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中的导入教学(共12篇)
初中化学中的导入教学 篇1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总是力求在开始就吸引观众的眼球, 一篇精彩的文学作品也总是在开头就紧扣读者的心弦。同样, 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 要想在短短的45分钟内将一节课演绎得完美, 让学生意犹未尽, 回味无穷, 新课导入非常重要。新课导入巧妙得法,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锁定学生的思维, 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那么, 化学课堂中, 新课导入有哪些原则, 怎样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新课导入的技巧, 提升化学课堂的效率?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新课导入的基本原则
1. 新课导入是新课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承载着指
引学生学习新知的目的, 而且更应能够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系统,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使新旧知识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2. 新课导入要做到精练简洁, 直观形象, 并具有一定的启发效果, 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努力探究。
3. 新课导入要能唤起学生极大的注意, 对教师提供的
信息刺激, 要能让学生明显的感知, 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使课堂上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
4. 新课导入要引人入胜, 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快乐中有所思、有所得、, 有所悟。
二、新课导入的常见方法
由于化学学科的特殊性, 新课导入的方法丰富多彩, 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 选择最佳的导入方法。
1. 复习旧知, 提问导入。
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尤为常见, 即教师在上课时通过提问与新课教学内容有关的旧知识, 以此为铺垫, 自然导入新课。运用这种导入方法要求教师在选择问题时, 能够紧扣新课内容, 逐步引入, 适时引导, 不仅让学生复习了旧知, 而且自然而然地引出新课。例如, 新课“二氧化碳的制法”的引入, 在新课教学之前, 我先请大家一起回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针对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操作步骤、怎样验满等。在学生一一回答之后, 自然引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师运用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 自然而然地引出新课, 为新知学习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 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新知做了准备。
2. 列举事例, 实践导入。
事例导入, 即教师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化学现象或生活常识, 将其联系到新课教学中, 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新知学习的认同。例如, 在教学有关“金属”的知识时, 可以讲解近年来淮安考古中发现的锋利的古剑和防锈的故事, 从而将学生引入神秘的化学殿堂。
3. 开门见山, 直接引入。教师在教学新课时抓住重点
和难点, 采取开门见山式直接引入, 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 便于知识的提纲挈领, 形成统领全局的认知系统。如在教学“性质活泼的氧气”时, 我开门见山, 直接呈现主题:“氧气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物质, 提到氧气, 我们立即就会联想到医院里抢救病人的场景, 氧气不管是在我们的生活或生产中都是不可缺少的, 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这样, 教师直接将新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全盘托出, 既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又便于下面教师开展教学, 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4. 设置疑问, 悬念导入。
在新课教学之始, 教师可利用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特点, 设置疑问, 引起学生悬念, 从而引入新课。如分子和原子的知识, 内容抽象枯燥, 学生看不见, 摸不到, 因此学生兴趣普遍低落。新课教学之前, 我结合学生在初二物理中的所学知识, 设置问题引入新课:“组成物质的微粒一直细分下去, 还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什么?”“我们知道数学上1+1=2, 在化学上1+1也是一定等于2吗?”通过设置这些引发学生深思的问题, 激起了学生无尽的探究欲望。
5. 讲述故事, 激趣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 经常会有一些内容比较平淡, 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此时, 利用适当的化学小故事便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求知的热情。如在教学“酸、碱、盐”的知识时, 我给学生介绍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及其著名的“侯氏制碱法”, 从而导入新课;在教学“二氧化碳”的知识前, 给学生讲述意大利那不勒斯著名的屠狗洞的故事。故事导入法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 就能步入学习的佳境。
6. 播放视频, 媒体导入。
如在教学“什么是有机化合物”这节内容时, 我给学生播放电影《东陵大盗》的片段:1928年夏天, 军阀孙殿英将贪婪的目光盯上了豪华富丽的东陵慈禧墓, 经过了数月的挖掘和爆破, 他们进入墓室后, 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精致的烟盒装着上等的鸦片, 旅长韩大宝烟瘾顿发, 摸出火柴就想美美地抽它几口, 可火柴刚刚一划, 墓室顿时一片火光, 官兵被炸得血肉横飞。此时, 教师揭示课题:是什么东西使盗墓贼横遭厄运?原来是一种叫甲烷的有机物创下的奇迹,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有关有机物的知识。这样引入,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 产生了对新知探究的浓厚兴趣。
总之,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师和学生, 其导入新课的方法都应有所不同, 化学课堂的导入方法也远远不止这几种。我们广大化学教师只有认真研究学生实际, 悉心钻研教材, 设计契合教材和学生的新课导入, 才能真正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引导他们不断感受化学的奥秘, 也才能让化学课堂永远散发着生机与活力, 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追寻快乐的场所。
初中化学中的导入教学 篇2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茄子河区铁山学校 陶继伟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开场白起到激起学生兴趣,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就需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如对初一新生上第一堂课,一般可采用先松后精,即先来段精彩的开场白,讲神秘的奇花异草,动物一些特殊行为及仿生学在军事和民用的发展前景,其间穿插一些有些生物学家的趣闻秩事。这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的意义
在教学中,熟练运用导课技能,可以达到如下的教学功能: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时,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惊奇疑惑,造成“概念冲突”或悬念,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由此引导学生思维“上路”,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充分准备。
2、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的注意是保证听好课的首要条件,新课引入的好,可以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在刚上课时,学生学习成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因为在学生动脑过程中往往有好多个兴奋中心,它们之间相互干扰,影响学习效果。运用恰当的手段或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对知识的学习上来,使学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为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3、承上启下 好的新课导入,应该起到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明确目标,打下基础。复习旧知识,为理解新知识作了铺垫,可自然顺畅地把新知识“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同时也巧妙地引出了新课的知识内容,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使新知识更易被理解。
4、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论文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培养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蒸馒头和面时,为什么加入酵母粉蒸出的馒头总是喧软多孔?天冷和面时,为什么就不容易发开?讲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大分子不能通过后,我提出淹姜时加入醋和白糖为何糖可进到细胞内部?做酸菜时为何要密封?种菜时为何施肥前一般要松土?当这些问题解答后,学生不但对课本知识领悟得更深,而且对学习生物学产生强烈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的类型
(一)、置疑导入法
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或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悬念中既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又创设出探索知识的良好情境。悬念的设置要适度,不悬会使学生一眼望穿,则无念可思;太悬学生则无从下手,则会无趣可激;只有在悬中寓实,才能引起学生开动脑筋,琢磨思考,兴趣盎然地去探索未知。
如在讲述“光合作用”时,这样设疑导入:同学们想一想公共汽车如果没有油会怎么样?“不能开动”“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会怎么样呢?”“后果不堪设想”“那么绿色植物在自然界为什么如此重要呢?”这一设问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再比如我在讲到鲫鱼外部形态的鳍时,设问:如果去掉鲫鱼胸腹部的偶鳍。鲫鱼在游动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去掉背鳍又会怎样呢?倘若去掉尾鳍呢?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又如在讲到种子萌发之前,设置悬念:平常我们所吃的豆芽菜是芽还是根?教师对学生讨论不作正面回答,而要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结果作出判断(先课外布置学生进行绿豆萌发试验,自己观察并作记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教学能顺利进行。
(二)、故事导入法
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生物学科的发现史和科学史中,充满了动人的故事。中外史实中,妙趣横生的典故更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授教于趣之效。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这是生物课教学成功关键之所在。不同年龄时期的乐趣,产生于不同的感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初一学生刚从小学进入中学,从心理特征来看,多处于少儿时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枯燥,甚至厌倦。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利用有利的一面,转化不利的因素,采用巧妙设计,变换形式,激发兴趣。
