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论文(精选12篇)
黑龙江省论文 篇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应用型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也不同于研究型大学教育,它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建设,关系着高校自身办学特色的形成,直接影响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1 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概念
“特色应用型本科”是黑龙江省在积极开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过程中提出的概念,“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重在“特色”,并进行了特色应用型本科的试点院校建设,黑龙江东方学院和黑龙江工程学院是首批试点院校,在此基础上,又陆续增加建设了4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建设特色应用型本科列入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项目中,提出通过建立高校分类指导服务体系,实施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突出办学特色。同时,为了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的建设,黑龙江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特色应用型本科要加强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重点建设特色专业,形成以重点建设特色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专业群。
2 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现状
专业建设在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中,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作者从专业设置和调整,专业内涵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校企合作等方面对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现状展开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1)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结构调整。
黑龙江省东方学院是一所兼有工、经、管、文、法、理的多学科优势的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建设中,针对黑龙江省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对学院专业资源进行科学整合,重点进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群、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群、土木工程建筑专业群、信息技术与自动化专业群、艺术设计专业群和经贸、管理、外语、人文社科专业群等6个专业群的建设,不断为黑龙江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开发区的绿色食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业、现代医药业、现代服务业、对俄韩日贸易业、北国风光特色旅游业、旅游餐饮业、动漫产业、生物产业和建筑业等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1]。
(2)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内涵建设。
笔者考察了首批试点院校黑龙江东方学院的建筑学专业建设。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蓬勃振兴,对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作为特色应用型本科的黑龙江东方学院,为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专门人才,加强建筑学专业的建设。在学生掌握足够的专业理论基础上,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实习实训环节在教学培养中所占的比例,侧重学生计算机绘图与表现的能力,开阔学生在建筑设计领域的视野,保持与当代社会发展潮流高度一致的思想理念及设计素养,从根本上提高其应用实践能力。
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立足于培养具有建筑学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熟练掌握方案设计与计算机表达等操作技能,懂得现代建筑学科的发展规律和设计理念,并通过一系列的建筑设计实践,受到职业建筑师的基本训练,培养可从事建筑设计、房地产策划、计算机绘图及与其相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上注重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手法,具有独立进行设计和多种方式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完成工程图纸和绘制彩色透视图;懂得城市居住小区规划的原则和方法,可完成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懂得室内装饰设计的方法,可完成一般室内装饰设计;具有良好专业综合素质,可协助进行项目前期策划工作。
黑龙江东方学院建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从内容上看,主要由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构成。从类型上看,主要分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等。在课程的安排上,遵循先理论,后实践的原则。公共基础课主要集中在第一学年,包括我国各高校均必须开设的计算机、体育、两课等内容。专业必修课集中在第一、第二学年,主要是建筑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如建筑设计基础、建筑绘画、建筑图学、空间设计等课程。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主要在第二、第三学年开设,包括建筑史,建筑结构及选型,施工图技术、室内设计、居住小区规划等课程。第四学年则安排实习及毕业设计等重要的实践教学。在课程类型的分配上,公共基础课占23.77%,专业必修课占42.52%,建筑设计方向专业限选课占17.85%,专业任选课占11.03%,公共选修课占4.83%。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从建筑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专业必修课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方向专业限选课施工图技术设计,专业任选课建筑摄影上。除此之外,实践教学环节还包括建筑速写,建筑水彩写生,工地实习,按确定采风路线观摩浏览各种建筑类型进行认识实习,四年中要做一系列建筑设计,各项设计题目均来源于社会实践,并为配合建筑设计均设有集中周,在建筑设计数字媒体院培训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表现能力,在设计院结合实际工程训练设计表达能力,在学院完成十四周的毕业设计等。在建筑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分配。
(3)特色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黑龙江东方学院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进行。培养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专门高级人才,必须有全面而系统的实践教学环节作保证,而实践教学基地又是必不可少的。黑龙江东方学院在进一步完善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基础上,继续巩固和提高与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贝因美、飞鹤等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同时,提出建设哈尔滨市东校区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基地。学生作为一员在基地里的各个实验、实习、实训中心参与科学研究的实际过程,参与高科技产品研发的实际过程,参加真实产品生产的实际过程,参加各种服务(非产品生产)的实际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既把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技术技能,又可以为毕业后岗位就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大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3 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发展的路径
(1) 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为响应围绕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和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原有专业结构,各特色应用型本科必须根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际情况,对专业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设置。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设置是否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关系到高校教育能否发挥其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同时关系到高校教育自身的发展和繁荣。结合市场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专业结构建设,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只有主动适应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人才的需求,适时优化专业结构,提前预测经济动态,做好人才需求预测,使高校教育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步,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的人才才能适销对路[2]。
目前黑龙江省进入经济稳步快速发展阶段,如何使特色应用型本科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发展,研究建立适应经济结构的高校特色应用型本科,对高校教育专业自身的建设和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黑龙江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必须要与黑龙江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以市场为导向,改变了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设置,加强以“产业”为中心的专业建设,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的重要性,重点建设一批与黑龙江支柱产业相适应的特色专业,有针对性的设置新专业,整合老专业,赋予专业新的生命力,才能让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竞争力。
(2)以市场因素为导向,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特色应用型本科在进行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调整之下,必须注重专业内涵建设。走内涵建设之路是专业建设的根本途径,各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专业内涵建设方面费尽心思,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为培养出特色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中,通过继续进行专业青年教师“下厂充电工程”,来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经验和能力,以适应特色应用型本科培养应用性、实践型、职业型人才对教师的要求;通过多种渠道选择骨干教师到高水平院校培养;大力促进在岗教师参加科研,提高业务素质;积极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中年学科和专业带头人;按编制完善实验实训技术人员的配备,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力争打通外聘企业专家来校授课的绿色通道[3]。
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要突破强调学科纵向知识的学术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的传统观念,逐步构建以应用、职业性为主线的实用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以形成学生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要探索“基础课够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课管用”的实用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要淡化各门课程的独立性,精简陈旧的教学内容,形成以职业型、应用性为主线的集约型实用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包括队伍、教材、课件和题库等在内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和学部重点课程建设;修订每门课程教学大纲,落实新专业09版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深化实验课内容和方法改革,切实提高学生操作能力;深化学生学习成绩考试和考查方法的改革,加强过程教学成绩考核。构建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建设实践基地和研究实验室,增添相关实验设备,便于学生完成动手拆装、调试和维修设备及软件的能力培养。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产业园区,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训和实践操作,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的重要性,重点改善一批特色应用型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以培养特色专业型人才。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助推产学研用一体化。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真正的能够走进社会就能够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在高校必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要求加强校企合作,助推产学研用一体化。校企合作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方式,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就是在产业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实际生产经营过程和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之间建立极为密切的联系,利用学校与产业、行业等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4]。这样一种培养模式,恰好符合了特色应用型本科培养同时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强大的应用实践能力人才的要求。
加强校企合作,助推产学研用一体化基地建设,要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要建设高校自身的实习实验中心,另一条腿是引入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和集团、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等单位加入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中,构建研发基地、科技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校所合作、校校合作办法,相互支撑、互动发展,达到双赢、多赢的效果。企业出高科技产品,赢得高额经济回报,高校出高质量应用性人才,赢得高质量毕业生和可观的办学社会效益。
4 结 论
对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建设研究,是根据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企业需求,统筹规划、布局、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力求建立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使每个专业都具有主体服务面向和立足点,同时,通过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形成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优势,增强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各应用型本科高校合理定位,各安其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使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各展所长,共同发展,办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特色应用型本科作为黑龙江省对高校实行分层管理、分类指导的产物,对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服务功能。专业建设作为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执行层面中的关键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从以上方面对各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实证研究可以看出,特色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建设,必须打破学科对专业的束缚,并保证市场因素充分参与其中。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将市场作为影响其建设的主要因素,并围绕市场因素开展一系列建设项目。
摘要:特色应用型本科是黑龙江省在结构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的情况下,加强高校分类指导,引导高校错位发展的产物。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直接影响着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本文从专业设置和调整、专业内涵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校企合作等方面对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试点院校展开了深入的实证考察和研究。
关键词: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娜.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40-44.
[2]周兰.基于区域经济结构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50-59.
[3]沈国强.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对策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个案[D].长沙:中南大学,2008:40-48.
[4]刘力.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本质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109-116.
