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艺术融合

2024-09-26

体育与艺术融合(精选12篇)

体育与艺术融合 篇1

1、体育与艺术的概念

1.1、体育的概念

体育的概念是人们对体育本质属性及概念范围的认识, 在《体育概念》中对体育的界定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 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 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体育概论》中对体育的界定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1.2、艺术的概念

在《辞海》中对“艺术”的解释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艺术可以定义为人类以创造美为主要目的的技术及其产品。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 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感情的需求, 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 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 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 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

2、体育与艺术的关系

2.1、体育与艺术的联系

虽然体育是艺术创作的“生活源泉和取材领域”, 但是体育也要借助艺术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在大文化观的包容之下, 二者的交融不仅丰富了自身的内容, 还增添了自身的魅力。无论体育还是艺术, 都可供人鉴赏, 都可以大众参与, 都有相对稳定的喜好群体。体育与艺术的渗透交融, 汇集了各自的力量, 扩大了感受对象, 给人们精神上带来了享受。现代体育活动已经越来越多的融合艺术, 并不断涌现新运动项目, 且表现出越来越强的艺术性。

2.2、体育与艺术的区别

体育以身体运动为手段, 增强体质为目标;艺术则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或再现社会生活, 充分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体育主要表现的是运动技能, 而艺术则主要反映人的感情生活。体育产生的情绪激动, 迸发的感情比较激烈和外露, 并且具有群体性和即刻性特点。而由艺术产生的情感宣泄则要比体育来得含蓄。增强体育活动的“艺术性”, 在运动会上安排艺术表演, 甚至使某些运动项目“艺术化”, 这些都不能从整体上改变体育的本质属性, 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与艺术携手共进, 是为了互相汲取营养, 互相促进, 以利各自更快更好地发展。因此, 无论艺术怎样渗入体育, 无论体育如何“艺术化”, 体育还是体育。

3、体育与艺术的融合

3.1、体育艺术的概念

体育艺术是指以体育为题材表现美的, 以及与体育紧密相关的艺术门类的总称。如古老的体育雕塑艺术就是表现运动中的人体美, 而像体育建筑虽然不直接反映体育美, 但与体育是不可分离的。

3.2、艺术体育的概念及其分类

艺术体育是指以音乐、舞蹈、服装等艺术表现方式为烘托, 把不同艺术化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内容进行改造、移植、放大和组建来实现本运动项目的基本内容, 以运动技能和艺术表现为主要内容的具有较强观赏性和审美价值的身体文化娱乐活动。

艺术体育的分类主要是依据人的社会实践方式, 依照人的社会艺术体育实践方式或艺术体育创造方式的不同, 同时也要根据艺术体育现象的特殊性, 基本上可以把艺术体育分为艺术与体育相关的、艺术与体育相近的、艺术与体育相通的三大类。故艺术体育的分类见表所示。

4、结束语

体育运动与艺术文化相互影响的历史发展趋势, 导致了一个范围相对广大的体育与艺术混合领域, 这个领域在不断扩张自身, 以至于体育与艺术的广泛融合, 成为现代体育生活和审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体育艺术展现出的体育美、运动美、精神美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艺术体育以其独特的锻炼方式、愉悦体验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倍受大众青睐。体育与艺术的融合, 不仅会促进体育运动的繁荣与发展, 而且能够丰富艺术文化的内涵, 适应了现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心理需求, 成为了现代社会文化生活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本文从体育与艺术的概念出发, 通过对体育与艺术的关系的深入性剖析, 从而进一步对体育艺术及艺术体育进行理论性的研究与划分, 为体育与艺术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体育,艺术,融合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

[2]胡小明.体育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04) .

[3]雷国樑.体育审美方略[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2, (08) .

体育与艺术融合 篇2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和了解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使学生对现代艺术的形式感和美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生的学习、创造与探索艺术创造与艺术表现力有更高层次的发展。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理解现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学科综合学习的思考。让学生感受现代艺术的形式美,理解现代艺术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

1、通过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古今艺术的风格与形式的区别和特点。

2、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例子讲解,《物之道》,世博中国馆,通过介绍让学生理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性。

3、从建筑、雕塑的方面让学生对现代艺术设计的特点有更深入的感受,包括材料,新技术的出现。

4、磁悬浮列车及其他车型设计的讲解和展示让学生理解艺术是广泛在生活中应用的,让学生举例说出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艺术品或日用品。

5、让学生拿出笔和纸,画出自己最喜欢的与科技相结合的艺术品或日用品,最后进行作品的评析和展示。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PPT课件——长信宫灯与现代灯具,让学生感受一下古代艺术的风格区别,说出长信宫灯的名字。

提问:这两组灯具有什么共同点?点名回答 板书:照明、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提问:这两组灯具的不同点在哪里?(点名回答)板书:宫灯:印象深刻,造型优美,生动形象

现代灯具:简洁明快,材料新颖,时尚前卫

2、通过图片欣赏现代艺术作品,感受它的特点。

唇形沙发:形式大胆,颜色明快,具有现代感。

蔬果台灯:设计大胆、新颖,时尚前卫,具有现代艺术的创新特点。

水钻台灯:材料新颖,时尚前卫。

3、欣赏《物之道》

提问:雕塑上端造型与吴作人的太极图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关于科技的意义?

正负电子对撞的轨迹。

提问:它与科技结合点在哪里?

雕塑的金属材料,约48米高。

4、通过图片欣赏现代雕塑

铜雕欣赏:利用工具敲打,凿刻锻造。

树脂雕塑欣赏:熔化,铸造。

铁丝雕塑欣赏:铁丝缠绕。

冰雕欣赏:凿刻。

小结:正是因为科技的发展,雕塑的形式和材料越来越丰富,推动着现代艺术的发展。

5、课堂小思:同学们发挥想象,还有什么材料可以做雕塑?

(沙、雪、蜡、面粉、纸浆、泥、木、玉、石等等)

6、介绍上海世博中国馆

提问:中国馆的形状像什么?点名。

斗冠——东方之冠(上大下小的造型使它看起来更加壮观和宏伟)提问:用了什么颜色?这种颜色在中国代表了什么寓意?

大红色为主,体现喜庆、吉祥。

与科技结合点:用了斗拱设计,利用了现代的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解决了古代木头承重力小的缺点,才做出了上大下小的造型。

欣赏关于中国馆的视频介绍。

7、磁悬浮列车

提问:造型和特点是什么呢?点名

提问:与科技的结合点在哪里?点名

流体力学,减轻空气阻力

8、我们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船、箭头、飞镖等

电脑与艺术有机融合 篇3

价格待定 / haier.com

光为孩子买一台电脑,很有可能沦为昂贵的游戏机。而海尔Q7,则试图把钢琴学习和电脑结合在一起,让孩子可以获得一站式的学习服务。

简约设计和实用配置

海尔钢琴一体机Q7采用了简约的黑白色设计,具备支持10点触控的21.5英寸的屏幕、第三代智能酷睿处理器和足够让它流畅运行的配置,但是这些都不是最吸引眼球的,海尔专门为Q7搭配了61键的MIDI数码钢琴键盘,让钢琴键盘犹如普通电脑键盘一样,成为了一体机的输入武器。它运行Windows 8操作系统,完美支持触控操作。

寓教于乐的教育软件

海尔为钢琴一体机Q7联合了国际顶级音乐学院的互动式教学资源,研发出名为“U-Piano”的钢琴学习软件,可以让用户在一个既轻松有趣又专业全面的交互环境中学习钢琴。U-School软件带有读书、游戏、学习、互动四大模块,采用的是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习钢琴不再是枯燥的事情。

出色的屏幕和触控操作

Q7采用的是21.5英寸的第二代润眼屏幕,具备了超低反射和防炫光的黑晶涂层,可以在长时间观看屏幕的情况下降低视疲劳。1920×1080的高分辨率也让它的显示更加精细、清晰。这款屏幕支持10点触控,对手指的操作迅速准确,即使是在上面进行激烈的游戏也能准确响应。

功能配置

U-School学习软件

除了在Q7上进行钢琴学习之外,它还配备了U-School学习软件,该软件和中小学教材同步,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进行教育。

体育与艺术融合 篇4

体育, 是人类的一种身体语言, 是一种由人的身体运动从而产生、创造、发展出来的普遍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的文化现象, 体育文化是魅力奇异的文化, 体育文化也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文化, 它贯穿在人的精神属性和物质属性二者之间, 与此同时, 体育文化也是迄今为止难以界定、众说纷纭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体育文化内容都包括有:体育认识、体育物质条件、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道德、体育理想、体育制度等[1]。

运动是体育文化的主旋律。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意识变化多端、多种多样, 所以体育文化多种多样的, 随着各种不同的环境因素的变化, 体育的社会功能也在变化, 变化中所不变的是人类身体的运动。这就说明人类的身体运动, 是体育的“本体”。体育文化, 是人的生命所在。由于人们闲暇时间运动占多数, 而且人们的空余时间在增加, 从而构成了文明人的高层次消遣。独特的体育文化, 更表现在它随时随地向人们的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渗透[1]。

