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精选12篇)
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 篇1
概念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 也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学生认识物质属性极其规律的起点。也许有人会说, 新课程强调教学方式的转变, 提倡对学生创新能力、探索能力、实践能力等素质的培养, 并不重视双基础教学。其实, 这是对素质教学的误解。因此, 化学概念教学是任何时候都应该重视的。本文就新课程教学改革中, 如何做好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进行阐述, 仅供大家参考。
一、认识化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学好化学概念, 对他们以后进行化学原理、实验、计算等方面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 那么, 让学生真正学好化学是很难的。在新课程教学中, 很多老师能在课堂教学中, 广泛地开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活动, 但重视概念教学的确实不多。难道新课程教学真的不需要重视化学概念教学了吗?
二、做好化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1. 加强直观教学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原因, 他们的思维主要以直观为主。因此, 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 要尽量利用直观的手段。比如, 原子、分子的结构, 它们是微观粒子, 看不见、摸不着, 学生想象不出来的。这时候, 老师可以用模型来帮助学生认识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 从而形成原子、分子等概念。
2. 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
在具体教学中, 老师要对某些化学概念进行剖析, 才能帮助学生透彻的理解。尤其, 要帮助学生领会其本质意义。比如, 催化剂这个概念, 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其中“改变”的含义, 它可以是加快, 也可以是减慢;“不变”的含义是指质量与化学性质, 很多学生将“改变”理解为只有加快, 讲“化学性质”被误认为是性质。事实上, 物质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因此, 概念中的化学性质不能随便地理解为性质。又如, 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 很多学生错误地理解为氧气, 事实上, 概念中的氧不只是指氧气, 它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的意思。
3. 利用对比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化学中有很多概念具有对立性, 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方式,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概念的含义,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等等, 在教学中加强对比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它们。
4. 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在化学教学中无任怎样重视实验都不过分。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 同样要重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比如, 饱和溶液与未饱和溶液,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亲手配制, 这样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其含义。同样, 溶解度、质量守恒等概念, 都可以用实验让学生建立概念。否则, 老师空洞的讲解, 只能使学生听得枯燥。
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 篇2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
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试析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 篇3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方式 ;教学策略
1问题的提出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学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掌握概念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形成能力和发展技能的基础。概念学习和掌握概念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之一。化学概念的学习影响学生的化学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当前,概念教学一直是中学化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长期以来,死记硬背、机械记是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主要方式,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从概念定的字面意义去掌握,在实际应用中不能有效迁移,这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已经严重滞后了。
2对化学概念与化学教学关系的理解
2.1化学概念的定义
化学概念是对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从化学科学角度的概括,是化学科学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系统的有关物质化学运动规律及本质属性。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是人们对物质发生变化本质属性的认识,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
2.2对化学概念在化学教学中作用的正确理解
化学概念是中学化学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中学化学课程学习的知识中化学概念约占80%。根据它们的学习属性,可以划分为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技能性概念。现行的化学教学理论根据概念的学科属性对化学基本概念进行了分类,即:化学基本概念分为知识方面的概念和化学技能方面的概念。因此,概念的学习和掌握即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师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3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的正确理解
3.1当前化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初中化学教学中,笔者经常遇到这样一类情形:一方面教师为了能把一个复杂的、陌生的概念讲得浅显易懂而绞尽脑汁,另一方面学生依旧是一听就懂、一用就错。其实这是由于学生常常不明白概念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也很难把握概念的真实意义,尤其在一些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的概念的学习中。并且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也很少注意这方面的教学,他们简单地把中学化学的学习转化为“学概念、用概念”。
3.2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的理解
3.2.1教师需要了解化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的理论依据。根据同化理论的教学原则概念的形成主要依据同化机制,根据同化的两个前提(新学习的概念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具备同化新概念的适当前位概念)组织教学。如果我们把化学概念看成一个图式的话,构成化学概念的几个部分便是这一图式的变量或通道。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从对化学概念的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抽象、概括而达到对化学现象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首先是建立在以往经验的旧概念和新知识联系的基础上,然后通过新知识与原有化学概念的相互作用,构建新的化学概念。
3.2.2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概念教学的直观性。化学基本概念的抽象性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个心理障碍。概念教学时运用各种直观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鲜明的感性材料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利用典型实验引入化学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概念。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印象,也使学生清楚掌握每个概念的关键之处。此外,对一些难以用具体实物或实验来表达的概念,可借助于模型、挂图、投影、幻灯等教具使学生获得形象的感性认识;或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运用形象生动、比喻贴切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3.2.3化学概念教学应该考虑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因素。对初中学生而言,从注意特征来说,有意注意已经成为主要记忆方式,但又很不稳定,极易受到学科局限、学习环境、个人好恶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转移。脆弱的心理因素,又使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将在课堂所学的化学知识与周围的具体实例结合起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2.4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仅依靠积累一些感性认识,有时是不够的。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理”的思维加工。
4结束语
关于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探讨 篇4
一、化学“前概念”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之前, 已经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实践, 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 这些经验性的知识被称为“前概念”。学生的前化学概念有一些与化学概念相一致, 而有一些则不一致, 甚至是错误的。这些错误的前化学概念会对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起到阻碍、消极的作用。初中生在开始学习化学时已有了哪些化学前概念了呢?