黑龙江省论文 篇2
各市(行署)卫生局,省森工、农垦总局卫生局:
为积极配合《黑龙江省发展中医药条例》的贯彻实施,促进我省中医医疗机构运行、管理模式的新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中医药服务需求,省中医管理局制定了《黑龙江省中医馆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09年9月1日
黑龙江省中医馆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和《黑龙江省发展中医药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设中医馆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中医馆,是指依据《黑龙江省发展中医药条例》的规定,经批准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中医医疗机构。
第四条 县级以上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中医馆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规划布局和设置审批
第五条 中医馆设置应当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黑龙江省中医馆设置规范。
第六条 申请设置中医馆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设置医疗机构申请书》(原件2份)。
(二)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证明(复印件2份,验原件)。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选址报告和建筑设计平面图。
(五)房屋使用权证明材料。
第七条 申请设置中医馆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注册资金不少于50万元。
(二)设置五个以上中医一级临床科(室)并应当有中医内科、妇科、儿科、针灸科和推拿科等。
(三)应当设有独立的诊室、候诊室和煎药室。
(四)主要负责人应当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并经执业注册,取得主治医师以上技术职称。
(五)应当有五名以上中医医师,其中至少有一名副主任中医医师和一名主治中医师;有2名以上护士,中医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比例不低于75%。
(六)应当设有中药房、中成药房、检验室、处置室等与中医馆相适应的医技科(室)。
(七)建筑面积应当不少于300平方米。建筑外观、庭院建设、内部装饰、医院标识等方面应体现中医药文化特点。
(八)可适当设置观察床,观察床总数不能超过5张。
(九)有基本设备和与开展的诊疗科目相适应的设备及中医诊疗器具。
第八条 中医馆的名称由识别名和通用名依次组成。“中医馆”为通用名,识别名的命名原则应符合相关卫生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九条 设置中医馆,应当经县(区)、市(行署)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初审。符合初审条件的,报省中医药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并取得设置中医馆批准书方可到有关部门办理其他手续。
第十条 县(区)、市(行署)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受理设置中医馆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初审决定,不符合初审条件的,书面答复申请人。
第十一条 省中医药行政部门可以组织中医药专家对申请设置中医馆的材料、执业场所、业务人员等进行实地考察和评审。
第三章 执 业
第十二条 省中医药行政部门自受理执业登记申请之日起45日内,根据本办法规定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予以登记,发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审核不合格的,将审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
第十三条 中医馆的变更及校验应当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由省中医药行政部门负责审核。
第十四条 中医馆应当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不得随意改变或扩大执业范围。
第十五条 中医馆从业人员应当遵守中医诊断治疗原则、医疗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中医药治疗(使用)率应当达到90%以上。
第十六条 中医馆发生治疗事故争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罚 则
第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进行处罚。责令停业整改,没收违法所得,处以3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一)使用假药、劣药的;
(二)以行医名义骗取患者钱物的;
(三)转让、出借、出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
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中医馆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的,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责令其改正,根据情节处以3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办中医馆的,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责令其停业,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与器械,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给患者造成伤害的,依法给予赔偿。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的解释权在省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
黑龙江省旅游人才战略探析 篇3
关键词:人才战略;旅游业;黑龙江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2-0189-02
近年来,随着黑龙江省社会、经济的发展?熏黑龙江省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06年,黑龙江省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 30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6%;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51亿元,比上年增长25.2%,相当于GDP的比例达到5.65%,旅游业已真正成为黑龙江省的支柱产业。但在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势头日益强劲的同时,黑龙江省旅游人才的匮乏以及旅游教育的相对滞后成为阻碍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黑龙江省旅游人才现状
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旅游人才教育的发展。我省的旅游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基本形成包括职业中学、中专及高等院校教育以及旅游行业成人教育在内的金字塔式的较为完备的旅游教育体系。近几年来,黑龙江省旅游人才教育规模也不断扩大。到2006年底,全省共有旅游院校63所,其中高校39所,中等职业学校24所;在校生15 661人,其中高校9 281人,中等职业学校6 380人。从总体上看,虽然旅游人才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目前的旅游人才教育仍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面对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旅游市场,黑龙江省旅游专业人才极度缺乏。尤其是宾馆、旅行社的中高层管理人才、优秀的导游人才、专业的旅游策划人才、旅游线路策划和计划调度人才以及熟练掌握出境游业务的旅游人才等更是严重不足。
(二)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发展。我省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主要体现在学历层次整体偏低。就全省旅游从业人员整体来看,其学历级别普遍偏低,多为中专、大专类,而具有高学历的如硕士、博士类的高素质人才短缺。
(三)旅游人才流失严重
黑龙江省旅游业一方面人才紧缺,另一方面高级人才的流失率又很高。据统计,一般行业正常的人员流失在5%—10%左右,而旅游企业员工的流失率竟高达20%以上。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旅游业自身的特点造成的。旅游业是以服务为主的产业,劳动强度大、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不高等原因致使一部分旅游人才流向其他行业;另一方面是企业的原因。一些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滞后,对人才重引进、轻培养,缺少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环境。
(四)旅游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旅游高等院校是培养旅游人才的摇篮,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旅游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市场所需要的旅游人才相去甚远。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传统的教育模式阻碍旅游人才培养。旅游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业,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第二,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轨。各大专院校旅游专业大部分课程重理论,轻实践,使许多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差。第三,师资力量有限。旅游专业的教师转行过来的多,旅游专业的少,很多没有从事过相关旅游行业,对旅游业不甚了解,所讲授的知识理论联系实践的少。
二、黑龙江省实施旅游人才战略的必要性
旅游人才战略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新时期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发旅游人力资源,培养高层次和短缺人才,全面提高旅游队伍素质,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实施旅游人才战略,对于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实施旅游人才战略是黑龙江实现旅游强省目标的重要保证
“十一五”时期,黑龙江省旅游工作目标之一就是不断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到2010年,使旅游总收入达到全省GDP的7%以上,实现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要实现这一目标,旅游人才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拥有了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整个旅游产业的素质才会提高,实现旅游强省的目标才有了保障。
(二)实施旅游人才战略是提升黑龙江省旅游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旅游业是黑龙江省极具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提升旅游业竞争力也成为黑龙江省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在当今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实施旅游人才战略,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是促进企业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也是打造旅游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三)实施旅游人才战略是实现黑龙江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从长远看,要实现黑龙江旅游业的长足发展,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只有通过旅游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使之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在工作中身体力行,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和有序,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黑龙江省实施旅游人才战略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才资源是宝贵的资源,是推动全省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我们要正确认识人才的重要性,要在旅游行业进一步倡导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科教兴旅的氛围。
(二)抓好旅游人才建设工程
根据旅游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今后一段时间要注重三种人才的培养和建设:
1.行政领导人才。一个地区旅游工作的好坏,与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与专业素质直接相关。因此,黑龙江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分层次、有计划的对各级旅游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如定期举行旅游局长培训班等,提高其依法行政、有效管理的专业能力。
2.紧缺专业人才。旅游业人才的竞争关键是对紧缺人才的竞争。目前,黑龙江省旅游业最为紧缺的人才有电子商务、市场促销、旅游规划与开发、会展旅游、度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项目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人才。要引导骨干旅游院校开设旅游业急需而又紧缺的新专业和新学科,支持培训机构采取“短平快”等方式,培养紧缺专业人才。
3.教育培训师资人才。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师资。要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培养旅游骨干课程和紧缺专业的师资力量,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等手段,扩大师资培训的规模,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积累实践经验,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旅游教育培训师资队伍。
(三)全面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针对黑龙江省旅游业快速发展而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形成高校、大专、中专、职校、旅游培训中心为载体的旅游培训体系,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旅游教育培训格局。搞好旅游从业人员上岗和在岗培训,组织实施全省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全面培训计划,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四)完善旅游企业的用人制度
对于旅游业来说,有了人才之后要重点解决吸引人、使用人、留住人问题。为此,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各旅游企业要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的环境,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使用机制等,使各类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人尽其才,并通过奖励股票期权、退休金计划等制度来留住人才,发挥人力资本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五)改进旅游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机制
旅游高等院校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探索适合于旅游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建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市场引导。旅游院校要根据旅游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来调整和确定人才培养计划,尽可能做到“以需定产”。
2.改善教育教学体制,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高等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要重视职业素质的教育。对旅游管理学科进行科学的定位,改革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性课程以及实习的比例,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3.推动旅游高等教育与旅游企业的紧密结合。由于旅游专业实践性非常强,所以要大力鼓励旅游企业、集团、行业协会等介入旅游高等教育,举办、联办或协办旅游高等教育,聘请经验丰富的旅游人士到学校任教,安排院校教师到企业兼职,完善高等院校与企业人员交流机制,建立旅游专业教育实习基地,并为旅游企业培养专门人才。
总之,旅游兴衰,关键在于人才,旅游业的竞争归根结底也是人才的竞争。面对21世纪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外旅游市场?熏黑龙江省要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实施旅游人才战略,加速旅游人才开发,建设一支服务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为全省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汪剑明.面对旅游企业人才“饥渴”高等院校何去何从[N].中国旅游报,2004-05-21.
[2] 孙波,赵英霞,任楠.黑龙江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3,(10).
[3] 刘春杰,张玉芳.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战略思考[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9,(4).
[4] 姜志军.黑龙江省旅游业宏观扫描与发展战略[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2).
[5] 杜怀宇.聚焦黑龙江避暑经济 旅游人才短缺拖累我省旅游业的发展[N].黑龙江日报,2006-07-25.
