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方程式教学(精选12篇)
初中化学方程式教学 篇1
化学方程式既是初中化学三大化学用语中重要的化学用语, 又是化学计算应用的基础, 更是每年中考必考的知识点。因此, 熟练记忆和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学好化学的保证。笔者在近几年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采取了一些措施, 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重视不够。
部分教师对化学用语, 特别是化学方程式在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地位认识不足, 重视程度不够, 缺乏整体把握全局的理解, 只把化学用语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来孤立传授, 没有把化学用语作为一项重要的技能, 同双基教学有效结合起来, 加以理解和应用, 特别是在年轻教师中这种情况尤为突出。
第二, 教法不当。
在第一、二单元的教学中, 教师过多重视实验教学, 没有把化学用语分散到这两章中给学生记忆。当学生面对众多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时, 感到手足无措, 难以接受。
第三, 贪多求全。
在教学中, 有些教师面对众多的化学用语, 主次不分, 对一些本应循序渐进学习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集中统一要求, 过高估计学生的记忆能力, 违背记忆规律, 未对学生进行记忆方法的指导, 只是要求学生进行机械重复的练习。这样的教学, 给学生的记忆带来极大的难度, 学生因此感到化学知识难记、难理解, 学习兴趣下降, 学习成绩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二、应采取的教学措施和方法
1.把好元素符号、化学式这一关
元素符号的记忆和书写是化学式的基础, 化学式的书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因此记熟元素和原子团的符号和化合价是写好化学式的关键。要正确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必须过好元素符号、化学式这一关。笔者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具体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 运用兴趣教学, 提高学习效果
刚开始接触化学, 学生都有好奇心, 面对教师演示的有趣实验, 学生都很感兴趣, 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设计多种教学方式, 有计划地分散难点, 让学生轻松地学习, 提高学习化学用语的兴趣。为避免学生学习化学用语时感到枯燥无味, 可将元素符号、化合价编成顺口溜, 让学生记忆, 提高记忆效果。
(2) 分散难点, 降低难度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的一个难点, 化学用语种类、数量繁多。笔者的做法是:分散难点, 化整为零, 循序渐进, 稳步推进。将化学用语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 从绪言到第二单元是元素符号、化学式的识记阶段。从绪言课开始, 可将部分简单的元素符号或化学式比较规范地出示给学生, 让学生在比较新奇的感受中, 记住部分常见符号。如每节课用2~3分钟, 记3~5种元素符号, 学生感到没有负担, 愿意学, 待学到元素、元素符号这一节时, 学生已能熟练地读、写24种常见元素符号。从第一单元开始, 所涉及的物质, 教师可在其名称下方注明化学式, 让学生经常与这些物质的化学式见一见面, 不作其他要求。等到学习化学式时, 学生已有较好的基础, 教学质量会大大提高。
第二阶段, 从第四单元课题2到第五单元, 是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理解阶段。让学生理解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并掌握用元素符号写化学式, 用化学式写化学方程式的初步规律。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用语教学的重点, 掌握好化学式与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可使学生形成化学方程式的雏形。配平化学方程式是教学的难点, 除了讲清最小公倍数法, 还可通过实例简单介绍“奇数配偶法”等。
第三阶段, 从第六单元到第十一单元, 是着重巩固、扩大和应用化学用语的高级阶段。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酸碱盐的性质与单质、氧化物的简单关系, 是化学用语的高级阶段。要熟练应用化学方程式必须强调理解。
(3) 加强练习, 巩固记忆
使用化学方程式是一种智力技能, 不能强求学生一次到位, 而要在不断的练习中加深体会, 逐步熟练, 而且要由浅入深, 从易到难, 使学生达到会写、会读、会用化学方程式。首先, 教师要反复指导学生的读、写、用, 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严格规范, 并要长期坚持。开始笔者就趁着学生刚学习化学, 有新鲜感, 兴趣浓, 要记的知识少, 分批抛出常见的元素符号, 让学生记忆, 并定期检查。到学习第四单元时, 对元素符号的书写, 学生基本上已过关。当教到化合价和化学式的内容时, 再把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编成顺口溜让学生记忆, 并规定学生每天晚读前用十分钟背诵, 争取人人过关, 同时每周检查一次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其次, 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取得的成绩, 对于学生的进步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赞扬, 使学生在不断得到认可中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2.教会学生正确的书写方法和配平方法
首先, 在教学中要强调,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不能随意编造不存在的物质, 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不能把反应物和生成物写颠倒。配平时, 只能在化学式的前面配上适当的数字, 不能更改化学式, 即不能改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其次, 教会学生配平的方法, 要专门用一节课来完成配平方法的教学。再次, 教会学生正确标记反应条件、生成物状态的方法。
3.找出规律, 分类记忆
把学过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归类, 找出共同点, 按规律来记忆, 这样会记得牢。“分类规律记忆法”是指学习 (或复习) 反应方程式时, 注重分类理解反应的规律 (或机理, 包括自己假设成立的规律) , 采用分类分析和记忆的方法进行学习, 可以避免死记硬背。具体分类如下:
(1) 化合分解反应类
①化合反应 (“多生一”)
例如, 可燃物+氧气
其他:
②分解反应 (“一生多”)
例如,
这类反应中化合反应的生成物是反应物组成元素的组合, 分解反应是反应物元素的重新分解与组合。熟悉这些反应的生成物就可快速记忆和书写这类反应方程式。少数反应如高锰酸钾分解需要强记。
(2) 置换反应 (“单化换单化”)
这类反应有三种情况。
①金属氧化物+C (或
如:
②金属+酸
如:
③金属+盐
如:
(强调:铁跟酸或盐反应, 生成的都是+2价的亚铁盐)
这类反应的规律是元素的位置变换, 书写时按化合价组合生成物的化学式即可。
(3) 复分解反应 (“化化两对换”)
如:
其中有:碳酸盐+酸
如:
这类反应主要是酸碱盐之间的反应, 其规律是元素 (离子) 或原子团化合价不变, 重新组合, 但要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在上面例子中反应方程式右边的二氧化碳和水由碳酸分解而得。
(4) 还原反应类
金属氧化物+还原剂 (C、CO、H2) →金属+非金属氧化物
如:
这类反应的规律是反应物中有一种具有还原性, 夺取氧化物的氧。在上面两个例子中一氧化碳夺氧变为二氧化碳, 碳夺氧后变为二氧化碳。
(5) 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类
如:
在这类反应中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CO2、SO2、SO3等, 它们与碱反应生成对应酸的盐和水, CO2对应H2CO3, SO2对应H2SO3, SO3对应H2SO4, 反应机理相当于它们与水作用生成酸, 再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
(6) 其他反应
……
4.加强训练和检测, 强化记忆
对学过的化学反应, 如果不经常提起或书写, 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忘记。因此, 要经常默写才能记得牢。学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之前, 笔者先让学生把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背熟, 弄清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 为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笔者教过这个知识之后, 在每周三的晚读前都要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讲评, 从而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通过努力, 笔者教的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大大提高, 在往年的期考和中考中, 涉及这类知识的考题得分率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 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切忌急于求成, 不能企图一次完成, 而要在以后的不断练习中加深体会, 逐步熟练;切忌一开始就做难度很大的练习, 讲多种配平的方法, 这样教学只会增大学习的难度, 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化学方程式教学 篇2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优化课堂教学,让45分钟的课堂时间能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老师不懈追求的目标。纵观所听的观摩课、研讨课乃至平时的随堂听课,很高兴地看到学生学习方式的明显变化,如以往的填鸭式变成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的师生互动气氛活跃了,学生的个性也得到的张扬,这一转变确实令人欣喜。