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有效教学刍议

2024-10-04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刍议(精选12篇)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刍议 篇1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 可见, 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顺利与否。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而初中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成长还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 因此,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成了每个化学教师追求的目标。平时教学中, 我常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式学习中, 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式学习中, 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 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标准》指出:“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 冷落和贬低了发现和探究。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遵循新课程理念, 我在教学中努力改变学生陈旧的学习方式。例如, 教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 为了让学生弄懂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我摈弃了讲授法, 创设了实验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 (1)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 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2) 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 缓缓倾倒二氧化碳气体。 (3) 用二氧化碳制干冰。通过这样的小实验, 学生就懂得了二氧化碳是无色的气体, 不能燃烧, 也不支持燃烧, 可以用于人工降雨。之所以不使用讲授法, 是因为单纯地讲授, 学生不容易听得懂, 也难记得住。用实验法就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述及概括归纳的能力, 改变学生原有的接受式学习方法。再如, 在喷水的紫色小花在二氧化碳中变红的实验中, 我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展示一瓶可乐, 我问学生可乐中冒出的是什么气体?如何证实?并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我还让学生自己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联想、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总之, 通过不同的实验, 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总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 枯燥乏味的学习也就转变成了饶有兴趣的享受。值得一提的是,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从此不再需要接受式学习了。接受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有它存在的必要, 学生在学习中完全抛弃它是错误的, 只有辩证地看待这两种方法才是明智正确的。

二、真正落实教师的“首席”角色

新课程标准施行已经好几年了, 到底有多少教师能真正地进行角色转换?作为一线教师, 我很遗憾地看到, 尽管有不少教师在身体力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穿新鞋走老路”, 依然扮演着权威的角色。新课标下的教师到底应该是怎样的角色?《标准》中说得非常清楚:“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们知道, 学生是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 因此, 教学过程既是一个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又是一个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呼唤人的主体精神, 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新理念。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也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 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还要注意自己教学行为的变化, 要从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最要紧的是看学生, 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此, 我在课堂上主要是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讨论交流就是我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学生回答问题意见不同时讨论;实验小结看法不同时讨论;同一题目, 两人解法有异时讨论。通过讨论, 可以辨析知识、弄清答案、提高能力。实践证明, 教师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 这种角色的转换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是很有好处的。相反, 处处不放心, 事事想包办, 到头来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积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大教育家第斯多慧有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播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如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如何去“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呢?我认为, 积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是很好的法子。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情境可粗分为简单型, 如故事情境、疑问情境、作业评价情境等;复杂型, 如活动情境、多媒体情境、实验情境等。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情境, 其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选择什么样的情境要尽量与所教内容相融合, 能通过情境这一外因诱导学生的内因发挥积极的作用。

应该说,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手段是多方面的, 以上也仅是本人在实践中运用得较好、较有成效的方法之一。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刍议 篇2

体育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教育第一”,将体育和健身相结合,既注重锻炼身体,又提高了学习意识,使身心得到发展和提升。社会对当前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是高效、高质地完成教学任务,“体脑结合”的进行体育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这就是有效教学的意义所在。

有效教学是要求体育教师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高效、高质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并感悟过程中不同方法所遇到的情感与态度变化,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以满足个人与社会所需教育价值。有效教学不仅要注重教育质量,还要注重教育目标的社会性,体现出学生个体的价值。

现今,国家之间,城市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体育作为一种媒介,不单促进了双方的友好交往,孩子们在参与过程中也增长了见识,加强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树立了更明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尊重学生,因材施教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发育初期,发展不平衡。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应注意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知识水平、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老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制定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对于体育素质较好的学生可以制定高一些的目标,对于身体素质不是很好的学生要制定低一些的目标,不要伤害基础差的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老师结合自己的特长和教学风格,加强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在体育课准备阶段,可采用游戏、竞赛及其他趣味练习,迅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实践后的反思,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不仅记录了课堂中的精彩瞬间,也体现出了教学中的缺点、不足。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后应具备自觉的反思意识,审视教学过程,寻找教学中的不足,分析、研究、改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避免,有效的贯彻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并最终找出一种新观念、新教法、新措施的“有效教学”。

二、体育课实行开放化

在教学改革不断创新的今天,体育课教学应该更加具有创新性,要面向未来,面向社会。体育教学不应只局限于体育老师授课,也不应局限于学校操场。而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为主,学生在课外根据自己的身心发展特征、兴趣和发展目标进行体育专项锻炼。学校也可以邀请当地知名运动员和教练来为学生授课,加强学生对体育事业的热爱。外请的教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更主动参与运动,增强了学生的运动能力、社交能力、情感态度和感受体验。学校的硬件体育配套设施要进行更新,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主动选择自己擅长的项目。体育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以老师为核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不应强求一律。体育课堂应该设置得更加多样化、趣味化、协作化、强化身心,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例如:每个班级的准备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老师不要刻意安排,而要在平时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引导孩子主动的想象力。课堂的开放化以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为基础,让学生对未来产生好奇,保证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内容