黑龙江省古城遗址略论 篇4
位于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嫩江支流绰尔河畔的塔子城镇, 因这里原有六角密檐攒尖辽金塔一座, 城以塔名, 是黑龙江省最大的一座辽代古城, 与唐代渤海上京龙泉府、金代上京会宁府遗址一起并称为黑龙江省三大古城。
塔子城辽代称为泰州, 金初属上京路管辖, 清代称绰尔城。清晚期, 塔子城已发展成为著名集散地。民国初年, 成为盛极一时的蒙汉民族交流货物、进行贸易的集散地, 设立县佐管理行政。1916年泰来县成立, 又建筑了齐平铁路, 贯通于泰来南北, 现在是泰来县一个重要集镇。
塔子城是座正面北向的方形城, 每边城垣长1000多米, 周长4500米, 立墙残高7.9米。城外四周被三道深阔的护城壕所环卫, 当年曾引进绰尔河水, 但今已干涸见底。城的四角各有一个守城用的角楼遗墟;每面城墙的正中用青砖砌筑一个城门, 门外有瓮城, 城墙为夯土筑成, 现已有部分倒塌。塔子城内有纵横五条街道, 与古代时的街坊基本相同。城北隅是过去古建筑比较集中、街面比较繁华的地方。这里有“金銮殿”、"点将台”等建筑遗址, 出土有用汉白玉和花岗岩雕凿的莲花和卷云纹饰的柱础石4块, 现在原址存放。相传辽金时代的将军们曾在这里点将, 训练军队, 检阅出征将士。
塔子城历史悠久, 古建筑较多, 出土较多珍贵文物。民国初年, 在城内挖出了印有元代“延佑四年”字样的古砖, 还有黑白颜色的釉碗、黑釉坛、书有“风花雪夜, 潇洒肥羊”字样的白釉黑色瓷等。1953年城内还出土了大安七年残碑, 是用青灰色岩刻制成的, 残长23.4厘米, 宽17厘米, 厚3.6厘米。通篇为阴刻汉字楷书, 竖排16行, 155字, 是黑龙江地区出土的唯一有文字的辽代刻石。
塔子城周围还发现辽、金时期的石棺墓、砖室墓、积石墓、土圹墓等, 出土一些重要文物, 是研究辽金时期历史的珍贵资料。
(二) 蒲与路古城
位于齐齐哈尔市克东县金城屯, 北临乌裕尔河, 城因河而得名, 蒲与, 又名“蒲欲”, 为女真语, 意为“低洼地”、“荡地”。蒲与路古城保存相当完好, 城垣为夯土板筑, 垣上有供士卒登城了望、守御用的“马面”。古城平面是椭圆形, 周长2842米, 南北各有一门, 门外均有充做掩体的“瓮城”, 城外被一周城壕围绕, 壕深1-2米。
1975年, 考古工作者对南门进行全面勘查, 对城门结构有了清楚的认识。南门门洞宽4.9米, 长12.55米, 挡门石仍在门洞正中的原位置上, 门洞路面用河卵石和细沙铺垫夯实, 因年深日久堆积较厚。门洞内的两壁对称立有14根圆木构, 上面建有门楼。在门洞周围经常可以见到灰砖、板瓦、瓦当以及屋脊上的蹲兽、鸱吻等。瓦当上的连珠纹兽面图形和怪兽形鸱吻粗犷而生动。喇叭座鸟形陶灯为守门兵卒所使用, 制作虽简单, 却较别致。门洞内壁和城门外壁都用青砖砌面。城墙的转角处立有转角石方柱, 城内曾出土“蒲与路印”, 为该城的确定提供了有力证据。
金代的蒲与路古城是12一13世纪我国北方的军政要镇之一, 金初在此驻有万户衔的领兵官, 后改由节度使镇守。它与胡里改路、恤品路统归上京路管辖, 管理今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
(三) 上京龙泉府古城遗址位于牡丹江宁安市东京城。
历史上这里曾是著名的渤海国都城。渤海国是栗末榦靼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立的地方政权, 初称“振国”, 713年接受唐朝册封改称“渤海国”。共设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上京龙泉府为五京之首。渤海国传15世, 历时229年, 于926年为契丹族所灭。
上京龙泉府是755痒渤海三世文王大钦茂由吉林敦化敖东城迁都后建成的。古城建在牡丹江上游, 南近风景如画的镜泊湖, 西与西北有波浪滔滔的牡丹江相邻, 东为马莲河, 四周是长白山余脉。上京龙泉府的建制与规模完全仿照唐朝都城长安, 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外城周长16300米, 城垣土石间筑, 东墙长3360米, 西墙长3410米, 南墙长4590米, 北墙向北突出一部分, 长5000米, 城墙残高2米。外城四面共辟十座城门, 东西各两座, 南北各三座。外城南北有三条大街, 东西有两条大街, 分别通往外城各门。
内城在外城北部中间, 套筑在宫城外, 墙为石筑, 周长4500米。内城有东、西、南三门, 连接南门与外城南垣中门的大街称为“朱雀大街”, 为全城的中轴线, 建筑址分布在东西两侧, 比较规整有序。宫城位于内城北部正中, 周长2500米, 城墙用玄武岩筑成, 残墙高3米, 宫城南北各有一门, 南门又称为午门, 位于南宫墙正中, 现存一个高达5米多的台基, 上面列有数排直径为70厘米的柱础石, 这是宫城南门城楼遗址, 俗称“五凤楼”。
黑龙江省论文 篇5
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市(地)委和人民政府(行署),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单位: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办法》已经省委、省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中共黑龙江省委办公厅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2年2月28日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章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实现事业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人事部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本办法适用于黑龙江省各级类事业单位和与建立聘用关系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员。国部属的事业单位经其主管部门同意执行本办法。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不执行本办法。
第三章事业单位员工实行结构管理。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严格控制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增长
第四章聘用合同制是事业单位的基本用的制度,是以岗位需要为前提,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工作岗位,明确单位与员工聘用关系的一种管理制度。第五章事业单位员工的分配收入应贯彻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与分配的原则,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六章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是同级人民政府实施本办法的行政管理部门。各级主管部门负责本系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
第二章岗位设置
第七章事业单位员工的结构比例标准按机构编制部门确定的比例标准执行。事业单位应按照职责明确、权限清晰、聘用条件合理的要求,科学设置岗位。各岗位要求作为员工聘用、考核奖励、晋升等的依据。
第八章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技术职务岗位结构比例管理。即按国家有关规定,在行业主管指导下,依据岗位性质和所需资格条件,科学合理地确定具体的专业技术职务及高、中、初级职务的结构,并经人事行政部门审批后组织实施。对已超过核定结构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尚未达到规定结构比例的,要严格控制聘用数额,逐年到位。
第九章事业单位管理人员逐步实行职员制。职员等级具体设置为:一级职员(正)、一级职员(副)、二级职员(正)、二级职员(副)、三级职员(正)、三级职员(副)、四级职员、五级职员。各等级应在人事部门规定的本单位管理人员最高职务等级和结构比例内,按照岗位职责任职条件的要求以及管理人员现任职务和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工作资历等确定。
第十章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实行岗位总量控制与等级结构比例管理。即在本单位岗位(等级)总量内,根据工作需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科学合理地设置具体工种岗位和技术等级结构比例。其中:技术工作岗位设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普通工作只设岗位,不设等级。
第三章聘用
第十一条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合同制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出于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制的编制、职数和人事行政部门核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内进行。
第十二条事业单位行政领导人员和按国家法律由上级部门直接任用,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
第十三条事业单位聘用员工要先在本单位内部通过岗位竞争方式进行,被聘员工不受原身份限制,自上而下逐级聘用。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应通过考试、应通过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择聘用。
第十四条事业单位聘用员工要制定所聘岗位需具备的基本条件,按照聘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进行。特殊情况或特殊岗位,经聘用单位领导集体讨论后,可简化程序。聘用单位对首次聘用(含转岗)员工实行试用制度,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聘用管理人员要实行回避制度。
第十五条聘用单位要与被聘员工签订聘用合同。聘用合同期限分为固定期限和任务期限。订立何种期限合同由合同双方协商确定。国规定或合方约定必须为单位服务一定期限的,所签聘用合同不得短于规定的服务期限。事业单位聘用事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订立聘用合同的基础上同时办理专业技术职务和管理职务的聘任手续,发给聘任证书。聘任证书是聘用合同书的附件。第十六条受聘员工因业务技术水平、工作责任心以及其他原因不能胜任岗位职责要求的,经采取培训、教育等有关措施,仍有胜任的,要变更工作岗位,同时相应变更原聘用合同书咩于岗位责、权、利的内容。变更岗位可根据具体情况,实行待聘、低聘、解聘或实行未聘人员托管,直至解除用合同的方法。第四章工资与福利待遇
第十七条事业单位受聘员工于签订合同的下月起,按所聘岗位享受和省规定的工资、津贴、补贴等各项福利待遇。
第十八条事业单位可根据受聘员工的岗位和实际情况实行职等工资、岗位工资、项目(课题)工资、兼职工资、科技成果转化提成、科技成果股分红等模式,也可实行年薪制。
第十九条管理人员同时被聘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可从其职务变动的下月起,选择执行职员等级工资标准。具体办法按工资有关政策规定办法。第二十条新聘职务高于原职务的员工,其工资待遇按事业单位员工职务(技术等级)晋升后工资待遇的有关规定办理;新聘职务低于原职务的员工,其工资待发新聘职务比照同期参加工作同类人员的工资水平重新确定。
第二十一条事业单位员工在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第十一条合格等次的,可按有关规定发给年终一次性奖金。
第二十二条事来单位员工被聘用后,可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享受探亲假、产假、事假等各项待遇。
第五章考核
第二十三条事业单位应实行经常化、规范化的考核制度。正确评价员工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激励督促员工提高政治业务素质。考核结果应作为聘期内受聘员工岗位调整、职务升降、奖励惩戒和合同到期解聘、续聘以及调整工待遇的主要依据。
第二十四条考核要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对不同职务等级及不同技术层次的员工应有不同的考核标准和要求。考核标准应明确具体,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要以准确、定性的文字进行表述。
第二十五条考核等次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第二十六条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考核。平时考核一般每季度或半年一次,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优秀等次的人数,一般按被考核人员总数的10%掌握,最多不超过15%。考核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被考核员工总结、述职;
(二)进行民主测评;
(三)考察组进行考核;
(四)主管领导在听取考察组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平时考核、个人总结和民主测评结果写评语,提出考核等次意见;
(五)事业单位负责人确定考核等次,提交党委会议决定;
(六)将考核结果以书面通知被考核员工。
第二十七条事业单位负责人的考核按规定的考核程序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十八条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件考核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具有优先晋升职务、技术等级的资格。专业技术人员在任现职期内考核被确定两次以上优秀等次,并符合相应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条件的,可参加高一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事业单位人员在考核中被确定为基本合格的,当年不得晋升职务。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可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降职、调整工作、低聘或解聘;不服从组织安排或重新安排后以考核仍不合格的,予以辞退。第二十九条严格考核备案制度。事业单位考核结束后,要将考核工作总结和呈报表报上级主管单位人事部门审核备案,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报政府人部门备案,并发给考核结果确认通知书。