比如,对于“软体动物”一章中所介绍的河蚌,同学们不太了解,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也感到乏味,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绘成漫画,展示给学生,由学生讲述这一故事,同学们感到非常新奇,热情高涨,争先恐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1.为什么蚌能将鸟的嘴紧紧夹住,它靠什么结构?2.蚌壳长时间关闭会不会憋死,它靠什么呼吸?3.珍珠是怎么形成的?4.蚌壳很硬为什么称之为软体动物?5.软体动物有何主要特征?还有哪些种类?6.软体动物有何经济价值?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了,积极看书,认真思考,热烈讨论,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一个熟悉的典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乐在其中。再如,讲“生态系统”时运用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主题漫画导入新课,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实验观察引入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生物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是极易调动学生情趣的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导入新课,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讲述《植物体通过叶片散失水分》,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展示两支枝条,一支带叶,一支摘掉叶片,都用白色的塑料袋罩住(课前准备好,放在太阳下照射几小时),让学生对比观察塑料袋的内壁各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教师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急切探究叶片结构的欲望。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我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开展实验。因为鲫鱼价格较贵,所以我们选用小金鱼,实验时发现金鱼比鲫鱼灵活很多,在观察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的时候,按照教材方法将红墨水滴在鱼嘴前方时,整杯水马上变红,无法观察水进出的方向,怎么办?当时我做了适当引导:“你们可以抓住鱼直接滴在口中观察,也可以尝试在不伤害小鱼生命情况下采用其他方法”,有的小组让鱼在染了红墨水的烧杯里游一会,再放回清水;有的用手挡住鱼不让游动;有的用手抓住鱼,直接往鱼口滴墨水;并且对老师介绍的方法提出建议,认为直接滴墨水方法太粗鲁,容易伤害小鱼。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四)、复习引导过渡法
任何新的知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对旧知识的积累就没有新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再认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思维方式虽以形象思维为主,但由于知识的积累和增加,经过不断地总结、归纳,抽象的逻辑思维逐渐形成,具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对一些前后知识联系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采取复习引导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向新知识过渡,不仅使旧知识得到巩固,新知识过渡自然,更重要的是从一上课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比如“新陈代谢一节”,概念性强,知识深,难度大,学生不容易理解。为将这一知识难度化解,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与新陈代谢有关的知识:人的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几章内容涉及到生物生存的共同性的生理问题,究竟是什么呢?学生认真思考,综合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人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师补充:还有能量交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新陈代谢”引出课题。
运用这样的导言,不仅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巩固了旧的知识,而对于理解新知识的实质是有很大启发的。
(五)、联系实际法
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生物学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折纸飞机是大家从小就玩的游戏,但要折得好,飞得远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课堂上通过折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的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纸材质轻还是重;纸大小;飞机翅膀大或小;机头折法„„最后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又如许多同学家养有宠物,如何解决宠物随地大小便?同学们根据经验,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促进了对条件反射的理解。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设计如下导言:许多同学都以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动物进行呼吸作用。事实上,植物也要进行呼吸作用,我们新买回的苹果香甜可口,放久了则味道大不如新买的,原因就是苹果的组织细胞内部进行呼吸,把一部分糖分解了,萝卜等蔬菜也有如此现象。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不仅存在,并且是不可缺少的。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六)、新闻导入法
从电视报刊上撷取有关的新闻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如学习《细菌、真菌》时这样导入新课:9.11事件以来,美国人被炭疽杆菌搞得惶恐不安,你们知道炭疽杆菌是什么生物吗?它在结构上与动植物细胞有哪些区别呢?学生兴趣盎然。课堂上经常引用新闻热点,能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关注社会。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设计导言时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并结合身边的实物或实例精心设计,并用轻松的、幽默的方式进行讲授,从一开始就应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全神贯注、兴趣昂然地去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知识。因此,导入的设计在知识深度上必须具有可行性;在实施教学目标上要把握方向性;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要增强趣味性;在思维的训练上要具有启发性;在情感意志的培养上要具有引导性,为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初中化学教学如何设计好课堂导入 篇3
问题对于思维的发展而言是重要的开端,问题也可以说是承装智慧的一种容器,就学生的化学学习来说,问题是一种动力。通过问题悬念设计课堂导入,可以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化学学习。学生为了能够解除疑问往往会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投入到学习中,会积极自主地去探索问题的答案。以《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这堂课学习为例,笔者将这样一个故事介绍给学生:一位游客把一只小狗带入到一个山洞中,在快到达洞底的时候,小狗突然晕倒了,但是人一点事都没有,想想这是为什么?这种悬念设置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均积极发言,就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展开探讨。学生的猜测五花八门,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学习完这堂课就会获取答案了。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新课学习中表现得非常积极。
二、利用生活现象设计课堂导入
化学这门学科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在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化学需要从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现象切入,使学生能够深切认识到化学产生于生活,同时为生活服务。在设计化学课堂导人时,一定要联系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现象,这样有利于拉近化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对化学产生一种亲切感。虽然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熟知的,但对这种现象发生的具体原因却不清楚。 良好的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 同时能够促进学生善于利用化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形成一种化学应用意识,这样学生就能够更深刻地把握化学与生活的之间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能够对生活细心地观察,能够从生活中提取与化学存在联系的知识和问题,这样有利于打开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习的空间。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导人
多媒体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能够达到动静结合,综合处理功能很强,多媒体不受时空的约束,无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的粒子,都可以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调性,使得课堂教学形象而生动。为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顺利讲解创造了条件,加深了学生记忆与理解。以水分子结构讲解这部分为例,传统教学无法十分透彻地讲解的知识点,教师通过多媒体,结合教学内容制作了精美的教学课件,以直观形象地方式展现给学生,这一过程完成了无形到有形、静止到动态、深奥至简单、抽象至形象的转变,使学生的学习难度降低了,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同时也增加了的化学学习乐趣,进而在化学学科学习方面形成一种学习动力。
四、通过实验进行化学课堂导入
化学属于自然学科范畴,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占对于化学学习来说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实验对于化学研究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基础。很多化学规律与化学概念均是大量的学者通过反复的实验不断验证确定的。 在化学教学中,设计课堂导入可以采取有趣的实验来完成。以《燃烧和缓慢氧化》这部分学习为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烧不坏的手帕”演示,把一块棉手帕放进酒精和水依据特定比例调配的液体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取出来了,用镊子把两个角夹住,接着在酒精灯上将其点燃,等火焰变小的时候,对手帕摇动熄灭火。这个时候教师让学生开始猜一猜手帕会怎么样? 学生一致表示手帕会被烧坏 但在教师将实验演示完毕后,学生却大吃一惊。手帕一点没有被毁坏, 这时教师顺势提出问题:为什么没有烧坏手帕?如此新课的学习就顺其自然展开了。
五、结语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浅谈 篇4
一、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以图文声像来展现教学信息, 能够将学生带入一个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之中。这对于正处于形象认知阶段的初中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主动求知状态。丰富多样的呈现方式带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刺激, 可以实现学生思维与注意力的顺利转移, 从而使学生对新知产生更大的关注。如在学习“碳酸钙”这一内容时, 我利用多媒体制作精美的课件, 在课上向学生展现五颜六色的石柱、石笋、钟乳石等, 并配以悠扬动听的背景音乐, 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 陶醉于多媒体所呈现的优美情境之中。此时, 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状态,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思考如此美景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这自然能够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 学生自然会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故事导入法