教育改革之后,体育老师对教材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要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合理安排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首先,所选的教育内容要实用,以投掷类教学内容为例,为了让学生正确掌握投掷的挥臂动作,老师可以在学生扔纸团的过程中规范投掷动作;其次,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时效性,确保每个学生都感到新鲜、有趣。如奔跑性的运动安排在传球单元里,学生的练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会有极大提升,对提高学生间配合默契与对学习篮球的兴趣也有很大助益。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发展方向,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挖掘,采用更合理、更趣味的方式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力。竞技运动项目目前还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初中体育教育阶段,竞技运动的目标还不是——更高、更快、更强,而是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不断超越和勇于拼搏的精神。传统教学中的队列队形训练一直都是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每节体育课的必有内容,是班主任和体育老师特别重视的一部分。“静、快、齐”成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最基础要求,列队整齐体现了一个集体的精神风貌,学生培养了集体意识,自觉规范位置,这一基础训练在体育教学改革中仍然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避免低龄化、幼稚化。要让孩子在体育课堂中,也能接触到技术水平高的设备器材。结论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刍议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在义务教育实行和发展的过程中,初中在整个学习阶段中面临着非常重要和复杂的学习任务和内容,很多课程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因此非常陌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例如化学。化学教学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并且教材的内容也比较复杂和深奥,因此对于如何做好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就成了目前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据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对化学课堂的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提出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进而在转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还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一、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

1.课堂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我国的化学教学的主要模式还是沿用传统的分班讲课制,这种教学的模式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类,然后构成班级群体,再进行统一的安排和针对性的课程讲授。在这个教学模式中,尽管学生能够完成一定量的教学任务,并且充分发挥老师的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老师也能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但是此种模式由于太过传统和单调,因此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也不能适应大部分学生的习惯和需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挥。

2.课堂教学设施不完善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缺乏比较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而学校对于这一方面的投资也非常不到位。而以往的教学设备又非常老旧,这就使得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能准确地得到实验的结果和数据,因此,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就会下降,这也限制了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的提高,导致他们在学习时不能够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3.教师的教学水平低下

由于大部分初中化学老师的整体教学素质都比较低下,教师资源也比较少,因此,初中化学教学的情况得不到有效的改善。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其化学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不能有进一步的提升和改善。另外,在对一些老师进行专业培训时,学校也没有予以重视,这就使得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得不到转变和提升,使得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学目标迟迟得不到实现。

二、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措施

1.因材施教,分小班讲课

尽管班级讲课制能够发挥一定的教学作用,但是相对于正面的作用来说,其带来的负面效应更大。在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更多具有创造性的新型技术人才,然而大班级讲课制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就需要实行小班的讲课制度。这种小班讲课制度就是在缩减班级规模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降低学生人数,从而使得化学老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学习的状况和需求。因此,小班讲课不仅能消除班级讲课制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能够将其正面影响不断优化和放大,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这也是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教学模式。

2.完善教学设施,充实师资力量

针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学,必须加强对老师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并且还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施辅助课堂教学。首先在选用教师的过程中要加大考核的力度,其次要对已经应聘的老师进行专业的培训以及监督,从而提升化学老师的整体素质和技能。同时,学校还要创新激励机制,保证学校能够留住优秀的教师人才。最后要加大对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购买比较先进的实验设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推进。由于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将教学的模式以及设备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变换。另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还要时刻学习西方国家的模式和策略,不断提升有效教学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成绩。

3.激发学生的兴趣,创新教学模式

在化学教学课堂上,化学老师还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自发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建立教学情境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的实际操作中,使得他们能够积极动脑思考,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完全融入课堂学习的氛围中。另外,还要进行分组实验等有趣的课堂活动,从而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团结与合作,交流与沟通,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必须将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教学设备的更新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素质的综合性教学人才,从而促进化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实施和发展。

参考文献:

陈国君.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5(27):143.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刍议 篇4

一、创设系列问题

本课教学中,在学生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3个反应原理”后,笔者创设了如下系列问题:

问题1:取2份质量相等的氯酸钾置于2支试管中,向其中一份加入适量二氧化锰,加热时的异同点有哪些?

问题2:取2份质量相等的氯酸钾置于2支试管中,向其中一份加入适量高锰酸钾,加热时的异同点有哪些?

问题3:加热氯酸钾和高锰酸钾的混合物时会发生几个反应?高锰酸钾是氯酸钾分解时的催化剂吗?为什么?

问题4:能用简单的语言文字概括出“催化剂”的特征吗?

问题5:除二氧化锰外,可选择其他物质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吗?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以上系列问题层次分明,有梯度和深度。这样设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其产生深层次的思考,提升思维的深刻性,使思维活动发生质的变化。学生在“思考-讨论-表述”等学习活动中,能抓住催化剂的重要特征“能改变相应反应的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质的总质量,而自身质量、化学性质不变”,学会发散性思维、学会判断催化剂的方法,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认识“同一反应可选用不同的物质作催化剂”。值得一提的是:问题5解决之后,部分学生则会提出,“不同的反应可选用相同的物质做催化剂吗?”此时,笔者迅速表扬说:“你们是会思考、会学习的同学!”并将该问题交给全班学生进行讨论。经过热烈的课堂讨论后,学生自主以“过氧化氢和氯酸钾的分解均可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为例,证实“不同的反应可选用相同的物质作催化剂”。由此可见,在系列问题的诱导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化“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思考、获取知识”,实现了知识的主动建构。

二、增补相关实验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化学课堂中,增补一些相关实验,能增进学生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可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德育和非智力品质培养方面的教育价值。

本课教学中,笔者增补了如下实验:

实验1(分组):比较盛有等量过氧化氢溶液和水的两支试管中液面以下部分内壁上的异同。

实验2(分组):观察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后的现象。

实验3(分组):单独加热试管中的二氧化锰,并用带火星的木条在管口试验,观察现象。

实验4(演示):单独加热试管中的氯酸钾,并用带火星的木条在管口试验,观察现象。

实验5(演示):加热试管中的高锰酸钾,并用带火星的木条在管口试验,观察现象。

学生在[实验2-5(1)]之前补做实验1,对比中可感知:常温下,过氧化氢能缓慢分解生成气体,水则不能分解生成气体;学生在[实验2-6]之后补做实验2,排除了“二氧化锰与水反应生成氧气或二氧化锰催化分解水生成氧气”的疑虑,确认“二氧化锰催化分解的是过氧化氢”;学生在分析出[实验2-7]中氧气生成的三种情况(1只是氯酸钾的分解; 2只是二氧化锰的分解;3二氧化锰和氯酸钾的同时分解)之后,经过讨论、分析确定补做实验3,证实“只是氯酸钾的分解”;通过演示实验4,学生从中可知:1单独分解氯酸钾需要较高温度;2二氧化锰能降低氯酸钾的分解温度。演示实验5,除证实分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的温度较低外,当学生观察到“管口有紫烟冒出”的现象时,课堂迅速热闹起来,这对“发生装置中管口放一团棉花”目的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可见,增补的相关实验,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强了“做科学”时的严谨性。

三、注重渗透方法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较、分类法”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思想方法,前期学习中,学生虽对“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异同”进行了比较,给物质进行“混合物和纯净物”分类,但运用“比较、分类法”进行思考、学习的习惯还尚未形成。为此,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比较、分类法”,对学生“养成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学习的习惯”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书写出“3个反应原理”的文字表达式之后,把科学方法渗透在以下3个小活动中:其一是引导学生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变化”的角度对“3个反应原理”进行比较,分析出3个反应“一变多”的共同特征,并学习分解反应,之后引导其把“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进行了比较,促使其加深理解了两种基本反应类型;其二是引导学生从“环保、节能”的角度对“3个反应原理”进行分类、比较中分析出“分解过氧化氢”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佳原理;其三是引导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的角度对“3个反应原理”进行比较、分类中使其认识“分解过氧化氢”属于“固-液,不加热”类,而另外2个反应则为“固-固,加热”类,为学习气体制取时发生装置的选择埋下伏笔。这样做调整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了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水平,“催化”其形成运用“比较、分类法”等方法的习惯。

四、加强引领示范

化学学习启始阶段的初三学生,由于实验的机会和次数还很少,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还尚未形成,而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其继续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对划火柴都不会的初三学生来说,如何才能学会基本的实验技能呢?加强教师规范化的实验示范,是实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初探 篇5

学后教,当堂训练

湾岗九年制学校

马增晓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由于教学方法的改变,使得教师面临着挑战,从而提出了有效教学,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如何去进行有效教学,有什么样的方法,这样问题的解决就显得十分的迫切和有必要。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1]

关键词: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有效教学

教学方法

反思

初中化学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它肩负着化学知识启蒙和化学能力提升的两大任务。初中化学教学一方面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解决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打开通道。由于学生从接触化学到入门进而升学考试,要在一学年内完成的特殊情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要有效地开展好初中化学的启蒙教育和基础教学,就必须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有效教学的内容

有效教学[2]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3],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二、解读洋思中学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步,第一步是“先学”,就是我们上课时先把自学指导,它包括学习内容,有时还有重点、难点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带着思考去看书,去学习,去活动,并且围绕本节课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开手让学生自学,不要怕他们学不会,也不要怕他们出问题。对照目标也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联想,这也是新的课标新的理念要求我们做到的。

第二步是“后教”,也就是老师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例题,找规律,以达到理解应用。第三步,当堂训练,就是当堂完成练习,完成作业,我认为这正是洋思经验的精华,尤其是数学课,一定得多做练习。通过先学后教掌握知识必须要通过训练去强化,通过运用去巩固和提高,这样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形成学生的能力。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放在首位,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和探索、帮助学生在克服困难上下工夫,这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要求有效地制约了习惯于“满堂灌”的老师,这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有些属于教师该讲的内容必须讲清楚,讲准确,讲精彩,我认为什么时候课堂上也不能缺了老师的精彩讲解和必要的知识拓展。当然老师更应该结合检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出一些针对性的训练题,有重点对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迅速将缺补上。

三、如何实施有效教学

1、充分备好课 开展有效教学的准备工作

备课是课堂教学设计重要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关键。备课至少要三次,一是集体备课;二是备学情(所任班级)。三是备教师自己。这三部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1)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激发群体意识,更好地吃透教材,教学目标更确切,更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等,是教师合作研究的一种最有效[4]的形式,是发挥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最有效的备课形式。集体备课集中研究以下几个问题:①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②共同研究下一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③确定学生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自学要求,这五确定是统一的;④自学可能遇到哪些疑难问题?⑤设计什么样的当堂测验题才能最大限度的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⑥如何引导学生自我解决这些问题?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教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节内,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中,探究二氧化碳的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倾倒时蜡烛老是不熄灭,或者是上面的先熄,下面的后熄。在集体备课时,有老师就提出来,把蜡烛的烛芯剪短一些,并且倒的时候有意识的先往低的蜡烛倒,现象很明显。(2)备学情

老师常说“教无定法”。由于教师个体的差异,所教班级学生的生源不同,导致的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不同。所以只靠集体备课这一环节的课堂教学设计有时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率.甚至出现低效或无效,为此我们必须进行“二度”备课备学生。对于不同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难度。如:我现在教的两个班级,有一个班学生基础好,所以对于简单的题,我一般只是提一下,重点放在难度大点的题目上:而两外一个班级的学生基础不好,所以上课我就只要求他们把基础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在增加一些难度稍微大点的作为思考题。(3)教师备课

