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教学艺术(精选12篇)
体育教学中的教学艺术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近几年来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一方面未来综合大学学科结构不断走向完善, 另一方面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还未开设美术专业的院校少之又少。随着高等艺术教育的不断扩张, 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随之而来, 特别是在高校艺术理论教学中存在很大问题。一方面, 艺术类不断扩招, 文化课要求逐渐下降, 这使得大部分没有兴趣爱好的仅为文凭的艺术修养低的学生加入到了艺术教育的队伍中来, 降低了美术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 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严重落后, 这成为高校艺术教育的主要矛盾。
高等艺术教育中生源与师资这对主要矛盾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特别是艺术理论教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嘲讽我们的课堂是:“一节课40分钟, 5分钟缓过神来, 5分钟神游, 5分钟聊天, 5分钟偷菜, 5分钟看微博, 10分钟睡觉, 2分钟整理发型, 2分钟修指甲, 还有1分钟看表倒计时下课, 真抱歉老师, 哪有时间听您老人家讲课。”这虽是一个笑话, 但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这种现象充分体现了学生整体基础偏低与教师教学水平低下之间的矛盾。此现状让我们认识到在当前艺术理论教学中的“教学艺术”的重要性。
艺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 它以培养健全人格为出发点。在完整教育结构里, 人的精神趣味、德性情操、科学认知、全面的人格能够得到培养。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艺术家, 其根本使命在于使人具有发现和创造美的生活趣味, 从而努力追求高品位的生活、高境界的人生, 建设和谐社会。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探索艺术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 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 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实施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它具有生动性、情感性、审美性、表演性。艺术教学中的教学艺术便是高度综合的一门艺术, 它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艺术理论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 需要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板书、图片展示等手段将信息传递给学生。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也就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去研究。
一、教学艺术中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 是情感表达和知识传播最直接的一种手段, 在课程中使用得最多和最直接的莫过于语言了,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特点来征服学生, 在教学语言中, 或冷静深沉、或热情奔放、或幽默诙谐, 这都需结合具体的课程和教师自身的性格特点, 一方面在具体课程中, 比如说在美术史等基础课程中插入些神话、故事, 在纯粹理论性的课程如构图学、透视学中引入一些艺术家传记故事、笑话等活跃课堂气氛,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需结合教师自身的性格和表达习惯, 在不断探索中形成独具风格具有魅力的语言风格, 来赢得大部分的学生听众。
教师一定要声音洪亮, 表达时娓娓道来, 语言一定要有情感。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心灵之间的沟通与碰撞, 绝不可一个语调从头到尾照本宣科, 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学生的思绪跑到九霄云外。《百家讲坛》中走红的纪连海老师, 他的成功就在于他的语言艺术, 他能在课堂上将繁杂的历史知识以评书的形式艺术地传递给学生, 而且能留下一些悬念, 让人听了一节课还想听下一节, 这就是教学艺术。我们的艺术理论教学也要体现教师语言的艺术性。比如《艺用人体解剖学》这门课, 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是一门非常枯燥的学科, 但在教学中也有许多趣事。在上人体概况时, 我给学生讲了一个非常真实的笑话:“有一年考试, 问人体有多少块骨骼?答案只有一个, 206块。但是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答204块, 我说是残疾;有208块, 我觉得也合理———骨折;还有答600多块的, 令人吃惊, 这肯定是粉碎性骨折!”学生哄堂大笑。之后再没有学生在此问题上闹过笑话。教师的讲述清晰明白很重要, 让学生印象深刻更重要。
二、教学艺术中的板书艺术
语言是最快的一种知识传播手段, 但是它转瞬即逝。文字的出现使我们的知识得到了持续性传播, 黑板和粉笔成了我们教学的法宝。黑板被喻为教师耕耘的土地, 土地的耕耘也要讲究耕耘的艺术。这就要求我们有艺术性的板书。一个好的板书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教师一堂课的思路和知识要点。
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更是教师个人文化修养的直接体现。好的书法能让人赏心悦目、百看不厌、印象深刻。教师要是写一手好的粉笔字, 就能让学生在欣赏书法的愉悦中获得知识,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书法艺术的陶冶,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青年教师中有一手好的粉笔字的教师少之又少。有些教师讲课的确精彩, 但一看板书就让人大跌眼镜。这也许就是许多青年教师常用电脑和多媒体的缘故。
传统的手写板书虽然没有多媒体课件操作便捷, 但它具有多媒体课件无法取代的优点。首先它能看出一个教师的艺术修养。这在艺术教学中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艺术修养的感染力有时会在某些方面超过我们的语言说教。其次, 中国的文字书写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有很强的表演性, 是吸引眼球的一个亮点, 它的感官效果远远超过千篇一律的印刷体和电脑文本。所以教师的书法修养至关重要。
在黑板这块神圣的“土地”上, 光会写好粉笔字还是不够的, 在板书的版面设计上我们也要追求艺术性。好的板书就要求版面设计整洁美观、形式灵活多样、条理清晰、重点难点突出。有艺术性的板书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做笔记的兴趣, 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不妨从一些优秀的黑板报中吸收一些经验。为了板书更有艺术性, 可以尝试用2至3种不同颜色的粉笔和不同字体配合使用, 可避免整个板面一种颜色和字体的呆板枯燥, 让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在艺术理论教学中, 应尽可能多地穿插一些图片, 让学生更直观地接受知识。
三、教学艺术中的教师形象艺术
艺术教学中的教学艺术还要注意到教师的精神风貌和形象艺术。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 教师的形象特别是课堂上的形象艺术非常重要。俄国哲学家、作家和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 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教师形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点经常被我们忽视, 特别是在艺术教育中。首先要有儒雅端庄的仪表风度。美国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曾说:“在形象的言辞中, 最能打动心灵的还是美, 美立刻在想象里渗透着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仪表风度是一个人内在气质的表现, 在课堂上, 教师的发型、服装、姿态、表情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是学生心中最完美的偶像, 教师仪表对学生和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其次, 要有友善的关爱之心, 师生之间“通情”才能“达理”, 艺术类学生本身感情丰富细腻, 要注意学生被理解、被关心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 爱是知识传递的桥梁, 知识内在的催化剂。在目前的艺术教学中, 好多学生对绘画没兴趣, 基础薄弱, 当初为了父母, 为了能有大学上, 而钻了艺术类高考文化课低分的空子。来到大学后, 学习很痛苦, 没有艺术追求。老师更要去关爱这些学生, 理解他们, 要去培养他们的兴趣, 鼓励他们, 让他们对艺术有更全面的认识, 同时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正确的人生观, 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最后, 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师的感情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一定要有敬业精神。敬业就是要有使命感, 要有责任心。只有老师兢兢业业, 勤于奉献, 淡泊名利, 默默地耕耘在三尺讲台之上, 以苦为乐, 甘于寂寞, 勤勤恳恳,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得到学生的尊重, 领悟从师的乐趣, 才能以从师为荣, 以师为自豪。