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折射出一些形式与低效,那么,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我谈谈我个人的想法。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驱使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直接动力。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愿望、热情和习惯的培养,使学生乐学、会学、学会。老师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中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如:上好第一节绪言课。演示一些有趣的实验:如做一些“汽水的制做”、“水变牛奶”等实验,让学生感知这些神奇的变化,从而达到调动、激发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化学教学工作将会由难转向易,学生就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不断地获得新知识,而且不感觉这门课抽象难懂、枯燥乏味。二.课堂上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人们经常说“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好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从而能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学习状态处于顶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问一些“对与否”、“是与不是”等不带思考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提出后并不能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压抑,最终影响探究学习效果。因此一堂课里要有几个亮点问题提出,难易适度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才是我们认为的有效课堂提问。
因此,在化学问题解决教学中,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提升他们感悟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讲实验室制氧气时,先提问他们由简单到复杂几个的问题。在讨论前请大家一起来思考以下题目:
(1)实验中需要哪些药品?
(2)实验中需要哪些仪器?
(3)通过你所选的仪器,需要哪些步骤来完成制取O2。学生讨论4-5分钟,每小组有小组长,记录员。讨论后根据大家讨论而后制取氧气。这样可以将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情境中,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可以说对学生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提高。
三.尝试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是关键
“请你不要告诉我,让我试一试”的尝试理论教学,我们自己进行了一套模式:化学课前老师布置适量难度的作业,让学生完成作业,师生点
评,重难点讲解,当堂训练,老师总评。这样老师在课后忙,学生课堂忙只要忙得值得老师学生都开心.《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化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目前的化学教学中,教师上课都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精心设计化学活动。如我在上制氧气时,根据学生自己认为的实验步骤组织归纳,而后让学生自己上台演示操作,其他学生观察指出不足地方。让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中发现知识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学习化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所以,为了确保化学活动的有效性,开展化学活动时一定要让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开展活动,而教师则应该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化学活动中去,并随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活动结束后还要和学生一起对活动开展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把 “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实处。四.进行有效的评价
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建立对学习化学的自信心,也能有助于我们教师在不断的改进教学。但是,我在平时听课中也看到不管学生回答的问题是对的还是不全面的,都能听到老师对学生的表扬。但我们也要反思一下:过多、无度的鼓励表扬有意义吗?我认为,评价应该是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加以鼓励,那样才是一个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尽量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
初中化学方程式教学 篇3
一、改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不多,且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演示实验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当然是不利的,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兴趣也会骤减。因此,可以对学生的实际有意识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合作或学生分组实验。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就可让学生自己动手选择仪器,边组装边思考,采用什么样的实验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用普通漏斗?应加入多少的稀盐酸为适宜?……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学生积极地参与,在动眼、动手和动脑中学到知识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探索性实验是指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实验——科学抽象——结论的过程来获取知识,这过程能促进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非常有利。而教材上绝大多数的演示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导致各自的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因此有必要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以增强学生探索。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课采取如下做法:首先,设置探索情景,提出问题: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再完成课本上的实验4-1和4-2;接下来补充实验:
把装有无色稀盐酸溶液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盛有大理石的锥形瓶中。将锥形瓶放到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取下锥形瓶并将其倾斜,使稀盐酸和大理石混合,再把它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最后探索结论:一、二组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第三组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这是为什么呢?同学顿时觉得迷惑,就可及时引导比较各组实验仪器的微小差异、现象的不同,讨论得出:第三组实验是由于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空气中而使质量减轻。进一步启发:怎样防止气体跑掉呢?……通过启发、设疑、探索,学生很轻易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同时也深刻地理解了在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不可忽视在常温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了知识。
三、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本上的实验,有不少实验在装置和操作等是可以进一步改进的。通过实验的改进,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会改进的方法技术,体验改进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讲《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先学习了氢气制法的原理,又对制取氧气的装置作分析,引导得出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接着就让学生利用简易装置来制取和收集一集气瓶的氢气(用排水法收集),很自然,学生实验后出现不少的问题:(1)实验时加入的稀硫酸过少,收集的瓶氢气少,要再收集还得打开橡皮塞加稀硫酸,使得氢气不纯;(2)实验时加入的稀硫酸过多,收集了一瓶氢气后,,不断地产生氢气,造成一定的浪费等。经讨论,确认这是实验装置造成的。接下来,就可以提出第一个问题:需要随时加入稀硫酸该增设什么装置?再提出第二个问题,假如稀硫酸加多了,如何能使反应随时停止?实践证实,充分挖掘、改进课本现有实验,不仅能完成大纲所规定的任务,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四、增设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刚学化学时,对化学中的实验现象感到很神奇,渴望知道为什么。因此,充分结合教学内容,从课时教学目的出发不失时机设置和安排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进入课堂,激发学爱好和热情,促进化学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如,在初三第一堂化学课中,可以打破教学内容,而是先做几个有趣味的化学实验,如“自制牛奶”“白兰地变红葡萄酒”等趣味实验把学生引入奇妙的化学世界,并提出一个个为什么,使学生们激发出学习化学的浓厚爱好。同时,我还介绍化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知道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如,在讲乙醇可燃性时,设计补做“烧不坏的手帕”,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样以增设趣味实验为引导,就使化学这门功课如同一块磁石强烈地吸引着学生。
