质量缺陷的发生。同时,加强测量监控,开工前核查工程定位放线,施工过程中核查工程的轴线和标高,工程完工验收时检查各部位的轴线位移、标高并测量其几何尺寸。对复杂的技术问题,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大家充分沟通讨论,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失误。

攻坚克难:细节彰显功力

西溪印象城高21米.长500米,外装饰面积3万多平方米,幕墙种类繁多,主要有陶板幕墙、铝格栅装饰幕墙、吊挂玻璃幕墙、全玻璃幕墙、明框幕墙。外装饰面还有陶立方装饰线条、大型钢结构采光雨棚、大型钢结构装饰花架、铝板吊顶、不锈钢玻璃栏杆、防水百叶等复杂多样的结构,造型新颖奇特,外墙曲线延伸,凹凸比较明显,且不规则弧形多。特别是西北立面3至11轴二至三层弧形吊挂玻璃、东立面的钢架格栅、北立面主入口倒坠玻璃幕墙,直面、斜面、曲面交错,更增加了施工的难度,给人的感觉不是在做装饰,而是在雕琢一件工艺品。

陶土板作为一种新材料,烧制而成,四边翘曲,并且平面度较差。对施工的要求较高,造成外装陶土板安装难度大。试装过程中,项目部尝试了多种方法,效果都不好。最后,请来陶土板厂家人员现场咨询,并到其它同类工程现场考察,才解决了施工难题。

吊挂玻璃安装也是一个难题。项目部经过预案分析,最终选择汽吊与手动葫芦相互配合安装方案,圆满完成任务。主入口倒坠玻璃幕墙,立柱倾斜10°,钢芯铝套,竖明横隐,放线难度较大,且一层大型雨棚玻璃尺寸全部是异形,没有现成的标准和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项目部动员全体员工想方设法,按照施工图分格及特性.编制了专项方案,积极创新,最终啃下了这个“硬骨头”。

在内部装饰上,西溪项目面积大,工艺复杂,交叉作业多,项目部精心组织了8个专业班组参与施工。装饰以春、夏、秋、冬四个中庭为主题,天花造型及人造石拼花地面都是技术要求高、工艺水平精的活。尤其是中庭檐口GRG板、栏杆扶手、电梯不锈钢蚀刻板采用大量新工艺、新材料。

中庭GRG板造型复杂,而且都是圆弧形,施工员王军与厂家技术员全程跟踪,对每块板分格尺寸以及预埋件的定位.都经过详细测量并实地放样,手把手带着工人安装。

中庭栏杆扶手的制作和安装,项目部施工人员与技术员反复探讨施工方案,最终把设计效果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到一面墙、一个立柱,小到一块砖、一个节点,2.8万多平方米的装饰面积,项目部全体人员都精雕细琢,体现了嘉信人扎实的基本功和高超技艺。

上下同心:嘉信人自强不息

西溪印象城是嘉信装饰承接的深国投最大的商业广场项目,是双方战略合作升级版项目。施工期间,公司董事长周福新六赴实地,亲自听取项目经理的工作汇报,并对施工总体目标提出要求,鼓舞员工士气。工程副总经理姜涛、质安总监艾启林等领导也多次来到工地进行指导,工程部经理更是经常到这个项目“蹲点”,协调解决施工中面临的困难,帮助项目部与业主高层沟通.对项目部的管理出谋划策。

2010年8月,项目部尚未进场,项目筹备负责人潘自生提前来到杭州,到处奔走找厂家、四处询价,在最短时间内将外装需要的预埋板下单、制作、到货,以最快的速度配合了土建总包单位完成了幕墙构件的预埋工作。

2012年春节前夕,寒风凛冽,工地滴水成冰,为赶工期,项目部不得不在雨10°,施工要求特别高,各个附加工程都要跟得上,为了实现施工措施,项目部组织架子工搭设脚手架.电工将电箱接到位,安全员坚守岗位,寸步不离,大家手脚冻得通红,有的还生了冻疮,但工作热情依然高涨,毫无怨言。在他们的坚持下,硬是赶在开年前完成了这项任务,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付出终归有回报。在深圳嘉信领导层的大力支持和项目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建设,印象城终于以高品质的建筑形象矗立在风景如画的西溪湿地旁。竣工验收阶段和开业当天,甲方、监理及总包领导和同行对印象城的规划布局、设计理念、施工质量、工艺亮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赏,质监站的领导如此评价:“室内装饰工程收口细致、合理、美观”。

上一篇: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下一篇: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