故事是学生的最爱, 采用故事来导入新知, 更加切合学生的心理, 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在化学发展史中有着许多生动而感人的故事。因此, 在导入时, 我们要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闻轶事, 为学生讲述相关的故事。幽默生动而感人的故事可以将学生带入学习新知的最佳状态与有效情境, 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这一节内容时, 我向学生讲述这样一则故事:在阿尔卑斯山脉有一个非常奇怪的溶洞, 当地人称之为“屠狗洞”。人和狗进入洞内, 人安然无恙, 而狗会晕倒甚至死亡,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了探明真相, 一名探险者冒险进入山洞。他带着火把进入山洞, 只看到洞内有许多钟乳石和石笋, 而且比较潮湿。当他把火把接近地面时, 发现火把的火焰慢慢变小最后熄灭, 他离地面比较近时也感到了头晕。他收集了一些靠近地面的气体, 装入瓶子中, 并对这些瓶子中的气体展开了实验探究。他发现在瓶中注入水, 拧紧瓶盖, 晃动瓶子后发现瓶子瘪了;在瓶中注入石灰水, 拧紧瓶盖, 晃动瓶子后发现水变浑浊了。他终于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同学们, 你们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吗?由此来导入新知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 从而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其中。
三、悬念导入法
化学知识具有相对的抽象性与枯燥性, 如果只是直白地讲解, 教学枯燥内容空洞, 很难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与学习的动力, 并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初中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有意地制造一些悬念, 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 在强烈好奇心的驱动下产生浓厚的求知欲与探究欲, 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类比导入法
化学知识点众多, 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 而是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从而构成了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不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地简单运用, 而是多个知识点的交叉运用, 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运用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也要摒弃单纯地就某个知识点进行孤立教学的模式, 而是要通过类比、比较等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 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等来由旧知引入新知的学习。这样更利于学生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 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在学习原子时, 可以让学生先复习分子的相关知识, 接着来讲述分子与原子的异同, 这样既让学生复习了旧知, 同时又学到了新知, 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比较等基本的学习方法。
五、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实验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实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直观性, 在导入阶段, 采用实验导入, 能够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将抽象深奥的化学知识寓于直观的实验之中, 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动力,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来, 认真观察与思考, 实现动手与动脑的结合,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 从而顺利地完成探究, 学到新知。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节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和我们一起来做铁钉和Cu SO4溶液反应、Na CO3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以及镁带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的相关实验。引导学生认真操作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实验结果。结果证明, 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积极性非常高, 表现出高涨的学习热情与积极的学习行为。在此基础上导入新知的学习, 自然水到渠成, 学生理解更透彻, 掌握更牢固。
六、生活导入法
一切知识源于生活, 生活是各学科的源头, 只有将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 才能使教学具有活力, 才能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 更好地用于实践。我们可以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导入化学新知的学习, 这样既可以增强教学的熟悉度,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而且可以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获取直观感知, 将经验与生活结合起来, 这样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可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让学生学以致用。如用吃氢氧化铝或小苏打片可以治愈胃酸来引入中和反应的学习。用这些学生所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来导入新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同时利用所学来解决生活现象, 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 这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动力具有重要作用。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 篇5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
(12汉教六班 石园鸯 20120517079)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启发性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优秀且适合的语文课堂导入无意是为优秀的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关键字:教学技能;课堂导入;导入技巧
一、导入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积极且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导入的成败对整堂课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注意通过优秀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实际的导入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甚至利用教学工具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
例如教师做课文《木兰诗》的导入,首先通过PPT放映了动漫、影视和戏曲作品中的花木兰形象图片给学生看,然后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让同学简单了解本节课文的主人公花木兰和她替父从军的大概故事情节,由图片展示进行了课堂的导入。
二、导入的意义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就是要求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应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旺盛的求知欲,使之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内容来,同时,通过各种艺术手段,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1、安定学习情绪,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时间正是一堂课的初始,从学生的角度看,课间休息的惬意自在尚未得到完全的释放便立刻回归课堂,也尚未从上一节课堂中脱出,在正式进入课堂教学之前,课堂导入就起到一个过渡作用。语文课堂上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帮助教师安定学生的学习情绪,利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新奇的教学内容、精彩的开场语言或者借助教学工具的辅助,进而吸引学生对本堂课内容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做课文《口技》的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选择课前带问朗读的方式进行导入。并在朗读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个诸如“本文讲述了什么”“朗诵本文后有什么感受”“朗诵后对课文有什么疑问”之类的问题。
以七年级学生的朗读速度,齐读《口技》一文,约需要三分钟的时间,三分钟的认真朗读足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课堂,带进课本。然而问题的设置,又让学生可以边读边思考,哪里还有时间去思考上节课不懂的数学题或者课间没聊完的小趣事呢?加之问题带给学生的疑惑和思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明确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启迪学生思维 巧妙的课堂导入可以直接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自然也能从教师的导入中体会本课重难点,有目的性的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从导入开始,有目的性的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思维的启迪。
在进行《紫藤萝瀑布》课堂教学时,语文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是这样的:“同学们都接触过许多花草树木。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去细心体会,都会从中得到许多启示,面对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绝症死后,自己面对紫藤萝花产生的感想。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他所见所想到的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作者的文中去领略一下。”
这段导入语可以给学生提供这个信息:作者由紫藤萝有感而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于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显而易见:是把握对紫藤萝描写的分析。而难点就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又该怎么去理解。
3、衔接新旧课程,培养思考能力,实现课程联系 纵观历史和当前的各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排往往是有课与课之间和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教师对新课的导入引用上一堂的课程内容,可以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由刚学习过的课程引入新课程,实现了课程联系的同时,也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利用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2007年3月第二版的语文教材,在七年级上册的目录中,第三单元课目11是朱自清的《春》,课目十二是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在做《济南的冬天》的课程导入语时,教师可以如此这般:“上节课老师带同学们去感受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济南的春满眼嫩绿,尽是生机,朱自清说它像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然而,在这个季节,我们却不能看到这样的景色。真是可惜呢!可是呢,‘冬天’正向我们走来,那么冬天又像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济南的冬天》,看看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与朱自清笔下江南的春天有什么区别吧!”
