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艺术(通用12篇)
融合艺术 篇1
1、体育与艺术的概念
1.1、体育的概念
体育的概念是人们对体育本质属性及概念范围的认识, 在《体育概念》中对体育的界定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 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 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体育概论》中对体育的界定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1.2、艺术的概念
在《辞海》中对“艺术”的解释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艺术可以定义为人类以创造美为主要目的的技术及其产品。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 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感情的需求, 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 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 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 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
2、体育与艺术的关系
2.1、体育与艺术的联系
虽然体育是艺术创作的“生活源泉和取材领域”, 但是体育也要借助艺术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在大文化观的包容之下, 二者的交融不仅丰富了自身的内容, 还增添了自身的魅力。无论体育还是艺术, 都可供人鉴赏, 都可以大众参与, 都有相对稳定的喜好群体。体育与艺术的渗透交融, 汇集了各自的力量, 扩大了感受对象, 给人们精神上带来了享受。现代体育活动已经越来越多的融合艺术, 并不断涌现新运动项目, 且表现出越来越强的艺术性。
2.2、体育与艺术的区别
体育以身体运动为手段, 增强体质为目标;艺术则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或再现社会生活, 充分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体育主要表现的是运动技能, 而艺术则主要反映人的感情生活。体育产生的情绪激动, 迸发的感情比较激烈和外露, 并且具有群体性和即刻性特点。而由艺术产生的情感宣泄则要比体育来得含蓄。增强体育活动的“艺术性”, 在运动会上安排艺术表演, 甚至使某些运动项目“艺术化”, 这些都不能从整体上改变体育的本质属性, 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与艺术携手共进, 是为了互相汲取营养, 互相促进, 以利各自更快更好地发展。因此, 无论艺术怎样渗入体育, 无论体育如何“艺术化”, 体育还是体育。
3、体育与艺术的融合
3.1、体育艺术的概念
体育艺术是指以体育为题材表现美的, 以及与体育紧密相关的艺术门类的总称。如古老的体育雕塑艺术就是表现运动中的人体美, 而像体育建筑虽然不直接反映体育美, 但与体育是不可分离的。
3.2、艺术体育的概念及其分类
艺术体育是指以音乐、舞蹈、服装等艺术表现方式为烘托, 把不同艺术化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内容进行改造、移植、放大和组建来实现本运动项目的基本内容, 以运动技能和艺术表现为主要内容的具有较强观赏性和审美价值的身体文化娱乐活动。
艺术体育的分类主要是依据人的社会实践方式, 依照人的社会艺术体育实践方式或艺术体育创造方式的不同, 同时也要根据艺术体育现象的特殊性, 基本上可以把艺术体育分为艺术与体育相关的、艺术与体育相近的、艺术与体育相通的三大类。故艺术体育的分类见表所示。
4、结束语
体育运动与艺术文化相互影响的历史发展趋势, 导致了一个范围相对广大的体育与艺术混合领域, 这个领域在不断扩张自身, 以至于体育与艺术的广泛融合, 成为现代体育生活和审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体育艺术展现出的体育美、运动美、精神美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艺术体育以其独特的锻炼方式、愉悦体验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倍受大众青睐。体育与艺术的融合, 不仅会促进体育运动的繁荣与发展, 而且能够丰富艺术文化的内涵, 适应了现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心理需求, 成为了现代社会文化生活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本文从体育与艺术的概念出发, 通过对体育与艺术的关系的深入性剖析, 从而进一步对体育艺术及艺术体育进行理论性的研究与划分, 为体育与艺术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体育,艺术,融合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
[2]胡小明.体育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04) .
[3]雷国樑.体育审美方略[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2, (08) .
融合艺术 篇2
人文精神以广阔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艺术素养,帮助人们提高审美感受。艺术设计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塑造应该是设计教育的主题之一。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设计师要有目的地强化设计文化的创造主体意识,主动地将文化根植于艺术设计中。在当代各种设计作品里我们可看出其历史、人文思想、传统文化等在作品背后的文化特点。例如当代中国香港设计大师靳埭强,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非常注重延续中华人文精神的文脉,他将中国传统文化巧妙的运用于现代设计中,将中国传统水墨与现代几何纹形互组形成独特的韵律,创造出了极具中国精神和现代感的优秀作品,并成功的推向国际。
一、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发展迅速。各类院校纷纷开办设计专业,同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一方面,设计艺术与社会密切相关,能创造生产、生活之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自然需要大量的设计人才。另一方面,我国设计艺术起步晚,且长期处于一种模仿和拿来主义状态,人才积淀非常薄弱。
同时,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也是跳跃式的、超常规的。对于高等教育自身改革来说,必须调整和把握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式和途径,努力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那么关键就是在注重对学生个性张扬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同时,努力提高其艺术修养。艺术修养包括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深厚的文化素养、丰富的生活积累、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等。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为了培养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造性的设计人才,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更应充分重视和加强对学生中国人文精神,尤其是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努力建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
二、艺术设计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艺术设计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体现,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
1、人文精神的概念
人文精神是人类对自己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体现人的价值蕴涵和追求理想的最高境界。艺术设计教育本身固然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但是知识与能力、为学与做人、情感与理性的割裂,都是现代设计教育模式的薄弱方面。人文精神不是先天生成的,只有通过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才能使人进入人文精神的殿堂。
简要言之,人文精神是众多文化要素的复合体。例如认知方式、语言文字、审美情趣、价值观等等,都是构成一个民族人文精神系统的重要因素。
2、人文精神与艺术设计的关系
人文精神能够引领我们提升设计理念,提高设计作品的文化艺术质量。好的设计需要人文精神的注入使其作品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而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注重人文精神则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人文涵养及作品创造力。
3、设计艺术教育中忽视人文精神的现象
当前部分大学生人文基础素养的缺失和对计算机技术的过分依赖,导致思维缺乏创新,思想上缺乏深度。从近几年的学生作品看来,对计算机的依赖超出想象,不善于挖掘设计作品的内涵,机械的从素材库里东拼西揍的完成设计作业,或按照书本生搬硬套,自己的思想创意越来越少。这种现况个人认为根本原因是缺乏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加强。
4、解决艺术设计教育中人文精神欠缺的对策
转变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观念。要从思想观念上彻底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现象,在按照市场需求设置培人才培养的同时,明确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进而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教师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主要实施者。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宣传引导、政策激励等手段,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使其具备较高的文化品味、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丰富的精神世界,并在言传身教中完成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创新教学方法,培养人文精神。例如课堂教学人性化,每一位学生都有潜在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教育过程的重点。要营造好的学习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教学方法上多用采用启发、对话、讨论的方式去鼓励学生,不仅仅是“授之于鱼”,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具备研究探索的学习精神。
