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2024-07-27

化学教学中的提问艺术(精选12篇)

化学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1

作为教师, 课堂教学有众多的方法, 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提问贯穿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有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提问, 针对某个重点提问, 针对实验提问等等, 而最关键的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对于课堂提问, 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一方面, 课堂提问有助于促进课堂上的交流互动。

另一方面, 课堂提问有利于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要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1. 教师提问时要注意设置问题情境, 使学

生直观、鲜明, 不要制造紧张气氛, 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 可以采用实验, 多媒体等多种途径设置问题情境, 最好采用学生身边的化学来设疑。

2. 提问时, 教师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

不能太简单, 没有思考价值, 会使学生不屑一顾;也不能太难, 让学生没有回答的切入点, 会使学生丧失信息。对于难的问题, 教师可以一步步提示, 化难为易, 层层深入, 让学生思考回答。

3. 学生对每一课题的学习, 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

为此, 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 抓住突破口, 有意的给学生设置问题, 但教师要安排好问题的密度。课堂提问并不是越多越好, 过多的提问, 会使学生神经紧绷, 过度紧张, 不利于学生思考;课堂提问过少, 会使得课上交流太少, 互动不起来, 使课死气沉沉, 效果也不好。因此, 要选择好问题的同时, 还要调整好问题的疏密, 给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

4.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只顾优

生, 忽略成绩不好的学生, 很容易挫伤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后进生也是教育的资源, 也存在成才的可能, 作为教师应一视同仁。对于学生的回答, 教师要给出相应的评价, 好的要及时地表彰;回答不好的, 甚至是错的, 教师也要发现他们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 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 我们要重新审视课堂提问。课前充分备课, 精心设计。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技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 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化学教师, 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不断进取, 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和教学水平, 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化学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2

关键词:化学;课堂提问;艺术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过程。课堂提问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足以体现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已经注意到了提问的重要性。种种事实证明:教师刻苦研究教学内容,深刻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严谨构思,恰当而准确地提出问题,提问时又讲究艺术性,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非智力因素。这样做的结果会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现在对于化学课堂教学提问,说一说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课堂提问讲究问题提出具有逻辑性、明确性

各个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不同,中学生思维水平处于混合思维的阶段,他们往往在分析问题上具有随意性。教师如果不清楚学生认识事物的这一特点,提出的问题不明确,没有逻辑性,往往会造成教学上的失败。提问时应抓住关键性且可以解释现象背后的实质的问题。例如,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教师先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实验,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教师的提问可以依次为:“钠为什么先浮在水面?为什么又融化成小球?并在水面上四处窜动并发出嘶嘶的响声?最终溶液为什么呈红色?”通过这样连续的提问,把现象分解成几个具体的问题提出,就会引导学生在有效时间内找到产生这些现象的`本质原因。学生会根据教师的提问,再结合钠的相关性质,回答相应的问题。(1)钠浮在水面,是由于钠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2)钠之所以融化成小球,是反应放出热量造成的。(3)钠在水面上四处窜动并发出嘶嘶的响声是有化学反应中有气体产生导致的。(4)最后溶液呈红色是反应用碱性物质生成。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讲究逻辑性、明确,就会引导学生思维朝着明确的方向发展,课堂上达到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学生学得有趣,教师教得有劲。

二、课堂提问讲究面向全体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发言

课堂提问时应使全体学生,使所有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例如,讲解盐类水解时,教师可以分别在干燥的pH试纸中间滴加醋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氯化铵溶液。然后与标准pH试纸比色卡对比,再面向全体学生发问:“为什么都是盐溶液,pH值有的大于7,有的等于7,有的小于7?”让全体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积极主动思考,可以先让几个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议论、分析、最终获得问题的最佳答案:虽然都是盐溶液,但是由于盐溶液中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浓度大小的不同,最终导致溶液酸碱性的不同。这样,教师自然由《水的电离与pH计算》过渡到新课《盐类的水解》学习。学生在学习时,更加明确了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但是注意一点的是:教师在评价学生答案时,无论其对与错,都要以表扬为主。特别是学生的答案错误时,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努力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给予学生肯定,千万不要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课堂提问讲究化学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

化学由于自身的学科特点,在课堂提问中更多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例如,学习焰色反应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每到重大节日,家家都会放烟花进行庆祝。为什么烟花会五颜六色呢?”学习卤组元素时,教师可以提问:“夏天爱美的男士女士佩戴变色眼镜,那么变色眼镜变色,原因是什么?”学习糖类时提问:“农民种玉米,可以吃,也可以进行深加工,例如酿酒。为什么玉米可以酿酒?”学习盐类水解时提问:“洗涤灵是一种化工产品,为什么在热水中去污能力要比在冷水中强?”学习甲烷时提问:“人身安全是头等大事,在煤矿工作的人们如何更有效地保护自身安全,杜绝煤矿事故的发生?”学习氮族提问:“雷雨天气,为什么庄稼长势会更好?”学习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时,提出问题:“硅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它带动信息革命的发展,为什么它可以作为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学习硫酸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蔗糖中加入浓硫酸,最后蔗糖会变黑?”学习蛋白质时可以提问:“在煮鸡蛋时往往加入少许盐,这样为防止鸡蛋煮碎,为什么?”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这些问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认真地学习化学知识,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马上就会被调动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求知欲。

四、课堂提问讲究化学语言专业、到位

化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化学语言也必然要求其专业性。化学语言不专业,用词不当,很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对教师的崇敬度与信任度降低,最终导致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失去兴趣。例如,在描述化合物时,最初我们可以用分子式把它表示出来,我们认为是完全正确。但是在学完物质的晶体类型后,我们应该明确:描述分子晶体时,应该用分子式。描述其他晶体时,必须用化学式。这样的描述语言在教师授课当中一定要准确地掌握,不允许出现一丝一毫的错误。这是教师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对教育事业的负责。