总之, 在艺术教育中的教学艺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只有不断去研究教学艺术, 才能使我们的艺术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课堂是一门艺术, 艺术教育的课堂更是艺术中的艺术, 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做一个真正的教师, 就要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 这就是教学艺术。
体育教学中的教学艺术 篇2
当前部分艺术中专学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加强中专学生的德育教育尤为重要,作为体育教师,应积极地将德育教育渗透于体育教学之中。中专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他们的心理特征表现更加明显,如好动,好表现自己等等。而体育教学正是在不断活动中进行的,因此,利用体育课提供有利条件,将德育的丰富内容渗透于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提高品德修养,是当前每一位中专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专体育教学中,具体利用哪些途径实施德育教育?中专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有哪些特点?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中专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
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育要注意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要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以及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
1、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
体育教学一般都在室外进行,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内容也比较广泛,如果没有一定的的规范限制就难以进行教学,因此体育课课堂常规是必须强调学生遵守的,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作风,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和组织纪律性教育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如课前整队集合,严格考勤、考核制度等,可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良好品质。
2、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育
体育教材内容广泛,而每一项教学内容都有其鲜明独特的教育性,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学。如通过田径教学,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通过各种球类比赛,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体操、武术项目教学,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和良好的自控能力;通过理论课中奥运会、中国体育发展史、名人与体育的讲述,使学生了解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为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学生实际特点,确定德育渗透的具体任务,制定相应措施,以确保德育渗透任务的完成。
3、运用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进行教育
根据课的内容、任务、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使其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身体活动意识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提高教育的效益。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育,教师主要讲述动作要领和难点,讲清动作技术的完成过程,而非面面俱到,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和练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去思考和练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思想活动在教学中呈现积极状态;上球类课时,可采用比赛的方式组织教学和练习,这样能培养学生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精神;体操队列、队形内容,可采用观摩、汇报、评比的形式组织教学,以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竞争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课堂中选择科学的合理的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4、结合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教育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其思想活动和个性情感的真实写照,学生在活动中,各种行为、情感意识等都会充分显露出来。为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各项体育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当前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存在着“骄”、“娇”二气,在体育教学中,经常怕脏,怕累和意志薄弱等缺点。如在800米达标测验中,有些同学由于缺乏拼劲,最后以几秒之差而未达标;在练习跳远时,怕鞋子搞脏,从而不认真练习,教师一旦发现这些问题,应及时进行教育,纠正错误思想。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应针对青少年具有较强表现欲的心理特征,热情地激发,耐心地引导,使其个人英雄主义行为逐步朝着集体主义精神升华和内化。
5、寓情于教,以情感人
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等心理交流的过程。教师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产生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这时,德育教育的内容才能在良好情感的催化下被学生接受,还会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迫切要求。德育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6、身先士卒,做好表率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中专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特点
1、直接参与性
直接参与是体育教学的特点,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避免“贴标签”式的空洞说教,应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中德育的直接参与性和各种体育运动内在的育人作用。通过让学生亲身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促进个性的完美发展,育人于体育运动之中。同时,把握时机,针对学生实际的思想变化,配合恰当的说教,使其相得益彰,从而取得最佳的育人。