要把人文学科纳入培养目标,要有计划地开设人文社科类的必修课、选修课,从学生接受并喜爱的角度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建议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及攻读第二学位,并在专业课等课程里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有关内容,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人文精神。学校要积极挖掘本校的文化资源,美化环境、更新文体教学设施、加强人文景观建设,并发挥校报、广播、宣传栏、等作用,在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味和人文素质。
我们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有技术的素养,还要有人文的涵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哲学、书画篆刻、民间艺术、汉字、园林、陶瓷、以及音乐、诗词、、武术、围棋、茶道……这些都是现代设计的宝贵文化资源。因此我们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要积极倡导设计的人文精神,注重设计对文化的再创造。用自己的设计语言去表达人文思想,在创造中体现设计的人文精神。
艺术设计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塑造应该是设计教育的主题之一,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要更积极稳固的发展必需要人文精神作为基础支撑力。
【参考文献】
[1]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3]陈汉民.艺术设计教育展望.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葛剑雄,朱永刚.人文精神
[5]李太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人民出版社
[6]纪明泽.学校人文精神的弘扬.山东教育出版社
电脑与艺术有机融合 篇3
价格待定 / haier.com
光为孩子买一台电脑,很有可能沦为昂贵的游戏机。而海尔Q7,则试图把钢琴学习和电脑结合在一起,让孩子可以获得一站式的学习服务。
简约设计和实用配置
海尔钢琴一体机Q7采用了简约的黑白色设计,具备支持10点触控的21.5英寸的屏幕、第三代智能酷睿处理器和足够让它流畅运行的配置,但是这些都不是最吸引眼球的,海尔专门为Q7搭配了61键的MIDI数码钢琴键盘,让钢琴键盘犹如普通电脑键盘一样,成为了一体机的输入武器。它运行Windows 8操作系统,完美支持触控操作。
寓教于乐的教育软件
海尔为钢琴一体机Q7联合了国际顶级音乐学院的互动式教学资源,研发出名为“U-Piano”的钢琴学习软件,可以让用户在一个既轻松有趣又专业全面的交互环境中学习钢琴。U-School软件带有读书、游戏、学习、互动四大模块,采用的是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习钢琴不再是枯燥的事情。
出色的屏幕和触控操作
Q7采用的是21.5英寸的第二代润眼屏幕,具备了超低反射和防炫光的黑晶涂层,可以在长时间观看屏幕的情况下降低视疲劳。1920×1080的高分辨率也让它的显示更加精细、清晰。这款屏幕支持10点触控,对手指的操作迅速准确,即使是在上面进行激烈的游戏也能准确响应。
功能配置
U-School学习软件
除了在Q7上进行钢琴学习之外,它还配备了U-School学习软件,该软件和中小学教材同步,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进行教育。
融合艺术 篇4
一、民间美术的概述
民间美术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纯朴艺术, 是劳动人民自我创造, 自我欣赏、自我使用的实用美术, 它丰富了民间风俗活动, 并且在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 是劳动人民生活的一种艺术。民间美术反映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实际生活需求, 并且成为了劳动人民表达思想情绪, 美化生活的主要手段。
二、现代艺术设计
现代艺术设计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涉及到很多方面, 现代艺术设计与艺术创作是不一样的,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对作品审美理想的实体化, 它可以不去追求物质与功利性, 是艺术和个人审美的表现。而艺术设计则不一样, 艺术设计体现的是艺术性与实用性两者之间共同的, 并且实用性重要于艺术性。现代艺术设计产生于工业生产的背景下, 所以现代艺术设计更加侧重于经济性与科技性, 主要以追求产品的商业价值和利润为目地的, 现代艺术设计可以说是社会历史积淀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艺术设计与文化两者之间相互影响, 使艺术设计对人类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并构成文化的一部分。
三、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的融合
1. 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根源
民间美术的实质是原始美术的延续与发展, 在这长期的发展中民间美术始终保持着质朴性, 无论社会怎样变迁发展, 民间美术的实用性依然是第一特性, 民间美术的发展与劳动人民的生活作息息息相关、相互追随, 放人们的审美观付诸于民间美术的设计时, 民间美术便和现代艺术设计相融合了。作为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美术来说, 它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头, 所以说人民创造的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泉, 从艺术形式上民间美术即是流又是源, 所以现代艺术设计要想长远发展只有不断的以民间美术为给养, 发展具有民族化的现代艺术设计。
2. 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的共通文化
民间美术的产生与发展中始终贯彻着以人文信仰、人生理想等为主的人文观念, 始终表现出人们对自然、生命和生活的热爱, 对美好生活愿望的祈祷, 均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反映在民间美术里。而在现实的生活中, 随着科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艺术设计在为人们创造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 正逐渐背离人文精神的道路, 因此, 现如今的艺术设计应注重艺术和技术的结合, 民间美术的人文价值正是现代艺术设计所缺少的, 所以现代艺术设计应将民族传统性与现代性、精神和物质融合在一起, 发展具有民族与时代性的现代艺术设计。
3. 民间美术拓展了现代艺术设计
民间美术在很多方面对现代艺术设计有所启发,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使现代艺术设计更具创造力, 民间美术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属于劳动人民自己的美术, 并且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源泉, 比现代艺术设计更具创造力, 例如:民间艺术剪纸, 民间剪纸艺人所剪出的动物, 他们往往都没有真正的见过动物本身, 但他们却能凭借自己的想象力, 结合精巧的裁剪手法精妙的构图方式裁剪出栩栩如生的动物剪纸来, 因此, 民间美术能够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 巧妙的运用艺术言语表达出作者的创造力, 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学习, 能够培养发现力, 能够以不同于常人的眼光来看待同一件事物, 锻炼人们的领导组织能力。民间美术的这种创造力有助于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拓展思维, 使艺术设计能够更深入、广泛、合理。
4. 现代艺术设计借鉴民间美术
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离不开民间美术, 所以, 现代艺术设计在借鉴民间美术的时候应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理念, 不能只是一味的照搬照抄。中国民间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的使用应选择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的因素, 吸取其中的精华和文化底蕴, 以比来为现代艺术设计所应用。现代艺术设计在借鉴民间美术时不能只注重民间美术的外形与色彩, 应该着重借鉴学习民间美术所透露的中华民族文化。现代艺术设计在创作中也不应只着重于物体的外形特征, 应结合物体所属的时间、年代、地点等外部环境来确定其物体的形态, 将创作对象放在整体的气氛中进行全面深入的考虑, 从而把握整体设计的整体美感。
总结
现如今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 现代艺术设计正在逐渐背离人文主义的道路, 更多的去追求物质经济, 而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源头的民间美术,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 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民间美术中蕴含者巨大价值的中华文化底蕴, 所以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离不开民间美术, 两者之间应相互融合。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是对民间美术的否定, 而民间美术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也不会随着现代艺术设计的出现发展而消失, 而是两者之间在差异的基础之上相互融合, 产生出具有各民族民间美术和艺术风格的现代艺术设计风格, 从而使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立芳.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内涵的融合[J].装饰, 2002 (10) .
[2]马小爱.民间美术的构成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 2016 (8) .
[3]秦厚威.传统民间美术与当代设计艺术的融合[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 (1) .