掌握化学课堂提问的艺术,行之有效地在课堂中得以体现,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智力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发现问题更重要。”总之,化学课堂的提问,艺术性必不可少。

浅议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篇3

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升华的钥匙。二期课改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期课改强调以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提问为主导的“问题教学”, 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里特点的问题或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即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思考走出教室。化学学科的特点是知识点多、内容较琐碎,探究性实验较多,化学概念和理论(如离子、电子式、电子云、化学键、化学平衡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一定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容易设计出一些问题。基于“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课堂提问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提高课堂有效性。

策略是指“经过认真准备的包括为达到既定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步骤的计划。”有效提问的策略是指提问设计在揭示矛盾、引起思考、判断是非、唤起注意、交流信息、调节教学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作用的策略。

启发性提问是一种最原始,却又是最有效的提问方法。《学记》指出:“君子之教,喻也。”所谓“喻”,即“启发诱导”的意思。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有目的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比如:我在上《电解质溶液的性质》时,提问:“医生在做心电图时,在仪器与皮肤的接触部位擦的是氯化钠溶液而不是酒精溶液,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因为酒精易挥发。”有的学生说:“因为氯化钠溶液可以消毒。”,显然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具有盲目性。这时老师提问:“做心电图时一定要有什么条件?患者身体上绑的仪器起什么作用?”学生经过老师的点拨讨论思考后得出:“做心电图时一定要有电流。”从而得出结论:利用了氯化钠是电解质的性质。如果教师不是采用提问的方式而是“一语道破天机”,一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时机的重要性。选取最佳提问时机,既要教师敏于捕捉,善于把握,也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

(1)、提问于新旧知识衔接处

新旧知识衔接处一般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学习内容的迁移点。所谓“温故而知新”,那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从而自主探究。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展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探究新知的乐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针对新旧知识点提问,往往能使学生对新旧学习内容进行比较强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知识顺利迁移的目的。如:笔者上《电解质的电离》这节课时,笔者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导电装置内放入硝酸钾、氯化氢、氢氧化钠、酒精、蔗糖的水溶液,接通电源后,学生发现硝酸钾、氯化氢、氢氧化钠的水溶液中灯泡明亮,其余灯泡不亮。这时老师提问:“金属铜能够导电,为什么?”学生很快答出:“因为有自由移动的电子。”这时老师继续提问:“硝酸钾、氯化氢、氢氧化钠的水溶液中有没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在这些溶液中有什么微粒?硝酸钾、氯化氢、氢氧化钠的水溶液为什么可以导电?”这样提问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思维水平,这比教师从嘴里说出来的要深刻,更具有说服力,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2)、提问于思维受阻时

学生思维发生阻碍的地方,往往对知识点的理解具有片面性,认识模糊,是教学重点所在之处。教师要及时提问,降低坡度,减小难度,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如:在讲《电解质的电离》时,教师提问:“Fe是不是电解质?”有的学生认为:“Fe能导电,所以是电解质。”有的学生认为不是,有的学生甚至困惑不解。显然这时学生的思维受阻,急需教师予以点拨:“电解质必须是什么样的物质?”这一提问使学生猛然醒悟,异口同声的说:“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从而使学生能顺利地按照定义来解答问题。再比如:讲到氧化还原反应时,对于反应:Cl2+2KBr→2KCl+Br2,提问:“①在这个反应中得多少电子?②失多少电子?③电子转移的数目是多少?”前两问学生很容易回答,对于第三问,学生也理所应当的认为转移电子的数目为4e。很明显这时学生的思维受阻,将得失电子的数目加起来了。这时教师应给予点拨:“我给了你两个苹果,你得到几个苹果?我失去几个苹果?咱俩之间转移了几个苹果?”浅显的例子,及时的提问让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如果不用提问的方式,而是由教师平铺直叙讲解,效果显然就差多了。

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些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提高化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 如:讲《铁和铁合金》时,教师提问:“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削皮后的苹果颜色会变深,哪位同学知道其中的奥秘?” 这一提问就如同在学生平静的脑海中引起认知矛盾,学生议论纷纷。接着提问:“有哪些方法防止新榨的苹果汁颜色变深?”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不拘泥于狭小的知识点,从而使其想的更多,思考得更多,学习的兴趣也更足,从而会让学生爆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更要充分挖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使学生能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感受化学知识的应用,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许多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化学问题。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化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并在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化学的价值和化学的作用。

初中化学课堂中的提问艺术 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提问,课堂教学

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源泉, 也是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寻求真理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充分体现问题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对保证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常常陷入课堂提问的误区, 盲目性、主观性的问题充斥着化学课堂, 严重影响了提问的实际效果。为了纠正教师的教学弊端, 教师应正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方法, 实现问题教学的真正价值。那么, 我们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初中化学课堂提问呢?

一趣味性提问, 激发学生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深入推广的大环境下, 增添课堂教学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必不可少, 成为当代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 在提问教学中, 教师应顺应课堂教学新形势, 向学生提出有趣味的问题, 以此增强化学知识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奇妙的二氧化碳”时, 若直接向学生提出:“什么是二氧化碳?它有哪些性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什么?”等问题时, 学生一般会直接阅读教材中给出的概念解释, 不能有效地激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这时, 教师可以转变一下问题形式, 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人们为什么要用CO2的符号表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你们呼吸排出的气体, 如果世界上没有二氧化碳, 人们的空气质量、生活环境是否会有所提高?”“我们现实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二氧化碳?”等。面对这些有别于传统直接以教材概念为答案、充满趣味的问题时, 学生会充满兴趣和好奇心, 从而就会积极思考, 认真钻研教材。设置趣味性问题, 既可以改变学生死记教材概念的学习方法, 又可以以充满趣味内容和形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针对性提问, 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是指学生难以理解, 又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化学教学时, 教师应针对教学重难点设置问题, 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解决教学重难点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三循序性提问, 发散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自身能力素养所开展的引导性活动, 它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引导方式与节奏。因此, 在化学提问中, 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学情, 设置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课堂问题, 逐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促使学生逐步掌握知识技能。如教学“空气”时, 教师可设置这样一系列问题:“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建立了什么理论?”“他通过实验证明出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百分比是多少?”“请你根据拉瓦锡实验原理, 简单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测量空气中氧气的比重?”等。以此引导学生探究我们周围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分数。这样, 通过阅读教材, 学生会很轻易地回答出第一、二个问题, 而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讨论才会解决第三个问题。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设置层层深入的递进式问题, 既可以逐步发展学生学习思维, 又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思维聚焦、合作学习的平台, 是调动学生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有效手段。