2、动态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不是静坐在教室里听讲,而是在运动场直接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因此,使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同时学习活动还会受到诸多外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情绪、意志、积极性、纪律性等心理活动和思想问题,都非常容易暴露出来。于是,便为我们实施德育提供了机会,体育教师应善于把握这些机会,应势利导,教书育人。
3、竞争性
为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在体育课中经常采用竞赛、评比的方式组织教学,这充分体现出竞争性。而竞争能反映一个人的能力、意志、心理因素和道德品质。体育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针对学生在比赛中种种表现,对其实施德育教育,将会取得独特的效果。
4、身心合一性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承受运动生理负荷,同时还要承受运动心理负荷,这是由于体育运动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运动心理负荷是提高心理素质、发展完美个性的必要条件。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运动生理负荷将伴随不同运动心理负荷的特点和发展心理素质与个性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练习,合理安排运动生理、心理负荷,使学生既学习了各种运动技能,又取得了理想的育心效果。
体育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3
一、赞赏性的语言应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旋律
美国的教育学家曾说过,“人性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可以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实践证明,在愉悦的情绪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诲。如果我们真的想去赞赏学生,学生身上的优点会是无穷无尽的。他们青春亮丽,活泼可爱;他们有进取心,有强烈的求知欲;性格内向的可赞赏他们文静秀气,性格外向的可赞赏他们活泼可爱;成绩好的可赞赏他是一名有能力有特长的好学生;成绩不好的可赞赏他肯努力,不轻言放弃的拼搏精神;哪怕是学生有了错误,只要我们教师有一颗赞赏学生的心,批评学生也能做到“良药不苦口可以利于病,忠言不逆耳可以利于行”。
二、教师的语言应该有感情色彩
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他们需要从教师那儿得到尊重、温暖、情谊和教诲。教师的用语根据目的的不同,或严肃、或温和、或激昂,无论什么样的语态,都应对学生有激励作用,都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之情。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教”。体育的竞技性特征,使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经常要承受成功和失败的心理体验。失败时,拍拍他们的肩,对他们说声“失败乃成功之母”;在他们为失败而痛苦时,对他语重心长地说声“废铁之所以能成为钢,是因为它们能经得起痛苦的磨炼”;成功时,微笑着对他们说声“付出的过程有点苦,可它结的果是甜的,不是吗”;骄傲时,严肃对他们说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三、“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项目,不同的时期,设计不同的语言。上体育舞蹈课时,对学生讲“有人说,音乐是来自上帝的声音,舞蹈是对音乐的升华,今天我们上体育舞蹈课”这样的开场白一定有吸引力。上乒乓球课时,对学生讲“乒乓球是球类项目中最小的球了,可周恩来总理曾经评价它‘小球振动地球,这样的外交佳话,不仅展示了的体育无群的外交的魅力,而且奠定了乒乓球作为我国国球的基础。乒乓球是我国国际赛场上一颗最灿烂的明珠。这些成就,说明了我们中国人最善于打乒乓球。从今天起我们开始上乒乓球课。”这样的课前语一定有激励性。上中长跑课时,由于长跑比较枯燥,学生不是很喜欢,如果对他们讲“2500年前,在古希腊的埃拉斯山岩上刻了这样的一段话‘你想强壮吗?请跑步!你想健美吗?请跑步!你想聪明吗?请跑步!强壮、健美、聪明是我们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请从现在做起,从这节课做起!”这样讲一定有号召力。
四、“口令”和“口号”的使用
“口令”和“口号”是体育教学中最具特色的语言形式。新颖独特的集体口令,附加一些激励语言,使学生乐于接受,并能提高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绪,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清晰、洪亮、激昂、充满精、气、神的口令和口号,可以使学生心情开朗、精神焕发、神采飞扬,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生机勃勃、情趣昂然。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艺术 篇4
一、精心准备, 设计好化学教学方案
化学教学方案的设计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教材所呈现的知识以及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是设计方案的前提。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认知水平以及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是设计方案的基础。教师根据化学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 并充分预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教与学的效果是成功设计教学方案的关键因素。为此, 要制定出成功的教学方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要熟练地掌握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是课程标准的体现。新课程要求教师研究教材, 分析教材。对教材高度熟悉, 准确理解教材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 熟练教材中的重要公式、推导过程, 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 能够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正确选择典型案例与例题, 只有如此, 教师才能轻松自如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 灵活地变换教学方法。例如, 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了问题, 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 该怎么办?化难为易, 放缓思考的坡度, 还是变换提问方法, 改变学生思维角度?这些只有教师对教材驾轻就熟才能做得到。
2. 要熟悉并把握学生情况。
备课的前提是教师必须了解学生, 教师上课时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情况, 包括基础知识和能力以及对化学的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对同一个问题, 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的程度不同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就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教师必须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 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3. 要充分有效备课。
备课是在头脑中活现上课情景, 有效备课就要充分考虑课堂的效率, 有效备课就要立足于课标的基准点, 抓住教材的关键点去整合教材, 保障教学的有效性。对于一节课, 教师要对讲课的内容、方法、步骤仔细推敲、揣摩。
4. 对演示实验有充分的准备。
化学教学是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要求教师必须对所演示实验的目的要求心中有数, 对所使用的仪器装置、实验药品等了然于心, 而且保证实验效果直观、简易、快捷、安全。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会对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