原本这一单元的主题就是季节,开头两篇正是朱自清和老舍的名篇,导入语中联系了授课的季节,也穿插了几个问句,问句并不算很正式的问题,但却能带动学生进行思考。这样的导入方法,在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中,算是常用的。
三、导入的技巧
那么语文课堂的哪种导入技巧会更有效呢?我通过资料设计、课堂学习、老师讲解以及自身作为学生的经验总结了几种导入技巧。
1、析题导入
析题导入就是直接对授课题目进行分析,开始本课的导入。这种的导入方法优势在与方便快捷,易于进入授课主题的同时又明确了学习目标。但缺点也在于析题这一部分做得不够巧妙很容易让学生有直接跳过导入的错觉,无法达到安定学生学习情绪的目标。
例如《在山的那边》的导入设计,太过见到的直接导入很有可能就是“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王家新的脚步去看看在山的那边有什么!”这样的一句话角度简洁过度。优秀的析题导入应该这样:每个人的童年时代,都会发出千千万万的疑问,好奇心伴随我们长大,也留给我们无限的思考。王家新就曾问过“山那边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看看山那边到底是什么!
2、作家或背景导入
教师在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会在进入课文的正式讲述前介绍课文的写作者和写作背景。所以,我们便可以将导入和对作家背景的介绍合作,直接由作家或背景进行新课的导入。这种导入方法在一举两得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背景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例如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我们就可以讲对莫顿·亨特的介绍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写作背景的介绍作为课文的导入。
3、联想导入
联想导入是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已学课文或者耳熟能详的诗歌、寓言、童话故事甚至是对联来达到课堂导入的效果。这种导入方法在于可以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更有助于学习。在教师教学课文《背影》的时候,导入就可以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同为朱自清散文的《春》。导入便可以是如下: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哪位名人的作品? 生:朱自清 师:那么有哪位同学来简单说说朱自清先生的作品?作品内容或者你读过作品的感谢都可以。
生:我们曾经学过朱自清先生的《春》,里面写了济南的春天。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自然美好,让我们都感受到了朱自清先生对济南春天的喜爱。而今天我们要学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散文《背影》,看看《背影》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和感悟呢?
4、设问导入 设问导入,顾名思义就是设置问题做课堂教学的导入。这种导入法的好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吸引学生注意力。我上面提到的《背影》可也可以算是设问导入,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给留下“读过《背影》后有什么感悟”的问题。设问导入的问题可以有答案,也可以是没有答案的。
例如《理想》的课程导入,教师的问题就可以是“理想是什么”“同学们的理想是什么”这契合课文主题的同时也引发同学们对自己的理想的思考。
5、工具导入
这里说的工具导入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利用教学工具放映的图片、音乐或者视频等等。实物是可以在课文《羚羊木雕》的导入中利用小巧的木雕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是在《风筝》的课堂带一只风筝。图片的利用在最初提到《木兰诗》的导入已经说过,音乐和视频的导入在信息化的课堂也是十分常见的。
教师在课文《黄河颂》的导入时,就可以以《黄河颂》为词的歌曲《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为导入。先让同学听一遍《黄河大合唱》,让学生从歌声中体验黄河的气势,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四、错误的导入
与优秀的导入相反的,自然是满是缺点与错误的导入。一般来说,教师都不会犯导入的错误,犯错也只是导入太过普通不够精彩,或者说导入无法达到想要的效果,这也就是我说的“错误的导入”。导入中值得诟病的,往往是太过普通或者不符合教学情况的。
哲学上说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同样的导入由不同的教师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例如我最初提到的《木兰诗》的导入,如果是由一名80后的语文教师进行00后学生的教学,对于00后来说,80后老师所提供的花木兰的图片都是他们所不熟悉的,更别说初中生少有人有兴趣的戏曲图片。
这是我在做一次授课比赛做的教学设计,原本设想了学生的思考讨论时间,然而因为学生的角色是由于我年龄相当的大学生扮演,于是他们几乎毫无思考就直接脱口而出了图片形象名称和实际,连大概情节故事的回答也与我原先的设想一模一样。因为出乎我的意料,很多预想与学生互动的话全部付诸流水,根本无法施行,导致了导入太过匆匆,脱离了预期效果。所以这类课程导入在我看来便是“错误的导入”。
语文教师在做课程导入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对自己学生的把握和了解一定程度代表了你对整堂课走向的掌控。在有的时候,合适的导入比一篇优秀的导入更值得投入教师的精力和心血。
五、结语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课堂导入 篇6
高中化学新课导入原则方法实例构建有效课堂教学,要精雕细琢教学各个环节,其中新课的导入就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导入新课对一节课的成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就是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巧妙的新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乐学的学习氛围,使课堂教学从铺垫转化为探索新知的过程。
教师的“导入”,要导之有方,才能促使学生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知识。以往用那些单调的导入方式来导入新课,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使学生还没有学习新课,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使得上课的效率并不高。课堂导入应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重难点,努力做到先声夺人、先声导入,开启学生思维之窗,使学生心驰神往。
如何才能让导入充满艺术性和趣味性,进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呢?下面就结合我教学的一些体会和感受,谈一谈进行课堂导入环节设计的一些具体策略。
一、课堂导入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课堂导入要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努力做到先声夺人,在化学教学中既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衔接,更要注重知识点与整体的切合。新课开始时,教师言简意赅,使学生头脑中知识点横向联系并纵深发展,学生这样会全面地掌握领会知识。
2.趣味性原则
导入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关键。像名人事迹、生产生活、古代典故、趣味实验,包括自己的亲身经历,生活中一些印象深刻的小事等,都能起到激发学习兴趣,为我所用。教师只要课前精心准备,用心琢磨新課导入最佳实例,相信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面向大多数原则
课堂导入应简单实用,不要晦涩难懂。要让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导入环节,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新知之前有一个初步了解,激发迫切学习新知的兴趣,从心底产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强烈欲望,并且有信心十足学好本节课的内容。
4.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
教师的导入时间一般占用3~5分钟即可,应简洁明快,明确导入时对学生说什么,控制好课堂时间。在几分钟内引导学生进入新知探寻,迅速自觉地进入到新课学习的最佳境地,增强教学效果。
二、新课导入常见方法
1.直观展示导入法
直观导入,就是教师通过实物、图片、图表、模型或幻灯形式来导入新课,这一导入是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既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可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同分异构体”时,可以向学生展示正丁烷和异丁烷的球棍模型,让学生比较说出两者之间的异同,从而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内容,同时也使得学生直观认识同分异构体本质上的差别。这种直观导入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许多课型中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2.实验激趣法
就是用课堂演示实验激起学生要求解惑的急迫心理的导入方法。如讲“金属钠”,老师可以故弄玄虚的做“滴水点灯”这个小魔术,在学生的一片惊讶声中,老师自然过渡:这个魔术本身并不神奇,神奇的是化学世界,就请和我一起走进金属钠的世界。
3.故事导入法
在化学课堂上,教师讲述一段事先准备好的故事,使学生对将要学的化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达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的目的,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作好铺垫。比如,我曾在选修1化学与生活“维生素C的作用”一节的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描述了一个科学家的探险故事:“很久很久以前,远洋轮船上没有冰箱制冷设备,船员们只能吃一些保质期较长的食物,少则数月多则几年吃不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在轮船航行期间船员们经常病倒,有的船员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探险家航海家哥伦布的船队在航行途中,也有船员患上这种病。患病的船员留在了途经的一个小岛上,他们找来了野果用以充饥果腹。没过几天,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不仅没死,而且都恢复了健康。你想知道船员到底得了什么病吗?野果和恢复健康到底存在什么关系?”通过以上环节,学生开始对野果成分产生好奇心,此时再引导学生学习维生素C的结构、功能等相关知识。
4.热点导入法
所谓热点,指的是与社会生活、生产、高科技、医疗、环保等各方面民众关注的问题,既然是热点,学生必定很感兴趣,而感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如学习“蛋白质”时,就可先让学生看有关“三鹿奶粉”的相关新闻。在2008年9月全国关注的“三鹿奶粉事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新闻媒体密切关注报道。这时我抓住了时机,在接下来“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教学中,以此事导入课堂:三聚氰胺是一种低毒的化工原料,蛋白质含量测试在食品和饲料两方面存在缺陷,三聚氰胺也被某些居心不良的不法商人用作食品添加剂。通过自己的理解和从新闻报道中,学生可以初步认识到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安全性,并教育学生在掌握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同时,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素养。
5.名人轶事导入法