2 体育艺术元素

体育艺术元素, 指的是体育、与体育相关的各种领域的多种多样的艺术现象和体育艺术化的体育运动总称, 通过它也是一门体育与艺术的相交叉学科, 是体育学与艺术学这两门学科的相互了解、融合与深化的结果, 从而使其提升到一种新的学科层次, 这也是体育和艺术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从另一方面上讲, 体育艺术元素是指一种以有组织、有节奏的具有审美规范化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从艺术元素上体现出来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方式、提高人类的身体运动能力, 并是一种蕴含丰富的艺术元素和较强的审美元素的社会体育文化活动。体育艺术元素是体育艺术概念中的“艺术化体育运动”, 即体育表演艺术[2]。

3 体育文化与体育艺术元素的关系

体育与艺术之间存在的关系, 一直是体育界中的专家学者的关注的焦点, 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 认为“体育与艺术存在着密切联系, 但两者不能融合”。随着人们现在审美观的不断提高, 艺术丰富了体育的内涵, 美化了体育的形式, 增加了体育的功能和魅力。但是值得提出的就是, 体育无论怎样借助艺术、无论如何艺术化, 二者都是单独的个体, 不能融合在一起。

(2) 认为“体育与艺术广泛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得体育和艺术相互接近, 直至相互汇合, 出现了体育与艺术渗透、融合的情况。社会文化的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文化和艺术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 认为二者的融合将成为一种文化发展趋势。

(3) 认为“体育与艺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艺术是以物质为媒介, 以抽象来概括社会生活为手段, 表达思想、情感、满足审美需要为目的;体育运动是以人的身体为媒介、运动为手段, 发展身体形态、增强体质、陶冶情操为目的。从这可以看出来, 二者之间有着共同点, 即“审美与娱乐”, 从体育与艺术渗透、融合的结果来看, 可能出现新学科:艺术体育。体育就是艺术, 而艺术体育是体育运动的一个部分, 但是, 在运用的手段方面, 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结合上述三种观点看来, 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化艺术元素必然存在着联系, 继而可以推论出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化艺术元素存在融合关系。

4 体育文化的艺术元素融合

4.1 体育物质文化的艺术元素融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开速发展, 近几年对体育场馆设施、体育器材设备、体育摄影、体育宣传物品、体育雕塑艺术元素的投资很大, 体育器材和设施得到较大的改善, 体育宣传也较好, 这些能够满足人们对体育锻炼的要求, 但很多的体育场馆, 如:塑胶田径场、羽毛球馆、篮球馆、网球馆、网球场、羽毛球馆、乒乓球馆、体操馆、健身房等, 这些场馆不开放或者收费开放, 从而使人们的体育活动受到限制, 给人们的健身带来不便[3]。

4.2 体育精神文化的艺术元素融合

体育精神文化的要素主要是: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意识和体育观念艺术元素, 这三个要素也是人们认可的主要关注点之一。而且, 在体育比赛中, 公平、公正和公开是体育活动的最基本的原则, 在体育运动中人们要学会尊重对手、信任自己、敢于挑战, 勇于挑战, 努力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 树立自己的信仰、理想、情操以及优美的体育审美观。

4.3 体育行为文化的艺术元素融合

人们普遍热爱体育活动, 乐于参加体育活动, 例如:校园或企业单位的体育比赛、体育旅游、野外活动等, 这些人认为参加体育活动的意义重大, 参加体育活动, 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能够增进体育及其他知识, 但有部分人对自己的体育锻炼习惯不满意, 甚至有些人基本上没有体育健身的习惯[3]。

5 体育文化的艺术元素融合的特征分析

5.1 体育文化的艺术元素融合的方法

体育文化分为:体育物质文化、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体育物质文化, 指的就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所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和这些产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体育精神文化, 指的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是人类在体育物质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类自身的意识形态;体育制度文化, 是指一个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发展而主动制造出来的有组织的、有规范的体系;体育行为文化, 指的就是人们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所作所为, 是那些具有价值的、促进文明和文化发展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以及创造性活动行为。体育文化中艺术元素的的融合需要从上述的这几个方面来进行[2]。

5.2 体育文化的艺术元素融合的原则

(1) 以人为本原则, 从实际出发, 满足广大健身爱好者的健身需求, 促进广大健身爱好者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2) 弘扬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主旋律, 增强广大健身爱好者的体质, 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健身活动, 注重活动的多元化原则。

(3) 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依照广大健身爱好者所在地区的各种自然条件, 规划、建设和改造体育环境, 使广大健身爱好者在良好的、适宜的体育环境得到健身, 并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体育精神融入广大健身爱好者思想的原则:体育精神在广大健身爱好者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使其发扬光大, 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 也能够培养广大健身爱好者不怕困难、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5) 传承与创新结合, 渐进发展原则:体育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是不同时代的不同时期所产生的特定变化。人们继承体育文化中的优秀传统体育文化, 并加以创新、改革, 使体育文化增加新的、具有丰富创造力的东西, 加入时代的因素。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必要的过程就是体育文改革、创新, 而改革、创新又建立在我们继承、发展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其次, 体育文化发展离不开对它的继承。

6 体育文化的艺术元素融合的特征

6.1 欣赏体育的艺术, 体会体育艺术的艺术特征

拥有艺术的体育, 能培养人们的体育情感、对事物的审美观, 欣赏体育的艺术的能力, 开阔视野, 从而建立人们健康的、正确的体育艺术审美观。

6.2 为众多健身爱好者的健身服务的特征

众多的健身爱好者是体育文化的作用对象, 影响和改变的也是众多的健身爱好者。体育文化的艺术元素融合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众多的健身爱好者的需求。

6.3 在体育文化中植入艺术元素, 有利于人们思想境界的提升。奥林匹克的精神就是公平、公正、公开、相互了解、友谊、团结的精神

6.4 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竞技性特征

在体育活动中开展青春活力的具有时代感的艺术多元化运动项目, 在这些项目要大胆创新, 有吸引力, 新颖, 例如, 健美操、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滑冰、跳水、花样游泳、体育舞蹈等, 这些项目给体育文化充满了活力, 注入了时代的气息。

参考文献

[1]葛翠柏, 唐永干.体育文化学理简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4 (4) :11-14.

[2]陶干臣, 刘红, 胡万亮, 等.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艺术元素融合理论研究[J].运动, 2013 (14) :74-76.

体育与艺术融合 篇5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我国的民间艺术产于自然,生于劳作,内容丰富多彩,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传递着民族的思想情感与艺术情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更多的人开始崇尚外来的、现代的文化和艺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民间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相接近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通过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来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艺术,培养幼儿的民族精神。

一、营造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激发幼儿对民间美术学习的兴趣

(一)巧用三维空间,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具体做法是:首先教师在活动室的墙面,布置一些利用废旧物制作的一些民间艺术工艺品。有编织、刺绣、剪纸、折纸等,以及具有浓厚民间艺术特色的图片、挂饰、小型艺术品。如有《古老的传说》《三个和尚》的刺绣图画;有《老鼠嫁女》的民间剪纸故事等供幼儿日常观察、欣赏、发问,通过欣赏、观察以及教师的讲解,幼儿不断地了解了许多民间传说。

第三,巧用民间艺术悬挂物布置环境,悬挂物的创设是调节幼儿园室内氛围、配合幼儿园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进行主题活动《闹元宵》,欣赏“花灯”美术活动时,教师以开“赏灯会”的形式,请每位幼儿带一盏自己最喜欢的花灯垂挂在教室的四周,他们穿梭在颜色、造型各异的花灯的海洋里,观察、欣赏、谈论各自花灯的美。

在实践中,我们根据幼儿需要,在各区角设置民间艺术内容,并根据近期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材料、教具,供幼儿操作、摆弄、拼贴、尝试。通过操作,满足了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需要,而操作材料丰富,色彩鲜艳,又可以变幼儿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又如:在进行主题活动《闹元宵》时,我们在美术区域投放笔、剪刀、胶水各种彩色纸和各种半成品材料,让幼儿通过画、剪、折等形式来制作自己最喜欢的花灯;在表演区播放《闹花灯》《春节序曲》等喜庆、欢快的音乐,让幼儿提着花灯随音乐翩翩起舞。在文学区投放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故事图片、图书,图文并茂,加深幼儿对花灯的感受和理解。在班级的“互动墙”上张贴幼儿和家长一起下载和收集的全国各地的花灯图片,以及幼儿自己设计的花灯。

民间艺术虽然来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民间艺术都适合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开展,关键在于要选取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动作发展规律的,可供幼儿操作学习的民间艺术种类,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唤起他们操作的欲望,充分发挥幼儿的联想和想象。