人文素养与艺术类英语教学的融合 篇5
为了提高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英语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将艺术知识导入到英语教学中;要提升教师自身的情感素养,营造良好看课堂氛围;要加强艺术类英语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 艺术;人文素养;大学英语;融合
高等教育艺术学院是我国艺术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负有培养我国艺术类人才的重要责任,关系到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也是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础。
对于艺术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只依赖于有限的人文教育课程,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贯穿于每一门课程中。
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学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应在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渗透,使学生不仅具有广博的英语知识,也利于学生高尚的人格、高雅的志趣、和谐健康的心态的培养。
这也是当代大学英语教师应当担负的主要责任。
一 艺术类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学科多样化,大学生的数量在急剧上升,参加艺术类考试的学生队伍也在持续壮大。
目前我们的艺术考试和艺术教育,过分追求专业技巧从而造就出了很多发展不全面的“ 短腿”人才。
艺术类专业学生从小一直把主要精力和绝大部分时间放在专业的学习上,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而英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坚持、不断记忆、不断积累的过程,如果不能持之以恒、时间上没有合理分配、没有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有可能被落下,最终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主观上,艺术类学生们也有强烈的学好英语的愿望,但是具体到行动上却表现为学习效果不佳。
由于在高考以前的教学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英语教学的中心主要是以提高成绩为主,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忽视艺术类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致使他们在英语方面的词汇量较少、英语的听、说、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较弱,不认真研习英语语法,掌握不够准确,模糊不清,应用不灵活。
而且艺术类学生用在英语上的学习时间更是少而又少,使他们的英语学习水平远不及大学英语要求的水平。
进入大学后,由于大部分艺术类学生以前的英语基础较差,更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完全为了应付考试,自我培养意识淡薄,对英语产生了厌烦的情绪,甚至一些学生不能保证按时上英语课。
没有端正的英语学习态度,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英语的决心和信心,可以说,从心理上就忽视了英语学习。
艺术类学生的这种学习态度使得艺术类学生的个性明显,专业悟性相对较强,但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比较自由、散漫,不愿受制度约束,因此大多数都不喜爱文化课的学习,更谈不上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同时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过于机械化,模式化。
教师往往注重自我讲授,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感到英语枯燥乏味。
英语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教育教学不够多样化、层次化。
没有关注艺术类学生的特点,针对他们基础差,没有学习兴趣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在艺术类院校的英语课堂中,缺乏英语教学的师生互动环节,学生与老师的课堂交流不够,学生存在的疑问不能及时的解决,学到的知识也是一知半解。
二 艺术类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与专业精神是相统一的。
高等学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应大大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艺术类的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更要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这将有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实际上,人文精神与艺术是息息相通的。
现今,英语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一种通用语言和工具。
要用好这门语言,就要对英语文化、文学以及风俗习惯有基本的了解,还要理解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差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他国优秀的思想和文化为我所用。
这就使我国艺术类教育必须以培育出国际化的艺术类人才为目标,掌握艺术类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
他们对古今中外优秀艺术文化成果知识有相当的理解和体会,能够更好地进行各国优秀艺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促进我国文化和经济的多层次全面发展。
因此,艺术类英语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要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成为富有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艺术类人才。
使大学英语教育真正成为艺术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健全人格形成的过程。
英语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获得英语语言的知识和技能,感悟英语语言和深厚的异域文化内涵,并在这种陌生的语言中寻觅到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进而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英语和文化的兴趣,同时这也更有益于英语教师的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师深入地进行艺术教育。
通过这些学习不仅使学生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增长见识,潜移默化地陶冶性情,拓宽视野,开拓思维,启迪心智,较好地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 艺术类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渗透的对策
1 转变教学观念, 将艺术知识导入到英语教学中
英语是一门语言的科学与艺术,理性而又感性。
将语言与文化艺术相联系,成为英语教学的辅助知识。
英语教学本身就是语言艺术和人文艺术教育过程。
出色的英语教师力图使教学过程艺术化,努力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使教学过程富有生机和魅力。
即给学生带来语言艺术美的享受,也使得英语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英语教师应分析艺术教学模式,抓住艺术生的心理特点与专长,研究英语教学与艺术专业学习之间的规律性和关联性。
通过艺术知识导入到英语教学即培养了学生文化意识,使文化的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2 提升自身情感素养,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艺术类英语除英语语言本身具有的特点,更有艺术科学潜在的人文特色。
因此,艺术类英语教师要针对教育教学对象适时转变教学观念,加强理论学习,从而在实践中得以合理应用。
注重提高自己的有关艺术专业的知识和修养,其他跨文化领域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知识,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和教学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平等的课堂气氛。
培养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这样教师才能把艺术类英语教学变成一种英语语言和艺术知识学习相融合的过程,使课堂英语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最有效地结合起来,多角度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跨文化知识和素质的艺术类人才。
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运用灵活新颖的教学策略,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艺术类学生虽然具有文化课分数低和英语基础薄弱的特点,但他们具有思维活跃,敢于创新的性格特点,使他们在学习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
教师在对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间心理距离,信任、关心和尊重学生。
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教师应采取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并采用不同的形式积极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实现学习上的创新,以达到促进英语教学的目的。
3 加强艺术类英语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过程实施的主要引导者,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认为艺术类学生英语基础较差,采用教材简单,忽视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贯穿于英语教学的人文素质的塑造,就会使艺术类英语教学处于比较低等的水平上,所以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师队伍,形成教学梯队,加强这支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优秀的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尤其艺术类英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及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根本。
出色的艺术类英语教师是通过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摸索积累而成的,教师要具备实事求是的教学理念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当面对个性突出,崇尚自我的艺术专业学生,要学会迎接挑战和自我减压,用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待教学和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找到最适合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模式。
从而提高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质量,也更利于艺术类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
培养跨文化高素质的艺术类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艺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和英语教学的现状,因材施教,努力提高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兴趣,造就具有良好文化艺术素养和优秀品格的艺术人才,这是当前艺术类英语教师的重要任务。
因此,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师应从自身出发,提升自身素质,有效的改善教学质量,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创新型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龙春芳. 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渗透教育尝试[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4):127-128.
[2]蒋雪非. 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4).
[3]蒲云玲.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素养迷失问题探讨[J]. 现代企业教育,(7).
[4]朱海英.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6):57-61
[5]贾红安. 浅谈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思路[J]. 学术论坛,2011(6): 217.
[6]代兰平,黄萍,等. 高校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养成[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4):176-177.
[7]王婷. 论人文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大学英语, 2011,8(1).
[8]孙有中.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如何将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与职业教育相融合【2】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现状,从艺术类高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教育计划、教育思想的改革来改革英语教学,从内部结构的改造来完善英语教学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从多学科之间的资源互补以及职业实践的角度全面搭配来改革英语教学。
关键词:艺术高校;英语教学;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结项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RS--1105
1 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1.1 英语教学目标不明确
袁芳,郑沪娥,赵振东在其撰写的文章中强调了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认为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在探讨课程体系改革之前必须明确培养目标的定位。
培养目标应根据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而确立,而课程设置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周建社,李艳翎通过走访了多所艺术类高校师生、领导,搜集、整理了相关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招生简章及其他相关文件,对比了职业教育之间培养目标的差异,认为目前我国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的培养规格没有完全符合社会对于艺术生职业需求,因此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的定位应建立在以市场需求为依据。