教师自身就有丰富最灵动的课程资源[5],在备课中备出自己的独特感受、独特见解,备出“自我”。不同的老师问题的表达能力不同,传授方法也不尽相同。当然化学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探究、创新的意识;做个有心人,广泛收集资料。博览群书,充实自己;要在实践中探索,通读教材,俯视教材,利用网络,借鉴经验。教师只有把集体备课和“二度”备课通过有机结合,内化成自我,把文本“炖透”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这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思考,应该采用怎样的引入方法。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资源,补充哪个实验能更有效地突破本节的教学难点等资源.就显得游刃有余。教师备课笔记还需体现几个方面:①课题、教学内容;②学习重点;③学生思考,从学生实际出发,写出指导学生的策略;④课堂检测题的设计。

2、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创新的起源,好奇心是创新的前驱。没有兴趣与没有好奇心的学习.知识建构与能力发展等都无从谈起。初三年级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应将学生学习兴趣与好奇心放到相当高度去落实.引起学生的内在驱动学习。

(1)巧设实验,引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总是存在好奇心。所以,教师要注重卜好第一节化学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课件,认真备课,要设置许多问题促动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提问。例如,在第一堂课上,我设计几个有趣的实验“吹水变牛奶”、“魔棒点灯”、“善变的液体”等,让学生产生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再比如问几个关于化学方面的问题:为什么有些食物不能混吃?为什么会出现鬼火?喝些什么东西可以解酒呢?等等,从而引出化学的定义。(2)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多设计有关生活方面的问题,让学生有疑问,通过学习知识解决问题,了解生活中有化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中,我通过一个实例:意大利“死狗洞”事件,引出为什么人进去没事而狗进去确死了的以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有效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手段。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和质量[6],我常常借助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使化学抽象性知识形象化、微观性知识直观化、静态性的知识动态化,从而激活学生视听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如:在《水的组成》一节内容中,由水的电解得出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学生比较难理解,而通过多媒体把微观示意图演示出来,效果就好多了。另外像一些比较危险的实验,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出来,让学生既有视觉上的感触,也容易记住。

4、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放在首位,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和探索、帮助学生在克服困难上下工夫。教学流程如下:

1、“先学”,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

2、“后教”,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

3、当堂训练: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

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自学——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之间讨论——学生交流经验。

4、这种教学模式,教师不再留作业,学生在课堂上完全自我解决,当堂消化。

5、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有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记录你了解的学生中的困惑和问题;2.记录你教学中的疏漏和探索;3.记录你教学中的亮点。注重学生课堂的动态表现和分析跟踪评价的结果,可促进教学有效改进,学生成为有效教学的“主体”。教师的反思和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会给有效教学注入“催化剂”。

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有 ①教师以学定教,教师的教学以研究学生怎么学、学什么,集中解决为什么学,学的效果等问题。②教师语言准确,三言两语,准确地提示教学目标,尽快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提出自学要求,自学内容,自学方法。③教师行间巡视,个别答疑与个别询问,必要的板演与练习进行调查,了解学情,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中疑难问题、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为“后教”作好准备。④教的原则是: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说明白的不重复;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少讲、精讲,只做点拨性的引导。⑤对课堂检测题,教师是给答案与结果,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这样,教师真正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答疑当好参谋。

结束语:

有效教学需要达到的目的表现七能:一能发现真实的,并加以解决;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能真正理解知识,不断提升质量;五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思想品质和好学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六能最有效地“培尖补差”;七能确保减轻负担。

当然,有效教学还体现在其他的方面,比如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管理制度以及教学条件等都有影响,每一个教师只要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总结,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高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洋思中学教学模式简介

[2]<苏州教育研究>之<有效教学的理实践>专辑,2006,(8).

[3]方建文,丁祖治,武宝瑞主编.全面素质教育手册.中国物资出版社. [4]顾春,张会军主编.中国素质教育实用全书.开明出版社.

[5]李德浒著作.建和谐课堂,建立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江苏射阳二中网站,2008,(9).

刍议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 有效教学 自主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70083

回顾这几年我们的教改之路,我们在肯定教学改革,强调师生互动,倡导合作学习,重视自主学习等策略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有效教学这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生长点,把目光投向教师的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有效教学手段等关系学生成长的关键要素。值得关注的是“有效课堂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质,即如何把教师的想法高效地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化学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现代化学教育应该是“情感化”加“技术化”。换句话说,化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对学生心理及情绪的引导和现代教学技术的融合展现。

一、构建情境教学

所谓教学情境,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是教学的具体情景(认知逻辑、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背景)的综合体,是知识获得、理解及应用的文化背景的缩影,其中含有社会性的人际交往和协商,也包括相应的活动背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但存在于其中,而且得以在其中应用。教学情境的特点和功能不仅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改善教与学。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认知需要情感,情感促进认知。知识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具有情境性。脱离了具体的情境,认知活动的效率是低下的。适宜的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愿望,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而且可以不断地维持、强化和调整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更好地认知,它对教学过程起导引、定向、支持、调节和控制作用。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