初中化学方程式教学 篇4
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非一朝一夕之功,化学教学注重试验,旨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努力钻研的学习态度。化学家西博格说:“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可见学好化学的作用巨大。那么,教师如何教好化学呢?我认为引入家庭小实验,对于初中生的学习很重要。
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培养实验技能和素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作风和习惯,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及科学探究、创新思维能力。近几年,中考试题逐步加大对实验的考查力度,实验试题更加注重实验的设计和评价,重视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重视考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考题的综合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这些都要求化学教师不断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水平。
教材中配合教学内容设置了一些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有一定作用。如当看到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或者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时思考该如何用实验除去,等等。通过这些家庭小实验,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从而增强了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1. 培养科学品质。
家庭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求实、追求
3. 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3.1 生成问题,形成学习动机。
实验课的导入,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可通过讲述化学故事、联系日常生活与生产实际、联系现代科学最新成果、实验演示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产生了猜想与假设后,要求学生充分地展示交流,允许学生有多种猜想与假设,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更加浓厚。
3.2 设计方案,明晰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在这一教学环节,首先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或教师提示等方式完成与设计方案有关的知识、方法准备和资料的收集工作,然后再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实验方案,最后通过小组交流或班内展示确定本实验组的实验方案。在交流与展示方案时,要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不仅要列出实验原理、装置、操作步骤等,还要说明实验的注意事项及原因所在。
3.3 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化学实验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实验,要求学生合理分组、分工合作、谨慎操作、如实记录。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特别要注意避免不安全的操作。
3.4 交流提高,合理评价。
学生通过分组、组内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后,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实验现象与结论,对展示情况进行讨论、评价,筛选出最佳方案,提炼学生探究过程生成的方法与情感因真理、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家庭小实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实验不成功时学生就会分析失败的原因,改进方法,重新实验,直至成功为止。渐渐地,学生就会形成不怕失败、锲而不舍的顽强毅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尊重实验事实,以实验事实为依据进行分析、推理,这是一种科学的实验品质。
2.挖掘思想素材,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在实验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素材,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将知识的传授与素质的培养融于一体。例如,在做“碳酸钠性质”实验时,引导学生阅读“侯氏联合制碱法”简介,学习我国纯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先生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献身化工事业,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在做“石油和煤的性质”实验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并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钢铁、石油、煤炭、化肥、水泥、化纤等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几位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报国之情。
3.布置家庭小实验,树立学生的创造精神。
基于时代的要求,教育必须变传统的封闭式为开放式,把学校与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学生引向社会,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和操作,营造一种创新自由、表达和选择创意自由的氛围,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家庭小实验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中不受时间的限制,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满意为止。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给出实验用品、步骤、观察的现象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各种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自己成功的原因时说:“中学时代同学间的讨论在我的一生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在讲完《测定溶液的p H值》后,学生一方面将其扩展到测素,培养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
3.5 巩固提高,适当拓展。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完成有关知识与方法的训练,掌握有关的科学探究方法,让学生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来源于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的教育因素,拓宽学生的视野,这对于知识的巩固和后继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4.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化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对学生的化学学习能起到促进作用。而以往我们的实验教学拘泥于书本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身边更是处处渗透着化学知识,生活中接触到的与化学知识有关的东西很多,能用所学知识解答遇到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如污染问题,学生深有感触,可采用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方法,了解身边有哪些污染和污染源,针对调查结果,结合课本知识,共同讨论减少污染的方法,从而既解决实际问题,又巩固书本上相关的知识点。又如,结合所学的“一氧化碳有毒”的知识,让学生关注报纸上登出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讨论意外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和抢救方法,从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生物学发展史简述
费
(凌海市职教中心,辽宁凌海
生物学是从分子、细胞、机体乃至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生物的起源进化、遗传变异、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包含的范畴相当广泛,包括形态学、微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环境化学等。生物学随着人类认识世界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概经历了四个时期:萌芽时期、古代生物学时期、近代生物学时期和现代生物学时期。