1. 关于气体的认识。
学生普遍对氧气支持燃烧这一概念有较好的认识, 知道如果缺少氧气的话正在燃烧的物质会熄灭。学生知道氧气能溶于水, 并且部分学生知道凉开水中氧气的含量大大降低, 所以不能用凉开水养金鱼。
2. 关于溶解和溶液的认识。
虽然学生并没有学习“溶解度”的概念, 但是大部分学生都知道食盐不能无限量地溶解在水中。部分学生认为长期放置的食盐水中会有食盐沉降出来, 聚集在烧杯底部。有学生认为杯子下层的糖水比上层的糖水甜, 少数学生认为杯子上层的糖水比下层的糖水甜, 这说明学生对溶液的均一性还缺乏认识。
3. 关于燃烧的认识。
学生认为物质燃烧的过程是一个质量减少的过程, 燃烧后剩余物质的质量一定比燃烧前可燃物的质量小;认为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现象与蜡烛的发光放热现象一样, 都是燃烧, 这说明他们对燃烧现象只是一种简单的表面认识, 并不理解燃烧的本质。
可见, 化学“前概念”和化学概念会有很大的区别。
二、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方法
1. 通过合作与讨论引发认知冲突。
在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与他人 (同学或老师) 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 当学生发现他人观点与自己的不同, 且比自己的观点更适于解决问题时, 往往会对自己的观点提出怀疑, 产生认知冲突和求知心理, 此时, 学生较易接受新的、正确的科学观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到的知识比单独学习时多得多, 且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克服错误观念, 超越自己的已有认识, 建立正确的概念, 形成对事物更加丰富的了解。
2. 利用化学实验现象推导、引出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好多概念的讲述都是借助实验来说明的。教师可以灵活应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小实验,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推理, 引出、形成概念。比如“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之间的转化实验,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又能使学生形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好例子。
3. 理解化学概念。
记住化学概念有助于学生进行常识判断, 但化学概念的学习靠的是理解, 而不是死记硬背。很多学生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时, 都认为只要背出就可以了, 其实不然, 背过了不会灵活使用, 等于没有掌握。为解决这一矛盾, 教师在课内讲解概念时, 应进行认真剖析, 着重引导学生去发现概念中的关键字、词, 并去剖析这些关键的字词, 从不同的角度去讲解它, 使学生透彻理解所讲的概念, 达到运用自如的目的。如讲“质量守恒定律”时, 就应特别注意“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质量总和“、“反应生成各物质质量总和”这些重要词语的含义。
三、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方法
1. 依靠记忆巩固化学基本概念。
记忆概念有助于理解概念。为了取得最佳记忆效果, 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精炼定义, 浓缩要点。教学中要把化学概念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觉得不仅有趣、有用, 而且在记忆中又一次巩固了概念。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 再通过分析、综合、概括等巩固化学基本概念。
2. 通过适当的习题练习巩固化学基本概念。
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设计 篇5
1.关于化学教学设计的一般认识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的特点
化学学科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体现学科特点。例如:实验、科学探究、化学用语、科学方法论和STS等。
化学教学设计包括学科思考,学生思考和教学思考;教学进程顺序为:情景素材--核心内容、问题—学生活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流程:首先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特点,然后结合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情境、问题设计、学习任务和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与评价,最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评价 2.初中化学概念原理的教学内容和特点 初中化学概念的几个体系:
物质宏观微观概念体系 元素 —— 分子 —— 原子