很多高校对有关英语教学的专项研究更少,缺乏系统性的改革目标,并没有形成成熟、全面的科学研究体系。
1.2 职业教育能力不足
王斌通过列举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学改革的措施,认为知识的获取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艺术类高校教学比较欠缺的。
他建议应该重视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比如,加强艺术类学生职业技能的深度和广度;重视职业教育对文献检索知识的掌握,学会检索工具;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等。
1.3 英语教学与职业教育脱节,就业困难
王琦,许艳丽撰写的《艺术类高校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艺术类高校就业困难的原因,文章认为要解决当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应该首先提高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完善施专业教学就业机制以及加强职业指导。
朱春香、徐向农、岳锋利指出当前艺术类院校就业存在期望值过高,就业流向不合理,用人单位与学生供求比例失衡,就业市场不健全等问题。
2.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与职业教育相融合分析
2.1 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队伍管理是整个队伍提高的直接行为,管理教师最主要是思想培养,帮助教师树立社会主义新思想,正确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教师在教书育人上的职业道德修养,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职业道德是指在工作岗位坚守的素养,如爱岗敬业,爱岗敬业主要是指爱事业、担责任和敬业精神。
在这方面,艺术类高校外语协会和职业及恩呢该培训中心应考核教师,每年组织教师培训,如进行相关的《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法》等培训,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严禁打骂体罚学员,与学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2 扩大英语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施行主体范围
艺术素养培养的`内容是艺术素养培养的灵魂和核心。
以知识体系与学科分类的方法可以将素养培养内容分为艺术素养培养、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国情教育等内容。
这些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艺术素养培养的内容体系,对于实现高校艺术素养培养的目标和任务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笔者认为,对于当前学生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应该发挥高校的各种“人力资源”,扩大英语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施行主体范围。
除了英语教育理论课的老师以外,英语教师队伍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第二种是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师,虽然说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师不一定有英语教育理论课的教师那样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当网络与英语教育课联系起来的时候,计算机老师的作用就摆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因为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他们在向学生传授专门知识的同时,如果能够将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联系起来的话,那么就会有利于克服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一直处于低水平运作状态。
2.3 加强教师语言表达和与学员的沟通能力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课堂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示范教学还要语言教学,在教学中语言教学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较强。
英语教学过程中技术练习与语言讲解是同步的,一个好的教师在教学中能简单、清晰的对动作技术进行讲解分析,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也易学易懂。
一堂课组织的好不好不仅有关组织能力更多的是教师的语言组织,这堂课学员的氛围高,学员上课积极性强都与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有直接关联,加强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必不可少。
教师在上课时面对的主要是学员,教师与学员的沟通必不可少,了解每一个学员的心态是教师教学必须掌握。
教师与学员沟通的好,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有利于教师的亲和度,有利于每个学员的发展。
教师与学员的沟通,增加了学员与教师的情感交流,促进了感情关心,有利于加强英语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使学员感受服务快乐学习。
2.4 建立“外职业、内专业”的管理体系
艺术类高校教育改革是各个方面的事情,不仅是改革某一方面的而是整个内部的改革。
英语教育作为艺术类职业教育的延伸,管理不完善,预期的教育成果很难实现。
既然是新事物管理上不能靠老式的管理手段进行管理,它不适合现在艺术类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在借鉴旧式的管理手段与方法上进行创新,把英语教育和专业教育赋予自己特色的教育路线上来。
跟随时代运用现代科学切实到英语教育中来,把英语教育这一复杂的组织进行科学化,运用现在制度对艺术类学生进行法制化教育,使教育培训管理科学化和法制化。
学习其他高校教学管理经验,总结出适合融合英语教学与专业教育的性方法,建立对外可以专业独立,对内能够贫血兼优的教学目标。
对教育工作者实行严格招聘制度、分工明确制度、考勤迟退制度和优先奖励制度等。
2.5 增强情感机制
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手段多样,在当今高校教育最主要的是情感教育,怎样才能教育出更多优秀的学生,不单单是靠奖学金制度就能留住,很大程度上人的情感比金钱基础更重要,心理学家对人的研究,成功人士不但智商高,更懂的发展情商。
情感是人进行行为的基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情感往往影响人的选择方式,这就要请在教学中要重视情感管理。
教师在英语与专业教育中应以工作管理与情感管理相互结合,在情感管理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交流充分显现,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互信、彼此尊重和关心生活等,学生认可教师的教学和工作态度,教师的情感也会反应给学生,并最终为高校的教育事业服务。
3 结语
综上所述,专家、学者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为全国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因此,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完善英语教育模式、提高职业教学质量是当前我国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发展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郭晶晶.基于人才市场视域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与企业. 2013(20)
[2] 凌红.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学困境与改革[J].科技与企业. 2013(20)
[3] 姚春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创新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19)
艺术与技术的融合 篇6
关键词:艺术;技术;设计
艺术的存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形态,设计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展示着不同的文化进程,又由于各个民族文化本质的丰富和差异,表现为风格独具的特色和精神。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媒体艺术已悄然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艺术的全面发展。因而,研究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技术对艺术的影响,是艺术发展道路上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 艺术与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设计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与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传统理论意义上讲,设计一直为它的美学学科和建筑理论所包容。设计这一概念的本身就是从美术和建筑实践中引申出来的理论总结。这得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对石块的打制和磨制,是让人类最早按照自己的意志、要求去改造这个客观世界。如果说艺术起源于人类从直立人到文明人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那么,设计同样如此,原始人从树上走到地面,使用现成石块、竹木等进行劳动,按照其生存需要改变自然物的形状、性能,进行打制或磨制石器,或制造弹弓、木棒、尖棍等,这就是人类早期意义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创造性劳动既包含了实用价值的设计,又孕育了审美价值的艺术。
1.1 设计与艺术的同源性
设计和艺术是一样的,也可能成为设计者的自我表达。艺术与设计的基础是相同的。两者都具有线条、空间、形状、结构、色彩与纹理等共同的元素,这些元素又通过统一与多样、平衡、节奏、强调、比例与尺度等相同的原则联结起来。艺术中掺杂着设计,不少设计作品也可能成为艺术品。
设计不只是设计师的个人行为,也是设计师的社会行为,是为社会服务的。设计师必须注重视社会伦理道德,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设计还需要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保护和约束。因此,设计师必须对部分法律、法规,尤其是设计密切相关的专利法、合同法、商标法、广告法、规划法、环境保护法和标准化规定等有相应的了解并切实执行。既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又要避免侵害他人与社会的利益,使他们的设计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
1.2 媒体艺术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必然性
从古代到近代,艺术与技术经历了漫长的时代才得到统一,融合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早期,艺术与技术曾呈现出分离的趋势,艺术与技术两者似乎是不存在联系的,但两者具备着同样的特点,那就是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艺术与技术的统一,需要艺术设计的本质来决定。所以在艺术设计的发展中,艺术与技术是不可缺少的两大因素。为了达到形式美的统一与和谐的效果,技术必须为艺术服务。反之,在创造艺术作品时,又必须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艺术离不开技术,技术也与艺术紧密结合。但是,无论是一件艺术作品还是一门艺术,都需要满足艺术美学的要求。艺术的最高宗旨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所以,无论是艺术设计,还是绘画作品,艺术与技术是无法分开并且融为一体的整体。在设计当中,只有将艺术与技术相互统一起来,才能促进艺术设计的发展,才能够将艺术设计推向更高的层次。光靠艺术,没有技术,艺术品就无法获得完美,变得没有实质;但是光靠技术,没有艺术家的构思与创造,再先进的技术也造就不出作品的“灵魂”,艺术作品就没有了生命力。数字技术与媒体艺术的结合,是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也为媒体艺术的表现提供了更多更广泛的形式,所以两者的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2 媒体艺术与数字技术的两面性研究
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我们也可以通过它的两面来加以研究。在实际的艺术教学中,艺术教学理念逐渐朝着艺术或者是技术方面单一倾斜,没有实现真正的结合。在西方艺术设计史上,正是因为艺术与技术两者之间出现了分离,才导致技术产品缺乏人情味,从而出现了“装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艺术思潮。在设计艺术教育上,都要追求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但是考虑到社会背景和时代的差异性,虽然提倡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倾向于艺术直面教学或偏向于技术层面。在1969年,美国管理学家、诺贝尔管理学奖的获得者赫伯特·西蒙首次提出“设计科学”(设计艺术学)的概念,设计艺术学从此形成了独立的新兴交叉学科体系。从其体系的组成来说,也将设计艺术学的交叉性体现了出来。
3 艺术与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艺术与数字技术不是一种简单的拼凑,它们的结合已经成为现代化设计文化发展的潮流。在数字技术发展的今日,艺术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数字技术的发展是以艺术设计作为基础的,而数字技术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艺术设计问题的解决。艺术创造美,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而技术是创造的基础。艺术需要情感、想象力的投入。现代化的数字技术不仅能够实现人们的设计,还能够提供更多的设计,让设计的主体不断丰富,拥有更多的设计表达方式,以提升设计效率。新的数字技术也开辟了更多艺术设计领域,为艺术家找到了更多的题材、更多的内涵与思路,延伸出了新的美学形态,将现在的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交流方式加以转变,对我们思考问题、观察问题的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艺术与技术只有在两者结合的状态下,才能创造出完美的作品。艺术为技术制造的物品赋予了意义和美感,而技术为艺术所创造的概念或意象提供创造的基础。艺术与技术是相互并重,相互促进的。
4 结语
在数字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追求艺术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又要追求艺术作品的创新力和生命力。艺术与技术始终是融合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问题,比如,缺乏对艺术设计感兴趣的技术人才和对技术精通的具有一定艺术审美力的设计人才,我们要认真解决媒体艺术设计在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能够不断加深对数字技术的认识,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才能不断促进媒体艺术设计产业的发展,使数字技术下的媒体艺术设计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郑飞.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之我见[J].艺术科技,2013(2).