5. 加强学习, 提高业务能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是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的, 教学能力的形成也是以一定的知识作为前提条件的。在新课改的形势下, 教师每天都会面对新鲜的事物应对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所以, 教师要让自己的知识之水长流常新, 以自己广泛的知识、综合的能力对学生进行释疑解惑, 随机应变地处理教学中发生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二、掌握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教学是一门艺术, 艺术往往是多变的。一个成熟的教师, 往往在课堂上能够随机应变, 顺势而行。它除了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之外, 还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准确的判断能力和恰当的处理方法。
1. 适当调节难易程度。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会发现原来设计的问题与教材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距离, 这时就应及时调节难易程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 要适当变换角度, 降低难度, 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 要提高问题的层次, 提高难度。
2. 善于因势利导。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突发事件, 使教学出现被动局面, 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 变被动为主动, 牢牢掌握课堂的主动权。
3. 对症下药。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出乎意料之时, 教师要巧妙引导, 适时做出明确回答。如学生答非所问时, 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症结, 对症下药。
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 要求教师必须具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课堂经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熟练运用教材, 掌控课堂, 巧妙引导学生。只有如此, 教师才能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 实现教学的目的。
摘要:化学教学是一门艺术, 它要求教师要精心准备, 设计好化学教学方案, 掌握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只有如此, 教师才能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 实现教学的目的。
激励艺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5
邓学莲 鼎城教师进修学校(415000)
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学习和工作绩效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和激励水平(即人们积极性的高低),用公式表示为:工作绩效=能力X激励。由此可见,要使每个同学在课堂上最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性、主动性,使他们都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强大的向心力去实现教师规定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教师就应经常采用多种方法手段去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因为积极性是发挥潜能的原动力。1 教学导语激励
诱发兴趣,引起注意,是组织教学的重要一环。兴趣是叩开求知大门的钥匙,只有兴趣被调动起来,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发挥积极主动性。为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许多教师在导语中注意说明教学的目的和作用,但要把握不作空洞的说教,而要联系实际,指出所要讲授的知识在生活和实践中的作用与意义。如我在上游泳课的导语中,讲了伟大导师毛泽东同志在七十高龄时还(在大风大浪中)畅游长江,并表演了“漂浮”绝招的故事,结果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学习热情很高,练习完成得非常好,下课了同学们还依依不舍。说明导语起到了积极作用。2 布置任务时的激励
教师在布置教学任务时(特别是有难度的任务时),如果常用命令式的口气向学生布置要求完成的任务,必然会伤害学生的进取心,或使学生产生误解,理解为完成任务是为了老师,使学生的心境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因而学得吃力、乏味。因为采用强制的手段,显然从开始就剥夺了同学们主动学习与创造的机会,降低了完成任务的热情,在这样的气氛中虽能勉强完成学习任务,但心理上是极不平衡的。如果教师采用激励的方法去布置任务,就可以利用同学们的自尊心、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教跳山羊“分腿腾越”时,我在讲解示范后问同学们:“今天的学习内容还有同学有困难吗?”虽然只有一句话,却起到了很强的激励作用,同学们不但乐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就连完成技术动作有困难的个别学生也主动请同伴帮助,力争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道理很简单,后者充满了对学生的信任和对人格的尊重。
运动教育领域的权威——西米兹(J.Sch—mitz)曾指出:运动的要素与健全而自信的知觉能力,对活动的正确态度„„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布置练习时最好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同学们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3 让学生自己选择,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也是一种激励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国内外教育界日益重视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体育教学在强调增强体质的同时,要使学生爱好体育,尝到参加体育的乐趣,使学生由受老师支配的被动状态变为主动参与体育锻炼,这就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当一种需求得到满足以后,还会有另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出现,成为一种新的激励起点。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每个同学顺利达到不断提高的需求水平。愈能满足这种需求就愈能调动内部驱动力。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是激励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具体措施,也是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实现目标的可能。通过他们的自主选择,加深了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运动美学知觉能力,在运动中经历完整的身心统一,发扬良好的体育风尚和互爱精神,树立完成任务的信心,因此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跳远的复习课中,根据课的任务和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我有计划、有步骤的设置了多个不同要求的“练习点”,在每个练习点上安排了不同形式的练习,在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又设计了“破层次记录”的比赛游戏,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技术、技能,选择符合自己的练习,使学生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练习之中。学生普遍反映效果好。4 沟通心灵的融通激励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分组练习的时候,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同学与同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时会发生矛盾。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采取“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的态度,要有容人之短、不计恩怨的胸怀,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地运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要做到“理中有情”,相互沟通。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的“皮格尔马利翁”效应证明一个人在受到别人语言评价时,这种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被评价者对自己的看法,并因此改变自己的行为。如果不了解学生的特点,不能区别对待学生,不研究语言的艺术,就会导致负效应发生。如果这种融通和理解得到了同学的认可,他们就会以更大的激情投入学习和训练,且这种效应会长时期持续下去,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百利而无一害。5 幽默也是一种激励艺术