四拓展性提问, 延伸课堂内容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简单地让学生掌握狭隘的化学知识并不符合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要求。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例, 有选择地设置拓展性问题, 延伸课堂内容, 丰富学生的化学知识。如教学“生活中常见的盐”时, 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例, 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你知道我们平时所吃食用盐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人们是如何从自然界获得食用盐的呢?”“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的粗盐能否直接食用, 人们怎样提纯粗盐呢?”等。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 学生就会改变拘泥于教材内容的学习状态, 以开放的、实践的眼光学习化学知识, 懂得翻阅课外资料, 从课外读物中搜寻问题的答案, 从而掌握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设置拓展性的课堂问题, 既可以通过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又可以打破学生狭隘的学习方式, 拓展学习范围, 为培养学生化学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5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这绝不是一篇论文所能涵盖得了的。这里仅浅谈自己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要求使用提问时的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重视提问艺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及意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明确这一点尤为重要。

语文课通常被人们称为“豆腐课”或“弹簧课”,采用“发胖式”的分析或“题海式”的战术,这种情况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的忽略。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说明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一项不可拖延的任务。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绍作者——范读课文—— 齐读课文——正音解词—— 教师分析——布臵作业,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高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这样的一节课只能说是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一课时,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曲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的出现。

这说明了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每开始一次学习时,都不是从零开始,往往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下,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学明白了,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出疑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就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研读兴趣。并且通过提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各自的作用:恰当的提问,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地被学生掌握,教师也能凭此有效地控制课堂的进程;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填喂”的鸭子,更是有了自己的问题,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怎样艺术阅读教学的提问。教师的提问要能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臵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全文学完了,但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问“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又怎会知道我被困小悬崖呢?”于是学生先对当时的情形作了想象。接着教师又提出“文中没有交代这些你认为是作者的失误吗?”学生在思考后明确了这是文中结构上的详略取舍。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四)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五)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它有着自已鲜明的特点: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行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2“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的过程事发挥自已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3“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快”。“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于是,课堂气氛将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边读边拟发言要点15分钟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毕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节课的教学中,主问题就是“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在教学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表现出“执一而驭万”的一系列智能训练活动,更由于这一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板块。

三、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评价定型的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否能成为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基本知识等重要手段,与对问题答案的评价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评价定型呆板,那么提问要艺术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有则寓言说,一只猴子摘桃子,往前走,看见地里有西瓜,于是丢掉桃子抱西瓜;再往前走,看见一只兔子,于是又丢掉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也没有追到。猴子一无所获,某地一道考题就是让学生就上述寓言写一篇议论文,多数作文的立论就是批评猴子见异思迁以至劳而无获,另有一篇则赞扬猴子永不满足,虽受挫而精神可嘉,可谓新颖、独到。但评分先生不给后者及格,因为后者偏离了标准答案。传统的考试题目中,有些题目不是鼓励死记硬背,就是刁钻古怪,近乎智力竞赛和文字游戏,答题时稍有不慎,就受骗上当,作出错误的判断。这类题目要考查的其实不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读写能力。由于这些试题的答案标准统一,也就异致了课堂上唯一标准答案是求的阅读提问设计。有人戏称“诱使学生就范”,如果学生不肯“就范”,那教师就只好尴尬地将自已的或教参的标准答案和盘托出了。提问的动机应指向了解和优化思维过程而不是指向思维结果,因为思维结果并不是考虑思维质量的唯一指标。教学《在山的那边》,“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教师提出了“山顶为何能诱惑我”一问。有学生认为因为爬上了山顶就能望见海,这一思维的结果尽管尚有些偏差,但它同样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这个时候教师并没有单纯的以对错来评判,而是继续引导:那么为什么是一座座山顶呢?学生思考后明确:我以为爬上山顶就能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都有诱惑力。这样提问与评价是教师切切实实与学生对作品同其怀抱,品味咀嚼。学生是凭自已的审美经验在感悟作品。

浅谈化学课堂提问艺术 篇6

一、疑问要设置在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不在于要讲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问题,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和探究能力。以下是笔者通过几个案例来浅谈一下化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案例1:“过氧化钠的性质”问题设计:在介绍Na2O2能与H2O反应这一性质时,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①大家都知道,水是能灭火的,但有同学见过水能点火的吗?(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演示水滴到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上,脱脂棉燃烧。②为什么会燃烧?燃烧的条件是什么?③推测Na2O2与H2O反应的产物是什么?试着写出反应方程式。上述情景的设计,利用了学生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感环境和良好的认知环境来调动学生兴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起学习的需要。因此,有效的问题设计就是为了引起认知矛盾,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个多疑、好奇的境界,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提问应是课程标准的重、难点

课堂提问不是乱问,想到什么问什么。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来进行设计,这是化学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案例2:“硫酸根离子检验”问题设计: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对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不太容易搞清楚,我在实际教学中将硫酸根离子的检验设计成以下几个问题:①一瓶无色的溶液是否含有硫酸根离子,如何檢验?②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是否可以证明该试样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③硫酸钡不溶于盐酸,而碳酸钡、亚硫酸钡均可溶于盐酸,为什么?④当未知试样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盐酸,沉淀不消失,可以证明试样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吗?⑤怎样正确地检验未知试样中是否含有硫酸根离子?在设置问题时着眼于课程标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便于学生交流合作,完成教学目标。