[2]张会军.数字技术、观念、制作的思考[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论文集[C]. 2003.
融合艺术 篇7
一、与其他艺术的融合使得二人转得以生存
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 文化艺术的各门类都受到了无情的冲击, 舞台艺术首先就受到了波及, 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京剧、评剧等一些地方戏, 一直以戏剧的人物或叫第一人称的“我”的喜、怒、悲、伤的命运变化来叙述一个起、承、转、合的戏剧故事。导演让你演张三这个角色, 根本不允许演着演着变成了李四。然而, 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却不受这种拘束。早在二十年前, 黑龙江省著名二人转艺术家刘劲松与他的父亲刘国忠在舞台上演二人转《双锁山》, 故事正进行到剧中人物高君宝被刘金定“拿”下马来, 刘金定大胆提出让高君宝娶她为妻, 按常规的剧情发展, 被刀压脖子问亲事的高相公就该应允下这桩亲事。然而, 想要产生更佳的剧场效果, 演员再忙中偷闲一下, 演高君宝的刘先生故意刁难起演刘金定的女儿来, 提出让她唱三支现代歌曲才能许下这桩婚事, 于是女演员 (刘劲松) 就唱起了十分流行的现代歌曲, 几次博得了热烈掌声。这样一来演员也用不着一唱到底挨一次冤枉累了,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当年黑龙江省选拔晋京展演的二人转优秀剧目《姜须搬兵》, 是舞台效果十分突出的剧目。作者和二人转演员把郭颂的《小串门》糅进了二人转中, 姜须为哄婶子出马杀敌竟然唱起当时最为流行的《小串门》来。古人唱现代歌曲本身就产生了一定的间离效果, 加之古人用十分幽默的说口和引人发笑的表演, 使这个传统剧目老树发出新芽, 又为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不然的话会使观众产生烦倦的情绪, 对熟知的剧中人的命运漠不关心。只有在剧中搬出现代歌曲, 甚至现代人来, 才会引起观众的兴趣来。
二、与其他艺术的融合使二人转得以兴旺
二人转这种既演人物又能叙述的艺术形式灵动变化, 不但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心理, 又能跟上时代的飞速发展步伐。
特别是现代的民间小剧场中的二人转更是广泛地与其他艺术相互融合, 表现了演员的多才多艺。如今到小剧场看二人转, 有的只报了个二人转名字, 演员上台时只是简单叙述一下二人转的故事内容, 余下的时间只是唱流行歌曲、跳现代舞。什么京剧、评剧、黄梅戏等地方戏选段统统搬来搬去, 甚至把电影的卓别林、大侠佐罗都一股脑地搬了进来, 逗得台下的观众捧腹大笑, 精彩处还引来一张张热心观众的赏钱。
更使我们始料不及的是, 有的二人转演员连给节目穿鞋戴帽都不搞了, 一男一女走上台来只是说口、唱流行歌曲, 包括民族的、通俗的, 乃至美声唱法也拿上台来。 反正演员有什么绝活都用说口连连进行表演, 舞台效果好, 逗得你笑得肚子疼算是表演者达到了目的。我们问剧场老板, 这些二人转叫什么名字, 他的回答叫搞笑。 就是这种搞笑, 我们的民间艺人们已经从东三省搞进山海关, 搞到了京城, 甚至搞到了全国各地。这说明搞笑二人转的存在和发展, 是当前的社会潮流, 是符合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需要的。这也许就是这个艺术门类的发展规律, 这往往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三、与其他艺术的融合使得二人转得以发展
二人转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几乎没有受到外来文化包括港澳文化的冲击, 不像京剧和一些地方戏一样处在举步维艰、难以生存的状况。关键就是因为它有综艺性和灵动性。其发展不但没有受到阻碍, 反而更加兴旺, 顺应了时代。追根究底, 其红火的原因无非是由于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中国水彩画的艺术融合 篇8
一从绘画语言的表现风格上看
传统的欧美国家的绘画画风偏向写实, 比较注重感性的和直接体验, 尤其是水彩画中的颜色的造型和空间层次感, 展现了西方主流画风偏向视觉感官体验的绘画语言技巧。而中国的国画主要讲究的主题是气韵。这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有关, 如天人合一、道生万物、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阴阳五行哲学观念, 这些传统的文化导致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偏重于虚无, 更多的讲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表达深邃的意境, 并不强调形象的具体, 重“神”而不重“形”。而中国的水彩画在西方较为写实的基础上融入写意的意境, 更具有东方艺术的轻灵。
二从绘画主要题材作品上看
1. 风景水彩画作品
水彩画在西方的起源、发展过程中, 与风景题材的相关作品也是数不胜数。风景画成熟于17世纪的欧洲, 之后这一题材的画法中也慢慢吸收、融合了英国的不同流派的风景画艺术精华, 如丢勒、阿尔特多费尔、康斯太布尔以及巴比松画派技法和印象派。而现在的水彩风景题材作品更是将写实技法发挥到极致, 融合了油画的厚重, 同时突出水彩画的流动、透明的特性。笔墨和灵性是中国绘画的精华, 中国水彩画从水墨画作品中汲取营养, 将国画的写意、形色、情趣融于风景题材的水彩画创作中。中国水墨画中常见的是小桥流水人家式的风景写意, 很大地影响了水彩风景画的创作, 因此民国以来中国水彩画的多数作品显示出明显的中国传统的灵动和气韵, 这也是目前水彩风景题材作品中的融合方向。
2. 静物水彩画作品
静物水彩画一般是以自然的物品或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物品作为绘画题材。静物绘画从一开始的静止物品到逐渐地被画家赋予一定的内涵, 静物画作品经历了从静到动的过程, 真正做到静物情感化、人性化。这一领域涌现出众多绘画大师如梵高、夏尔丹等。中国老一辈的水彩画静物类的画法较为朴素, 受苏派绘画影响较大, 至今, 静物绘画仍然作为艺术学习的基本训练课程, 说明国内艺术界尤其是艺术教育界普遍认为静物题材的艺术仍然很重要。静物水彩画很早就突破了摆拍的造型绘画阶段, 进入艺术创作阶段。中国的静物题材的水彩画更多的是强调“优美”, 小品居多, 也有一些画家超越单纯的审美而通过静物表达艺术思考。中国的静物水彩画在艺术手段逐渐追随欧美的主流静物水彩画的脚步, 不仅吸收主流的成熟的技法, 而且更多地注重作品的内涵和深刻的主题, 从而融合各种技法使静物水彩画更符合现代审美情趣, 这也是未来一个阶段中国静物水彩画艺术的一个趋势。
3. 人物水彩画作品
人物画主要是通过艺术手法展现人物的姿态、性格等特征。由于材料的制约, 尤其是水彩透明的特质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目前, 国内国际绘画界均在思考和探索水彩画在人物题材上的艺术表现手法如何拓展, 如何通过水彩的优势特性来表现人物的复杂多变, 真正地拓宽这一题材的表现形式。尽管如此, 仍然有一批水彩画艺术家在人物表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如安德鲁·怀斯的人物画中所运用的干笔水彩画法, 细腻的笔触表现冷峻与悲凉的情调, 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水彩画家。中国著名水彩画家关维兴就在绘画中借鉴中国画的用笔表现毛发衣物部分, 使画面更加轻松传神, 具有一定的东方趣味。人物水彩的艺术表现手法仍需根据不同的表达需求, 继续吸收融合更多优秀的表现手法, 进一步提升水彩人物画的整体水平。
三结束语
水彩画作为外来画种, 在中国的发展时间仅有百余年, 相较于传承千年的本土传统绘画, 基础是薄弱的;相较长于表现重大题材的油画、壁画、版画, 又似乎有意无意地被主流艺术淡化。所幸的是随着中国现代化教育的普及, 水彩画的群众基础得到壮大, 也培养出了一批艺术水平极高的水彩画家。但是, 水彩画仍有极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挖掘, 需要融合多样的现代艺术形式, 愿水彩画紧紧跟随时代艺术的发展。
摘要:中国水彩画在学习了世界水彩的优秀画法、技法的同时, 也参与了水彩画的改进和应用。本文从风景、静物和人物等不同题材上探讨了水彩画的绘画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发展和融合方向, 阐述了中国水彩画的发展趋势, 提出了需要更多的吸收其他画种的技法、观念来拓展水彩画的视觉表现形式的建议, 以期提升水彩画的审美品格。
关键词:水彩画,艺术,融合
参考文献
[1]刘倩兮.谈谈水彩画的中国气质[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 , 2011 (6)
[2]丁长河.试析油画与水彩的结合[J].襄樊学院学报, 2006 (4)
融合艺术 篇9