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与科学家、历史名人、或者周边生活可供借鉴的人物有关,教师课前可准备一些鲜为人知的名人趣闻轶事,结合教学内容讲给学生听,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讲授《苯及其同系物》一节时,通过讲述科学家凯库勒研究苯的结构艰辛程度,由于过度劳累而不知不觉睡着了的故事,机缘巧合的却在梦中得到重要启发,解开了困扰多日的难题,发现并推导出了苯的凯库勒式结构。这样做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结构知识也变得生动,充满了童话色彩,对于学生也是一次很好的德育教育。
6.新闻导入法
结合讲授的化学知识,将最近相关新闻找准时机引入课堂,会让教学更具针对性,如具有影响力的发明、创造,某些环境污染重大事件,科学领域的攻克突破等。如最近“神州九号”发射成功,可与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的相关性质相联系;国内媒体频频报道,治理收效甚微的煤矿瓦斯爆炸事件,可与有机物可燃性相关性质相联系;回想起“非典”肆虐的那段特殊历史时期,可与消毒剂杀菌消毒原理联系;老师在讲解《乙烯和烯烃》时,可以通过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引入新课,等等。
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巧设悬念法,练习引入法,类比导入法,复习导入法等等,这里不一一赘述。
初中化学中的导入教学 篇7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实验探究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它作为一种真实、形象的教学操作形式, 既有展示化学知识的直观效应, 又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
二、多媒体导入先声夺人
多媒体用于教学活动, 为常规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用多媒体导课, 有利于把学生引入教师设置的情境之中, 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讲化学故事进入课堂
运用历史典故、名人轶事、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方面的素材导入新课。学生普遍爱听故事, 故事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吸引力。
四、创设漫画引领教学
漫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极富趣味性和幽默感。它以特殊的方式针砭时弊, 扬美抑丑。运用漫画的特点, 恰当地把漫画强化学课的趣味性, 活跃课堂气氛, 还会使学生倍感亲切, 身临其境。
五、抓住热点导入教学
热点导入法就是把要学内容与当前受关注程度高的热点联系起来, 巧妙而大胆地引入课堂, 通过学生的讨论, 以启迪学生的心灵, 启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
六、温故知新对比引入
化学中有些内容和后面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 可在检查学生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 又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 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既有了思想准备, 又有了知识基础, 学习起来轻松自如。
总之, 新课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学识、智慧、素质、口才和教学水平的综合体现。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 不拘一格, 选用适当的方法导入新课, 通过不同的教学导入方法, 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
摘要:教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新课导入是教学的重要和必要环节, 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艺术地导入新课, 能给听课者以耳目一新的美感和艺术上的享受。既激发学生兴趣, 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提升能力。
浅论化学教学中的导入技巧 篇8
一、课前导入的功能
一般来说, 课前导入只占用课堂教学时间的三到五分钟, 然而, 不要看课前导入所占的比重小, 但是它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却一点都不小。一般而言, 课前导入的功能往往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是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做铺垫。一般来说, 学生在刚上课的几分钟, 注意力往往很难迅速集中到课堂上来, 有的学生会受到上一节课的影响, 有的学生则会受到课间活动的影响, 因此, 在上课之初, 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 而这个时候, 课前导入的恰当应用就可以很好地起到这个作用。另一方面, 教师在开展课前导入的时候, 往往都是围绕着接下来的新课内容来进行的, 因此, 在这里, 课前导入又起到了一个为新知识做铺垫的功能, 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再进行学习, 会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既然课前导入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如此重要, 那么,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有哪些导入技巧是我们时常能够用到的呢?
二、课前导入的方法
1. 时事热点导入法
化学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在社会发展中, 化学学科往往涉及了各个方面的内容, 像是医疗、环保、航天、食品安全等等都包含着各种化学知识。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工作时, 就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这一优势, 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社会时事热点问题来作为课前导入的内容, 例如, 在学习关于“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时, 教师就可以举关于含有三聚氰胺的毒奶粉给婴幼儿造成的伤害的例子来进行导入, 这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例会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工作。
2. 实验导入法
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实验具有直观、形象、操作性强等特征, 而这些特征对于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因此, 教师在进行化学课前导入工作的时候, 也可以尝试着采用化学实验进行导入, 例如, 我在上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时, 就通过燃烧白磷以及铁钉与硫酸铜溶液之间的化学反应实验来作为课前导入, 这样, 在科学的化学实验面前, 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更加地直观形象, 这样学生在学习这些抽象的化学知识时就会更加容易一些。
3. 设疑式导入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 因此, 教师要想使得教学内容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在化学教学的导入技巧中, 利用设疑来进行导入无疑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在上课之初, 倘若教师能够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必定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理, 这样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所提的问题之中, 就会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多地便利。当然,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方面教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 问题不能太简单, 也不能太难, 另一方面, 教师在提问时, 一定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给每个学生公平的回答问题的机会, 这样就会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和重视, 从而促进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4. 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工具随着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条件的不断改进已经越来越频繁地走进了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活动往往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等特点, 因此, 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的时候, 也可以适当地采用多媒体工具进行课前导入工作, 例如在讲到“自然界的水”的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意识到目前由于人类破坏性的开发活动, 导致的水体的严重污染, 教师可以通过搜集一些关于水污染的图片、视频、资料等,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眼亲眼看到人类活动对于水资源的破坏, 这样就使得学生从内心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5. 直接导入法
在化学教学中, 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导入方法, 那就是直接导入法, 所谓直接导入法就是开门见山地把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从而实现导入新课的目的。一般来说, 采用这种导入方法在上课之初就让学生认识到教学的重难点, 会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接下来学习活动的调控, 但是, 这种导入方法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 一般来说, 这种导入方法往往运用于一些学生整体素质较高的情况下, 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方法可以为学生节省很多课堂时间,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篇9
一、“以旧引新”导入法
“以旧引新”即指通过复习旧知识点, 来巧妙引出新的知识点, 让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知识点前后关联性和连贯性都极强, 所以“以旧引新”的导入法非常适用。
例如, 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课前, 教师可以事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点, 比如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怎么样的?甲烷加氧气点燃之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CH4+O2=CO2+2H2O) 这种现象是属于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理清、回顾自然而然就过渡到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的学习上面。学生也不会对“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新知识感到突兀和有难度, 对其的化学原理、化学现象及化学反应方程式也会更易理解和掌握。通过“以旧引新”的知识导入, 为新旧知识搭上了一座桥梁, 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同时教师还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以前知识的掌握状况,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教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信心, 一改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态度, 变得主动积极。