1.萌芽时期
指人类产生(约300万年前)到阶级社会出现(约4000年前)之间的一段时期。这时人类处于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人类还处于认识世界的阶段,原始人开始栽培植物、饲养动物,并有了原始的医术,这一切成为生物学发展的启蒙。
2.古代生物学
到了奴隶社会后期(约4000年前开始)和封建社会,人类进入了铁器时代。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牧业和医药业,有了生物知识的积累,植物学、动物学和解剖学进入搜集事实的阶段。在搜集的同时也进行了整理,被后人称为,古代生物学。古代生物学在欧洲以古希腊为中心,著名的学者有亚里士多德(研究形态学和分类学)和古罗马的盖仑(研究解剖学和生理学),他们的学说整整统治了生物学领域1000年。其中亚里士多德没有停留在搜集、观察和纯粹的自然描述上,而是进一步作出哲学概括。在解释生命现象时,亚里士多德同先辈们一样,认为有机体最初是从有机基质里产生的,无机的质料可以变成有机的生命。中国的古代生物学,则侧重研究农学和医药学。贾思勰(约480—550年)著有《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农牧业生产经验,提出了相关变异规律,首次提到根瘤菌的作用。沈括(1031—1095年)著有《梦溪笔谈》,该书中有关生物学的条目近百条,记载了生物的形态、分布等相关资料。
3.近代生物学
从15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得到巨大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开始后,生物学进入了全面繁荣的时代。如细胞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孟德尔遗传学的提出。巴斯德和科赫等人奠定了微生物学的科学基础,并在工农业和医学上产生了巨大影响。17世纪建立起来的动物(包括人体)生理学到19世纪有了明显的进展,著名学者有弥勒、杜布瓦·雷蒙、谢切诺夫和巴甫洛夫等。由于萨克斯、普费弗和季米里亚捷夫的努力,植物生理学在理论上达到了系统化。胡定土壤、家庭饮用水,以及雨水的酸碱度,并提出改良的方法,另一方面在教师的启发下,将自己的几根头发放到不同p H值的溶液里,观察溶液的变化情况。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最后得出“选用偏酸性”的洗发剂为宜的结论,通过家庭小实验,极大地诱发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4. 以实验为纽带,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环境污染严重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是全人类的共同要求。化学因素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化学实验中通过实验装置的设计,避免有害气体的任意挥发,做好生活垃圾的回收和处理,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作酸雨的p H值的测定、废旧电池的结构研究、公共汽车中化学成分的测定……这些对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以至于将来工作中注意保护环境有直接的影响。
迪
克改进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发表了《显微镜学》,内载生物学史上最早的细胞结构图,并命名为“cell”。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英国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经历了5年的环球旅行,之后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该书从变异性、遗传性、生存竞争和适应性等方面论述了生物界的进化现象,提出了以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为基础的进化学说。孟德尔多年从事植物杂交试验研究,并在自然科学学会杂志发表了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文中提出了遗传单位因子(现在称为“基因”)的概念,阐明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即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亦称独立分配定律),使生物学研究逐渐集中到分析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上,生物学的发展进入“实验生物学阶段”。巴斯德在实验中严格控制无菌条件,并用长曲颈瓶净化与无菌肉汁接触的空气,证实了肉汁腐败的原因是来自外界的微生物污染,澄清了“自然发生说”谬论,为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4. 现代生物学
20世纪的生物学属于现代生物学的范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生物学向理论(包括生物进化)和实践(主要是植物育种)两个方面深入发展。与此同时,由于物理学、化学和数学对生物学的渗透及许多新的研究手段的应用,一些新的边缘学科如生物物理、生物数学应运而生,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及形态研究的深入,细胞学也进入分子水平,出现了细胞生物学。现代生物学正向微观和综合方向深入。宏观方面,从研究生物体的器官、整体到研究种群、群落和生物圈,生态学为典型代表。现代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生活场所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亦有人称之为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及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社会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工业废物、农药化肥残毒、交通工具尾气、城市垃圾等造成了环境污染,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相对平衡。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源枯竭、气候异常、森林消失等生态危机都是人类不适当的活动造成的。根据生态学中物种共生、物质再生循环及结构与功能协调等原则,以人与自然协调关系为基础、高效和谐为方向,将生态应用于废水污水资源化处理、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作物种植、森林管理、盐场管理、水产养殖、土地改良、废弃地开发和资源再生等方面,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微观方面,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的发展,
5. 善用实验激发兴趣,挖掘实验的动机功能。
做“家庭小实验”,如明矾净水、制肥皂、雨水p H的测量、柠檬电池与青苹果电池的比较、食品中常见元素的测定、对驾车司机是否饮酒的分析检测、人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的成分对比分析、沼气成分的鉴定、水壶的水垢处理,污渍洗涤、消除变酸米酒的酸味、聚乙烯废旧塑料的裂解、摄影中的化学变化等,使化学实验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相连,使学生认识化学的应用价值,以及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初中化学方程式教学 篇5
【摘要】
目前针对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教学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越来越被凸显出来,根据化学的学科特点,以理论与实验结合的基本教育模式,本人认为非常适合思维导图的引入,在利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既是对于学生是教育主体的指导思想的体现,并且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自主动手的环节,也是对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要求的实践,对化学教学是极为有益的。【关键词】: 思维导图 化学 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本人在短暂的教学实践过程以及对自我受教育过程的反思回忆过程中,明显地感觉到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老师的敬业能极大地感染学生,老师的人格魅力及工作态度也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学生对老师的喜爱会爱屋及乌蔓延至对学科的喜爱。学生受自身知识与能力的局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的问题,对知识点的掌握处于反反复复,痛苦不堪,无法放弃,却无从下口,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老师的太过溺爱,包办了学生自己动手的部分,帮学生总结详尽的知识点,设计习题,表面看似为学生省下时间,其实学生疲于应付差事,没有精力和时间对知识点认真的掌握,大量印刷的复习纲要知识点,总是在背在记,却收效甚微。我总感觉学生复习效率不高,常规的考前复习往往总是把书或者笔记从头到尾看一遍,然后把以前做过的题再看一遍。然而能够做完这些工作的学生其实是少之又少的,能够把这些工作做完的同学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但到考试后却发现很多题目考前都在课堂上辅导过很多遍了,学生考试的时候却任然不会,这就说明学生在考试前的复习效率非常的低下,很多都是无效劳动,反反复复的,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结果会的一直会,不会的下次考试还不会。初三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起步阶段,但是内容上已经基本有了化学上的大致骨架和雏形,掌握了基本的学习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后的学习就是为化学的框架填上血肉和羽翼使其不断丰满完善。
根据化学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和内容理论与实验兼顾的特点,引入思维导图来帮助学习,让学生来统筹掌握的所学的知识,指导学生记录课堂笔记及及时的课后反思,让学生自己动手,发散思维,学会看书,学会学习是极为有必要和有效的,思维导图的应用对学习效果的改进和知识结构的梳理有很大帮助。