网络动漫是动漫艺术与网络传媒融合的产物。网络的普及, 带来了网络传播的爆发;网络传播催生了动漫艺术的新形式;而网络动漫, 则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科学技术与漫画艺术的完美融合, 并借助新的传播方式, 使艺术得到升华。在全世界范围内, 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自1969年期至今只有不到50年的时间, 但是其发展速度却无比迅猛, 特别是近20年来, 互联网技术已经主导世界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 它的应用深深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动漫作为大众文化传播形式之一,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成熟阶段, 其传播渠道与创作形式也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了新的变化。
网络世界巨大的空间为创造者提供了无限可能, 许多漫画创作者及爱好者通过互联网找到创作灵感, 动漫作品网络化已成为一种趋势。2010年7月31日是全球互联网最热门的网路连载漫画《疯女科学家》诞生十周年, 它是世界上由女性创作的最早的网络漫画作品之一。或许, 十年之前的网络动漫还略显青涩和稚嫩, 但如今, 网络动漫已俨然成为全世界最受大众欢迎的娱乐形式之一。网络动漫在中国的兴起是以老蒋2000年2月创作的《强盗的天堂》为标志的, 风靡全国为广大网民所熟知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为网络动漫做了一次成功的广告宣传, 特别是片中的歌词“翠花, 上酸菜”, 更是成为2001年中国十大流行语之一。
我国最早使用Internet是从1986年开始, 当时是为了与国外的一些科研单位进行沟通交流、数据查询的。1994年, 我国接入Internet, 正式被国际承认为拥有Internet的国家, 我国网络事业开始蓬勃发展。1996年, 网络进入商业应用阶段, 1998年商业网络迅猛发展。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在初期主要由基于web1.0技术构建起来的门户网站组成, 利用互联网的共享功能, 早期的网络用户可以通过电话线上网访问固定的网址, 在静态的网页上进行信息的浏览、下载、搜索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如今, web2.0技术已发展臻熟, 实现了从核心内容到外部营运的革命, 成为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网络革命所带来的面向未来、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在互联网领域的典型体现, 是由专业人员织网到所有用户参与织网的创新民主化进程的生动注释。
在我国网络动漫发展的最初, 来源主要是门户网站的新闻漫画。门户网站是我国早期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这种形式的网络动漫, 其局限性体现在读者与创作者之间是单向交流, 作品形式缺乏吸引读者的新鲜元素, 读者也只能被动的接受这些作品而不能有所创造发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日益丰富, 互联网络开始注重市场细分, 漫画相关网站和专业网站爆发式出现。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 火神网、中国新闻漫画网、南方动漫网、千龙动漫娱乐网等一批如今有影响力的漫画门户网站开始建立。火神网是在清华大学支持下于1999年成立的, 是我国最早的视觉艺术网络社区, 它开创性的将网络漫画创作、作品展示、作者交流、漫画交易等诸多功能集于一身, 成为国内最大的专业漫画艺术交流学习网站。涂鸦王国建立于2003年3月, 是以涂鸦为主的交流性质的自由网站。网站的理念在于超越传统的绘画思想, 接近绘画最初的自由与表达。涂鸦王国作为中国最大的涂鸦网站, 是中国插画界有名的人才汇集中心, 让喜欢涂鸦和插画的人, 在这里找到了展现自己的平台, 吸引了不少畅销杂志编辑的目光。
除了门户网站之外, BBS等论坛也逐渐受到人们关注。网络用户可以在所熟悉的各种论坛上自由发表观点、共享资源, 与其他用户沟通交流。在这种更加自由和宽泛的空间中, 网络用户可以凭借自己的喜好无限制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性。BBS是人们熟悉的各种网上论坛的英文缩写, 早期的BBS具有公示板的用途,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网络用户与其他用户沟通交流的地方。2002年被大众熟知的慕容引刀的“刀刀狗”, 便是国内最早通过论坛流行的网络漫画之一。
2002年, 个人主页——“博客”这一新兴网络技术开始进入中国。它的出现让每一个网络用户无需花费大量资金便可以拥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网站。个人网站向用户提供稳定的平台来展示自己, 用户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博客这种新颖的方式吸引了大量的网络用户, 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为网络动漫的发展提供了潜在市场。右手的《漫画兔的自杀》系列、黑背的《黑背日记》系列、盒子创造社的《张小盒》系列成为这一时期我国网络动漫点击量最大的作品。
门户网站的发展、BBS的走红、个人主页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大, 让网络原创动漫越来越受到网友们的欢迎。网络成为了各类新动漫作品最佳的展示场所, 在扩大动漫作品发行渠道的同时, 有利于中国动漫形式的多样性、多元化发展。2004年之后, 我国网络动漫发展势头逐渐强劲, 特别是在网络文学领域取得重大成果的盛大文学进军动漫领域之后, 我国网络动漫发展便呈现出势如破竹之态。在盛大文学的带领之下, 越来越多的大型商业集团开始向网络动漫领域进军。2008年, 著名网络企业“完美时空”创办了原创网络漫画平台“纵横动漫”;2009年, 盛大网络收购国内知名动漫论坛“有妖气”, 开始商业化运作, 成为原创漫画网络平台。专业网络运营机构的进入在加剧市场竞争的同时, 也提升了国内动漫网路媒体平台的整体实力。
网络动漫之所以在我国有如此强劲的发展, 一方面得益于我国大众娱乐文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则是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迅速普及和应用。在经济飞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 革命性的技术必将催生革命性的文化现象。网络动漫的发展使艺术创作与技术发展紧密结合, 两者之间的联姻, 实现了网络动漫的走红。从专业的门户网站到BBS论坛, 再到个人主页, 进而到专业的动漫网站与动漫频道的建立, 网络动漫发展的每一步, 无不彰显着我国经济发展、技术革新的成果。正是在这样一种彼此完美融合的境况下, 网络动漫成为动漫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我国文化产业和动漫产业发展中, 扮演着重要角色。
音乐与姊妹艺术间的融合 篇10
一、诗乐合璧, 相得益彰——音乐与诗歌
在远古时期, 音乐与诗歌是并存的, 在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后, 一方面两者的结合形式不断丰富, 另一方面两种艺术的思维与创作方法又相互影响。在历史发展长河中, 它们在互相促进、互相渗透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繁荣, 不但没有削弱各自的独立魅力, 相反扩大了音乐与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丰富了它们的内涵, 其特质变得更鲜明、更具立体感。
诗歌属于语言艺术, 音乐则属于声音艺术, 诗歌具有音乐美, 同样音乐也具有语言性。诗歌中语音的和谐、不同声调的起伏、不同语调的抑扬, 既变化多端又协调一致, 使人听之悦耳、读之琅琅上口;语汇的双声、叠韵、叠音等语音形式给人以声音美感、节奏动感, 体现了语言艺术具有音乐美的显著特征。波兰的英雄史诗在肖邦的叙事曲中被丰富的音乐语言所叙说;贝多芬的交响曲运用音响语言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 讲述了自己对人类社会的感悟以及对人类幸福痛苦和生死存亡的体验;舒曼以精确、巧妙的笔触勾勒各种形形色色的各种形象, 这些都体现了音乐的语言性。