以化学实验教学为例,这本来是化学学科的一大优势,但逐渐演变成了高中化学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演示实验中学生只顾看热闹,实验做完之后,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毫无兴趣,参与讨论的同学寥寥无几,学生思维停滞;对于学生实验,我们总是会看到一人操作其他同学旁观的场景。课堂上出现的这种实验不积极、讨论不热烈的状况,教师应该在备课时有所预见,提前梳理学生的困惑和畏难之处,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所在,并在实际教学中营造一个让学生敢说、敢做,热爱实验的学习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起引导的作用。所谓“导”,首先应该是对学生情绪的疏导,然后才是对知识的引导。如果教师能事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并对症下药,便可帮助学生克服对实验的恐惧心理。对于胆小怯弱的学生,应多给予鼓励,并提供表现的机会,如让他们和老师一起完成演示实验或任命他们为实验小组的组长;对于那些不爱张嘴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多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鼓励他们开口表达。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重新燃起对化学实验的热情。

二、激发有效探究

新课标明确要求,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以探究能力为主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从目前情况来看,“伪探究”普遍存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探究时,教师往往只是给出一个问题放手让学生研究讨论,而多数学生普遍跟着“意见领袖”走,讨论结束后教师让“意见领袖”发表意见,然后再将规范的答案公布于众。这样的探究,实为“伪探究”。一个成熟的课堂探究首先需要教师事先精心地设计,充分挖掘书本已有的实验内容,并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创设有新意境、新内容的实验。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去大胆地创新和思考,把学生导入科学探索的新起点、新境界、新高度,让他们亲历其境,刻苦努力地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猎取新成果,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观察和思考,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当然,要让学生在课堂进行高效的探究,除了精心地设计教学之外,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样尤为重要,当二者完美结合的时候,才能真正达到化学课堂教学的高效。在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程度越高,学生开心快乐学习的感受就越深;课堂气氛融洽程度越高,教学效率就越高。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去思考,积极去探究,即使说错了教师也应送上鼓励的话语。在“小组讨论”中,教师不应只关注小组讨论的结果,同时还要关注小组讨论时学生的情绪。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及时关怀“沉默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表达欲望,倡导团队意识,提倡团队智慧,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

如人教版必修1探究Fe3+和Fe2+的相互转化时,给出以下的药品,教师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然后

鼓励学生

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且完成实验,并将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入下表。

三、建立自主课堂

教学是否有效或者高效,最终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来检验的。要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必须建立自主课堂,还学生课堂的主动权,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建立自主课堂,让学生个性张扬。多年来,课堂纪律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把尺子。学校需要纪律,课堂也需要约束,然而过分强调纪律,必然会扼杀学生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应该意识到,过分地抓纪律、抓规范,会忽略个体享受学习的过程。能否给学生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能否给学生言行的灵活度和自主权,成为课堂教学亟须思考的问题。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个性的飞扬、思维的活跃、深刻的思考、智慧的启迪和高效的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应允许学生离开座位与同学讨论,或找老师请教,或向老师提问,或激烈讨论,允许学生表达喜悦、遗憾或沮丧。

因此,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建立一个自主高效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在教学中,还应贯彻以下几点:一是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这是落实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二是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不要因为时间的进度而急于展示思维的结果。三是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有个性的、富有想象力的回答,欢迎“突发奇想”。

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及情绪,并将现代教学技术与之融合,实现教书育人的完美结合。

[ 参 考 文 献 ]

[1]刘成坤.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刍议 篇7

一、借助探究实验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在传统的高中实验教学中,部分化学教师过于依赖教本,多采用让学生借助课本预习并分析想像教材中蕴含的相关化学实验,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化学基础的不同与学生想象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一些典型的实验案例,并通过具体的实验演示,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以高中化学“二氧化硫的制备与性质”这一实验为例,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为学生引入尾气吸收试剂及装置的选择这一经典的实验.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之前所学的氯气性质和尾气吸收装置的特点.引导学生明确吸收装置的设计特点以及对试剂的要求.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考氯气的相关知识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和条件等一些因素.然后,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试剂与实验仪器,并带领学生一起完成相关的实验,在实验的演示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关的化学原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同时可以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知识的迁移,提升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化学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借助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传统教师的实验教学方法多为为学生示范后让学生依样画葫芦的进行模仿.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实验的操作过程而已.这样的实验模式下,学生收获的价值很少,不利于学生化学思维的提升.对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操作,验证来掌握化学技能,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师在讲到“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这一实验时,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思考性的问题导入教学:“学生都知道水能灭火,但是你们觉得水能生火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然后教师可以通过“滴水生火”的趣味小实验导入教学(用脱脂棉包住少量的过氧化钠,放在石棉网上,再用滴管往脱脂棉上滴几滴水),通过这样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几个探究性的问题:“脱脂棉为什么燃烧起来了?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问题设置之后,教师可以以4~6人为一小组,将学生平均分为若干小组,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通过分析与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正确科学的结论.如,A组学生猜想,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气,氢气燃烧并引燃脱脂棉.而A组的实验是:在小试管中加入少量的过氧化钠粉末,用滴管往试管中滴几滴水,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然后将其移近酒精灯并松开拇指.A组的现象是没有听到任何声音,因此得出的结论是过氧化钠和水反应没有生成氢气.通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通过相应的实验验证自己猜想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借助探究实验强化课堂学习效果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部分教师是将实验与理论分开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常常会导致学生的记忆混淆,无法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对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化学实验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强化学生化学课堂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纯碱的生产”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纯碱的生产及发展过程.了解路布兰法,掌握氨碱法(索尔维法)及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一节课时间为学生讲解本课相关知识,在课程讲解过程中重点为学生讲解本课目标知识,为下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第二节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实验室上课,引导学生先做氨碱法生产纯碱(索尔维制碱法)实验,并引导学生探究这种制碱法的优缺点,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与分析思考可以发现其优点在于:原料食盐和石灰石易得而且产品纯度较高,氨和二氧化碳可循环使用,且制造步骤简单.其缺点在于:生成的氯化钙不易处理,且实验利用率低,仅有70%.实验分析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合制碱法实验(侯氏制碱法),同样分析实验的优缺点可以发现这种制碱法相较上一种相比,且原料利用率低,废物排放少,能源消耗低且成本较低.这样的制碱法符合当今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目标.