二、思维导图介绍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模式为基础的收放自如方式,除了提供一个正确而快速的学习方法与工具外,运用在创意的联想与收敛、项目企划、问题解决与分析、会议管理等方面,往往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它是一种展现个人智力潜能极至的方法,将可提升思考技巧,大幅增进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它与传统笔记法和学习法有量子跳跃式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它源自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并且开展人生而具有的放射性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学习特性。
思维导图为人类提供一个有效思维图形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心智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近年来思维导图完整的逻辑架构及全脑思考的方法在世界和中国被广泛应用在学习及工作方面,大量降低所需耗费的时间以及物质资源,对于每个人或公司绩效的大幅提升,必然产生 1 令人无法忽视的巨大功效。
三、实际操作
网络生成思维导图的软件很多,但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是这种思维的方式,如果一味的利用软件就又违背了我们的初衷。准备笔,纸一张。
思维导图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以某个起点为中心,然后分类发散发展扩展开来,在制作的过程中边思索,边发散,最后进行反思,看其是否完善,在进行修剪。
本人在晚自习过程中分别在两个班做了实验和对比,以一氧化碳学习之友的课后练习为检验标准,一个班采用先做后讲解,另一个班采取先画思维导图然后再进行练习。
这节练习的主要内容是CO与CO2的性质: 下面是我利用软件制作的思维导图
图1
图2
四、测试结果
在黑板上与学生共同画出思维导图后,因为练习答案都能从黑板上找出,学生练习完成速度极快。
另一个直接开始辅导做练习的班则进度缓慢,学生学习出现分层,学习好的同学很快就做完,学习比较吃力的不是很快胡编乱造,就是做的很慢。思维导图的教学优势: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物质的颜色,化学现象、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等比较多也比较琐碎,像一堆乱麻,初三化学学习时间紧,任务重,要求学生能较快从入门到熟练掌握,这就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还有些学生听课时不善做笔记,往往就导致落后。
思维导图仅用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等就可以把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甚至一本书、一门课程的内容“梳理”并“压缩”成由关键信息及其联系所组成的一张图,去除了冗余杂乱的信息,大大减轻了记忆的负担,更将数据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分类管理,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更加系统化,从而提高大脑运作的效率,使学生在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中能够快速获取所需的知识,获得成就感。
五、反思
1、思维导图只是一种工具,是一种手段,不能代替所有教学方法教法,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在做复习专题的时候可以使用此方法来提高效率,它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清思路,总结归纳更愉悦更有效地学习。
2、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的方式和方法,应该是逐渐培养成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因此学生接受并熟练掌握还需要一段时间。
3、除了学习,其他的事物也可以使用和推广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将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大力的宣传和推广。
思维导图从理论上讲对任何应用它的人都有好处,其应用的领域从学习到复习再到规划,会议记录几乎是无所不在。希望能将这个方法推广,发散式的思维要比传统的第一第二,首先其次更符合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需求,再印复习内容不如放手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完全可以反映出自己的掌握情况,再由老师引导完善思维导图。
初中化学方程式教学 篇6
关键词:绿色教学;初中化学;实验
每种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随着化学的进步与发展,化学在各个领域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化学产品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化学药品的滥用,出现了一系列危害环境的现象。在21世纪,由于化学污染造成的环境问题在逐年增加,它们严重影响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所以,为了控制这种现象的进一步恶化,化学要向绿色化方向发展,在世界上形成一个“绿色化学”领域,这是一个专门面向化学研究的领域。初中这一时期正是化学入门的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化学学习的时候,因此要抓住这一黄金时期,在学习中给学生树立起绿色化学的意识。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树立保护环境、实验绿色化的观念。
一、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现状
在经过对初中生的化学实验课的调查发现,一些化学实验的教学指导方法是有待改进和提高的。我国目前的初中化学教学中,特别是一些农村的和中等城市的教学中,化学实验设施不够完善,部分学校的化学实验器材不充足,废物处理的设施也不齐全,这样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些实验废弃物只能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去。在实验中的一些有毒气体不能充分地处理,它们排到大气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健康造成影响。如果我们忽视这些污染,日积月累,给师生带来的健康的影响会进一步加深。所以,初中化学教师要从自身出发,结合学校的教学环境树立绿色化学的意识。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教师要改善学校的实验设施杜绝污染现象的发生。
二、如何构建“绿色化学”实验课
初中化学教师在教授实验课程的时候要重点把握实验环节和实验产物的处理。在对绿色化学实验课的探索中,教师要结合实际和学生的实践情况来进行教学。
1.增强学生环保观念
学生在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学习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教师在化学实验课上可以加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使学生养成一个保护环境的好习惯。学生在化学实验课上养成牢固的环保绿色观念以及合理地分配回收实验之后产生的废弃物的习惯,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还会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例如,在测试雨水、自来水的pH值的实验时,学生可以通过自来水的pH值来检测环境的状况,看看当地的水资源是否可以安全饮用。检测雨水的pH值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监测和观察,学生可以切身地感受环境的变化,接受事实的影响,逐步养成绿色化学的观念,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紧张感和危机感。
2.加强对实验环节的控制
在初中化学实验的时候,有一些有毒气体会由于器材和设施的限制而散发到环境中。但是在实验环节中加以严格控制,就可以大大减少有害气体的逸散,从而降低对人体的危害。例如,在做硫的燃烧实验时,因为在硫的燃烧中会产生有毒的SO2,排放到在空气中会造成酸雨。这个实验是在开口的仪器中进行的,虽然在容器中会加入水收集尾气,并且会覆盖上一片毛玻璃,但是这样并不能完全把尾气吸收干净,一部分SO2还会逸散到大气中,一样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教师这时可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实验加以改进。将盖在集气瓶上的毛玻璃替换成一张用饱和Na2CO3溶液浸泡过的纸片。这样可以把集气瓶中水未充分吸收的SO2在瓶口与湿润的纸片上的Na2CO3反应,将尾气充分处理。通过对实验的改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而且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合理处置化学实验产物
在化学实验中,有些实验产物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直接排放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在酸碱实验的教学中,进行完对酸碱性质的探讨后,实验剩余的废液残留着酸、碱,直接排放到下水道中,会对下水道设施造成损坏。所以,对试验过后的产物,能回收的要尽量进行回收利用,而不能回收的要集中倒入廢液缸中,在进行净化处理后确保对环境无危害后再排放。
总之,在初中化学实验教育上,教师要积极地帮助学生提高“绿色化学”的意识,培养他们保护环境、实践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本领,从自身做起,养成在化学实验中循环利用实验药品的能力。“众人拾柴火焰高”,绿色化学的推广要更多的人加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化学实验教学绿色化的发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让人类能够更好地生活下去。
参考文献:
[1]薛秀芳.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效果分析[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1(12).
[2]马锐.浅谈初中化学实验的绿色化[J].青春岁月,2011(06).