物质分类体系 物质 —— 纯净物、混合物 —— 单质、化合物 溶液体系 溶液 ——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 溶解度 酸碱体系 酸 —— 碱 —— 盐 —— 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
化学反应体系 化合反应 —— 分解反应 —— 置换反应 —— 复分解反应 —— 氧化反应 —— 还原反应 初中化学原理:质量守恒定律
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的特点:启蒙性,抽象性,层次性,发展性。3.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设计
(1)、切实关注学生的认知脉络和前科学概念 化学教学设计包括学科思考,学生思考和教学思考;
现在教学更要以学生为本。如何逐渐摒弃以往的教师一言堂,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导性,切实关注学生对知识概念的认知脉络是非常必要的。课堂上不再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教师顺应学生的理解过程逐步推进教学进程。研究表明 , 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 , 已经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或实践 , 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 , 这些经验性的知识被称为前科学概念或前概念。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有一些与科学概念相一致 , 而有一些则与科学概念不一致 , 甚至是错误的。这些错误的前科学概念会对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起到阻碍、消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要理清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找到其与本节课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并依据学生认知规律设计问题线索和活动线索,帮助学生顺利地、主动地完成科学概念的建构。
教学进程顺序为:情景素材--核心内容、问题—学生活动(2)、充分利用实验最优化的完成教学过程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流程:首先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特点,然后结合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情境、问题设计、学习任务和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与评价,最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评价理清学生的认知脉络之后,在这节课中占有很重要作用的实验的问题就摆在了面前。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实验,可是到底如何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个实验的功用,安排合理的实验顺序为教学目标服务,为教学过程和方法服务呢?因而设计探究实验的梯度和层次就变得非常重要,每一个环节需要解决什么明确的问题,需要带给学生什么信息,提高什么能力?突破哪些认知障碍,转变哪些认识方式?
发现的思维进程:现象观察—问题质疑—假设猜想—针对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总结结论—交流认识—实践验证与提高
一些则与科学概念不一致 , 甚至是错误的。这些错误的前科学概念会对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起到阻碍、消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要理清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找到其与本节课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并依据学生认知规律设计问题线索和活动线索,帮助学生顺利地、主动地完成科学概念的建构。
教学进程顺序为:情景素材--核心内容、问题—学生活动(2)、充分利用实验最优化的完成教学过程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流程:首先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特点,然后结合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情境、问题设计、学习任务和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与评价,最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评价理清学生的认知脉络之后,在这节课中占有很重要作用的实验的问题就摆在了面前。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实验,可是到底如何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个实验的功用,安排合理的实验顺序为教学目标服务,为教学过程和方法服务呢?因而设计探究实验的梯度和层次就变得非常重要,每一个环节需要解决什么明确的问题,需要带给学生什么信息,提高什么能力?突破哪些认知障碍,转变哪些认识方式?