总之,探究性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锻炼学生的化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化学实验来提升学生在化学课堂的学习效率,同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方法.另外,教师应善于借助化学实验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强化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化学成绩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二利,王晓丽.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教学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128-130.

[2]陈中旺.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问题与策略[J].广西教育,2015,38:32-33,50.

刍议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自主课堂

回顾这几年我们的教改之路, 我们在肯定教学改革, 强调师生互动, 倡导合作学习, 重视自主学习等策略的同时, 会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有效教学这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生长点, 把目光投向教师的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有效教学手段等关系学生成长的关键要素。值得关注的是“有效课堂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质, 即如何把教师的想法高效地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化学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 现代化学教育应该是“情感化”加“技术化”。换句话说, 化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对学生心理及情绪的引导和现代教学技术的融合展现。

一、构建情境教学

所谓教学情境, 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是教学的具体情景 (认知逻辑、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背景) 的综合体, 是知识获得、理解及应用的文化背景的缩影, 其中含有社会性的人际交往和协商, 也包括相应的活动背景, 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但存在于其中, 而且得以在其中应用。教学情境的特点和功能不仅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 还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 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有效地改善教与学。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认知需要情感, 情感促进认知。知识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 具有情境性。脱离了具体的情境, 认知活动的效率是低下的。适宜的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愿望, 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而且可以不断地维持、强化和调整学习动力, 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更好地认知, 它对教学过程起导引、定向、支持、调节和控制作用。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

以化学实验教学为例, 这本来是化学学科的一大优势, 但逐渐演变成了高中化学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演示实验中学生只顾看热闹, 实验做完之后, 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毫无兴趣, 参与讨论的同学寥寥无几, 学生思维停滞;对于学生实验, 我们总是会看到一人操作其他同学旁观的场景。课堂上出现的这种实验不积极、讨论不热烈的状况, 教师应该在备课时有所预见, 提前梳理学生的困惑和畏难之处, 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所在, 并在实际教学中营造一个让学生敢说、敢做, 热爱实验的学习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主要起引导的作用。所谓“导”, 首先应该是对学生情绪的疏导, 然后才是对知识的引导。如果教师能事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 并对症下药, 便可帮助学生克服对实验的恐惧心理。对于胆小怯弱的学生, 应多给予鼓励, 并提供表现的机会, 如让他们和老师一起完成演示实验或任命他们为实验小组的组长;对于那些不爱张嘴的学生, 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多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鼓励他们开口表达。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重新燃起对化学实验的热情。

二、激发有效探究

新课标明确要求, 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以探究能力为主的综合能力, 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从目前情况来看, “伪探究”普遍存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探究时, 教师往往只是给出一个问题放手让学生研究讨论, 而多数学生普遍跟着“意见领袖”走, 讨论结束后教师让“意见领袖”发表意见, 然后再将规范的答案公布于众。这样的探究, 实为“伪探究”。一个成熟的课堂探究首先需要教师事先精心地设计, 充分挖掘书本已有的实验内容, 并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 创设有新意境、新内容的实验。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引导学生去大胆地创新和思考, 把学生导入科学探索的新起点、新境界、新高度, 让他们亲历其境, 刻苦努力地探索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 猎取新成果,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观察和思考, 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当然, 要让学生在课堂进行高效的探究, 除了精心地设计教学之外,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样尤为重要, 当二者完美结合的时候, 才能真正达到化学课堂教学的高效。在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师生之间的交流程度越高, 学生开心快乐学习的感受就越深;课堂气氛融洽程度越高, 教学效率就越高。课堂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去思考, 积极去探究, 即使说错了教师也应送上鼓励的话语。在“小组讨论”中, 教师不应只关注小组讨论的结果, 同时还要关注小组讨论时学生的情绪。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及时关怀“沉默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表达欲望, 倡导团队意识, 提倡团队智慧, 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

如人教版必修1探究Fe3+和Fe2+的相互转化时, 给出以下的药品, 教师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 然后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且完成实验, 并将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入下表。

药品:FeCl3溶液、FeSO4溶液、KSCN溶液、NaOH溶液、铁粉、铜粉、KI溶液、CCl4、氯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双氧水、Vc。

三、建立自主课堂

教学是否有效或者高效, 最终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来检验的。要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必须建立自主课堂, 还学生课堂的主动权, 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建立自主课堂, 让学生个性张扬。多年来, 课堂纪律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把尺子。学校需要纪律, 课堂也需要约束, 然而过分强调纪律, 必然会扼杀学生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 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应该意识到, 过分地抓纪律、抓规范, 会忽略个体享受学习的过程。能否给学生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 能否给学生言行的灵活度和自主权, 成为课堂教学亟须思考的问题。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个性的飞扬、思维的活跃、深刻的思考、智慧的启迪和高效的学习。在教学中, 我们应允许学生离开座位与同学讨论, 或找老师请教, 或向老师提问, 或激烈讨论, 允许学生表达喜悦、遗憾或沮丧。

因此,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引领下, 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 还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 建立一个自主高效的课堂, 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在教学中, 还应贯彻以下几点:一是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这是落实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二是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不要因为时间的进度而急于展示思维的结果。三是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鼓励学生有个性的、富有想象力的回答, 欢迎“突发奇想”。

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我们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及情绪, 并将现代教学技术与之融合, 实现教书育人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刘成坤.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刍议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艺术 篇9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化学实验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艺术的研究要多思考, 多探究, 这样才能使化学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吸引力, 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展示出实验教学的艺术魅力.笔者在实验教学中总结出要尤为重视以下四个方面.