二、“趣味故事”导入法
在高中化学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 比起单调的知识而言, 这些故事对学生更有的吸引力。因为好奇心人皆有着, 何况是正在积累知识、成长的中学生。所以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 采取“趣味故事”导入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例如, 在教学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前, 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将一、两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小故事。从前, 在某村庄里有一种蓝色的水, 生饮的时候是苦味, 但放在铁锅里烧开后便不苦了, 但久而久之村民家里的铁锅都变成了铜锅。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带着对故事情节的好奇心再去学习本课的知识, 便会注意力更加集中。当学习到置换反应等知识点时, 学生们便会豁然开朗。原来, 这个村庄里的水里含有大量胆矾, 其主要化学成分为硫酸铜, 所以水是苦的;而用铁锅烧水的时候, 铁与硫酸铜就会产生置换反应形成铜和亚硫酸铁, 所以苦味消失, 而铜则留在了铁锅表面。通过趣味性强的故事导入, 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 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被激发出来, 就会认真学习课堂知识, 探究化学中的奥妙。
三、“实验教学”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应用于生活的基础学科, 实验是实施化学教学的重要途径。实验的直观性、趣味性和操作性特点, 往往最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兴趣。所以运用“实践”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 在教学《硫和氨的氧化物》这节课时, 为了让学生对“硫”的化学性质有着深刻的感知和理解, 可以先带领学生们做一个与之相关实验, 如:“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实验”。首先, 教师准备好实验器材如品红溶液、试管等。然后进行实验操作, 将二氧化硫 (SO2) 气体输入到装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之中, 这时溶液的颜色会逐渐褪去, 变至透明;再将酒精灯点燃, 对褪色的溶液进行加热时, 溶液又会恢复红色。最后,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品红液体为何褪色?又为何恢复?原来, 二氧化硫本身具有漂白性, 与品红溶液相遇时可以将其漂白, 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而加热之后, 无色物质被破坏, 二氧化硫气体被释放出, 溶液还原成红色。通过实验导入法, 教师先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实验探究上, 再巧妙转移到课本之中;让学生在实验中加深印象, 再从书本中学习理论, 用实验去验证理论, 用理论来解释实验。在这样一个反复循环地过程中学习知识, 探究科学规律与奥秘,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执着的追求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多媒体展示”导入法
多媒体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多媒体辅助教学更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手段, 也是未来课堂教学的趋势。多媒体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及视频等元素构成, 相比传统的课本、黑板板书教学而言多了许多趣味性和生动性。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 也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进行知识导入, 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看到生活中都无法接触到的化学物品、化学工业制造流程、高新科技产品等等。
例如, 在学习“硫酸”之前, 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介绍“硫酸”用途的视频。学生们通过视频中生动的画面、清晰的图像、动听的声音, 便可以很直观地了解硫酸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既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如农药、洗涤剂、石油、汽油、润滑油、染料、有色金属等, 也可以应用于研究军用炸药、原子能技术等国防及科技事业。通过多媒体展示, 学生们犹如亲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硫酸的广大用途一般, 并且生动形象的动态展示还会让学生们兴趣倍增。这时, 再进行“硫酸”的化学理论知识学习就会显得轻松、亲切许多, 学习起来也会动力十足, 教学效率自然提高。
摘要:导入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本文结合教学实例, 具体介绍了以旧引新、趣味故事、实验教学及多媒体展示四种导入方法, 希望有助于高中化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参考文献
[1]肖苏霞.浅谈化学教学中新课导入的艺术[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9
初中化学中的导入教学 篇10
一、HPS教学模式及其特点
HPS(History,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是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英文缩写,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探讨如何提升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以促进其科学素养提高,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2,3],近年来逐渐为大众接受并重视。我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要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趋势,创建人文型教育,从学生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责任感,树立科学世界观[4]。
HPS教学模式并不是机械地将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变为独立章节插入教科书中,而是有机渗透于课程和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科学探究、如何产生科学认识、怎样运用科学知识,进而把握科学本质。HPS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以翔实的科学史料为教学研究的基础之一;站在哲学高度思考科学问题;以建构主义为理论研究背景;将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本质放在教学研究的首位;科学传播范围扩展,更注重公众科学素养塑造[5]。
二、HPS教学模式运用于中学化学课堂导入教学案例分析
我们创设课堂导入情景时,应隐含新授课程,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精神状态,做到言简意赅、层次清楚、发人深思[6],但许多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局限于经验习惯,生硬地介绍背景知识,不断利用图片和文字演“独角戏”,造成学生眼耳疲劳,与教师缺乏情感与思维的交流,很难构建有效教学。作为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化学课程涉及的内容大都与科学史、社会学密切相关,HPS教学模式对于高中化学各部分内容都能适用,我们可以基于学生生活实际与历史事件设计课堂导入,指引学生思考。主要思路为:挖掘教材本身隐藏的思想内涵,对知识概念进行符合当代教学要求的优化,解读其形成的科学方法、过程与思维,将化学史中的精神营养传承下来,设计为能引起学生知识与思想双向思考的案例,使三维目标能够有的放矢,落实在实际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依据教学进度,HPS教学模式应用初始阶段可以选取基本理论、概念部分,涉及的主题是化学反应及其变化规律。我们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中《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一课为例,探究HPS教学模式导入化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应用及意义(如表1所示)。
位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究。因此,在课程导入阶段,我们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要“老瓶装新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学中必须认识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激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相互交流、讨论以及提问,对低层次科学观念进行综合、概括、抽象,以及推敲、批判、辨证、验证、调整,进行上位化学知识建构梳理[8]。科学哲学认为科学是有意义的真理,而不仅仅是价值无涉的客观存在,故而要全面构建化学知识体系,还要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辩证关系,将科学看做一种社会现象,从而认清科学本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完成学习方式的转变[9]。
三、运用HPS教学模式导入课堂教学的要点
开展化学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深入挖掘学生隐藏的特点,在全面考虑化学学科的特征,尽量配合大多数学生特点以及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运用HPS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1. 理性培养学生科学史观,切勿过度演绎历史
“00后”学生习惯于诸如“微博”“朋友圈”等即时性碎片化阅读,虽然对新文化的接受度提高,但认知方式偏感性化,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想信念缺失、抵触主流意识形态的现象,不利于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10],故而急须抓紧学生文化和思想教育。科学发展伴随着无数科学知识的积累,HPS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中化学史的运用,致力于以化学史引导学生通过梳理化学发展脉络,汲取前人发展经验,完善自身科学修养。然而历史往往略显生硬和枯燥,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需要具有“说书人”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演绎历史,浓缩文字,提高历史的可读性。表1设计中杜撰布瓦博朗与门捷列夫的冲突,让书上“图片”人格化,建立起科学家、科学方法与学生之间的动态交互。然而《中庸》云“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为了诱导学生了解科学而过度演绎历史,那科学应有的过程与真实也将失去,学生很难从无处滥觞的科学过程中全面认识科学发展,更遑论树立科学历史观!