诗歌对音乐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新的音乐体裁的诞生, 诗歌与音乐相结合产生的艺术歌曲是最典型的代表。诗歌是艺术歌曲的创作文本, 诗歌的情感和表达是艺术歌曲的核心。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 诗歌向音乐提供一个可以谱写的思想, 提供某种感情基调和联系线索, 以此来激发音乐家的想象力。贝多芬曾这样评价歌德的作品:“歌德的诗有驾驭他的伟大力量。这不仅仅因为它的内容, 而且是因为它的节奏。我被这些仿佛将自我升华为更高精神存在的作品, 仿佛已包含了和声秘密的语言所激动, 进入了创作的情绪中。”[2]可以说, 没有诗, 没有了表达内容的具体体现者, 艺术歌曲就不复存在。
音乐对诗歌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内容和体裁两个方面。唐代是音乐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 这种繁荣成为了诗歌的内容, 不少文人都写下了关于他们对不同声音的描摹。白居易用“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描绘了琵琶的音色特点, 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冲击, 用诗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琵琶的魅力。我国是诗之国, 乐之邦, 音乐是诗歌的灵魂, 无乐不成诗, 受音乐的影响, 诗歌的体裁形式不断得到丰富。最早的诗歌集《诗经》篇篇可入乐歌唱, 《楚辞》的产生与楚国的地方音乐和民间祭祀歌曲有直接联系, “相和歌”“鼓吹乐”和“元杂曲”三大类之所以各具特色也是音乐风格不同所致, 举世闻名的宋词更离不开音乐, 它是音乐文化孕育的产物。
二、戏乐相融, 蓬荜生辉——音乐与戏剧
戏剧是融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要素的综合艺术形式, 这里主要探讨音乐对它积极的支持作用。戏剧中间的音乐虽不复杂, 但总在恰到好处的时候出现,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莎士比亚的戏剧, 音乐因素在人物性格的刻画方面、各种场面的描绘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音乐因素能够有机地渗入进去, 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戏剧情节的紧张度。另外, 莎士比亚剧作中的音乐尾声, 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如《无事生非》《仲夏夜之梦》等喜剧以活泼的吉格舞曲告终, 《哈姆雷特》《李尔王》等则以葬礼进行曲结束, 《麦克白》则在号声鸣响中落幕。
戏剧对音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音乐内容和音乐体裁两个方面。柏辽兹曾感叹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为音乐而写的”, 无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对爱情和世俗仇恨的描写还是《哈姆雷特》中对名、利、欲和人的尊严的探究, 都高举“人”的旗帜, 受到了普通民众的喜爱, 成为音乐家的宠儿。门德尔松的序曲《仲夏夜之梦》、柏辽兹的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柴可夫斯基的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杰作都是受戏剧的影响而使音乐获得了二次生命。此外, 音乐与戏剧的完美结合, 产生了歌剧这种新的艺术形式, 无论是莫扎特根据法国作家博马舍同名喜剧改编创作的《费加罗的婚礼》, 还是威尔第根据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同名悲剧改编创作的《奥赛罗》, 我们不难看出, 众多的歌剧作品取材于相应的戏剧作品, 戏剧成为歌剧创作的不竭之源, 音乐家将丰富的音乐想象力与戏剧情节的完美结合, 为戏剧插上了驰骋的音乐翅膀。
三、音响色彩, 交融互动——音乐与美术
音乐与美术在本质上还存在着巨大的、显著的差异, 表面看来, 前者所提供的是听觉享受, 后者所提供的是视觉享受。事实上, 音乐与美术作为艺术家族的两大重要成员, 在表现美、承载美、创造美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的属性。首先, 音乐的想象与美术的意境产生了交融。欣赏者经常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会产生种种联想, 时常会在眼前出现一些画面与音乐相融合。其次, 音乐与美术艺术符号的相似性。美术中的“点”“线”“色彩”等术语会用在音乐当中, 音乐中的“节奏”“轻重”等术语也会在美术中出现, 这就为二者之间的“翻译”提供了可能。人们也常常会用美丽的风景画来形容一些乐曲, 或者形容绘画如同音乐一样迷人。对于音乐家、美术家来说, 更加能够深层次地领悟到美术中的形体、色彩和空间三要素与音乐中的音调、节奏及和声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甚至可以从对方获得艺术的启迪来丰富自身的创作。我国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对此深有感触, 他说“欣赏名画, 往往会引起我在音乐上的很多联想。例如当我演奏巴赫的作品时, 我就常常联想起伦勃朗的画, 巴赫的作品往往有一种谦厚、纯朴的舍己精神, 这一点和伦勃朗的作品在气质上很类似。而演奏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协奏曲时, 就不禁会联想到意大利名画家波的齐里的名画《维纳斯的诞生》, 联想到维纳斯从碧蓝的海中徐徐浮起时那种清新、柔和、宁静的感情。”
四、节奏律动, 水乳交融——音乐与舞蹈
远古时期的原始乐舞是音乐与舞蹈的结合体, 人们拍手投足、且歌且舞, 还伴有简单的乐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的分工, 密切相连的音乐与舞蹈逐步展示出各自的独特魅力而成为不同的艺术门类, 虽然艺术形式不同, 但是从原始乐舞简单的节奏敲打到现在极富抒情性和戏剧性的舞蹈, 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却越来越紧密。音乐不仅为舞蹈提供了节奏的律动, 对舞蹈内涵的揭示也起着传神作用, 从音乐入手, 能够更深入地把握舞蹈的形与神, 欣赏舞蹈作品, 离不开音乐。反过来, 通过借助舞蹈的外显式动作, 音乐作品中难以单纯用音响单独表现的内容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音乐教育中, 舞蹈性的肢体语言也能帮助受教育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音乐这门抽象艺术。可以说,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舞蹈是音乐的回声。”
此外, 音乐还与影视、戏剧、雕塑、书法、建筑等其它艺术形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 人们把中国书法比做“无声之音”, 具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 是“看得见线条、听不见声音的音乐”;我们可以将音乐称为“流动的建筑”, 也发过来把建筑称为“凝固的音乐”, 它们都具有结构之美、情感之美和节奏韵律之美;影视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它是“由视觉上的和谐、静默本身的特质形成的音乐”[3]……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之间的差异与相通之处为它们之间的相互融合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与此同时, 这种相互融合趋势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也具有相似的属性。因此, 加强音乐与其它艺术的融合, 能够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丰富体验, 更好的进入艺术境界。
摘要:音乐在艺术领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与姊妹艺术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着重探讨音乐与其它艺术学科的关系, 希望在音乐教学中能够实现课程综合化, 促进学生对音乐更深入的理解与体验, 获得整合的思维能力, 形成整体的知识观, 促进个体全面协调发展, 真正实现音乐的全面育人功能。
关键词:音乐,诗歌,戏剧,美术,舞蹈,融合
参考文献
[1]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年.
[2]沈致隆.齐东海.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
艺术美与科学美的融合 篇11
案例一 利用“散文”、“诗歌”、“谜语”等文学艺术形式渗透“艺术素质”教育.