第三十条事业单位未完成工作,不能兑现本考核结果的有关待遇,不能开展下一行政职务晋升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工作。
第六章奖惩
第三十一条事业单位对员工的奖惩要坚持公平合理、得当及时、注重实效的原则,奖励与惩戒相结合、惩处与教育相结合、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十二条行政奖励的种类为:授予荣誉称号、记一等功、记二等功、记三等功、嘉奖五种。各类奖励要按管理权限审批。
第三十三条行政处分的种类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六种。给予员工行政处分,要由所在单位缶主和部门报批,按限做出处分决定。第三十四条事业单位员工的奖惩实行备案制度。各单位每年1月底前要将上一的奖惩情况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章培训 第三十五条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实行培训制度,专业技术人员实行继续教育制度。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培训分任职培训、岗位知识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培训和继续教育要理论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第三十六条培训和继续教育行分级管理。省和各市(地)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逐步建立和制定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并时行监督检查,总结典型,表彰先进。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本系统的计划并组织实施,加强对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管理。事业单位中层及其以上管理人员的任职培训由人事行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组织初稿。岗位知识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由行业主管部门提出方案,经同级政府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岗位知识培训更新知识培训由行业主管部门提出方案,经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审定同意后,由人事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或会同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第三十七条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培训课种应根据事业发展和岗位工作的需要设置。首聘(含转岗)管理人员要经过岗位培训合格后方可聘用上岗。因特殊情况未经培训聘用上岗的,应在任职后牛肉参加培训。未按规定参加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以考核不能确定为优秀等次。
第三十八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应在各级人呈行政部门统筹、指导, 各业务部门制定计划,确保工作正常开展。教育内容应当根据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发展规划以及工作需要,结合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确定。教育时间必须以保证,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脱产学习时间不少于56学时,中级人员不少于48学时,初级以下人员不少于40学时。继续教育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保证质量,要在互动教学粘下功夫。
第三十九条继续教育实行与职称评聘相结合的证书登记制度。要把按规定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和是否达到规定的培训、完成相应的培训任务,作为评审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晋升、聘任、续聘专业技术职务的基本条件之一.第四十条员工的和继续教育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要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的原则多渠道筹集经费,把培训费真正用于员工培养。
第八章退休与保险
第四十一条事业单位员工符合下列条件应按退休办理:
1、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工勤人员女满50周岁),参加工作年限满10年的;
2、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参加工作年限满10年,经医务劳动鉴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3、因工(公)致残,经医务劳动鉴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第四十二条事业单位员工退休后,退休费的计发按国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因工(公)负伤,经医疗鉴定后,评定伤残等级的,按有关规定发给伤残抚恤金等项相关费用;退休后去世的,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发给抚恤费丧葬费、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
第四十三条事业单位员工在工作中做出显著贡献,荣获省部级以上劳动英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等称号,省级系统先进工作者和部队军以上单位授予的战斗英雄、一等功称号的转业、复员军人,退休时仍保持荣誉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获国科技进步奖、发明奖三等奖以上者以及获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奖和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中的二等奖以上者(集体奖指主要发明者或作者),其所在单位应为其办理一次性补充养老保险,并由奖励单位给予一次性物质奖励。
第四十四条工勤人员聘用到专业技术岗位或岗位后任职到退休年龄并在本岗位受聘满10年的,退休时可享受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同等相关待遇。聘任岗位和受聘时间以履行备案手续为依据。
第四十五条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聘用到工勤岗位退休,可根据本自愿,按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或工勤人员退休管理。其计算待遇的工作年限,无论担任何种职务,均从参加工作时算起。
第四十六条事业单位员工退休后,可根据国家规定,享受阅读有关文件、参加学习、会议和重大活动等方面的权利,并享受有关各项福利待遇。对符合国家和省其他有关规定提高退休费比例的,可规定提高退休比例。
第四十七条退休员工作数较多的事业单位,应建立退休员工管理机构,负责退休员工的管理服务工作;退休员工作数较少,未建立退休管理服务机构的部门,应确定兼职人员负责退休员工的管理服务工作。
第四十八条事业单位及其员工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按时足额缴纳费,并按有关规定享受社会保障待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员工在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时,由人事部门审批退休手续,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手续。第四十九条事业单位未办理基本养老保险的员工,其退休后的退休费保留的津贴、补贴,原工作单位负责发放和办理;异地安置的,可委托代管单位发放。已经参加养老保险的,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发放养老金尚未参加医疗保险的事业单位及员工,退休后应按本单位原医疗办法及待遇执行。
第九章未聘员工托管
第五十条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及员工,参加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员工退休条件和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按《黑龙江省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规定》(2000年黑龙江省人民令第12号)及有关规定执行。第五十一条事业单位实行未聘员工托管制度。托管制度是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受事业单位或其行业主管部门委托,集中代管事业单位中未聘员工的人事档案和人事关系并配套服务的社会化人事服务管理制度。
第五十二条因机构编制精简、岗位撤并、专业不对口及能力、身体不适等原因而未被聘用上岗的,不再保留原岗位待遇。待聘期间的待遇由本单位确定,但不得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第五十三条内部下岗待聘时间一般为年。待聘期间,聘用单位应至少提供一次上岗机会。本人可以联系调离,也可以到人才市场择业或自谋职业。待聘期满仍未能上岗或调离的,聘用单位可为其办理托管手续。
第五十四条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承办事业单位人员托管具本事宜。托和由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事业单位或其行业主管部门和未聘员工三方签订托协议。托管期限为1年。
第五十五条未聘员工在原单位待聘期满不愿接受托管的,本人应当提出辞职;本人不愿辞职,原单位可解除合同,并给予一定经济补偿。
第五十六条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对所托管员工负责接转人事关系,保管人事档案,协助办经保险及其化保险,调整档案工资,办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出国政审等事宜;提供择业指导,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未聘员工实现再就业。
第五十七条实行托管的员工在托管期内享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生活上原单位发放,其标准为本人基本工资的固定部分,但不得低当地政府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第五十八条托管期内实现再就业的待聘员工,应与人才交流儿所属事业单位解除托管关系和人事关系,不再享受有关基本生活保障待遇。
第五十九条未聘员工在托管期内无正当理由两次不接受原单位或人才交流机构介绍的就业岗位,或不为其组织的有关技能培训,人才交流机构和所属事业单位可与其解除托管协议,由原单位解除合同。
第六十条托管期满后,人事行部门人才交流机构、事业单位或行业主管部门和未聘人员三方须及时解除托管关系。未聘人员托管期满仍未重新就业的,本人应当提出辞职;本人不愿辞职的,原单位可解除合同,并给予一定经济补偿。第六十一条托管期满后,与原单位解除了人事关系而没有再就业的未聘员工,其人事档案和人事关系可由本人另行委托人事行政部门的人才交流机构实行人事代理。第十章附则
第六十二条本办法由黑龙江省人事厅负责解释。第六十三条本自下发之日起施行。主题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办法通知
黑龙江省安达市和平小学 篇6
安达市和平小学,位于美丽的滨洲牛路,始建于1964年。学校现有教职工124人,其中高级教师21人,一级教师7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特级教师2人,省骨干校长1人,省骨干教师3人,省优秀教师9人;绥化市优秀中青年专家和优秀人才各1人;绥化市语文、数学教学名师4人。这一支以高尚师德为灵魂、以高学历为标志、以高教艺为特点的教师队伍承担着51个教学班、近3000名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
学校以“厚德育人,博学笃志”的校训为引导,努力践行“立志、求实、钻研、创新”的校风、“为人师表,精业爱生”的教风和“勤学善思,踏实进取”的学风。
在教学管理方面,采取目标考核,量化管理,规范教学行为,构建“三段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特色德育活动方面,践行“三个打造”,即:打造《国学讲堂》,实施人格修养教育;打造班队会课堂,实施社会关爱教育;打造隐形德育课程,实施家国情怀教育。开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好玩课程,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幸福教育。通过开设《国学讲堂》《道德讲堂》《家教讲堂》和教育教学活动,全校学生、教师及家长的道德水平及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学校的办学业绩卓然不群,跻身于绥化市乃至黑龙江省名校之列。
学校荣获了国家级“注提”实验先进单位、红旗大队、脑图英语实验学校、百佳书画特色教育基地、中小学图书馆先进集体、特色语文示范校、语言文字示范校、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黑龙江省一类小学、文明单位、现代信息技术实验优秀学校、示范家长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基典校、幼教先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三八”红旗先进集体、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安全和谐校园、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先进学校等诸多先进荣誉称号。
半个世纪的光辉岁月,几代贤达的孜孜探索。如今的和平小学管理特色突出,学风教风浓郁。在创新发展的征途上,我们还将开放望远、鼎新图强、继续奋进!让和平小学教育教学的红硕花朵,更加芬芳!