下面就是我们课题组提升出的符合各年龄特点的活动。

通过民间美术活动,使幼儿初步了解民间美术的几种主要形式,培养幼儿对民间美术活动的兴趣,逐步加强对民间美术的了解和认识。在民间美术活动中锻炼幼儿手部的.小肌肉,促进手的操作的准确性灵活性,培养眼、手、脑谐调配合的能力。

(2)印画:运用纸团、绒线、手指、器物等可印制的工具来完成的具有民间风格的绘画。

(4)装饰图案画:初步运用几何形体及民间传统装饰风格来进行的图画。

(5)染纸:让幼儿自己用喜欢的颜色进行染纸活动。

2.中班

(1)添画:在小班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难度,在已有的画面上用民间色彩来进行连线补色或粘贴而完成的绘画。

(3)色彩画:用红、黄、蓝、紫、橙等色,学会用物体相近色涂色,涂色均匀。

(5)染纸:在小班的基础上,对幼儿提出一些简单的要求,让幼儿自己用喜欢的颜色进行染纸活动。

(7)剪纸:学习一些简单的剪纸技能。

3.大班

(1)印画:在中班的基础上,运用纸团、绒线、手指、器物等可印制的工具来完成的具有民间风格的绘画。

(3)民间装饰绘画训练:在中班的基础上,学会用对称均衡等民间装饰绘画构图形式完成作品,画简单的动、植物纹样。

(5)绳编:在中班的基础上,教幼儿一些简单的绳编技能,加深对绳编的了解。

(7)水墨画:初步学会使用中国画作画工具,学用浓、淡墨表现简单的水果、蔬菜、花卉、树木等形象,能够使用2~3种国画颜色。

(9)年画:在中班欣赏年画的基础上,临摹简单的民间年画作品,体会民间年画造型、构图、色彩形式。

(11) 欣赏:欣赏老师以及一些著名大师的民间美术作品。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完成民间艺术在美术活动中的渗透,把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课和研讨活动,提升出了以下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法、讲解演示法和游戏练习法,从而方便了活动的开展。

幼儿年龄小,他们观察东西往往从兴趣出发,观察比较片面,缺乏观察的持久性和顺序性。我们课题组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事物的基本特征,重点指物体的形状、颜色、结构、形态等,着重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视觉器官感知事物,用脑思考并进行比较,从而较完整地表现事物。

(1)一般性观察:平时随时随地进行,积累题材。例如:小班撕纸活动《喂小鸡》。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小鸡和小米粒的实物,以及小虫的图片,重点了解小鸡喜欢吃小米粒和小虫,并用图形进行归纳总结,小米粒是圆圆的,小虫是长长的,在此基础上在进行撕纸活动,让幼儿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地表现出了各种不同动态的小虫和小米粒。

2.讲解演示法:

(1)结合实物讲解。

(2)启发性讲解。

3.游戏练习法:

我们一般采用以下游戏:

撕纸粘贴游戏:教师提供主要形象,幼儿撕出小碎片,对形象进行粘贴。例如撕纸贴画《蘑菇房子》。

艺术与技术的融合 篇6

关键词:艺术;技术;设计

艺术的存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形态,设计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展示着不同的文化进程,又由于各个民族文化本质的丰富和差异,表现为风格独具的特色和精神。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媒体艺术已悄然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艺术的全面发展。因而,研究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技术对艺术的影响,是艺术发展道路上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 艺术与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设计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与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传统理论意义上讲,设计一直为它的美学学科和建筑理论所包容。设计这一概念的本身就是从美术和建筑实践中引申出来的理论总结。这得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对石块的打制和磨制,是让人类最早按照自己的意志、要求去改造这个客观世界。如果说艺术起源于人类从直立人到文明人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那么,设计同样如此,原始人从树上走到地面,使用现成石块、竹木等进行劳动,按照其生存需要改变自然物的形状、性能,进行打制或磨制石器,或制造弹弓、木棒、尖棍等,这就是人类早期意义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创造性劳动既包含了实用价值的设计,又孕育了审美价值的艺术。

1.1 设计与艺术的同源性

设计和艺术是一样的,也可能成为设计者的自我表达。艺术与设计的基础是相同的。两者都具有线条、空间、形状、结构、色彩与纹理等共同的元素,这些元素又通过统一与多样、平衡、节奏、强调、比例与尺度等相同的原则联结起来。艺术中掺杂着设计,不少设计作品也可能成为艺术品。

设计不只是设计师的个人行为,也是设计师的社会行为,是为社会服务的。设计师必须注重视社会伦理道德,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设计还需要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保护和约束。因此,设计师必须对部分法律、法规,尤其是设计密切相关的专利法、合同法、商标法、广告法、规划法、环境保护法和标准化规定等有相应的了解并切实执行。既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又要避免侵害他人与社会的利益,使他们的设计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

1.2 媒体艺术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必然性

从古代到近代,艺术与技术经历了漫长的时代才得到统一,融合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早期,艺术与技术曾呈现出分离的趋势,艺术与技术两者似乎是不存在联系的,但两者具备着同样的特点,那就是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艺术与技术的统一,需要艺术设计的本质来决定。所以在艺术设计的发展中,艺术与技术是不可缺少的两大因素。为了达到形式美的统一与和谐的效果,技术必须为艺术服务。反之,在创造艺术作品时,又必须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艺术离不开技术,技术也与艺术紧密结合。但是,无论是一件艺术作品还是一门艺术,都需要满足艺术美学的要求。艺术的最高宗旨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所以,无论是艺术设计,还是绘画作品,艺术与技术是无法分开并且融为一体的整体。在设计当中,只有将艺术与技术相互统一起来,才能促进艺术设计的发展,才能够将艺术设计推向更高的层次。光靠艺术,没有技术,艺术品就无法获得完美,变得没有实质;但是光靠技术,没有艺术家的构思与创造,再先进的技术也造就不出作品的“灵魂”,艺术作品就没有了生命力。数字技术与媒体艺术的结合,是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也为媒体艺术的表现提供了更多更广泛的形式,所以两者的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2 媒体艺术与数字技术的两面性研究

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我们也可以通过它的两面来加以研究。在实际的艺术教学中,艺术教学理念逐渐朝着艺术或者是技术方面单一倾斜,没有实现真正的结合。在西方艺术设计史上,正是因为艺术与技术两者之间出现了分离,才导致技术产品缺乏人情味,从而出现了“装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艺术思潮。在设计艺术教育上,都要追求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但是考虑到社会背景和时代的差异性,虽然提倡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倾向于艺术直面教学或偏向于技术层面。在1969年,美国管理学家、诺贝尔管理学奖的获得者赫伯特·西蒙首次提出“设计科学”(设计艺术学)的概念,设计艺术学从此形成了独立的新兴交叉学科体系。从其体系的组成来说,也将设计艺术学的交叉性体现了出来。

3 艺术与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艺术与数字技术不是一种简单的拼凑,它们的结合已经成为现代化设计文化发展的潮流。在数字技术发展的今日,艺术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数字技术的发展是以艺术设计作为基础的,而数字技术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艺术设计问题的解决。艺术创造美,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而技术是创造的基础。艺术需要情感、想象力的投入。现代化的数字技术不仅能够实现人们的设计,还能够提供更多的设计,让设计的主体不断丰富,拥有更多的设计表达方式,以提升设计效率。新的数字技术也开辟了更多艺术设计领域,为艺术家找到了更多的题材、更多的内涵与思路,延伸出了新的美学形态,将现在的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交流方式加以转变,对我们思考问题、观察问题的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艺术与技术只有在两者结合的状态下,才能创造出完美的作品。艺术为技术制造的物品赋予了意义和美感,而技术为艺术所创造的概念或意象提供创造的基础。艺术与技术是相互并重,相互促进的。

4 结语

在数字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追求艺术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又要追求艺术作品的创新力和生命力。艺术与技术始终是融合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问题,比如,缺乏对艺术设计感兴趣的技术人才和对技术精通的具有一定艺术审美力的设计人才,我们要认真解决媒体艺术设计在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能够不断加深对数字技术的认识,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才能不断促进媒体艺术设计产业的发展,使数字技术下的媒体艺术设计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郑飞.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之我见[J].艺术科技,2013(2).

[2]张会军.数字技术、观念、制作的思考[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论文集[C]. 2003.