2. 强调以批判创新精神为中心,注入科学哲学思考
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11]。科学哲学是科学在概念或话语上的哲学思辨,在化学教育中加入对化学的哲学思考“能够鼓励公众联系理性并变得理性”[12],进而使得公众对科学进行形而上学的思考。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当代科学观念及技术讨论、验证经典概念,利用实验数据和结果批判前人错误的观点,不断将错误观点、局限观点与当前最新科学观点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库恩“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发展结构[13],用辩证、动态、批判的眼光来分析科学实践,不再以教师的权威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教学中学生提出错误观点时,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不应直接修正,而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默默引导学生能动思考,认识到旧观点的错误及科学发展的曲折性,师生共同组织一堂优秀的化学课,这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都有很好的帮助。
3. 视认识科学本质为教学目标,避免重支端轻主体走向虚无主义
高中生群体具有特殊的学习问题与心态,易引发学习负迁移,形成扭曲的知识观,忽视前人经验,一味只相信自己所做的有限实验,走向唯理论。HPS教学模式并不是现象否认本质,孤立地分析阶段片面知识的作用,忽视科学研究的曲折性,看不到前人错误观点对科学整体的价值[14]。运用HPS教学模式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寻找交汇点。门捷列夫在编制元素周期表过程中,特别注重质量与特征的联系,并从中找到发展突破点,导入新课后,我们再借此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联系与发展的关系,破除“白马非马”的诡辩;同时他的发现又打破当时科学家的固有思维模式,我们可借此向学生传达科学是社会现象的理念,使其萌生对科学进行社会研究的意识。第二,选择主位知识,即抓住其中一个元素支配其他元素展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传授化学知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是首要任务,HPS教学模式要为其服务,多角度整合化学知识,使学生对化学的理解从过去的浮于表面变为深入了解,认识科学本质。第三,划分隔离区,即通过知识表达的过程激活各知识点的“多重身份”[3]。科学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科分化的过程,我们要做的是选择交汇处的特异识别点,帮助学生准确切入全面认识科学。
教学设计中我们选择探究法与讲述法结合教学,引导学生逐步亲手揭开科学的面纱,深刻认识科学本质,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使其跳出以局外人的身份看科学的尴尬局面!让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探究、勇于探究,炼化探究成为思想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我们清楚地认识到HPS教学模式导入化学课堂教学的价值。一方面能够通过一些喜闻乐见的化学故事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接受新的知识与技能,并通过自己的理解,贴合自身特点构建学科思维;另一方面还能够透过一系列的活动,如模拟经典实验及科学发展过程,启发学生科学思考,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接地气”,掌握科学的过程与方法,促进“终身学习”意识的养成。HPS教学模式以引导学生探究科学本质为目标,科学并不只是知识的获取、技术的革新,更是为人类的生存服务的,包含了一代又一代科学人对人类、社会、科学那份深沉的人文关怀!通过HPS教学模式我们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更好地思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成为符合我国现今发展要求的、符合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符合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新世纪的合格公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道”“授业”“解惑”是教育研究的永恒课题,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训中。而教育的核心就在于“传道”,不只是传习学科之道,也是修炼学生思想,传递人生感悟,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响应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由此看来,将科学的历史、人文、社会融于理科教学的HPS教学模式势必成为今后教学潮流之一。
摘要:HPS教学模式将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融入理科教学,对于帮助学生探究科学本质、提高科学素养、实现学习思想现代化非常有效。近年来HPS教学模式受到教育界广泛关注,逐渐渗透到高中教学中。本文简略介绍什么是HPS教学模式,并利用该模式编写一个课堂导入部分教学设计,最后联系教学设计简述运用HPS教学模式导入课堂教学的要点。
初中化学课堂导入的艺术 篇11
【关键词】初中化学 导入艺术 教学质量 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化学课堂,教师一定要革新教学思维,创新教学模式,探究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为学生呈现一个精彩的课堂开始,让学生萌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和向心力,这样自然有益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经历,探究了一些较为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希望能对实现有效教学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开门见山,采用直接导入法
有效的化学导入方法应该做到因教学内容和学情而异,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导入方法都要做到简洁高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对于一些新知识,学生也渴望了解,教师就没有必要故弄弦虚,就可以开门见山,采取直截了当的导入方法。教师采用直接导入的方法就是教学整合新授课的教学内容,采取核心的知识或者重点内容,再或者就是新授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在听到或者看到这些信息的时候,能有所触动,明白新授课的内容和重点知识,并且通过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意识,直接让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实施问题导入
初中生大多数都具有猎奇心理,只要能在课堂上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他们就会非常自觉主动的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为此,如果在初中化学课堂能巧妙的设计问题悬疑,让学生去思考探究,让课堂的参与度就会大大提升,学习效果肯定会提高。实践证明,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能够巧妙的运用学生这种好奇心就教学内容设计一定的教学问题和悬念,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将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悬念设疑的方法,一定要了解学情,问题的难易度适中,并且问题的设计是一环扣一环紧,紧跟教材学习内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温故而知新,采用复习导入法
任何学科的学习,前后之间必然有着一定的联系,在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中,每一单元、每一框题之间都有着前后之间的联系,所以教师可以采取知识迁移的方法,从学生固有的只是出发,慢慢的导入到新授课的内容,这样课堂即连贯又顺畅,让学生在具有熟知感的基础上,产生探究意识。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中,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进行导入就是利用学生固有的知识,将其发展、深化,引导出新的教学内容,这样做一方面有效的复习了往日学习的知识,另一方面流畅的导入新授课内容,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做到所谓的“温故而知新”。这种方法又称为复习导入法,在课堂导入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能总结前后知识的联系,通过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来引入新知识,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衔接性就非常的顺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过渡到了新授课。
四、构建化学教学情境,实施情境导入法
课堂导入是课堂的开始,能否做到精彩绝伦,吸引到学生事关课堂教学的成败。情境教学近些年备受师生的青睐,把知识有效的融入到一定的情境下,让学生有直观生动的体验,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这种方法也可以有效的运用到课堂的导入上,教学情境导入法包括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也包括巧妙的运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来讲授教学内容。对于班级教学来说,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学生是变化的,学生思想和行为也是不断改变的,优秀的老师可以有效的控制和调节课堂教学节奏,能巧妙的抓住学生的需求和情绪,然后调整教学过程,所谓“教无常法,贵在得法”。
五、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实施问题导入