黑龙江省大米品牌建设 篇7
(一)大米知名品牌占农产品品牌比例较低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也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在2010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在黑龙江省上榜品牌中,北大荒品牌的排名在亚洲位于第178位,成为黑龙江省品牌最为出名的企业。在2011年中国最具有企业品牌的500强排名中,北大荒、九三、哈啤、完达山都被入选,尤其是北大荒的排名是第42位,品牌价值接近120亿元,属于我国的十大诚信品牌之一,也代表黑龙江省品牌在全国的地位。虽然这些品牌取得了成就,但是截至到2010年5月份,在黑龙江省注册的45600件商标中,农产品的商标数量仅仅占据19.7%;作为著名商标注册数量达485件,而农产品的著名商标仅占35.6%,说明黑龙江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产品品牌竞争力较弱。
(二)大米品牌呈现“杂、乱、小、多”的态势
黑龙江省作为生产大米的大省,但各个地区的大米生产没有实行统一的品牌标准,使黑龙江省大米品牌数量特别多,既有知名大品牌,也有许多杂乱的小品牌,大小品牌数量高达上百种,有时在同一区县,大米品牌就有几十种,即使是同一个知名大米品牌,下面也有很多种不同的品牌,这就导致黑龙江省的大米品牌杂乱无章,不能形成统一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黑龙江省这种杂乱的品牌现象使消费者在进行产品的选择时无所适从,而且使黑龙江省的大米品牌竞争进入无序状态,影响了黑龙江省大米品牌的建设。
(三)大米品牌竞争实力不强
目前,在黑龙江省大米市场上存在100多种不同类型的大米品牌,但是在这些品牌当中,整体的品牌竞争力不够,只有少数突出的大米企业品牌在全国比较出名,很多大米品牌的企业都是小型生产和加工企业或者家庭式的作坊,在市场中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力,关键是缺乏能够带动和引领黑龙江省大米品牌的大型企业作为龙头来带动其他中小型大米品牌企业的发展,在市场中的整体实力有所欠缺。
二、黑龙江大米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管理存在问题
政府对品牌的支持是品牌进行市场竞争的有力条件,缺乏政府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米品牌的建设和发展。
1. 监管力度不够,检测标准不统一。
目前,黑龙江省在对大米品牌进行监管时没有形成一个长期统一的有效机制,出现了政府与大米企业之间的脱轨,失去彼此的协调性。在之前的大米品牌监管中,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由于没有明确自己的分工,出现了很多重复检查的现象。同时,黑龙江省的检测标准与其他省份或者国际的检测标准不一致,这就导致很多大米生产企业没有可遵循的统一标准,一定程度上导致黑龙江省生产的大米的质量下降。
2. 缺乏政策扶持,市场壁垒现象严重。
黑龙江省在进行大米品牌建设的时候主要是针对大型大米生产企业,而对小型大米生产企业没有任何的资金或者政策支持,使很多小型企业只能依靠自身进行发展和建设,致使这些小型企业在之后的市场竞争中失去竞争力。此外,各个地区为了保护当地的大米品牌建设,会设置一定的市场壁垒,阻碍其他省份的大米进入本地的销售市场,无形中增加了市场准入的限制,不利于品牌的对外宣传和形成。
(二)大米企业存在的问题
1. 品牌建设意识不强。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生产大米的企业数不胜数,而且生产的大米质量在全国领先,但是由于大米生产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对商标的认识力度不够,截至到2011年,黑龙江省大米的注册商标占总注册商标的比例不到20%,这种缺乏品牌意识的行为使很多较好的中小企业失去在市场中突出自己的机会,也使此品牌不能够被消费者所接受,比如说黑龙江省的金元宝牌大米在当地很出名也很受欢迎,也属于五常大米,但是由于缺乏品牌意识,就导致它在本地的销售量和口碑较好,却不能走出本地走向全国。
2. 大米品牌企业创新力差。
产品创新对大米品牌的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黑龙江省的大米品牌在进行建设时没有进行有效的创新。由于黑龙江省是大米的主产区,在黑龙江省的本土上,进行出售的大部分是本省的大米品牌,外来的大米品牌进行销售的很少,这就使黑龙江省的大米品牌失去了竞争的对手和出现一定的懒散性,忽视了进行大米品牌的创新,从而不能形成越来越多的全国性的大米品牌。
3. 品牌大米营销力度不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对于大米的消费他们也是开始注重大米的包装和大米不同口味的享受,因此他们在进行大米的购买时没有像以前进行大量的储存,而是进行少量的购买,因此,散米市场被很多的商家和企业忽视。在黑龙江省的这些大米品牌当中,进行散米销售的企业很少,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等多个市场上,进行散米销售的企业主要是北大荒和星火两家大米企业,其他的品牌大米企业销售散米的特别少,因此,必须加大品牌大米散米的销售力度和营销范围。
三、提升黑龙江大米品牌竞争力的建议
(一)政府提高大米品牌竞争力的措施
1. 制定严格的大米品质标准。
统一和严格的大米品质标准有利于保证大米的质量和实现大米的全国性检测。黑龙江省在进行大米品质的检测时要紧跟全国和世界标准,将检测要求提高,既要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将检测的各项指标与全国和世界要求的标准统一,同时也必须制定严格的制度,对那些生产差品质大米的企业进行严厉的检测和处罚,防止它们流入市场,以免损害黑龙江省大米的口碑和品牌,这样既能提升黑龙江省大米的品质,也能更好的发展大米市场和进行品牌建设。
2. 加大对品牌企业的政策支持。
黑龙江省应该给与品牌大米企业优惠的政策支持,这些优惠政策不仅包括政策上,也包括资金上的支持。既给予大型大米企业政策优惠,也要逐步向小型的大米品牌企业进行政策倾斜,帮助它们实现顺利转型。同时,黑龙江省可以给予政策支持,实现各个品牌的重组,将一些小型的大米企业重组到大型的大米品牌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大小型大米企业的同步,实现更多大米品牌企业的崛起。
(二)企业提高大米品牌竞争力的建议
1. 注重品牌意识的培养。
品牌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一个企业的品牌是企业发展的不尽动力,良好的品牌有利于企业在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形象,提升竞争力。黑龙江省大米企业一定要注重提升自身的品牌意识,在进行大米的加工生产时,要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商标的注册,尤其是能够在市场的竞争中凸显自身形象的商标,通过商标的注册,提升企业在全国大米品牌中的地位和知名度,从而实现黑龙江省大米品牌的全国化。
2. 加大大米企业的品牌创新力度。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由于黑龙江省大米企业自身的原因,在发展过程当中缺乏创新力度,比较死板,没能够实现更多全国性的大米品牌。黑龙江省大米企业在进行大米品牌创新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黑龙江省的大米品牌企业在创新时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积极的向全国其他地区和世界上大米品牌突出的企业进行学习,学习它们的经验,从而实现更广范围上的创新;二是黑龙江省大米企业在进行创新时,不仅要在形式上实现品牌的创新,同时也要实现内容上的创新,让大米的加工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3. 注重品牌的营销。
加大品牌建设,扩大品牌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是黑龙江省大米品牌企业的必由之路。黑龙江省大米企业在进行营销时,需要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既有地方性的营销策略,也要有全国性的营销策略;既要有大众化的营销策略,也要根据不同的需求人群制定特殊化的营销策略。此外,还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阶段制定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营销策略,从而实现大米企业品牌扩展。
摘要: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也是大米的主产区,品种齐全,生产量以及市场输出量大。但黑龙江省大米知名品牌占农产品品牌比例较低,大米品牌呈现“杂、乱、小、多”的态势,大米品牌竞争实力不强。针对黑龙江大米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如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缺乏政策扶持,大米企业品牌建设意识不强、创新力差、营销力度不够等,提升黑龙江大米品牌竞争力的对策是:政府方面应制定严格的大米品质标准,加大对品牌企业的政策支持;企业自身应注重品牌意识的培养,加大大米企业的品牌创新力度,注重品牌的营销,从而实现大米企业品牌扩展。
关键词:黑龙江省,大米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1]周华.品牌自主创新——提升品牌竞争力[J].营销管理,2015(3):76-77
[2]宋祖华.提升稻米品牌建设的四个维度[J].新闻爱好者,2014(12):46-48
[3]于衍峰.五常大米协会:自创中国名牌[J].中国质量万里行,2012(3)
[4]张梅.将“五常大米”打造为中国大米第一品牌[N].哈尔滨日报,2010
黑龙江省论文 篇8
据黑龙江省委十届十四次全会的会议精神指出:发展速度慢、质量不够高是制约黑龙江省经济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在以往发展思路的基础上,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省政府对黑龙江省情做了科学分析和判断, 明确地提出“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的新战略。
“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战略目标充分反映了黑龙江省的省情, 并真实体现了我省的特色, 突显了我省的产业园区、优势产业链、产业功能区, 规划了我省在经济结构和产业要素的布局, 在区域协调发展上进行了整体协调发展的设计, 优化了我省的产业、资源、产品、项目和优势上的区域。此战略目标的实施, 促进了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 为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提升竞争质量、促进民生的改善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战略目标实现对人力资源人才的需求分析
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切实转变发展模式, 提升发展水平, 支柱在产业, 关键靠科技, 归根到底靠人才。企业内对把控人才的部门是人力资源部门。可见人力资源专业人才更为重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战略目标涵盖了装备制造、石化、能源、高新技术、农林牧渔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旅游和外经贸等领域, 这些领域涉及的专业非常全面, 对各专业的人才要求也是多层次的。
对于目前的黑龙江省省情来看, 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校主要有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哈尔滨剑桥学院、哈尔滨华德学院等, 但人才总量大, 缺口大;在校或科研岗位人才多, 应用人才少。并且, 我省国企数量占全省企业数量的一定比例, 国企的人力资源部门仍发挥着传统的人事部门职能, 不具有时代性;民企在不断的涌现出来, 但家族式管理模式居多。这种思想不够战略性, 使得我省的人才分布结构和配置不合理, 人才的利用不够充分, 伴随着产业调整, 人才的培养方式、培养专业人才的数量都应有一定的调整。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 我省对人力资源职位的从业人员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但是, 据调查显示, 真正毕业于本专业的人员数量还是少量的。中国企业评价协会理事长鲁志强曾指出, 在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5%, 而在我们中国, 仅仅35%, 可见差距之大。这更体现出我国培养HR专业人才的必要性。
我省的大部分用人单位对HR人才提出以下要求:人力专业毕业生除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外, 还要具备丰富的综合能力素质。而我们的毕业生正是在综合能力方面比较欠缺。我省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才中介公司、管理咨询企业、职业培训机构等等主要从事于人事、行政等岗位。
三、搭建战略目标实现的HR人才素质体系
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涉及的行业特别多, 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来说, 工作的内容是比较相近的。为实现战略目标, HR人才具备以下四种素质的要求:个人素质、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和实践素质。
1.个人素质方面。个人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是先天的性格和后天的环境影响相结合的结果。个人素质除了包括大方、耐心、细心、责任心和亲和力, 还应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等等。在实施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等环节时,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与员工打交道时, 时刻代表组织的形象, 既要有耐心、细心, 更要有浓厚的亲和力等等, 这些都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备的个人素质。
2.基本素质方面。基本素质是在学习工作过程中慢慢积累的一种能力。它包括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公文写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英语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等等。
3.专业素质方面。专业素质是在专门的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专业化能力, 它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几个模块, 即工作岗位分析、员工录用、培训与开发、绩效评定、薪酬定级、社会保险等社会保障、劳动法、员工与企业的劳动关系处理等等。
4.实践素质方面。实践素质能力指的是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的能力。我们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虽然攻读了四年的人力专业本科课程, 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真正的人力实践活动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这些实践活动包括包括制作或修订工作岗位说明书、拟定员工招聘方案、安排新员工或在职员工的培训流程、绩效考核及绩效面谈的实施细节、兼具市场竞争力且内部公平性的薪酬设计、社会保险等手续的办理流程等。
四、保障战略目标实现的人力资源专业人才素质体系的培养途径
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的战略目标是宏大的, 需要各行业人才的配合才能完成, 现就高校对人力资源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进行阐述。