体育与艺术融合 篇7

一、民间美术的概述

民间美术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纯朴艺术, 是劳动人民自我创造, 自我欣赏、自我使用的实用美术, 它丰富了民间风俗活动, 并且在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 是劳动人民生活的一种艺术。民间美术反映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实际生活需求, 并且成为了劳动人民表达思想情绪, 美化生活的主要手段。

二、现代艺术设计

现代艺术设计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涉及到很多方面, 现代艺术设计与艺术创作是不一样的,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对作品审美理想的实体化, 它可以不去追求物质与功利性, 是艺术和个人审美的表现。而艺术设计则不一样, 艺术设计体现的是艺术性与实用性两者之间共同的, 并且实用性重要于艺术性。现代艺术设计产生于工业生产的背景下, 所以现代艺术设计更加侧重于经济性与科技性, 主要以追求产品的商业价值和利润为目地的, 现代艺术设计可以说是社会历史积淀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艺术设计与文化两者之间相互影响, 使艺术设计对人类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并构成文化的一部分。

三、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的融合

1. 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根源

民间美术的实质是原始美术的延续与发展, 在这长期的发展中民间美术始终保持着质朴性, 无论社会怎样变迁发展, 民间美术的实用性依然是第一特性, 民间美术的发展与劳动人民的生活作息息息相关、相互追随, 放人们的审美观付诸于民间美术的设计时, 民间美术便和现代艺术设计相融合了。作为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美术来说, 它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头, 所以说人民创造的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泉, 从艺术形式上民间美术即是流又是源, 所以现代艺术设计要想长远发展只有不断的以民间美术为给养, 发展具有民族化的现代艺术设计。

2. 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的共通文化

民间美术的产生与发展中始终贯彻着以人文信仰、人生理想等为主的人文观念, 始终表现出人们对自然、生命和生活的热爱, 对美好生活愿望的祈祷, 均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反映在民间美术里。而在现实的生活中, 随着科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艺术设计在为人们创造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 正逐渐背离人文精神的道路, 因此, 现如今的艺术设计应注重艺术和技术的结合, 民间美术的人文价值正是现代艺术设计所缺少的, 所以现代艺术设计应将民族传统性与现代性、精神和物质融合在一起, 发展具有民族与时代性的现代艺术设计。

3. 民间美术拓展了现代艺术设计

民间美术在很多方面对现代艺术设计有所启发,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使现代艺术设计更具创造力, 民间美术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属于劳动人民自己的美术, 并且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源泉, 比现代艺术设计更具创造力, 例如:民间艺术剪纸, 民间剪纸艺人所剪出的动物, 他们往往都没有真正的见过动物本身, 但他们却能凭借自己的想象力, 结合精巧的裁剪手法精妙的构图方式裁剪出栩栩如生的动物剪纸来, 因此, 民间美术能够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 巧妙的运用艺术言语表达出作者的创造力, 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学习, 能够培养发现力, 能够以不同于常人的眼光来看待同一件事物, 锻炼人们的领导组织能力。民间美术的这种创造力有助于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拓展思维, 使艺术设计能够更深入、广泛、合理。

4. 现代艺术设计借鉴民间美术

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离不开民间美术, 所以, 现代艺术设计在借鉴民间美术的时候应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理念, 不能只是一味的照搬照抄。中国民间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的使用应选择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的因素, 吸取其中的精华和文化底蕴, 以比来为现代艺术设计所应用。现代艺术设计在借鉴民间美术时不能只注重民间美术的外形与色彩, 应该着重借鉴学习民间美术所透露的中华民族文化。现代艺术设计在创作中也不应只着重于物体的外形特征, 应结合物体所属的时间、年代、地点等外部环境来确定其物体的形态, 将创作对象放在整体的气氛中进行全面深入的考虑, 从而把握整体设计的整体美感。

总结

现如今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 现代艺术设计正在逐渐背离人文主义的道路, 更多的去追求物质经济, 而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源头的民间美术,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 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民间美术中蕴含者巨大价值的中华文化底蕴, 所以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离不开民间美术, 两者之间应相互融合。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是对民间美术的否定, 而民间美术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也不会随着现代艺术设计的出现发展而消失, 而是两者之间在差异的基础之上相互融合, 产生出具有各民族民间美术和艺术风格的现代艺术设计风格, 从而使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立芳.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内涵的融合[J].装饰, 2002 (10) .

[2]马小爱.民间美术的构成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 2016 (8) .

[3]秦厚威.传统民间美术与当代设计艺术的融合[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 (1) .

浅谈艺术与文化的融合 篇8

关键词:文化,艺术,融合,宗教,民族

艺术与文化是两个独立的概念, 但是, 二者之间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艺术不是单独存在的, 艺术往往是人们意识和内心世界的反映, 因此, 艺术与人的内心世界具有密切的联系。文化是一个集团概念, 他反映的是一部分人生活的共同特征,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具有文化, 文化就是人的内心世界的一种虚拟形态。因此, 可见艺术与文化都与人的内心世界具有很大的联系, 艺术是内心的反映, 文化是人内心的虚拟形态, 因此, 文化往往通过艺术作为载体来表现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 艺术与文化发生了融合。

一、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 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这些传统文化都是艺术创作灵感的来源, 因此, 在我国的艺术创作中的许多艺术作品都是艺术与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 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艺术品既具有艺术价值, 同时, 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体现着传统文化。

(一) 艺术与传统宗教的融合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孕育着古老的华夏文明, 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二字, 主张“天人合一”和“内圣外王”之道, 推崇“和”文化, 在政

时才能成为形体, 时时变化, 故曰四大皆空。

对于修行者来说如法修行也要像“五大”品格一样。地。像大地一样的修行。大地宽广无垠, 有接受, 拥抱和转化的能力。不管人们是把纯净香美的东西, 诸如鲜花、香汤或鲜奶泼在大地上, 还是把肮脏难闻的东西, 像屎尿脓血等等, 倾倒在大地上, 乃至在它上面吐痰, 大地都能平等地接受它们, 既没有贪执, 也没有厌恶。不管你把什么倒在大地上, 大地都有力量有接受, 拥抱并转化它。佛教修行学习像大地一样, 不拒绝, 不抱怨, 没有烦恼的接受一切。水。像水一样的修行。不管人们把一种芬芳的东西还是一种肮脏的东西倒在水里, 水都平等地接受它们, 既没有贪执, 也没有厌恶。水是广阔无垠、流动不息的, 有能力接受, 包容、转化和净化所有这一切东西。佛教修行学习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 不拒绝, 不抱怨, 转化净化接受的一切。火。像火一样的修行。火燃烧一切东西, 纯净的, 或是肮脏的, 美好的, 或是令人恶心的, 没有贪执, 也没有厌恶。火能够接受、消耗和燃烧投向他的一切东西。佛教修行学习像火一样, 不拒绝, 不抱怨, 没有烦恼的接受一切。风。像风一样的修行。风含载着一切气味, 好闻的、难闻的, 没有贪执, 也没有厌恶。风有能力转化、净化和解粘去缚。佛教修行学习像风一样, 不粘缚, 没有烦恼的净化转化接受一切。佛法所说的空是说一切事物皆不可得, 不是说无有事物, 所说真空妙有!空是空却执妄想的幻念。

在一些佛像唐卡中, 色彩很多时候又代表着佛教的智慧, 白色为大圆镜智, 黑为平等性智, 绿为成所作智, 红为妙观察智。又可为愿, 悲, 智, 方便, 合起来代表法界体性智。愿为一切事物的成功之母, 人如果没有愿, 碰到困难就会退缩。原能成事, 碰到艰难困苦也会精进, 遇到挫折也不会退失初心。智慧和慈悲治上主张以德治国, 主张“人治”, 反对“法制”, 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具体一点说, 都是我国传统的伦理思想。而传统伦理思想的载体是什么呢?在我国古代往往是通过宗教的教义来反映这些传统的伦理和哲学思想的。因此, 在我国的古代具有很多以宗教故事为题材的艺术作品, 这些艺术作品很好的反映了宗教的内涵, 同时, 也反映出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品与宗教文化有关, 不能够称为艺术与宗教的融合, 往往当艺术品反映宗教思想和内涵的时候, 才能够称之为宗教与艺术的融合。如果将儒家思想也算作宗教的话, 那么, 我国就具有三大传统宗教, 分别是佛教、道教和儒教, 对于反映这三种文化的宗教艺术作品可谓不计其数, 我将在下面具体论述艺术与这三种传统宗教的融合。

佛教是由印度传入我国的宗教, 但是, 在中国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使其教义和基本思想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在佛教盛行之后, 我国产生了许多以佛教思想为题材的艺术作品, 包括许多佛教相关的建筑、雕塑、绘画、文学与音乐等艺术作品, 这些艺术作品都深刻的反映了佛教的教义和其根本的思想内涵, 是一种文化与艺术的融合。道教是我国的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 道教追求人的长生不老, 在很多的朝代官方是信奉道教的, 因此, 道教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 反映道教思想的艺术作品也是数不胜数, 包括许多建筑、雕塑、绘画、文学与音乐等艺术作品,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的文化, 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和人们的价值观, 中国的艺术作品中几乎都具有儒家文化的影子, 儒家主张“中庸”, 主张“内圣外王”, 因此, 在我国的艺术作品中大多都具有反映中庸涵义的艺术作品, 在文学作品方面, 更是数不胜数的反映着儒家文化的道德观。

(二) 艺术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总会有一天会灭亡的, 但是, 文化不会灭亡,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文化,

是心的力量的一种形式。没有智慧的慈悲不是真正的慈悲。当心灵亲近智慧和慈悲时, 我们就知道一切皆善巧方便。而般若智慧是修行的结果, 当我们拥有慈悲和智慧的时候, 我们也就超越比较, 分别。我们就不会限于过去或未来, 而是观住当下, 在这里, 灵知了了, 生命是可触摸的。

唐卡以绘画唐卡为主要形式, 以珍珠唐卡最为珍贵, 又以堆绣唐卡最具艺术特色。整轴画面都具有非常富丽和装饰性很强的艺术风格。一个熟练的画工完成一幅唐卡, 需要很长的时间, 同时, 通常完成的唐卡都要经喇嘛加持, 因此, 每一幅唐卡都凝结了血汗与众神的庇护。唐卡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 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 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藏族同胞以一颗火热和虔诚的心细腻的笔触表达着对生活最深的渴望, 绽放像花儿一样的朴素纯洁的智慧, 为我们人类的艺术创造了如此美妙的瑰宝, 滋养着观者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吉布.《唐卡的故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王惕.《佛教造像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9.