初中化学兴趣教学 篇7
一、巧设导入, 激发兴趣
导入是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课题时的教学行为, 导入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设法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与本课学习无关的方面收敛起来, 再转到预定的教学内容上。因此, 如何导入新课, 对上好整节课关系非常大, 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每节课的内容特点, 学生的心理要求, 精心设计导入。如:可以设置悬念, 增加一个小实验、日常小知识、热门话题、时事热点、化学典故或者一些独特的视角等, 巧妙地导入新课,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 正好在圣诞前夕学习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一课, 教师导言:“圣诞节到了, 送大家礼物!”学生好奇之余, 集中注意力, 教师拿出漂亮的汽车图片, 引出燃料---汽油及其燃烧原理, 学生的注意力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进一步提升。还可以用中国特有的汉字的独特构造“灭”引出“火”加一横隔绝空气则为“灭”, 燃烧与灭火的理论随之展开。浓厚的学习兴趣加之强烈的求知欲望, 促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学习,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多种困难和其他诱惑, 坚持不懈, 直至目标的实现。
二、突破难点, 保持兴趣
十五六岁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对一切试图尝试时期, 他们的兴趣容易激发, 也容易转移。刚开始学习化学时, 学生的兴趣一般比较浓厚, 求知欲也比较旺盛。随着知识的不断延伸, 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不能及时理解、消化知识的难点, 就会丧失学习的自信心, 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对学习化学逐渐失去兴趣, 并会错误地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 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所以, 教师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是保持学习兴趣之关键。突破难点的方法因课程内容而定, 例如, 对分子、原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些难于理解的抽象概念, 可以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语言, 以及借助于多媒体课件, 模拟动态微观变化过程, 借助于知识网络框架图, 学生通过对比讨论, 揭示概念本质, 化难为易。将那些略显枯燥乏味的化学用语编成顺口溜、韵语、口诀等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去记忆。另外, 课后巩固要认真反复推敲, 选择那些能体现课标要求, 符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 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提高运用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注意巩固课后与生产、日常生活、科学实验中的化学现象和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联系,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对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 要及时进行详细的分析评定, 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更加积极主动地在化学知识的海洋中探究。
三、联系实际, 拓宽兴趣
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而是知识运用于实际, 知识的价值就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有些知识的实际意义可以帮助我们生活得更舒适, 更便捷;有些则可能改善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品质。因此, 教学中时时注意将知识内容与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将学习兴趣最终升华为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及思想认识的提升。例如:学习二氧化碳内容时, 让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二氧化碳灭火器, 汽水中冒出的气泡, 蔬菜大棚里的气肥及干冰云雾缭绕的舞台效果等。再如, 太原市近期将管道煤气换成天然气,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了解观察灶具有了那些改变?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 学有所获的乐趣, 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 活跃了学习化学的的气气氛氛, , 使使学学生生的的直直接接兴兴趣趣转转化化为为持持久久的的内内在在兴兴趣趣, , 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初中化学教学初探 篇8
作为一名初中的化学老师, 我总结了一些在多年工作实践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希望通过交流不断提升我的教学能力, 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一、激发学生兴趣, 发展学习乐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认识兴趣的因素, 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 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能积极, 主动, 自觉的去学习。学生在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的时候, 会对它产生兴趣, 尤其对化学实验更加的好奇。但当他们面对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一些基本概念时, 常会感到难以理解、枯燥乏味, 往往会把化学认为成是一门枯燥无味, 死记硬背的学科, 使原有的兴趣消失。
如何使学生保持学习化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使最初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而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结合书本向学生讲述了化学这一学科的演变过程, 讲述了化学这一学科是如何的发展、形成, 同时, 也讲述了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在探索化学奥秘时的一些趣事。在这种教学法下, 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化学是不分国界的, 是全人类用来表示物质的结成和变化规律的工具。学习化学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 更对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祖国繁荣富强有着重大的作用。这样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提升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 对于难记住识记的知识点, 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 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 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 这样有助于学生们简化记忆, 寓学于乐。
另外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习是否积极, 更多地依赖于他们是否对所学学科感兴趣, 相对于枯燥的文字, 他们更喜欢形象的物体, 喜欢动手, 想象力比较丰富的这些特点。我们成立了化学兴趣小组, 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更好的开发他们的智力, 从激发兴趣着手, 训练学生的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 发动学生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些小物件开展小制作、小实验等活动。在课堂上我们还利用了图片、化学模型、幻灯片和科技小电影等方式进行教学。这些活动使原本晦涩难懂的化学变得活灵活现, 使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乐趣, 学生们的智力水平和动手能力在不知不觉中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二、精讲内容, 勤加练习, 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互动活动。在日常的教学中, 应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这一前提下, 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的积极性。如果教学变成了教师单方面的强制灌输, 或者是教师放任自流、对学生的反映不管不顾, 一味的照本宣科, 那么教学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
就初中化学课而言, 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发散思维、动手实践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是否能够得到提高, 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短短的一堂课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使他们能够轻松的理解、接受, 这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具有极其渊博的知识, 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 还要在课前对教材的透彻理解, 并且教师还应清楚学生在对化学的学习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从而明确学习目标, 深入准确、画龙点睛的进行讲解。同时也要符合普遍学生的认知规律, 激发思维, 扩大密度, 使他们在几十分钟内的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 是指既要配合所学的教材内容, 又要适合普遍同学, 突出重点, 带过一般点, 详略得当, 创造思维情境。勤加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练习就要练习重点, 教师要精心的设置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问题的过程中, 掌握所学知识, 并能够熟练的运用, 举一反三。
初中化学知识知识内容庞杂, 所涉及的内容较多, 面对这些繁杂的知识如若把他们孤立地讲, 往往会事倍功半。教师要对所讲授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抓住庞杂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区别异同, 进行归纳对比, 形成网络, 抓住其实质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情绪和反映, 针对学生的疑点、难点, 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 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和启发, 会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选、归纳、补充、总结的能力。
另外要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 给学生创造条件。教师可设计一些实验、检验内容的内容或者提议,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协调, 让学生们畅所欲言, 亲自制定实验题目, 设计实验步骤, 分工动手, 完成实验。以这有利于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实验、自学能力, 增强学生对这一学科的感性认识,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协作能力。