三、提问要设在学生思维的障碍点

学生回答问题时,作为老师要注意分辨其中体现的问题是共性的,还是个性的。提问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的普遍性错误暴露出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置,随时调整或改变原来准备的问题,分类设疑,引发思考。

案例3:在讨论卤素的非金属性的强弱时,先讨论卤素的原子:结构,再分析它们得电子能力的大小,当得出卤素非金属性强弱的结论后,可立即提问:对获得电子后的卤素阴离子,我们该如何分析其性质?是得电子还是失电子?体现氧化性还是还原性?哪个强?哪个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卤素得电子以后阴离子的性质与原子性质的关系”的疑问来,在学生显得一筹莫展之时,教师再从旁点拨,使学生恍然大悟,知识和能力得以提高。

四、在新旧知识的链接点提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因此,设问应注重新旧知识的链接。

案例4:“铵盐的性质”问题设计:教学“铵盐的性质”时,可先复习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然后选择NH4Cl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疑问:实验室制取氨气时,能否用(NH4)SO4、(NH4)2CO3、NH4NO3、(NH4)3PO4代替NH4Cl?小问题就像敲门砖一样,敲开了疑问之门,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化学课的教学内容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体。如果课堂教学不揭示这种联系,很可能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影响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系统知识结构的建构。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新旧知识的链接点设疑,起到以旧带新,温故知新的目的。

化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7

一、课堂问题的设置

提问内容的核心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发展思维能力。通过思考去发现知识的蕴含之美,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有价值的问题必须具有针对性、探索性、情境性。

每堂课要设置那些问题?如何去设置问题?必须要深入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材的知识体系, 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 紧扣有关教学内容, 设计一个由浅入深、阶梯性的问题系列,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循循善诱、适时点拨, 使学生的思维由表象到本质纵向发展。例如, 在强弱电解质的教学中, 首先根据演示实验,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相同浓度的NaCI、HCI、NaOH、HAc、NH3H2O溶液以及纯水在并联电路中灯泡的明亮程度, 提出第一个问题:灯泡的明与暗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可根据物理学知识判断HCI、NaOH、NaCI溶液导电性强, HAc、NH3H2O溶液以及纯水导电性弱。紧接着, 可以提出第二个问题: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强弱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思考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强弱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与电荷有关。因此, 学生可以判断:在上述溶液中, HCI、NaOH、NaCI溶液离子浓度大, HAc、NH3H2O溶液以及纯水中的离子浓度小。那么, 在以上电解质浓度相同的情况下, 为什么它们电离出的离子浓度却不同呢?这第三个问题的提出就直逼电解质的部分电离或全部电离的主题, 从而使学生牢固建立起强、弱电解质的概念。这样通过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入手, 通过教师的层层设问, 引导学生拾级而上, 问题的设置恰当, 思维的跨度适宜, 最终认识到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本质。

二、课堂提问的形式

不同的课堂提问形式, 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启发学生的思维, 诱导其思考路径, 培养其学习兴趣。课堂提问的形式通常有个别式提问与集答式提问。

个别式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提问形式。教师面对全体学生提出问题, 启发全体学生思考, 然后提问个别学生。如在讲述SO2漂白性的内容时, 提问某位同学:以前学过的具有漂白性的物质它们的漂白的原理与SO2的漂白原理有何区别?根据同学的回答, 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 为后面的教学作好铺垫。教师在发现有学生上课心不在焉, 注意力分散时, 可急中生“题”, 提出问题让他们回答。这样既可以暗示、提醒他们集中注意力, 又不因停下来而影响讲课的进度。但这种提醒必须是善意的, 否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敌对情绪, 效果会适得其反。另外, 个别式提问通常会遇到学生“卡壳”的现象, 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不能用简单的方式进行处理, 而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体察学生尴尬的境地, 有意给学生铺个“台阶”下, 这样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 会更加集中精力听讲, 把问题搞懂。

集答式提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集体回答。这种提问对于振奋学生精神, 活跃课堂气氛, 有一定的激活作用, 但应避免那种学生只有一个字回答余地的提问。比如, “浓硫酸是不是强氧化剂?”“原电池中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对不对?”这种提问回答选择范围小, 容易造成凭感觉、乱猜想式的回答。集答式提问有时会出现学生意见分歧的现象, 如果这时教师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就不会使错误得到根本上的纠正。正确的做法是抓住时机分析错误回答问题所在, 帮助学生认识错误的本质, 从而使学生心悦诚服。例如, 在讨论K2CrO7与浓盐酸的反应产物时引起了全班同学的争论, 有的认为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KCI和重铬酸, 而有的认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rCI3、CI2、KCI和H2O, 教师不能只是肯定后者而否定前者, 应帮助学生分析之所以出现前者错误, 是因为生搬硬套了K2CrO7与浓硫酸反应的结果, 进而可帮助学生找出浓盐酸和浓硫酸在该反应中的本质不同。

集答式提问还要建立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下, 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关键在教师。教师如果总摆出一副唯我独尊、自以为是的姿态, 采取呆板、僵化的教风, 那课堂气氛就会变得很沉闷, 学生思维被“钝化”, 兴趣被“弱化”, 提问不会出现“一呼百应”的效果。教师应注意培养自己诙谐幽默的个人品质, 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课堂提问的语言

教师提问用语要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趣味性。课堂提问用语的科学性, 体现在用语贴切、立意明确上。力戒摸棱两可、词不达意的提问。例如, 在学习过硝酸的性质后, 如果向学生提问“硝酸的性质是怎么样的?”这种提问很模糊, 学生不知从何答起。如果换成“硝酸见光容易分解, 表现了它的什么性质?”这就具有了针对性和准确性。