[3]一行禅师 (法) .明洁, 明尧等译《佛之心法》【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

[4]一行禅师 (法) .明洁, 明尧等译《走向解脱》【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

[5]额利布格仓.《佛教圣地——普宁寺》【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3.

文化就不会灭亡。正如前面所谈到的, 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同时, 这种文化是具有抗冲击力的, 当在外族的入侵和新的文化进入的时候, 本民族的文化往往是具有免疫力的, 而这种文化的免疫力就往往体现在艺术上的民族性。在五四运动时期,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国家的文化发生了剧烈的碰撞, 但是, 这种碰撞并没有因为战争的失败, 而使得我国的民族文化因而消亡, 在这个时期, 我国的艺术创作仍然是很旺盛的, 这些艺术创作往往反映的都是我国的民族性的文化。

我国的这种文化和艺术上的民族性特别的强, 因为我国在汉朝开始就不断的与外来文化进行接触。最先发生文化碰撞的是印度的佛教进入我国的时候, 没有像当时印度所预测的那样, 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将被印度的佛教所打败, 反而, 恰好相反印度佛教的教义在中国以儒家的基本思想为根进行了改造, 因此, 现在来看我国的佛教与印度的佛教在教义上和信仰的本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正是因为这种文化上的独立性, 所以, 我国反映佛教思想的艺术作品与印度佛教的艺术作品差异非常的大, 甚至存在着矛盾, 印度佛教中的人物在我国文化的影响下, 经过艺术的再创造成为了中国人的模样, 可见我国艺术和文化的民族性之强。在汉朝之后, 另外一次巨大的文化冲击, 来自于元朝, 弱势文化的蒙古占领了强势文化中国, 在这种强行的文化冲击下, 我国的文化依然表现出了强有力的民族免疫力, 在权力上虽然蒙古人一直压制着汉族人, 但是, 在文化思想上汉族人一直压制着蒙古族的文化, 因此, 在元朝时期, 中国的艺术作品仍然保持了汉族文化的本来面目, 同时, 元朝的文化也被汉族的儒家文化所同化, 在这个时期元朝政府也生产力一系列具有汉族文化特点的艺术作品。在此之后, 就是清朝满族人的文化入侵, 但是, 结果都是一样, 被汉族的文化所同化和融合。

这种文化和艺术上的独立性不只存在于我国, 在国外的其他国家中一样是存在的, 原来罗马帝国占领了希腊, 但是, 希腊文化和艺术并没有被消灭, 反而, 在希腊本土上消灭了罗马文化, 因此可见, 文化是具有独立性的, 以文化为基础的艺术也是具有独立性和民族性的。艺术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文化中产生的艺术作品往往差异是很大的, 反之, 在同一文化中产生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许多的相似之处。这就说明艺术作品往往能够反映出文化的许多特征。而这种文化特征又是以地缘位置来划分的, 不同的地理区域中具有不同特征的文化, 现在, 我们称之为民族特征, 不同的地理位置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特征, 那么, 民族文化和特征载体和表现形式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 往往是艺术作品在表现着不同民族区域的文化, 不同的民族区域中具有着不同艺术内涵的艺术作品, 这也反映了艺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

在对于世界各地艺术品的特点分析来看, 就会发现, 相连或相邻的民族区域中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许多相似之处, 而距离较远的民族区域中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异。这样, 通过地理位置来进行民族区域划分的方法显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 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是具有相通性的, 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化环”一样, 相邻的地区往往具有相似的文化, 通过文化区域与文化区域的相连, 将世界的文化融为了一体。因此, 我们可以将广阔区域的文化归为一类, 因为他们毕竟会有文化的共同点。我们可能会问中国的文化特征是什么呢?能不能够用几种民族的特征符号去表述出中国的文化特点呢?根据前面论述的“文化环”理念, 很显然是可以将幅员辽阔的区域用共同的文化民族特征进行表述的, 中国的民族文化特征可以表述为红色、中国结、饺子, 京剧的脸谱, 故宫那样的建筑等等。这些中国民族的元素往往会在艺术作品中得以体现, 往往具有这些特征的艺术作品, 就很容易发现其中的中国元素, 从而得知其文化内涵了, 这就是文化与艺术的一种民族融合。

二、艺术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艺术作品不仅反映着传统的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化艺术也在不断的体现着现代的文化, 不断的与现代文化进行融合, 这种融合体现在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和艺术与“同质性”文化的融合两个方面。

(一) 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融合

艺术的主要作用是去表现日常的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 同时, 又去表现生活, 但是, 生活的内容是多样, 仅仅通过一种艺术形式去表现日常生活往往存在着表现力差的问题, 因此在表现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往往要多种艺术形式进行相互的配合。艺术来源与日常的生活, 同时, 艺术作品也是在反映和表现日常的生活。在我国的古代, 就有着许多描述日常生活的艺术作品。我国古代的文人愿意通过手中的笔墨去描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商业生活。著名的学者张横写了描写百姓生活的《西京赋》, 著名画家张泽瑞的《清明上河图》将百姓的日常生活的场景描写在画卷上, 描写了古代首都开封府的繁华景象, 成为了流传至今的艺术佳作, 同时, 也为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艺术设计作为新兴的都市型产业,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 社会主观形式都已发生根本的改变, 尤其是信息的广泛高速的传播, 开放的观念激荡愈趋激烈, 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的多元化, 人与人交往的频繁, 社会及人要求的不断增加, 工业文明的异化所带来的能源、环境和生态的危机, 面对这一切我们是否能适应它, 利用它, 使艺术设计成为该时代的产物, 这已成为当今设计师的重要任务。不同的时代都有自己的标准, 不能把今天的或昨天的当作绝对的、唯一的标准。对于历史的设计文化的评判必须认识到本身就是历史的。文化的时代性决定了一切历史的认识本身都是历史的, 每一时代的艺术设计文化都有其绝对的内容, 都有自己的观念体系、都有自己的历史发展状态、都有这个时代的烙印, 所以也都相应地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没有这些认识, 我们就不能对艺术设计文化的时代性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来看, 艺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在原始社会中, 人们的各种活动都与艺术相关, 例如绘画和祭祀等活动都是具有艺术特点的。在原始社会时期, 人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具有艺术, 生活和艺术是密切的融合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产生了阶级, 同时也产生了国家, 这样就使得艺术与普通大众出现了分离, 由于存在着特权的阶层, 艺术成为了一种稀缺产品, 只有少数的统治阶级才能享有, 而对于被统治阶级就失去了接触艺术的机会。从原始社会中的音乐、舞蹈、绘画到阶级社会中的舞台表演和剧场表演, 使得艺术与广大的人民分割开来。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进入了信息时代, 网络、电脑和电视使得艺术的稀缺性得到了解决, 人人都可以享受到他所希望得到的艺术种类, 这样就实现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融合。

(二) 艺术与“同质文化”之间的融合

文化是一个集体概念, 只有具有一定数量的人之后, 这些人具有的共同特点和风俗习惯我们就称之为文化, 因此, 一个人的特点不能够称之为文化。前面我们论述了艺术是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 同时, 又与我们的日程生活相融合的, 但是,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 世界上的政治结构和文化正在走向“同质化”, 换句话说, 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了宪政和民主共和体制, 那么我们的艺术是否也应该适应这种“同质化”的文化, 而产生一种新的艺术门类呢?是否我们的艺术需要与这种世界性的文化相融合呢?很显然, 这是需要的。艺术表现世界同质化的文化的典型例子就是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形式, 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是虚拟性、网络性、观念性和拼贴性。表现在物质上就是随意的拼凑, 从而表现出简单的图形, 例如京剧的脸谱和简单的标志。随着网络化的到来, 网络文化也一军突起, 随着网络文化的产生, 也产生了与网络文化相适应的网络艺术, 这种网络艺术是一种虚拟艺术, 主要是通过技术制作互动虚拟视觉或互动虚拟体验, 例如虚拟的艺术绘画和艺术雕刻等等。可见, 有什么样的文化,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