一、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化学这门学科虽是理科, 但有大量的元素符号、化学反应式需要学生记忆, 很容易令学生感到枯燥, 甚至厌学.但它又是一门实验科学, 在化学实验中产生的奇妙现象和五彩缤纷的色彩变化能迅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对学习化学产生极大兴趣.学生们在看到老师做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的缤纷景象, 个个欢欣雀跃, 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他们没想到课本上所阐述的化学反应在实验过程中是这么的璀璨夺目.针对这种好的现象,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利用好实验教学环节, 把许多需要记忆的知识串联在实验教学中, 争取让每位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基本的实验, 教师在做实验过程中, 还要扮演好启蒙引导的角色, 不断提出问题,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鼓励他们亲自动手操作,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增, 在实验过程中, 不知不觉中记住了课堂上讲过的重点难点.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学生的思维过程更综合、更复杂, 在牢固掌握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的基础上, 就需要学生发散思维, 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尽可能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例如, 在做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之后,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除了用盐酸和大理石制取外,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到二氧化碳?学生们会说出很多种途径:人和动植物的呼吸, 木炭与氧气反应, 蜡烛燃烧等等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案带领同学进行实验, 分别得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 更加巩固学生认知到盐酸和大理石是制取二氧化碳的合理手段.发散性思维既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又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实验中既让同学们学到了知识, 同时创造性思维又得到了锻炼, 至此实验教学达到了目的.

三、在实验教学中增强实验的探究性

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不同, 强调实验的探究性要求教师不应该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 而是由学生经过探究活动获取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制造悬念、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 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观察、记录,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思考和动手的能力.在学生们学习了氧气的性质以及实验室制法之后, 开展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课题.这时空气中的主要气体的性质学生都已了解了, 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 例如, 收集气体、检验气体等.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 可以让他们做“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通过这一探究课题的训练,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身边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的热情, 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 并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是他们获得探求知识的突进和方法, 同时也巩固所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化学知识.

四、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

随着科技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实验教学中, 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困难:如, 某些气体易燃、易爆, 有关强酸、强碱的实验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 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演示有可能发生的危险, 并指出操作的要点, 让学生观察、判断, 从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做到细心、规范;因仪器、药品的限制, 想做而不能做的实验;实验效果可能不如预期, 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等等.而有了多媒体的协助, 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使化学实验教学更加科学, 顺利, 直观.

五、结束语

化学教学艺术是化学教师以其特有的专业修养和个性特征, 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讨、不断总结升华而形成的一种特质.在对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课堂导入及实验艺术进行探究之后, 教师要想达到这一高层次的教学行为方式, 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 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 认真思考、钻研, 在课堂和实验教学中开展艺术性的教学手段, 以期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刘知新, 王祖浩.化学教学系统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刍议 篇10

一、杜绝科学主义生命观,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化学是针对物质基础展开研究的自然学科,因此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以物质的视角对自然、生命产生正确的认识,通过解释生命与物质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

在意识观念上,教师必须杜绝科学主义生命观的干扰,这种观念将人理解为一种自然生理生命,从化学物质的复合体等角度来强调“科学理性”地认识人类生命,并与宇宙时间与空间进行比较。在这种生命观念中,人如同自然科学的物质一般没有实际的价值,易导致学生形成漠视生命的错误思想,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危害社会的稳定性。同时,学生在科学主义生命观的影响下,还容易形成消极的情绪,否认自身存在的意义,极易酿成悲剧。

为了避免科学主义生命观的形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从学生的思想入手,使得其对自然与生命产生一种热爱与敬畏的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物质发展变化的经历与过程(从无机物到有机物,有机物到生物;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使学生在学习中领略生命与自然的伟大,自然而然地萌生敬畏之意。其次,教师应该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的作用。通过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化学反应,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在初中化学课程学习之中,认识生物能量的来源,认识到自然的整体性与联系性,从而促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把握自然规律。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与正确意识理念的传输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还能从探索的角度诱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借助多种化学实验,加强对生命的理解

初中化学教学不能脱离不同类型的实验,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各个角度加深对化学现象、化学知识的印象,同时通过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同样可以加强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首先在化学实验开始前,教师会反复强调安全性问题,并举出多个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事故会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使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与生命的脆弱性。其次,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将实验作为载体,使学生能够形成环境友好意识。例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等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后的废液酸碱性分析与检验,结合生活中废液处理的问题,使学生能够积极树立环保意识。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指导学生自己去进行与化学相关的调查,例如空气质量调查、水污染调查等,将化学知识学习与环保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反思,从而形成保护环境的正确观念。

三、通过多种课外活动,提高生命教育素质

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化学课外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生命教育素质。

教师可指导学生观看融入了较强生命意识与知识的化学课外书籍或者相关影视作品,组织学生书写观后感来增强学生对书籍与影视的感悟,提高学生对生命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可组织情景体验活动,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来加深学生的感官体验等。

初中科学有效教学刍议 篇11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收益,一定离不开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自觉投入有关学习的巨大推动力,更是鼓励学生勇敢、积极迎接学习的难关的重要助手。因此,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事物、时代进步的事件、周围的教学设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事物的消化与吸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个卡通人物模仿人类吃东西,然后进行消化、吸收的一个动态Flash教学课件。在为学生展示趣味化的教学动画之后,教师可这样开展教学:

师:大家今天中午吃了什么东西?