只有在合理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通精讲内容, 勤加练习, 提高教学效率, 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 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从而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摘要:中学化学教学作为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 对学生的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全面的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除了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 还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探究发现新颖的的学习方式,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开发。
关键词:化学教学,激发兴趣,提高效率,能力
参考文献
陶正荣:《新课程 (初中版) 》-2006-05-08激趣精讲提高效率
初中化学教学探析 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兴趣
学生到了初三才开始学习化学课程, 对化学知之甚少, 所学的内容散乱, 知识点多, 这些都成为困扰中学化学教师的难题。那么, 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认识化学、了解化学、接受化学呢?如何使学生将基本概念和实验操作相互联系起来呢?如何让学生既学到化学基础知识, 又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呢?下面我谈一下自己在多年的化学教学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 供大家参考。
一、培养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那么, 教师要怎样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 培养兴趣关键在于诱导, 对于影响学生兴趣的不利因素, 教师要及时排除, 扫清困惑学生的各种障碍, 不让它们对学生造成影响, 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其能够自主学习。
学生开始学习化学时, 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接触到化学实验时, 热情更加高涨, 跃跃欲试, 想了解究竟。可是, 当开始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元素符号时, 学生往往会因为枯燥难懂而失去学习兴趣, 还有甚者将化学比作“第二外语”, 抑或是“天书”, 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那么, 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暂时的转为长久的、稳定的呢?我经过认真摸索、研究, 终于找到了好的方法。那就是通过给学生介绍化学史, 让学生了解化学的起源以及化学的发展过程。学生对这些非常感兴趣。尤其是给学生讲中外名人探索化学奥秘的故事时, 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津津有味, 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化学史的渗透, 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化学知识, 更让学生认识到, 化学的用语是大家公认的国际语言, 学好化学有多么重要, 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初中的化学知识需要学生记住的比较多。比如, 在学化学元素时, 就一下子出现了二十七种符号, 学生记起来非常麻烦。我针对这一情况让学生在开始学绪言时就了解并背诵这些元素符号, 让学生分期分批记忆, 每天记住一两个, 并经常检查、提问。这样, 学生记起来就容易多了。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牢固性和精准度, 我还把这些元素符号制作成小卡片, 把元素符号的化合价编制成顺口溜, 这些方法都方便了学生的记忆, 使学生记得非常牢固。例如, 在做用氢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 学生总是把顺序搞乱, 正确的顺序是先用氢把试管内的空气排干净, 然后再用酒精灯进行加热, 当看到试管内的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的铜时, 反应完毕, 撤掉酒精灯, 停止加热, 等试管完全冷却以后才撤掉氢气流。在讲解这个演示实验时, 我在黑板上写上“氢-灯-灯-氢”四个字,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个实验的正确顺序。
我还根据学生形象记忆能力比较强的特点, 开展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到我家”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另外, 我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各种小实验, 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小蜡烛、小塑料袋、铁丝等材料, 进行各种小制作, 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比如, 当学生学习了“燃点”这一知识的时候, 学生进行了“烧不焦的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 学生的兴趣非常浓, 热情很高。
二、精讲多练, 提高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教师要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或“放任型”的教学方式, 努力提高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过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实验、创新等各种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 还要有极强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要善于发现学生所暴露的各种问题, 并及时灵活地解决。只有这样, 方可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还要精讲, 让学生多练习。精讲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根据学生的特点,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提高学生的能力。“多练”是通过练习的方式使学生巩固知识。不能盲目地练, 要结合所学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此外, 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喜欢化学、学好化学, 教师还要对书本上的实验做适当的改进, 让学生自己思考、亲自动手动脑, 完成实验操作, 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点滴 篇10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 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恰当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 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 唤起他们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学生刚接触化学, 开始会对化学颇有兴趣, 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浓厚的好奇心。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 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 往往会把化学视为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 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散化, 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 为此我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的讲述, 讲化学的形成和发展, 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 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 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 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 (如造纸术、火药) 等, 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 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的重要, 他将直接关系到自己的成长和祖国的发展与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与责任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 有时集中有时分散。如教材中第一单元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 让学生很难记住, 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 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 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 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 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 帮助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 应是先通氢气, 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 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 要先撤酒精灯, 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 我用“氢气早出晚归, 酒精灯迟到早退”两句话来总结, 使学生能很快地掌握, 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中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我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 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 喜欢动手, 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 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 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 从激发兴趣着眼, 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 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家庭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 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的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 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 乐意学, 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 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 或者教师放任自流, 学生各行其是, 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 我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 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 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 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 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 瞄准学习目标, 深入实际、画龙点睛、选择性、针对性地去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同时也激发了思维, 加大了密度, 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 既要配合教材内容, 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 带过一般, 设疑破难, 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 练要练到点子上, 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 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 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 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单元时, 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一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 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 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 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 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 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 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 让学生亲自动手, 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 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选归纳、补充的能力。