现代艺术设计只有充分的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时代文化相融合, 才会开创一片新的更具特色, 更具内涵的领域, 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同时, 关注时代的迅速发展, 建立起一个融民族性、时代性为一体的新型设计文化体系, 及时的传递到艺术设计中去, 它才会发扬光大, 源源流长, 朝更新、更远、更好的方向永恒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4].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学林出版社.上海, 2006

体育与艺术融合 篇9

网络动漫是动漫艺术与网络传媒融合的产物。网络的普及, 带来了网络传播的爆发;网络传播催生了动漫艺术的新形式;而网络动漫, 则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科学技术与漫画艺术的完美融合, 并借助新的传播方式, 使艺术得到升华。在全世界范围内, 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自1969年期至今只有不到50年的时间, 但是其发展速度却无比迅猛, 特别是近20年来, 互联网技术已经主导世界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 它的应用深深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动漫作为大众文化传播形式之一,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成熟阶段, 其传播渠道与创作形式也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了新的变化。

网络世界巨大的空间为创造者提供了无限可能, 许多漫画创作者及爱好者通过互联网找到创作灵感, 动漫作品网络化已成为一种趋势。2010年7月31日是全球互联网最热门的网路连载漫画《疯女科学家》诞生十周年, 它是世界上由女性创作的最早的网络漫画作品之一。或许, 十年之前的网络动漫还略显青涩和稚嫩, 但如今, 网络动漫已俨然成为全世界最受大众欢迎的娱乐形式之一。网络动漫在中国的兴起是以老蒋2000年2月创作的《强盗的天堂》为标志的, 风靡全国为广大网民所熟知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为网络动漫做了一次成功的广告宣传, 特别是片中的歌词“翠花, 上酸菜”, 更是成为2001年中国十大流行语之一。

我国最早使用Internet是从1986年开始, 当时是为了与国外的一些科研单位进行沟通交流、数据查询的。1994年, 我国接入Internet, 正式被国际承认为拥有Internet的国家, 我国网络事业开始蓬勃发展。1996年, 网络进入商业应用阶段, 1998年商业网络迅猛发展。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在初期主要由基于web1.0技术构建起来的门户网站组成, 利用互联网的共享功能, 早期的网络用户可以通过电话线上网访问固定的网址, 在静态的网页上进行信息的浏览、下载、搜索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如今, web2.0技术已发展臻熟, 实现了从核心内容到外部营运的革命, 成为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网络革命所带来的面向未来、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在互联网领域的典型体现, 是由专业人员织网到所有用户参与织网的创新民主化进程的生动注释。

在我国网络动漫发展的最初, 来源主要是门户网站的新闻漫画。门户网站是我国早期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这种形式的网络动漫, 其局限性体现在读者与创作者之间是单向交流, 作品形式缺乏吸引读者的新鲜元素, 读者也只能被动的接受这些作品而不能有所创造发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日益丰富, 互联网络开始注重市场细分, 漫画相关网站和专业网站爆发式出现。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 火神网、中国新闻漫画网、南方动漫网、千龙动漫娱乐网等一批如今有影响力的漫画门户网站开始建立。火神网是在清华大学支持下于1999年成立的, 是我国最早的视觉艺术网络社区, 它开创性的将网络漫画创作、作品展示、作者交流、漫画交易等诸多功能集于一身, 成为国内最大的专业漫画艺术交流学习网站。涂鸦王国建立于2003年3月, 是以涂鸦为主的交流性质的自由网站。网站的理念在于超越传统的绘画思想, 接近绘画最初的自由与表达。涂鸦王国作为中国最大的涂鸦网站, 是中国插画界有名的人才汇集中心, 让喜欢涂鸦和插画的人, 在这里找到了展现自己的平台, 吸引了不少畅销杂志编辑的目光。

除了门户网站之外, BBS等论坛也逐渐受到人们关注。网络用户可以在所熟悉的各种论坛上自由发表观点、共享资源, 与其他用户沟通交流。在这种更加自由和宽泛的空间中, 网络用户可以凭借自己的喜好无限制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性。BBS是人们熟悉的各种网上论坛的英文缩写, 早期的BBS具有公示板的用途,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网络用户与其他用户沟通交流的地方。2002年被大众熟知的慕容引刀的“刀刀狗”, 便是国内最早通过论坛流行的网络漫画之一。

2002年, 个人主页——“博客”这一新兴网络技术开始进入中国。它的出现让每一个网络用户无需花费大量资金便可以拥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网站。个人网站向用户提供稳定的平台来展示自己, 用户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博客这种新颖的方式吸引了大量的网络用户, 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为网络动漫的发展提供了潜在市场。右手的《漫画兔的自杀》系列、黑背的《黑背日记》系列、盒子创造社的《张小盒》系列成为这一时期我国网络动漫点击量最大的作品。

门户网站的发展、BBS的走红、个人主页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大, 让网络原创动漫越来越受到网友们的欢迎。网络成为了各类新动漫作品最佳的展示场所, 在扩大动漫作品发行渠道的同时, 有利于中国动漫形式的多样性、多元化发展。2004年之后, 我国网络动漫发展势头逐渐强劲, 特别是在网络文学领域取得重大成果的盛大文学进军动漫领域之后, 我国网络动漫发展便呈现出势如破竹之态。在盛大文学的带领之下, 越来越多的大型商业集团开始向网络动漫领域进军。2008年, 著名网络企业“完美时空”创办了原创网络漫画平台“纵横动漫”;2009年, 盛大网络收购国内知名动漫论坛“有妖气”, 开始商业化运作, 成为原创漫画网络平台。专业网络运营机构的进入在加剧市场竞争的同时, 也提升了国内动漫网路媒体平台的整体实力。

网络动漫之所以在我国有如此强劲的发展, 一方面得益于我国大众娱乐文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则是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迅速普及和应用。在经济飞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 革命性的技术必将催生革命性的文化现象。网络动漫的发展使艺术创作与技术发展紧密结合, 两者之间的联姻, 实现了网络动漫的走红。从专业的门户网站到BBS论坛, 再到个人主页, 进而到专业的动漫网站与动漫频道的建立, 网络动漫发展的每一步, 无不彰显着我国经济发展、技术革新的成果。正是在这样一种彼此完美融合的境况下, 网络动漫成为动漫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我国文化产业和动漫产业发展中, 扮演着重要角色。

音乐与姊妹艺术间的融合 篇10

一、诗乐合璧, 相得益彰——音乐与诗歌

在远古时期, 音乐与诗歌是并存的, 在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后, 一方面两者的结合形式不断丰富, 另一方面两种艺术的思维与创作方法又相互影响。在历史发展长河中, 它们在互相促进、互相渗透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繁荣, 不但没有削弱各自的独立魅力, 相反扩大了音乐与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丰富了它们的内涵, 其特质变得更鲜明、更具立体感。

诗歌属于语言艺术, 音乐则属于声音艺术, 诗歌具有音乐美, 同样音乐也具有语言性。诗歌中语音的和谐、不同声调的起伏、不同语调的抑扬, 既变化多端又协调一致, 使人听之悦耳、读之琅琅上口;语汇的双声、叠韵、叠音等语音形式给人以声音美感、节奏动感, 体现了语言艺术具有音乐美的显著特征。波兰的英雄史诗在肖邦的叙事曲中被丰富的音乐语言所叙说;贝多芬的交响曲运用音响语言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 讲述了自己对人类社会的感悟以及对人类幸福痛苦和生死存亡的体验;舒曼以精确、巧妙的笔触勾勒各种形形色色的各种形象, 这些都体现了音乐的语言性。

诗歌对音乐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新的音乐体裁的诞生, 诗歌与音乐相结合产生的艺术歌曲是最典型的代表。诗歌是艺术歌曲的创作文本, 诗歌的情感和表达是艺术歌曲的核心。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 诗歌向音乐提供一个可以谱写的思想, 提供某种感情基调和联系线索, 以此来激发音乐家的想象力。贝多芬曾这样评价歌德的作品:“歌德的诗有驾驭他的伟大力量。这不仅仅因为它的内容, 而且是因为它的节奏。我被这些仿佛将自我升华为更高精神存在的作品, 仿佛已包含了和声秘密的语言所激动, 进入了创作的情绪中。”[2]可以说, 没有诗, 没有了表达内容的具体体现者, 艺术歌曲就不复存在。

音乐对诗歌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内容和体裁两个方面。唐代是音乐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 这种繁荣成为了诗歌的内容, 不少文人都写下了关于他们对不同声音的描摹。白居易用“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描绘了琵琶的音色特点, 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冲击, 用诗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琵琶的魅力。我国是诗之国, 乐之邦, 音乐是诗歌的灵魂, 无乐不成诗, 受音乐的影响, 诗歌的体裁形式不断得到丰富。最早的诗歌集《诗经》篇篇可入乐歌唱, 《楚辞》的产生与楚国的地方音乐和民间祭祀歌曲有直接联系, “相和歌”“鼓吹乐”和“元杂曲”三大类之所以各具特色也是音乐风格不同所致, 举世闻名的宋词更离不开音乐, 它是音乐文化孕育的产物。