庶谈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 篇6
一、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教学
化学概念往往都是用一些精练的语言进行描述,所以对于概念中每一个字词,老师都应该认真领会并讲解,特别是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详细讲解。老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对概念的阐述要认真思考如何用词,特别要注意阐述中语言的严密,尤其是要准确阐述,选择最能表达清楚的语言进行概念的解释,让学生一听就明白。纠正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误区,培养学生严谨周密的思维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比如进行“单质”、“化合物”这两个概念的教学,老师应该从“纯净物”这一关键词汇入手,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两种及以上物质组成的,叫混合物。学生理解了纯净物,那么单质和化合物这两个概念就迎刃而解了。
二、从宏观入手向微观深入
化学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有时是显得很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或者是微观粒子的概念,学生都会感到陌生和不好理解。怎样帮学生建立起这样的概念图式,形成正确的意义建构?教师应该从宏观入手,在这里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化学实验,在实验中,让学生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然后通过自己大脑中的再加工,形成较为准确和清晰的概念。学生在观察试验中,通过直观的、形象的视觉印象,他们的思维也在发散,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认知水平会有一个飞跃,学生会自己进行知识概念的塑造,从而形成化学概念。原子和分子是化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在进行原子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水分子的可分性。学生看到两个电极上有气泡产生。教师继续进行实验操作,用带有火星的木条去接触两个电极的气体,学生将会看到一边带火力的木条复燃,一边是蓝色的火焰。让学生说出自己所见到的现象,并试着自己解释。于是教师在这里恰当地提出原子的概念,学生在一系列的具体现象中已经感受到了分子和原子的模糊概念,所以再由老师进行原子概念的解释,水到渠成。
三、从理解概念的内涵入手
化学概念的学习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从理解概念的内涵入手,剖析概念,讲解内涵,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化学概念都通过比较精练的语言,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进行新的知识意义建构,所以从内涵理解概念,要注意学生的认知基础,要在已经学过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剖析和理解。比如“溶解度”这个概念,在初中教学中就是一个难点,教学中教师会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理解困难,所以老师要想办法把概念的内涵抓住,让学生能在通俗的讲解中理解深奥的化学概念。教师将溶解度概念,分成四部分来理解,第一,要在一定温度下;第二,溶剂为100g;第三,溶液要达到饱和状态;第四,在满足上述条件时,溶质所能溶解的克数。这是溶解度概念的四个主要因素,学生弄懂了这四个要素,对溶解度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四、从不同角度入手理解同一个概念
一个概念往往需要教师从多方面进行剖析和讲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了解化学概念。为学生建立一个立体的多维的化学概念。比如“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个概念,让学生从宏观层面去理解这两个概念,那就是有新物质生成的时候,我们就认定为化学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那么我们就认定为物理变化,这是从宏观角度。从微观角度上,如果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那么就认为是化学变化,否则就是物理变化。
综上所述,化学概念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在备课阶段,认真研究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求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探讨 篇7
初出来的念是用简, 常包括定义练的语言高、原理度概括、
中词反应、规律等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其中每一个字、
化的意义是经过认, 以保证概念的完整真推敲并有其特定
学材中性和科, 学性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在初中化学教
概甘有, 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念通较差肃学生的, 因此阅读, 教师在教学过程和理解能力都比
渭
教●中讲清概念, 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下面我
姜
学永鹏就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谈几点做法。探字和词一、强调概念中关键的讨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 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
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 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 一定要强调概念
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 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 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 (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 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 (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 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硫酸氢钠, 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氢氧离子产生, 但也有另一种钠氧离子产生, 氧离子并非“全部”都是氢离子, 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 均要突出“全部”二字, 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 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 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 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 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 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 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 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 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 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 指明溶剂的量为100克;其三, 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 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 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 缺一不可。又如, 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 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 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 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 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 (1) 一定是化合物; (2) 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 (3) 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 二者居一即可, 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氯化钠晶体虽然不导电, 但 (1) 它是化合物; (2) 氯化钠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 所以氯化钠是电解质。而氯化钠溶液和铜丝虽然能够导电, 但前者是混合物, 后者是单质, 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 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 又有抓住特征, 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 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 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 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 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 再从反面来讲, 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 不致混淆。例如, 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 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 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 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 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反复推敲, 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 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 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 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运用插图, 理解概念
教师要重视化学教材插图在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稳定兴趣, 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实验能力的培养, 逐步学会这样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有着重要作用。新教材的插图有的集中反映某物质的用途, 有的生动地表示物质的组成、构成, 有的形象地揭示一些概念的内涵, 有的简明地反映某一变化的过程, 富有直观性、趣味性和指导性,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启发和点拨作用。例如, 新教材中分子和原子的图像, 是科学家用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到的苯分子和硅原子的照片, 呈现了物质内部结构的微观世界, 使学生对分子、原子的真实性深信不疑。氧化汞分子分解、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更加深了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探究 篇8
概念是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故而是抽象的、概括的,而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形象思维对学习的影响作用较大,那么,在引导学生学习化学概念时,就不能以单纯的语言直观方式进行讲解,相反概念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实物、实验、模像直观方式来引导学生感知概念,这样才能为概念的内涵探究奠定基础[1].