提问用语的启发性, 有助于学生发展想象力, 但也避免过难过易的提问。例如, 在讲水的电离平衡时, 如果提问学生:“为什么在水中加酸显酸性, 加碱显碱性?”显然这种提问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没有任何意义, 问题在于要帮助学生去认识H+和OH-是怎样通过水的电离平衡联系起来的, Kw怎样沟通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生动有趣的提问, 能够活化学生的思维状态, 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比如, 我们可以采用拟人化、生活化、的语言, 使提问变得生动有趣。在讲到金属氢化物的形成和性质时, 先从氢通常在化合物中化合价为+1谈起, 而氢一旦遇到比它更容易失电子的活泼金属时,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 只得“委曲求全”形成了-1价的离子型氢化物, 处于“不甘心”状态。那么“象这种离子型氢化物应具备什么性质呢?”这种提问会激发学生们活跃思维, 自然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 更是一门艺术, 没有固定的模式, 只要不断实践, 不断探索, 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 优化课堂结构, 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 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

摘要:课堂提问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 也是教师及时获得信息反馈, 有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如果能够在化学教学中讲究提问的艺术, 从问题的设置、提问的形式、提问的语言等方面科学地设计并不断实践、不断探索, 就能优化课堂结构, 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与魅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课堂提问,艺术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2]王庆硕.论化学课堂提问方略[J].科技信息, 2008, (13) .

[3]张新英.化学课堂提问艺术例谈[J].内蒙古教育, 2005, (11) .

[4]赵淑华, 高岩.课堂提问五要[J].黑河教育, 2003, (Z1) .

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8

一、问题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课文的学习, 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 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用不同的方法, 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使他们思维活跃, 思路开阔, 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而辐射开去, 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 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尽管只此一句, 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现。假如只是单纯的进行语句翻译, 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 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因此, 教学中可采用增删法来帮助学生理解: (1) 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行吗? (2) 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声声, 近处蛙鼓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 学生马上从问 (1) 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 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 (2) 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 这样的提问, 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观点,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要有曲折性

课堂提问, 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 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展开。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 就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 就是变更提问的角度, 让思路“拐一个弯”, 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 使提问平中见奇, 引发学生深层的思考。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 不妨设计这样的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 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 必然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 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 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同时也学习了如何去鉴赏、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 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相比的。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 全文学完了, 但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怎么会知道我被困在悬崖了呢?”于是学生先对当时的情形作了想象分析。接着教师又提出“文中没有交代这些, 你认为是作者的失误吗?”学生在思考后, 明确了这是文中结构上的详略取舍。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 其效果不言而喻。

三、问题要有发散性

课堂提问, 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 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 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方法, 既拓宽了思维的空间, 又能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 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教学《桃花源记》时, 学生认识到作者旨在抨击社会离乱, 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 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口头作文训练中, 有学生提出让心灵化为流水, 一生都奔流不息, 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什么为依托呢?”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 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 然而它每况愈下, 失去自我, 所以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 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于是, 发散性思维便被激发出来了。

例谈化学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篇9

一、提问内容的设计策略

1.突出重点设计问题

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 通过有计划地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 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由于所设计的问题是围绕重点提出的, 因此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 既能突出教学重点, 又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能力。

例如, 学习“常见的碱”时, 回忆二氧化碳与Ca (OH)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试一试写出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如何用实验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教师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为寻找问题的答案, 设计了许多种实验。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的设计都成功地证明了CO2能与NaOH反应, 设计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么同学们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考虑的?以上提问, 既突出了重点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

2.突破难点设计问题

当学生原认知结构中的相应化学知识不能顺利地完成对新知识同化时, 这样的新化学知识就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而难点是有相对性的, 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各不相同,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因材施教, 把教材中的化学知识转化成易于被学生认知的化学问题。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要使多数学生经过短时间的认真思考能回答得出, 或者“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则教师的提问既能突破教学的难点, 又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还使学生体味到问题解决的成功乐趣。

例如, “粗盐提纯”的教学。 (1) 教师出示:一瓶食盐, 一瓶粗盐, 一瓶食盐的水溶液, 一瓶粗盐的水溶液。 (2) 学生观察:A.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差异, B.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差异。 (3) 提出问题:A.如何将粗盐转化为精盐?B.你用这种方法得到的食盐是纯净的氯化钠吗?C.怎样检验含有可溶性杂质CaCl2和MgCl2?D.如何除去CaCl2和MgCl2?以上问题, 在深化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3.针对疑点设计问题

古人说“于无疑处生疑, 方可进矣。”在学生心里造成—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例如在探究碱溶液与酚酞作用的实验时, 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色, 可是过了一会儿红色消失了。这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疑点。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引导学生们对这一现象的成因做了猜想。大家能设计实验证明吗?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 增进对科学的情感, 理解科学的本质,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4.关注热点设计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 城市垃圾问题越来越突出, 垃圾处理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传统的处理城市垃圾的方式主要采用填埋在远离城市的农村或山区的土地上。问题一:采用垃圾填埋方式可能产生的后果有哪些?问题二:你知道当今世界更先进的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处理方式吗?问题三:垃圾发电过程中发生哪些能量的转化?问题四:垃圾焚烧的尾气可能存在哪些有害物质?问题五:废渣 (气) 如何处理?问题六:目前, 实际生产中由于工艺水平和价格等因素, 处理1t垃圾亏损几十元人民币。请你简述建造这样的垃圾处理厂是否值得?说明理由。通过以上问题,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树立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问时机的切入策略

1.引入新课时提问

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 其中复习旧知以达到温故知新的, 一上课就可直接提出问题。

例如, 教学“原子的构成”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提出与本堂课相关的知识方面的问题:分子、原子的概念?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既然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以再分了呢?引入新课。