二、戏乐相融, 蓬荜生辉——音乐与戏剧

戏剧是融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要素的综合艺术形式, 这里主要探讨音乐对它积极的支持作用。戏剧中间的音乐虽不复杂, 但总在恰到好处的时候出现,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莎士比亚的戏剧, 音乐因素在人物性格的刻画方面、各种场面的描绘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音乐因素能够有机地渗入进去, 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戏剧情节的紧张度。另外, 莎士比亚剧作中的音乐尾声, 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如《无事生非》《仲夏夜之梦》等喜剧以活泼的吉格舞曲告终, 《哈姆雷特》《李尔王》等则以葬礼进行曲结束, 《麦克白》则在号声鸣响中落幕。

戏剧对音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音乐内容和音乐体裁两个方面。柏辽兹曾感叹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为音乐而写的”, 无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对爱情和世俗仇恨的描写还是《哈姆雷特》中对名、利、欲和人的尊严的探究, 都高举“人”的旗帜, 受到了普通民众的喜爱, 成为音乐家的宠儿。门德尔松的序曲《仲夏夜之梦》、柏辽兹的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柴可夫斯基的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杰作都是受戏剧的影响而使音乐获得了二次生命。此外, 音乐与戏剧的完美结合, 产生了歌剧这种新的艺术形式, 无论是莫扎特根据法国作家博马舍同名喜剧改编创作的《费加罗的婚礼》, 还是威尔第根据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同名悲剧改编创作的《奥赛罗》, 我们不难看出, 众多的歌剧作品取材于相应的戏剧作品, 戏剧成为歌剧创作的不竭之源, 音乐家将丰富的音乐想象力与戏剧情节的完美结合, 为戏剧插上了驰骋的音乐翅膀。

三、音响色彩, 交融互动——音乐与美术

音乐与美术在本质上还存在着巨大的、显著的差异, 表面看来, 前者所提供的是听觉享受, 后者所提供的是视觉享受。事实上, 音乐与美术作为艺术家族的两大重要成员, 在表现美、承载美、创造美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的属性。首先, 音乐的想象与美术的意境产生了交融。欣赏者经常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会产生种种联想, 时常会在眼前出现一些画面与音乐相融合。其次, 音乐与美术艺术符号的相似性。美术中的“点”“线”“色彩”等术语会用在音乐当中, 音乐中的“节奏”“轻重”等术语也会在美术中出现, 这就为二者之间的“翻译”提供了可能。人们也常常会用美丽的风景画来形容一些乐曲, 或者形容绘画如同音乐一样迷人。对于音乐家、美术家来说, 更加能够深层次地领悟到美术中的形体、色彩和空间三要素与音乐中的音调、节奏及和声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甚至可以从对方获得艺术的启迪来丰富自身的创作。我国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对此深有感触, 他说“欣赏名画, 往往会引起我在音乐上的很多联想。例如当我演奏巴赫的作品时, 我就常常联想起伦勃朗的画, 巴赫的作品往往有一种谦厚、纯朴的舍己精神, 这一点和伦勃朗的作品在气质上很类似。而演奏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协奏曲时, 就不禁会联想到意大利名画家波的齐里的名画《维纳斯的诞生》, 联想到维纳斯从碧蓝的海中徐徐浮起时那种清新、柔和、宁静的感情。”

四、节奏律动, 水乳交融——音乐与舞蹈

远古时期的原始乐舞是音乐与舞蹈的结合体, 人们拍手投足、且歌且舞, 还伴有简单的乐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的分工, 密切相连的音乐与舞蹈逐步展示出各自的独特魅力而成为不同的艺术门类, 虽然艺术形式不同, 但是从原始乐舞简单的节奏敲打到现在极富抒情性和戏剧性的舞蹈, 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却越来越紧密。音乐不仅为舞蹈提供了节奏的律动, 对舞蹈内涵的揭示也起着传神作用, 从音乐入手, 能够更深入地把握舞蹈的形与神, 欣赏舞蹈作品, 离不开音乐。反过来, 通过借助舞蹈的外显式动作, 音乐作品中难以单纯用音响单独表现的内容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音乐教育中, 舞蹈性的肢体语言也能帮助受教育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音乐这门抽象艺术。可以说,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舞蹈是音乐的回声。”

此外, 音乐还与影视、戏剧、雕塑、书法、建筑等其它艺术形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 人们把中国书法比做“无声之音”, 具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 是“看得见线条、听不见声音的音乐”;我们可以将音乐称为“流动的建筑”, 也发过来把建筑称为“凝固的音乐”, 它们都具有结构之美、情感之美和节奏韵律之美;影视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它是“由视觉上的和谐、静默本身的特质形成的音乐”[3]……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之间的差异与相通之处为它们之间的相互融合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与此同时, 这种相互融合趋势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也具有相似的属性。因此, 加强音乐与其它艺术的融合, 能够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丰富体验, 更好的进入艺术境界。

摘要:音乐在艺术领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与姊妹艺术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着重探讨音乐与其它艺术学科的关系, 希望在音乐教学中能够实现课程综合化, 促进学生对音乐更深入的理解与体验, 获得整合的思维能力, 形成整体的知识观, 促进个体全面协调发展, 真正实现音乐的全面育人功能。

关键词:音乐,诗歌,戏剧,美术,舞蹈,融合

参考文献

[1]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年.

[2]沈致隆.齐东海.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

园林艺术与景点如何有机融合 篇11

关键字:园林 景点 文化 问题

一、景点的形式和概念

以景点为构思线索是当前园林设计中的常见现象。在北京举办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竞赛中,各种各样的景点实际上是每个方案的主角。在中外专家评委选出的三个获奖方案中,其景点的营造和描述,显然比落选的方案更加全面和到位因此,通过对景点营造行为的解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中国当前的园林设计思潮。

景点的形式和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园中园”的建设。20世纪70年代末期,广州运用此前宾馆庭园的设计经验,在公园建设中,把公园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形成各自独立的小景域,布置各种公共活动的游览点和服务设施。重要的区域,多采用“园中园”式布局,在大园中套有不同内容的小园,从而丰富全园的景致。它与圆明园中的小园林在形式上差不多,即成组的建筑物与叠山理水或天然地貌所构成的幽闭或比较幽闭的空间相结合,形成一个在布局上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体形环境。无论设置墙垣与否,都可以视为一座独立的小型园林,即“园中之园”。显然,这与后来拟定的景点的概念是基本一致的。

虽然在20世纪50 年代,中国的城市公园布局曾受到前苏联文化休息公园理论的影响,以功能来分区,但是到了60年代,却认为分区理论对于我国城市中较大面积的综合公园的初期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对于较小面积的公园就舒展不开,因为没有足够的用地来进行明确的功能分区。而“园中园”的设置比功能分区更适宜场地规划,实际上反映了景点的灵活性。因此,90 年代后,虽然园林建设的面积越来越广阔,功能分区理论却并没有被重新明确地应用,景点的设置继续成为设计师控制场地空间的主要手段,技法也由院落式布局拓展到雕塑、构筑物、植物、地形地貌等安置和命名。

二、 追求文化意境,获取经济收益

文化意境一直作为民族特色影响着中国当代园林的建设。而且,这时期对传统园林建筑继承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被认为有“文学意味”,即主景建筑一般都赋有题目,或以诗词、楹联、匾额等提出造景立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点的名称或景题受到普遍的肯定。《中国优秀园林设计集》的“综论”认为:“这批园林新作中,有不少匠心独运的点景题名,画龙点睛,颇具深意。如深圳东湖宾馆园林的'思源'题刻,唤起游子思乡报国之情;鹃园的'醉红坡'、'映红渡'、'沁芳涧'等,语意双关,渲染了红花遍园的热烈气氛 。

景点的建设与经济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它是设施集中的区域,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也是集中的观光游览区,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在探索园林行业如何面对市场经济发展时,国家也曾经鼓励景点“积极开展多姿多彩的各类活动”,获取经济收入。

三、不良的后果

1、片面强调景物的形式美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园林形式美学的多样与统一、调和与对比、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等,是园林界研究的热点。这些概念基本上源于西方的古典主义美学领域,中国古代匠人在造园时是否遵循这些原则,值得怀疑和探讨,而且它也不一定就是新园林的主要发展方向。可是,由于它和景点的“诗情画意”联系在一起,在当代园林的理论和实践中,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准则和必然的结果。