以“溶液的形成”中对“溶液”、“溶剂”、“溶质”概念的探究,先以运动后喝淡盐水可补充能量的话题而让学生知道溶液广泛存在于生活之中,此时教师在实验台上准备了一杯白开水和一些糖,把糖放到水中并搅拌,问“现在得到了是什么?”(糖水)糖水就是溶液,其中包含了糖和水,你能根据自学而概括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吗?如此,让学生直观感知,在引导学生用化学语言来表述,更利于学生掌握概念.再以《分子和原子》中对分子的学习,教学中可喷香水,并问学生为什么会闻到香味?(学生交流)演示品红的扩散的实验,问“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交流并明确“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的结论,借助教材图3-6、3-7了解微观世界,追问“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有何特点?”由此而让学生初步了解分子的概念.
在概念教学中以直观方式来引入概念,一是要注重结合生活而从生活中选择素材来引入,二是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情境而引导学生复习引入.无论哪一种方式,不能只讲究情境的形式,更多要关注情境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尤其是在导入环节,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表达,不能只从教师角度来考虑情境是否可推进新知,要充分关注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
二、加强问题引导,促进学生探究概念
在以往化学概念教学中,大多教师更习惯用“讲”的方式告诉学生概念的内涵,再让学生记,其实,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获得体验,虽然学生能记住概念,但对其内涵不理解,解题中自然会出错[2].在化学教学中提倡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多角度地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剖析,从而理解它.
以“溶解度”中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两个概念的探究为例.教学中在复习溶液的概念后进入实验,实验一: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加入5 g Na2O,搅拌;再加5 g Na2O,搅拌;再加5 mL水,搅拌.实验二: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加入5g硝酸钾,搅拌,再加搅拌.加热后再加入硝酸钾,冷却.实验后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交流小组的实验结论,由此而引出“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的结论,结合结论追问“一定条件”指的是什么?(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如果没有上述两个条件,是否能说溶液的溶解量是无限的?(学生交流)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及教材中的表述,用自己的话概括.
在概念教学中以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探究,目的是要让学生概念学习从接受式转向探究式.化学概念是较为抽象的,虽然语言直观方式也可让学生理解概念,但体验不强,这对学生理解其内涵效果不太好.相反,在问题探究中,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更容易理解其内涵.如对分子性质的探究,分子在不停的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就越快,教学中借助水加热而引导学生观察后,问“随着温度的增高,水蒸气有什么样的变化?”如此,一个简单的实验,辅以问题,可让学生对分子的性质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注重对比辨析,促进学生掌握本质
概念和概念之间往往存在密切的联系,弄清概念间的关系(区别和联系)才能让学生全面地掌握概念,解题中正确应用.为此,在化学教学中还要注重采用对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辨析.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因学生的归纳能力、综合能力还不强,引导学生学习概念后,要结合相近的、容易混淆的概念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3].以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为例,溶解度受压强、温度等影响,而溶质的质量分数则不受外界条件直接影响,两者说明问题的角度不同.在引导学生辨析过程中,要尽量引导学生去归纳和辨析,教师再给予点拨.如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在对无机化合物的辨析中,可将其分为氧化物、碱、盐等,还可将氧化物细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其它氧化物.
四、提倡多样化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提升
通过直观感知和辨析,学生基本掌握了概念,但此时还不够牢固,还需以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概念练习中,形式上一定要多样化,不能单纯的就让学生完成一些书面的判断、简答[4].尤其是要注重摆脱以往化学教学中纯书面形式的练习,转而以活动、小组合作(或竞赛)等方式组织学生练习,且练习中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要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练习过程中,学会应用概念.