1.学生品质的培养。学生品质的培养途径主要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学生的启蒙老师是家长, 家庭的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校在传授学生知识理论的同时, 更要注重对学生品质的培养;此外, 现代社会环境比较复杂, 升入大学的同时, 也意味着迈进了半个社会, 这个社会环境对学生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要做好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 必须保证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和沟通, 妥善处理二者的关系, 提倡家长支持学校设立的各项规章制度, 并与学校一起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 保证教育的全面性。将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的战略目标理念渗透到组织的各项活动中, 使学生对战略目标有一定的认识。学校在基础部和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分别开设《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职业道德》等课程, 在课程中引入高素质人才的成功案例,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 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 基本素质的提高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英语、计算机、办公应用文写作等基本素质。在校期间, 在《大学外语》公共课程基础上, 在全校范围内举办英语角、英语沙龙等互动活动, 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在班级开展晨读、课前演讲三分钟活动, 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台下互动学生的能力, 又锻炼了学生把握全局的实践环节;在大二或大三学期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 并提倡任课教师布置开放性作业, 均以小论文的形式上交, 老师对其进行修改指正, 不但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又能提高学生的办公软件操作能力;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加强《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教学, 在学校机房开设《办公自动化》等上机课程, 以提高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实习期间, 时刻提醒学生在实习单位注重自身基本素质的提高, 踏实做事, 找到自身的不足, 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三) 专业素质的培养
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的战略目标是一个长期目标, 由于涉及的行业众多, 在授课过程中, 提倡任课教师将书本上的专业知识与我省的省情, 尤其是各个行业的情况密切结合起来, 使学生有一定的感知。根据市场需求, 重新修订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加大专业主干课的课时量, 将传授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 在课程中加入参与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新方法, 利用分组讨论、情景再现等课堂模式, 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
(四) 实践素质的提高
黑龙江省农民非农就业分析 篇9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民,非农就业
一、黑龙江省农民非农就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迅速发展,农村经济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与此同时,该省农村也出现了过剩劳动力,每年都有相当大比例的农民就近,跨地区从事非农行业。从城乡的就业情况来看,在分布上,截至2007年,该省全部就业人口为1 827.6万,其中城镇就业人口为878.2万人,乡村就业人口为949.4万人,乡村就业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为53.9%。而1986年,乡村就业人口为492.1万人,从1986年到2007年,乡村就业人数增加了457.3万人。从就业结构上看,1986年,在乡村总就业人口中,从事农林牧渔的人数为4 269 540人,占乡村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为86.7%,工业、建筑业的总就业人数为327 140人,占乡村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6.7%,从事商业、饮食业、交通运输、邮电业等其他行业的总就业人数为324 722人,占乡村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6.6%;而2007年,在乡村总就业人口中,从事农林牧渔的人数为6 751 454人,占乡村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71.1%,其比值比1986年下降了15.6%,从事工业,建筑业的就业人数为1 208 432人,占乡村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12.7%,该比值比1986年上升了6.0%,从事商业、饮食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业等其他行业的总就业人数为153 411人,占乡村总就业人数的16.2%,该比值比1986年上升了9.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业部门的就业人数比值的下降,而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的比值上升,从一定程度上看出该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象普遍,农民离开农村,到城镇谋生存。
二、黑龙江省农民非农就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农民非农就业现状的完善,农村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的同时,大量“农民潮”所引发的问题以及农民非农就业问题,成为当前十分关注的领域。目前,黑龙江省农民非农就业形势仍然严峻。
(一)农村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难度增加
截至2011年9月,黑龙江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34.9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8%。据不完善统计,农村剩余人口达到400多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约25%左右。如此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其转移、安置问题极其严重。如果将他们输出到各个城市,就将使得该省各城市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城镇失业率将达到更高水平。因此,跨省份输送劳动力为权宜之计,但是,外出务工的工资、报酬水平及其人身安全不得不加以考虑。在就业成本增加的情况下,如何使农民打工的收入增加,这也是当前农民非农就业的一大难题。截至2004年前,该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达到350万人,但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仅为36.8%,仅实现收入近100亿元。然而,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释放,黑龙江非农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二)非农就业的农民局限于市场谋生的最低层
由于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技术水平均较低,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层次和转移领域。一国经济在向更高层面发展过程中,必然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工业化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型升级的转轨时期,其对高技能、高素质从业人员的要求自不待言。我国农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1996年,全国56 147.9万的农村从业人员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占5.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8.04%,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2.15%,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14.01%。全国农村从业人员总的平均接受教育程度为6.66年,刚刚超过小学毕业水平,农村女性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为5.98年,比男性平均受教育程度7.26年低1.28年。黑龙江省农民的现状也是如此,因此农民的自身现状决定其不能满足城市化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高文化层面、高技能的劳动力的需求,也不能很好地将农业推向现代化水平。
(三)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调节作用极其重要。同样,在劳动力市场,其资源的优化配置也要通过市场的调控来实现。因此,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我国由于严格的户籍制度,不仅使得城市,与农村的劳动力市场分离,而且也使得城市与农村的劳动力的流动受到限制,使得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出现城乡分割的状态。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地区,需要补充劳动力时,由于劳动力的长期分割,短期地区域性的劳动力流动都会给流出地、流入地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严重侵犯了农民非农就业的自主权,大大增加了农民就业的成本,不仅使农民在非农择业中表现极大的盲目性,而且给农民的就业和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难,阻碍了农民非农就业的历程。
三、制约黑龙江省农民非农就业的障碍分析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落后
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较早,政府出台大量政策扶持该产业的发展,但是却忽略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致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在农村,无法实现就近转移,或者跨地区转移,但该种转移成本高,不是农民首选的择业方式。这种情况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等城市,现象普遍,这些城市工业发展及其雄厚,重工业基础良好,但是其他产业发展及其滞后。近些年,国家大力倡导:“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对黑龙江省的重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但是却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劳动密集型等第三产业无法得到充分发展的空间,就不能吸纳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内部消化饱和情况下,农民非农就业问题得不到顺利解决。
(二)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培训机构不健全
当前,黑龙江省由于专门对外出务工的劳动者的培训机构缺乏,培训机制落后,以及务工中介部门缺乏,农民在进城务工之前没有一定的就业指导和技术培训,导致农民进入城市后,再加之客观因素:语言不通、环境陌生、生活习惯不适应等,致使农民非农就业道路艰难,而且在心灵上还受到极大的伤害。同时,在劳动力输入地也没有相关部门对该类问题给予重视,没有将本地市场劳动力供需情况对外公开发布。机构的缺乏、信息交流的缺失,阻碍了该省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的流动,使农民非农就业现状更加恶化。
(三)扶持农民非农就业的资金缺乏
黑龙江省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篇10
(一) 黑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
如表1所示, 在1985-2010年间, 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 但城乡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之势。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从1985年的344元上升到2010年的7646元。
资料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2011) , 中国统计出版社
(二) 黑龙江省城乡消费差距
消费, 作为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民生活的质量。特别是在考虑城乡差距问题上, 消费的差距更能从一个侧面深刻反映现实生活中农村和城市的距离所在。从表2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 黑龙江省城乡消费差距从1985年的494元, 增长到了2010年的7866元。以2010年为例, 黑龙江省城镇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2402元, 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2.73倍。
资料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2011) , 中国统计出版社
(三) 黑龙江省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
长期以来,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在医疗保险、保健方面, 基本处于自保状态, 农民成为了最大的自费医疗群体。虽然黑龙江省近年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得到了不断强化, 但是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仍然显而易见。2010年末, 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952.2万人, 而同期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仅为254.6万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覆盖率目前已接近100%, 最低生活保障方面, 城市居民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而农村社保制度尚存在较大完善空间。
(四) 黑龙江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