科学探究课的引入, 一般都是先设立情景, 提出问题, 然后学生分析思考, 开始探究。

例如, 将1体积黄豆与1体积绿豆混合, 所得体积是否等于这两体积之和?那么, 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是不是也不等于100 mL呢?由宏观现象自然引入到对微观世界的想象。

2.引发探究时提问

一节探究课的教学, 学生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 往往不能明确探究方向, 如果教师不及时引导, 学生的思维会多方向发散, 这样不利于教学的控制。所以我们为了顺利进入主题的教学, 教师必须适时地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课题。

例如, 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时, 通常还加入另一种物质二氧化锰。这是怎么一回事?下面, 请同学们观察几个实验。

3.强化重、难点时提问

新课程关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 许多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成为中考重、难点。

例如, 我校实验员在准备学生活动与探究的药品时, 请学生从家里收集食品干燥剂生石灰带到学校, 我在上课时让每一组的学生在开袋前先阅读小纸袋上面的说明, 根据使用注意谈谈生石灰有哪些化学性质?然后让每一组的学生打开袋观察, 看到有的白色固体粘在一起, 想一想白色固体的成分是什么?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的成因做了猜想。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上述猜想?通过以上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4.引导思维发散时提问

在某些探究课的教学中, 教师尽管做了许多直观的实验来引导学生, 要么学生的思维不能发散, 要么学生的思维会发散到教师没法控制的地步, 这时就要求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来加以引导。

例如, 讲完常见酸和碱后, 教师为了小结这部分内容, 让学生的思维发散, 避免简单的重复, 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如何区分浓盐酸和浓硫酸?如何区别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三、提问对象的选择策略

1.激发兴趣的问题选择基础较弱的学生

在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或得出结论时的提问, 应针对所有学生。但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时, 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全体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需求, 给较差的学生有所提示, 使他们也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例如, 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中, 根据实验现象, 然后让差学生来回答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反应后生成了什么?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一方面可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给差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 给他们的学习找个切入点。

2.巩固知识的问题选择中等学生

差生学到的知识往往浮于表面, 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较差, 在复习提问时, 他们不能及时准确地回答。如果让他们回答, 一方面可能挫伤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影响教学进度。所以在巩固知识时要尽量请中等生来回答。

例如, 在做氧气制取的学生实验时, 试管破裂较多, 教师可以在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分析试管破裂的可能原因?对于一个中等以上的学生来说, 可能很快回答一些原因, 而对一个差生来说, 可能很难答出来。为了不影响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能很快地完成教学, 只能请中等生来回答。

3.起点高、灵活的问题选择中、上等学生

一般来说, 起点高、灵活性强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但这种能力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的, 只有成绩在中、上等以上的学生才可能具备。所以在回答问题时应考虑对象。

例如, 在学习了酸碱盐的性质以后, 能否用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来证明某无色溶液中是否含有SO2-4?这类问题应让中、上等学生来回答。

4.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问题选择优等生

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问题, 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纵横联系, 并对某些知识提出新的看法, 一般的学生难以做到。

例如,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中发现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 分析原因?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中发现气体减少的体积大于1/5, 分析原因?

四、回答结果的处理策略

1.注意对思维过程的审查

问“为什么这个是对的?你为什么这样答?”“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其实后面的问法更可以起到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相互交流思路的目的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化学教学中尤其应扭转偏重答题结果、轻视解题思路的教学思想。教学实践中常发现这样的情况, 答题的结果虽然一样, 但学生思考过程的优劣却有很大的差别。对于那些思路简捷巧妙、概括水平高、有独到见解的思考方法应给予积极的肯定, 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目的。

2.注重对解法和变题的指导

问“不这样做行不行?你还有什么方法?”“哪一种方法最简便?”这样的问法可以交流和丰富学生解题方法, 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解题方法的能力。“能不能改变条件, 变成新题?”这样的问法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有利于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巧妙地处理学生的错误答案

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 其答案可能是“错误”的, 这是一种正常现象。随着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完善, 他们会不断地修改自己的认识和答案。对“错误”答案的处理, 教师一方面要进行正面引导, 解释说明问题, 以促进学生对问题有深入的再认识与反思;另一方面, 还要肯定学生答案的合理性, 从欣赏和尊重学生的角度, 帮助学生分析答案的不合理性, 使学生有全面的认识;最后, 还要给学生思考、体验的过程, 让学生主动完善认知结构。

4.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激励性评价

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10

课堂中的问答大致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启发诱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二是教师激疑致问,师生共同解答。教师设置让学生产生疑难的情境,促使学生质疑发问,师生一起寻求答案。三是学生自发地提问。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陈述自己的困惑或不同看法,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交流而解惑。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误区:1.习惯性地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如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这样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表面性地提问。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3.急于求成地提问。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4.没有新意的提问。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令学生生厌。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6.惩罚性提问。发现某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

这些类型的提问弊多,甚至不如不问。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计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教师在应用提问技能时有以下要求:

一.提问要有“干”

“干”即围绕学习的目的要求而设计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将问题集中在重点、难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揭示薄弱环节。应多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在于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可以这样依次设问:百草园的生活怎样?三味书屋的生活怎样?二者在作者看来有无异同?三个支架性问题构成本节课思路清晰的探究结构,水到渠成地推进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小结。

二.提问要有“序”

一个班级的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我们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为基础,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经过思考和努力就能解答的问题。

教师提问注意既可化难为易,又可打开学生的思路。如探究《皇帝的新装》一文,围绕中心词“骗”设计问题:是谁骗了皇帝?皇帝为什么受骗?我们怎么做才不会被骗?最后探究出“私利之心才是受骗之源”的生活感悟。层层深入,由现象到本质,由文本到现实,由文学形象到自我释放,既体现了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又渗透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体现着科学教育的本质。

三.提问要有“度”