以概念中的关键词巩固为例,如“置换反应”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而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教学后,采用幻灯展示问题,引导学生以抢答方式进行,而教师提供的问题中就把“生成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改为了“生成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由学生判断后再辨析.同时,教学中也可发挥小组作用,采用“我问你答”的方式巩固概念.在活动后再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书面练习,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练习后要及时引导学生纠错并反思.如复分解反应中,前提条件是“两种化合物”,其可为酸、碱、盐和氧化物,即AB+CD=AD+CB,那么,酸碱盐之间是否就一定会发生复分解反应呢?在学生解题后,要及时结合具体案例而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对概念的掌握情况,再次对概念进行分析.在纠错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习题错误去分析概念,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而对概念进行辨析.
概念学习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不仅要正确看待化学概念的作用,还要注重转变教学观念,从学生角度来设计概念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概念探究过程中,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概念,应用问题来分析并解决化学问题.
摘要:概念是思维的工具,是知识结构的联结点,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化学概念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举足轻重,学生只有清楚地、准确地理解基本概念,才能学好化学.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智全.打好基础,提高化学概念的教学效率[J].中华少年,2016(7).
[2]米晓红.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际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26).
[3]王燕.初中化学概念的分解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5(65).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小议 篇9
一、归纳引导, 层层深入
初中化学虽说是化学的启蒙教学, 但学生也不是完全没有化学知识基础的。他们在小学的课堂里已经了解了一些简单的化学概念, 如空气的组成、燃烧和灭火等。因此, 在讲相应的内容的概念时,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基础,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化学的特点之一是基本概念十分集中, 有物质性质、变化和分类方面的概念, 也有物质组成、结构的概念, 还有化学量和化学用语方面的概念, 这些概念, 有的是理解掌握新知识的基础, 有的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工具, 所以尽早地让学生掌握这些概念, 对以后学好化学, 提高学习效率是有利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将素材进行整理归纳, 形成概念。这样处理, 学生不仅能理解概念的含义, 而且能掌握导出概念的科学方法, 能加深印象, 不易遗忘。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原子、元素等, 教师要注意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指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并通过对这些概念的运用加深认识。基本概念的形成, 既要注意科学性, 也要注意阶段性。由于刚开始涉及到的一些概念只是初步的, 随着学生知识范围的扩大, 还将逐步加深和发展, 所以教学时要注意不要把概念绝对化。例如“燃烧”的概念就是指“通常的燃烧”, 在这里, 既不宜提出广义的燃烧概念, 也不要把这个概念讲死, 要为以后扩大这个概念含义留有余地。
二、直观教学, 强调关键
初中许多概念和理论是初中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所以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对那些中学课堂上不能用实验来引进的概念和理论, 应适当运用图表、模型、多媒体等教具, 同时加强语言的直观性, 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下, 在教学中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做些比喻, 力求变抽象为具体。对少数一定要记忆的内容也可适当编成顺口溜, 变枯燥为生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要求学生逐步记牢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可尝试用类似顺口溜的形式让学生记忆。
对一些关键字词要进行强调分析。例如, 在讲“溶液”这个概念时, 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一种或几种”。因为在一种溶剂中可以溶解几种溶质。要不然学生就会误认为食盐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其他溶质, 这样会对后面所要学的饱和溶液的理解产生误导。因为某种溶液达到饱和后, 不能再溶解这种溶质, 但仍然能溶解其它溶质。又如在教材中, 物理性质的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其中的“不”这个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化学变化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两个概念的区别在于需要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 也就是对“不”的掌握是准确把握和区分这两个概念的关键。
三、实验引导, 掌握概念
氧气的化学性质、催化剂的概念、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质量守恒定律等概念, 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课堂实验和学生实验则是理解这些概念的最有效的途径。课堂实验在讲了实验操作以后都没有立即说出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而是提出观察的要求, 指导观察的方法, 引导学生去思考, 经过分析比较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得出结论, 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 在做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的实验时, 要学生从微粒扩散运动和生成水合物的角度分析吸热和放热的原因, 再逐渐概括出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的规律, 这样把宏观现象和微观变化很好地结合起来, 既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溶解过程的本质, 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而为更准确地掌握好概念打下基础。另外, 对于怎样根据观察到的现象, 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出结论, 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为此, 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对每一个实验现象作深入的分析, 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 做出科学的判断, 使课堂实验不仅成为获取知识的手段, 而且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化学实验对化学学习来说, 既是一种手段又是目的。实践证明课堂实验由学生亲自动手, 能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好化学概念。
四、区分概念, 加深理解
注意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帮助学生确切地掌握概念的含义。有许多概念容易混淆, 例如, 溶解性和溶解度, 溶解和熔化, 浓溶液和饱和溶液, 溶解度和百分比浓度等等, 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这些概念的比较, 以提高概念的准确性。课本里有些概念本身就具有相对性, 如溶质和溶剂、溶液的浓和稀、溶解度的大和小等, 教师要防止学生在认识上加以绝对化而影响了对概念的正确理解。