有人说过幽默感是判断一个伟大民族智慧.和气质的尺度。幽默的语言具有愉悦、美感和批评作用,伟大导师列宁曾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同时国外把“有幽默感”作为评价大学教师教学好坏的标准之一,可见幽默语言的作用非同一般。
例如50年代在一次高级知识分子大会上,陈毅知道曾有一位因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简单粗暴想投河自杀的老教授也参加了会议,于是说“我们不过想帮助大家放下包袱,和工农群众一道前进,你为啥偏要和龙王爷打交道,不肯和我陈毅交朋友呢?你要投河也该打个电话给我,咱们商量商量嘛!当然啦,怪我陈毅教育不够。”这一席话,活跃了气氛,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显得那么自然、得体,易于被人接受。
教学中的表扬艺术 篇6
正是由于表扬的这一特性,才使得表扬决非简单的师生之间的对应关系。它必须旁涉到全体学生的心理感受,而这个多向与多维的辐射效应必然构成了表扬效果的复杂性。更为重要的是,本文所探讨的表扬的范畴限定在“教学”之中,而不是简单的广义上的表扬行为。因此,考察表扬的内涵,还要综合考量教学的诸多环节。就教学的一般规则来看,教师在课堂上所采取的一切教育行为都具有辅助教学的性质。也就是说,教师施行表扬策略,不外乎是想营造一种有利于教学活动积极开展的氛围。而以教学为主要任务的课堂情境下发生的表扬行为,必须与教学任务和目标的落实相关联。基于此,本文对表扬的含义界定也就很自然地限定在教学这个范围之内。
表扬是学生集体心理的一种心向导引与聚拢。乍看起来,教师在施行表扬行为时,多数情况下是一对一行为。实际上,教师施行表扬的终极形态是想通过对学生个体的表扬行为来产生一种心理暗示。这种暗示言在“此”而意往往在“彼”。就是说,当一个教师要施行表扬行为时,他往往要选择一个时机或切入点。就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表扬行为来说,多数教师并不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表现予以单意的称赞。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屡屡发生的值得赞扬的行为加以简单的赞扬的话,那么,学生对这种简单的赞扬往往会产生心理上的倦怠。
表扬是教师营造师生情感沟通的—种媒介。我们知道,教学行为的开展,并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与接受的行为,而是渗透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与融汇。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学质效提高的重要保证条件之一。有些教师一味地在教学方法的优化上下功夫。良好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固然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至关重要,但是,就教学本质来说,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过程。没有情感的介入,课堂往往显得比较僵化呆板,缺乏活力。高明的教师往往会抓住时机,适时发挥表扬的效能,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进行点化。
表扬成为教师教学行为中的一种“应景”之语。我们知道,学生对表扬的渴求是很自然的心理行为。这种心理渴求必须把握好一个“度”。所谓度,就是教师对表扬内涵的真切理解和把握,即通过表扬行为对学生集体起到一种心理导引与聚拢效果。
表扬成为学生满足虚荣心理的“麻醉剂”。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表扬的时机和火候,不能正确地调动表扬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正面导引和激励作用,使表扬失去了“分寸”感。一些学生由此把得到教师的表扬视为“奢侈品”,成为同学之间夸耀或炫示的资本。
教师在课堂上不论采取什么样的表扬形式,其目的不外乎是为着服务于教学这个宗旨。因此对表扬艺术的探求,不仅需要从教学效能提高这个根本点考虑,还要综合学生心理反应这个要素以及师生情感互动的需要加以考察。当然,就狭义的教学中的表扬艺术来说,教师要想真正发挥好表扬的积极作用,还需要掌握必要的教育原理和教学规律。只要深入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本质要素,掌握好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理需求与反应,才能灵活自如地摸索并总结出—套适合自己的表扬方法,进而使之上升为一门艺术形式。
政治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篇7
一、政治教学中的“空白”艺术简介
所谓“空白”,又叫“留白”,原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空白”讲究的是“卷有尽而意无穷”。后来,人们将这种手法广泛应用到其它领域。本文讲述的就是“空白”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所谓政治教学节奏控制中的“空白”艺术,就是以学生的思维和教学规律为基准,有意识地给学生去设定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表达对政治教学的所感和所想,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政治教学中“空白”艺术应用的相关要求
在政治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政治的精神感受和思维感受,尽量地多给学生留“空白”。同时,可以适当地增加课堂知识的难度以及容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政治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随时启发他们的思维。在学生的思维发生阻断的情况下,教师要调整课堂节奏,利用“空白”艺术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学生思维顺畅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推进,所以,“空白”艺术的应用使课堂氛围和谐,教学效果显著。因此,政治教学中“空白”艺术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调整作用。经过实践证明,适度的课堂节奏,理论与探讨的结合,就一定会有良好的收效。这就告诉我们,在应用“空白”艺术的同时,不能为了追求“空白”艺术而影响了基本的教学节奏。所以,在政治教学节奏控制的基础上,要注意应用“空白”艺术原则上的适度和求实性,不能因为追求形式,而脱离了教学目标。
“空白”艺术的求实性和适度性原则,就是要在保证课堂教学节奏良好的基础上,选用适当的方法,结合教材内容,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应用“空白”艺术的同时要结合教材,不可以凭空捏造。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不参照教学大纲,也不注意知识的回顾,而是一味地引用一些脱离教材的东西,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另一方面,在运用“空白”艺术的过程中,不可以天马行空,滥用“空白”。在课堂教学的设置上,一定要保持适度性,做到难易适中,并对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课堂教学“空白”不可以太多,也不能没有“空白”,如果太多则导致课堂松懈,如果缺乏“空白”课堂则会太过于沉闷。因此,政治教学节奏控制中,一定要注意“空白”艺术的适度性和求实性的应用。
三、“空白”艺术在政治教学节奏控制中的巧妙应用
根据学生情绪巧设“空白”。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学生的情绪是决定课堂节奏的决定性因素,通常情况下是不稳定的,时而积极热情,时而沉闷低落。因此,要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一定要能够驾驭学生情绪。对于学生情绪上的埋怨、抵触等不良情绪,教师就要给学生设置“空白”,收集他们的不正确观点,并且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他们正确及时的引导,从而做到思想的正确引导。