文本探究既可以纵向延展至生活层面,也可以横向延展至有可比性的其他文本,而后者恰恰是广度意识的体现。如品味《背影》一文的构思之妙时,可设问:文本选取最能表现情感的艺术视角———背影体现亲情,那么你了解哪些表现亲情的诗文?它们分别运用怎样的视角来构思?学生可比较学过的诗歌《游子吟》、散文《散步》等反思小结:既可以用人物肖像的某一部分,又可以用某一场景描写为视角体现亲情。这种同类题材的作品作比较进行设问,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文本写作特色的认识,而且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写作视角,使文本探究言在此而意不仅于此,延展课堂探究和学生思维的广度。

四.提问要有“变”

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能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答复中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地方以及思想方法上的缺陷。可以使用归纳、小结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答案;采用试探的方法,帮助学生思考更深一步的答案。对学生的回答应坚持以表扬为主。我通常在古文教学中采用这种方式,因为古文有许多识记内容,学生比较容易找。如“释义”这一环节,需积累的文言词汇有通假字、古今异义的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如之、者、而等。学生对这些词汇掌握好了,自然也会提问题,解决问题了。

教学机智具体表现在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上,这主要包括语文课堂教学中突发性情况应变和授课过程中意想不到的学生质疑应变。如我教《天上的街市》时,一位男生突然举手提问:“老师,牛郎织女早就被王母隔在天河两岸不得相见了,诗中怎么又写他们骑着牛儿、提着灯笼‘闲游’呢?”对于这样的质疑,教师一定要沉着。教师先表扬学生善疑的精神,之后解释:“这是诗人大胆扬弃了神话传说中爱情悲剧内容和统治者的恩威内容,重新构想了牛郎织女过着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境,借以寄托诗人的社会理想。”

在讲、练、读、议诸环节都可以问答或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活动;也可以在学生注意涣散或困乏时提出问题来集中注意,唤起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善于运用转入、点题、指引、沉默、暗示、查核、强化、引伸、更正等技巧,启发学生答问,推动学生参与。

五.提问要有“趣”

兴趣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课堂提问就是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形式之一,因此要抓住兴趣点提问。如我在才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当讲到鲁达消遣郑屠时,我设计的问题是:这个欺弱怕强的屠夫会有什么下场呢?此时的学生兴趣高涨,我却不动声色,让他们翻开书,自己去书中求证,看谁说得对,学生急于想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一个个急不可待地翻起书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提问要有“感”

感即感染力。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如对学生持支持的态度,在面部表情、躯体姿势和用语方面学生都比较受欢迎,学生感受到的是老师的期待、信任和鼓舞,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会满怀信心的去学习去思考。

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与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尝试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二.台阶式

所谓台阶式即通过铺设台阶,减缓坡度,由易而难地提出问题,化“大步”为“小步”,使学生渐进式地但又是系统地获得知识。课堂提问一是紧扣教学目的,抓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是合乎学生的认知水平。若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展。此时,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思维,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基的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层层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三.点拨式

在教材的关键处或学生容易忽略而又重要的地方设问,往往能起指点迷津、引起警觉、预防错误的作用,好的点拨与指要式提问还能画龙点睛、提纲挈领,引领学生寻幽探胜、进入佳境。例《故乡》一文第二部分闰土的一段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这些话看起来很简单,中学生一看就知道这是描写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的。但这时教师却提出一个问题,“第六个孩子几岁了?”学生原先没有注意到这点,查书后才回答“只有五岁”。连五岁的孩子都被迫参加劳动,但总不够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这些看起来并不难懂的字句里,包含着很深的内容。

一.置疑式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四.对比式

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比”中加深理解、掌握知识。“比”,既包括确定事物或概念异同的“比较”,也包括正反两方面的对照。在课堂教学中,就易混、易错或相似、相对的词语、文章、概念、原理等进行比较或对照,提问的角度和表述可以说多式多样,应用也极为广泛。例特级教师于漪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对马克思的逝世,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这是为什么?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懂得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伟大思想家,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给人类留下了无可估量的珍贵的思想财富。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就十分明确地突出了伟大思想家的形象。

五.灵活式

“活”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素质差异,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心理因素。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看了课文都高兴得笑了起来,说:“他没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他是遗男呀!”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直题须曲问,曲题也可直问。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 (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 “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 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可见,通过直问,理清是非,晓畅易懂、达到“减头绪、立主脑、脱窠臼”的目的。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虚。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忌袋底抖尽。

六.综合概括式

综合式提问是在对事物进行分析,弄清各个部分特性及其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将分析过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特性联系起来,形成一种较深入的整体性认识,然后对问题作出解答。

综合式提问必然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抽象概括。由于分析综合都可能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因此,综合式提问的深浅层次是很不一样的,而分析综合的水平集中在思维概括的程度上。例在教《荷塘月色》时,为引导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认识,可设计这样一组大问题:

1.标题《荷塘月色》是偏正短语,还是并列短语?这一设疑关系到对全文内容和文中所描绘景物特点的理解和概括。

2.本文安排材料的线索是什么?是行踪、写景抑或感情的流露?此问题涉及对全文主旨和结构的理解。

3.文章开头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与下文哪些地方关联着?此问题能触及全篇的“文眼”,是理解全篇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的“钥匙”。三个问题的提出起提纲挈领作用。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11

一、贴近学生实际,精选提问内容

苏联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艺术来源于生活,提问艺术当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中《九寨沟》一文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你去过祖国哪些风景名胜?它们都有什么特色?今天我们一起去领略九寨沟的美景,你们觉得九寨沟与你们之前去过的风景名胜有什么异同点?你更喜欢哪一个风景名胜?通过学生自己的旅游经历为出发点,引出课文内容,再引导他们把自己游览过的景点与九寨沟作比较,从而有目的、有动力的去阅读课文,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同时,提问时避免废话啰嗦,问出的问题一定要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让课堂风生水起。