另外还要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 给学生创造条件。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检验内容, 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 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 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
通过多年教学经验证明, 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通过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乐学、精讲多练,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 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大面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摘要: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人高一级学校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开发他们的智力, 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漫谈 篇11
【关键词】初中化学 认真 投入 方程式 反应现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170
化学世界博大精深,世间万物都与化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是由化学物质组成的,确切一点就是分子原子,进而升级到元素。衣服有棉料的,有纤维的,有的是有机物合成,有的是无机物,色彩斑斓的世界都是化学物品点缀的成果,离开了水我们无法生存,同样离开了化学制品我们也无法便捷的生活,足见化学的重要性。初中是化学的起点,俗话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初中就是化学的起跑线,拿下了化学,就等于拿下了成功。
一、正确认识化学
化学是与语文数学一样重要的课程,在中考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不管政策怎么变化,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化学还是会出现在中考的战场上,所以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要有正确的理解。我们所接触的化妆品,家居用品,装饰品,学习用品,都是化学物品经过一定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生成的。
学习了化学之后,学生对于很多事物就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例如,钻石是所有女生梦寐以求的首饰,但是学习了化学之后就知道它的成分是碳,同样的成分还存在于石墨中,所以对于大部分的化学老师来讲,很多首饰之类的奢侈品就是一堆的化学元素的组合。同时,化学和物理之所以在初中才开始学习,就是因为它需要一定的基础,男生和女生对于物理、化学的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别,女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比较快,更容易获得。男生主观能动性、动手创造能力极强,所以应着重注意男女的差别来上好化学这门课。在初中阶段化学学习最主要的任务还是为以后打好基础,为之后的高中学习做准备,提前领悟化学的真谛。
二、投入到化学世界当中
化学教材的第一课就是物质的来源,元素组成了分子或原子,分子与分子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高温煅烧也能生成新的物质。只有真正想要理解物质的本来面目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同一种元素可以出现在多种不同的物质当中,深入其中就会发现化学的奥妙。先要掌握各种元素符号的书写以及相对原子质量,这是化学的基础课程。生活中到处都是化学符号,感冒吃的药品打开说明书就能看见各种物质结构,这都是药品的组成成分,像营养物质维生素、甘油、钙片都有不同的组成成分。只有内心具有强烈的欲望想要了解的时候才会激发学习的兴趣,所以说多体验生活,观察世界,带着疑问生活,才会过得充实、愉悦。课堂上多做实验,通过各种金属燃烧的现象或者通过观察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生成的沉淀、混浊、变颜色等现象,分析日常生活中无法捕捉到的奇特现象也能带动整个课堂的气氛,不至于课堂上太压抑。同时,教师应该多参加公开课,学习别的老师优秀的部分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尽力普及给学生。
三、正确把握化学方程式
只要发生了化学反应,就要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在化学试卷中,化学方程式的考查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
首先,要明白有几种反应物有几种生成物,通常可以根据化合价来判断该物质到底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这是判断化学方程式的一种方法。因此需要正确标明化合价,通常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还需标明生成物的状态,对于沉淀和气体要加上符号,标明沉淀颜色。
其次,要注意是箭头还是等号,如果是箭头就不需要配平方程式,如果是等号就需要配平方程式。还要注意反应的条件,因为有些反应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是不发生的,不同的温度下同一反应物的生成物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反应的条件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就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要正确的配平化学方程式,就要写对反应物和生成物,这里讲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对于简单的只生成一种或两种物质的化学反应,可以用凑数的方法,观察同一种元素所在等号两边的个数,找出两者的最小公倍数,将对应的数写在方程式系数的位置。第二种方法,标明各种化学元素的化合价,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在化合价桥上标出升降化合价,可以计算出化学方程式的系数。
四、清楚反应现象
通常对于初中化学来说不会有复杂的现象,基本上刚刚反应完的现象就是该反应的现象,不像高中化学实验那样过了一段时间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变化最多的当属铁的各种要重点注意的是反应现象的描述。像有气体冒出,要注明是什么颜色的气体。最重要的是分清白烟和白雾,两者的区别是白烟是固体小颗粒因燃烧不充分或其他原因在空中扩散的现象,而白雾则是气体在空气中遇冷凝结成小液滴的现象,通常这两者现象很难分辨,需要仔细观察。对于固体,在生成物的后面要标注沉淀号,反应现象也应该写明沉淀颜色。
对于化学这门课程,学好并没有太多困难,必须仔细观察反应现象,写对化学方程式,充分理解可发生的与不可发生的反应,也必须对各种元素的性质熟悉掌握。充分理解化学反应发生的原理以及优点,像侯氏制碱法,漂白粉的制作方法(不同的氧气含量产生的物质也是不同的)。
五、错题认真分析
化学相比其他科目在题目上有一定的困难性,既有简单的背诵,又有复杂的分析推理,同一套试卷中的题目难易程度具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说对于化学试卷的错题要反复看,才能真正保持大脑的灵活运转,所谓熟能生巧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对的简单看,错的复杂看,多看多记。正确的学习习惯是通往成功的垫脚石,只有不断摸索不断前进,胜利的大门才会向你招手。对待化学这种神秘的学科,要有大胆创新的精神,只有经过反复实验,才会发现其中的奥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化学的学习中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作为化学的启蒙,需要学生保持对化学的兴趣,不要害怕实验中出现差错,像浓硫酸强烈的腐蚀性,经常会在网上看到被泼浓硫酸毁容的情况,如果对这些化学物品产生畏惧,连尝试都不敢,那还怎样学好化学呢?化学跟物理的学习都是需要一定的基础,在初中的学习阶段,所接触到的化学知识点都是较为简单的。
初中化学教学浅议 篇12
一、更新理念, 明确学习目标, 推动学习的发展
理念必须更新, 这在学习中至关重要。当个人的学习融入组织学习中, 才能达到更新理念的目的。个人的理念更新是局部的, 只有全体成员的理念更新, 才能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通过机制激励信息交流达到理念更新, 也推动了学习的深入与发展, 充分体现了学习型组织的作用, 教师个体都可获得单独学习得不到的东西, 学校整体也有了共同的意义。
当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环境优良、学习组织多样、学习机制健全时, 学习内容就要有一定的实效性。在不同的组织中, 根据不同的目标确定学习内容, 并将实施, 这是学习研究与行动的紧密相结合, 只有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良性循环过程, 才能体现学习的实效。在实践中学习、在研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 通过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二、注重学习的实效性
每个教师个体分担不同的具体任务, 学习相关的内容, 并将信息、资源、知识、思想进行共享, 形成共识, 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矛盾与问题, 这是学习的目标, 也是学习内容的选择, 更是组织的要求。有实效性的学习型组织才能使学习得以推进和深入。
三、增强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
虽然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 很多教学模式都有了新的变化, 推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考试压力的存在, 仍然有不少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 往往更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 只是在实验操作考时才临时强化训练, 疏忽了学生的实验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 甚至有的实验课只是纸上谈兵, 就是进了实验室也是对学生管头管脚, 严加约束, 阻碍了学生的能力发展, 这也是学生中“高分低能”现象产生的因素之一。
四、多赞美学生
化学用语数量多, 枯燥乏味, 成了教学难点, 所以尊重和赞美学生就成为了一种积极的评价方式。因为尊重、赞美是人的本质需要, 学生更是如此, 他们需要鼓励, 渴望得到表扬。准确的、适时的、恰当的夸奖赞美将使学生受到鼓舞, 可以激发学生自尊、自爱、自主、自立的意志和奋发努力的上进心。
五、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 应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心理, 激活创新思维。作为教师应具有保护和培养学生创新心理和创新精神的意识, 这是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在化学实验中, 因材施教, 拓宽实验思路, 使试验更具趣味性、探索性来满足学生动手的欲望和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 支持学生萌发创新意识, 在做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时, 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