农村和城市最为明显的差别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既包括水利设施, 又包括农村交通、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 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 固定资产投资逐年递增, 但对农村相对投资依然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 基础设施落后, 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第二, 由于缺少必要的投入, 原有的农业基础设施由于年久失修, 使用价值降低;第三, 交通水平落后。虽然黑龙江省交通状况大有改善, 但整体水平仍然跟不上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使得农村很难从外界吸取资金技术等资源。这样一来, 一方面城市蓬勃发展, 另一方面农村却因为各种基础设施的缺乏导致发展受阻, 严重阻碍了其经济的发展, 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黑龙江省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因素分析
城乡差别是从自给自足演进到完全分工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由于城市居民集中居住的交易费用系数比农村居民要低的多, 城市的分工水平也就由于交易效率的改善而大大提高, 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生产力和商业化等方面就会出现差距。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城乡二元性的形成是在分工过程中“循环累积因果链”的结果。城市和乡村分别为具有差异的块状经济, 不同的块状经济之间存在一种内生的非均衡力。这种非均衡力表现为聚集力或分散力。其中, 本地市场放大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构成聚集力, 它促使生产要素向市场规模较大区域转移;市场拥挤效应构成分散力, 它阻止生产要素的进一步集中。在经济活动由自给自足向高水平分工发展时, 分工的演进主要取决于交易效率。由于城市内的交易效率高于农村分散居住时的交易效率, 使得城市逐渐具备了市场放大效应和由于生活成本下降带来的价格指数效应, 从而使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 聚集力进一步增强 (远远大于市场拥挤效应带来的分散力) , 要素进一步集中, 至此, 循环累积因果链形成。此时若没有政策约束的话, 城乡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下面, 我们从“循环累积因果链”形成入手, 分析黑龙江省城乡不协调发展的因素。
(一) 交易效率的不同
交易效率的不同是“循环累积因果链”形成的初始因素。要素的趋利性是“聚集力”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资源要素的流动和组合受经济利益的支配。资源要素向能够获得更高利益的地区、产业和企业流动和转移, 以争取尽可能多的利益回报, 这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基本的和普遍的现象。城镇与农村相比, 由于经济活动的聚集交易费用明显低于乡村, 从而导致交易效率的城乡差异。资源向城镇工商业部门、企业集聚的经济效益显然高于农村。尽管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制度安排、经济政策以及行政手段对这一现象加以引导和干预, 但资源主体作为理性的“经济人”, 其对资源要素流向地的选择是十分明确的。特别是在黑龙江省地区, 农业产业化的程度相对不高, 与工业相比收益差距还很大, 资源向城镇流动, 向城镇高效益的产业、企业流动是必然的。
(二) 政策的制约
长期以来, 政策制度的倾向性制约了黑龙江省城乡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前,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各项经济政策向城市倾斜, 各种社会资源、主要资金和物资在政府的指令计划下纷纷流向城市, 向城市聚集。使城市本来具有的“聚集优势”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以后, 城乡发展的不同制度, 如劳动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进一步使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向城市, 从而强化了“循环累积因果链”。
三、黑龙江省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选择
从上述黑龙江省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因素分析中我们可知, 交易效率的不同是导致城乡差异的根本原因, 是“循环累积因果链”形成的最初始因素, 如果能把农村交易效率提高到较高水平, 则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将逐渐收敛, 从市场中得到的收入、商业化程度以及生产力水平都将趋于收敛。要提高黑龙江省城乡交易效率, 核心是加强城乡联系。
(一) 建立城乡统一大市场
统一的大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以及产业链等诸多城乡分割的市场, 这也是目前我国研究三农问题市场提出的城乡统筹问题。打破城乡分割体制, 为生产要素流动创造条件。人口与劳动力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集中, 从农村向城镇、城市转移集中, 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集中, 资本向地价便宜、劳动力廉价的地区流动聚集, 信息与技术从城市向农村辐射扩散, 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而建立我省统一的大市场的前提是制度创新, 如阻碍劳动力流动饿的户籍制度改革、乡村金融机构和信用担保机制的建立、农业技术的开发与普及、农业合作社等机构的建立等。
(二) 建立较为完整的城镇体系
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农村地区的经济循环与大城市的经济循环不同, 大城市的经济循环主要由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金融服务业、邮政通信等产业活动所组成, 成为高级循环;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农村地区的经济循环则由非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零售水平上提供服务的非现代服务业、小规模贸易活动组成, 成为下级循环。中小城镇是连接高级循环和下级循环的节点, 若没有中小城镇的连接作用, 城乡间将出现各种要素市场的分割现象, 无法形成统一的市场。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 城市是人口流、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合和发射源, 而且是按照“大城市—中等城市—城镇—乡村”的序列分层次传输和转移的, 各种流的强度大, 传输与转移的速度越快, 效率越高。这种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活动顺利高效地运转, 将带动和推动整个省域城乡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 建立完善的城镇体系是黑龙江省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三) 积极推进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乡村地区交易效率的重要途径, 加强黑龙江省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有利于乡村地区“聚集力”的增强。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 加快农村道路、用水、用电及通讯等公共设施建设, 弥补农村基础建设投资的历史欠账, 改善农民生活居住和生产贸易条件。同时, 要积极推进城乡信息化建设。良好的城乡信息互动有益于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必须跨越城乡信息鸿沟, 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建立高素质的农业信息队伍, 使各种有效信息进村入户。增强政府的推动作用, 进行适当的宣传激励机制, 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在城乡之间形成良好的信息氛围, 提高增强信息意识。以上基础设施的优化都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乡村地区的交易费用, 从而有利于交易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安琥森.新区域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2]豆建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黑龙江省农业补贴政策绩效探讨 篇11
关键词:农业补贴政策 农民收入 绩效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236-01
随着我国经济态势愈来愈好,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发展的速度也愈来愈快。但是,在农业的发展中还是会有很多阻碍,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重视,并及时出台完善的农业补贴政策给予鼓励与支持。
1 农业补贴政策的概念
农业补贴是国家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一种政治手段,具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广义补贴,指的是政府对于农业部门的所有投资和政策扶持,主要包含的有科技,水利,环保等方面。由于自然灾害或者其他方面会导致农民减产等问题,国家还提出了一项“绿箱”政策,它主要包含的有:农业的推广,自然灾害救济补贴,环境保护补贴,地区援助补贴等各方面的问题。另一种是保护性补贴,它主要包含的有种子,肥料,灌溉等各种农业投入的补贴。
2 黑龙江省农业补贴政策实施现状
2.1 主要内容
黑龙江省作为全国13个粮食生产的主要区域,从2004年起已经开始实行农业直接补贴政策,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黑龙江省不断加大财政对于农业的支持力度,在成为农业大省的基础上发展成农业强省。2012年中央和省财政共投入54.3亿元用于水利建设,迄今为止,黑龙江省财政不断加大农民补贴力度,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增加农民的生活收入以及城乡协调稳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面保障全国粮食的供应。
2.2 总体结构
黑龙江省农业补贴政策实施主要是以贷款优惠,价格扶持,播种面积等方面实行补助政策,补贴的方式非常多,但是补贴涉及农业的方方面面,生产流通到每个环节,虽然补贴的种类繁多,而总体比较分散,因此具体到每一项的补贴就相对很少。现在黑龙江农业补贴面对的问题还非常多,比如说补贴的方式不合理,大部分用于城镇居民补贴消费,农民获得的是间接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补贴资金损失严重,而没有直接补贴到农民身上,所以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刺激不是很大,也就降低了补贴应有的实际效果。
3 黑龙江省农业补贴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黑龙江省和其他省份在2008年受到国家形势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农民生产成本上升,农民收入下降,经济幅度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家对于农业的补贴也逐渐减弱,农业的稳定和农民的收入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3.1 结构不完善
财政限制农业支持的资金规模,各地方财政对于支农的资金需求比较复杂,部门设置不合理等原因,导致资金用于农业事业的费用也比较高,相对于农业科技技术,农业生产,以及技术推广和教育等方面的支出就相对有限,因此财政支农的投入的不合理,影响着财政支农的绩效的提高。
3.2 资金不到位
财政资金管理的体制不完善,导致个部门投资的项目类别没有区别,统筹规划的缺乏严重影响效率的提高,阻碍着财政支农资金的运转。当地财政部门受上级部门指令的控制,处理不了财权与事权的关系,更无法将财政支农资金结合当地实际需求进行投入。
3.3 政策不全面
首先,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民营企业的产权归属不清,没有采用有效的绩效考评措施,导致很多单位不能按照规矩立项,申报,审批和建设等程序,私自挪用公款,冒领资金,挤占土地,虚报假账,骗取和套用项目资金,导致资金流失,浪费现象严重,甚至发生个人经济犯罪情况。其次,国家支农政策不能及时落实到位,乡村部门财政管理比较混乱,使用较为落后的资金监督机制,农民权益得不到保证.最后补贴的金额发放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每户拿到手中的补贴只有几十元而已,相对于价格涨幅较大的化肥和农药的价格来说简直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农民只有把补贴的金额用到农业生产中。
4 提高黑龙江省农业补贴政策绩效的有力措施
黑龙江省只有对农业补贴政策进行完善,督促资金快速到位,保证国家粮食增产和农民收入逐渐增长,增强才能提高我国农业在全世界的综合竞争能力。
4.1 完善农业补贴结构
从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的健康增长角度考虑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投入,支持扶贫开发,加大财政扶贫力度,让更多的生产力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加大农业生产,农业公益设施,生产推广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在公共卫生事业差的村镇,增加农村卫生事业的经费,保证农民合作医疗补助费用的完善。
优化农业补贴的机构方式,应以经常性补贴为主,首先解决比较严重的问题,保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采取农业保险式补贴的方式,减少自然灾害对农民造成的巨大损失,提高耕地的生产总量,增加农民收入,最终达到农产品增涨的目的。
4.2 督促资金快速到位
各部门要同心协力,相互沟通,积极配合,攻克项目管理,制度配备,技术应用等各个环节。国土资源局,水利部门,林业局,交通管理等部门积极在示范区域投放项目和资金,共同推进农业发展局面。首先,各部门要统一规划,通力合作,统一调配资金,避免出现各部门间投入资金重叠,做到资金科学投放,再者加强财政体质的优化建设,使其更加精确的根据当地农业建设的需要投放资金。
4.3 完善农业补贴政策
在当地利用项目联系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采取绩效考评的方式,加强对项目资金实行动态的调动和监督。对地方各部门支农资金的投入,完善管理监督和审查系统管理,根据每个项目各个阶段的不同,采取定期组织财政投放资金,并对项目实施和资金流向采用监督检查和评审的方法,确保项目资金有效的运用到农业的建设中。建立严格完善的农村补贴政策,利用制度对项目进行约束,进一步建立健全的农业补贴政策,发放时进行公示,并在补贴的项目,金额和存入的时间告知农户,便于农户和干部之间互相监督,防止出现补贴资金被挪用和贪污的情况出现,切实保护农民权益,真正做到补贴全部发放到农民手中。
5 结语
黑龙江省农业补贴政策支持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应围绕农业建设为平台,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力度,壮大投资规模,统一调配有关部门资金,协调各部门之间配合力度,把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达到资金效益最大化,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刚.粮食直补政策效果[J].中国粮食经济,2005(3).