根据教学时间巧设“空白”。教师进行新课程的教学时,要将学生原有的知识合理地过渡到新知识方面,设置悬念,留下“空白”,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对新知识的研究和探索。在“空白”处理的基础上,一些知识比较扎实的学生可以进行独立思考,而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就可以利用“空白”把相关知识链接起来。在新的课程展开之后,教师也不要过于细致地分析课堂内容,教师可以在关健环节,设置“空白”,这样有助于学生发挥想象,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当然在课堂教学的结尾,也要设置“空白”,这时课堂才可以画上圆满的句号。
根据教材内容巧设“空白”。上面我们提到了“空白”艺术的应用要讲究求实性,所以,我们就要根据教材来设置“空白”,教师从教材基础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大胆调整,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实践证明,不是老师讲得越多越好,而是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得出结论。著名教育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揭示了“空白”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当依据教材调整课堂节奏,巧设“空白”,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艺术 篇8
一、情感教育融入课堂,激 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师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 激发学生的兴趣 , 使学习更为有效。我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师和学生的“表演”。因此,每当我走上讲台,都要求自己面带微笑、充满激情、衣着得体、言语铿锵。一节课在声情并茂、跌宕起伏中结束,学生岂有学不好之理。
二、以学生为主体,师生 互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是当前最根本的教学组织形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青少年感知能力的日益增强,原始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正悄然走入课堂。问题是:如何做到课堂气氛活而不乱、统而不死呢?这就要求教师从每节课的课堂设计入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 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
实验操作是化学课最经典、最刺激、最具开发性的动手方式,我们教师要创造较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除学生实验外,可以把演示实验中某些简单的环节交给学生去做。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实践证明,学生主动地阅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在课堂教 学中,教师应在阅读之前让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教师还要尽可能创设阅读的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对阅读的内容产生兴趣。
3.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学生对鲜明的化学实验现象很感兴趣, 但有很多的化学反应是没有明显现象的。对于这类反应,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将没有实验现象的化学反应改变为有鲜明的实验现象的化学反应, 这样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初中化学下册“常见的碱”这一课题中介绍了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这个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学到这里,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能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确实发生反应了吗?问题提出后, 学生兴趣大增,组成了几个合作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我的引导下下,设计出了以下几个实验方案。
方案A:收集满一集气瓶的二氧化碳气体,用一个带胶头滴管和导管的双孔橡皮塞塞紧瓶口,导管一端事先绑好一只气球,胶头滴管预先吸满氢氧化钠溶液。挤压胶头滴管,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瓶内,振荡,观察现象。
方案B:收集满一集气瓶的二氧化碳气体,倒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并迅速用一个带U形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瓶口,U形导管内事先装了一些水,静置,观察现象。
方案C:将一支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置于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静置,观察现象。
方案D:取一质软的空矿泉水瓶子集满二氧化碳气体,迅速倒入少量氧化钠溶液,塞紧瓶塞,振荡,观察现象。
讨论以上实验方案后,同学们发现了:不同的实验设计产生了不同的实验现象,但原理都是随着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使瓶内压强变小 , 从而出现了气球变大、U形管液面左侧上升右侧下降、试管内液面上升、软塑料瓶变瘪一系列现象。
三、热点问题结合于课堂
现代的中学生已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境况中摆脱出来,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颇有兴趣,应该说,这也是近几年中考的关键考点。我时常翻阅报纸、杂志,从中寻找一些与我们化学教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海湾战争”等,大范围的到外国、外省、外地区,小范围的到本省本地区、本乡甚至本校。特别是自己身边的示例更能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心。当然在补充介绍这些内容、 实例时,要注意体现常识性,不要超越学生的可接受性,适可而止。这些知识,既容易被同学们掌握,又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 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
计算机集多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信息呈现方式,可以引起学生高度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对瞬变搞定格分析,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问题得以顺利突破。因此,教学中尽可能使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
谈体育教学中的引导艺术 篇9
一、融通式引导
体育课上的好多动作需要教师一遍遍地反复示范,直到学生学会并且做到为止,教师的“表演”同演员一样要做到形神兼备。体育教师应把体育课堂上的各种动作示范的技巧性、 和谐性和美感愉悦性融合起来,进而引导学生准确优美地做好各种动作。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体育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关爱、温暖、信任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 他们便会以极大的热情上好体育课。这种满足建立在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上。 因为各种原因, 学生在某些动作要领上不入门,教师就要耐心指导,反复示范,而不能挖苦或者蔑视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融通式引导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做好了,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了解的程度, 为上好体育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勉励式引导