当教材转入对分子、原子等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的介绍时, 教师要使学生在脑子里确立起物质是由大量的不停地运动着的微粒所构成的具体的形象, 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纯净物与混和物的区别。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原子构成的介绍, 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在学生形成元素的概念以后, 教师要引入元素符号、分子式和化学方程式等化学概念, 为学生能够使用这些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来表示元素、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化学变化打好基础。化学概念作为一种学习化学的工具, 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从质的方面表示了物质的组成或变化, 而且还可以由此导出对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变化的定量研究。
总之, 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 用实验的方法来系统地研究物质、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从实验得出结论, 形成概念, 从而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 层层递进, 要把握住每一个关键字词, 并且用实验的方法来系统地研究物质、总结规律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形成概念。此外, 教师还要注意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帮助学生确切地掌握概念的含义。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师,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教学法实验[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5) .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几点做法 篇10
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 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 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 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讲清概念中的关键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 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 这样做, 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 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 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 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 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 (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 同时又可能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 (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
又如在初中化学教材中, 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 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 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时, 既有阳离子H+产生, 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 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 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 均要突出“全部”二字, 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 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 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 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 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 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 而且涉及的知识也比较多, 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 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 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 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 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 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 指出在满足上述条件时, 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 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 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 导致学习中的一些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 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 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 (1) 一定是化合物; (2) 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 (3) 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 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而不能用“和”。如NaCI晶体虽然不导电, 但因为它是化合物, 况且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 所以NaCI是电解质。而NaCI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 但前者是混合物, 后者是单质, 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 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 又能抓住特征, 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 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 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 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 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 再从反面来讲, 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 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 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 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 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 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反复推敲, 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剖析, 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 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 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篇11
一、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存在困难的原因
1.学生个体之间经验的习得方式与认知能力存在差异。
2.化学概念繁多,又相互关联,造成了学生记忆的困难。
3.化学概念抽象,难理解。
二、高效地进行化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1.通过实验事实引出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概念的讲述都是用实验来说明的。比如,初三化学绪言部分的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的过程,学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的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的过程。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由此,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总结出: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灯泡通电发光等;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生成氧化镁。