上述现象反映了景点的审美特征实质上被主要放在视觉上,即作为被“看”而存在,而非主体与客体的全方位的相互交融。所以,观光的方式成为景点设置的最强大的动力。理论界也重点研究看与被看的问题,如景物观赏点的“合适视距”理论等。其他领域如地质、气象、生态、经济、社会、生活、生理、心理、体验、参与等,则很少被涉及。

2、 以个人主观来制造景物

中国古代园林的“景”一般是在游者亲身感受过程中被“点”出来的,就像红楼梦的大观园,是先有环境后有命名。可是,在中国当代园林中,主动制造景点和意境的意识已经成为主流。很多设计师在谈论设计由来时,总是说到希望营造某种意境或境界,如“一园红艳醉坡坨”、“访花蝶径”、“小洲林中有人家”等。景物与景题的先后关系被颠倒过来,于是景观不再产生于对场地与文脉的艰苦探寻和挖掘,而是产生于诗文或作者的主观。由此,景点脱离了物象,成为“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元”。而且,当它与“传统风格、民族特色”等概念结合为一体时,就成为了一种符号,一种标签。

四、 问题与讨论

论文中国园林艺术与

园林界对景点设置的观念认可,令人深思。问题是复杂的,可引发的讨论也是多元的。

其一,过度重视文学在园林中的应用,过于强调“诗情画意”。需要承认,我们的先辈的确是重诗画的,尤其是园林的建造者和主要欣赏者——士大夫阶层,但是,当代的园林设计师是否还具备如此的教育背景和修养,且有能力再现古典的诗画情趣呢?普通民众是否在游园中只是通过背诵唐诗宋词来获得审美愉悦呢?

应该承认,现代许多年轻的设计师在古典文化方面的修养是严重不足的。例如在北京护城河内侧绿化带设计方案中,有一个景点叫做“杨柳东岸”,据说源于柳永的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殊不知站在东岸向西看,是看不到残月的。又如广州大学城星海音乐学院校园设计中,有一景“知鱼池”,据作者的解说文本,是取“知鱼”是“知遇”的谐音,谬误何其大也!

其二,意境是景点设置的主要目标,可它总是被当代设计师的词语所构筑。如前所述,设计师们总是在设计之前关心意境问题,而且基本都是通过诗文来寻找。但是,《园冶》中却没有这样的词语,开篇《兴造论》即是:“……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所以,意境本是文学语言,用文学谈论园林,最终还是体验文学的情趣而非园林。

其三,如果只是借用文学、绘画和雕塑来充实园林景观,那么,是否需要承认它们只是与园林有横向联系的艺术门类?实际上,很多学者都认为即使它们在园林中能够锦上添花,但其与园林还是有区别的,正如建筑与室内家具、摆设的区别一样。所以,需要追问园林的基本问题,即它因何而存在?园林是空间艺术,它作为一个容器,承载了多种物质设施和精神元素。但设计师是否能够意识到它们并非园林的核心,或者说,每种艺术(学科)门类总有自己的界限,比如散文、诗歌更适于表达个人瞬时的游园感悟,而非设计师预先设定的不变的景题。这对于我们重新评价中国古代园林在清朝中后期的成就以及指导中国当代园林的发展方向,无疑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

其四,如果我们承认规划与设计的工作内容和方法的区别,那么,土地区划固然存在,但是景点的设置并非必然。在规划层面,如何合理利用土地和相关资源、能源,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是主要问题,而非审美层面的营造。即使在设计层面,设计师关心的首要问题也不应是审美、教育、文化等,而是在合理使用场地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体验要求。

五、结束语

设计与艺术的交叉融合趋势分析 篇12

设计与艺术是人们的主观思想见之于客观事物的活动, 是人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的具体体现。在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和审美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 设计与艺术的交叉融合有着独特的价值。

(一) 全面展现设计之美

作为人们对美的另一种阐释, 艺术通过多种元素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合在一起, 把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把内在美与外在美紧密联系在一起, 全面展示着人们对美的理解。而设计作为人们造物的先导, 始终与人们的视觉感受密不可分。无论何种形式、何种物品的设计, 都要把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 总要表现出美感, 带给人们美的感受, 使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享受美。这就要求设计与艺术融合在一起, 把人们的设计试图表达的美感全面展现出来, 提高设计的艺术品质和艺术价值。

(二) 广泛吸引消费受众

设计, 是人们众多艺术实践的一种, 它不仅仅关涉到设计者, 还关乎相关设计的消费受众。也就是说, 不同形式不同行业的设计最终都要面对自己的鉴赏者与消费者, 接受他们的品评、鉴赏。尤其是在消费品领域, 现代的人们对设计有了新的期盼。随着消费产品的种类的不断丰富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对一些各种消费品的消费逐渐转向了审美性, 而把这些消费品的功能性需求降到了次要地位。如此情况下, 设计与艺术交叉融合在一起, 就具有了新的价值。另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消费也发生了变化, 人们已经逐渐由以物质消费为主导转向精神文化消费为主要需求, 而把物质消费放置于低一个层次。而在精神文化性消费中, 人们对设计的审美要求就更好了, 这就更加突出了设计与艺术的融合的价值和意义。只有把设计与艺术很好的融合起来, 才能不断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精神文化性消费需求, 广泛吸引消费受众。

(三) 全力推动设计的现代转型

人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有一个从古代走向现代的过程。在实际生活中, 设计的身影渗透在人们衣食住行等等各个领域。如何才能更好地使设计在满足人们的功能性消费的同时, 又满足人们的审美消费?无疑, 在现代社会里, 设计必须逐步实现转型, 以不断满足人们对设计的需求, 使设计更好地服务于人们各种日常生活需要。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设计的现代转型?当然离不开设计与艺术的交叉融合。设计与艺术的交叉融合, 既突出了设计的特色与实用功能, 又超越了设计的实用功能而带给人们艺术的视觉冲击和美的感受, 使设计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更加贴近人们的视觉审美需求实现着设计的现代转型。

二、设计与艺术的交叉融合趋势分析

设计体现着人们对设计的需求和审美追求, 它与艺术的交叉融合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这是一个离不开人、自然、社会和生活, 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 因而, 它表现出了自身独有的趋势。

(一) 人与自然、社会的进一步融合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讲, 人们的艺术活动要早于设计活动。在艺术世界里, 更多地突出了人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审美与体验, 更多地表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与融合。而设计伴随人们生产产品的行为而产生, 特别是现代工业系统化和规模化发展大大推动了设计的发展。此种情况下的设计往往忽视了对自然美的关注, 而突出了设计的实用性。这与人们的艺术审美取向是相违背的。在设计与艺术的交叉融合中, 艺术世界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人自身的美得到了更大的释放空间, 而逐渐进入人们的设计领域, 展示着人对设计、自然和社会的思考与审美期待, 体现出人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类活动三者关系的科学把握, 推动着人与自然、社会的进一步融合, 表达着人对自身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存愿望。

(二) 与日常消费的联系更加密切

无论设计与艺术以何种形式交叉融合以及融合的程度如何, 设计依然不能脱离设计本身的特点、功能、内容和形式, 依然离不开人们对各种消费产品的实用性要求和审美追求。这就意味着设计与艺术的交叉融合不能脱离人们的日常消费, 而只能更加全面地关注人们的日常消费, 关注人们在日常消费中对设计的建议和期待。从设计在现代社会生活里的发展进程来看, 设计与艺术的交叉融合已经充分地体现在各种生活消费品的设计中。这是设计的本质要求, 也是设计与艺术交叉融合的题中之一。正是因为设计与日常消费的关系更加密切, 才使设计在现代社会生活里获得了新的发展, 并日益密切着与艺术的联系, 丰富着自身的功能与内容, 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增添亮丽的色彩。

(三) 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

设计与艺术的交叉融合是人的物质性、有目的和有创造性实践活动过程, 与人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和审美体验不可分割, 受到美的规律、艺术创作规律和设计规律的指导, 通过色彩、外形、节奏和材质等等表现着不同设计者的审美意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意趣, 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审美意趣, 这就使得设计与艺术的交叉融合体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同时, 设计必须面对不同的产品和消费者, 而产品的多元化和消费者审美取向的多元化, 也要求设计与艺术的交叉融合体现出多元化。只有多元化的融合, 才能使得产品的功能与形式, 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得到有机统一, 才能使人们多元化的审美取向在产品设计领域得到满足。另外, 人们总是以一定的方式开展着设计与艺术的融合, 而用什么样的方式从事设计,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形态, 因此, 设计与艺术的交叉融合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

(四) 与科技的有机结合更为突出

设计与艺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 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设计材料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并依托人们的社会生活需求进入了设计的宽广领域, 设计与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融合, 形成了新的设计形态, 逐渐放弃了设计的单一的传统形式, 而加以声、光、电和数码等元素丰富着设计形态与设计技术, 突出地表现了设计、科技、艺术三者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裴元生.试论现代设计美学的人文发展新境界[J].美术大观, 2008 (2) :62—63

上一篇:上向分层充填采矿法论文下一篇:电视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