勉励式引导是体育教师经常运用的教育手段之一。现代管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以勉励的口吻布置任务,可以充分激发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硬的命令,一开始就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降低了他们的活动热情。如, 教师这样要求学生:“你们必须给我跳过去,跳不过去的要受罚!”学生听了心里不舒服,带着情绪练习,效果肯定不会好。如果换成勉励式话语: “同学们要大胆地练习,跳不过去没关系,我再继续辅导你们。 ”学生听了不但乐意去练习,而且练习时没有心理负担,练习效果肯定比前者要好。
三、参与式引导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养成,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使学生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行为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参与管理、参与决策,是人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一种高层次的需要。从这一原理出发,体育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倾听学生的呼声, 了解学生的要求,收集学生的建议,让学生建言献策,让他们参与到备课环节中。这样备出来的课,肯定是从实际出发,在教学时,教师教得自在,学生学得舒心。
四、期望式引导
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和鼓励; 有某些过失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面对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的,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该批评的,论过要适度,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其补缺改过的动机和行为。
五、表率式引导
体育教学中的教学艺术 篇10
关键词:变式教学,能力培养,教学效率
数学教学应注重数学变式教学和变式训练。它将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的学业负担, 在提高教学效率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 什么是变式教学和变式训练呢?又如何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变能力, 从而达到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目的呢?下面我就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际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什么叫变式教学和变式训练
所谓数学变式教学和变式训练, 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以及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进行有效的变化, 使其条件或形式发生变化, 而本质特征却不变。利用变式教学和变式训练, 通过对数学问题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讨论和思考, 能帮助学生打通关节, 构建有价值的变式探索研究, 展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 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
二、变式教学的几种方式
1. 一题多问
采用一题多问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增强思维的灵活性。通过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递进性的提问,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1:如图1, 在△ABC中, 点I是两角∠ABC、∠ACB平分线的交点。
问题 (1) :若∠ABC=60°, ∠ACB=70°, 则∠BIC=_______°。
问题 (2) :∠BAC=50°, 则∠BIC=_________°。
问题 (3) :∠BAC=n°, 则∠BIC=_________°。
问题 (4) :在 (3) 的条件下若点D是两条外角平分线的交点, ∠BDC=_________°。
问题 (5) :若点E是内角∠ABC、外角∠ACG的平分线的交点, 试探索:∠BEC与∠BAC的数量关系, 并说明理由。
问题 (6) :在问题 (5) 的条件下, 若∠BAC=50°, 当∠ACB等于多少度时, CE∥AB。
像这样, 在例、习题的变式教学中, 最初的变式题设计与例、习题较为相似, 最后过渡到学生感到陌生的新颖题目上, 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至于遭到过多挫折而丧失继续学习的信心, 同时促进学生概念和规则的纵向迁移。通过以上问题的变式训练, 它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 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它还使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 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索变的规律, 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 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 是指变换题目的条件或结论, 或者变换题目的形式, 而题目的实质不变, 以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揭示题目的本质, 培养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 能使学生随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积极思索, 从而防止和消除呆板和僵化,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一题多变可以改变条件, 保留结论;也可以保留条件, 改变结论;或者同时改变条件和结论;也可以将某项条件与结论对换。在变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例2:△ABC中, ∠A=m°。 (1) 如图2 (a) , 当O是△ABC的内心时, 求∠BOC的度数。 (2) 如图2 (b) , 当O是△ABC的外心时, 求∠BOC的度数。 (3) 如图 (C) , 当O是高线BD与CE的交点时, 求∠BOC的度数。 (4) 当O是△ABC的内心时, 若∠BOC=n°, 求∠A的度数。
在解决一个问题后, 趁着学生对完成任务的经过和感受印象还清晰的时候, 不失时机地探索类似的问题, 总结解题规律和方法, 并在教学中, 深入认识问题的精神实质, 正确评价、推广、综合数学问题。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教师来说,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好基础知识, 并将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数学问题, 不仅要对每一部分的知识进行总结, 还应该把前后知识加以比较、归纳、综合, 再用这部分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生使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 如果可能的话, 和以前的问题联系起来, 对问题进行推广, 这样可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3.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的实质是以不同的论证方式, 反映条件和结论的本质联系, 促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重新理解认识, 提高应用意识, 同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 多题归一
初中数学有很多问题表面上不同, 但实质上是相同的, 因而它们可用同一种方法去解答, 让学生作比较, 可使学生感悟它们的共性, 从本质上看问题, 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课堂上, 教师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数学变式训练,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能够灵活运用学习到的知识, 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汪朝阳.巧用变式教学,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 (9) :40-41.