初中生大多数都具有猎奇心理,只要能在课堂上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他们就会非常自觉主动的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为此,如果在初中化学课堂能巧妙的设计问题悬疑,让学生去思考探究,让课堂的参与度就会大大提升,学习效果肯定会提高。实践证明,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能够巧妙的运用学生这种好奇心就教学内容设计一定的教学问题和悬念,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将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悬念设疑的方法,一定要了解学情,问题的难易度适中,并且问题的设计是一环扣一环紧,紧跟教材学习内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实用多媒体导入,提升学习兴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信息化教学也逐渐在初中教学中实现普及,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出现。多媒体可以让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具体,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到学习的内容,并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完美结合,加深学习的印象,提升学习的效果。所以在导入的环节中如果教师能够巧妙的运用多媒体,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对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来说,一般包括课堂导入、新授课、课堂知识巩固、课后作业设计和课后试题评讲等环节,可以说每一个环节都对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有着一定的影响,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子,必须高度重视,有效的整合学情、教学内容等相关因素,采取合适的导入方法,进而推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发展。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有直接导入法、情境导入法、问题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至于采取那种导入方法来提升教学质量,需要教师紧扣教材,依据学情,巧妙的整合相关教学因素,做到恰如其分,选择最适宜的方法,这样才会提升导入的有效性,促进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殷玲玲.浅析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趣味性的有效途径[J].学苑教育,2013(01)
初中化学中的导入教学 篇12
1 实验导入法的几种方式
1.1 热点导入法
利用社会热点或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实验课。例如在进行药品检验的基本程序的课堂教学时, 可以从“三聚氰胺”热点事件引导学生思考。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及实验过程, 然后提问:不法商贩为什么要加入三聚氰胺, 质检部门为什么没有检测出这种有毒物质。学生根据自己对这一事件的了解做相应回答, 但他们同时可能会产生疑问:采用何种方法才能科学地鉴定出蛋白质。这种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的导入方法, 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学生自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形成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兴奋中心”。
1.2 佯谬导入法
有些生活经验中形成的观念是错误或片面的, 我们把这些观念叫佯谬。如果学生突然看到与以前头脑中原有的佯谬相矛盾的信息或事实时, 马上就会既惊奇又有疑问, 欲探究原因, 这样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阿司匹林的性质时, 教师提出问题:“一位缺乏维生素C的患者想防止血栓形成, 该怎么办?”学生会马上回答:“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同时服用维生素C。”教师用pH试纸测定阿司匹林显酸性, 维生素C也显酸性, 继而推论两药合用使阿司匹林的排泄减少, 患者体内蓄积增多, 甚至可能会引起阿司匹林中毒。佯谬导入法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碰撞, 激起思维的火花, 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迅速集中到特定的学习任务中。
1.3 温故导入法
所谓温故导入法, 即按照“温故而知新”的原则。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每名学生的头脑中都有一个认识结构, 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 才能引发学习的需要, 这就是学习动机。准备上药物化学课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相关的基础知识, 头脑中已建立了一定的认知结构, 所以从原有知识入手, 既可巩固已学知识, 又对新知识“新”在何处有所了解;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 又不会使学生觉得突然。例如讲授药物的水解变质时, 教师提问:“酸碱中和生成盐, 盐溶液一定是中性吗?”这时学生会用原有知识顺利地回答:“如果酸过量为酸性, 碱过量为碱性, 完全反应为中性。”教师可接着问:“那么是否凡是盐的水溶液一定是呈中性呢?”在学生想知道结果又不得其解时, 教师可请学生用pH试纸测试Na HC03、Na Cl、NH4Cl 3种溶液, 结果得出3种不同的结论, 然后教师提出这是为什么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水解理论。
1.4 对比导入法
对比实验导入是通过比较来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一种方法, 可以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更直观、更迅捷、更深刻地获取知识。例如我们在讲授盐酸普鲁卡因的稳定性时, 设计了3个实验方案:第一支试管是盐酸普鲁卡因溶液, 第二只试管是用0.1 mol/L的盐酸溶液调制的pH值为3~5的盐酸普鲁卡因溶液, 第三支试管是用0.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调制的pH值为6.5的盐酸普鲁卡因溶液, 3支试管顶端都放置湿润的石蕊试纸。随着加热时间的推移, 出现了3种不同的现象。教师也就水到渠成地提出了“影响盐酸普鲁卡因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的问题, 切入主题。
1.5 生活导入法
学生最为熟悉、最为关心的就是实际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人和事。如果我们将这些引入到教学中, 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实验导入的教学效果, 还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 感受到药物化学应用的广泛性, 不再对药物化学感到陌生,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药物化学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抗生素时, 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当你们扁桃体感染时医生会给你们开什么药呢?”学生一般都能说上几样, 如阿莫西林、阿奇霉素、头孢氨苄等常用药, 再问为什么用这些药, 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可能有多种回答, 然后教师播放青霉素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实验录像, 最后教师总结:用这些药的原因是扁桃体化脓常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 而这些药可以抗细菌。进而教师可引出这节课的主题。
2 实验导入法的应用原则
2.1 创设实验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奇妙的实验现象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 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多年后仍历历在目。教学中, 教师应该利用这些奇妙的实验现象使学生感悟药物化学的魅力, 从精彩的变幻中, 洞察实验的内涵, 从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在导入阶段创设实验情境, 提供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现象, 配合教师生动的语言、抑扬的语调, 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认知冲突是让学生保持注意力, 激励学生有效学习的途径。这需要教师精心地引导和组织, 及时抓住学生闪现出来的认知矛盾, 掀起思维冲突的狂澜, 使学生产生渴望解决问题的心理, 这可以说是决定导入阶段成败最关键的一环。
2.2 明确目的, 建立联系
每一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 这是导入定向的重要环节。教学导入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其学习动机。在选择导入材料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学习积极性和课程特点, 设计出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和课程特点的导入, 在激起思维冲突以后, 应当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2.3 主题衔接自然
导入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应该和当节课的主题一致, 在导入结束时一定要注意点题, 不能为了花哨而脱离主题或者忘记点出主题。从导入自然过渡到主题。
2.4 导入时间掌握得当、紧凑
导入虽然很重要, 但毕竟只是一节课的前奏, 不能占据太长时间, 否则就本末倒置了;但也不能太短, 否则也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般以5~8分钟为宜。
2.5 导入手段先进, 导入方式灵活
实验导入的基本结构大体是:创设实验情境—激发思维冲突—明确学习目标—铺设达标阶梯。导入的环节并不是固定的模式, 可以灵活多变地加以应用。在许多情况下, 导入结构并非都是截然分开的4段, 而是不同的整体课堂结构, 要求有不同的导入结构。“导入有法, 但无定法”。导入既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同时也是优化教学的手段。但无论设计、运用什么样的导入方式, 都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这样, 才能使教学生动、新颖、充实、有效, 保证教学任务和目的的顺利完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精彩的实验导入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进而转化为一种兴趣、乐趣、志趣, 变苦学为乐学, 实现认知、情感、行为3者的统一, 获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蒉
【初中化学中的导入教学】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课堂导入方法06-02
初中化学课堂的导入07-13
初中化学中的情景教学07-06
初中化学中的教学互动10-02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08-02
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09-22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设想及展望论文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