生1:米饭。

生2:土豆。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师:中午吃完饭的时候大家是什么感觉?

生1:撑。

师:那么现在呢?

生1:有点饿,想吃东西。

师:那么,为什么人吃完东西后会突然觉得饿了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样,在动感而形象的卡通动画下,学生被深深吸引了,随即教师进行与教学相关的发问,一步步地启发学生思考,一步步地诱发学生去发现并且理解这样的一种现象。这样一种趣味化、生动化、逐渐渗入的教学方式也必然可以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对初中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很多人认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就是学习的兴趣。其实不然,学生的兴趣只是学生对每一门学科具有一定的喜爱之情,而学生具备学习积极性则是指学生能够自觉而主动地投入到相关的学习之中。这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同时又有一定的区别。因为学生的兴趣一旦得到激发,那么学习积极性也将更好地被调动起来。

此外,一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学生就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更愿意,也更主动地和教师与同学进行交流,这样有利于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的形成。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有效教学的实现奠定重要的基础。再者,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明显地感受到自己得到了重视,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而实现有效的教学。

例如,在《事物的消化与吸收》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前提出“自己动手进行唾液的提取以及验证唾液中淀粉酶的催化作用”这一实验要求,此时教师可以一改传统的“教师实验,学生观察”这一教学方式,带领着学生一边实验一边进行观察。

这样无疑可以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必然可以更好地实施《事物的消化与吸收》的教学,继而实现初中科学的有效教学。

三、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为教学提供情景再现,也可以将更多的非课本因素引入到课本之中,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层次。当然,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将有效地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探究情境等来开展情境教学。

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思考,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生活情境的创设则可以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带入课堂,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地缩短学生与科学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而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拓宽学生看待问题的视野。而探究情境的创设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物质的溶解性》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糖”“盐”“醋”“油”等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带入课堂。然后将这些物质分别加入水中,并且进行搅拌,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观察。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好地借助生活的经验来学习,而教学的有效性也必然会获得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爱娟.例谈初中科学课堂活动有效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3(7).

[2]戴华锋.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新校园(上旬),2013(6).

[3]汪滨.初中科学有效教学之我见[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2013(4).

刍议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效率的提升 篇12

一、加强演示实验的比重

实践证明:指导学生科学地演示化学实验, 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为此, 现用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在各章节中共安排了85个课堂演示实验, 涉及31项化学演示实验内容。这些实验有的是演示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与技巧, 有的是阐述化学原理与化学概念, 有的是分析与验证化学元素或者化合物知识等。

例如, 教材在《分子》这一内容中, 补充了“碘在酒精中溶散 (扩散) ”“氨的挥发”等化学实验,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知分子运动。此外, 教材在《燃烧和缓慢氧化》的内容中, 改进了白磷燃烧的传统的演示实验, 改用球胆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O2。在此实验过程中, 我们可看到O2与热水中的白磷接触后, 会产生燃烧的火光。上述化学实验演示完毕后, 笔者出示下列3个问题供学生思考:1.为何红磷不能燃烧, 而铜片上的白磷却可以燃烧?2.水中的白磷要燃烧, 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3.红磷能否燃烧?当学生处于“悱愤”状态之时, 笔者再为学生演示红磷燃烧的化学实验:将少许红磷置于铁纱网上, 然后用酒精灯火焰加热。这时, 学生会看到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而后, 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红磷燃烧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学生普遍反映如此学习知识, 既容易理解又容易记忆。

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初中化学教学旨在培养初中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这就要求我们在演示化学实验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化学实验习惯。良好的实验习惯内涵深广, 比如保证实验安全、遵守化学实验室规则、节约化学实验原料、使用与爱护化学实验仪器、严格遵守化学实验演示的规程、细致观察与如实记录化学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实填写化学实验报告等均隶属于该范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为学生进行严格的、科学的实验示范, 为学生制定严格的、科学的实验规程等。如在指导学生分组演示“酸的性质”实验的过程中, 笔者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盐酸与带锈铁钉的化学反应过程:铁钉因为表面的锈斑逐渐被盐酸溶解而变得光滑明亮。如果盐酸过量, 铁与盐酸会继续发生化学反应, 铁钉表面会产生气泡。对此, 笔者要求学生在填写实验报告时, 要将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如实填写, 并对上述实验现象作出科学的诠释, 以此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此外, 每次完成化学实验演示, 笔者都指导学生迅速整理实验药品, 清洗化学实验仪器, 清洁实验桌面等。久而久之, 学生会在“润物细无声”中养成良好的化学实验习惯。

三、对学生予以正确指导

化学实验不仅是一件精细的工作, 一定程度上也是比较危险的, 如果实验方法及步骤不正确, 就会使学生无法得到正确的知识, 甚至面临危险。为此, 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 引导学生反复、细致地练习, 如连接仪器、气密性检查、使用酒精灯加热等操作, 需要学生反复操练。同时, 教师也应该加强学生对实验现象与结果的反思。比如, 在做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时, 可让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发生装置?”“如何收集二氧化碳?”“制取氧气的装置能否用于制取二氧化碳?”这些问题能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课外实验活动

课外实验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丰富实验的形式, 提高实验的效率。比如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 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 在他们学生时代, 这条河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 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如何除去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上一篇:农村办学下一篇:调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