(一)在进行“时间的测量”教学时,笔者自创了一段散文引入,内容如下:“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它就默默地伴随在我们身边,同我们一起快乐成长.然而,它的脚步往往与我们不协调.当我们紧张学习时,它快似飞箭;当我们寂寞难耐时,它却慢如蜗牛;它是最平凡的,也是最珍贵的,用金钱买不到它,用地位留不住它.它给勤劳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留下遗憾与悔恨.谁珍惜它,谁将取得成功;谁抛弃它,谁将一事无成.它是什么?它就是时间!同学们,请紧紧地抓住它吧,你将是主宰这个世界的主人!”.用优美的散文导入,不仅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让学生感悟到了“时间”这个物理量的意义及其重要性,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电学中学习了“熔丝”(保险丝)的知识后,为了加深学生对“熔丝”在电路中的位置及作用的理解,课程结束时,笔者在屏幕上给学生展示并朗诵了自创的诗歌,题目是《“熔丝精神”赞》:
案例三 利用“漫画”、“简笔画”等绘画艺术形式渗透“艺术素质”教育.
(一)众所周知,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然而,电荷的移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教学中,由于电流的概念十分抽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电流公式“I=Qt”难于理解.为此,笔者创设了一幅漫画,画面的情景是这样的:在一段放大的导线中,截取某一横截面“S”,在S上方画了一个路牌,在S下方站着一个 “超人”:高高的鼻梁,长长的头发,手里举着一块计时器——秒表,正用他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紧紧地盯着横截面S——就像校门的门卫记录着从大门穿过的行人一样,“超人”心里默默数着,在时间“t”内从截面S穿过的电子个数,从而判断出导体中的电流大小.通过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再配以生动形象的解说,这个难点就轻而易举突破了.并且,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在学生的大脑中印象非常深刻.
(二)在教学《杠杆原理》一课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或F1F2=L2L1,然后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笔画:在大大的地球和小小的人(阿基米德)之间有根长长的杠杆,靠近地球的附近画了一个带“?”的支点,“阿基米德”的嘴边冒出“我能撬动地球!”几个字.学生见此都纷纷捧腹大笑,接着听老师慢慢道来其中的缘由,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杠杆原理”及其重要作用——利用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可以把“力”放大,从而帮助人们完成人力不能直接完成的任务,说明“科学的力量是无穷的”!
设计与艺术的交叉融合趋势分析 篇12
设计与艺术是人们的主观思想见之于客观事物的活动, 是人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的具体体现。在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和审美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 设计与艺术的交叉融合有着独特的价值。
(一) 全面展现设计之美
作为人们对美的另一种阐释, 艺术通过多种元素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合在一起, 把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把内在美与外在美紧密联系在一起, 全面展示着人们对美的理解。而设计作为人们造物的先导, 始终与人们的视觉感受密不可分。无论何种形式、何种物品的设计, 都要把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 总要表现出美感, 带给人们美的感受, 使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享受美。这就要求设计与艺术融合在一起, 把人们的设计试图表达的美感全面展现出来, 提高设计的艺术品质和艺术价值。
(二) 广泛吸引消费受众
设计, 是人们众多艺术实践的一种, 它不仅仅关涉到设计者, 还关乎相关设计的消费受众。也就是说, 不同形式不同行业的设计最终都要面对自己的鉴赏者与消费者, 接受他们的品评、鉴赏。尤其是在消费品领域, 现代的人们对设计有了新的期盼。随着消费产品的种类的不断丰富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对一些各种消费品的消费逐渐转向了审美性, 而把这些消费品的功能性需求降到了次要地位。如此情况下, 设计与艺术交叉融合在一起, 就具有了新的价值。另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消费也发生了变化, 人们已经逐渐由以物质消费为主导转向精神文化消费为主要需求, 而把物质消费放置于低一个层次。而在精神文化性消费中, 人们对设计的审美要求就更好了, 这就更加突出了设计与艺术的融合的价值和意义。只有把设计与艺术很好的融合起来, 才能不断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精神文化性消费需求, 广泛吸引消费受众。
(三) 全力推动设计的现代转型
人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有一个从古代走向现代的过程。在实际生活中, 设计的身影渗透在人们衣食住行等等各个领域。如何才能更好地使设计在满足人们的功能性消费的同时, 又满足人们的审美消费?无疑, 在现代社会里, 设计必须逐步实现转型, 以不断满足人们对设计的需求, 使设计更好地服务于人们各种日常生活需要。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设计的现代转型?当然离不开设计与艺术的交叉融合。设计与艺术的交叉融合, 既突出了设计的特色与实用功能, 又超越了设计的实用功能而带给人们艺术的视觉冲击和美的感受, 使设计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更加贴近人们的视觉审美需求实现着设计的现代转型。
二、设计与艺术的交叉融合趋势分析
设计体现着人们对设计的需求和审美追求, 它与艺术的交叉融合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这是一个离不开人、自然、社会和生活, 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 因而, 它表现出了自身独有的趋势。
(一) 人与自然、社会的进一步融合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讲, 人们的艺术活动要早于设计活动。在艺术世界里, 更多地突出了人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审美与体验, 更多地表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与融合。而设计伴随人们生产产品的行为而产生, 特别是现代工业系统化和规模化发展大大推动了设计的发展。此种情况下的设计往往忽视了对自然美的关注, 而突出了设计的实用性。这与人们的艺术审美取向是相违背的。在设计与艺术的交叉融合中, 艺术世界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人自身的美得到了更大的释放空间, 而逐渐进入人们的设计领域, 展示着人对设计、自然和社会的思考与审美期待, 体现出人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类活动三者关系的科学把握, 推动着人与自然、社会的进一步融合, 表达着人对自身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存愿望。
(二) 与日常消费的联系更加密切
无论设计与艺术以何种形式交叉融合以及融合的程度如何, 设计依然不能脱离设计本身的特点、功能、内容和形式, 依然离不开人们对各种消费产品的实用性要求和审美追求。这就意味着设计与艺术的交叉融合不能脱离人们的日常消费, 而只能更加全面地关注人们的日常消费, 关注人们在日常消费中对设计的建议和期待。从设计在现代社会生活里的发展进程来看, 设计与艺术的交叉融合已经充分地体现在各种生活消费品的设计中。这是设计的本质要求, 也是设计与艺术交叉融合的题中之一。正是因为设计与日常消费的关系更加密切, 才使设计在现代社会生活里获得了新的发展, 并日益密切着与艺术的联系, 丰富着自身的功能与内容, 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增添亮丽的色彩。
(三) 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
设计与艺术的交叉融合是人的物质性、有目的和有创造性实践活动过程, 与人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和审美体验不可分割, 受到美的规律、艺术创作规律和设计规律的指导, 通过色彩、外形、节奏和材质等等表现着不同设计者的审美意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意趣, 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审美意趣, 这就使得设计与艺术的交叉融合体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同时, 设计必须面对不同的产品和消费者, 而产品的多元化和消费者审美取向的多元化, 也要求设计与艺术的交叉融合体现出多元化。只有多元化的融合, 才能使得产品的功能与形式, 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得到有机统一, 才能使人们多元化的审美取向在产品设计领域得到满足。另外, 人们总是以一定的方式开展着设计与艺术的融合, 而用什么样的方式从事设计,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形态, 因此, 设计与艺术的交叉融合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
(四) 与科技的有机结合更为突出
设计与艺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 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设计材料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并依托人们的社会生活需求进入了设计的宽广领域, 设计与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融合, 形成了新的设计形态, 逐渐放弃了设计的单一的传统形式, 而加以声、光、电和数码等元素丰富着设计形态与设计技术, 突出地表现了设计、科技、艺术三者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裴元生.试论现代设计美学的人文发展新境界[J].美术大观, 2008 (2) :62—63
【融合艺术】推荐阅读:
中西艺术融合10-10
技术艺术融合10-11
体育与艺术融合09-26
艺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10-16
动画艺术与电影的融合05-22
军事化融合艺术管理07-13
媒介融合传媒艺术教育11-16
艺术设计的风格及融合05-15
英语教学与艺术的融合11-10
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