二、把握提问节奏,分层设计问题

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提问环节,应该是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以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系统、递进的提问过程,达到环环相扣、由易到难的境界。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中,用细腻传神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层次分明的向我们叙述了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放生的故事,教育我们要时刻遵守社会公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教师可以设计三个问题:汤姆钓到了怎么样的一条鱼?为什么要放掉这条鱼?汤姆最后有没有放掉鱼?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体会汤姆不想放掉大鲈鱼的心情;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关注汤姆和爸爸的理由,并讨论总结出一定要放掉这条鱼的原因;第三个问题也是最能体现主体思想的关键问题,通过汤姆放生大鲈鱼的举动,感染学生以汤姆为榜样,做一个遵守社会公德的好孩子。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紧贴文本,贯穿课文主线,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思想,而且促进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三、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性发展

课堂是大家的课堂,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带有色眼镜,故意指定或回避个别学生回答问题。针对差生,教师可以设计类似“对不对”、“是不是”的判断类问题;针对中等生,教师就可以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一类的分析描述型问题。对于优等生,教师可设计“有什么异同”、“有什么启迪、意见”这种比较创造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压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各有所获,使他们都能形成“我能学好,我盟学得更好”的良好心理状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的个性,完成高质量教学。例如,学习《我叫神舟号》接近尾声时,教师可以问:“如果要求大家用不同形式表达对本文的理解,你们会用什么方式呢?”这时学生肯定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形式,如画画、歌曲、情景剧等,这些活泼自主的个性化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孩子的创造力。

四、建立评价机制,重视教学反馈

提问评价对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积极的提问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消极的提问评价,打击学生学习热情,降低课堂效率。一般,教学评价分文三类,即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当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他自己说一说对自己的回答是否满意,原因又分别是什么,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自评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同桌互评或小组互评,抛出类似“你认为他的答案怎么样?”、“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分别是什么?”、“如果是你来回答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互相取长补短,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教师在评价时,要先明确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并分析学生答案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给予学生以正确的答案示范,从而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有些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让其坐下紧接着就开始了另一项教学活动,让学生一头雾水,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

结语:

总之,“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课堂提问现状中所出现的问题是可以消除的。然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熟练掌握的,教师只有在实践教学中循序渐进的摸索提问艺术,打造出一套适合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模式,为培养祖国明日栋梁奋斗。

英语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12

一、注重问题的思维含量

直截了当的提问, 其目的在于直接寻求答案, 例如“If you don’t know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what you should say?”还有一种迂回方式的提问。例如, “I”am a letter还是“I”is a letter?这样, 问在be动词, 而意在主语“I”的意义指字母而并非指人。这种方式的提问打破了思维定势, 学生耳目一新且记忆深刻。

实践证明, 有时教师的提问, 没有必要追求学生的肯定或者否定, 目的仅仅是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探索其中的奥妙。如“The news is good for us正确还是The news are good for us正确?”教师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探究主谓一致的具体运用;有的问题和答案都很简单, 但释疑之后又能引发更深的疑问, 这样, 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 引导学生逐级递进, 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推向高潮。有时学生答错了, 教师不必直接指出, 只需从反面提出一问, 使学生猛然醒悟。比如教学“prefer”这个词的用法, 我让学生思考是否有那样一种情况, 即“prefer”不和“to”搭配使用。学生会疑惑:“真的有那种情况吗?‘preferc’又为什么会不能和‘to’搭配使用呢?”悬念一旦产生, 就会导致思维的飞跃, 学生马上想起来“prefer”除了和“to”搭配, 还可以和其他介词搭配。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由再造想象上升为创造思维, 有的学生就想到了“带有……的某物”, 此时何愁问题不解决?

二、注重问题的层次差异

笔者从教十多年来, 看到很多教师课堂提出问题后, 不让学生答, 而是自问自答;或者提出问题后, 没有等待或等待时间过短等。

精心设计问题, 追求提问的科学性,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注重问题的启发性。问完问题要有等待的时间, 稍作停顿, 让学生有思考的过程。教师特别要注意问题的层次差异。应该因人施问, 让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提高。问题层次分明, 尊重学生的层次差异。解决讨论过程中, 穿插必要的引导, 问题讨论结束后, 注意结论性语言。这样的问题设计和处理注重了学生的归纳、综合和推理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问题的衔接张弛

答案明显的提问也能使学生产生悬念。比如在讲牛津英语9B第二单元“Life on Mars”时, “Our earth is more and more crowded and polluted now, can people leave the earth and live in space in the future?”这本身就是一个悬念:“Since people have already been to the moon, why can it not possible?”释疑后, 学生又会产生悬念:What life on Mars will be like?问题接连不断地呈现。教师不需要着急道出答案, 甚至有时可以罗列多个答案, 让学生讨论辨析, 直到问题解决, 教师又来一问……就这样, 在设悬念和释疑的矛盾中愉快地上完一节英语课, 甚至临下课时再来一问, 可以起到“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的作用。在这样节奏明快、衔接顺畅的课堂中, 理论知识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师生全神贯注, 教学效果自然提升!

四、注重问题的互动相长

问题过程中师生是平等而互动的。不仅教师要善于提问, 还要教会学生提问。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现代素质。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 鼓励学生到书本中找问题, 到生活中找问题, 甚至到猜测中找问题等。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 指导学生进行“问题式”学习, 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素质。

问是一门艺术, 教师要正视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仅要能回答学生的提问, 而且还要会引发学生来提问, 偶有不能回答学生的时候, 也要肯定那是一种绝佳的境地。因为, 学生表现了他们的思考和创造, 也能促进教师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 一堂好课离不开有艺术的提问。让我们讲究提问艺术, 营造和谐竞争的教学气氛, 努力做到“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提问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科研反哺教学下一篇:英语学案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