[2]曹亚军.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效应分析[J].农业纵横,2011(1):49-50.
黑龙江省蓝莓加工研究现状 篇12
黑龙江省野生蓝莓资源丰富, 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地区, 约占全国总资源的90%, 世界的30%以上, 其鲜果及加工制品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黑龙江省蓝莓加工产业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 已经初具规模, 包括初加工和深加工两种形式, 品种上百个, 初级加工品以鲜果和冷冻果为主, 深加工品种较多, 主要有蓝莓饮料、果酒、果酱、乳制品和保健品等。
1 黑龙江省主要蓝莓产品市场情况分析
1.1 蓝莓饮料
蓝莓饮料无论是在市场占有率、品牌数量还是知名度等方面均处于蓝莓加工品的前列, 是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加工品之一。黑龙江省生产蓝莓饮料的厂家绝大多数都位于野生蓝莓的主产区, 生产原料也都是野生果, 如大兴安岭的蓝格格、百思源、蓝QQ、蓝彩、北极冰;伊春的酷味、鑫野、紫金梦和蓝百蓓等。从产品价格上看, 价格在10~40元·L-1不等, 并有少数产品达到了100元·L-1以上[1]。从产品品质上分析, 价格越低的蓝莓饮料中, 蓝莓纯果浆含量越少, 甚至没有, 都是通过勾兑而制成的。20元以上的蓝莓饮料部分品牌含有蓝莓原浆, 100元左右的产品中原浆含量较高, 但价格昂贵, 所占市场的销售份额不大。目前市场上还是10元左右的蓝莓饮料销售量居多。
1.2 蓝莓果酒
蓝莓果酒虽然比果汁起步稍晚, 但由于其原料果含量较高, 营养成分比果汁要高, 所以近年来发展迅速, 深受消费者喜爱[2]。目前市场上的蓝莓果酒主要来自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蓝莓生产企业, 其中兴安庄园和北极冰品牌更是推出了品质较高的蓝莓果酒, 售价在几千至上万元。其它蓝莓酒品牌如忠芝、鑫野、野老大和超越等也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了品质不同的高、中、低档品种, 售价在10~300元不等。销售渠道以专营店、餐饮店、展会、网络直销为主, 并未与传统的葡萄酒销售接轨。
1.3 蓝莓果酱
黑龙江省市场上的蓝莓果酱品牌较多, 如大兴安岭地区的丑小鸭、蓝百蓓、蓝莓仙子、超越、蓝颜之恋;伊春地区的忠芝和鑫野等品牌果酱都是市场主销品种, 且价格比较统一, 大都在15~20元, 产品容量也都在180g左右。目前, 由于消费者对果酱的品质、口味要求的不断提升, 复合型果酱的研发成为蓝莓果酱的发展趋势, 蓝莓果酱的销售品种将不再单一, 销售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 不仅局限于东北地区,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将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1.4 乳制品
目前, 蓝莓乳制品中的蓝莓均为辅料成分, 添加少量果粒或者香料。黑龙江省的乳制品企业虽然较多, 但由于乳制品行业的品牌优势较为明显, 如完达山企业生产的蓝莓产品蓝莓酸牛奶乳饮被大众接受的程度较高, 产品价格以低端为主, 在蓝莓消费结构中比重较大。
1.5 其它蓝莓产品
除市场上常见的蓝莓产品外, 蓝莓加工品还包括果冻、糖果、烘焙类、保健品及化妆品等类别。其中, 蓝莓化妆品的开发主要是从蓝莓中提取有效营养成分制成BB霜、护手霜、防晒霜和洗面奶等, 其主要功能是延缓衰老[3]。目前, 黑龙江省还没有对这方面的产品进行研究开发, 所生产的蓝莓制品还只局限于食品类别上, 未来可以将其作为发展方向, 进一步拓宽蓝莓产品的种类, 提升蓝莓的开发利用空间和增值范围。
2 黑龙江省蓝莓加工产业问题分析
2.1 蓝莓加工企业现状
2.1.1 企业规模小, 龙头企业少
黑龙江省蓝莓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和伊春地区, 规模也以中小型企业居多, 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有限, 加工工艺和水平比较落后[4]。2005年以前主要以出售原料为主, 珍贵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另外蓝莓加工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较少, 也无法充分发挥出带动效应, 如大兴安岭地区不同规模的蓝莓加工企业有24家, 伊春也有12家, 但只有一二家企业有一定的规模和经济实力, 企业规模和经济实力又限制了产品的开发, 使品种单调, 初加工产品多, 深加工产品少, 增值空间小成为了蓝莓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2.1.2 地产特色品牌不强, 缺乏竞争力
黑龙江省蓝莓产业兴起的时间较早, 但加工业发展历史较短, 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5]。目前黑龙江省虽然也已经出现了如北极神、超越和兴安红等特色品牌, 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但从总体上看, 这些加工企业在如何提升和延续品牌竞争力方面还缺乏足够的经验, 现代的管理方法也有所欠缺, 市场营销知识匮乏, 导致品牌多而不精, 使品牌竞争力后续力量不强, 没有真正发挥出地产特色品牌的优势。
2.2 蓝莓产品品质状况
蓝莓原料本身生长在天然无污染的环境下, 属于绿色产品[6]。近年来, 随着黑龙江省以蓝莓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企业的逐渐增加, 某些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 加工过程中存在为降低成本, 获得更多利润的现象, 往往减少蓝莓原料用量, 用过量食品添加剂来弥补口感与口味的不足, 生产不合格产品。另外, 由于蓝莓鲜果自身铁、铜含量较高和工艺流程控制不到位, 导致蓝莓产品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 其中以蓝莓果酒尤为突出。
3 黑龙江省蓝莓加工业发展对策建议
3.1 打造龙头企业, 创造良好加工格局
根据蓝莓种植区域规划, 遵循原料就地贮藏和就近加工的原则, 在蓝莓发展的重点地区和其它地区, 选择具有一定优势和规模发展潜力的浆果加工企业以及龙头企业, 如果酒类加工企业:大兴安岭北极冰蓝莓酒庄有限公司、黑龙江兴安红酒业有限公司、伊春市鑫野实业有限公司、伊春市忠芝大山王酒业有限公司、大兴安岭超越野生浆果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大兴安岭依莓饮品有限公司、大兴安岭坤美源蓝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7];果汁饮料类加工企业:大兴安岭百盛蓝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大兴安岭依莓饮品有限公司、大兴安岭富林山野珍品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伊春市鑫野实业有限公司、伊春市忠芝大山王酒业有限公司等[8];花色苷提取及生化制品等企业:以大兴安岭林格贝有机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大兴安岭坤美源蓝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黑龙江兴安红酒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重点, 扩建花色苷产品生产能力;罐头、果酱、果脯、果糕、果粉等加工企业:对大兴安岭超越野生浆果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伊春市鑫野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和扩建。规划每个龙头企业的特色产品加工种类, 有针对性地发展品牌产品, 引导龙头企业开拓国内高端产品市场。
3.2 加大产品开发力度, 提高市场竞争力
根据现有的加工产业基础, 实现高中低端产品并举, 形成集群优势, 推动蓝莓加工产业由简单速冻原料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变;由出口原料向出口高附加值产品转变;由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向消费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转变。在产品开发方向上, 蓝莓产量相对较少的地区应主要以食品配料、原料及初级产品加工为主, 蓝莓产量较大的地区应充分利用黑龙江省野生蓝莓花色苷等保健成分含量高、适合精深加工的优势。
3.3 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有效监督
对黑龙江省蓝莓生产企业进行质量认证, 规范产品质量标准。对符合质量认证标准的蓝莓加工企业的产品, 使用统一地理保护标志如“伊春蓝莓”, 扩大品牌市场占有率, 把品牌做大做强。由省质监局、农委牵头, 各相关市地县推进落实, 以保证黑龙江省蓝莓产业科学、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立新, 伊春市蓝莓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7) :343.
[2]李丽敏, 吴林.中国蓝莓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109-117.
[3]李丹, 林琳.越橘食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0 (4) :76-81.
[4]李丽敏, 郝庆升.中国蓝莓产业发展若干问题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20) :546-548.
[5]李亚东, 刘广海, 张志东.中国蓝莓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果树, 2008, 11 (6) :67-71.
[6]张泽一, 王春才.产业政策强度对产业发展影响的模型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 (3) :10-13.
[7]吴兴壮, 李利峰.越橘果实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预测[J].辽宁农业科学, 2003 (6) :23-24.