2.通过抓概念的关键,全面理解
化学术语的逻辑性是很严密的,且概念本身包含着高度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如,“质量守恒定律”这一概念,其中的“参加”二字就非常关键,忽视了这个关键的词语,就不可能正确地把握这一概念。
如,铁丝燃烧后的产物的质量大于铁丝的质量,很多学生都认为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其原因就是没有理解这一基本概念。
本概念强调“参加”,则铁丝燃烧后的产物的质量就等于参加反应的铁丝的质量加上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所以产物的质量大于铁丝的质量,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
3.通过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较深、内容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加深理解。比如,讲解“溶解度”这个概念时,要从这几个要点入手:①强调“在一定温度下”,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不同,因而温度是前提条件;②强调“100克溶剂”,这是标准;③强调“饱和状态”,这是溶液所处的状态,只有在这个状态下,物质溶解的质量才是定值;④强调“质量”,溶解度要标明单位,单位是“克”。这四要素缺一不可,学生理解了这四点,才能真正掌握这一基本概念。
4.从正反两个方面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利用学生的前概念来教学
有一类前概念虽然与科学的化学概念不一致,但在提供给学生一定的预备知识之后,再辅之以有关的引导,便不难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总之,在化学基本概念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初三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能力,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和事实进行分析形成概念,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理解和加强记忆,这样就能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得以提高。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12
一、讲解概念的方法
1. 理解法
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 表达简明精辟。因此在讲解概念时教师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比如催化剂的概念讲解, 将催化剂概括为一种物质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反应中加快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二是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将其简明概括成“一变二不变”。学生对催化剂概念就清晰起来了。此时再设计如何证明二氧化锰是双氧水分解制氧气的催化剂之类的练习, 强化催化剂的特点, 催化剂的本质学生就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再如“化合物”强调“不同种元素组成”属“纯净物”;“溶液”抓住特征是“均一、稳定”, 类比“混合物”两个特点来理解来判断生活中的溶液;有机物强调“含碳”、“化合物”, 等等, 使学生清楚明了地抓住概念的本质, 避免只看重其一忽视其他使概念掌握不完整。又如在初中教材中, 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是这个概念的关键。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 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时既有阳离子H+产生, 又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 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 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 均要突出“全部”二字, 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2. 比较法
这是化学教师常用的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化学上许多貌合神离或相互依存的概念切忌分割孤立的理解。只有通过分析比较才能准确理解其异同及联系。如最简单的“单质”、“化合物”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通过下表学生便会一目了然, 就不会只注意“异”而忽视“同”, 即单质和化合物必须属于纯净物, 会留下深刻影响, 就不迷惑于常见判断题或物质的分类题型。
再如相互联系又有本质差别的概念, 如“元素”与“原子”的概念, 其中元素概念很难建立, 列如下表:
这样元素这种很抽象的概念可能容易建立一些。
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借助文恩图效果比直接讲解可能好些, 如常见试题如“缓慢氧化一定属于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之类判断, 学生很迷惑, 明白了从属关系和交叉关系的含义, 此类错误就易避免, 也省去了教师许多的口舌。
3. 知识网络法
众多互有联系的概念, 用网络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生更易分辨。
倘问氧化物是何种物质, 放到这样的网络背景下学生就知道:它首先是物质, 而且是纯净物, 组成元素不止一种是化合物, 是化合物中无机物, 组成特点是由两种元素组成, 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样内涵、外延和其它概念之间的关系, 该概念所在网络中的位置, 学生易掌握。网络法要点是说清分类依据, 如化合物根据是否含碳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学生容易理解。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切忌死记硬背
这一点应该是大家的共识, 但实际上总会有一部分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概念, 用于强化未尝不可, 倘在学生不甚明了含义时, 用于补救和加深理解, 显然是不足取的。中考试题越来越体现新课标理念, 强调知识的理解、应用。传统考“分子”的概念, 大多以填空的形式, 也许死记可以奏效, 但分子究竟是何种微粒, 学生未必理解, 倘若以“H、2H、H2”中何种微粒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 稍加变通或用图示分子的形式, 学生就很难驾驭了。死记硬背科学概念对学生发展有所滞碍, 甚至使学生完全丧失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 注意概念的阶段性
根据学生的生理年龄特征, 教材编写十分注意概念的阶段性和可接受性。如氧化反应, 初中仅限于得氧的反应, 高中是用化合价升降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更接近本质, 这就体现了阶段性。元素的概念过去强调质子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后来实践下来可接受性不好, 加以简化, 去掉“质子数相同”。“分子”、“原子”、“化合价”定义均有所弱化, 使得分化点大大下降, 利于面向全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所谓科学性、准确性任意拔高, 要理解吃透教材编写意图, 尊重学生的实际。
3. 适应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强调自主互助学习, 以此发展各种能力、提高科学素质。概念讲授应尽可能在学生可接受情况下创设情境, 设计活动, 使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分类、交流、体会, 主动探求概念的本质, “发现”概念的含义, 这样比灌输要强多。
4. 适应中考要求
概念掌握的深广度要兼顾中考要求。按理中考不会有悖于课标要求, 但中考有选拔作用难免会有以信息题形式的拔高, 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适当作高深广度拓展, 以适应他们中考得高分与后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永胜.浅议初中化学教学.
【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技巧10-06
初中化学概念09-24
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08-26
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05-20
初中化学的探究性教学06-16
实验对初中化学教学的06-30
初中化学中的导入教学07-15
初中化学的快乐教学论文05-29
初中化学中的情景教学07-06
初中化学教学的高效性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