谈体育教学中的激励艺术 篇11
关键词:激励 激励艺术 原则
激励是根据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使人具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体育教学中,激励艺术就是指教师善发挥激励功能,不断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就把激励方法介如下,供大家教学中巧妙运用。
1.兴趣激励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学生求新求趣的心理特点,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变换队列练习、运用多样的练习形式、进行快乐的游戏活动、布置整洁美观的场器材等方法,使课堂教学情趣横溢,吸引并激励学生积极学习。
2.融通激励法
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体育课开始,他们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教师要尽力与学生建立起真挚、亲密的感情关系,以情育人,以情动人。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以真情来感动学生,以满足学生的情感。这种情感建军立在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融通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感情信息融通了,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了解。例如教师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的要求、学生的运动水平、负荷能力等,上课的时候就会有的矢,指挥自如;学生装熟悉了教师的教学特点、心理活动规律,上课就能心中有数,积极配合,勤学苦练。
3.勉励激励法
现代管理研究的结果表明,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硬的命令,一开始就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成性,降低了他们的活动热情。如教师布置学生跨栏:“你们必须给我跨过去,跨不过去要受罚。”学生听了心里不舒服,带着顾练习,效果肯定不会好。如果换勉励式布置:“同学们要大胆地练习,跨不过过去没有关系,我再继续辅导你们。”,同学们听不但乐于去练习,而且练习时没有心理负担,练习效果肯定比前者好。
4.期望激励法
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和鼓励;发生某些过失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老师的挖苦和冷遇。老师要多去发现学生的优点,运用表扬、奖励和期望的手段来激励学生积极进取/该表扬的就实事求是地予以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对于有失的学生,论过要适度,耐心劝导,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发其补缺改过的动机和行为。
5.宽容激励法
课堂上师生之间发生矛盾是常有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有容人之量,不怀成见,教师的宽容是育人的前提,是妥善解决矛盾,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教师对学生热情教诲,以情感人。若采取“以眼还眼,以还”的做法,必然激化矛盾,破坏师生关系,严重影响教学。
6.竞赛激励法
原苏联学者斯拉斯捷宁说:“竞赛被采用为教育方法,则从这样一个无可怀疑的社会心理事实出发的,这就是:期望参加健康的竞争,取得优胜地位,渴求自我肯定,是儿童、少年和青少年所固有的最大特点。”在吸引学生为取得最好成绩而奋斗时,竞赛可以将落后的学生担高到先进水平,促进创造性、首创精神、责任心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安排组织一些适当的比赛来吸引学生,鼓励他们为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奋斗。
7.榜样激励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给学生讲一些祖国体育战线上的辉煌成就、优秀运动员事迹。给学生树立榜样,从而激励感染学生。同时教师自身的模范作用影响着学生。课堂上教师懒懒散散,学生就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教师严于律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讲解恰到好处,示范轻松自如,潇洒漂亮,学生就会模仿老师,严格要求自己,跃跃欲试,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言传身教的表率作用具有很大的感染力,能对学生产生有力的感情激励作用。
综上所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励艺术,其具体方法虽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何种激励方式,都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正导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可见,作为人师,我们不能简单地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各种需要,而只能赞扬和激励那些积极的、合理的、进取的需要,发挥激励的正确导向作用。
2.情感性原则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所以,学生的认识活动不能没有情感活动。因此,运用任何一种激励方法,教师都要注意浸透感情,用心激情,用情感人,以激起学生奋力拼搏的热情和干劲。
3.特殊性原则
学生的经历、性格、思想认识以及课堂具体表现等不尽下同,其追求和需要也有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因人而宜,正确运用各种激励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及时性原则
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12
一、问题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课文的学习, 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 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用不同的方法, 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使他们思维活跃, 思路开阔, 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而辐射开去, 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 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尽管只此一句, 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现。假如只是单纯的进行语句翻译, 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 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因此, 教学中可采用增删法来帮助学生理解: (1) 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行吗? (2) 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声声, 近处蛙鼓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 学生马上从问 (1) 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 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 (2) 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 这样的提问, 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观点,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要有曲折性
课堂提问, 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 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展开。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 就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 就是变更提问的角度, 让思路“拐一个弯”, 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 使提问平中见奇, 引发学生深层的思考。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 不妨设计这样的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 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 必然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 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 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同时也学习了如何去鉴赏、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 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相比的。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 全文学完了, 但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怎么会知道我被困在悬崖了呢?”于是学生先对当时的情形作了想象分析。接着教师又提出“文中没有交代这些, 你认为是作者的失误吗?”学生在思考后, 明确了这是文中结构上的详略取舍。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 其效果不言而喻。
三、问题要有发散性
课堂提问, 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 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 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方法, 既拓宽了思维的空间, 又能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 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教学《桃花源记》时, 学生认识到作者旨在抨击社会离乱, 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 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口头作文训练中, 有学生提出让心灵化为流水, 一生都奔流不息, 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什么为依托呢?”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 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 然而它每况愈下, 失去自我, 所以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 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于是, 发散性思维便被激发出来了。
【体育教学中的教学艺术】推荐阅读:
体育教学中的激励艺术10-15
体育教学中的语言艺术06-05
体育教学中的管理艺术11-28
语言艺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10-08
艺术体育教学08-24
体育舞蹈教学艺术09-14
高校体育教学艺术11-23
体育实践课教学艺术08-30
体育教学的创新艺术05-20
物理教学中的教学艺术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